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结构的优化分析

2024-06-29

机器人结构的优化分析(共8篇)

1.机器人结构的优化分析 篇一

机器语言的主位结构分析

摘 要 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主位结构为语篇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以SQL结构化查询语言中游标的使用为例,利用主位结构分析机器语言的特点,从而展示系统功能语法在语篇分析上的优势。 关键词 主位结构 语篇分析 机器语言 1 主位结构概述 主位结构是系统功能语法的一个重要概念。其中,主位(Theme)是信息的出发点,是小句第一成分,小句剩余部分统称为述位(Rheme)。在此结构中,主位总是在述位前面出现,是话语的出发点,是说话人要强调的部分;述位是围绕主位所说的话,通常是话语的核心。由于充当主位的成分不同,主位可分为标记性主位(marked theme)和非标记性主位(unmarked theme)。非标记性主位和传统语法中的主语一致;处在句首的标记性主位通常具有特殊的语篇组织功能,如语境功能。功能语法的主位既可由名词词组体现,也可由非名词词组或短语体现。这样的成分称为话题主位(topic theme),属于经验主位范畴(experiential)。除经验主位外,主位还包括表示衔接与语篇意义的语篇主位(textual theme)和表示说话者态度等人际意义的人际主位(interpersonal theme)。主位结构的功能特点使得目前国内对其的研究主要应用在语篇分析领域,但这些研究普遍集中在对自然语言的语篇结构分析中,鲜有将主位结构用于机器语言的语篇分析。 2 机器语言 机器语言,是人类按照一定的规律,用二进位制数码为电子计算机编制的机器指令的集合

第一文库网。简单来说,就是计算机使用的语言。由于计算机不像人类那样智能,机器语言也就不同于人类进行交际使用的语言,即自然语言。但机器语言也有自己的语言规范,包括符号、缩写等。此时,用于分析自然语言的传统语法在机器语言分析中就遇到了障碍,而系统功能语法则体现出其优势。本文以机器语言中具有代表性的SQL结构化查询语言为例,证明系统功能语法中的主位结构在机器语言语篇分析中存在优势。 3 语料分析与讨论 SQL(Structured Query Language,结构化查询语言)已经成为关系数据库的标准语言,它的原名是SEQUEL,是在Boyce 等人于1975年提出的SQUARE语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SQL是一种面向数据库的通用数据处理语言规范,能完成以下几类功能:提取查询数据,插入修改删除数据,生成修改和删除数据库对象,数据库安全控制,数据库完整性及数据保护控制;而这些功能是通过执行SQL语句来实现的。 下面通过SQL结构化查询语言中常见的游标(Cursor)使用的例子来分析机器语言的特点。 例:定义一个查询所有银行的游标,并使用Fetch Next逐个提取每行数据,并按下列形式输出:“银行代码:B1100 银行名称:工商银行北京分行 电话010-4573。 由分析可见,机器语言有自己的语言规范,包括符号、缩写等形式,并常使用简洁的语言,体现在系统功能语法上就是传统语法中主语省略的祈使句型主位结构,基本上就是:(语篇主位)+ 主位 + 述位。省略了主语的祈使句型被系统功能学者们认为是英语语言中常见的语言现象,单独出现的谓语动词被Halliday等人列为了非标记性主位。举例中的12个经验主位中,有11个是由单独出现的谓语动词承担的。机器语言中另一个经验主位的主要承担者就是名词性短语,如举例中的@@FETCH_STATUS。 因为计算机并不像人类那样智能,所以机器语言的使用语义要更为明确,信息安排上要更为连贯。所以,在必要的地方就需要出现组织信息的语篇主位,如例句中的While。 然而,若用传统语法分析,很难清楚地划分机器语言中各个句子成分,有些句子内容甚至根本不能用传统语法来解释。这时,主位结构的`语义分析优势就体现了出来。主位是思维的起点,正常人的思维是靠就近联想而推演的。语篇结构的安排应遵循的原则之一是从已知的内容开始安排话语的结构,以主位为基点来组织信息。只要分析出了主位,后面述位要传达的新信息就不难得出了。比如,在SQL语言的例子中,只要分析出Open为主位,其后面的部分为述位,就不难推出该命令是要计算机打开述位部分的内容,交给计算机按照机器语言规范去执行就可以了,比传统语法中去分析主语、谓语、宾语等要简单得多。 4 结束语 语言是一套具有语法、词法规则的系统。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是计算机可以识别的语言, 用于描述解决问题的方法, 供计算机阅读和执行。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主位结构能够为机器语言的分析提供方法。不同于传统语法拘泥于对英语句子主语、谓语等的分析,主位结构中主位包含已知信息,述位包含未知信息,新旧信息的表达清晰合理,为机器语言的语义分析者指明了方向,为学习、开发机器语言提供了帮助。

2.机器人结构的优化分析 篇二

机床上下料作为专用机器人,是智能工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极大的提高了劳动效率、降低了劳动力成本。机床上下料机器人在正常工作中负荷较高,一旦机器人本体发生较大变形,将破坏工件的安装精度,同时由于其自身较大的动能可能导致严重的生产事故。因此,有必要在设计阶段对上下料机器人的机械结构进行全面准确的分析,以便找到现有结构中的薄弱点,为结构优化提供理论支持[1,2,3,4]。

SolidWorks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三维机械设计软件之一,其内置的Solid Works Simulation插件可实现对机械结构力学分析的无缝联接,相比于专业的有限元软件,其操作更为简单,在满足基本力学分析需求的同时也为企业降低一大笔软件费用[5,6,7]。

1 上下料机器人的三维实体模型的建立

图1为上下料机器人及其工作环境示意图,主要由机器人、上料台、机床3个部分组成。利用SolidWork创建了上下料机器人的三维CAD模型,如图2所示,上下料机器人的机械结构采用了双平行四连杆的方式。

2 上下料机器人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2.1 几何模型简化及参数配置

上下料机器人几何结构较为复杂,某些较小工艺结构并不影响结构整体的力学性能,反而会增加仿真计算与分析难度,因此需进行一定的简化[8,9,10],主要简化内容如下:

1)压缩非关键部位的较小倒角和圆角;

2)压缩某些配合的螺纹孔;

3)对很难进行网格的零件进行结构微调。

本文的分析中采用了二阶四面体10节点实体单元,材质为45#钢,弹性模量200Gpa,密度为7800kg/m3,泊松比为0.32,屈服强度为248MPa,许用变形量小于等于2mm。

2.2 约束与载荷定义

根据上下料机器人实际工作情况发现其在图3所示工作位置时变形最大,为极限工况,最易出现结构失效的问题。本文将对此工作位置机器人整机的静力学状态进行分析。

在底座安装面4个安装孔处施加固定约束;在减速器的受力面上施加与实际减速器等效的扭转刚度,以模拟不同位置的工况;其他关节之间可以相对转动,通过在SolidWorks Simulation中施加销钉约束来实现。

上下料机器人所受载荷为自身和工件的重力,其中自身重力利用密度和重力加速度进行施加,方向坚直向下;而工件按100kg的极限负载,作为远程载荷施加到其实际重心位置上,如此处理即可减少网格数量,也能保证计算精度[11,12,13,14,15]。选择承载面施加远程载荷,如图3所示。

2.3 网格划分

选择网格大小为48mm,公差为2.4mm,雅可比点值取16,消除草稿品质网格,选择实体的自动试验,试验数取3。对网格大小进行控制,采用长度30mm,公差为1.5mm的网格[16,17,18,19]。网格划分结果如图4所示,共计186038个节点,102100个单元。

3 仿真结果分析

运行有限元仿真模型,计算结果如图5和图6所示。其中整机的等效应力云图如图5所示,最大等效应力为46.0Mpa,出现在大臂处,小于许用应力248MPa,满足强度要求。最大等效位移为2.71mm,如图6所示,出现在末端执行,超出允许的变形范围,因此有必要提高结构的刚度。

上下料机器人大臂是影响设备整体刚度的最重要部件,根据经验尝试对大臂结构进行调整,增加外框与加强筋的宽度。再次对修改后的机器人结构进行整机仿真分析,结果如图7所示,末端最大位移降至1.67mm,小于最大允许变形量,结构性能得到改善。

4 结论

利用Solid Works Simulation对上下料机器人在极限工况条件下的力学性能进行了仿真分析,发现原有结构的强度满足要求,但刚度不足,末端变形量较大达到2.71mm,达不到使用精度要求。结合经验与仿真结果,提出增强机器人大臂刚度的改进方案,再次进行仿真后,末端变形量降至1.67mm,满足使用要求。

经过结构优化的上下料机器人已经投厂,并稳定应用于多家生产企业。事实证明采用Solid Works Simulation用于机器人结构的仿真分析是快速有效的。

摘要:机床上下料专用机器人是智能工厂的重要组成部分,SolidWorks是通用的三维机械设计软件之一,其内置的SolidWorks Simulation插件可实现机械结构力学分析的无缝联接,利用该插件对上下料机器人的关键部件进行了静力学分析,找出零件的薄弱环节,进而改进机器人的结构,增强了其负载能力与使用寿命,同时也为其他机械零部件优化设计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方法。

3.机器人结构的优化分析 篇三

关键词:钢结构;焊接;焊接机器人

前言

以往对机车焊接工作中以人工操作为主,不但加大钢结构的使用耗材,同时对工作环境造成较大程度的污染。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市场的不断成熟,相关部门研制出工作效率较高、成本较低、节能环保的焊接机器人,并且成功使用在机车钢结构焊接工作中,为我国焊接行业提供方便的服务。

1.焊接机器人的重要性

1.1.焊接行业的发展

我国焊接行业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有着较大程度上的差距,在工业发达的国家中焊接工作使用机械化与自动化占据65%以上的使用率,而我国只占30%左右,严重影响了我国焊接技术的发展。我国焊接工作大量使用机械化,自动化生产水平较低,为有效改善这一现象,我国相关焊接工作逐步运用焊接机器人来代替以往人工操作的现象,推进我国焊接工业的发展。

1.2.焊接机器人组成部分

焊接机器人是由机器人与焊接设备两部分组成,机器人是由系统硬件与软降控制,焊接设备是由焊接电源、送丝机、焊枪等部分组成,焊接机器人主要用于机车钢结构焊接工作中,由于钢结构硬度较强,以往对机车钢结构焊接过程中将投入大量的人力与物力,并且机车使用过程中存在隐形危险。我国相关人员针对这一现象的发生研制出焊接机器人,并使用在焊接工作中,不但提升焊接工作质量,同时对生产环境也起着重要保护作用。

关节机器人是世界各国在焊接工作中经常使用的焊接机器人,关节机器人是由6个轴组建而成。在焊接工作中将不同工具输送到不同位置时需要使用1、2、3轴进行工作,而4、5、6轴是用来解决工具的不同要求。平行四边形与侧置式是焊接机器人机械结构的组成形式,侧置式的主要优点是机器人的上臂与下臂活动不受拘束,有较大空间的活动范围,在焊接工作过程中,不受工作环境约束,可对机车钢结构任一点进行焊接工作,侧置式能使机器人在工作中达到球体的工作状态。因此侧置式机器人在焊接工作中可倒挂在机架上,节省工作占地使用面积,同时有效的改善地面物件的流动。侧置式机器人由于1、2、3轴为悬臂结构,因此可以大幅度降低机器人的刚度,一般侧置式机器人只使用在电弧焊、喷漆、切割工作中。平行四边形机器人上臂是由一根拉杆进行驱动,拉杆与下臂两遍形成平行四边形,因此取名平行四边形焊接机器人[1]。

2.焊接机器人在机车钢结构焊接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性

2.1.机车钢结构使用焊接机器人的重要意义

现如今我国在机车钢结构焊接工作中已经大量使用焊接机器人,焊接机器人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并且有效的提升焊接生产质量。机车焊接过程中焊缝数值要求较高,人工操作由于焊接速度较快,容易产生较大的数值偏差,而焊接机器人可确保焊缝数值准确性,保证一个焊缝数值都是相同的,避免出现焊缝数值误差现象的发生[2]。

机车焊接工作中如使用人工焊接,直接影响操作者身体健康,在焊接过程中难免出现烟雾与灰尘,机车钢结构焊接过程中将产生大量的铁屑,将对操作者带来巨大的副作用,同时人工焊接工作需要搬运沉重的焊接工具,产生大量的体力工作。使用焊接机器人可避免此现象的产生,并且是操作者远离在焊接过程中产生的弧光,在机器人工作过程中只需人工进行装卸工作,减少工作量的同时提升工作效率。焊接机器人在工作中不存在疲劳现象,可长时间大幅度进行焊接工作,定期对焊接机器人进行维修与升级,可有效提升机器人在焊接工作中的工作效益。焊接机器人在工作过程中具有固定的生产周期,因此生产工作者可合理的安排工作计划。

2.2.焊接机器人在机车钢结构生产中的研究与应用

焊接机器人在工作过程中通过工作台的变位实现焊接工作,焊接机器人在焊接前期需要进行焊接工作的配件工作,在配件工作结束后由操作人员对工作进行装夹,从而大幅度减少装夹工作时间,提升焊接生产效益。根据生产工件结构要求,工作人员需要装配点焊夹具与正式焊接夹具,并在焊接工作中充分使用焊接工作台,使焊接机器人、工作台与弧焊夹具有效结合,提升焊接工作整体生产效益。在焊接机器人工作过程中除尘设备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3]。众所周知在焊接过程中将产生大量的灰尘,严重影响焊接机器人的使用寿命,因此在设计焊接机器人时除尘设备应得到重视,除尘系统主要是针对工作房与焊接机器人自身的除尘系统,工作房尺寸主要根据工作需要及现场情况进行修建,除尘设备主要采用沉流式除尘器,在焊接工作中将产生的粉尘过滤在滤筒表面。并安装反吹式定时器进行除尘,除尘效果直接影响焊接机器人的工作效率。

焊接工件放置在工作台后,需要制定出合理的对接位置,从而达到合理的焊缝位置与角度,此项工作需要编程不断调整变位机位置,达到工件处于水平位置。同时需要不断调整焊接机器人的各种轴位置,确保焊枪与接头位置的准确性。在焊接程序编写达到一定长度时,需要及时进行插入清枪程序,可有效改善焊接过程中出现堵塞现象的发生,从而确保焊枪的清洁度,确保其使用寿命。

3.总结

为确保机车刚结构焊接工作得到有效提升,我国生产工作已大幅度使用焊接机器人进行操作,不但能确保焊接工作稳定性,同时有效提升焊接工作的工作效益,因此我国在机车焊接工作中焊接机器人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

参考文献:

[1]王秀范.用于焊接机器人的侧架支撑座夹具[J].铁道机车车辆工人,2012,5(02):102-205.

[2]钱学海.三维视像控制的焊接机器人系统在铁路修理工厂中的应用[J].国外机车车辆工艺,2013,6(03):236-34.

4.机器人结构的优化分析 篇四

[摘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我国“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的发展目标。技术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产业结构优化的主要动力来源于技术创新。技术创新的动力作用表现在引起需求变动、促进新兴产业产生和原有产业的技术改造、促使劳动生产率提高、改变各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国际分工的格局等方面。

[关键词]产业结构优化 技术创新 动力作用

产业结构是指产业之间、产业内部的构成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或制约的关系。产业结构优化是指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发展的过程。前者主要依据产业关联技术经济的客观比例关系,来调整不协调的产业结构,促进国民经济各产业间的协调发展;后者主要遵循产业结构演化规律,通过创新,加速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演进。

产业结构优化是受社会发展、技术进步、市场需求及产业政策的影响的。而技术创新是在超越了生产领域各生产要素质量的提高及工艺流程、操作技巧的提升,上升到管理技术等软科学层面的概念。它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商品化,从技术成果走向市场的过程。在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的基础上,建立更加高效的生产经营系统,从而推出新产品,新生产工艺,开辟新市场的企业系统性行为。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优化在本质上具有相关性,决定了技术创新在产业结构优化中的巨大动力作用。

一、技术创新引导需求变动,而需求结构又促进产业结构趋向于合理化

某一产业之所以能够存在,是因为该产业仍然代表一定需求。需求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是直接的,需求分为四个层次:以生理性需求为主导的需求;追求便利和技能的需求;追求时尚和个性的需求;因环境问题引起的生态需求。由于技术创新的不断推进,商品结构不断变化,价值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重点不断发生转变。在当今社会,环境的恶化导致人们对良好的生态环境的渴望,对绿色健康食品的需求,使绿色产业蓬勃发展。环境友好型产品的生产逐渐使非环境友好型产品逐渐退出市场,而绿色食品更是以极高的附加值给生产企业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可见,人们的需求结构因技术创新而发生改变,而产业结构因需求结构的变动而日趋合理化。

二、技术创新促进了资源在各产业间的流动,使各产业在原有水平的基础上得以提升,从而使产业结构向高度化的趋势迈进

迄今为止的人类文明, 经历了以土地和人力资源为基础的农业经济形态, 以机器和资本为基础的工业经济形态和目前人类文明正在迈向的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时代。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 技术在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技术创新本身就是市场经济主体进行资源重组的过程。人力资源、物质资源、资本资源在重组后创造出新的价值,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不断被发明,并得到利用,创造了新的生产活动的领域,拓宽了社会分工的范围,使新的可替代的资源科到了利用,节约了现有的生产资源;提高了资源的使用效率,使资源流向发生了改变;技术创新使劳动生产率提高,减少了对劳动力的需求,部分劳动力会从技术创新的领域分离出来,向需求上升的产业转移,实现资源的产业间流动。这就是产业结构随着技术创新不断由低级化向高级化发展的总趋势。

三、技术创新推动了劳动分工, 并改变劳动力就业结构,从而使产业结构发生变动,这是技术创新促进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基本途径

马克思说:“现代工业从来不把某一生产过程的现存形式看成和当作最后的形式。因此,现代工业的技术基础是革命的, 而所有以往的生产方式的技术基础本质是保守的。现代工业通过机器、化学过程和其他方法,使工人的职能和劳动过程的社会结合不断地随着生产的技术基础发生变革。这样它也同样不断使社会内部的分工发生革命,不断把大量的资本和大批的工人从一个生产部门换到另一个生产部门。因此大工业的本性决定了劳动的变换,职能的更动和工人的全面流动性。”马克思在这里指出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推动着生产的社会分工,进而在社会生产中形成了现代工业, 并使生产要素在不同的生产部门之间转换流动,从而导致产业结构趋于优化。

四、技术创新可打破原有不合理的产业结构,使之向合理的产业结构模式转化

英国苏塞克斯(Sussex)大学的科学政策研究所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一种基于重要性的技术创新分类:渐进的创新;根本性的创新;技术系统的变革;技术—经济范式的变更,亦称技术革命,这种变更既伴随着许多根本性的创新群,又包含有许多技术系统的变更。

在技术发展生命周期的早期阶段所实现的根本性技术创新和技术系统的变革,往往标志着一种新的“技术—经济范式”和新的技术—经济发展轨道的出现。技术—经济范式的变更必将打破技术体系中原有技术个体之间的有效的协同作用关系,打破技术体系的内在平衡。历史上发生过的三次产业革命都是由于技术—经济范式的“引擎效应”引起的。

技术创新从根本上改变着传统产业的面貌,进而使产业结构发生变革。技术创新在使新兴产业诞生的同时,也积极地改造着原有产业和产业部门,技术创新使得传统产业部门有可能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装备来提高其技术水平,改变其生产面貌,促进原有生产部门和产品的更新换代,甚至创造出全新的产品。技术创新从根本上打破了原有不合理的产业结构,使之向合理的产业结构模式转化

五、技术创新及其转移和扩散是新技术应用而淘汰旧技术的一个替代过程,产业结构随之向更加合理化和高度化的方向调整

技术创新及其转移和扩散是技术进步的实质,技术创新是技术进步的核心所在, 而技术的转移和扩散的过程也就是新技术的应用而淘汰旧技术的一个替代过程,在这个过程之中技术进步了, 产业结构随之向更加合理的方向调整。在这个过程中,是通过人、设备和信息这三种要素形式的载体来达到技术的进步;具有一定专业知识水平和技能的可以进行技术创新的劳动力和人力资本, 代表一定技术水平的机器设备和形成一定体系的有关技术的信息, 这些要素及其结合和转移使技术创新得以实现。美国是一个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相对来讲比较重视人才, 通过人才引进, 来达到技术创新的目的,并在经济中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日本则是以信息要素为主进行技术转移而取得巨大成效的典范,其“联合引进,集中消化,成果共享”的引进战略使日本的经济迅速发展,产业结构高级化有目共睹;前苏联和中国则以注重引进机器设备为主达到技术进步的目的,相对人和信息这两种要素来讲,具有周期短、见效快、相对成本低的效果,但技术依赖性强,不易掌握到关键技术,在当今技术进步突飞猛进的时代,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的大国,只有加强我们自己的技术创新能力, 提高我国自主开发和创新能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技术落后、效率低下的问题,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

六、技术创新可改变国际分工格局,促使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化

目前,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现实,这是一个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大趋势。在现代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国际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具有发展一切行业,满足全部国内需求的资源、技术、产品和劳务。不仅如此,更为重要的是,一个国家即使具备了发展某种生产行业的一定条件, 但是发展这种行业也不一定有利。“即使是在全球处于垄断地位的波音公司,其飞机零件也来自十几个国家和地区”。

5.机器人结构的优化分析 篇五

一、引言

在经济发展水平较落后时期,环境效应较差的工业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将更加关注资源利用和环境改善,而发展环境效应较好的产业成为必然选择,因而“调结构”成为我国建设“两型社会”的重要手段。事实上产业结构的调整就是平衡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而这种调整是离不开政府介入的,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环境规制来影响市场行为,不断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李瑾()研究发现严厉的环境规制政策会促进清洁技术的不断创新,因而有利于整个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1]。而李强()在李瑾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从产业结构调整的视角,研究发现环境规制政策能够激发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优化升级产业结构[2]。李春米()通过实证发现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是产业结构变动的格兰杰原因[3]。王询等()研究发现产业结构水平是工业污染的重要因素,环境规制力度越高,环境污染水平也就越低,并认为这主要是因为在严厉的环境规制下,产业结构得到了优化升级[4]。梅国平等(2013)研究了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传导机制,提出了环境规制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内涵式发展模式[5]。

现有文献大都是实证研究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是否存在影响,鲜有文献从产业结构变迁的理论角度系统研究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本文分析了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机理及其效果,测算了环境规制基于不同途径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绩效,并对此进行比较分析寻找环境规制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有效途径。

二、环境规制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机理

分析

根据产业结构理论,影响产业结构变迁的因素主要有需求因素、供给因素和产业政策等,我们基于这三个主要因素研究环境规制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机理。在环境规制约束下,企业必须为自己的生产活动所产生的污染进行投资治理,在追求最大效益的驱动下,企业必须想方设法地消减这种非生产性的成本增加。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法便是转嫁给消费者,因而这类产品的价格便会上涨,消费者便会少消费这种产品,抑或寻找其替代品,因而消费需求受到影响,居民的消费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进而影响产业结构。还有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便是企业通过采取一定措施真正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首先,企业可以通过进行产业转移降低环境规制成本。企业可以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理论,将本国环境规制较强的产业转移到规制较弱的他国以降低环境规制所带来的生产成本增加,产业的转移必然会影响到一国的产业结构。如Xing & Kolstad()[6]、朱平芳等(2011)[7]的研究。其次,企业可以通过技术创新以弥补成本增加。因为技术的创新可以提高企业的生产率,较高的生产率通常意味着较少的投入却有着较高的产出,因而技术创新能够消减环境规制所带来的成本增加,而技术的不断创新也能够促进产业结构的不断变迁,如Porter等(1991,1995)[8,9];张成等(2011)[10]的研究。如果这些措施还是无法消减环境规制所带来的成本时,那么企业就可能减少其投资,甚至改变其投资方向,从而经济系统中的投资需求或投资结构将会发生改变,产业结构也将随之改变。

此外,环境规制约束下所带来的生产成本增加对潜在企业来说可能是一个沉没成本,从而对新企业形成了壁垒效应,这种壁垒可能是资本层面上的,也可能是技术层面上的,从而阻止了新企业的进入,而受规制影响较小的行业相对来说就获得更多的进入机会,从而影响着产业结构。

总之,环境规制可以通过施加更加严格的环境标准来改变企业的成本收益而影响企业的行为选择和产业绩效,进而影响产业结构,其作用机理可用以下简单的流程图来表示(见图1)。

三、实证研究

以下基于中国~的省际面板数据分别构建环境规制与中间变量、中间变量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及环境规制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计量模型对此进行详细分析。

(一)数据来源及主要变量说明

文中数据主要来源于《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以及~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环境年鉴》。其中2000~的城市化进程数据来源于《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的相关数据来源于《20中国统计年鉴》,2010年的数据来源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企业进入数据、国际贸易、经济开放度、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经济发展水平、平均工资水平以及技术进步新相关数据均来源于2001~20《中国统计年鉴》;环境规制的相关数据来源于2001~2011年《中国环境年鉴》。所涉及到的外汇数据均使用当年的平均汇率进行了换算,与产出相关的经济数据也以为基年使用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进行了折算。

环境规制变量(er):用各省份治理工业污染的投资完成额来度量环境规制。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指标(cy):本文借鉴徐德云()的研究结果[11],用以下计算公式来刻画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cy=∑3i=1li×i=l1×1+l2×2+l3×3,其中cy表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指数,li为第i产业的就业劳动力与整个就业劳动力的比值。cy的取值范围为1~3,如果该指标越接近1,则意味着一国或地区产业结构层次越低,反之,其越接近3,则表示该国或地区的产业结构层次越高。 中间影响变量的度量。(1)需求因素:消费需求(xf)使用城乡居民生活的恩格尔指数来表示;我们使用投资结构优化升级系数来刻画投资需求(tz),具体计算公式:tz=∑3i=1ti×i=t1×1+t2×2+t3×3,其中ti为第i产业的投资在总投资总额中的占比,tz越大表示投资需求结构越高。(2)供给因素(技术进步(kj)):采用被批准的专利数来表示。(3)产业政策:使用外商直接投资来度量国际贸易(fdi);产业的进入壁垒比较难刻画,我们采用企业进入(qy)来表示此变量,因为企业进入数量多就表示壁垒效应小,反之则壁垒效应大。我们用各地区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数来刻画这一指标。

此外,计量模型中还会涉及到的一些控制变量:经济发展水平(agdp)采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来刻画,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lrl)使用各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成本费用利润率来表示,以商品进出口总额占GDP 总额的比例来表示经济开放度(kfd) , 以城镇集体单位职工年均名义工资来近似代替工资水平(gzsp) ,采用城市人口占比表示城市化进程(csh)。

(二)计量结果分析

从定性的角度来说,选择固定效应会更适合本模型的估计, Hausman 检验结果也支持固定效应模型优于随机效应模型。因此,这里只给出七个计量模型的固定效应结果。模型的调整R2都在0.88以上,这表明模型的拟合度较好;P值也显示计量模型在统计学意义上是显著的。因此,可以用以上模型的计量结果进行分析,具体结果见表1及表2。

模型1的结果显示环境规制的实施有利于消费结构的升级,控制变量人均GDP的系数为负也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的消费结构也会不断升级优化。模型2的结果显示,随着环境规制严厉程度的不断增强,投资结构系数会趋向高级化;控制变量人均GDP的系数为正也表明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投资结构的优化升级。因此,我们应加强环境规制对居民消费以及投资需求的引导作用,同时大力发展生产力,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增长,充分发挥环境规制以及经济增长对消费结构和投资结构优化升级的促进作用。

模型3表明环境规制对工业企业的进入并没有形成壁垒效应,可能是我国还处在工业化进程当中,较弱的环境规制并没有在技术或资本等方面对工业企业的进入形成阻碍作用。因此,我国工业化进程中,必须加强环境规制建设,充分发挥环境规制在技术或资本量方面对工业企业进入的壁垒效应,引导企业向高级化方向发展。模型4的结果显示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具有激励效应。在环境规制约束下,企业会通过技术创新来增强单位治污支出的治理效果以弥补成本损失。经济开放度的提升有利于企业生产技术创新,但统计意义上并不显著,而经济发展水平对技术创新表现为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因此,我国在加大开放力度,积极引进境外的先进技术,充分发挥境外先进管理经验和先进生产技术对本地技术创新溢出效应的同时,更应注重本土经济发展水平对科技创新的促进作用,充分发挥本地的自主创新能力。

模型5的结果表明,目前我国较弱的环境规制并没有阻碍外资的进入,而是吸引外资进入的一个重要因素。

模型6显示我国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具有显著的正面促进作用,在环境规制约束下,由于消费需求结构、投资需求结构的升级优化以及技术进步和国际贸易等影响,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模型7的结果进一步表明除了工业企业进入不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之外,消费结构、投资结构的升级、技术创新以及国际贸易对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发展都有正向促进作用,但国际贸易的促进作用在统计学意义上并不显著。模型结果还表明城市化进程以及经济开放度的提高有利于我国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三)环境规制影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绩效分析

以上计量分析结果表明环境规制能够有效影响中间变量(消费结构、投资结构、企业进入、技术创新以及国际贸易),通过中间变量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但是,环境规制对中间变量的影响绩效存在差异,而且中间变量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影响绩效也各不相同,因此,基于不同中间变量,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绩效也应该存在差异②。

环境规制基于不同中间变量消费结构、投资结构、企业进入、技术创新以及国际贸易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绩效分别为:0.001575、0.017342、-0.0069、0.001217和0.000114。环境规制基于工业企业进入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绩效表现为负数,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现在正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环境规制并没有对工业企业的进入形成壁垒效应,环境规制能够有效地通过投资需求、消费需求、技术进步和国际贸易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且影响绩效依次递减。环境规制是政府为了保护环境而采取的对社会经济活动具有限制性的一切措施、政策、法律及其实施过程,首先,一方面,环境规制对投资结构的影响有直接效应,政府为了保护环境,往往会直接制定政策引导资本的流向,进而影响产业结构;另一方面环境规制的实施进一步加剧了不同产业间的生产成本的差异,那些产出高、污染少的产业将进一步具有成本优势,资本将流向这些产业,因此,环境规制基于投资结构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具有较大的影响绩效。其次,环境规制约束下,产品的生产成本不断提高,为了抵消这种生产成本的提高,一方面,厂商将部分成本转嫁给消费者,提高产品的消费价格,这样势必影响居民的消费需求,进而促进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另一方面,厂商积极进行技术创新,通过技术创新提高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无论是消费结构的`升级还是技术创新都将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因此,环境规制也能基于消费结构和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生正向的影响,但这种间接的影响绩效不大。再者,中国较弱的环境规制对外资具有吸引作用,大量污染较重的加工业进入我国,不利于我国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但在外资进入的同时,国外的一些先进生产技术等也随之被引入,又促进了我国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因此,在这种正负效应的综合作用下,环境规制基于国际贸易途径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绩效较小。 四、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首先基于产业组织理论分析环境规制作用于消费需求、投资需求、企业进入、技术创新以及国际贸易进而影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机理;其次,测算了环境规制基于不同途径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绩效,经验分析结果表明:环境规制能够有效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其中,环境规制通过投资需求途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绩效最大,其次是消费需求和技术创新途径,基于国际贸易途径的影响绩效最小。

因此,我国应继续加强环境规制建设,进一步提高环境规制强度以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在设置环境规制时应注重优化环境规制形式,正确利用好环境规制基于不同途径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差异。首先,应充分发挥环境规制对投资结构的促进作用。政府一方面可以通过行政命令等环境规制政策积极引导企业资本流向能耗低、产出高、污染少的产业,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排污费――返还机制和税收――补贴机制等市场型环境规制手段加剧产业间的生产成本差距,间接引导企业资本流向,优化投资结构,从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其次,应积极引导环境规制对消费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和激发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的激励效应。政府一方面可以通过加强对绿色消费、环保健康生活等环境规制的宣传,促进居民消费由生存型消费向发展享受型消费升级以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另一方面,应通过环境税、排污权交易系统等市场型环境规制手段积极激发企业的技术创新以促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再者,正确引导环境规制对国际贸易的正向促进作用。积极引进那些技术含量高且外溢效应明显的产业以促使本土产业的进化,从而进一步推进整个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注释:

①此处用经济学中的弹性来刻画绩效,基于不同中间变量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绩效就可以界定为中间变量关于环境规制的弹性乘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关于中间变量的弹性;双对数模型的估计系数即为弹性,而对非双对数模型,弹性系数也可进行简单推导计算,囿于篇幅限制,本文不作详细推导,有兴趣的读者可来函索取。

参考文献:

[1]李瑾.环境政策诱导下的技术扩散效应研究[J].当代财经,2007,(7):18-23.

[2]李强.环境规制与区域技术创新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9,(4):18-23.

[3]李春米.经济增长、环境规制与产业结构[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96-102.

[4]王询,张为杰.环境规制、产业结构与中国工业污染的区域差异[J].财经问题研究,2011,(11):23-30.

[5]梅国平,龚海林.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变迁的影响机制研究[J].经济经纬,2013,(2):72-76.

[6]Xing,Y.and C.D.Kolstad. Do lax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 attract foreign investment[J]. 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s Economics,2002, (21):1-22.

[7]朱平芳,张征宇,姜国麟.FDI与环境规制:基于地方分权视角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11,(6):133-145.

[8]Porter ME. America’s green strategy[J].Scientific American,1991,(4):168.

[9]Porter,Michael E.Claasvander linde,towarda new conception of the environment competitiveness relationship [J].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1995,(4):97-118.

[10]张成等.环境规制强度和生产技术进步[J],经济研究,2011,(2):113-124.

[11]王素梅,高燕.政府绩效审计发展与审计体制的相关性研究基于中美经验数据的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6):66-69.

[12]徐德云.产业结构升级形态决定、测度的一个理论解释及验证[J].财政研究,2008,(1):46-49.

6.白车身模态灵敏度分析及结构优化 篇六

白车身模态灵敏度分析及结构优化

以白车身的3个低阶模态--第1个弹性体模态、一阶扭转模态及一阶弯曲模态对应固有频率的提高为目标,以白车身总成各板件的厚度为设计变量,得到3个重要模态固有频率对各板件厚度的灵敏度.将3个重要模态的`相对灵敏度综合考虑,在基本不对模具进行修改的条件下,通过调整“敏感”板件厚度,对白车身的结构进行优化.优化结果显示,车身模态指标及刚度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而车身质量没有明显增加.

作 者:陈昌明 肖强 CHEN Chang-ming XIAO Qiang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汽车学院,上海,04刊 名:山东交通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DONG JIAOTONG UNIVERSITY年,卷(期):17(2)分类号:U463.8关键词:白车身 模态 灵敏度 结构性能 优化

7.机器人结构的优化分析 篇七

关键词:有限元分析,水下滑翔机器人载体,模拟仿真,应力

0前言

水下滑翔机器人是为了满足海洋环境监测与测量的需要,将浮标、潜标技术与水下机器人技术结合,研制出的一种无外挂推进系统,依靠自身浮力驱动,沿锯齿型航迹航行的新型水下机器人。通过浮力调节系统来调整载体的排水量,使水下滑翔机器人交替出现正浮力与负浮力状态。同时依靠内部的执行机构改变载体的质量分布,以改变载体的重心位置,通过重力来改变机器人的姿态。水下滑翔机器人采用内置的姿态调整机构和无外挂的驱动装置,使得载体外置装置减少,避免了对载体线型的破坏、大大改善了载体的水动力特性。

水下滑翔机器人载体结构是机器人设计的一个重要问题,而随着力学、材料、软件技术的发展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必要条件。研究水下滑翔机器人载体结构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其有足够的强度和尽可能小的重量。载体结构关系到水下滑翔机器人能否承受深海高压和保证其总体性能的首要条件。只有载体结构有足够的强度特性才能保证水下滑翔机器人的作业深度,保证水下滑翔机器人所携带的电子设备和传感器的正常工作,由于水下滑翔机器人的能源是有限的,所以在设计中在保证其结构强度的基础上,应尽可能地减轻耐压结构的重量、增加有效负载、增大航程。

传统的水下滑翔机器人载体的设计是将其载体的主体设计成如图1所示。

形成隔断形式的元件舱,在有限元分析的时候通过各个分段的分析来归纳出整个水下滑翔机器人载体的变形、应力情况。但是由于各个载体舱有相互的拉伸变形,单独对各个的单元舱的分析不能准确地表现出整体的拉伸压缩变形。在本次实验中,直接将水下滑翔机器人的载体的中间部分真实还原为空心圆柱体,优化后载体结构如图2所示。

将两端的球壳体在有限元分析中设计成与圆柱体一体,这样能更好地分析出机器人载体在水下的压缩变形情况,更真实地模拟出整体结构的变化。

1 水下滑翔机器人壳体理论分析

水下滑翔机器人壳体主要是装载机器人作业所需要的电子设备或传感器,确保设备在深海环境下的使用安全性。一方面它具有足够的结构强度,在深海不被破坏,另一方面它要有足够的容积用来装载电子设备,同时要求其本身的重量比较轻。

(1)载体壳体形状

水下滑翔机器人耐压壳体主要有球形、圆柱形、椭圆形、锥形和倒锥形等多种形式,最常用的有球形和圆柱形组合或球形和球柱组合形。最普遍的是球形耐压壳。其主要的优点是均压下,大部分区域的两个方向的中面主应力相等,且是同样半径圆柱耐压壳周向中面压力的一半,因而材料可以得到充分利用。在相同的材料下,它比其他形状的耐压壳的重量与排水量之比(W/D)要小,故适用于大深度的水下滑翔机器人。但是不利于内部舱室的布置,不易加工制造,水中的运动阻力也比较大。改进的方法是采用多球形或者有2个孤立的球组成耐压壳,或者是由圆柱隧道连接2个球组成流线型的耐压壳。本次实验采取的是如图2所示的壳体结构。

(2)载体壳体材料

水下滑翔机器人的工作环境对耐压壳的材料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即重量轻、密度小、单位强度高及单位刚度大。目前制造水下滑翔机器人耐压壳的材料常用的有钢、钛合金、铝合金、玻璃钢、陶瓷和塑料等。耐压壳材料的选用主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比强度(屈服强度与相对密度之比)、制造性能、与材料相适应的结构形式、焊接性、经济性和重量/排水量之比。列出不同材料的耐压壳的重量排水量比值W/D见表1。

铝合金比钛合金轻,单位强度高,可用来制造大深度的水下滑翔机器人,并且铝合金的焊接问题已经解决。本次实验采用高强度铝合金。E=71000Mpa,泊松比v=0.31。

(3)载体壳体的强度计算

在设计耐压壳时,一般要求耐压壳有尽可能小的重量、尽可能大的容积,这样才能尽可能地增加有效载荷。水下滑翔机器人体积和重量成正比,因此直接将体积作为耐压壳设计的目标函数。

目标函数:

其中:

V——耐压壳的体积,r——耐压壳半球体半径,L——机器人刚体有效长度,a——耐压壳椭球体长轴的长度,b——耐压壳椭球体短轴的长度,c——耐压壳椭球体短轴的长度

约束条件:

约束条件包括应力强度、稳定性的变形要求。

应力条件:

周向应力:(2)

R——椭球体曲率半径,h—耐压舱的厚度,σS——材料的条件屈服极限,k1——周向应力安全系数

轴向应力:(3)

R——椭球体曲率半径,h——耐压舱的厚度,σS——材料的条件屈服极限,k2——轴向应力安全系数

稳定性要求:

根据圆柱壳局部屈曲公式:

要求:

其中:

m——机器人刚体轴向半波数,L——机器人刚体有效长度,R——椭球体曲率半径,n—机器人刚体周向失稳波数,h——耐压舱的厚度,E——弹性模量,v——泊松比,k3——屈曲安全系数,σS—材料的条件屈服极限,Q0——水下载体屈曲要求载荷,P——工作压力

h≥α代表耐压舱的厚度大于水下一定深度中型材临界变形厚度值。

水下滑翔机器人壳体在1000m水下,承受水下压力载荷,应力分析情况见图3。

2 水下壳体试验条件

材料使用高强度铝合金。E=71000Mpa,泊松比v=0.31,临界压力为24.153Mpa。

将壳体进行整体划分网格如图4。

在网格划分的阶段,网格的大小和形状对于计算结果有很大的关系,如果网格太大则会对计算结果产生大的失真,如果网格太小则会影响计算时间。另外如果划分成矩形网格,空心圆柱与椭球和半球体将会产生网格的不规则变化,引起错误或者网格不能划分。确定合适的约束条件后进行加载,通过不同深度的条件进行壳体的加载实验。在实验中,要充分考虑海水密度的变化、外部压强的变化及其温度的影响。以水下滑翔机器人壳体1000m下受压强产生的变形情况为例:如图5。

可以看出,变化量最大的位移值是2.625mm,这时的位移并不完全对称,这是由于网格并不十分对称造成的。最大位移在椭圆球面上。在X轴的正向方向变化最大。加载后与加载前的对比如图6。

图6中黑色网格线代表原始状态水下滑翔机器人壳体尺寸,彩色的实体部分为加载后的尺寸。由此可以清晰看出加载后水下滑翔机器人整体的变形情况。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通过在不同深度下的加载实验,可以充分看出水下滑翔机器人壳体在水下的变形情况。在不同深度下体积减少量(m3)变化情况如图7;浮力减少量(N)变化如图8;从图中可以分析出,随着水下深度的逐渐增大,水下滑翔机器人壳体的体积、水下滑翔机器人浮力的减少量呈现出一种线形变化关系。在材料为理想弹性材料的基础下、水下深度增大的情况下,水下滑翔机器人的壳体的体积、浮力将会线形化减小。海水密度大约每降低1000m增大0.5%。对于壳体椭圆球部分变形量最大,圆球部分变形量最小。

4 结论

通过有限元的计算可以看出在一定深度负载的情况下,水下滑翔机器人壳体的位移、应力变化情况。壳体的变形主要由于水下深度的增大,压强变大,导致铝合金金属的塑性变形。通过实验仿真水下的变形情况,作出提前预防和改善,确定壳体的厚度。在水下变形应力大的地方可以考虑进一步加强抗应力方式。通过整体的分析能更好的反映真实值,反映水下整体的相互作用。

参考文献

[1]蒋新松,封锡盛,王隶棠.水下机器人[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2]杨永谦.有限元法及其在结构分析中的应用[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8.我国林业经济结构的优化分析 篇八

【关键词】林业;经济结构;优化分析

1.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

1987年在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的领导之下,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向联合国提交一份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在报告里提出了我们应致力一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并且对可持续发展作了明确的定义:既满足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能力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林业的发展阶段

我国的林业发展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第一阶段是林业的初期发展阶段(1949~1978),即传统林业发展阶段。这是为国家工业化提供积累,大量采伐原始林的过程。第二阶段是林业发展的探索阶段(1978~1992),这一时期的核心活动是在集体林区和其它非国有林区进行“林业三定”:稳定山权、林权,划定自留山,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但由于对改革的目标认识不足,林业改革的进展,远远落后于其它部门,迄今未走出一条可行之路。第三阶段始于1992年,受世界环境大会和国际林业转轨的发展态势以及我国环境恶化的现状的影响,我国的林业迈向新的发展之路,但这一过程非常漫长。特别是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林区分布不均匀。一般说林区多在山区,而这些地区也是经济上最贫困的地区。因此,基于经济的诱惑,各地破坏性掠夺式采伐利用仍时常发生。这一时期林业的发展必须落实到林业的科学经营上。这也就提出了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的林业经营模式。

3.效益评价分析

3.1林业的生态效益

林业的生态效益是指林业的发展所带来的生态方面的正面影响。森林兼具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等三种效益。在这三种效益中,经济效益往往最先受到关注,但我们可以看到,在目前的情况下,生态价值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而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有着密切的联系,林业的生态效益可以创造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实质上有巨大的经济价值,林业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有时一致的。

3.2林业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林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二者之间具有互相依存、互相矛盾、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关系。在忽视生态环境而过度追求经济增长时期,尽管当期的经济增长速度相当快,但后期的经济发展却受到了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而增长环境恶化的巨大报复,使得经济发展停滞不前或萎缩。在既重视经济效益又注重生态效益的时期,不仅当期的经济快速发展,而且后期的经济增长也能保持着良好的增长势头。当然,我们应注意,对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注重,并非消极的注重,而是积极的注重。如果采取消极的注重,即单纯注重生态环境而放弃必要的经济增长,那么,终究会因没有必要的经济增长而导致经济效益滑坡,缺乏强有力的经济实力支撑会使得生态环境保护失去现实意义或物质基础。

4.推进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4.1依靠科技发展林业

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根本的策略是科技的发展,因为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经济的发展和对资源与环境的再发展能力的保护。那么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证资源与环境的发展力,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依靠科技来发展经济,改变传统的以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因此,在林业发展上,实施科技兴林,不断提高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4.2建立林业科技创新体制

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核心、以效益为目的的林业科技创新体系,以促进林业生产力提高;有人提出了“数字林业”的概念,即利用现代信息科技手段,推动林业经营和管理的精确化、科学化,加快实现林业的现代化。

4.3深化林业科技体制改革

坚持科研成果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指导林业的发展,从根本上解决科研与生产建设脱节的问题。要鼓励科技人员通过技术承包、技术转让、技术服务、联合开发、创办经济实体等形式,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

4.4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

一要加强森林生态系统的研究,开展森林生态系统的监测;二要抓好良种壮苗和树种结构调整,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提高良种苗培育水平;三要研究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的木材加工、制造、利用技术,尽快提升木材工业总体技术水平,增加木材和林产品的经济价值,增强市场竞争力。

5.林业经济结构的优化原则

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调整,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物质保证。在第一产业方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和其他原料林、速生丰产林和名特优新经济林建设;在第二产业方面,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促进以低层次原料加工向高层次综合精深加工转变的步伐;在第三产业方面,要加大森林旅游业、花卉业的发展。要大力调整生产力布局,淘汰落后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型产业,推动产业重组,解决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调整林产工业产品结构,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发展优势产品,努力开拓木材林产品的新用途,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解决林产品结构不合理和产品缺乏竞争力的问题。调整企业布局和资产结构,实施大集团、大公司发展战略,共同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市场,提高企业专业化程度和产品技术含量,提高市场的竞争力。

6.林业生态效益的实践

这些年来,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各地在实践中采取了各种应对措施,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6.1林农结合式

应用和推广国内外先进技术和成果,采用科学的生产、管理方法,以林为主,林农结合,多种经营,逐步建成具有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林业发展模式。大力推广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兼备的生态经济兼作。如实行林草间作、林药间作、乔灌混交等种植模式,最终使退耕还林成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收入的良机,同时实现了生态和经济效益的综合效果。

6.2造林规模化

从提高生态效应、景观效果、经济效益出发,成片造林力度明显加大。片林建设以发展苗木基地、经济果林、速生丰产林等经济型林地为主。

6.3造林多样化

采用多样化的以林养林方式,有的以发展苗木养林,有的以发展林木加工养林,有的以发展经济果林养林。农民还采取林苗结合、林禽结合、林菜结合、林果结合等方式,提高林地产出和经济收益。

《森林法》的立法目的就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其宗旨是: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加快国土绿化,发挥森林储水保土、调节气候、改善环境和提供林产品。在这一立法宗旨中,充分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目的。运用法律体系保护林业的可持(下转第21页)(上接第14页)续发展,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保证。 [科]

【参考文献】

[1]常继锋,潘家坪.对林业投入的思考[J].河北林果研究,2000,(04).

[2]扬朝兴.当前林业投资问题与应对措施[J].河南林业,2002,(02).

[3]蒋有绪.森林右持续经营与林业可持续发展.世界林业研究,2006,(5).

[4]谢剑斌.论持续林业的分类经营与生态效益补偿[D].福建师范大学,2003.

[5]邹乐贵,马英,尹淑莲.林业分类经营的主要任务——调整森林资源结构[J].林业勘查设计,2005,(02).

上一篇:公务员立足岗位工作计划下一篇:背景音乐系统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