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水土保持措施

2024-09-14

环境水土保持措施(精选8篇)

1.环境水土保持措施 篇一

施工环保、水土保持措施

一、环境保护管理目标

我们将依据ISO14001:1996环境管理标准,建立环境管理体系,制定环境方针、环境目标和环境指标,配备相应的资源,遵守法规,预防污染,节能减废,场地布局合理、施工组织有序,材料堆码整齐,设备停放有序,标识标志醒目,环境整洁干净,实现施工现场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创浙江省文明施工样板及安全标准工地。

本工程中,我们将重点控制对大气污染、对水污染、噪音污染、废弃物管理和自然资源的合理使用等。在制定控制措施时,考虑对环境影响的范围、影响程度、发生频次、社区关注程度、法规符合性、资源消耗、可节约程度等。

二、环境保护管理体系

1、组织管理

在项目经理部建立环境保护体系,明确体系中各岗位的职责和权限,建立并保持一套工作程序,对所有参与体系工作的人员进行相应的培训。

现场由项目经理挂帅,由项目主任工程师具体协调,下设文明施工管理员专职负责具体协调工作,生产、技术、质量、安全、消防等积极配合,同时要加强对操作人员的教育与培训。

2、工作制度

2.1每半月召开一次“施工现场环境保护”工作例会,总结前一阶段的施工现场环境保护管理情况,布置下一阶段的施工现场环境保护管理工作。

2.2建立并执行施工现场环境保护管理检查制度。每半月组织一次由各施工单位施工现场环境保护管理负责人参加的联合检查,根据检查情况按《施工现场环境保护管理检查记录表》评比打分,对检查中所发现的问题,开出“隐患问题通知单”,各施工单位在收到“隐患通知单”后,应根据具体情况,定时间、定人、定措施予以解决,投标人项目经理部有关部门应监督落实问题的解决情况。

三、环境保护管理措施

1、施工环保、水土保持措施

2、噪声、光污染控制

严格遵守《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的有关规定,施工前,首先向环保局申报并了解周围单位居民工作生活情况,施工作业严格限定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

合理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对周围单位、居民产生影响的施工工序,均安排在白天或规定时间进行,空压机、发电机、打夯机等高噪声作业,严格限定作业时间,减少对周围居民的干扰。

施工运输车辆慢速行驶,不鸣喇叭。

施工照明灯的悬挂高度和方向合理设置,晚间不进行露天电焊作业,不影响居民夜间休息,减少或避免光污染。

3、水环境保护

根据地形、工程分布及施工部署,在施工准备阶段制定防污染规划及实施方案,并在编制前后与水利有关部门取得联系,使之符合国家、铁道部及地方政府的有关规定。

施工前作好施工驻地、施工场地的布置和临时排水设施,保证生活污水、生产废水不污染水源、不堵塞既有排水设施,保证现有水源不受污染。

布置大型临时设施时,不压缩河道,不破坏既有水利设施,保证排水畅通。弃碴场按设计位置、标高及防护方案进行施工,防止任意堆弃造成降低河道行洪能力和影响其他承包人的施工及下游居民安全。

施工中对弃碴场地按设计进行防护,随弃碴随防护,防止水土流失,保护水资源。

4、大气环境保护措施

施工生产、生活区域裸露场地、运输道路,经常洒水除尘。

装卸、运输、储存易产生粉尘、扬尘的材料时,采用专用车辆、采取覆盖措施;对易产生粉尘、扬尘的作业,优化施工工艺,制定操作规程和洒水降尘措施。

加强机械设备的维修保养和达标工作,减少机械废气、排烟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使用清洁能源,生产、生活所用能源,以煤气、天然气和电为主,降低煤炭使用比重,减少SO2排放量。尽量使用新能源,如浴池使用太阳能供热等。

5、固体废弃物处理措施

6、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施工中,积极主动与规划、甲方、环保等有关部门联系,商订工程弃碴的有效利用途径,以减少和避免对生态环境的有害影响。

及时在临时用地范围的裸露地表植草或植树绿化。

在征地拆迁范围内的野生植物,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植物保护条例》向有关部门申报,并根据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采取措施,合理保护植物资源。提高古树的保护意识,防止损伤古树。

7、施工期间环境保护

临时设施用地按要求进行整平、栽种树苗或绿化,因工程施工而堵塞的沟渠、河道予以疏浚以防止水土流失和保持流水畅通。

临时工程必须按照批准的施组设计规划、甲方要求和当地施工环保的要求进行实施。

合理布置施工便道,采用永临结合方式,尽量减少施工便道数量。临时工程设施修建不切割、阻挡地表径流的排泄,不在临时工程附近形成新的积水洼地或负地形。

生产、生活房屋的四周设通畅的排水系统,并对空地进行绿化,同时料场、料库采用15cm厚的C15砼进行场地硬化,减少水土流失。生活区内场地平整、环境整洁,设有规则的人行、车辆通道,其余空旷地段保持原有地貌,不得损坏原有植被。

生活房屋建在避风、向阳的安全地带;生活区集中建造,周围设置安全围护墙。

工程完工后,根据环保设计要求进行现场清整,必要时用合适的土料覆盖,将地表恢复至原来的天然状态。

8、施工期间水土保持措施

9、临时工程施工环保、水土保持措施 9.1临时工程环保措施

临时工程用地按照批准的施组设计规划、业主要求和当地环保的要求进行实施。

临时工程设施修建不切割、阻挡地表径流的排泄,不在临时工程附近形成新 的积水洼地或负地形。因工程施工而堵塞的沟渠、河道予以疏浚以防止水土流失和保持流水畅通。临时工程的修建以尽量少破坏植被为原则。临时施工场地的选择与布置,尽量少占用绿地面积,保护好周围环境,减少对植被生态的破坏。施工结束后,及时恢复绿化或整理复耕,重视临时施工用地的复垦。

生产、生活房屋的修建均采用棚架结构及活动板房,尽量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生产、生活房屋的四周设通畅的排水系统,并对空地进行绿化,料场、料库采用15cm厚砼进行场地硬化,减少水土流失。

临时工程的场地尽量选在地势平缓的地方,对于需开挖的场地,进行边坡防护,边坡防护采用喷C20砼、M5浆砌片石或喷播植草,坡脚设排水沟。

防止跑冒滴漏,杜绝人为排放污水污染。同时加强对污水管理,防止乱排、乱倒。临时工程的排污处理,包括污水及废碴处理。

施工便道由取土场取土,运输车运输,推土机推平,压路机压实填筑而成,满足施工要求。修建排水设施,保证排水畅通。

9.2临时工程水土保持措施

根据工程可能引起水土流失的情况,划分水土流失防治分区,制定相应的水土保持措施方案。

合理安排工序,力求挖填方平衡,减少取土挖方量,及时清运开采的土方。对已完坡面工程应及时植草绿化,增加植被覆盖率,减少土壤被雨水冲刷,边坡较高时应石砌护坡,防止滑坡和崩塌。

基坑开挖尽量避开雨季,如无法错开雨季,施工时应及时了解雨情,作好大雨之前的防护措施,避免易受侵蚀或新填挖的裸露面受到雨水的直接冲刷。

对工程开挖土石方量较大的弃土、弃渣场地应事先构筑拦渣工程,并注意布置截、排水设施,可考虑利用低洼地进行弃土、弃渣,改造为今后城市建设用地。

对施工临时用地,施工结束后应及时进行土地整治,结合城市化建设进程,考虑表土回填以利复耕或进行绿化恢复。

尽量缩短施工周期,减少疏松地面的裸露时间,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尽量避开雨季和汛期。

弃土、弃渣的堆放,要先建设拦挡墙(坝)及排水设施,后堆放弃渣,堆放

结束后开始布置植物措施。

对开挖边坡、回填边坡的防护工程,应分级开挖回填,在达到设计稳定边坡后迅速施工防护工程,同时做好坡面、坡脚排水系统,施工一段、防护一段。

水中钻孔桩及承台开挖施工的弃浆弃碴,先弃在岸边后,再运到指定地点安置,杜绝直接排在河道中。

当工程跨越村庄和水源地时应先将排水措施和拦挡措施布设好,工程结束后应及时恢复原排水设施,并尽量安排在枯水期施工。

施工便道在路基防护工程和排水工程的基础上,在公路两侧栽植公路防护林,结构为单行乔木,边坡采取植草护坡。

在工程水土保持区域范围内采取必要的植物措施,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在主体工程区和边坡、便道等水土保持区域种植适合当地的树种和草皮,以更好地控制水土流失。

10、完工后环境保护、水土保持措施

单位临时工程结束后,要即时对临时工程进行复垦,即时向地方有关部门办理相关移交手续,进行移交。

>>>详细资料请见

>>>更多资料请见

2.环境水土保持措施 篇二

黄河是闻名世界的多泥沙河流, 其多泥沙特点对黄河治理开发与保护产生重大不利作用, 是黄河“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的重要成因, 大量的泥沙进入河道, 造成黄河干流下游河道持续淤积抬高, 使黄河下游成为世界著名的“地上悬河”, 更为严重的是产生“二级悬河”的问题, 洪水泥沙居高临下, 严重威胁黄淮海平原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

黄河多泥沙成因主要来源区中游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根据遥感监测和水土流失调查成果, 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为46.5万km2, 主要集中在黄土高原地区。黄土高原地区土质疏松、坡陡沟深、植被稀疏、暴雨集中, 水土流失严重, 水土流失面积达45.17万km2, 占黄土高原总土地面积的70.5%, 占流域水土流失总面积的97.1%;89%的泥沙来自中游河口镇至三门峡区间, 且约90%的泥沙来自汛期。根据泥沙及其来源对下游的危害程度,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又划分出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和粗泥沙集中来源区。其中多沙粗沙区, 总面积7.86万km2, 主要分布于黄河河口镇至龙门区间和泾河上游、北洛河上游等地区, 该区水土流失面积仅占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17.3%, 而年均输沙量占黄河输沙总量的62.8%;粗泥沙集中来源区, 面积1.88万km2, 仅占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的4.1%, 而年均输沙量却占全河输沙总量的21.7%。

为防治水土流失, 改善当地生产生活条件等, 已经开展的水土保持措施包括拦沙坝、退耕还林还草、人工林草、坡耕地改造等。目前, 初步建成了韭园沟、榆林沟等一批防洪标准高、拦沙效果好的小流域拦沙工程的典型, 为今后大规模开展拦沙工程建设树立了示范样板。为进一步说明水土保持措施对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当地生态环境的作用, 通过开展遥感调查、现场调查等手段揭示拦沙坝、退耕还林还草、人工林草等措施与水土流失治理、生态环境之间的联系, 为后续水土保持工作开展提供借鉴参考。

2 分析方法和技术思路

2.1 分析方法

基于生态机理学和景观生态学原理, 按照环境保护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要求, 采用“3S”技术, 结合现场调查, 通过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水土保持措施的生态环境影响。

2.2 技术思路

分别选择粗泥沙集中来源区的代表小流域开展遥感解译, 关注两个小流域土地利用、土壤侵蚀强度、植被覆盖度和景观生态的差异, 通过遥感解译、实地调查, 对比分析水土保持措施可能对土地利用、土壤侵蚀强度、植被覆盖度、景观生态和生态完整性影响。

2.3 主要研究内容

2.3.1 对比小流域选取

王茂沟位于陕西省绥德县韭园沟流域内, 是无定河右岸的一条2级支沟, 流域面积592.31hm2;拓家沟位于陕西省子洲县境内, 怀宁河上游左岸片流域内, 也是无定河左岸的一条2级支沟, 流域面积950.93hm2, 土壤侵蚀以水力侵蚀和重力侵蚀为主。王茂沟经过多年实施拦沙坝综合水土治理措施, 生态环境得到了较好的改善, 到1992年, 王茂沟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坝系, 坝库总数达到45座, 其中拦沙坝40座, 防洪骨干坝5座, 坝系总库容320.82万m3, 坝地面积占流域总面积的5.75%;拓家沟是未经治理的小流域, 与王茂沟同属于黄土丘陵沟壑区, 自然条件和人为活动影响相似, 具有一定可比性。

2.3.2 遥感影像数据选取

本次工作采用数据2009年8月的SPOT影像数据, 分辨率2.5m, 数据来源于中国科学院遥感卫星地面接收站, 通过人工解译结合现场调查, 得到王茂沟和拓家沟小流域所需数据。

2.3.3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根据土地利用现状解译成果, 总体来看与拓家沟小流域相比, 王茂沟小流域农业用地面积比例明显增加, 通过调查分析, 农业用地面积增加主要来源于拦沙坝形成的耕地和梯田治理措施;有林地和疏林地面积比例有所提高;草地面积比例都分别有所下降。

2.3.4 植被覆盖度对比分析

基于遥感影像, 利用像元二分模型计算研究区的植被覆盖度, 并以覆盖度为15%, 30%, 45%, 60%和75%进行分类, 对两个小流域进行分析, 如图1。

根据图1所示分析, 王茂沟植被覆盖度小于15%的区域面积比例为34.53%, 明显小于拓家沟小流域的79.74%;而王茂沟植被覆盖度大于30%的区域面积比例为11.41%, 明显大于未治理的小流域拓家沟的0.76%。总体看, 经过治理的王茂沟小流域植被覆盖状况明显优于未治理的小流域拓家沟。

2.3.5 土壤侵蚀强度对比分析

利用水利部部颁土壤侵蚀强度标准, 通过遥感解译, 两个小流域土壤侵蚀强度存在较大差异, 具体见图2。

结合土壤侵蚀强度解译成果分析, 王茂沟小流域已完全消除了剧烈侵蚀, 而拓家沟剧烈侵蚀面积为4.75hm2, 占流域面积的0.5%;王茂沟的极强度侵蚀和强度侵蚀面积分别为14.79hm2和169.57hm2, 分别占流域面积的2.5%和28.63%, 而拓家沟极强度侵蚀和强度侵蚀面积分别为58.74hm2和320.79hm2, 分别占流域面积的6.18%和33.73%。总体上看, 经过治理的小流域王家茂侵蚀面积明显减小, 水土流失问题相比拓家沟得以较大程度的改善。

2.3.6 生态完整性评价

(1) 自然系统本底生产力。项目区本底生产力选择类比分析的方法, 选用项目区最南端无定河流域和陕北黄土高原为类比分析对象, 根据研究资料显示, 净第一性生产力 (NPP) 为171±22g/m2·a。根据奥德姆 (Odum, 1959) 生态系统生产力分级, 无定河流域生态系统净第一性生产力处于最低或较低生产力等级。粗泥沙集中来源区位于陕北黄土高原, 项目区降水从南自北逐渐减少, 且项目区植被类型比较接近, 主要位于典型草原地带, 通过类比分析, 项目区本底生产力也处于最低或较低生产力等级。

(2) 自然系统本底的稳定状况。a.恢复稳定性。根据净第一生产力调查, 项目区处于最低或较低生产力等级, 以草地生态系统和农业生态系统为主, 因此, 项目区生态系统整体恢复稳定性较差。b.阻抗稳定性。项目区地形地貌种类较多, 结合其气候气象条件特征, 项目区位于典型草原地带, 从景观生态角度分析, 项目区以草地和农业景观为主, 林地和灌丛景观分布比较零散, 难以形成大面积景观, 植被类型多样性较差, 因此, 项目区陆生生态系统本底的阻抗稳定性较弱。评价区生物组分的异质性也是很不均匀, 因此阻抗稳定性也是不均匀的。

(3) 背景生物量和生产力值调查。生物生产力是指生物在单位面积和单位时间内所生长的有机物质的数量, 本次分析以自然植被净第一生产力 (NPP) 来反映自然体系的生产力。根据项目区样方调查成果, 对生物量干重进行分析, 剔除异常数据, 以群落进行分类汇总统计。根据统计结果分析, 所调查的典型草原干重平均为298.0g/m2·a, 变动于156.7~438.7g/m2·a之间, 生物量最小的为猪毛蒿, 最大的为铁杆蒿群落。根据调查, 项目区生产力有所提高, 这与近年来项目区实施的水土保持措施有重要关系, 项目区生态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但项目区总体生态系统生产力仍处于较低级别的生产力水平。

(4) 生态完整性评价结论。项目区主要出于典型草原地带, 草本植物的分布在项目区最为广泛, 生产力水平较低。根据遥感解译成果分析, 从总体上看, 评价区自然系统的生产力水平较低, 生态系统的稳定状况较差, 生态完整性处于一般水平, 且不同区域存在一定差异, 在退耕还林还草、开展生态修复的地区, 植被覆盖度相对较高, 生物量相对较高, 生产力水平相对较高。由此可以看出, 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 对评价区生态系统完整性具有积极意义。

3 结束语

在遥感影像解译和现场踏勘等手段的基础上, 通过已建拦沙坝小流域和未建拦沙坝小流域土地利用、植被覆盖度、土壤侵蚀强度以及景观生态影响分析, 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水土保持措施通过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起到有效拦截泥沙的作用, 可以降低土壤侵蚀强度, 对减少黄土高原泥沙入黄、维护黄河下游防洪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本次研究分析, 在生态环境方面, 水土保持措施可以促进区域植被覆盖度提高, 有利于形成稳定的植被群落, 对降低土壤侵蚀强度具有有利作用;另一方面, 拦沙坝建设形成的坝地可以改造为高产田, 从而促使落实区域坡耕地的退耕还林还草措施, 间接减少水土流失, 提高区域植被覆盖度。因此, 粗泥沙集中来源区实施的水土保持措施可以促进区域生态系统形成良性循环, 改善区域生产生活条件。从黄河治理与保护角度出发, 应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开展拦沙坝建设和小流域综合治理。

参考文献

[1]朱高洪, 陈旭东, 毛志锋.水土保持对小流域可持续发展的贡献评估[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08, 1.

3.初探水土保持的工程措施 篇三

【关键词】水土保持 工程措施 生态环境

1、概述

水土保持,指的是当区域由于受自然或人为活动的因素导致了水土流失时,人们所采取的对水土流失起到治理以及进一步预防效果的一系列措施。水土保持措施自古便有,然而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措施逐步进入了以小流域作为基本治理单元的全新的治理阶段。此处所指小流域其流经面积较小,通常不大于50km2。小流域往往发育于大型河流的中上游区域,具备独立发展其种植业、林业以及畜牧业的能力。在某个确定的小流域之内,一旦水土流失发生,则往往依其当地特点所发生、发展,其独立于其他小流域且具备一定的规律。

水土保持有其一系列的治理措施,其中主要包括工程措施、生物措施以及十分注重蓄水保土的耕种措施。其中,工程措施主要是指为治理水土流失而修筑的一系列工程设施,以此来确保水土利用过程中的科学、合理性,并对当地水土起到保护作用。常见的工程措施分为治坡工程、治沟工程以及小型水利工程,具体设施有各类梯田、拦砂坝、水池、排水系统等等。

水土保持的工程措施并非一蹴而就,相反,其自身综合性极强,兼具科学性、地域性、综合性以及群众性的特征。水土保持的工程措施在设计及施工过程中,需综合多个学科的知识,包括土壤、地质、水利,乃至法律学科;在不同的地区实施水土保持工程建设,需充分考虑当地经济、人文状况,因地制宜的开展水土保持工作;措施开展时,由于工程涉及建筑、交通运输、财政支出、农业改造等方方面面,故应十分重视与当地财政部门、环保部门、国土部门、农业部门以及交通部门等的多方协调,方能保障施工过程的顺利进行;此外,水土保持是一项利国利民的长远措施,其开展过程中需与当地居民协商融洽,应意识到人民群众的广大力量,充分发动当地居民,共同开展水土保持工程建设。

2、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的意义

水土流失不但会导致大量优良土壤流失,良田遭受破坏,同时还会导致河流含沙量增加,河床升高,河泛现象多发。对于高原及山区而言,只有大力开展水土保持工作,防治水土流失,方能保证土地质量,进而保障当地农业发展,促进经济进步。水土保持的工程措施对于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有着显著的成效,通过一系列诸如梯田、台地、水池、水窖等设施的建设,可以起到很好的涵养水源,调节当地气候的作用,使得当地生态环境以及农业生产条件等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并大大降低了水灾、旱灾、沙尘暴的发生率,进而实现农业增产,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進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更加重视全国各地,特别是山区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建设,不同规模的工程设施不断建设起来,但就修筑梯田而言,近10年内我国已有约500万亩田地完成了梯田改造,逾1.5亿群众直接受益。水土保持,涵养水源等一系列措施帮助超2000万山区人民得到了更好的农业种植条件,生活水平不同程度提高。

3、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的主要内容

前文已述,水土保持的工程措施主要包括治坡工程、治沟工程以及小型水利工程,其主要的治理对象为在斜坡以及沟道处,由于受水力、风力及重力作用所导致的水土流失,同时,水土保持的工程措施还包括了水土流失的预防措施。

3.1山坡治理工程

山坡治理工程,即治坡工程,指的是通过改变局部地形而实现含蓄水土的治理措施。在进行山坡治理的过程中,首先应通过对当地地质状况的实地踏勘,确定雨水的常见流径,并对这些区域实施地形的局部改造,对水流实施拦截,从而防止坡地处水流过量、过速而引发的水土流失、泥石流灾害等,同时,还可促进经过截流的水流下渗,从而增加土壤湿度,提高农作物、牧草等的可利用土壤水分。除部分可拦截的水流外,尚有部分水流无法得到充分拦截,针对这一状况,山坡治理措施将修筑相应的排水设施以及支撑性建筑,如水平阶梯、鱼鳞坑、挡土墙等等,依次实现水源涵养并充分防控泥石流的发生。

山坡坡面治理是水土保持山坡治理中十分重要的治理措施,尤其对于农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治理意义,是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的基础措施之一,包括斜坡的固定工程类型以及山坡截流沟量项主要内容。

在山区,由于雨水冲刷,多导致斜坡处岩石风化,随土壤滑动,斜坡处往往稳定性差,泥石流多发,故需采取必要的斜坡固定工程,如削坡、排水工程、护坡工程等等,通过这些设施的修筑,可以降低斜坡处流水流量、流速,加强斜坡的稳固性。

山坡截流沟修筑在山坡之上,且每隔一定距离便有修筑,截流沟依据当地的具体地形而具有一定的坡度,将延伸较长的山坡分截为数个部分。通过山坡截流沟的修建,大大降低了区域径流的流速,从而缓和了水流对地表的冲刷作用,同时,其对分散多处的水流汇聚起来,集中输送至蓄水水库或者需要的农田、草场、林地等处。山坡截流沟的修筑,可以很好的实现农田保护,预防泥石流发生,进而实现了对区域公路、村庄的保护并保障了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3.2山沟治理工程

山沟治理工程,即治沟工程,指的是以加强沟床的稳定性,减少水体内泥沙含量,降低山洪、泥石流等山区自然灾害发生率为目的而开展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治沟工程通常修筑于山区沟道之中。常见的山沟治理工程包括谷坊工程、沟头防护工程,以及各类拦砂坝、淤地坝、沟道护岸工程等。通过这些工程的修筑,可以实现对径流内泥沙含量的调节,且可建设部分基本农田。

其中,沟头防护工程的修筑可以起到固定沟床,拦蓄泥沙的作用,并对泥石流的发生起着一定的防治作用。由于山区中多发育不同形式的沟坡,一旦坡床不稳定,则很容易出现洪范、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因此,必须将强沟床的稳定性,方能规避灾害的发生。

淤地坝工程是山沟治理中又一十分重要的治理类型。淤地坝以拦截淤泥、淤积田地为目的,修筑于沟道之中。在淤地坝内部,通过长期拦泥淤积,可形成一定面积的淤地,称为坝地。随着淤积时间增长,坝地面积将不断增加,最终将与坝体连接,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从而成为一个较大型的挡泥墙,即淤地坝。淤地坝通常由三部分构成,包括坝体、溢洪道以及放水建筑。洪水不断蓄积,水位升高,高至一定程度时,水流将延溢洪道内排出,从而实现淤地坝坝体不至遭受洪水侵蚀而破坏,保障坝地区域的正常生产。

3.3小型水利工程

为保持水土而修筑的小型水利工程其类型多种多样,常见有小型水库,小型蓄水塘坝、引洪灌地、引水上山设施等。各种类型的小型水利工程其作用不同,但总体上通常会起到拦截坡地径流以及地下流经的潜流,并可将水体含蓄起来,供附近农田、林地、草场灌溉所用,并最终起到促进农业增产的目的。

总之,加强水土保持,防治水土流失,对于改善区域气候环境,防止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保护山区公路、铁路设施,提高农业效益,促进农业增产,改善当地居民生活水平等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在国家大力倡导共同富裕、科学发展观的今天,我们必须不断加强对水土保持的重视程度,加强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的实施力度,促进区域间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关静. 现阶段我国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的博弈[J]. 中国科技信息. 2007(24)

【2】李宝花. 加强水土保持 促进山西水利可持续发展[J]. 山西科技. 2008(01)

【3】任宇. 简论水土保持与水利可持续发展[J]. 山西水土保持科技. 2008(04)

4.环境保护、水土保持体系 篇四

环境保护 水土保持体系

京乌高速公路

山西段路基第一合同段项目部

2015年3月1日

作好环境保护工作,是施工企业应尽的义务。项目部将按照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标准要求建立以项目经理任组长的环境保护、水土保持领导小组,经理部对应成立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实施小组,配备必要的环保设施和环保专业人员,详见“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组织机构框图”。实行由项目部负责领导、部室分工管理、安全环保部监督指导、经理部实施的环境保护保证体系,详见“环境保护、水土保持体系框图”。

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国家、地方政府、建设单位的规定和要求,建立环境保护管理制度,从组织上、制度上、经济上保证施工环保、水土保持,满足国家规定标准和当地环保部门标准,落实环境保护责任制。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领导小组名单: 组

长: 王天生

副组长: 程志康 尤耀彬 翟俊杰

成员: 王宏伟 徐万金 郑保全 赵义 柳建明 尹保军 张瑞荐

张凤贵 李进斌 宋连红 马德兆

1、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领导小组职责

1)认真组织项目部全体人员,学习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及国家、省、部有关环保方面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

2)积极联系本地区环保部门,明确本工程项目的环保要求,制定和落实本工程项目的环保措施。

3)编制本项目部《环境因素调查识别表》、《环境因素调查评价表》、《重要环境因素清单》。)加强各经理部环境保护检查和监控工作,加强对施工现场扬尘、躁声、废气、强光、水土保持的监控、检测、检查及管理,定期组织对各经理部环保管理人员进行环保工作评定。

5)督促各经理部施工人员积极应用新技术、新材料,坚持清结生产,综合利用各种资源,最大限度的降低各种材料的消耗,节能、节水、节约原材料,切实做到保护环境。

2、环境保护工作原则方针、目标

原则方针:环境保护工作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强化过程控制”的原则,实施“纵向管理责任到底,横向管理责任到边”的管理体系。

目标:环保、水保工程与主体工程“三同时”施工(即同时设计、同时实施、同时施工),努力把工程设计和施工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减至最低限度,确保铁路沿线景观不受破坏,江河水质不受污染,植被有效保护;将胶济客运专线建成环保型客运专线。

3、主责部门

项目部安全部是环境保护检查监控的主责部门,牵头组织定期的环境大检查,并负责日常检查。发现隐患,及时制止,督促整改。

职责:各类检查均应做好记录,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改进建议。负责填报环境检查记录表。

4、责任制度

1)项目部环境保护管理制度(1)施工准备阶段

①工程开工前,项目部与各工区签订明确管理措施和环保目标的“安全责任书”。

要根据工程项目中环保的自身特点,制订出具体的环境保护措施,上报项目部审批,不符合环保要求的施工组织设计不得批准施工。③对施工便道、施工驻地和施工场地的建设要有详细的规划设计,报请项目部安全部门审批后方可实施。必须要留有原地貌影像资料和文字资料,并要输入电脑保存。

④砂石料场的选择要向上级主管部门进行申报,并要申办开采证,经批准发证后方可组织实施。(2)施工期间

①严格按照批准的施工组织设计组织施工,将环保措施贯彻于施工生产全过程中。

②作好环境保护实施记录(包括影像资料)及文档的管理,详细记载施工前、后的环境状况,各种环境保护措施的执行情况等。

③将有关原始地貌的影像资料底片及文字资料进行整理,一律输入电脑保存。④工程完成后,配合项目部对施工前后环境变化进行对比分析,做出施工对环境影响的分析报告,并附上相关影像资料说明。(3)工程竣工验收阶段

①对未完成环境恢复的主体工程项目和大型临时工程,将不予结账。

②每个工程项目完工后,配合项目部对工程施工期的环境保护工作进行检查,符合环保要求的,财务将予以结账认可。③项目竣工文件中须包含环境监理报告。2)环保人员岗位责任制

(1)认真组织本单位施工参建人员,学习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及国家、省、部和项目部下发的有关环保方面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技术交底书。

2)积极配合当地环保部门,明确本单位环保要求,制定和落实本项目环保措施。

(3)结合公司的《环境因素调查识别表》、《环境因素调查评价表》、《重要环境因素清单》内容,编制项目部《环境因素调查识别表》、《环境因素调查评价表》、《重要环境因素清单》。

(4)加强日常检查和监控工作,加强对施工现场扬尘、噪声、废气、强光、水土保持的监控、检测、检查及管理,记录存档。参加由项目部组织的环保工作评定工作。

(5)综合利用各种资源,最大限度的降低各种材料的消耗,节能、节水、节约原材料,切实做到保护环境。

5、环境保护

1)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环境保护工作基本标准

(1)环境保护作为文明施工的重要内容,并作为考核施工单位及有关人员工作成绩的依据。

(2)施工组织设计中有针对性的环境保护措施,并在施工作业中组织实施。(3)施工现场根据工程大小,建立相应有效的环境保护自我保证体系和信息网络,并经常运转。

(4)施工现场有烟尘、噪声及环保管理工作的自检记录。

(5)施工现场采取多种形式进行环保宣传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员工的环保意识和法制观念,进行考核检查,并做好记录。(6)施工垃圾应及时清运,适量洒水,减少扬尘。

(7)水泥和其它易飞扬的细颗粒散体材料,应安排在库内存放或严密遮盖,运输时要防止遗洒、飞扬,卸运时应采取有效措施,以减少扬尘。

(8)临时施工道路制定洒水降尘制度,配备洒水设备及指定专人负责。在易产生扬尘的季节,坚持洒水降尘。

9)凡进行现场搅拌作业的,在搅拌机前台及运输车清洗处设置沉淀池,废水经沉淀后方可排出回收用于洒水降尘。

(10)现场存放油料,对库房进行防渗漏处理,储存和使用都要采取措施,防止油料跑、冒、滴、漏,污染水体。

(11)施工现场临时食堂,用餐人数在100人以上的,应设置简易有效的隔油池,加强管理,定期掏油,防止污染。

(12)对施工噪声有降噪措施和管理制度,并进行严格控制,最大限度地减少噪声扰民。

2)环境保护的培训教育

(1)做好环境知识的培训教育,保证从业人员具备必要的环境知识,熟悉有关环境保护的法规标准和管理办法,掌握本岗位环境影响和环境因素,提高员工环保意识,打好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对环境知识和意识的培训、教育工作实行分级负责、统筹安排,由项目部安全部门管理。

(2)项目部安全部门根据年度施工生产需要,认真编制年度环境培训教育计划,纳入员工培训教育计划,一并下达各经理部实施。

(3)侧重对环境保护工作骨干、关键岗位人员的强化培训教育。

(4)开展培训教育工作,侧重特种岗位作业、环境工作人员的送培,履行“三级教育”中的环保教育职责。

(5)项目部根据本项目特点和生产需求,针对性的开展相关培训教育工作。(6)各项目部履行用人单位职责,全面掌握本单位员工培训教育情况,安排员工培训教育,进行环境技术交底,履行“三级教育”中的环境教育及员工转岗培训教育职责,满足培训教育内容。

(7)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由使用单位负责组织人员进行相关环境知识和环境影响评价知识技能的培训。3)环境保护措施

1)文物保护

施上过程中,发现有历史文物、古墓葬、古生物化石及矿藏等,应方即停工,及时向业主、监理工程师、当地政府、文物管理部门报告,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保护,待文物管理部门作出处理后,方可继续施工。(2)施工中水土及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

①路基开挖地段,应选择对地形,地貌和植被影响最小的施工方法。边坡挖成后,要全面防护,防上水土流失,减少植被破坏。

②山地、台塬切坡时尽量采用机械作业,滑坡地区不准放炮,应筑好挡土墙后再切坡;禁止顺坡弃渣毁坏河道、农田和造成水土流失。

③路堑和高路堤边坡施工、开挖形成的裸露土地及集中弃土、渣的地区应及时种植草皮、树木,岩质边坡栽植蔓生植物。

④在沟壑地弃土、渣时,应按规范的有关要求,修建挡土墙和排水涵管、防止形成新的水土流失源。处理借土、弃土区要平整或复耕或种草碌化。

⑤除按图纸或监理工程师事先的书面指令外,不得干扰或改变现有河流、水道、灌溉和排水系统的自然水流状态。(3)水环境保护措施

①施工废水、生活污水不得直接排入农田、耕地、灌溉渠、饮用水源。施工中产生的含油废水区别不同情况,分别采用隔油池、气浮设备和二级生化处理设施进行处理。冲洗骨料水或施工废水,经过过滤沉淀或其他方法处理后方可排入河中。②靠近生活水源的施工,用沟壕或堤坝将生活水源隔开,并避免污染生活水源。对清洗拌合设备及工具的水泥浆、油垢等在排放前,采取过滤、沉淀妥善处理,碗保不污染环境。

(4)大气环境及粉尘的防治措施

对施工道路进行维修,根据气候情况洒水放尘,防止施工引起灰尘对乡村和农作物的污染,防止对生产人员和其他人员造成危害。

②弃砟、土和砂石料、水泥在运输中采用篷布履盖严密,装料适中,不得超限,防止材料沿途洒落。

③对于易松散和易飞扬的储存材料用彩条布履盖严密,避免因风吹而造成环境污染。

④干燥季节进行路堤和路面基层施工时,应拉规范要求洒水碾压,避免扬尘。(5)固体废弃物的处理

①施工营地和施工现场建立垃圾池,可降解与不可降解的垃圾分别集中堆放,定期运至环保部门指定地点倒弃。

②报废材料或施工中返工挖除的材料立即运出现场并进行掩埋等处理。对于施工中废弃的零碎配件、边角料、水泥袋、包装箱等及时收集清理,以保护自然环境与景观不受破坏。(6)土地资源的保护

①施工中妥善处理废弃方,山坡弃土应尽量避免破坏或掩埋路基下侧的林木、农田及其它工程设施。

②取土坑按设计选在高地、荒地上,集中开挖取用,尽量少占耕地良田。取完工后进行复耕或植被绿化。

③对全体施工人员加强保护自然资源及野生动植物的教育,在施工中严禁偷猎和随意砍伐树木。(7)噪音控制

对空压机、发电机等噪音超标的机械设备,采取装消音器来降低噪音; 对于行驶的机动车辆,严禁鸣笛。

距居民较近地段,严格控制噪音,不得在夜间进行产生环境噪音污染的施工作业;

因生产工艺上要求必须连续作业或者特殊需要,确需在22时至次日6时期间进行施工的,应在施工前报业主单位和工程所在地建设委员会,经批准后方可进行夜间施工。

6、环保经费计划管理

1)本着满足环境保护需要的原则,注重施工生产过程中的环境经营投入。对环境保护的投入由计划部门管理,实行年度计划管理。

2)项目部各单位在编制年度建议施工计划的同时,测算环境方面投入的建议计划随生产建议计划一并报项目财务部门。

3)建设项目环保设施,与项目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相关费用纳入资金计划。

4)环境保护的重点、难点及重要环境因素,重点研究环境技术措施、保护方案及应急预案,测算相关费用,纳入环境投入计划。

5)一般工程项目可根据同类工程的实际发生或按产值一定比例,测算环境投入金额,纳入生产计划下达执行。

6)在施工生产及环境工作开展过程中,遇到资金不足时,应以保证有效投入为原则,经项目部领导研究确有必要时,即可增加资金投入,不做计划调整,但应纳入环境投入帐项和财务决算,做出总结分析。

7)各单位使用环境资金时,经办人必须提供符合国家规定的有效单据,财务部门方可列帐。各单位财务部门要优先安排,保证环境投入的资金供给,并建立辅助帐项。

7、文明施工

1)施工驻地和施工现场严格按文明施工标准布设,在施工现场建立“五牌一图”施工标志,即:工程概况牌、文明施工管理牌、组织网络牌、安全纪律牌、防火

对施工现场采用开放式施工,生产和生活办公区分开布置。

2)加强施工管理,注重文明施工:在施工过程中坚持科学化、规范化生产施工,讲究工艺质量,规范工序操作,坚持文明施工,安全生产,杜绝野蛮操作的不良行为。

3)保持施工现场整洁,施工材料及机具堆置停放整齐,大型施工设备、水电线路安装规范,达到施工作业场地井然有序和文明工地的标准。

4)加强施工驻地建设管理,工地宿舍、食堂、浴室、厕所等公共设施,应符合卫生防疫规定,定期喷洒药水进行消毒防疫,有效控制和减少疾病,确保全体施工人员的身体健康,以适应持续紧张的工程施工。

5)安排好职工文化娱乐活动,大力宣传铁路建设的重要意义,鞭策激发全体施工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为工程建设做出贡献。

6)遵纪守法,遵守村规民约,尊重业主和监理工程师,尊重地方政府,密切搞好与当地群众的关系。对施上场地、便道定期进行洒水防尘,有效控制生活居民区的施工噪音,减少施工扰民,营造现代化的施工文明环境。

7)积极向兄弟施工单位学习,互相支持,互相邦助,共同建好云南玉蒙铁路工程,在工程施工中不断提高文明施工管理水平,推动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

8、事故调查、分析、处理

凡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必须在24小时内由事故单位逐级上报到集团公司,并按规定向地方有关部门报告,组成事故调查组,认真进行调查、分析、处理。事故调查、分析、处理实行分级负责归口管理的原则。

发生重大环境事故或一次直接经济损失10万元及以上的,由集团公司组织调查处理;发生环境事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万元以下的由项目部组织调查处理,并将结果上报集团公司。发生环境事故造成人员伤亡的按集团公司《劳动安全监督检查实施办法》办理。

9、奖惩

1)项目部对在施工环保工作中做出贡献的单位和人员给予表彰奖励,对造成环境事故和事件的单位和人员给予经济处罚,奖罚金额100~5000元。2)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单位写出书面材料,连同有关资料、证书、文件的复印件报项目部,经审核批准给予奖励:

(1)获得总公司、市、省、部、国家级环境保护荣誉称号的单位、部门、人员。(2)在环境保护工作理论、方法、实践等方面卓有建树者。(3)及时排除环境污染事故隐患,避免了重大事故发生者。3)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给予处罚;

(1)发生事故的单位及事故的主要责任者。

(2)环境保护受到业主或地方政府通报批评或处罚的单位。

5.环保、水土保持措施 篇五

环 境 保 护、水 土 保 持 措 施

编制: 复核: 审核:

中铁二十五局项目经理部路桥项目分部第五作业队

2005年12月 1.施工环境保护措施

1.1 强化环保意识,健全管理机制

严格执行设计文件要求和国家及当地有关环境保护的规定,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执行“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防治、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方针,抓好环境保护工作。确保工程所处的环境不受污染和破坏。

成立以作业队长为组长的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建立与质量安全保证体系并行的环境保护保证体系,配备相应的环保设施和技术力量,与当地政府和环保部门联合协作,加强监督管理,主动接受地方主管部门的监督与指导,全面控制施工污染,减少污水、空气粉尘及噪音污染,防止水土流失,达到国家环保标准。

在施工中严格遵守《环境保护法》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严格执行“三同时”即: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竣工,不留尾巴、不留后患,采取一切合理措施保护现场内外的环境,确保环保目标圆满实现。

制定施工过程中环境保护工作的规章制度和具体措施,加强对员工的教育和管理,使参战员工明确环保工作的重要意义,积极主动参与环保工作,自觉遵守环保的各项规章制度。

职工进场前组织进行岗前培训,认真学习《环境保护法》、《水土保护法》及作业队编制的有针对性的环保措施,强化环保意识,使大家认识到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严格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水土保护、环境保护的各项法规,结合设计文件和工程特点,及时提报有关环保设计,切实按批准的文件组织实施。

定期进行环保检查,及时处理违章事宜,主动联系环保机构,请示汇报环保工作,做到文明施工。施工中应尽量减少对周围绿化环境的影响和破坏。

作业队施工技术部负责环保工作,与当地环保部门建立经常联系,针对工程特点,重点做好站场整洁卫生的保持、外弃渣土的堆放、粉尘污染控制的环保措施,对下属作业班组提出施工过程的环保要求,并定期进行检查。1.2 环境污染保护措施 1.2.1 防止水污染的措施

砼的生产、运输、浇筑产生的污染,施工机械设备产生的污染,劳动力高度集中产生的污染,以及其它相关配套设施产生的污染将对水源产生较大影响,在施工中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水源不受污染。

⑴ 施工现场修建沉淀池和气浮池,先将污水排入沉淀池,除砂的进入气浮池内,除去悬浮物、油类物质并进行中和处理,检测达到排放标准后排入河流。

⑵ 施工现场100人以上的临时食堂,污水排放设置有效的隔油池,定期清理,防止污染。

⑶ 工地临时厕所的化粪池采取防渗措施,并尽可能利用既有建筑物内的水冲式厕所,同时做好防蝇、灭蛆工作。

⑷ 化学用品、外加剂等应库内存放,妥善保管,防止污染环境。⑸ 加强对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质的监测,配合当地环境监测部门搞好舆论宣传和监督工作,加强对沿线施工废水的控制,发现新的污染问题及时进行处理,防止水质恶化。1.2.2 污水防治措施

作好施工驻地及施工场地的布置和排水系统设施,保证生活污水、生产废水不污染水源;合理布置大型临时设施,不压缩、不侵占既有水利设施,保证排洪畅通。施工废水、生活污水、机械排放的含油废水按规定处理达标后排入指定的区域。

生活驻地、生产场地离河流、湖塘等水源较近时,在生活驻地、生产场地与水库、池塘间筑堤坝,防止生活污水、施工废水污染水源。

施工前对施工地段既有排水设施进行加以覆盖或改建的保护措施。定期对既有排水设施进行定期检查,一旦发现淤塞及时组织人员清理。涵洞、排水沟出口尽量与永久既有沟渠相连,保证排水畅通。1.2.3 防止噪声与振动、油品污染措施

设备选型时,选择低噪声设备型号,降低声源噪声。对运土机械、运输车辆加强维修保养,安装消声器;严格遵守GB12523《建筑施工场界噪音限界》的有关规定,对本工程使用的施工设备进行详细的建筑声影响评估,并采取消音、隔音材料、护板等设施最大限度地降低噪音。

加强机械设备的维修保养,始终保持设备的良好状态,降低噪音的声级。

距居民150m以内的施工现场,限定施工时间,一般夜间10点以后禁止进行噪声大的施工,晚间加班尽量安排噪声低的工作施工,以确保周边居民的正常休息。因特殊工艺需要夜间连续施工的,应向当地环保部门办理夜间施工许可证申请,并积极配合街道、村委会做好社区居民安抚工作。

进出现场的材料,人工上下车搬运时必须轻拿轻放,分类堆码。严禁作业人员重力抛掷钢模、钢管、钢筋等建筑材料,施工地点或材料堆场吊用物料时禁止使用口哨指挥。

现场存放油料的地面进行防渗处理,如采用防渗砼地面、铺防油毡等措施。在使用过程中,加强机械设备的维修保养和达标活动,坚决解除跑、冒、滴、漏,设备维修剩余废油、废料,专门收集存放,统一进行处理,防止污染。

1.2.4 防止有毒有害气体与防止粉尘措施

施工现场和运输道路设专人养护维修,经常洒水,清理污物,防止筑路机械及运行车辆运输产生扬尘。运输车辆在施工便道以外道路上不带泥运行,以免污染路面,必要时在施工便道出入口设置汽车轮胎清洗点。

在运输或存放砂、石、水泥、粘土等容易产生扬尘的散装建筑材料时应加盖蓬布密闭。

加强施工生活、生产保暖设备管理维修和使用,减少烟尘排放,净化空气环境。对汽油等易挥发品的存放要密闭,并尽量缩短开启时间。可能造成粉尘污染的设备安装污染控制系统。

路基石方开挖时,采取适当的爆破技术,减少粉尘的产生量,爆破后,采用水喷淋,降低空气中粉尘的含量。

必要时,搅拌场和弃碴场四周设隔挡建筑,以防止扬尘的扩散。气候干燥时砂石料上下车时湿润后方可上下车。

制定爆破方案和做爆破设计时,要采取措施减少爆破烟尘。加强机械设备的维修保养和达标活动,减少机械废气、排烟对空气环境的污染。

1.2.5 钻孔桩污水处理措施

钻孔桩施工产生的污水,设沉淀池,经沉淀处理后,达到排放标准才能与永久性排水设施或排水河道相接。

1.2.6 施工垃圾、生活垃圾、污水排放和处理措施

施工中的取土、弃土、排污等均按设计文件和业主与当地环保部门签定的有关协议和要求进行处理。

驻地及施工现场卫生设施齐全,布局合理,并有专人负责管理、清扫,各工点均指定专门地点集中堆放施工垃圾及生活垃圾,并与当地环保部门加强联系,定期清理。

对有害物质(如染料、油料、废旧材料和垃圾等)经可行措施处理后运至当地环保部门所指定的地点进行掩埋,防止泄露、腐蚀造成对生态资源的破坏。

施工期间生产场地和生活区修建必要的临时排水渠道,经废水处理后,与永久性排水设施相接。混凝土施工机械的周围设有排水沟、集水井和沉淀池,并保持排水沟畅通。施工废水、泥浆、生活污水等排污方案均要按设计文件及甲方与当地环保部门签定的有关协议和要求进行处理。

1.3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对本工程征地拆迁范围内的野生动植物,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植物保护条例向有关部门申报,并根据野生动植物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采取措施,以便更合理的保护动植物资源。加强对参加施工人员的保护意识教育,防止对古树的损害及野生动物伤害。

路基、桥涵工程施工时,积极采取措施,尽量不压缩、不侵占、不污染河道,保护水源、灌渠、树木、植被。

路基本体施工完成后及时完成边坡的喷播植物防护

驻地及施工现场尽量少破坏或不破坏既有植被,尽量少占用农田。施工中被破坏的植被及占用的农田、河道,待驻地、场地、便道等使用完毕及施工完成后及时予以恢复。

临时用地范围内裸露地表要种草或种树进行绿化。2.施工水土保持措施

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及地方政府有关法规、条例。保护生态,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实行“三同时”制度,加强对施工人员水土保持的教育和管理,严格按设计施工,编制水土保持方案,严禁随意取土、弃碴以及对非施工用地范围的地表植被造成破坏。

作业队成立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本管段工程范围水土保持的日常管理工作。作业队与作业班组逐级制定水土保持责任制,签订责任状,提高全员水土保持意识,避免或减少水土流失和对环境的破坏。

永久用地范围内裸露地表用植被覆盖。

临时用地范围的耕地采取措施复耕,其余裸露地表植草或种植树木绿化。

路基工程优先安排排水设施施工,先修筑排水沟,路堑开挖自上而下分层进行,边坡植草、护坡等水保工程随主体工程施工,以防雨水冲刷造成水土流失。

挖基土及清筛废碴运到规定的弃土池,弃土池应先按国家、铁路、当地政府有关水土保护的各项法规及条例进行设计,并报业主及铁路环保部门审批签认后方可修建。竣工后由业主及有关单位验收合格后方可堆放废碴土。

取土场尽量利用荒山或荒地,对裸露部分采取喷播草籽、坡脚防护的恢复利用设计。

新建桥涵,桥梁孔径尽量不压缩,减少冲刷,同时采取防护措施减少基坑开挖量,对桥涵基础的开挖土方按规定弃置,弃土后采取一定措施集中弃置并进行综合治理。

6.水土保持整改措施报告 篇六

1、校门锁子不用钥匙就能打开。

2、去操场的小门顶端背面水泥皮破损松动,操场内有小石块等杂物。

3、操场内堆放有燃放烟火爆竹的残留物。

4、供暖锅炉没有质检部门检验报告。

二、整改措施

学校安全工作事关师生的身体健康和切身利益,丝毫松懈不得,对此我校针对排查发现的问题做出如下整改措施。

1、我们已经重新更换了新锁子,值班领导加强巡视、出入登记。

2、学校已经联系村委,派专门的人员,把破旧的水泥皮全部去掉,重新修复完整。操场内的小石子等大家一起捡干净。

3、操场内堆放的燃放过的烟花爆竹残留物,已经收拾干净。

4、供暖锅炉已经联系村委上报质检部门,等待检验。

三、今后打算

今后,我校对安全工作将会长抓不懈、警钟长鸣。并且对学生进行经常性安全教育。我们将对存在隐患处逐一解决。

**幼儿园安全隐患整改报告

为进一步加强学校及周边安全隐患排查和整治,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中心校对学校内部的安全隐患进行了认真彻底的排查,现将我校安全隐患排查整改情况报告如下:

一、学校存在的隐患

1、幼儿园有讲台。

2、幼儿玩具(吊环、秋千)焊口开裂。

3、幼儿园地沟盖板不符合要求。

二、整改措施

学校安全工作事关师生的身体健康和切身利益,丝毫松懈不得,对此我校针对排查发现的问题做出如下整改措施。

1、幼儿园的讲台已经联系村委,派人在昨天拆掉,并整修了地面。

2、幼儿园的玩具已经找焊接工人进行了加固。

3、幼儿园的地沟盖板已经重新焊接上了新铁盖板。

三、今后打算

今后,我校对安全工作将会长抓不懈、警钟长鸣。并且对学生进行经常性安全教育。我们将对存在隐患处逐一解决。

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将一如既往,始终坚持“安全生产责任重于泰山”的主导思想,切实抓好我校的安全工作,创建平安和谐的校园。

7.我县水土保持的技术措施 篇七

水土保持的概念是由中国首先提出的, 后被国际普遍采用, 代替了原先的土壤保持。水土保持现行定义是:指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山区、丘陵区和风沙区水土资源, 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 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综合性科学技术。

由水土保持的概念看来, 要弄清水土保持的内容, 还必须弄清水土流失的定义。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是两个相对的概念, 虽然在国际经典辞书上未找到专门简明释意条目, 但根据一些国际学术专著, 它们的意义也是比较明确的:是指土壤侵蚀 (包括水力、风力、重力、人为活动等营力) 造成陆地表面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

当然, 随着人们对土壤侵蚀和水土保持的认识的不断深入, 土壤侵蚀、水土保持的概念和内涵也在不断地发展演变。正如:土壤侵蚀从最初的由于水力或风力作用引起的土地表面物质的移动, 逐步发展到土壤在内外营力 (如水力、风力、重力、人为活动等) 的作用下, 被分散、剥离、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水土保持概念也由初期的土壤保持发展为今天的水土保持并举, 从单一强调土壤侵蚀引起土地生产力退化到同时强调土壤侵蚀环境与全球生态环境的联系, 如水土流失与水环境的联系, 水土保持与全球气候变化的联系等, 即水土保持的对象已经不再是停留在山区、丘陵区和风沙区的水土资源, 而是任何在内外力 (如水力、风力、重力、人为活动等) 的作用下被分散、剥离、搬运和沉积的水土资源, 水土保持的内容已不只是防治水土流失, 而是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 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由此看来, 水土保持涉及的内容除了防治水土资源的流失外, 还赋予了利用水土资源、建设生态环境等。其中, 防治水土流失涉及了防治土地荒漠化、防旱保水等内容, 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涉及了植物措施、工程措施、农业技术措施等内容, 建设生态环境则涉及了植树造林、慎重使用复垦措施等内容。总之, 水土保持已不是最初的水土流失防治, 即采取措施简简单单地把水土资源固定在某一个区域。

2 水土流失成因

影响土壤侵蚀的因素错综复杂, 既有自然因素, 又有人为因素, 是自然环境诸因素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结果。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则起着主导作用, 是加剧土壤侵蚀的主要因素。

2.1 自然因素

影响水土流失的主要自然因素是降水、地形、地质、土壤类型和植被等, 其中地形、地质、土壤类型和植被等方面是潜在因素, 而降水是主要动力因素。

2.2 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是水土流失发生的潜在因素, 而不合理的人为活动则是产生水土流失的主导因素。人为破坏植被、陡坡开荒、开山采矿和基础设施建设等破坏水土资源的行为, 都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 而且呈现出随着人口增长水土流失不断增强的趋势。长期以来, 人为违背自然规律的不合理活动是诱发和加速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主要表现在人口增长过快及人为破坏, 形成了两个难以逆转的恶性循环。一是“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人口增长快, 环境人口容量严重超载, 不断破坏植被开垦荒地, 过度利用自然资源, 导致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 耕地 (主要是坡耕地) 比例过大, 农业经营粗放, 生产水平很低, 天然草场超载放牧, 退化严重, 不能发挥生态防护效益, 造成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恶化。二是“越穷积累越少, 积累越少越穷”的恶性循环。另外, 滥挖、滥伐等人为破坏活动和近年来生产建设项目不注意水土资源的保护, 人为造成新增水土流失。

3 我县水土保持的主要做法

3.1 坚持以基本农田建设为切入点, 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

水土流失的主要危害就是坡耕地“三跑” (跑土、跑水、跑肥) , 严重制约着县域经济的发展。为此, 在过去几十年的时间里, 全县上下一条心, 开展了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特别是《水土保持法》颁布以后, 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步入正轨, 实行集中治理、连片治理, 宜农则农、宜林则林, 为确保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 在资金投入上实行“国家补一点、地方政府筹一点、受益群众投一点”的办法, 把有限的资金集中起来捆绑使用, 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工程实施过程中, 本着尊重自然规律、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和因地制宜的原则, 实行山、水、田、林、路全面规划, 以达到水尽其利、地尽其用的目的。坚持工程的科学管理, 计划实施的小流域治理工程, 先进行规划设计, 规划采取封育管护、能源替代、生态移民、石漠化治理等措施, 配套出台相关管理办法和乡规民约, 落实管护责任, 限制不合理的生产建设活动, 减少对自然环境的人为破坏, 促进生态的自我修复。

3.2 搞好监督执法, 保护治理成果

在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县, 水土保持是治理水土流失、发展农村经济的基础性工作, 每一环节都与“三农”问题息息相关, 涉及到千家万户的根本利益。随着近年来生产活动与开发建设项目的逐步增长, 人为毁坏水土保持设施案件逐年增多。为全面保护治理成果, 更好地服务于全县经济建设, 在全县范围内建立起了县、乡 (镇) 、村水土保持监督网络, 制定了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地方性法规和制度。全县水土流失治理成果得到有效保护, 人为水土流失基本得到遏制。

3.3 加强开发建设项目的管理

依《水土保持法》严格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方案许可制度, 严格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措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三同时”制度, 在把开发建设和生产建设项目中的人为水土流失降到最低限度同时, 依据省厅法规对开发建设项目征收水土流失防治费, 防止大范围人为水土流失发生, 增强开发建设企业保护水土资源的意识。

3.4 加强领导, 建立健全机构, 全面规划, 综合治理

搞好水土保持, 改善治理环境, 必须全社会统一行动, 全面规划, 上下左右协调, 科学调整农、林、工业占地比例, 按照生态和社会经济需求, 综合治理。水土保持工作涉及农、林、牧、水利、交通、工业等多个领域及第三产业。因此, 要搞好水土保持工作, 防止水土流失, 必须加强领导, 建立强有力的组织机构, 协调解决各部门对水土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使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和全面治理。

3.5 科学种养、提高农民防治水土流失的积极性

实施水土保持措施的主力军是广大农民群众, 由此, 各级政府应从实际出发, 制定优惠政策, 充分调动山区广大农民种植、养殖的积极性, 使他们充分利用当地水土资源优势, 大力种植经济作物和林木, 做到治理与开发并重, 既增强了群众的经济实力, 又在无形中防止了水土流失。

3.6 综合治理措施

综合治理措施是以小流域为基本单元, 以小型水利水保工程为主要工程手段, 合理控制面源污染, 采取坡改梯、林草措施及封育治理等措施, 加大生态自我修复能力。

植物防护措施配置上要求土地整治与造林种草措施相结合, 对树种选择要适地适树, 并结合生活及美化要求。在具体布设上, 注意乔、灌、草的合理搭配, 绿化和美化的有机结合, 实行近灌远乔, 形成综合性保水保土的防护体系。在确保地表植被完善、减少水土流失的前提下, 可以林果间作、林竹间作、林药间作, 林草间作、灌草间作等多种合理模式还林, 立体经营。退25度以上的陡坡耕地为林地, 退耕后禁止林粮间作。

对已发生淤积的山塘、水库及河道等采取清淤、治污, 并在库区、河道两岸营造水源涵养林, 由此达到防淤、防污的目的。

4 结语

本文针对为水土流失防治问题, 从几个方面提出防治措施, 为从事水土保持工作同行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8.环境水土保持措施 篇八

关键词:水土保持;新农村建设;辩证关系;对策措施

农村稳则社会安,农业丰收则基础强,农民富裕则国家盛。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新农村的伟大历史任务,充分表明了中央统筹农村发展,解决“三农”的决心和信心。集中代表了亿万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和根本利益,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是确保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持久动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同时,新农村建设为水土保持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难得的发展机遇,将有力地推动水土保持工作,促进生态和人居环境的改善。因此,要以科学发展观总领水土保持和新农村建设,以人为本,统筹规划,协调发展,使全社会共同行动起来,保护生态环境,搞好水土保持工作,加强新农村建设,保障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水土资源的可持续使用,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维护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水土保持和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内涵

水土保持是相对水土流失而言的,水土流失是指土壤侵蚀被“水、风、重力、人为活动等造成陆地表面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水土保持是指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山区、丘陵地区和风沙区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我们要建设社会新农村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民风淳朴、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推进的新农村,是社会主义制度下,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现代化农村;是农村物质、精神、政治“三个文明”共同发展的新农村;也是繁荣、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农村。它主要体现在五个“新”上。一是农业发展要形成“新格局。”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二是农民生活要实现“新提高。”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改善消费结构,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标。三是乡风民俗要倡导“新风尚。”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培养造就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四是乡村面貌要呈现“新变化。”搞好乡村建设规划,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五是乡村治理要建立“新机制。”对农村深化各项改革,要大力加强基层民主和基层组织建设,创建平安乡村、和谐乡村是新农村建设的有力保障。

二、水土保持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农村水土保持直接关系到生态环境的优劣,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生态的承载力决定着一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人类社会只要存在,它就必然处在一定的生态环境之中;脱离一定生态环境的社会是不可想象的。生态环境为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自然条件和前提,人类通过劳动,从自然界中获得必要的物质生活资料,取得所需要的生活物品和能量。一方面生态环境的优劣,可以加速和延缓社会历史的发展。它制约着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的方向和程度。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经济发展的潜力,这只是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劳动生产效率、生产发展速度有着重要影响。自然环境的特征不同,人类利用自然環境、发展生产的方向、方式和程度就随之不同,保护与改善环境的方向、途径和措施也有所不同。另一方面,社会发展和社会环境也会影响生态环境。社会环境结构的特点主要取决于人类本身的素质,社会环境状况以及人类活动的特点、方式和程度,而这些因素又决定着环境改造、经济发展、生态破坏的性质和程度,影响着保护和改善环境的方向和对策。社会生产发展水平越高,对自然条件的利用程度也就越来越大;社会生产越发展,就会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开发新的自然资源领域,扩大社会和自然之间越来越多的联系,势必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只有合理开发利用和维护资源环境,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只有人与自然相和谐,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如果盲目过度的开发利用资源,不但会使生态环境恶化,而且会受到大自然的强烈报复。

水土保持可以合理利用和涵养保护水土资源,提高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和植被覆盖率,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减少各种自然灾害,增加资源的利用率和承载率,保持水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利用,增强农村的发展潜力和空间,提高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人居环境,保障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水土保持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重要条件和重要保障,是引领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时,新农村建设为水土保持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难得的发展机遇,对推动水土保持工作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可促进生态和人居环境的改善。所以水土保持和新农村建设密切相关,有机统一,相辅相成,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三、水土保持和新农村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国,山多,水资源分布不均衡,可利用的水资源相对贫乏,放牧垦植历史悠久,加之近年来城市化和开发建设项目扩展,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水资源的现象屡见不鲜,进一步地加剧了水土流失,洪水、干旱、沙尘暴、江河湖库泥沙淤积、水土流失,泥石流灾害日益严重。因此,水资源保护工作任务十分艰巨,面临了不少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随着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水保工程劳动力成本加大,农田水利水保建设主要由群众投劳筹资难度较大。一些地方出现了农业生产失调,农业土地利用集约度下降,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老化失修等问题。增加水量、改善水质对水保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水源地保护成为流域综合治理的主要目标。

四、如何使水土保持和人居环境相得益彰

水土保持是山区发展的生命线,是国土整治、江河治理的根本,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基础,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任务,政府部门要从根本上抓,要大力实施,(国务院国发【1993】5号文件“关于加强水土保持的通知”)。基于新农村建设对农村居民点水土保持的实际要求,将居民点水土保持与促进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农村居民点水土保持模式和环境整治的具体措施,农村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所采用的水土兼顾美化村舍措施等。政府统筹,全民动手,加大力度整治,定能为农村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提供一个美好的人居环境。

【参考文献】

上一篇:生活要留点纯真美文下一篇:“高校学教育计划”教育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