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职业规范标准

2024-07-14

公司职业规范标准(共8篇)

1.公司职业规范标准 篇一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员工职业道德规范

(中油政工〔2008〕299)

第一条 为规范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员工职业道德行为,维护公司利益和企业形象,根据国家法律和公司章程,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 本规范适用于公司总部各部门、各专业公司、各企事业单位的全体员工(以下称“员工”)。

第三条 员工必须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

(一)遵守公司经营业务所在地的法律、法规。

(二)认真践行公司精神、宗旨及核心经营管理理念。发扬“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企业精神,实践“奉献能源,创造和谐”的企业宗旨,贯彻“诚信、创新、业绩、和谐、安全”的核心经营管理理念,努力建设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

(三)遵守公司章程,诚实守信,忠诚于公司。热爱本职,恪尽职守,熟练掌握职业技能,不断加强职业素养,自觉履行职业责任,提高工作绩效,保护公司合法利益。

(四)继承弘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和中国石油优良传统作风。坚持“三老四严”,保持并发扬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严格的要求、严密的组织、严肃的态度、严明的纪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

(五)认真履行岗位职责。遵守规章制度,执行标准程序,确保岗位操作准确无误,确保业务记录准确清晰。履行工作承诺,严格禁止舞弊、弄虚作假或其他不良行为。

(六)坚持公平公正。员工应当相互信任、相互尊重,赋有领导职权的员工,应当公平公正对待所领导的所有员工。公平对待公司的客户和供应商,遵守公司廉洁自律规定,在履行职责和对外业务交往中,不得有损于公司公平廉洁声誉。

(七)保护公司资产并用于合法目的。员工应当依法保护公司资产并使公司资产用于合法目的,有效使用。

(八)禁止参与可能导致与公司有利益冲突的活动。主要包括:

1.不得私自占有应当属于公司经营活动范围的机会;不准利用公司财产、信息或地位谋取个人利益。

2.不得在与公司有竞争关系、与公司利益有冲突或有冲突可能的公司、单位以任何身份任职,不准从事与公司有竞争的活动。

3.在商务活动中不得接受可能影响决策和有损独立判断的有价馈赠,也不得允许其亲属或第三人接受该类馈赠。员工在商务活动中可以交换非现金礼节性纪念品,但不能因此影响业务正常往来。严禁为商务目的而以任何手段向政府官员提供、给予或承诺给予金钱和其他有价值的物品。员工代表公司购买商品应遵循公司的采购制度,在业务往来中不允许进行贿赂、收取回扣或其它诱惑。

4.遵守公司保密规定,不准泄露或擅自使用任何与公司相关的保密信息。

5.员工及其亲属不得违反规定收购公司资产、接受公司所提供的贷款或贷款担保。

第四条 员工有权利和义务向公司监察部报告本人和他人违反国家法律、公司内部规定及本规范的行为,公司对报告人予以保密,任何人不得打击报复。

第五条 对违反本规范的员工,公司监察部、人事部应当根据有关规定对其处分直至解除劳动合同。

第六条 本规范由公司思想政治工作部(企业文化部)负责实施和解释。

第七条 本规范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2.公司职业规范标准 篇二

1 存在的问题

数控专业课程内容多, 理论与实践性均较强, 而原有的高职课程方案大多沿用传统的学科教学体系, 不仅课程门类多, 课程内容深, 而且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师在课堂上, 大多采用“灌输”式的理论教学法, 强调学科知识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但忽视了对学生职业能力和创造性的培养。面对众多基础较差的高职学生去灌输系统的理论知识, 任课教师往往抱怨课时太紧, 花费了很大的精力, 其效果往往不尽人意。而学生在学校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习一些与将来所从事的工作关系不大的理论知识, 而这些理论知识往往由于缺乏专业实践的支撑而很快被淡忘。所以, 一些高职学生靠死记硬背应付了课程的考试, 但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现场岗位的要求尚有差距, 所以, 高职毕业生往往由于实践动手能力不强, 掌握知识不扎实, 不能学以致用而失去好的就业机会。

2 原因

高职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和现场岗位的要求尚有差距, 究其原因, 主要是缺乏一套完整衡量高职毕业生是否合格的职业能力标准, 以及如何按照标准强化职业能力训练的方法体系。

高职毕业的学生, 纵向和就业紧密衔接, 受市场制约;横向要便于适应专业岗位群的需要, 可以从一个岗位转向另一个岗位, 甚至从一个领域转向另一个领域。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是“知识人”, 要转变为工作岗位上的“职业人”, 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包括娴熟的操作技能、敏锐的智力技能和优秀的职业品质。其中“操作技能”是对专业操作的要求, 包括操作的正确性、协调性、操作完成的速度、质量和技巧等。一般由职业技能鉴定机构按国家职业标准对应掌握的技术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作出客观的衡量和评价, 合格者发给国家职业资格证书。高职毕业生除了获得本专业必备的核心技能职业资格证书外, 还应尽可能参加相关的多岗位考证以适应就业的需要。“智力技能”是指在工作过程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职业品质”主要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等职业道德和组织纪律性、团队精神、进取精神、创新意识等职业品质。

学生职业能力标准对教和学有着很强的导向作用。按照职业能力标准进行教学, 才能使培养的学生成为企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3 对策

为使学生获得与企业发展需要相一致的能力, 拓展更加宽广的发展空间, 并为学生的终身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数控专业依据职业岗位对知识、技能、态度的要求, 充分考虑学生的职业生涯需要, 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

3.1 实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

基于工作过程的数控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按照一主线、二论证、三阶段、四循环的课程体系开发流程。通过深入企业开展调查研究, 在与本专业就业岗位相关的工作现场, 通过观察劳动者完成工作任务的职业情境, 调查典型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 分析构成职业能力的工作任务的总和, 确定本专业的主要就业岗位是:数控车工、数控铣工、加工中心操作工、数控编程员、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工艺员等, 从而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依据岗位群的主要工作过程, 总结出若干典型工作任务, 形成本专业的“行动领域”;然后, 在工作过程分析的基础上, 遵循教育规律, 对行动领域进行教学归纳, 确定专业的教学任务和内容, 明确学生应掌握的知识、技能, 并根据认知及职业的成长规律递进重构行动领域, 构建“学习领域”;最后通过具体的“学习情境”来实施。

3.2 将国家职业标准嵌入到教学中

数控技术专业按照工作结构来设计课程框架, 要求学生的知识结构与工作中的知识结构相吻合, 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按照工作的相关性, 而不是知识的相关性来确定课程设置, 通过让学生进入工作实践过程, 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角色的转换, 以形成学生自我负责的学习态度, 并在工作实践的基础上建构理论知识,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数控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 按照数控车工、数控铣工、加工中心操作工等工种的国家职业标准的知识要求和技能要求组织教学。教学内容包括加工准备;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基础;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加工中心、数控线切割机床等的编程与操作、数控机床维护、故障诊断与精度检验等。摆脱了“学科本位教育”重理论、轻实践, 重知识、轻技能, 重学业文凭、轻职业资格证书的做法。使教学与生产紧密结合, 以完成真实工作任务作为校内生产性实习的主要内容, 以加工产品作为评定实训成绩的依据之一。同时数控加工实训的课程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 直接以职业技能鉴定考证的成绩作为该实训课程的考试成绩。保证职业教育密切结合生产和工作的需要, 使毕业生的职业技能与就业岗位相适应。

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始终都与具体的职业实践相对应, 学生清晰地知道所学知识有什么用, 怎样学, 怎样学得更好。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明显提高, 从而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

3.3 教学方法坚持以“教、学、做合一”为原则

坚持以“教、学、做合一”为原则, 改变原来的“实践是理论的延伸和应用”的理念, 以工作任务来整合理论与实践, 从岗位需求出发, 构建任务引领型、项目化专业课程, 以典型产品为载体设计实训项目, 形成了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的以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模块化课程结构, 增强学生适应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和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

如在讲授《数控编程与加工技术》等课程时, 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法。即打破理论课、实验课和实训课的界限, 将教学场所安排在实验 (训) 室。将构成职业资格的核心技能编制成一个个的任务, 按任务驱动模式, 由浅入深, 突出实践操作和编程技能, 突出学生对所学知识应用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按照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六个步骤执行, 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互结合, 交替进行。

3.4 建立符合能力培养要求的考核标准

为了配合专业课程体系的实施, 对传统的笔试闭卷且“一卷定乾坤”的考核方式加以大胆的改革, 形成了符合职业能力培养要求的全面的专业考核和评价体系。课程的考核采用了“6C”模式, 即6个方面相结合对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方法能力、职业素质、团队精神等进行考核, 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1) 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 技能与态度相结合。

(4) 笔试、口试、操作相结合。

(5) 开卷、闭卷相结合。

(6) 教师、企业、学生互评、自评相结合。

4 思考

4.1 加强校企合作, 适应市场需求

高职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 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技术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 通过学校和合作企业双向介入, 将在校的理论学习、基本技能训练与在企业实际工作经历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 为生产、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校企结合培养模式体现“三化”:即能力培养的专业化、教学环境的企业化、教学内容的职业化和“四个结合”:即教学培养目标、教学计划与质量评价标准的制定要企业与学校相结合;教学过程要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学生的角色要与企业员工的角色相结合;学习的内容要与职业岗位的内容相结合。

4.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培养学生达到相应的职业能力标准, 教师本身必须先达到这些标准。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也有一个职业能力的问题, 其中第一位的应该是本专业的实践工作能力, 第二位才是教学能力。职业院校可通过选派专业课教师到企业工作实践、鼓励教师参与实训基地建设、选送教师参加各种相关专业培训和学习、或聘请生产一线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等途径, 建设一支满足实际需要的具有深厚专业知识和“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

4.3 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训练

职业技能的形成是将知识和经验转化成能力, 要通过反复训练才能完成, 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这就要求我们在安排教学计划和实训计划时, 从时间上给予充分保证, 同时加强管理, 提高实训设备利用率, 按“教、学、做合一”的原则, 把理论教学贯穿于实践教学中, 做到实训过程定人、定设备、定指导人员。

4.4 融教、学、做于一体, 提高实践能力

高职教学方法的一个特点就是融教、学、做于一体, 教学过程以做为中心, 寓教于做, 在学中做, 从做中学。教学效果、教学效率都得到提高, 因看得见、摸得着, 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提高。还应提倡走出课堂, 把现场当课堂, 随练随学, 随学随讲, 讲练结合。

学生的职业能力是评定高职院校教学质量高低的最重要指标之一, 也是现代企业录用人才的标准, 对就业起着决定性作用。在教学中嵌入国家职业标准, 制订专业职业能力标准, 对深化教学改革, 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曾操战.职业能力测试范本[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6.

3.公司职业规范标准 篇三

关键词:中职教师;职业能力;标准

一、问题的提出

笔者是一名从事中等职业教育30多年的老教师,曾经多次参加省、市对学校的各种评估、检查工作,尤其是通过十堰市中职学校办学能力评估、湖北省民办技工学校办学资质评估和湖北省高评委这三项工作,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职业能力现状有了更全面、更客观的了解。

纵观当代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历程,中等职业教育主要由三类学校承担:一类是技工学校,这应该是当代中国最典型的职业学校,以政府办、行业办、企业办的方式存在,后来又出现了民办技工学校,他们的目标很明确——培养技能型人才;另一类是过去的老“中专”,他们培养的是能获得“干部”身份的人;还有一类是由普通高中转化过来的职业高中(或职教中心)。技工学校的教学比较重视专业技能的训练,他们较早办起了自己的实训场所。而老“中专”和职高则有更多普教的影子,自然以知识传授为主。这三类学校现在统称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近十余年才发展起来了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模式逐渐复制并发展完善了技工学校的教学模式,并引入了新的教学理念、方法和技术。

中职学校的教师主要来自于师范院校或其他普通高等学校。教师或者不具备专业的知识和能力,或者没有接受过正规完善的教育教学的训练,具有行业、企业背景的教师更是凤毛麟角。尤其是职教中心,其教师基本都是原来的中学教师,根本无法满足职业学校的教学要求。最近几年,国家借鉴国外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从顶层考虑解决中职学校教师能力不足的问题,有了教师的“国培”和“省培”,加之各学校的校本培训,中职学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中职学校教师从引进、培养、使用到考核,仍然显得较混乱。虽然国家、省、市相继也出台了一些规范性文件,职教专家也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但大多是从专业教师的角度或专业的角度考虑。笔者认为,应该从职业的角度考虑,制订能指导中职学校教师职业能力发展的,科学、统一、通用的职业能力标准。

二、构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能力标准的原则和理念

1.依据“法律”“法规”编制中职学校教师职业能力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职业教育法》《国家十二五教育法发展规划纲要》对教师及职业教育的发展都有明确的描述,国家依法保障教师的各种权利,包括教师职业发展问题,明确要求中职学校教师必须满足任职条件。

2.中职学校教师职业资格条件和专业技术晋升条件对教师职业能力提出了具体要求

中职学校教师任职资格要求教师普通话二级乙等,通过教育学、心理学考试,进行专业能力水平测试,评定职称时还必须通过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此职业准入和晋升机制明确地体现了对中职学校教师的职业能力要求。这些能力要求充分考虑了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人的特殊性。

3.专业化不如职业化

职业化是一种工作状态的标准化、规范化及制度化,也就是使员工在知识、技能、观念、思维、态度、心理上符合职业规范和标准,它包括职业化素养、职业化技能和职业化行为规范。而专业化则是相对狭窄的概念,主要指某种相对具体而独立的业务。显然教师所从事的工作是一个复杂的工作,涉及到心理、管理、知识、技能、技术等诸多领域,是系统性的工作,职业化比专业化更能反映教师工作的特点和要求。

⒋必须把教师职业提升到事业的高度来看待

职业是一个人安生立命、用以谋生的手段,教师这个职业也不例外。教师从事教师这个职业要获得相应的报酬以维持自己及家庭的必要开支。但是教师这个职业是个特殊的职业,它是教书育人的工作,而不是简单地生产某个商品。它是关系到社会教化、人类文明传承及社会进步的公益事业。所以教师要把职业作为事业对待,用尽一生精力做好它。如果仅仅只把它当成一个职业,则报酬则会成为教师考虑的重心,而不是享受教书育人的乐趣,这样将难以成为一个真正的好教师。

5.职业教育是“跨界”的教育

职业教育既要遵从教育的规律,按照教育的要求组织教育教学工作,同时它还必须研究行业、职业的特点,按照行业和职业的需求进行教育教学工作,这要比普通教育复杂得多,对教师职业能力的要求也要高于普通学校教师。德国的职业学校教师除要求技术学院毕业外,还得再上两年师范院校,同时要有五年的行业或企业工作经历。

6.通用的原则

职业学校开设的专业门类众多,教师所从事的专业各不相同。以前教师一般分为理论课教师和实习课教师。随着教育教学理念的变化,现在强调培养“双师型”教师,即一个教师既能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又能指导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训练,教学过程则采用“理——实一体化”模式。因此,教师大体可分成基础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职业能力标准只从中职学校全体教师应具备的通用能力考虑,个别地方兼顾对专业教师的要求。

7.教师职业是个需要终身学习的职业,对中职学校教师的能力要求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要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职业会逐渐消亡,一些内容会被淘汰,一些新的职业会出现。职业学校的专业和教学内容会随之调整。同时,一些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新方法、新技术出现,要想胜任中职学校教师这个工作岗位,教师必须不断接受新的东西,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否则将无法胜任中职学校教师的工作。

鉴于以上方面的考虑,结合笔者从事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及教师管理工作的实践,提出以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能力标准。

三、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能力标准

本标准按照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工作环境,设计了6个职业能力模块,34个能力领域,52个能力要素要求。基本上涵盖了中职学校教师工作的各个领域。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能力标准的制订,使中职学校在教师引进上有了更具体的参照标准,操作的规范性更强,完善了教师的准入制度;使教师培训更有针对性,目标更明确;学校在教师使用和管理上更科学、更方便;更能使教师更新观念,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适应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教育教学需求,职业能力发展有了更明确的方向;也有利于校企合作的开展,教师更愿意到企业实践、企业更自觉地成为学校的实训基地,使校企合作的基础更牢固。

摘 要:中等职业学校是与经济发展关联度极高的学校,对教师的职业能力要求高于普通学校。本文分别从法律、职业资格、职业化、跨界教育、终身学习及通用原则的角度,结合笔者在中职学校的实际教育教学和管理经验,从六个方面对中职学校教师职业能力标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中职教师;职业能力;标准

一、问题的提出

笔者是一名从事中等职业教育30多年的老教师,曾经多次参加省、市对学校的各种评估、检查工作,尤其是通过十堰市中职学校办学能力评估、湖北省民办技工学校办学资质评估和湖北省高评委这三项工作,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职业能力现状有了更全面、更客观的了解。

纵观当代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历程,中等职业教育主要由三类学校承担:一类是技工学校,这应该是当代中国最典型的职业学校,以政府办、行业办、企业办的方式存在,后来又出现了民办技工学校,他们的目标很明确——培养技能型人才;另一类是过去的老“中专”,他们培养的是能获得“干部”身份的人;还有一类是由普通高中转化过来的职业高中(或职教中心)。技工学校的教学比较重视专业技能的训练,他们较早办起了自己的实训场所。而老“中专”和职高则有更多普教的影子,自然以知识传授为主。这三类学校现在统称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近十余年才发展起来了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模式逐渐复制并发展完善了技工学校的教学模式,并引入了新的教学理念、方法和技术。

中职学校的教师主要来自于师范院校或其他普通高等学校。教师或者不具备专业的知识和能力,或者没有接受过正规完善的教育教学的训练,具有行业、企业背景的教师更是凤毛麟角。尤其是职教中心,其教师基本都是原来的中学教师,根本无法满足职业学校的教学要求。最近几年,国家借鉴国外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从顶层考虑解决中职学校教师能力不足的问题,有了教师的“国培”和“省培”,加之各学校的校本培训,中职学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中职学校教师从引进、培养、使用到考核,仍然显得较混乱。虽然国家、省、市相继也出台了一些规范性文件,职教专家也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但大多是从专业教师的角度或专业的角度考虑。笔者认为,应该从职业的角度考虑,制订能指导中职学校教师职业能力发展的,科学、统一、通用的职业能力标准。

二、构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能力标准的原则和理念

1.依据“法律”“法规”编制中职学校教师职业能力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职业教育法》《国家十二五教育法发展规划纲要》对教师及职业教育的发展都有明确的描述,国家依法保障教师的各种权利,包括教师职业发展问题,明确要求中职学校教师必须满足任职条件。

2.中职学校教师职业资格条件和专业技术晋升条件对教师职业能力提出了具体要求

中职学校教师任职资格要求教师普通话二级乙等,通过教育学、心理学考试,进行专业能力水平测试,评定职称时还必须通过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此职业准入和晋升机制明确地体现了对中职学校教师的职业能力要求。这些能力要求充分考虑了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人的特殊性。

3.专业化不如职业化

职业化是一种工作状态的标准化、规范化及制度化,也就是使员工在知识、技能、观念、思维、态度、心理上符合职业规范和标准,它包括职业化素养、职业化技能和职业化行为规范。而专业化则是相对狭窄的概念,主要指某种相对具体而独立的业务。显然教师所从事的工作是一个复杂的工作,涉及到心理、管理、知识、技能、技术等诸多领域,是系统性的工作,职业化比专业化更能反映教师工作的特点和要求。

⒋必须把教师职业提升到事业的高度来看待

职业是一个人安生立命、用以谋生的手段,教师这个职业也不例外。教师从事教师这个职业要获得相应的报酬以维持自己及家庭的必要开支。但是教师这个职业是个特殊的职业,它是教书育人的工作,而不是简单地生产某个商品。它是关系到社会教化、人类文明传承及社会进步的公益事业。所以教师要把职业作为事业对待,用尽一生精力做好它。如果仅仅只把它当成一个职业,则报酬则会成为教师考虑的重心,而不是享受教书育人的乐趣,这样将难以成为一个真正的好教师。

5.职业教育是“跨界”的教育

职业教育既要遵从教育的规律,按照教育的要求组织教育教学工作,同时它还必须研究行业、职业的特点,按照行业和职业的需求进行教育教学工作,这要比普通教育复杂得多,对教师职业能力的要求也要高于普通学校教师。德国的职业学校教师除要求技术学院毕业外,还得再上两年师范院校,同时要有五年的行业或企业工作经历。

6.通用的原则

职业学校开设的专业门类众多,教师所从事的专业各不相同。以前教师一般分为理论课教师和实习课教师。随着教育教学理念的变化,现在强调培养“双师型”教师,即一个教师既能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又能指导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训练,教学过程则采用“理——实一体化”模式。因此,教师大体可分成基础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职业能力标准只从中职学校全体教师应具备的通用能力考虑,个别地方兼顾对专业教师的要求。

7.教师职业是个需要终身学习的职业,对中职学校教师的能力要求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要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职业会逐渐消亡,一些内容会被淘汰,一些新的职业会出现。职业学校的专业和教学内容会随之调整。同时,一些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新方法、新技术出现,要想胜任中职学校教师这个工作岗位,教师必须不断接受新的东西,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否则将无法胜任中职学校教师的工作。

鉴于以上方面的考虑,结合笔者从事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及教师管理工作的实践,提出以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能力标准。

三、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能力标准

本标准按照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工作环境,设计了6个职业能力模块,34个能力领域,52个能力要素要求。基本上涵盖了中职学校教师工作的各个领域。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能力标准的制订,使中职学校在教师引进上有了更具体的参照标准,操作的规范性更强,完善了教师的准入制度;使教师培训更有针对性,目标更明确;学校在教师使用和管理上更科学、更方便;更能使教师更新观念,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适应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教育教学需求,职业能力发展有了更明确的方向;也有利于校企合作的开展,教师更愿意到企业实践、企业更自觉地成为学校的实训基地,使校企合作的基础更牢固。

摘 要:中等职业学校是与经济发展关联度极高的学校,对教师的职业能力要求高于普通学校。本文分别从法律、职业资格、职业化、跨界教育、终身学习及通用原则的角度,结合笔者在中职学校的实际教育教学和管理经验,从六个方面对中职学校教师职业能力标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中职教师;职业能力;标准

一、问题的提出

笔者是一名从事中等职业教育30多年的老教师,曾经多次参加省、市对学校的各种评估、检查工作,尤其是通过十堰市中职学校办学能力评估、湖北省民办技工学校办学资质评估和湖北省高评委这三项工作,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职业能力现状有了更全面、更客观的了解。

纵观当代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历程,中等职业教育主要由三类学校承担:一类是技工学校,这应该是当代中国最典型的职业学校,以政府办、行业办、企业办的方式存在,后来又出现了民办技工学校,他们的目标很明确——培养技能型人才;另一类是过去的老“中专”,他们培养的是能获得“干部”身份的人;还有一类是由普通高中转化过来的职业高中(或职教中心)。技工学校的教学比较重视专业技能的训练,他们较早办起了自己的实训场所。而老“中专”和职高则有更多普教的影子,自然以知识传授为主。这三类学校现在统称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近十余年才发展起来了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模式逐渐复制并发展完善了技工学校的教学模式,并引入了新的教学理念、方法和技术。

中职学校的教师主要来自于师范院校或其他普通高等学校。教师或者不具备专业的知识和能力,或者没有接受过正规完善的教育教学的训练,具有行业、企业背景的教师更是凤毛麟角。尤其是职教中心,其教师基本都是原来的中学教师,根本无法满足职业学校的教学要求。最近几年,国家借鉴国外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从顶层考虑解决中职学校教师能力不足的问题,有了教师的“国培”和“省培”,加之各学校的校本培训,中职学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中职学校教师从引进、培养、使用到考核,仍然显得较混乱。虽然国家、省、市相继也出台了一些规范性文件,职教专家也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但大多是从专业教师的角度或专业的角度考虑。笔者认为,应该从职业的角度考虑,制订能指导中职学校教师职业能力发展的,科学、统一、通用的职业能力标准。

二、构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能力标准的原则和理念

1.依据“法律”“法规”编制中职学校教师职业能力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职业教育法》《国家十二五教育法发展规划纲要》对教师及职业教育的发展都有明确的描述,国家依法保障教师的各种权利,包括教师职业发展问题,明确要求中职学校教师必须满足任职条件。

2.中职学校教师职业资格条件和专业技术晋升条件对教师职业能力提出了具体要求

中职学校教师任职资格要求教师普通话二级乙等,通过教育学、心理学考试,进行专业能力水平测试,评定职称时还必须通过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此职业准入和晋升机制明确地体现了对中职学校教师的职业能力要求。这些能力要求充分考虑了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人的特殊性。

3.专业化不如职业化

职业化是一种工作状态的标准化、规范化及制度化,也就是使员工在知识、技能、观念、思维、态度、心理上符合职业规范和标准,它包括职业化素养、职业化技能和职业化行为规范。而专业化则是相对狭窄的概念,主要指某种相对具体而独立的业务。显然教师所从事的工作是一个复杂的工作,涉及到心理、管理、知识、技能、技术等诸多领域,是系统性的工作,职业化比专业化更能反映教师工作的特点和要求。

⒋必须把教师职业提升到事业的高度来看待

职业是一个人安生立命、用以谋生的手段,教师这个职业也不例外。教师从事教师这个职业要获得相应的报酬以维持自己及家庭的必要开支。但是教师这个职业是个特殊的职业,它是教书育人的工作,而不是简单地生产某个商品。它是关系到社会教化、人类文明传承及社会进步的公益事业。所以教师要把职业作为事业对待,用尽一生精力做好它。如果仅仅只把它当成一个职业,则报酬则会成为教师考虑的重心,而不是享受教书育人的乐趣,这样将难以成为一个真正的好教师。

5.职业教育是“跨界”的教育

职业教育既要遵从教育的规律,按照教育的要求组织教育教学工作,同时它还必须研究行业、职业的特点,按照行业和职业的需求进行教育教学工作,这要比普通教育复杂得多,对教师职业能力的要求也要高于普通学校教师。德国的职业学校教师除要求技术学院毕业外,还得再上两年师范院校,同时要有五年的行业或企业工作经历。

6.通用的原则

职业学校开设的专业门类众多,教师所从事的专业各不相同。以前教师一般分为理论课教师和实习课教师。随着教育教学理念的变化,现在强调培养“双师型”教师,即一个教师既能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又能指导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训练,教学过程则采用“理——实一体化”模式。因此,教师大体可分成基础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职业能力标准只从中职学校全体教师应具备的通用能力考虑,个别地方兼顾对专业教师的要求。

7.教师职业是个需要终身学习的职业,对中职学校教师的能力要求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要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职业会逐渐消亡,一些内容会被淘汰,一些新的职业会出现。职业学校的专业和教学内容会随之调整。同时,一些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新方法、新技术出现,要想胜任中职学校教师这个工作岗位,教师必须不断接受新的东西,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否则将无法胜任中职学校教师的工作。

鉴于以上方面的考虑,结合笔者从事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及教师管理工作的实践,提出以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能力标准。

三、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能力标准

本标准按照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工作环境,设计了6个职业能力模块,34个能力领域,52个能力要素要求。基本上涵盖了中职学校教师工作的各个领域。

4.公司职业规范标准 篇四

员工职业道德规范大讨论活动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开展销售企业员工职业道德规范大讨论活动的通知》,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企业员工职业道德规范,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现结合实际情况,在公司内部开展员工职业道德规范大讨论活动。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以“忠诚企业、诚实规范、爱岗敬业、遵章守纪、遵循公德”为职业道德准则,采取辩证的态度,坚持“正面引导、自我教育”原则,通过学习分析、对照改进、总结提升的过程,增强员工的忠诚度、责任心、凝聚力和使命感,进一步规范全体干部员工的职业道德行为,提升员工内在素养,提升服务水平,为打造“高度负责任、高度受尊敬”的企业形象和一流的服务水准贡献力量。

二、活动目标:

通过大讨论活动,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振奋精神,凝心聚力,形成自觉弘扬正气、抵制不良风气的良好氛围,促使广大干部职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树立服务发展的石化新形象。

通过大讨论活动,进一步增强广大干部职工工作的责任感、主动性和自觉性,更加自觉地履行岗位职责,更加努力地提高服务质量,为石化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三、组织机构:

加强对思想道德建设活动的统一领导和组织协调,四、讨论的主要内容:

1.深入讨论剖析金果坪加油站拒为救护车加油事件的原因。既要肯定员工在紧急突发事件面前,考虑生命安全的必要性,又要从人性、职业道德、社会公德方面,分析因非营业时间不给特种车辆加油造成的严重社会负面影响,以及给企业形象带来的损害,还要分析在管理制度、服务规范、应急处臵、队伍建设方面的执行问题,提出妥善处理安全与责任矛盾的意见和建议。

2.深入学习贯彻中国石化员工的职业道德规范。《员工手册》明确规定“忠诚企业、诚实规范、爱岗敬业、遵章守纪、遵循公德”为中国石化员工的道德规范、职业操守和行为准则,要进一步加深理解和贯彻落实,并结合销售企业的服务规范和制度规定,把道德规范如脑入心,并固化到工作实践和管理服务中去,进一步改进服务水平。

3.深入学习遵循社会公德的内涵和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公德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作为国有企业的干部职工,要深入学习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公德的真正内涵,在工作实践、待人接物方面带头做表率,把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社会公德作为安身立命的根本和行为准则。

4.深入学习贯彻以人为本的总体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各级领导干部和管理机关要认真落实关爱员工的各项规章制度,深入基层帮助一线员工解决实际困难,努力打造“机关服务基层、领导服务员工、员工服务顾客”的良性服务环境,并研究讨论“为民服务创先争优”长效机制和“家”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巩固和改善员工、顾客“双满意”的工作局面。

五、活动步骤和方法:

(一)活动方法

为了更好的开展大讨论活动,从公司实际出发,公司党委将依托“六个一”活动,组织全员展开多种形式的大讨论,将活动开展落到实处。

1.举办一次大讨论演讲比赛。以“员工职业道德规范”为主题,面向全员,举办主题演讲比赛。公司党委将于7月中旬,组织开展以“员工职业道德规范”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并选出一名选手参加9月初省公司举行的全省系统演讲比赛。

2.开展一次党课座谈会。在学习阶段,根据各个党支部的时间安排,在7月10-25日期间至少开展一次党课座谈会。针对“员工职业道德规范”大讨论,吸取教训,检讨自我,明确“作为党员,如果我遇到此类情况,应该怎么做”,从而达成共识。依托党课座谈会的形式,阐述作为职工、党员,应该履行的责任和义务。

3.征集一句企业口号。为了体现公司员工的精神作风和服务理念,面向全公司员工,征集企业口号。既能展现员工的整体工作作风,又能加深理解公司“为民服务 争先创优”的宗旨。

4.提出一条经营管理建议。在大讨论期间,为了提升岗位服务,改善经营管理,以“我为企业发展献计策”为主题,征集基层员工的管理建议。每个加油站提一条改善员工“四德”素质的经营管理建议。提高员工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以良好的职业道德真诚服务顾客。

5.总结一篇心得体会。从大讨论的角度出发,结合建设“诚信、创新、和谐、强盛”新型石化企业的愿景;结合“有事必有岗,有岗必有人,有人必有责,有责必考核,考核必兑现”的管理理念;结合“最好的员工在中国石化,最好的服务在中国石化,最好的油品在中国石化”的工作追求;结合加油站员工在非营业时间未给救护车加油等三起事件以及日常工作中存在的类似问题的讨论,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

6.发现身边一则感人事迹。总有一种感动让我们热泪盈眶,总有一种义举让我们心灵震撼,总有一种人格让我们由衷赞叹。在生活中,总有大大小小的事情让我们感动。以“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的形式,发现身边感人事迹。通过广泛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不断提升员工文明素质,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风尚。

(二)活动步骤:

1.学习讨论阶段(6-7月)

各级领导通过党委中心组,基层员工以加油站、班组、党支部等为单位组织学习讨论,事先要制定好学习讨论计划。各个加油站、班组、党支部在讨论的过程中做好总结。

2.对照改进阶段(8月)

一是通过学习讨论,吸取教训、举一反三,对照职业道德规范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查找个人和集体在工作和生活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研究制定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二是各级领导干部和管理人员要深入基层一线,共同发现和分析在管理、服务、道德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充分听取一线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对于共性问题要从制度上修订和完善,做到源头治理。三是加强对一线员工的教育培训,提高员工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以良好的职业道德真诚服务顾客。四是不断强化基层生产经营场所的安防措施,尤其是在偏远的小型加油站增加防盗门窗和防护栏,安装视频监控系统、自助加油机、投币式保险柜、油罐防盗报警等设备设施,努力打造安全的工作环境。

3.总结提升阶段(9月)

5.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篇五

落实《规范》是一项长期重要的任务,现就实施工作中的有关意见通知如下:

一、进一步提高对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师德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江泽民总书记最近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方面都要为人师表。教师职业道德的水准,不仅体现着学校精神文明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高低,而且关系着教育质量高低、关系到学生健康成长、关系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能否顺利进行。各地应在深入学习和全面领会江泽民总书记关于教育问题谈话精神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对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师德建设重要性的认识。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广大教师在教学和管理岗位上,兢兢业业地工作,为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是应该充分肯定的。但是同时也应该看到,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素质,其中包括职业道德素质,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离党和国家的要求与希望,还有一定的差距,教师职业道德在新形势下,还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加强师德建设,既是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加强中等职业学校管理和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各地应切实采取有力措施,把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抓紧抓好。

二、贯彻落实《规范》工作的要求

1、各地中等职业学校应组织广大教师认真学习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和《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认真学习《规范》,提高对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意义的认识,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在工作和生活等各个方面都能做到为人师表。

2、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在促进和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师德建设工作过程中,应充分重视各级工会、共青团和妇女组织的作用和积极性,与他们密切配合,共同做好这项工作;各级教育工会组织应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中等职业学校师德建设工作中来,献计献策,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共同推动师德建设工作的开展。

3、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中等职业学校应根据《规范》的内容,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订本地区、本学校贯彻实施《规范》的意见,检查《规范》贯彻和实施的情况,有重点地推进中等职业学校的师德建设工作。当前,要特别突出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工作,注意结合青年特点,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灵活多样地开展工作。

4、各地中等职业学校要把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当做一项经常性的工作,常抓不懈。每年要结合工作总结,对每个教师的职业道德情况进行考核,对于其中优秀的教师,要给予必要的表扬和鼓励。对师德考核不合格者,依照法定程序严肃予以处理。道德规范

一、坚持正确方向。

学习、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自觉遵守《教育法》、《教师法》、《职业教育法》等法律法规。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积极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主动地发展。

二、热爱职业教育。

忠诚于职业教育事业,爱岗敬业,教书育人。树立正确教育思想,全面履行教师职责。自觉遵守学校规章制度,认真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

三、关心爱护学生。

热爱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公正对待学生,维护学生合法权益与身心健康。深入了解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实行因材施教,实现教学相长。

四、刻苦钻研业务。

树立优良学风,坚持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努力增强实践能力。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努力改进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探索职业教育教学规律,掌握现代教育教学手段,积极开拓,勇于创新。

五、善于团结协作。

尊重同志,胸襟开阔,相互学习,相互帮助,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维护集体荣誉,创建文明校风,优化育人环境。

六、自觉为人师表。

6.秘书国家职业标准 篇六

1.1职业名称:秘书。

1.2职业定义:从事办公室程序性工作、协助上司处理政务及日常事务并为决策及实施提供服务的人员。

1.3职业等级:本职业共设四个等级,分别为:五级秘书(国家职业资格五级,原初级)、四级秘书(国家职业资格四级,原中级)、三级秘书(国家职业资格三级,原高级)、二级秘书(国家职业资格二级)。

1.4职业环境:室内、常温。

1.5职业能力特征:具备文字与语言沟通能力、综合协调与合作能力、逻辑思维与分析能力等。

1.6基本文化程度:高中毕业(或同等学历)。

1.7培训要求:

1.7.1培训期限:全日制职业学校教育,根据其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确定。晋级培训期限:五级秘书不少于220标准学时;四级秘书不少于200标准学时;三级秘书不少于200标准学时;二级秘书不少于150学时。

1.7.2培训教师:应具有本职业2年以上培训经验。培训五级秘书、四级秘书的教师应具有三级秘书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或相关专业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培训三级秘书的教师应具有二级秘书职业资格证书或相关专业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培训二级秘书的教师应具有二级秘书职业资格证书3年以上或相关专业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1.7.3培训场地:在标准教室内。

1.7.4培训设备:电视机、vcd机、录音机、录像机、投影仪。

1.8鉴定要求:

1.8.1适用对象:从事或准备从事本职业的人员。

1.8.2申报条件:

--五级秘书(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

(1)经五级秘书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

(2)在本职业连续见习工作2年以上。

--四级秘书(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

(1)取得五级秘书职业资格证书,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2年以上,经四级秘书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

(2)取得五级秘书职业资格证书,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3年以上。

(3)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4年以上。

(4)取得经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审核认定、以四级秘书技能为培养目标的中等以上职业学校本职业(专业)毕业证书。

--三级秘书(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

(1)取得四级秘书职业资格证书,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4年以上,经三级秘书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

(2)取得四级秘书职业资格证书,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5年以上。

(3)取得大学本科毕业证书,并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2年以上。

--二级秘书(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

(1)取得三级秘书职业资格证书,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4年以上,经二级秘书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

(2)取得三级秘书职业资格证书,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6年以上。

(3)取得大学本科毕业证书,并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4年以上。

下一篇:伦敦工商会秘书证书有哪些作用

伦敦工商会秘书证书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级秘书从业资格证书之一。该证书已引进中国以来一直没有被业界关注。去年北京地区参加考试的人数为10位数一下,可见有曲高和寡的味道。究其原因采用全英文考试是其障碍之一。

7.公司职业规范标准 篇七

本文所界定的专业核心课程是指与某职业岗位(群)专业技能密切相关的主干课程。课程标准是指高职教育某个专业学生“学习结果”和“掌握特定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的描述,是教育质量在高职教育阶段应达到的具体指标,是课程管理和评价的基础,是课程建设、教材编写、教学设计、学生学业评价的依据。

一、专业核心课程标准构建的基本理念

(一)融合职业资格标准和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理念

行业企业对员工的岗位职业能力要求与职业资格标准可能不完全相同,制定课程标准应同时关注培养学生面向技术领域或岗位群所需要的行业特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核心能力和跨行职业能力,使学生具有较强的综合工作能力、一定的技术管理能力与技术技能方面的创新能力,能在生产、服务一线中,解决工作实践中关键性操作技术和工艺难题;使高职教育从学科型知识为本位的教育转为以岗位职业要求导向的能力本位教育;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既达到一定的学历要求,又具备相应的职业技能,就业方向明确,工作适应能力强;从而也使高职教育成为促进就业的教育,成为面向大众的教育。

课程标准要充分融入职业资格标准及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充分考虑企业的实际需求,体现高职教育的“职业性”,但是高职教育不仅是一种就业教育,还需要兼顾到学生长期发展的需要,因此,课程标准在制定时注意要高于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才能满足学生发展潜力的需要,体现高职教育的“高等性”。

(二)坚持校企合作的理念

校企合作联合开发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可以最直接地反映企业对人才的要求,通过引入企业工程案例、企业文化、校企共建实习基地、企业兼职教师参与授课甚至企业现场教学等合作,保证课程内容、教学手段及考核方法与企业实际紧密结合,为毕业生从事职业岗位工作提供最直接的素质、技能与知识准备。校企合作共同开发的课程标准,除了指导学生的学习,还可以作为企业员工岗位培训标准,学校的教师同样可以参与企业的员工培训,实现校企合作的双赢。

二、专业核心课程标准构建的操作策略

(一)课程设置与职业岗位对接

专业核心课程与行业企业用人需求应紧密结合,可借鉴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理论,按照从新手、骨干到主管的顺序,归纳为基本、提升和发展三类岗位,每类岗位均设置两门左右的专业核心课程,将原有的学科体系理论知识进行解构,按照职业行动能力的要求进行重构,设计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专业核心课程方案(见表1)。并在制定专业核心课程标准时与职业资格标准实现对接,从而保证课程标准能包含行业、企业对某个职业岗位的要求。

以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为例,针对基本岗位设置了核心课程“电工线路的安装与调试”和“电子线路的制作与调试”,课程标准与“维修电工”初级、中级工的技能与知识要求对接,也与企业对员工从新手到合格,能胜任电工、电子产品安装操作等岗位要求对接;针对提升岗位设置了“调速系统的调试与维修”和“PLC系统编程与维护”两门核心课程,课程标准与“维修电工”中级、高级工的技能与知识要求对接,也与企业对员工从合格到骨干,能胜任电气设备及系统的调试维护等岗位要求对接;针对发展岗位设置了“自动线安装、调试与维护”和“轻工自动机电气系统的调试与维护”两门核心课程,课程标准与“维修电工”高级工、技师的技能与知识要求对接,也与企业对员工从骨干到技术主管,能胜任电气系统的技术管理应用等岗位要求对接。

(二)课程内容与工作任务对接

课程内容一方面坚持以职业活动(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职业功能为主线,以项目(工作任务)为载体,优选教学项目;另一方面以“分级别、模块化”的开发思路实现集成化开发,将不同的教学项目组合成独立的教学模块,按照学习的难易和技能要求的复杂程度,合理序化,形成柔性化的模块结构(见图1)。C级别供本专业学生学习,B级别供相近专业学生学习,A级别供其他专业学生选修。如“轻工自动机电气系统的调试与维护”课程,针对高级维修电工安装、调试、维护和技术管理的典型工作任务,设置了“自动打包机电气系统的调试与维护”(A级别)、“自动切带机电气系统的调试与维护”(B级别)和“自动分切线电气系统的调试与维护”(C级别)等三个项目,每个项目有若干教学模块,分别供非电类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学生学习。

(三)课程教学与生产过程对接

课程教学必须与生产过程对接,在引入企业典型工作任务后,按照企业生产过程与要求,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实施项目教学。教学中可以通过视频等手段将企业生产现场情景引入课堂,或直接采用企业环境进行现场教学,并尽量与企业兼职教师联合授课,使用企业的工艺、质量与管理要求组织教学,全面推行教学与生产过程对接。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采用以学生活动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模式,用角色扮演法、任务驱动法和模拟教学法等组织教学,借鉴OPTAE(目标Object,准备Prepare,任务Task,行动Action,评估Evaluate)的五步训练法实施教学,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与积极性。

(四)课程评价与社会评价对接

课程评价既要突出职业资格标准的导向作用,重视职业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考核,将行为目标贯穿教学活动的始终,以强化学生规范行为的养成;又要推行与职业活动相联系的社会评价,扩大评价的主体。引入社会评价,尤其是用人单位和受教育者的评价,更好地促进课程教学改革,体现职业教育为广大服务对象服务的主要职责。

专业核心课程的主要作用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而职业能力的衡量标准是学生能否获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能否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要保证高职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既掌握高等教育所要求的知识,又要具备胜任职业岗位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做好专业核心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的对接是关键。高职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对接,是对“双证书制”及“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理论的丰富,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效率,更好地推进高职教学改革探索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宋彧,李春富.课程转换在营销职业资格认证中的应用[J].继续教育研究,2011,(7):136-137.

[2]吴秋懿,郝俊.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建设[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1):120-122.

[3]周大农,戚亚光.高职教育“双证“融通的探索与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2005,(6):10-13.

[4]周大农.高职院校分类型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2):42-44.

8.公司职业规范标准 篇八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对接办法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08-0120-02

21世纪的今天,饭店服务行业需要的不再是简单的劳动力,而是有素质、有能力的技能型人才,而湖北省秭归县职教中心(以下简称“我校”)的饭店管理专业正好满足了酒店业对人才的这一需求。

饭店管理专业是我校的主干专业之一,2005年被省教育厅认定为省级重点专业。学校大力投资建立了酒店仿真模拟实训室,并培养了一支业务精湛的专业教师队伍。本着以服务旅游经济、拓展就业渠道、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为理念,以市场为导向,依托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彼此发展的办学之路,先后与苏州会议中心、三五醇酒店等多家企业建立了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为他们输送了一大批合格的人才。

一、完善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立足于行业、地区经济需求,放眼时代新知识、新技术、新方向,通过市场调研和共同论证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完善课程设置,整合课程内容,从而建立起与行业接轨的课程体系。

1.根据就业岗位,确定职业能力培养目标。随着社会经济形式的发展变化,就业岗位的需求也在不断发展变化。本专业根据企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通过走入市场进行行业调查,明确了就业岗位,确定了就业岗位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结构目标,为课程改革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和参考依据。

2.根据能力结构目标,改革课程结构。根据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结构目标,我们将所有专业课程划分为公共素养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及选修课四大模块,根据“必须、够用”的总体原则和公共基础课服务于、服从于专业课,教学突出专业课、优化技能课等基本原则,确定具体的教学内容,以《教材》+《实施性教学纲要》的形式呈现,形成了适合学生发展的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学课程结构,使课程结构更加合理、教学计划更加完善。

3.根据行业标准,进行专业课程项目化。根据课程职业技能培养目标,通过归纳整合课程内容及课程体系目标,形成若干个相对独立的(理论知识、专业操作技能)知识体系,即一个个具体的教学“项目”,形成较为完善的新的课程标准课程体系。

二、推进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的课堂教学改革

新的课程标准是一种以行为为导向的现代教学模式。为此,学校教务处结合本专业特点,围绕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开展了系列课堂教学设计活动,推选出本专业的典型课例,进行专业示范和引领,将课堂教学改革逐步推向深入。新课程体系主要运用的课堂教学模式有:

1.实物演示法。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实物素材,让学生能直观地了解学习内容,并强化记忆,如托盘的使用、刀叉、餐巾折花等,学生由认识到使用,教学更加的立体化、实用化。

2.场景教学法。在理论学习的同时,进行实际操作的训练,如中式铺床、中西餐摆台、客房服务、酒吧服务等,将学生引领到真实的场景中进行学习。不仅锻炼学生的操作技能,还能面对顾客,让学生意识到服务过程中的细节问题,尝试去处理服务中的突发事件。例如,酒水突然倾倒、台布的操作失误,甚至客人的无理挑剔。

3.项目教学法。在实际操作课中,可以将教学内容分成若干个项目,分阶段练习、操作、突破。例如,练习托盘从托盘站立到行走,再到障碍穿行,一个阶段着重完成一个项目的训练,直到操作规范为止,再进行下一个项目。学习时,让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同时进行一个项目的采集、归纳、总结、制作,如菜单的制作、菜品的搭配、宴席的安排等。

三、校企深度合作,创建新型的“教学工场”

在教学场所创建、培养方式、训练模式等方面,学校与知名企业进行全方面的深度合作,通过与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引企入校创办校内教学基地,入企办校创新校外教学基地,为新的课程标准建立了充足的教学实际场景和设施设备,为学生的技能提升提供了可靠保障。

1.建立专业课程一体化实训教室。目前,我校前厅、客房、餐饮、计算机等课程都已经建立起充足的高标准的适应新课程标准“一体化”课程的实训教室,让学生现场学习理论,现场进行操作与演练,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操作实践能力和岗位就业能力。

2.不断创新校企合作新模式。饭店管理专业采用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学校主要和苏州会务中心、三五醇酒店等多家企业联手开办本专业。由学校和企业根据岗位需要和用人标准共同制定培养计划,同时注重学生的终身发展教育,明确培养目标,签订“订单”培养协议。在实际开展过程中,由于企业要求不同,“订单”模式的方式也在不断创新。在具体运作上,鲜明地体现了适应企业的“订单”特色。例如,苏州会议中心比较注重员工的专业技能水平和职业修养,学校在教学就做了相应的调整,增加了《礼仪规范》、《会议服务》等课程;企业派送专业人员到学校深入教学,学校组织学生到企业实习,且及时完善、调整教学大纲,让教学内容更贴切市场需要,强化针对性技能实训;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专业能力评价标准,共同对学生的专业成绩进行考核,合作企业为合格学生提供合适的就业岗位。

四、多方保障,实现课标与岗位无缝对接

1.机构设置突出校企合作。①进一步完善专家指导委员会工作机构,建立定期沟通机制。通过合作企业、校企合作联系会议、到企业参加实践教师、等渠道,监测市场变化,采集市场人才需求信息;②加强校企合作,在课程建设、教学模式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继续强化与苏州会务中心、三五醇酒店、三亚机场等企业的深入合作。合理规划人才培养规格,坚持基础能力+专业能力+专业方向能力的人才培养方向。

2.学业评价结合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学业认定实行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对接。学业认定时,强调理论考试与操作考核双合格;强调学习过程评价和毕业综合考核双合格;重视实践操作,强调前厅、餐饮、客房等技能全部达到初级水平,至少有一项取得劳动部门颁发的中等以上的技能等级证书。

3.学习途径结合企业岗位实践。在办学过程中,我校与酒店共同为学生提供了形式多样的学习途径。①理论学习+实训操作。第一年,系统地进行理论学习,帮助学生增强饭店服务的综合意识,掌握现代饭店的服务流程、服务标准和要求,以及所涉及的管理理论和相关知识内容;同时进行实训操作,这一阶段着重是分项训练强化基本功;②实训操作+阶段性实习。第二年,教学上加强学生的综合实际操作能力培养,每个人都能独立从事前厅、餐饮和客房的工作,具备独立工作的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组织学生到酒店进行阶段性实习,让学生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并能对技能学习做相应的调整;③顶岗实习。第三年,酒店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特长,灵活、合理的安排学生到不同的部门、不同的岗位实习。通过实习,学生能够掌握酒店的工作流程和工作要求,具备独立工作的能力。

总之,通过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对接的课题研究,我们创新了校企七大主要合作内容:即人才培养方案共定、课程内容共选、教学过程共施、实训基地共建、教学效果共评、优质资源共享、师资队伍共培。不仅满足了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还满足了企业的用人需求,也满足了学生求知、就业的需求,实现了学校、企业、学生共赢。

上一篇:法律咨询顾问合同下一篇:高性能砼经验交流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