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的歌会》 学案设计(八年级下册)(精选10篇)
1.《云南的歌会》 学案设计(八年级下册) 篇一
知识与能力:
1.分析本文结构,理解散文特点。
2.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
3.掌握本文的词语。
过程与方法:
以读讲、探讨方式围绕课文内容和结构展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课文,体会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
教学重点、难点:
1、散文特点、结构。
2、探讨本文的描写方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迤(yi2)西 譬(pi4)喻 糯(nuo4)米 蹲(dun1)踞
忌讳(hui4)酬(chou2)和 铁箍(gu1)熹(xi1)微
2.解释下列词语。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譬喻:打比方。
忌讳:忌怕而隐避。
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局面。
酬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
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
淳朴:诚实朴素。
二、导人
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这种古老的歌会形式,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自然引发了作者浓厚的兴趣与由衷的赞赏。
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复述文中描绘的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
学生自评、互评。
四、学习课文
1.指定学生甲诵读1~3段。
指定学生乙诵读1~3段。
评议优劣。
2.归纳第一段:引出歌会地方。
3.讨论并归纳第二段的中心内容。
分析:这是种别开生面的场所却互不见面
唱的多是情歌酬和随口而出。
在场的既多内行解口渴去了
争论后归纳:写歌会的场所、方式、胜负的情况。
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
2.八年级下册云南的歌会同步练习 篇二
一、选择题。
1、选出对课文理解不恰当的一项。()
A、《云南的歌会》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
B、本文描绘的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
C、本文虽然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但首先是描写音乐的佳作。
D、这种古老的歌会形式,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自然引发了作者浓厚的兴趣与由衷的赞赏。
2、选出下列句中标点符号运用正确的一项。()
A、大伙儿唱得最热闹的叫《金满斗会》。
B、每桌各自轮流低声唱“十二月花”。
C、小时候常听老太婆口头语:“十年难逢金满斗”。
D、她的意思像是说,“你们看,我唱赢了”。
3、用部首查字法和音序查字法查找下列汉字有错误的一项是()
序号 汉字 部首查字法部首笔画音序查字法
A.等竹6D
B.渠巨7Q
C.忍心3R
D.魁鬼4K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如果平时不注意观察生活,那么写出的文章往往语言干瘪,内容。
②我国动植物资源比较丰富,其中大熊猫、金丝猴、野牦牛是我国的动物。③一记妙射,太可惜了,球撞在球门的横柱上,进去。
A空泛珍奇差点儿没B空泛珍稀差点儿
C空乏珍稀差点儿没D空乏珍奇差点儿
5.填入下文横线中的文字,最恰当的一项是()
钻石般的大颗露珠,在茂盛的青草上到处颤动,闪烁出五彩缤纷的光点。草原上呈现出一片五光十色的欢快景象:嫩黄色的黄尝木,浅蓝色的风铃草,一丛丛芬芳馥郁的母菊一片雪白,野石竹枝头缀满殷红的花朵。在清晨凉爽的空气中,洋溢着蒿草的苦涩而有益身心的气味,跟菟丝子那种柔和香气混合在一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一切都灿烂发光,舒适恬静,愉快地向着太阳。
B草原苏醒了,一派生气勃勃,似乎它在沉重有力而均匀地呼吸着。
C没有风,没有欢畅的、新鲜的声音,没有云,只有寂静。
D晨曦中,草原是蓝色的,远看就像倒映着蓝天的巨大的湖泊,羊群便是飘曳的云影。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蹲踞()凹处()譬喻()...
糯米()熹微()凤哕()...
铁箍()忌讳()阉鸡()...
三、解析题。
1、为下面这则消息拟一个标题,限14字以内。
3月3日下午,澳门经济司、财政司和水警稽查队联合行动,公开销毁了在最近两年中辑获并已完成了行政或司法检控程序的盗版光盘约100万张。这是澳门官方首次采取这种行动。
标题:
2、在划线部分填上恰当的语句,使上下文能够衔接连贯。
经验告诉我们,哪里绿树成林,哪里才会百鸟齐鸣;因为动物只能以植物生产的现成有机物作为燃料,来开动自己这部生命机器。
3、本着简明的原则,完成文后两题。
我们知道,要做好某一件事情就要懂得这件事情①规律,写文章也不能例外。了解了写文章的规律、原则和方法②,写作的时候就有所遵循,就有可能自觉地根据写文章的规律、原则和方法③去完成一篇文章的写作过程④,就有可能运用这些规律、原则和方法⑤去解决一篇文章的⑥写作过程中所遇到的⑦问题。
A.应删去的四处语句是______________。
B.应省略的两处语句是_______,一处可改为___;一处可改为4、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的广告标语是“平时献有一滴水,难时拥有太平洋。”这应了中国哪一句俗语,并从修辞上分析一下这广告词的妙处。
5、对下面的故事展开合理的想像,仿照划线的句子续写一个句子。
每天早晨,羚羊睁开眼睛,所想的第一件事就是:我必须跑得比最快的狮子还要快,否则,我就会被狮子吃掉。而与此同时,从睡梦中醒来的狮子的脑海里,闪现出这样一个念头:。
6、全世界的生物学家和传染病学家,在研究非典的过程中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忘掉诺贝尔,不计专利,知识共享。这里“诺贝尔”指的是什么?
四、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这是种生面别开的场所,对调子的来自四方,各自蹲踞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彼此相去虽不多远,却互不见面。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或见景生情,即物起兴,用各种丰富譬喻,比赛机智才能。或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或互嘲互赞,随事押韵,循环无端。也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当事人照例一本册,滚瓜熟,随口而出。在场的既多内行,开口即见高低,含糊不得,所以不是高手,也不敢轻易搭腔。那次听到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于是轻轻地打了个吆喝,表示胜利结束,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意思像是说,“你们看,我唱赢了”,显得轻松快乐,拉着同行女伴,走过江米酒担子边解口渴去了。
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唱歌十分在行,大年初一和同伴各个村子里去打秋千(用马皮做成三丈来长的秋千条,悬挂在高树上),蹬个十来下就可平梁,还悠游自在,若无其事!
1、“轻轻地打了个吆喝,表示胜利结束,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意思像是说,“你们看,我唱赢了”,显得轻松快乐,拉着同行女伴,走过江米酒担子边解口渴去了”。这段文字运用了描写和描写。
2、选出恰当的关联词填在横线上。()
A、虽然但是B、不仅而且
C、因为所以D、如果那么
3、请指出下列民歌、民谣分别属于哪种类型。
A、见景生情,即物起兴,用各种丰富譬喻。B、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C、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
①蜜蜂飞进百花园,枝头花朵开正鲜;妹妹进我裁缝店,我像烧香见神仙。()②商人:什么时候打捞绞?什么时候绣罗裙?什么时候缝背带?什么的人打补丁?
三姐:打鱼的人打捞绞,姑娘小姐绣罗裙;外婆最爱缝背带,穷苦的人打补丁。()③藤缠树来树依藤,红军穷人一条心。藤无树儿腰不硬,树无藤儿山不青。”()④西子捧心万人怜,东施效颦丑到颠。我劝大姐睁亮眼,改换装束福绵绵。()⑤金花银花共一藤,红花绿叶共一根;妹哥同喝一江水,两个都是有情人。()
4、最后一段中括号起的作用是()
A、表示强调B、表示解释说明C、表示插入D、表示总结
答案:
一、1C、2D、3B、4D、5A。
二、略。
三、1、澳门官方首次公开销毁盗版光盘。
2、哪里绿草如茵.哪里才会牛羊成群。3、A.3、4、5、6、B.
1、2 “其”(或“它的”); 了解写文章的原则方法。4、应了“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句俗语,这句标语运用了夸张、对比、双关的修辞方法,以平时与难时,一滴水与太平洋相对,写出献出少,得到多。“太平洋”既写出保险公司的名称,又以真实的太平洋的浩瀚写出对投保人的回报。5、我必须能追得上跑得最慢的羚羊,否则,我就会饿死。6、名利。
四、1、动作;神态。
2、B。
3.《云南的歌会》 学案设计(八年级下册) 篇三
教学目标
1.学习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
2.朗读、揣摩、品味文章语言,感受文章浓郁的乡土气息。3.探寻并领略民族风情,热爱民俗文化。教学重点
1.在朗读、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欣赏云南浓郁的民歌文化及民族风情,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2.学习作者表现民歌文化的几种描写手法: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及场面描写。课前准备
1.学生分组搜集关于云南民间歌舞的文字及音像资料(如《小河淌水》等)
2.教师与部分学生根据教学需要,整理、剪辑音像资料。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步感知课文,了解云南歌会的几个场面,并学习本文的人物描写。教学设计
播放剪辑好的云南民歌音像资料并导入
1.播放《小河淌水》等民歌,让学生感受气氛 2.教师导入:
我国有56个少数民族,每个少数民族都能歌善舞。云南是聚居了最多的少数民族的省份,在各族人民的生活中,民歌几乎渗透到了各个领域。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有一篇文章专门介绍了云南的民歌,这就是——《云南的歌会》。研习新课
1.检查预习情况
迤西
酬和
譬喻
柞木
熹微
龙吟凤哕
即物起兴
2.学生自行朗读课文,要求读完课文后能说出自己通过本文对云南的歌会有了哪些了解。
本文以老练而又富有表现力的文字描绘了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这是读者初步感知课文就可以获取的信息,大多数学生也不会例外。
教师在组织学生交流时应引导大家注意每种歌会形式的特点,并总结归纳: 山野对歌——才智大比拼; 山路漫歌——即兴自由歌唱; 金满斗会——民歌传承。
2.学生根据以上感知整理全文结构: 总起全文(1)
山野对歌(2~3)分写三种场合的歌会(2~5)
山路漫歌(4)
金满斗会(5)
3.学习“山野对歌”。
a.指名朗读2~3段,要求其余学生思考作者通过什么方式表现山野对歌。学生不难看出“山野对歌”这一片断首先介绍了对歌的地点和内容,然后主要通过描写对歌中的年轻女子的动作、神态、外貌来表现山野对歌的热烈与欢快。教师在 组织学生研讨时应引导大家注意“山野对歌”的民族特色,比如,南方少数民族生活在大山、丛林里,所以对歌的地点就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参与对歌 的多是年轻男女,所以“唱的多是情歌酬和”,不少年轻人还因此找到了自己的心上人;文中对唱歌的女子的描写,特别是对她的衣着的描写,让人仿佛看到了一位 聪明、开朗、勤快的少数民族农家女子。
b.比较阅读,交流讨论课后“研讨与练习”二:沈从文的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此环节教师要注意开放性,只要学生能看到两处人物描写的差异在于第一段直接描写人物的肖像,真实细致,第二段着力描绘人物的神韵气度,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就可以了。(至于学生喜欢哪一种写法,只要言之成理,都应肯定和鼓励)
(学生交流讨论后教师小结)人物描写的方法很多,可以直接描写,可以间接描写;语言可以朴素自然,也可以浓墨重彩。选择哪一种方法,全看表现人物的需要和自己的喜好,但核心一定是让人物符合人物的特点,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c.集体朗读2-3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本文的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并在朗读、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欣赏云南浓郁的民歌文化及民族风情,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教学设计
研读品味4-5段
1.学习“山路漫歌”。
a.默读第4段,勾画出好词好句,并与同学分享。学生勾画出的好词好句大多是文段中的环境描写,如“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最有意 思的是云雀,时常从面前不远草丛中起飞,一面扶摇盘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蓝天空中钻去,仿佛要一直钻透蓝空”等等。此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动词、形容词、副词和修辞手法赏析好词好句,如:
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用了拟人的修辞,显得活泼生动,它的蓝色令人疑心“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更是奇特的联想,让人感受到了花的灵性和花色的纯净。“起飞”“扶摇”“盘旋”“唱歌”“钻”等动词把云雀轻捷的身姿、悦耳的鸣叫描绘得栩栩如生。„„
教师在让学生说得尽兴时提醒学生注意:本段要表现的歌会形式是什么?写人们唱歌的有几 2 句话?写环境的又有几句话?目的是引入下一环节的讨论。
b.讨论:本段写赶马女孩唱歌仅三句,却用了许多优美的语句描写由呈贡一路进城的景色。这是否偏离了“山路漫歌”的“歌”字?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明白:这些优美的语句描写出了当地优美的环境,自然环境之美与歌声之美相得益彰,浑然天成,只有这一方水土才能孕育如此美妙的歌。c.齐读第4段。
2.学习“金满斗会”。
a.老人常说“十年难逢金满斗”,默读第5段,将“金满斗会”与前两种形式的歌会比较,说说“金满斗会”的难得之处在哪里?
“金满斗会”与前两种歌会形式相比,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特点: 场面盛况空前
人多:住处院子两楼和那道长长屋廊下,集合了乡村男女老幼百多人。时间长:唱和相续,一连三天才散场。
盛妆:和逢年过节差不多,一身收拾得清洁索利,头上手中到处是银光闪闪。传承民族文化——由老一代汇集记忆中充满智慧和热情的东西,全部传给下一辈 b.齐读第5段。
拓展探究
本文对云南歌会的介绍,让我们领略到了我国民歌文化的丰富多彩,同时让我们知道生活中有歌就有欢乐,有歌就有美。而人们用歌来表达生活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请欣赏和比较以下三种歌会,你能发现它们各自的特色吗?
播放电影《刘三姐》片段、流行歌曲演唱会片段和三高紫禁城演唱会片段。
4.《云南的歌会》 学案设计(八年级下册) 篇四
二、整体思路
以“意思”为主线,以“生命”为重心,以“活”为切口,以“言语”为立足点。
三、教学流程
1、发现“意思”:
⑴ 整体感知全文。
⑵ 作者写的这些有意思吗?
2、没“意思”:
⑶ 从文简介。
⑷ 你同意他的看法吗?
尊敬的沈老:
你的《云南的歌会》相当没意思,因为第四段过多的自然环境描写冲淡了“歌会”主题。建议将其拿掉!
你的忠实读者。
3、作家的“意思”:
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了。(此为选入教材时被删掉的文字)
4、我们该如何而活。
四、步骤解说
笔者以“文本细读”的方式仔细研读了《云南的歌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语言点,那就是“意思”一词。在《云南的歌会》中,沈从文先生两处提到“意思”一词。一处是在第四段“最有意思的是云雀”(言外之意是前面所写的也是有意思的);还有一处是第五段“仅是这个唱法就极其有意思”(言外之意是后面所写的更有意思)。其实,本文在节选时省略了前面一段文字: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了(显然,这里的“意思”应是统领全文的)。由此看来,“意思”俨然就是贯穿全文的关键词。我以为,这是一个极有意思的发现,那么,为什么不以“意思”为主线设计一个完整的教学方案呢?于是,就有了以上的教学设计。
1、发现“意思”:
在学生整体感知全文后提出:作者写的这些有意思吗。要求学生静静地默读,用横线划出有意思的地方。交流时,教师及时抓住学生回答的一些语句引导学生进入字里行间去品味其中的意味。
2、没“意思”:
在学生充分感知本文很有意思的时候,有意识的抛出这个问题,一方面是想让学生把分散全文的目光聚焦到第四段的研读上来,从而达“点”“面”结合的教学境界;一方面也是最主要的方面,就是想让课堂的线性推进出现转折,从而使学生的思维从表层感知进入深层探析。通过讨论,让他们明白沈从文在自然环境的描写上之所以不吝啬自己的笔墨,是因为作家认为“产生这种山歌实有原因。如没有一种适当的对象和特殊环境作为土壤,这些歌不会那么素朴、真挚而美妙感人”。
3、作家的“意思”:
本文节选自《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选入教材的部分省略了前面的一段文字: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了。引出这段文字,其意在要学生明白沈从文认为“意思”在于“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然后抓住这个“活人”的“活”字,利用它的多义性,引导学生再细读文本,然后从文中去发现作家是如何描述这些“活生生的”“鲜活的”“充满活力”的生命状态的。
4、我们该如何而活:
5.教案:八年级语文云南的歌会 篇五
知识和能力目标:引导学生赏析品味文中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及精彩的语言。
过程和方法:从整体把握文章框架,能准确说出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与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笔下美好的生活,培养学生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
体会文章三个歌唱场面的描绘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环境描写对表现文章主题的作用。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迤(yí)西譬(pì)喻糯(nu)米蹲(dūn)踞
忌讳(huì)酬(chóu)和铁箍(gū)熹(xī)微
2.解释下列词语。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譬喻:打比方。
忌讳:忌怕而隐避。
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局面。
酬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
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
淳朴:诚实朴素。
二、导入新课
1.导语
云南的歌会
我国有56个少数民族,云南是聚居了最多少数民族的身份。他们能歌善舞,以此来赞美自己的生活,他们经常以唱歌的形式聚集在一起,或者倾诉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慕、或者歌唱激发劳动热情、或者表达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欢乐……
今天我们随着文学大师沈从文的抒情美妙笔触一起领略云南民歌的风采。
2.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三、听课文录音范读,全班齐读
课文录音朗读
四、理清文章脉络
明确:课文分为四部分,总分结构
第一部分(1)总写对云南的感受和认识,引起下文的叙述。
第二部分(2D3)描写山野对歌。
第三部分(4)描写山路漫歌。
第四部分(5)描写村寨传歌。
五、再次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哪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每个场面各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
明确:山野对歌――对歌具有对抗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山路漫歌――这是即兴自由歌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
村寨传歌――这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间传授民歌的课堂。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2.学生复述文中描绘的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
学生自评、互评。
六、小结
这是一篇富有情趣的散文。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从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我们要反复品读,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七、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一。
2.课外收集有关云南民歌的音像资料及当地的民歌民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云南的歌会》,理清了文章脉络、感悟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是一篇富有情趣的散文,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请同学们思考回答:文章首先总写对云南的感受和认识,然后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哪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每个场合的特点分别是什么?(生答)看来,同学们已经很好的掌握了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对云南的歌会也已经有一定的了解。那就让我们继续跟随文学大师沈从文,欣赏云南浓郁的民歌文化及民族风情吧!
二、赏析品读课文:
1.以不同形式朗读课文三个歌唱场面。
文章对三个歌唱场面的描绘在内容上各有侧重,而在写法上也是各不相同的。首先我们让男同学读第一个场面(第2、3自然段)、女同学读第二个场面(第4段)、最后全班齐读第三个场面(第5段)。对于一些重要信息,同学们要边做勾画批注。
学生读后,教师评价朗读并引导:虽然同是写唱歌,但侧重点、写法却各不相同,也正是因为这样,文章将云南歌会形式的多样、内容的丰富、个性的独特尽情展示了出来。我们不禁叹服作者的构思是多么精巧!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第一个场面――山野对歌,去感受那一股扑鼻而来的浓郁的乡土气息。
2.赏读“山野对歌”
教师导读:同学们注意,由于云南少数民族生活在大山、丛林里,所以对歌地点就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这就是“山野对歌”。
我们先来听听“对调子”都唱些什么?
(唱的多是情歌酬和)
“多”字说明什么?能不能去掉?
(不能。“多”说明“对调子”多数以情歌为主,但也有其他方面的内容。)
既然“对调子”多唱情歌,那么它采用什么方式唱歌呢?
(或见景生情、或提问、或互嘲互赞)
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对调子”都是什么大比拼?
(机智才能)
这里作者着重写了“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的情景。请同学们齐读这个内容,看看作者从哪三个方面刻画这个年轻妇女?
(动作、神态、外貌)
其中第三段作者不惜浓墨重彩、工笔描绘了人物的外貌,分别从面容、牙齿、衣饰特别是对衣着的描写,你觉得这个少数民族农村妇女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性情开朗、活泼、聪明、手脚勤快)
在这个对歌场面中,作者侧重写了唱歌人,有什么作用呢?
(烘托出活泼欢快的场面,描绘出朴素动人的情景。)
对,这是以人衬景的写法,表现出山野对歌的热烈与欢乐。
3.赏读“山路漫歌”
我们再来看看那些赶马女孩,听听她们都唱些什么歌?
(悦耳好听的山歌)
她们的歌声充满一种什么样的美?
(淳朴本色美)
既然这样,但作者并不直接写赶马女孩唱歌,而是用许多笔墨去描写由呈贡进城一路的景色。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用心聆听一段录音,感受那一种离尘世很远,离心灵却很近的美。(学生听录音“这一条路……接着起飞”)
现在请一位同学为我们读一读,同学们边勾画出好词好句,等会让大家分享一下。
(提示:我们可以抓住动词、形容词、副词和修辞手法来赏析好词好句)
鉴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适时加以引导:如,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用了拟人修辞,显得活泼生动,它的蓝色令人疑心“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更是奇特的联想,让人感受到花的灵性和花色的纯净。又如,“最有意思的是云雀……”中,“起飞”“扶摇”“盘旋”“唱歌”“钻”等动词把云雀轻捷的身姿、悦耳的鸣叫描绘得栩栩如生。
在这个歌唱场面中,作者移步换景、从视觉听觉比喻拟人描景,侧重写唱歌的环境,请想想,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的歌唱“有什么关系?
6.《云南的歌会》 学案设计(八年级下册) 篇六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云南歌会的特点。学习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描写人物的方法。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与讨论, 概括比较云南歌会三种形式的特点;分析三处人物描写的不同特点,学习人物描写方法。学习搜集民风民俗资料并进行分类的方法。
3.了解云南的民风民俗, 体会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的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培养热爱祖国民族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了解云南歌会的特色;学习环境描写在本文的作用;学习人物描写的写作手法。
2.学习人物描写的写作手法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流程】
重点学习了解云南歌会的特色。
创设教学情境,导入新课
1.展示图片,介绍云南民歌。
伴随着悠扬的云南葫芦丝民乐声,教师边展示云南歌会图片边讲解道:同学们,你们知道图片中展示的是哪一个地区什么民风民俗么?(生答:云南歌会)对。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在各族人民生活中,民间歌唱活动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几乎渗透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他们以歌唱倾诉男女间的相互爱慕,以歌唱激发生产斗争中的劳动热情,以歌唱表示对死者的哀悼、对婚配的祝福,以歌唱抒发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欢乐……尤其是那些没有文字的民族,就往往靠那些知识广博、阅历丰富的老歌手,以长篇的叙事性歌曲,向本民族群众和青少年传授历史知识、生产知识、生活知识和礼仪知识。因此,在许多民族中,小孩还在牙牙学语的时候,也就跟着大人学唱歌了。而一个高明的民歌手也就常常在本民族中得到人们的特别尊敬。
云南各民族民歌所表现的内容十分丰富,无论是民族历重大事件,生活中的婚丧礼俗,几乎生活中所能接触到的一切事物,在民歌中都有生动的反映。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出自现代作家沈从文之手的《云南的歌会》,具体了解云南歌会这一民风民俗。
2.简介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7.马说 导学案设计(八年级下册) 篇七
八年级下语文导学案 学案编号: 5-23 班级:八(3)班 姓名:
执 笔:程小芳 审核: 审批: 印数: 65 教师评价:
第23课 马说
〖学习目标〗
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熟读课文。
2、翻译和背诵全文,理解本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重点难点预见〗1.疏通文意,积累重点文言词句。2.熟读背诵课文。3.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
〖知识链接〗1、文体简介:“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彩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说”就是“谈谈”的意思,“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如:《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就属这一文体。
2、作者简介: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因其祖籍在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他与柳宗元同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同时,他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散文尤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著有《昌黎先生集》。
3、传世名言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韩愈治学名联)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师说》)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进学解》)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调张籍》)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原道》)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送孟东野序》)
4、写作背景: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学习流程〗
一、自主学习
1.听朗诵,初步感知课文。
2.字词注音。
祗( ) 骈( ) 槽枥 ( ) 一食( )或尽粟( )一石( ) 食( )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 )也 外见( ) 其真无马邪( )
3.反复朗诵,注意节奏划分。
4.对译全文。
5.重点句子翻译。
6.总结全文所出现的通假字。
合作探究。
(1)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怎样?
(2)千里马才能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本篇文章写了那三种之间的关系?作者单单只是写马吗?
三、当堂检测 。
1.解释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⑴ 祗辱于奴隶之手(祗:_______________)
⑵ 骈死于槽枥之间(骈死:______________)
⑶ 不以千里称也(称:__________________)
⑷ 一食或尽粟一石(或:________________)
⑸ 是马也(是:_____________)
⑹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____________)
⑺ 安求其能千里也(安:________________)
⑻ 策之不以其道(道:_____________)
⑼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通:______________)
⑽ 执策而临之(临:_______________)
按提示背诵全文。
8.《云南的歌会》 学案设计(八年级下册) 篇八
1、诵读课文,感受散文诗语言的清新美与含蓄美。
2、体味两幅雪景的不同,探究不同的雪景中蕴含的精神追求。
3、理解本文含蓄深刻的语句,把握文章主旨。
学习重点:
诵读全文,比较两幅雪景的不同特点来体味蕴含其中的情感。
学习难点:
理解本文精炼、优美、内涵丰富的语言。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以练习题的形式出现)
(一)基础达标
1.作者作品介绍
鲁迅,原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发表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他的两部小说集是《》、《》,散文集是《》,散文诗集《》。
2.文体、背景介绍
(1)文体知识:散文诗是介于散文和诗歌之间的一种体裁,它有散文的语言形式和形散神聚的特点,也有诗歌的意境,有诗歌的形象性、抒情性,有诗歌的含蓄凝练.
(2)背景介绍:作者在写《雪》的时候,正处于北伐革命的前夜,同是两党结成统一战线,革命形势出现了可喜的局面。但作者当时生活的北平仍在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反动势力猖獗。作者先后用象征手法,通过对江南和的雪景的对比描写,赞美了飞雪追求自由和顽强斗争的精神,表达作者对冷酷黑暗的社会观赏的强烈不满的无比愤思的感情,抒发了对美好事物的赞颂和黑暗势力作坚决斗争的革命情怀。
3.字音、字形、词语
磬口()脂粉奁()灼灼()褪尽()朔方()
凛冽()彷徨()péng勃()升téng()眷()
(二)初读感知
深情朗读课文,思考:文中描绘了哪两幅画面?各有什么特点?怎样描绘两幅雪景的?作者面对不同的雪景是怎样的情感态度?完成下表格。
画面特点 情感态度
二、合作探究
(一)研读赏析
探究一:品味文章的语言,自主练习仿写。
探究二:结合背景材料,归纳主旨。
(二)展示交流
1、赏析语言的三角度:
(1)修辞手法:运用……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2)遣词用语:这句话中……词语,从……角度写出了……
(3)思想感情:写出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2.写法归纳
①景物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②运用对比手法,象征手法。
3、主旨归纳
文中滋润美艳的“南方的雪”,寄托了鲁迅,这旋转飞腾的“朔方的雪”则蕴蓄了鲁迅,这两幅鲜明对立的图景中,贯穿着鲁迅一个共同的哲理:。
三、拓展延伸(内容必须包含一篇与课文相关的课外阅读训练)
雪白(山东临沂市中考)
一
叫人感念和思痛的东西越来越多了。比如雪。
在我印象里,雪是世界上最辽阔、最庄严、最有诗意和神性的覆盖。她使我隐约想到了“圣诞、人类、福祉、博爱、命运”这些宗教意味很浓的词。
那神秘无限的洁白,庞大的包容一切的寂静,纯银般安谧、祥和的光芒,浑然天地、梦色绝尘的巍峨与澄明……
拿什么更美的形容她呢?她已被拿去形容世间最美的意境了。
童年时,我心里涨满了雪,比大地上的棉花还要多。那时候,大地依然贫穷,贫穷的孩子常常想:要是地里的雪全变成棉花该多好啊!如今,我们身上有的是厚厚的棉了;而大地,却失去了那相濡以沫的洁白。
那时候,一个冬天常常有好几场惊心动魄的雪。有时不舍昼夜地下,天凛地冽,银装素裹。夜晚白得耀眼,像火把节,像过年,令人亢奋。记得初中语文里有篇《夜走灵官峡》,开头即“纷纷扬扬的大雪又下了一整夜……”
那盛大的雪况,现在忆起来很有些隐隐动容和“俱往矣”的悲壮。不知今天的孩子会不会问:真有那么多雪么?
是真的,雪不仅多,而且美得痛心。
记得小学班里有个家境很穷的女生,又瘦又黑,像棵细细的老也长不大的豆芽儿。一次作文课上她灵机一动把雪比喻成了“雪花膏①”,她说:“那天夜里,我看见天上飘起了雪花膏……”她念的时候同学全笑了,连老师也哧哧笑了,说她是异想天开。于是老师给我们讲“异想天开”是什么意思。老师讲“异想天开”时女生趴在水泥桌上(当时课桌是用水泥板搭的)呜呜哭了……不久,她因贫穷辍了学。
许多年后,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我记起了这件事。我猛然发现那个“雪花膏”的比喻其实多么生动而富有诗意啊!
雪,雪花膏的雪,女孩子的雪。
在我所见过的比喻中,这是最珍贵的一个。
要知道当时穷人家是买不起雪花膏的。美丽的如泣如诉的雪花膏。
二
不知从何时起,有个声音问:我们的雪呢?
从前的梦想,有的很快就兑现了。比如棉花,比如雪花膏和课桌……一些虽遥遥无期,但我们并不苛求,慢慢来,一切都会有的,没有的都会有的……
是的,我们相信。但另一个事实是:我们曾经有过的,现在却没有了。
比如雪。我们有了无数的雪花膏,比雪花膏还雪花膏的雪花膏,可我们的雪呢?那“千树万树梨花开”的雪呢?
偶尔碰上一回,可那是怎样的情景啊--
稀稀落落粉针或沫状的碎屑,仿佛老人凋谢的胡须,给风一击,给地面轻轻一震,即消殒了。
这哪里是雪?分明是雪的骸,死去的雪。[
衰败的迹象即是这时显露的。我留意到了冬日的憔悴、大地的烦躁、空气的郁闷、没有冰的河床、树的稀少和鸟的惊恐……眯起眼睛,我认出菜叶上的药斑,阳光中的尘埃和可疑的飞来飞去的阴影……
从前不是这样子的。
纯洁简美的东西愈来愈少。人类创造着一切也破坏着一切,许多优雅的本色和古典的秩序被打碎了、颠覆了,包括季节、生态、秩序、规矩、操守……我们狂妄地征伐却失去了判断,拼命地拥有又背叛着初衷;我们消灭了贫穷还消灭了什么?
这是个欲望大得惊人的掘金年代。抒情的方式正在消失。只有物的欲望。
我感到了不安,感到了冬天背后那双忧郁的眼睛。那些威胁她的莫名危险……我开始了怀念,怀念那些流逝和将要流逝的东西,比如童年、雪、本色,比如村庄、野地、棉布的经纬、流动的水……
1.本文以“雪”为线索,由雪及人,由雪及事,由雪及现实,请概括作者的心路历程。(4分)
①→②痛心→③→④→⑤
2.作者在文中说“雪不仅多,而且美得痛心”,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作者为什么说雪“美得痛心”。(4分)
3.联系上下文,体会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3分)
这哪里是雪?分明是雪的骸,死去的雪。
4.本文意蕴深刻,请联系现实,谈谈本文给了你怎样的启示。(4分)
四、布置作业
1、积累关于写雪的诗句
2、请仿照例句写句子(任选一句完成)
例1: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散文诗句式)
仿写:
例2:雪,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仿写:
3、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财富观,是使他们形成良好人生观的关键。
B.各地中小学要完善和建立校园安全预防工作机制。
C.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决策精神,加快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建设。
D.由于运用了科学的复习方法,他的学习效率有了很大提高。
五、板书设计雪
滋润美艳江南的雪追求美好的理想
(对比)
升腾闪烁朔方的雪坚持不屈的斗争
用战斗创造一个春天般美好的世界
韩三其
9.《云南的歌会》 学案设计(八年级下册) 篇九
小石潭记
执笔:郝宁审核:备课组
八年级班姓名:组别:
【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思路。积累文言词汇,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特点。
2、品读课文,掌握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的方法与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体会这些写法的妙处,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3、悟读课文,理解作者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自学指导】
1、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注意语气,突出重音,节奏鲜明,速度稍缓。
2、结合工具书和文下注释,疏通文意,不解之处提出疑问,共同商议解决。
【自学检测】
1、作家连线:柳宗元,字,代中期杰出的,。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 。《小石潭记》是中的第四篇。
2、请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参( )差( )披拂 ②往来翕( )忽 ③斗( )折蛇行
④悄( )怆( )幽邃 ⑤犬牙差( )互 ⑥寂寥( )无人
⑦凛liè( )⑧翠màn( )⑨连zhuì( )⑩清chè( )
3、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
4、我的质疑与理解:
【合作探究】
活动一朗读课文,理解内容
1、小石潭溪水的流向是怎样的?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是在潭的哪个方位?依据是什么?
2、作者在描写小潭源流时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3、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结合写作背景,作简要说明。
活动二合作探究,品析美景,了解写法
4、作者借小石潭的什么景抒了什么情?
5、作者用什么写法把小石潭的美景展现出来的?
6、我的质疑与探究:
【归纳延伸】小石潭之旅,我来当导游
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记优美幽静,令人向往。如果要把小石潭记开发成旅游景点,聘你为导游,你如何向游客介绍小石潭记?
要求:既要保持小石潭记原有的特点,又要融进现代化的风格,结合原文改编成导游词,既要生动形象,又要简洁明快。(只要介绍一个景点即可,字数在60字左右)
【达标检测】
1、结合语境,解释词语。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________)
②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乐:________)
③皆若空游无所依。(空:________)
④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斗:_________蛇:_________)
⑤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____________)
⑥寂寥无人,凄神寒骨。 (凄:_________寒:_________)
⑦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_______________)
⑧皆若空游无所依。 (游:_______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③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3、背诵并默写全文。
[相关链接]
你知道《永州八记》的来历吗?
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皇帝贬为永州司马。柳宗元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的忧伤凄苦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所幸永州的大自然待他不薄,奇形怪异的潭水、小丘、石渠、山涧纷至沓来,美不胜收。使他寄情于山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此间共写了8篇知名的山水游记,后称《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与《钴a潭记》、《钴a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学后反思】
10.《云南的歌会》 学案设计(八年级下册) 篇十
一、自主先学 知识链接:
云南是一多民族地区,在各族人民生活中,民间歌唱活动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几乎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他们以歌唱倾诉男女间的相互爱慕,以歌唱激发生产斗争中的劳动热情,以歌唱抒发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欢乐······尤其是那些无文字的民族,往往靠那些知识广博阅历丰富的老歌手,以长篇叙事性歌曲向本民族群众和青少年传授历史知识,生产知识,生活知识和礼仪知识。因此在许多民族中,小孩还在牙牙学语时就跟着大人学唱歌了,而一个高明的老歌手也就常常在本民族中得到人们的特别尊重。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蹲踞()酬和()熹微()譬喻()龙吟凤哕().....迤西()糯米()忌讳()柞木()铁箍().....2.根据意思填上相应的词语。
():开头先咏他物,以触发联想,诱发文思。():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龙在吟啸,凤在鸣叫。
():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另外开创新的局面或新的形式。生面:新在面目。():从容移动,不受拘束。():形容直往上升。3.填空
本文是一篇极富情趣的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现代___________家,___________家。4.读课文,思考:在歌会的大标题下,课文写了哪三种形式的歌会?(用四字短语概括)。
二、合作助学
1.三个场合在描写内容上各侧重于什么?
2.在三种不同形式的歌会中,作者都进行了细腻的人物刻画,找出三处人物描写的句子,看看作者分别写了哪三种人?作者重点刻画这三种人的目的分别是什么?
3.作者对这三个人物进行描写时写法上有何异同?
4.“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多”字在文中是否可有可无?“种种不同方式”具体指的是什么?
三、检测促学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在昆明乡下,一年四季,早晚都可以听到各种美妙有情的歌声由呈贡赶火车进城,向例得骑一匹老马,慢吞吞地走十里路有时赶车不及,还得原路退回这条路得通过些果树林、柞木林、竹子林和几个大半年开满杂花的小山坡马上一面欣赏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一面就听各种山鸟呼朋唤侣,和身边前后三三五五赶马女孩子唱着各种本地悦耳好听的山歌有时面前三五步路旁边,忽然出现个花茸茸的戴胜鸟,矗起头顶花冠,瞪着个油亮亮的眼睛,好像对于唱歌也发生了兴趣,经赶马女孩子一喝,才扑着翅膀掠地飞去这种鸟大白天照例十分沉默,可是每在晨光熹微中,却欢喜坐在人家屋脊上,“郭公郭公”反复叫个不停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时常从面前不远草丛中起飞,一面扶摇盘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蓝天空中钻去,仿佛要一直钻透蓝空伏在草丛中的云雀群,却带点鼓励的意思相互应和直到穷目力看不见后,忽然又像个小流星一样,用极快速度下坠到草丛中,和其他同伴会合,于是另外几只云雀又接着起飞赶马女孩子年纪多不过十四五岁,嗓子通常并没经过训练,有的还发哑带沙,可是在这种环境气氛里,出口自然,不论唱什么,都充满一种淳朴本色美 1.这一选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这一段用很多笔墨写进城一路的景色,想一想路上的景色、小鸟的歌唱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呢,你觉得作者这样写有什么意图?
【《云南的歌会》 学案设计(八年级下册)】推荐阅读:
关于举办红歌会的通知07-30
在学院开展红歌会上的致辞08-14
红歌会 串词07-31
校园红歌会主持词07-26
七一红歌会主持词08-18
建党90周年红歌会策划06-21
庆十一红歌会活动方案10-01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六单元冲刺卷(适用于云南地区)07-16
喜迎十八大红歌会策划书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