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师研修日志

2024-10-11

体育教师研修日志(精选6篇)

1.体育教师研修日志 篇一

体育游戏是游戏的一个分支,按一定目的和规则进行,是一种富有创造性和主动性的活动,具有游戏的身体性、自由性、竞争性、娱乐性和非生产性等基本属性,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发展,具有体育的基本特点。

一、运用体育游戏教学的理论依据

(一)符合中学生的生理特点

中学生神经系统尚未发育完善,神经过程兴奋与抑制不均衡,兴奋大于抑制,且易于扩散,特别是抑制过程不完善,有意注意的能力低,注意的稳定性差,代谢过程旺盛,易于疲劳也易于恢复,如果按照传统的方式进行教学则显得课堂十分单调,容易产生厌倦感,教学效果自然不佳,而游戏本身具有很强的竞赛性,选材新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是刺激性很强的事物,容易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兴奋,从而促进教学气氛,提高教学质量。

(二)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首先,表现在抽象逻辑思维已占相对优势,但思维中具体形象成分仍起着重要作用。其次,表现在思维的独立性和判断性有所发展,他们开始喜欢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要求回答。最大的特点就是精力充沛,情绪发生快而强,对新异事物容易感兴趣而对感兴趣的事物总是优先注意并具有向往心理,而在进行自身感兴趣的活动和练习时,大脑皮层有关部位达到适度的兴奋状态,此时,最容易发挥运动能力,也最快建立暂时性的神经联系,缩短了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而且对于感兴趣的活动或练习可以持久而集中地注意。这种情绪因素引起的交感神经营养性作用对推迟疲劳,延长工作能力时间,使机体生理变化更深等方面有良好作用。

二、体育游戏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游戏能够促进技术动作的掌握和提高

体育教学中有些技术和动作方面的技巧如果让学生特意去联系难免会枯燥乏味,而且有难度,但是如果结合设计一定的游戏就能促进掌握和提高。例如,在进行篮球运球的基本技术教学时,选用了“迎面运球接力”游戏。要求学生只能单手运球,如双手运球则违反规则,要判罚原地转一周。在相应的位置设置障碍物做变向运球,防止运球过快。对负队进行“惩罚”。同学之间互相鼓励,课堂气氛非常热烈,都努力完成任务,争取比赛的胜利。通过游戏,学生们在运球技术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达到了增强学生体质,发展人体基本活动能力,并且正确掌握了技术动作。

(二)游戏能够培养学生对体育的浓厚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把一些需要反复练习而又比较单调的基本技术动作安排于游戏之中,可以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如中长跑项目的教学比较枯燥无味,又比较累。所以,在中长跑教学中,可把游戏内容穿插进去。学生在完成中长跑练习后,在疲劳的情况下,在间歇时间安排一些集体完成的智力游戏。如“报数接力”、“看谁记得牢”等游戏项目,并规定负队要表演节目。让学生机体得到休息、放松,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调节了课堂的练习密度和运动负荷,掌握了中长跑的基本技术动作,激发了学生参加运动项目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三)游戏能够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竞争能力

体育游戏一般都是为夺取最后的胜利而进行的,所以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竞争能力。在进行双杠教学时,由于课堂上学生受场地器械条件的限制,练习密度相对比较中,机体承受的运动负荷量中,很难达到运动量。这样就可以安排一些运动量较大、竞赛性较强的集体完成的游戏项目。在游戏的过程中,学生们不仅提高了奔跑的速度和技术动作,增强了机体上下肢的协调配合的能力和灵活性,加强了中枢神经系统的支配能力,而且还促进了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发展。

三、体育游戏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一)体育游戏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原则

1.游戏教材必须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在进行游戏教学时,应考虑到参加者的年龄、特点、身体发育情况和平时训练水平,否则将达不到预期效果。如在高校学生中进行“老鹰抓小鸡”、“抛手帕”之类动作简单的游戏,就不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也就失去了游戏的教学意义。

2.游戏教材要符合课的任务

游戏教学必须根据课的任务来确定内容。例如为了巩固快速跑的技能,进行各种形式的迎面接力赛跑的游戏。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克服了教材的枯燥乏味,加快肌肉收缩放松过程的交替,从而提高学生的反映速度和动作的敏捷速度。教学时还必须考虑为课的主要教材服务,以便有效地促进课的进行。如活动性很大的游戏最好与体力消耗不大的练习活动配合。

3.教材内容应注意循序渐进原则

游戏教材应循序渐进、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并经常复习学生已熟悉的游戏,做到“温故而知新”。如学生在学习篮球传球动作技术动作后,把游戏规则稍加改变。允许“活动目标”,用正确的动作传球,谁能传到对方手中便可加分。这样游戏将更具有意义。

(二)体育游戏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各阶段使用的特点

体育游戏的特点和作用决定了其在体育教学各个环节中的运用具有巨大的潜力,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

1.体育游戏在准备活动中的运用

传统的准备活动中,通常采取慢跑定位操,这些内容重复使用,会使学生缺乏新异刺激,积极性下降。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一般性准备活动的要求,选择一些体育游戏代替传统的慢跑。跑动中的“听数报团”、“蛇形跑”、“螺旋形跑”、“钻山洞”、“拉网捕鱼”、“传球触人”等,可使学生跑出欢乐,跑出兴趣。以活动全身肢体的肌肉、关节、韧带为目的的徒手操、定位操、行进操,除了充实、改变动作,使其更有新意外,在组织上也可以使其游戏化。如把基本体操编入游戏 “猜猜谁是带动人”、“跟我学”等游戏中,在游戏中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活动肢体,提高兴奋性,达到准备活动的目的。

2.体育游戏在基本技术教学中的运用

体育技术教学中,可以选择、创编一些以基本技术为素材的体育游戏。在游戏中巩固动作技能。例如,篮球的运球技术教学,可选用运球中“保护与破坏”游戏。学生在教师规定活动范围内,每人一球,在运球过程中主动破坏他人的球,并力争保护好自己的球不被破坏,这种游戏的运用加大了练习的难度,增添了练习的趣味性,有效地巩固运球技术、提高了控球能力。另外,“运球接力”、“一人运两球接力”等游戏也能取得同样效果。

田径教学中的弯道跑技术,除了在准备活动中进行各种圆形跑的游戏活动,为弯道跑技术教学打好基础外,还可在教学过程中选用一些弧形跑,圆形跑游戏,巩固提高弯道跑技术。投掷项目的教学比较艰苦枯燥,可适时地选用一些掷准、掷远游戏,分组比赛。

体操教学中,可有针对性地选用“跳山羊”、“过独木桥”等游戏作为辅助教学手段,发展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能力。

各个项目的基本技术教学都有丰富的游戏内容可以选择、创编。游戏在技术教学中的运用,关键在于如何把一些基本技术创编到生动活泼的游戏中,使其具有游戏的特点,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值得注意的是,游戏运用于技术教学,要注意运用的时机,一般说来在动作掌握的开始阶段尽量避免使用游戏形式,动作技能基本形成后的巩固与运用阶段可大采用游戏形式,以便在变化和提高难度的情况下使学生的动作技能得以巩固。

3.体育游戏在身体素质练习中的运用

体育游戏的首要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为此,教学大纲安排了全面的身体素质练习。身体素质练习艰苦、单调,很容易造成学生的厌练、抵触情况。例如中长跑是学生比较烦的项目之一,我们可以赋予中长跑一些情节,改变单一的操场跑、选择放松跑,团体计成绩等。可以用“推小车”、“负重接力”、来发展力量素质。用“蛙跳”、“兔跳”、“双人蹲跳”发展脚部力量。以“贴膏药”、“纵跳躲杆”来发展速度、灵敏素质。通过游戏进行身体素质练习,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达到提高素质、增强体质的效果。

身体素质练习中运动负荷较大,运用游戏法进行练习,学生情绪较高,但兴奋性过高时容易出现伤害事故。在练习中,教师要注意调节运动负荷,控制学生情绪,采取安全措施。

4.体育游戏在教学结束部分的运用

结束部分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逐渐恢复到相对安静状态。体育游戏对于心理、机体的放松具有独特的功效。以健康有趣,协调放松,轻松愉快合为一体的游戏性放松活动,能转移大脑皮层运动神经的兴奋,使运动器官得到放松与恢复,使人恢复较好的身心状态。

因此,在整理活动中,游戏要突出其趣味性的特点,内容和形式上做到新颖、轻松活泼、精彩幽默,使学生摆脱体育活动造成的心理和生理上的紧张状态。在游戏的具体运用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等特点,选用或创编一些带有舞蹈动作的游戏和以放松为主带有智力竞赛的游戏。还可以利用教学器材进行游戏活动。此外,组织实施游戏教学还要讲究组织教法、场地布置、分组、讲解示范、竞赛及游戏中及游戏后的讲评。

四、根据教学实践,提出如下建议

此外,我们在运用体育游戏的时候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游戏的组织要“活”而不“乱”

由于游戏的类别多,组织方法也各不相同,因此,对于游戏的组织,课前要周密思考,使游戏队形合理,调动简便易行,便于管理,便于教师示范和评定胜负,力争使场面既热烈又有条不紊。

2.注意竟争性和安全性相结合游戏的趣味性主要来源于其竟争性,竞争性越强,学生参加的积极性就越高,气氛就越热烈。但中学生具有求胜心切的特点,往往会忽略安全,这就要求教师在游戏内容及组合方法选择上要考虑中学生的年龄、性别以及天气、场地等因素,精心策划,加强纪律要求,采取有效的安全措施。

3.明确游戏规则

要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明确游戏名称、内容、方法、规则。教师可在游戏开始前进行示范讲解,使学生清楚游戏的方法、规则、结果、奖罚方法及动作要领,以便使游戏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4.掌握好课程进度

游戏中应注意课堂节奏,控制好学生情绪,把握准课堂运行方向。当游戏时间已到或已达到预期效果以后,应立即结束游戏。当学生体力下降,易发生伤害事故时,或器械、场地损坏时,也要立即结束游戏。

教学实践证明,进行创编和合理运用体育游戏,对于丰富体育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训练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熟练掌握基本技术,提高训练水平,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手段。但我们还必须必须正确认识体育游戏在教学中的运用,一定要按照实际情况来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2.体育教师研修日志 篇二

一、行动的策略

(一) 一个骨干班级为龙头

1.做调查, 科学组建骨干班。要提高学校体育教育质量, 必须有一批有思想、肯上进的体育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带领其他教师共同研究、共同进步。在充分调查和座谈的基础上, 我们组建了以年轻优秀教师和组长为主的首期骨干教师培训班, 搭建了一个起带头作用的研修平台。

2.抓思想, 转变观念求共进。改变思维观念是关键。笔者特意向学员阐述了与自己共事过的一位教育智者的六句话以共勉:一是“有位需有为”, 二是“三思而后行”, 三是“劳者多能”, 四是“把工作当作研究来做, 研究、工作、学习三位一体”, 五是“天道酬勤”, 六是“想到做出来, 做过说出来, 说过写下来”。

(二) 确定二层发展目标为方向

1.抓目标, 明确方向引行动。全体教师的基本目标:抓好课堂常规, 写出教学反思, 常练教学技能, 会带业余训练 (对象:全体中小学体育教师) ;中层教师的发展目标:规范课堂常规, 写好经验总结, 练好教学技能, 会做课题研究, 带好校本研修, 带好业余训练 (对象:各级教学“三坛”、市区级学科骨干教师、区名师培养对象、骨干班学员等) ;高层教师的发展目标:上好课堂示范, 提炼实践经验, 做好传帮带引, 做好课题研究, 引领全区研修 (对象:特级教师、教授级高级教师、市名师等) 。

2.设分层, 目标细化促激励。要求全体教师以基本目标为达标目标, 结合中小学体育教学常规要求, 做一名合格的中小学体育教师;向中层教师的发展目标发展, 争取做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要求已经取得一定荣誉的骨干教师向高层教师发展目标发展, 争取做一名体育教育名师、名家。

(三) 选择三种研修方式为手段

1.抓培训, 分层落实转理念。第一, 注重全员落实。主要形式有加强对新课程实验教师的指导和全员培训、落实省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系列全员培训、落实市农村学校“四项教学规范达标”活动系列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等。在培训中, 以转变观念为主, 同时力求分层次解决操作层面的典型性问题;有效促进全区实验教师深入钻研教材, 探索教学方法, 反思新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共同探讨解决的对策, 切实帮助教师将新课程理念转变为教学行为, 推进课改顺利、健康、有序地进行。第二, 突出骨干辐射。围绕“教师的专业发展”这一中心, 加强对各级各类骨干教师的后续培养, 同时发挥其辐射农村薄弱学校的作用。如, 送教 (训) 下乡、参与引领教研组活动、组织片区教研大组研修活动等等。

2.抓调研, 推进常规重建设。主要的教学调研有深度调研、教研组活动调研、随机调研。 (1) 深度调研是指通过听取汇报、课堂观察、视导、访谈、书面调查、教研组活动、总结引领等方式, 深入了解教师的课堂教学、教学管理和校本研修等学校各方面工作的深入调研;撰写书面调研报告, 以事实和数据为依据呈现详实的调研过程材料, 并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其流程是确定主题——设计方案——深度实施——形成文稿——交流反馈——整改措施。 (2) 教研组活动调研是指以直属学校、中心校教研组为平台的调研。主要通过课堂观察、课后反馈、备课检查、教师访谈等方式, 采用基层教研组活动指导和送教下乡等相结合的形式。主要目的是为了引起学校对开展校本研修活动重要性的认识, 并能结合学校实际开展研修活动, 提高研修质量, 让每位教师受益。其流程是确定主题—理论学习—集体备课—课堂实践—课后交流—引领指导—课后反思—专家点评—整理成稿。 (3) 随机调研是通过听随堂课、了解教学计划等形式, 到基层学校交流常态课的心得和教学实践中的难点、疑点的“原生态”调研, 旨在引领一线教师研究教学问题、积累教学经验, 提高教学技能。

3.抓评比 (比赛) , 以赛带训求提升。常规评比有:每年一次的优秀教育教学论文和案例评比, 两年一次的课堂教学评比, 三年一次的教学基本功比赛;同时, 还结合课改实际和教学需要, 开展各种富有成效的评比, 如现场书面评课、说课, 进行教学设计、单元 (模块) 教学计划、优秀备课本评比等等。

(四) 借助四个研修平台为舞台

1.上级研修活动平台:指区级以上的各类教学观摩研讨会及新课程培训会等研修活动。

2.本级研修活动平台:指区级的各类教学研讨会、新课程培训会、课改论坛等等研修活动。

3.骨干班级活动平台:指区骨干班根据研修方案开展一系列的研修活动。

4.校级校本研修平台:指学校体育组开展的校本研修活动和校级联片研修活动。

(五) 利用五种教学研究课为样板

1.课改成果展示课活动。将先进的校本研修活动经验和课改中课堂教学典型予以推广介绍, 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提升学校的教学水平和教科研层次。

2.外出学习观摩课活动。以上一级的课改培训会、课堂教学展示观摩活动为契机, 组织各级各类教学骨干外出学习观摩, 把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经验带回来, 同一线教师交流, 实现共享共进。

3.骨干教师示范课活动。充分发挥市区级教坛新秀、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 将外出学习的体验和先进经验通过骨干教师的辐射作用, 以示范课形式传达课程改革的理念和导向。

4.探索问题研究课活动。针对课改实践之中存在的一些困惑和问题, 以研究课的形式呈现出来供大家研究, 以求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达成共识。有研究才有问题, 有问题才有讨论, 有讨论才有思维碰撞, 有碰撞才有交流互动, 有交流互动才有智慧结晶。

5.常规交流常态课活动。教师教学能力和课堂教学质量源自于平常的课堂教学积累, 注重平时状态下的课堂教学质量, 是深入课程改革的重点。常态课交流活动是基于以上的认识, 以听随堂课的形式, 以全体教师为主体, 共同交流常态课教学心得。我们已经初步形成了上好常态课的7点共识: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有系统性;教学目标的设定要有可操作性;教学方法的采用和操作步骤要具有科学性;运动技术的传授要注重有效性;教学过程中安全意识教育要有长期性;教师的教学常规和术语要体现出专业性;教学过程中即时性的评价、设疑和追问, 要有一定的深度性。

二、研究的成果

(一) 初步构建了体育教师“赛研训一体化”研修模式流程框架

根据课程改革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把问题转化为主题, 作为培训和教研的主题, 作为比赛 (评比) 的相关“主题”, 实现“以赛带训、以训促研、以研助赛, 赛研训一体化”。教师在参加比赛 (评比) 的准备过程中, 先举行主题培训, 以比赛 (评比) 带动教师参与主题培训的积极性, 带着深思过的主题去参与培训, 在培训中相互学习、提炼问题、深化问题, 提高了培训的效果。之后举行相同主题的教学研讨, 相互交流, 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有了之前主题培训做铺垫, 进一步促进教研的深度和效益。教师在参加比赛 (评比) 准备过程中的“主题研训”, 有力推助了比赛 (评比) 的效果, 提高了比赛 (评比) 的质量, 达到了解决存在问题的预期 (同时也发现和产生新的问题) 。对于新的问题再进行主题式的比赛 (评比) 、培训、教研……螺旋式上升, 有效达到促进教师自我发现、自我提高、自我发展的目的。

(二) 初步构建了体育教师“赛研训一体化”研修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建设是教师研修的核心问题之一。体育教师“赛研训一体化”研修的课程应该着眼于体育教师的需求, 要以全面推进教师综合素养为中心, 充分体现体育学科的特点, 突出针对性、实用性、实效性和时代性。通过实践, 初步确定“赛研训一体化”研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设置、课程组织形式和评价方法以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

1.确定了符合体育教师需求的课程目标。在研修实践中, 开展中小学体育教师问卷调查和座谈会, 了解教师对研修内容、研修方式、评价内容和研修管理等方面的意见和要求, 明确了教师研修要进一步贴近学科教学实际。我们将体育教师研修目标定位为二级目标, 中层教师的发展目标:规范课堂常规, 写好经验总结, 练好教学技能, 做好校本研修, 带好业余训练;高层教师的发展目标:上好课堂示范, 提炼实践经验, 做好传帮带引, 会做课题研究, 引领区域研修。

2.重组了符合体育教师实际的课程内容。立足区域中小学体育教学实际, 从教师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的高度出发, 设计开发了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开放性研修课程内容。具体课程内容由6个模块组成, 即基础教育理论模块、课堂教学实践模块、教育教学研究模块、考察观摩学习模块、教学技能培训模块、现代教育技术模块。

(三) 初步形成了合理的“金字塔型”体育教师队伍

形成了“全体中小学教师——区级教学三坛、市区级学科骨干教师、区级名师培养对象等——省市级教坛新秀、省市区级名师、特级教师、教授级高级教师等”三层 (基层、中层、高层) “金字塔”培养的框架, 形成序列分层渐进, 帮助教师自我提高、自我完善, 建立各自的研修目标。

三、结论与建议

(一) 结论

1.“赛研训一体化”研修模式能有效地促进体育教师的专业成长。“赛研训一体化”研修转变了区教师研修的理念, 关注参与者教学实践和业务水平的发展, 引领教师在参与“评比 (比赛) 、教研、培训三位一体”有机整合的氛围中亲身体会成功的喜悦和反思困惑, 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并将所学知识和方法积极运用于教学实践,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有效促进了体育教师的专业成长。

2.“赛研训一体化”研修必须要培养教师自我发展的内驱力。“赛研训一体化”研修要想取得高效, 就必须充分调动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赛研训一体化”研修过程中, 从研修主题的提出到评比 (比赛) 、教研、培训的实施操作, 一直在互通、互联、互动、互进的情况下进行, 整个过程教师都是研修的主体, 在互动参与的过程中完成主题内容的研修。研训员和外聘专家只是研修活动的发起者与指导者, 他们的主要职责是引领教师参与“赛研训一体化”研修活动有效化。所以, 主要还是培养教师的内驱力, 培养教师自主学习能力, 并创设良好的制度环境、学习环境, 让教师的专业不间断地、可持续地获得发展。

(二) 建议

1.教学实践中的有效应用。在“赛研训一体化”研修中, 我们看到教师在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实践能力、教育教学专业素养等方面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但部分教师自身得到发展却并未或极少在实践中产生积极效应, 即自身的发展并没有或极少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这一问题值得大家思考。

2.研修专题的设置和构建。随着课改的推进和教师专业的发展, 尤其应关注农村薄弱学校教师的发展。教师研修专题或主题的设置、构建和整合等方面还需要不断完善和修正, 要能全面考虑薄弱学校体育教师的需求和课程改革的实际。

3.工作和研修之间的关系。教师参加研修活动的工学矛盾比较突出, 特别是偏远的农村薄弱学校体育教师, 还需教育行政部门在研修管理体制和决策上提供支持与保障。如, 设定学科统一的“研修日”、发挥网络研修在“赛研训一体化”研修活动中的作用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体育 (与健康) 课程标准 (实验稿)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3.小学体育研修日志 篇三

对于同一教学目标、教材内容,采用新颖独特的教法,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使一些单调枯燥的教材内容,通过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使整个教学过程充满快乐、愉快、和谐的情感与气氛,充分照顾到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满足学生的需要,既让学生喜欢学、乐于学,又让他们知道学习的目的和意义,自觉主动地发展体育能力和个性,增强体力和智力,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确保人人皆有所获,充分享受体育的乐趣。

快乐体育简而言之就是愚教于乐,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着重围绕《新课程标准》进行改革,走进学生心灵,尊重学生的选择。我们的教学目标应定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上,应该让学生喜欢并且会进行体育锻炼。传统的体育教学,教师关注的是教学计划、内容是否完成,忽视学生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出现了喜欢体育但却不喜欢上体育课的怪现象。体育新课标的实施,使广大体育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突出以学生为本,所有的教学内容须为教学目标服务,教师要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重新选择,建构教材来教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这才是增进健康的第一步。

4.体育课研修日志 篇四

王自飞

通过这段时间的研修学习,我认识到:学生只有对自己、对体育课有积极的情态,才能保持体育学习的动力,单调的教学方法,不仅会影响学习的效果,还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是学好体育课的重要因素,因此我总结如下:

一、体育课的任务是什么?

1.教会学生有用的运动本领,这是我们授业的本职。——技能学习

2.锻炼学生的身体,传授健身方法及运动文化知识。——身体练习

3.让学生喜欢体育,让他们体验到运动的成功体验。——情感体验

4.进行品行教育,包括心理素质、意志,道德规范。——道德教育

二、运动技术的学习运动技术的学习运动技术的学习运动技术的学习是体育教育的本业和基石,是好的体育课的第一标志,是体育学习的主体内容。A、运动认知的角度B、终身体育的角度

C、体育学科的角度 从以上三个角度为出发点我们要避免或者少做

5.国培研修日志小学体育 篇五

一、教育理念与教学方式的转变

以往的教育理念只关注少数学生的能力培养,教学评价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不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而通过国培培训,使我对新的教育理念有进一步的理解,即强调以学生为本,面对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教学评价要促进全体学生的终身发展。这个新理念,符合客观实际,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的个性发展快慢不同,各种潜能还未挖掘,我们只关注少数人的能力培养,放弃对大多数学生的培养,这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和科学素养的国策不相符。因此,我们全体教师要转变教育理念,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努力。教师不但要转变教育理念,还要改变教学方式,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在探究过程中,注意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二、宽严有道,自然和谐

合理的体育教学能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培养勇敢顽强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

让体育项目走进课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宽严有道,自然和谐”,立足于每一位学生在民间体育活动中受到尽可能充分的参与、体验。设计个性化的体育活动,充分发挥学生自由创造的天性,提供学习优秀体育项目的机会,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加强专业文化学习,做一专多能的教师

想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就必须具备一桶水。通过学习,让我更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只有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提升。不断加强修养才能胜任教育这项工作。身为老师,要了解新理念的内涵、要掌握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反思,不断地研究,厚实自己的底蕴,厚积薄发,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教育改革的步伐。这就需要今后自己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努力学习各种教育理论,勇于到课堂中去实践,相信只要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一定会有所收获,有所感悟。

四、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特长

6.体育教师研修日志 篇六

1 教学关系在体育课程“课例研修”中的重要性

“课例研修”以聚焦教学关系的改进为主要特征, 强调教学关系的改进, 也是体育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然要求[1]。体育教师在日常业务学习中, 听过不少讲座或报告, 也接受过不少培训, 但往往在参与时心潮澎湃, 事后就不再重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研究表明, 从理论到实践, 从他人经验到自我经验有一个转化的过程。在这其中, 一些体育教学知识固然是极其重要, 但在备课或听讲时往往体会不到, 如果没有相关教学关系的改进, 就无法掌握这些经验知识。基于以上认识, 体育课程“课例研修”就要特别强调教学关系的改进, 因为体育课程“课例研修”不是文献研究, 亦非理论研究, 而是体育教师自己的行动研究。行动研究的特点是为行动而研究, 是对行动的研究, 由行动者研究, 在行动中进行研究[2]。通过体育课程“课例研修”, 体育教师的教学关系要充分适应“课例研修”对常规体育课堂的变革, 从而服务体育课堂教学, 这是体育课程“课例研修”的根本宗旨。

2 体育课程“课例研修”中的教学关系改进

体育课程“课例研修”模式主张在真实自然的体育教学情境中观察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关系, 无需研究者通过人为控制教学环境来影响教师的教学关系[3]。在原行为阶段, 体育教师不受他人意志的干扰, 自主备课, 从而在授课中呈现出自己原有的认知水平和技术技能水平。按孔子“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的思想, 这是体育教师教育与成长的最佳时机;按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的理论, 这是体育教师专业成长的最近区域。教师应关注课堂, 因为在课堂中能实现其生命的价值[4], 体育课程“课例研修”也应关注体育课堂, 因为只有在课堂中才能有效地改进教学关系。与一般的科学研究不同, 体育课程“课例研修”主要是在体育课堂中进行, 从体育课堂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出发, 通过改进教学关系, 去研究和寻找体育课堂教学的关键, 从而实现体育课堂教学中行为的改进。

在体育课程“课例研修”中, 体育教师在其他教师与专家的帮助下, 设计、反思、再设计、再反思。在反思的过程中, 体育教师要关注自身与他人的差距、理念与现实的差距。与一般的反思相比, 这就将他人的经验也扩充进体育教师自身的经验范围, 并且注重理论与现实的结合, 避免了狭隘的经验主义。例如我们在“课例研修”中提出的“三课两反思”模式, 如果单纯从该理论的书面理解出发, 我们得到的只能是一些文本化的概念而已, 这对于以教授技术技能为重点的体育教学来说, 其效果是滞后的。比如“三课两反思”模式常用的方式是让一位教师就同一课题上三轮课, 从而使教学关系在同一主线上得到不断改进。但由于研究者目的不同、条件各异, 所以在体育课程“课例研修”过程中, 教师可以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地进行适当的变更。

3 教学关系在体育课程“课例研修”中的阶段划分

3.1 原行为阶段的解释

在这个阶段, 主要是体育授课教师根据自己对研究主题的理解, 独立地进行体育教学设计。这个阶段的目的在于通过教师的原行为充分表现教师教学思想的原生态, 以便在下一阶段 (即第一轮反思) 发现教师的真实问题, 从而为教学关系的改进找准起点。为了避免使体育课程“课例研修”走弯路, 保证研修的质量, 有3点值得注意:第一, 体育授课教师要在教学设计中体现自己对研究主题的理解。比如高中体育教研组将研究主题定为“什么是有效的体育情境教学———以高三年级女生的篮球运球为例”, 那么在教学设计中, 体育授课教师一定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去创设有效的、和篮球运球有关的教学情境。第二, 研究人员应就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达成共识。比如大家共同商定, 在进行高二年级男生的跨栏跑教学设计时, 设计者应该思考这样几个问题:这节课学生的成长点是什么, 这节课所体现的技术点是什么, 这节课的核心问题是什么。设计者应在事先思考这些问题的基础上再进行教学设计。第三, 体育授课教师要完整、规范地进行教学设计。比如要有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分析、学习者分析、教学重点难点分析、研修主题分析、教学过程设计、学业评价方式设计。在第二轮课、第三轮课中也要这样做, 然后三轮课后进行比较, 就可以清晰地发现教师在“课例研修”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 从而提炼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以及适合体育教师成长的规律。

3.2 第一轮反思阶段

在第一轮课结束后, 体育课程“课例研修”小组的所有成员应该根据课堂观察记录 (有条件的学校可进行录像) , 进行第一轮反思。在集体反思的过程中, 成员间应该有分工, 如主持者、记录者。主持者应该让每位成员都有发言的机会, 针对体育教学具有较强直观性的特点, 记录的方式应以录像为主, 而且记录要求完整、原始。

3.3 新设计阶段

授课教师参与集体反思后, 还要撰写日志, 体育课程“课例研修”小组的成员要进行充分的集体讨论, 对教学设计进行修改。如果在新设计中体现出来的理念较之前有较大的变化, 那么体育课程“课例研修”就进入到了“新设计”阶段。授课教师应结合自身情况, 对研究成员提出的问题与建议进行认真反思, 从而建构出新的认识体系。例如将“小学四年级的快速跑教学”作为研修内容, 如果授课教师借助原行为阶段的反思结果来修改教学设计, 考虑快速跑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 并分别制订解决方案, 然后提交“课例研修”团队成员的讨论成果, 在审议通过后, 这份教学设计就是“新设计”。

3.4 第二轮反思阶段

第二轮反思的程序和内容与第一轮反思基本相似, 但有所差别的是, 第二轮反思侧重制订合理的评价方案和科学的标准, 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 对新设计阶段教学设计方案进行反思。在反思成果推广使用之前, 先在小范围内试用, 以测定它的可行性、实用性和有效性, 如有缺陷, 则予以修正, 然后再试用、再修正, 直至满意为止。第二轮反思为体育教师教学关系的改进和完善提供了反馈信息, 是提高教学设计质量、获得最优教学效果的保障。

3.5 新行为阶段

授课教师根据第二次上课的情况和反思的建议, 重新进行设计。在体育课程“课例研修”中, 新行为阶段的体育教学方法运用得是否得当关系着体育课程“课例研修”的目标能否有效实现, 能否调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能否激发和保持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和爱好, 能否培养学生形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等问题。因此, 教师需要根据体育课程“课例研修”目标、教学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特点对反思修改过的体育教学方法, 按照体育课程“课例研修”的要求进行精心的设计, 以发挥自身教学关系对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作用。

4 体育课程“课例研修”中促进教学关系的方法

在体育课程“课例研修”过程中, 教师要求在选定研修主题后再确定授课内容, 并要如期完成三轮课实践。在三轮课的实践过程中, 体育学科教研员、专家、授课教师和听课教师在完成“原设计阶段” (第一轮课) 的教学以后, 依据课堂观察结果展开讨论与反思, 与授课教师一起找出主要问题, 并寻求解决问题的突破口;然后进入关注新理念的“新设计阶段” (第二轮课) , 通过再次研讨与反思, 总结出变化特征, 并针对出现的新问题进行行为跟进;最后进入到“新行为阶段” (第三轮课) 。这3个连续的过程都要有相应的方法来促进教学关系。

4.1 进行课堂观察

运用体育课堂观察技术, 科学、有效地观课、议课, 是体育课程“课例研修”中研究教学关系时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教学前, 课例研修小组成员要根据研修主题确定课堂观察的角度;根据研修主题中的关键词和教学中的关键性事件, 确定并细化观察的维度和要素, 并拟定课堂观察用表。课后讨论时不再像以往那样仅凭个人感觉和经验评价一节课, 而是根据表格内容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分析体育课堂教学, 使观察者与被观察者进行有效的专业探讨, 寻找教学关系跟进的策略。运用体育课堂观察技术避免了教学关系评价上的随意性, 增强了教学关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2 整理课堂实录

体育课堂实录是按照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活动的真实情况, 以文字形式进行的实际记录。现代技术手段为教师提供了极大的便捷, 针对体育教学直观性较强的特点, 可将体育课堂录像制作成光盘, 方便教师通过电脑观看教学视频。记录课堂实录的内容, 根据体育课程“课例研修”的不同目的, 整理课堂实录的方式可以采用全课记录、截取片段、梳理“流程”、凸显“回合”等。课堂实录在体育课程“课例研修”中可以为教师发现问题、积累经验、引起反思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 为教师最终获取研究成果提供了素材, 是改善教师教学关系的保证, 也可以成为教师相互之间取长补短、分享智慧、共同促进教学关系的有效手段。

4.3 整理议课实录

议课实录是在每一次教学之后, 针对小组成员议课活动的真实情况, 以文字形式进行的实际记录。体育课程“课例研修”中议课实录的记录者是研究者和参与者, 记录中要尊重每位议课教师的谈话视角与看法, 及时、准确地把理念更新、方法改进等观点与建议真实记录下来。记录中还要在忠于议课者教学关系的基础上, 把记录语句梳理通顺、连贯。可把每节课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改进措施用不同颜色的字标示出来, 从而使授课教师一目了然。议课记录在体育课程“课例研修”中可以真实、客观地记录课例研修小组成员不断深入备课的过程, 为后续教学关系的跟进提供了有效的改进方案;议课记录也真实、客观地记录了体育课程“课例研修”小组成员在研究、进修和日常教学实践中逐渐发展自我教学关系的适应能力。

教师在体育课程“课例研修”中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 选择集体备课主题, 实践探索课堂观察, 深化评课分析, 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不断促进体育教师的教学关系与教学改革的能力。笔者期待有一天体育课程“课例研修”也会产生“蝴蝶效应”, 从而将这种教研方式推广、深入, 成为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常态, 促使学校体育“课例研修”组织成为学习型组织, 极大地促进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 并丰富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内涵。

摘要:体育课程“课例研修”模式是在体育教师培训过程中总结出来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研修方式, 教学关系在体育课程“课例研修”过程中起着宏观指导的作用。在体育课程“课例研修”模式的实施过程中, 要理顺各种教学关系, 以提高研修的水平和质量。

关键词:体育课程“,课例研修”,教学关系

参考文献

[1]杨雪芹, 刘定一.体育教学设计[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2]徐玉珍.校本课程开发与校本化课程实施行动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3]高耀明.教师行动研究策略[M].上海:学林出版社, 2008.

上一篇:教研组长、备课组会长考核细则下一篇:我的名字叫大树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