如何完善企业管理制度

2024-10-06

如何完善企业管理制度(精选8篇)

1.如何完善企业管理制度 篇一

中小企业如何完善会计核算制度

改革开放以来的几十年间,我国中小企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年上升,在促进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维护社会稳定,增加就业,推动科技进步等发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生产成本持续上升,企业经营难度增大,加上中小企业的会计核算的制度的不健全,这些问题不解决,很容易让企业陷入困境。笔者做了大量相关的研究,结合从事的职业,对中小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提出几点对策。2003年,国家四部委联合下发《中小型企业标准暂行规定》,提出以年末从业人员数量和资产总额为核心指标的评定标准,2011年6月1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四部委又对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进行调整,将中小企业划分为中型、小型、微型三种类型。我国的中小企业的特征为:一是所有制结构灵活多样,投资主体多元化,船小好调头,发展迅速;二是我国中小企业近几十年的发展都是依赖密集型的生产方式获得成功,但是随着买方市场的逐步形成,工人工资的大幅度增长,中小企业的劳动密集型逐渐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所以提高科技装备水平,提高产品附加值成为企业摆脱低附加值、重复性投资生产的重要出路;三是中小企业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发达,西部地区相对落后,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发达,内部地区相对落后;四是中小企业涵盖范围广,分布地区分散,主要是各地方的乡镇企业;五是中小企业存在着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窘境,一些小企业处于竞争的劣势地位,很难与大企业相抗衡,且短时期内,很难转变这种态势。以上五种特征决定了中小企业在发展中存在着会计核算等方面的问题。

1.中小企业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中小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成长了很多,经历了改革开放几十年的洗礼,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的考验,各项制度逐步完善,企业管理水平提高,然而,各中小企业在会计核算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会计人员配备不齐全,机构设置不尽合理

我国大部分企业基础较差,对管理不够重视,造成会计机构设置层次不清晰、分工不具体等问题,有的微小企业为了解决成本,甚至不安排会计人员或者安排自己的亲戚担任会计,有的甚至是一点儿会计知识都不具备,更不用提持证上岗了;还有一部分采用的会计外包的方式,兼职会计问题严重,流动性强,管理性差。同时,还存在着会计人员学历层次低、会计人员老龄化、会计培训不到位等问题。中小企业会计人才缺乏一方面与经营者的个人素质和重视程度有关,另一方面也由于企业规模小,激励方式有限,对优秀会计人员的吸引力不够,造成会计人员招不来,留不住,发展不好,人员不稳定,跳槽现象严重,这些都对企业会计核算水平造成了直接影响。

1.2核算主体不清晰,违规问题严重

中小企业具有“船小好调头”的优势,同时也有产权不明晰,管理不规范的劣势。我国的很多中小企业,经营权和所有权高度集中,投资方和管理方混为一谈,产权不明晰,都给会计核算工作带来了困难,由于有些企业对会计工作不够重视,不按照规定记账,造成会计核算中很多不规范的地方,比如不设立账面,以票代帐,或者账面管理混乱。在会计核算方面,有些企业用记账的方式操纵利润,或者用收入不计入账面、虚增成本等手段逃税,给国家带来损失。有些中小企业不按照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折旧进行分类,而是根据自己需要尽快处理等等,这些操作都没有认真执行相关规定,而是按照经营者的意图随意更改账面,造成会计信息的失真。另外,还存在着一些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在交易时愿意和合作方执行较低的价格,会计记账时采用不合规的收据入账或者根本不入账,不仅仅违反会计制度,也有悖于法律的要求。

1.3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缺乏有效监督

通过走访,我们发现很多中小企业没有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或不完善或根本没有,有的企业虽然各项规章制度齐全、财务制度健全,但在执行中形同虚设,没有得到真正的实施。一些企业经营者虽然看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但是因为企业小,觉得时机还不是很好,有的则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现有的管理人员素质无法到达建立完善制度的程度,制度不健全对企业的损害是显而易见的,给企业带来了一些负面的作用,不仅造成内部管理混乱,造成企业资产流失,人员流失,会计失真,无法为经营者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损害了企业的根本利益;而且也对外部管理和监督带来了很多困难。由于一些中小企业的管理者经常干预会计工作,会计很难独立的处理会计问题,而是受制于老板,按照经营者的意图调整会计,无法真正发挥会计的监督作用。

1.4对会计档案重视不够,会计资料保存不善

一些中小企业为了节约成本,没有按照要求将会计档案保存好,既没有专人负责资料的管理,也没有固定的地方存放,造成大量的会计报表和会计凭证随意堆放,到账会计资料损毁、丢失的事情经常出现,这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比如上市对会计信息的披露要求等等,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应加强管理,切实保证会计信息的完整性。

2.解决中小企业会计核算存在问题的对策

当前,由于中小企业的发展面临着很多问题,会计核算执行不严格,会计信息不完善的问题比较突出,因为应加强以下几点工作。

2.1建立相关会计机构,提高从业人员工作水平

中小企业管理者要高度重视会计核算工作,按照《会计制度》的要求建立相关会计机构,同时,根据业务开展情况,安排和企业规模相匹配的会计人员,招聘会计人员第一需要人数要充足,不能仅仅配备一名人员应付会计工作,第二综合素质要高,一般应具有会计从业资格,规模较大的企业甚至需要中级职称以上的会计。会计人员绝不仅仅是记账这么简单,还有对日常经营状况进行监督,为经营者和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为了招得来、留得住这些会计人员,要制定优惠政策和激励机制,制定培训计划,对留下来的会计人员进行定期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尤其是加强会计从业人员的法律意识,确保他们按照会计法和会计准则进行账簿设置,照章纳税,加强对日常账面的处理的练习,掌握基本技能,提高业务能力和道德素质。

2.2规范会计日常工作,提高工作能力

新形势下,如何加强会计核算主体的管理,使之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成为我们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我们要密切关注会计核算范围的新变化和新特点,会计部门提供的会计信息要提供给管理者、经营者和有关国家经济管理部门。会计工作关系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处理的好坏不仅仅影响到企业和国家间的利益分配,也涉及到工人工资的发放乃至社会的稳定。所以,企业经营者要高度重视会计核算工作,做好风险防范,确保会计信息的准确度,使会计信息公允的反应企业的经营情况,为经营者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准确的判断企业的经营状况和预测企业发展前景。

2.3加强外部监督管理,完善企业各项制度

如果随着中小企业的发展,经营者的水平不能同步提高,企业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弊端就会逐渐显现,比如岗位设置不合理和监督机制不健全就会妨碍内部控制指标的实现。如果企业会计核算做不好,会计监管不力就会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甚至会造成企业的财务风险。所以,企业要随着规模的扩大,加强对财务会计的重视程度,加强企业外部监管,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确保会计核算的时效性和准确性。我国目前的中小企业发展特点决定了不能依靠企业自身的自律来加强对企业会计核算的监管,更多的还是依靠来自政府部门的外部监管,对中小企业进行会计规范,所以按照有关要求,企业应当在规定的期限内建立完整的会计制度,对于没有按时按规定建立账簿体系的要严肃处理。同时,财政部门和税务部门也要加强对中小企业的工作指导,帮助中小企业建立完善的账目和会计核算制度。

2.如何完善企业管理制度 篇二

一、企业中具有完善的财务内控制度的重要意义

(一) 让企业的财务信息更安全并有效的规避风险

要想让企业的金融信息有效的被保护起来, 就要有效的整合企业中现行的内控制度, 按照企业的自身情况, 建立和发展有效的财务管理体制, 如在企业中建立财务计划管理系统。对于企业中从事财务管理的人员对其要形成完善的管理制度, 企业的财务管理和财务监督体系要完善的建立起来, 在企业中形成规范的会计体系等等。然后形成一个综合的财务管理系统, 这样对于企业的财务信息可以有效地进行保护, 有效的杜绝在企业中出现金融风险。

(二) 促进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

对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完善的财务内部控制系统可以起到不小的助力作用, 让企业生产的扩大没有后顾之忧。企业的目标可以通过完善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进行控制, 控制企业的生产运营成本, 让企业的经济效益不断的提升。通过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 企业对于需要的目标成本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测量, 进行责任到人制, 对财务人员进行考核。通过目标成本的制定, 企业对于各项成本指标进一步的明确, 通过相关数据资源的分析, 审批操作流程, 通过科学的手段, 对成本的具体目标进行合理的制定, 和预算的各项费用统一起来, 因为这可以通过相关的财务控制系统, 让财务内控制度起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并促进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目的。

(三) 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策略

企业管理层和员工在现阶段会出现一些腐败行为, 这样就让企业中存在一些蛀虫, 对企业的健康发展产生不小的影响, 这就需要通过企业财务内控的使用, 让财务的管理进一步加强, 对于财务信息公告要科学的建立起来, 及时的通报企业中的各项费用, 并对其实行相应的财务监督。通过科学有效的财务内控制度对财产物资的采购、检验、测量、记录、存储、接收等上可以进行有效的监督。让企业的资产安全完整, 对于很多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可以很好的杜绝。同时, 对于财务人员的管理也要引起管理层的注意, 通过在财务人员之间形成监督机制, 财务人员之间形成很好的制约, 这样可以很好的减少财务管理人员以职务为依托进行违规操作, 并在从业人员中养成廉洁、清明的风气。

二、企业在建设财务内控制度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一) 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缺乏有效的监督

在企业中从事财务内部控制监督工作的人员, 主要是在企业中选择合适的人选进行内控制度设计运行工作的监督。如今, 在一些企业中还是存在着内部财控与监督管理方面不协调的现象。不仅如此, 甚至有的企业没有建立完善的企业内部财控和管理监督机制。有的企业在内部虽然存在类似的机制, 但是却没有在内部的监督和审查工作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对于企业内部财控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不能及时的发现。上述现象的出现, 对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来讲是非常不利的,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二) 企业中没有较好的财务内控管理条件

环境很容易对企业内部财务控制和管理产生影响, 因此要想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可以得到有效的实施, 其前提就是让企业内部的环境条件得到满足。可以说, 企业内部财务控制制度是否能够被有效的被执行的决定性因素就是企业内部的环境条件。要是企业内部没有相应的控制环境条件亦或者已经丧失了其存在的价值, 统计信息出现错误的情况就很容易出现。目前, 中国的大多数企业在内部控制环境中存在一定的不足, 如企业没有进行严格的内部管理, 员工没有较高的道德观念, 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没有较高的专业素质, 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政策不同程度的缺乏, 这些对于企业中财务内控条件造成了直接的影响。

(三) 企业中没有形成有效的财务内控风险评估制度

对企业内部的信息进行良好的统计, 可以使企业管理人员提供的相关资料和信息更加的全面、详实, 但在统计信息的过程中, 严重的失真现象一般会出现在所统计的信息中。所以, 这样存在着一定的有风险。在相关的信息被识别的过程中企业不够严肃和谨慎, 这是直接的导致数据失真情况中最主要的原因, 也严重的影响到企业中信息的真实性。对于风险评价体系来讲, 在很多企业中是不科学和完善的。在对风险进行评价的过程中, 没有一个行之有效的流程。这就让企业进行风险识别的时候变的如同儿戏, 致使频繁的出现错误。

三、完善企业财务内控制度管理建设的对策

(一) 在企业中加强财务内控监督力度

企业之所以在内部进行监督工作, 主要目的就是合理、有效、综合的让企业开展内部控制, 并对其进行进行有效的监督和评价, 以使其能够真正形成书面检查报告文件, 要是其中出现了问题可以采取一定的方式进行纠正。一般来讲, 让企业内控体系制度稳定工作的有力保障是内部制度是否监督到位, 因此在统计工作实际开展的时候, 企业要做的就是督促相关的工作人员按计划做好检查工作, 并具有相应的检查报告, 这是保证在生产经营工作做好的基础。

(二) 构建完善的企业财务风险评估体系

所谓的企业财务风险评估就是指它能够对于影响当今企业内部控制有效的实施以及实现内控目标的影响因素进行有效的分析, 在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辨别之后可以采用科学、完善、有效的方法和处理措施。同时在企业中对财务内控管理制度进行建设的过程中, 一套完善的风险评估体系必须要建立起来。文中所谓的企业财务风险评价体系指的就是企业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其有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之分。所谓的财务指标就是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以及经营成果进行评价和总结的一些指标。国内比较流行的财务风险评价指标有四类:偿债能力风险评价指标、营运能力风险评价指标、盈利能力风险评价指标及成长能力风险评价指标。依托这个评价系统, 并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对来自企业内部系统的数据的有效性进行周期性的检定和检测, 这些结果都可以作为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时候的依据, 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 尽可能的降低财务风险。

(三) 要认真做好企业财务工作的汇报管理工作

企业管理者要想对财务信息进行有效的掌控就必须在财务工作中加强汇报管理, 还能够让管理人员对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更加的明确, 并使之相互结合。1.企业的管理人员要定期的听取企业财务工作人员的定期汇报, 企业管理人员在了解财务工作的基础上可以对企业财务工作的实际情况有更清楚的认识, 并根据企业的实际财务状况制定有关的企业管理经营策略。2.企业财务管理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企业财务的汇报与管理, 这和企业规模的大小、业务量的多少没有关系, 财务汇报工作存在于对企业的财务进行总结以及核算的过程中, 这样有利于统一的进行核算工作, 让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具有一个好的基础和环境。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 要想在企业中有一个良好的财务内部制度, 我们需要加强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和监督, 创造环境良好的内部管理条件、让企业财务风险评价体系不断的被完善, 只有这样才能够让企业财务内控工作不断的提升, 让企业财务的风险不断的降低, 达到让企业发展得到促进的最终目的。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在不断的被完善, 改革开放也在不断的深化, 经济体制改革也一步步的走向深水区, 同时中国与国际市场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 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将会越来越规范化, 在企业中建立良好的财务内控制度是非常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赵强.论企业财务内控制度体系的建立.工业会计, 2001 (03) .

[2]王东艳.确保企业资金安全, 强化财务内控制度.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08 (08) .

3.如何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篇三

关键字: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举措

1企业内部會计控制的现状

1.1忽视了企业进行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性

我们国家的许多单位企业在近些年的发展过程当中,都进行了深入大的会计制度的调整与完善,对于会计管理的认识在逐渐地加深,然而,一些国有企业的会计管理在这个进程中却没有跟得上大部队的脚步。这些企业的运转离不开国家的财政支撑,它需要财政的拨款来进行运行维持,但是,它们对内部会计的管理力度却相当的欠缺,绝大多数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创绩、以及科研工作上面,这与市场经济的新形势相悖离,在进行内部会计控制的必要性方面存在巨大的思想认识差异。单从宏观方面进行分析,很多企业已经在进行《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有效执行,然而企业却无相关的法律法规颁布;再从微观方面进行分析,进行内部会计的全面监控已经成为各个企业的首要控制任务,然而企业却只是把这一方面的书面材料摆放出来,基本是全部流于形式,完全丧失了实际意义,进行最基本的财务预算已经成为这些高校进行内部会计控制的唯一内容。

1.2内部会计控制在制度上存在很大的不完备性

很长一段时间内,国有企业进行教育的运转经费都是依靠国家的财政拨款,这种制度直接助长了很多企业的贪污腐败和做假账死账之风,很多国有企业更是看重钱财轻视财务内部控制,注重计算计划而忽视发展成效,使得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执行一片混乱,财务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存储的会计信息也严重失真,基本不具有考核价值。财务问题主要是编制的预算报告严重缺乏统一性和科学性,物资采购的相关机制不够完善,国有资产的管理制度也是不够完善,而且对于内部的管理控制非常薄弱,致使账目与实际出入很大。很显然,内部会计控制在制度上存在很大的不完备性是导致这些问题的根本所在。

1.3内部会计控制在程序上存在很大的模糊性

很多企业在决策方面存在极大的个人主义,尤其是经济方面的决策更为突出,召开会议进行共同商讨的情况比较少,即使进行了会议讨论,但是对于整个过程的记录非常不明确,有时会出现各个材料之间存在很大差异,互不对应的现象,可见,内部会计控制在程序上存在很大的模糊性,致使财政运行不够规范,决策执行也很不到位。我国很多企业曾经出现挪用资金炒股,最终造成大量资产流失的恶性事件,因此,企业在高额资金提取时先要通过集体商讨进行科学可靠的论证,达成一致意见之后才能进行资金的使用。与此同时,还要求各大高校必须加强法制观念,领导阶层能够遵纪守法,严格按照程序办事,不断加大监控管理的力度,使得内部资金能够真正安全地使用。从这些事实当中,我们可以看出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在程序方面的透明度非常欠缺。

2促进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发展的具体对策

2.1进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整体调整与完善

要想建立完善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需要从以下方面着手:首先,以法律法规为制度实行的前提,同时这些控制要切实可行。要严格遵守国家制定的相关的法律法规,从高校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内部会计控制举措的可行性分析,最终得出可操作性强、合理可行的控制方案制度;其次,监督约束的范围进行一定程度的扩大。内部会计控制的对象应该是企业内部的所有员工,包括企业领导和普通的工作人员在内,所有人都不应该有例外;再次,控制体系的形成一定要全面系统。对于会计涉及的业务和岗位都进行严格的控制,并且要将这种控制尽可能细化,甚至要具体到某一点上。

2.2对于各大企业进行经济责任制的完善

这一举措可以促使财务管理水平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从而大大降低财政失误的可能性。这一举措的关键所在就是进行责任和权利的有效合理结合,使得不论是部门还是领导在行使了权力的权利的同时,也承担了相应的责任。企业在财务的管理与控制方面本身就存在层次多的特点,而且涉及的利益方众多,财务结构和部门关系逐渐变得错综复杂,因此,进行宏观性质的整体把握已经成为必然。宏观上需要实行层层负责和逐级管理制度,而微观上需要进行责任的无限分割与细化,最终形成合理完善的经济责任制体系。

2.3对内部会计控制的监督制度进行健全完善

第一,在国有企业经济活动运行中,政府首先应该加强其监察力度。对于国有企业内部会计控制进行必要的指导和监督,进行严格的政府审计制度,使得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实效性得以切实提升;第二,企业本身应该加强人们对内部审计的重视,真正认识到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对内部审计机构进行建立与完善,扩大审计的监察范围,从基础工作到技术政策都要严格督察,加强其监督力度;第三,对于内部会计控制实行严格的评价制度,加强评价的实效性。如果评价工作能够严格到位,那么内部会计控制中存在的缺点和遗漏就会很容易显现出来,有利于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的调整与完善。

3结论

在各种改革制度的不断推进之下,我国的企业财务控制制度改革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化,国内各大企业的规模都在不断扩大,以此同时,国家对国有企业的经费机制的设置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使得经费的来源范围扩大,经费的分布结构明显改变以及经费的使用机制也得到了相应的限制,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本文通过对企业实施内部会计控制的实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现阶段面临的问题以及促进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发展的具体举措这三个方面,对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得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措施,希望对相关人士能够起到参考与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杜景顺,王玉斌.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及其对策研究.会计之友[J],2011.

[2]黄岩.高校内部会计控制的现状与对策.教育财会研究[J],2010.

[3]耿文群.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不力的思考.财政监督[J],2009.

[4]刘涛,刘澎.财务内部控制的内容及应用.《价值工程》,2010,32.

[5]吴彩红.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存在的制度问题及解决措施.《现代经济信息》,2011,20.

4.如何完善企业管理制度 篇四

摘 要:货币资金是事业单位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货币资金的管理,对保证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转和经营效益意义重大。因此,应建立货币资金的预算制度,完善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制度,实行不相容的职务相互分离制度,建立收入和支出环节的内部控制制度,强化货币资金的保管和控制,实行统一的财务管理,防范资金风险。

关键词:货币资金 管理制度 财务资产

中图分类号: D922.264 文献标识码:A

货币资金是指以货币形态存在的资产,是流动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其存放地点不同可以分为现金、银行存款及其他货币资金。它也是事业单位流动性最强的一种资产,也是惟一能够转换为其他任何类型资产的资产。所以,货币资金涉及面最广、应用最广泛,并且极容易发生丢失、短缺和被盗窃等现象,最容易被挤占和挪用,甚至产生舞弊行为。因此,所有事业单位必须加强对货币资金的管理,规范货币资金的使用,同时应建立严密的内部控制制度和完善的会计控制系统,以确保资金的安全。现就事业单位如何规范货币资金的管理,谈一些认识。

一、建立货币资金的预算制度

实行货币资金的预算制度,对于完善事业单位货币资金的管理,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货币资金预算提供了控制事业单位日常货币资金流动的主要依据,也是评价各部门、各单位对货币资金管理成绩的考核标准和重要手段。货币资金的预算制度,增加了资金运行的透明度,可充分利用资金,从制度和管理上防止挤占和挪用的现象产生。

二、完善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制度

完善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制度,规范会计行为,要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和要求,完善单位内部货币资金控制制度,健全监督制约机制。单位的主要负责人要对本单位的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实施负全部责任,并明确各级管理部门,单位内部各职能部门在各项经济活动中的管理权限,依法制定严格的批准制度,明确审批权限、方式、方法、程序、责任和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

财务部门对货币资金业务建立严格的授权批准制度,明确审批人对货币资金业务的授权批准方式、权限、程序、责任和相关控制措施,规定经办人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职责范围和工作要求。

审批人根据货币资金授权批准制度的规定,在授权范围内进行审批。不得超越审批权限,经办人在职责范围内,按照审批人的批准意见,办理货币资金业务。对于审批人超越授权范围审批的货币资金业务,经办人员有权拒绝办理,并及时向审批人员的上级授权部门报告。

三、实行不相容的职务相互分离制度

理顺财务管理关系,建立职务分工控制制度,从组织机构设置上确保资金流通安全。建立内部监督制约机制,资金的管理人员要实行不相容的职务相互分离制度,合理设置会计、出纳及相关的工作岗位,职责分明、相互制约,确保资金的安全。会计出纳不能相互兼职,不得由一人办理货币资金流通的全部过程。会计人员负责分类账的登记、收支原始单据的复核和收付记账凭证的编制。出纳人员负责现金的收付和保管、收支原始凭证的保管、签发银行有关票据和日记账的登记。内审人员应当负责收支凭证和账目的定期审计和现金的突击盘点及银行账的定期核对。会计主管应负责审核收支项目、保管单位和单位负责人的印章。单位负责人应负责审批收支预算、决策及各项支出。

四、建立收入和支出环节的内部控制制度

要加强货币资金的预算编制,执行各个环节的管理,规范货币资金的管理程序,确定货币资金执行的审批权限和制度,超限额或重大事项资金支付要实行集体审批,严格控制无预算或超审批权限的资金支出,严格单位内部资金收支和支出审批程序。

(一)对货币资金的收入控制。

每笔收入支出都要及时开票;要尽可能使用转账结算,现金结算款项要及时送存银行,不得直接用于支付支出;会计人员及时编制收款凭证、审核后出纳清点现金,在收款凭证上加盖现金收讫章。

(二)对货币资金的支出控制。

每笔支出都应有单位负责人的审批、会计主管审核、会计人员复核。出纳人员每一笔款项都应以建全的会计凭证和完备的审批手续为依据。付款后,需在付款凭证上加盖付讫章。银行单据签发和印鉴保管应当分工负责。

五、强化货币资金的保管和内部控制

加强对货币资金、会计凭证、原始资料的管理,进行分别保管,定期清查盘点货币资金,并定期进行检查的制约机制。不符合审核程序不能支付现金,按规定实事求是报账,不做假账。严格执行库存现金限额制度,出纳人员要做到每日现金日记账与现金核对相符。要严格执行定期现金突击盘点制度和核对银行账的制度。通过良好的内部控制,确保单位库存现金安全,预防被盗窃、诈骗和挪用。检查货币资金的取得、使用是否符合国家财经法规,手续是否齐备。合理调度货币资金,使其发挥最大的效益,提高货币资金使用效率。

六、实行统一财务管理,防范资金风险

要严格执行一个单位只能设置一个财务机构的管理规定,统一管理本单位的全部账簿,全部收入和支出一律纳入本单位的财务总账管理。对本单位银行账户的开设,要按规定的审批程序开设,严格禁止账外账和小金库现象。对本单位发生的重大经济活动事项要及时报告、准确、全面反馈本单位的经济信息,要树立风险意识,从源头上防止货币资金被挤占、挪用、盗窃的问题产生;从制度上对于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加以防范和控制。

货币资金在我们每个单位实物资产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加强货币资金的管理,对保障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转和提高经济效益意义重大.因此我们要建立和完善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货币资金的预算制度,加强货币资金运作环节的控制,严格执行各项制度,加强审计力度,实行统一的财务管理,灵活运用资金结算工具,提高资金使用效果。

(作者单位:甘肃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参考文献:

5.如何完善股权激励制度 篇五

与中国证监会11月15日公布的征求意见稿相比,《管理办法》在股票来源、激励对象、激励股票提法、股东大会表决等四大方面做了相应修改。

取消预留股份来源

征求意见稿规定,用于激励的股票可以是公开发行时预留股份;向激励对象发行股份;回购公司股份和法律、行政法规允许的其他方式,而《管理办法》取消了将公开发行时预留股份作为股票来源的规定。

权威人士解释,上述调整是因为新股发行与预留股份同时操作的法律依据不够充分,也容易在实践中发生一系列具体问题。

对于目前部分股权分置改革公司拟采用的,非流通股股东在支付对价同时划出一部分股票作为激励股票来源的做法,《管理办法》没有明确规定。

业内人士认为,非流通股股东的上述做法可以归到《管理办法》规定的股票来源的`兜底条款中,即法律、行政法规允许的其他方式,但最终如何确定还要看中国证监会的解释。

独立董事要避嫌

《管理办法》规定,股权激励计划的激励对象包括上市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核心技术(业务)人员,以及公司认为应当激励的其他员工,但不应当包括独立董事。而此前的征求意见稿并未特别说明独立董事不能享受股权激励。

有关人士解释,此举是为了保障独立董事的独立性。当初,引入独立董事的目的是规范公司治理结构,在审议重大事项时,独立董事能发表独立意见,如果独立董事也成为股权激励对象,那独立性可能会大打折扣,为了避嫌,《管理办法》特别指出独立董事不能享受股权激励。

与征求意见稿相比,《管理办法》对股票激励的提法也做了修改,将“股票激励”修改为“限制性股票”,并对第三章内容相应做了调整。

权威人士解释,限制性股票的提法适应了国际通行的规则,明确了激励过程中使用的股票带有业绩、出售时间等限制条件,以区别于一般股票。

表决要求提高

《管理办法》指出,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需经过三道程序,即董事会通过、证监会无异议、股东大会通过,而且将股东大会表决要求由征求意见稿规定的二分之一提高至三分之二。

业内人士分析,《管理办法》的制定体现了《公司法》修订中公司自治的思路,由董事会制定计划、股东大会加以决策,监管部门只是要求在董事会审议通过后事中备案即可。正是由于自治权的扩大,更需要强调董事的忠实与勤勉义务,以保障股东权益;股东亦应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公司事务中来,以维护自身利益。

为何选择G股公司试点

对于为何选择G公司进行试点,有关人士表示,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对证券市场有效性和公司治理水平的要求较高,境内上市公司开展股权激励是一项制度创新,因此,比较适合采取先试行、后逐步推开的方式,试行一段时间后总结经验,对《管理办法》加以完善,以更稳妥地推行该项制度。

同时,考虑到在股权分置情形下,上市公司股价往往不能够反映其经营业绩,高管人员的经营成果无法通过股价来体现,股权激励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所以,试行阶段只允许已完成股权分置改革的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

6.如何完善公司制度建设 篇六

有的公司花很长时间辛辛苦苦制作出厚厚的一本制度,就是执行不下去,员工都不买账。这是为什么呢?多数情况下原因出在理论合理,实际没用。就是说理论上是合理的,是考虑到企业利益的,但不可能执行下去,因为并不适合企业实际。

搞理论上的东西很容易,只要想想企业大概需要哪几方面的内容,然后分细就行,这种东西不可能有什么用的。如果制定者把企业需要的都能“想”出来,那他就应该老板,因为他什么都想到了,所以跟着他肯定发大财。

一部完善的制度应该反应在两方面:适合企业实际,最大激发集体的创造潜能。做到第一方面其实不是件容易的事,想做到第二件更难!首先要求人们改变对制度的狭义思考:它不仅仅是约束性的东西,也必须是有激励作用的。有时我们看到一些企业的制度里几乎全是如何罚,如何奖的很少,这就是狭义思考的结果了。中国人都不喜欢被人管着,即便你管他也得表现出来是在帮他、拉他,这样才能让他对你心服口服,管理上的策略是这样,制度制定上是一样的。这是中国企业与外国企业不一样的地方。

企业制度的制定要从以下几方面出发综合研究,就能搞出适合企业实际的且能激发集体创造力的本子了。

一、结合企业文化

制度是灌输和贯彻企业文化的一条重要渠道。例如强调“奉献”的企业里,制度就应该多一些反对私利,打击因私损公,而倡导公的内容;强调“沟通”的企业里,制度就应该多一些反对自我封闭,打击地盘主义,而倡导团队凝聚的内容;强调“创新”的企业里,制度就应该多一些反对固步自封,打击过份经验主义,而包容某些失败,倡导学习的内容……反过来讲离开了企业文化的`制度就没有生命力了。有时会听到员工在底下这样议论:唉,都这样。我工作过好几个企业了,他们都这样……这就是离开了企业文化的反应。企业在强调产品差异化、品牌差异化的同时,也必须考虑到制度差异化,因为既然你想搞差异,你在运作上就必然和别人不一样,你也就需要不一样的保障了。

二、与企业发展阶段的适应性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企业会面临不同的阶段性任务,相应地就不可避免的要应对不同的问题。制度这时的作用是就保障企业在这个阶段的运营,圆满完成阶段性任务。例如在成长阶段的企业中大多强调销售,这时的制度应该偏重销售方面,“能抓住老鼠的猫就是好猫”,而其他的某方面是应该包容;而在发展已经成熟的企业中,更加注重整体协调,所以制度就必须考虑全局,注重综合治理。

三、与企业资源的适应性

制度的功能之一就是不断促进企业资源的完善,而不是无谓消耗资源。就拿人才来说,当企业处于人才缺乏时期的时候,在制度的某些方面就必须考虑到包容性,不要人都让制度罚走了、吓走了,谁还为企业做事?而在人才充沛的时间,就要考虑到对人的综合要求――现在是要质的时期了。

四、充分考虑到市场因素

这是很多企业制度中所缺乏的,所以一线工作人员常常会有所抱怨:领取某物料要签N个字……每个企业因自身业务组合、主力业务及赢利模式等的差异会形成不同的作业流程。制度在这里的任务就是充分保障作业流程的顺利实施,就是说手里拿着笔,眼睛却要盯到市场上去,盯到一线去,这样出来的制度才不会成为效率的绊脚石,而且将促进效益提升。

五、服务于员工的理念

前面讲过了,中国人是最不服管的,所以你不能讲你是管他的人,你只能讲你是帮他、拉他的人,他有什么困难都可以找你。制定制度是一样的,要确立服务员工的理念。首先就是制度本身要易于理解,要简化,让员工很快能看明白,这样也容易记得住了。至于简化这点在西方企业就不适合,因为那边就是法(制度)来管人,法(制度)是最高的,没有能超越它的东西,所以西方企业的制度很厚;但中国人是讲理(合理)、讲情(感情)的,不仅仅讲―法,只跟员工讲―法他就不愿意、不接受了,因为他在想这件事不是我愿意的,而是有原因的……这就是中国人,所以制度要简化,不仅仅是易记,更重要的是留下合理权变的空间。没有这个空间,你权变了,员工会认为制度根本没用,有了这个空间,员工会认为你讲理讲情,即便罚了,也服了。再有就是考虑到执行层面,能签两个字绝不签三个,多的那个字是制造员工的麻烦,是浪费管理者的时间,是消耗企业的资源。

六、共同制定

就是要发动所有员工对制度的建设献计献策。也许您已经尝试过了,直接跟员工讲让他们提意见他们是不理会的,这种心态很普遍:你搞吧,你搞出来了我们再否定。所以不能直接跟他们讲提意见,而是采取一些策略探测他们的内心。例如我们就这样做过:在为某企业制定制度前,我们让每个员工包括中高层管理者写一篇东西,就是如果给他机会做一个企业,他会怎样去创建。当时采取的匿名打印投箱的征稿形式,加上之前又做了一些动员工作(当然没告诉他们真实目的),所以参与的热情都很高,而从汇总的结果里面确实找到了不少宝贵的意见及建议。

七、有罚必有奖

前面我们举过一个例子,就是某企业罚太多而基本找不到什么奖的制度。这是不对的,中国人最善于思考了,这么明显的“不公平条约”摆在他们面前还能看不出来吗?很可能一些人在看着这样的制度同时就想着如何找个新工作离开了。

其实这是个很简单的逻辑,错的反面就是对,罚的反面就是奖。当然实际制定的时候真的完全这么做就太呆板了,不同的事情上奖和罚的比例肯定是不一样的。注意到整体比例就好了,45:55或者55:45都可以,不要失调。

八、治病救人的心态

西方企业制度是“杀人”的,你干的好留下,出差子了走人;中国企业不是这样的,因为我们更人本。有一个企业曾经用过这样的办法:三个业务员没有完成月销售任务,按规定是要扣工资的,后来工资也确实扣了,但又给他们加了一条罚:让他们去看《羊皮卷》,连续一周的时间内每天早会上讲他们的感悟。后一个月,除一个人量很接近任务未完成外,另外两个都完成了。原因很简单,就是治病救人,多救一个企业多一个可用之人。当然,也有那种“扶不起的阿斗”,那就请他回家了。

九、奖罚手段创新

其实上面的例子已经谈到了创新手段。这里要指出的是,很多企业的制度里面到处都是钱:罚XX元,奖XX元。这并不好,会让员工觉得就是种金钱交易。变种方式,首先会让人感到新奇、有兴趣,其次只要变到点子上,比单纯金钱手段有用。怎么就到点子上了?员工不想做、不愿做的是什么,不想失去的是什么,这些就是罚的点,当然一定要合理的;员工想做、愿做的是什么,想得到的是什么,这些就是奖的点,当然也必须是合理的。

十、实时更新

7.如何完善企业管理制度 篇七

一、预算部门财务管理内控制度实施的重要性

财务管理内控制度建立的目的是实现事业单位预先制定的目标,通过采取一系列的监督和管理措施来促进资金利用率的显著提升。对于事业单位的发展而言,制定实施财务内控制度非常必要。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在此条件下,事业单位管理要求预算部门进一步强化内部的管理,同时事业单位必须增强危机意识,加强自身的约束和管理,规避事业单位发展风险,由此必须进一步完善财务内控制度。预算部门建立和落实内控制度一方面可以提升财务管理水平,另一方面能够使得财务数据的有效性,规避资金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和隐患,推动相关管理法规的执行和实施,帮助形成管理的平衡和制约。

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控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1)事业单位内控体制需要进一步完善。预算部门想要进一步加强财务管理,其中最重要的措施是建立和落实内控制度。然而现阶段,在具体的管理中,多数单位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不强、管理观念有待进一步的更新,对于财务内控涉及的有关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没有充分认识制度实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导致内部财务信息缺乏足够的真实、可靠性,进而妨碍了内控制度的进一步实施。由于事业单位高层对内控认识不足,也使得预算管理没有有效的发挥自己的积极作用,进而导致财务作弊现象屡见不鲜。

(2)内控人才欠缺。现阶段事业单位内控人才较为缺乏,一方面是事业单位对财务内控缺乏足够的重视,内控部门形同虚设,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对于内控部门人员重视程度也严重不足,出现人员辞职离岗。另一方面,市场上内控人才较少,且内控人才素质偏低。人才的欠缺使得事业单位出现多方面问题。比如,多数事业单位依然存在部分预算编制问题,人员职位的组织和安排没有遵循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内控人才人员紧张,部分事业单位依然多个职务交由一人负责,这种分工存在极大的风险和隐患,严重影响内部控制的开展,造成预算执行难以到位,财务审定也无法有效进行。

(3)缺乏专业的财务管理内控制度的执行人才。预算部门相关职务缺乏充足的人才,部分单位存在一人担任多个职务的现象,分工缺乏合理性,这也违背机构组织的基本原则,同时也增加了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使得工作效率不高,也导致预算无法切实有效落实。同时在预算部门的人员素质普遍偏低,专业人才欠缺,他们在制定内控制度的过程中难以掌握实施重点,使得预算工作没有达到理想效果。此外,在事业单位内部没有专业素质培训和考核机制,预算工作人员没有得到系统的专业学习,部分人员自身知识结构老化,对于内控的考核过于形式化,发挥不到积极作用,制定执行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三、完善事业单位预算财务管理内控制度的积极措施

(1)科学建立内控制度组织机构。在建立财务管理内控制度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当前事业单位发展现状,同时结合实践需要落实和执行。在制度建立之后,要求事业单位建立与之配套的组织结构,明确组织部门人员的工作职责,确保工作人员的工作有章可循。预算财务管理内控机制内部共有三个部分,同时这三部分相互独立存在,第一部分在事业单位预算工作中融合制约和潜质机制,也就是说平级组织可以在财务方面对对方进行监督,建立、实施这种监督体系可以有效约束工作人员具体的行为。第二部分,在财务管理部门内部建立事后监督岗位,监督对应岗位具体的工作。第三部分,努力加强内部审计,充分发挥审计的积极作用,进而形成一道监督防线,并将其作为重点内容进行检查。此外事业单位虽然已经建立的内控制度,但是社会在不断的进步,经济也在持续发展,原有的财务管理内控制度也难以适应事业单位的发展,其自身作用也越来越不明显。也就是说财务管理相应的制度需要根据事业单位具体的发展不断进行合理完善。预算部门可以结合自身的状况,在一定时期对内控制度实施测试,及时发现实际财务活动的问题,及时采取积极措施对其进行完善。由此,新时期财务管理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可以得到有效的解决,进而保障内控制度的进一步实施,促进其积极作用的有效发挥。

(2)建立长效的人力吸纳机制。事业单位做好人力资源工作,重视内控人才的吸收。可以改善内控负责人员的相关待遇,增强内控职位的吸引力,充分吸纳社会的内控人才。加强单位内部控制重视程度,创造良好的内控人才发展环境,使得内控人才发挥其自身的积极作用,促进财务内控管理的发展。同时对待事业单位内部的内控人才,一方面给予宽松的发展环境,同时给予更多的生活、工作关怀,开通岗位升职通道,对员工进行积极的激励,使得人才全身心投入单位内控工作中,促进内控的发展。

(3)加强对财务管理内控人才的培养。强化内控人员的业务水平的提升:第一,加强高素质财务管理人员的培养,使得工作人员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可以更好得做好本职工作。第二,积极组织工作人员的学习和考核,建立高效的考核机制,员工通过学习可以很好的了解内控制度落实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进而将问题进行有效的规避,推动制定进一步实施。第三,组织法律法规的学习教育,提升管理人员法律意识,保障相关人员掌握基础理论知识,保障事业单位持续、稳定发展。

四、结束语

现阶段,就事业单位而言,要想取得稳定、持久的发展,从事业单位领导层到员工必须重视预算管理,尤其是内控制度,应当在事业单位内部制定健全的预算财务内控制度,明确财务预算人员的具体职责,继而可以显著促进财务预算工作的有序开展,发挥预算管理的积极作用。此外,必须注重提高预算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积极组织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建立高效的学习、考核机制,有效提升工作的业务能力,促进财务内控制度的执行和落实,保障预算信息的真实、可靠,发挥预算管理的积极作用,进而有利于事业单位既定目标的实现。

摘要:事业单位内部预算部门实行财务内控制度可以有效提升资金使用率,加大部门的监督力度,为事业单位争取更加理想的经济效益。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外部环境出现了较大改变,预算部门的财务管理面临一些问题,尤其是内控制度,严重阻碍了财务部门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为了事业单位进一步的发展,必须有效完善预算部门管理内控制度。本文首先就现阶段财务管理中内控制度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合理的分析,进而针对相关问题提出了合理的强化措施。

关键词:预算部门,财务管理,内控制度

参考文献

[1].赵其峰.完善预算部门财务管理内控制度的思考.低碳世界,2014(23).

8.如何完善企业管理制度 篇八

摘 要 近年来时有发生的会计信息失真、国有资产流失、明星企业倒闭等问题,都与内部控制严重薄弱有着密切关系,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和企业决策者认识到,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离不开完善的内部控制。鉴于此,本文对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对策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内部控制

一、前言

随着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市场竞争压力加大,一些上市公司会计造假案层出不穷,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很多著名企业包括美国雷曼兄弟等纷纷关门倒闭,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内部控制环境存在问题。会计信息失真、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能否得到有效的抑制,关键在于能否在企业实行有效地内部控制。2008年5月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重点引导企业加强以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为主线的相关标准建设,这是我国会计审计领域的又一重大改革举措。

二、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措施

1.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和全员控制的思想

企业的核心是人,内部控制的基准点就在于对人的控制,现代企业中的每个员工都是内部控制的主体兼客体,无论现代化企业自动化实现程度如何高,最终也是由人在运作。COSO的内部环境要素强调加强风险管理文化,人在其中起着主要作用。因此,首先树立以人为本的控制观念,让内部控制散布在企业的每一个作业中,与企业的基本经营活动紧密结合,让企业每个员工既是内部控制的实施者,同时也是内部控制的监督者。企业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如宣传手段(程序手册、宣传讲座等)帮助每个员工树立起全员控制的观念,从而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承担起维护、改善内部控制的责任。

2.健全企业的组织结构

组织结构是内控的重要影响因素,是会计控制的重要载体。合理的组织结构是内控规范运行的前提。企业可以根据自身规模、业务性质等情况自行选择直线型、事业部或矩阵制等结构。对于国内大中型企业来说,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这四个机构是企业内部控制的主体与核心部分,企业内部控制的关键在于这四个机构的有效运行以及职能定位。董事会是内部控制的最高层,应能充分发挥监控、引导和监督的职责。设立财务总监,使其直接对股东大会负责,减少了经理层对会计信息的影响,形成有效的权力制衡。为了加强中小股东对公司的财务监督,必须限制大股东的表决权,实现股权多元化及公开、公正、公平和透明的有效公司治理环境,通过有效信息披露,发挥市场对公司的监督机制,逐步实现“用脚投票”和并购机制等市场化手段。另外,在董事会中设置一定比例的独立董事有利于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对内部高管进行有效的监督制约,促进公司的规范运作。

3.加强企业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是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的重要手段。内审人员首要关注的就是企业的内控制度建设,只有先从制度上规范一切经营活动,才能从根本上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我国企业内部审计有以下几种模式:一是董事会领导的组织模式;二是由监事会领导的组织模式;三是由总经理领导的组织模式等。据相关调查显示,在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中,内部审计的行政隶属有董事会、监事会、总经理、财务总监、财务部等,比例分别为36%、7%、34%、12%、11%。比较而言,董事会领导模式,由于它的领导层次较少,地位超脱,相对独立性最强。在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的成员至少半数以上为独立董事,内部审计部门直接对审计委员会负责,这样可以大大加强内部审计部门应具备的独立性,切实发挥其监督作用,并可加强董事会对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监督。2010年底美国检方指控安永协助雷曼兄弟粉饰账目,舆论也纷纷加入申讨安永的同时,笔者却认为,安永作为外部审计对雷曼的财务报表的审查可能存在过失,应负一定的责任,但作为雷曼的内部审计部门,受管理层与审计委员会的双重影响和诱使,对企业高管的人为粉饰财报行为竟毫不作为,致使董事会对于企业高杠杆的债务结构缺少及时清晰的认识。由于内部控制的信息与沟通、监控等环节出现了漏洞,最终间接造成了无法挽回的结果。而内审部门也不可避免地成为了这一场金融悲剧的最大帮凶。所以,加强企業内部审计,建立一套独立性无论在形式上或实质上都不受高管层影响的内审模式对完善内部控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加强企业的风险管理

企业不论其规模结构、性质或产业如何,其组织的不同层次都会遭遇风险,内部控制,作为保证企业目标顺利实现的重要手段,就是要对可能发生的各种风险进行全面的防范和控制。风险管理是目前我国企业管理中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风险意识不强、风险管理工作薄弱,是企业发生重大风险事件的重要原因之一。2005年华源集团的信用危机、中航油的金融衍生工具投机、2006年澳柯玛占用上市公司资金危机等,都有一个共同原因,就是企业对高风险业务缺乏风险意识,也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加强风险管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建立具有风险意识的企业文化。每位员工要树立“风险无处不在”的理念,这是充分有效开展风险管理工作进行的前提。其次,建立风险控制责任制度。在实施风险权限管理的基础上,明确各当事人在事前、事中、事后各自不同的风险控制责任。再次,建立风险预警系统。风险预警就是对潜在的风险进行预先警示,防患于未然。企业应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渠道加强对企业内外环境特别是市场环境的分析研究,及时了解环境变化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影响和可能带来的风险,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风险控制。最后,开展风险识别。对各类风险要具有清醒的认识和正确的鉴别力,搞清楚什么是主要风险,是否存在重大风险,为避免和控制重大风险提供依据。

三、结语

总之,有效的内部控制是企业成功的主要因素。目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尚处于较低级的阶段,我国企业要想在世界市场中竞争并求得发展,就必须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荆龙姣.浅析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8.09.15.

[2]李平.当前金融危机背景下的社会控制和内部控制.商业经济.2008.11.10.

[3]朱春敏.浅谈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浙江教育财会.2007.3.

上一篇:弘扬“三平”精神争当“三型”教师下一篇:教学平台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