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2024-07-21

浅谈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论文(通用9篇)

1.浅谈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篇一

农村中学信息技术小班化教学初探

【摘要】小班化教学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需要。小班化教育就是要创设适宜学生主动求知、主动发展和不断创新的外在条件,培养学生加强合作交流、夯实自主创新的内在素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信息技术课堂上,这种小班化的模式同样也起到了很大的效果,它让教育内容整体化和个别化的有机结合,既能加强认识与情感意志的结合,又可以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差异,提供最适当的教育。

【关键词】小班化教学 农村 信息技术

小班化教育指的是,以促进青少年学生既全面又有个性的发展为目的,在缩减班级学生规模的基础上,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实施过程、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等的改革而形成的一种班级教学活动形式。

“小班化教学”是当代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世界性发展均势,是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重要改革,是我们深化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对于目前的教育形势来说,实施小班化教学能让学生充分享受各种教育资源,增加接受教育的机会,有助于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满足家长的需求。我们现行的教育教学,尽管从多角度、多层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改革和探索,但始终没有打破传统教育教学的“束缚”,仍存在着整齐划

一、千人一面的弊端,在很大程度上还束缚着学生的思维和个性的主动和谐发展。

随着我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作用的逐步显现和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适龄入学人口急剧减少,作为一名农村的信息技术教师,不禁思 考,如何将信息技术和小班化教学有机的组合在一起,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的课堂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更好帮助信息技术教学,为学生全面发展综合提高发挥作用?以下是笔者在农村从事信息技术小班化教学的一些体会。

一、小班化教育使每个学生能得到老师更多的关注,能充分享受教学资源

“小班化教学”最大的一个特点是“小”,即学生少。以笔者任教的学校为例,目前每个班都只有20个学生左右。而学校的电脑房配备的学生机30台左右。

早几年学校生源高峰期的时候,平均每个班的班生数高达50人左右。由于人多机少,不能达到一人一机,一个学生操作时另一个看,然后再换过来。学校一周只有两节信息技术课,而一节课也只有45分钟,再除去教师的教学时间10到20分钟,这样每个学生课堂上实际操作的时间只有10多分钟,也就是说学生在学校一周的上机时间只有二十多分钟。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极强的课,如此下去信息技术课可能收不到什么效果。现在学生减少了,实行“小班化教学”,这样在上机实践课中每个班都能达到人手一台,个个都有实践和表现的机会。这样不但保证了计算机课上每个学生都能独享一台计算机,而且一旦有计算机临时出了问题我能及时的再给学生调换一台,不会出现个别学生没有机会操作计算机或两人共用一台计算机的情况。这样课堂上学生就会获得更多的创造空间和时间,充分地发挥主体作用,更自主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开展能动的创造。

班级人数少了,在课堂上教师就可以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理论知识相对来说比较少,更多的是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小班 化教育由于班级人数较少,老师有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去了解每个学生,教师有更多的机会进行个别辅导,增加与每一个学生的接触机会,熟悉他们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知识能力水平,进而去关注学生的差异,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享有平等参与各种教学活动和平等共享各种教育资源的权利。在教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二、小班化教育采用分组教学法,成立学习小组,考虑差异,科学分组,培养学生合作、互助的精神

“小组合作学习”是小班化教学中常用的学习形式。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使每个小组都有A(好)B(中)C(差)三个层次的学生,并把每个小组成员编号,目的是为了在学生的合作过程中做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让每个学生在合作中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在互相帮助中不断提升,让学习优良的学生也能获得自信。

由于受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农村中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发展很不平衡,学习水平差别较大。在分组之前,教师认真研究全班学生的共性和个性差异,综合考虑全班每个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根据每个学生实际掌握的技能情况进行判断。根据“智能能互补”分组,将全班学生分为上、中、下三个层次,即A、B、C三类。其中A类为基础好的,占20%;B类为基础一般的,占60%;C类为基础较弱的,占20%。分别在A类中选1人,B类中选2—3人,C类中选1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并确定小组长。小组长通过毛遂自荐、互相推荐或直接指定等方式产生,需要具备辅导其他同学的能力,对各组进行动态管理。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测试,酌情调整各组人员的组成。在安排学生座位时,每台电脑前都要保证有一个基础较好的学生,建立“承包责任制”,其余两到三个人就在他的带领下 学习。在合作学习中组员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合理地补充、调整自己的观点,达到较完美的认知状态。如在《网页制作》这一单元中,可以分组设臵任务完成一个网页。在制作的过程中,可能有些同学搜索素材的能力较强,有些美术编辑功底好,有的文字组织能力强,有的对网页制作软件比较熟悉,那么根据“智能互补”就可以全部参与进去,有冲突和意见不同时还可以相互讨论,让学生在交流沟通中取长补短,学会倾听,同时学会谈判与辩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会与人交往、互相配合及友好竞争,也学会了如何展现自我,合作学习体现了学生认知的需要,也为学生适应未来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小班化教育能更注重学生个性化和创造性的培养

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性。信息课是一门操作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同时也是一门能让学生通过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学科。所以对于基础好,自学能力强的同学在这种学习方式下,学得更轻松,进展更大。对于基础差或自学能力不强的同学,可能他们会无所适从,跟不上队。小班化教育由于班级人数较少,老师有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去了解每个学生,熟悉他们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知识能力水平,进而去关注学生的差异,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享有平等参与各种教学活动和平等共享各种教育资源的权利。过去学生多、班级多、代课多、任务重、想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都难以坚持,更别说“人人清”。现在实行了小班化教学,师生之间的距离近了,接触次数多了,实现 “个个过堂”、“人人过关”就显得很轻松。

笔者认为课堂的个性化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课前的预习与提问、课堂中任务的合理设计、以及课后的反馈。以第一个“预习与提问”环节 为例,在以往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我们往往习惯于备好课,然后在课堂上将本节课的知识点讲透、讲明白即可,但是,在小班化的教学中我认识到,要实现个性化的教学,课前预习与课前的提问必不可少。事前让学生将下节课的内容进行预习,并给出几个思考的问题,当上课的时候,针对预习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提问,这时就可以掌握大部分学生对当前这节课的一个基础。对于课堂上的教学安排,就可以针对个别学生的差异进行合理的安排。

有了好的开端那么后两个环节,“任务设计”与“反馈”都可以在符合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调整。当然,这要求我们的信息技术老师在课前要做比以往“非小班化”教学更为细致的准备,至少在任务设计上,要准备多套的方案,根据课前的预习与提问,选择合适的任务设计方案,以符合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的学习。而在“反馈”环节,个性化就体现在掌握了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后,针对有突出问题的个别学生可以单独进行交流,而不用对每个问题的细枝末节对全班学生进行讲解,节省了大家的时间,可以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够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以上是笔者在农村信息技术教学中实行小班化教学的一些思考和体会,还处于摸索与实践阶段。小班化教学和信息技术两个现代化教育新方式进行优势组合,可以使得学生得到更充分合理的教育,享受着素质教育带来的快乐;同时教师也能更加爱热爱教育事业,关爱学生身心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健.《规程引领下小班教学优化的教师行动研究》.江苏教育研究

2011,(11)【2】吴海凤.《小班化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优势》.信息教研周刊,2010,(12)【3】吴劲.《中学信息技术小班化教学实践的几点体会》新华教育研究

2010,(03)

【4】阮梅芬.《基于观摩课对小班化情境教学的几点思考》,中小学信息技术育,2014,(02)

2.浅谈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篇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在信息技术教学中, 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 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提高信息技术素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下面就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 谈谈如何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农村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现状

目前, 农村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常存在下列现象。

(1) 电脑数量大大低于学生人数, 且配置较低, 运行速度缓慢, 经常出现故障, 影响学生正常使用。

(2) 学生基础非常差, 农村大多数小学受制于师资和配件的配置制约, 不能正常开课, 导致学生在小学阶段信息技术素养比较差, 甚至有部分学生在上初中时连最基本的鼠标操作都不熟练, 与中学所学内容脱节很大。

(3) 学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 喜欢到计算机室去, 对电脑充满了好奇与兴趣, 但对学习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却没有太高的兴趣与热情。

(4) 大部分农村学生家庭没有电脑, 学生平常没有巩固练习的机会。

(5) 每周只有一节课, 学生对课程内容遗忘比较快。

(6) 个别课堂上出现了教师演示, 学生跟着操作的“照葫芦画瓢式”的教学, 学生经常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 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都比较低。

由于这些现象的存在,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学习内容的深入, 学生越来越不喜欢上信息技术课, 学生学习的热情不断衰减, 兴趣慢慢丧失, 导致学生信息素养水平过低。

二、原因分析

1.地方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大多数学校在硬件配置上投入程度不一样, 县城等经济条件较好的学校, 电脑配置比较高, 更新比较及时, 而且也能达到人手一机。大部分乡镇学校, 受制于经济条件, 电脑都比较陈旧不能及时进行更新换代, 加上由于缺乏维修资金, 出现大的故障无法及时维修, 导致学校计算机室内能使用的电脑不断减少。

2.学校重视程度不一

由于一些学校对信息技术课程认识不到位, 对信息技术重视程度不高, 开设课程也只是碍于上级安排, 在资金投入上也就没有太大的热情。信息技术在学业考试中所占分值较低, 每周只有一节课。如果学校、教师不重视, 学生只会更加不重视, 学习的兴趣也会相应降低。

3.教师因素

农村初中的专业信息技术教师比较短缺, 信息技术教师往往还兼顾着学校电教员、网管员和其他与计算机有关的工作, 且被学校抽调到其他办公室帮忙工作的时间较多, 成为一块“超级补丁”, 这一现象尤其在农村初中特别突出。由于这些教学外的工作占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导致一些教师在教学中无法潜心研究, 糊弄、敷衍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激发学生兴趣的对策

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和与学生进行谈话发现, 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是从对计算机、网络的好奇开始的, 这在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当中特别明显。每到上信息技术课的时候, 下课铃一响, 学生就冲向计算机室, 准备上课。这种劲头让教师时常感叹“学生真是爱学信息啊!”。可如何把学生的这股热情、劲头引导到对信息技术的学习上, 就成了信息技术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话题。

1.教师做好准备, 精心进行教学设计

教师是激发学生兴趣的第一责任人。教师在课前要了解学生的基础情况,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目标任务, 通过因材施教降低学生体验成功的难度, 从而提高学生兴趣。

2.创设适合的学习情境, 激发学生兴趣

如何在每节课的开始环节就吊起学生的学习“胃口”, 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是每位教师都在思索的问题。笔者在信息技术教学中,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通过网络搜索和技术编辑, 以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认识FLASH》一课时, 通过网络找到了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Flash动画作品, 如罗大佑的《恋曲一九八〇》、《神雕侠侣》等Flash MTV, 在课堂上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眼球, 学生学习Flash的兴趣明显高涨。

3.解决教学软硬件问题

一是要努力争取学校领导对信息技术教学的支持, 争取在硬件配置方面达到课堂教学的要求, 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正常开展提供必要的环境。对不能使用的电脑要及时进行维护, 保证学生正常使用。如果确实达不到人手一机, 可以采用分组上机的方法。笔者的做法是:每节课要评选出优秀合作小组, 根据小组得分情况, 下节课优先安排优秀小组上机。同时, 鼓励小组进行合作与竞争, 小组内部要给予动手操作能力较弱的学生更多练习机会, 在小组间竞争时, 要通过集体的力量去竞争。

4.发挥网络在学习中的作用

大部分农村学生家中没有电脑, 更别说上网了。每当上信息技术课的时候, 学生都迫切想要上网, 他们对新鲜事物的好奇程度, 以及对网络的陌生程度, 大大激发了他们上网的兴趣和热情, 因此, 笔者在课堂教学中, 充分引导学生, 将兴趣转移到课堂教学中。

在日常教学中, 通过精心设计, 每节课都有不同任务让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 通过激励机制, 哪个小组所有成员能率先全部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就将赢得上网时间。学生在上网的同时, 对网页也会有初步的了解, 对于以后学生学习Frontpage 2003也会大有好处。

5.发挥游戏的激励作用

初中学生一入学, 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 很大程度上是对游戏的兴趣。他们对Windows xp的几个小游戏玩得不亦乐乎。很多学生上课前早早来到计算机室, 打开电脑就想玩游戏。针对这种现状, 笔者的做法是:在初一阶段, 在学生完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 让他们玩《打鼹鼠》、《星空大战》等鼠标键盘游戏, 通过这些小游戏, 既起到了持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又无形之中强化了学生对鼠标和键盘的操作能力。

6.通过兴趣小组, 体验成功, 激发兴趣

成立信息技术兴趣小组, 作为课堂教学的扩展和补充, 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从而激发其努力学习的兴趣。结合山东省中小学电脑作品制作活动, 成立了网页制作兴趣小组, 每周三下午课外活动时间为集中活动时间。在兴趣小组活动时间里, 通过技术培训, 让兴趣小组的学生成为班级里的技术尖子、小老师, 通过开放网络让学生搜集素材, 制作电脑作品。制作的电脑作品在市电脑作品比赛中, 多次获得一等奖。兴趣小组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 俨然是位小老师, 经常指导本班同学, 非常有成就感, 学习的主动性也非常高。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 很多学生都想报名参加兴趣小组, 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被极大地激发了。

3.浅谈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学 篇三

一、提高教师素质,认识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教师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初中信息技术教材涉及内容广泛,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拘泥于教材,应突破教材的束缚,有机地结合多种知识和技能,让教学内容更加切合实际。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学习,用新的知识武装自己。才能轻松解答在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不断向学生介绍信息技术发展的最新前沿。让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素养关系到我们能否适应时代要求,能否成为未来的高素质人才。同时还要通过实例,使他们认识到信息技术对学生其他学科产生的巨大帮助,从而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

二、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无疑是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一个人只有产生了兴趣,才会启动思维,才会主动获取相关知识。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创设一种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唤醒长期记忆中的有关知识、经验和表象,教师在教学中可用多种方式创设学习情境。

三、堅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

教师不能再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要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模式。让学生从被动地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地获取知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去钻研,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对于学习主体的学生而言,只有学会学习,才能具有参与教学过程的能力,让学生自主学习,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终身教育的要求。施教之功,贵在授法。

四、布置任务,体现层次

任务是课堂教学的“导火索”,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表现。这一教学环节主要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法”,在设计任务时要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原则。要巧妙地把学生要学习的知识隐含在一个个任务主题中,使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达到所学知识的目的。

五、正确评价、及时反馈

评价是学生学习情况反馈的一种有效途径,也是学习者掌握自己学习情况,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和完善其知识结构,提高其综合能力的重要方法。我们在评价的过程中既要符合实情,又要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既要指出学生的缺点,同时更要总结学生的优点。从而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评价让学生不仅看到自己的成果,还能学到别人更好的方法,享受到学习的快乐,树立起良好的自信心。

4.浅谈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篇四

***

信息技术在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传统语文教学存在着诸多令我们无法回避和否认的问题,出现了语文教学与社会发展不谐调的状况。为改变这种状况,顺应历史潮流,语文教育处于转型时期,全国上下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在这股春风的吹拂下,我们农村中学的教学条件得到了改善,在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走进了课堂,并且在现行教改的浪潮中担任着重要角色。我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也责无旁贷地卷入了这次浪潮中,努力尝试将信息技术这一新的科技手段渗透在语文教学中。

语文课是综合性非常强的学科。远程教育资源、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学媒体,已成为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有力工具。运用网络辅助语文教学,可以创设一个优良的情景,开阔学生的视野。使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知识具体化、实物化,变成直观、生动活泼的视觉信息,并配上文字与声音,图、文、声、画并茂,全方位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使学生的认知渠道多元化;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对于语文教学的改革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导入新课时,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一节成功的课必须由每一个好的教学环节组成,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巧妙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如教学《皇帝的新装》,不妨先把课文的结尾制作成一个动画:一个赤身裸体,头戴皇冠的皇帝,身后是手中托着空气的内臣和一群大臣,摆着一副骄傲的神气在举行游行大典。两旁街道上,窗户上都是围观的老百姓。蓦地,响起一个小孩子天真的声音——可是他什么也没有穿呀!屏幕上显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场面呢?请看《皇帝的新装》。学生的阅读兴趣大增,这堂课的阅读,岂有不成功之理?

二、运用多媒体课件,强化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拓展学生的思维活动。

计算机辅助教学以它特有的科学性和形象性,运用多媒体手段,将与课文主题有关的人、景、物或事件,呈现于学生面前,促进了教学形式的多彩、教学过程的优化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1、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掌握课文主要情节。

大凡记人记事的课文都有一定的情节。在记人叙事的课文中,课文的主要情节也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些篇幅较长的记叙文故事情节比较复杂,学生难以理解。如果使用了电化教学手段,就能使课文内容由繁变简,学生容易掌握。

如:《藤野先生》一文,在文章中,作者见到藤野先生前对东京的失望;去仙台途中,作者的忧国思想;以及与藤野行政管理相识相交过程和惜别的缘由等,集中起来作进一步的分析,让学生自己体会出作者的爱国思想是贯穿全文的红线,这样也就能把记叙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理解得比较透彻了。媒体手段这种密集形的信息提供,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大量的信息。

2、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挖掘人物形象。

课本中的许多优秀人物形象需要通过他们的一言一行,剖析他们的内心世界,挖掘他们身上所具有的高尚品质与可贵精神。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表现中国人民铮铮骨气的文天祥;集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于一身的我们最可爱的人——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毫无民族偏见和有严谨求实精神的藤野先生„„事先,制好课件,上课时把图文并茂的课件放映出来,唤起学生对相关背景知识的回忆,使文中人物的品德感动人、信念鼓舞人、心灵震撼人,促进了学生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发展。从而了解了人物形象。

3、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体会文章的语言。

课本中的许多名家名篇,有的语言流畅明快,有的语言生动活泼,有的语言凝炼含蓄,有的语言朴实感人,有的语言富有哲理性。运用多媒体可充分体会各种语言。

如:教《岳阳楼记》时,在播放整篇课文范读录音的基础上,重复播放精彩片断,插入切合课文主题内容的背景音乐,同时在屏幕上映出与朗读内容有关的画面,例如:晴天时的岳阳楼景,阴雨时的岳阳楼景等等,指导学生认真仔细地欣赏,反复体会语言的特点。通过统计对比,使用多媒体比不使用多媒体的学生体会感情高出46%。

4、利用多媒体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学习《中国石拱桥》一文,要让学生了解中国石拱桥的造型优美,质量坚固,工艺精巧,就要分析石拱桥的造型特征,结构特征,制作特征。但是学生,甚至教师连石拱桥见也没见过,无法对上述特征加以分析;课本上虽有一幅插图,却无法与其他拱桥比较,满足不了教学的要求。于是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生动地向学生展示出有名的赵州桥、卢沟桥以及其他一些古代、现代的典型拱桥。学生欣赏各式各样的拱桥,研究它们的形式、结构、装饰、雕刻等。由于强化了对实物的感受,又经过比较、分析等过程,学生们终于得出结论:中国的石拱桥优美、坚固、精巧,中国人民是具有高度智慧和创造性的人民。

三、运用多媒体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师教读一首诗歌时,其中的情感美和意境美单凭文字是很难再现的。借助美术、音乐等多媒体手段才能使学生直接感受到其中的美。如教《沁园春雪》《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两首诗词,用美术可以展示我国北方美丽而奇寒的雪域风光,诗中的实景和虚景、动景和静景、远景和近景均能以流动的画片一一展现;用音乐还能表达两位不同时代诗人的不同胸襟,同时诗中豪迈、惆怅的情调,也能以此一一抒发出来,让学生得到审美的享受。

可以说信息技术运用于语文教学,表现出了它独到的作用。它信息量大,节省课堂时间,增加课堂容量,转换师生角色,调动学生参与意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功能,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直观、生动、形象,一定程度上激活了课堂教学,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与学的效率。它辅助备课,减轻了老师的负担,它锻炼着老师在课堂中的主导能力。

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让我们无法回避的问题,这让我感到很困惑:

1、束缚思维,扼杀想象

从实用角度看,学校条件有限,不是上每一节课都可以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一个学期只有几次机会,。即使可以用,长此以往,可能造成新的课堂模式的单一与生硬。它信息量大,可能会培养部分老师的惰性,上课前缺少对文章的充分阅读与理解,只需要点击鼠标,随手拿来就上课,抹杀了老师个人的主观创造性。有时画面太多,闪得太快,让学生看得眼花缭乱,应接不暇。

2、长此以往,失去活力

从心理角度看,任何新生事物的出现,都会让人们产生好奇,从而激起了强烈的了解欲望,学生也是如此。学生接受着信息动技术的教育,表现得很积极,课堂气氛也热闹,学生没去关注学习的效果。可过一段时间后,学生对它了解了、熟知了,然后开始厌倦起来,语文教学重新失去活力,教学效率会不会再次走入低谷?

3.走入误区,抹杀个性,违背初衷.从文学接受角度看,阅读过程发生在读者与作品之间,是一个互渗互动的关系.作品一旦与读者发生关系,便不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作品的意义,也“只有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加上读者心灵层次,社会经历,语文能力,对作品背景了解程度等因素的影响,读者读了作品,经过思考转换之后,而内化为个人认知的一部分,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就有了因人而异的诠释。德国的伽达默尔曾说过:“凡有理解,就有不同”。所以,阅读,作为一种审美再造的艺术活动,具有鲜明的个性差异,同时,一部作品,总能给不同一人和不同时代的人以不同的美感和濡染。可是现在教师将信息技术运用于语文教学,通常把作品用一两个或一组画面而呈现在学生面前,想方设法牵着学生的思维走,从而表现出一种认识尺度的过分的求同取向,漠视了学生阅读思维的个性差异。我们在语文教学的实践上,尤其是在阅读教学中,应提倡学生对作品,特别是作品主题作出多元的解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只有带上学生自身体悟经验的色彩,才能真正有所收获,才能成为学生永久性的智力成果。

5.浅谈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学 篇五

莘县俎店乡中心小学 韩月红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农村远程教育工程的全面实施,使原来高不可攀的信息技术课程也“飞入寻常百姓家”,进入农村小学。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初步学会计算机的使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新课标中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这就指明了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创新思维的培养只有融化在每一个学生的心中,内化为学生自觉的意识、行为才算落实到位。作为一名农村信息技术教育教师,应该上好信息技术教育课,培养孩子们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孩子们了解信息技术基本知识,使孩子们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为他们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下面,我结合本人近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关于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游戏激趣入门,自觉学习。

小学生对游戏特别感兴趣,而计算机正具有能玩游戏的特点。根据这一特点,可以把计算机新课的学习寓于游戏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

例如,学习鼠标的操作,学生刚接触电脑,不能熟练使用鼠标。按照课本要求玩纸牌游戏,大多数学生不会玩纸牌游戏,我让学生们玩《明天打字员》程序中的打蚊子游戏。老师帮助学生启动程序,学生们看到鼠标指针变成了“苍蝇拍”,屏幕上来一只只“蚊子”。我给学生们制定任务:看谁打的蚊子个数多。学生们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学会了使用鼠标。用这种方法,很快的能教会学生使用鼠标。

学习指法是非常枯燥的,如果教师一开始直接讲解手指的摆放要求和指法要点,学生不但学的很累,而且很不愿学,更加不能强迫其练习了。我在教学中就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通》,比赛谁的成绩好或者与老师比赛。学生在“拯救苹果”等游戏的实践中发现,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练习好指法。于是就有人提出如何能够打得又对又快。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再讲解指法练习,学生学得就很认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学生们再玩这个游戏时就感到轻松自如了。这样,既保持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还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去学习计算机知识。

二、多角度培养创新思维

——训练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指根据已有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思维形式,是创新思维的核心。为走出传统教学中“重求同,忽视求异,重集中思维训练,忽视发散思维训练”的误区,必须克服单纯传授知识的倾向,注重顺向思维、逆向思维、多向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和创新性。

如,在教学word插入图片过程中,插入图片后故意将图片工具关闭。使图片不能设置,学生在操作中,也遇到了这个问题。我也装做不会操作。请学生分组讨论,学生回答:在以前老师讲过,如果格式工具栏没有了怎么办,就在菜单栏、常用工具栏任意位置右击,在出现的菜单中将所需要的工具单击选中就可以。同学们操作,果然找到了图片工具栏。这样,要比直接讲解效果更好。

——设疑启思。“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可见,营造“疑””与“思”的良好情境,是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方法。要改变教师“一言堂”唱“独角戏”的老方法,给学生更多自我学习和钻研的空间,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敢于质疑发问,敢于打破常规。要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设计出针对性、启发性较强的问题,以此点燃学生求异思维的火花。

三、自主学习,不断创新

电脑知识有很大的开放性,学生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我们教师应该充分抓住学生的这一兴趣,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其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电脑知识。这也是培养学生不断创新的手段之一。如在教学FrontPage的超级时,老师演示没有链接的作品,接着提问:现在只能一页页欣赏,那么你能不能把你网站里的网页与主页链接起来吗?然后让学生自主学习。有的学生讨论、尝试,有的学生在看书寻找,有的学生在使用帮助系统(在教学Word时就教了如何使用帮助系统)……同学之间也不由自主地互相帮助起来。最后让学生互相交流,教师进行适时的点拨,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超级链接的方法。

利用电脑本身自有的特点,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如教学完画图软件后,可以让学生自由创作作品;教学Word的插入图片时,让学生进行诗配画的创作;在低年级教学“画图”时,那美丽的图案使学生感到无比新奇。讲解了如何操作后,学生已迫不及待地动起手来,组合成具有丰富想象力的图案。可以说利用电脑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四、学科整合,多方面发展

计算机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式,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就应该让学生“把所学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应用于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因此,在计算机的教学过程中就必须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让学生自觉做到“学有所用”。

如在教学Word时,结合学生实际,让他们用计算机进行板报设计等;教学画图软件时,让他们配合美术课,进行实际的绘画;在教学上网时,结合农村当地情况帮助父母查找一些关于西瓜管理的知识;结合科学、语文、社会等学科,查找自己需要了解的知识;……这样,使学生在学习计算机过程中完成其他学习任务,让学生感到计算机知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培养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增长了学生的知识面,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五、潜意识培养学生主动性

没有主动性,便无法充分挖掘潜在的创造力。教学过程中,我既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注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经常思考:学生的潜能怎样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他们学会学习了吗?计算机课作为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课程,尤其注重学生实践。上机实习时,我总是提出问题,让学生去解决。开始个别学生有畏难情绪,依赖性很强,希望老师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我故意不理他们,也不许相邻的学生帮忙,这些想“偷懒”的学生只好自己摸索,当他们自己最终解决了问题时,特别兴奋,有一种特殊的成就感,以后也就乐于主动探求解决问题的思路了。这样既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又启迪了学生创造的思维;既提高了学生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意志。有的学生在计算机学习阶段总结中说:“最大的收获就是通过基本的知识能自己摸索出别的知识与技巧。”我认为学生的这种收获,就是教师的最大收获!

总之,要上好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这门课程,必须使用学生易于接受的语言和教学方法,使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同时要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践中去,让学生感到信息技术课一定要学会,一定要学好。布鲁纳说过:“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的最好途径就是使学习者主动卷入学习,并从中体现到自己有能力来应付外部世界。”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勤学好问。因为每个人都蕴藏着无限的潜在创造力,普通人和天才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问题是缺少一把打开这座神秘宫殿的钥匙。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机会,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一些创造的信心,多一些成功的体会。

6.浅谈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篇六

中江县杰兴镇中学王成

当前,信息化技术正以排山倒海之势席卷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而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的提高,特别是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各项配置的完善,我们农村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学也有了基础条件,这对于广大农村学生来说既能够学到有用的知识和技能,又有了一个了解更加多彩世界的渠道,这是天大的幸事。但是,目前的信息技术教学传授给学生知识的有效性却不高,学生学习了一段时间后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就开始下降。经过分析,我发觉这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程度不够。在目前的教育中,由于受到了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家都只注重中高考考试成绩,只注重中高考考试科目。学生也就认为信息科是不重要的,普遍以一种好玩的心态来学习信息技术,学生对信息技术这门学科的学习主动性不高。

2.硬件软件设施不够到位以及无法及时更新。比如在杰兴中学,计算机教室学生电脑只有30台,而每个班级的学生都是四十多或者五十多个,往往两名学生只能合用一台电脑。其次由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硬件和软件的快速更新,在目前的教学条件中,经常会出现计算机的硬件设施过于老化,无法满足软件的运行要求或者是软件版本过老,没有及时更新,即使学生完全掌握了也没办法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3.教师自身的能力和水平有限。在计算机教师中,普遍的专业能力不足,学校对于信息技术老师的配备往往不够重视,信息课老师往往还要上其他课程,老师用在信息课技术教学方面的精力就不够。而且由于软件的逐渐更新,老旧的信息技术知识往往不能适应新的软件环境,而教师又有其他课程的教学任务,就没有多少时间对自身的业务能力进行提高,就依靠自身以前掌握的知识去进行教学,没有对自身提出高要求,而这就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相当差。

当然,条件是有限的,但是我们老师就应该想办法克服各种困难,在有限的条件中发挥自己的创新意识,充分利用现有条件搞好信息技术教学,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它是学好一门课的内驱动力,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操作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创造性地设计教学结构,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使学生自主自愿地学习信息技术课。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在信息技术课起始课教学中,要从计算机的产生、发展、最新动态和计算机网络的有关常识的介绍,国内外计算机技术的比较,同时结合本地区、本校利用计算机进行经济管理、教育科研、通信等方面的应用情况,最大限度地让学生了解到计算机的重要作用,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让学生有成功感

课堂中多展示学生作品,利用成功体验激励学生的学习课堂上多展示学生的作品,给予表扬鼓励,会使学生有成功感,感到莫大的欣喜,对自己充满了信心,从而对计算机学习产生更为强烈的兴趣。在课堂上,我有时会选一些同学示范操作,或者演示自己的作品,伴随着老师和同学们的赞美,这些同学都会沉浸在一种难以言喻的兴奋之中。课堂中我让每个同学都把作品上传到局域网中,这样,只要进入网上邻居的同学都能看到,当看到有同学欣赏自己的作品时,他们会充满成就感。同学们在交流作品时,彼此之间也会相互启发和激励,取长补短,使自己的作品水平得到提高。利用成功的体验,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合适的方式,一定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三、巧设课堂前奏

在计算机机房上课时,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要巧妙的设置课堂前奏。学生大多想自己操作,不想老师多讲。可以告诉学生在课堂的时间安排上有以下三种方案:第一,讲一节课,不操作;第二,讲 30 分钟,操作 10分钟;第三,讲 10分钟,操作 30 分钟。大家希望采取哪种方案啊?学生会说第三种方案。这时抓住机会巧妙安排:大家要想让老师采取第三种方案,必须集中精力听课,否则就采取第二种方案,甚至第三种方案。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会比较集中。

四、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加强课堂教学的互动

在课堂上做到严肃自由、主动探索。严肃是一种规范,自由能使学生思维解放。在保持较好的课堂纪律的同时,要让待发展生敢于提问,让优生敢于质疑。这可以运用知识竞赛法,作品展示法,学科整合法。老师善于把教学过程营造成有利于学生积极进取、能吸引学生兴趣的环境。这样,教学就能够离开僵化走向灵活、离开凝固走向丰富多彩,离开混乱走向秩序。师生互动,学生的互动在课堂上要得到体现。互动可以在小组合作中体现,小组合作实际上是一种优、差的合理搭配。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优生发挥特长,施展才能,差生尽其所能,学有所得。这实现了学生资源的共享利用。这种互动能够调动优、差生的积极性,将会明显的改善课堂纪律。

五、努力提升教师自身的魅力

改善课堂纪律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素质。作为一个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的充实自己,才能达到良好的课堂纪律与显著的教学效果。当然,老师的教育总是有限的,我们总是在不断的实践中逐步成长的。我们未来的路还很长,我们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我们的责任真的很重大!感悟很多,思考很多,收获会更多

7.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初探 篇七

一、在教学中采用“实物+讲演”的教学模式

由于地处偏远山区, 在小学没有条件开设信息技术课, 学生刚升入初一, 不认识键盘、鼠标、显示器等设备。在教学中, 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 首先从认识键盘、鼠标、显示器等基础知识开始教学。如学习键盘的基本操作。在教学中展示一真实键盘, 告诉学生这就是键盘, 让学生认识键盘, 进一步了解键盘的分区, 最后学会怎样使用键盘。

二、采用“演示讲解+笔记+操作”的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是一门知识性、技能性与创新性相结合的学科。现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理念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 从单纯的技能训练上升为全面的信息养素的培养。

信息技术虽然被列入农村中学教学课程, 但在山区得不到很好的重视, 每周只有一节课, 由于学生平时没有用额外的精力去学习, 上课间隔时间较长, 许多学生忘记了上一次课所学理论知识, 对操作的掌握更困难。如果课堂教学效果得不到提高, 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 这样很难达到教学目的。

在教学中运用“演示讲解+笔记+操作”的教学模式, 是指老师不仅运用语言, 而且还运用数字化的图像、文字等通过实际操作演示的手段传递信息, 给学生多种感官的刺激, 使学生直观形象地接受新知识与技能训练。遵循了信息技术教学中直观形象的基本原则。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 许多有关信息技术基本知识与操作技能, 仅凭口述, 学生是很难准确理解的。因此,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 采用“演示讲解”, 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 同时使学生都能看清或听清教学的内容, 在头脑中形成比较鲜明的表象。这种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演示的对象与操作过程, 注意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 尽可能使学生的认识上升到理性阶段, 形成基本概念, 理解操作过程。让学生将每堂课演示讲解的步骤作好记录, 再按照笔记上的步骤自己动手操作, 在此基础上得出正确的结论, 从而使教学取得最佳的效果。

三、“分组指导+实践”的教学模式

在短短的几年教学实践探索中, 我认为, 仅凭教师个人的力量要教好信息技术这门学科是很难实现的。因此, 要通过学生的合作交流来提高教学质量, 可采用“分组指导+实践”的教学模式, 就是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首先, 选出一组基础较好的进行强化训练。其次, 将这一组分配到各小组进指导, 通过小组讨论传递新知识。再次, 通过交流合作, 把所学知识进行实践操作练习。以这种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从而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相关基础知识和基本的操作技能。如在教学怎样使用鼠标时, 先从已经分好的小组中选出一个小组, 让他们每人拿到一个鼠标, 然后给大家演示讲解鼠标的结构。让学生用右手握住鼠标, 食指轻悬放在左键上, 中指轻悬放在右键上: (1) 拖动鼠标指针指向所需图标, 左键单击选定所需图标, 双击打开所需图标; (2) 拖动鼠标指针指向所需图标, 右键单击, 弹出快捷菜单:

选择所需步骤进行操作。

最后, 通过游戏“空当接龙”让这一组学生和其他各组学生进行交流, 学习鼠标的基本知识, 指导其他学生实践操作练习运用鼠标, 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8.浅谈农村中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 篇八

一、培训的针对性要强

对农村地区的高中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时,培训的内容需要具备较强的实用性,通过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使教师能掌握运用计算机的一些技巧,同时培养教师自学信息技术知识的能力,使他们在培训结束后能对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利用网络进行查询,获得解决的办法。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实际操作,使教师在理解理论知识的同时,获得较强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

二、培训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由于农村地区的高中学校普遍存在资金不足,缺乏信息技术教师,在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时会遇到各种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很多参加培训的教师对培训的期望不高

由于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农村地区高中教师对参加信息技术培训的热情不高。他们认为这种培训只是一种形式,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不仅要寻找资料,还要制作成课件,这对仅仅掌握了一些计算机基础操作能力的教师难度很高。他们在进行课件制作时会花费比单纯备课更多的时间,这就导致教师在进行培训时的期望过低,不能引起他们对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在进行培训时,由于很多信息技术能力不高的教师存在畏难情绪,认为自己再怎么进行培训也掌握不了信息技术操作。

(二)培训结束之后不能把所学运用到教学中

由于农村地区用于培训的资金有限,参加培训的教师很多,这就使得计算机硬件设备缺乏的情况,很多教师在进行培训时不能同时进行操作,只能看培训教师进行操作,练习的时间很少,导致培训的效果不明显。这种效果甚微的培训会打击到教师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在面对较难的信息技术操作时不知所措。在教学过程中,由于不是每个教室都有多媒体教学设备,要是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教师和学生需要去专门的教室进行学习,存在很多麻烦,这就使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的热情不高,不能把所学和教学进行结合,失去了培训的意义。

(三)教师受传统观念的束缚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仅仅是利用黑板和语言就能进行知识教学,并且学生的成绩也能不断提高,教师会认为是否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对成绩的影响不大,所以对信息技术的运用不重视。而在一些学校中,年龄在40—50岁的教师其接受和学习能力明显不如年轻教师。这个年龄阶段的教师会倾向于不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他们认为制作课件会浪费自己大量的精力。由于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好处教师不能充分体会,这就使一大部分教师对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不感兴趣,给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全面覆盖增加很大困难。

三、改善培训现状的做法

(一)增加资金投入,提高信息技术培训的硬件水平

在农村地区的高中学校,需要想办法获得更多的教学资金,使每个教师都有用于信息技术教学的硬件设备,这对于年轻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教学会起到促进作用。同时,通过互相听课学习,学校中的教师会深刻感受到信息技术运用到课堂中的作用,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时,不仅能节省教学时间,还能使教学充满乐趣,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教师之间的互相影响和学习,能使信息技术的运用逐步扩大范围。

(二)学校领导对积极参与培训和运用信息技术的教师进行奖励

学校对积极参与培训并在培训结束之后能把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中的教师进行奖励,以此激发教师对培训的重视程度,使他们通过培训能真正获得提高,真正了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硬件设备具备之后,需要把这些设备运用起来才能实现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全面覆盖,这就要求学校领导对这些积极运用信息技术的教师重视起来,通过对这些教师的奖励来激励其他教师的积极学习和运用。

(三)培训要考虑教师的实际水平

由于每个教师的年龄和信息技术的运用和操作能力不同,信息技术培训教师要根据每个教师的能力为他们制定相应的教学内容,使每个教师的水平都有一定的提高,促使他们更积极的学习。对于一些年轻教师可以教给他们基础操作之后,让他们进行自主学习。而对于一些年纪较大的教师,要对他们进行基础知识的讲解,让他们通过多练习来获得对知识的掌握,使这些教师在培训中能真正掌握信息技术知识。

(四)培训方式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由于信息技术的特殊性,如果单纯进行理论讲解,参与培训的教师不仅很难记住培训的内容,很多水平较差的教师会听不懂讲解内容,更别说培训完之后进行操作了。这就要求培训者在对教师进行培训时使他们在接受理论的同时在计算机上一步一步地进行操作演示,要提高培训的效率,提高教师的操作能力,就需要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五)要使培训持续性进行

对农村地区的高中教师进行技术培训,不仅仅让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还要使他们的信息技术能力不断获得提高。除了为教师进行专门的培训之外,还要教给教师学习信息技术的方法,使他们在培训结束之后能自己进行不断的学习。通过自主学习,使自己的信息技术能力不断提高,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时能得心应手,促进教学的顺利进行。

总之,对农村地区高中教师进行培训时,要考虑到农村教师的观念和信息技术操作水平,要使他们从观念上认可信息技术对教学起到的促进作用。在进行理论培训时要结合动手操作,使教师在接受培训之后能独立进行课件的制作,能利用网络进行知识的查询,使他们经过一定的培训,掌握一些信息技术之后,能获得自学信息技术的能力,使他们的信息技术水平能持续性地获得提高,实现农村地区学校教学信息技术的全面覆盖。

9.浅谈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篇九

课题中期总结

教师:王巧珍

信息技术课程与以往的计算机课程相比已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它要求学生不仅仅是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生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而帮助学生发展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信息素养是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的,基于这样的发展形式,我校信息技术教研组在教育厅教研室的组织下,于2010年9月15日申报立项,2010年12月29日在宁夏教研网上公布本课题审批立项,自此我们的研究正式开始,下面我就这一阶段课堂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整改措施进行说明。

一、课题探究的提出与修改

由于我校是一所面向农村学生的学校,学生大部分来自于农村,他们基本没有任何电脑操作技能,甚至有些学生面对电脑胆怯不敢动手。而部分来自县城家庭的学生因为从三年级就接触电脑对微机的部分简单操作驾轻就熟,这样的差异就形成了课堂教学中的难度,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学校教学条件,如何有效组织课堂教学,切实提高教学实效,是我们关注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的重点问题。故此我们经课题组讨论确定将课题名命名为《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效性探究》,后经过第一阶段的研究、论证,发现在中学信息技术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太多太多,而我们能处理或未能应对的问题也是层出不穷。于是结合我校学生实际,后经课题组共同研究决定将课题涵盖范围缩小,重新命名为《面向农村学生的初级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探究》。

二、本阶段课题研究任务 任务:

1、发现并矫正学生不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

2、发现并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3、协调学生关系,有效组织合作学习,加强学生团结协作能力,切实提高学生学习的实效性。

4、开展课堂教学实验。

三、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通过第一阶段的研究总结加上第二阶段的深入研究、探索,特总结出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分别存在的问题以及我的应对措施并做如下说明:

应对措施分析: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

由于我校大部分学生都来自农村,对计算机的技能掌握几乎为零,这就导致部分学生在上信息技术课时缺乏学习兴趣,不能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这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比如上学期我带的七年级,在一节《文档美化》课上,我布臵任务让学习自主实践操作,巡视检查中我发现有部分学生你一过去他立马就打开Word软件开始操作,你转头去看其他学生的他立马就打开游戏玩耍。我有点生气就让他打开他前节课的作业完成本节任务,他磨磨蹭蹭半天都打不开,最后妥协的承认说自己没做。我问为什么不按老师要求完成作业,学生的回答竟然是:“上小学的时候,老师不让我们做作业,都是老师直接讲,讲完就让我们自己玩游戏呢。”我哑然。这样的学习态度严重影响了教学效率,也抹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习兴趣。

针对七年级出现的这个问题,我在我所带的三个班级里专门上了一节谈心课,这节课我没有讲任何知识就只是轻松的与学生交流。我让同学们谈谈这样几个问题:在小学的时候信息技术课是怎么上的?信息技术课上大家最感兴趣的东西是什么?你们认为我们应该怎样上好信息技术课呢?问题一出,大家踊跃发言,各抒己见,我总结就是:上信息技术课不能干巴巴的老师老讲,讲完不能没有作业巩固,操作任务时老师要巡视辅导,还有要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操作电脑做他们想做的事激发他们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参照学生的建议,我在后面的教学中逐步实施,发现大部分学生的兴趣回来了,学习态度有了明显改善,主

2、小组合作探究,增强学生凝聚力

互助与挑战是创新心理生成的条件教学中师与生、生与生相互协作,在互助中有挑战,在挑战中体现相互激励,从而促进探索的意志品质,动操作意识也强了,动手能力好了我的课堂教学也就有了实效性。增强自身发展的动力。合作学习过程是为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而产生的互帮、互助行为。在教学实验中发现,取得成功的合作小组成员,都认为同伴的帮助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合作学习活动明显表现出共同努力的特点,同学间存在着积极的相互依靠、相互信赖的关系。研究进一步发现,学生在合作学习时,即使他们之间成绩具有显著差异,学生也会认为他们的水平、能力是相近的。这种认识会引起一种平等的自我评价,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使思维活跃。教学实践还发现,学生在成功的集体与在不成功的集体中,对自己的成就会有不同的评价。良好的合作学习氛围更能激起个体成就动机的追求。

在课题实施第一阶段前,我一般授课为了方便都是按照座位分组,没有考虑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这样在完成作品或者作业中有些组就不能按时完成任务或者只有部分组员完成任务而其他组员未完成。比如在讲《芳草地》板报的制作时,我要求学生六人一组分组进行板报内容的填写,图片的插入、文字的技巧使用并最终完成一个作品进行展示交流。在巡视检查中我发现各组组员好似独立成组,独立完成作品。熟练的快速操作,不熟练的抓耳挠腮、苦思冥想。组员之间没有探讨,没有互相帮助,甚至有些是一个组的成员都不能熟练操作。一节课下来学生没有如我所期望的把作品都完成,我的教学任务也就没有完成,当时有深深的挫败感。后来在听了同组冯老师的一节优质课后,他课堂上学生优劣搭配的分组法,激励性的奖励让我茅塞顿开。课后我就针对我所带班级学生的差异进行了摸底调查,按照优等生带动学困生的原则重新安排座位重新分组,在课堂实施中不断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赞扬他们的每一个小进步,一学期下来我发现学生在分组操作完成任务时都很积极,兴趣浓厚,能达到互相帮助共同协作完成任务的目的。

3、有效利用教学机制,掌握专业理论和技能能力

由于学生绝大部分来自农村,个体的差异导致部分学生总存在这样那样一些“怪”思路、“怪”问题,反映到课堂上就是考验一个教师的教学机制。我曾上过这样一节课在七年级上册《计算机组成》这节课上,我在讲解计算机硬件组成部分时讲到鼠标,我采用探究式教学的方法让学生观察输入设备鼠标的形状和鼠标指针。正在和同学们探究鼠标外观的的特点时,有一位学生突然问道:“老师,鼠标的形状太有趣了,是谁 发明了鼠标啊?他又为什么要设计成像老鼠一样啊?”当时我心想:“坏了,这个学生怎么会问这些问题,我在备课的时候并没有准备,我也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怎么办呢?”我沉思了片刻,问道:“有没有同学知道答案呢?”同学们都在摇头。随后我便解释道:“刚才这个同学的问题提得非常好,可老师在课前也没有查阅相关资料,所以也不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好在我们可以上网,现在我们就一起上网查资料弄清这个问题吧!”后来,我和学生们一起在网上搜索到了答案。

课后我就这个问题和同课组的几个同事探讨,同事都说遇到过这样类似的事情,每个人的解决方案都不同,有让学生自己下去思考的,有直接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的,也有让学生一起讨论共同解决问题的。但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理念,那就是作为教师回答不出学生的问题时实在是尴尬,但是我们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古人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人生有涯而学问无涯,教师不是知识的化身,所以不要忌讳说“我不知道”,要以真实的自我展现给学生,用高尚的人格去感染学生。我们不仅要敢于承认“我不知道”,而且要积极利用“我不知道”的问题,创设师生协作学习和共同探究的情境,培养学生积极与人协作的良好习惯。对“我不知道”的问题,教师要与学生一起查找资料、相互讨论、共同探究,从而使师生共识、共进、共成长,这样会真正赢得学生的尊重。从这件事也反映出我们信息技术教师不但要会课本中的知识,还要会对相关知识进行拓展,要设想课堂中出现的“突发”问题,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技能能力。为此,我主动自学了《有效教学的实践与反思》《信息技术与中小学教学整合的教学原则和校本推进模式》《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等书籍和网络资料。

通过以上案例分析总结发现的问题:

(一)学生方面

1、部分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

2、少数学生缺乏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习目标不明确。

3、极个别学生因学习成绩差和自控力差,较多的时间不参与课堂活动,甚至干扰影响全班学习。

(二)教师方面

1、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与新课程改革不相适应。比如引课方 面过多的注重于形式而忽略了实效性。

2、重视结果而忽视教学的过程。教学各环节处理缺乏有效方法,尤其是难点的处理缺少层次,不能启迪学生思考、探究、感悟,主体参与不够,直接影响到知识的构建和能力的提高。

3、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了解不够,过多地在学生已经掌握的旧知识上不厌其烦地讲解,既辛苦又无效。

四、下一阶段设想

《面向农村学生的初级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探究》课题的研究第二阶段也要结束了,下一阶段我的设想是继续探索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同组同事探讨好的教学理念,大胆创新,不断进取。总结智慧经验,抛弃糟粕,不断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实效性。

课堂上这样那样超出教师备课范畴的事例很多很多,每天几乎都有不一样的问题需要我们反思,需要我们改进。《面向农村学生的初级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探究》的课题研究已经两年了,两年来我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不断充实我的课堂,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对待教学,和同事探讨好的教学经验希望能使自己无论从知识角度还是自身涵养上都提高一定梯度。面对下一阶段的课题研究,我依然保持乐观心态,积极准备接受更多挑战,从挑战中汲取经验,从挑战中提升自我业务能力,不断创新我的课堂。

回眸我们的工作,取得的成绩令人欣喜,通过课题研究,使我们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益——无论是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还是学生各方面素养的培养,无论是对于推动教学改革还是促进教学自身的发展,科研都是最佳途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今后,我们将以创新教育为动力,克难奋进,在各级领导的正确指导下,扎扎实实地开展实验研究工作,争创更大佳绩!

附:教学设计 教学反思 教学论文 图片资料

《面向农村学生的初级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探究》

——案例反思

从事信息技术的教学已经10年了,从最初的计算机课延伸到信息技术学科,从老教材的课标推进到新教材的新课标,信息技术课也发生了质的变化。以前的计算机课我们培养的是学生的操作能力,只要能操作就完成教学任务,但现在的信息技术课把我们的目标要求提升了,它不但让我们要教学生学会操作,重要的还是要培养学生思维、动手、创新能力和使用信息的基本素养。这些要求让我们信息技术教师重新审视自己,重新武装自己,以达到新课标要求。

我校是一所面向农村学生的学校,学生大部分来自于农村,他们基本没有任何电脑操作技能,甚至有些学生面对电脑胆怯不敢动手。而部分来自县城家庭的学生因为从三年级就接触电脑对微机的部分简单操作驾轻就熟,这样的差异就形成了课堂教学中的难度,教学实效性的把握就成了信息技术教师最大的挑战。从教10年课堂中时不时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不断考验着我的耐性也考验着我在 课堂上的教学机制。

有这样一节课。课前我做了充分准备,教案的撰写,备课,教学素材、教学评价表、课件,然后兴致勃勃的来上课。刚到教室门口我就看到很多学生还在教室内打打闹闹,教学使用的背投也没有打开。当时心里很生气,脸上立马就表现了出来,准备就这样进班先教训教训这些学生。眼光随意的巡视了一下教室突然发现坐在前排的学生中有三位学生毕恭毕敬的站了起来,眼光直直的看着我,目光中充满着胆怯充满着不安。当时我的心似搅了一下,立即压抑下发脾气的冲动默默走进教室站在讲台上等全部学生安静下来然后就开始上课。也许是看出我的不开心,也许是我无言的责怪整个教室除了学生刷刷翻课本的声音其余变的鸦雀无声。趁机我也马上转变态度开始用温和的语气授课,先演示课件——提问问题——回答——布臵任务——小组合作完成——作品展示——巩固总结。整个教学过程下来学生积极配合,认真完成任务并上交作品,一节课的教学任务顺利的就完成了。事后我进行反思,如果那天我发脾气训学生也许就会触动学生的逆反心理,既占用课堂教学用时又达不到良好的教学实效。这样看来采用合适的教学机制很重要。

还有这样的一节课。在七年级上册《计算机组成》这节课上,我在讲解计算机硬件组成部分时讲到鼠标,我采用探究式教学的方法让学生观察输入设备鼠标的形状和鼠标指针。正在和同学们探究鼠标外观的的特点时,有一位学生突然问道:“老师,鼠标的形状太有趣了,是谁发明了鼠标啊?他又为什么要设计成像老鼠一样啊?”当时我心想:“坏了,这个学生怎么会问这些问题,我在备课的时候并没有准备,我也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怎么办呢?”我沉思了片刻,问道:“有没有同学知道答案呢?”同学们都在摇头。随后我便解释道:“刚才这个同学的问题提得非常好,可老师在课前也没有查阅相关资料,所以也不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好在我们可以上网,现在我们就一起上网查资料弄清这个问题吧!”后来,我和学生们一起在网上搜索到了答案。这节课我的反思是:作为教师回答不出学生的问题时实在是尴尬,但是我们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古人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人生有涯而学问无涯,教师不是知识的化身,所以不要忌讳说“我不知道”,要以真实的自我展现给学生,用高尚的人格去感染学生。我们不仅要 敢于承认“我不知道”,而且要积极利用“我不知道”的问题,创设师生协作学习和共同探究的情境,培养学生积极与人协作的良好习惯。对“我不知道”的问题,教师要与学生一起查找资料、相互讨论、共同探究,从而使师生共识、共进、共成长,这样会真正赢得学生的尊重。

课堂上这样那样超出教师备课范畴的事例很多很多,每天几乎都有不一样的问题需要我们反思,需要我们改进。《面向农村学生的信息技术教学实效性》的课题研究已经两年了,两年来我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不断充实我的课堂,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对待教学,和同事探讨好的教学经验希望能使自己无论从知识角度还是自身涵养上都提高一定梯度。面对下一阶段的课题研究,我依然保持乐观心态,积极准备接受更多挑战,从挑战中汲取经验,从挑战中提升自我业务能力,不断创新我的课堂。

重温课标、教材心得体会

教 师:王 巧 珍

这学期,在师资培训中心牵头、学校领导的组织下,我对信息技术教材又一次进行深入的学习,有了几点体会。作为一名教学第一线的普通教师,我感觉到新的教学课程无论在课程的功能、结构、内容还是评价等方面都较原来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经过原来的教学实践与探索,新课程给我留下了许多值得回味和深思的地方。

首先,新课程带来了新教材和新观念,教材是我们从事教学活动的线索,我们与新课程的对话是通过对实验教材的使用而展开的,因此,一拿到教材,我就下意识的把它与原有的教材进行了比较,很明显,新教材更加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新知识的引入几乎都是利用现实生活中的素材,而且图文并茂,呈现方式丰富而开放。全新的教材蕴藏着全新的理念,过去那种教材中写什么,教师就教什么,新的理念教育我们,教材不再是教育的目的和结果,而是作为可以利用的工具和手段,那么怎样使用好这个工具呢?我的体会是:

1、深入挖掘教材,把每一课,每一幅图中蕴含的教学因素都发掘出来,同时,根据教学实际合理的组织教材。

2、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使教材的使用达到最佳效果,现有的资源包括书中的情景图,学生手中的学具以及我们生活中的许多事物。

3、教师要勤于动手,制作各种教具来帮助学生进行数学活动。

4、老师还要善于动脑,根据教材内容为学生创设课堂教学情景。

其次:新课程的理念需要新型的师生关系,学生的主体性能否真正得到体现,课堂教学中能否真正实现互动,关键取决于师生关系是否民主、平等。传统的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下,在课堂上经常会出现每当教师板起脸,学生就低头认罪,万马齐喑的场面,这样的师生关系显然是有悖于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的,要贯彻《课标》理念,教师必须先转变自身角色。在新课程教学中,孩子们上课不再只是单纯的坐着听讲,他们想说想动,因此教师由居高临下者转为“平等的首席”,怎样来实现师生角色的转变呢?这个问题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我们已习惯了原来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思想,在实践中我的体会是:努力为学生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形成良性的师生关系的关键。在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学生时时能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喜爱、尊重和信任,他们也才会真正从心底里喜欢这位老师,从而构建起新型的师生关系。

第三、新课程要求我们组织新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走进课堂教学的。为了采证“小组合作”的时效性,我进行了一些思考和尝试。

1、合理组建小组。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把全班学生搭配成若干四人学习小组,然后民主选举一名小组长。

2、确立合作学习目标。明确的告诉学生,四人小组在学习时要互相交流,互相帮助,共同来完成学习任务。

3、完整小组学习的过程。在合作学习之前说明学习的内容和目标,评价的标准,以及合作的重要性,适时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明白怎样完成学习任务,然后小组成员分工,探索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小组间进行交流,教师适时评价。

4、要注意小组交流讨论的内容要有价值,有一定难度,否则学生毫无兴趣,有时还会趁机聊天。

5、要合理控制合作讨论的时间,不要在学生刚刚投入时就拍手叫停,也不要让学生漫无边际的说下去,从而提高小组合作的质量。

总之,通过新课程的实践教学,我感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要求我们教师要学会勤奋,学会钻研,还要向孩子一样善于动手,乐于动手,其次,教师应具备出色的调度能力,使开放的课堂教学与必要的学习纪律的关系达到和谐。如此才能使我们的学生长知识,更增长能力,通过数学课程教学让人人得到不同程度上的发展。

教 学 设 计

能工巧匠—ACDSee图象处理技术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ACDSee中图片裁剪、旋转、曝光、添加文字等基本功能。技能目标:

1、初步掌握利用ACDSee调节图片亮度及添加文字。

2、较熟练掌握利用ACDSee对图片进行裁剪及自定义旋转。

情感目标:

1、在软件探索中不断提高学习的自主性,在评价中培养与人沟通的能力。

2、在处理图片的过程中,体验图片处理带来的快乐。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利用ACDSee对图片进行裁剪、旋转、添加文字。教学难点:根据实际需要对图片裁剪 【环境与素材准备】

1、教学环境:多媒体网络教室,学生计算机中安装IE(5.0以上版本)。

2、制作带有问题图片的网页,准备一些经恰当处理过的图片,准备好学生上交作业的共享文件夹。【教法及课时】

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探究学习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巧妙导入

展示“福布斯2007年名人榜网页”

师:这是老师的学生做的网页,网页的主题关于“布斯2007年名人榜网页”。你们听过福布斯名人榜吗?

生:有

师:简单介绍福布斯名人榜,你都认识图中的那几位名人? 生:姚明,刘翔,张艺谋,章子怡,巩俐,周迅,李宇春,徐静蕾

师:指出:“网页中的图片放在站点下的images里,站点里图片发现变化,网页刷新后,会发生相应变化。”请同学帮助这位同学修改网页,让网页变的更漂亮。

(取学生最关注的明星为素材,从素材上吸引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介绍中给学生进行一个爱国教育。)

二、重温旧知,掌握新知

1、师:发现有同学看网页头是转过来的?

2、分析2张图片,分别是90度和任意角度的图片,学生演示:90度旋转的图片的旋转

(重温上节课对图片90度的旋转,也解决了“对图片进行任意角度的旋转”新知识。)

3、师:能否用刚才的90度旋转方法来处理另外一张图片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学生活动

求助方式:可请桌面上的“小助手”帮忙;可结合课本;可相互讨论;可向老师求助

三、学生示范,突破重难点

出示处理好旋转的网页

1、师:再看看已经处理好任意角度的图片,这张图片与其他图片协调吗? 生:周围的一圈是不要的,所需要的是图片中间的这块。师:那该如何处理,只保留中间部分呢?谁愿意上来试一试。

2、学生上来操作,以做示范。控制学生演示速度,边解说。

3、网页中还有类似的图片吗?

4、布置任务,共对3张图片进行裁剪。

四、发现问题,主动探究

1、提出问题:这网页在色彩效果上有什么缺点呢? 生:最后一幅图片特别暗。

2.解决问题:用我们所学的ACDSee工具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相互讨论、探究,解决这个问题)

3、学生动手操作

(在学生动手操作时,不断的强调、鼓励学生去挖掘新功能。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自主创新的学习方法,这也是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所面临的问题。)

4、布置下个任务,选择1或2张图片添加相应的文字。

(分层教学:学生操作,教师个别指导,提出ACDSee的其他新功能,让完成本节课4个基本技能的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再学会其它的操作技能。)

五、点评作品,课堂总结。

1、作品上交 注意把网页文件夹改成自己的姓名后,再上交。

2、学生自评,描述自己在修改作品所用的操作技能

(对本节课知识的一个回顾和小结,另一个方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学生互评

(通过对比作品,找出作品中不足之处,让学生逐步学会怎么去评价他人的作品,提高审美观,去其不足,吸收优点。在互评中,不断提高自己。)

4、总结课堂,布置作业,探索ACDSee新功能。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感觉还是比较成功的,课后学生的反馈也说明学生收获很大,并且好多学生表示要继续学习ACDSee这个软件。

一、我认为本节课的亮点在于两个方面:

1、教学用的素材(即图片)来学生最关注明星。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学习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本节课素材都是有中国代表性的明星照片,为中国体育事业作出贡献的明星。用学生熟悉的、有兴趣的内容进行教学,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与信息技术的紧密性,使信息技术课更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从而产生学生的探索求学的动机。

2、利用了探究式学习方式

上一篇:在药学年会上的致辞下一篇:助理会计员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