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培养优秀的孩子

2024-10-02

怎么培养优秀的孩子(共14篇)

1.怎么培养优秀的孩子 篇一

与孩子分享学习的喜悦

当爸爸妈妈着迷于一本书,一幅艺术品,甚至是一盘美味的菜时,别忘了让孩子一起分享你们的喜悦,让孩子知道到底是什么让大人们如此高兴。孩子虽然还小,但是也可以感受到大人在学习时的热情。

随处接触书籍

家里的书籍放在孩子随手可及的地方,餐桌、床头、沙发靠背甚至汽车后排座位上,慢慢地孩子将会对书籍产生一种亲近感,并将阅读变成一种生活习惯。

从兴趣爱好着手

如果孩子迷恋恐龙,就经常带孩子去自然博物馆,或者到图书馆为他借一些史前动物画册,适当的时候还可以买一些模型玩具,随时在家里上演“侏罗纪大战”。孩子的兴趣特性需要父母从婴儿期开始捕捉和培养,并且给他足够的时间去探索和发现。

在玩耍中学习

“玩”有助于孩子智力发展,也有助于许多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善玩的孩子有许多优点:聪明、伶俐、乐观、愉快、朝气蓬勃、有幽默感,乐于与人交往,富于幻想,勇敢大胆,具有强烈的自我发展倾向

2.怎么培养优秀的孩子 篇二

一、比多

所谓“比多”, 就是在选题指导课上比一比哪一组提出的问题最多, 旨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让学生“敢问”、“乐问”。

1.营造氛围, 让学生“敢问”。“问题”是综合实践活动选题课中的核心, 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是课程指导教师的首要任务。

小学生的好奇心强, 正是问题意识培养的基础, 因此, 老师要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 师生、生生多向互动, 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甚至还可鼓励学生异想天开、标新立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经常会有些学生提一些没有质量乃至是荒唐的问题, 碰到这种情况, 我们也绝不能批评, 可以启发他们换一种方法去思考。针对那些不善于提问, 或者是羞于提问的学生, 我们要有十足的耐心, 给予更多的鼓励和关心, 让他们没有精神束缚和心理负担, 大胆开口。总之, 要让每一个学生在“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敢问而没有后顾之忧, 让每个学生为自己小组争当“提问最多小组”而出力。

2.创设情境, 让学生“乐问”。将民主、开放的理念与研究性学习指导和实施集合起来的一个有效切入点, 是创设情感与问题结合的“激情引疑”情境。

(1) 引入主题时, 可以先让学生的思维迁移到相关的实际生活, 让他们联想到生活情境, 寻找切身体验, 从中感受到问题的存在, 感觉到需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的时候, 思维就活跃起来了。如让学生回想看到过的放鞭炮情境和自己放鞭炮的切身体会, 在此基础上问学生:你认为有关鞭炮有什么问题值得研究呢?学生提出了如下问题:

这样指导学生通过联想引发思考, 提出相关问题。

(2) 通过一些图片、录像等多媒体资料设置焦点。所谓“焦点”, 是指情境中的一个关键方面, 营造让学生产生无意注意并将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的情境, 保持它并促使学生思考。再以研究主题“鞭炮与环保”为例。我在导入时利用多媒体展示了人们在喜庆日燃放烟花爆竹和燃放后浓烟滚滚、一片狼藉的情景, 以此刺激学生感官, 产生问题。

(3) 利用与其他学科有联系的事实和资料, 创设问题情境, 启发学生的多向思维, 并激发其求异思维, 使其克服思维禁锢。

二、比精

所谓“比精”, 就是让学生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筛选问题, 比一比哪一组的问题最有研究价值, 旨在培养学生分析、思辨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会问”、“善问”。

“敢问”、“乐问”, 仅是提问的初级阶段。在此基础上, 教师因势利导, 启发学生掌握“提问”的思路和方向, 分析问题的价值度, 以达“善问”。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我发现有的学生为了表示“敢问”, 开始“无疑而问”, 这样“懂装不懂”比起“不敢问”更让人担心。这恰恰说明这些孩子不会问, 他们习惯性地成为“信息接收器”、“知识储存器”, 在运用知识时, 只喜欢面对具体的、现成的问题, 被动地去分析、解决问题, 而不是独立地、主动地去提出、发现问题。还有的学生虽有一定的提问能力, 但由于认识能力、经验积累的差异, 他们提出的问题也有侧重点和难易程度的不同, 有知识广度和深度的差别及问题研究价值和意义的区别等。所以, 我反复实践思考后, 觉得要根据解决问题的价值取向、研究重点、学生心理特点、认知能力、解决问题的条件等因素引导学生比较和筛选问题, 选择那些适合在一定情境和条件下进行研究且有必要研究的问题。

再以学生活动《鞭炮和环保》为例, 学生提出了13个问题 (见上述“创设情境, 让学生‘乐问’”这个步骤) 。针对这13个问题, 我提问:“这些问题是不是都值得研究呢?”学生通过讨论, 发现其中第9个问题与课题联系不够紧密, 可以删去。我又问:“这些问题是否都很精炼呢?”学生又通过讨论发现1、2、3三个问题其实都是讲“习俗”的, 可以合并。4、5、6三个问题都是讲“污染”的, 也可以合并。这样一步步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研究, 找出其中的有效信息, 这样才能抓住问题的核心和关键, 确保问题得以顺利解决。

经过多次实践, 我的心也如“柳暗花明”般豁然开朗。我们常常发现孩子不会提问, 而现在我发现, 学生不会提问, 症结还是在老师身上, 是因为老师不会提问, 是老师没有抓准提问的契机, 或者是不懂提问的艺术, 出现了提问的误区。如何提高老师的提问效率?这需要我们为人师者不断地探索。

三、比深

所谓“比深”, 就是学生提出问题、筛选问题后就要付诸行动开始进行调查研究, 让学生通过假设和实践反复论证自己的问题, 比一比哪一组的研究问题最有深度, 旨在引导学生向问题的深处或多个方向探索, 从而提高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怎样指导学生提问的深度和广度, 我尝试了以下几点做法:

1.了解学生, 重视思维的系统性和连贯性。研究性学习中的思维训练内容是十分广泛的, 凡研究主题涉及的东西, 几乎无所不包。因此, 我们必须要注意整个活动过程中思维训练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1) 活动前分析。“问题”不是静态的, 是学生在认知和思维活动的过程中生成的。因此, 在引导学生“提问”前, 仔细分析学生的知识、能力、方法、体验、感受等尤为重要。

(2) 关注活动节点。一个活动是否有效, 关键还是看活动过程是否依学生展开。所谓节点, 是一些活动中最可能生成新疑问的“启发点”, 如新知识的生长点、小组合作的探究点、学生讨论时思维的碰撞点等。如在“鞭炮与环保”活动中, 有小组通过一步步的活动, 对鞭炮的制作和环保问题产生了更深入的问题, 如:“环保重要还是传统文化更重要?”有小组因为“能不能制造出不会产生污染的鞭炮?”这个问题而争论不休。我们只有将这类“点”, 在师生互动中顺利解开, 才能使学生深入体验, 促进其思维发展。

2.鼓励猜想。教师应在活动过程中, 让“猜想”提升问题品质。每一位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 由于他们的知识经验、家庭背景、文化环境等方面存在差异, 思维的方式方法必定不同, 对同一问题的想法也是千差万别, 我们在教学中要能够接纳学生的“异想天开”。学生的猜想可能是正确的, 但更多的时候是错误的, 此时就要抓住时机, 让学生在头脑中产生“对”与“错”的心理冲突, 进而形成碰撞, 引发思考。

再以“鞭炮与环保”为例, 学生因为“能不能制造出不会产生污染的鞭炮”的问题分成了“能”与“不能”两个对立场面。这就是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猜想的结果, 由此对研究对象作出了预测性的判断。在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的同时,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先弄清猜想的内容, 然后帮助其进行缜密的分析、深入的思考、积极的考证。如果经过考证, 猜想是错误的, 应立即调整思路, 重新探究。只有引导学生把“猜想”和“考证”有机地结合起来, 猜想才有生命和价值, 否则猜想只能是凭空捏造的“假想”, 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加入“猜想”这一“催化剂”, 可以促进学生多角度思维, 加快大脑中表象形成的速度, 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 让问题更具有深度。

3.怎么培养优秀的孩子 篇三

讲述人:北京某知名小学刘老师

我是四年级二班的班主任,小真是我班里的学生。这孩子善良、老实、本分,什么都不爱争,和谁的关系都好,但有一点,学习上不求上进,考试最后一名他从来都不着急。当别的同学都做作业的时候,他就坐在那里看着老师发呆,催促几遍才动一下,所以总是做不完作业。其实这孩子并不笨,如果他想算,算术算得特别快。为了激励他的上进心,我可没少下功夫。“五一”节的时候,我们组织了一次拓展活动。有一项活动需要攀一个20米高的悬崖,这是孩子们以前想也不敢想的,当大家都既紧张又兴奋地跃跃欲试时,他却大煞风景地问:“老师,什么时候吃饭?”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在每天的上午10点和下午4点以后,当别的孩子正在忘我地投入活动时,小真总是不适时地问出这个问题,并且还不是一遍,似乎对吃饭的兴趣盖过了对所有活动的兴趣。

每次活动后,我们请每一位同学谈感想,这次攀岩也不例外。大家很兴奋地踊跃发言,有的说:“以前从来不想的事,自己居然做到了,非常自豪。”有的说:“在攀岩过程中,虽然手和腿被岩石划破了,但是很有成就感,以后会终身难忘。”有的说:“攀岩让自己战胜了恐惧,今后遇到困难再也不怕了。”但是,小真却不思考,也不发言,没有情绪的变化,老师引导他:“如果不去,你会不会后悔?”别的同学都大声地说:“会!”但小真满不在乎地摇摇头说:“不后悔。”问他为什么?他说:“不去有不去的好处,可以在家睡觉、吃东西,就不会被划破腿了。”一副与世无争的样子。

总的来说,这孩子除了对吃还有兴趣之外,其他什么都提不起兴趣,任各科老师怎么引导,就是没一点儿变化。没有上进心,他干什么都不怕是最后一个,并且还非常坦然。一次,我在班上让大家写下自己将来的理想,同学们都写了,并且踌躇满志地说了出来,但是小真什么都没有写。老师动员了半天,他也没写,只说像现在这样很好,说话的语气像一个退休多年、安于现状的“小老头”。

我与他的父母接触过,了解到他们都有不错的职业和收入,虽然父母比较忙,但是爷爷、奶奶、姥姥、姥爷4个人在家里全天候照顾他。我曾经和他的父母谈过他的问题,他们也很着急,但对他一点儿办法都没有。当然一个孩子太争强好胜了不好,但是小真这样像与事无争的“小老头”也对成长不利。我们都很犯愁该怎么教育他呢?

第二节课:实案分析

通过深入了解小真的成长环境发现,问题的根源出在他的家庭上。小真的表现是典型的“隔辈教育综合征”——从小和祖辈在一起的孩子身上的特征。小真从小就生活在爷爷、奶奶、姥姥、姥爷4个大人的包围中,但老人由于不懂儿童教育,只满足于对孩子在生活方面照顾得无微不至,而无视孩子智力的开发、习惯和性格的养成以及情绪控制能力的培养。

他们不由自主地替小真做事、思考、做决定,小真只需要坐等享受,省略了思考及争取的过程。小真的世界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吃”,隔两三个小时,估计小真快饿了,老人已经准备好了各种水果、零食。所以,他不仅不需要动手做什么,而且不需要动脑筋想。更让他惬意的是,由于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熟知他的脾气,不需要他说什么,就会马上猜到他的需要,所以小真连说话都省了。因此,10岁的小真,虽然已上四年级,但是最惧怕写字、课堂发言,他的语言都是简短的几个字。

过度的溺爱造成小真怕苦怕累的习性;包办孩子一切的事情,又使小真养成懒惰的习惯;代替孩子做主、缺少与孩子交流又使孩子的思维能力得不到锻炼;老人退休后过于淡薄的心态更使小真对一切新鲜事物丧失了探究、追求的兴趣,一味地满足于现状。可以说,长期与4位老人共同生活,使小真成为一个身懒——懒得活动和锻炼、手懒——懒得干活和写字、脑懒——懒得思考和幻想、嘴懒——懒得说话和交流、心懒——懒得努力和竞争的“小老人”。就这样,童年的小真人未长大,心已老了。

对未知世界和新鲜事物的探索心、好奇心是儿童非常重要的一项非智力因素,直接影响着孩子智力因素的发展,制约着孩子主动思索的能力、自信心、想象力、创造力,最终决定他学业、将来事业的成就和生活幸福的指数。通过对l15名市级竞赛获奖学生调查发现:他们中智力超群者不多,家庭物质文化条件不是普遍优越;但是大多数人兴趣广泛、知识面宽、意志坚强,有正确的学习动机、强烈的求知欲和自信心。因此健全人格的培养对于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而小真就是因为长期生活在老人的包围中,这些积极的人格没养成,却养成了消极的人格。许多案例和统计数据表明,由隔辈带大的孩子绝大多数存在着心理、行为习惯问题,并且影响孩子的一生,一般表现为:

心理老化:对该感兴趣的事物提不起兴趣,远离社会、落后于时代,没有进取心和探索精神;

性格退缩:由于生活圈子狭小,缺乏与他人的交流,致使孩子出现交流障碍,不能融入集体,社会化进程受到阻碍,很容易停留在幼稚阶段;

心理脆弱:失去独立思考与活动机会,缺乏自立、自信,性格倾向于自私、以自我为中心,不能经受挫折;

智力降低:决定孩子智力的因素有遗传、营养、早期教育(主要是0~3岁)、成长环境等,由于许多老人不懂得早期教育,致使孩子的智力潜能不能得到充分的开发,长大后的智力水平与应达到的智力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业和事业。许多老人把孩子放在电视机前由“电视保姆”看管,孩子不可避免地患上了注意力分散、缺乏耐心、思维迟钝、思维不连贯等毛病。

身体虚弱:老人本身活动量少,对孩子强调保护而忽视一定强度的体育锻炼。许多和老人长大的孩子身体虚弱、肥胖、耐力差,动一动就气喘吁吁、大汗淋漓,容易过早患上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脂肪肝等老年疾病。

第三节课:父母对策

家里有老人愿意帮助带孩子是好事,可以减轻父母的负担。但是,父母不能因此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全部推给老人。如果您家里有一个可以帮助你照看孩子的老人,应该怎么办呢?

策略一,衡量老人是否适合教育孩子。

并不是所有的老人都具备教育孩子的素质,看看他老人家是否符合以下条件:

身心健康:情绪稳定,无偏执、固执等人格偏差。

愿意承担:愿意承担才会有耐心,而不情愿、被迫承担这份责任的老人会心生怨气,缺乏耐心和爱心,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习惯良好:卫生习惯好,无烟、酒、毒品、麻将、赌博、游戏等不良嗜好。

知识全面:了解营养、护理、早期教育、儿童生理和心理等常识。

心态年轻:性格开朗,乐于交往,跟上时代变化,常带孩子到户外活动认识世界和社会,放手让孩子与他人交往。

善于学习: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善于学习有关家庭教育的新知识,掌握教育技巧。

宽严适度:对孩子既慈爱宽容,善于引导;又不纵容溺爱,能严格要求。

观察沟通:善于细心观察孩子的身心变化,主动与孩子父母沟通、改善教育方法。

策略二,动员老人改变教育方式

当然,事实上能够达到上述标准的老人并不多,年轻的父母就要动员老人做适当的改变,对老人进行家庭教育的“再教育”。现在的社会已经进入了“乌鸦反哺”式的文化时代,即年轻一代拥有的知识比年长的一代更多,老人要不时地从年轻人那里学习新的知识,才有可能不落后于时代的飞速发展。为了不影响下一代的成长,在家庭教育方面更是如此。

策略三,父母自己带孩子

如果老人既不符合上述标准,又不愿意或不能改变,奉劝年轻的父母就不要心存侥幸或懒惰,宁可自己辛苦一些,也要给孩子正常的启蒙教育,以免错失教育的关键期,留下难以弥补的遗憾。

家庭作业

像小真一样已经产生不良后果的孩子家长,需要花费比正常教育多几倍的工夫去对孩子进行心理和行为矫正。

让孩子学着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孩子自己该做和能做的事情一定不能由家长代劳,改变他“手懒”的习惯。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孩子自己的事情应该由他做主,大人不应代替孩子做决定,改变孩子“心懒”的习惯。

引导孩子动脑思考。大人不要时时代替孩子思考,而应营造情境引导孩子的好奇心,激发孩子学习、探索的愿望,改变遇到问题等待答案的“脑懒”习惯。

宽松的环境、热情的鼓励与严格的规则相结合。宽松的环境可以激发孩子的创造性、探索欲;热情的鼓励可以使孩子把正确的行为坚持下去,知道什么应该做;而严格的规则和界限则可使孩子知道什么不能做。

(责任编辑/王小艾)

E-mail:wangxiaoai1981@126.com

4.北美父母怎么培养独立的孩子? 篇四

依赖型孩子

依赖型孩子的非常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有些父母喜欢控制孩子,常常培养孩子对自己的依赖心理。他们有意无意地根据自己的欲求,使用控制和胁迫的方法让孩子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以确保自己成为孩子生活的主导者。依赖型的孩子有以下一些特征:

需要有外部动因才能完成任务。

孩子的幸福感来自于外在的肯定。因为他们没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对自己的情感,行动没有很强的责任心。

没有良好的生活准则和行为规范。

无法成为良好的决策者。因为孩子的想法经常受到父母的左右,而他们的父母通常不愿征求孩子的意见,自以为只有自己才能为孩子作出最好的选择。

独立型的孩子

独立型孩子和依赖型孩子有一些本质的不同。独立型孩子,他们有自己能够照顾自己的信念和富有意义的人生价值,父母常常赋予孩子自由,只为孩子的生活目标提供指导性的建议,让孩子通过自己的体验,学习和积累重要的生活经验和技能。独立型的孩子有以下一些特征:

具有内在动力,因为他们有自信,能够找到实现自我价值的内在满足感。

具有自由选择探索事物的.机会和实现自己目标的手段。

父母对孩子采用适当而有节制的外在奖励手段。

父母征求孩子的意见和建议,所以父母和孩子之间是合作而不是父母控制型的关系。

5.怎么培养孩子对学习舞蹈的兴趣 篇五

家长们积极的送孩子学跳舞,是为了提高孩子的艺术修养,丰富孩子们的生活乐趣和培养优秀的气质,特别是为了让孩子在以后升学中能有个“特长加分”,但是孩子们偏偏“不领情”,又是叫苦叫累,又是撒娇耍赖,怎么说都不肯刻苦练习,真是令家长们们大伤脑筋。在我们舞之艺舞蹈室外边经常看到家长们鞍前马后奔波的身影,屏息期待的眼神,那么究竟怎样才能培养孩子们对舞蹈的兴趣呢?舞之艺教你几招:

一、激发孩子对舞蹈的兴趣:

我们都听过孟母择邻而居的故事,舞之艺经常跟苦恼的家长们讲这个故事,这也说明良好的环境对于孩子而言是多么重要。在平时的生活中,家长们要尽量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优美的音乐,与音乐舞蹈相关的节目或光盘,现场观摩舞蹈表演等都是激发孩子提升舞蹈兴趣的好途径。我们做为家长不要以为小孩就是什么都不懂的小屁孩儿。现在的还在已经不像我们小的时候了,相反,家长更要尊重孩子的兴趣和意愿。孩子没有学习舞蹈的兴趣就不要强迫,更不要打击孩子学习舞蹈的愿望。因为孩子再小,他也是有自己对事物的认知和喜好,所以,先要想方设法让孩子对学习舞蹈产生兴趣,再将孩子送入舞蹈课堂。很多学舞的孩子往往半途而废,不能坚持的原因也跟家长过于着急地为孩子报班,强迫他立即进入“学舞状态”有关。

舞蹈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孩子的天性就是好奇心超强,喜动不喜静,家长们不妨随时随地的鼓励孩子有节奏地动动手脚,模仿漂亮有趣的动作,只要家长善于鼓励,就能随时激发孩子对舞蹈的兴趣。

二、让孩子们保持对舞蹈的兴趣:

为孩子选择有亲和力、有责任心的老师学习舞蹈非常的关键。家长们要多与授课老师交流孩子的性格特点,多询问老师对孩子的观察和建议,及时了解孩子的不足和长处。尤其是入门阶段,孩子难免会出现畏难情绪,这时的家长要根据孩子的接受能力和老师协调学习的难易程度或者增加辅导时间。同时,更要多和孩子交流,积极地鼓励并及时帮助孩子排解畏难情绪。无论孩子学习舞蹈的成果如何,家长都应该是孩子最坚实的后盾和最忠实的“粉丝,”永远用微笑给孩子的努力和进步打分。

学舞的孩子本身就失去了很多游戏的时间,但是不能失去交朋友的机会。家长们不仅要多找机会让孩子和学习舞蹈的小伙伴们聚集在一起,让他们通过一起表演展示,互相观摩切磋舞蹈技术,相互激发舞蹈兴趣。还可以让孩子在家人和客人面前进行表演,以增强跳舞的自信心,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不知不觉模仿小伙伴动作的优美之处,克服自己的不足,自然而然地加深了对舞蹈的兴趣,还交到了兴趣相投的朋友。

6.怎么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和品行 篇六

童话实际上是充当了一个家长们得力助手的角色,教授给孩子们一些必要的人生道理。通过童话故事树立孩子们正确的人生观,不要被人和事物华丽的外在所蒙蔽,而忽略了内在美好的本质,从小就引导孩子们成为一个正直的人。

家长可以通过每天睡前故事来让孩子学习,但明显趣味性十足。给孩子制定时间管理,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作息习惯,这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的第一步。同时,不可以三天打鱼三天撒网的,需要家长配合孩子,督促孩子持之以恒,才能真正地培养出正确的人生观。

平时和孩子过沟通,谈谈孩子的兴趣爱好,让孩子给自己定下个短期的奋斗目标,不要离现实和自身实力太遥远,必须以自身的能力为根据,然后让孩子朝着自己的奋斗目标前进。

7.德国孩子怎么过圣诞节 篇七

圣诞降临期是西方国家基督教教会的重要节期, 主要是为了庆祝耶稣诞生前的准备与等待期。

降临期第一个星期率先登场的, 是孩子们最期待的圣诞月历。每一间教室的老师都可以自行发挥创意来设计今年要给孩子们的圣诞月历。老师们要等孩子回家后, 留在教室, 花几天下午时间完成它。这个圣诞月历小礼物有的包装成糖果的形状挂在墙上, 有的将它与一包包小礼物挂在圣诞老公公的笑脸大胡子下, 非常有趣。

此外, 还有圣诞节必备的圣诞环冠, 除了可由园方统一购买外, 也可由师生共创圣诞手作环冠。老师们带着孩子把在森林里收集来的松果及干燥果实, 配上风干的橘子片还有肉桂条, 编出来独一无二的圣诞环冠。降临期的圣诞手作还有高挂在半空中的老树木条、象征圣诞佳节的小卡片、老师们自行设计的小星星挂灯以及玻璃蜡烛杯等。当孩子们围在圆桌上一块用早餐时, 看到的尽是降临期的点点创意。

家长在降临期的第一个星期, 便会收到来自幼稚园的信———邀请他们在降临期第三周的某天下午, 到学校参加降临期咖啡聚会。德国幼稚园为爸妈所筹办的降临期咖啡聚会, 让德国家长们深深感受到幼稚园老师的用心与满满的创意。这一段午后的咖啡时光, 让家长们更深地体验到德式的圣诞风味, 充满魅力并深深地让人着迷。

德国人不会在圣诞节庆来临时, 一窝蜂地向大卖场报到, 买现场的商品。德国人喜爱自己动手做, 不管是餐点、礼物或布置。这种过节日的习性, 不只让节庆变得好玩又丰富, 更让孩子们从手作过程里, 进

8.孩子优秀品质的培养与塑造 篇八

关键词:孩子;心理品质;培养与塑造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7-256-01

每一个孩子都是家庭的希望,每一个孩子都是妈妈的宝贝疙瘩;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作为妈妈其实比任何人都了解自己的孩子,她的每一步挫折都记录着成长;她的每一点进步都让妈妈记忆犹新。为了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我有一点粗浅的体会,与大家共勉。

一、要给孩子立适当的规矩

一年级班起我就培孩子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特别是学习方面,包括学习用品的准备、书包的整理,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明白这些都是他们应该做的。孩子毕竟是孩子,忘记带的时候让她自己解决,下一次就记忆深刻不敢再忘了。

每天独立按时完成作业,没有完成不能看电视、不能玩等等。这时候家长要起到检查和督促的作用,要及时检查作业完成情况、完成的质量,因为从小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和良好的生活习惯,上到初中、高中家长就省心了。

二、要有适度的教育方法

1、培养孩子诚实守信。

诚信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做人要做一个有诚信之人,才能较好地生活在群体当中。试想,一个不讲诚信的人,人们怎么可能与他友好相处呢?

(案例:小时候,就听人讲过狼来了的故事。有一小孩子在山上放羊,他觉得无聊,突然间,他大声地呼喊狼来了。附近的村民闻讯而来,可赶到那里一看,却没有狼,村民走了。过了一阵子,那个放羊人,又喊:狼来了。村民还闻讯赶来,可还是不见狼的踪影,村民恼怒了,深知自己受骗。当狼真的来了,那放羊人,再喊狼来了。却没有一个村民赶来了,羊被狼吃了。那放羊者也因失去了诚信,以致再也没有人相信他了。)

现实生活中,却有一些人,没有诚信,谁愿意与之交往,做事呢?他在群体中就成了孤独者,一个不受欢迎的人,这难道不可悲吗?因此,缺乏诚信之人,在群体生活中,便失去了立锥之地。

2、培养孩子勤奋节俭。

如果你很有天赋,勤奋能使天赋,更加完善。如果你--才能平平,勤奋会补足缺陷。历史创造两种天才,一类聪明绝顶,一类终生勤奋,历史往往对后者格外垂青。勤奋不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相反,人类的潜意识是追求安逸享受。

(案例: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年轻人到一个庙里游玩,看到老和尚正在敲着木鱼念经,就问:“大师为什么要敲木鱼,而不敲鸡、狗或其它对物,”老和尚慈祥地说,“鱼是天下最勤奋的动物,睡了也要睁着双眼,这么勤奋的动物我都要敲,何况其它动物呢?我名为敲鱼,实为敲人啊”)

多么让人警醒,名为敲鱼,实为敲人,没有一个成功者是懒惰的人。懒惰是万恶的温床、万恶的根源、万恶之首,是成长的天敌。

很多家长认为如今生活条件已经大大改善了,社会的经济环境也越来越好,就没有必要再让孩子学会节俭了,让孩子吃好、穿好,做家长的脸上也有光彩。然而,这种想法是错误的。犹太人的父母认为,再富也不能富孩子。让孩子吃点苦,有助于磨炼意志,古人也曾说过“俭能养志”“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是成就事业的重要条件。

没有勤奋工作、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不畏艰险、努力拼搏的意志,就很难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俭朴的生活可以培养优良的品格,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如果让孩子自小养成好逸恶劳,追求吃喝玩乐,花钱大手大脚的习惯,那么将来他们就会成为我们所不愿意看到的样子。

3、培养孩子感恩谦虚。

现在的父母不仅为孩子创造了养尊处优的生活条件,更为他们提供了众星捧月的生活氛围。只要儿女过得好,父母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根本不求什么回报,使本来应为双向互动的父母与儿女之间的情感,成为仅是父母对儿女无私奉爱的“单边行动”。父母的过度溺爱,使不少孩子对来自长辈的爱麻木了;孩子过分依赖父母,不懂得体谅父母的辛劳,肆意挥霍父母的血汗钱,养成了惟我独尊、骄横任性的坏习惯。父母的溺爱使他们成了不懂感恩的“冷漠一代”。

感恩是一种生活的必需,乌鸦有反哺之恩,羊羔有跪乳之德”,“知恩图报”一直是中华民族千年传承的道德准则!“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当一个人学会感恩时,就会对自己的现状心存感激,就会对别人为自己所做的一切,怀有敬意和感谢,会因感恩而懂得了珍惜生活。

感恩得助力,谦卑得人缘

一个懂得感恩的人,往往有谦虚之德。谦虚,是成长当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没有“谦虚”,就没有进步,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谦虚礼貌是一个民族文明进步程度的标志,也是一个国家社会风貌的具体反映。对一个人来说,这也反映着谦谦君子的品格。

4、培养孩子善良宽容。

宽容、善良——是幸福人生的根本。人世间最宝贵的是什么?法国作家雨果说得好:善良。中国传统文化历来追求一个“善”字:待人处事,强调心存善良、向善之美;与人交往,讲究与人为善、乐善好施;对己要求,主张独善其身、善心常驻。记得一位名人说过,对众人而言,惟一的权力是法律;对个人而言,惟一的权力是善良。

善良是做人根本,宽容是为人境界。它能包容人世间的喜怒哀乐,宽容地看待人生和体谅他人时,自己才可以获取一个轻松、自在的人生,才能生活在欢乐与友爱之中。当失败时多一份宽容,停止对自已的申诉,心中就会少一份懊悔和沮丧,就能在心底扶起一个坚强的自我。宽容别人也是宽容自已,保护自已,给别人留一些空间,自已将得到一片蓝天。

9.怎么培养优秀的孩子 篇九

很多人从小的时候就希望培养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智商高的人,而忽略了情商的培养。这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

情商具一定的遗传导因,而后天的人为与环境因素的影响,更是一个关键。提高孩子的情商究竟该如何去做呢?

提高孩子的情商,专家医生给的六项建议

1、父母须时常向孩子表达爱意

亲子之间身体接触和眼神交流都有助于提高孩子的情绪智力。

在与孩子互动的时候可以增进与孩子之间的感情,而且经常给孩子拥抱对孩子的情商的培养也是有好处的。

2、培养孩子表达情感的能力

培养孩子了解自己的情绪和认识各种情绪表达很必要、很重要。很多时候孩子就是因为不懂得、不会去表明自己的情感,才表现为行为失控的。

3、教会孩子自主决定

只有在人生的旅途中,个体所做的抉择基本正确,人的一生才能发展顺畅,生活幸福。

而独立是人格发育中最重要的方面,只有让孩子自幼就学着自己做出抉择、尝试去拿主意,方能逐渐培养出孩子健全的自我和独立的性格。

4、接纳孩子的情绪

要让孩子说出自己不满的情绪,而不是让他们将一些情绪压抑在心里。

此外,要学会温和委婉地探询孩子生气的原因,对帮助他们调控自身情绪很必要。父母要坚决杜绝在孩子愤怒时,去试图压抑、去否定他们的情绪和感受。

5、认同孩子所取得的点滴成就

对孩子探索、尝试的努力父母永远要予以正面的肯定和认同,任何贬损、嘲笑孩子的言行,都会让孩子极大地削弱对失败的承受力。

当遇到挫折时,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们教会他们积极应对和克服负面情绪。

6、杜绝溺爱

某些父母特别是隔代的家长好说“这事你干不了,我来替你……”这样的话,这看上去很慈爱、很呵护孩子,其实这样恰恰很严重地伤害孩子的自信心,并损害孩子自身的安全感。

三招提高孩子情商的方法

1、和孩子做情感交流互动

2、把孩子当成朋友,凡事与孩子商量

在家里,你不要事事决断,一切听你安排。这样时间长了,会养成孩子“依赖”的坏习惯。你应该把孩子当成“朋友”,遇到事情,多与孩子商量。

3、把自己变成弱者,凡事要孩子照顾你

你可以说,女儿,今天妈妈身体不舒服,你帮妈妈把碗洗了吧。她一定会欣然同意,因为她觉得那是帮助了你。

假如你不示弱,不把自己变成弱者,很武断地命令孩子洗碗,可能就得不到这样的效果。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人才成功的决定因素不仅仅是智商,更重要的是情商。在管理领域里成功的那些人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在学校里被认为智商并不太高的人。

同时,学习的好坏除了与学生本人的智商有关,与他们的情商也有很大的关系。

因为十分聪明的人毕竟占少数,多数是有待开发的不太聪明的人,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太聪明的人因为很高的情商,最终也会取得成功。

首先,帮助孩子辨识自己的情绪

帮助孩子辨认自己的情绪状态,会带来两个天大的好处。

首先,孩子可以从中明了,接下来要处理的,是自己的情绪,而不是那个“对方”。

也就是说,现在真正该做的事情,不是因自己感到委屈而找对方理论,而是应该意识到,真正的困扰其实是自己的情绪反应,那么随后该努力的,就是如何调试情绪,做出合适反应。

其次,孩子可以从中学会换位思考的能力。这次挨打,心理难受,以后就知道了,若去打别人,别人也就会有这样的感受。

这个深刻的情绪体会,有助提升孩子换位思考的能力。所以从情商教育的角度而言,这会是个一举两得的做法。

在协助孩子辨识情绪之后,接下来,爸爸妈妈就可以再问:“你要不要告诉我发生了什么事?”

这是个很重要的亲子沟通方式,当父母学会发问及倾听,孩子就会愿意开口说话,培养良好的亲子沟通习惯,会让彼此的沟通畅行无阻。

第二,帮助孩子发展负面情绪的管理技巧

在美国有些中小学,在课程中加入冥想的练习,让孩子坐下,闭上眼睛,意念集中静坐20分钟。

而最近的实验发现,静坐冥想有助降低一个人的焦虑感,而且能够强化注意力的集中,进一步地提升学习效率。

像这些设计得当,适合孩子的放松技巧,早早学会,对他们未来的抗压能力就会有所帮助。

另外,父母也可以鼓励孩子培养健康的兴趣和嗜好,来帮助他们排解压力,例如带孩子一起体育锻炼,画画、唱歌等。

心理学上的研究显示,做运动是极佳的疏压方法之一,持续做有氧运动20分钟以上,会促进大脑中脑内啡的分泌,因而在生理上起到舒缓压力的作用。

第三,帮助孩子树立自信

自信是情商能力的基石。自信的孩子,在面对别人的恶意攻击时能沉稳以对,并拥有良好的抗挫及抗压能力,在人际关系上也会得心应手。

父母亲该如何着手,培养孩子的自信

事实上,父母亲对孩子的评价,对其自信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若平时只是批评而极少给予表扬,父母亲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塑造了孩子心目中不佳的自我形象。

所以建议父母亲可以坐下来,写下孩子值得欣赏的优点。而在这想特别提醒家长的是,这些优点不该是孩子和别人比较的成果,而是孩子他本身所具有的特质。

比如,“很有爱心,对小动物很好;很有礼貌,会主动和朋友打招呼”等等这些人格特质,而并非“每次都名列前茅”等建立在比较之上的结果。

如果要称赞孩子的学习表现,“学习很认真、负责

,会自我督促念书”就会是更好的理由。

多鼓励和肯定孩子,让他对自己有着合适的自信,会让他的情商能力大幅度提高。

第四,培养孩子乐观积极的态度

对孩子来说,父母可以给他们的最佳的礼物就是:一份无可救药的乐观心态。

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只要孩子对自己持正面的看法,对未来有乐观的态度,那父母就大可放心,这孩子这辈子不会离幸福太远。

乐观孩子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懂得对事情做正面的思考。

我认识的一个孩子,有次老师当众批评他的历史成绩。大多数孩子都会因此而觉得有失颜面而耿耿于怀。

然而他做了心态上的调整,笑着跟妈妈说:“幸好老师批评的是我最烂的一门科目,如果我最好的一门科目还被他批评,那我不就更惨了。”

有这样的正面思维能力,就是乐观特质的精彩展现。因为他知道怎么在任何环境中看到事情的优点面,从而避免了负面情绪的不当干扰,而找到激励自己的动力。

为了帮助孩子学会看到事情的优点面,父母亲应常常用正向发问的方式启发孩子的思考,比如“今天认识的这个新同学,你觉得他有什么优点?”

而在碰到挫折时,例如孩子上台演出不理想,爸妈不该说:“你今天怎么回事,表现得一塌糊涂。”

而该用:“这次可能让你自己失望了,那你觉得有没有什么值得肯定的部分呢?”如此一来,孩子就有能力去思索正面的答案,例如“比起上次还是略有进步”,或者是“学到了重要的经验,下次上台该做更充分的准备。”

正向思维能力是在日积月累中形成的,只要平时多花点心思,父母亲就能帮助孩子培养出乐观的正向思考习惯。

10.怎么培养孩子爱学习 篇十

比如说当孩子不愿意写作业的时候,家长应该告诉他/她,你学习不是为了爸妈,是为了你自己,这个没有人能够帮得了你,只有你自己可以,然后让他自己认真思考一下,给孩子一个消化的过程,慢慢的孩子会明白道理。

第三、对孩子奖罚分明

当孩子在进行学习或作业时,家长要善于帮助孩子确立一个具体的目标,并适当设立一事实上的奖励条件,鼓励、督促孩子为实现这个目标而采取行动。没有完成的要有一定的惩罚。

但是轻易获得成功或奖励,并不能激起强有力的内在动机,因此,在家庭学习指导上,要从小培养孩子具有不达目的地不罢休的顽强精神。

第四、培养孩子约束和克制能力

11.孩子是怎么长大的 篇十一

我们是怎么变老的?一言难尽。孩子是怎么长大的?众说纷纭。在座的茶友,对于“孩子是怎么长大的”这个问题,单是偏向于家庭教育,就给出了各不相同的答案。

有人说,孩子是骂大的。孩子任性,不好对付;惰性,不易克服;还有一些难以根除的坏习惯。父母劝导孩子,和颜悦色,不管用,孩子嫌你碎碎念,左耳进右耳出。你就得逮准时机骂孩子,大骂痛骂,声色俱厉,这样才能叫孩子长记性。有时,刺激和伤害是必要的,来早好过来迟,来自家庭好过来自社会。千万别把孩子育在温室,捧在手心,得让孩子时不时地尝尝当头棒喝的滋味。

有人说,孩子是打大的。打是爱,骂是疼,光讲道理不行,光骂也不行,还得让孩子尝到更多更大的苦头。教育孩子可不是瓷器店的活儿,而是铁匠铺的活儿,千万不要担心磕碰,该捶打还得捶打。做父母的缺乏起码的威信,孩子学坏就是分分钟的事情。父母教孩子,就怕下不了狠手。要知道,陀螺不打不转身,孩子不打不成器。

有人说,孩子是哄大的。骂也好,打也罢,都不容易掌握好尺度,现在的孩子敏感脆弱,脾气臭,自尊心强,你若使狠行蛮,他会抵触,甚至叛逆。做父母的,顶好的功夫是会哄孩子,会夸孩子。倘若用一颗巧克力糖能够解决难题,就绝对不要使用拳头和耳光。倘若用一声夸奖能够消除隔阂,就绝对不要采取抱怨和斥责。父母哄孩子,孩子如沐春风,只要他开心了,就不会当面拆台背后捣鬼。

有人说,聪明的孩子容易长大,但要放养才能长好。每个人的童年都是孤本,应该让孩子尽可能享受自由和快乐,多一些游戏,多一些体育,多一些旅行,多一些见识,多一些思考,孩子有主见,有野性,有理解力、想象力、判断力和创造力,父母就没必要担心太多,就算他不喜欢学习呆板的功课,也会具备一门爱好或多种兴趣,他的人生照样能过得有滋有味,父母无须为他穷操心和瞎操心。

他们的话都能自圆其说。但没有一种办法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教育并非万能,因为个体差异明显,任何模式都有缺陷。孔子强调因材施教,门下三千弟子,也只出品了七十二贤人,成才率还不到百分之十。教师受限于自身的水平和精力,不可能把因材施教落到实处。父母对孩子的认识存在误区和盲区,也不容易辨别出自家孩子究竟是什么材质。孩子的成长,具有很大的被动性和随意性,他会遇到什么伙伴?受到外界哪些影响?迷恋什么?厌恶什么?父母究竟了解多少?能够干涉多深?一个沉迷于电游的孩子难以脱瘾,就能颠覆父母的全部耐心和道行。你骂他,他充耳不闻。你打他,他跟你急。你哄他,对牛弹琴。你放养他,他立刻堕落沉沦。社会的力量和网络的诱惑不容低估,父母用爱感化不了一个吸毒儿,用爱也动摇不了一个电游儿。按理说,爱的力量大于一切,但爱有时会遇到冷冰冰的绝缘体,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情。

某天晚上,我跟女儿聊天,我问她:“你希望爸爸妈妈怎样对待你?”她想了想,回答道:“我的要求不高,就希望你们宽容一些,准许我犯错,鼓励我冒险,陪伴我游戏,多讲道理,少发脾气,就行了。”她的要求到底高不高?还真难说。我们够不够宽容?也很难说。但愿在她成长的过程中,时时能够感受到父母的耐心和爱心,这样就好。

(据《渤海早报》王开林/文)

12.每个孩子都是优秀的 篇十二

在去年保定市特级教师巡讲团送课下乡活动中, 一位特级教师用我班学生执教《麻雀》一课。作为语文老师, 我自然要随班听课, 这是个难得的向名师学习的好机会;作为班主任, 更要借此关注一下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这可是一次大型活动, 台下坐着全县的小学语文教师呀!

教学中, 教师以老麻雀面对危难时的表现作为切入点, 引导孩子们静心思索、深入交流, 动情朗读。在教师的引导下, 同学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回顾并深深感受亲人对自己的爱, 亲情之潮涌动于课堂之中。我也深深地沉浸于其中, 对于同学们的表现, 我颇感满意。

课接近尾声了, 老师出示了一段文字:“《麻雀》选自屠格涅夫的小说《猎人笔记》, 在原文结尾, 其实还有这样一段话—— (在深情的音乐声中, 师生饱含情感地朗读。) 是的, 请不要见笑。对那只小小的、英勇的鸟儿, 对它的爱的激情, 我是怀着虔敬之情的。我想, 爱比死, 比死的恐惧更强大——只有它, 只有爱, 才维系着生命, 并使它充满活力。”

教师开始提问:读了课文和这段文字, 你有什么想法?或者想对父母说点什么?请在书的空白处写下来。

(《让世界充满爱》的音乐舒缓地响起, 学生书写、述说。)

有的学生说:我写的是:母爱是无私的, 是伟大的。今后, 我要好好爱我的妈妈。

还有的学生说:我想跟爸爸妈妈说:谢谢你们这么多年对我的教育, 虽然有时候过分严厉, 但我现在理解了。其实这严厉里包含着的也是爱, 只是表达的方式不恰当而已。

……

同学们发言踊跃, 头头是道, 台下听课的老师不禁鼓起掌来, 授课老师显然很满意。当然, 我的心中也泛起了几分得意。课依然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这时, 班上一个在平时课堂上“默默无闻、少言寡语”, 而课下却非常调皮的学生举起手来, 我的心头突地一紧, 班里的优秀生几乎都发言了, 回答的也是面面俱到, 他还能说出什么来呢?可是, 老师还是让他发言了。

他站起来说:“狄更斯说过:没有无私的、自我牺牲的母爱的帮助, 孩子的心灵将是一片沙漠。今天我深深体会到了这句话的含义。我还想说的是, 其实, 不止母爱伟大, 人世间一切爱都是伟大而神圣的!”

还没等授课教师进行评价, 全场已是掌声雷动。

评课时, 特级教师对这个孩子大加赞赏, 班里的学生也对他刮目相看。只有我在心底反复问自己:为什么平时不声不响的学生却能在一位陌生老师的课堂上有如此精彩的表现呢?

这不由得让我想起自己一次借班教学的经历。那次是为了准备课外阅读公开课《二泉映月》, 我在同轨班级试教。在课的最后, 进行课外拓展理解:“1978年, 小泽征尔应邀担任中央乐团的首席指挥, 席间他指挥演奏了弦乐合奏《二泉映月》。他被感动得热泪盈眶, 呢喃道:这种音乐只应跪下来听。”让学生感受这段文字。

有的说:他要跪阿炳不怕苦难折磨的精神。

有的说:我觉得他要跪阿炳这种坚持不懈, 写出这么美妙音乐的坚强意志。

有的说:他要跪阿炳美丽的心灵和坎坷的经历。

有的说:他要跪阿炳对命运的抗争。

有的说:他跪的是阿炳对光明的向往。

……

听完同学的发言, 我对这节课达到的效果比较满意, 激动地说“你们都读出了自己的理解, 把掌声送给自己!”这时又有个孩子站起来说:“我在妈妈的影响下, 非常喜欢读曹文轩的作品, 他的作品写大苦难, 将苦难写得很深刻。曹文轩曾说过:苦难是永恒的。人类的历史, 就是一部苦难的历史, 而且这个历史还将继续延伸下去。我们需要的是面对苦难时的处变不惊的风度和对光明向往、对命运抗争的这种不屈的精神。”教室里的掌声更热烈了。下课后, 我和这个班的老师进行了简单的交流, 出乎意料的是, 课堂表现最为活跃、发言最精彩的那几个学生, 平时表现却很一般。

这两则案例中, 都是平时表现普普通通的学生成为课堂学习中的“明星”。其实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也经常发现, 一些“默默无闻”甚至是有些调皮的学生在这样借班教学的课堂上特别活跃。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借班的老师对每个学生都不熟悉, 对每个学生都是信任的, 充满期待的。反观我们平时的教学, 老师提出一个问题, 由谁来回答总要思考一下, 生怕叫错人惹出什么意外。久而久之, 学生也会明白老师的这种“期待”, 自然地给自己进行“定位”。而在新老师面前大家都是平等的, 一些平时“无需”自己回答的问题也可以去积极地思考, 生动地表达。

13.小孩子怎么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 篇十三

没有孩子不希望得到大人的认同。他们不愿意被打击,不愿意被否定。

所以,家长应该想办法找到孩子擅长的领域,给孩子更多的鼓励,树立孩子的自信心,让他在这个基础上慢慢加强弱势的方面。

同时在学习材料上下功夫,选择要和孩子兴趣相关的书本。

我一个同事的弟弟,对地理很感兴趣,同事为了培养弟弟学习英语的兴趣,开始自己研究国家地理知识,还会给弟弟买很多与地理相关的杂志或书籍。

在弟弟读这些书本的过程中,英语阅读能力也在不断提高。

14.怎么培养优秀的孩子 篇十四

父母做好示范和榜样

成长过程中,当孩子遇到陌生的事物时,最容易模仿参考的对象就是父母。因此父母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以身作则,首先自己要做到富有爱心,孩子才能有正确示范从而去学习模仿。

只有富有爱心的父母,才能培养出有爱心的孩子。孩子时时刻刻把父母作为自己的榜样,父母的一举一动都在无意中影响着孩子,这就是所谓的言传身教。所以父母平时要做到孝敬老人、关心孩子、乐于助人等,让孩子觉着父母是富有爱心的人,自己也会想成为爸爸妈妈那样的人。

爱心要从小抓起

人之初性本善,所以爱心的培养也要从小抓起。父母要经常爱抚孩子,对孩子微笑,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的爱,让孩子从小萌生爱心。

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父母还要把自己看作是孩子的伙伴,陪孩子游戏、聊天、学习,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而不是高高在上的斥责和严加管教。小孩子喜欢听故事,在这个过程当中孩子的注意力也最为集中。所以爸爸妈妈们就可以用故事进行说理,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这样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保护好孩子的爱心

很多家长已经习惯了对孩子付出,但是在面对孩子爱的付出时,往往会不知所措,甚至做出拒绝的行为。这样做其实不仅让孩子感受不到爱,反而会伤害孩子表达爱的积极性。所以家长们应谨慎、小心地保护孩子最初的爱心。

有时候,家长们由于工作忙或其他原因,对孩子表现出来的爱心或视而不见,或训斥一番,把孩子的爱心扼杀在萌芽之中。例如孩子辛辛苦苦存了大半年的零花钱,给妈妈买了一条围巾,妈妈却说孩子是在浪费钱。这会让孩子非常失望,因为她没有接受孩子的爱。也许很多父母就在这拒绝中,遏制了孩子爱的萌动,让孩子认为父母不需要他们的爱。其实爱是一种双向的情感交流,孩子在接受爱的同时,也希望去爱别人,从而得到情感上的满足。

提供奉献爱心的机会

许多父母只知道一味地疼爱孩子,却忽略了给孩子提供奉献爱心的机会。其实施爱与接受爱是相互的,如果让孩子只是接受爱,渐渐地,他们就丧失了施爱的能力,只知道索取,不知道给予,并且觉得父母关心他是理所当然的。有的父母以为给孩子多点关心和疼爱,等他长大了,他就会孝敬父母,疼爱父母。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你没有给孩子学习关爱的机会,他们怎么会关爱父母呢?还有的父母认为孩子的任务就是学习,其他的都不重要,只有学习好了,将来才会有一个好的前程,于是什么事都为孩子着想,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学习固然重要,但是孩子的性格、习惯、品质、心理对孩子的成长、成才更重要,并且这些都需要在生活、学习中培养的,不会一蹴而就。例如在公共汽车上,让孩子给有需要的人让座;在路上,见到熟悉的主动打招呼,这些都是很好的机会。

结语

上一篇:爱婴医院工作记录下一篇:作文我的母亲1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