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实施方案

2024-09-11

小学数学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实施方案(精选15篇)

1.小学数学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实施方案 篇一

同课异构的教学方式呈现出不同的教学风格,以至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目前小学课堂提倡的形式,下面是这篇小学同课异构活动方案

小学语文同课异构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了切实加强课堂教学研究,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试图假借同课异构这种特殊形式,加强全体教师对教学内容处理、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流程设计、教学媒体使用等方面的关注程度,为深入探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储备思想认知和研究案例。

二、活动目的同课异构就是相同学科的老师,使用相同教材和同一节内容,结合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背景、情感体验建构出不同意义的教学设计,呈现出不同教学风格的课堂,赋予静态教材以生命活力,塑造各具特色的创造性课堂教学模式。

同课异构课堂教学活动探索和开展,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推动教师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在同课异构的研究过程中,教师可以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改善教学行为,同时形成对教材、教学对象、教学方法等独立和创造性的见解。提高课堂效率,为减负增效奠定坚实的基础。同课异构力求能体现教师个性和风格。

三、活动形式

同课异构。即:内容相同,教法相异;相同的舞台,别样的精彩。

四、活动时间:三月

五、参与学科:语文

六、参加范围:全体教师

七、活动内容:

1、同备一节课

参加活动的教师按教学进度选定一节课,并认真备课写出一份教学设计。相关教师在教研组长的协调下对上课老师的教学设计提出自己的意见与建议,使之能更好地把握教学目标,加深对课程标准、教材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做出不同的教学设计。

2、同上一节课

同一学科的不同教师执教同一个年级、同一个教学内容,因为教师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教学经验的和教学对象也各不相同。这样老师们就有了讨论的材料和研究的问题,从而彼此学习,共同提高。

3、同听一节课

我们四年级语文组所有参与教师共同听课,包括讲课教师也要听另三位讲课教师的课。

4、同评一节课

同组教师(包括执教教师),根据自己对教材、学生的理解,对当天上课的执教教师的教学活动谈出自己的感受,进一步推动广大教师在学习业务、探索教学、传递信息、提高能力等方面积极行动起来。通过大家的互动、沟通、分享,促进了教师间的交流,推动了学校在教育、教学研究领域中的发展。

八、活动步骤

我们制定如下活动步骤,并提出如下要求:

1.三月份第二周,制定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实施方案,并积极向教师宣传开展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意义,正确认识同课异构对提高我校教研水平,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好处,引领广大教师积极投身于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之中。

2.第二周,各学科组织实施,分为以下几步:

(1)独立钻研,写好教学设计。课题确定后,各位教师根据自己的积累和智慧,积极主动地搜索相关的资料,精心研究教材,潜心钻研教学方法,设计最高水平的教学方案(注:教学设计含教材简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流程,教学流程的主要环节说明设计意图)。

(2)实施教学,集中听课。按照规定的时间、地点参加听课活动。不在本校上课的教师要提前联系好班级与学生。

(3)互动研讨,总结提高。首先由授课教师进行教后反思,然后教研组内所有教师根据自己对教材、学生的理解,对执教教师的教学活动谈出自己的感受。通过大家的互动、沟通、分享,彼此发现,彼此欣赏,彼此接纳,促进教师间的交流

小学数学同课异构活动方案

在201*-201*学年度第*学期,我校继续推行数学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现制定计划安排如下:

一、活动目标:

新课程、新课标已经实施十年多,在这期间,我校在***校长的指导下为配合课改,举行了几次体现本校特色的数学教研活动同课异构。同样的数学课题让不同的老师用自己精心巧妙的构思上出不一样的精彩,让数学课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着融洽的课堂氛围。

二、活动要求:

每个备课组准备两位老师上同一课题的课、两位老师说课、一位老师总评。

三、活动评委:

每个备课组由组长负责给其他备课组评分。评定标准见听课本上的上课、评课标准。

四、活动地点:多媒体教室。

五、活动时间:星期三第三、四节课上课,下午3:30说评课。

2.小学数学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实施方案 篇二

关键词:同课异构,数学教师,专业成长

同课异构即同一教学内容, 不同的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已有的教学经验、学生状况、教学风格及教学技能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 上出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 “同课异构”教学研讨为老师们提供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 通过这个平台引发所有参与者教学思想的碰撞, 打开了老师探讨教学的思维, 不断积累教学方法, 以达到优化教学设计, 有效促进老师的专业成长. 作为小学数学老师, 该如何利用数学课堂的“同课异构”来促进数学教师的专业成长呢?

一、用“一人同课异构” 促数学老师的专业成长

一说到“同课异构”, 很多老师都误认为肯定是不同老师就同一内容来上课, 其实不然, “同课异构”也可“一人同课异构”, 就是这位老师要上两次结构不同的课, 让所有参与的老师在经历集体备课———听课———评课反思———二度设计的过程中促进老师的专业成长. 如:今年的“第九届全国新世纪小学数学研究与应用基地教学设计与课堂展示”网络教研活动, 顺德区代表肖红老师执教的《字母表示数》教学设计, 专家的指导点评, 全区基地校一线数学教师的网络在线参与研讨, 通过这个百花齐放、高手如云的网络平台, 一线数学教师不仅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还吸纳了别人的观点, 经常会欣赏到智者投石问路的巧妙提问、 专家答疑解惑的精辟指点、智者深思熟虑的深刻剖析. 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好多难题, 常常会在这里有顿悟. 从第一稿到第六稿, “要不要复习旧知教学环节”、“把‘青蛙儿歌只青蛙张嘴只眼睛条腿’是分一层还是分两层教学引出用字母表示数”、“教学比较年龄, 妈妈的年龄是‘n + 26’中n的取值范围要不要展开交流”、“如何分配每一个教学环节的时间”等, 长达近两个月的教研中, 对于所有参与的老师都是一个成长历程, 肖红老师通过这次参赛, 也促使他快速地成长, 也促进参与活动的一线老师专业化发展.

二、用“多人同课异构” 促老师的专业成长

“多人同课异构” 就是由同一个年级组老师在反复研读教材的基础上, 确定值得探讨的课题, 然后进行第一次的集体备课, 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教学目标、学情分析, 课件设计等, 同级组的老师对研讨课的教学进行初步设计, 并由一位老师根据这个教学设计上课, 集体评课, 分析反思, 进行二度的教学设计. 再由另一个老师上课, 集体评课, 分析反思, 进行三度的教学设计, 让教师通过群体自我实践、同伴互助, 促进了专业发展. 我校本学期数学科组就采用了 “多人同课异构” 促数学教师的专业成长的校本研究, 如:我们五年级组“多人同课异构”的课题是 《分数的基本性质 》, 第一次级组集体备课, 基本按教材编写进行教学设计, 教材安排了两个教学活动, 活动一:让学生用分数表示图中阴影部分, 并借助图形的直观找出相等分数:. 活动二:让学生利用图形的直观找到另一组相等的分数. 然后, 引导学生分别观察这两组相等的分数, 寻找每组分数分子、分母的变化规律, 用语言清晰地表示分数的基本性质. 第一位老师执教后, 同级组的老师反思分析, 虽然教学效果也不错, 但我们发现, 这两个教学活动设计学生的思维得不到高度放飞, 我们又进行集体的二度教学设计, 把活动一看图找出相等分数, 改为“先让学生通过三层次的折纸动手操作, 第一次折, 要求学生把长方纸平均折4 份 (学生把长方形纸上下对折, 再上下对折) , 然后把其中的3 份涂上颜色, 并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 () . 第二次折的时候要求学生把这张纸上下对折, 再上下对折, 然后让学生观察这张纸, 你发现了什么? (第二次把长方形纸平均分8 份, 涂色部分6 份, 涂色部分大小不变) , 而在要求学生把长方形纸上下对折, 再上下对折, 接着左右对折, 然后展开观察这张纸, 你发现了什么? (第三次把长方形纸平均分16 份, 涂色部分12 份, 涂色部分大小不变) . ” 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初步感悟分母扩大2 倍, 分子也再扩大2 倍, 掌握数学知识产生的内在规律, 激发起学生积极思维的动机, 学生的思维深度、广度得到拓展.

然后由第二位老师上二度教学设计, 学生的思维得到高度的放飞. 同级组老师在这次“多人同课异构”中一同成长.

三、用“校际间同课异构”促老师的专业成长

“校际间同课异构”, 就是几所学校选定同一课题, 然后由不同学校不同老师来研讨、上课, 研讨教学中存在的困惑、问题等, 使教师在不同的观念的碰撞和多元思维的融合过程中拓展思路, 提升专业水平. 例如本学期我镇小学数学中心教研组开展了“校际间同课异构”研讨活动, 选取研讨的课题是五年级《看课外书时间———分、小数的互化》, 由实验学校、坦田小学、世埠小学各派出一位老师上课, 由于老师不同, 所备所上的课结构、风格, 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各有不同, 演绎出三节精彩的课堂教学.

“校际间同课异构” 为老师提供了一个面对面交流互动的平台, 在这个平台中, 老师们共同探讨教学中的热点、难点, 探讨教学艺术, 交流彼此的经验, 共享成功喜悦, 或者为某个未解问题冥思苦想, 食不甘味, 夜不能寐. 多维的角度, 迥异的风格, 不同策略在交流中碰撞、升华, 这种多层面, 全方位的探讨, 促进老师专业发展.

3.小学数学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实施方案 篇三

在目前许多职业学校减少课时数的情况下,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这就对我们数学教师课堂教学提出了高要求。不同教师对同一教学内容的不同教学设计所产生的教学效果不同。我们数学组采用“同课异构”这种教研活动方式,通过“同课异构”,由不同的教师进行备课、说课,然后通过评课,进行总结,来不断提高我们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总结教学经验,提高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我们数学组对这种“同课异构”教研方式进行了研究,在2012年9月我们申报了江阴市组课题“中职校数学‘同课异构教研方式实践研究”,10月成功立项。

首先,我们数学组成员集体学习了什么是同课异构。“同课异构”是以同一教学内容为媒介,由一位或多位教师根据学生实际、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师自身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化安排,选择有效的教学方式和适当的教学策略,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的一种课例研究。了解过后,我们数学组计划每学期进行同课异构教学活动,教师采用同课异构这种教学方式进行数学课堂教学,对于相同的教学内容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便于教师对比研究,开展实质性的讨论与反思,真正体现同伴互助、共同发展的特点。在2013年4月8日,我们在高一选择了3个班上午2、3、4节开展了组内已经准备半个月的一次“新课”同课异构教学活动,听完这几节课后,通过这种对比教学形式,大家深深体会到高级教师、一级教师、二级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大不相同。在严谨程度上,大家明显感觉到,高级教师对教材分析、知识点及其应用的解释细致透彻,注重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例如数形结合、联立方程,课堂上讲究讲练结合。在创新程度上,一级教师很注重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因为职高班的学生数学学习基础较差,所以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在点评中,形式多样化,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多表扬、肯定学生,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在例题的讲解中,注重归纳小结,让学生了解到对于类似的题型,应该怎么思考,所以学生比较容易掌握,做题正确率较高,更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二级教师上课,虽然有所创新,但在知识点的讲解及例题的过渡衔接上,明显不如前两位教师,同时在很多细节方面,也考虑不周,需要多加学习。

通过这次“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大家受益匪浅。为了再次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也为了更好地研究组课题,大家一致认为“同课异构”教研活动需做细,首先是说课,然后再上课,数学组所有成员进行说课(制作PPT),每人15分钟,课题为《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第一课时,给予一周的准备时间。在紧锣密鼓中,我们在9月23、24日两天下午进行“同课异构”说课教研活动。听完十几节课,大家的心灵再次受到震撼,比起上次“同课异构”新课教研活动,大家更有主见,畅所欲言。经过激烈讨论后,我们也做出了排名,分为三个等级:优、良、中。

与梁老师制作PPT进行说课相比,大家都觉得自己不太会说课,感觉自己像是作演讲或报告,只是交代几个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不像梁老师的说课,给人感觉有较新的教育理念,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充分体现了“做中学”,可见在备课中他学习了很多知识、方法和理论,并细致钻研教材,分析学情,反复推敲教学设计。梁老师的说课逻辑性强,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语言准确、形象、生动,这充分体现了他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信的心态。还有,他制作的课件精美,可见他不光具备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还有制作课件的良好技能等等。

此次活动,呈现出太多的欣赏和感动,可以用“加、减、乘、除”来概括:增加了知识,减少了蒙昧,成(乘)为了朋友,除去了错误。

通过这次校本“同课异构”说课教研活动,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同课异构”的内涵,从不同的角度看,有着不同的理解。

从教学内容的角度看,“同课异构”就是选用同一教学内容,教师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和自身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

从教师的角度看,“同课异构”方式较多,“一人同课异构”是指同一教师对同一教学内容在不同教学班级的不同课堂教学;“多人同课异构”是指同一教学内容由不同教师进行课堂教学;也可以“师徒两人异构”,既能增进师徒之间的感情,也能增加师傅的压力、徒弟的动力,有了压力才能产生动力,有了动力才能激发能力,收到的效果肯定不错。

从教研组的角度看,“同课异构”是在学校学科教研组的统一组织下,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集体讨论,制定“公用教案”,教师根据自己的班级学生实际情况和自身的特点在“公用教案”上可进行二次备课,形成“个性化教案”。

综上所述,“同课异构”的“同”往往指的是相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异”往往指不同的教学设计或不同的教师与学生。

通过“同课异构”说课教研活动,也能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

首先,促使教师深入研究教材。在这次“同课异构”说课教研活动中,梁老师任教的班级学生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不浓,而他采用“做中学”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从而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设计上他要求学生简单操作,师生总结提炼。柯老师任教班级和梁老师是平行班,但她的说课体现了传统教学中,教师充当的是一个执行者角色,关注的是学科知识的灌输,认为学生完成教材内容的学习就可以了,至于其他就很少关注了。柯老师说,这差距太大了,自己得好好学习一下教育理论。通过“同课异构”说课教研活动,对比反思,发现差距,能促使教师深入研究教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适合任教班级学生的教学方案。在研究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了提高。

其次,促使教师充实专业知识。说课中各个环节和内容的设置都能体现出教师专业知识的水平。例如孔老师的说课虽然教学思路清晰,但是无法说清楚自己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教育理念,教学环节的设置不够连贯。通过“同课异构”说课的对比,他能发现说课过程不是教学过程,教师不能仅说出“教什么”、“怎样教”,还要说清“为什么这样教”。说课强调教育理论知识的指导,如学科基础理论对教材分析的指导,教育心理学理论对学情分析的指导,教学论和学科教学法对教法设计的指导,力求所说内容有理有据。说课应符合客观的教学规律、科学的教学原则和恰当的教学说法,这样的说课可信度较高,也体现出说课的价值。最后孔老师说自己今后要多加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

再次,促使教师同伴互助。“同课异构”说课教研活动后,大家先是自我点评,然后再互相点评,点评中我们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在经过大家激烈讨论过后逐步达成共识,形成“优案”,实现共享。可见“同课异构”说课活动是一种有效的同伴互助的研究方式,因为在讨论中可以引发教师智慧的碰撞,让教师取长补短,提高教育教学研究能力,从而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总之,这次“同课异构”说课教研活动,营造了浓厚的研讨合作氛围,为教师搭建了互相探讨学习的平台。开展这样的活动,其根本目的不在于评出谁优谁劣,而是希望我们老师不要墨守成规,平时应将主要精力用于钻研教材,分析学生,挖掘自己的教学亮点,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通过对这次教研活动的反思,我相信我们组的教师在心理上受到了冲击——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差异。为了提高我们教师的教学能力,今后还应多多开展“同课异构”教研活动。

4.小学部数学学科同课异构活动总结 篇四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下午好。下面请允许我代表小学部数学组的老师对本次同课异构活动的开展情况做一下总结。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行为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课堂教学中的“教”与“学”也由形式上的模仿发展到本质上的创新,课堂教学正在从新课程的“形似”向“神似”转变。在课堂教学发生质的变化的同时,也产生了不少困难和问题,这些困难和问题,单靠教师个体解决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阻碍着课堂教学的发展和深化。为了使课堂教学不断走向发展和深化,积极响应学校关于同学科同课异构的号召,我们以“同课异构”为平台,积极开展课堂教学实践研究,力求达到教学目标明确具体,课堂结构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更切合学生,教学效果更加明显。

在学校同课异构活动实施方案的基础上我们又制定了小学部数学学科同课异构活动方案,定课题,定时间,定执教教师。我们小学部数学组共有数学教师6人,最终确定由一年级的陈衍华老师和二年级的刘芹老师共同执教《克和千克的认识》一课,听课活动在两位年轻教师的精心准备下如期举行。为了解两位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我们还精心设计了课后检测,以便教研时更有针对性。下面我就本次活动中的收获和存在的不足谈一下个人 一些浅显的认识,不当之处请各位批评指正。

好的方面:

一、两位授课教师都非常重视这次锻炼的机会,前期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为本次活动的顺利开展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像陈老师给孩子们准备了大量的学具,刘老师也是为了寻找质量是一克的物体跑了不少地方。特别的用心,值得我们每位老师学习。

二、两位教师都努力践行新课程的理念,注重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积极寻找新知识的切入点,教学目标明确具体。

三、两位教师在课堂上都不同程度的重视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和学法指导,努力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学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这一课改理念。

四、教师在课堂上注意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估测能力,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在估测意识和估测能力培养方面陈老师的课上体现的比较好。

五、教师注重练习设计的层次性,在练习的设计上紧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从最后的达标测试上 看,两位教师学生的课堂达标优秀率都在70℅以上。

六、两位教师都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学习积极、踊跃,生生互动、师生互动都民主而有序。

七、两位教师都注重课堂上后进生的学习情况,后进生转化体现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我们也欣喜地发现后进生有了可喜的变化。他们采用“等一等”,再“想一想”“勇敢地举起你的小手”等语言鼓励后进生积极参与课堂。

八、两位教师都注重对学生进行及时的鼓励和评价,启发学生进行更深一步的探讨。

九、注重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大胆采用小组教学,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并积极践行。

十、两位教师都注重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既生动形象,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加大课堂教学的容量,要继续保持。

存在的不足:

一:年轻教师独立把握教材的能力有待提高。前期我们年轻教师的成长都凝聚了本年级的老教师的心血,通过本次同课异构活动发现年轻教师在独立把握教材上还要多下功夫。个别环节的设计有待商讨。二:教师语言的规范性要进一步加强。特别是一些准确的数学语言,这应该成为我们下一步教研的一部分。三:问题设计要简明扼要,切忌多而碎,低年级问题要具体明确,避免使学生产生歧义。

四、评价方式要多样及时,注意积累评价语。

五、小组学习的有效性要进一步加强。小组活动时要提出具体的活动要求。

5.同课异构活动方案 篇五

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方案

为了认真贯彻执行新课程标准,强化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体现学生学习方式上的自主、探究、合作性,有力推动我校“1+2+1”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充分展示教师风采,学校决定期中考试后在全校开展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现安排如下:

一、参加对象:全校各年级任课教师

二、活动内容及形式:各年级现行教材下册,以各年级备课组为单位进行“同课异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按规定的教学进度安排一个课时(40分钟)。

三、组织形式:

本次活动共安排二个阶段。

第一阶段:本周至下周,准备阶段。

宣传队员并学习以备课组为单位开展同课异构示范课活动要求、意义和实施方案。人数比较多的备课组如(语文、数学、英语、物理等)可先安排3人讲课,余下的老师下学期同课异构周活动时再安排。

第二阶段:活动开展和总结阶段。

同课异构活动在一周内按时完成,各备课组长做好组织安排和上课记录及评课总结工作。

四、活动要求:

1、各年级备课组长要高度重视,认真组织,严格程序,做好听课、评课及总结工作,按时完成此项工作。

2、各参加教师应提前协调,统一内容,从不同侧面进行授课,充分展示个人教学艺术,体现同课异构的精神内涵。

3、各备课组长在网上公布当天上课老师,学校领导进行推门看课。

6.语文“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方案 篇六

编辑流云飘然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本次活动促进教师对教材教法的钻研,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和有效性,促进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深入探寻新课程理念下课堂的教学规范。

3、促进反思和实践的优化,加快教师专业成长。

二、组织动员

本学期9月份底,学校制定了“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方案。中心校辅导站、各基点校教导主任,负责对同课异构教研工作的组织协调、管理指导。组织全体四年级语文教师了解开展“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意义,明确活动安排及相关要求。

三、确定课题

根据语文教学进度,选择四年级《猫》一课,作为“同课异构” 教研活动课题。

四、独立钻研,写好教学预案。

课题确定后,各位教师根据自己的积累和智慧,积极主动地搜索相关的资料,精心研究教材,潜心钻研教学方法,设计最高水平的教学方案。使用的教学预案必须自己设计,使用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预案。

五、分组集体备课,集思广益。

本次活动以基点校为单位,分为四个小组进行组内集体备课。在基点校教导主任的主持下,各任课教师踊跃发言,畅谈自己的教学设计,并对他人的教学设计提出修改意见。辅导站教研员深入各小组进行教学理念和教学设计指导。

六、实施教学,集中听课。

举行同课异构现场教学活动时间定为:

10月27日上午在中心校多媒体教室

10月27日下午在团结学校

要求全校同学科教师必须全部按时参加听课、评课活动。

七、互动研讨,总结提高。

首先由授课教师进行教后反思,然后教研组内互动交流评课,重点谈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设计,最后确定出一份最为优化的教学案例。

八、自我反思,撰写教学反思

附:“同课异构”活动具体安排

“同课异构”即对同一个课题,不同的教师用不同的教学设计,不同的教学构思,不同的教学方法,大家在比较中相互学习、扬长避短、共同提高。“同课异构”在对教材的把握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上强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并由此打开教师的教学思路,彰显教师教学个性,是继承和批判的统一,真正体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一、鲤南中心2009秋“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安排表

二、各阶段活动要求:

1、独立备课阶段,要求各位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深入学习课程标准,正确解读新课标,科学把握新教材,合理设计教学环节,积极探索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基点小组备课阶段,要求各基点校教导主任精心组织,有效开展,充分交流教师对教材不同的分析理解、不同的策略选择、不同的资源选用,呈现出课堂教学的多样化。教师各自阐述自己的教学活动及设计意图,其他成员提供参考意见,大家集思广益,不断优化自己的教学设计。

3、课堂教学研讨阶段,要求同年段教师全员参与听评课过程。开课时间、地点另行通知。

补充说明:各基点校要做好活动过程性材料的收集。

1、活动时间安排(见上表)

2、每位执教老师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电子文档)

3、课件

4、听课笔记

5、小组交流记录(电子文档)

6、活动照片

7.小学数学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实施方案 篇七

一、确定课题

在教学理念中,课例是其重要载体, 是教师教学行为的集中体现,为此,选取课题非常关键,为提高课例研究的针对性,在明确研究内容前,我们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分组座谈、集体调研以及个别访谈等方式来深入了解教师的想法,并及时对信息进行整理、归纳和分析,再根据分析结果来确定每学期同课异构的课题。

二、教学预设

教学预设主要是指教师通过对学生特点以及教材内容进行充分分析后,在课前对课堂教学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安排和设计,因教师之间生活阅历、思维模式、 工作经验等均有所不同,其在教学预设中通常会采取不同切入点和构思。为此,该环节我县教研团队要求教师在教研组长的领导下,首先各自进行独立备课,完成课堂预设,要求教师能够结合个人所长来进行课堂预设;再通过集体讨论的方式进行说课交流,由教研团队成员共同设想教学效果和分析教学方式,不断完善教学方案,最终形成“同课异构”课例。

三、课堂观察

课堂观察简单来说就是指说课、听课、评课,教研团队要求教师不仅需要担负“观众”的角色,同时还需要担负“演员” 的角色,在教研团队内各教师并无执教者和听课者的区别,而是通过这个平台来相互交流,通过思想的相互碰撞,不断成长, 从而真正意义上发挥听课和评课的作用, 而不是仅仅对讲课者的教学能力、教学表现的判断,更重要的是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借助同行的专业能力不断提升讲课者的教学能力,并以此良性循环,最终构建起互利、合作的关系。对讲课者与听课者来说,课堂就是一个反思、诊断、改进的 “靶子”或者素材。在进行课堂观察之前, 教研团队成员首先应当在本校进行该课的教学实践,并根据实践结果对教学中遭遇的困难进行反思,在参与教研活动时能够带着问题参加,并从同行中学习借鉴, 有效借鉴遭遇的困难。

四、共享智慧

“同课异构”音乐教研就是一个“为教师所参与”“为教师所有”的动态过程,而这个过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能力的提升。为此,我县音乐教研团队专门在音乐教研网上开始了两个模块以便教师能够相互交流。

五、应用分析

开学初,由吴校长牵头召开教研团队工作会议,布置本学期的教研任务,各校教研组组长,各年级、各学科备课组组长全部参与会议。然后由各备课组长整体负责,通过与同组教师的交流探讨从教学实际出发选择出具有代表性的内容进行“同课异构”安排。主题一确定,大家明白活动意图后,教研团队内的教师先要凭借自己的积累和智慧,积极主动地搜集相关资料,了解相关内容,设计出最能突出自我特点的教学方案。

异构篇目———《大树桩你有几岁》就是其中较为出色的一次大家教学个性的呈现。下列导语便是出自一次同课异构活动———《大树桩你有几岁》导语设计。

1.肖老师导语设计:创设情境,音乐图片导入法。

多媒体显示图片,配乐钢琴曲《大树桩你有几岁》。欣赏美图,走近森林,领略树木魅力。

沙汀《航线》:“系在枯树桩上的破船, 远远的镜子样晃着的湖泊和河道,都明明白白地望得见了。”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和体会树桩的美。

2.蒋老师导语设计:活跃教学氛围, 谈话导入法。

老师来猜一猜你的年龄:

有节奏地问:

X X X|X X X|X.X X X|X--|

同学呀!同学呀!你呀几岁啦!

出示大树桩的图片,猜一猜大树桩的年龄,引出课题。(播放歌曲《大树桩你有几岁》)

3.温老师导语设计:营造诗情画意的唯美。

大千世界,山川草木本无情。唯有树木恒久不变,树桩以其独特的方式诉说着它的年龄,让我们一起通过《大树桩你有几岁》来学习如何辨识树桩的年龄。

……

以上所述案例是我参与音乐新教材同课异构时和各位老师的不同教学设计。 同课异构,不是为了证明孰优孰劣,在“同中有异,异中求同”的前提下,只是为了充分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和力量,其意在切磋,共同研究、分析、解决教师课堂教学存在的疑难问题,让成熟教师的先进经验能够带动、辅射到每一个年轻教师。

总之,“同课异构”教研方式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和思想碰撞的平台, 教师能够在教研组中发挥个人所长,并不断学习他人经验,完善和提升个人教学能力,更好地促进音乐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严金梅.开展同课异构活动,构建优质音乐课堂[J].儿童音乐.2013(.5):42-44

8.构建高效课堂 实施“同课异构” 篇八

关键词 同课异构 学科综合 音乐本位 创造性

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一线教育工作者在理论学习中求实践,在实践中求创新,在创新中求务实,在务实中求发展。努力构建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使学生在有限的40分钟内获取较高的课堂效率,完成教学任务。在高效课堂下进行“同课异构”的教学研究则是我校今年教研的重点。

一、“同课异构”之“异”——异之“优”

音乐课堂教学如同一幕戏,教师就好比戏剧中的导演,不同的导演根据自身对剧本的理解创作出风格迥异的剧目。而“同课异构”则突出了这一优越性。不同的教者根据自身的实际和学生情况,加上个人对教材的理解与把握,采用各异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设计出不同的教学过程,形成“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教学构思,拓宽了教学思路,优化了课堂结构,提高了教学效率。“同课异构”为老师们提供了互动交流的平台,引发参与的热情,博其所长,取长补短,真正达到教之研,研之优。

三年级《小伞花》这首歌,以情为主,以唱为本,结合校园生活的情景,培养学生们热爱生活、团结友爱、珍惜友谊的情感。三节教研课围绕这首歌,紧抓情感教育这一主线展开异构,展现了风格各异的音乐课。

第一节课,它的“异”在于以“雨”为主线,利用雨不同的声音,进行节奏训练,解决歌曲中的重难点节奏,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创设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引起学生共鸣。第二节课,始终以“人文素养”教育为主线,以情动人,以情感人,用情引唱,让学生感知音乐所表达的团结互助之情,学生在乐趣乐学中,自主掌控歌曲轻巧、活泼的情绪,体会友情的真挚。第三节课,也就是我执教的这节课。我的异构则是借助柯尔文手势培养学生自主识谱的能力,在互助学习的过程中,解决本课的重难点节奏及音乐知识,并在深情演唱中渗透情感教育,让学生理解,助人为乐的友谊之花开满校园,互助互爱之情撒满人间,从而让学生在音乐中获得美感。

二、“同课异构”之“异”——异之“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展开,教学中许多矛盾、许多问题渐渐凸显出来,尤以“学科综合”这一理念所产生的问题最为突出。《音乐课程标准》提出:“提倡学科综合”。它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它渗透并融合了科学和人文精神,体现了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是学科体系向学习领域的纵向伸展,也是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的回归。合理地进行学科综合,不仅能拓宽学生的审美视野,给学生广阔的体验和表现音乐的空间,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但是,当一节节热闹非凡的公开课呈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不禁反思:这还是音乐课吗?这是不是已经走进了一个新的音乐综合的误区呢?

一年级《快乐的小木匠》这首歌,是动画片《小熊猫学木匠》的主题歌。这首歌节奏鲜明、情绪欢快,表现了小熊猫一边做木匠活,一边快乐的歌唱的情景。

“同課异构”教研课镜头一:

导入环节——师说:“小朋友们,老师平时在家可忙了,要做好多事,小朋友们看看老师都做了哪些事情?”学生根据老师模仿的动作说出答案,“拖地、擦桌子、炒菜、洗衣服……”接着又问:“你们妈妈在家辛苦吗?你会做哪些事情?”学生踊跃交流后,师再问:“你想做一个勤劳人还是懒惰人啊?”这时,引出复习歌曲《勤劳人和懒惰人》。此刻,8分钟已经过去,新课还未导入,但是品德教育已经初现成效。紧接着,师从刚才的勤劳人引出农民伯伯的辛劳,激起学生共鸣,进而让学生背诵古诗《锄禾》,接着用古诗与学生共同进行多种形式的节奏诵读,再导出新歌中的歌词,进行节奏训练。就这样,一节课25分钟过后,新歌还未揭开神秘的面纱。但是学生对劳动者的尊重之情,以及热爱劳动的思想教育已经深入心田。

新课程倡导“以音乐为本”的教育理念,音乐是本,音乐综合需要把握好一个度,一味的为了综合而综合,把一些与音乐教学无关紧要的内容整合在一起,则偏离了音乐的本质,失去了音乐的主线,将音乐这一主角置于尴尬的群众演员的位置上,本末倒置,其音乐独特性被湮灭。

“同课异构”教研课镜头二:

节奏训练——师:“火车轰隆轰隆向前开,看,谁想跟我们一起去郊游?”(出示小鸭)“小鸭怎么叫呢?”“嘎嘎、嘎嘎、嘎嘎、嘎”学生一起模仿小鸭叫。接着在火车开动中,又分别出现了小鸡、小猫、小狗等动物,学生分别模仿其叫声……教者通过创设情境,开火车去森林游玩,在此情境中进行节奏练习,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本意较好,但是这一环节却没有将本课歌曲的重点节奏适时解决,反而让这一环节成了一个无效、多余的内容,且设计的动物数量也过多,让学生产生厌烦感,求知欲降低。

教者应遵循新课改要求,合理创设音乐情境,挖掘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的知识点,而不能为了课改而课改,应设计出简单、有效、灵活的环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音乐中获得审美体验,在快乐中获取高效学习。

新课改让我们的思想得到解放,国外优秀的儿童音乐教学法,如德国的“奥尔夫教学法”、 匈牙利的“柯达伊教学法”、瑞士的“达尔克罗斯教学法”等教育体系让我们的观念得到更新。博采众长,取其精华,形成适合我们的中国式教育体系,则需要我们师者加强自身创新意识,在实践中求创新,这样才能让“异构”在高效课堂中展现其独特的风采。

9.沿小--同课异构活动方案 篇九

根据镇教委开展联合学区同课异构的工作部署,结合我校实际,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切实加强课堂教学研究,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加强教师对教学内容处理、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流程设计、教学媒体使用等方面的能力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推动教师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

二、活动目的“同课异构”就是相同学科的老师,使用相同教材和同一节内容,结合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背景、情感体验建构出不同意义的教学设计,呈现出不同教学风格的课堂,赋予静态教材以生命活力,塑造各具特色的创造性课堂教学模式,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推动教师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

在同课异构的研究过程中,教师可以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改善教学行为,同时形成对教材、教学对象、教学方法等独立和创造性的见解。提高课堂效率,为减负增效奠定坚实的基础,力求能体现教师个性和风格。

二、活动形式

同课异构——内容相同,教法相异;相同的舞台,别样的精彩。

四、活动时间:

第八周、第九周末。

小学:四年级语文:——“生命 生命”

四年级数学,——“小数加减混合运算”76页例3 五年级英语:—— 22课

六、参加范围:

四年级语文、数学和五年级英语所有任课教师。

七、活动内容:

1、同备一节课

参加活动的教师由学校教务处或年级组按教学进度选定一节课,并认真备课写出一份教学设计。相关教师在组长的协调下对上课老师的教学设计提出自己的意见与建议,使之能更好地把握教学目标,加深对课程标准、教材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做出不同的教学设计。

2、同上一节课

同一学科的不同教师执教同一个年级、同一个教学内容。因为教师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教学经验的和教学对象也各不相同。这样老师们就有了讨论的材料和研究的问题,从而彼此学习,共同提高。

3、同听一节课

所有讲课教师在学校教务处或年级组的组织下,互相听课。

4、同评一节课

同组教师(包括执教教师),根据自己对教材、学生的理解,对当天上课的执教教师的教学活动谈出自己的感受,进一步推动广大教师

在学习业务、探索教学、传递信息、提高能力等方面积极行动起来。通过大家的互动、沟通、分享,促进了教师间的交流,推动了学校在教育、教学研究领域中的发展。最终推举出本年级本学科最佳课例。

八、工作要求

1.学校认真安排,精心组织,力求达到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水平和课堂效率的目的。

2.在组织过程中,要留好过程资料和影像资料备案,镇中心学校将其作为评价学校组织活动的依据,无上述资料的课例,一律视为无效课例,且不在镇中心学校向上一级部门推荐的范围。

3.本年级本学科任课教师只有一人的,由学校组织评委按照“课堂教学评价表”进行听课、打分。

蓟州区邦均镇沿河中心小学

2018年4月15日

同课异构活动方案

邦均镇沿河中心小学

10.中学同课异构活动方案 篇十

一、指导思想

为了切实加强课堂教学研究,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试图假借“同课异构”这种特殊形式,加强全体教师对教学内容处理、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流程设计、教学媒体使用等方面的关注程度,为深入探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储备思想认知和研究案例。

二、活动目的

“同课异构”就是相同学科的老师,使用相同教材和同一节内容,结合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背景、情感体验建构出不同意义的教学设计,呈现出不同教学风格的课堂,赋予静态教材以生命活力,塑造各具特色的创造性课堂教学模式。

“同课异构”课堂教学活动探索和开展,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推动教师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在同课异构的研究过程中,教师可以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改善教学行为,同时形成对教材、教学对象、教学方法等独立和创造性的见解。提高课堂效率,为减负增效奠定坚实的基础。“同课异构”力求能体现教师个性和风格。

三、活动形式

同课异构。即:内容相同,教法相异;相同的舞台,别样的精彩。

四、活动时间:6月

五、参与学科:化学、物理

生物3个学科

六、活动程序:

1.设计教案。参与教师根据提供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构思,并于规定时间将教学设计上交教务处(注:教学设计含教材简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流程,教学流程的主要环节说明设计意图)。

2、教学观摩。

由两位老师执教同一课,要求听课老师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记录,观察教师在课堂上对教材的把握和处理,并写好评课记录。

3、教学研讨。

11.实施同课异构,落实有效教学 篇十一

1.集体备课的依据——同课异构及其优点、步骤

“同课异构”中的“课”是指教学内容,“构”是指教学设计。“同课异构”是指不同教师对同一教材课题,根据学生实际,构建差异性教学策略,同伴参与课堂观察,比较反思,共同提高的一种教研模式。它要求教师精心研究教材,潜心钻研教法和学法,以便彰显教学个性,为集体研讨提供很好的研究平台。在校本教研的集体备课过程中,“同课异构”注重教师个人文化价值与课程文本理解的多元化,在教材把握和教学设计上强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增强了教师的主动参与意识。教研活动从注重结果转变为注重过程,教师致力于创造性地用教材教,追寻个性化的教学思想与风格,操作性强,有利于教师把握新课程理念和课程标准,在“思想交换”中打开教师的教学思路,优化课堂教学。

“同课异构”可以作为教研组建设的一项常抓不懈的活动与任务。相对于其他教研模式,它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1)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2)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3)培养教师的团队和合作意识。(4)促进校本教研的发展。总之,“同课异构”课堂教学研讨模式能最大限度地促进教师积极参与,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创新,使集体的智慧得以升华,使教师的个性得以张扬,促进了教师专业水平更快地成长,它打开了集体备课的新思路,有利于促进教学的高质高效发展,适应新课改的发展需要。

同课异构的研究过程一般是这样几个步骤:首先,确定教学内容;然后,进行教材的分析研究、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收集相关课题的资料和资源;再次,经过思考和讨论后,撰写教学设计,并进行教学实践;再次,进行会诊式研讨,详细剖析教学中的行為;最后,针对教学中暴露的问题,修改原来的教学设计,写出反思材料。同课异构的核心是对教学目标的异构,同课异构的关键是对教学内容的异学,同课异构的前提是对课文的多元解读,同课异构的操作是对学习方式的选择。

2.集体备课的策略——有效教学及其内涵和模式

有效教学是一种现代教学理念,是既重效率又重效果、更重效益的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共同遵循的教学活动的规律,是以心理学和社会学理论为基础,在师生互动中通过教师的常规教学行为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的投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学生身心素质的发展提高,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针对一堂课,有效性包括教学导入的有效性、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学生活动的有效性、作业设计的有效性、考试评价的有效性。一句话,就是教得有效、学得愉快、教得更好。我们三中共同使用五步教学模式,即整体感知,完成前置性作业;发现质疑,提出有价值问题;讨论探究,挖掘出事物本质;总结升华,提升问题的深度;拓展迁移,巩固所学知识。

二、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整体思路

1.教学整体构想

本单元是中外和古今小说,按照课标精神和教材单元提示,本单元培养学生的应用、审美和探究能力。从应用的角度说,这些都属于小说,可以培养学生文化素养和鉴赏能力;从审美的角度说,这些课文都具有文学性、形象性和语言美,可以借此培养学生的美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过程与方法上讲,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应用、审美和探究的方法,养成应用、审美和探究的良好习惯,学会把握小说的主题和情节。在重视过程和方法的同时,将情感态度价值观寓于教学过程中。教学中要注意关照到以下几点:

(1)把握小说的文体特点。

(2)抓住作家作品的创作风格。

(3)加强理论修养。了解一些小说批评的常识,有助于对文本的解读。

(4)注意比较教学,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名著导读的学习,开展一些研讨活动,如将《套中人》和《变色龙》作对比,看看写作手法的异同。

2.单元具体篇目学习目标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学习目标:(1)分析林冲的性格特点,把握他被逼上梁山的心理过程。(2)理解古典小说的特点,理清本文“草蛇灰线”的结构特点。(3)理解本文的社会意义,学会用历史的眼光来看问题。学习重点和难点:林冲性格的转变,对小说的鉴赏和分析理解。学习方法:讨论和展示法。

《装在套子里的人》学习目标:(1)正确认识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及其时代意义,认识沙皇专制统治的反动与黑暗。(2)学习领会作品中幽默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运用。学习重点和难点:作品中幽默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运用,正确认识人物形象及时代意义。学习方法:引导法、教授法、自主—合作—讨论—探究法。

《边城》学习目标:(1)感受理解小说中体现的“人性美”。(2)品味学习小说中诗一般的语言。学习重点和难点: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和细致含蓄的心理刻画。学习方法:品读—感悟法、鉴赏—讨论法。

12.小学数学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实施方案 篇十二

《让色彩动起来》是人教版教材第十册第五课, 小学高段色彩系列的一部分, 是针对小学色彩基础知识中运用对比色的造型表现课, 是继《色彩的对比》之后, 感受色彩的形式美感;学习补色、对比色的应用调和的基本方法, 正确理解野兽派画家的艺术共性, 尝试运用这种风格来表现画面, 提高色彩造型能力, 培养审美能力。

太原市教科研中心以本课为例, 采用同课异构的方式引导我们在教研中深入理解教材, 使同一教学内容在不同的教学尝试中逐渐变得丰满, 给课堂带来异彩纷呈的面貌。不同的教学设计思路, 通过具体教学环节的呈现, 反映出两位教师对教材理解的角度、深度和广度的不同, 体现出各自对教材独特的见解和思维方式。

片断一:对照分析

刘老师 (男教师)

师:同学们, 这节课我们学习《让色彩动起来》, 怎么让色彩动起来呢?

师:首先, 我们看到的第一张作品是法国安德烈·德兰的查灵克罗斯大桥。 (出示画面)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 直奔主题———色彩, 从学生对画面的第一感觉入手, 激发兴趣。)

问题设计1:请观察这幅画主要用了哪些颜色? (学生观察回答)

师边肯定边出示色卡。

问题设计2:你感觉黄色怎样?蓝色呢?红色怎样?绿色?你有什么感觉?形容一下。

(生答:鲜艳明朗的黄, 宁静的蓝……)

师小结:明亮的黄, 宁静的蓝, 热情的红, 充满生机的绿, 这些颜色在画面中作为主色进行拓展, 色彩的强烈对比使画面充满了颜色的节奏与张力, 不仅是景物的再现, 更是作者主观情感的表达。

(设计意图:感悟色彩带给人的美感。)

问题设计3:你猜想作者画这幅画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生答)

师小结:作者怎样在画中表现饱满热情的心情呢?由于画家是大胆地使用了色彩而表现出来的, 而这些色彩就像长和短、高和低一样通过对比来感觉。

(设计意图:在教材中, 艺术家作品典型而精美, 有示范性。由表层到内涵的逐层分析欣赏的思路, 为学生下一步感知欣赏作品做了很好的铺垫。)

片断点评:刘老师从德兰的作品入手, 直接对色彩进行感知, 重在引导学生初步感觉色彩给人的情绪影响, 而忽略了对表现技法的分析;在这个环节上, 刘老师处理较草率, 对画面分析不够到位。

韩老师 (女教师)

师:老师给你们带来的见面礼是两道题。 (师简笔画出篮球和树叶)

问题设计1:谁能添加几笔让它动起来? (学生上来添画线)

师小结:看来让它动起来很容易。

(设计意图:以学生动手的方式, 了解形和色不同的文化含义, 提出新的探索方向, 激发学习的热情。)

第二道题:你能用什么方法让色彩动起来?

板书课题:让色彩动起来。

问题设计2:色彩会动吗?色彩动指的是什么在动?难道是色彩真的在动吗? (学生:是色彩给我们的感觉。)

师小结:通过对比让人感觉画上的景物在动, 其实就是一种感觉。

问题设计3:我们学了对比色, 让我们一起做个实验, 每个小组可以迅速在小纸条上涂上你知道的对比色。 (生小组进行涂色练习)

现在每个小组把你的纸条都组合到画面中来, 又给我们带来什么感觉? (学生用纸条进行组合, 师生配合打节奏)

小结:正因为有了节奏感, 所以我们感觉它在跳, 它在动。

板书:节奏跳跃

片断点评:课标提出了探究学习的方法, 以学生自主探究尝试为主的学习方式, 把课堂还给学生;韩老师由美术基本表现语言线导入, 由浅入深, 入点在线, 落点在色, 引出本课关键, 重点是“动”, 通过设疑得出结论。一入课便从形式美法则的角度, 引导学生体验动的节奏美, 给学生的感受体验是具体的, 符合这个年龄段学生的感知接受能力, 学生易于理解。

片断对照点评:遵循“学起于思, 思起于疑”这一认知规律, 两位教师在设计导入时, 抓住关键, 巧妙设置悬疑, 在最短的时间里抓住学生的思维, 给学生造成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 拨动求知的心弦。本环节以两种不同的方法导入, 可以看出两位老师的着眼点不同。刘老师以男教师的直率直奔主题, 直接设疑, 明确本课要解决的问题。着重分析了色彩的感觉, 以提问———欣赏———感知来解决本课的重点之一。而韩老师以导学为主, 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注意学生知识承接规律, 由易到难, 引出本课主题, 为学生下一步的学习做了铺垫。学生对色彩不再是空洞盲目的感知, 而是通过对色彩的具体操作, 让学生在不经意间体验到色彩的美。学生在回忆、涂、拼等活动过程中, 发现色彩对比产生的节奏美, 强烈对比时色彩跳跃的动态美等, 突出以学生为主体, 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环节设计。

片断二:新授知识重难点的解决

美术是视觉艺术, 美术教学必须注重视觉形象, 通过直觉感受使学生获得知识, 根据直观性原则, 运用现代媒体辅助教学, 可以把学生不易理解、不易领会的知识、技能、技法更形象、直观、生动地传授给学生, 达到情景交融。在这一环节中两位老师又各有突破。

刘老师:

师: (多媒体逐一出示三张不同的图片) 看色彩图片, 你有什么感觉?三张图片不同的感受? (生答感受)

师小结:随着色彩的加强, 画面对比更加强烈了。板书 (强烈对比)

(设计意图:通过三张图片, 由邻近色的柔和对比逐渐过渡到色彩的强烈对比, 给人带来的不同感受, 感受到色彩的强弱带来的是不同强度的跳跃感, 感受色彩对比的美。)

师:色彩的加强让人感觉画面在跳跃。为什么感觉在跳跃? (出示绿+蓝、绿+红两组色彩) 哪个色块放在绿色当中更显眼呢?为什么?

小结:对比的强弱给人眼睛不同的感觉。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分析, 得出结论, 点出本课的主要内容。)

师:色彩本身会动吗?为什么会说它有动的感觉?

师:让我们来看看画家们让色彩动起来会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呢? (欣赏图片, 生看图片)

师小结:我们一起感受到激情热烈的色彩, 舒缓明快的色彩, 跳跃舞动的色彩, 如烟似雾的色彩。色彩能给我们带来强烈或舒缓的动。

师:色彩有了强烈对比会动起来, 大师告诉我们线条与色彩共同使用可以让画面更具动感。 (师出示吴冠中的《春草》, 线与色的结合。)

(设计意图:通过对名画的分析, 又给学生展开一个新的层面, 即美术基本语言的综合运用, 了解美感与基本语言的内在联系。)

片断点评:这个环节是一个亮点, 学生通过欣赏、思考、探讨等活动, 感知色彩不同的动。体验色彩强弱对比给人带来的对比、和谐、跳跃等不同的美, 唤起学生对色彩美的感知, 重视对色彩感知的培养。

韩老师:

针对性欣赏, 联系生活想象。

师:生活中你见过哪些有强烈色彩对比的景物? (生大胆地回答)

师:老师也找了一些色彩对比强烈的图片, 让我们一起来看, (多媒体放图片) 当你看到这么多图片, 你是怎样的心情? (学生回答)

师:画家也用他独特的方法来表现这种心情。 (出示查灵罗斯大桥) 告诉老师作品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师小结:画家用这么饱满、明快的色彩来表现它, 说明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答)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画面进行整体的感知, 从情感目标入手。)

师:画面中用了哪些色彩?德兰的表现方法超越常规, 与生活中的树哪儿不一样?你能用身体动作来表现一下吗?

师小结:前边的树夸张, 后面的树概括。我们也可以用这些方法来表现。

师:这种方法和我们学过的哪个画派的特点有点像? (生答野兽派)

师:野兽派的特点是色彩鲜艳, 笔触粗犷, 老师这儿也有几棵树。 (师概括地画树的外型)

师:谁来感受一下大笔触的方法? (学生尝试用概括的方法画树, 个别体验)

师:师出示打篮球图片与学生作品进行图片对比。

小结:运用强烈的对比色块, 造型简练、夸张, 再加上大笔触的平涂就能表现出。

片断点评:重难点突破环节设计时, 环环相扣, 以学生探究学习为主, 注重知识具体的表现方法, 通过对作品的分析和学生尝试体验, 感悟大笔触平涂, 突破重难点, 明确了基本技法, 拓宽学生运用色彩的技法。

片断二对比点评:新课程标准立足于每位学生的发展, 课堂无疑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最前沿阵地, 也是学生得以发展的最重要的场所, 要使学生得到发展, 就应该先让课堂成为学生畅所欲言的地方,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我们的课堂实效性也得以保障。两位老师在分析本课重难点时, 刘老师强调对色彩整体的感受, 对色彩情感的表达, 对色彩不同的动给予明确细致的分析, 同时注意到线与色彩结合表现的运用。而韩老师则注意让学生在知识与游戏中快乐地学习, 注意色彩动时产生的美, 让学生能说出具体的美, 能准确地给出对美的分析, 是节奏美, 是强烈对比的美, 是跳跃的美。而这种美是用什么方法表现的, 具体怎么操作, 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 明确了技能目标。

片断三:作业对比 (图略)

对比点评:在两节课的作业设计中, 落脚点都在一个动字上。刘老师对作业表现出的洒脱, 影响着学生表现的情绪, 学生在放松状态下表现的作业各具情态, 以抽象内容表现为主的作业形式具有开放性的特点。而韩老师作业设计可以说是精挑细选, 每个环节都为作业的表现做了很好的铺垫, 图片的精心选择, 技法的具体操作, 以及作业的呈现方式都别具一格, 有收有放, 让学生在表现中, 掌握了对比色的表现技法, 达成学习目标。

当然, 这两节课的亮点还有很多, 但也难以避免有微小瑕疵, 这些正是同课异构活动带给我们一线教师的思考———我们应怎样处理教材?用什么方法让每个学生都从中受益?……

13.小学数学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实施方案 篇十三

为提高我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推动有效课堂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全面提升我校的教学质量,我校与西宁山川学校联合开展此次“同课异构”校际联动活动。为确保本次教研活动的有效开展,特制定本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同课异构是指选用同一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实际、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师自身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同课异构”要求教师精心研究教材,潜心钻研教法和学法,以便各显风采,各具特色,为集体研讨提供很好的研究平台。它是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总结教学经验的一条有效途径。

为了切实加强课堂教学研究,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借鉴“同课异构”这种特殊形式,加强全体教师对教学内容处理、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流程设计、教学媒体使用等方面的关注程度,为深入探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储备思想认知和研究案例。

二、活动目的

在同课异构的基础上实现高效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活动形式

同课异构。“同课异构”要求教师针对相同的教学内容,精心研究教材、教法和学法,展示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而为其他教师提供良好的教育教学经验。

四、活动时间 2013年5月16日

五、活动地点 大通五中

六、参与学科 中小学语文、数学

在进行同课异构教学时,要求各教研组组长组织本组教师全员参与听课,并认真记录,反馈信息。同时,要求主管领导积极听课,并对学科同课异构活动进行小结。

七、组织领导 1.机构设置

组 长:赵文福 王仁新(山川学校校长)副组长:文国福 高海东

组 员:沈德华 张继芳 李双姐 史朝萍 2.成员分工

(1)校长赵文福、王仁新(山川学校校长)负责“同课异构”活动的宏观指导;(2)主管教学的副校长文国福、教务主任沈德华负责同课异构活动的全面统筹安排与协调;

(3)张继芳、史朝萍负责语文同课异构活动的整体工作;李双姐负责数学同课异构活动的整体工作。

(4)各学科教研组组长负责本学科具体活动的协调工作。

八、活动程序

1.5月初制定下发活动方案;

2.5月10日前各校各教研组教研组组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集体备课,并将教学设计上交各学校;(注:教学设计含教材简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流程)

3.5月16日“同课异构”课堂教学展示。

4.各教研组完成课堂教学活动后,分教研组开展“同课异构”评课、议课活动(做好研讨记录),研讨活动次日将研讨纪录上交学校;(注:研讨活动纪录含主持人导语、授课教师反思、教师发言、主管领导总结)

八、活动要求

1.我校全体教师应尽可能全程参与本学科所属组别的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欢迎跨组听课,若遇课程冲突可自行调课;

2.各教研组活动由教研组长全程负责;

3.本次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所以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教学研讨等环节都必须以此为核心;

4.所有教学设计要求精心设计,仔细校对,以便学校存档。

大通五中教务处

2013.5.6

大通五中校级联动“同课异构”活动方案

14.小学数学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实施方案 篇十四

参加此次研讨会的有教研室领导周洪贵、周丹、陈志蓉,学区主任、学校校长、全县各片区联合教研组成员和学校教导主任、教研组长以及献课教师。

本次研讨会,县教研室领导、专家和学校高度重视,认真筹备。会上,学区主任、学校校长任孝康同志针对新课程改革理念,教育教学研究新观念和全国教研教改新策略、新模式、新动态作了精彩发言,会场掌声此起彼伏!献课教师精心准备,大显身手,激情满怀,游刃有余。语文课上,学生在朗读品析中感受到了竹林之美、语文之美;政治课堂,意在引导学生正视自我、悦纳自我、发展自我;历史老师,将商鞅变法的历史往事为学生娓娓道来,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了解了历史知识。同课异构课堂教学模式多元化,教学设计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彰显了教学个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课堂观摩结束,教师们进行分组交流、讨论,与会教师畅所欲言,肯定亮点的同时,结合新课程理念,同课异构研讨会模式和教学实践与研究中的问题、困惑,以书面的形式进行了反思,目标达成圆满成功。

15.小学数学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实施方案 篇十五

关键词:细节,实效,同课异构

“同课异构”教学活动就是对同一教学内容, 采用不同的构思和教法, 在比较中互相学习、扬长避短、共同提高的一种教研形式.同课异构的目的不在于评出课的优劣, 而是引发参与活动的教师在交流中产生智慧的碰撞, 共同提高教学水平的有效教研模式.

本文将结合两位教师对相同教学内容的不同处理方式探讨课堂教学关注的聚焦点和如何设计细节,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这次同课异构教学活动的教学内容是《牛津小学英语》 (译林版) 5B Unit 4 An English friend Part A的对话.教材内容如下:

Wang Bing is writing an e-mail to his English friend in the computer room.Gao Shan comes in.He wants to play table tennis with Wang Bing.

Gao Shan:Wang Bing, let’s go and play table tennis.

Wang Bing:Sorry, I can’t.I’m busy.

Gao Shan:Are you surfing the Internet?

Wang Bing:No, I’m writing an e-mail to my English friend, Tom.

Gao Shan:Does he live in London?

Wang Bing:No, he doesn’t.He lives in a small town near London.

Gao Shan:How old is he?

Wang Bing:He’s eleven.

Gao Shan:What subject does he study at school?

Wang Bing:He studies English, Maths, Science and Art.

Gao Shan:Does he study Chinese?

Wang Bing:No, he doesn’t.

Gao Shan:What does he usually do on Sundays?

Wang Bing:He usually plays football.

Gao Shan:Does he play well?

Wang Bing:Yes, he does.He swims well, too.

这篇对话中需要学生掌握的单词和词组town, surf the Internet, usually, e-mail, busy, well以及主要句型:What does he/she usually do on Sundays?He/She usually…另外, 此对话中的一般现在时第三人称单数的特殊疑问句式是学生第一次接触.

一、关注生活情境, 提高学生兴趣

在英语课中, 大多数教师都能在学生学习文本的基础上, 根据话题内容引领学生回归生活实际, 将学习活动融入真实的生活中, 让死板的课堂洋溢生活的气息和活力.

本课对于单词“town”及词组“surf the Internet”这两个相同知识点的处理, 我们看下面的两个教学片段.

教师A的教学片段

1. 自由交谈, 猜测教师的爱好, 复习Unit 3重点句型.

2. 引出教师的爱好“拍照”并出示了教师所拍摄的三张照片.

第一张是父母亲合影

T:This is my parents’photo.This is my father and this is my mother.They live in Zhenjiang.

第二张是一群好朋友合影

T:They are my good friends.They don’t live in Zhenjiang.They live in Danyang.Danyang is a small town. (呈现单词town)

第三张是丈夫上网的照片

T:This is my husband.Look, he likes computers very much.What is he doing?He is surfing the Internet. (呈现词组surf the Internet)

教师B的教学片段

教师直接进行自我介绍, 出示表格, 呈现新授内容“town”和“surf the Internet”.

分析与探讨

1.共同点

两位教师均结合生活实际介绍了自己或家人的信息, 把无生命的语言与有生命的生活结合在一起, 营造了轻松的学习氛围, 真实和自然的教学活动也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

2.不同点

(1) 导入环节的目的性是否明确

教师A的导入部分引入了游戏, 让学生猜测教师的爱好.此教学环节既复习了上单元的教学重点又为引出此单元的新知做好了铺垫.教师B无导入环节, 让学生在没有学习准备的前提下直奔主题, 使学生的大脑皮层还未处于兴奋状态就开始了学习活动.

(2) 生活化情景的创设是否真实

教师A的生活情景通过三幅照片表现, 融合了很多生活化元素, 既有自己父母的照片、还有朋友和丈夫的生活照, 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另外通过图片的背景很确切地表达了所处的地点town和正在干的事情surf the Internet, 让学生的第一印象特别深刻, 学起来就很扎实和牢固.教师B确实也结合生活实际, 通过引入自我介绍创设情景, 但此环节过于牵强, 没有体现层次感和建立起一种真正平等地师生关系.

二、关注任务设计, 提高语法理解

英语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应避免单纯教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方法, 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任务型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不仅要在“用中学”, 而且要“为用而学”.

在本课对于一般现在时第三人称单数的特殊疑问句式的语法点两位教师又做出了不同的设计.

教师A的教学片段

1. 教师通过描述, 让学生体会“usually”含义.

T:I surf the Internet every Sunday.

I usually surf the Internet on Sundays. (呈现单词“usually”)

2.教师运用句型“What do you usually do on Sundays?”询问学生, 引导一般现在时第一、二人称特殊疑问句式的问与答.

T:I usually surf the Internet on Sundays.What do you usually do on Sundays?

S:I usually…

3. 教师让学生进行Chain drill连锁操练, 巩固一般现在时第一、二人称特殊疑问句式的问与答.

S1:I usually…on Sundays.What do you usually do on Sundays?

S2:I usually…on Sundays.What do you usually do on Sundays?

S3:…

4.教师与同学们共同倾听连锁操练的问与答, 在最后一名同学回答完, 教师迅速提问“What does he usually do on Sundays?”让一学生回答, 该学生回答方式为“He usually…on Sundays.”

5. 教师待学生回答完毕, 给予一般现在时第三人称单数陈述句语法结构点拨.

He/She usually+动词s/es…

6. 学生们共同订正回答方式.

7. 游戏“记忆大比拼”.

(游戏规则:请五名学生到台前分别用句型I usually…on Sundays描述周日生活, 待所有人介绍完, 再分别请同学用句型He/She usually…on Sundays.进行回忆, 考验谁的记忆力最棒.)

教师B的教学片段

1.教师通过描述, 让学生体会“usually”含义.

T:I surf the Internet on Sundays, Tuesdays, Wednesdays, Thursdays and Fridays.I usually surf the Internet. (呈现单词“usually”)

2.教师与学生展开了以下的对话.

T:What do you usually do?

S:I usually…

T:What does he/she usually do?

S:He/She usually…

3.教师指正错误, 给予语法解释.

I/You/We/They usually+动词原形…

He/She usually+动词s/es…

4.教师出示一幅图片, 师生对话.

T:What does she usually do on Sundays?

S:She usually…s/es on Sundays.

5.教师出示雷同步骤四的三张图片, 让学生同座对话操练句型.

S1:What does he/she usually do on…?

S2:He/She usually…s/es on…

分析与探讨

1.共同点

此课作为阅读教学课型, 它毕竟不是句型结构课或语法讲解课, 因而句型教学的定位只要让学生初步感知并能基本运用即可.对于新语法点的教学, 只要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主要结构就可以了.两位老师对于以上两点定位明确, 均让学生通过完成具体的任务来学习语言, 提高对新语法的理解和掌握, 从而体会学习成功的喜悦.

2.不同点

(1) 是否符合阶梯式任务链的原则.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教师A设计的任务是由简到繁, 由易到难, 承上启下, 步步深入, 形成了由初级任务向高级任务的递进.从对词句的理解到控制性的任务巩固;再在师生自然地交流中, 让学生初步感知一般现在时第三人称特殊疑问句式的问与答;接着利用课件呈现一般现在时第三人称单数陈述句语法结构;最后再通过半控制性的任务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运用.教师B显然也为教学句型和语法做了充足的准备, 但是对于一般现在时第一、二人称如何过渡到第三人称的语法结构, 层次性不强, 不能帮助学生建立直接的联系和延伸, 从而影响理解与表达的进程.

(2) 是否真正培养学生“用中学”的能力

两位教师在句型与语法语言点的巩固阶段均设计了半控制性的任务,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语言做事的能力.但通过对比, 我们可以发现, 教师A设计的任务创造了信息差, 激发了学生探求信息的积极性.这样的任务活动就比教师B设计的任务更具有了真实的交际意义, 学生的注意力也会集中在用语言做事上.

三、关注整体感知, 提高综合能力

在小学阶段, 英语阅读教学应重视语言学习和运用的整体性.在处理对话文本内容的过程中, 许多教师常常会设计一些针对文本主要内容的问题, 用来检验学生是否理解了对话内容.

教师A的教学片段

1. 教师让同座位同学拿出课前已发的表格, 如下:

2. 教师让同座位两人共同针对表格内容进行复述, 主人公Tom住在哪里, 在学校学习哪些课程和通常会做些什么事情.

3. 复述完, 让同座位两人共同阅读对话, 填写表格, 同时检查复述的正确率.

教师B的教学片段

1.教师让每位学生拿出课前已发的表格, 如下:

2.教师让学生直接默读课文, 并将正确的答案旁的方框内打“√”.

分析与探讨

1.共同点

在本课中对于文本整体理解的处理方式上, 两位教师均采用了“分——总”的形式, 在分段教授完课文后以“填写表格”的形式进行总结.

2.不同点

(1) 是否精心设计表格.

我们不难发现, 从这两张表格的设计上来看, 教师B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巧妙地将本课的语言点通过此表格进行了小结, 让学生一目了然, 加深了对文本知识的整体感知.而教师A表格设计就显得呆板和缺少新意.

(2) 是否真正发挥了练习的作用.

教师A表格的设计虽然缺少了新意, 但是却充分发挥了此练习的功效.口头练习、听力练习和笔头练习三者兼而有之, 通过合作学习既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又锻炼了学生用英语进行真实交际的能力.教师B表格的设计确实令人耳目一新, 但是此环节并未发挥“总”的作用, 层次不够深, 梯度不够高, 未真正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四、关注思想升华, 提升文本主题

获得语言知识和发展语言能力并不是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全部目标.英语新课程标准中还要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这一目标就要求我们英语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关注非语言目标方面的发展.

教师A的教学片段

教师在呈现完surf the Internet词组后, 与学生展开了自由对话.

T:What can we do on the Internet?

S1:We can talk with each other.

S2:We can play computer games.

S3:We can go shopping.

T:We can write e-mails. (呈现单词“e-mail”)

T:We can do a lot of things on the Internet.But we should do the useful things.

教师用中文再次强调“我们大家都应该做一个绿色上网的好公民!”

教师B的教学片段

教师在最后拓展延伸巩固环节设计了一个教学任务, 让学生们根据提示完成一篇小短文“说说我的朋友”.

_______is my friend.He/She is_______.He/She lives in_______.He/She studies_______.

He/She likes_______.He/She usually_______.And he/she_______ well.

在听完几个学生的汇报后,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了“送你一句话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 (患难之交才是真正的朋友.) ”

分析与探讨

1. 共同点:两位教师不仅关注文本内容的挖掘, 也提炼了文本的主题和人文内涵, 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2. 不同点:如何做到“润物细无声”

通过两个教学片段的对比, 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发现教师A所提炼的文本主题, 更加体现了文本的育人价值.时机恰到好处, 自然而然地引出, 有效提升了文本的主题, 育人的价值超越了语言学习的本身.相比而言, 教师B的思想升华仅仅是停留在形式上, 所以显得苍白无力.

五、结束语

通过两位教师的案例对比, 我们可以发现她们在处理教材的方式上非常相似, 只是在细微之处略有不同, 但就是这细节的不同决定了效果的不同.细节决定成败, 只有精心设计细小环节, 我们才能达到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01.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杨敏张心一.2009.从“同课异构”活动看细节处理[J].中小学外语教学 (小学篇) , (2) :20-23.

上一篇:劳务派遣人员期满考评实施办法下一篇:2011幼儿园园长新年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