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包装机作业指导书(共6篇)
1.自动包装机作业指导书 篇一
本指导书用于本公司工业自动化仪表安装工程的安装,共分取源部件的安装、仪表盘(箱)的安装、仪表设备的安装、仪表供电供气、供液系统的安装、仪表用电气线路的敷设、仪表用管路的敷设、工业集散计算机安装、红外线扫描仪安装、仪表调校。
本指导书采用标准及资料如下:
(一)自动化仪表安装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GBJ131-90); (二)自动化仪表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093-2002); (三)SCANGX型扫描仪手册。 1 取源部件的安装
1.1 检验数量:取源部件安装的检验数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1.1 用于高压、负压、高温、易燃、易爆、有毒、有害介质的取源部件,必须全部检验。
1.1.2 用于中低压、常温无害介质的取源部件,必须按取源的种类分别抽检30%,并不应少于一个。 1.2 温度取源部件安装
1.2.1 温度取源部件安装及检查 1.2.1.1 温度取源部件安装
(1)温度取源部件的安装位置应严格按设计图纸坐标点取定,无设计坐标点时,应选在介质温度变化灵敏和具有代表性的地方,不宜选在阀门等阻力部件的附近和介质流量呈死角处以及振动较大的地方。
(2)温度取源部件在设备(或工艺管道)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
a 与设备(或工艺管道)垂直安装时,取源部件轴线应与设备(或工艺管道)轴线垂直相交。
b 在设备(或工艺管道)的拐弯处安装时,宜逆着介质流向,取源部件轴线应与设备(或工艺管道)轴线垂直相交。
c 在设备(或工艺管道)倾斜安装时,宜逆着介质流向,取源部件与轴线与设备(或工艺管道)轴线垂直相交。
d 在有保温层的取源部件安装应在保温前安装完成,且保温后元件易于装卸。
e 在砌筑上安装时,应先把测量部件预埋在砌筑体内,测温保护管应大于温度元件2mm,取源部件在金属体安装时采用焊管式。焊接应符合施工规范要求。 1.2.1.2 温度取源部件安装质量检查应符合下表:
温度取源部件质量标准和检验方法
1.3 压力取源部件安装
1.3.1 压力取源部件安装要求
1.3.1.1 压力取源部件安装部位应符合以下要求
⑴按设计图坐标点定位;
⑵安装压力取源部件不宜在焊缝及其边缘上开孔及焊接,开孔及焊接工作必须在设备(或管道)的防腐、衬里、吹扫和试压、试验前进行;
⑶压力取源部件在水平和倾斜的设备(或工艺管道)安装时,取压口的方位在设备(或工艺管道)的上部;
⑷压力取源部件与温度取源部件在同一管段上时,应安装在温度取源部件的上游侧,压力取源部件的端面不应超过工艺设备或管道的内壁;
⑸压力取源部件必须与气流及物料成锐角,并宜选在介质流速稳定的地方。 1.3.1.2 取压部件安装
(1)在砌筑和浇注体上安装时,应在砌筑或浇注的同时埋入,并堵好取件端口,当无法做到与砌筑或浇注同时进行时,应预留安装孔,预留孔应满足取压部件的安装尺寸;
(2)取料管的焊接或连接应符合《工业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的规定,不能漏气。 1.3.2 取压部件安装质量应符合下表
取压部件安装质量标准和检验办法
1.4 流量取源部件
1.4.1 流量取源部件安装
1.4.1.1 流量取源部件安装部位应符合以下要求;
a 按施工图的座标点定位;
b 安装节流件所规定的最小直管段,其内表面应清洁无凹坑;
c 在节流件的上游侧安装温度计时,温度计与节流件间的直管距离应符合下列规定:
⑴温度计套管直径小于或等于0.03倍工艺管道内径时,不小于5(或3)倍工艺管道内径; ⑵当温度计套管的直径在0.03到0.13倍工艺管道内径之间时,不小于20(或10)倍工艺管道内径。 注:采用括号内的数字时,流量的附加极限相对误差为±0.5%。
d 在节流件的下游安装温度计时,温度计与节流件间的直管距离不应小于5倍工艺管道内径。 1.4.1.2 流量取源部件的法兰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法兰与工艺管道焊接后管口与法兰密封面应平齐;
(2) 法兰面应与工艺管道轴线相垂直,垂直度允许偏差为1度;
(3) 法兰应与工艺管道同轴,同轴度允许偏差应符合t≤0.015D(1/β-1)规定; (4) 采用对焊法兰时,法兰内径必须与工艺管道内径相等。
1.4.1.3 流量取源部件在水平和倾斜的工艺管道上安装时,取压口的方位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测量气体压力时,在工艺管道的上半部;测量液体压力时,在工艺管道的下半部; (2) 测量蒸汽流量时,在工艺管道的上半部与工艺管道水平中心线0-45度夹角的范围内。 1.4.2 流量取源部件的安装质量应符合下表:
1.5.1 物位取源部件的安装
1.5.1.1 物位取源部件的安装部位应符合以下要求:
a 物位取源部件的安装位置,应选在物位变化灵敏,且不使检测元件受到物料冲击的地方。
b 内浮筒液面汗及浮球面计采用导向管或其化导向装置时,导向管或导向装置必须垂直安装;并应保证导向管内液流畅通。 1.5.1.2 物位取源部件的安装
a 双室平衡容器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装前应复核制造尺寸,检查内部管路的严密性; (2)
应垂直安装,其中心点应与正常液位相重合。 b 单室平衡容器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衡容器宜垂直安装;
(2) 安装标高应符合设计规定。
1.5.2 物位取源部件的质量检验应符合下表:
1.6 分析取源部件
1.6.1 分析取源部件的安装
1.6.1.1 分析取源部件的安装位置,应选压力稳定、灵敏反映真实成分,具有代表性的被分析介质的地方。
1.6.1.2 在水平或倾斜的设备或工艺管道上安装的分析取源部件,其安装方位应在设备或工艺管道的上部。
1.6.1.3 被分析的气体内含有固体或液体杂质时,取源部件的轴线与水平线之间的仰角应大于15度。 1.6.2 分析取源部件的质量检验如下表:
1.7 仪表盘柜
1.7.1 仪表盘柜的安装
1.7.1.1 仪表盘(操作台)型钢底座的制作尺寸应与仪表盘(操作台)相符,其直线度允许偏差为每米1mm,当型钢底座的总长超过5米时,全长允许偏差为5毫米。 1.7.1.2 仪表盘(操作台)的型钢底座安装时,其上表面应保持水平,水平方向的倾斜度允许偏差为1mm/m,当型钢底座的总长超过5米时,全长允许偏差为5mm。
1.7.1.3 仪表盘(操作台)的型钢底座应在二次抹面前安装找正,其上表面应高出地面。 1.7.1.4 仪表箱(板)、保温箱、保护箱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垂直、平正、牢固;
(2) 垂直度允许偏差为3mm;箱(板)的高度大于1.2m时,垂直度允许偏差为4mm; (3) 水平方向的倾斜度允许偏差为3mm。
1.7.1.5 单独的仪表盘(操作台)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垂直、平正、牢固;
(2)垂直度允许偏差为每米1.5mm;
(3)水平方向的倾斜度允许偏差为1mm/m。
1.7.1.6 成排的仪表盘(操作台)的安装,除应符合本规范第1.7.1.5条的规定外,还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相邻两盘(操作台)顶部高度允许偏差为2mm;
(2) 当盘间的连接处超过两处时,其顶部高度最大允许偏差为5mm; (3) 相邻两盘(操作台)接缝处盘正面的平面度允许偏差为1mm; (4) 当盘间的连接超过5处时,盘正面的平面度最大允许偏差为5mm; (5) 相邻两盘(操作台)间接缝的间隙,不大于2mm。 1.7.2 仪表盘柜安装的质量检验
1.8.1 一般规定
1.8.1.1 电缆(线)敷设前,应做外观及导通检查,并用直流500伏兆欧表测量绝缘电阻,其电阻值不应小于5兆欧;当有特殊规定时,应符合其规定。
1.8.1.2 线路应按最短途径集中敷设、横平竖直、整齐美观,不宜交叉。
1.8.1.3 线路不应敷设在易受机械损伤、有腐蚀性介质排放、潮湿以及有强磁场和强静电场干扰的区域。当无法避免时,应采取保护或屏蔽措施。
1.8.1.4 线路不应敷设在影响操作、妨碍设备检修、运输和人行的位置。
1.8.1.5 当线路周围环境温度超过65℃时,应采取隔热措施,处在有可能引起火灾的火源场所时,应加防火措施。
1.8.1.6 线路不宜平行敷设在高温工艺设备、管道的上方和具有腐蚀性液体介质的工艺设备、管道的下方。
1.8.1.7 线路与绝热的工艺设备、管道绝热层表面之间的距离应大于200mm,与其他工艺设备、管道表面之间的距离应大于150mm。
1.8.1.8 架空敷设的线路从户外进入室内时,应有防水措施。
1.8.1.9 线路的终端接线处以及经过建筑物的伸缩缝和沉降缝处,应留有适当的余度。
1.8.1.10 线路不应有中间接头,当无法避免时,应在分线箱或接线盒内接线,接头宜采用压接;当采用焊接时应用无腐蚀性的焊药。补偿导线宜采用压接。同轴电缆及高频电缆应采用专用接头。 1.8.1.11 敷设线路时,不宜在混凝土梁、柱上凿安装孔,在防腐蚀的厂房内不应破坏防腐层。 1.8.1.12 线路敷设完毕,应进行校线及标号,并按本规范第1.8.1.1条的规定,测量绝缘电阻。 1.8.1.13 测量线路绝缘电阻时,必须将已连接上的仪表设备及元件断开。
1.8.1.14 在线路的终端处和地下人井处,应加标志牌;地下埋设的线路,应在其正上方地面上加标桩;标志牌和标桩应坚固、明显、防腐蚀,其上的字迹应清晰、不易脱落。 1.8.2 支架的安装
1.8.2.1 制作支架时应将材料矫正、平直。切口处不应有卷边和毛刺。制作好的支架应牢固、平正、尺寸准确。
1.8.2.2 安装支架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⑴在金属结构上和混凝土构筑物的预埋件上,应采用焊接固定;
⑵在混凝土上,宜采用膨胀螺栓固定;
⑶在不允许焊接支架的`工艺管道上,应采用“U”型螺栓或卡子固定;
⑷在允许焊接支架的金属工艺设备、管道上,可采用焊接固定。当工艺设备、管道与支架不是同一种材质或需要增加强度时,应预先焊接一块与工艺设备、管道材质相同的加强板后,再在其上面焊接支架;
⑸支架应固定牢固、横平竖直。整齐美观。在同一直线段上的支架间距应均匀 。
⑹支架安装在有坡度的电缆沟内或建筑物构架上时,其安装坡度应与电缆沟或建筑物构架的坡度相同;安装在有弧度的设备或构架上时,其安装弧度应与设备或构架的弧度相同。
1.8.2.3 支架不应安装在具有较大振动、热源、腐蚀性液滴及排污沟道的位置;也不宜安装在具有高温、高压、腐蚀性及易燃易爆等介质的工艺设备、管道以及能移动的构筑物上。
1.8.2.4 水平安装的汇线槽及保护管用的金属支架间距宜为2m;在拐弯处、终端处及其他需要的位置可适当减小间距;垂直安装时可适当增大间距。
1.8.2.5 电缆支架间距宜为:当电缆水平敷设时为0.8m,垂直敷设时为1.0m。 1.8.3 汇线槽的安装
1.8.3.1 制作好的汇线槽应平整,内部光洁、无毛刺,加工尺寸准确。 1.8.3.2 汇线槽采用焊接连接时应牢固,不应有显著变形。
1.8.3.3 汇线槽采用螺栓连接或固定时,宜用平滑的半圆头螺栓,螺母应在汇线槽的外侧,固定应牢固。 1.8.3.4 汇线槽的安装应横平竖直,排列整齐,其上部与天花板(或楼板)之间应留有便于操作的空间。垂直排列的汇线槽拐弯时,其弯曲弧度应一致。
1.8.3.5 槽与槽之间、槽与仪表盘(箱)之间、槽与盖之间、盖与盖之间的连接处,应对合严密。 1.8.3.6 汇线槽安装在工艺管架上时,宜在工艺管道的侧面或上方。
1.8.3.7 汇线槽拐直角弯时,其最小的弯曲半径不应小于槽内最粗电缆外径的10倍。
1.8.3.8 当直接由汇线槽内引出电缆时,应用机械加工方法开孔,并采用合适的护圈保护电缆。 1.8.3.9 汇线槽应有排水孔。
1.8.3.10 汇线槽的直线长度超过50米时,宜采取热膨胀补偿措施。 1.8.4 电缆(线)保护管的敷设
1.8.4.1 保护管不应有变形及裂缝,其内部应清洁、无毛刺,管口应光滑、无锐边。 1.8.4.2 埋入混凝土内的保护管,管外不应有涂漆。 1.8.4.3 弯制保护管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⑴保护管的弯成角度不应小于90度;
⑵保护管的弯曲半径:当穿无铠装的电缆且明敷设时,不应小于保护管外径的6倍;当穿铠装电缆以及埋设于地下或混凝土内时,不应小于保护管外径的10倍。
⑶保护管弯曲处不应有凹陷、裂缝和明显的弯扁; ⑷单根保护管的直角弯不宜超过两个。
1.8.4.4 当保护管的直线长度超过30米或弯曲角度的总和超过270度时,应在其中间加装拉线盒。 1.8.4.5 保护管的两端管口应带护线箍或打成喇叭形。 1.8.4.6 金属保护管的连接应符合下列规定:
⑴明敷设时宜采用螺纹连接,管端螺纹长度不应小于管接头的1/2;
⑵埋设时宜采用套管焊接,管子的对口处应处于套管的中心位置;焊接应牢固,焊口应严密,并应做防腐处理;
⑶镀锌管及薄壁管应采用螺纹连接;
⑷在有爆炸和火灾危险的场所,以及可能有粉尘、液体、蒸汽、腐蚀性或潮湿气体进入管内的地方敷设的保护管,其两端管口应密封;
⑸保护管连接后应保证整个系统的电气连续性。
1.8.4.7 保护管与检测元件或就地仪表之间,应用金保护管有可能属软管连接,并有防水弯。与就地仪表箱、分线箱、接线盒、拉线盒等连接时应密封,并用锁紧螺母将管固定牢固。
1.8.4.8 埋设的保护管应选最短途径敷设,埋入墙或混凝土内时,离表面的净距离不应小于15mm。 1.8.4.9 保护管应排列整齐、固定牢固。用管卡固定时,管卡间距应均匀。
1.8.4.10 保护管有可能受到雨水或潮湿气体浸入时,应在其可能积水的位置安装排水设施。
1.8.4.11 埋设的保护管与公路或铁路交叉时,管顶埋入深度不应小于1m;与排水沟交叉时,离沟底净距离不应小于1.5m,并应延伸出路基或排水沟外1m以上;与地下管道之间的净距离,应符合本规范第1.8.5.12条的规定。
1.8.4.12 穿墙保护管段(或保护罩)两段延伸出墙面的长度不应大于30mm,
1.8.4.13 穿过楼板(或平台)继续向前明敷设电缆的保护管段,宜高出楼板(或平台)1m。
1.8.4.14 埋设的保护管引出地面时,管口宜高出地面200mm;当从地下引入落地式仪表盘(箱)时,宜高出盘(箱)内地面50mm。
1.8.4.15 敷设在电缆沟道内的保护管,不应紧靠沟壁。
1.8.4.16 在户外和潮湿场所敷设的保护管,引入分线箱或仪表盘(箱)时,宜从底部进入。 1.8.4.17 现场分线箱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⑴周围环境温度不宜高于45℃;
⑵到各检测点的距离应适当,箱体中心距地面的高度宜为1.5m; ⑶不应影响操作、通行和设备维修。
1.8.4.18 拉线盒、接线盒和分线箱均应密封,分线箱应标明编号。 1.8.4.19 采用硬质塑料管作保护管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⑴弯管时加热应均匀,管子不应有明显变形与烧焦;
⑵用套管加热连接时,管子插入套管内的深度宜大于其外径的1.5倍;当使用粘合剂连接时,应大于1.1倍;
⑶支架的间距不宜大于1.5m,对直径小于25mm的管子不宜大于1m; ⑷在管端及连接部件的两侧300mm处应加以固定;
⑸管的直径长度大于30米时,应采取热膨胀补偿措施;
⑹与未绝热的高温工艺设备、管道表面间的距离,不应小于500mm。当无法满足要求时,应采取隔热措施。
1.8.4.20 采用混凝土排管作保护管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⑴排管的内壁和管口应光滑;
⑵排管应有不小于1:1000的泄水坡;
⑶排管对口连接时,相对两孔中心线的偏差不宜大于5mm;接口处应用水泥密封; ⑷排管在改变方向、分支及进口处,应筑电缆井,并应垫砂;
⑸埋入地下的深度及与地下管道之间的净距离,应符合本规范第1.8.4.11条的规定:埋在人行道下时不小于500mm;
⑹排管上表面宜涂红色耐腐蚀的颜料作为明显标记。 1.8.5 电缆的敷设
1.8.5.1 敷设电缆时的环境温度不应低于下列规定:
⑴交链聚乙烯电缆0℃; ⑵低压塑料电缆-20℃;
⑶橡皮及聚氯乙烯保护套橡皮绝缘电缆-15℃; ⑷裸铅包橡皮绝缘电缆-20℃;
⑸其它外护套层橡皮绝缘电缆-7℃。
1.8.5.2 敷设电缆应合理安排,不宜交叉;敷设时应防止电缆之间及电缆与其他硬物体之间的摩擦;固定时,松紧应适度。
1.8.5.3 塑料绝缘、橡皮绝缘多芯电缆的弯曲半径,不应小于下列规定值:
⑴有铠装的电缆为其外径的10倍; ⑵无铠装的电缆为其外径的6倍。
1.8.5.4 仪表信号电缆(线)与电力电缆(线)交叉敷设时,宜成直角;当平行敷设时,其相互间的距离应符合设计规定。
1.8.5.5 在同一汇线槽内的不同信号、不同电压等级的电缆,应分类布置;对于交流仪表电源线路和安全联锁线路,应用隔板与无屏蔽的仪表信号线路隔开敷设。
1.8.5.6 电缆引入或引出建筑物、隧道、地面,穿过铁路、公路、沟渠、楼板、墙壁时,应安装一段保护管,保护管的安装,应符合本规范第1.8.4.11、1.8.4.12、1.8.4.13、1.8.4.14条的规定。 1.8.5.7 电缆沿支架或在汇线槽内敷设时,应在下列各处固定牢固:
⑴当电缆倾斜坡度超过45度或垂直排列时,在每一个支架上;
⑵当电缆倾斜坡度不超过45度且水平排列时,在每隔1-2个支架上; ⑶在线路拐弯处和补偿余度两侧以及保护管两端的第一、二两个支架上; ⑷在引入仪表盘(箱)、供电盘(箱)前300-400mm处; ⑸在引入接线盒及分线箱前150-300mm处。
1.8.5.8 数条汇线槽垂直分层安装时,电缆应按下列规定顺序从上至下排列:
⑴仪表信号线路; ⑵安全联锁线路;
⑶仪表用交流和直流供电线路。
1.8.5.9 明敷设的仪表信号线路与具有强磁场和强静电场的电气设备之间的净距离,宜大于1.5米;当采用屏蔽电缆或穿金属保护管以及在汇线槽内敷设时,宜大于0.8米。
1.8.5.10 电缆直接埋地敷设时,其上下应铺100mm厚的砂子,砂子上面盖一层砖或混凝土护板,复盖宽度应超过电缆边缘两侧50mm;电缆应埋在冻土层以下,当无法满足要求时,应采取防止损坏电缆的措施,但埋入深度不应小于700mm。
1.8.5.11直接埋地敷设的电缆与建筑物地下基础间的最小净距离宜为0.6m,与电力电缆间的最小净距离应为0.5m;
1.8.5.12 直接埋地敷设的电缆不应沿任何地下管道的上方或下方平行敷设。当沿地下管道两侧平行敷设或与其交叉时,最小净距离应符合下列规定:
⑴与易燃、易爆介质的管道平行时为1.0m,交叉时为0.5m;
⑵与热力管道平行时为2.0m,交叉时为0.5m,当电缆周围土壤温升超过10℃时,应采取隔热措施; ⑶与水管道或其他工艺管道平行或交叉时均为0.5m。
1.8.5.13 电缆在隧道或沟道内敷设时,应敷设在支架上或汇线槽内。当电缆进入建筑物后,电缆沟道与建筑物间应隔离密封。
1.8.5.14 电缆敷设后,两端应做电缆头。
1.8.5.15 制作电缆头时,绝缘带应干燥、清洁、无折皱、层间无空隙,抽出屏蔽接地线时,不应损坏绝缘;在潮湿或有油污的场所,应有相应的防潮、防油措施。 1.8.6 补偿导线和电线的敷设
1.8.6.1 补偿导线应穿保护管或在汇线槽内敷设,不应直接埋地敷设。
1.8.6.2 当补偿导线和测量仪表之间不采用切换开关或冷端温度补偿器时,宜将补偿导线直接和仪表连接。
1.8.6.3 当补偿导线进行中间和终端接线时,严禁接错极性。 1.8.6.4 补偿导线不应与其他线路在同一根保护管内敷设。 1.8.6.5 电线宜穿保护管敷设。
1.8.6.6 补偿导线和电线穿管前应清扫保护管,穿管时不应损伤导线。
1.8.6.7 仪表信号线路、仪表供电线路、安全联锁线路、本质安全型仪表线路以及有特殊要求的仪表信号线路,应分别采用各自的保护管。 1.8.7 仪表盘(箱、架)内的配线
1.8.7.1 仪表盘(箱、架)内的线路可敷设在小型汇线槽内,也可明敷设;当明敷设时,电缆、电线束应用由绝缘材料制成的扎带扎牢,扎带间距离宜为100m。
1.8.7.2 电线的弯曲半径不应小于其外径的3倍。
1.8.7.3 本质安全型仪表的信号线和非本质安全型仪表的信号线应加以分隔。当仪表有特殊要求时,应按仪表安装使用说明书的规定进行配线。
1.8.7.4 仪表盘(箱、架)内的线路不应有中间接头,其绝缘护套不应有损伤。 1.8.7.5 仪表盘(箱、架)内端子板两端的线路,均应按施工图纸标号。 1.8.7.6 每一个接线端上最多允许接两根芯线。
1.8.7.7 接线端子板的安装应牢固;当其在仪表盘(箱、架)底部时,距离基础面的高度宜为250mm。在顶部或侧面时,与盘(箱、架)边缘的距离宜为100mm。多组接线端子板并列安装时,其间隔净距离宜为200mm。
1.8.7.8 剥去外部护套的橡皮绝缘芯线及接地线、屏蔽线,应加设绝缘护套。 1.8.7.9 导线与接线端子板、仪表、电气设备等连接时,应留有适当余度。
1.8.8 仪表用电气线路的质量检验评定详见《自动化仪表安装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GBJ131-90)。
2.面粉包装工段的操作指导书 篇二
文件编号:XF.GF07—2005版次:2目的规定了质量关键控制点清理工段的作业方法,以确保产品质量的符合和稳定。范围
适用于包装工段的操作管理。
3工作程序、要求
1、重量准确,每包讲师误差按规定要求执行。
2、不跳针、不漏针,保持包装完好。
3、包装工在包装产品时,要每小时抽检,副班长每班至少检查二次,品管部每班至少检查一次,生产部每班至少检查一次。
4、发现计量不准时,及时通知班长协调解决,不合格计量的批次包装逐包检查后,不合格的包装回机处理。主要设备的操作规程
4. 1DCS25A(50)电脑定量秤操作规程
开机和关机:
开机顺序:(1)先开空压机,直至压力上升到0.4-0.6MPA为止,然后检查柜内几路空气开关是否合上。(2)按下面板上电源开关,开机完毕,这时显示屏亮,并出现提示符DCS-A,几秒钟后,机器便进入自动状态。
关机顺序:任何情况下,按一下面板电源开关,机器就停止工作,显示屏熄灭,关机结束。数据设置办法
机器在出厂前,已给电脑输入了必要的工作参数,使用者在使用和调试维护过程中,随时可以调看内部数据或根据数据需要重新设置,修改工作参数。例如:大喂料切断点、小喂料切断点、本班工作量,具体如下:
A.按手动键,机器显示提示符DCS-A,几秒钟后机器显示皮重或净重,显示器首位不亮,表示已进入手动状态。
B.按一下“置数”键,显示屏显示“P熄熄,熄熄”表示这时可以输入本次打包包数,如8888,显示为P88,88,如认为正确可以按一下“确认”键,否则可重输数据,再按“确认”键。
C.如不需要计划打包数或默认上次设置数,则可直接按“确认”键,此时出现“V熄熄,熄熄”,表示可以输入大喂料切断点,输入大切点,若不输入大切点,可直接按“确认”,即确认上次大切点,此时出现“U熄熄,熄熄”表示可以输入小喂料切断点,方法如上,此时再按“确认”键,机器便返回手动状态显示方式,数据设置完毕。
平时,在不需要修改参数时,一般不要随便按“置数键”以免操作不慎,丢掉内部数据。检查电脑内部的工作参数。
在手动状态下,按一下“检查”键,显示“SEE熄熄”,此时依次按“确认”显示屏分别显示出A本次打包数,C次品数E计包数,V大切点,U小切点,H校秤值,C校秤值与标准值差值,出现“LXX,XX”后,按“确认”键,机器返回手动状态,检查完毕。
去皮
江苏省淮安新丰面粉有限公司-10-
三级质量管理文件主题:包装工段的操作指导书
文件编号:XF.GF07—2005版次:2 “去皮”键为双功能键,按一下,机器去皮,显示净重,再按一下,机器显示皮重,去皮时若发现超3KG不能去皮,机器显示“EE熄06”,应设法把皮重降到3KG以内。
其它功能键,在手动状态下,按下面二排数字键,可分别启动或停止设备的各个部件。校秤:在机器刚投入运行前或机器检修后,均需进行校秤,使用中每一份至少校秤一次。
4. 2缝口机:
缝口机头在使用前,先将零件表面的油脂或灰尘擦洗干净,对凡是转动的轴套连杆、杠杆、轮等的工作表面零件的摩擦部分应每两小时注一次锭子油,并清除粉尘。
机头在使用过程中,应尽量避免无料空缝,以免损坏送布牙和压脚的工作表面。机头的最大转数,不应超过每分钟1500转,否则,将会很快引起机件的严重磨损。
面袋缝口时,袋口要托平,线路形成直接,面袋缝好后,切断的线头留10——15毫米,缝口距要均匀,无断线、掉扣现象。
面袋送入缝口机后,应随着缝口机速度前进,不得用力拉面袋来增加缝口速度。以免跳针、崩线和折断缝针。
4. 3检验秤:
在进行两次过磅时,应将面袋放在秤面中间,不得接触秤外任何物体,称重时要看准秤杆上下游动情况,应用固定的法码,随时进行校对。
在经过两次过磅时,重量要准确,每袋面粉误差正负不超过100G。
接班以前和工作中要进行验磅,每班不少于三次,以保证准确无误。
3.包装设计课程实践教学指导书 篇三
艺术设计专业(装潢设计方向)适用
学生层次:大专
教学地点:校内计算机房,教室 实验类别:基础 课程总学时:80 实验总学时:48 所开实验数:5
实践教学目的:
包装设计课程电脑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技术必修课之一,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商品的包装知识、包装方法和技巧。使学生对商品包装有更深刻的认识,初步具备包装设计的知识和能力。
实践教学内容与要求:
项目一 包装设计资料收集(4学时)
一、实训内容与范围
包装设计资料收集
二、实训具体要求
1、收集市面上有创意的包装设计,并加以保存。
2、收集网络上优秀的包装设计作品,并把图片和资料copy下来。
三、实训中工具应用:
工具:电脑,因特网
项目二
瓶贴设计练习(12学时)
一、实训内容与范围
瓶贴设计
二、实训具体要求 任选以下一个题目设计一款瓶贴
1、“清香园·中坝酱油” 瓶贴设计
2、“甜水井”牌陈醋 瓶贴设计
工具:计算机
软件:photoshop,coreldraw
三、实训中工具应用:
项目三
包装设计纸盒结构制作
(4学时)
一、实训内容与范围
包装设计纸盒结构制作
二、实训具体要求
利用包装盒型设计软件来熟悉包装盒型,为之后的练习打基础
三、实训中工具应用:
工具:计算机
软件:photoshop,coreldraw,包装魔术师
项目四
食品类包装设计制作
(12学时)
一、实训内容与范围
任选以下任意一项做纸盒结构包装设计练习
1、为“好时”巧克力设计一款外包装
2、为“左岸咖啡”设计一款外包装
二、实训具体要求
1、选择适合的纸盒盒型结构,自定合理尺寸;
2、包装设计突出品牌和商品特征,构思有独创性;
3、色彩搭配合宜,构图合理有序;
4、文字编排符合视觉流程,整齐美观。
三、实训中工具应用:
工具:计算机
软件:photoshop,coreldraw
项目五
日化类系列包装设计制作(16学时)
一、实训内容与范围
日化类系列包装设计
二、实训具体要求
1、题目自拟(根据内容自选一种同类商品品牌或自拟商品名称。)
2、规格大小自定(以实际产品规格为标准,按1:1或1:1.5的比例制作)
3、注意各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以及其统一性
4、风格与表现手法不限,色彩不限
5、电脑绘制包装平面展开图、效果图
6、系列作品累计不少于3件
三、实训中工具应用:
工具:计算机
软件:photoshop,coreldraw
考核:
以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及作业综合成绩为考核依据,按每次上机情况打分,上机情况包括出勤率、实验作业完成的质量,对相应实验掌握的熟练程度等。具体为:
实验数5个*20分/个=100,折合成30分计入课程总成绩。
4.自动包装机作业指导书 篇四
市场需求:颗粒全自动包装机所应用的主要对象是食品和药品等产品,而这些产品都与人们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当下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于健康要求越来越高,继而对于食品与药物的需求处于不断的增长之中。而且人们对于包装的质量,卫生条件的要求也在提升,这对于包装机械市场是挑战也是机遇。
用于生产医药和个人护理产品的包装设备市场将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原因是发展中国家对设备的投入增加。越来越多地使用一次性医疗器械和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愈加严重。随着药物品种的迅速增加.这一市场对包装设备的需求也水涨船高。饮料包装机械市场也将呈现稳健的发展态势,因为许多发展中国家对饮料包装产品的消费日益高涨。并且更多地利用更高效、高端的包装设备。而在工业化国家更是如此。最引人关注的是,食品加工领域仍将是包装设备的最大需求市场。
全球医药用品行业是包装业重点发展的一个领域,但是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制药企业也受到了一定的打击.如医药企业巨头辉瑞公司2010年1月就宣布了裁员计划。然而.据美国市场研究机构弗里多尼亚集团公司预测.世界医药包装市场的需求预计仍将以每年6,3%的速度增长。美国、日本和西欧等发达国家将继续占据全球医药包装市场需求量的70%以上。就发展后劲来说,由于迅速增加的药品制造能力和政府制定的多项旨在提升医药产质量的政策措施.中国医药包装市场将保持强劲的发展态势。其他主要发展中国家,印度和巴西也将有较强的增长潜力。
此外,中国包装机械市场有很大一部分由国外产品长期占据,因此开发适合。中国国情,成本更低,性价比更高的包装机械一定可以在市场上有不俗的表现。
技术发展趋势:
1、颗粒全自动包装机向多功能、高效、低耗的方向发展。许多加工设备,已经越来越被用户,要求向着多功能方向发展。比如一套设备可以生产两种以上的不同型号产品,因此包装机械也必须向多功能方向发展。同时,要求设备提高效率,降低消耗,以降低成本.赢得市场;
2、要求包装机械向灵活性、柔软性方向发展。对于同一种设备,每一个用户都有不同的要求。因为其产品各有特色,这就要求包装机械.根据用户要求的不同而设计、变化;
3、包装具有保质期的食品,药品等物料,一旦出现机械故障导致停产,就会导致物料积压和浪费。所以更高的稳定性、可靠性是一个发展方向。
4、颗粒全自动包装机在采用技术上,越来越多地向高科技方向发展。包装机械已越来越多地
采用了机、电、光、声、磁、化、生等技术,使其越来越适合于各类户的要求。同时采用高新技术,操作方便,维修简单,稳定性好,寿命长,同时给生产管理上带来很大益处。
5、包装机械越来越多地体现出其社会性。如其对环境保护、使用安全等方 面的考虑,体现得越来越多。
5.高考作文指导:作文的包装 篇五
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也有人说,有了凤头,还需豹尾。文章的结尾同开头一样,是文字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其内容发展的自然结果。元人乔梦符认为,好的结尾应短小精悍,刚劲有力。明人谢榛说,结尾当如撞钟,清音有余。以上种种,皆言结尾要简洁有力,“如截奔马”,留有余味,言有尽而意无穷,有余味而耐咀嚼。清人李渔则如是总结:“终篇交际,当以媚语摄魂,使之执笔留连,若难遽别。”所谓媚语,即富有文采、意蕴深刻的语言。有文采的结尾,耐人寻味,让评卷者爱不释手,久久不能释怀。有一个精彩的结尾,为文章留下最后一抹亮色,从而收到“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效果,该多好啊!令读评者“龙”颜大悦,击节赞叹,高分在握,岂不美哉!
结尾技巧如下:
①首尾呼应,凸显主旨;②言为心声,呼唤号召;③巧妙发问,引人深思;④引用佳句,多姿多彩;⑤抒情议论,气势不凡;⑥景物烘托,诗情画意;⑦卒章显志,感悟升华;⑧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6.自动包装机作业指导书 篇六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商务主管部门,中国包装联合会,中国轻工业联合会:
包装产业是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服务型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进一步提升我国包装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巩固世界包装大国地位,推动包装强国建设进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国制造2025》(国发[]28号)和《关于开展消费品工业“三品”专项行动营造良好市场环境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6]40号)等文件,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重要意义
经过30多年的建设发展,我国包装产业已建成涵盖设计、生产、检测、流通、回收循环利用等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较为完善的体系,分为包装材料、包装制品、包装装备三大类别和纸包装、塑料包装、金属包装、玻璃包装、竹木包装五大子行业。,全国包装企业25万余家,包装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8万亿元。“十二五”期间,包装产业规模稳步扩大,结构日趋优化,实力不断增强,地位持续跃升,在服务国家战略、适应民生需求、建设制造强国、推动经济发展中的贡献能力显著提升,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包装大国的地位进一步巩固。目前,包装工业已位列我国38个主要工业门类的第14位,成为中国制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包装产业仍存在大而不强的问题。行业自主创新能力弱,重大科技创新投入和企业技术研发投入严重不足,高新技术难以实现重大突破,先进装备和关键技术进口依赖度高;企业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生产模式仍然较为普遍,绿色化生产方式与体系尚未有效形成;包装制造过程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有待提高;产业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低档次、同质化产品生产企业重复建设问题突出,无序竞争现象未能得到遏制。
立足现有基础,补齐发展短板,提升品质品牌,必须加强转型发展的全面引导和系统设计。加快推进转型发展,是促进包装产业适应现代制造业发展要求,强化对国民经济支撑地位的必然选择;是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瓶颈”,有效增强核心竞争力的根本出路;是引领产业由被动适应向主动服务、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传统生产向绿色生产转变,全面提升产业整体发展水平,推进包装强国建设进程的重大举措。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对接消费品工业“三品”专项行动,推动生产方式转变和供给结构优化。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构建军民包装标准通用、产品共用、技术互通的发展格局。产业保持中高速发展,迈向中高端水平,逐步实现由包装大国向包装强国转变。
(二)基本原则
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强化企业市场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规划和政策支持作用,优化市场秩序,完善监管体系。
坚持创新驱动,品牌引领。加快科技创新体系与服务平台建设,提升关键技术的创新能力。加快传统产品升级换代,大力培育包装品牌。
坚持协调发展,重点突破。构建包装产业与制造业、包装上下游产业、军用包装与民用包装、包装企业与科研院所以及包装各子行业之间的协同发展机制。加强要素优化配置、发展模式转变和产业集群建设,持续促进产业提质增效。
坚持绿色发展,适度包装。构建覆盖生产、流通、消费、回收与资源循环再利用的包装全生命周期绿色化网络体系。反对过度包装,采用设计合理、用材节约、回收便利、经济适用的包装整体解决方案,引导全社会树立适度包装理念。
(三)发展目标
保持产业发展增速与国民经济增速同步,产业发展规模与配套服务需求相适应。到,实现以下目标:
产业规模。包装产业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5万亿元,形成15家以上年产值超过50亿元的企业或集团,上市公司和高新技术企业大幅增加。积极培育包装产业特色突出的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知名品牌。
自主创新。行业研发投入不断增大,规模以上企业科技研发经费支出明显增加。着力推动集成创新、协同创新和创新成果产业化,部分包装材料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两化融合。大中型包装企业两化融合水平处于集成提升阶段以上的超过80%,中小企业应用信息技术开展研发、管理和生产控制的比例由目前30%提高到55%以上。数字化、网络化设计制造模式广泛推广,以数字化、柔性化及系统集成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制造装备取得较大突破。
节能减排。全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均下降20%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下降。初步建立包装废弃物循环再利用体系。
军民融合。军民通用包装数量和质量显著提升,标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逐步形成体系完善、创新引领、高端聚集、高效增长的发展态势。建成一批军民融合包装基地,包装技术军民通用水平显著提升。
标准建设。深入开展包装基础标准、包装专业标准以及产品包装标准的研究,形成相关性、集合性、操作性强的包装标准体系。建设全国包装标准推进联盟和包装标准信息化专业网站,建成5个以上包装标准创新研究基地,遴选一批标准化示范试点企业。
三、主要任务
(一)实施“三品”战略,集聚产业发展优势
增加包装产品品种。围绕包装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优化传统产品结构、扩大主导产品优势的基础上,主动适应智能制造模式和消费多样化需求,增强为消费升级配套服务的能力。通过创新设计方式、生产工艺以及技术手段等,大力研发包装新材料、新产品、新装备,推动产品品种增加和供给服务能力提升。重点发展绿色化、可复用、高性能包装材料,加快发展网络化、智能化、柔性化成套包装装备,大力发展功能化、个性化、定制化的中高端产品,通过丰富产品品种、优化产品结构拉动需求、驱动消费。
提升包装产品品质。引导企业从设计、选材、生产、检测、管理等各环节全面提升包装产品品质。积极采用低成本和绿色生产技术,发展低克重、高强度、功能化纸包装制品,增强纸制品防水、防潮、抗菌、阻燃等性能,拓展纸包装的应用范围;鼓励采用环保型原料和助剂发展可定制的环境友好型塑料包装制品,应用高阻隔、选择透过、环境感知以及宽幅制备等新技术,增强塑料包装制品防护、保质和智能属性;倡导以薄壁金属和覆膜铁、覆膜铝等新型材料生产金属包装制品,提升金属包装材料的利用率和抗腐蚀性能;创新包装计量、检验与检测技术,加快发展各类先进检测设备,不断完善质量检测体系与手段,有效强化包装产品的品质保障。
培育包装产品品牌。以绿色包装材料、智能包装装备、高端包装制品的研发为重点,加强品牌培育、评价、服务与引导,构建定位、设计、生产、营销、传播、保护一体化的品牌发展格局,打造一批具有较高国内市场占有率和较强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包装材料、包装装备和包装制品品牌。推进包装企业国际化战略的实施,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推动装备、技术、标准以及服务走出国门,在境外设立研发、生产基地和营销网络,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和物流链,重点培植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品牌企业。
(二)加强技术创新,增强核心竞争能力
构建创新体系。围绕国家战略,重点实施包装产业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引导企业建立研发资金投入机制,加强技术中心、创新团队和众创空间建设,着力落实“双创”行动,鼓励包装企业构建创新创业融合孵化的平台与机制,切实提高企业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优化科技资源配置,积极培育包装行业的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建设一批面向产业前沿共性技术的技术创新联盟、协同创新中心、科技成果孵化基地以及成果推广与应用、公共技术服务、技术和知识产权交易等平台,形成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核心技术群。加大领军人才和国家级创新团队的协同培养,强化创新人才的成长扶持,通过建立产业链上下游科技协作体、产业协同创新中心以及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形成创新人才共育、共享机制。
突破关键技术。围绕绿色包装、安全包装、智能包装领域的关键技术,制定系统性技术解决方案,促进重大科技成果的孵化、应用与推广。加快建立包装云设计数据库,重点推行减量和生态设计,着力加强包装废弃物综合循环利用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全面提升绿色包装应用与创新水平。积极发展新型保质保鲜、包装防伪以及生产过程在线检测与监控等技术,重点突破食品药品包装中有害物质识别和迁移检测等技术瓶颈,显著提升食品、药品及军品包装安全保障能力。注重包装设计与信息技术的结合,积极应用环境感应新材料,实现包装微环境的智能调控,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重点开展前瞻性的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满足包装产业全产业链、全寿命周期、全溯源链的计量测试需求。
强化示范应用。采取项目投入、应用示范、绩效奖励等方式,支持行业组织开展重大示范工程建设,主要包括:实施食品药品包装安全化工程,启动食品药品包装清洁安全生产和质量检测监管等重大专项,大力提升现有食品药品包装检测机构的技术水平,创建一批食品药品包装质量检测中心,建设食品药品质量包装安全追溯管理网络信息平台。实施包装制品高端化工程,在适度包装理念的指导下,组织一批包装制品设计创新、工艺优化和产业化重大专项,积极发展轻质高强纸、生物基高阻隔塑料、抗腐蚀超薄金属、轻量节能玻璃等材料,重点开发个性化、定制化、精细化、智能化的高端包装制品。实施包装印刷数字化工程,构建先进包装印刷数字化体系,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发展云印刷、合版印刷、网络印刷及个性化印刷等新型包装印刷方式。实施包装产业信息化工程,启动包装大数据和工业云等重大专项,推广智能标签和智能终端等包装信息化关键技术,开展新一代包装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集成创新和工程应用示范。实施包装装备智能化工程,组织开展高端包装装备关键技术及集成技术攻关,重点开发食品药品自动包装生产线、包装印刷集成制造装备以及现代物流全自动包装系统等重大智能制造成套装备,着力推动包装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应用示范。
(三)推动两化融合,提升智能制造水平
加快信息化建设进程。加强包装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系列标准建设和推广,推进信息技术向设计、生产、流通以及回收循环利用等环节渗透。依托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加强包装电子商务、工业云和大数据等平台的构建,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数据驱动、网络化协同制造、个性化定制、服务型制造、众包设计、云制造等包装生产服务模式,推动形成基于消费需求动态感知的产业经营方式,促进包装企业形成新的生产、制造、服务及商业模式。推广商品包装的箱码,推动全球统一编码标识(GS1)作为商品生产和流通的“身份证”与“通行证”,实现与国际信息数据的接轨。
提升包装智能化水平。以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为核心,建立设计、制造、技术与标准的开放共享机制,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大力推广集协同制造、虚拟制造及网络化制造等为一体的先进制造模式,构造智能包装生态链。大力开发网络化、智能化、柔性化成套装备和高性能包装机械手、包装机器人等智能装备,加快智能化包装设备及生产线技术标准研制,自主攻克优化设计、智能检测、在线计量和协同控制等包装成套装备共性技术,积极应用具有传感、判断与执行动作的智能端,研发包装专业软件和嵌入式系统,着力提高主要包装工序自动化程度和高速包装生产线及各类先进检测设备的制造水平。重点开发具有商品真伪鉴别、食品变质预警、居家用药提醒及儿童安全保障等功能的智慧型包装制品。
(四)加强标准建设,推动国际对标管理
促进包装标准体系建设。深入研究标准规范,完善国家、行业、企业等多层次包装标准体系,推广包装基础模数(600×400mm)系列,以包装标准化推动包装的减量化和循环利用。支持行业建设标准推进联盟和标准创新研究基地,围绕反过度包装行动,对现已制定的建材、机械、电工、轻工、医疗机械、仪器仪表、中西药、食品、农畜水产、邮电、军工等14大类包装标准进行系统优化和水平提升,解决标准体系不完整、标准互相矛盾、标准水平滞后、可操作性不强等突出问题。
推动包装标准国际接轨。支持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增强我国在国际包装界的话语权和在规则制定中的参与权。着力提高国际标准的采标率和转化率,完善包装标准推广应用机制,支持行业开展标准化试点示范,推进包装标准在产业发展中的应用与实施。加强标准化重大政策和重点工作的普及性宣传,有效强化包装企业的标准管理意识以及通过标准化建设实现降本增效的能力。
(五)优化产业结构,形成协调发展格局
调整产业组织结构。大力拓展包装工业与国民经济各产业融合发展的广度和深度,推动技术、模式、产品、业态以及管理等各领域的创新,增强产业跨界融合发展能力。支持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推动大中型企业的股权分置改革和细分市场的产业链整合,推动龙头企业采取联合、并购、控股等方式实施企业间、企业与科研院所间的资产重组,形成一批上下游一体发展的企业集团。组建以大型企业为龙头、中型企业为骨干、小微企业为重要补充的产业发展联盟,建立产业联盟示范区,逐步解决包装企业小、散、乱问题。发挥中小企业特色鲜明、机制灵活等特点,重点培育包装工业领域主导产品突出、专项服务卓越、竞争优势明显的专业化“小巨人”企业,形成大中小企业分工协作、互利共赢的产业组织结构。鼓励包装工业单项冠军企业树立“十年磨一剑”精神,长期专注于企业擅长领域,走“专特优精”发展道路。
促进产业协调发展。适应国家制定的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战略,进一步发挥包装产业在本区域集聚度高、发展步伐快、辐射带动作用强的先发优势,遴选一批科技型、创新型中小企业和龙头骨干企业(集团),建设具有示范性的国际化研发中心、总部基地和包装制造产业园区。利用中部地区崛起、东北地区振兴和西部地区大开发契机,立足区位优势和区域发展需要,引导包装企业根据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合理承接转移产能,优化市场配置,设立一批产业转移示范区。扶持包装企业深度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和国家开放发展格局,搭建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服务平台,加强国际市场拓展和产能国际合作。
(六)培育新型业态,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促进新型业态生长。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引导企业重塑生产方式与制造模式,重构与用户、市场之间的关系,拓展产业领域,延伸服务链条。对接上下游产业与终端需求,引导企业由传统包装制造商向包装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推动企业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加快推动包装产业与生态农业、快速消费品业以及远程物流配送业等领域的跨界融合,发展现代物流包装产业。创新企业经营模式,构建网络营销平台和系统解决方案,积极发展包装电子商务产业。积极推进产业集聚,着力打造包装创意文化等特色产业集群,增强集群的资源集约效应、产业品牌效应、资本溢出效应以及技术共享效应,拉长产业链。
促进军民包装融合。统筹考虑产业发展需要和国防建设需求,从顶层设计、力量布局、技术创新、标准体系、监督评估等方面构建军民融合包装产业发展格局,提升包装产业军民通用化水平。加快军地协调、需求对接、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以及技术共用等体系建设,实现包装产业军民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上的横向衔接和纵向贯通。促进军民融合的科研、生产与服务保障体系建设,重点推进包装产业军民信息与资源共享、技术开发与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保护与技术交易等工作。加强军地协同创新,增强军民通用技术转换能力,重点解决联合投送、多式联运等大型装备防护包装、应急物资软包装和特殊功能性包装的关键技术问题。开展包装装备及其运输网络的创新研究和军民融合包装示范工程建设,引领军民融合包装技术核心能力聚集,显著提升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的防护包装保障水平。
(七)开展绿色生产,构建循环发展体系
强化绿色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包装企业在推广适度包装、倡行理性消费中的桥梁、纽带和引导作用,促进设计、生产及使用者在包装全生命周期主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选择合适品种率先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落实国家循环发展引领计划和能源、资源消耗等总量与强度双控行动,完善计量、监测、统计等节能减排的基本手段,从原材料来源、生产、废弃物回收处理等全生命周期的资源消耗、能耗、排放等方面开展对包装品的环保综合评估。研究制定包装废弃物回收利用促进政策,依托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优化包装废弃物回收利用产业链。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与上游生产商、销售商合作,利用现有物流体系,尝试构建包装废弃物逆向物流体系。
发展绿色包装材料。加速推进绿色化、高性能包装材料的自主研发进程,研发一批填补国内空白的关键材料,突破绿色和高性能包装材料的.应用及产业化瓶颈。研究制定绿色包装材料相关标准,建立包装材料选用的环保评价体系,重视包装材料研发、制备和使役全过程的环境友好性,推动绿色包装材料科技成果转化,推行使用低(无)VOCs含量的包装原辅材料,逐步推进包装全生命周期无毒无害。倡导包装品采用相同材质的材料,减少使用难以分类回收的复合材料。以可降解、可循环等材料为基材,发展系列与内装物相容性好的食品药品环保包装材料,提高食品药品包装安全性。突破工业品包装材料低碳制备技术,推广综合防护性能优异、可再生复用的包装新材料,增强工业品包装可靠性。促进包装材料产业军民深度融合,推动特殊领域包装材料绿色化提升。
推广绿色包装技术。推行简约化、减量化、复用化及精细化包装设计技术,扶持包装企业开展生态(绿色)设计,积极应用生产质量品质高、资源能源消耗低、对人体健康和环境影响小、便于回收利用的绿色包装材料,提升覆盖包装全生命周期的科学设计能力。加大绿色包装关键材料、技术、装备、工艺及产品的研发力度,支持企业围绕包装废弃物的再次高效利用开展技术攻关。大力推广应用无溶剂、水性胶等环境友好型复合技术,倡导使用柔板印刷等低(无)VOCs排放的先进印刷工艺。重点开发和推广废塑料改性再造、废(碎)玻璃回收再利用、纸铝塑等复合材料分离,以及废纸(金属、塑料等)自动识别、分拣、脱墨等包装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采用先进节能和低碳环保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强节能环保技术、工艺及装备的推广应用,推行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改造,推动企业生产方式绿色化。加强包装绿色制造企业与园区示范工程建设,建设一批绿色转型示范基地,形成一批引领性强、辐射作用大、竞争优势明显的重点企业、大型企业集团和产业集群。
四、保障措施
(一)完善包装管理体系
完善包装法律制度,从市场秩序、技术标准、信用体系等方面规范包装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健全商品包装的生产、流通、销售、回收、利用等体系。推进以“节能减排,环境友好”为核心的绿色包装制度与法规建设,制定《包装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包装企业清洁生产水平的系统评价,推行包装绿色评估和绿色认证制度。加强包装企业和包装产品市场规范管理。加大包装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加强对假冒伪劣产品、侵权行为的打击,协同上下游产业完善市场治理体系、优化产业发展环境,确保包装产业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研究制定包装分类回收利用支持政策,支持将绿色包装产业列为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目录,加大对取得绿色包装认证的企业、创新型企业以及低成本、低能耗、近零排污包装工艺与设备研发的政策扶持力度,强化对核心技术的支持和品牌产品的推广,提高包装循环利用率。采取奖励、补助等方式,支持公共服务平台和应用示范项目建设。引导产业投资、风险投资等基金,支持创新产品研发和创新成果产业化,促进技术研发和成果孵化。支持行业组织搭建包装企业信用平台和金融服务平台,开展多种类型、多种形式的规范融资活动。
(三)强化教育科技支撑
推动包装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加快包装产学研合作战略联盟建设,分类引导包装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终身教育的有序发展,不断创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扩大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层次、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规模,加大应用型、军地两用型人才培养力度,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步伐,实现人才培养与行业发展的对接与匹配。支持建设包装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协同创新中心、产学研示范中心(基地)和科技成果孵化中心(基地)等,促进重大科技成果培育、产出与转化,为包装产业的转型发展提供强劲支撑。
(四)发挥行业组织作用
推动行业组织建设网络信息服务、科技创新服务、人才培养综合服务、面向政府的服务、国际交流合作等多元化、全链式的服务平台,建立包装行业数据库和信息共享机制,引导包装产业信息化示范区建设,提升行业组织的综合服务效能。加快构建以行业组织为主体、第三方机构为支撑、企业广泛参与、政府指导推动、社会监督协作的“五位一体”行业信用体系,建立包装企业诚信档案、行业信用数据库和企业信用等级评价制度,不断完善行业信用监管体制,创新行业信用评价模式。支持行业组织实施品牌战略,加快包装品牌的培育与推广。
五、组织实施
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商务部门要加强组织协调,可依据本指导意见,研究制定适合当地包装产业转型发展的具体实施方案或配套政策措施。各地行业组织要按照本指导意见,加强调查研究、协调沟通,围绕转型发展,编制包装产业发展规划,并加强规划的组织领导和有效实施,确保任务落实、措施到位。各企业要切实承担起落实本指导意见确定的各项任务的主体责任,结合企业实际细化落实,增强改善供给责任意识和主体作用,激发活力和创造力,推动包装产业转型升级、健康发展。
工业和信息化部 商务部
【自动包装机作业指导书】推荐阅读:
包装机械行业自动化产品应用技术趋势06-30
运输包装合理化论文有关包装设计论文11-16
外贸包装英语07-16
包装的发展趋势07-02
培训讲师包装方案07-11
食品包装项目08-22
装机大赛策划案09-18
运输包装知识总结10-02
装机大赛活动总结11-14
食品包装袋材料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