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术与幼儿园教育课程的融合论文

2024-08-15

民间艺术与幼儿园教育课程的融合论文(9篇)

1.民间艺术与幼儿园教育课程的融合论文 篇一

民间艺术与学前教育的融合分析论文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民间艺术是生产者的艺术。”我国的民间艺术产于自然,生于劳作,内容丰富多彩,构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特色和审美观,传递着民族的思想情感与艺术情趣。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更多的人开始崇尚外来的、现代的文化和艺术,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民间优秀文化艺术的传承。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在吸纳外来文化的同时,筛选出最典型、最有代表性,与幼儿日常生活相接近的、具有乡土气息的能为幼儿所接受的民间艺术教育内容,通过在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开展民间艺术教育来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的文化艺术,培养幼儿的民族精神。

一、营造浓郁的民间艺术氛围,激发幼儿对民间美术学习的兴趣

(一)巧用三维空间,培养幼儿的观察力

具体做法是:首先教师在活动室的墙面,布置一些利用废旧物制作的一些民间艺术工艺品。有编织、刺绣、剪纸、折纸等,以及具有浓厚民间艺术特色的图片、挂饰、小型艺术品。如有《古老的传说》《三个和尚》的刺绣图画;有《老鼠嫁女》的民间剪纸故事等供幼儿日常观察、欣赏、发问,通过欣赏、观察以及教师的讲解,幼儿不断地了解了许多民间传说。

第三,巧用民间艺术悬挂物布置环境,悬挂物的创设是调节幼儿园室内氛围、配合幼儿园教育的有效途径。

在进行主题活动《闹元宵》,欣赏“花灯”美术活动时,教师以开“赏灯会”的形式,请每位幼儿带一盏自己最喜欢的花灯垂挂在教室的四周,他们穿梭在颜色、造型各异的花灯的海洋里,观察、欣赏、谈论各自花灯的美。

在实践中,我们根据幼儿需要,在各区角设置民间艺术内容,并根据近期教学内容进行设计,为幼儿提供相应的材料、教具,供幼儿操作、摆弄、拼贴、尝试。通过操作,满足了幼儿动手、动脑、动口的需要,而操作材料丰富,色彩鲜艳,又可以变幼儿被动地学为主动地学。

又如:在进行主题活动《闹元宵》时,我们在美术区域投放笔、剪刀、胶水各种彩色纸和各种半成品材料,让幼儿通过画、剪、折等形式来制作自己最喜欢的花灯;在表演区播放《闹花灯》《春节序曲》等喜庆、欢快的音乐,让幼儿提着花灯随音乐翩翩起舞。在文学区投放正月十五闹花灯的故事图片、图书,图文并茂,加深幼儿对花灯的感受和理解。在班级的“互动墙”上张贴幼儿和家长一起下载和收集的全国各地的花灯图片,以及幼儿自己设计的花灯。

民间艺术虽然来源于生活,与幼儿的生活密切相关,但并不是所有的民间艺术都适合在幼儿美术教学活动中开展,关键在于要选取适合幼儿年龄特点和动作发展规律的,可供幼儿操作学习的民间艺术种类,这样更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唤起他们操作的欲望,充分发挥幼儿的联想和想象。

下面就是我们课题组提升出的符合各年龄特点的活动。

通过民间美术活动,使幼儿初步了解民间美术的几种主要形式,培养幼儿对民间美术活动的兴趣,逐步加强对民间美术的了解和认识。在民间美术活动中锻炼幼儿手部的.小肌肉,促进手的操作的准确性灵活性,培养眼、手、脑谐调配合的能力。

(2)印画:运用纸团、绒线、手指、器物等可印制的工具来完成的具有民间风格的绘画。

(4)装饰图案画:初步运用几何形体及民间传统装饰风格来进行的图画。

(5)染纸:让幼儿自己用喜欢的颜色进行染纸活动。

2.中班

(1)添画:在小班的基础上增加一些难度,在已有的画面上用民间色彩来进行连线补色或粘贴而完成的绘画。

(3)色彩画:用红、黄、蓝、紫、橙等色,学会用物体相近色涂色,涂色均匀。

(5)染纸:在小班的基础上,对幼儿提出一些简单的要求,让幼儿自己用喜欢的颜色进行染纸活动。

(7)剪纸:学习一些简单的剪纸技能。

3.大班

(1)印画:在中班的基础上,运用纸团、绒线、手指、器物等可印制的工具来完成的具有民间风格的绘画。

(3)民间装饰绘画训练:在中班的基础上,学会用对称均衡等民间装饰绘画构图形式完成作品,画简单的动、植物纹样。

(5)绳编:在中班的基础上,教幼儿一些简单的绳编技能,加深对绳编的了解。

(7)水墨画:初步学会使用中国画作画工具,学用浓、淡墨表现简单的水果、蔬菜、花卉、树木等形象,能够使用2~3种国画颜色。

(9)年画:在中班欣赏年画的基础上,临摹简单的民间年画作品,体会民间年画造型、构图、色彩形式。

(11) 欣赏:欣赏老师以及一些著名大师的民间美术作品。

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完成民间艺术在美术活动中的渗透,把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我们通过大量的实验课和研讨活动,提升出了以下教学方法:观察分析法、讲解演示法和游戏练习法,从而方便了活动的开展。

幼儿年龄小,他们观察东西往往从兴趣出发,观察比较片面,缺乏观察的持久性和顺序性。我们课题组教师引导幼儿仔细观察事物的基本特征,重点指物体的形状、颜色、结构、形态等,着重培养幼儿观察的兴趣。让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有意识、有目的地通过视觉器官感知事物,用脑思考并进行比较,从而较完整地表现事物。

(1)一般性观察:平时随时随地进行,积累题材。例如:小班撕纸活动《喂小鸡》。教师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小鸡和小米粒的实物,以及小虫的图片,重点了解小鸡喜欢吃小米粒和小虫,并用图形进行归纳总结,小米粒是圆圆的,小虫是长长的,在此基础上在进行撕纸活动,让幼儿有了一定的感性经验后地表现出了各种不同动态的小虫和小米粒。

2.讲解演示法:

(1)结合实物讲解。

(2)启发性讲解。

3.游戏练习法:

我们一般采用以下游戏:

撕纸粘贴游戏:教师提供主要形象,幼儿撕出小碎片,对形象进行粘贴。例如撕纸贴画《蘑菇房子》。

民间艺术是中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是中国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它娱乐性强,内容丰富,具有游戏性、趣味性、教育性等特点,深受幼儿喜爱,且能因陋就简,就地取材。因此开展渗透了民间艺术的美术教育活动,不仅培养了幼儿的创造力以及智慧潜能,而且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幼儿良好个性品格的形成,增长了幼儿对祖国家乡及周围人的积极情感,让幼儿的心灵得到和谐地发展。

2.民间艺术与幼儿园教育课程的融合论文 篇二

幼儿教育指的是对年龄在3~6岁的孩子进行教育工作,但是由于幼儿阶段孩子成长速度快,就是两个孩子就差几个月或是一岁,他们的心理发展特征也不一样,所以对于幼儿教育不能像对年龄大一些的青少年那样一概而论,例如小班的3岁左右的幼儿大多只能辨别上下方位,如果你对他说左右他会不知道你在说什么,他会在上下两个方位中选择一个,所以幼儿的教育是根据幼儿阶段中不同的几个阶段进行不同阶段的游戏与课程相融合教学。

二、3~4岁的幼儿心理发展特征及幼儿教育中的游戏与课程的融合

(一)3~4岁的幼儿心理发展主要特征

1.情绪性强,他们的情绪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与周围人感染,他们的行为常常受情绪支配,不同于成人受理智的支配。 例如,当他们看到别的小朋友哭了的时候,往往也会莫名其妙地哭起来,如果你马上用他喜欢的食物或是其他的东西来哄他们,他们会马上停止哭泣。

2.爱模仿,独立性差。看见别人玩什么自己没有的话就会向老师或是家长要,在学校更多的就会去别的小朋友手里抢,这时老师应该好好地利用好这一特性,可以跟那个小朋友交换着玩玩具,顺势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和与其他小朋友分享的意识。

(二)3~4岁幼儿教育中的游戏与课程的融合

综合上述,3~4岁幼儿的心理发展特征,在进行游戏时应注意以上几点:要照顾并注意游戏中幼儿的个人情绪,利用他们爱模仿的特性,老师要做好模范事例,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给幼儿一个好的模仿对象,将课程中的要掌握的内容融入游戏中,让幼儿不知不觉中学到。由于幼儿思维很具体、很直接,他们只能从表面去理解事物,所以对3~4的幼儿教育都是正面的教育。在设置游戏时, 游戏的规则和用到的道具也都要是眼睛可以看得到、手可以触摸得到的事物。在上画画课的时候,给学生提供的最好不是纸笔,而是那种只要填颜色的现成画,往往他们是先做后想,或者是边做边想。到接受一段时间的学习以后,可以适当地给他们增加抽象性的要求,但是要做出具体的说明,毕竟幼儿的发展是过程性的。

三、4~5岁的幼儿心理发展特征及幼儿教育中的游戏与课程的融合

(一)他们爱玩、会玩

小班的幼儿虽然爱玩却不大会玩,5、6岁幼儿虽然爱玩,但由于学习兴趣日益浓厚,玩游戏的时间就会相对少一些。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的玩游戏时间相对是最多也是最会玩、能玩的时期,尤其是喜爱角色游戏。

(二)活泼好动的特点

活泼好动在4、5岁幼儿身上表现的特别突出,甚至表现为顽皮、淘气,4、5岁还是幼儿许多心理品质发展最快的时期。

四、5~6岁的幼儿心理发展特征及幼儿教育中的游戏与课程的融合

(一)5~6岁的幼儿心理发展主要特征

1.好学、好问、好探究。好奇是幼儿共同的特点,他们不光问是什么”,还要问“为什么”。问题的范围也很广,上到天文下到地理。他们不仅希望得到成人帮助他们找到答案,同时通过自己实际地尝试、实验、发现问题,寻求答案的主动性、积极性也明显提高。

2.抽象概括能力开始发展。

3.个性初步形成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他们开始能够控制自己,做事也不再“随大流,别人怎样就怎样”,显得比较有“主见”。无论是对别人对自己还是对其他事物,他们开始有了相对稳定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例如:有的胆小害羞,有的大胆敢说,有的热情活泼,有的内向等。

(二)5~6岁幼儿教育中的游戏与课程的融合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好问好奇心强,不仅仅是停留在“这是什么,那是什么”的表面,他们的抽象概括能力开始发展,这一点在游戏中应该重点培养和锻炼。即使有些孩子淘气难管,也是反映了幼儿极强的求知欲,例如他们好奇小汽车为什么能跑,他们可能会把小汽车拆了,不要不知原因地去训斥他,要问其原因,帮助他解决问题。在游戏的设置与设计上,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地发表自己的观点,游戏中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让每个学生发挥自己特长应用到游戏中,由于大班幼儿的抽象概括能力开始萌芽,所以可以、也应该进行简单的科学教育,引导他们去发现事物间的各种内在联系,引导他们积极探求知识,促进他们的智力发展。

我们要把游戏与课程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以游戏为载体教学课程转化有游戏任务,游戏的设置与设计要与幼儿的年龄发展特征相符合,让幼儿在做游戏的快乐氛围中学到该学的东西。

摘要:幼儿教育与成人教育是大不相同的。幼儿教育根据幼儿的年龄发展特征来进行相应的教育安排学习课程。幼儿教育中游戏占据了很大的比例,但是幼儿教育的游戏不仅仅是游戏本身,让孩子玩得开心,而是将很多的学习课程融入游戏中,让幼儿在游戏的快乐轻松氛围下学习到该学的内容。

3.幼儿教育中游戏与幼儿课程的融合 篇三

关键词:幼儿教育;游戏;融合

一、幼儿教育不能一概而论

幼儿教育指的是对年龄在3~6岁的孩子进行教育工作,但是由于幼儿阶段孩子成长速度快,就是两个孩子就差几个月或是一岁,他们的心理发展特征也不一样,所以对于幼儿教育不能像对年龄大一些的青少年那样一概而论,例如小班的3岁左右的幼儿大多只能辨别上下方位,如果你对他说左右他会不知道你在说什么,他会在上下两个方位中选择一个,所以幼儿的教育是根据幼儿阶段中不同的几个阶段进行不同阶段的游戏与课程相融合教学。

二、3~4岁的幼儿心理发展特征及幼儿教育中的游戏与课程的融合

(一)3~4岁的幼儿心理发展主要特征

1.情绪性强,他们的情绪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与周围人感染,他们的行为常常受情绪支配,不同于成人受理智的支配。例如,当他们看到别的小朋友哭了的时候,往往也会莫名其妙地哭起来,如果你马上用他喜欢的食物或是其他的东西来哄他们,他们会马上停止哭泣。

2.爱模仿,独立性差。看见别人玩什么自己没有的话就会向老师或是家长要,在学校更多的就会去别的小朋友手里抢,这时老师应该好好地利用好这一特性,可以跟那个小朋友交换着玩玩具,顺势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和与其他小朋友分享的意识。

(二)3~4岁幼儿教育中的游戏与课程的融合

综合上述,3~4岁幼儿的心理发展特征,在进行游戏时应注意以上几点:要照顾并注意游戏中幼儿的个人情绪,利用他们爱模仿的特性,老师要做好模范事例,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给幼儿一个好的模仿对象,将课程中的要掌握的内容融入游戏中,让幼儿不知不觉中学到。由于幼儿思维很具体、很直接,他们只能从表面去理解事物,所以对3~4的幼儿教育都是正面的教育。在设置游戏时,游戏的规则和用到的道具也都要是眼睛可以看得到、手可以触摸得到的事物。在上画画课的时候,给学生提供的最好不是纸笔,而是那种只要填颜色的现成画,往往他们是先做后想,或者是边做边想。到接受一段时间的学习以后,可以适当地给他们增加抽象性的要求,但是要做出具体的说明,毕竟幼儿的发展是过程性的。

三、4~5岁的幼儿心理发展特征及幼儿教育中的游戏与课程的融合

(一)他们爱玩、会玩

小班的幼儿虽然爱玩却不大会玩,5、6岁幼儿虽然爱玩,但由于学习兴趣日益浓厚,玩游戏的时间就会相对少一些。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的玩游戏时间相对是最多也是最会玩、能玩的时期,尤其是喜爱角色游戏。

(二)活泼好动的特点

活泼好动在4、5岁幼儿身上表现的特别突出,甚至表现为顽皮、淘气,4、5岁还是幼儿许多心理品质发展最快的时期。

四、5~6岁的幼儿心理发展特征及幼儿教育中的游戏与课程的融合

(一)5~6岁的幼儿心理发展主要特征

1.好学、好问、好探究。好奇是幼儿共同的特点,他们不光问“是什么”,还要问“为什么”。问题的范围也很广,上到天文下到地理。他们不仅希望得到成人帮助他们找到答案,同时通过自己实际地尝试、实验、发现问题,寻求答案的主动性、积极性也明显提高。

2.抽象概括能力开始发展。

3.个性初步形成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他们开始能够控制自己,做事也不再“随大流,别人怎样就怎样”,显得比较有“主见”。无论是对别人对自己还是对其他事物,他们开始有了相对稳定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例如:有的胆小害羞,有的大胆敢说,有的热情活泼,有的内向等。

(二)5~6岁幼儿教育中的游戏与课程的融合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好问好奇心强,不仅仅是停留在“这是什么,那是什么”的表面,他们的抽象概括能力开始发展,这一点在游戏中应该重点培养和锻炼。即使有些孩子淘气难管,也是反映了幼儿极强的求知欲,例如他们好奇小汽车为什么能跑,他们可能会把小汽车拆了,不要不知原因地去训斥他,要问其原因,帮助他解决问题。在游戏的设置与设计上,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地发表自己的观点,游戏中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让每个学生发挥自己特长应用到游戏中,由于大班幼儿的抽象概括能力开始萌芽,所以可以、也应该进行简单的科学教育,引导他们去发现事物间的各种内在联系,引导他们积极探求知识,促进他们的智力发展。

我们要把游戏与课程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以游戏为载体教学课程转化有游戏任务,游戏的设置与设计要与幼儿的年龄发展特征相符合,让幼儿在做游戏的快乐氛围中学到该学的东西。

参考文献:

[1]刘焱.我国幼儿教育领域中的游戏理论与实践[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02).

4.论幼儿园游戏与教育教学的融合 篇四

【关键词】:游戏,教育教学

2010年11月21日国务院颁布了国发〔2010〕41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其中,第八条:坚持科学保教,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加强对幼儿园保教工作的指导,2010年国家颁布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面向全体幼儿,关注个体差异,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结合,寓教于乐,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加强对幼儿园玩教具、幼儿图书的配备与指导,为儿童创设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防止和纠正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研究制定幼儿园教师指导用书审定办法。建立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监管体系。健全学前教育教研指导网络。要把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紧密结合,共同

1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对于幼儿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主体思想,国家政府及广大幼教工作者无疑是十分重视。但是反反复复在重申贯彻这个思想,却始终没有得到彻底的落实,这也是迫于各种社会压力。但是无论如何,幼儿都是稚嫩的个体,玩是孩子的天性。正如法国教育家卢梭所主张的,教育不是压抑和摧残儿童的天性,教育须适应儿童的自然。因此,幼儿园必须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这样才能顺应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

一·真正落实“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思想

要真正落实这个思想,我认为需要从两方面入手。第一,家长方面。幼儿园可以通过家长会或者家长经验交流会等,从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及游戏中蕴含的教育方面向家长宣传一个正确的观念:教育与游戏两者之间并没有冲突,两者的有机融合可以更好地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第二,幼儿园方面。每一位教师都必须深刻牢记这个思想,并付诸实施。如何去实施呢?首先,游戏机会的提供对于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有的儿童对游戏不感兴趣,也许并非是儿童自身的原因,而是因为教师未能提供多元化的活动,使他们无法选择适合自己能力和兴趣的游戏。有的儿童对某种游戏感兴趣,也被提供了相应的机会,但由于机会次数少,可选择的人数少,能力不强或稍弱的儿童还没有选择到与其能力,兴趣相符合的游戏,游戏的2机会已经没有了。为儿童游戏提供“均等”的机会尤为重要。

其次,游戏时间是开展活动的重要保证。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应充分保证幼儿每天有足够的绝对的自主游戏时间(一般认为应不少于1.5小时),提供开展自主游戏的必要条件,鼓励幼儿在自主游戏中表现自己的长处和获得成功的体验;重视研究自主游戏中幼儿生成性学习的特点,潜移默化地、隐藏地给幼儿适当指导,强化自主游戏的教育价值;在幼儿园其它教育活动中,活动的内容和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在游戏中学习这一特点,注意活动的趣味性、活动性,尽可能使幼儿获得游戏性的体验,寓教育于游戏之中,以此增加幼儿的相对游戏时间。

另外,游戏场地是儿童游戏活动的空间,是进行游戏不可或缺的条件。室内环境的空间密度会影响幼儿游戏的行为。室内空间的安排方式也会对游戏的质量产生影响,游戏设备及游戏场地的类型都会对儿童游戏产生影响。因此,幼儿园该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对于游戏场

地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幼儿更好地进行游戏。

最后,游戏材料对于幼儿游戏也会产生影响。游戏材料使得幼儿产生游戏行为,而这些游戏行为正是在无形中锻炼了孩子的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因此,游戏材料的选购尤为重要,不仅仅是要考虑到游戏材料的多样化,更要考虑的是游戏材料多而不杂。幼儿园既具备锻炼孩子动作技能的游戏器具,有具备锻炼孩子心智技能的游戏材料,让孩子在游戏中受到教育,得到启发,健康成长。

二·开展创新型游戏

我所谓的创新型游戏不单单是形式上的创新,更多的是理念上的创新。这样的创新不需要教师绞尽脑汁地去原创,去自编。只需要抓住一个中心:将教学内容融合进游戏中。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飞行棋,大家都玩过。在幼儿园中可以改成小朋友作为棋子,棋盘在地上画出,孩子掷骰子后一格子一格子跳着前进。简单地改变游戏规则,跳到哪一格,如果那一格子中有要求,孩子就必须完成要求才能再前进。而这些要求就是教学的内容了。可以是一个苹果和两个香蕉的图片,问孩子有几个水果;可以是要求孩子唱首歌;也可以是认识一个字,念一句古诗,跳一段舞蹈等等。游戏很老套,但是却很有新意,在这个游戏中,孩子可以锻炼动作技能,也能锻炼心智技能。无论是数学,语文,艺术都可以简单地融入这个游戏之中。孩子玩得开心,学得也很多。所以说,创新,创新,重在创造新的思维观念,教师应该提高这种意识,有意无意之间就把教学内容融入到游戏之中去了。

另外针对孩子应该如何“玩”?“玩”什么?怎样“玩”出新意?怎样在“玩”中创新,既能够富有创新精神,培养孩子能力,又适合孩子的年龄特征以及满足孩子不同层次的需求,让孩子玩的有文化,掌握玩的技术,发展玩的艺术。这就是开展创新型游戏环节中,教师需要深层次考虑的问题。能够解决这些问题,就能够很容易得将教育寓于游戏之中,让孩子学得快乐,玩得也快乐。现如今很多城市幼儿园会出现较多的区域游戏,这类游戏是比较有创新精神的。很多区域游戏中的道具都来源于生活中的常见材料。“娃娃家”,“理发店”,“火锅店”,“超市”等一系列区域游戏中的游戏道具都来源于生活中可再利用的材料,并且大多都是幼儿教师自己制作的。我觉得这一点很新。另外,这些区域游戏是孩子的自主性活动,在区域中,孩子的社会性交往能力得以发展,动作技能得到锻炼,心智技能得以提高。这类游戏的开展与创新也是很好地将教育融合到游戏中去,通过孩子的自主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展了孩子各个方面的能力。

三·让幼儿在游戏中健康成长

5.民间艺术与幼儿园教育课程的融合论文 篇五

游戏名称:快乐轮胎(幼儿自主游戏)年龄班:小班 游戏目标:

1、引导幼儿体验玩轮胎的乐趣。

2、激发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创造意识

3、发展幼儿动作的协调性 游戏准备:轮胎若干

玩法:幼儿自由玩轮胎,探索轮胎的多种玩法,感知轮子滚动可以省力的道理。教师鼓励幼儿之间互相交流自己发现的新玩法,引导幼儿体验多人合作玩轮胎的乐趣。

游戏评价:小班的孩子对会转动的轮胎有浓厚的兴趣,结合主题《轱辘轱辘转转转》,幼儿自发玩起了轮胎,有的推着轮胎在滚动;有的把轮胎当成“沙发”躺在上面惬意无比;有的几个人一起把轮胎堆起来,再钻进中间的洞里说是掉进“井”里了;还有的把轮胎排起来搭成小桥在上面走来走去„„

6.民间艺术与幼儿园教育课程的融合论文 篇六

摘要: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传统民间游戏具有浓厚的趣味性和生活气息,贴近幼儿的生活实际,契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深受幼儿的喜爱,因此推动民间游戏进入幼儿课堂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由于游戏是幼儿园教育纲领中的基本活动,民间游戏进入幼儿课堂引起了广泛关注。本文对将传统民间游戏引入幼儿园课堂进行了理论研究,对今后幼儿园游戏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理论指导,促进了幼儿园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以及民间游戏的继承,有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本文首先研究了幼儿园课堂引入民间游戏的背景,发现当前民间游戏正逐渐没落,幼师对游戏教育的认识不够以及幼儿园教育的本土化需要。因此,我们对幼儿民间游戏进行了进一步研究,分析了幼儿民间游戏的历史性、地方性、和谐性和被挤压性等特征。民间游戏的特征决定其在进入幼儿园课堂时,不论是对儿童、幼师还是对社会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儿童来说,民间游戏具有促进身心发展、品质培养、提高社会认知和促进文化适应等教育功能;对于幼师来说,民间游戏的应用有助于转变其教育观念;从社会角度来讲,幼儿民间游戏具有文化功能,有利于文化熏陶和传承。在认识到民间游戏对幼儿教育的重要意义的基础上,本文从幼儿、幼师以及幼儿园的角度研究了民间游戏在幼儿园课堂的应用现状。针对上述研究结果,本文最后提出了推动民间游戏走进幼儿园课堂的措施,包括对传统民间游戏的选择和改造,提供良好的教学条件支持以及将民间游戏渗透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本文为幼儿园课堂开展传统民间游戏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民间游戏;幼儿园;幼儿教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游戏是幼儿园教育的基本活动。幼儿在游戏中学习、[1]生活和成长,都凸显出游戏对幼儿的特殊意义。民间游戏作为民间创编并广为流传的游戏

[2]形式,既包括儿童民间游戏也包括民俗娱乐节目,且极具地域性和时代性。儿童民间游戏广泛流传于我们的日常生活,是儿童通过身和心智活动探索周围世界的一种活动。儿童民间游戏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且能通过创新进行不断改良。当前民间游戏在幼儿园课程的开发和利用还不够深入,我们应该充分挖掘民间游戏的教育价值,推进民间游戏真正融入幼儿教育,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也能不断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意义,更重要的是能促进幼儿的[3]健康发展。为了将民间游戏引进幼儿园课程,仍需进行进一步的理论探索和应用研究。1幼儿园课堂引入民间游戏的背景 1.1民间游戏的没落

在现代科技不断发展进步的同时,也对儿童的游戏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相比传统需要场地设备和互助协助的民间游戏等儿童游戏,现在的儿童游戏已经逐步往电子类游戏发展。当前儿童民间游戏的逐渐没落使民间游戏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为了保护民间游戏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及营造适合幼儿全面发展的游戏环境,我们应探索将民间游戏融入幼儿园课堂的新思路。

1.2当前我国幼儿园教育对游戏的认识不够充分

游戏是幼儿园教育的基本活动,然而目前许多幼儿园及幼师忽略了游戏的重要性,一味挤占幼儿本应玩乐的游戏时间进行教学,这十分不利于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缺乏游戏运动的锻炼使得幼儿的体质下降,在游戏中可培养的创造力、想象力和人际沟通能力也无法得到有效的发展。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幼师对游戏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够充分,仅把游戏当成幼儿玩乐的方式,无视游戏对幼儿的教育作用。1.3幼儿教育本土化的现实需要

我国幼儿教育要实现特色发展,除了借鉴国外优秀的教育模式以外,还应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并结合地方特色。一味的生搬硬套不仅会使我国的幼儿教育丧失特色,造成我国传统优秀文化这一珍贵宝藏的流失,还会达不到预期的幼儿教学效果。面对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及幼儿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幼儿教育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到幼儿教育本土化的现实需要。2幼儿民间游戏的特征

幼儿民间游戏具有一般游戏的主体性、非功利性、虚构性、愉悦性等特点,融合了体育运动的竞赛和规则因素,还具有民俗的创造性、传承性、享用性和保存性。而幼儿民间游戏的具体特性包括历史性、地方性、和谐性和被挤压性。2.1幼儿民间游戏的历史性

我国幼儿民间游戏源远流长,可追溯至黄帝时期的“鞠”,即键。山西出土的5000多年前的仰韶时期的陶制陀螺形似现代的小陀螺。且早在1000多年前的唐代就流行“透索”(即跳绳)和“杆木”(即爬杆)。2.2幼儿民间游戏的地方性

我国幅员辽阔、少数民族众多且各民族生活文化习俗各不相同,因此各民族的幼儿民间游戏各种各样、极具地方特色。幼儿民间游戏是在特定的地域内产生并发展的,因此其地方特色体现出了文化的地域性差异。我国幼儿民间游戏在地域性中蕴涵着民族性。2.3幼儿民间游戏的和谐性

我国的幼儿民间游戏的产生和发展蕴含着我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和谐思想。民间游戏的内容模仿的主要是自然现象(刮风、下雨、鸟飞、鱼游、兽走)和社会现象(狩猎、骑马、打仗、耕种、畜牧、建筑、祭祀)。民间游戏时间方面强调时令不同适合的游戏不同。民间游戏的伙伴关系主要为非对抗关系而非对抗性关系。民间游戏的成分融合竞技、娱乐、戏曲,知识和技能,态度及品性。我国的幼儿民间游戏在内容、时间、伙伴关系以及成分都体现出了和谐性。

2.4幼儿民间游戏的被挤压性

从我国古代到现代社会,幼儿民间游戏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打压。古代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营造了“学而优则仕”的社会风气,再加上“业精于勤,荒于嬉”的思想盛行,游戏被认为会妨碍教育。现代,受到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我国的幼儿民间游戏又受到了排斥。2.5幼儿民间游戏的稳定性、便利性和广泛性

幼儿民间游戏的稳定性体现在其更新变化的速度很慢,变化速度较J漫,除了因为时代和地域变化而发生外很少发生变动,不过在当前追求创新的环境下,应对幼儿民间游戏进行适当改造。幼儿民间游戏的便利性体现在其不受时间、场地和设备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开展。幼儿民间游戏的广泛性体现在其游戏类型多种多样,游戏形式也很灵活。3民间游戏进入幼儿园课堂的意义 3.1幼儿民间游戏对幼儿的教育功能

民间游戏对幼儿的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民间游戏能促进幼儿身心发展、民间游戏能够提高幼儿的社会认知能力、民间游戏有利于幼儿培养良好品质、民间游戏有利于促进幼儿的文化适应。

3.1.1幼儿民间游戏能促进幼儿身心发展

幼儿期是幼儿身体健康发展最关键、最迅速的时期,因此幼儿时期的身心发展对于幼其今后的成长具有重要影响。开展民间游戏有利于幼儿在轻松愉快的同时达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效果。不同的民间游戏还能够锻炼儿童的各方面能力,如快速反应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协调能力和思维能力。在民间游戏活动过程中,幼儿的运动器官以及感官的机能都能通过锻炼得到有效的加强。幼儿的呼吸﹑循环、神经等系统的机能、骨骼发育、弹跳能力、手脚协调能力和免疫力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民间游戏对幼儿心理发展过程中的性格和情感熏陶具有重要作用。游戏体验影响着幼儿语言能力、表现力、审美观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形成。由此可见,民间游戏对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价值。3.1.2幼儿民间游戏能提高幼儿的社会认知能力

通过以游戏作为启蒙教育,能够帮助幼儿在智力和社会认知发展期提升思维能力和社会认同感。我国的民间游历史悠久、地方特色鲜明,不仅放映出当地文化,还展现了社会的不同方面,有助于幼儿提高社会认知力。民间游戏在发展和演变过程中展现着历史与文化,融合了普遍的社会认知观。讲演类游戏,能够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和表演能力;思维类游戏,有助于提高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民间游戏过程中,能够让幼儿学习适应社会环境,学会相处,在潜移默化中传递社会价值观。3.1.3幼儿民间游戏有利于幼儿培养良好品质

性格的养成对今后的人生态度具有重要的影响,而幼儿期是性格的发展的重要阶段。民间游戏对幼儿形成良好品质具有积极的影响,民间游戏能够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团队意识等良好品质。孩子们在游戏过程中首先学会遵守游戏规则,然后学习解决游戏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提高自身的调控能力,培养团结互助、谦让顽强、分享合作等良好品质。游戏中成功和失败的体验,有利于孩子们学习及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培养集体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感。3.1.4幼儿民间游戏有利于促进幼儿的文化适应

文化适应是实现文化延续和创新的基本条件,个体进行文化适应的过程有所差异,而幼儿民间游戏有利于奠定其今后文化适应的基础。民间游戏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有助于儿童形成家乡和民族文化认同感,培养儿童的爱国精神。3.2幼儿民间游戏有助于幼师转变观念

当前,我国幼儿园的幼师对游戏特别是民间游戏对幼儿教育的认识不够,仅重视知识教学,这不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而在幼儿课堂引入民间游戏,能够让幼师在实践中感受到民间游戏的重要作用和教学效果,从而转变观念,积极探索将民间游戏引入幼儿课堂的有效措施。

3.3幼儿民间游戏具有社会文化功能

民间游戏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幼儿民间游戏作为民间游戏的重要组成部分,蕴涵了中华民族崇尚道德礼教、尊尚祖宗人伦等文化精神,是我国历史自会结晶,需要我们进行传承、保护和发展。

4民间游戏在幼儿园课堂的应用现状

从儿童的角度来看,民间游戏虽然丰富多彩,对孩子来说具有趣味性、互动性和自由性,但是受到高科技游戏和玩具的冲击,民间游戏越来越不受欢迎。再加上某些民间游戏(跳方格、捉迷藏等)受场地限制,以至于民间游戏难以开展。在民间游戏不根据时代要求进行改变的情况下,游戏的技巧性过强或过简单,难以激发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

从幼师的角度来看,部分教师并未认识到游戏或民间游戏的重要作用,认为没有必要在幼儿园课堂重引入民间游戏。而部分幼师在将民间游戏引入幼儿园课堂的过程中,没有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改造,生搬硬套,无法发挥民间游戏的作用,教学效果不佳。在引入民间游戏的实践教学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其他内容的横向联系和游戏间的纵向关联度不够,幼师不注重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的有效体验、只注重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注意力操控,使得民间游戏的教学效果无法得到提高。

从幼儿园的角度看,由于民间游戏极具地方特色,所以大部分幼儿园可利用的民间游戏资源较少,严重的阻碍了在幼儿园课堂开展民间游戏。因此许多幼儿园民间游戏的开展时间和资源有限,只能将民间游戏穿插在其他教学过程中,无法全面配置器材,所以难以推广。再加上部分竞技性的民间游戏存在安全隐患,幼儿园出于安全考量不开展这些民间游戏。5幼儿园课堂引入民间游戏的措施 5.1对幼儿民间游戏进行取舍和改造

在幼儿园课堂引入民间游戏,首先要广泛收集当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民间游戏。幼儿园可通过发动教职工、家长或相关组织征集有关民间游戏的资料,并加大宣传力度以获取支持,还可通过网络渠道收集资料。在收集民间游戏资料的基础上,应对这些资料进行取舍和改造,初步筛选具有可操作性、实用性、教育意义的民间游戏。然后选择场地、器材和规则要求比较合理的民间游戏纳入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最后对选择出的游戏的设置、规则和具体实施方案进行进一步的考虑和改进,以便用于今后的教学。5.2为幼儿民间游戏提供良好的条件支持

幼儿民间游戏的开展除了考量游戏方案之外,还要考虑场地的设置、器材的布置等多方面的条件。为了充分发挥幼儿民间游戏的教学效果,幼儿园应该充分利用园内和园外资源为幼儿民间游戏的开展提供良好的条件支持。例如道具制作应提倡变废为宝,通过手工设计道具既能促进幼儿的积极参与,发挥其创造力,还能避免浪费。园外资源主要通过鼓励家长参与获取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同时提高幼儿的参与民间游戏的兴趣和积极性。在民间游戏的教学过程中,幼师应注意为幼儿营造温馨的心理环境,及时协调游戏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5.3将民间游戏渗透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

除了将民间游戏与教学相结合之外,该应积极将民间游戏渗透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以更好地发挥幼儿民间民间游戏的对儿童身心发展、品质培养、社会认知能力培养以及文化适应的积极作用。通过教学活动、主题活动、区域活动和户外活动等形式都能够有效地促进民间游戏向幼儿的日常生活渗透。6结束语

儿童民间游戏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幼儿园应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设置合适的民间游戏,创设适合开展民间游戏的良好条件和环境,促进幼儿教育质量的提高。弘扬儿童民间游戏这一优秀的民间传统文化,充分体现其社会价值和教育意义,儿童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以及文化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参考文献:

7.民间艺术与幼儿园教育课程的融合论文 篇七

随着教育的改革的不断深入, 国家以及社会对于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 传统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教育的需求, 因此, 教师必须寻找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进而提升我国的教育。我们都知道, 近几年来,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科技水平的提升, 社会已经逐渐变为科技的课堂, 既然是这样, 教师为什么不能将这个科技大学堂带入课堂中呢?众所周知, 多媒体技术具有将抽象转为具体的功能, 其可以对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信息进行处理, 形成声、像、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系统, 进而实现视、听、触、想等多种方式的形象化教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由此可见, 多媒体技术与艺术设计理论课程教学的融合势在必行。

二、多媒体技术与艺术设计理论课程结合的意义

在艺术设计理论课程教学中结合多媒体技术共具有以下几点意义:

(一)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环境下, 大部分教师采用应试教育, 忽略兴趣教育的重要性。在多媒体教学的结合下, 教师可以很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进而给予学生学习的动力。例如, 在讲解《中外建筑史》时, 传统的教育环境下, 教师会采用直接授课的方式讲解课本上的内容, 多媒体环境下, 教师结合多媒体技术, 以Flash或者是幻灯片的方式给学生们播放一系列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建筑。从而激起他们的好奇心, 进而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 调节课堂学习氛围

传统的教学环境下, 大部分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 整个课堂气氛十分烦闷, 导致学生学习没有激情, 进而使得学生的学习缺乏积极性以及主动性。多媒体环境下, 教师结合多媒体技术, 采用声图并茂的方式进行授课, 例如, 在讲解《西方美术史》时, 对于那些史实性的内容, 教师可以将这些内容制作成PPT, 然后配上一定的音乐以及关于这部分内容的诵读, 这样一来, 大家可以既看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 又可以欣赏到关于这部分内容的讲说以及解读, 而不是像传统的教学一样, 只是一味的看教材。这种声图文并存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 还可以调节课堂的氛围, 使课堂的学习氛围变得更加轻松、愉悦。

(三) 提升学生主体地位

传统的教学环境下, 教师过于注重教师的主体地位, 却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在多媒体技术的参与下, 教师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 在讲解《西方美术史》时, 教师除了会像传统的教学环境下一样, 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以外, 还会采用“三问三答”、“小组讨论”以及“小组竞赛”等多种方式进行授课, 进而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性, 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 “三问三答”法, 教师在讲解课程之前, 可先根据教学内容设置三个相关的问题, 然后让学生进行回答, 一方面可以起到设置悬念的作用, 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一方面, 也可以检验学生的预习情况。

三、艺术设计理论课程教学中结合多媒体技术的教学方法

在艺术设计理论课程教学中, 若想良好地实现多媒体技术的结合以及渗透, 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一) 压缩教学法

由于艺术设计理论课程是一门史实性学科, 所以很多教师将其视为金科玉律, 认为其是不能被增加、压缩或者遗漏的, 因此, 在讲解时, 显得十分吃力, 学生学起来也感觉压力很大。在多媒体技术的支撑下, 我们可以采用压缩教学法进行教学。例如, 在讲解《中外建筑史》时, 我们不必像传统的教学模式下一样, 一个作品一个作品的讲解, 而是采用图表压缩法, 将不同的时期、不同作者的不同作品制成一张表格, 然后为学生讲解。这样一来, 既降低教师的教学压力, 又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 同时还可以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 多媒体教学法

传统的教学环境下, 大部分教师喜欢采用一黑板、一本书、一只笔的教学模式, 这样的教学模式沿用了数百年甚至上千年, 不仅没有新鲜感, 而且会使课堂显得十分单调、枯燥。而在多媒体技术的参与下, 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法, 即摒弃原有的黑板、书本以及粉笔, 将其制作成一份图文并茂的PPT, 利用播放PPT的方式讲解课程, 既充满新意, 又可以省下板书的时间, 同时利用多姿多彩的PPT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节课堂的学习氛围。

(三) 引导教学法

在多媒体技术的参与下, 我们不仅可以采用压缩教学法以及多媒体教学法, 还可以采用引导教学法进行教学。例如, 在讲解《中外建筑史》时, 我们就可以采用引导法进行教学, 例如, 在讲解某个时期的某个作家的某个作品时, 我们可以抓住其中的一个点作为引子, 然后顺着这个点利用树叉法延伸知识。比如, 我们以一个时期为例, 然后这个时期下面就可以开出不同的枝丫, 这些枝丫则代表这一时期的不同的作者, 然后再每个作者下边又可以开出不同的枝丫, 这些枝丫则代表该作者的作品, 以此例推, 采用树叉法进行引导教学。这样既可以实现知识的教授, 又可以实现知识的延伸, 同时, 还可以起到扩散学生思维的作用。

四、结语

社会在发展, 时代在进步, 在21世纪的今天, 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学习优秀的人才, 更需要的是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全能人才, 因此, 教师应该努力寻找新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模式, 进而更好地提升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率。

摘要:众所周知, 艺术设计理论课程是一门比较枯燥的学科, 其内容大都属于史实性的, 因此整个课堂会比较单调、枯燥, 为了良好的改善课堂的教学质量, 调节课堂的学习氛围以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选择将多媒体技术引入到课堂中, 进而实现多媒体技术与艺术设计理论课程教学的融合。本文将结合多媒体技术与艺术设计理论课程结合的意义, 探讨在艺术专业理论课堂中结合多媒体技术的方法。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艺术设计,课程,结合,意义,方法

参考文献

[1]沈书生.面向常态课堂的现代教育理念研究[J].电化教研究, 2013, (10) .

[2]陈林.多媒体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吉林教育, 2009, 34 (31) .

[3]陈忠民.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的探讨[J].教育探索, 2007, 27 (08) .

[4]张晶.浅谈艺术设计课程教学实践能力培养[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 13 (16) .

8.教育是科学与艺术的融合 篇八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古往今来每一位师者在传道授业解惑之中都渴望让学生成为“乐之者”。北大力学系教授王敏中在其50余年的执教生涯中一直在追寻这样的教育之道。他常说,科学不是公式、数据的堆积,而是令人神往、使人心醉的艺术。而教育也应该像艺术作品一样,拥有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的融合与统一。

对于王敏中讲授的晦涩难懂的弹性力学课程来说,要想做到“寓教于乐”,实现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是一件考验心智的技术活儿。但从登上讲台的那一刻起,王敏中就一直在追求科学内在的逻辑和内在的美,努力使自己讲授的弹性力学成为一门优美、和谐、严谨、实用且富有艺术美的学科。

弹性力学是研究弹性体在外界因素影响下,其内部所生成的位移和应力分布的学科,也是固体力学学科中最主要的基础课程之一。由于本科后续的弹性稳定性、弹性振动、弹性动力学、非线性弹性力学以及有限元计算方法等重要课程,都建立在弹性力学基础上,所以对于力学系学生而言,这是一门至关重要的课程。但这门课的教与学两方面都很不轻松,其原因是弹性力学的理论性与应用性都非常强:一方面它的研究方法非常严密,基本概念和理论内容很抽象,公式也很复杂,即使对一些经过简化的问题求解,通常也需要大量的运用数学知识,比如微积分、常微分方程和偏微分方程的知识;另一方面,弹性力学主要被用以分析各种工程结构在施加外载之后的变形和应力,需要学生对工程实践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能够将理论分析与工程实际很好地联系起来。

毫不夸张地说,弹性力学是一门难度系数非常大的学科,不少学生将其定义为一门抽象、枯燥又难懂的课程,学起来很吃力。倘若老师照本宣科,课堂“上座率”必定屈指可数,这门课也会被贴上无趣的标签,教学质量肯定大打折扣。但要把这门课讲得丰富有趣、学生爱听,对教师的讲课水平也是极大的考验。

1979年,王敏中和他的老师武际可教授为力学系的研究生和进修生讲授了一次弹性力学课。在讲课中,他们对现有的弹性力学课的叙述方法与内容安排做了改进,在总结当时讲义的基础上,于1981年出版了一本给研究生和进修生使用的教材《弹性力学引论》。该书是国内第一本以张量形式书写的弹性力学教材。

1980年,王敏中开始为力学系本科学生讲授弹性力学,也是从那时起,他便一直琢磨和思考怎样让学生更有效率、更轻松快乐地学好这门课。他为此专门做过调查,很多学生向他反映,在学习弹性力学的过程中阅读教材很吃力,希望能有更适合本科生的教材。

王敏中认为,由于弹性力学涉及的内容具有很强的理论性、抽象性和概括性,而且许多公式的求解过程对数学运算依赖性很大,学生在学习中没办法充分理解弹性力学的基本概念,对相关数学知识也比较容易遗忘,这就加大了学生学习和理解的难度。要改变这样的局面,必须对弹性力学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以与内容相适应的、为学生们所欢迎的形式吸引学生的兴趣,消除学生对弹性力学的恐惧感,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改革的第一步,王敏中决定从教材改革入手。为此,他成立了专门的教学小组,在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之余,他们收集了30多种风格的弹性力学教材,进行比较研究,对教学中表现出来的问题以及国内外弹性力学教材的新动向进行分析和讨论。从1998年起,王敏中和教学小组成员放弃了部分科研任务,集中力量,历时3年,在总结和吸取国内外教材精华以及他们近20余年教学经验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首先修订并出版了原有的弹性力学教材《弹性力学引论》,其后又根据目前弹性力学研究的新发展,总结多年教学经验,新编写并出版了《弹性力学教程》。除了着重理论系统、问题提法和数学物理基础以外,新教材花了不少篇幅来讨论弹性力学的解题方法和叙述弹性力学的工程应用,使其更适合本科学生学习。

这本教材得到了诸多同行的好评,北京交通大学力学研究中心主任高玉臣院士评价说:“着重理论系统的完整性和问题提法的正确性,这是作者们写这本书的宗旨,也是他们教学的特色之处。该书引用了不少关于弹性力学的现代研究……将弹性力学近半个世纪的研究纳入大学教材,国内教科书中大概只此一本,国外的教科书中也颇为少见。”此外,中国农业大学、兰州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院校的教授也表示,《弹性力学教程》深入浅出、叙述严谨且富有启发性,是一本值得推荐的优秀教材。

改革第二步针对的是教学内容。据王敏中介绍,弹性力学教材有两种体系结构:一种先讲平面问题,再讲空间问题;另一种则先讲一般的三维理论,再讲二维理论。其中所使用的记号一般为坐标记号和张量记号,前者复杂,后者简明。考虑到理科生有着较好的数理基础,也考虑到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教学小组最终决定采用先一般后特殊的Love体系和张量整体记号作为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建立弹性力学的边值问题、研究解法以及解答的具体应用等。

改革第三步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问题,王敏中提出了“联想”教学法,希望借助这种方式,让学生分享创造的快乐。他说:“弹性力学涉及的问题大都比较难,不少方程式的解法也很复杂和巧妙。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会对解法发展的历史过程进行梳理,并向学生展示这些方法如何从简单到复杂,从粗放到巧妙,从而让学生掌握方法的精髓。在讲解建立弹性力学边值问题时,我们会作多个假定,让学生了解假定的作用的同时,还会告诉他们哪些新学科的产生与这些假定有关。”在王敏中看来,这种联想式的教育方式,“足以让学生眼前一亮,看到无限广阔的科学美景”。对于一名优秀的教师而言,启发学生去寻找开启新学科大门的钥匙,是比教学内容更重要的目的。

另外,对于一些易错的基本概念,如张量与坐标变换的关系、协调方程的价值和意义、平面应变与平面应力的差异等概念,王敏中除了从不同角度反复讲解以外,还会不定期举行小测验,并对普遍性错误进行针对性的讲解。

nlc202309040247

这样的教学方法改革实践得到了校方的认可,也受到了很多学生的欢迎。听过王敏中讲课的学生都有这样的感受,他讲课深入浅出、少而精,体系完备、概念清晰易懂、推导严格简洁,且还不断留下伏笔,吊足了学生的胃口。同时,他很注重对学生科学兴趣和科学素养的培养,并巧妙利用历史资料、介绍国内外研究近况等方法,对学生循循善诱,让他们时刻处于创造与发现的激情之中,充分感受成功带来的愉悦。在学习本课程期间,有些同学做了进一步研究、查阅资料,写出了有水平的论文,并在期刊上发表。

在王敏中以及教学小组多年的努力下,曾经看似枯燥复杂的弹性力学,如今成了吸引学生的“香饽饽”,不少学生通过网络与王敏中联系,发帖索要王敏中的课件、讲义以及授课视频。他认真负责、深刻生动的教学方式,得到了学生们的喜爱,学生们纷纷表示:“王老师的课深入浅出,很有启发性,不但讲授了知识,也让我们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和科学的治学态度。”“王老师的课让我从未如此深刻地体会到自已的不足和科学的神圣,让我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学会’,浮燥、粗心和自作聪明都是做学问的大忌。”

2004年,王敏中主讲的弹性力学课被评选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同时也是北大优质名牌课之一。任教期间,王敏中曾多次获得北京大学教学优秀奖、北京市教书育人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力学教师等奖励和称号。

王敏中之所以能在保证教育应有的科学严谨的同时,还能让它富有艺术的美感,是因为有扎实的科研背景作为其教学后盾。1962年,王敏中毕业于北大数学力学系,随即留校任教,几十年来一直专注于弹性力学的研究,证明了多个弹性力学领域的相关问题,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复合材料力学、计算力学、弹性动力学、断裂力学和热弹性力学等多个方面;发表了150余篇论文,他的论文曾被4年一度的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第15、16、17和18届大会接受。

他认为,科研对教学小组及他本人“深入浅出、少而精”的教学理念起着很重要的支撑作用,“教师拥有‘深’的程度,才能给学生进行各种‘浅’的铺垫,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自然而然地达到‘深’的彼岸。”“弹性力学的很多方法、手段和理论背后有着曲折的故事,其中有成功的典范,也有失败的案例,我们把这些故事和历史讲给学生听,对启发他们的思维十分有益,学生也有兴趣听。”

王敏中常说,人才培养工作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一所大学的整体实力,而教师的水平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才培养工作的好坏。作为师者,除了术业有专攻外,还得拥有十八般武艺,吸引学生的注意。教育不是只有刻板生硬的一面,它也可以生动有趣,让人意犹未尽。

9.民间艺术与幼儿园教育课程的融合论文 篇九

【摘要】在新课程文化观念的统领下,我园对现有的综合课程体系进行了全面的审查、筛选与增补,不仅明晰了综合课程的理念,还对综合课程的整体结构和实施逻辑进行了重构:以儿童和谐发展为尺度,完善课程目标;以儿童生活世界为基点,选择课程内容;以多样化的实施路径为载体,优化主题效率;以儿童心理逻辑为线索,推进主题课程的优化。通过对课程体系的重构,使得综合课程更加适应儿童的文化,也促进了办园质量的整体提升。

【关键词】幼儿园综合课程;重构;生活;经验;整体

【作者简介】章丽(1972-),女,江苏南京人,南京市实验幼儿园园长,幼儿园高级教师。

作为江苏省最早的示范性实验幼儿园,南京市实验幼儿园于1983年与南京师范大学合作,在全国率先进行了综合教育课程的开发和实验研究,初步形成了综合教育课程的基本架构,建立了以主题活动来整合教育内容,重视家园社区合作共育的幼儿园综合教育课程体系。

然而,课程并不是一种固定的框架,而是一个持续发展的动态过程。我园的课题《幼儿园综合教育课程文化的再构》被立项为教育部重点课题后,激发了全园教师理性反思和总结现有综合教育课程体系与综合教育课程实践的热情。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认真总结原有的综合教育课程体系,不断学习有关脑科学、幼儿学习心理学、实习场、全语言教育、建构主义等理论,理性反思现有的综合教育课程体系、综合教育课程实践的优势与不足,以综合教育课程文化核心价值为引领不断重构综合教育课程体系。

一、综合教育课程的理念、结构与实施逻辑

(一)厘清综合教育课程的理念

在长期的课程实践与反思中,我们形成了自己的课程信念,即课程是以幼儿的发展为目的的。这一课程信念反映了投入课程实践中的园长和教师对于课程的理念、信仰和立场,反!

映了我园综合教育课程的重要特质和内涵。

1.课程生活化

综合教育课程秉承“教育要回归生活”“一日生活皆课程”的理念,旨在让幼儿在一个真正属于他们、能让他们的生命得到萌发的,现实、感性的和能真正彰显幼儿主体性的环境中生活和学习。因此,综合教育课程珍视生活的价值,将幼儿的现实生活作为课程整合的基点和课程的重要资源和实施路径;综合教育课程关注幼儿的兴趣和需要,顺应幼儿的天性,合理安排幼儿的一日活动,引导幼儿在感性、直观、生动、可参与的日常生活中不断积累和丰富有关周围世界的经验。让幼儿享有美好的童年生活,从而促进幼儿生命的健康成长。

2.课程经验化

注重幼儿的经验,是综合教育课程的基本立场之一。幼儿是在与周围的人、事、物的相互作用中获得发展的,幼儿的学习就是经验生长的过程。关注经验,意味着强调幼儿是活动的主体,强调他们在活动中的作用,强调活动的过程。因此,综合教育课程珍视幼儿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的学习方式和特点,注重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经验、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完整经验的需要,促进幼儿在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获得自身经验的螺旋式上升和丰富。

3.课程整体观

儿童的生活是一个整体,幼儿的发展也是一个包括身体、认知、情感等多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文章由http:///anlifanwen/ 整理提供)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特点决定了幼儿教育必须是整体性的教育,因此,幼儿教育需要高度的整合。借助“课程整合”,让幼儿获得“完整经验”是综合教育课程的重要诉求。为此,综合教育课程强调从幼儿发展的整体性出发,整体地思考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手段之间的联系和作用,思考教育效果的整体性,使幼儿园教育更好地发挥整体功能,从而促进幼儿!

整体性的发展。

(二)调整综合教育课程的整体结构和实施逻辑

幼儿园综合教育课程是对传统幼儿园分科课程的一次变革,这种变革不仅是课程的改变形态,也是课程要素的变革。在新一轮的实践中,我们再次厘清综合教育课程的理念,对综合教育课程的目标、内容、结构、实践行为等方面有了新的认识,理顺了综合教育课程实施的逻辑,重构了综合教育课程体系,详见图一。

二、以儿童和谐发展为尺度,完善课程目标

根据国家颁布的教育目标,结合新时期培养人的需要和本园近六十年办园的经验和特色,我园将综合教育课程的目标确立为: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实现幼儿体、智、德、美的全面发展。此外,我们根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将幼儿园的培养目标转化成为幼儿发展目标,明晰了健康和动作、语言和认知、品德和社会三大领域。对应小班、中班和大班!

不同年龄的幼儿,我们将幼儿发展目标的三大领域又分为三个层次(详见图二),以便于教师根据幼儿的实际水平不断地调整目标,促进幼儿在不同水平上发展。

随着《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颁布,我们认真学习和领会《指南》的精神,以此来完善和修订各年龄段发展目标,使目标更细化、具体化,形成目标的层次性,以确保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这个总目标的落实。在每学年和新学期开始前,我园以年级组为单位,学习幼儿发展目标和各年龄班的阶段目标,共同审议和确定幼儿学期发展目标,进行整体主题规划,让教师在明晰幼儿学习和发展可能性的基础上,调整课程目标的适宜性。

三、以儿童生活世界为基点,选择课程内容

幼儿的现实生活是综合教育课程整合的基点,因此,我们从幼儿生活出发,将让幼儿更好地生活作为我们编制课程的出发点。

(一)主题活动贴近幼儿生活

认识过程是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在综合教育课程中我们依据保教目标,将教育内容划分成一个个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阶段,以主题活动的形式帮助幼儿积累经验、发展能力。我园的综合教育课程由30多个主题组成。在设计主题时我们把幼儿周围的生活作为设计主!

题的基础,这些主题主要包括:第一,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主题,如,“高高兴兴上幼儿园”“好邻居”“我爱我的家”“我们的家乡——南京”“中国娃”等;第二,幼儿与周围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主题,如,“我找到了春天”“种子的秘密”“可爱的动物”“神秘的天空”等;第三,幼儿认识自己的主题,如,“我有六个宝”“天冷我不怕”“生日列车”“准备上小学”等。另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幼儿园综合教育课程文化再构》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还根据幼儿的兴趣开展了一些新的主题,如,“甜甜蜜蜜”“我能干”等,从而使得主题活动更加具有时代性,更加贴近幼儿的生活。

(二)活动内容关注幼儿的兴趣和需要

在实施主题时,我们会在分析幼儿原有的经验和兴趣的基础上调整主题目标,如在实施“春天里的活动”主题活动时,幼儿对野营活动特别有兴趣,我们就将野营作为主要活动开展,让孩子们自己说说“野营干什么”“野营应带些什么”,从而提高孩子们的自主性和参与性。在计划“有趣的植物”主题活动时,教师发现幼儿的话题始终围绕着“植物的种子”,教师就把“植物的种子”作为实施主题的切入点,让幼儿在探索种子的多样性、种子的传播方式、品尝种子食品等过程中充分感受到植物王国的生动有趣,以增强幼儿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探究的热情。总之,教师应因时、因地、因幼儿的实际情况,思考和选择主题活动内容,使课程处于动态发展中,这样更能切合不同时期幼儿不断变化发展的实际,较好地体现综合教育课程动态发展的过程。

四、以多样化的实施路径为载体,优化主题效率

贯彻幼儿教育的整体观,就是要坚持幼儿教育的系统观和效益观。幼儿园综合教育课程应合理地组织幼儿园的教育以取得更好的效益。经过长期实践我们认为,课程作为一个整体系统,课程各要素之间的联系越紧密,课程实施的效益就越高。为了让幼儿获得丰富、完整的经验,必须更新观念,超越传统的课程设计与实践,关注幼儿的行动、思维、体验和感受。!

(一)在整体观念下组织一日活动各环节

综合教育课程是以“主题”的形式来建构幼儿每个阶段的经验,主题的发展目标也是通过多种路径来实现的。课程研究初期,我们就开始关注综合的教育手段,强调游戏、体育、上课、观察、劳动、娱乐和日常生活等各种活动形式的互相配合,发挥各自独特的作用。每阶段的主要内容都是以集体活动和日常活动的互相配合来贯彻的。但在课程实践中我们发现,教师仍然会较多地关注集体教学活动,并没有真正做到一日活动皆课程。也就是说,整体和联系的理念虽然存在于教师的头脑中,但缺乏有效行为的跟进。由于教师受固有领域教学等行为方式的束缚,使得生活、游戏、区域与教学活动之间仍然处于自行其是的状态,活动之间联系少或整合得比较随意,缺乏在主题目标这同一架构下的理性思考,整合的观念未能落实到幼儿园的实践中。

综合教育课程重在整合,以形成有机的系统。因此,我们通过梳理主题目标的实施路径来强化教师的课程整体观。在每个主题实施前,年级组教师集中对该主题进行审议,围绕主题核心目标,思考哪些目标适宜通过集体教学活动来完成,哪些适宜通过区域活动来完成,哪些在日常活动的渗透中就可以实现(详见下表)。这样做,使得一日活动各环节的组织都紧密围绕着主题目标的实现而努力,同时又发挥了不同实施路径各自的作用。!

(二)课程实施路径的多样化与组织形式的优化

综合教育课程实施的过程是各种活动、多种途径相互配合的过程,课程实施路径的多样化和组织形式的优化使得课程实施的效益最大化。

1.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

综合教育课程的主题活动内容可以通过全班活动、小组活动和个别活动进行。但由于每个幼儿都具有个性特点和发展特点,在活动过程中,我们注意调整集体活动的比重,减少全班集体性教学,每天以一个教学活动为主,让幼儿有较多的自由活动、自选活动时间,以促进幼儿在自己原有水平上的提高。

在设计主题方案时,教师们通过审议,认真思考适合进行集体活动、小组活动和幼儿自主活动的内容。在活动环节里,教师尽量保证幼儿有一定的自主活动的空间,如中大班的幼儿可以在特定时间段自主安排是先吃点心还是先玩游戏;在游戏时尽可能多地为幼儿提供自主活动的空间,使幼儿在游戏中更好地发挥积极性、创造性,同时有充分的机会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以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家园活动有机结合

在我园的综合教育课程中,家庭与社会始终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教育资源。我园注意采用多种方式保持家园联系,通过入园前的新生家长会、每学期的家长讲座等多种途径与家长进行沟通和互动,让家长了解我们的办园理念和课程特色。我们还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形式多样的家园同乐亲子活动,如亲子运动会、图形食品品尝会、水果拼盘大赛、元宵灯会、登山寻宝等等。在这些活动中,家长不仅是参与者,而且也是策划者、组织者、支持者。家长在参与幼儿园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发挥着自己的智慧和能量,他们和孩子们一起编诗歌、讲故事,制作蛋糕、饼干,接受孩子们的采访、询问,记录孩子们的参观见闻,和孩子们共同寻找问题的答案,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和整合。只有家园携手形成合力,才能为幼儿、家长!

和幼儿园的共同发展创造更加优化的环境。

3.班级活动、年级组活动、全园性活动各显特色

班级是幼儿一日生活的主要场所,我园的综合教育课程建设和实施主要是以班级为基础的。我们从本班幼儿和教师的实际出发,充分利用班级的各种资源,形成和谐的班级生态,建构科学高效的课程。同时,我们也关注年级组、全园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适时开展年级组、全园性的大活动。全园性活动可以培养幼儿的集体观念、集体荣誉感,在融入新的人际关系环境中主动承担任务,为集体的成绩感到高兴。年级组、全园性大活动能够集合教师的群体力量和多种资源,同时又为幼儿在更大范围的交往、互动、经验的提升提供了更开放、更广泛的平台。

五、以儿童心理逻辑为线索,推进主题课程的优化

遵循儿童的天性,处理课程中知识逻辑与心理逻辑的关系,以儿童的心理逻辑为线索设计和实施课程活动,是综合课程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儿童能否真正理解教学内容并获得知识经验,是建立在儿童已有心理结构基础上的,知识是儿童自己“学”会的,而不是教师“教”的,教学内容应由儿童决定,而不应由学科专家、成人来支配。

(一)顺应幼儿经验的发展趋向,梳理主题发展线索

原先在设计主题教学活动时,我们会根据主题中活动内容的数量,来决定主题需要的时间,并机械地将主题限定在这个固定的活动时间内,只要时间一到活动便戛然而止。这种固定的时间不仅限制了主题的发展,更加制约了幼儿经验的发展,人为地将儿童的活动经验封锁在一定范围内,使经验无法顺着其需要的方向发展延伸下去。在新一轮的课程研究中,我们梳理了每个主题的发展线索,如在大班《准备上小学》主题中,我们从幼儿的已有经验出发,确立了三条发展线索:长大一岁了,要上小学了;小学什么样;体验学做小学生的快乐。这三条发展线索清晰地提示教师,儿童的经验已发展到了哪一个阶段,又将沿着哪个方向发!

展。三条线索是开放的,线索中的活动可根据班级幼儿经验发展的需要自由延伸,灵活的线索取代了僵硬的时间限定,打破了时间给主题带来的局限,不但遵循了幼儿的心理逻辑,还满足了幼儿经验发展的需要,使主题更加富有弹性。

(二)根据幼儿经验成长的连续性,调整主题活动内容

儿童的学习是一个经验不断生长的过程,每个新经验都是建立在前期经验基础上的。因此,幼儿园课程也应是连续、发展的,而不是孤立的。在综合教育课程的编制和实施过程中,我们顺应幼儿经验的发展趋向,加强了系统研究,注意事物发展的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联系,并梳理出清晰的主题发展线索。

1.关注主题与主题经验之间的连续性

我园的综合教育课程是由30多个主题构成的,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注意主题间的联系和相互渗透,避免幼儿的学习和发展被人为地割裂。如,关注幼小衔接,帮助幼儿从情感、能力、习惯等方面做好入学准备是大班下学期孩子的主要发展目标。因此,大班下学期的第一个主题活动就是“我要上小学啦”,在这个主题活动中我们制定了三个目标:一是知道自己要上小学了,了解并向往小学生活,逐步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二是爱动脑筋,能够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三是珍惜时间,初步学会安排自己的学习和!

生活,有一定的计划性和任务意识。一个主题的时间是有限的,但幼儿的能力和习惯养成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在接下来的“我是小小兵”主题活动中,我们又延展了前一个主题目标二与目标三中涉及的不怕困难、任务意识的目标,并具体化为“学习解放军,愿意接受有一定难度的任务,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不气馁,敢于不断尝试”等。这使得主题目标之间建立了联系,带动了主题经验之间的衔接和连续发展。

2.关注小、中、大班幼儿经验的连续性

小、中、大班幼儿虽然呈现出不同的年龄特点,但他们关于事物的经验是呈螺旋式上升的,对于同样的内容,我们根据小、中、大班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来架构。如,每年秋天,各年龄班都会开展观察秋天、认识秋天的活动。我们有层次地规划了小、中、大三个年龄段有关“秋天”的主题目标:小班幼儿从秋天里最典型和直观的“秋叶飘飘”的现象入手来感知秋天来了;对于中班幼儿,考虑到他们活动范围的扩大,我们以“多彩的秋天”为线索,让幼儿感知农田里农作物、树林、花卉等颜色的绚丽和多彩,来丰富他们对秋天的认知;大班的孩子自主探究能力强,我们围绕“种子的秘密”帮助他们展开了一段自主探究和发现的旅程。由此可见,虽然三个年龄段都在开展秋天主题,但孩子们获得的经验却是相互联系又螺旋式上升的。

3.关注教学活动经验的连续性

在主题实施中,我园改变了以往简单关注领域平衡的做法,更加关注活动内容之间的联系性,在安排和组织教学活动时,考虑如何把先前的活动与现在的活动和将要进行的活动结合起来。如,在参观小学前,我们开展了“我想知道小学的问题”讨论,引导幼儿就自己关心、疑虑、担心的关于小学问题大胆说出来,并绘制成采访表;在“参观小学”活动中,教师根据幼儿之前的讨论有针对性地组织了参观环境、随堂听课、课间采访小学生等活动,让孩子在观察、互动中寻找答案;参观回来后,又开展了“小学幼儿园大不同”的谈话活动,!

整理和提炼孩子们零散的关于小学的经验,并引发新的问题的谈论;在接下来的“哥哥姐姐回来了”的活动中,孩子们针对新的问题与应邀回园的小学生进行了积极的互动。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孩子们通过问题不断地建构新经验,他们的经验自然地在动态生成的过程中不断生长和提升。

4.关注领域内部经验的逻辑发展顺序

由于主题活动往往是以某个中心话题展开的,也较关注各领域内容之间的联系和整合,有时会出现某一领域关键经验的缺失、重复、难易倒置等现象。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首先采用逐项梳理的方式,整理语言、社会、科学、数学、音乐、美术、健康等领域的关键经验,再将这些经验分解到不同年龄段、不同主题中,保证各领域关键经验的平衡;然后,将这些关键经验整合到主题活动中,通过多种不同的活动形式加以落实;最后,逐步构建领域内部经验发展的逻辑顺序,筛检重复或遗漏的经验。

综上所述,我们在新的课程文化观念的统领下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了全面的课程审查、筛选与增补,逐渐完善幼儿园整合课程目标、内容、实施途径等,以构建适宜儿童文化的课程体系,促进办园质量的整体提升。

【参考文献】

上一篇:学习开放教育入学指南课程心得体会下一篇:架线机车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