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

2024-07-11

参与(共8篇)

1.参与 篇一

教师不参与和变相参与有偿补课活动

根据《宁阳县中小学校和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行为处理暂行办法》要求,本人向组织承诺:

1、认真学习贯彻《宁阳县中小学校和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行为处理暂行办法》。

2、不组织、参与或变相参与任何形式的有偿补课活动。

3、不组织学生在家中或其他场所收费或变相收费补课,不与学科教师联合办班,不在家中或在校外租用场地搞集体有偿补课。

4、不从事、参与以家属、亲友及他人名义违规开办的补习班。

5、不宣传、动员、引导或变相引导学生参与自己或他人组织的有偿补课活动。

6、不利用职务之便宣传、动员、诱导、暗示或强制学生参与有偿补课活动,严禁课堂不讲新课内容,课后收费办班讲新课。

7、不为其他社会人员(含家属、亲友)介绍学生参加有偿补课或从中牟利。

8、不接受社会其他补习单位和个人(含家属、亲友)聘请兼职兼课、参与有偿补课活动。

如违反以上承诺,本人自愿接受组织处理。

承诺人单位及职务:

承诺人(签字): 承诺人单位负责人(章):

2.参与 篇二

(一) 预算参与需求

预算参与即预算执行者在预算编制过程中所起到的效果, 是指在分级管理条件下, 允许和动员各级部门管理者对本部门的预算制定、执行、反馈等进行全面参与的行为过程。根据Shields&Shields (1998) 的分析, 预算参与的需求包括以下因素:环境的不确定性, 任务的不确定性, 上司与下属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二) 预算参与效果

预算参与问题主要研究预算参与究竟能起到什么效果, 研究的视角主要是从参与人的性格行为特点来研究预算参与的效果。

Brownell引入人的性格变量来研究预算参与和业绩之间的关系。将人的性格区分为两种, 一是内部焦点型, 事件发生时, 主要从内部找原因;二是外部焦点型, 事件发生时, 主要从外部找原因。一般来说, 不利局面发生时, 内部焦点型会积极想办法, 而外部焦点型会怨天尤人。对于不同性格的人来说, 预算参与对业绩的影响是不同的, 不能一概而论预算参与对业绩的影响。

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预算参与需求与预算参与效果正相关;假设2:环境的不确定性与预算参与效果正相关;假设3:任务的不确定性与预算参与效果正相关;假设4:信息不对称与预算参与效果正相关。

二、研究设计

(一) 变量设计

本文基于调查问卷的数据设置的变量有环境的不确定性、任务的不确定性、信息的不对称、预算参与效果。本文变量都是按利克特法采用5级度量;每个项目中, 越靠近5的Likert度量, 表示相关程度越高, 越靠近1的Likert度量, 表示相关程度越低, 3表示相关程度中等。

1. 预算参与需求。

预算参与的需求包括:环境的不确定性, 任务的不确定性, 上司与下属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环境不确定性的量度采用Alam的方法, 6个量度项目:投入市场的价格竞争;采购环节的不确定性;产品市场的不确定性;劳动力的流动性;政府强制性要求;生产的不确定性。任务不确定性的量度采用Abernethy&Stoelwinder的方法, 7个量度项目:任务清晰性的缺乏;工作是否正确;工作中碰到各种难题的频度;解决工作中难题所花费的时间;出现例外的频度;采用不同步骤工作的频度。上司与下属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的量度采用Dunk的方法, 6个量度项目:与上司相比, 关于你职责内的活动, 谁占有更多的信息、谁对流程中的投入产出关系更熟悉、谁对业绩潜力有把握、谁对技术问题更熟悉、谁能较好地评估外部因素对职责范围内活动的影响、谁能较好地理解职责内能实现的目标。

2. 预算参与效果。

借鉴Shields的量度方法, 具体的量度项目包括6个:上司与下属分享外部信息;上司与下属分享内部信息;能够激励内部单位管理者;能够增加内部单位管理者的工作满意度;能够减少内部单位管理者尽量争取较宽松预算的行为;能够减少工作中的人际关系紧张。

(二) 样本选择和数据收集

调查问卷选择的被调查企业是大中型生产型企业, 覆盖了全国10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 分布具有随机性, 行业跨度也较大, 有钢铁、化工等10多个领域。选择大中型企业主要是考虑规模大的企业相对预算管理水平较高, 而且中层管理者能够在预算参与和业绩评价中发挥作用;选择生产性企业, 主要因为生产企业实行预算管理的较多, 也为了和国外的研究成果相衔接。问卷都是在深入企业内部和中层管理者交谈的基础上, 由被调查者填写的, 基本保证了问卷填写者的真实意思表达。发出调查问卷600份, 收回有效问卷551份, 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6.5%。

三、统计分析

假设1指出, 预算参与需求与预算参与效果正相关。预算参与需求有三个因素:环境的不确定性, 任务的不确定和信息不对称, 因此检验这个假设, 首先检验假设2:环境的不确定性与预算参与效果正相关, 然后检验假设3:任务的不确定性与预算参与效果正相关, 再检验假设4:信息不对称与预算参与效果正相关。如果假设2、3、4都成立, 则假设1得到支持。

(一) 假设2的统计检验:环境的不确定性与预算参与效果正相关

把环境的不确定性作为解释变量, 预算参与效果作为依存变量, 运用统计软件spss15.0进行分析, 从描述性统计中可以看出参与回归的数据共有519个, 预算参与需求的平均值3.484234, 标准差0.569040, 环境不确定性的平均值3.484907, 标准差0.616724。从方差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整个模型的F值为93.427, 其P值 (Sig) 明显小于所选定的显著性水平a=0.05, 因此我们估计的模型是显著的。从回归系数分析中可以看出解释变量环境不确定性的估计值0.361, 标准值0.391, T检验值9.666, P检验值 (Sig) 0.000, 小于0.05, 说明这些回归系数是统计显著的。从回归系数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到关于环境不确定性和预算参与需求的回归模型:Y2=2.226+0.361X1, 从此模型我们可以看出, 当环境不确定性每增加1个单位时, 预算参与效果将平均增加0.361个单位。可以直观的看出模型的拟合程度较好, 假设2得到支持。

(二) 假设3的统计检验:任务的不确定性与预算参与效果正相关

把任务的不确定性作为解释变量, 预算参与效果作为依存变量, 运用统计软件spss15.0进行分析, 从描述性统计中可以看出参与回归的数据共有519个, 没有缺失值。预算参与需求的平均值3.484234, 标准差0.569040, 任务不确定性的平均值3.180842, 标准差0.661518。从方差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整个模型的F值为31.178, 其P值 (Sig) 明显小于所选定的显著性水平a=0.05, 因此可以看出估计的模型是显著的。从回归系数分析中可以看出解释变量任务不确定性的估计值0.205, 标准值0.238, T检验值5.584, P检验值 (Sig) 0.000, 小于0.05, 说明这些回归系数是统计显著的。从回归系数分析中可以得到关于任务不确定和预算参与效果的回归模型:Y2=2.832+0.205X2, 从此模型可以看出当任务不确定每增加1个单位时, 预算参与效果将平均增加0.205个单位。可以直观的看出模型的拟合程度较好, 假设3得到支持。

(三) 假设4的统计检验:信息不对称与预算参与效果正相关

把信息不对称作为解释变量, 预算参效果作为依存变量, 运用统计软件spss15.0进行分析, 从描述性统计中我们可以看出参与回归的数据共有519个, 没有缺失值。预算参与需求的平均值3.484234, 标准差0.569040, 信息的不对称平均值3.206, 标准差0.5853。从方差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整个模型的F值为56.374, 其P值 (Sig) 明显小于所选定的显著性水平a=0.05, 因此估计的模型是显著的。从回归系数分析中可以看出解释变量信息不对称的估计值0.305, 标准值0.314, T检验值7.508, P检验值 (Sig) 0.000, 小于0.05, 说明这些回归系数是统计显著的。从回归系数分析中可以得到关于信息不对称和预算参与作用的回归模型:Y2=2.507+0.305X3, 从此模型我们可以看出当信息不对称每增加1个单位时, 预算参与效果将平均增加0.305个单位。可以直观的看出模型的拟合程度较好, 信息不对称与预算参与效果显著正相关, 当信息不对称程度较高时, 预算参与的效果越高;当信息不对称程度较低时, 预算参与的效果越低, 假设4得到支持。因此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假设A得到支持, 即预算参与需求与预算参与效果正相关。预算参与需求越高, 预算参与效果愈大, 预算参与需求越低, 预算参与效果愈小。

四、结论和建议

本文研究预算参与需求和预算参与效果二者之间的关系, 发现企业预算参与需求和预算参与效果之间的一些系统性关系, 具体来说, 本文的发现如下:预算参与需求与预算参与效果正相关。当预算参与需求较高时, 预算参与的效果越大, 当预算参与需求较低时, 预算参与效果越小, 欲提高企业经营业绩和效果, 企业应有较高的预算参与需求。

参考文献

[1].J.F.SHIELDS&M.D.SHIELDS (1998) ANTECEDENTS OF PARTICIPATIVE BUDGETING[J].Accounting Organizatlom and Sockfy, Vol.23, No.1, PP.49-76, 1998.

[2].Alam, M.Budgetary process in uncertain contexts:a study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in Bangladesh, M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rch, 1997, 8.

3.我参与的参与式预算 篇三

近日,《新理财》杂志邀请我撰写一篇关于温岭参与式预算改革的文字,我却颇为踌躇。主要是面对国内各类相关报道和学术文章,我总有些“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感觉。不过,好在我曾因机缘巧合,分别在2007和2009年两次到过温岭,并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他们的预算改革进程。我想将这两次亲历亲为中的一些所见、所闻和所思,和读者朋友们一起分享,或许能够进一步加深我们对于温岭乃至国内其他试点地区参与式预算改革的理解。

初探温岭

2007年初,北京的一家研究机构打电话给我,邀请我到温岭一行。由于此前一直对温岭的参与式预算改革比较关注,我遂欣然应邀前往。

不过,在抵达温岭之前,我还是有些困惑。因为在此之前,致力于温岭参与式预算问题的研究者,主要是基于政治学背景的,他们关注的焦点也是参与式预算与基层民主的关系等话题。而预算圈内的朋友都知道,基于曾经在省级财政预算部门工作过的经历和兴趣所致,我在预算领域内的研究重点在于公共预算的相关技术问题。他们为什么请我这样一个不擅鼓吹预算民主的技术专家去,我当时确实有些搞不明白。

到达温岭后才知道,原来2007年温岭某乡镇的参与式预算改革有些波折。由于某些缘故,在当年1月份的镇人大会议上,既没有采用民主恳谈的方式,也没有采取参与式预算的形式,而是用以前的老方法,审议通过了财政预算草案。春节过后,当各路人马准备就参与式预算进行深度报道的时候,才发现原来人家在没有搞“参与式”的情况下,就已经把预算搞定了。

后来,我们在温岭停留的几天中,经过反复斟酌权衡,终于在技术方案上达成了共识,选择了启动预算调整法定程序,重启参与式预算的具体操作方案。并于2007年晚些时候,再次召开镇人民代表大会,采用民主恳谈和参与式预算的形式,重新审议调整后的预算草案。“事了拂衣去”,我没有参加此后的预算民主恳谈活动,对于后面的故事,也就没有更多的话语权。

但是,此次温岭之行仍旧使我感触良多。为什么在后来众多媒体对于这一年参与式预算改革的报道中,对于缘何采用预算调整方案进行二次预算审议的背景,大多介绍得语焉不详?为什么乡镇人大和政府对于搞参与式预算,在当时给我的感觉,似乎并不那么积极,反倒是我们这些从事研究工作的“剃头挑子一头热”?这次温岭参与式预算的波折,和此前该乡镇相关领导的岗位调整是否存在着因果联系?如果存在某种关联的话,不仅在温岭,在国内其他地区的参与式预算试点,是否存在着“人亡政息”的可能?几年来,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到今天也没有找到明确的答案。

再探温岭

谈起2009年3月的第二次温岭之行,之于我或许是一个值得纪念的事情,难免要多说几句。原因之一是,2009年3月2日,温岭市人大邀请我,给参加温岭市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的代表,就如何解读和审查公共预算进行培训。就中国的参与式预算改革问题,说出了一些我多年来一直想说的话。原因之二是,恰恰在2009年3月,我从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调入南开大学经济学院财政系工作。此次温岭之行,是我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人员的身份,从事的最后一次预算知识培训讲座。从而,为我近年来奔波达20多个省,从厅局级领导干部一直到普通农民,进行的数十场预算知识培训,画上了一个阶段性的圆满句号。

更为重要的是,时隔两年,再临温岭,我又看到他们在参与式预算改革上取得的长足进步。从温岭市新河和泽国等个别乡镇的参与式预算试点,走到约70%的乡镇开始了参与式预算实践,进而将参与式预算引入温岭市本级预算的审查监督之中。在2009年温岭市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上,专门安排了7场专题审议会,其中审议政府职能部门预算的就有3场,主要是对人口和计生局、建设规划局和科技局。参与式预算在温岭,一路走来的艰辛历程,确实值得纪念与回味。

在2009年的温岭之行中,我也第一次向温岭的同志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温岭的参与式预算作为国内的第一个成功试点,这是毋庸置疑的。经过了多年的探索,我们是否可以尝试提炼出一个参与式预算的“温岭模式”呢?

我对参与式预算“温岭模式”的理解,至今也还不是很成熟。但似乎如下的一些基本判断,仍旧是可以成立的。

温岭的参与式预算是一种本土化的自主性改革创新,并不是从巴西等国拿来的“舶来品”。甚至在当初搞这项改革的时候,也不知道这就叫“参与式预算”。而是后来研究者发现巴西有个“参与式预算”,于是就给温岭的这一本土化制度创新,贴上了一个“洋标签”。实际上,就内涵而言,巴西等西方国家的参与式预算和温岭相比,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温岭和国内其他地区的试点也不大一样。在浙江温岭他们的参与式预算是基于温岭这片土壤而产生的,这是我最喜欢她的地方。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更加期待着下一次温岭之行。希望到那个时候,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勾画出参与式预算“温岭模式”的基本轮廓。

4.参与式教学 篇四

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和保持学生较浓的学习兴趣,应该把握良机,创设语言环境,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充分研究教材,认真备课,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增加趣味性;注重“以人为本”,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建立新型师生关系,重视师生情感交流,培养兴趣等。

一、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成功的英语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英语的持久兴趣,激励学生不断处于较佳的学习状态之中,使他们对英语乐学、善学、会学。因此,课堂教学手段必须不断更新,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广泛的语言实践活动,通过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实践的热情,加强对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的培养,让学生变兴趣为参与实践的动力,并在漫长的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这种兴趣,为语言实践活动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如何提高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我在教学中尝试了以下做法:

(一)把握良机,渲染英语课堂气氛,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小学生有着爱说爱闹的孩子气,他们无所顾忌、敢想敢说、好动,求知欲强。因此,我们必须因势利导,不要为了盲目追求课堂纪律打击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上课时,教师尽可能多地用抑扬顿挫、语调丰富、风趣幽默、充满诱因或悬念的语言,并配以丰富的表情和身势语来组织课堂教学,能给学生创造一个开放宽松的语言环境。在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中,可以使学生们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学习,自然就敢用英语大胆发言,积极思维,不断产生学习英语和施展能力的兴趣。新标准英语中有很多内容都涉及到学生熟悉的生活,因此我们应适当地把教室变成他们的活动场所,让他们自由地施展个性,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还要特别注意利用上课的前十来分钟创造出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Warming-up)。比如唱一些英语歌曲,开展如“guessing game.”或“Follow me.” “Listen and do the actions等有趣的复习知识型的游戏,活跃课前气氛,增强英语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充分研究教材,认真备课,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增强趣味性。

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一般是由易到难,逐步深入,同时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是否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的思想始终处于积极状态,使他们的兴趣逐步升级。其次增加教学环节中的趣味性,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也有助于使学生的兴趣得以保持。比如运用游戏法、小组合作学习法、TPR教学法、课本剧表演等方法都可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呈现语言材料前,教师要想办法为学生创设语言环境,由此吸引学生注意力。同时,合理地运用实物、图片、挂图、简笔画、现场录音、多媒体课件等,让所要呈现的情景更加直观而富有情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英语说英语的主动性。比如在进行课文教学时,教师可以放录音,采用自制课件来进行教学,通过声、光、电的完美结合,用生动的形象、真实的画面、优美动人的语言和音乐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刺激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增强学生的记忆效果,从而实现教学目标,达到教学目的。例如在教“Happy birthday ?”这课时,我就运用实物展示、课件辅助教学的办法,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而且使学生产生了我想说我要说的欲望,使他们感到学英语是件很轻松很愉快的事情。从而达到学英语说英语的目的。新课程把我们带入了电子信息的世界,多媒体辅助教学已由开始时的在优质课、示范课上的“表演”,正式向课堂教学迈进,尤其是向英语课堂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英语课堂上和谐高效的教学氛围的创设,学生主体性的更大发挥,使学生在积极参与、口脑并用中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最终目标---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在现代英语课堂上得以体现,文化背景知识得到更深层次的渗透。新课程标准提倡的任务型教学法,更能增强小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教师要充分研究教材,认真备课,在各教学环节中增加英语课的趣味性。

三、注重“以人为本”,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新课程提倡的“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教育界越来越深入人心。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已成为广大教师所热衷的教学方法。因此,我们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学生使用英语的能力。

四、建立新型师生关系,重视师生情感交流,培养兴趣。

(1)合作的师生关系合作要求教师不以教育者自居,不以强制的手段——训斥、羞辱、向家长告状等来强迫学生服从教师的意志。强制性的教育,很容易伤害儿童的自信心、自尊心,引起儿童对教师的反感甚至恐惧,也容易扼杀儿童学习的兴趣。现在的观念是:“你不会学习,我来教你学习;你不愿意学习,我来吸引你学习。”“吸引”,就是“使儿童乐于学习,使他们乐意参加到教师和儿童共同进行的教学活动中来。”

培养学生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之我见

大石中心小学 蒋召璐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为实现这个目标,广大英语教师正努力探索着、尝试着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途径。我认为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途径主要是课堂教学。因此,设计合理有效的教学活动是达到教学目标的根本保证。

新理念下的英语教学活动要求教师通过教学活动新策略,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结合对教材的创新处理和相关语言材料的提供,尽可能为学生营造出一种有效的语言学习环境和氛围。这就要求教师进行情境教学,在教学中创设为学生优良的活动情境。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创设情境来培养小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呢?

一、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兴趣

当前的小学英语教学中,游戏成为许多英语教师经常选用的教学形式,其原因在于小学生好动、好玩、好奇心强、好表现自己、自制能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认知活动以具体形象为主,而游戏恰好抓住了小学生的这些生理和心理特点,把英语语言知识的学习与英语语言技能的训练有机地结合在娱乐活动中,在抓住了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小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的同时,还发展了小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满足了小学生自我表现欲望强烈的需要。

在教学三年级上册UNIT6——Lesson35复习15个食品名词时,我制作了一个大转盘,每一种食品标一个号,学生只看见标号,看不见食品图,我请学生猜出几号是什么,猜对有奖。在这一游戏中,学生们的表现欲得到了满足,语言也得以实践。

二、创设生动的语境实践语言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英语是入门教学,应该把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放在首位。教师应该让学生在英语课中不断获得积极愉快的情感体验,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教师要善于做到以兴趣为前提,以情感为诱因,为学生提供生动的语境,让他们愿意说、想去说,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英语的运用能力。

在教学三年级上册UNIT6——Lesson32这一课时,我就力图为学生营造出生动轻松的氛围。我自制了许多图片作为礼物送给学生,我一边发礼物一边说:Hi!Jack.Here’s a hot dog for you.Hi!Lisa.Here’s a pencil for you.学生自然而然的理解Here’s...for you.的意思,并学会运用此句型造句。学生也很自然的说出:Thank you.紧接着,我又让学生们互赠礼物说出这两个句子。学生们在与老师、与同学的互动中进行了语言的训练,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再现真实情境激活教材

按照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课程是教材、教师、学生与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教材为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提供了语言学习材料,教师应打破传统模式,对教材加工处理、想象再造,让它“活”起来,成为真实可感的事物,从而把学生带入犹如身临其境的情境中去。

三年级英语(下册)Unit 3 My Family这一单元要求学生掌握运用“Who’s that?”句型并能用“She’s/He’s„.”进行回答,同时学会关于家庭成员的单词,如:mother(mom)、father、grandmother(grandma)、grandfather(grandpa)、brother、sister等。对于这一教学活动,如果只通过看教材图画、听录音,教师读、学生跟着说,或者画幅图、让学生去描述的教学方式进行,其课堂效果都不能达到最佳。于是,我在课前收集好自己的家庭照,也让全班学生准备自己的全家照,此外还邀请一位学生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来参与课堂活动。在课堂上,我先出示自己的家庭照,以此来呈现教学内容。然后出奇不意地请进学生的家长,使学生们为之一震,继而情绪大增,并利用这种真实的情境来进行学习。最后让学生们拿出自己的家庭照互相练习、巩固课堂内容。结果,这节课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四、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动机

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必须在课堂上创设一些能激发起学生学习欲望的、有趣的问题情境。首先,创设问题要有针对性,依据教学内容,紧扣教材中心、重点与难点创设问题。例如,在小学三年级英语(上册)What colour is it?这个单元中,教学要求学生能理解、会说What colour is it?及其答语It’s pink/red„Show me„Let’s colour/draw...,并能在实际情境中运用。因此,教师设计问题应以“What colour is it?”为主线,先进行大量提问,让学生们掌握“What colour is it? It’s pink/red„”的问答形式,然后把习惯用语“Show me„Let’s colour/draw...”渗透进去,在教学中形成一个整体、有机的话题并加以夯实,为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创设问题情境要有启发性,做到一石激起千层浪,使学生思维活跃起来,促进其思维能力、观察能力与表达能力的发展。我仍以What colour is it?单元为例,先在课堂上播放相关的生动有趣的动画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进行提问,进一步引导出单“red,biue,green,yellow等词,使学生在启发诱导中逐步掌握和学会运用所学知识。

总之,创设情境不仅能使学生在活动情境中学习语言知识和技能,还能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和创新能力,培养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为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创设情境,让我们的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在情境教学中得以提高。

自从娄星区2002年实施新课程至今,我一直担任英语教学。在这六年的英语教学过程中,我一直坚守着一个目标,那就是让我的学生喜欢上我的英语课。当听到学生讲“上英语课真有味”时,作为一名英语老师,心里就像吃了蜜,也更坚定了我的信心。那怎样才能让学生喜欢上英语课呢?为此,我谈一谈在六年英语教学中所得到的两点启示,愿与各位同行共商。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与其他学科一样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搞好教学的基本要求。

首先,教师要改变角色。要平等地对待学生,要让每个学生感觉到你喜欢他,关喜欢他,有时一个亲切的微笑,一个抚摩学生头的动作,一个鼓励的眼神都能让他感觉到你对他的关喜欢。对学生的错误要宽容,多用鼓励性的语言,使他们体会到学习成功的快乐。

其次,要多赞美,多关心,多鼓励,少些批评。对学生关心,会激起学生学习的动力。对学生鼓励,会引发学生学习的信心。老师要不吝表扬和鼓励,尤其对于一些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要多肯定他们做得好的地方,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增强他们的信心。比如,我在班上实行平时成绩计分制,鼓励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平时多表现,多加分,增进了他们学习的动力。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了解学生的优点,并加以真诚的赞美、被接受、被认同的心理,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你说他行,他就行;你说他不行,他就不行。这个原理也符合当今流行的“赏识教育”理论。孩子们一旦得到老师真诚的赞美,就会产生积极向上的力量,因为孩子们都有表现欲,获得的赞美越多,就越希望做得更好,慢慢地,他们的行为习惯、思想表现、知识水平就会越来越接近教师的期望值。一个不会赞美的老师是不会受到学生的欢迎的。

二、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英语的持久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英语的持久兴趣,激励学生不断处于较佳的学习状态之中,使他们对英语乐学、善学、会学,学而忘我,乐此不疲。因此,课堂教学手段必须不断更新,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广泛的语言实践活动,通过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实践的热情,加强对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的培养,让学生变兴趣为参与实践的动力,并在漫长的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这种兴趣,为语言实践活动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孩子们每一个都是很可喜欢的。每当看到他们的成长和进步,我会觉得很欣慰。从刚开学时一点也不会讲英语,到学期末的时候已经在用英语在骂人了。当然骂人是不值得推崇的,但这至少可以证明孩子们是喜欢英语的,也能够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的。所以当我得知有小朋友在用英语骂人时,我心中反而有一种窃喜。他们会骂“You are a big big big big„dog!”不高兴时会骂“Go a way!”有时也会开玩笑地问我:“How old are you?What’s your nanme?”而我也回答他们一句:“Please guess!”结果,他们还是莫名其妙地自言自语,到底几岁呀?他们会在平时很随便地哼上几句:“Hello,hello,hello!Howareyou!Howoldareyou?”也会调皮地模仿我的样子说:“Are you ready?Sit down please!”每当这时,我便觉得一切的辛苦似乎都值得了,偶尔也会有一种成就感.大多数孩子都是很喜欢英语的,我的英语课堂是很活跃的.因为,英语课上有歌唱,有游戏玩,有富有节奏的音乐,有时还可以拿拿小奖品.但随之问题也出现了.不时,你会发现有些孩子乘机捣乱,有的老转过身去,有的跑出了自己的位置,有的举手怕你看不见都站到凳子上了。后来,我想法子要好好治一治,让纪律好的小朋友先来做。同时,采用鼓励和批评相结合。猜一猜,某某某现在手里在玩什么?Pen?Pencil?Ruler or eraser?不过,我发现鼓励的可能会更有用。为了防止他们开小差,我经常让同学们集体用“One,two,three,you are good!”来表扬表现好的同伴,让他们随意地开小火车来读单词,以此来提醒开小差的学生。

5.学生参与管理学校 篇五

谈学习聊教育 2018-11-21

20:50:21

一、方案总则

(一)成立“学生管理委员会”参与学校管理。

(二)“学生管理委员会”围绕学校的常规工作,主持或参与学校内外活动和学校管理,为全校学生成长、成才服务。

(三)“学生管理委员会”委员轮流担任校长助理,协助校长管理学权有关事务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二、组织机构建立

(一)“学生管理委员会”由选举产生。

(二)“学生管理委员会”人数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而定,任期为一年,届满则再次竞选产生。

(三)“学生管理委员会”采用民主集中制。

工作中依照学校规章制度和本方案内容独立自主开展工作。

(四)“学生管理委员会”以周为单位担任校长助理,主持管理委员会日常工作并协助校长管理学校有关事务。

(五)“学生管理委员会”在必要时可以召集学生代表会议,讨论学校的重大问题。

学生代表会议代表的名额和产生办法,由学生管理委员会决定。

(六)“学生管理委员会”根据工作需要,设立适当的职能部。

如、会长、宣传部、组织部、学习部、文娱部、体育部、劳动部、纪检部、科技部等,各部长由选举产生。

三、具体实施办法

(一)各部门明确分工,各司其职:

会长:

1.统筹安排、合理分工各部门工作。

2.协助团支部书记工作。

宣传部:

1、对外负责宣传学校的教育教学教改成果。

2、及时宣传团队的各项活动。

3、负责学校黑板报、宣传栏、手抄报、校队报、制作宣传。

4、负责黑板报、宣传栏、手抄报评比工作。

5、做好档案整理管理工作

组织部:

1、负责开展思想教育活动和相关活动。

2、组织部负责团队组织的各种资料整理归档等。

3、负责各中队(班)每月的团组织生活。

4、组织社会活动。

5、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工作。

6、负责对学校团委活动进行监督、评议并提出建议。

学习部:

1、组织学生代表对教师课堂进行评议,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2、负责定期对学生作业的抽查。

3、负责学校的学习纪律常规,如:课堂纪律、自习纪律。管理学校各类学习社团,兴趣小组。

4、组织、发动学校的各项学习竞赛活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负责学校教导处工作的评议监督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文娱部:

1、负责开展文学艺术活动部相关活动。

2、在重大节日组织开展文体活动,如:六一节、五四节等。

3、负责学校组织的文艺比赛的评比。

体育部:

1、负责开展体

育活动和相关活动。

2、负责广播体操、眼保健操的评比工作。

3、负责学校组织的体育活动比赛的评比。

科技部:

1、参与组织学生社会大课堂活动。

2、负责开展科技活动部相关活动。

3、学校组织的科技比赛活动的评比。

4、负责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科技创新比赛。

劳动部:

1、不定时抽查学校各班以及包干区的卫生状况,进行评比并对优秀班级颁发卫生红旗。

2、制定卫生检查条例,进行常规卫生管理。

纪检部:

1、设立红领巾监督岗,负责队员纪律、仪表和言语的检查等

2、对学校少先队、德育处及各部工作进行检查、督导。

3、接受学生对管委会的投诉和调查、处理。

6.参与志愿工作 篇六

一、学习主动、工作认真

作为一个市政管理处的工作人员和青年志愿者,我在不管在平时的工作中还是在青年志愿者活动中都能做到工作认真负责、仔细、积极、热心,勇于创新,踊跃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思想上积极进步,课外学习党的方针、政策、路线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时时以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争取把自己培养成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在志愿者活动严于律己,热情服务,全身心的投入到志愿工作中,获得了同时和志愿者同行的一致好评。

二、本职工作、尽心尽力

在路政养护科主要负责道路日常绿化养护、市区道路及配套设施管养工作、对高架监控系统进行监控及数据处理。对待工作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对自己分管的绿化养护工作以现场检查为主,每周都有两至三个工作日在现场进行检查,对任何道路绿化情况都在第一时间得到了解,并作出及时处理。绿化事业是一份颇具意义且有活力生机勃勃的事业,城市绿化除了美化我们生存的环境更能净化我们每一位的心灵,我将一如既往的将全部热情投入到我的本质工作中。

三、积极与外界联系、开展义务服务活动

在建设系统的大家庭中,组织各类为人民服务的有意义的活动很多,特别是为常州市民的方便出行作出很多的努力,而我也积极参与其中,例如BRT公交路线的开通试运行,作为志愿者的我在公交站台为市民进行引导,为所有市民服务尽一份心。在常州省运会的活动期间,为确保交通顺畅,经常利用假期进行道路巡查,为来自所有各地的运动健儿提供更好的出行环境而努力。

7.参与 篇七

关键词:浅参与不参与,现象,策略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培养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 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主要途径, 必然要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性, 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实践也证明, 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参与的深度与广度, 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正如有的教师所说:“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 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然而, 在平日上课、听课时经常发现这样的情形: (1) 一个班中只有个别学生发言五六次, 甚至更多, 而大部分学生没有机会发言;小组讨论时, 总是个别小组代表发言, 其他学生少有举手, 甚至脸上连一点笑容都没有;有时一个学生发言, 其他学生不认真倾听, 而是各说各的。 (2) 有的教师在课堂上依然采用简单的问答式, 一问一答, 学生只是一味揣摩老师的潜在意识, 却少有自己的见解;一些课表面上看热热闹闹, 看似师生互动, 实际上是用提问的方式“灌”, 直到让学生认同教师事先设计好的答案。 (3) 有的课堂总是那么几个人在动脑, 在举手回答问题, 大部分学生被动等待老师的答案, 懒于动脑, 不肯举手表达自己的见解。这些现象说明, 部分教师只满足于学生表面形式上的参与, 缺乏实质性的参与, 师生、生生没有真正地互动起来, 学生合作学习的价值也就没有体现出来。为此, 笔者经过两年的实践, 对这一现象作了较深入的探讨。

一、初中语文课堂中学生“有效参与”的含义

有效参与是指学生具有明确的语文学习动机, 课堂上参与的活动具有交际性, 通过活动收到明显的学习效果。即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积极主动、愉快地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学习中, 使思维达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在特定时间内取得最高的学习效率。

1. 有效参与的层次:浅层次参与和深层次参与

(1) 浅层次参与:通过简单的思维和简单的活动方式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如朗读生字词语、背诵课文、分角色朗读等。

(2) 深层次参与:通过复杂的思维和复杂的活动方式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这类活动需要学生深入思考, 并能准确、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是较复杂的语言训练形式。

2. 有效参与的方式:行为参与和思维参与

(1) 行为参与:通过回答问题、分组讨论等动作行为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如根据课堂内容回答问题等。

(2) 思维参与:如学生的思考、讨论、争论和协作等活动都属于思维参与。思维参与源于课本, 但又不拘泥于课本, 是学生创造力的充分体现。

二、初中语文课堂中学生“浅参与不参与”现象的归因分析

在大量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影响学生“浅参与不参与”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 即问题本身、教师行为与课堂气氛、学生自身。

1. 问题本身

在课堂教学中, 提什么样的问题应根据教学的需要, 而不是随心所欲、漫无目的地提问。一般说来, 当检测相关知识是否识记时, 我们习惯于问“是什么”“对不对”这类简单的知识重复或定性判断性问题, 学生往往容易回答。当需要了解学生对有关内容的理解, 并且把一个问题引向深入、拓宽加深的程度如何时, 我们更多地去问“为什么”“怎么办”这类问题。由于问题具有较大的开放性, 也就相应地形成较高的难度。在实际中, 两类问题往往结合在一起, 那么怎么样设置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1) 问题的难度要适中

问题过难是学生不愿回答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第斯多惠指出:“学生的发展水平是教学的出发点。”表明所有问题必须从学生的能力水平出发, 过难的问题会超越他们的知识水平和思维层次。但是否意味着问题的难度必须等于或低于学生的发展水平呢?显然不是, 因为问题的终极目的必在于对学生有所提高, 所以“把问题设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使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得着’”, 应是问题设置的一个基本原则, 背离了这个原则, 学生就会对回答问题产生障碍, 从而不愿回答问题。

(2) 问题的表达要准确

我们确信“最伟大的真理是最简单的, 最伟大的训诫是易于理解的, 但是当简单的真理被赘语遮盖, 通常就不能让最需要它的人了解”。同样, 在课堂教学中, 由于缺乏对问题的精心准备, 使得问题目的性不明确, 逻辑性不强, 对易于混淆和难于理解的概念表述不清, 甚至使用方言俚语等, 从而导致学生无法理解问题, 更谈不上回答问题了。

2. 教师行为与课堂气氛

在课堂教学中, 老师的行为举止无时不在影响着课堂气氛。尤其要师生回答过程中, 一种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心理气氛会对回答效果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反之亦然。如果提问时教师过于严肃, 学生便会情绪紧张, 自然无心积极思考。有时对学生的思考限时, 并不断催促学生回答, 更使学生无法深入思考, 对回答没有较高的把握, 从而不回答。有时“先点名, 后提问”, 会使得学生心理紧张而无法回答或不能较好地回答。总之, 在课堂中如果缺失了一种宽松、和谐、平等的气氛, 出现学生不愿回答问题的现象, 也就不足为怪了。

3. 学生自身

一般来说, “课堂是成就许多梦想的地方, 这个梦想虽看似微不足道, 但却举足轻重。比如老师的一个关切的眼神、一次精彩表述的机会、一句由衷的赞美等, 都可能成为学生一生的珍藏。课堂上的学生渴望与老师交往, 也渴望得到老师的认可, 对于他们而言, 课堂上的发言就是难得的与教师交流的机会, 也是难得的寻求老师承认的机会, 从激动的、郑重的、紧张的、严肃的神态可以看出大部分同学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发言机会。”但是, 为什么却有一部分同学不愿回答问题呢?从学生自身来看, 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学生对上课的内容不感兴趣, 不注意听讲, 没有思考;或害怕回答错误被同学、老师取笑, 不愿回答, 更不愿被同学指责为爱出风头;或由于性格内向、胆小, 不愿回答问题;或对老师有抵触情绪, 即使知道也不愿意回答等。

三、建构初中语文课堂中学生“有效参与”的策略

1. 注重情境创设, 促进有效参与

教学实践表明, 良好的情境氛围, 是学生有效参与学习过程的前提,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教学中, 教师要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 教师不应以权威者、监督者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 而应成为学习过程的辅导者、组织者, 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意见和建议, 不随意代替学生作出决定。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 要努力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问题中来。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前进的内驱力, 是永不枯竭的动力源, 学生参与的热情, 动力皆源于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形成亲切和谐的气氛, 用这种气氛感染课堂中的每一位学生, 给他们表现的机会, 尤其是性格内向和学习困难的学生, “使性格内向学生受到感染, 感到安全, 产生表现欲望, 使他们感觉到教师在随时随地关注他们。教师应及时捕捉他想表现的瞬间, 让他表现, 并及时地对他们的表现进行表扬、肯定, 不要对他们进行讽刺、挖苦, 更不要表现出不耐烦”。

2. 注重问题设计, 感受成功参与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可难可易, 灵活性强。学生在语文课堂参与过程中的失败经历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自信心和主动性, 他们因害怕失败 (答错, 或回答不准确) 往往表现出被动、退缩,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问题设计的技巧, 精心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 并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 请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当学生回答正确时, 教师给予适时鼓励。出现错误时给予指导, 思维受阻时给予启发, 并且尽可能地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 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增强自信心, 进而敢于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比如在上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土地的誓言》时, 我先简要介绍文章背景, 然后给大家听《松花江上》这首歌, 这样, 很多学生开始融入到课文情境中, 然后抛出难度递增的三个主问题: (1) 这是一片________的土地? (2) 面对这片土地, 我发出了怎样的誓言?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誓言? (3) 把题目“土地的誓言”改成“我的誓言”好吗?学生看到问题后就开始带着问题去看课文, 找画相关语句。片刻之后, 有很多同学举手, 因为这个问题不难, 学生或多或少能找到一些。这时, 我就请平时参与不多, 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来回答, 这些学生回答了以后, 我问班里同学他们回答得怎样?从而让这些同学不仅得到我的认可, 更得到了班里同学的认可, 极大地鼓舞了他们参与的积极性。

3. 注重调控手段, 激发参与热情

在课堂教学中, 因教学内容不同、学生个性不同、学生课堂情绪不同, 总有部分学生始终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因而教师容易忽视对那些被动、不愿意参与的学生的关注。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看似顺利地完成了教学活动, 但不能说教师完成了教学任务, 达到了教学目标。因此教师时时要关注课堂参与情况, 把握学生课堂参与心理特点, 针对教学中的各个环节, 根据实际情况作出适时地调控, 并在学生参与面广时, 将较容易的问题留给基础差的、课堂情绪低落的学生;当问题稍难时, 让学生先合作再抽基础好的学生回答。时刻调适学生课堂参与的热情, 使语文课堂充满着活力, 让学生做课堂的真正主人, 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人翁意识。如在讲人教版八年级 (下) 第四单元的《春酒》这篇以思乡为主题的文章时, 我就做到了这一点。

思乡这一主题对于初二的学生来说不算陌生, 但让学生体会文章, 学生却体会不深, 因此, 让学生感受情感就成为一个重要的环节。在教学伊始, 我就用满文军的《望乡》营造了一种思乡的情感基调, 在配乐朗诵, 整体感知课文时, 我又特地挑选理查德·克莱德曼的《思乡曲》进一步深化情感氛围, 让学生渐入情境;在拓展延伸中, 我更是抛出“当有一天, 故乡与你渐行渐远时, 你最会思念故乡的什么呢?”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积累, 使学生陷入深思, 也使其产生了许多智慧的火花, 最终使学生的情感与文本的情感产生共鸣, 从而把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在这节课中, 为了激发更多同学的参与热情, 我还在赏析句子“我是母亲的代表, 总是一马当先, 不请自到, 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 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补气、健脾、明目的哟!’母亲总是得意地说。她又转向我说:‘但是你呀, 就只能舔一指甲缝, 小孩子喝多了会流鼻血, 太补了。’”时请几位学生朗读和表演, 使学生有更直观的印象, 让学生在嬉笑品味之余, 参与热情也更高涨了。

4. 注重评价方法, 体验参与乐趣

新的评价理念认为:“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的过程。评价被用来辅助教育, 是教与学主要的、本质的一个组成部分, 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因而, 评价应该贯穿教学的始终, 且有效的教学评价是让学生有效参与课堂的重要手段之一:

(1) 评价要及时。对于学生在课堂上的每一个展示, 教师都应该给予及时的评价。学生对于自己在课堂的表现存在着不确定性, 期待着得到肯定和答复, 而教师的及时评价是对于学生表现最好的激励。所以, 对于学生的任何一个表现与展示, 教师都不能无动于衷或不置可否, 必须给予及时的评价。

(2) 评价应注重激励。评价要有激励性, 这是教师在评价学生时应该持有的基本态度, 无论学生问题回答得如何, 都应该有值得肯定的部分, 如教师可肯定他思考的角度正确, 方法得体, 表述规范, 发音清晰等, 也可以让其他同学为之鼓掌。对于学生的激励评价, 不仅表现在教师语言上, 教师的语气、动作、表情、眼神等等都是有效激励学生的手段。当学生出现错误时, 教师切忌简单否定, 应该逐步引导、激励, 让学生一步步走近答案。

(3) 评价要准确。评价的语言一定要准确, 语言不能含糊。特别是对于一些分歧比较大的问题, 教师一定要准确剖析, 使学生得到明确的答案。

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的过程;是一种基于开放、合作、交流和新的价值取向之上的新型课模范式。在这里, 参与不仅是一种态度, 也不仅是一种理念, 还是每一位语文老师让我们从事的学科成为学生要学、能学、会学的最为基本的教学策略, 它更是让学生对我们的语文课乐学、善学、求学的重要手段。参与不单纯是为了收获某个结果, 更重要的是参与本身这个过程。

参考文献

[1]王道俊, 王汉澜.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 (12) .

[2]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课堂教学行动策略.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4 (7) .

[3][美]珍妮·沃斯, [新西兰]戈登·德莱顿.学习的革命.顾荣, 译.上海:三联出版社, 1998 (82) .

[4]陈向明.在行动中学作质的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 (2) .

[5]陶同萍.刍议中学语文教学的提问艺术.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0 (2) .

8.论行政决策参与中的网络民意参与 篇八

关键词:行政决策;网络民意;法律基础

中图分类号:D91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8-0005-02

行政决策作为对社会价值所做的权威性分配,已然成为对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的平衡与协调的复杂行政行为,他直接关系到不同利益集团的利益分配,行政决策的制定过程也就是不同利益主体间维护自身利益的过程。现代公共政策理论认为,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就是各种利益的博弈过程,因此,公共政策的制定及执行过程必然会引起社会各个利益集团的广泛参与,其中普通社会民众便是多元利益主体之一。由于其愈加认识到行政决策的内容与其利益息息相关,其在行政决策参与的过程中利益诉求越来越独立和明确。他们已经意识到,为了争取自己的利益,就应当强化自己在行政决策参与中的主体地位,尤其是提高行政决策制定的参与程度,而不是被动地接受行政政策、执行行政政策。

一、行政决策参与和网络民意

(一)利益视角下的网络民意

民意是民众的意愿,那么网络民意则可以简单理解为网络中民众的意愿。但作为行政决策参与中的网络民意,则更带有一种不同利益诉求的公民参与政治与网络民主的色彩。首先,对于公民参与而言,则包括参与主体、参与内容、参与方式三大要素,行政决策参与中的网络民意的参与主体为不同利益诉求的普通民众,参与内容为行政机关的行政决策过程,参与方式即是通过互联网进行利益表达。其次,网络民主则意味着“在网络社会中,原本广为分散的个体,会因共同的兴趣,而迅即发出‘群体的声音,并使他们的声音被政府和政治家听到。政治家们和各政党在运用现代信息传播技术方面也已达到惊人的地步,为全球民主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工具。”[1]因此,笔者认为行政决策参与中的网络民意是指原本分散在社会中的民众个体(不同的阶层、群体、职业、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因行政决策内容关系到其所代表的利益而通过网络向行政机关表达其所代表的利益诉求,从而形成的“群体”意愿,即网络民意。

(二)网络民意的法律基础

网络民意的法律基础,就是网络参与获得合法性的法律依据。“所谓合法性,是指事物获得普遍的社会认同并取得其合法地位的属性,获得法律规范认可只是其获得广泛社会认可的形式之一,即马克斯·韦伯所谓的法理型认同。对于网络民意来说,合法性获得就是网络民意的存在合理性取得社会普遍认可并获得其合法性社会地位的过程。而且只有‘合法性存在,才能推导出网络民意存在的‘正当性。”[2]

1.网络民意合法性的宪法基础

我国《宪法》第3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其中的言论自由权利正是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因此,公民在网络中自由表达其意愿,参与行政决策,是对其言论自由权利的行使,只要公民不侵犯他人的权利,不违反《宪法》第51条的规定,网络民意即具有合法性。

2.网络民意合法性的法律法规基础

2008年5月1日开始我国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法律形式确定了公民的知情权,将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化。知情权是公民参与行政决策的前提,也是对行政机关进行监督的前提。《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9条规定:行政机关对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政府信息应当主动公开。行政决策参与中的网络民意主要表达的就是广大民众的自身利益诉求,属于行政机关应当主动公开的信息范围,因此,广大民众对与自身利益相关的行政决策内容享有知情权,并可以参与其中。

3.网络民意合法性的地方性法规基础

根据《苏州人民政府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第6条第6项规定,公民可以向政府提出重大决策建议;《天津市人民政府重大事项决策程序规则》第13条第2项规定:对涉及公众利益的重大事项决策,应当通过报刊、广播电视、政府网站等媒体向社会公示或者采取座谈会、听证会、论证会等方式,听取各界人士的意见;由此可看出,公民有权参与行政决策,并且有权通过网络对行政决策表达自己的意见,并且行政机关也有义务听取公民的意见,采纳行政决策参与中的网络民意。

二、网络民意对行政决策的积极作用

行政决策参与中的网络民意对行政决策的合法性的影响不仅体现在行政决策的制定过程中,亦包括对行政决策执行的过程中,前者主要体现为对行政决策制定内容的监督,后者则体现为对决策机关执行过程的监督。

(一)网络民意促进行政决策内容合法化

根据《苏州市人民政府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第5条第6项、《天津市人民政府重大事项决策程序规则》第5条第16项规定,政府制定的重大行政决策,其内容都会与社会民众利益相关,社会民众对于行政决策内容的合法性监督实际就是对自身权利的维护,因此,普通民众对于行政决策内容的合法性有监督权利。而网络民意正是民众行使这种监督权利的重要方式之一。厦门的PX(一种化工原料,学名“对二甲苯”)项目,因为其高污染以及选址不当而可能危害公共安全,厦门市民意识到问题严重性后,通过网络等各种途径行使其监督权和言论自由权,向政府表达其利益诉求,最终在网络民意的压力下,厦门市政府被迫改变其决策内容,赢得多方共赢的结局。厦门民众通过网络参与行政决策,在行政决策内容存在危害公共安全危险的情况下,利用网络民意监督政府,有效地保障了行政决策内容的合法性,与此同时,网络民意的强大功能对政府政策的透明性、科学性以及是否符合民意提出了挑战,促进政府依法行政。

(二)网络民意促进行政决策执行的合法性,有利于依法行政

行政机关制定行政决策的目的在于期待通过决策内容的执行,以民主化、法制化的形式,来切实有效地完成对社会各方利益的调节和分配,解决社会公共问题。行政决策的执行反映的是广大民众的利益诉求及其实现过程,是行政决策参与过程的重要环节,也是衡量行政决策参与效果的重要环节。因为在现实中,如果缺乏必要的监督,行政政策未必能达到决策制定时的目的。原因在于,“客观条件的复杂性及决策者主观能力的有限导致决策方案未必完善合理,政策执行的环境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不断有新的情况出现影响政策的执行,加之各级政策执行者自身主观意志和利益倾向的影响。”[3]因此,在此环节中必须保障公民对政策执行过程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与传统行政决策执行相比,网络的出现为普通民众一条有效的对公共政策进行监督的途径,行政决策的执行不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而是一个开放、公开的过程。新华网进行的网上调查显示,参与调查的网民中有超过90%的人非常关注网络监督,当遇到社会不良现象时,92.2%的网民选择网络曝光。网络的出现与发展,民众监督意识的加强,使对行政决策机关的监督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正是这种监督意识的觉醒,才保证了决策执行的合法性,有利于依法行政。

三、网络民意对行政决策的消极作用

(一)非理性网络民意误导行政决策

“在网上没人知道你是条狗”,这句流传于网络的语言形象揭示出网络的匿名性、虚拟性,正是因为网络具有这些特点,导致网民在网络中言论自由权容易行使过“度”。从我国近几年网络领域发展状况可以看出,非理性网络民意在行政决策参与中占据很大部分,但也在不断改善,整体趋势仍向理性化发展。由于网上言论的广泛性和匿名性,导致谣传、道听途说、发泄愤怒的非理性化言论充斥网络民意,并且误导行政决策。如某互联网站经营者,为提高网站点击率,在未经证实的情况下,于2012年2月19日在互联网上发布了“保定252医院确认一例非典”的虚假信息,导致“保定再现非典病毒”的传言在微博、论坛和贴吧上传开,扰乱了社会治安。后经中国卫生部2月25日证实,此为网络谣言,河北省保定市公安局网站公布称,保定市公安局新市区分局2月26日经调查,依法查处一起散布非典谣言案件,涉案人员被依法劳动教养两年。此非理性的网络言论,虽未影响行政决策内容,但其非理性的言论在网络中的传播,导致决策机关进行辟谣。

(二)虚假网络民意误导行政决策

由于网络具有匿名性,导致网络民意的表达者身份难以控制——而这正是判断民意真实性所必需的,没有这种控制,网络民意对于实际民意的可推断性就无法成立。现阶段,出现在行政决策参与中的网络民意可以部分地反映民意,但不能排除虚假的网络民意存在其中。卢梭曾说过:“公益着眼于公共的利益,而众意则是个别意志的总和,只着眼于私人的利益。”[4]正是因为这种“私人的利益”,导致一些利益群体利用非法手段将其“私利”表达为民意。如近几年出现的“网络水军”,就是制造虚假民意的代表,所谓“网络水军”,是指受雇于网络公关公司,为他人发帖回帖造势的网络人员。随着网络水军的不断庞大,行政决策机关为达到其目的,也存在雇佣水军营造虚假民意的现象。央视“感动中国”2010年度人物评选活动中,遭遇网络水军密集刷票,而此次的“网络水军”是江西省宜春市委所“雇佣”,江西省宜春市委宣传部要求有关政府部门、学校组织员工和师生为本省入选的三名候选人集中投票。有媒体因此指出,除了商业资本操纵下的水军,目前还存在着另一支庞大军团,即由某些地方政府通过行政权力组织、控制并且随时应用自如的“权力水军”。网络民意本应是普通民众针对行政决策内容进行的个人真实意愿表达,实现行政决策参与的有效途径,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法律规制,导致虚假网络民意比比皆是,一方面本应通过网络民意倾听民声、体察民情的行政决策机关,反而容易被虚假民意误导。另一方面行政决策机关利用虚假民意,做出违背真实民意的决策,与网络民意在行政决策参与中的目的相悖。

参考文献:

[1]乔·萨托利.民主新论[M].上海:东方出版社,1993:48.

[2]张淑华.网络民意与公共决策:权利与权力的对话[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47.

[3]王豫博.网络民意对我国公共政策的影响研究[D].郑州大学,2011.

上一篇:中班绘画活动“小花伞”教案与反思下一篇:如何编写会议纪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