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现状分析

2024-07-28

教学现状分析(共8篇)

1.教学现状分析 篇一

对当前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英语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重要阵地,也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教师在课堂上如何教,学生在课堂上怎样学,一直是研究者探讨的重要问题。近年来,英语课堂教学经过了改革和总结,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目前还存在不少的问题,本人就这些问题作简单的分析探讨,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以求教于同行者。

1、英语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影响和阻碍英语课堂教学质量提高的主要问题有:

1.1填鸭式。有些教师上课时滔滔不绝,黑板写得满满的,学生不停地记笔记。这种满堂灌、填鸭式的教法带来很多弊病。教师讲得过多,他所能提供给学生独立掌握知识、独立思考,主动训练能力的机会就越少,学生常处于被动位置,没有时间及时思考、消化、吸收,所学知识当然没法巩固。再有,讲得过多,重点不突出,学生掌握不了要领,课堂气氛也沉闷,学生容易产生疲劳。1.2陈旧式。有些教师上课停留在原始的教学状态中,没有语音室,没有幻灯片,没有电脑等现代化的手段来辅助教学,甚至连录音机都少用,从始至终都只靠教师讲述,根本提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1.3应试式。学生参加中考和高考,只有笔试,不考核学生的听说能力。为了适应学生答卷的要求,很多教师不注重听说训练,学生满脑子装的全是语法、句型和条条框框,听说能力很差。

1.4厌教式。有些教师不能透彻地掌握教材,处理课文缺少灵活性,教学方法呆板,又不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和更新知识,长年累月地重复这种教学,感到厌烦。另外,有些教师教学任务重,既当班主任,又同时教几个班,还有中高考压力,一天忙于教学等事务之中,时间一长,也容易产生厌烦情绪。

1.5厌学式。学生学习死记硬背,有些学生甚至不识音标,不会拼读单词。往往按照单词的字母顺序,像读电话号码那样反复背诵、书写生词。结果,学生的“努力学习”收不到应有的成效,学过的单词念不准,新的单词不会念,加上作业过多,越学越吃力,就会在心理上产生害怕、厌恶甚至抵触的情绪。1.6母语式。有些老师较多地利用母语教学,把英语教学变成汉语教学。在初一外语教学中,由于教学内容浅,容易听得懂,易于用直观手段进行教学,不 必处处借助母语翻译。但在高中阶段,一些教师还习惯用母语来讲授和解释,学习外语的气氛在高年级中,还没有较好地形成。1.7英语课堂教学观念落后..长期以来,外语教师及外语工作者一贯重视对教法的研究,而忽视对学法的研究,至今仍有许多外语教师认为,学习外语就得靠死记硬背而别无他法。因此,学生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譬如,现行教材,不论“牛津”,还是“新世纪”,词汇量非常得大。许多学生不能熟练和准确的拼读单词,记忆单词的能力又差,学单词的困难使他们学而止步,以至学习掉队,逐渐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信心。可以说教师视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和指导是造成学生学习障碍和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

2、原因分析

上述英语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产生的原因较复杂。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具体表现在:

2.1教师习惯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最显著的特征就是采用填鸭式和落后的教学手段,因为,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简单和省事,不用多动脑筋和使用先进的教学设备,就可以进行教学了。虽然有些学校不乏先进的教学设备,但一些教师为了图简单和省事,不认真动脑筋考虑教改问题,不想搬动教学设备,只靠一本书,几支粉笔和一张嘴就进行英语教学了,使得学生在缺乏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手段的课堂上只能被动地接受灌输。

2.2跟着考试的指挥棒走。虽然学生考试分数是检验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绩的重要依据,但是为了单纯考试,导致教师在教学上和学生在学习上,只注重猜题和笔试练习,忽视了英语的听说教学、全面的基础知识教学和综合能力训练。有的只注重抓毕业班、抓重点班和抓尖子学生,结果是着重从初一抓起,大面积地提高学生英语学习质量成为一句空话。

2.3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任务过重。在教师教学上,由于一些学校英语教师相对缺乏,使教师上的班数多,批改作业的任务十分繁重,教学任务只停留在完成时数上,没有精力去研究教学质量,上课内容来回重复,致使教师产生厌教情绪。在学生学习上,由于学生学习单调,掌握不了新知识,每天都要完成大量的作业,学生感到压力很重,也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2.4外语教学用母语讲解,英语教学,应尽量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即用英语来讲解,但有些教师认为学生听不懂和不理解,除读课文是用英语朗读之外,其余课堂讲解基本上是用汉语来解释,久而久之,学生的听力亦无法提高。2.5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英语中,目的不够明确。在开始学习英语时,感到新鲜并下了一定功夫,但学习时间长了,便感到枯燥无味。加上教师在教学中没有很好地引导,致使学生对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

3、措施与对策

采取相应措施,克服中学英语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对于全面提高中学英语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将起到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精讲多练,导练结合。“精简多练”是指教师在传授语言基础时要精练讲解,不必面面俱到,胡子眉毛一把抓。精讲就是要讲重点、讲疑点、讲难点,所给出的例句要精炼、典型、实用,以便学生记忆和模仿,灵活运用英语。

“导练结合”是指教师应根据教学要求,精心设计训练的步骤,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训练。所设计的练习要贴近生活实际,生动、有趣,富有吸引力。学一句,就要真正掌握一句,到交际场合能够脱口而出,所以练的方式十分重要。教师要吸收一切有效的方法为教学服务。

为了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清晰、深刻的印象,要活学活用,激起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比如在上反身代词这一讲时,首先明确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习七个反身代词和作主语同位语的主要用法,然后根据学生平时所接受的程度来确定教法。在“联旧引新”这个环节中,可让英语成绩较差的一男生和一女生上黑板写I—my,you—your(你的),he—his,she—her,we—our,you—your(你们的),they—their七对作主格和作形容词用的人称代词,给他们一个表现机会,老师指着那位男生对全班说(并提醒全班在听的过程中特别注意最后一个单词,分析其构词法),“He can write these words himself”;然后指着那位女生对全班说:“she can write these words herself”;(每引出一个反身代词,都把它写在学生所写单词后面)接着,教师在黑板上写 3 They can write these words—.提问学生这个空格该填什么。学生在前面例子的启发下,有些填theirself,有些填themself。英语中没有这两个单词。教师把正确的填法themselves告诉他们,此时,正确与错误的填法相对照,学生印象深刻,记得牢。情不自禁地为形象的教学场面所感染,这样就轻松地达到了教学的要求。

3.2加强英语教学设备建设,采用先进手段来组织教学。当今的社会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英语教学还停留在原始的教学状态中,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现在一些发达国家的语言教学,普遍采用了先进的教学手段,不仅通过语音室设备、幻灯片、录音机、录像机等来辅助教学,还采用了电脑教学手段、电脑考试手段等等。这些先进的教学设备,特别是电脑教学手段和电脑考试手段,在我国中学英语教学中,还没有得到普及使用。为了大面积地提高中学英语教学质量,必须加强英语教学设备建设,采用先进设备来组织教学。

3.3强化用英语口语讲授,但不排除母语。初一学的汉语习惯已基本形成,母语对英语学习产生的负迁性(是指一种学习中学得的经验对另一种学习起阻碍或干扰作用)较大。充分使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创造外语环境,尽量减少负迁性的作用,无疑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之一。

教学实践表明,在初一英语教学中有计划地使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能的。因为初一只要使用简单的英语,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英语训练,而且教学内容比较浅显易懂,易于采用直观手段进行教学,不必处处借助母语翻译。当然,对于抽象意义的单词和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适当用母语点拨一下,不仅是允许的,而且也是必要的。

3.4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使学生产生学习动力,光讲大道理、明确学习目的是不够的,教师还必须使自己的课生动有趣,吸引学生,让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兴趣。对于起始年级的学生来说,兴趣就是动力。培养学习兴趣是导致学生热爱这门学科的途径,而好的教学方法又是激发兴趣的重要因素。教无趣,必不乐学。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大程度上来自教师的主观努力,这就需要教师通过不断的观察和总结,把培养学习兴趣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教案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周密地考虑到自己所讲的知识将会在学生的头脑中得到 4 怎样的理解,并根据这一特点来确定教法,力争达到教与学的统一。例如,怎样引出新知识、新句型,怎样用同学们熟悉的生活现象去解释一个概念,怎样创造情景,怎样归纳学过的知识等,都要切合学生的实际,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二是控制课堂上学生的注意力。我认为,中学外语教学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在课堂上保持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只有生动,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只有活泼,才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使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一切方法,只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都应该采用。但又必须根据课堂上学生的知识反馈和思维活动情况灵活选择教法,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不但要注意知识的讲授,更要密切注意学生的思维进展情况。要把机械性的练习变成了创造性的练习,学生兴趣很浓,学习效果亦大大提高。3.5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这需要教师在主观上作积极的努力。教师应该是学生的贴心人,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关心他们的学习、身心健康,体谅他们学习英语的难处,善于激励他们。

进入中学的学生心理有一个明显特点是:自尊心强。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就要注意学生的这些特点,确立尊重学生的思想。教师如果认为自己是“大人”,学生是“小孩”,或者歧视差生,就会在行动上自觉不自觉地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这样,当然无法建立和谐的交往关系。

学生的英语程度参差不齐,教师对差生的态度尤其要慎重,不能放弃对他们的努力。教师要努力寻找他们的闪光点加以鼓励,帮助他们树立信心。给他们介绍一些学习方法的书,并教他们一些改善大脑记忆力的锻炼方法。对于作业出现较多的错误,不是简单用红笔打“×”,一概否定,而是把正确的部分划出来,写上“good point”或“good sentence”之类的表扬话,使他们感到还有希望,从而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对差生,还要经常让他们有表现的机会,那怕是点滴的进步都要加以表扬,学生并不是单纯地追求表扬,往往是把老师的表扬看成是对自己的关注和重视,从而激发继续向上的动力。学生进步了,对老师的感情也深了。师生间的融洽关系使学生感觉到课堂气氛轻松,表现出愿意配合老师的教学,使教与学的活动得到良好开展。

3.6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5 而且还要注意传授自学方法,要教会学生查字典;帮助学生掌握名词复数、第三人称单数形式的规律;用图解法帮助学生理解现在进行时,等语法内容;指导学生建立“做学习有心人”的学习卡片,随时记下单词的合成、转化,派生词和反义、近义、同音词;帮助学生过好音标关,用读音规则来拼写单词;坚持让学生在上新课前,先听录音,模仿正确的语音语调等等。在高中阶段,培养学生拼读单词的能力、构词分析能力和推断能力;帮助学主具有论证能力、概括能力和阅读能力;以及提高学生对句法分析的能力。在句法分析的能力上,提醒学生以求正确理解,否则就难免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因此培养学生的句法分析能力对自学十分重要

3.7教育思想:变“以英语为本”为“以人为本”

新的《英语课程标准》在我国首次提出了英语教育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以人为本,就是以人的综合素质为本,以人的持续发展为本;培养的是一个具有健全人格又能持续发展的完整的人,而不是单纯着眼于他眼下掌握了多少个单词和句型。先成人,后成才,英语教育也同样责无旁贷地承担着这项历史使命。

多年来,许多教师用大量的事实证明,英语教学本身,不仅应该承担掌握语言的教学任务,还应该而且完全能够承担培养学生以下七个方面的基本素质和发展能力的教育功能。这七个方面是:思想品德、心理素质、思维品质、个性品质、文化素养、学习能力、社会能力。

3.8教学原则: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主体

素质教育的本质是人的主体性。主体性是素质的根本规定。素质教育的主要机制是内化机制。也就是说,人的素质是靠其本人主体的内化形成。学生是任何人都不能替代的思维的主体。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能性学科,英语是学生自己练会的,而不是教师讲会的。所以,国家教委[1998]1号文件指出“优化教学过程最根本的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学会学习,使他们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体”。新的《英语课程标准》还提出了“体验学习”。也就是说,学习英语是靠学生自己去体验、去感悟、去强化。

3.9教师要适应新课程,转变观念是前提。

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观念。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 6 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教师在课堂上所扮演的角色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作为学习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那么,促进者的角色如何扮演?

据专家分析,促进者的角色有几个特点:一是积极地旁观。学生在操练、表演时,教师要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多关注学生所传递的信息,而不要老是盯住几个语言错误。二是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三是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注意教育学生遵守纪律,与他人友好相处,培养合作精神。其次,教师要转变自己的工作方式并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标准》要求教师之间更加紧密地合作,学会开发利用课程资源,选用合适的校本教材,增强对课程的整合能力和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我们还要不断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此外,教学策略也需发生相应的变化,由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学生发展转变,由重视教师“教”向重视学生“学”转变,由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总之,《标准》要求我们教师随时对自己的工作及专业能力的发展进行评估,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保持开放的心态,把学校视为自己学习的场所。在实践中学习,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适应新的变革。教学改革是通过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来完成的。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是以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为前提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 7 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以往长期的灌输式学习使学生变得内向、被动、缺少自信、唯师是从等等。自然也就在一定程度上窒息了学生的创造性。那么本次课程改革能否深入推进,我认为除了教师自身积极参与外,学校和上级主管部门应加大监管力度。光靠每学期开学初对教师的一两次培训是不够的。在学期中间最好能利用星期天定期组织教师观摩新课改优质课教学录像实况,上级主管部门不定期的深入课堂听课、指导。

教师是推进课程改革的关键因素,那就要通过各种方式先给教师“洗脑”。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一种认识过程,也是一种探究过程。教育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探索与创造,英语的课堂教学只有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很好地进行统一,不断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逐步培养其求异创造能力.我们教师也要不断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去总结, 不断创新。

2.教学现状分析 篇二

1、语文教学以写作为中心, 有利于对原有语文知识结构的审视、检验。

表达是语文能力建构的重要途径。经常写作对于学生语文知识建构、能力培养非常重要。综观中小学语文教学, 无论从内容或形式上都不像数学等学科那样呈阶梯式地上升, 而是像画油画一样, 在原有模式、轮廓基础上的不断地描摹, 不断地丰富。学生在小学、中学、大学接触的文章都可以归纳入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模式内, 对学生而言, 随着年龄的增长, 对于每个模式的认识将不断深入。再打个比方, 语文学习就像是建房子, 写作者就如一个建筑师, 他还是小孩子时通过玩积木建造“小房屋”, 然后建造楼房, 再建造大宫殿。他的蓝图需要不断地丰富, 不断地调整。但是他若不动手实践, 他永远也成不了建筑师;他不实践, 也永远也不可能理解别人的建筑作品。所以作为语文学习者在学习语文时, 只有认真写作, 不断修改, 在这一过程中才会强化自己正确的思路, 树立自己的模式 (认识结构) , 并在此基础上, 开放自己的系统, 不断地对照大师的作品, 将其材料、结构中优越的地方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 使自己的能力迅速地提高。

2、先阅读后写作不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有人认为, 语文写作中, 学生的写作是在学习后获得的, 所以, 采取先学课文后仿写来提高学生写作能力。而我认为:课文是用来分析的, 仅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这样, 只会使作文教学与课文学习相互割裂, 使学生始终处在模仿者的地位, 在模仿对方优点中淡漠了自己的主体地位, 不断汲取材料而忽视了组织建构材料。这样对学生语文能力培养非常不利, 久而久之会使学生的语文训练和思维训练处于压抑状态, 影响了学生主动的建构及思维潜能的发挥。

3、先阅读后写作不利于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

先阅读后写作不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先阅读阻碍读者生活经验的释放。阅读时读者容易局限于作者设定的文本思路、文本内容, 无法充分地展开联想和想象, 无法对作者所表达的经验进行充分的挖掘评判。阅读是刺激—反应过程, 这一过程的活动比较省力。与阅读相比, 写作是一个对知识重新组装的过程, 劳动量更大。所以, 在教读一篇课文前, 先让学生将自己所经历的可以感悟的东西以相同主题的形式写下来会非常有用。因为这样充分发掘了学生潜力, 使学生从自己的记忆库内找出所有的相关材料, 围绕目的去组合。教师在学生组合的基础上引导其发现自己作品的不如意之处, 删改, 精简, 直到发挥出自己的最大潜能为止。写作丰富自己的认识结构, 为阅读体验服务。

以学习“父亲”为主题的作品为例。阅读之前, 要求学生先写关于父亲的文章。对中小学生来说, 写父亲的一般风格都是直白式叙写。这时, 可以挖掘关于父亲的尽可能多的材料并不断选材、修改, 直到自己满意为止。学生在不断修改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内省并建立自己的关于父亲概况及表达途径的认识结构。在最后完稿时, 已经尽力了, 但是因能力、水平所限, 实在无法进一步突破。这时, 再来阅读有关同主题的范文, 在阅读中分析作者对父亲的感情, 表达的思路, 结构的安排, 分析构思的着眼点、材料的选择、文章的巧妙之处, 等等。

3.诗词教学现状分析与教学建议 篇三

一、诗词教学的现状

1.注重诗词翻译, 轻诵读

古诗教学,如果只是把难解的字词句翻译一下,让学生知道写什么那很简单,学生根据注解就可以完成了。最难的是如何引导学生真正读懂诗,读透诗。

古人读书摇头晃脑,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诵吟可以增强对诗歌的理解,再经过理解诗词内容,想象情景,提高吟诵的水平。因此在诗词教学中,吟诵与理解两者相辅相成。教师的讲解不应过多,只须适当加以点拔。而目前古诗词教学中,大多教师只注重讲解诗意,然后让学生读几遍后背诵。如此循环,学生对诗缺少了自己的独到见解,对诗语言的节奏美、韵律美和诗歌应有的含蓄美的解读都成了泡影,又怎会“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呢?

2.注重诗词修辞,轻赏析

不是每一首诗词都有众多的修辞手法,即使有也应该让学生体会用上修辞对语言的作用,引导学生赏析其语言美或意境美。而现在很多教师往往重在背诵、默写、归纳中心,并没有从诗歌的修辞引用方面来赏析诗歌语言、情感、意境等,缺失了意境美,学生学起来也索然无味。

3.注重教学本诗,轻联系

古诗词字数少,寥寥数语内涵却很丰富,一字一句中透露着作者的感情、处境及时代背景等。所以讲解一首诗,不能就诗讲诗,必须扩充资料链接,把纵向、横向的知识联系起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如教学《赠汪伦》时,我们可以让孩子们收集有关友情的古诗吟诵,激发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

二、诗词的审美特征分析

诗词教学,要让学生在理解吟诵的基础上,体会诗词本身蕴含的美,那么学生才是真正有所收获。

1.语言美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反映,同时又是文学创作的第一要素。诗词的内容,不但靠语言来表现,同时也必须借语言把它们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诗词教学有赖于语言,诗词教学紧紧抓住语言是一条必由之路。

例如《渔歌子》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水乡春汛时期捕鱼的情景。首句“西塞山前”点名地点,“白鹭飞”写白鹭自在地飞翔,衬托渔翁的悠闲自得。次句“桃花盛开,江水猛涨,鳜鱼肥美”。这里桃红与绿水相映,表现了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渲染了渔翁的生活环境。三、四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写渔翁捕鱼的情态:渔翁戴着箬笠,穿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乐而忘归。这首词着色明丽,用语活泼,生动地表现了渔翁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对一首诗的品悟,借助诗词语言进行教学可帮助学生在欣赏语言艺术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作品蕴蓄的深刻思想内涵,创造出诗的意境,同时体会诗人高超的语言艺术,从而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2.情感美

一首诗,它是作者情感的真实反映。唐代诗人张继在他的代表作《枫桥夜泊》中,把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城、寺、船和钟声这些意象叠加在一起,我们似乎就见到了明亮的渔火,听到了乌啼钟鸣,感到了秋霜的寒凉以及阗寂时刻的孤寂。远景和近景交织一体,色彩和声音融成一片,表达了作者旅途中孤寂愁思的心境。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古代诗人写有太多的游子诗,抒发着各不相同却又极为相似的故乡之情。这些诗歌不追求奇特新颖的构思,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只是用深情的语句,写出远客思乡的殷殷深情。如李白的《静夜思》,对于孤身在外的人来说,凝望着明月,更易想起故乡,思念亲人。正是此情此景感染了李白,他挥毫写下了这首具有浓烈思乡之情的诗歌。

又如《望天门山》和《望庐山瀑布》,作者都抒发了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等等。由此可见,诗词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体会理解吟诵它,更要体会感情美,并让这种美浸润心灵,在学生心灵中延伸。

3.构思美

诗词看似简单,却是经过诗人独具匠心的构思才创作出来的。盛唐诗人王之涣的千古名篇《登鹳雀楼》,是用对仗技法写就的五言绝句。诗中的日落、余晖、晚山、黄河等景物构成了登高远眺的广阔画面,“白日”与“黄河”不仅是名词相对,也是远景和近景以及色彩相对。另外,“依”和“入”,“尽”和“流”,以及“穷”和“上”是动词的两两相对。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与第一、二句所展现的雄浑景象融为一体,表达了一种昂扬向上、不断进取的境界。

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写了春暖花开的时节,诗人独自沿江畔散步,情随景生,繁花沉甸甸地把枝条都压弯了,景色宛如历历在目。花可爱,蝶的舞姿亦可爱,不免使漫步的人也“流连”起来。正在赏心悦目之际,恰巧传来一串黄莺动听的歌声,将沉醉花丛的诗人唤醒,给人心理上愉快轻松的感觉。表达诗人享受春光的喜悦心情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这就是构思之美,无论是写景抒情,还是语言组织上都是美点,教会学生欣赏其构思,那么学生会自然而然地将先写景渲染气氛,而后再抒情的写法运用于写作之中。久而久之学生的写作水平也会相应提高。

4.意境美

一首诗,寥寥数语所创造的意境却值得让人细致体会。如唐代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前两句写了清秋山景“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动中寓静。中间四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用了六个动词为我们摄取了六幅镜头:明月从松间照下来;清泉从石上流下;竹林一片喧闹;洗衣的妇女归来;荷叶微动;渔舟从荷叶下穿过。整个画面充满动态却展现出幽静的意境美。在这片恬静中诗人感到美,以动衬静,苏东坡曾评价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构成一幅和谐优美的意境图。endprint

经过这样的鉴赏与分析,学生不仅知道了如何在写作中构造意境,更知道了构造意境的作用和目的。

当然,语言美、情感美、构思美、意境美在一首诗中都是相融的。赏析一首诗既要多角度鉴赏,又要有见解性的采纳,应让学生自主去学习、去体会。

三、诗词教学应把握的几种有效方法

教学诗词时教师要善于比较、适当引入、抓好切入点,教学生学会鉴赏诗词的美,并能引导学生将领悟到的美延伸到平时的品读与写作中,这也是诗词课堂教学评价最有效的尺度与标准。

1.善于比较

小学生学习的诗词,大多可以归类,如送别类、爱国类、写景类、抒情类等。教学一首诗时,我们要将其归类并进行比较,让学生在比较中了解为何同是一类诗,却写法不同、构思不同。最典型的是送别诗,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忧伤,也有“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的惆怅失落,更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旷达。

2.适当引入

如在学习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可引入元代白朴的《天净沙》进行比较。白朴的小令,语言色彩强烈、浓艳,但缺乏感情的浸润,就像一堆材料的无序拼合,未能点睛。而马致远的小令,语言色彩虽不及浓艳,但它继承了我国诗歌的“诗中有画”“以象传情”的优良传统,在悲凉中用“断肠”句点主旨。让学生通过引入、对比,更深一步了解为何称《天净沙·秋思》为秋思之祖。

又比方《四时田园杂兴》共有60首,在教其中一首时可以出示其他几首让学生诵读感知,有兴趣的同学课外还可以收集其他的读读并谈谈体会。

3.抓好切入点

讲解一首诗词必须抓好切入点,如《春夜喜雨》紧扣诗题的“喜”字入手。这首诗,前两句写雨适时而降,其中“知”字用得传神,简直把雨给写活了;第三、四两句写雨的“发生”,其中“潜”“润”“细”等词语道出了雨的特点;第五、六两句写夜雨的美丽景象,“黑”与“明”相互映衬,不仅点明了云厚雨足,而且给人以强烈的美感;最后两句仍扣“喜”字,写想象中的雨后之晨锦官城的迷人景象,“红湿”“花重”,体物可谓细腻至极。全诗未着一个“喜”字,而“喜”字却渗透于字里行间。这个切入点可能是一个词,也可能是一句诗句。正是这个词或句使理解一首诗的意思迎刃而解,这个切入点也就是一首诗或词的升华点。

4.小学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篇四

门庄一小 2008.06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国际交流日益频繁,英语作为一种交际工具的作用逐渐凸显,英语学习也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重要课题。师资力量水平、教学安排、教学设备、语言环境诸方面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1.师资力量。

英语教师数量严重不足,素质水平参差不齐,根本无法合理安排英语教学,在加上校舍不足,班级人数严重超额,很难周全照顾、关心学生的学习,很难找到存在的问题,也就谈不上进行个别辅导,在对教师进行进修培训方学习面根本不可能实现,由于专业英语教师缺,专业方面的基本功不扎实,在英语知识的扩充,英语教学方法的更新上不能实现,难以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更谈不上创新,不能使死硬的课堂变得有生机,因而探究对策方面很茫然。

2.教学课时安排与重视。

由于当地实际条件和教学要求的限制,各界对英语课不够重视,把小学英语课当做“副课”,课时安排少,给老师安排工作量时把语文、数学列在首位,而英语名存实亡,这相应的减少了学生接触英语的机会,对教学质量的检查、督导不够,严重影响小学生学习的兴趣,更严重的是小学升中学英语成绩不列其中,因此,学生家长对英语课不重视,到初中这种英语为副的态度很难

转变。

3.教学设备。

学校电教设备严重短缺,没有语音室,视听设备,有时停电连最基本的录音也无法视听。俗话说得好,“环境造就人才”,由于这些客观条件的限制,无法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只能在课堂上依照书本,有步骤、有引导地进行限制性学习,不能扩充视野,灵活学习。

4.学习英语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说过:“一切有成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诚然,学习语言也不例外。大部分学生,尤其是男生,对学习英语根本没有兴趣。除了课堂上“强制”的学习之外,平日里英语课本就是一叠废纸,没有任何吸引力,更谈不上自愿自觉的学习,对英语作业的态度,由巩固复习变为负担任务,无任何趣味性。通过以上现状的分析,要使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学与时代发展同步,使英语学科健康、稳步、有序地向前发展,我认为有以下的要求急待克服解决。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对有一定和基础的教师和现任教的非专业的英语教师进行分批培训充电,多举行一些英语观摩,英语教学方面的交流活动。通过多渠道,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业务素质,创新教学方法。

2.加强管理指导,加大检查、督导和考核的力度。

合理安排英语课时,把小学英语纳入责任目标考核当中,多

检查、勤督导,努力转变学生及家长对英语课程的认识,并把其列为入学考试的范围,对教学及时总结,表扬肯定先进,批评指正后进,加大宣传力度,统一思想认识,赢得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关注,说服家长,让家长配合老师,督促学生养成自愿学习英语的习惯。

3.努力改善英语教学条件。

5.当前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篇五

本学期,我校继续加强教学管理,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努力建设安全、稳定、发展的和谐学校。开学以来,学校专注于课堂教学改革和研究,推出了系列专题研究课、教改实验课,组织了一系列学习、培训、听课、评课的活动。广大教师自觉主动地投入到教学改革实践中。现对这两个月的课堂教学作一个小结,以便发现问题,查找原因,总结经验。

一、我校课堂教学现状概述

为了了解教情、学情,我通过推门听课,参加教研活动等形式听课近30节,通过听课,我发现了以下变化:

第一、教师的教学观念在发生改变。相当一部分教师关注学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观念逐步强化;对“先学后教,以教导学,以学定教”、“小组合作,学案导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等理念和操作模式有了更深的理解。

第二、教学环节的设计更为科学合理。在先学后教,或者先阅读后讨论,或者先精要讲解,再讨论、再练习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较以前强化了,时间较以前增加了。

第三、教师的教学行为有明显改进。教师在教学中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了对自己课堂讲授时间的控制,有意识地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保障其思考、表达、练习的时间;注重组织和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教师目无学生,一讲到底的行为得到了基本控制。

第四、课堂师生关系呈现出良好态势。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变得更加民主、平等;教师在课堂上的态度变得更亲切、自然;师生之间的沟通变得更为有效。

第五、课堂研究的氛围日益浓厚。在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中,主动要求上公开课的老师增多了,中层干部、年级组长、教研组长、备课组长、骨干教师带头示范,青年教师踊跃参与;每个备课组都行动起来,同一备课组老师集体听课、评课已成常态。老师们对教研的兴趣明显增强,校园呈现出浓浓的教研氛围。

但是,课堂教学改革任重道远。到今天为止,我们还不能说改革取得了真正意义上的成功。我们希望通过课堂教学改革,实现学生学习效益的大改观,如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增多,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增强,考试成绩明显提高,课外活动的时间和内容更丰富,等等。

显然,我们离这一目标还有很大距离。

二、对当前我校课堂教学状况的观察与分析

对课堂教学观察的角度很多,本报告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比较。

(一)关于课堂教与学的方式

1.教师自觉控制讲授时间。教师少讲在课堂上得到了较普遍的体现。比如七年级数学课、九年级物理课、八年级地理课等都较好地实现了这一点。他们的课堂没有满堂灌和一讲到底的现象,讲授时间一般都控制在20分钟以内。

2.教师科学设计讲练环节。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都安排了学生训练内容。一般而言,教师课堂能保证至少15分钟的学生练习的时间,能够迅速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当堂训练。在他们的课堂上,均安排有层次、有梯度的作业习题让学生当堂做,充分发挥课堂四十五分钟的效率。

七、八年级组还设计出指令性作业和指导性作业,既有对学生的统一要求,又有对部分学生的指导性要求,科学控制了作业量和学生课外做作业的时间。

3.教师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学生主动进行思考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表现。许多教师在课堂上做到了教学生思维方法,注重思维能力培养。

4.教师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式学习。课堂教学改革的根本是学生学习方式改进,许多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方面做了有益尝试。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开展得很好,4-6人小组能围绕材料进行讨论、交流,形成共同的观点,并且小组成员有具体分工和明确职责。要指出的是,尽管我们的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的改观,但是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许多教师并不真正放心让学生自主学习,深怕学生思维走出自己设定的圈子,不能让学生真正自主地进行发挥。

二是对学生如何自主开展学习,怎样学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在课堂中缺乏相应和有效的指导。很多老师的基本做法就是让学生看书,教师提问、讲解或讲练结合等。其实,教师要做的事情很多,要解决的问题也很多。比如说:对学生如何阅读教材进行指导;学生阅读后如何对知识归纳和整理进行指导;如何对现有知识进行质疑;对基础不同学生如何进行分别指导等等。

三是学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改革,还有一个适应过程,课堂上主动学习、表现积极的还只是部分学生,大部分学生在学习上还是表现出较强的依赖性,不愿动手、动脑,仅满足于听教师的课堂讲解。

(二)关于课堂教学的资源开发与利用

在课堂观察中我们发现,教师能积极开发、整合课堂教学资源,服务于教学,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一是部分教师上课能使用课件、教学软件,充分发挥了班班通的作用和功能。二是各学科一般都采用了学案,课前让学生通过对教材的预习和基础知识的自学,保证课堂上有充足的时间进行重难点的突破,提高课堂解决问题的效率。

三是许多教师充分挖掘社会中的时政、新闻以及影视文化等资源充实到课堂教学中,使一节内容枯燥的课,由于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了起来,课堂教学非常生动。

希望全体教师都能进一步强化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的意识与能力,在备课时能基于教材并超越教材,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目标有机整合课内外资源,充分而有效地引入生活、时政、科技等各方面的资源,拓宽学生视野,增强学生思维能力。

(三)关于师生关系及有效互动

1.课堂中的师生关系方面。许多课堂体现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张斌老师的语文课就充分体现了师生民主平等的关系。课堂中老师提供阅读材料,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分组探讨,学生们自主学习发现问题、教师认真倾听学生的每一个观点,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高、效果好。课堂观察中,也发现一些教师对学生的关注、理解、尊重不够。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在课堂教学中没有注意学生的情绪状态的变化,甚至对学生的各种反应置若罔闻。如有课堂上学生不抬头听课,甚至打瞌睡,教师都不进行干预;有些教师过于关注程序化的操作,显得“目中无人”;有些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没有耐心;有些教师虽然关注学生,但只是关注少数几个学生。

二是对学生原有的学习基础不作分析,对学生的学习需求不进行了解,教学无的放矢;有些教师在设计活动时,没有考虑到课堂或学生的实际需要,只是为活动而活动,显得勉强。

2.课堂中的师生互动方面。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主要体现在师生提问的方式及对回答问题的评价上。许多课堂师生互动非常自然,流畅,提问的针对性强,对学生的回答点评到位。

(四)关于课堂管理

课堂观察中发现,不少老师缺乏对课堂中学生学习的管理。

一是没有注重课堂的教学环境管理,包括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尤其是物理环境:如教室的布置,光线强弱(不少班级不打开窗户),整洁程度(书桌上堆满了书籍,许多是与本节课无关的,让不大的桌面变得更窄了),噪音大小。这些物理环境通过视觉会引起心理反应,会对课堂教学的效果产生影响。老师要尽量控制干扰学生学习的物理环境,为学生营造一个明亮、整洁、清静的学习空间。心理环境,就是“氛围”,对教学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老师要热爱、尊重、理解和宽容学生。二是没有对学生的课堂行为进行有效管理。在一些课堂听课时发现,有些学生在老师开始上课时,书本还没有拿出来;个别学生在老师检查上节课的作业时,竟不知道作业是什么;有些学生不知怎么记笔记,显得很忙乱;有些学生桌子上摆放了太多的东西,导致找书、找笔记、找试卷花了很长时间等等。如此种种都会对课堂教学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学生的课堂行为习惯也不是一天养成的,需要老师坚持督促。

鉴于以上对课堂教学现状的分析,我任务此后在教学方面应从以下几方面改进:

1、以学案的二次设计为依托整合学生学习资源。要将学生手中教科书、教辅资料以及教师增补的资料通过学案的方式进行有效整合,强化学案的使用,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2、提升课堂的有效性研究。

3、加强学生的学习方法研究与指导。如上课如何自主进行学习与思考,课后如何进行复习和总结等。

4、加强学生课外作业的布置研究,尤其是双休日作业,建议同一层次作业统一(指定性书面作业)。

5、继续大力强化集体备课。备课前期准备要实,备课组研讨要充分,要发挥全体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案、学案要体现集体的智慧,要使教案、学案能真正体现教学改革的精神和理念。

6.作文教学的现状分析论文 篇六

说起现在小学生的作文,都有一个同感:低年级小朋友的作文语言文字简单,却富有童趣;而高年级同学的作文用了很多优美词语,但很难让人有“心动”的感觉。原因何在呢?主要是高年级作文中的真情实感不见了。高年级的学生,老师无论出个什么题目,他们不是“不假思索”地 “写出”一篇文章。就是不会下笔,无从说起。不会创新,缺少个性;不会表达,语言空乏。习作不是表达自己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而是为了完成任务和获取高分,缺乏自己真实的思想和感受,只能生搬硬套或随意编造,其痛苦之状可想而知。大部分学生害怕或讨厌写作,觉得根本无话可写,认为写作是一件痛苦的事。

作文教学中不见了感情,不见了人性的各种活动表现,读起来是那样的`让人乏味。怎样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呢?

一、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作文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写成什么样的作文文学。表面上看,小学生每天从学校到家里,两点一线,上课、下课、作业、考试,如此循环,颇有单调乏味之感,但他们的生活同样是丰富多彩的。

1. 要充分利用课外活动,在课外活动中激发学生作文兴趣。

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作文兴趣,丰富作文内容,拓宽学生知识面,还能全方位的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品质、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课外活动时组织开展一些游戏,引导学生观察、练笔。游戏一般在室外进行,形式多种多样,如:拔河比赛、丢沙包、跳皮筋等。这些活动都深受学生喜爱,他们尽情蹦跳,心情无比欢畅。回到教室后,教师便可不失时机地提问学生。学生们会你一言,我一语,绘声绘色地讲起来。由于给学生创设了最佳情境,形成了人人参与、个个投入、高高兴兴来习作的氛围,学生的作文水到渠成。

2. 创设情境,激发写作兴趣。

创设情境是进行情境作文教学的前提。创设情境的途径有:语言描述情境、实物模拟情境、图画再现作文情境、实际生活情境。如想像作文《假如我是xxx》,通过老师绘声绘色地描述情境,学生展开想像、联想,去感受情境,从而达到引起学生兴趣,激发说、写欲望的目的。

3. 写实际生活,激发兴趣。

7.中学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篇七

1 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可取之处

1.1 努力营造课堂教学气氛,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某校听《满井游记》一课, 课前用充满磁性、富有激情的男中音将学生带入课文的意境之中, 听《不朽的失眠》一课, 课前让学生齐背《枫桥夜泊》一诗, 并引导学生体会诗的意境, 同时与《枫桥夜泊新解质疑》一课进行比照, 自然地进入新课导学;听有关亲情话题的“作文指导课”, 整堂课围绕“亲情”, 通过现实生活中及媒体报道的典型事例进行氛围的营造, 步步为营, 将学生引入一个个充满亲情的社会与家庭氛围之中, 以至于现场有两位同学在轻轻地啜泣, 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1.2 对学生的课堂评价语言中肯, 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课堂中经常有这样毫无造作的语言, 评价男生回答问题“男生就是男生, 声音洪亮”, 评价女生回答问题“女生的声音果然充满音韵美”。

1.3 课内拓展练习设计科学, 有利于课文的延伸解读。

《绿色蝈蝈》, 我__ (喜欢或不喜欢) 蝈蝈, “亲情”话题作文指导课, 反问学生“一个没有亲情呵护, 没有亲情沐浴, 没有情感寄托的家的人, 会是个什么样的人?”;《不朽的失眠》,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很多古人的文章没办法广泛流传”, 引入我们写文章要注意的事项。

1.4 精心设计课堂激趣点, 把握学生课堂关注度:

初中生大部分处于未成年人阶段, 注意力无法长时间高度集中, 四十五分钟的一节课, 如果教师能巧妙的设计课堂中的激趣点, 将避免学生的课堂情绪疲劳, 对学生的学习关注度起到很好的效果。

1.5 注意培养学生搜集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

搜集信息与整合信息包含三个层面, 一是对文本所提供的信息的搜集与整合, 如:《满井游记》探究第一段中的一个问题“本段燕地气候的特征, 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教师引导学生用原文中的词句作答) ;二是对学生所接触的社会、人生、家庭所提供的信息的搜集与整合, 如:作文指导课, 课中引导学生说说听过的、看过的、感受过的有关“亲情”的故事, 课后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成长过程, 搜集整理有关亲情的信息, 写一篇书信体作文;三是对学生所学过的系列知识所提供的信息的搜集与整合, 如:《不朽的失眠》课前营造氛围阶段, 要求学生背诵《枫桥夜泊》, 并结合《枫桥夜泊新解质疑》一文引导学生体会诗的意境, 将学生所学过的相关知识整合一处, 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又训练了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1.6 巧妙引入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在这方面, 语文老师整堂课都在潜移默化中, 不露痕迹的对学生进行了教育, 《岳阳楼记》通过学生对“忧乐观”、“享乐观”的理解逐步进入文章的主题“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1.7 作文评讲课中的“互动”体现。

“互动”作为新课程课堂教学的重要元素, 已为广大教师所共识, 但在实际教学中, 很多乡镇中学教师却很难做到, 城区教师会好一些。在教研听课时, 一位语文教师的作文评讲课“《他 (她) 变了》”中惊喜地看到了这一点。她能够摈弃传统的作文评讲模式, 在结合学生写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点评时, 巧妙地用“关于男女生健康交往的话题”引发学生的共鸣, 形成了课堂互动氛围。

2 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依旧让人忧虑, 重视形式, 没有在本质上适应新课程改革

2.1 中心不明确, 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时, 问题设置过大, 造成学生思维的障碍。

如教《我的叔叔于勒》时, 学生阅读课文, 思考:于勒是怎样一个人?这篇小说揭示了怎样的主题?像这类问题, 在学生尚未进入体验、感悟阶段就让学生思考显然过大。

2.2 引导不到位, 学生的思维过程不是内心的真实体验。

同样是《我的叔叔于勒》这篇文章, 教师在引导分析“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感情变化”时, 如果教师能循循善诱, 学生很容易会得出“围绕金钱的感情变化”这一答案, 但是我们的老师由于引导不到位, 或者根本不引导, 学生思考过程变成了标准化的答案, 没有了自身真实的体验。

2.3 课堂容量过大, 教学目标未结合学生实际

的认知水平, 罗列目标, 急于求成, 妄想“一口吃成个胖子”。如教《观沧海》这首诗, 教师一口气列出了这些问题:“全诗从哪个字展开来写?这首诗一共写了几层意思?那些写实景?那些是想象?诗中那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这样的设计只能使学生一头雾水, 摸不着边际。我们说, 古诗应当让学生在不断的诵读中, 去感悟诗歌的意境, 由形象感知到理性的感悟理解, 循序渐进。

2.4 课堂气氛沉闷, 不善于综合运用教学语言。

大面积学生未能进入学习状态, 有的甚至木然地面对教师同样木然的表情及语言, 维持课堂浮于表面的井然秩序。

2.5 假互动, 无效热闹充斥课堂。

为了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落实到实际的课堂教学中, 很多教师在课堂上开创了诸如表演法、讨论法、合作法、演讲法等花样繁多的教学方法, 这些探索本无可厚非, 问题是因为教师理解的歪曲或把握不到位, 使得这些方法的落实、操作存在很多弊端。如教师讲授教学《背影》时, 认为“父亲”违反了交通规则。所有类似的热闹讨论, 其内容是歪曲的, 浪费了课堂的宝贵的四十五分钟时间, 看似热闹, 师生互动, 实则是典型的无效教学。

2.6 各环节衔接不自然, 有板块教学的弊病。

很多教师在课堂上, 深怕学生遗漏了该学的知识点, 于是在本已设计好的一堂课的各环节之间, 会常有一些“兴致之笔”, 强加进去, 给人以突兀之感, 也使学生的逻辑思维突然中断, 反而达不到效果。

3 造成目前语文教学困境的原因

第一是对语文学科的性质认识不清楚, 缺乏完整而科学的认识。第二是烦琐哲学在语文教学中泛滥, 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被“肢解”成若干习题, 抠字眼, 抠层次, 文章的灵魂却被忽视了。第三是严重脱离实际。课文本身同生活一样, 丰富多彩, 灿烂绚丽, 同时又是最实际的。现在的语文课成了“空中楼阁”, 以作文为例, 题型花样翻新, 套路一套又一套, 考试只要题型对路, 程式套进, 就可应付。生活活水没有了, 真情实感没有了, 用文字反映生活的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培养。作文中“假货”很多, 背上若干篇作文选里的文章, 考试时“套”, 押宝, 以取得好成绩。这不能怪学生, 应怪我们的教学出了问题。第四是语文教学中形而上学盛行。语言和内容严重割裂。语文中的字词, 都是一定语言环境中的字词, 脱离了语言环境, 寻词摘段, 抠字眼, 说这个词用得好, 那个词用得差, 岂非笑话?怎么能让学生体味语言文字的表现力、感染力?又怎么能培养出他们使用语言文字的表情达意的真本领呢?无休止的机械操练, 无穷无尽的练习册的倾销和名目繁多的标准化试题的出售, 把语文教改的成绩打得落花流水。学生的思维被捆绑住了, 成了试题的“套中人”。很多教师明知其中弊病, 但人微言轻, 身不由己, 有的苦涩地说:“这是在带着镣铐跳舞。”此种状况亟待改变, 否则语文教学不会有出路, 而且这一局面在短期内还无法改变。

参考文献

[1]张隆华.中学语文教学法.

[2]刘清涌, 黎雪芬.中学语文实用教学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3]罗大同.中学语文教学法新编[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8.教学现状分析 篇八

一、作文教学现状

1.作文内容贫乏空洞,“假大空”盛行

在作文中,“假”就是假生活,指的是内容无中生有,胡编乱造,肆意而为,毫无逻辑可言;“大”就是大道理,指的是文风浮夸,夸夸其谈,不切实际,说的都是成人的话,对是非的判断超越了孩子道德认知的实际水平;“空”就是空感受,指的是内容空洞,言之无物,无病呻吟,不能从中得到真实的教益启示。例如初中生写作时,经常会使用大量的排比句,堆砌一些华丽的辞藻,故作深沉,以博得他人赏识,且喜欢在文末使用一些喊口号、表决心的语句,比如:“愿祖国国运昌盛,海晏河清!”这一类的句子就是“假大空”的典型体现,此现象横行很大程度上是学生的生活环境所造成的,独生子女的家庭,孩子缺少了与同龄伙伴之间的嬉戏生活,没有成长的体验,再加上长辈无微不至的关爱、面面俱到的呵护、事无巨细的包办,孩子动手动脑的锻炼机会都没有,哪有什么生活感悟、情感体验呢?

2.学生表达能力欠缺,词不达意居多

现代科技的高歌猛进,电子产品的日新月异,在给人们生活提供便利之时,也不免带来一些负面影响,首当其害便是涉世未深的学生。学生醉心于包罗万象的多媒体,此君俨然成为学生闲暇的莫逆之交,学生视听皆由它掌控,经典名著便束之高阁、少有问津,因此学生的语言积累不甚了了。这种贫乏的积累极易彰显在文章上,比如经常出现一些词不达意的现象。从学生行文的现况来看,这种现象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语句不通顺,句子不连贯,这是由于学生对长句子的逻辑认识不到位而造成的;另一种原因是学生不解词意而错用乱用,比如成语“惨淡经营”,很多学生都用这个成语表示店铺或家境惨淡萧条,殊不知此成语原意却是努力操持,好好经营的意思,词意不清就乱用,这在初中生中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3.教师指导作文僵化,思路模式固定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获得作文基本分,确保不跑题,一般不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地进行自主创造。教师往往会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煞有介事地为学生炮制一套所谓的写作框架,让学生从选题、立意、行文都要按这个框架来进行,殊不知此举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想象空间,遏制他们自由发挥的余地。例如,大多数教师都会为学生提供一种议论文的作文模式,即开头总起立论,中间几段提出若干个分论点论述,结尾收束总结。这种中规中矩、千篇一律的行文模式,只能让学生的作文流于中庸,很难出彩。学生的创造性被扼杀了,高质量的创意作文也就难以呈现了,这是教师对孩子不信任的表现。缺少对学生生活状况的了解,指导起来便不能有的放矢,两眼抓瞎,效果便大打折扣了。

二、提高初中作文教学效率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1.注重实践活动,打开写作源泉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所有的艺术都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写作是一种最基本的艺术形式,因此,必须植根于社会生活,不能脱离生活实际,天马行空,无中生有。否则,无论写得如何天花乱坠,也是毫无意义可言的。必须身临其境,情由心生,有感而发,作品方彰显魅力,才能打动人。

上文提到的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假大空”现象,就是学生写作脱离实际生活的表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便是应试教育下“好孩子”的典范。初中生因课业繁重、升学压力大,很少关注时事新闻。远足旅游、祭祖扫墓、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更是寥寥无几,这是应试教育的弊端。现代教育理念提倡孩子多亲近自然、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把实践活动中获得的情感体验、深切感悟组织成文,惟其如此,作文时才有话可写,有情可抒,有思可辨,写出来的文章才有生命力、才有价值。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个人都是诗人,关键在于打开创作的源泉,而打开源泉关键在于说真话,抒真情。”

2.鼓励大胆质疑,激发写作兴趣

孔子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疑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且释疑过程,能起到鼓舞人心的作用。教师在平时教学中,须用好教材,对于文本中的行文框架、写作技巧等特点须用心引导“此中真意”,切勿走马观花。例如,教学泰格特的《窗》,可启发学生体会结尾的妙处;分析欧·亨利的《麦琪的礼物》,可引导学生体会情节安排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的特点。鼓励学生就文本结构安排、情节特点、人物描写等方面提出自己的疑问,随着疑问的一个个释然,学生就能摸索到行文的一些门径。

学生语文水平的高低、底子的厚薄,唯有在作文上才能真切地体现出来,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历来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师对于学生作文中句意流畅、文笔优美、思想深刻等处要不吝赞美之词进行鼓励,并且提供一定的奖励。这种奖励不仅包括物质上的,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比如文质优美的作文,可当作范文全班朗读,可张贴上墙,可投校刊登载,让学生产生一定的自豪感和羡慕感,这样就能够以点带面,营造一个全班力争写好作文的氛围。

3.培养感悟能力,构建良好习惯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文章就是现实生活的折射,文章中的生活感悟、人生箴言都是从实际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初中生思想懵懂、情感多变,对于契合他们思想的文章往往是爱不释手,兴趣盎然,教师借此稍加引导,便可化腐朽为神奇。其卓有成效的做法就是放手让学生挑选自己爱读的作品,在班里进行演讲、朗诵比赛。学生激情澎湃地演讲,声情并茂地朗诵是一种非常好的理解作品的方式。通过演绎作品、共享作品,能够使全班学生汲取到文章中的精华:优美的表达、深刻的思想、经典的结构。从而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使读书成为一种良好的习惯。

“语言的积累和应用正如存钱和花钱。如果不是平时积攒得多,到用的时候怎么会‘囊中取物一样拿出来花呢?”教育专家于永正的这句话表明,只有通过大量的积累,方能写出美妙绝伦、耐人寻味的佳作。虽然中学生并不需要达到如此目标,但是培养学生积累文章、感悟文本的能力,却是我们教师责无旁贷的责任。

4.进行仿写训练,培养创新思维

王勃仿庾信的诗翻出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名句,李白仿崔颢的《黄鹤楼》而赋《登金陵凤凰台》,仿作无疑强化了课本范文对练笔的指导作用。仿写不一定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写出一篇六百字以上的大作,可以根据范文的选材、立意、写法等特点单纯地从某一方面练笔,也可以综合地全方位仿写,两三百字、四五百字视情况而定,切勿操练过渡,增加课业负担,使学生产生厌写情绪。

除仿写外,还可以选择另外一种开放的形式,比如两天出一个小题目,这些题目不必过于具象,可以是一些抽象的概念,如温暖、黑白、领悟等,然后让学生写出这些题目的自我理解,篇幅不一定长,一两百字就足够,但一定要有出彩的地方,适当的时候可在全班进行交流评议。这种训练长期延续下去,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5.夯实文学素养,提高教学水平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引学生用一双慧眼观察大千世界,引领学生用一支神笔描绘世俗民情,教会学生用一根彩线组织结构全文。教师学识的多与寡、能力的高与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自己的执教能力,并影响着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教师平时应大量涉阅文学作品及相关的写作教材,全面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审美情趣,这样才有可能在指导学生习作方面独树一帜。循规蹈矩,亦步亦趋,学生的作文水平只能原地踏步。只有源源不断地给自己的桶内注入新鲜“活”水,学生方能从中舀得一碗灵动之水。

同时,教师要有与时俱进,活到老、学到老的意识,密切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走进他们的心灵,融入他们的生活,这样,师生才能在互动中产生情感共鸣。教师找出学生作文中的症结所在,从而对症下药。教师平时应做个有心人,不断地积累教学经验,总结教学规律,反思教学行为,完善教学设计,借鉴名优教师的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在作文教学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执教能力,这样才能在指导学生写作时达到“官知止而神欲行”的境界。

总之,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决定着它是一门非常注重学生思想情感与社会实践相融合的学科,而作文便是学生思想情感在社会实践中的反映。现行的语文作文教学还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教育者在教学实践中集思广益,运用智慧与经验,努力开辟出一条高效提高作文教学的捷径,提高学生写作的兴趣和作文能力。

参考文献

[1]次仁旺旦.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指导的有效方法[J].新课程·中学,2013(4).

[2]陈国华.注重语文作文教学现状与提高策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9).

[3]吕少芳.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现状探讨[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3(4).

上一篇:工艺性试验总结审核意见下一篇:即将过去的暑假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