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的探索

2024-06-27

在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的探索(共11篇)

1.在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的探索 篇一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评价

正确的自我评价,不仅能使人全面认识自身的优点和不足,而且能使人在认识自己不足的基础上,制定新的奋斗目标,自我加压,奋起直追,实现更高的人生追求。

学生是发展的主体,教师应当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培养他们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上,参与评价的主体是多元的。但无论是教师评价,还是学伴互评,其实归根结底都是外在性的“他评”,这些外在的评价如果不能被受评者理解和接受,即使该评价非常正确、非常实用也毫无意义。当“他评”真正地引起学生的自我认同,引发其自我反思之后,“他评”实质上就转化成了学生内在的自我评价。只有到这个时候,促进学生自我调整、改善学习的效果才会出现。

从这个意义上说,课堂评价中虽然教师评价和学伴互评很重要,但学生的自我评价最重要。因此,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要注重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增强学生自我进步、自我发展的内驱力。

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首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估价自己。知人易、自知难,当一个人从旁观者的角度看别人的时候,很容易做到心如明镜,把别人的优点、缺点看的一清二楚。但如果要反观自己,则往往优点看得多、缺点看得少。比如一次大型考试后,有些学生不是与成绩好的同学比,正确分析自己的差距和不足,学习别人成功的经验和做法,而是与成绩差的同学比,或者强调客观理由,认为自已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没考好是由于种种客观原因等,这种自我感觉良好式的评价,怎么能促进自己进步呢?因而,引导学生提高自我评价能力,就是要引导学生正视现实,看清自已在群体中的位置,敢于与优秀同学比差距,敢于否定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而不是躺在现有成绩上面自我满足、自我陶醉。

其次,要为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创造机会。以往的评价,往往都是在期中或年终的时候,由班主任老师根据学生投票结果和自己平时掌握的情况,给每个学生写出操行评语,学生个人几乎没有自我评价的机会,即使对评价结果不满意,也没有申诉的权利。现代教育主张把评价贯穿于教育的整个过程中,注重将自评和他评有机结合起来,并且通过有效的自评发挥对学生成长的促进作用。因此,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多为学生创造自我评价的机会,比如课堂教学中,要通过及时的信息反馈,让学生清楚自己哪些知识已经学会?哪些知识还没有掌握;学校每举办一次活动,要让学生及时反思自己在活动中发挥了哪些作用?有什么不足;期中或学期结束的时候,要让学生及时总结在前一阶段的学习和成长中,取得了哪些成绩?自己的差距在哪里?下一步应该怎么做等等。

再次,要教给学生自我评价的方法,这一方法的核心就是对照标准,让学生一分为二地看待自己的过去,明确未来努力的方向。无论是在日常行为方面,还是在学习以及文体活动等方面,学校都要有一个明确的标准,让学生每隔一段时间对照标准进行自我剖析,这是自我评价的有效方法之一,漆雕开之所以认为对作官没有信心,也许是因为他认为自己还没有达到孔子制定的作官标准。除此之外,引导学生坚持写反思日记、进行阶段性总结以及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等,也是进行自我评价的好方法。

总之,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是一个人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内在需求,也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2.在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的探索 篇二

学生的自我评价过程是在学习中自我分析、自我识别、自我反省、自我调节及自我激励的过程。根据新课标理念, 学生应是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 同时也是评价的主体。在学生成长过程中, 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是符合教育发展理念及规律的。

“情·知教学”强调“感受—情绪—意志、性格 (包括行为) ”这一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自我评价的价值, 不仅在于学生能发现自己的问题、了解自己的状况、改善自己的行为, 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等积极的意志品质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当然, 教师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并肯定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 也承认了教师引导作用的重要性。教师的引导虽然只是一种参考性的、外部性的引导, 不能代替学生主体的“自己运动”, 但教师引导可以促进学生内部活动的进行。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不仅可以营造和谐的学习气氛, 更重要的是会有效的培养学生养成自我评价的良好学习习惯, 从而促进情知共进。

二、学生自我评价的内容

针对数学课堂, 自我评价的内容细致划分为: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效率、知识运用、书面表达、作业完成、合作交流、成绩反馈等方面。

三、学生评价的模式

从评价对象上划分为个体自评和同学互评。

个体自评是学生对自己本人从各个方面的评价。这是学生对自己的行为、思想进行的一个阶段性的小结与认识, 这种评价具有一定独立性, 甚至可以由自我评价影响其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学生可以通过个体评价认识自己、欣赏自己、剖析自己、提升自己。

同学互评是从群体的角度对个体进行评价。这种评价具有一定的客观性, 不仅让被评价者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有了更全面、更充分的认识, 弥补了个体评价的不足, 而且培养了学生给予别人客观评价的能力, 进而提升了个体评价的能力。

四、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在数学课堂中除了进行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强化外, 更重要的是传授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 而学生自我评价正是促进了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

具体有以下几种引导方式:

(一) 借助一题多解, 引导学生对解题方法、学习效率进行评价。

在数学教学上, 经常会出现一题多解的情况,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各种不同的解法,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 同时给学生交流展示的平台, 在几种方法都呈现出来以后, 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这样方法的利弊, 形成对多种方法的评价, 在比较与评价中提升解题效率, 巩固解题方法。

(二) 借助教师评价, 引导学生自我评价

教师评价是传统教学模式中单一的评价方法, 同时也是对学生给予肯定和鼓励最直接的方法, 并且是引导学生自我评价的良好途径。举一个例子, 一个数学成绩很差的学生, 磕磕绊绊地讲完一道题目以后, 其他学生很难给出鼓励性的评价, 在这个时候教师就要及时发现该生的优点, 先给出激励性的评价语言, 例如, “×××同学今天让老师刮目相看, 有勇气把这么复杂的题目讲完, 而且板书很工整, 希望你再接再厉, 尽量做到语言流畅”等。这样, 在教师的引导之下, 其他学生也会先着眼于该生的优点进行评价, 这对该生的数学学习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另外, 当学生在个体评价和同学互评的过程中, 都没有发现一些很重要的问题时, 教师应该利用教师评价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 教师要“引导”, 而不是直接“告诉”,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产生对自己的评价, 这种自我评价才是真正有效的。

(三) 给学生搭建自我评价的平台

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的自我评价源于两部分, 一部分是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就已经设计好的评价环节, 另一部分是由课堂教学中生成的问题而引发的生成性评价环节。这两部分评价都源自教师的合理引导, 教师通过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 给学生搭建自我评价的平台。

针对不同的课型, 自我评价又分为新授课和复习课的两种评价。

归纳起来,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可以为学生搭建以自我评价的平台。

1. 竞争平台

设置小竞赛、分组比赛、板书评比、学习方法评比等形式的合作学习内容, 让学生在评比中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合作意识进行评价。

2. 辩论平台

设置问题、分歧、矛盾等有争议的结论或题目, 让学生在完善自己、评价同学的过程中发现他人的优势、自己的不足, 从而加深对核心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3. 互助平台

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 把不同类型的学生编组, 合作完成探究题目, 让学生在互助探索发现自己的价值, 发现同学的优点和不足, 在个体自评和同学评价中完善思想方法上的欠缺。

4. 反思平台

在课堂教学一个阶段完成后, 或者一种类型题讲解完毕后, 教师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畅谈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畅所欲言, 自我评价, 让学生在和谐、自然的氛围中收获解题经验、思想方法。

5. 检测平台

3.在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的探索 篇三

【关键词】初中历史 情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0-0054-01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特别是经济成份的多样化,使得人们的价值取向也趋向于多元化,这样社会的主导价值观也受到了负面影响,一些人自私、虚伪、享乐等思想膨胀,消极的思想对青少年不同程度地产生不良导向作用。因此,新的时期在历史教学过程除了传授基本历史知识外,适当地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是必须的。同时,情感教育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历史中有许多培养积极情感的教材,作为历史教师,我们有责任在教學过程中渗透情感教育。

一、初中历史课堂中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历史本身就是一门人文科学,它包含了人类过去一切时代的遗留。从知识的角度看,历史知识丰富、浩瀚,读之不尽,用之不竭。从应用的角度看,历史可以使学生在了解、研究过去的基础上,从多方面获得理性的认识和人文信息。从这些认识中,如果充分发挥人文教育的优势,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社会观、人生观、价值观。如《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3课我们不但要学生了解掌握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明白这些发明对人类社会进步所产生的巨大作用,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使学生的认识和意志活动在情感的驱使下而弥散,知识的学习变得被情感所呵护、所涵养、所推动。使情感知觉与理智知觉彼此互动、相得益彰,达到在怡情中学史、在知史中生情的和谐统一。应当是历史教学效果最好,使历史课最大可能地达到施教者主观目的的保证。

二、初中历史课堂中情感教育的途径

在我们认识到中学历史教育中情感教育的缺乏及必要性之后,我们必须要找到合适的方法、走正确的途径进行并加强情感教育。

1.历史教师要加强自身的学习和修养

孔子说:“已立立人,已达达人”,在教育过程中,学生肯定会对教师的言行潜移默化,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教师的道德形象与情感态度对学生情感认识结构的形成具有决定性作用。“育人先自育”,作为历史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学习,加强道德修养,以良好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成为学生的表率和模范。

2.运用多种方法,培养积极的情感

(1)直观地进行情感教学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历史教学中应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对初中学生来说,影视资料比文字、图片资料更具直观性和视觉冲击力。在讲述奴隶贸易时,我播放了美国电视剧《根》中男主人公被掠为黑奴的片段。面对屏幕上黑人青年被铁链锁住后拼命挣扎和呐喊的场面,所有学生的情绪都已经完全被感染,许多人甚至已经热泪盈眶,再加上通过生动的语言,力求将各种教学媒体的效果发挥到极至,同时对学生的认知活动起到指向性作用,整个课堂气氛达到了最高潮。

(2)丰富真挚地进行情感教育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展示情感,首先需要教师深入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只有教师自己被某种情感所打动,才有可能用这种情感打动学生教师要善于用语言表达教学内容中的情感。教师的讲述力求声情并茂、神态感人。例如当讲古今中外仁人志士时绘声绘色,用铿锵激昂的声调加以赞颂;讲出卖国家主权、民族利益的历史罪人时则显出义愤填膺、深恶痛绝;讲强敌压境,当权者腐败无能,不作抵抗时痛心疾首、拍案而起等等。

(3)进行启发式的情感教育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行为中,教师的语言应充满启发性与暗示性,尽量减少提示性语言。很多时候教师在课堂上提问题,若一时间没有人回答,教师就会着急地说:“是不是……?”“……对不对?”,最后只是得到“是”与“对”的答案。这个过程中学生没有得到教师启发性的引导而得出认识。教师实然该用一种暗示性的语言代替提示性语言,如“你觉得……”等等,一步步地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结论。如在讲述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事实,还要篡改教科书时,教师提问:“面对日本某些人的这种行为,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呢?又应该怎么做呢?”

学生:“报仇,我们也杀他个片甲不留……”

此情况下教师必须及时纠正有此类态度倾向的学生:“你这样做,是要把我们国家造就成战争发动者而被世界人民指责吗?如果有人欺负你,而你不适宜报仇的情况下,你唯有怎样做?”

学生:“让自己不会再被他欺负!”

教师:“对了,那怎样才不再被欺负呢?”

学生:“增强自身实力……”

教师:“这就对了,我们要在勿忘国耻的前提下,振兴中华民族才是最佳途径。那么,作为中学生的你们,具体可以怎么做呢?”

学生:“努力学习,将来为建设祖国贡献力量……”这样就很好地完成这一课书的情感教育了。

三、初中历史情感教育的价值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是一项伟大的工程。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们要在提高自己素质修养的前提下,运用多种方法、通过各种渠道把历史中的榜样、模范与学生现实生活中的正确行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学会做人,引导学生正确地处理个人与国家、集体、父母、同学等的社会关系。在情感教育过程中从小处入手,细心地观察学生心理上的倾向,及时地作出正确的指导,规范现代中学生的道德情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为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奋斗。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内容标准(实验稿).

[2]刘晓伟.基础教育改革丛书:情感教育—塑造更完整的人生[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

4.在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的探索 篇四

探究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评价方式是当前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的一项重要课题。对此,我进行了深入地探究与实践,我运用“星级制”评价,培养小学生的作业兴趣;运用激励性评价,激发小学生课堂学习情感;运用“二次评价”,肯定小学生的学业成绩;运用实践活动,发展小学生个性特长。让他们在评价活动中体验成功,树立自信,从而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心态健康快乐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一、运用“星级制”评价,培养小学生作业兴趣

在对小学生作业的评价上,我试用着“星级制”评价的方法,即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用小星星的数量来代替评价等级的一种评价方法,来反馈教师的教学效果,反馈学生的学业水平。通过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同学互评、家长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评价活动中体验成功,树立自信,促进学生在认知、情感、思维等方面的发展和素养与能力的提高。

(一)发挥教师评价功能,让小学生体验成功

老师们都知道,一年级时,孩子们都是一样的,差距不大,但是小学六年下来,好的更好,差的更差,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批评、改错中,有些学生便永远失去了信心。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首先对学生的作业评价上进行改革实验,我在学生的作业本上不写分数等级,一律以五角星代替,当他书写工整、解法独特或有明显进步时给三颗星,并口头随时提出表扬,全对时给两颗星,部分对时给一颗星,满十颗小星换一颗大星,孩子看到的永远是成绩,永远是成功,永远是希望,孩子永远是高兴的,永远充满信心,即使出现错误,我也只是在上面画“”,待学生改正后再变为“√”,没有必要盯在学生的错误上,实在是孩子看不懂的问题,单独给他讲解,不让他在全班同学面前失去信心。

(二)指导学生自我评价,让小学生建立自信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在课堂中不仅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还应参与对学习成果的评价,如果缺少对学习成果的评价就是不完全的学习,因此,我设法 1

多提供学生自我评价的机会,尊重他们的看法,改变由老师说了算的做法。

如在学习“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时,学生在充分动手操作后得出如多种解法,老师把这几种方法工工整整地写在黑板上,并以学生的名字命名为××法,全班同学给以热烈的掌声。然后老师让孩子们自己给自己得星,想出一种方法的给一颗星;想出两种方法的就给自己两颗星„„

这样,使不同水平的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形成了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增强了自信心。

(三)运用同学互评互帮,共同提高学习成绩

学生的学习活动应该是一个合作的过程,因此,同学之间的互评是不可忽视的。

如,学完“表内乘法”时,一位老师出了这样一道题:老师想给参加夏令营的40名同学每人买一杯酸奶,商店里有两种酸奶在促销,一种是天然酸奶,买3赠1,每份4元;另一种是草莓酸奶买4送2,每份5元。可以怎样买?怎样购买最合算?

老师确定评价标准:提出一种方案并正确解答的得一颗星;提出两种方案并正确解答的得两颗星„„。

学生们都表现出极其认真的态度,一丝不苟地帮对方查看,这既是一个自我教育的过程,又是多向反馈,相互学习的过程。

(四)正确引导家长评价,培养孩子良好习惯

在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同学互评的同时,也不要忽视家长的评价,大家共同参与、交互作用,因为在孩子的成长历程中,爸爸妈妈也充当着重要的角色,是孩子最忠实的学习伙伴,他们共同分享着孩子的成功与失败,所以,也要让家长们参与到评价中。

在对待家庭作业上,我们要求学生做到:自觉、按时完成家庭作业,书写工整,正确率高,不抄袭,有问题就问。

给家长的评分标准如下:

1.不用父母提示,孩子自觉完成,且书写工整,正确率高。★★★

2.基本能按时完成,书写较工整,正确率较高。★★

3.在父母的督促指导下完成。★

家长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酌情给以评价,避免了学生在学校写作业是一样儿,而在家写作业又是一样儿的现象,培养了学生自觉完成作业,并书写认真,做完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

群星闪烁,记载着学生们学习的进步历程,激起的是学习的内在动因,获得的是“我能行”的信心,形成的是积极进取的情感态度。

二、运用激励性评价,激发小学生课堂学习情感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艺术的本领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巧用激励性评价,激发小学生课堂学习情感。

(一)激励语评价

人人都需要赞美,就像花朵需要阳光一样。对于小学生来说,表扬与批评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课上,评价小学生的语言要有激励性。当学生回答正确时,可以说:“你真会动脑筋”、“你又进步了”、“你真棒,你和老师想的一样。”学生回答不完整时,可以说:“再想想,相信你能行。”鼓励创新思维时,可以说:“谁和他想的不一样?”“还有别的发现吗?”当学生有独到见解时,可以说:“你的发言太精彩了!老师佩服你。”“你真了不起啊!连老师都没想到,这位同学帮助了我,谢谢你!”„„

这些热情洋溢的话告诉学生:你能成功!你的成功超过了老师!每个人都希望获得成功,还有什么比这更能激起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呢?

(二)态势语评价

对于小学生来讲,教师的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可能起到传递情感信息的作用,给学生以无穷的力量,智慧的源泉,让学生乐此不疲。

如,小学生上课搞小动作时,老师可以轻轻走过去,摸一摸他的小脑袋瓜儿;学生违反纪律时,给他一个神秘的眼神;学生发言正确时,老师伸出大拇指;当学生上课发言没有信心时,老师可以深深地点头,意思是告诉他:有道

理,继续说„„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润物的细雨,会给小学生增添无穷的勇气和力量。

(三)物质奖励和精神鼓舞

对于小学生,一朵红花、一颗小星、一张画片、一阵掌声、一种称号、一个暗示都被他们看成是对自己最高的奖赏,都会使他们欣喜若狂,我们不要吝惜这些。通过这样的评价来肯定学生一点一滴的进步,使他们多一点儿享受成功的体验,这种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有助于激励学生进一步主动探索新知,从而增强学习自信心,提高课堂学习兴趣。

三、运用“二次评价”,肯定小学生的学业成绩

无论素质教育发展到何种地步,考试这种评价形式目前还是评价学生的一种有效方式,那么,如何发展性地评价小学生的考试成绩?如何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不害怕考试?如何给学生自信的动力,让他们更好地去学习?

我们可以进行“二次评价”,即一张试卷给两次得分的机会,用“二次给分”的形式,给学生发展的余地,在第一次评价的基础上,借助于评价试卷,再给学生一次补正的机会,在单位时间内,如若补正得完全正确,则将失分折合50%反馈给学生。这样如果一份80分的试卷,学生在认真评析之后,将错题完全补正,则再给10分(20×50%),当然这10分将涉及到听课效率,补正时的态度及书写是否合乎要求,补题时的分析是否到位,补的是否正确等等,而且无论选择题还是填空题一律按解答题的要求来补正,即不仅要答案正确,还要求思路正确。

采用这种评价方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如有一个学生,在一次考试中得了58分,回家不敢让家长签字,害怕家长批评,考虑到这种情况,老师鼓励他说:“只要你认真听讲,能及时将错题完全改正,就可以给你二次加分。”该生听后很高兴,听课时非常专心,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全部按要求完成了错题的改正,老师就给他二次加分21分(42×50%),最后得到79分的成绩,自此以后这个学生听讲更认真了,成绩也渐渐提高。

对于较难的试卷,我们就可以采用这种“二次评价”的方法,让学生们看到自身的进步,看到自身的希望,从而鼓起勇气继续努力。

四、运用实践活动,评价小学生的应用能力

纸笔考试只是评价学生成绩的一种方式,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的建立要将考试和其他评价的方法结合起来,选择灵活多样的考试方法,全面描述学生发展的状况,加强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而实践活动是发展他们特长的广阔空间。

对空间与图形这部分内容的评价,就可以给学生提供充足的直观材料,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评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水平。

如,学习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知识后,老师边拿出一把晃晃悠悠的椅子边说:“老师的椅子坏了,你愿意帮我把它修理好吗?”同时给学生提供铁钉、锤子和长短不一的木条。

老师把握评价标准如下:能运用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点,钉出三角形支架,但选择的木条太长,从椅子面连接到腿脚了,影响使用,且不能说明理由的给一颗星;能钉出三角形支架,也能说明理由,但不能考虑美观实用的给两颗星;能根据情况合理选择木条,准确迅速地钉出三角形支架,准确地说明理由,且做到了美观实用的给三颗星。

这是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学生通过亲手实践解决这样的问题,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扩大了学生视野,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在“学校数学”与“生活数学”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5.在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的探索 篇五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身生活、社会生活及所学的数学学科知识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的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综合活动课程,目前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开展。但在当前基础学科课程和课堂教学占优势的情况下,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仅靠一学期几个研究性课题是不够的。我们认为: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教育思想,也是一种学习方式,因此在课堂和学科中进行研究性学习是落实和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关键,课堂教学应成为研究性学习的主阵地。只要占据了这个主阵地,研究性学习才可能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学习方式。而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则要求教师或其他成人不要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我认为关键是要转变目前学生学习数学的单一方式,引导学生从以接受为主转变为主动求知,学会学习、学会发现、学会创新,形成一种问题意识和科学精神,从而开发和张扬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一、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成为研究活动的主体传统教学以教师的讲为中心,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着教师转,以教定学,让学生配合和适应教师的教。长此以往,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学习的主动性会逐渐丧失。显然,这种学习方式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性学习以知识为载体,学生在教师的激发诱导下,积极主动的探求知识。它关注的不是“懂不懂”而是“能不能”,强调的是学生的主动参与,引导学生沿着前人探索的路子去思维,实现知识的“再创造”。这样学生不仅能掌握知识,还能学会学习的方法。这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必要条件。渗透研究性学习,教师必须把学习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学习的空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权力还给学生,让他们真正做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使课堂成为充满生命活力的学堂。1、为学生创设参与的情景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习的效果和质量取决于学生主动参与的程度。主动参与的积极性高,学习质量也高;主动参与面广,教学效果就好。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应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习成为学生的强烈需求。如教学《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一课时,我首先安排这样一个活动:每人写一个自己喜欢的小数,移动一下小数点使它变成另一个数,看看能写出几个?在原数的左右按一定规律排成一排。由于活动情景是学生有兴趣参与的,任务又完全能胜任的,他们马上积极主动的投入其中,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继而主动研究小数点变化的规律。2、尊重学生的选择。教学中,我从学生的内在需求入手,了解学生对什么样的问题感兴趣,对什么样的问题存在疑惑,想去研究。其次,尊重学生的内在需求,将探究的目标建立在学生的需求上,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自己选择研究的内容,自己提出学习目标,自己实现学习目标。如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学生提出很多需解决的问题:“什么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跟它的什么有关?”“怎样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什么地方要用到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什么要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不计算能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然后讨论确定研究重点。由于是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在目标的导引下学生以主动的姿态投入研究活动中,锻炼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获得了研究问题的经验,在主动参与中酝酿了创造的契机。3、让学生享受参与的快乐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求尤为强烈。面对一个未知领域,孩子充满了强烈的好奇,非常希望去尝试一番。而对自己亲自实践得到的知识,会理解的更加深刻。教师要顺应学生的这种需求,让学生品尝参与的乐趣,强化获取知识的主动性。例如在教《几何初步知识整理和复习》时,我要求同学们为学校一块长40米,宽24 米的空地设计一个花坛,花坛面积是空地的一半。学生踊跃参与,拿出了许多很有创意的方案。通过设计花坛,充分感受到了自己是这节课的主人,要用智慧和知识为学校设计出既美观又经济的花坛,在情感上得到了满足。同时在设计、计算中,系统的复习、应用了所学知识,体验了主动参与的快乐,使学习成为学生生活中重要的感情经历。二、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研究的方法在科技高度发达、专业高度分化的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合作,既是各项事业取得成功的基本要素,也是个体身心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当今世界,许多发明创造都是多人合作共同研究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学会合作已经成为现代人生存的基本素质,也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是时代赋予小学数学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研究性学习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大力提倡在个体独立探索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这种学习形式符合小学生“好合群”的心理特点,在愉快的合作交流中互通信息,互相学习、模仿,取长补短,从而扩大眼界,打开思路,产生一个人难以想到的新想法、新主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和交往能力,还能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的萌发。为了保证合作交流在课堂研究学习中的有效性,在教学中我注意处理好以下两个关系:1、个体与群体的关系现代社会,创新已成为一种群体活动,但仍需每一个人为共同的目标付出艰辛的努力。研究性学习提倡合作交流,但并不排斥学生的独立思考。群体交流前的独立思考对发挥每个个体的积极性,提高合作的效率起着决定性作用。因为经过独立思考,学生看到的不仅仅是表面现象,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有了自己的见解。这样他就有话可说,有助于把问题讨论深刻,提高合作交流的效率。不至于因从众心理,由个别学生的误导性发言而人云亦云,造成群体的认知偏差。所以,交流之前的独立思考正是个体思维的.高潮期。然后通过全体成员间的交流合作,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活跃思维,达到完成共同的研究任务的目的。一般来说,学生能独立完成可不进行合作,个人难以独立完成或有些知识大部分学生难以理解时,才进行合作交流,使人人有事可干,人人有意见发表。如学习《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时,静态物体的数据收集我让学生独立完成,学会数据收集、整理的意义和方法。然后播放“某路口五分钟车辆通过情况”的录象,要求学生统计出每一种车各有几辆。面对毫无规律的车流,学生一头雾水,根本无法统计出各类车的辆数,纷纷要求进行小组合作,每人统计一种车型,这样才保证了学习任务的完成。因此,进行研究性学习时要有分有合,确保全体成员的智能提高,使每个学生走上成功研究的桥梁。2、交流与倾听的关系数学之所以在信息社会广泛应用,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数学能够用非常简明的方式,经济有效的、精确的表达和交流思想。培养学生学会数学的交流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之一。在研究性学习中,交流占有重要的地位,它能使观点与观点交锋,智慧与智慧碰撞,促进创新火花的闪现。正如一位名家所言:“一个苹果与一个苹果交换,得到的仍是一个苹果。而一种想法与另一种想法交流,得到的却是两种思想。”但得到两种思想的前提是必须学会倾听。我们经常见到课堂上小手如林,抢着发表自己的见解,而全然不顾是否重复了别人的发言或与他人截然不同。倾听不但是对别人的尊重,还要力图理解他人的想法,注意吸收合理成分,把别人的想法与自己联系起来,对自己进行反思。教师还需帮助学生学会不赞同别人意见时不是批评而应提问,让他在解释研究成果时,不得不检查自己的思维过程,从而修正结果。如研究“比较分子相同的分数的大小”,学生利用自己准备的各种形状的纸比较。交流时,一学生说:“把一张纸平均分成4份和8份,每份分别是1/4和1/8。剪下后一比,可以看出1/4大于1/8。经过研究我认为分子是1的分数分母大的反而小。”马上有学生提问:“我这张正方形纸的1/4比你那张纸的1/8小多了,是不是有时候1/4小于1/8?”这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其他学生也加入了讨论,在思辩中弄清了分数是对于一个整体而言的,指的是占有的份数。交流和倾听使学生懂得如何与他人融洽的协作学习,一起排除疑点,正确对待研究中遇到的困难。同时会对自己的研究过程考虑得更周到,由此认识到科学研究的严肃性。三、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提高研究的能力研究性学习的核心和实质是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潜能,促进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这种学习方式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知识探寻中孕育一种问题意识,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从而养成时时想发现、事事想探究的认知习惯。应该说小学生的探究与科学家的探究只有程度上的不同,本质上是相同的。让学生亲历探究与发现的过程,不仅是让学生通过多种活动去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以达到对知识的深层理解,更主要的是使学生掌握、认识并理解数学的一般方法,学会在生活中发现并创造数学,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将研究性学习引进数学教学中,使数学学习方式从重视获得知识结论向自主探究转变,实施的途径是:1、运用发现法优化教学过程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接受式的数学学习方式,学生无法经历“满怀欲望、痛苦、茫然、激励、充实和喜悦的探究过程”,成了容纳知识的容器,渐渐的其自主性、创造力被扼杀得荡然无存。只有让学生主动的去探究发现,使新知的学习过程变为研究问题的过程,亲自参与知识的形成,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具有“在无人指路的时候也能找到通往知识之路”的本领,最大限度的促进学生的发展。如学习第八册《简单分数的大小比较》一课,我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各类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先出示一些分数,请学生分类:1/4、3/5、1/10、2/5、1/8、1/100、4/6、6/12,学生按分子分母的情况分成了三类: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相同的分数、分子分母都不同的分数。接下来我让学生自主研究:先选取其中一类分数,用课前准备的各种形状的纸、线、尺、格子图等材料,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与同学交流后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整节课都是在教师组织下由学生自己研究,在容易出现偏差之处做些点拨。学生学得兴趣盎然,运用不同的材料和方法发现了每一类分数大小的秘密,喜悦之情不言而语。这堂课,如果只满足于让学生学会比较大小,只需半节课就能使学生知其然,但由于不知其所以然会导致死记硬背和简单的模仿,这样会阻碍数学思想的形成与思维能力的提高。让学生通过研究自己去发现,充分暴露了思维过程,不但学会了怎样“发现”知识,还培养了他们的探究和创新能力。2、构建“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在研究性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对学生来说,没有现成的方法可以套用,必须经过思考、探索、研究、寻找新的解决方法。因此“问题解决”是研究性学习中常用的模式,实际上是把学习过程与科学研究过程相比较,认为学习方法和科学研究方法有相似之处,使学生掌握科学的的思维和研究方法。实施程序是: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激发学习的欲望;引导学生感知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探求解决的途径和方法,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动手操作,寻找解决策略;回归生活,应用数学问题。这种模式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养成勤思、善想的良好习惯和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如教学《百分数的应用》,我先出示北京申奥时第二轮各城市得票情况条形统计图,从图上看出北京得票数遥遥领先,接着迅速把生活情景转化成数学情景,引导学生抓住“遥遥领先”提出问题: “北京的得票数分别比多伦多、巴黎、伊斯坦布尔多多少?”“比其他三个城市的总数多多少?”“北京的得票率是多少?”我先让学生用百分数进行比较,要求学生应用已学的百分数知识解决第一个问题。然后提出本节课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北京的得票数比多伦多多154.5%,那么多伦多得票数是不是比北京少154.5%?”自然的引出学生容易犯的直觉错误,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火花的闪现,使学习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能有效地改善学生学习数学的单一方式,帮助他们实现认知结构的重组和改造,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获得初步的研究能力,掌握研究的方法,还能使学生体验研究过程中失败的痛苦、成功的欢乐,有助于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使每个

[1] [2] 下一页

学生的个性、创造潜力得以更充分发挥,也能使数学课堂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6.教学评价中教师如何进行自我反思 篇六

教学评价是促进教师进行自我反思的一个重要手段,教师可以在自我评价、他人评价、评价学生中进行自我反思。

一、在自我评价中反思

教师在自我评价中,要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和全面发展状况进行系统的自我反思,充分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评价的目的不在于评优评劣,而在于由此形成改进的计划,促进教师自身的提高。自评是促进教师反思能力的最佳途径。教师在自我评价中的反思可以围绕以下五个内容进行。

1、思所得,发扬长处,发挥优势

作为教师,每一堂课总有自己满意的地方。或是教学过程中达到预期目的,或是课堂教学中突发事件处理得当,或是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或是双边活动开展得很成功,或是在备课时未曾考虑到而在课堂上突然迸发出灵感和火花„„无论是哪一方面有益的收获,课后及时反思,归类整理。这样对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探索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路,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会大有好处。

2、思所失,汲取教训,弥补不足

众所周知,任何一节课,即使教师的备课十分慎密,也不可能十全十美。如:对教材处理不当;对某个问题阐述有失偏颇;或者感到对某个问题的处理力不从心等。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使之成为引以为戒的教训。及时弥补不足,才能不断走向成功。因此,思所失既是教师对学生高度负责的表现,也是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客观需要。

3、思所疑,加深研究,明白透彻

这里的“疑”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生的疑点。每节课下来,学生或多或少会存在某些疑问,有时课堂上无法及时解决,教师把从学生方面反馈过来的疑点记录下来,细加琢磨,有利于今后的教学和复习,更具针对性。另一方面是教师方面的疑点,教师对教材中的问题并非一下子就 可理解得十分透彻,有时甚至是似是而非。通过教学,教师自己会感觉到,把它记下来,促使自己今后对这一方面的问题加深研究,使之明白透彻。

4、思所难,化难为易,水到渠成

在课堂教学中,对教材难点的突破事关整个教学的成败。如果我们每一轮都把教材难点的处理方法、教学的信息反馈或效果,今后改进的教学设想等写下来,并且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比较、研究,长期坚持,必将极大地提高教师处理教材难点的能力,化难为易,更好地帮助学生突破难点,使其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5、思创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

一节课下来,教师应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及取舍,这样教师就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为以后的教学提供极好的帮助,避免再走弯路,从而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教研水平。

二、在他人评价中反思

在充分发挥教师自我评价的主体作用的同时,还应充分重视和发挥学生、同事及家长评价的作用。这些人都直接或间接参与了教育教学活动,能够从不同的侧面反映教师的工作表现。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他们能发现教师自我评价难以认识到的问题,对教师教学行为的改进和教学水平的提高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在他人评价中,学生和同事的评价尤为重要。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学生的发展是教师工作的重点和目标,他们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以及师生交往有着直接的感受和判断,教师应高度重视并及时听取他们的评价和建议,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转变某些不恰当的教学行为。例如,课后当学生说某个知识要点不理解或不能很好地运用于实践时,教师就应该反思:在教授这个内容时,是否考虑到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是否将新授内容与原有知识进行了正确引导;引导的过程是否符合学生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等。教师沿着这个思路反思,定能找到 解决问题的答案,也为以后再教学中处理类似问题提供了经验参考。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也有利于教师的自我提升。

新课改中的教师要想更快地提升自己,寻求同伴的帮助必不可少。由于同校特别是同级教师在教学同标、方法和过程以及教学对象、教学环境等方面的相似性,因而对于教学就有更深刻的共鸣和更准确的理解。从同伴的评价中反思自己的教学,既可以借鉴他人的经验,又可以吸取自己的教训,对于改进教学和发展自我都是非常有意义的。所以,我们只有理性地对待同伴的评价,同时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深层次的反思,才能避免“孤芳自赏”,才能实现“蒸蒸日上”的进步。

三、在评价学生中反思

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学习行为的分析、学习结果的反思,也有利于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全面判断,分析自己的有利和不足,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

1、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反思(1)课堂观察反思

“课堂教学评价具有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双重功能”。教师自我评价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学,因此,在课堂上,应时时观察学生、关注学生,学生所作、所说、所思、所感受都是教师进行自我评价的依据,我们应根据他们外在的显性言行,运用新课程理念,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深层次的反思,为教学策略的调整提供及时的信息导向。

(2)分析学习档案袋

学习档案袋或成长记录袋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一种重要的质性评价方法。有效记录了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点滴进步,能让学生清晰地看到自己成长的足迹,不断提高他们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的能力,促进学生持续发展。教师经常翻阅学生的学习档案袋,既有助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正确评价,形成对学生的准确预期,又有助于教师全面审视自己的教学,反思自己的教学策略,进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实现自身的发展。

2、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反思

学生的学习结果通常通过练习(作业)或考试予以检查,传统的教学在设置练习或考试题时,过多地侧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忽视对学生能力素质的考查;在评定学习结果时,单纯采用“打分”或划分等级等量化评价方式,而忽视运用定性评价方式,同时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予以必要的关注;在处理评价结果时,一味强调教学评价的附加性功能(选拔功能),而忽视评价的本性功能,即评价为学生本人提供学习情况的信息,使其建立自我意识,形成自我概念,提高自我评价能力,从而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为教师教学提供反馈信息,以便于教师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行为。

新课程倡导的是动态的、过程的评价,关注被评价者为达到目的所采用的方法和途径,关注被评者在达到目的过程中增加了哪些经历和体验,关注被评者在获得结果的过程中发生了怎样的进步。所以,新课程教学评价并不否认考试的作用,而是在于怎么考,怎样处理考试结果。我们在练习(考试)的设置中,一定要以考查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为中心,在处理练习(考试)结果时,注重分析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在对此进行评价时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尽量挖掘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用定性分析的形式多进行鼓励性评价。

7.在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的探索 篇七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自主学习

众所周知, 通过自己的努力摸索所得到的知识, 往往会理解得最透彻, 记得最牢固。如果一个人真正想要学习某样东西, 最好的方法就是自己去摸索和发现。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地了解事物内部存在的规律、联系和性质。在新课标中明确指出, 只有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才能真正地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知识。所以,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必须创造条件,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去。把学生变成学习的主体。学生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 他们应该是积极主动的教学参与者。所以, 在数学课堂上, 教师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创设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情境, 帮助学生进行数学学习。通过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训练, 最终达到预设的教学目的。在此, 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 谈一谈自己的想法。

一、要创建宽松舒适的学习氛围, 引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教育心理学认为, 学生在没有心理压力、精神压力的情况下, 保持心情舒畅的时候, 他的思维是最活跃的, 此时, 他的实践能力也是最强的。这也就是说, 在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里面, 学生的学习能力就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学生也更加愿意去学习。在这种环境之中, 生生之间、师生之间是可以自由地交流的。思想的交流往往会擦出智慧的火花。此时, 学生的自主探究和自我研究能力就会得到锻炼和提高。所以, 作为教师, 首先必须要具备的就是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进步的教育理念。必须树立起现代的学生观, 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所以教师要热爱每一位学生, 将每一位学生都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 帮助每一个学生学习和进步。教师在上课的时候, 要用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 给予学生正能量。要知道, 每一个学生都是不同的, 每一个学生身上都是有闪光点的。教师要善于从学生身上捕捉到闪光点, 并且及时地对学生进行表扬, 以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二、教师对学生要进行学习方法上的指导

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之中, 一定会遇到有各种各样的困惑。这些困惑, 有的是学生能够自己解决的, 有的则超出了学生的能力范围。此时, 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第一, 教师要帮助学生对自我进行正确地定位。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 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教师要积极地帮助学生, 做学生学习和生活上的引导者。第二, 教师要帮助学生实现对自我的控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这个时候, 就需要学生控制自我, 不断地给自己打气。教师要帮助学生不断地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进行总结, 看看是否达到要求。要实时地根据事情情况做出调整和变动。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之上, 通过自己的摸索, 了解掌握新的知识。这样, 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

三、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全方位地参与教学活动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足丰富且典型的材料, 并且, 要有意识地创造供学生活动的空间和场景, 调动起学生的多种感官, 让学生手脑等多个器官都一起动起来。这样, 学生就会在实践当中, 去发现和认识, 探索和研究, 促进自己认知结构的发展。小学生具有好奇心重、喜欢动等特点。所以, 要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 对学生有针对性地引导和训练,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动手操作可以有效地引起学生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比如, 在活动课的时候, 有拼凑七巧板的内容。在制作之前, 应该先引导学生对七巧板的各个部分进行观察, 主要注意每个组成部分的大小、形状还有位置。首先, 教师不要对学生进行指点, 而是让学生自己进行摸索, 根据每个图形的特点, 自己按照书上的内容, 进行实践。然后, 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 用手中现有的材料, 拼出自己喜欢的图案和形状。这样, 就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锻炼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锻炼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仅是指面临问题的时候, 让学生自己去解决, 是指让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 自己去发现问题, 然后对问题进行自主地探索。对学生来说, 自己发现的问题, 自己就会有更大的欲望去解决这个问题。而一旦学生运用自己的知识, 通过自己努力解决了这个问题, 那么, 学生对于这个的问题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 对知识的运用也就会更加得心应手。

总之, 当前的小学数学的教育之中, 必须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只有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才能促进学生的素质提高, 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韩兵.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教师, 2010 (27) .

[2]何永寿.浅议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M].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 2012.

8.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课堂互相评价 篇八

盛湾镇小 马建锋

1.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课堂互相评价呢?、调动学生对互相评价的兴趣。对教师而言,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学习和生活的“聪明环境”,其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作为数学教师,应该为学生的互相评价创设两个环境: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包括:书籍、图片、多媒体、学习栏、表扬等;软环境包括:为学生树立学习对手,提供可取长补短的小组组合,尽力创设同学间相互交往的机会等。我相信,置身于积极、充满刺激和互相作用的环境里,教与学的双方才能够持续地、长期地、稳固地促进心智能力的发展。从教师的方面来讲,多为学生创设情景(对话、游戏、小品)等,也就是多为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调动他们参与评价的积极性。另外,从学生的角度着手,让四人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对于积极的学生应引导他向言简意赅的层次上发展、提高;相对消极的则更要多给机会,多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他们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只要有一点点进步,哪怕只是声音响亮了些,发音流利了点,就毫不吝啬地给予充分肯定。学生之间的接触多,较少陌生感,加上之前有四人小组的锻炼,因而这个阶段只是相当于上个阶段的加强演练与适当加深。当然对于那些交际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说,由于在准备工作时已在各组设立了他们的对手,因此这个阶段的评价对他们来说就特别的刺激,作为教师此时需要了解的就是他们的情绪,要让他们学会在评价中尊重他人,同时自己也能获得更多知识;而那些较为普通的学生,他们在小组里能感觉自己听到的评价多了,涉及面广了,如果能在小组里也发上言,自信心也就更足了。最后评价的面铺向全班。有了前面的评价经验,此时学生主动学习的空间大了,精神活力得到充分的释放,思想也就被激活了,因此能在轻松愉悦的学习交流中主动发言,积极互动。2.保证学生充分参与合作评价。由于现阶段我国教育体制总指挥棒方向尚未改变,成绩测试和终结性测试比较受到重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做到能牺牲暂时的小我,因为毕竟试验初始阶段总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与障碍,难免会影响学生而波及自己的“分数”,对于这一问题,我个人的原则是坚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而少去考虑教师自身的“利益”。在传统教学时,往往教师“高谈阔论”,学生却“似懂非懂”。虽然教师很辛苦,但经常是事倍功半。现在,我充分注意到学生发展的潜在性、主动性和差异性,在课堂上保证学生有自主表现和发展的空间,着实地为每个学生提供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

3.要教给学生正确的评价方法。我先让学生明确互相评价是一种互相学习的方法。它归根到底的作用还是为了促进学习,提高成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风格,他们并非全然独立,没有人的习惯或特质一定比别人好,他们只显示出某种差异。在合作评价时,一定要培养尊重个别差异的良好心态。在进行评价时,学生必须明确自己的角色与作用。评价者在评价之前,必须将对方的发言听清楚,根据发言内容进行思考,结合自己所学知识,选择适当措辞进行评价,然后再虚心地倾听别人的反馈意见。在进行评价时鼓励他们可以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可以对问题的答案提出异议,据理力争;也可以在赞同别人的同时,说明自己的理由,补充自己的特点。

9.在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的探索 篇九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素质教育理念在小学教育中逐步深入。小学科学作为一门独立性的学科,自身具备科学性。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直接与学生对话的学习模式,在课堂学习中,学生在好奇心的推动下,以教师的质疑为导向开展的学习活动。小学科学探究性学习模式基本特点是“动”与“静”,“静”是学生思考的过程,“动”是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本文以小学科学探究性学习资源为研究的范本,对探究性学习资源在小学的科学学科中是否可行进行讨论。

关键词:小学科学;探究性学习;可用性

探究性的小学科学学习模式以学生的好奇心作为学习的基础,在课堂上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探究性学习资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学生发现学科中的各种技术与工具,但是探究性学习方式需要社会、学校和教师以及家长等各方的支持。在素质教育的实施之下,要想培养一批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必须在小学教育阶段引导学生接触探究性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以及质疑问题的能力。总的来说,探究性学习模式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一个公平合理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大胆思考与创新。

一、探究性学习的概念

探究性学习方式其实就是一种学习方法,在小学科学学科教学中具备一定的建构性,在课堂学习中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具体的开展方式是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自主解答问题,发现问题等等,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自主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探究性学习方式的根本特性就是建构性,学生通过教师提出的问题来解答问题,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强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重要性。《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自主思考和研究问题的过程其实就是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传统的教师教授与探究性学习方式是对立存在的,但是这二者并不存在矛盾,传统的教师教授是教师引导学生学,这种教育教学模式并没有认同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探究性学习方式重视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传统是教师教,探究性是学生自主学,自主探究等等。在这种学习模式的推动下,学生常常具备强烈的好奇心,以积极的学习热情参与到学习活动当中去。近些年来,随着新课程理念在小学教育中的逐步深入,小学科学教学提倡学生自己主动学习,小学学科是一门独特的学科,在小学科学教育教育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当下这也是小学学科教学中的主要任务之一。探究性学习资源在小学科学中的应用改变传统“填鸭式”的课堂教学,学生不用再像以前一样死记硬背,教师也不再满堂灌,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运用学习工具和相关的学习方式开展学习活动,自主或者是小组合作探究

[1]才真正发挥探究性学习模式的作用,彰显小学科学学科的理论价值。

二、小学科学学科中探究性学习资源可用性分析

(一)帮助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

小学科学学科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基础。新课程改革中认为小学科学的学习方式不能与语言学科相同,应该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以学生的学习方式为主,教师教学辅助,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大胆讨论,在课堂上寻找一个探究性的学习资源。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性学习中,通过创设学习情境,设置教学目标,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的帮助学生开展良好地的探究性教育教学。同时,相关部门也应该加大对教育的培训力度,必竟探究性的学习方式与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有一定的差别,部分教师的教学素质还不能灵活驾驭小学科学的课堂。相关教育部门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灵活驾驭课堂的能力与素质,使得教师在获取探究性的教育资源的时候更加便捷,从而将这种素质与能力应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加深学生的学习体验。比如在学习“动物的卵”这一课程的时候,教师可以设置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指导学生参与教育教学实践。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课下搜集一些青蛙的卵或者是蝌蚪的卵,在上课的时候将这些动物卵放置在玻璃瓶子里面,学生在课堂上交流讨论动物卵的体态和变化等等。这样的探究学习模式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体验,而且可以培养学生探究动物卵的兴趣,体会大自然的真谛。

(二)促进师生互动

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科学的教学课堂形式变得越发丰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越来越频繁。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科学课堂不像其他学科一样,需要教师过多的引导,教师只需要稍微引导一下,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便可。因此,在小学科学学习中,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也变得灵活起来,教师设置有趣的课堂活动形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够起到较好地课堂教学效果。比如在教学《米饭与淀粉》这一课程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一下平常吃的米饭是什么味道的?我们在吃米饭的时候为什么会感到有一点点甜味。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问题有没有同学知道米饭为什么是甜的呢?这个时候学生可能会七嘴八舌讨论这个问题,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做碘酒和淀粉的实验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大胆使用大米做实验,这个时候学生就会明白大米中含有淀粉,这个过程不仅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还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在这个探究性教学活动中,不仅教师和学生的互动频繁了,而且二者的沟通也更加有力而灵活,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也更加深刻。

三、小学学科教学中运用探究性学习资源的优化措施

[4][3]

[2]

(一)借助多媒体教学资源

从笔者的教学经验来看,学生在课堂上对视频和图片有非常高的兴趣。当前,我国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几乎每一个学校都具有多媒体教学资源,即使是农村的学校也有基础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和现代教学网络。但是不管是在任何时代,任何时候,人们都不会觉得教学资源少,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比如为学生展示教学视频。此外教师还可以在网上找寻一些优秀的教育教学资源,为教育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二)创设学习情境

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应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无疑这一堂课是失败的。科学有效的学习情景必将是丰富而有趣的。学生在一开始就可以处在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以一种轻松的愉快的心情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比如笔者在教学《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这一课的时候,我通过做实验的方式创设学习情景,事先我把一节废电池放置在水池之中,提出:我们同学谁有方法将沉到水中的电池的浮到水面上来?这个问题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看到这个场景之后,都在思考这个问题,课堂气氛一下子被活跃了起来,学生你一言我一语,七嘴八舌讨论这个问题,在讨论的这个过程中就是学生自主获知答案的能力。在小学科学课堂上创设教学情境,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使用科学的方式与方法进行实践活动,体会物体一沉一浮的变化。并学会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方法。而且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学会了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充分彰显学生探究事物奥秘的欲望,培养学生之间相互合作探究的能力与素质。

(三)灵活使用教材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在小学科学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不应该使用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不拘泥于书本上的教学知识。因此,在小学科学探究性学习模式的时候,灵活使用教材。比如在笔者教学《我们的身体》这一课中,学生可以自主练习单脚走路,数一数或者是摸一摸自己身体中的骨骼等,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自己的身体。新课程教学理念认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营造科学民主的课堂教学,灵活使用教材创设优良的教学环境和学习环境,学生在自由环境之中学生,自然能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提出问题,尤其是针对一些科学现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动手、多动眼、多动脑,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热情,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拓展思维。在探究性教学模式开展

[6]

[5]中,教师应该转化自身的教学方式,做学生的倾听者,在倾听学生发言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观点的创意等等,只有这样才能维持有序的课程秩序。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与不同程度的表扬,让学生体会到回答问题的乐趣。

(四)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念

小学阶段小学生自我规划能力非常重要,因此,在小学阶段教师的任务是非常重的。但是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实施也是近些年的事情,部分教师受到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的影响,改变自身的教学模式和教学习惯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由于当前教学需求是丰富而多样的,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也是多样化的。因此,教师在解答学生问题的时候需要较宽较广的知识面。因此,教师只有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量,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新的方法才能不断应对教育教学的发展变化。而探究性学习在小学科学中的应用,小学科学教师必须有全面而科学的教学观念,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示范实验做法和课题讲解上应当注意把握好课堂节奏,给与学生一定思考的时间与空间。鼓励学生自主解答问题,质疑问题,可以提出不同的见解与想法,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念,优化自身教育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质量,丰富小学科学的教学内容。

(五)多元评价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评价应该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探究性学习资源进入小学科学课堂之中,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发生改变,教师的教学评价也应该发生变化。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也应该掺杂探究过程评价,不能过于注重结果性评价,而应该强调过程性评价,注重探究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和做出的努力等。只有这样的评价制度才能有效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学习探究能力。

四、结语

探究性的学习模式进入小学科学教学中,是传统小学科学教学的突破,学生的认知不再停留传统教师教,学生学的模式中,学生在质疑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过程中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势,发展创新型思维,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实践活动的参与意识。探究性学习模式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融入使得学生的主体地位越来越突出,当下正是探究性学习模式在小学科学学科教学中应用正兴的时候,从以往的课堂实践中我们可以发现,探究性学习资源是可以在小学科学学习中应用的。这不仅是推行素质教育的要求,而且是观察落实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对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参考文献:

10.在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的探索 篇十

一、教师课前必须要作精心的准备工作

教师要潜心钻研教材, 利用教材精心备课,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变化的要求, 精心设问置疑, 问题提出后, 应该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和空间, 做到“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努力营造开放性的学习环境,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来, 为探究式学习创造条件。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动机是激励人们活动的内在的动因和力量, 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动机引起的, 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前提。课堂里学生是否主动参与整个教学过程, 是否在体验感悟中学习的关键是设计好问题, 创设问题的情景,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探究和讨论。

为此在学习王安石变法时, 课前布置学生查阅资料, 寻找与本节相关的内容, 然后用讲故事、人物介绍等形式来表现自己对王安石变法这一历史学习内容的理解与认识, 并提出要求:要自主学习, 在尽可能占资料的情况下, 可以和其他同学交流意见。

三、巧妙的创设教学情景, 启发性的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思源于疑”, 由疑问而进行思考, 由思考而解决问题是青少年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教师若能创造性地驾驭教材, 设计具有启发性, 探索性的问题, 就会有效地激发学生思维探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讲王安石变法时提问:“大家想想, 你心目中的王安石是个什么样子的人?”

同学们对这样的问题十分感兴趣, 顿时展开了热烈的争论:王安石是北宋中期政治家、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著名的诗人, 又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

问题提出 (简单) :王安石为什么要改革 (改革的背景) ?改革的主导思想是什么?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由于课前有了充分的准备, 所以同学们发言比较踊跃。然后用多媒体展示:

宋代学者朱熹说:王安石“以财利兵革为先务, 引用凶邪, 排摈忠直, 躁迫强戾, 使天下之人, 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奸肆虐, 流毒四海, 至于崇宁、宣和 (宋徽宗年号) 之际, 而祸乱极矣。”

列宁称王安石“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

问题提出 (拔高) :探究一, 通过以上材料, 我们可以看出, 朱熹和列宁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完全对立,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你是怎样看待王安石变法的?它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联系实际:探究二 (升华) , 我们从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当中应吸取什么样的经验和教训 (或得到什么样的启示) ?对我们当今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事业具有什么样的借鉴意义?这样不但培养了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且锻炼了他们思维的敏捷性和深刻性。

四、精讲巧练、精益求精, 把学习向课外延伸

新编历史教材图文并茂, 大小字相间, 容量较大。如果教师不分主次, 胡子眉毛一把抓, 有可能在45分钟内完不成教学任务。我在教学中强调一个“精”字, 尽量精讲:讲重点, 讲难点, 讲疑点, 主次分明。在学生做练习方面, 不求题量多, 力争选用典型的、少而精的例题, 通过练习使学生能比较准确地把握课堂上所学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提出问题, 然后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讨论研究 (主要是在课外完成) , 老师提供指导意见和研究方法。

通过探讨, 不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而且也使学生学会了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更主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习惯。

11.在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的探索 篇十一

关键词:操作     作用       策略       有效

操作是学生根据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与教师提供的定向指导,通过动手操作学具探究数学问题、获得数学结论、理解数学知识的一种活动。学具的特点及其操作活动的特点,决定了使用学具的教学过程既不是重复人类的认识过程,又不同于直接向学生传授概念、公式和法则的传统教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教学观念、教学方式的变革,最终都要落实到学习方式的转变上。改革传统的单一、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能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引导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学习数学,是课堂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现就如何优化操作活动,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谈谈我的粗浅认识和体会。

一、动手操作的作用

1、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动手操作是学生数学体验获取的主要途径之一。“我听见了,但可能忘掉了;我看见了,就可能记住;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可见动手操作、实践探索、亲自参与何其重要。兴趣是积极主动探索事物的心理倾向,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功能进入最佳状态。因此,有效的操作活动能够引发学生高度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迸发出惊人的学习热情。

2、使学生获得必要的经验和感性认识,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

学生学习数学是让学生做数学的过程。动手操作就是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探索、猜测和发现的环境,使学生通过动眼、动耳、动手、动脑、动口等活动让多种感官协调参与,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探求新知识的活动中去,最终达到学会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的目的。

案例一:《多边形面积的计算》练习教学片断

在学生学习了梯形面积以后,我出了这样一道题让学生做:请你用橡皮筋在自制的钉子板上,围出一个面积为12平方厘米的图形。同学们经过认真思考,反复操作,共围出的图形:①长方形有4×3、6×2、12×1;②平行四边形有12×1、6×2、4×3、1×12、2×6、3×4。这时有一个学生说他围出了一个三角形,面积也是12平方厘米,算式是6×4÷2。受此启发,其他学生又围出另外的三角形,如8×3÷2、4×6÷2、12×2÷2、3×8÷2等等。还有学生别出心裁地围出梯形的面积也是12平方厘米,如(1+7)×3÷2、(2+6)×3÷2、(1+5)×4÷2、(2+4)×÷+4×2等等。通过这么简单的操作,学生不仅牢固地掌握了这些已学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且进一步悟出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本质特征:即面积应是两个相关长度之乘积。

3、化抽象为具体,有利于建立表象。

操作是学生手与眼协同活动。动手操作的信息必须经过视觉有意识、有目的的观察活动,才能准确地并有选择地输入大脑,促进思维活动的展开。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获得的一种表现为过程、情境形式的动态表象,能使抽象的概念、规律等具体化,让学生在“知其所以然”的层次上获得理解与记忆。

案例二:《圆锥的体积》教学片断

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体比较的操作活动。①制作等底等高的无色透明圆柱、圆锥教具备一个。然后用红色圈把圆柱等分成三截;②在圆锥中盛满蓝颜色水;③将水三次倒进圆柱,第一次使圆柱中的水面刚好到第一道红色圈;第二次,使圆柱中的水面刚好到第二道红色圈;第三次,使圆柱中的水面刚好倒满。这样操作,由于红、蓝的对比明显、感知对象突出,学生就能直观、清楚地看出:圆锥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4、实现活动的内化,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操作起动思维,思维服务于操作,动手操作的过程是手脑配合并用的过程,是促进思维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是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必要条件。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相互作用,使操作、思维、表达融为一体,有效地促进活动内化。

案例三:《等分图形的奥秘》教学片断

研究圆的等分线:

师:示范     对折画一条线可以使圆等分成两份。

师:这样的线还有吗?请动手试一试。

师:你画了几条?

生1:4条

生2:8条

生3:16条

师:你是怎么画的?

生:对折,对折,再对折……然后打开画出16条等分线。

师:还有不同的画法吗?

生:可以对折画2条,找到中心点,然后就经过中心点可以画很多条。

师:谁知道等分图形的奥秘?

生:经过中心点画的。

师:这样的线还可以再画吗?可以画几条?

生实践并得出无数条。

……

实践证明,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动手试验来发现一些数学规律和结论,实际上是一种有效的探索活动,这种探索活动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操作之后,启动学生思维,让学生的操作与思维同步进行,让学生有所想,有所做,做后有所思,能有效促进活动的内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引导动手操作的策略

1、操作要有明确的要求

教学活动是一种系统行为,学生总是在教师的组织与引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学习。而小学生注意力往往明显地带着无意性和情绪性,操作时常常被他们感兴趣的学具色彩、形状所吸引,由着自己的兴致来摆弄学具。教师应该用清楚的语言向学生提出明确的操作要求,按教学目的精心地组织儿童进行操作,使他们的动作思维具有明确的指向性,这是决定操作活动有效性的基本前提。

案例四:《圆柱的体积》教学片断

在教学圆柱体的体积时,先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预习:①如果把圆柱体转化为长方体,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然后让学生拿出先准备好的萝卜和小刀,引导学生对照教材,切一切,拼一拼,想一想,并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总结。学生经过亲自切拼,亲身体验,共同探索出了长方体和圆柱体的内在联系,得出不变的有:体积、底面积、高等;变了的有:侧面积、表面积、底面周长等。

教学中这样安排,除了能对学生新旧认知进行有效的整合,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外,还不失时机地渗透了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如转化的思想,变与不变的思想等,以及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空间观念。

2、操作要有适当的引导

理想的课堂是师生真实自然的互动过程,是动态生成的教学推进,更是一个在教师价值引导下学生自主建构的过程。有效的操作活动更离不开教师的适当引导。教师对学生的操作活动进行调控和原则性指导,能确保操作活动的顺利进行及其效果。

案例五:《圆柱和球的认识》的教学片断

师:我们先来认识圆柱。圆柱有哪些特征呢?请大家拿起圆柱形的物体,先仔细看一看,摸一摸,滚一滚,然后告诉大家。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操作)

上一篇:XX科技有限公司股权激励方案下一篇:婚庆活动策划方案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