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地区农村信用社(8篇)
1.赣州地区农村信用社 篇一
贫困地区农村信用社助推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国务院从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经济发展,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步伐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面临新的挑战,因此,要充分认识到建设新农村必然要实现“量”和“质”的提高统一。没有文明的生活方式,良好的生态环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
没有基础。在新形势下,农信社如何有效地助推新农村建设,构架新的信贷支农平台。笔者通过调查研究,拙见于后。
一、拓展服务新领域,当好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
(一)贷款向小额农贷倾斜。贫困地区农村信用社要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的形势,做好小额农贷工作,以“五个一”信贷支农工程为载体,统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局。在确定重点支持对象基础上,进一步搞好调查研究,要根据经济发展情况,适时扩大小额信用贷款额度和覆盖面,将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服务方式移植到社区,建立多层次的信用共同体,把贷款对象从农户扩大到城镇居民和个体工商户。做好新规划,积极支持符合“五个一”信贷支农工程条件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基地、中小企业、支持农产品深加工民营企业,促进农产品就地转化增值,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大户加大投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贷款向特色高效产业倾斜。贫困地区农村信用社要积极支持农业产业由传统种养业向产前、产中和产后相关产业的演变;积极支持农业经营方式由传统的以生产初级产品为主向产加销、农工贸一体化经营演变;积极支持农村劳动力就业由原来集中在农业生产中就业向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和非农产业多领域就业演变;积极支持农民收入来源由单纯种养业获取收入向务农及打工多元化获取收入演变,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升农业产业层次和整体水平,当好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
(三)支持农村保证小城镇建设,促进农村和谐发展。贫困地区农村信用社要大力支持农村的小城镇建设,支持农村社区开展公益性设施建设,支持农民进入乡镇经商,支持外出打工农民回乡创业,参与家乡建设,促进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二、推行信贷新品种,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资金需求
(一)深化“党员农贷快车”活动,做优做实农户联保贷款。建立党员联保、农户联保、个体工商户联保、社区居民联保、在职职工联保小组,发放联保贷款。对于农村调整产业大户、各种专业大户超过小额农贷额度的贷款需求,通过联保贷款方式予以支持。
(二)积极发放打工创业贷款,支持农民务工创业。农村信用社要积极为农民工提供“打工学技贷款”,帮助他们提高文化和技能;积极发放“打工路费贷款”,支持农民工到外地务工、经商、办企业;提供“打工创业贷款”,支持打工农民回乡兴业。形成农民致富,信用社发展的格局,实现农民与信用社的双赢。
(三)发放生源地助学贷款,支持农村贫困学生就学。发放助学贷款支持家庭贫困的在校中小学生接受义务教育,提高未来新农民的整体素质。实行与各级政府、财政、教育主管部门捆绑式助学,在确保财政贴息到位的情况下,积极办理生源地助学贷款。
(四)积极开办社团贷款,支持大中型客户发展。贫困地区农村信用社在支持新农村建设中,要不断培植优质客户,优化信贷结构,拓宽贷款营销市场,整合资金优势,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信贷资金杠杆作用,采取“总额认定,各成员分担”的方式,按“自愿认贷,协商确定”的原则,通过社团贷款的方式,满足本地实力强、信誉好的大中型客户的大额资金需求,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三、完善服务新功能,充分发挥支农主力军作用
(一)整合网点,提高服务能力。随着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深入,贫困地区农村信用社要对小规模的网点按照“整合资源、优化布局、总体收缩、局部调整、服务不减”的原则进行整合,这样有利于信用社集约经营,防范风险,协调发展,增大业务经营的安全性和风险控制能力,提高经营效益,增强信用社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能力,从而有利于信用社在助推新农村建设中轻装上阵,充分发挥支农主力军的作用。
(二)加快农村信用社电子化建设,全面提升信用社服务农村金融的手段。面对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新形势和农村对信用社服务的要求不断提高,贫困地区农村信用社要进一步加快电子化建设的步伐,尽快实现全省的通存通兑,开通民工汇,并依托大小额支付系统实现与他行的资金汇兑,解决农民外出务工汇兑难,畅通资金结算渠道,优化服务手段,进一步提升信用社支农服务水平。
(三)推行客户经理制,实现金融服务的创新。农村信用社客户经理是指农村信用社负责对外联系、立足农村信用社传统业务、积极推行新型业务、协调农村信用社与客户之间相互联系、为客户提供存、贷、汇等一体化金融服务,开发客户新的市场的业务营销人员。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
金融市场的开放,国家开发银行在县级地区开展了授信,农发行业务向“三农”领域延伸,邮政储蓄银行、农村小额信贷机构将介入“三农”,农村信用社的经营和发展将受到更大的挑战。贫困地区农村信用社要逐步推行客户经理制,有利于树立农村信用社的新形象,控制经营风险,提高经济管理效益,提高农村信用社整体服务水平和人员素质,从而有得于贫困地区农村信用
社的发展,也能更好的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四、提高信用新意识,全方位支持新农村发展
(一)推进农村信用工程建设。农村信用社要认真开展信用农户、信用村组、信用乡镇和信用社区评选活动,严格评审标准,逐步提高授信额度。在同等条件下实行贷款优先、额度放宽、利率优惠、手续从简。对不讲信用的单位和个人,取消贷款资格并限制发放新的贷款。通过创建农村信用工程,实行“银政、银企、银农”授信,倡导“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氛围,有利于培育诚实守信的金融秩序,树立良好的文明新风。为贫困地区农村信用社营造一个良好的信用环境,更好地发挥农村信用社农村金融的主力军作用。
(二)探索建立农村个人征信体系。随着全国性人员流动的不断增大,人员迁徙权越来越受到法律保护,人民银行应尽快建立全国性个人征信体系,并实现资源共享。通过建立、完善农户经济档案和账户管理,建立农户、个体私营经济组织的信用咨询系统,实现与人民银行个人咨询系统和企业咨询系统的互通,逐步实现根据个人消费及信用确定贷款额度,促进全社会信用意识的增强。
五、建立长效新机制,有效助推新农村建设
(一)切实加强对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领导。贫困地区信用社要把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事关全局的大事来抓,列入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明确工作重点。要结合当地实际,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订辖内农村信用社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和科学合理的工作目标,拟定工作措施,建立健全支农服务工作责任制,层层落实工作职责,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确保把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工作落到实处。
(二)建立和农村生产相适应的信贷管理运行机制。目前贫困地区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运行机制与产业的投资周期存在相对矛盾,农户小额贷款规定过死,额度偏小,期限过短。与农业发展不相适应,现实中,农业产业化已成为各地农村发展的重要方向,产业化经营要求原来的针对分散小规模经营农户的小额信贷转向服务产业化、规模化经营的农户大额贷款,贫困地区农村信用社应适应这种市场需求的变化,改进信贷方式,创新服务品种,逐渐增大小额农贷授信金额,不断满足新农村建设中的资金需要。
(三)建立信贷风险补偿基金,组建和完善农村信贷担保公司。贫困地区农村信用社要与地方财政积极协调,争取支持,按照农村信用社在利润中提取一部分,地方财政预算一部分的方式,建立信贷风险补偿基金。在此基础上,组建农村信贷担保公司,解决农村大型客户需要大额资金而又无担保抵押困难,降低信贷资产风险。
总之,贫困地区农村信用社只有扎根农村这片热土,通过实打实、心贴心地帮农增产,为农发展,促农致富,真正做到急农所急,解农所困,办农所需,从关心到关怀,从扶持到建设,一步一步地行进,一步一步地夯实,切实肩负起为“三农”服务,把思想和工作重点统一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上来,把握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主题,围绕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一历史使命,把农村信用社真正办成服务“三农”的社区银行,成为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主力军,才能有效地助推新农村的建设。
2.赣州地区农村信用社 篇二
一、欠发达地区农村信用社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1、存贷款余额规模较小
一方面, 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基础薄弱, 工业比较落后, 农村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 农民收入水平低, 农村信用社的存款余额较少。另一方面, 过小的权限明显束缚了基层信用社的手脚, 联社把信用社资金调度、贷款发放、内部控制、固定资产购建、人事安排、劳资管理统统纳入其管理范围内。同时, 基层信用社领导的“惧贷”心理, 使得贷款余额规模更小。
2、收益水平低且不稳定
由于欠发达地区服务半径大, 生产力不发达, 以一家一户的传统种植业生产为主, 农村信用社存贷款业务呈现出额度小、笔数多的特点, 业务十分分散, 导致经营成本相对较高。信用社资金绝大部分来自居民储蓄存款, 储蓄存款中定期存款又占相当比重, 定期存款利率上调, 资金成本大幅提高, 加大了农村信用社经营成本。在贷款结构中, 对利率敏感的短期贷款占了绝对比重, 其收益也必然降低。再加上农业生产资金周转慢、风险大、贷款损失多, 造成农信社收益水平低且不稳定。
3、放贷风险较大
其一, 为了扩大业务经营范围, 信用社的代办点深入到村这一级。信贷员大多没有受过专业培训, 在无序竞争中不惜花血本组织存款, 贷款则以对方所给好处的多少为准则, 存在严重的“人情贷款”甚至“贷款回扣”现象, 放出的贷款容易出现逆向选择。其二, 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的受教育程度低, 文盲、半文盲在人口中的比例高。很多农民法律意识淡薄, 还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其三, 交通不畅、信息闭塞, 农信社对申请贷款农民的资信情况难以把握, 再加上抵押物品与担保人的缺乏, 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当地农村信用社放贷的风险。
4、用人机制僵化
首先是“进入”把关不严。多年来, 由于传统的就业观念和习惯, 加之缺乏有效的监督, 信用社在用人上局限于解决本系统和农行系统职工子女的就业问题, 许多员工文化素质低下。其次是劳资分配“大锅饭”, 劳资分配从根本上说还是沿袭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大锅饭”。最后是人员“流出”梗阻, 用人上仍然是“能进不能出”, 信用社职工如果没有特别重大的错误, 基本上不用担心饭碗问题。
5、经营方式明显滞后
管理方式上, 基本是“官办”体制, 还是沿用“脱钩”前农业银行的管理模式;服务手段上, 近几年, 农村信用社电子化网络建设加快, 但只覆盖到全省, 仅与个别省市农村信用社合作, 不能满足客户需求;业务创新上, 业务品种单一, 大多数信用社仍然停留在客户存取款方面的柜台业务, 基本上没有中间业务, 农信社收益普遍依赖于存贷利差, 其金融创新能力令人堪忧。
6、政策扶持未到位
为支持农村信用社改革,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 但由于这些政策缺乏必要的条件而无法有效落实。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国家财政对农村信用社因执行国家宏观政策开办保值储蓄支付的保值贴补利息未拨付到位;二是由于部分欠发达地区地方财政资金紧张, 先征后返营业税至今未能返还;三是由于缺乏相关的实施细则和具体量化指标, 政府要求工商等部门对农村信用社在办理注册、变更、抵押登记、资产处置过户过程中的各项收费予以适当减免, 但如何减免、减免多少并没有明确。
二、提高欠发达地区农村信用社经营效益的建议
1、对内实现非商业化经营, 对外实行商业化经营
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信用社兼有合作经济组织和金融企业的双重特性, 合作是从资金的所有权方面即产权组织形式上予以界定。而就资金的使用权而言, 所有的信用社都是以货币为经营对象的金融企业, 是一个独立的法人, 这一特征决定其必须兼顾商业化运作, 追求赢利性。
欠发达地区农信社的这种双重特性决定了其经营目标的双重性, 即社内非商业化经营与社外商业化经营相结合。在这种结合过程中应注意两点。其一是市场定位顺序, 要本着社员优先、支农优先的原则。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信用社是当地农村金融中的主力军, 是一个农村资金需求个体互助共济的金融组织。信用社在发放贷款时, 一定要优先考虑社员的需求、优先考虑“三农”发展的需求。其二是经营资产如何在两种经营之间合理分配。在市场经济中, 信用社作为独立的法人, 不可能不考虑自身的经济效益, 但盲目地追逐利润又会出现偏离合作制、偏离三农的宗旨。在当前情况下, 用于非商业化经营的资产不能低于50%, 即农村信用社每年新增支农信贷占新增贷款的50%以上, 对本社社员贷款要占全部新增贷款的50%以上。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商业化经营, 商业化经营过程中应借鉴商业银行的先进经营管理技术, 拓展金融业务, 其服务对象可以是农村的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业户。
2、拓展中间业务, 创建多样化的金融商品
农村信用社的中间业务是指信用社为社会提供金融服务并收取一定手续费的金融业务。大力发展中间业务, 既能带来收益, 又对资本无所求, 同时还能以此提升农信社的服务水平, 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 招揽到更多更好的客户。
中间业务一般风险较低, 利润却不小。国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一般占到总收入的40%~50%。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来说, 应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 分阶段分区域开展有特色的中间业务。近期也就是起步阶段, 应着重开发相对简单的代收代付 (电话费、煤气费、水费、电费等贴近农民的服务) 、代理国债、代理基金等管理性业务。待时机成熟后, 农信社可利用自身在信息、人才、信誉等方面的优势, 为农村企业或个人提供全面的资产管理服务, 使客户更加合理地运用资金, 这些业务可在提高信用社信誉度的同时, 收到农信社和客户“双赢”的效果。另外, 信用社可依托网络系统, 积极开发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新业务, 增加科技含量, 为农民特别是个体民营业主提供系列化、现代化的金融产品。积极开展一些个性化的创新服务, 如农村医改基金代理或其他保险代理。在为客户办理养殖、种植、运输等方面的贷款时, 如果能够动员其办理相应的保险, 这样会在增加农信社收益的同时, 也必将为贷款的到期收回系上一根牢固的“安全带”。
3、转换经营机制, 规范小额信贷发展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是农民、金融部门 (信用社、人民银行) 和国家“三位一体”的社会经济行为, 其根本目的就是实现“三赢”, 即农民增收、信用社赢利、国家经济增长和农村社会稳定。
在经济欠发达地区, 农业生产以传统的家庭经营为主, 农民贷款难, 民间借贷活跃。小额信贷的推广与规范化操作, 有利于推进欠发达地区农村信用社端正经营方向, 转换经营机制。首先, 可以解决农民贷款难的问题。欠发达地区农民既有强烈的金融渴求, 却又苦于没有物品抵押, 信用社因农户贷款成本高而不愿意发放农户贷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可根据农户的经济状况、教育程度、工作情况、前期信用等将其信用分为几个等级, 实行信用贷款。其次, 可以减少农村资金的“农转非”, 引导农村资金回流。小额信贷规定了贷款的用途, 围绕促进农业生产, 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而开展。最后, 可以提高农民信用意识, 降低资金管理成本。村信贷协管员帮助信用社催收贷款, 在有利于增加信用社与农户之间信息对称性的同时, 还降低了信用社贷款贷后管理的成本。小额信贷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 要大规模开展, 要把握三点:其一, 贷款利率市场化;其二, 国家扶助配套化;其三, 信贷风险规避化。
4、坚持以人为本, 建立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
农村信用社用人机制的创新, 对于来源于技术进步的新型服务手段如电子货币、网络银行、虚拟服务等金融服务的推动、设备的更新、营销信用社服务品牌的建设以及竞争力的提升都有促进作用。
一是建立人才引进机制。从高等院校和其他银行系统引进信用社发展急需的专业型人才, 并对其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文化水平进行综合考核, 逐步优化农村信用社员工的知识结构。二是多渠道提升现有员工业务素质。鼓励高级管理人员进行深造, 通过读硕、攻博、访问学者等方式系统性地学到合作金融知识。一般员工可以通过自考、函授、电大等途径获得基本知识。三是信用社系统内建立激励机制。对一些德才兼备、贡献突出的优秀人才要敢于破格提拔, 对一些干事不积极、业绩平平者实行末位淘汰下岗分流。利用欠发达地区信用社点多面广、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 根据“激励相容”理论, 把承揽储蓄、不良贷款的“双降”与员工的绩效工资挂钩, 激发员工的争先创优精神。
5、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切实改善经营环境
当前正值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 迫切需要一系列良好的、有力的、持续的政策扶持。各级政府应给予更加优惠的扶持政策, 切实改善经营环境。
首先, 在1994—1997年, 因物价水平高于储蓄名义利率, 国家出台了对居民储蓄存款实行保值补贴的政策, 国有商业银行的保值贴补支出, 通过核减利润等方式已由国家财政承担, 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信用社支出的保值贴补, 也应由中央财政尽快全部补偿到位, 以达到逐年消化历史包袱的目的。其次, 2003年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以来, 国家给予了农村信用社营业税税率由5%降至3%的优惠政策, 促进了农村信用社经营效益的改善。可是, 地方政府在《国务院关于印发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下发前, 已按5%的税率征收, 从而造成多征的营业税。建议地方政府尽快返还超出优惠政策规定的营业税, 保证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到位。再次, 地方政府应制定减免农村信用社费用政策的具体实施细则。通过量化、细化明确减免的具体标准和操作方法, 增强政策的可操作性。最后, 央行应降低欠发达地区农村信用社的存款准备金比例, 使其吸收的存款更多地作为支农资金, 以支持“三农”发展。
参考文献
[1]谢云:欠发达地区农村信用社发展困境的新制度经济学解释独撰[J].长江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农学卷, 2008 (4) .
3.赣州地区农村信用社 篇三
关键词:规模经济;经营效益;盈利能力;农村信用社
中图分类号:F830.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39(2008)03—0102—07
一、引言
国内外关于金融业规模经济的存在性以及规模经济点的问题从来没有形成一致的观点。
关于金融业规模经济的存在性,大部分学者认为金融业存在规模经济现象,研究的重点应该是规模经济点是多少;但也有的学者认为,规模经济在金融业这个特殊的组织中根本不存在。Drake和Howcrofl(1994)研究表明,大部分英国金融机构不存在规模经济现象;McKillop(1992)发现爱尔兰金融机构不存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
虽然大部分学者研究认为规模经济现象在金融业中存在,但关于规模经济点却有十分严重的分歧。Berger、Hanweek和Humphrey(1987)认为,在全美国中小型金融机构中,总资产超过1亿美元的银行存在规模不经济或者规模经济不明显的现象;Ashton(1998)对英国银行业的研究表明,规模较小的银行具有较高的规模经济性,总资产规模在50亿英镑以上的银行出现了规模不经济。另外,对不同国家和地区金融机构规模经济的研究所得到的结论也是不一致的。对美国金融机构来说,一般的文献,如Berger(1997)、Humphrey(1995)等都认为,总体上来说,金融业的平均成本曲线比较平坦,中小型金融机构中存在规模经济现象;相反,大型金融机构一般呈现规模报酬不变或者规模不经济。然而,欧洲的研究文献,如Allen和Rai(1996)、Cavallo和Rossi(2001)等一般都认为,欧洲金融机构的平均成本曲线呈比较平坦的u型,存在规模经济。
在中国,赵旭(2000)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实证分析,指出国有商业银行相对于外国银行而言,有效的经济规模又比实际规模要小;王振山分析了银行规模与商业银行运行效率的关系,指出我国现有商业银行在规模效率方面,规模过小或规模过大导致的规模不经济同时存在,制约我国商业银行规模效率的主要因素是银行技术因素;王聪、邹朋飞利用利润函数检验我国银行业规模经济问题,发现大部分金融机构规模不经济,规模不经济的程度与银行资产规模呈正相关关系。
以上文献研究的地域范围都较大,而且缺乏比较研究。本文将选取湖南省三个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村信用社效益水平具有明显差异的地区,比较分析其农村信用社规模与效益关系的差异性,以期扩展研究视角,并得出有益结论。
二、对样本地区农村信用社规模与效益的比较分析
(一)样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及农村信用社效益的总体评价
湖南是经济欠发达的内陆省份之一,从全省各个地区看,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这种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可代表全省经济发达、欠发达和不发达地区不同类型的经济发展水平。本文选取样本地区的农村信用社分别位于湘北、湘南、湘西等不同区域,并对三地区基本情况(见表1)进行总体评价。
从表1可以看出:(1)地处湖南北大门的岳阳经济基础较好,产业结构相对优化,农村人均收入比较高,经济活跃,是三个样本地区中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但农村信用社效益最差;(2)地处偏远山区的湘西自治州,经济基础薄弱,产业结构有所优化,农村人均纯收入偏低,属经济不发达地区,但农村信用社的效益最好;(3)地处湘西南边陲的永州,是一个传统农业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产业布局不合理,农村人均收入不高,属经济落后地区,但农村信用社仍处于不断盈利的状态。
(二)样本地区农村信用社规模与效益关系的差异性分析
一般来说,经济与金融是良性互动发展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金融机构的效益也相对较好,贫穷落后的地区金融机构的效益也相应的较差。但在我们选取的样本地区中,却出现了相反的情况,即经济基础好、信用社规模大的地区,信用社的效益并不是最好的;而经济基础差、信用社规模小的地区,也并不意味着信用社的效益差。这说明农村信用社的规模与效益没有必然的正相关关系。下面,我们分别就样本地区农村信用社在资产规模、机构规模、人员规模、信息技术规模等方面与效益关系的差异性进行实证分析。
1等量的资产并不产生等量的效益,效益的好坏主要取决于贷款利润的高低
从三个样本地区的资产规模考察(见表2),2006年岳阳、永州的资产总额分别为145亿元和149亿元,两者之间的绝对值比较接近,但两者之间的效率却相去甚远。2006年永州盈利1660万元,而岳阳亏损8020万元,两者相差9680万元。如果将岳阳与湘西相比,那么两者之间的差距更是大相径庭。2006年湘西农村信用社的资产总额只有59亿元,不及永州、岳阳的二分之一,但效益差不多是永州的4倍,与岳阳亏损8020万元相比,两者相差14259万元。这充分说明等量的资产并不产生等量的效益。
但我们从表2中可以发现,样本地区农村信用社利润总额的大小与贷款利润率的高低密切相关。2004年,三个样本地区信用社都出现了盈利状况,岳阳盈利651万元,贷款利润率为0.14元,即1万元贷款产生0.14元的效益;永州1万元贷款产生0.15元的收益,而湘西1万元贷款产生了1.58元的收益。2006年,岳阳出现了巨额亏损,每1万元贷款亏损1.73元,而湘西出现了大幅度盈利,每1万元产生了2.22元的收益,永州每1万元的收益是0.28元。上述分析表明,信用社利润总额主要是受贷款利润率的影响。
2不同的信贷资产质量产生不同的经营效益,相同或相近的不良贷款率也产生不同的利润水平
上述分析说明,信用社利润总额主要是受贷款利润率的影响,而影响贷款利润率的因素又是什么?众所周知,影响贷款利润率高低的主要因素是信贷资产质量的好坏。信贷资产质量好,利息收回率高,利润总额就高;相反,不良贷款率高,利息收回率就低,自然利润就少。样本地区农村信用社贷款质量的优劣与利润总额的高低的对比关系表现得比较明显(见表3)。
尽管岳阳的不良贷款率在不断下降,从2002年的58.71%降至2006年16.27%,但与湘西、永州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表面上看起来这种差距不大(比湘西高出6.19%,比永州高出3.13%),而实际工作中存在很大的难度。主要原因是近几年为争
取中央银行的票据置换,比较容易清收的不良贷款都想尽了一切办法进行清收,剩下的不良贷款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这一点可从表3中得到印证。从2003年到2005年,岳阳每年的不良贷款率以12%~13%的比率在下降,但到2006年,只比上年下降了2.52%。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清收难度的加大,到2007年末或将来更长一段时间内,不良贷款下降的幅度将会更少,这在全国都可能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因此,目前不同地区不良贷款率相差较大的现状,在未来比较长的时间内还会继续延续。从三个地区比较来看,湘西的不良贷款率最低,岳阳最高,永州居中,与此相对应的是,湘西的利润总额最多,岳阳亏损最严重,永州的利润总额也处于中间水平,这说明不同的信贷资产质量产生了不同的经营效益。
从不同年份的横向比较来看,相同或相近的不良贷款比率产生的经营效益也相差较远。2005年岳阳的不良贷款比率与2004年湘西的不良贷款比率都在18%左右,但当年湘西盈利3243万元,岳阳却亏损3878万元;2006年永州的不良贷款率与2005年湘西的不良贷款率都在13%左右,永州只有1660万元微薄的盈利,而湘西却有4161万元丰厚的收获。如果再结合当年当地的贷款总量考察,三地区信用社盈利水平的悬殊会拉得更大,因为2005年岳阳信用社的贷款余额为440170万元,而2004年湘西的贷款余额只有204998万元,贷款余额不及岳阳的一半,在不良贷款率都在18%左右的情况下,贷款余额多的出现亏损3878万元,而贷款余额少的却出现3243万元的盈利。这种现象只能说明湘西农村信用社的贷款质量要比岳阳、永州好得多。
3农村信用社的机构规模在逐年减少,营业网点呈收缩趋势,但经营效益并不受机构收缩的影响
考察期内,样本地区的营业网点数逐年下降(见表4),岳阳农村信用社的营业网点从2002年428家下降到2006年的313家,减幅26.9%,网点覆盖率也从1.28个/万人下降到0.98个/万人;湘西从2002年的259家下降到212家,减幅18.1%,网点覆盖率从1.18个/万人下降到0.97个/万人;永州从429家下降到363家,减幅15.4%,网点覆盖率从0.99个/万人下降到0.90个/万人。其中,网点数量减幅最大的是岳阳(26.9%),减幅最少的是永州(15.4%),湘西处于两者之间(18.1%)。这里似乎出现了这么一个问题:网点数量的减少、网点覆盖率的降低是不是导致农村信用社(如岳阳)亏损的直接原因?经过对比分析发现,上述理由并不成立。因为从岳阳本身来看,当2004年盈利651万元时,网点数量只有365家,覆盖率为1.12个/万人,而2002年的网点数量有428家,覆盖率达1.28个/万人,却出现亏损4879万元。这是纵向比较的结果,说明营业网点的减少与覆盖率的降低并不直接导致信用社的亏损。我们还可以进行横向比较来说明这一问题。从2002-2006年,尽管湘西营业网点的减幅要比岳阳少,但网点覆盖率仍没有岳阳的比例高,直到2005-2006年才达到比较接近的水平。为什么我们要强调网点覆盖率这个指标?因为该指标比网点数量的减幅更具可比性。同样是1万个农村人口,岳阳可享受0.98家信用社的金融服务,而湘西享受0.97家服务,永州只享受0.90家信用社的服务,从这一点来说,与永州、湘西相比,岳阳信用社机构网点的收缩只是绝对数量的减少。因此,增加网点、扩大网点覆盖率只是追求数量的扩张,而要提高经营效益,必须依靠内在质量的提高。
4农村信用社盈利能力的大小主要依赖管理水平的高低,而管理水平的高低主要体现在“两低一高”的盈利指标里,更体现在打破“大锅饭”的决心上。
要提高盈利能力,必须依靠管理水平的提升,这是共识。但要提升管理水平,不应仅仅停留在年初的规划中、领导的报告里以及不切实际的蓝图上,而应该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更主要的是体现在一些量化指标的要求上。考察管理水平的优劣,我们可以用“两低一高”(即“降低成本率、降低不生息资产比率、提高贷款收息率”)的盈利指标来衡量(见表5)。
从表5我们不难发现样本地区在管理水平方面的差异性。从降低成本率角度分析,岳阳信用社成本率呈“u”字形分布,除2005年的成本率稍低一点外,2005-2006年又出现大幅反弹的走势,而且还超出了2002年的前期高点0.17%,达到了119.17%,分别比同期的湘西、永州高出31.28%、20.47%;而湘西、永州的成本率每年呈下降趋势,特别是湘西,下降幅度更大,下降趋势更明显,从2002年的110.74%下降到2006年的79.89%,下降了30.85%,在三个地区中是下降幅度最大的;永州从2002年102.35%下降到2006年98.70%,下降了3.65%,中间虽有反复,呈波浪形下降,但下降的趋势并没有改变。成本的增大,表明开支的增加,直接冲减了收入,减少了盈利。说明岳阳在增收节支方面还大有文章可做。在节约开支、减少成本方面,也许湘西的一些具体做法对其他样本地区乃至全省其他地区的信用社都有借鉴意义:一是实行灵活机制上的联社统一核算制度。县联社对分社财务收支、固定资产购建、报损等实行统一管理、统一核算,分社财务费用采取报账制,便于实行账务监督;为适应业务发展的需要,分社费用开支实行限额控制管理,根据业务量、存贷规模、管理区域大小等测算其费用额,允许分社在限额内开支小额的业务费用,按月将开支的业务费用上划统一核算。二是实行“阳光采购”工程。通过建立大宗物品采购制度,对采购数量多、金额较大的物品实行公开竞购,并落实专人管理。三是激活“沉淀资产”。加大了闲置资产和抵债资产的管理力度,做好资产盘点和登记工作,做到家底清、盘活快,及时采取多种形式处置变现,尽量减少非生息资产的占用,从而有效地降低经营成本。
从降低不生息资产占比的角度分析,农村信用社不生息资产主要包括库存现金、待处理抵债资产、应收款、应收利息、固定资产净值、不良贷款、亏损占用等,大量的不生息资产所占用的资金利息仍然侵蚀着经营效益。从样本地区比较看,不生息资产占比最高的是岳阳,平均每年达23.35%,其中2003年高达37%;最低的是湘西,平均每年8.66%,其中最高的2004年为17.26%,与岳阳最低的2006年大体持平,最低的2003年只有1.82%,比同期岳阳低35.18%;永州平均每年为12.27%,处于岳阳与湘西之问。不生息资产大部分是信贷资金,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信用社盈利水平的提高。不生息资产占比的高低,从一个侧面上反映了信用社经营能力的大小,也考量了管理人员管理水平的优劣。
从提高百元贷款收息率的角度考察,该项指标直接关系到信用社的盈利水平,也是信用社赖以生
存的基础。目前,在中间业务尚未成为获利支柱的情况下,农村信用社的主营业务依然是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并从存贷利差中获取利润。因此,贷款收息率的高低决定了信用社经营状况的好坏。表5反映,岳阳的百元贷款收息率呈“n”型走势,2004年达到最高点6.88%,2005-2006年出现下滑走向,最低点出现在2006年。与此相对应,收息率越高,利润总额越大,收息率越低,利润总额越少。当岳阳2004年达到6.88%的高点时,当年盈利651万元;当2006年出现5.16%的低点时,当年亏损8020万元。与岳阳不同的是,湘西的贷款收息率呈现稳步走高的趋势,从2002年的6.84%上升到2006年的9.93%,几乎是一个完美的“u”字右边图形走势。贷款收息率的逐年走高,伴随着利润总额不断增加的累累硕果。从2002年到2006年,湘西利润总额出现三次质的飞跃。第一次质的飞跃是2002年到2003年,当时的收息率从6.84%上升到7%,利润总额从亏损886万元到盈利631万元;第二次质的飞跃是2003年到2004年,当时的收息率从7%上升到7.86%,利润总额从631万元猛增到3243万元,增加了5倍之多,赢利能力跃居全省第二位;第三次质的飞跃是2004年到2006年,收息率从7.86%上升到9.93%,利润总额从3243万元增加到6239万元,增加了1.9倍。
样本地区共享相同的法律政策,为什么却取得不同的经营成效?经过实地调查,我们认为这与湘西在内部管理方面,特别是分配制度改革上的突破有很大关系。该社坚持以人为本,发挥政策优势,大胆创新适宜行业特点的薪酬分配制度,全面推行了绩效工资制,形成了“基本工资靠尽职、效益工资靠业绩、奖励工资凭效益”的分配机制。特别在绩效工资考核上拉开了县与县之间、单位与单位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分配差距,真正体现奖勤罚懒、奖优罚劣、效益优先、按绩取酬的原则。以2004年为例,全州信用社员工人均收入比2002年增长29.6%,经济效益好的联社员工人均收入增长40%以上。全州农村信用社人均奖励工资达到3634元,而经营效益好的部分联社人均高达10814元。由于以县核算带动了分配制度的改革,由此极大地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了“比、学、赶、超”的格局,有力地促进了各项业务的快速发展,全州农村信用社呈现出队伍稳定、人心向上、事业兴旺的良好局面。与湘西薪酬分配制度改革相比,一些地区“出集体工、吃大锅饭”的传统分配制度已显得相形见绌。
5营业网点的市场占有率与经营效益不相关,而存贷款的市场占有率与经营效益并不显著相关
根据对表4的分析,样本地区农村信用社的机构规模在逐年减少,营业网点呈收缩趋势,但经营效益并不受机构收缩的影响。这个观点是基于三个地区农村信用社跨地区的横向比较,而对于某一个特定的地区而言,农村信用社在该地区内所有金融机构中的市场占有率的高低是否影响本身的经营效益?我们不妨将农村信用社在当地的网点占有率、存款占有率、贷款占有率三个指标与经营效益作一比较(见表6)。
在表6中,营业网点的市场占有率最高的是永州,大多数年份都在70%以上,其次是岳阳,网点占有率最少的是湘西,但都在50%以上,仍然占据“点多、面广、线长”的优势。永州网点占有率虽然最高,但效益却不是最好,效益最好的是占有率最低的湘西。这说明营业网点的市场占有率与经营效益不相关。再从一个地区内部比较,虽然近几年信用社在收缩营业网点,但当地的其他金融机构也同样在压缩网点,走规模化、集约化之路,实行扁平化管理。值得一提的是,其他金融机构在压缩网点之后,经营效益也在提高,这进一步印证了网点占有规模与经营效益不相关的论点。
从存贷款占比分析,存贷款占比最高的是永州,其次是湘西,最低的是岳阳,与此相对应,湘西、永州的经营效益要比岳阳要好,这说明存贷款占比与经营效益存在一定的关系,但不是完全的正相关关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大力组织存款,有效发放贷款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如何提高贷款质量、提高利息回收率。
三、结论及经验借鉴
农村信用社规模与效益的关系本质上就是外延“数量”与内涵“质量”之间的关系,而内涵质量的提高远比外延数量的扩张更为重要。无论是资产规模还是机构规模,其规模的大小并不必然导致效益的好坏。国内外的理论探讨也难以得出规模大小与效益好坏比较一致的结论。现实的情况是,信用社在当地的市场占有率方面,无论是存款规模还是贷款规模,与当地的其他金融机构相比,都不具有规模优势;相反,在组织存款和发放贷款方面,由于受中小金融机构背景的局限性,往往处于劣势地位。与其盲目片面地“临池慕鱼”般追求规模效应,倒不如脚踏实地“退而织网”式地耕耘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更切合实际。
良好的自然禀赋条件仅仅只是为信用社提供了提高效益的一种潜在可能,而要将可能转化成为现实,还必须要借助于管理手段。按照一般的逻辑推理,经济基础较好、农村相对富裕的岳阳,农村信用社效益也应该是最好的;但现实情况恰恰相反,自然条件恶劣、处于贫困山区的湘西,其农村信用社的效益最好。这只能说明信用社自身的管理上存在明显的差异。而管理水平的差异性不外乎体现在不良贷款率、贷款收息率、成本率等几个主要指标上,因此,降低不良贷款率、提高贷款收息率、降低经营成本率就成为其他样本地区可资借鉴的经验,这也是本文最基本的观点。
科学合理的分配制度改革是对“大锅饭”平均主义的革命,能直接刺激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和有效激发其工作的主观能动性。湘西实行“基本工资靠尽职、效益工资靠业绩、奖励工资凭效益”的分配机制,所取得的成效就是最好的佐证。在信用环境普遍不佳的情况下,岳阳的收息率只有5%,而湘西达到了近10%,这不是天上掉下的“馅饼”,而是改革带来的勃勃生机。
4.赣州地区农村信用社 篇四
(执行到期后失效的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地方税务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
为进一步支持农村信用社改革和发展,经国务院批准,现就改革试点地区农村信用社有关税收政策问题通知如下:
一、《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试点地区农村信用社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04〕35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扩大试点地区农村信用社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4〕177号)给予试点地区和进一步扩大试点地区农村信用社的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在执行到期后,再延长三年优惠期限,分别延至2008年底和2009年底。
二、改革试点地区的农村信用社已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的,不再享受本通知明确的税收优惠政策。
三、改革试点地区的农村信用社要将上述免税收入专项用于核销挂账亏损或增加拨备,不得用于分红。
请遵照执行。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
5.江西赣州农村村庄整治经验解析 篇五
管普祥
近日,在江西省赣州市参加了建设部举办的全国新农村建设村庄整治培训班,通过培训及实地考察,感受颇深,其村庄规划的灵活性、实用性及村庄整治的亲民性、可操作性,值得借鉴学习,其做法如下:
一、领导重视,规划先行,灵活、实用地编制村庄规划,真正突出规划的龙头作用
赣州的村庄规划工作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采取组建新农村建设工作团,大规模选派干部担任新农村建设的指导员,干部挂点、驻村帮扶等三方面大力支持新农村建设,提供组织保障,营造浓厚氛围。
明确工作责任,乡(镇)政府是村庄规划编制工作的责任主体,负责组织村庄规划的编制、报批和监督实施等工作,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村庄规划编制的技术支持和质量把关,指导、评审、调度和督促各乡(镇)开展村庄规划工作。把村镇规划作为龙头和先导工程来抓,千方百计加快规划编制步伐。赣州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1000万元,用于村镇规划编制。县(区)也都安排资金配套。在村庄规划编制上,灵活、实用编制村庄规划,根据村庄规模大小、基础条件、地理位置,按基层村、示范村、历史文化名村、城中村等不同类别提出不同的规划要求,基层村(小村)要求编制一图就可以了,示范村必须编制五图一书(“五图一书”指村庄现状位置图、规划总体平面图、道路交通市政管线规划图、建筑质量评价图、景观环境规划设计竖向规划图、规划说明书),历史文化名村必须请有资质的设计单位编制五图一书,城中村纳入城市总体规划,符合城市总体规划要求就可以进行建设。经分类后,充分结合了村庄的实际情况,而且考虑了农民的经济基础,不要求每个村庄都编制高标准的不符合实际的规划,在实地参观中,可以感受到村庄的小路有弯有曲,不是整齐划一,方便生产,方便生活就可
以,但在整体上要求能畅通,消灭断头路。充分征求农民意愿,向农民推介新住宅图集,农民自主选择搞什么样的规划和建什么样标准的住宅,不要求千篇一律,避免“闭门造车”、“克隆”规划现象。
二、村庄整治的亲民性、可操作性,使新农村建设深入民心,倍受关注赣州经验的另一个亮点是成立新农村建设理事会,吸收村民中德高望重的老长辈、老党员、老离退休干部、老工人、老教师等组成理事会(五老会),通过理事会制定村规民约,实现村民的自主管理、自主实施、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成立理事会,就是通过他们做一些村干部不能干、不好干的事情,如打通断头路、拆除猪圈、牛栏,需拆农户的旧空心房,村集体无钱补偿或补偿很低,但利于全村村民,利于整个村庄的环境,这时通过村中的长辈,用家族的威望来做工作就顺利的多。目前,赣州全市已成立农村理事会12000多个,成了赣州独创经验。
同时,在村庄整治和建设中,实行“统一扶助标准,群众自主申报、择优选择定点,实行以物代资(以奖代补),村民自主建设,坚持技术标准,实行动态管理”的工作模式。
统一扶助标准,就是政府根据本地农村实际和自身财力状况,确定建设项目及补助标准,并向社会公开。赣州市新农村建设没有牵头单位,新农村建设就是各级政府的职责,要牵头也是政府牵头,把各部门的资金、人员、政策等力量集中起来,统一扶助,形成合力,按规划主次推开,避免了各自为政、无序浪费,同时,也能保证政府一个声音喊到底,一个政策同等待遇,消除了农民的盲从和无助。
群众自主申报,就是政府的补助标准和办法公布后,建设项目搞不搞,搞哪些,都由村民理事会召集村民集体商议后自主决定。
择优选择定点,就是政府根据某一阶段的财务和物力,在申报的村庄中依据群众积极性,前期准备条件等因素择优选择定点,分批推进,起到一个示范引导
作用。
实行以物代资,就是政府的各项扶助,能采用实物补助的尽量采用实物补助,政府通过公开招标方式购买这些物资,可大大降低费用,对某些不方便补助实物的则以现金奖励的方式扶助村民。修自己的路政府奖给水泥,农民最能感受到政府的关怀。
村民自主建设,就是各类建设项目的施工、招标、管理、监督均由村民选出的理事会具体执行,政府给予指导和监督,理事会协助村委管理、监督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坚持技术标准,就是各项建设有技术标准的必须按技术标准进行,政府和有关部门按标准组织验收,不符合标准的将扣减直至撤消补助。安全饮水、沼气建设等工程必须按标准进行施工,达到标准,符合要求,才能交付使用,农民住宅也要按节能节地节材等技术标准进行建设。赣州市组织编制了《新农村农民住宅推介图集》,单套150套,满足了农民建房多样性的要求,每村免费赠送一套,深受农民的欢迎和赞扬。
实行动态管理,就是各项建设试点确定后如该村不能按要求组织实施,政府将撤消该点,将补助款转给其他村。奖勤罚懒形成竞争机制,激励农民自觉投入新农村建设中去。
实地参观可以感受到,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欢迎和拥护,有的村村民自发的扭起了秧歌敲起锣鼓,有的村民在大树下摆起茶水,从家中拿来了花生、冰糖。如果说敲锣打鼓、摆茶水有人为做做之嫌的话,那么从一农户在春节时自己写的已发白的对联上可以看出,新农村建设深入人心,受人称赞。
三、建立机构,强化培训,发挥长效管理机制
建立健全村镇规划管理机构,保障村镇建设有人谋事,有人干事,赣州全市成立乡镇规划建设管理所269个,占全市乡镇总数的95%。有的县批了财政全供编制,公开招录大学生,充实到村镇建设一线,有的县是编办批编制给乡镇,乡镇调剂使用,先培训再上岗,使村镇建设工作有了组织保证。
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增强领导干部的规划意识,提高村镇规划建设管理人员的素质。特别是把个体建筑工匠培训和管理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通过培训和管理,使农村个体建筑工匠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技术员、宣传员。赣州在培训工作上力度很大,把农村个体建筑工匠集中起来,通过理论、实操等集中学习,考试合格后发证,并大力宣传,让农民建房找有合格证的工匠,使农民建房质量与安全有了保障。去年培训乡镇领导、村镇专技人员、建筑工匠等800多人,今年计划培训3000人,目前已培训四期共1200人。
建章立制,规范管理,制定了《赣州市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办法》、《赣州市村庄建设规划导则》、《赣州市村庄规划建设用地管理暂行办法》等规范性文件,严格实施规划监管。在技术指导上编写了《农民自建住宅基本知识读本》,并实地拍摄了VCD宣教片。编制了简明易懂的《农民建房十要十不要》,免费发放到各家各户,让农民建房心里明明白白。在村民自治上,制定了《新农村建设理事会章程》、《村规民约》以及村道养护、公厕管理、庭院保洁、卫生评比等制度,使新农村建设自主管理有了长效机制。
6.江西赣州市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篇六
“>江西赣州市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2007-12-15 22:37:25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江西赣州市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江西赣州市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2)江西赣州市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关于江西赣州市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阶段。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为了解我国农村建设情况,及时总结已有的典型地区建设经验,认真解决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为决策部门制定更加具体详细的政策建议,由我委农村经济
发展司与产业发展研究所共同组成联合调研组,于2005年10月8日至10日,前往江西省赣州市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整理如下:
一、江西赣州市新农村建设的做法及成效
(一)赣州市概况
赣州市位于江西省南部,现辖18个县(市、区),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283个乡镇。总人口845万,其中农业人口万人,占总人口的80%;国土面积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万亩。3475个行政村,491个村民小组。2004年,全市gdp达到8亿元,人均4710元,工业增加值亿元,农业增加值114亿元;实现财政总收入亿元,增长%,其中地方财政收入亿元,增长%;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38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53元。
(二)新农村建设行动的发起
加入wt0之后,我国农业面临着在国际市场上如何保持竞争力的挑战;农
村税费改革之后,乡镇机构面临着职能转变的问题;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中,农村面临着劳动力转移的难题。为找出一条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路,赣州市委、市政府从2004年7月组织人员展开大规模调研,逐步理清了农村今后的发展思路:以科学发展观整合农村工作的资源和力量,通过把新农村建设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切入点,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该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
(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做法
赣州市于2004年9月提出并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主要内容是“建设新村镇,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组建新经济组织,塑造新风貌,创建好班子”。各地以建设新村镇为突破口,以“亲民、爱民、富民”活动为切入点,以村镇规划建设、“三清三改”(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水、改厕、改路)和文明村镇创建为重点,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和生活质量为根本,把新农村建设
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突破口和加强村级组织建设的新载体,科学规划、整合资源、分类指导、分步实施、依靠群众、整体推进。
1、以村镇规划为龙头,开展新村镇建设。一是制定村镇建设整体规划。计划用三年时间全面完成所有村镇的规划设计工作,严格按照规划搞建设,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建立了科学的规划管理制度并制定了相应的村庄建设管理办法,形成科学合理的村镇规划管理体制,把村镇规划建设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二是全面开展“三清三改”工作。根据各个村不同的实际情况,按照“环境整洁、道路畅通”的要求,依靠村民理事会和村民代表会制定“三清”的标准,发动群众开展“三清”工作,制定了一系列保持农村卫生环境的村规民约,实行村民自治,建立村庄环境管理长效机制。
2、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发展新产业。一是完成了产业建设规划。根据当
地的产业基础、资源优势、区位特点、市场需求和农民意愿,按照每个县抓2-3个主导产业、每个乡镇抓好l-2个主导产业的发展思路,基本完成四大支柱产业和六大区域特色产业的规划工作。二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方面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注重抓好龙头企业的建设;另一方面,切实加强主导产业基地建设,抓好产业化示范县、示范乡建设,形成基地带农户,“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格局。三是建立农业支持保护体系。通过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及推广应用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农产品市场和信息体系和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体系,有力地支撑农业的发展。四是抓好农产品品牌建设和农产品的标准体系建设。大力组织实施赣南的脐橙、会昌的米粉、大余的金边瑞香、兴国的灰鹅、石城的白莲五个江西省优质农产品品牌建设,把全市主要农产品纳入标准化生产的轨道,把果业、生猪建成产值过百亿元的产业集群。
7.赣州地区农村信用社 篇七
一、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现状
(一) 农户信用档案建设与评价情况
博州辖下两县一市一口岸, 总人口48.73万余人, 其中:农业人口22.21万余人, 农户数8.15万余户。辖内已开展农户信用档案建设和建立农户信用评价的有, 博乐市农村信用联社、精河县农村信用联社、温泉县农村信用联社、邮政储蓄银行博州分行、农业银行博州分行和农行博尔塔拉兵团支行, 共33个金融机构网点;正在建立农户信用评价的有农行博尔塔拉兵团支行, 共5个金融机构网点。截至2012年4月末, 全州涉农金融机构已为7.29万户农户建立经济档案, 占全州农户数的89.45%, 评定信用户5.8万户, 占建档农户的79.56%。
(二) 惠农卡的发放及授信情况
为农户提供方便快捷的信用服务, 农行博尔塔拉兵团支行推广发行“惠农准贷记卡”。截至2012年4月末, 农行博尔塔拉兵团支行发行“惠农卡”0.02万张, 授信0.02万户, 发放小额农户贷款1990万元。
(三) 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 (镇) 建设情况
截至2012年4月末, 全州已评定信用农户5.8万户, 占建档农户的79.56%, 评定信用村、信用乡 (镇) 分别达129、4个。
(四) 农村中小企业信用建设情况
博州涉农金融机构积极开展对农村中小企业信用等级每年的评定工作, 截至2012年4月末, 全州涉农金融机构已对166户农村中小企业进行了信用等级评级, 全州农村中小企业贷款余额437286万元, 分别占全州各项贷款余额和涉农的49.51%和55.05%。
(五) 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建设情况
据调查, 截至2012年4月末, 博州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22户, 有3户在人行征信系统中拥有信用档案。
二、采取措施
(一) 政府推动、人行指导、涉农金融机构参与, 积极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机制
思想决定思路, 思路决定出路。在推进农村信用环境建设实践中, 博州中支结合人总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指引》, 制定《博州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明确了博州地区农村信用社体系建设总体思路, 即以“信用工程”创建为载体, 以农村征信体系和农村信用宣传为抓手, 以建立、完善农户电子信用档案和农户信用评价体系为重点, 加快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同时与自治州政府沟通协调, 以博州政办发[2009]90号建立起了由19家成员单位组成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制度, 统筹协调, 明确成员单位职责及要求, 在全州建立起了以地方及农五师党政为服务的组织主体、以人民银行为服务的指导主体、以村队及连队为服务的传导主体、以涉农金融机构为服务的营销主体的“四位一体”合力互动的博州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机制。
(二) 积极开展农村征信宣传工作
博州中支通过三个方面全面推动农村征信宣传工作。一是构建“三位一体”的农村征信宣传网络体系。为全面推动博州农村信用环境建设, 博州政府批转了由博州中支起草了《博州农村征信宣传工作站创建实施方案》, 成立了博州农村征信宣传工作领导小组, 建立起了“县 (市) -乡 (镇) -村三位一体”的农村征信宣传网络体系, 为博州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有效开展构建了坚强宣传阵地。二是开展了“金融知识进牧区, 征信宣传入草原”系列活动。博州中支组织金融机构成立了“征信知识宣传队”, 将农村信用环境建设方面的知识带入牧区。三是举办农五师“三信工程”创建宣讲暨“征信和金融知识进团场”宣传周活动。为全面推动农五师信用环境建设, 加快农五师“三信工程”创建步伐, 博州中支在兵团农五师9个团场开展了“三信工程”创建宣讲活动暨“征信和金融知识进团场”宣传周活动。在活动期间, 举办了30多场专题讲座、发放宣传资料3万余份, 实现3000余名团场职工与信用知识的“零距离接触”, 为农五师开展农牧团场信用环境建设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三) 强化制度建设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是一项全民的信用工程, 必须有严密的制度来推动它的发展并防患于未然。因此博州中支制定了《全面推进博州农村信用工程建设实施意见》和《兵团农五师开展信用工程建设暂行办法》, 在博州地方以创建“信用乡 (镇) 、信用村、信用户”, 在兵团农五师以创建“信用户、信用连队、信用团场”为主要载体, 以人民银行建立的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为基础, 健全农村经济主体的信用信息征集机制, 逐步建立起完整的农村经济主体信用档案, 建立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和农村信用信息共享平台。
(四) 涉农金融机构实施利率优惠措施, 积极服务“信用户”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实施以来, 博州各涉农银行业金融机构设计农户信用评价体系, 科学评出农户信用状况, 不断增强农户信用意识, 为农村金融机构有效控制信贷风险、合理放贷提供参考依据, 并对“信用户”实施利率优惠政策。据调查, 博乐市农村信用联社一年期基准利率为6.56%, 对“信用户”实行上浮10%的利率优惠政策, 利率上浮空间大大低于信用评级较低的农户。利率优惠政策的实施, 使博州农户信用意识逐步提高, 为博州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创造了良好的信用环境。
三、取得成效
(一) 农民融资难问题得到缓解
截至2012年5月末, 博州有3万户农户获得贷款, 农户贷款面达37.43%;农户贷款余额185359万元, 占各项贷款余额883269万元的20.98%, 其中:农户小额信用贷款42589万元, 农户联保贷款65161万元。
(二)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村信用社增效
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中, 作为支农主力军, 博州农村信用社大力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经营专业户贷款, 有效缓解了农民贷款难问题, 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 集中体现在全州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1年的2932元增加到2011年的8008元, 高于新疆农民人均纯收入2566元。同时, 全州三家农村信用联社近几年以来, 已连续实现盈利大幅攀升, 实现了社农联动发展。
(三)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优化了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有效地传导了货币信贷支农政策意图
8.赣州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 篇八
首先,以整治村容村貌为切入点,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从治理村庄“五乱”(柴草乱垛、粪土乱堆、垃圾乱倒、污水乱泼、禽畜乱跑)着手,开展清垃圾、清淤泥、清路障和改水、改路、改厕行动。在此基础上,又积极开展清理“空心村”、废弃旧房和猪牛栏,推进人畜分居,整治改造村庄环境。在村庄规划中,根据农民意愿,坚持保留农村的历史文脉,传承传统文化;坚持人与自然和谐,不搞千篇一律;不推山、不砍树、不填塘,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其次,以提高农民素质为根本,创新载体,注重实效。一是充分发挥老区优势,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形成了以瑞金、兴国和于都等革命旧址为一体的教育阵地网络。二是坚持“定规范、抓示范、促养成”,制定村民公约,编印公民道德通俗读本,开展“告别不文明行为”活动,组织农民参加夜校学习,促进农村道德新风尚的形成。三是开展以“四个一”为主要内容的“道德进村、文明育人”活动。即建好一所“道德夜校”,栽种一片“道德林”,建起一面“道德墙”,兴建一座“道德亭”,传承文明新风尚。
再次,以创建文明村镇为抓手,分类指导,典型示范。一是抓好红色村镇文明创建。充分发挥瑞金、兴国、于都等县(市)的红色资源,大力弘扬优秀革命传统道德。二是抓好生态村镇文明创建。充分发挥崇义、上犹等地山清水秀、自然风光优美的优势,创建“文明生态示范村”。三是抓好后进村镇文明创建。充分发挥农村新风理事会、妇女禁毒会等群众自治组织的作用,开展“除陋习、讲文明、树新风”和“婚育新风进万家”等活动。
最后,以让农民群众得实惠为目标,多管齐下,多办实事。实施“留守孩童关爱工程”,加强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施“十个一工程”,创建一批达标文化站,新建一批农村文化设施,培养一支文化工作队伍,扶持一批农民业余剧团,建设一批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网点,建立一支村级电影放映队,培育一批特色文化村,打造一批文化产业,申报一批文化名村,树立一批圩镇社区文化示范点。注重调动文化、科技、卫生等部门的积极性,组织“三下乡”活动,服务农民群众。
赣州市推进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目前,赣州市章贡区沙河镇五龙村,赣州南康市潭口镇,赣州市兴国县龙口镇文院村分别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村镇”称号。
【赣州地区农村信用社】推荐阅读:
吐鲁番地区行政公署办公室关于印发关于支持农村信用社加快改革发展的意见的通知研究与分析08-22
农村地区文化消费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09-08
赣州市职业健康检查程序09-18
赣州市领导班子名单11-02
大兴安岭地区农村文化市场调研报告07-02
关于我国农村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的思考11-05
赣州亮剑拓展训练营团建拓展培训信任团队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