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漠化治理技术

2024-08-02

石漠化治理技术(精选10篇)

1.石漠化治理技术 篇一

城乡垃圾及垃圾填埋场渗滤与荒漠化治理技朮资料

摘 要

一、知识篇

1、专利

(1)一种有机生物药肥及其制备方法, 专利号为: 201010534721.2(2)一种城乡垃圾发酵液及其制备方法, 专利号为: 201110140068.6(3)利用城市生活垃圾填埋渗滤液的液态肥及其制备方法, 专利号为: 201210136603.5

2、查新

(1)贵州省科技情报研究所(2011)52001508号:查新结论:对于本项目查新的新点,以城市垃圾生产,加沸石、腐植酸,低温发酵微生物肥国内有报道,但本项目的查新点以城市垃圾植被生化和发酵酶等菌种在1度以上,经48小时达到发酵除臭,加低糖素等得有机生物肥国内未见报道。

(2)囯家农科院科技中心201204C1400402号:查新结论:采用生活垃圾与污泥堆肥生产有机肥研究有报道,但本项目所研发发酵液对城市垃圾及厨余垃圾1℃及以上自然发酵,经48h实现腐熟等未见报道,其新颖性:城市垃圾生物发酵液制备技术,由几十种不同生物学特性,不同功能的菌株组合研制成复合用于城市垃圾及填埋场渗滤液发酵生产有机肥和液态肥的复合菌剂,对垃圾及渗滤液除臭发酵之后,加入石钾素等和可固N,释放P、K元素的菌种,增加了有机肥的速效,缓效及长效性,能迅速除掉垃圾及渗滤液的恶臭味,解决了有机肥及渗滤液态肥生产过程中二次污染问题,施肥的同时,增加了对作物根际病虫的防治能力,同时1℃自然发酵经48h实现腐熟,除臭达到国家标准三级以上,臭味明显改善。经发酵过的垃圾及渗滤液制成有机肥和液态肥料达到国家标准《GB8172-87》,《GB∕T17420-1998》,肥料经过对比应用,能改变土壤,促进植物发芽,防治病虫害,改善品质,提高产量15-35%.(见附件:省理化所,省环监中心,省检测中心和各地应用等报告)。

3、成果鉴定

(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对自动分类机鉴定(2011)07号:2011年6月16日,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主持召开了“EMK型垃圾自动分类机”产品鉴定会,专家听取了技术报告,审查了相关技术资料,经质疑讨论,形成如下意见:

1.提交的鉴定资料复合鉴定要求。

2.该产品符合垃圾处理“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原则,适合于对生活垃圾,餐厨垃圾和陈腐垃圾进行分选,分类,并形成了产品系列,经专业机构检测及实际运行证明,效果良好,符合国情。3.该产品获得国家专利(ZL20042012057.5),具有广泛的推广应用前景。

综上所述,该产品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其中,有些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品。(2)贵州省科技厅成果鉴定报告(2011)92号: 2011年10月11日省科技厅成果鉴定:2011年10月11日省科技厅组织有关专家对垃圾外源菌剂静态堆腐制有机肥研究项目进行了技术鉴定.专家听取了项目组的汇报.审阅了相关资料.经答疑及讨论.形成如下鉴定意见: 1.提供的资料符合技术鉴定要求。

2.该项目选用复合酵母菌剂,针对垃圾进行除臭处理,取得除臭效果。3.添加经筛选的外源复合菌剂,经5批1吨规模试验,在静态条件下发酵,终点温度可达45℃到55℃,获得有机肥样品,经省质检站等单位检测,达到NY525-2002(有机肥料)农业部行业标准。

鉴定委员会同意该项目通过技术鉴定。

二、可行性研究报告:结论与建议 城市垃圾处理及生物有机肥建设项目属于国家鼓励和扶持的项目。该项目的科技含量高、建设起点高。该项目的建设和实施对国民经济建设、对农业经济发展、对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对减少农作物生产的成本、对增加农作物耕种者的收入、对减轻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压力、对改善城市生活环境等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本项目可行性方面具有以下优势条件:

1,项目建设单位具备本项目建设的能力和条件,并具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的管理与销售经验,为本项目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中国的有机农业与绿色安全食品的快速发展,为本项目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发展空间。

3,该项目产品在国内存在巨大的需求空间,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将保持供不应求的市场状况。而且从中国南方及东南亚市场区域的产品需求上看,本项目将具有巨大的市场发展空间。

4,该项目引进当前国内先进的生产工艺及技术设备,技术含量高,原材料来源稳定可靠,产品质量可以得到充分保障,在国内市场尤其是南方地区有较强的竞争优势。5,本项目作为技术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社会及经济效益显著的农业产业化项目,可以得到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与政策优惠。

6,项目生产过程中对“三废”进行了严格控制处理,项目对环境无污染。

7,符合国家对设立肥料生产企业的基本要求:(1)按照有机肥料的生产要求设计相适应的厂房、设备、工艺及仓储设施;(2)具有相适应的专职技术人员;(3)设立必要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检验人员和检验设施;(4)生产环境符合国家规定的安全、卫生要求;(5)污染防治措施符合国家环境保护要求。8,该项目的经济评价表明,实施后具有可观的经济效益,可为地方财政做出一定的贡献,并能有效回收利用啤酒厂的废弃物,并提供就业机会,提高地区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9,项目建成后,还可以创造出以下效益:可以为150人提供直接就业机会。项目建成达产后,可为900万亩绿色农产品种植基地提供优质肥料,带动周遍农民脱贫致富。该项目引进当前国内先进的生产工艺及技术设备,技术含量高,原材料来源稳定可靠,产品质量可以得到充分保障,在国内市场有较强的竞争优势。项目的生物质转化率100%,没有任何污染物产出,同时生物质转化产品多样性,做到了综合利用。

三,省化工院环评报告总结论与建议

1,总结论:综上所述,项目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项目厂址符合凯里市发展总体规划要求;在落实各项污染防治措施后,拟建项目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项目建设符合清洁的生产要求;其污染物排放总量满足总量控制指标;工程风险能够得到有效控制;公众支持项目建设。从环保角度分析,项目建设是可行的。

2建议:(1)本项目产品为生物有机肥及液态肥,因此,项目产品的成功推广使用是本项目运营成功的关键,建议业主加大对本项目产品有机肥、液态肥的推广使用力度。(2)凯里市大坡冲生活垃圾填埋场目前尚未通过验收,建议本项目在垃圾填埋场通过相关部门验收后再投入运营。(3)拟建工程投入运行后,务必注意生产过程中的环境卫生问题,给生产工人营造一个好的工作环境。

四,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书2450039-ky号:结论与建议

1,结论:(1)该区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05g,拟建场地属Ⅱ类建筑场地。场地及附近无活动断裂、地面塌陷、崩塌、泥石流不良地质作用,属抗震一般地段。发酵造粒车间、再生塑料车间和管理用房以中风化白云岩作持力层,地基强度和变形均能满足各拟建物对地基的要求,场地稳定,适宜建筑。垃圾分类车间场地需对填土层进行处理满足要求后场地方适宜建筑。(2)中风化白云岩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19.65Mpa,承载力特征值fa=2000kPa。

(3)勘察查明,场地内地下水埋深位于地基基础以下,地下水对拟建建筑基本无影响。场区地下水对混泥土结构具微腐蚀性,对混泥土结构中的钢筋、钢结构具微腐蚀性。

2建议:(1)建议发酵造粒车间、再生塑料车间和管理用房以中风化白云岩作持力层,发酵造粒车间、再生塑料车间采用柱下独立基础,管理用房采用柱下独立基础结合人工挖孔桩基础;垃圾分类车间建议采用换土垫层人工地基作持力层,换填后地基持力层须对180Kpa,采用伐板基础。(2)基坑开挖至设计的基础埋深后,应通知有关单位技术人员共同验槽后,方能浇筑。由于勘探点仅代表点上的地质情况,基槽大面积开挖后,若遇到于勘察成果不相符合的情况,应通知勘察单位有关人员现场处理,必要时应进行施工勘察

五,总体规划: 垃圾填埋场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利用技术方案

一,运用“EMK”集成联体型生活垃圾分类机进行模糊式机械化分拣,将垃圾分成:

1、废塑料类;

2、有机-无机质类;

3、废钢铁、玻璃片、布条、烂皮鞋等,交废品收购站再利用。日分类量20-1200吨,六个档次。下面是垃圾分类工艺图:

(一)分出的塑料类:进入再生塑料厂(见后面垃圾分类整体工艺流程图)。经无害化处理造粒再利用。每吨垃圾约含5~8%的塑料。工艺和涉及到的设备:预先分选输送台—集料输送机—自动脱标机—输送喂料机—初级破碎机—搅笼式粗片清洗机—粗片输送机—第一级封闭式摩擦清洗机—第二级封闭式摩擦清洗机—第一级自动漂洗机—第二级自动漂洗机—全自动脱水机—粗片输送机—二次粉碎机—螺旋集料均料仓及供料器—高压吸料机—循环式管道干燥系统—旋风灌装系统—中央控制系统。

(二)垃圾有机质资源利用

1,分出的有机无机质部分,进入固体肥料厂(见后面垃圾分类整体工艺流程图);采用:“预处理+生化,分子物质处理+高温处理+生化,分子物质处理+后处理组合工艺”进行处理、加工植物专用营养土或有机肥料;对有机质较低的和大城市上万吨的经无害化处理后用于三化;(沙漠化、盐渍化、石漠化)。

2.石漠化治理技术 篇二

1 形成石漠化的具体原因

石漠化(石质荒漠化)容易发生在喀斯特等特殊地质区域,主要是指受到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双重影响,区域地表的植被遭到破坏,从而导致水土流失严重,使得岩石大面积裸露的一种土地退化现象[1]。从自然因素的角度分析,在喀斯特等地质区域,土壤富含碳酸盐,具有易淋溶、成土慢的基本特点,为石漠化的形成提供了天然基础。此外,区域中降水量较丰富,气候温暖,一般处于亚热带或者热带区域,植被易被侵蚀。从人为因素的角度分析,石漠化地区经济水平不高,人们一般依靠自然为生,对于部分能源稀少的区域而言,树木成为当地居民生活的必备薪柴,存在过度砍伐的现象。同时,当地居民为开垦耕地,将植被进行焚烧,当土地没有营养后,直接重新开垦,这种不科学的利用方式,加剧了石漠化的严重程度[2]。

2 治理石漠化的科学对策

石漠化这一土地退化现象,不仅破坏了当地生态平衡,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而且还会阻碍当地经济的发展,因此,必须加大对石漠化的整治力度,动员当地居民参与到保护环境的队伍中,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2.1 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政府在石漠化的治理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相关领导者必须清楚认识到石漠化治理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推行科学的石漠化治理措施,不断加大对石漠化整改的支持力度,增加对石漠化的财政支持。拓宽石漠化资金来源渠道,就目前我国石漠化而言,大多集中在经济不发达地区,因此,为保障石漠化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不仅需要依靠财政支持,更要获得社会各界力量的支持,动员当地人民参与到石漠化治理过程中,政府与人民共同努力,做好石漠化的治理工作。

2.2 重视日常防御工作

在治理石漠化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土地日常的养护工作,应根据石漠化形成的具体原因和对人们的危害系数,立足于当地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退耕还林、还草计划,禁止当地居民过度砍伐、开采,降低人为因素对石漠化的影响程度。

2.3 大力发展多种类型经济

将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有机统一,大力发展石漠化地区加工型、服务型产业,引进先进的绿色环保企业,利用当地旅游特色,打造有影响力的品牌,提高当地人们生活水平的同时,强化其环境保护意识,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共同发展。

3 植树造林技术及措施

3.1 选择优良树种

造林技术是治理石漠化见效较快的途径,每个石漠化地区气候条件等自然环境都会有所不同,在选择树种时,必须先考察当地实际环境,选择最优良的树种。目前,种植较广泛的树种有:顶果木、茶条树、任豆等,在地势较平坦的石漠化地区,可以考虑种植经济树木或果树,以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

3.2 培育苗木

培育和种植是造林技术的核心组成部分,在树木种子发芽后,应选择专业人员对其进行管理,及时施肥浇水,并做好病虫害防治等工作,提高苗木的成活率。

3.3 整地造林

整地造林是造林技术的最后步骤,石漠化地区的土壤性质与其它土质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在造林过程中,应保护好当地原有植被,控制好植树密度,一般为900~1000株/hm2。根据石漠化地区实际情况,实时调整植树密度,选择好造林的天气,把握好植树时机,最大限度提升树木的成活率。

4 结语

综上所述,治理石漠化这一现象势在必行、刻不容缓,政府相关部门应动员当地居民,积极参与石漠化的治理。必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协调当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利用先进科学技术,升级转型当地经济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升当地经营产品的技术含量。积极开展相关整地造林活动,采取科学的技术措施,恢复当地自然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结合石漠化地区地质条件、气候条件、年降水量等方面的情况,选择优良的树种,提高树木的成活率,实现岩溶地区的和谐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莫剑锋,陆志星,尹国平,许奇聪,许仕道,卢峰,莫奇京.新时期广西石漠化土地治理对策与建议[J].林业调查规划,2015(2)

3.治理石漠化山区的良好作物 篇三

1建园选址

尽可能选择远离工矿业污染源、靠近水源、有机质含量丰富的冲积砂壤土坡地,并且要求交通方便。生长最适温度为25~35℃,最适光照强度在8000勒克斯以上。

2品种选择

选好主栽品种,但同一个果园内最好红、白肉类型搭配种植。一般将不同品种相邻套栽,以提高产量和品质。

3种前准备

火龙果为藤蔓性仙人掌科植物,需要支撑物攀爬。目前主要有柱式和架式两种,从成本、耐久性、操作方便来考虑,推荐采用水泥柱栽培法。水泥柱总长2.1米,内部以钢筋支撑,做成规格为0.1米×0.1米×2.1米的柱体,在距顶端0.1米处做对称的小孔,以便搭架支撑。水泥柱一般埋入地下0.5米,地上留1.6米,株行距为2米×3米,每亩埋110根。

4种植密度

周年都可以种植,以3~11月为最佳定植期。种植时环绕水泥柱挖深约10厘米的圆形穴,将发酵过的粒状有机肥与泥土混匀施于穴底,每根水泥柱旁定植4株苗,深度为5~7.5厘米,亩植444株。

5肥水管理

火龙果定植后,为尽早上架和培养气生根,应及时将苗木绑扎于柱子上。3~5天浇水1次,待成活后,视旱情调整浇水次数。火龙果茎表皮较厚,抗旱能力较强,但冬季温度较低时如能定期灌溉,生长极为迅速。火龙果花期持续时间长,营养消耗较大,因此对肥料的需求量较大。施肥以有机肥为主,配以少量的化肥,缺素时还要添加适量微肥。一般在每年7、10月及翌年3月各施肥1次,每株果苗施腐熟优质农家肥1.2~1.5千克、三元复合肥0.2千克。

6剪枝摘心

幼苗期剪掉側枝,每株种苗保留向上生长最快的1~2根枝条作为主干,并将主干固定在支柱上。当主干枝长到超过水泥柱子时,摘除顶端嫩芽。摘心后的主干枝萌发出数根枝条,保留顶端枝条,用黑色防晒尼龙绳将枝条固定在支撑物上,让其下垂成为结果枝。生产中以安排2/3的枝条作为挂果枝较好,其他的枝条应缩小生长角度。已经挂果较多的枝条,次年在基部形成大而强壮的分枝后,采取疏剪办法或短切衰弱部分,将其培养为营养枝扶壮。

7防病治虫

冬季或早春松翻园土,减少冬季虫口基数。幼苗及枝条生长阶段,在根部四周撒石灰、火土灰或用毒饵诱杀蜗牛、蛞蝓等软体动物。可在地上撒播小白菜种子,引诱蝴蝶产卵。若毛虫发生严重,可用90%敌百虫或50%稻丰散1000倍液防治,每7~10天1次,连喷2~3次。果实发育中期用袋套果,以防止果蝇成虫产卵。

8果实采收

火龙果受粉成功的花朵,受粉后30~40天果皮开始变红、光泽出现时即可采收。采收时用圆头果剪从果柄处剪断,轻放于包装箱或筐内即可。

9储藏加工

4.石漠化治理技术 篇四

永福县发展和改革局、永福县水产畜牧兽医局:

作为2012年永福县石漠化综合治理(畜牧)项目建设业主,为了保证本项目的顺利实施,项目建设的优质高速,我将严格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并对本项目的管理工作作出如下郑重承诺:

1、负责提供3亩以上无纠纷土地用于种植牧草并管理好。

2、负责提供100m2符合建设条件的土地作为建设羊舍所需场地,并解决好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所产生的不可预测的纠纷。

3、在项目建设管理单位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项目建设工作。

4、负责管理好项目建设管理单位提供的铡草机、羊舍。

5、做好羊群的免疫及消毒灭源工作,并做好羊群品种的改良工作。

6、项目建设好后,对羊群实行圈养。

7、配合项目建设所需的其他工作。

如有弄虚作假等违反合同的行为,接受县发改局、畜牧部门的责任追究,并承担相关责任。

承诺人:

5.石漠化治理技术 篇五

尊敬各位领导、同志们:

感谢你们在百忙之中对我镇坡改梯项目进行检查验收。在此,我谨代表镇政府向验收组一行表示热烈的欢迎!

该项目从2009年12月实施以来,在市石漠化办公室的具体指导下,在县直相关科局和项目实施乡镇的大力支持下,县石漠化办公室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统筹安排,按质按量完成了2009石漠化综合治理任务,并于2010年4月21日、7月12日、8月4日、9月20日县发改局组织了审计、财政、监察、林业、畜牧、水利等单位分别对人工造林、草食畜牧业发展、小型水利水保、坡改梯进行县级自查验收,现将实施情况汇报如下,敬请提出宝贵意见。

一、项目计划情况

该项目经县施政发„2009‟2554号文件批复初步设计方案;实施治理范围为杨美寨村、大领岗村两个村委会,涉及阳溪镇和河口乡两个乡镇。治理岩溶面积51.44平方公里,治理石漠化面积16.58平方公里。审批工程主要建设计划为封山育林880.88公顷(其中人工促进8公顷),人工造林619.71公顷(其中经济林357.51公顷,防护林262.2公顷);人工种草116.08公顷,建设棚圈1076㎡,青贮窖1290.4立方米,购臵饲草机械26台,坡改梯41.7公顷,田间生产道路19.2公里(其中作业便道9.2公里,机耕道10公里),引水渠1.1公里,蓄水池14口2000立方米,取水池14立方米/7口,铺设灌溉管网10.05公里,维修排捞渠0.8公里,截排水沟0.95公里。工程投资876.86万元(其中国家补助800万元、地方自筹76.86万元),其中林草植被建设361.39万元,坡改梯及小型水利水保工程371.81万元,草食畜牧业发展69.66万元,其它费用74万元。

二、项目任务完成情况

(一)建设任务完成情况:该项目初步设计方案的投资文件下达后,于2009年12月13日正式开工建设,2010年8月完工。完成荒山造林277.41公顷,为计划的105.8%;经济林建设314.22公顷(其中板栗83.69公顷,花椒77.14公顷,金银花50.49公顷,黄柏31.89公顷,方竹71.01公顷),为计划的87.9%;封山育林880.88公顷(其中人工促进8公顷),为计划的100%。完成人工种草116.08公顷,占计划的100%;棚圈建设1076平方米,占计划的100%;修建青贮窖1290.4立方米,占计划的100%;发放饲草机械32台,占计划的123.07%。修建田间生产道路19.2公里(其中农耕步道路9.2公里,机耕道10公里),为计划的100 %;引水渠道1.215公里,为计划的110.45%;蓄水池14口2035.47立方米,为计划的101.77%;取水池9口18立方米,占计划的128.57%;管网建设10.07公里,完成计划的100.2 %;截排水沟0.95公里,占计划的100%;新建排捞渠1.299公里,占计划的162.37%;完成坡改梯治理区域面积41.7公顷,完成坡改梯25.13公顷(不含进入图班的房屋、坟墓、水田、道路、零星林地、退耕还林地、部-23 合同规定和工程进度拔付资金并实行县级报帐。

(三)强化监督管理,协调联动推进。一是强化监督管理。工程启动阶段,对石漠化治理工程建设内容、建设规模和资金安排对项目区群众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县石漠化治理办公室和县直相关部门认真履行技术指导、检查和监督职责,认真做好工程质量监督、资金管理、督促建设进度。二是部门协调联动。充分发挥县石漠化治理办公室牵头负责和综合协调职能,建立与各相关部门协调沟通和信息交流平台,通过定期召开调度会和随时深入施工现场了解等方式,及时了解和掌握工程质量和进度,协调解决工程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和困难。项目乡镇、村充分发挥实施主体作用,做好群众宣传教育工作,认真组织项目区受益群众投工投劳,及时化解工程建设中的各种矛盾纠纷等职责,确保工程顺利推进。

(四)严格把关,确保项目发挥效益。一是严把苗木及肥料质量关,做好苗木及肥料抽样验收工作,确保苗木及肥料的品种与质量,杜绝弱苗上山,不合格肥料入坑。二是严把整地打窝质量关,做好整地打窝检查验收工作,对不符合要求的,要求限期整改,整改落实后,方可进行植苗。三是严把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建设质量关,由县石漠化办公室、项目乡镇、监理与施工方对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建设内容进行现场定点和放线。严格基础开挖,块石铺垫,墙体砌筑,防渗等每一道工序都必须经监理单位认可合格后,才能进入下道工序施工,隐蔽工程必须有监理人员的合格签证,对质量不合格建设内容,限期整改。确保各项目工程质量均达到了合格以上。四是严把工程验收关。县石漠化领导小组办公室结合上级石漠化工程验收办法,制定了单项工程自查验收方案和县级验收办法。每一单项工程施结束后,乙方向甲方申请检查验收,对不合格建设部分,甲方下达整改意见书,要求限期整改,整改落实后,乙方再一次申请检查验收。整个工程结束后,县发改局组织相关单位进行全面县级验收。通过县级自查验收合格后,经县审计局对工程建设、资金决算、财务管理进行严格把关,做到及时审计。

四、做好项目移交工作,明确具体的管护措施

该工程通过县级自查验收合格后,分别移交给阳溪镇和河口人民政府管理,根据项目建设的实际情况,将封山育林及经济林建设内容移交给受益农户,小型水利水保工程移交给镇直相关部门及受益村民委会员。通过一事一议,制订了人工造林、封山育林管护公约及制度,落实了8名专职管护人员进行管护,明确管护人员职责,制定护林员考核管理办法,保证工程长期受益。

五、项目建设效益分析

(一)生态效益:项目建成后,各治理区初步形成乔、灌、草相结合的多层次、多功能防护体系,土壤理化性能得到有效改善,加之通过小型水利水保工程的蓄、引、拦、排作用,基本实现“土不下山、水不乱流”的良性局面,达到了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减轻水旱灾害、改善生态环境,为我县推进生态立县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社会效益。通过石漠化综合治理,基础设施明显改善,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产出-67

道真自治县石漠化综合治理办公室

6.石漠化治理技术 篇六

1 水土流失和荒漠化概念

水土流失通常就是在自然条件下, 水流因素导致土壤的搬运、侵蚀和沉淀等过程, 水土流失主要是由于自然因素使得整个地表被缓慢的腐蚀, 因为自然因素的影响使得地表被腐蚀的现象通常被我们叫做地质侵蚀, 也被我们叫做自然侵蚀。 此外人类的社会活动也会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这样的情况下, 地表的植被也有可能会受到非常大的损害, 这样一来就使得土壤的紧固性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出现了水土流失的问题。 而荒漠化通常是由于人类的社会活动或者是气候的变化等因素而出现的干旱或者是半干旱状况, 而这也是土地黄模化非常重要的一个表现形式。 荒漠化通常也涵盖了非沙漠的荒漠化朝着沙漠环境变化的趋势。

2 3S技术的定义

近年来, 3S技术已被人们广泛用于各个领域, 它已成为获取、存储、管理空间信息的重要手段。 得到发展和推广的3S技术能够给构建不同空间荒漠化与水土流失的监测提供保证, 促进防止荒漠化与保持水土流失模型的开发, 给实际防止工作提供技术方面支持。3S技术对我国荒漠化防止与水土保持向信息化方向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能够使荒漠化防治和水土保持事业不断发展。 从运用范围方面看, 卫星遥感数据是3S技术中运用最多的, 遥感数据作为一种数字图像, 可以利用其图像量算面积、分析面积, 实际运用中, 多数是先进行遥感数据分类, 再展开矢量化分析得出矢量图形, 最后在图形上统计面积, 遥感技术需要和全球定位系统连在一起使用, 从而才能发挥其技术优势。 地理信息系统是获取、编辑、查询和统计地理空间数据的一种工具, 它在收集数据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在监测较大面积区域过程中, 运用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系统是得到有关专题的最快捷方式, 实际监测时, 必须将遥感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有效配合起来, 才能实现取得所检测位置的数据。 遥感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及全球定位系统是互相补充、彼此依赖的。

3 3S技术在荒漠化防治与水土保持方面的运用

荒漠化防治和水土流失是我国环境治理过程中必须要重视的一个问题, 荒漠化和水土的治理在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当中扮演着不容忽视的角色, 它能够十分有效的促进农业、林业、畜牧业以及渔业整体的建设和发展, 同时还能对水土流失现象比较严重的地区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促进这些地区的经济建设与发展。 荒漠化的防治是一个相对比较系统和综合的过程, 而从我国当前的荒漠化治理成果来看, 我国的很多地区在荒漠化治理方面还不是十分的到位, 治理水平还需要不断的提升, 很多实践工作都证明, 荒漠化的治理和水土保持当中, 必须要充分的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 同时还要引进一些更加具备专业精神的人才, 才能体现出更好的效果。 从而也为我国的环境治理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3.1 GIS在荒漠化防治与水土保持中的运用

GIS技术最早是在20 世纪发展起来的, 它是很多学科相交叉才出现的。 GIS技术以地理空间的数据库作为前提, 利用特别的分析地力模型法, 它可以及时提供各种动态与空间地理信息, 是研究地理的重要技术性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主要手段是模型分析法, 它的目的是进行地理决策与地理研究, 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分析区域空间及各要素信息, 它主要具有采集地理信息、管理地理信息及输出地理信息能力, 具有空间性与动态性。 该系统运用计算机相关程序模拟法, 主要用来研究空间数据, 向人们提供有用信息, 地理信息系统可以给荒漠化防治与水土保持方案提供相关资料, 利用信息模型完善防治方案。

3.2 RS在荒漠化防治和水土保持中的运用

在荒漠化的防治以及水土保持工作当中, 使用遥感监测环境和调查环境从本质上来说并无差别, 遥感监测通常采用的是多时相影响技术, 从而使得监测的精度能够得到十分显著的提升, 多时相复合技术在应用的过程中可以对不同地形和不同植被土地光谱变化图形进行综合的比较, 同时还能按照其光谱的反射率进行组合和分类, 遥感系统在应用的过程中如果想更加准确的对图像进行分类, 这样就可以有效的降低其他问题治理过程中所带来的交叉性影响, 采用遥感技术对水土流失和荒漠化进行检测的过程中, 我们一定要按照光谱的特性对卫星影片和航片进行全面的详细的分析, 同时还要参考校对验证的结果, 从而使得防治图的准确性能够得到显著的提升。

3.3 GPS在荒漠化防治与水土保持中的运用

GPS最早出现在美国, 在荒漠化防治和水土保持的过程中使用这一技术可以确保全球覆盖卫星定位和导航, 这样也就给监测工作的正常开展提供更加详实的监测数据, GPS系统主要利用的是其实时定位的功能, 从而也就使得检测工作中能够获得各种所需信息。GPS在应用的过程中精度非常高, 同时保密性也非常强, 具有很好的抗干扰性, 观测的方法非常简单, 这样也就可以十分有效的控制监测过程中设备方面的投入。

结束语

3S技术给大范围的水土流失监测和数据信息采集处理、水土流失情况预报等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持, 未来的3S技术在荒漠化防治与水土保持中的运用会不断发展, 并且逐步向标准化、统一化方向发展。 运用3S技术进行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中时, 要建立全国范围内的信息网络体系, 进而促进有关部门及时准确了解荒漠化扩大和水土流失扩大的范围, 给防治措施的制定提供实时信息和科学的依据。

摘要: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是我国发展和建设过程中必须要治理的环境问题, 因为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类型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同时在我国有着十分广泛的分布, 虽然我国已经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对其进行了一定的防治和处理, 但是这些问题还是没有得到十分显著的控制, 3S技术在不断的发展和应用, 在这样的情况下, 其就可以应用在水土保持和荒漠化治理的过程中起到更加积极的作用。本文主要分析了3S技术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治理中的应用, 以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3S技术,水土保持,荒漠化防治

参考文献

[1]李智广, 姜学兵, 刘二佳, 赵辉.我国水土保持监测技术和方法的现状与发展方向[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15 (4) .

7.乐昌市石漠化现状及综合治理对策 篇七

关键词:石漠化岩溶地区治理措施植被恢复

1乐昌概况

乐昌市地处广东省最北端,位于东经112°31′~113°34′和北纬24°37′~25°31′之间,韶关市西北部,东邻仁化县,南连曲江和乳源县,西部和北部与湖南省接壤,素有“广东北大门”之称。

2乐昌石漠化现状

乐昌市是广东省7个石灰岩县(市)中石漠化面积最大、石漠化程度最高的县级行政区之一,是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确定的在“十一五”期间进行综合治理的100个试点县之一。乐昌石漠化地区属于峰林平原型石漠化类型,岩溶地区主要分布在乐昌的西北部,集中在沙坪、秀水、梅花、云岩、庆云、白石、黄圃、坪石等8个乡镇。

全市岩溶面积达79662.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为32.9%;其中石漠化土地面积26758.9公顷,占岩溶面积比例的33.6%;潜在石漠化土地面积47719.3公顷,占岩溶面积比例的59.9%。石漠化土地中,极度石漠化面积23.7公顷,强度石漠化面积5646.2公顷,中度石漠化面积11496.4公顷,轻度石漠化面积9592.6公顷。

注:数据来源于2003年广东省石漠化调查

3石漠化地区存在的问题

乐昌石漠化地区土壤瘠薄,植被覆盖率低,坡耕地的大量开垦等因素极易造成水土流失形成石漠化。因此,乐昌石漠化地区的石漠化趋势依然严重。

3.1人为因素

3.1.1火烧:部分石山植被受森林火灾危害,林地覆盖率明显降低,在久雨或暴雨侵蚀下,斜坡陡坡土体或表层松散土壤大量流失,致使基岩大面积裸露,形成石漠化。据监测显示,因火烧致使的石漠化面积达27.0平方千米,占全市石漠化面积的10.1%。

3.1.2不适当的经营方式:在经济开发和项目建设中,往往只从部门、地方的短期行为和经济利益出发,对区域植被的恢复和生态重建认识不够,对土地进行掠夺性开发、索取,加剧了土地石漠化。

3.1.3人口压力:岩溶地区部分区域人口多,耕地少,生活压力迫使人类活动向山地转移,坡耕地所占的比例很大,且烧山耕种活动明显。破耕地极易造成水土流失,石漠化地区土壤薄,水土流失一段时间石灰岩就裸露出来形成石漠化。

3.1.4经济因素:岩溶地区地处山区,经济贫困、科技文化落后,加上石漠化治理涉及面广,在经济条件、群众基础、造林技术等方面,都比在非石漠化地区林业建设困难得多。特别是石漠化治理的投入不足,缺乏稳定的投资渠道,已成为制约治理的主要因素。

3.1.5思想觉悟因素:由于石漠化地区地处偏僻,农民文化素质不高,缺乏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加上当地政府对石漠化治理的宣传工作还不到位,群众治理石漠化的积极性还不高,群众对植树造林、绿化石山的意识不强,石漠化治理还未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局面。

3.2旱涝灾害频繁石漠化导致山地涵养水源功能下降,当地旱涝灾害频发,2002年至2006年乐昌市先后发生了两次百年一遇和超百年一遇的特大洪灾,灾情十分严重,损失极为惨重。由于其特殊的地形地貌和石灰岩的特性,生态问题尤其突出。水土流失加重,土地的承载能力和抗灾能力降低,区域生态环境恶化,干旱、洪水、地质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加大,无雨就旱,遇暴雨就成灾,给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和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危害。

3.3冰冻雪灾的影响2008年1月底的持续冰冻雪灾给广东省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及严重的生态灾害,乐昌是广东最北及地势最高的地方,同时也是受灾最严重的县市之一。据初步的调查,乐昌林业受灾面积84206.7公顷,占全市林业用地的45.8%。石漠化地区所在的乡镇都位于乐昌的西北,地势较高,林业雪灾情况是全市最严重的地区,95%以上的乔木林地严重受损,使近20年的封山育林成果毁于一旦,雪灾使本来生态状况比较恶劣的石漠化地区的生态状况雪上加霜。

4石漠化治理的对策

4.1植被恢复建设植被恢复是石漠化综合治理的首要目标,只有石漠化地区的山地全部覆盖了森林植被,石漠化的危害才能逐步减轻。

4.1.1封山育林①封山育林对象:石漠化山地内有乔木树种或灌木树种分布,有望培育成乔木型、乔灌型或灌木型植被类型的林地,以及不适于人工造林的高山、陡坡、基岩裸露度大干60%的林地。②封山育林措施:设立封山育林的管护机构、制定管护制度(或乡规民约),落实管护人员(成立30人的护林队),建立管护设施;设立封山育林的标志、标牌等。

4.1.2人工造林①人工造林条件:石漠化山地内基岩裸露度小于70%、土壤厚度不小于40cm、适宜造林或改造的林地。②造林措施:按照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原则,选取适应性强、生长较快的优良乡土树种上山:最大限度地利用造林地现有植被,禁止砍山、全面炼山等措施毁坏原有植被、见缝插针、局部整地;应用容器苗造林、抗旱保水剂等提高造林成活率;采用乔灌草结合原则,尽早恢复植被。

4.2护林队伍建设由于部分当地政府和农民的保护现有植被的意识不强,农民烧荒行为经常引起火灾。火灾使石漠化地区的植被遭受灭顶之灾,一场大火把仅有的一点植被化为灰烬,因此,护林队伍的建设是石漠化地区林业建设的重中之重。石漠化地区不仅要植树造林、而且要养林、护林。护林队伍的职责不仅是防止乱砍乱伐等破坏林地的行为,而且要严防火灾。

4.3农村能源设施建设据有关方面测算,建~座沼气池,每年可节材2000公斤,按每公顷林地每年生长7500公斤计算,相当于每年封育了0.27公顷林地。因此,石漠化地区要大力发展沼气池、节柴灶、太阳能以及小水电的建设,减少农民对林地植被的依赖。加强农村能源建设,改善农村能源结构,可节省薪材消耗,有效地保护石漠化山体植被,对于巩固石漠化治理成果至关重要。

4.4农村水利水保设施建设为了改善岩溶地区农村生活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规划建设一定的小型水利水保设施。发展以投资少、见效快的小型微型水利水保工程,合理布设各类拦、蓄、积、灌、排工程等设施,努力提高有效灌溉面积,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形成多功能的防治体系。

4.5循环生态经济产业工程建设在人均耕地少、生态条件较为恶劣的乡村,以一个自然村为单位,以集体+个人的形式种一片果、建一个场、修一座沼气池的工程,发挥最大的生态经济效益。

4.6扶贫项目建设贫困是石漠化综合治理的瓶颈,因此当地政府要大力发展扶贫项目的建设,扶贫项目要在结合岩溶地区土壤气候条件下,充分调整优化种植结构,提高农作物种植技术,推广灌溉保水节水技术,种植经济效益高的经济作物、大力发展养殖业等一系列措施。通过科学种植与科学养殖,在不增加种植面积的前提下提高经济收入,有效减轻岩溶地区的生态压力。

5结束语

8.论土地沙漠化治理 篇八

论土地沙漠化治理

沙漠化是一个重大的.环境和社会经济问题,在我国很多土地的生产力因此被降低甚至完全丧失,自然环境也趋于恶化,给国民经济造成巨大损失,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存环境,加强对沙漠化治理的研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 者:王鹏 作者单位:中环国评(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刊 名:管理学家英文刊名:GUANGLI XUEJIA年,卷(期):2010“”(2)分类号:X7关键词:沙漠化 土地利用 治理

9.政府如何在沙漠化治理中发挥作用 篇九

摘要: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 是国家现今坚持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这体现了国家和政府对耕地重要性的进一步认识。对于危及我国耕地安全的问题尤其是土地沙漠化必须采取更为积极有效的措施。文章从政府的角度分析了我国沙漠化治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沙漠化治理进程中政府扮演角色的重要性及具体思路。关键词:政府 土地沙漠化治理

一、我国土地沙漠化的现状及其危害 1.1 状况及其变化

根据 有 关 的 野 外 调 查 和 遥 感 监 测 结果,在 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中期,中国北方地区的沙漠化土地以每年1 560 km2的速度发展,其中已经沙漠化的土地面积有 1716 万 km2,另有轻度和潜在沙漠化土地 1518 万 km2;20 世纪70 年代至 80 年代后期,沙漠化土地面积扩大到3313 万 km2,年均扩大面积为2 100 km2;到 2000年,我国北方地区的沙漠化土地已经达到 38157 万km2,其中潜在和轻度沙漠化土地 13193 万 km2、中度沙漠化土地 91977 万 km2、重度沙漠化土地71900 万km2和严重沙漠化土地61756 万km2,分别占沙漠化土地总面积的 3611 %、2519 %、2015 %和1715 % ,与 20 世纪 80 年代相比我国北方地区的沙漠化土地平均每年增长3 600 km2。

1.2 主要危害

土地沙漠化在上述发生发展过程中,对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产生并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危害。据对我国土地沙漠化造成的经济损失的初步估算,仅从土地沙漠化在丧失可利用土地资源、土地生产潜力衰退和土地生产水平下降三个方面的直接经济损失有 287167 亿元,即沙漠化对我国危害所造成的年直接经济损失至少有287167 亿元,沙漠化的间接经济损失一般是直接经济损失的 2~10 倍,按间接经济损失与直接经济损失的最低比例 2 倍计算,我国每年因土地沙漠化造成的全部经济损失有 863101 亿元。除了造成上述诸多危害外,更为严重的是存在很大的潜在威胁,如在生态环境方面将导致生物多样性的损失,破坏正常的地球 — 生物化学循环,成为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全球环境退化中将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在社会经济方面,会造成食物缺乏和人口供养能力的减少,增加受影响地区经济不稳定和社会**与纷争,还影响到人口特别是儿童的健康与营养状况等,沙漠化将从而危及到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

二、现行公共政策不利于土地沙漠化治理

目前,与土地沙漠化治理相关的政府的公共政策还有诸多缺陷与不足,非常不利于土地沙漠化治理事业的推进。譬如:

(1)财税制度对土地沙漠化治理的支持力度不够。首先我国还没有生态税,从而没有稳定的沙地治理资金来源和完备的沙地治理资金管理体系。其次,我国林业税费种类多、税率高、征收不规范、使用不当等被认为是影响沙地治理主体积极性的主要问题。特别是林业税费过重一直被认为是阻碍我国林业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据统计,林业现行的3种税和17种费总共收取金额要占木材销售价的75.65%,留给林木所有者(村集体或林农)的只有24.35%[6]。除了这20种硬性税费之外,一些地方还经常巧立名目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乱集资。

(2)沙漠化治理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支持。沙漠化治理具有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的特点,以西部沙地治理为例,小流域治理、水源涵养林建设等生态环境建设都是依托工程项目来进行的,项目结束以后,工程的生态效益比较明显,而在中、短期内很难见到比较显著的经济效益,项目自身很难筹集到项目结束后的工程管护和改造资金。一旦国家不继续投入,则已建工程的作用和效益也很难充分发挥,甚至会丧失殆尽。如众所周知的宁夏西吉县的“2605”工程就是明显一例,“2605”工程是中国政府与世界粮食计划署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的西吉县联合实施的防护林建设工程,5年时间共投资283.8万美元和377.02万人民币,全县共计造林种草10.92万公顷,但工程完成后不到10年,林木被大量砍伐、草地被复耕,其主要原因是项目实施只管种、没有管护资金来源。政策没有较为长期的设计方案,不考虑政策持续运行的可行性和可能性,就可能导致政策的失效,甚至产生副作用。

(3)沙化土地使用权期限短,沙地治理主体的经济利益难以得到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第34条规定:“使用已经沙化的国有土地从事治沙活动的,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批准,可以享有不超过七十年的土地使用权。”然而在西部地区,尤其是我国的西北地区,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沙地治理的难度较大,往往需要数十年的时间才能取得初步成效,要想让林农从中受益,时间则无法确定,如果仅仅是七十年的使用权,则极有可能是林农的预期利益进一步受挫。

三、实施公共政策创新,推动土地沙漠化治理

(1)建立以公共财政为主的稳定投入机制,保障沙漠化治理的可持续性。作为国家公共物品生产重要组成部分的土地沙漠化治理,要求建立一个有效克服“市场失灵”的投融资机制,即建立稳定的以政府投资为主的投入机制。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快防沙治沙工作的决定》所确定的2005年使适宜治理的沙漠化土地基本得到治理的要求,我国有可治理沙漠化土地53万平方公里[7],按三北防护林投资标准1 500元/公顷计算,则总共需要中央政府投资795亿元,年均17.6亿元;按照中央与地方(省、市级)2:1的比例出资,中央政府年均出资12亿元,地方政府年均出资5.6亿元。如此庞大的资金如何筹集,我们以为可通过发行防治土地沙漠化国债,设立国家土地沙漠化治理专门基金,发行防治土地沙漠化彩票,用优惠政策吸引外商资金等途径加以解决。

(2)加大沙地治理的财政税收支持力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中或者在实施细则中,具体规定补助与财政贴息的金额、途径和方法;同时,建立沙地治理的林业绿色通道,从林苗、运输、水源等方面对沙地治理进行全程补贴与扶持,这既可以增强林农治理沙地的信心,又可以使政策法规和治沙实际结合起来。

(3)进行沙地治理的结构调整,发挥市场在沙地治理中的作用。沙地治理结构调整应以“富民增收”为宗旨,按“绿化山川,治沙富民”的要求,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生态优先为原则,把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结合起来,使治理、开发、致富相结合,坚持沙地治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加大沙地森林资源培育、管护、经营力度,合理布局林种、树种结构,调整优化沙地产业、产品结构,走基地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路子[8]。由于沙地林木的防护作用,应该把沙地经营产业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产品为主转变,确立并积极发展“沙地旅游、香料香精及特色养殖”等生态主导产业,培育沙地经济新的增长点,发展沙地生态产业和沙地特色经济,加快生态特色经济产业化进程。

(4)规范政府行为,为沙地治理提供良性的可持续的政策指导。要彻底转变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方式,切实实行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并重的指导方针。尤其要采取措施防止地方领导干部为短期的经济增长,盲目加大自然资源开发力度,从而使生态环境进一步遭到破坏。建议将生态环境指标纳入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的政绩和岗位目标责任之中。按照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同步进行的方针制订正确的开发方案,建立环境破坏的领导责任追究机制。

10.石漠化治理技术 篇十

[关键词]喀斯特旅游;石漠化;生态环境

贵州地处云贵高原东部,高原喀斯特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73.8%,是“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喀斯特地貌发育最为典型的地区之_。

一、贵州喀斯特旅游生态环境现状

由于贵州特殊的气候、地质和水文等因素,经喀斯特作用的地区常常是山水奇特、风光秀丽、奇峰异洞、瑰丽多姿,再结合当地宝贵的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和其人文景观,往往成为独特诱人的旅游目的地。

(一)旅游资源及生态环境现状

贵州作为我国旅游资源富省之一,生态环境良好,自然景观、民族文化、历史古迹、气候资源禀赋独特,“多彩贵州”日益彰显出特有的优势和潜力。喀斯特资源的特征及對旅游的影响有如下方面:

1.美学特征与旅游美学。喀斯特旅游资源的美学特征在于它主体的特征,奇形怪状的石头、雄伟壮观的峰林、深邃莫测的洞穴、千姿百态瀑布、诗情画意的森林等与游客心灵深处交融在一起,让游客从不从方向、不同心态、不同背景下對喀斯特景观产生不同的感受。

2.科学特征与科研旅游。贵州独特的喀斯特地貌是地理科学研究的最为理想的地区,大面积强烈的喀斯特侵蚀地貌吸引了大批中外科研队伍来此考察,进而带动科研旅游的发展。

3.生活特征与生态旅游。地质地貌、气候水文特点影响着人类生活居住习俗。喀斯特生活区使人们對土地类型、自然规律、气候变化等因素有了经验性理解和掌握,人们依据经验對自然地理环境进行改造,进而生产生活。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人与自然互相协调、相互影响,保持着生态环境的平衡发展,也促使了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的和谐发展。

(二)以石漠化为主的生态环境灾害

“沙漠化、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石漠化”并称为我国三大生态环境灾害,同时也是制约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最大的生态环境问题。贵州全省95%的县(市、区)有喀斯特石漠化分布,目前石漠化程度相当严重,已达到令人触目惊心的地步。据2007年贵州省喀斯特石漠化遥感调查结果显示:喀斯特出露面积达109084.58km2,占全省国土面积的61.92%,石漠化面积达37597.36km2,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1.34%,其中轻度石漠化面积22155.76km2,占全省总面积的12.58%;中度石漠化面积10868.95km2,占全省总面积的6.17%;强度石漠化面积3715.41km2,占全省总面积的2.11%;极强度石漠化面积857.24km2,占全省总面积的0.49%。在一些石漠化地区具有最典型的一类脆弱生态环境和复杂的人地生态系统,出现许多严峻的环境问题和经济问题,在全国和世界喀斯特及贫困区都有一定的代表性。人口的严重超载,毁林开荒,水土流失,农村经济十分落后且发展困难,农民贫困。一些石漠化地区“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成为中国农村贫困面最广、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之一。

旅游产业的发展往往以地区经济和地理环境为依托,强大的经济实力以及良好的地理环境会促进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而落后的经济以及恶劣的生态环境会制约旅游产业的发展。贵州喀斯特地区石漠化首先直接导致地理环境的脆弱性,进而间接制约经济的发展。

二、喀斯特旅游发展是石漠化治理的客观需要

旅游产业又被称为“无烟产业”或“绿色产业”,因为旅游产业的营销和利润的增长不是以资源或环境作为代价,旅游是一个具有经济功能又有资源环境保护功能的产业,把旅游开发作为石漠化治理中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开发理念,有助于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石漠化景观价值转变,增加居民收入及改善人居环境,从而获得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而这种投入一产出方式正好符合治理石漠化的客观需要,为解决石漠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1.经济发展的需要。旅游行业是一种关联度很强的行业,旅游与酒店住宿行业、饭店餐饮行业、客运交通行业以及旅游景区等很多行业密不可分。据有关专家分析,旅游业每直接收入1元,相关行业就可增收4.3元,旅游业每就业1人,就可为相关行业创造5个就业职位。因此,通过旅游资源的开发,人们在保护好当地生态的同时,可以进行无污染的旅游开发,改变当地经济发展的封闭模式,有助于贵州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供就业机会,加快非农化和城镇化进程,扩大内需、拉动消费,使贵州经济融入全国经济的大环境。

2.环境保护的需要。石漠化的产生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造成的。贵州地处云贵高原东部,地形以山地为主,耕地面积稀少,粗放型经济为主,人们生活困难。为满足人口日益增长的需要,获得经济效益,人们过度的开采地下矿产资源并且毁林开荒,造成水土流失,森林面积锐减,植被被破坏,石漠化面积增大。为了严格控制并有效治理石漠化,发展旅游成为保护环境和治理石漠化的一种重要途径。

3.资源优化配置的需要。在石漠化地区引进旅游开发,不仅能有效利用闲置浪费的自然资源,实现自旅游资源进行优化配置,而且能从生态建设和社区可持续发展互利共进出发,优化农村产业结构,设计特定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农业旅游活动让游客参与到生态保护及社区发展中来,促进石漠化地区生态修复,一方面为旅游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另—方面为石漠化治理作出了重大贡献。

总之,喀斯特旅游的开发和发展不仅给当地注入了新鲜的经济血液,也加强了当地居民對改善生态环境的意识,改变了人们只知道一贯索取自然资源的态度,最终使得人地矛盾得到和谐解决,并逐渐走入良性循环的发展状态,最重要的是取得了旅游发展与石漠化治理的双赢。

nlc202309040208

三、旅游发展的制约条件以及石漠化治理的常规手段

(一)限制性因素

1.喀斯特旅游资源的开发基本上停留于商业价值层面。贵州省情欠发达欠开发,喀斯特旅游资源的开发也停留在商业价值的开发层面。为了进一步开发利用旅游资源,政府加大力度招商引资,许多景区的管理经营权掌握在开发商手中,而许多开发商只注重所创造的利润,而忽视對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例如在喀斯特洞穴中滥用灯光效果、肆意在景区中修公路以及房屋、超负荷地接待游客等。

2.旅游管理体系不够完善。旅游景区应该配有专业人员,并应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景区制度进行管理。许多景区放任游客随意踩踏景观植物、损毁形美的喀斯特石头,并且允许机动船只在湖泊河流中航行等,这些行为不但有损旅游景观的原生性,而且可能导致不可再生旅游资源的破坏。另外,政府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景区管理制度也有待进一步完善。

3.喀斯特旅游资源的整合水平较低。贵州旅游资源主要以自然观光型为主,呈现出景区资源单一,发展独立,区域间缺乏互补及旅游资源的综合性。相同的旅游内容在多处旅游景点出现,这将导致景区为了自身利益而相互贬低、各自夸耀、相互排斥,甚至打“价格仗”,形成恶性竞争。从长远利益看,各旅游区应相互依托、相互补充、旅游市场和客源共享,实现区域间旅游资源的整合发展,才能获得最大效益。

(二)石漠化治理的常规手段

早在九五、十五期间政府已开展了一系列针對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的工作。为加快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工作,“十一五”期间在贵州安排专项资金集中力量做好55个县(市、区)的试点工作,“十二五”国家规划全面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并加大了资金的投入,在全国选择100个示范县实施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进一步探索石漠化治理经验和成效。贵州师范大学在石漠化治理方面作出了大量工作,并总结出了九大石漠化治理模式,主要有:石漠化综合治理与生态农业主导型、石漠化封山育林与生态修复型、石漠化人工造林与林产业主导型、石漠化草地建设与生态畜牧业主导型、石漠化水土保持与基本农田建设主导型、喀斯特水资源开发与灌溉农业主导型、农村能源建设与庭院经济主导型、喀斯特生态移民与自然恢复主导型、喀斯特旅游资源利用与生态旅游主导型等。

四、旅游发展与石漠化治理共赢模式的建立

在景观独特、类型多样,文化浓郁、保存完整的石漠化地区,按照产业结构优化、旅游开发与石漠化治理协调发展的思路,可以培植观赏林木,挖掘文化内涵、完善旅游设施,建立以“旅游生态经济”为核心的喀斯特资源利用与生态旅游导向型模式,促进景观资源利用、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旅游发展与民族文化保护,从而达到石漠化治理的效果。

1.共赢模式建立的基本条件

喀斯特地貌构成了石漠化形成的自然背景,独特的喀斯特形态是构成区域旅游景观的基本骨架和重要的自然资源。石漠化景观类型的多样性在一些地区由于地表地下独特结构,具有很好的组合形式,结合古朴浓郁、保存完整的少数民族风情,形成具有开发价值的旅游景区,为旅游业发展创造了基本条件。

2.共赢模式形成的理论依据

综合考虑石漠化地区自然资源、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石漠化程度等因素,以充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和提升旅游价值为取向,转变和调整石漠化地区的产业结构,形成生态建设效益和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的石漠化治理方式。對于那些拥有较好的自然旅游资源禀赋或生态文化积淀地的治理区,应加强生态恢复和重建,开发利用现有自然景观和文化资源,发展旅游资源及市场,通过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农民增收,减少农民對耕地的依赖,使石漠化地区农村经济结构得到合理调整,打造一条把石漠化治理与生态旅游相结合的特色旅游开发导向型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

3.共赢模式实现的技术路径

结合石漠化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如洞穴、峡谷、石林等自然风景及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风情,可发展洞穴探险、峡谷漂流、民族风情等旅游项目,充分利用群众對旅游景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契机,通过营造林草植被對旅游景区石漠化进行治理。在石漠化耕地上种植既有观赏价值又具有经济效益的经济林木;在石山和半石山土地上种植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常青乔、灌、草、藤、花等植物;在景区范围内种植桃、李、樱桃、藤蔓等观花。—方面保护了自然景观,另一方面又以自然生态景观促进旅游业发展,使产业结构得到调整,加快副产业的形成,提高群众经济收益,解决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减少對石漠化土地的过度依赖,从而形成良性生态恢复和产业发展循环。根据旅游规划原则,还需加大對旅游区设施设备的完善力度,改善交通条件,设立环保机制等,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以生态旅游为导向的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在拥有较好的自然旅游资源禀赋、独特的石漠化景观或生态文化积淀,尤其在有国家级或省级风景名胜区依托的石漠化地区都可以推入将旅游产业与生态环境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协调发展、整体优化,以谋求旅游产业发展效益最大化;同时旅游产业的发展又推动了区域第三产业发展,以此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把石漠化治理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地方经济发展、农民脱贫致富有机结合起来。

上一篇:保卫延安 读后感5则范文下一篇:班组安全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