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政府行政成本(通用11篇)
1.降低政府行政成本 篇一
控制公务接待消费 降低行政成本
公务接待消费是社会普遍关注和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不规范的公务接待消费将导致行政支出膨胀、财政严重浪费、腐败滋生蔓延,严重影响党委、政府的形象,严重损害党群干群关系、阻碍经济社会发展。规范公务接待消费管理,着力从源头上构建防止奢侈浪费的长效机制,有利于解决行政运行成本高、支出随意性大、开支漏洞多、有效监管难的问题,有利于培养一支为民、务实、高效、廉洁的干部队伍,有利于推进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的不断好转。
当前,我县正处于经济发展关键期,各部门一定要站在政治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公务接待消费管理不善带来的危害性,切实增强规范公务接待消费管理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坚持以贯彻落实《廉政准则》为抓手,认真执行中央、市、县有关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制止奢侈浪费的规定,建设一个廉洁、节俭的政府。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切实完善行政成本约束机制,构建科学的绩效考评体系,完善预算管理制度,强化公务接待消费监督,从文化、制度、管理、监督等多层面制定具体有效的措施。
一、形成合理的接待文化
接待文化是一种特定的行政文化,包括接待观念和行为规范等,它直接影响着接待主客体的接待观念、价值和行为规范,在实际接待过程中具体表现在接待的方式、规格、消费行为和习惯上。受传统文化以及世俗因素的影响,中国是一个重面子、重人情、重礼节、轻法理、轻理性的社会,这种习俗在公务接待消费中也有所体现,以为客人来了,不加以招待就是小气、就是不近人情;以为不大吃大喝、高规格接待就是不重视客人。实事上这种不正之风与腐败现象塑造了一种以高消费、公私不分为特征的新的公务接待消费文化,这又反过来助长了公务接待方面的不正之风与腐败现象的流行。因此,必须培养公仆意识、成本意识,自觉做到艰苦朴素、勤俭节约。
二、健全规范的接待制度
接待制度不健全、不规范、不合理,是导政公务接待消费不断攀升的重要原因。要从接待范围、对象、规格、标准以及接待程序上建立起一整套规章制度,一定要全面、细致、合理、具有可操作性,而且要从上面带头做起,各级坚决执行,不然就会形同虚设。同样,制度规范本身不健全,如在程序、内容方面安排不当,或者模棱两可,或者不具体、难以操作,这也是很难规范公务接待活动,容易刺激违规消费的发生。
三、强化接待经费的预算管理
在财政体制对公务接待的规范方面,存在的主要腐败隐患有:大量预算外和制度外资金的存在,成为滋生腐败和不正之风的重要原因。这些游离于常规监督之外的资金,为各种违规行为提供了条件和可能,成为大吃大喝、乱发补贴、公款送礼的资金来源。同时,预算编制和执行都是财政部门,财政部门既是预算的编制者,也是预算的执行者,这极容易使财政预算变“软”,约束乏力。加之政府各部门既是公务接待规定的制定者和执行者,也是“规定”的直接受益者,在预算软约束的情况下,这极容易使政府部门和公务人员的“经济人”本性得到释放和扩张,为自己的公务接待活动多安排预算,或者是在预算执行中寻隙自肥。预算执行弹性空间大,预算批准后,在执行中往往变动很大,在实践中预算的变动往往就由政府首长或财政部门决定,方便和纵容了公务接待中的违规行为甚至腐败行为。另外,要防止其它项目经费改为公务接待消费。
四、建立新型的接待体制
建立新型的接待体制,就是要建立一个从上至下的、双向负责的自成体系的接待体制。这个体制必须解决这样几个关键问题。一是上级接待机关对下级接待机构要有约束力,下级能够不折不扣执行上级接待机关要求,避免同级政府或领导的不合理的强势干预。二是设置单一的接待机构,避免机构、人员的重复设置,提高工作效率。三是建立统一的接待基地,构建自成体系的接待网络,设立定点标准统一的接待宾馆、饭店,规定统一的就餐标准。四是上级接待机关和领导要严于律己,带头执行好各项接待制度。
五、纳入对单位、领导干部考核重要内容
各部门要把规范公务接待消费管理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评选优秀领导班子、优秀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层层落实责任,严格考核,逗硬奖惩;要把班子成员职务消费情况纳入班子民主生活会述职述廉的重要内容,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及时纠正,限期整改。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和财政、审计等相关职能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切实加强监督检查,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甚至顶风违纪的单位和个人,要依照有关纪律规定严肃处理,并追究单位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的责任。对典型案例,要在一定范围内通报和公开曝光。同时,将党政部门的公务接待消费情况向社会公开,接受新闻媒体和公众的监督。
2.降低政府行政成本 篇二
行政成本是政府部门向社会或公众提供公共服务过程中所必须的行政投入或耗费的资源。行政成本是一个复杂的指标体系, 从财政学意义上讲, 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标准对行政成本进行分类和界定:
首先, 相对于整个社会资源的配置和政府与市场的分工而言, 行政成本表现为机会成本, 即一定的资源用于政府部门就失去了用于经济建设和用于私人部门的机会。机会成本是研究行政成本的出发点。其二, 相对于公共支出而言, 行政成本表现为政府规模, 政府规模可用财政支出来表示。财政支出按照具体用途, 可包括人力支出、物力支出、转移支出和其他支出;财政支出按照功能性质分类包括经济建设费、社会文教费、国防费、行政管理费和其他支出。另外, 政府规模还可用其他指标进行表示。再则, 相对于行政运转而言, 行政管理费是行政成本的主要表现, 是政府部门在决策、执行、协调和监督过程中, 必须消耗的代价。
从财政学角度确立行政成本概念的意义在于:一方面, 财政是政府职能的经济体现, 是政府行政的经济基础, “无财难以行政”;另一方面, 财政又是社会利益的政治表达, 是社会的上层建筑, “无政难以治财”。我国政府行政成本这几年来一直居高不下, 资料表明, 我国的行政成本不但远高于欧美发达国家, 而且高出世界平均水平25%。
行政成本是否合理是检验党政形象和执政能力的尺度之一。现在, 由于一些部门不讲究行政成本, 办事铺张浪费, 使行政开支愈来愈大, 再加之部分官员贪污腐败, 与部分群众生活还很困难形成较大的反差。加强执政能力建设, 落实科学发展观, 建设和谐社会, 迫切需要降低行政成本, 推行行政体制改革, 改变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局面, 做到体制畅通、政令畅通, 提高执政水平, 体现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
降低行政成本是民生优先、社会和谐的客观需要。党中央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 建设和谐社会就要以人为本, 以民生为本, 就是要求我们的各项工作要以关注国计民生为前提。特别是体现在公共财政支出的优先次序上, 即应依次为民生优先、就业优先、公共事业优先、环境优先、公平正义优先。现在大量的行政成本挤占了财力, 因此要切实地降低行政成本, 把有限的财力优先考虑到民生等重大问题上。
降低行政成本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必然要求。建设节约型社会, 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我国国情和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做出的重大决策。建设节约型社会, 在要求企业和民众节约资源和开支的同时, 首先要降低行政成本, 建设节约型机关。只有党政机关带头节约, 降低行政成本, 才能密切干群关系、树立良好形象, 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艰苦奋斗、厉行节约的良好风气。
2 现实扫描:国家行政机关行政成本现状
2007年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腾讯网新闻中心联合实施的调查显示, 在17836名受访者中, 98.3%的人认为行政成本的浪费现象非常普遍。调查中, 公众认为行政成本浪费现象最严重的三大表现是“公款吃喝” (95.8%) 、“公务用车” (86.2%) 和“公费旅游、出国” (86.0%) 。2.1总体行政成本水平。由于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有些机关遇事往往只算政治账, 不算经济账, 对行政成本的核算缺乏足够的重视, 以致行政成本偏高、效率低下的现象十分突出。a.在组织方面, 主要表现为机构庞大、人员臃肿、政企不分、政社不分、部门职能交叉重复、人浮于事。由于机构设置过多, 部门分工过细, 造成职能交叉、互相扯皮、政出多门、关卡过多、工作效率低下的状况, 人员膨胀的结果又导致行政管理成本增大, 增加了财政负担。b.在管理方面, 由于有些机关行政行为的规范化程度低, 充满了不确定性、随意性和惰性, 导致政令执行不畅、作风飘浮守旧。有的部门和单位只顾本部门和小团体利益, 对上级制定的政策措施, 合意的就执行, 不合意的就不执行, 或者在执行中出现偏差。c.从执行方面看, 不少行政人员的素质欠佳, 离国家公务员的法定标准仍有不小差距。一是干部队伍的结构不合理, 具有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的干部太少。二是思想素质有待提高。“为人民服务”、“执政为民”的公仆意识淡化。三是效率观念淡薄, 把时间花在开会办文上, 有的领导不算经济帐。2.2存在的问题剖析。行政成本居高不下,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既有内部管理原因也有外部环境原因, 既有主观方面的原因也有客观方面的原因, 既有经济方面的原因, 也有文化方面的原因, 既有法律方面的原因, 也有社会风气方面的原因, 具体来说主要有:a.行政组织设置不合理, 人员增加且结构不尽合理。一方面是机构臃肿还没有得到有效抑制, 一方面是财政供养人员还没有得到有效控制。这个问题不能彻底解决, 行政成本不可能降低或降低的幅度会很小, 这是导致行政经费开支庞大的直接原因。b.行政成本没有纳入单位和行政人员的考核范围。现在实行的各种考核, 大多只讲工作成绩, 做了什么事, 产生什么效果, 而却很少有人重视这些工作的财政投入, 因而, 导致了行政人员在工作中只讲成绩, 不讲消耗, 这就必然导致行政成本的增高。c.管理思想和手段落后, 不能适应形势发展要求。管理思想的落后主要是行政人员没有效率意识。管理手段的落后主要是受经济条件的制约。有些经济欠发达地区, 电网和交通、通讯基础设施建设十分薄弱, 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政府行政管理效率的提高, 导致行政成本增加。d.社会风气和传统文化的影响。礼尚往来, 迎来送往等一些不良风气, 封建思想、资产阶级的享乐主义、家长制作风等一些旧观念, 成了“吃请风”难以刹住的重要原因。这些社会风气的不良影响导致了毫无意义的行政开支。
3 对策建议:降低行政成本的路径探析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改进管理方式, 推行电子政务, 提高行政效率, 降低行政成本, 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这为我国各级各类国家机关降低行政成本提出了基本思路:3.1强化行政成本意识。要加强行政成本效益的宣传教育, 提高行政部门和人员对行政成本、行政效益的认识, 强化行政成本意识。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行政法规、行政法规上要明确降低行政成本, 提高行政效益的条款。同时, 要严格执行已经颁布实施的行政法规, 让每个人在工作中自觉降低行政成本, 提高行政工作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3.2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行政工作。发展是第一要务, 发展是硬道理。在行政工作的发展上, 我们始终要把握执政为民这一根本。发展不是盲目发展。必须要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 必须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要坚持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行政监管工作。例如要运用系统论, 解决好局部和全局的关系。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 解决好发展和生态平衡、环境保护的关系。运用唯物辩证法, 解决好人才战略、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等等。只有这样, 才能降低行政工作的社会成本, 取得行政工作的长期效益。3.3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要加快和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改变机构臃肿, 人浮于事的局面。做到体制畅通、政令畅通、机构精简、人员分流, 完善公务员制度, 实行末位淘汰制。同时, 要加快财政体制改革, 实现职务消费货币化, 搞好单位内部车改、工资奖金与效益挂钩等。促使行政单位增收节支, 减员增效。确保建立勤政、廉洁、务实、高效的行政部门。3.4改进行政工作方法。好的工作方法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行政监管要在依法依规、在过去方法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有所突破, 不断总结工作经验教训, 不断改进和创新工作方法。例如政府部门不再参与管理企业的生产经营, 政府部门要理顺多头管理、多头审批现象, 行政部门采用部门联合办公, 多会并开, 简化行政工作程序等。通过改进方法, 达到提高工作效益, 降低消耗的目的。3.5提高行政人员素质。搞好行政工作的关键因素是人。目前, 我国行政人员综合素质还有待提高, 加之行政工作趋向法制化、规范化, 这就需要我们去摸索, 去创新。就总体而言, 一部分行政人员还不适应发展了的行政工作。因此, 各级政府机关要采取措施, 坚持以人为本的方针, 加强行政部门执政能力建设, 加大培训力度, 不断提高行政人员执政能力和水平。行政人员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要不断探索, 不断总结, 不断进步。行政人员素质提高了, 行政监管工作质量和效益也就上来了, 行政成本也就降低了。3.6搞好预算控制。要完善和细化部门预算, 开展单项开支预算。在行政工作前, 根据计划和方案, 对即将发生的费用进行测算, 在综合考虑工作量, 人员、时间、物耗到以及各项变化因素后, 编制成本控制指标, 做到有的放矢, 节约人力、物力、财力。同时, 建立行政工作激励机制, 从而达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降低成本, 提高效益的目的。
摘要:行政成本是政府部门向社会或公众提供公共服务过程中所必须的行政投入或耗费的资源。由于体制内外各种原因, 我国行政成本长期居高不下, 并有逐年上升趋势。因此研究降低行政成本, 建设节约型政府问题具有现实意义。
3.我国行政成本降低的途径探索 篇三
摘要:行政成本是政府行政活动对经济资源的消耗,它由机构成本、运行成本和专门成本三部分组成。行政成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研究。降低行政成本,建立服务型政府,可以减轻民众的负担,重塑党和政府在民众中威望。可以从多种途径降低行政成本。
关键词:行政成本主要途径
0引言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降低行政成本是许多国家所追求的目标,然而由于政府干预经济行为的需要,迫使政府的规模不断增长,因此使得行政成本居高不下。而中国,目前是世界上行政成本最高的国家,这样的现实,应该引起高度的重视。
1行政成本概念
行政成本是一个复杂的不断变化着的概念。在新形势下,我国行政成本的概念可以界定为政府及其他公共机构基于其职能行为所消耗的经济资源。这里面有几层含义。一方面行政成本的表现形式是经济生活中衡量价值大小的货币。另一方面,行政成本所指向的经济资源不仅包括政府部门消耗的,也包含与政府有密切关系的其他公共机构的各项支出。其三,行政成本不仅仅指年度预算内的、也包括预算外的各种行政管理支出。
2我国行政成本支出的现状
2.1行政预算成本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逐年上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已经是被人们所公认的事实。但是,长期以来行政支出占财政总支出一直增长的态势,在财政支出占GDP总量的比重总体呈不断下降趋势的同时,其中的行政支出的比重却不断上升。
2.2行政预算成本支出的增幅高于同期财政收入增幅一般地讲,在行政成本支出中,行政预算成本支出应该是相对稳定的成本,而其他包括教育科技文化,以及公共事物发展预算支出是随着财政收入增加而不断增加的。因为行政预算成本支出的项目比较固定,而且管理费用也是能够控制的。
2.3预算外行政支出形成了较大的隐性行政成本行政总成本中应该包括隐性行政成本。仅从我国的公共财政体制来讲,政府财政收支一直有预算内和预算外之分。所以,单纯从预算内分析政府的行政成本是不够的,就会忽略行政成本。
3行政成本居高不下的成因
3.1观念性因素行政成本观念弱化,行政人员成本意识极其匮乏。行政价值观错位。有的政府部门和公务员首先考虑和顾及的不是人民的利益,而是本地方、本部门和本人的利益。
3.2制度性因素
现行的行政管理制度不科学,使行政成本居高不下。
首先,机构设置不合理。行政管理的层级多、人员配置多,必然增加机构运转的维持费用。其次,人事干部制度不科学。我国正处于在体制转轨时期,政府依旧承担着直接推动经济增长的繁重任务。在经济增长目标的驱使下,往往注重GDP和地方财政的增长率,至于付出多少成本,则缺乏考量。这种评价方式,很大程度上淡化了政府官员的行政成本意识。为了追求经济增长率,往往急功近利,以牺牲资源为代价,基本上不考虑成本,促使成本虚高不下。再次,预算制度、行政审批制度有缺陷。目前的预算编制体制不够健全,预算与编制颠倒,不是编制服从预算,而是预算服从编制:预算编制方法不科学,基数法的影响根深蒂固,预算追加频繁,支出的随意性过大,以致使国家的预算外资金与预算内资金大体相当,预算管理的作用远未起到应有作用。行政审批代替管理,审批事项过多过滥,程序繁琐,既降低了行政效率,又导致政府人员增加,机构臃肿,加重了政府部门和社会的双重成本。最后,管理不规范,透明度低。我国行政行为规范化程度低,又缺乏严密的监督机制,政府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不当权力合法化的非正常现象仍很突出,客观上为滥用权力、权钱交易、以杈设租等消极腐败问题提供了温床和土壤,导致隐性行政成本不断增长。
3.3体制性因素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全能政府”管理模式,政府职能划分不清,政企不分。许多关系到公众福利的问题,政府没有足够的财政资金去解决:而许多应该由市场自行解决的问题,却充斥着大量财政资金。政府职责不明确,越位现象严重,耗费了大量的精力和资源,增加了行政成本。
4我国行政成本降低的途径探索
4.1树立效益观念,强化成本意识,不断提高政府行政效能。行政人员要牢固树立行政管理的效益观念,增强行政成本意识。行政成本问题既是一个财政问题、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各级领导干部应在降低行政成本、建设节约型社会方面,带头作出表率。
4.2转变政府职能,精简机构和人员,不断降低政府管理成本一要按照市场化、企业化的运作方式,转变和缩减政府职能。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确定政府的行政职能,通过企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社会化管理的方式,引入竞争机制,真正把政府职能转移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精简机构和人员,减少政府管理层次,压缩政府规模。一方面,要在科学确定政府职能的前提下,合理定编定员,以法律的手段控制党政机关机构的设置和人员编制的随意增加;另一方面,要撤并机构,减少管理层次,实现”以减人促减事,以减事促减人”的良性循环。
4.3改进管理方式,推进制度创新,积极探索降低行政成本的有效途径新形势下我们必须针对存在的问题,认真总结国内外的成功经验,积极探索有效的管理方法和途径。完善现行财政管理体制,增强财政预算的刚性约束。降低行政成本的核心是财政问题,不管制定什么样的规范和制度,都要统一到财政预算上来。要把数额庞大的预算外资金、制度外资金全部纳入政府预算控制之内,通过推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或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实施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形成统一的政府预算,规范政府支出行为。
4.降低政府行政成本 篇四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县委、县政府继续深入扎实推进机关效能建设的要求,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为契机,以建设“学习型机关”为抓手,以建设资源节约型机关为目标,积极开展以“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服务质量、降低行政成本”为主要内容的主题活动,努力深化机关效能建设,为完成交通工作任务提供有力保证。
二、工作目标、重点和要求
(一)认真组织学习,努力提高对深化机关效能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开展“两提高一降低”主题活动,深化机关效能建设,促进我局机关工作人员勤政、廉政、优政。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党章,促进党员干部模范遵守党章、贯彻党章、维护党章,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加强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教育,弘扬正气,树立新风。力争通过学习等活动,促进干部职工忠于职守,依法办事,廉洁奉公,教育党员干部高效优质服务、勤勉尽责工作、勤俭节约行政。
(二)紧紧围绕交通的中心工作,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继续深入扎实推进机关效能建设,要紧紧围绕交通的中心工作任务,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为我县交通工作实施“十一五”规划起好步、开好局提供坚强有力的保证。一是以实施交通基础设施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工程进度。云景高速公路争取在8月底完成施工图,争取11月份开工。保质保量实施好庆景青公路滩坑库区淹没段复建工程(xx段),完成形象工程50%。库周公路争取部分上马。水运码头完成前期准备工作。康庄工程力争在今年年底之前全面完成施工任务。乡道砂石路面改造工程力争在今年11月底之前 保质保量全面完成施工任务。二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推进依法行政。三是继续深化政务公开,规范行政行为,提高行政效率。
(三)以建设节约型机关为目标,切实降低行政成本。既是落实科学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必然要求,又是继承和发扬勤俭节约优良传统的具体体现,也是加强机关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一是进一步规范和加强接待管理工作,严格执行接待标准,从严控制接待经费。二是大力推进办公自动化,文件传送、存贮、审阅等。三是加强车辆使用、维修等环节的管理。实行汽车定点保险、定点维修和“一车一卡” 定点加油等制度,努力降低车辆运行成本。四是严格控制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等办公设备的墨粉、墨盒等耗材以及纸、笔等用品的管理。五是加强办公大楼节电节水管理。提高节电节水意识,下班前切断办公室电源总开关,使用空调的时候,合理设置温度,注意关闭门窗。节约用水,杜绝跑冒滴漏。
(四)认真查办效能投诉,强化责任追究。进一步规范效能建设投诉工作,完善机制,加大投诉件的查办力度,提高投诉件办结率。要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对不作为、乱作为等影响机关效能的行为,严格责任追究。
三、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确保“两提高一降低”工作落到实处。
5.如何降低养猪成本 篇五
近几年来,玉米、豆粕等饲料原料价格偏高使得生猪养殖者盈利越来越低,“养猪亏本”的负面影响给猪农造成强大的心理压力,降低成本、减少亏损成了大多数生猪养殖者的首选对策。尽管当前猪肉价格保持在历史高位,但是由于饲料原料价格逐步增长,生猪养殖者在利润方面仍会面临一定的挑战,进一步开发和研究非传统性饲料原料变得尤为迫切。然而在如何降低饲养成本的措施上,却并没有现成的、科学的标准答案可供猪农参考,不少猪农在降低饲养成本的问题上考虑不周全,或者说不科学,使得结果事与愿违。
随着畜牧业生产的发展,农村出现了很多养猪专业户、生猪养殖大户,也集中形成了生猪养殖小区。但是由于受市场与疫病两大风险的制约,致使很多养殖户赚不到钱,甚至出现亏本。如何才能真正有效地降低饲养成本,使养殖保持赢利状态,本人从实践中进行归纳,总结出了以下6种方法,供广大养殖户参考。
充分利用当地资源,降低饲料成本
养猪主要成本来自于猪饲料,占总成本65%。近几年来猪成品饲料价格居高不下,如果单纯饲喂成品饲料,养猪成本很难降下来。冀西北地区土豆、胡萝卜、甜菜产量极高,价格低廉,对这些材料进行简单加工,与成品饲料混合使用可以大大降低饲料成本。另外,煮熟的甜菜叶子以及胡麻皮也是很好的猪饲料来源。如果合理地利用当地廉价的饲料原料,可减少1/3以上全价饲料的投放,从而可较大幅度降低饲料成本。
以河北省为例,当地除玉米以外的其他饲料原料产量也较为丰富,如高粱、小麦等均可作为育成猪的优质饲料来源。小麦营养价值比玉米稍高,可以完全替代原料中的玉米;此外,大麦和高粱其营养价值与玉米较为接近,可以部分或全部替代玉米。冀西北燕麦产量颇丰,也是猪饲料的优质来源,研究表明,燕麦可以替代猪日粮中40%玉米,当燕麦价格偏低时,使用燕麦代替部分玉米可显著降低猪饲料的生产成本。
尽可能的寻找其他副产品
加工副产品如小麦麸皮、甜菜渣等均可以利用于猪饲料中,添加量可达20%~30%。当这些副产品价格普遍低于玉米价格80%~90%时,通常可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当然这些原料的质量是有区别的,因此养殖户要保证获得质量可靠的副产品。近年来研究发现,日粮中添加甘油的猪与传统饲喂玉米或大豆日粮的猪生长性能表现基本相似,甘油是生物柴油副产品,这种液体能源味甜且可口,适口性较好,但是价格很高,不适合添加到饲料中,但当其价格经济划算时仍可以利用,倘若生物燃料产业继续发展,那么未来甘油将很有可能会广泛使用在饲料当中。
在仔猪养殖过程中使用鱼粉替代品
通常,猪从断奶结束至可消化豆粕的时期,仔猪传统型日粮中都含有大量的动物性蛋白质,譬如鱼粉、乳清粉。近年来,由于捕捞配额减少以及水产养殖业对鱼粉日益增长的需求,使得鱼粉价格显著增长,使得仔猪养殖成本偏高。养殖者可以在不影响仔猪健康状况的前提下,寻找一些鱼粉、乳清粉替代品,从而降低仔猪养殖成本。
在鱼粉替代品中,经常用的有:酶解豆粕、发酵豆粕、酶处理过的畜禽内脏粉、肉骨粉和血粉等。研究表明,断奶仔猪在饲喂上述蛋白质替代原料时,通常生长表现良好,无不良影响。Romnel(2011)研究指出,猪对鱼粉没有太特殊需求,所以在猪饲料中鱼粉添加量可以减少甚至不加。
添加植酸酶、DDGS降低生产总成本
猪日粮中需要一定含量的磷。由于玉米和大豆当中的磷被猪利用的量很少,所以日粮中通常添加磷酸二氢钙和磷酸氢钙来保证猪对磷的吸收利用。然而,随着这两种磷价格普遍偏高,越来越多的养猪生产者开始在猪日粮中使用植酸酶。含有DDGS的日粮同样可以降低猪对无机磷的需要量。因为DDGS中含有高浓度的可消化磷。如果植酸酶和DDGS同时使用,那么通常来讲,断奶仔猪和育成猪日粮中无需添加磷酸二氢钙和磷酸氢钙,从而可明显降低饲料生产总成本。
发酵和酶处理技术的使用,减少了传统豆粕中的抗营养因子以及其他对仔猪消化吸收造成困扰的物质。美国学者Hans认为,发酵豆粕和酶解豆粕也许正是生产者们苦苦寻找的降低成本的答案,同时还不影响猪对重要氨基酸的消化率。目前,多数试验表明,经过酶处理过的豆粕消化率明显优于普通豆粕,这表明豆粕通过酶处理可提高其消化率;发酵豆粕与标准普通豆粕消化率基本相同,这说明发酵并不会降低其消化率,反而在降低抗营养因子以及其他一些对于断奶仔猪来说难以消化的化合物方面有积极作用。
尽管近几年来DDGS价格一直处于上涨态势,不过把一定量的DDGS添加到猪饲料中仍可显著降低成本。目前,以玉米、豆粕、DDGS价格现状来说,DDGS添加量达10%时其成本可降低40元/t。研究表明,在日粮中其他营养成分比例均衡的前提下,普通或优质DDGS添加量达30%的日粮可用于饲喂不同生长阶段以及品种的猪,猪出栏时可至少节约成本50~70元/头。
加强猪舍养殖环境管理
强化猪舍清洁卫生,不但可以减少病菌及寄生虫感染,防止猪病发生,还能有效控制养猪用药成本,降低隐性成本支出。提高饲养人员科学管理水平,有助于降低管理费用支出,同时尽可能减少非生产性投入,在饲料成本无法压缩的情形下,也可有效减少养猪总成本,在当前养猪面临困境的情况,对提高养猪效益也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办法。另外,这几年猪病复杂,使人感到猪难养,但这些问题很多是由于猪农滥用疫苗和兽药导致的。在用药和免疫等程序上要严格按照程序来,不滥用,可以减轻这些问题的发生发展。
避免传统饲养观念的误区
在大多数养猪人的心目中,往往把市场猪价与饲养成本相提并论。猪价高时,很舍得增加投入,听到有什么好东西都想用,以期获得更多的利润;猪价低时,则尽量减少投入,能省则省,以为这样可以降低饲养成本。然而猪价是市场供需平衡状况所决定的,生产者无法改变;而饲养成本则主要由生产效率所制约,是投入与产出比例所决定的,是生产者实际操作的必然结果,与产品在市场上的供需关系无关,因此两者是互不相关的独立事件。不同猪场的饲养效益差异较大,最根本原因不是猪价不同,而是产出(生产性能)不同,并由此导致饲养成本大不相同。事实上,有经验的猪老板应该明白,饲养成本不但与产品的市场价格毫无关系,而且是个动态指标,在同一猪场内,尽管品种及所用饲料、疫苗、药物等都相同,但由于猪舍布局、饲养管理水平差异等因素,每栋猪舍的生产性能都可能有差别,因而其饲养成本也各不相同。正确认识这一点,对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来提高饲养效益自然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6.降低车间成本措施 篇六
第一章 目的及适用范围
第一条 合理开销费用,减少浪费,降低制造成本。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生产车间、工模部、仓库及办公室。
第二章 降低措施
第三条 减少无效耗电
第一款 照明用电:做到人走灯灭;少量人作业时,只供应其作业区的照明,避免少量人耗用大面积的照明。
第二款 空调用电:办公室空调分室控制,减少使用时间,减少不必要的空调用电;中午休息应关掉空调。
第三款 投影仪用电:产品测量完即关电源;间隔测量时,如间隔时间超过半小时,应关掉电源,不允许未使用而长时间开启电源。
第四款 复印机、饮水机用电:复印完即关电源;间隔测量时,如间隔时间超过半小时,应关掉电源,不允许未使用而长时间开启电源。
第五款 模具房、生产机械用电:模具房、生产机械不使用,应立即关掉电源,避免开着机械无效运转。
第六款 电脑用电:显示器设置5分钟不使用进入低功耗状态,15分钟不使用自动关闭状态。
第七款 空调、测试设备、模具房、生产线设立专门的责任人,负责设备的开启及关停。
第七款 原则上员工完成当日任务后,应立即离开车间,不允许无事在车间逗留。
第四条 减少物料损耗
第一款 不允许小物料掉于地面而置之不理。违反者按工艺纪律处罚。第二款 不允许损坏物料,谁损坏谁赔偿,谁承当责任。
第三款 因来料不良,在车间筛选或返工而造成的物料损耗,车间应在品质主管确认后,及时明确责任,及时处理。
第四款
车间物料做到日清日结,原则上当日出现的损坏物料当日处理,车间不允许出现呆料。
第五条 减少无效工时
第一款 合理规范车间平面布置,使车间内部物流最短,搬运距离最短,搬运次数最少。第二款 合理规范工位物料及工具的定置,使动作最经济、效率最高。第四款 车间严格执行工艺纪律,降低不良率,减少维修工时。第五款 车间做好日计划,做好生产看板,减少换线时间。
第六款 生产部合理安排生产计划,在任务令不饱满的时候,应集中安排一、二天调休,有效控制间接工时。
第七款 品质部严格控制来料品质,减少品质不良的物料进入车间,减少品质不良的物料的处理工时。
第六条 减少人力耗费
第一款 生产部确保生产计划准确率。准确规划车间的人力需求,做到合理配置人力。
第二款 生产部应根据工时定额确保日生产计划的均衡性。
第三款 车间应根据日生产计划及工时定额,做到合理使用人力,有效执行日生产计划。减少不必要的加班,减少工作不饱满带来的人力损失。
第七条 减少生产辅助用品的损耗
第一款 生产部要控制辅助用品的发放,认真做好台帐和批报手续。第二款 生产、品质等部门加强对复印纸、表格等用品的控制,做到不必要的尽量减少损耗。
第三章 附则
第八条 本规定由办公室负责解释。第九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7.降低政府行政成本 篇七
基于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的研究的3个项目将分享来自英国政府将近2000万英镑的新资金的一半, 来降低低碳能源的成本。由一些大学和能源公司的科学家管理的这13个项目获得了英国能源与气候变化部 (DECC) 的资金支持。能源与气候变化部希望推进CCS技术的进展, 并使该技术对于英国的投资者来说更加具有吸引力。Milennium Generation项目的目的是结合可以降低实施CCS成本的20%的低碳技术, 在英格兰北部的唐卡斯特建立一个原型发电厂。
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化学工程系的Paul Fennell博士正在与化学技术公司Calix和HEL-East的能源工程师展开合作, 以开发一个可以提供3兆瓦电力、同时回收90%的碳排放废物转化为农用石灰 (农民使用其为他们的作物改善土壤条件的一种产品) 的一个发电厂。
该项目将获得580万英镑, 来示范这些观点可以使其对英国大规模发电的去碳化具有经济吸引力。来自化学工程系的Daryl Williams博士正在研究减少燃烧过程发生之后用于进行碳捕集所需的总能量。他的团队希望通过提高一种称之为胺 (用来捕集二氧化碳) 的液体的效率来实现这个目的。
8.降低政府行政成本 篇八
关键词:行政成本分析;行政管理费;政府收支分类改革
一、我国政府行政成本增长过快、比重过高成为热点
近年来“两会”代表委员、学术界及媒体日益关注我国政府行政成本问题。2006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参事任玉岭提交给两会的《关于党政机关带头发扬艰苦奋斗传统的建议》提案,其中所提供的一组数据表明,从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至2003年的25年间,我国行政管理费用已增长87倍,而且近年来平均每年增长23%。行政管理费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在1978年仅为4.71%,2003年上升到19.03%,比日本的2.38%、英国的4.19%、韩国的5.06%、法国的6.5%、加拿大的7.1%、美国的9.9%分别高出16.65、14.84、13.97、12.53、11.93和9.13个百分点。
2007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浙江大学副校长冯培恩教授作了题为《加大节约型政府的建设力度刻不容缓》的发言,指出从1986年到2005年我国人均负担的年度行政管理费用由20.5元到498元,增长23倍,而同期人均GDP增长14.6倍,人均财政收入和支出分别增长12.3和12.7倍。可见20年来人均负担行政费用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人均GDP和财政收支的增长速度。
我国政府行政成本增长过快、比重过高给我国社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如我国政府行政成本增长过快、比重过高,尤其是地方行政成本占了地方财政支出的“大头”,政府进行公共建设与公共服务力不从心,长此以往,将影响了社会发展与国家进步。
有关专家测算我国在基本民生方面的投入占GDP的比例在全世界排名倒数第一,比非洲那些贫穷国家还低。(《中国青年报》7月5日)《2005年度零点中国公共服务公众评价指数报告》从普通公众对公共服务的主观感受出发,对当前中国的各项公共服务在数量、质量、效率以及价格等多方面的状况进行了公众满意度的量化评估。调查结果显示,当前中国公共服务水平并不令人满意,总体得分为63.16分,刚刚达到及格线。
以教育为例,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2000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4%。但据OECD测算我国2004年政府教育支出占GDP比重分别2.7%—2.8%,不仅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5.1%,也达不到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4.0%。
再以医疗卫生为例,作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的中国在医疗卫生领域面临着尴尬境地:在世界卫生组织进行的成员国医疗卫生筹资和分配公平性的排序中,中国位列191个成员国中的倒数第四位。政府缺少必要的投入和干预是造成中国有限的卫生资源使用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群众看病贵、看病难是近年“两会”上的一个焦点话题。
我国政府行政成本问题也成为近年来我国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笔者在中国全文期刊数据库以“行政成本”为主题词进行搜索,仅2006年全国各级各类期刊就发表225篇这一主题论文。
二、“行政管理费”科目是政府行政成本分析的基础
正如平衡计分卡创始人之一卡普兰教授指出“你不能衡量,你就不能管理”。代表委员、官员、学者要分析政府行政成本问题,政府要加强行政成本管理,都需要对行政成本进行准确的衡量。而衡量需要以科学的口径作为基础。
我国传统《国家预算收支科目》根据经费性质将政府支出划分为类、款、项三级。类级科目包括:基本建设支出、企业挖潜改造资金、地质勘探费、科技三项费用、流动资金、农林水等事业支出、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国防费、行政管理费、政策性补贴支出等。
其中“行政管理费”反映各级党政机关、人大、政协、民主党派机关、社会团体机关等经费。这一“行政管理费”科目口径是当前我国政界、学界对政府行政成本进行量化分析的基础。
我国原国家预算收支科目体系是从计划经济时期沿袭下来的,虽数经调整但都发生没有实质性变化,带有较强的计划经济和生产建设型财政色彩。这种分类便于财政部门按不同经费性质分配资金,同时也便于对政府支出中的生产性支出与非生产性支出比例,积累和消费比例等进行统计分析。但传统政府支出一个最大缺点是不能集中、直观、完整地反映政府在某一方面的全部支出情况。
如以我国传统《国家预算收支科目》为口径基础的财政统计资料难以清晰、直观地反映教育支出。因为虽然我国原《国家预算收支科目》设置了“13教育支出”科目反映公共财政在教育方面支出。但我国政府实际教育支出要大于“13教育支出”口径,除此还包括预算内其他教育支出如教育基本建设支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行政管理费等以及教育基金支出与专项支出。所以OECD认为“(我国)2004年教育事业费占GDP的2.1%,但是如果纳入其他与教育相关的预算内支出,教育总支出可能会达到GDP的2.7%;如果进一步计入用于教育的预算外支出,这个数值可能会超过GDP的2.8%。”
三、2006年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取消“行政管理费”科目
为了彻底地弥补我国传统《国家预算收支科目》缺陷,特别是为了适应市场经济下政府职能转变、建立公共财政体系需要,2006年我国推行了政府收支分类改革。这是公共财政乃至公共管理领域重要的一项基础性改革,政府收支分类科目是编制政府预决算、组织预算执行以及预算单位进行会计明细核算的重要依据。
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根本性变化在于打破了传统《国家预算收支科目》中一般预算、基金预算、债务预算之间的界限,并将原先游离于预算收支科目之外的预算外资金、社会保险基金也纳入进来,统一按照收支性质来划分收入、支出包括支出功能分类、支出经济分类科目。
支出功能分类和支出经济分类从不同侧面,以不同方式反映政府支出活动,有利于全面、完整、明细地反映政府资金的使用情况。支出功能分类反映政府职能活动,说明政府的钱到底干了什么事,如办学校、修水利等;经济分类反映政府支出的经济性质和具体用途,说明政府的钱是怎样花出去的,如办学校的钱究竟是发了工资,还是买了设备、盖了校舍。
支出功能分类主要用于政府经济主管部门如财政部门加强公共支出宏观管理包括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支出经济分类主要用于一般部门单位细化预算、加强财务管理、会计核算等微观管理。支出功能分类改革的核心思想是从服务于资金切块分配管理转到完整、直观地反映政府职能活动。最直观体现这一核心思想的转变是原先科目名称落脚于“XX费”或“xx支出”,而新科目名称落脚于职能活动。如原国家预算收支科目设置“教育支出”、“国
防费”科目,新科目则改为“教育”、“国防”。最实质性变化则是将原先分散于各个支出科目的某一项职能活动的支出全部集中地归在一功能科目下。再以教育为例:
支出功能分类科目中“教育”科目将原先分散于各个支出科目的政府在教育方面支出都集中归在该科目下,从而可以直观、清晰、完整地反映政府在教育方面支出。值得注意是原在“行政管理费”中反映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政府机关经费”也转到“教育”类下。
为什么政府收支分类改革要将原在“行政管理费”中反映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政府机关经费”也转到“教育”类下?除了前文述及,将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行政管理费”归在“教育”类下,则“教育”所反映的教育支出更完整全面。
更重要的是,2007政府收支分类体系中“支出功能分类”科目也不再设置“行政管理费”。因为这一科目并不是政府的一项职能活动,只是一种经费属性,所以当改革实现“从服务于资金切块分配管理到完整、直观地反映政府职能活动”转变时,这一科目就被取消。类似还有“基本建设支出”等科目。
虽然“行政管理费”科目取消,但是行政管理部门还是要实实在在发生行政管理费,如何反映呢?根据衔接有关规定,各党政机关、人大、政协、社团等机关由原行政管理费开支的部分,首先要根据各单位的职能,归入相关的功能分类,在确定了相关类、款后还要根据款下项级科目设置的具体情况分解到不同的项。如人大机关开支的人大经费,应列入200一般公共服务类人大事务款相应项级科目。又如教育主管部门通过行政管理费开支的政府机关经费,归入教育类下的教育管理事务款相应项级科目。如税务机关通过行政管理费开支的政府机关经费,应归入一般公共服务类税收事务款相应项级科目等。以此类推,实际上所有党政机关、人大、政协、社团等机关的“行政管理费”都拆分,归到相应的支出功能分类科目下。简而言之,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后原在“行政管理费”集中反映的党政、人大、政协、社团等机关经费要拆分之后分别进入新科目体系中不同支出功能分类科目。
这一科目转换尚不会对部门单位细化预算、加强财务管理、会计核算等微观管理造成重大影响,但是却对于宏观层面分析包括政府行政成本分析产生重大影响。可以预见,2007年之后我国两会代表委员再谈到政府行政成本问题,很难再拿行政管理费来举例说明。
四、结语
9.车间降低成本措施 篇九
根据现有的生产订单情况(每月订单量在100万片左右),配备的人员可以进行优化;由原来配置的21人(裁切19人、品质2人)精简到17人(裁切15人、品质2人)。最少可节约费用7440元。
二、生产辅材及耗材
生产前根据产品所需的辅料提前领料,并根据每个产品的标准用量(实际用量、损耗)来发放物料,严格控制损耗,并对辅料的使用进行管控,从而有效的达到成本的控制。
消耗品一般都是采取以旧换新原则,**车间消耗品可以回收再利用就只有防静电手套和无尘布。防静电手套一般是把后端使用过状态良好的手套给前段机台人员使用。无尘布回收后用于擦拭机台和包裹治具,减少抹布的使用量。
三、设备及水电的节约
设备的成本节约主要来自设备损坏后,造成设备的维修和零部件的更换,对此,设备的保养就变的尤为重要。日常的设备保养、周保养、月保养都是对于设备成本节约的前提;严格按照设备保养制度进行保养,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提高设备使用性能,降低维修及零部件更换的费用。
水电节约遵循人走机停原则,减少机台空转频率,对于不使用的机台要及时关闭减少浪费。车间一切照明电源都必须在离开后关闭。倡导大家养成节约用电、用水的良好习惯。
四、提升品质
10.降低材料成本的措施 篇十
物 资 集 中 采 购 招 标 管 理 办 法
中建二局安装工程有限公司
南充明宇5#地块机电工程
有限公司
中建二局安装工程降低材料成本的措施
施工材料消耗约占工程总成本的60%~70%,在整个工程成本控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材料的成本控制可从两个方面入手,即用量控制和材料价格控制。
用量控制:①在合理使用条件下,实行限额领料制度,各班组只能在规定限额内分批领用,如超出限额领料,要分析原因,及时采取纠正措施;②要不断改进和优化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和施工部署;③严格控制进料,购料一定要严格办理验收交接手续。对经检验不合格或在运输过程中损坏的材料,应立即与供货方办理更换或退货手续,以免埋下质量隐患;④加强现场管理,材料进场后应妥善堆放保管,避免二次倒运和损失浪费。运用行政、经济的管理手段,健全和完善材料的管理机制,实行统一采购和供应,降低采购价格。实行材料领用责任制,专料专用,包干控制的方法。
11.降低政府行政成本 篇十一
1 三合镇行政成本现状
三合镇位于安徽省西北部,全镇总面积27.33km2,下辖8个行政村,2006年全镇人口4.0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75万,占总人口的93.5%。该镇是典型的靠农业吃饭的乡镇,2007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6 962万元,财政收入22.04万元,人均收入2 650元。经济的困难严重制约了该镇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1.1 三合镇行政成本占财政指标比重分析
1.1.1 行政成本占财政收入的比重。
通过对行政成本与财政收入的比较分析,判断行政成本规模相对于财政收入的合理程度以及政府财力支持政府自身运转的保障能力。从表1可以看出,2002年,三合镇的行政成本是财政收入的1.14倍,2006年变为13.54倍,是2002年的11.88倍,这个数字是相当惊人的。从2002年起的这5年中,三合镇的财政收入从来就没有满足过政府正常运转所需要的资金,更不要说支持当地的社会发展了。
1.1.2 行政成本占财政支出的比重。
用财政支出中用于行政管理支出的比重变化情况可以判断政府行政成本的规模相对于财政支出的合理程度。从表1可以看出,三合镇行政成本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近5年来总体呈上升态势。2002年,这一比重为73.7%,2003~2004年有所下降,但到2007年已经增至93.5%,说明行政成本几乎占据了全部的财政支出。
1.1.3 行政成本占GDP的比重。
通过政府所消耗的经济资源占经济总量比重变化情况的分析,判断政府行政成本规模相对于GDP的合理程度以及行政成本与政府收益的关系。首先,从表1可以看出,三合镇行政成本与GDP的比值,5年来浮动不大,一直保持在4.5%左右,高于我国同期行政成本占GDP的比重。其次,行政成本占GDP的比重能反映出政府行政效率的情况。行政效率=行政产出/行政成本。行政成本与行政效率的关系见图1。E点至N点,行政效率随着行政成本的增加而降低,说明行政产出增加的幅度小于行政成本增加的幅度,或行政产出没有增加。三合镇2002~2007的行政成本的增长速度超过了GDP的增长,即行政产出增加的幅度小于行政成本增加的幅度,因而行政效率处在E点至N点之间,说明行政效率在不断降低。最后,一个政府的业绩一般可用GDP来反映经济增长。从表1中可看出,2002~2007,三合镇行政成本年均增长为11.21%,而同期GDP的这一数值仅为8.77%,行政成本的增长率高出GDP增长率2.44%,说明在GDP即政府绩效一定的情况下,行政成本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
1.2 三合镇行政成本相对偏高的具体表现
1.2.1 财政供养人口多,工资成本高。
从表2可以看出,2007年三合镇总人口与财政供养人数之比为262∶1。从表面看,这一比例不算高,但在实际工作中,还有各个村的村长、村支书和其他人员。村级组织虽然不属于政府行政系列,但是村级组织、领导人和其他人员为乡镇政府工作必然会产生行政耗费,这必然使行政成本总量增加。该镇的工资性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近2年快速上升,占到了总财政支出的1/2以上。而且,每一年该镇的财政收入都低于财政支出,特别是在2004年税费改革后,农业税、契税被取消,该镇的财政收入急剧减少,财政缺口加大,如果没有中央和上级财政的转移支付,连财政供养人员的工资性支出都无法负担。
1.2.2 机构庞大,运行成本高。
目前,三合镇共设有行政事业部门11个,财政供养人口148人。有了机构,就必须维持机构的正常运行,除去工资性支出,办公费、印刷费、水电费、交通费、差旅费、会议费、招待费等费用也都是必不可少的。从表3可以看出,虽然各种费用的绝对量近2年增长幅度并不大,但其相对于当年财政支出的比值却是逐年上升的,2006年比2004年上涨了近1倍。在诸多费用中,除办公费呈快速增长的趋势,占据相当大比重的招待费、交通费、会议费以及邮电费,总量都呈上升或持平的态势。如果现行的机构数量不能得到有效减少,这些由于机构设置过多而造成的各种运行费用。仍将得不到明显的降低。
1.2.3 职务消费和变相寻租存在,灰色成本高。
职务消费和变相寻租是我国政府部门普遍存在的问题,因为其具有隐蔽性,很难确切地用定量的数字说明。2005年之前,三合镇车辆使用都是通过租用来实现。2005年,该镇政府配备小轿车,据当地居民说,公车被私人使用是常有的事情,从2005~2006年相对于2004年大幅增长的交通费可见一斑。此外,通过各地之间相互考察学习、接待上级部门等机会,有些官员借机当作拉关系、谋发展的门路,搞变相寻租,公款接待、公款送礼、甚至将个人消费也归入了“接待费用”中,因此该镇近3年的招待费用一直无法减少也就不难理解了。由此从一个侧面说明,该镇的职务消费和变相寻租带来的灰色成本,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行政成本。
2 三合镇行政成本现状形成的原因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三合镇存在着行政成本相对偏高的状况。而形成这种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作为一个典型的农业镇,其经济发展落后,2005年只有24.67万元的财政收入,工业经济占全镇各业经济总量比例较低,其行政成本的支出效率较低,间接导致行政成本相对偏高的状况。除了宏观的经济落后这一原因外,还存在以下导致其行政成本偏高的因素。
2.1 行政管理体制问题
2.1.1 政府职能不清。
三合镇设置的11个机构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无所不包,收税收费、计划生育、社会治安无所不干。在该定位之下,乡镇实际成了一个全能的政府。政策由最高层传导至乡镇一级,乡镇一级同样无法避免结构失衡的问题,由此导致出现乡镇职能重组织生产和行政管理,轻社会服务的基本特征,由此还造成了乡镇职能的越位和缺位,带来了更多的成本耗费。
2.1.2 机构臃肿,人员冗余。
乡镇行政机构存在的“条”“块”分割和层层对口的行政管理体制也是以往历次的乡镇改革成效不明显的根源,由此造成乡镇政府机构臃肿,人员冗余。乡镇政府除了党委、政府和人大,还存在着数量庞大的“七站八所”等。从表4可以看出,三合镇的机构设置部门繁多、庞大臃肿。虽然该镇的机构数量,从2003年的13个减少到2005年的10个,可到了2006年又增加到11个,机构数量依然难以减少。而且机构在增长的同时,还存在职责不清和职责重叠的情况,使得机构间互相推诿、扯皮、人浮于事;随着机构臃肿而来的就是人员的过剩。2007年,该镇11个机构配置了148个工作人员,同其他同级政府相比,其工作人员数量明显过多,特别是个别部门人员严重失控,由此带来的为维持政府正常运行而负担的工资性支出、办公费用、差旅费、水电费等费用必然相对过多。
2.2 财政体制问题
2.2.1 财政权缺失。
目前,我国乡镇政府财政权过小,事权相对过大,是造成乡镇,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乡镇财政困难的原因之一。乡镇人大没有完整的收入、支出决策权,法律上也没有举债权,而乡镇的支出政策和支出标准基本上都是上级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制定的。但由于各地经济结构不同、发展的速度和程度不同,这种统一划定的财政政策形式上合理,实际上不合理。这些加剧了乡镇政府财政的困难,而乡镇的财政困难又导致了乡镇的乱收费,甚至陷入“养人收费,收费养人”的怪圈。
2.2.2 预算管理体制存在弊端。
在乡镇财政预算制定过程中,预算编制时间过短、内容粗糙,审议者信息不对称、缺乏审议过错追究责任制度,预算随意调整且不按程序要求进行等使得预算出现漏洞,腐败极易产生,成本不易控制。我国的预算体制没有形成一个鼓励节约的机制,而公共部门及其公务人员也是理性经济人,有着自身利益并且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此外,由于乡镇财政预算内外尚未集中统一管理,预算外资金游离于财政监督之外,一些不合理、不合法开支在预算外列出。按照学者的测算,“在地方政府的行政开支中,有58.9%是通过预算外方式花掉的”。
3 我国乡镇政府行政成本的控制对策
通过对三合镇这一代表我国一般农村特性缩影的中西部农业型乡镇行政成本实际情况的分析发现,乡镇政府的行政成本偏高表现是多样的,影响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体制方面的。因此,控制乡镇政府的行政成本还要多从体制方面找改革途径,不仅要从理论上去研究降低乡镇政府行政支出的可行性,更要探讨在降低行政成本的同时注重财政收入的增长,使乡镇政府的单位行政成本支出获得更高的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产品的效率[6]。
3.1 发展经济,转变观念
三合镇的行政成本之所以相对偏高,与当地经济落后有很大关系。因此,乡镇政府要因地制宜,努力发展当地经济,特别是二、三产业的发展,要最大限度的在增收节支上下功夫。
要改变传统观念,把公务员的成本意识提高到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的高度;要树立公务人员的法制观念,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严格按照程序办事,消除特权观,建立服务观,减少不必要的成本消耗,同时也为政府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3.2 深化体制改革
在造成乡镇政府行政成本相对过高的诸多因素中,体制问题是最为重要的一个。因此,要有效降低乡镇政府的行政成本,深化改革当前乡镇政府的行政管理体制和财政体制是当务之急。
3.2.1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一是要转变政府职能,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积极转变乡镇政府职能,由“管制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由“权力政府”向“责任政府”转变、由“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二是要理顺党政关系,合理设置机构。可以按照党委、政府、人大三位一体的乡镇政权结构模式配备干部;在乡镇政府机构设置上,要按照精简、效能、统一的原则,对乡镇所有内设机构重新进行整合,可统一合并为“四办”,即党政综合办公室、社会管理办公室、公共服务办公室、经济管理办公室。对于行政执法类站所,由乡镇人大对其进行监督考核。对事业性质类站所,将其承担的行政职能交给乡镇政府下设的办公室承担,其承担的技术性、服务性事务完全交给市场来完成。三是建立科学的政绩考核体系。改变旧的过分注重经济指标甚至以部门设置、GDP为主要指标的考核办法,废除与政府公共职能无关的产值、利税、招商项目等考核指标,在不增加农民负担的基础上,将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水平和质量,作为衡量官员政绩的主要内容和考核指标;同时,建立相关的政绩约束机制,以防出现急功近利且违反民意的“政绩工程”。四是提高自主决策能力。乡镇政府在自主决策时,可以参照上级政府的政策号召,更应该出台配套的可执行的具体策略。乡镇政府节约出来的成本应该主要用在自主决策,制定政策上,而政府决策和执行的成本应该主要用于保证政策质量。建议在制定决策时,多引进有关专家的力量,发挥他们的作用。政策执行的成本投入要讲究方式,拿出一部分资金作为对响应政策者的让利或者奖励,调动社会资金和力量为政策服务。五是降低乡镇行政的人事成本,拓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空间,缓解乡镇机关进人和分流的压力。为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拓展就业渠道应该“两条腿走路”,即一方面建立城乡统筹的就业制度,鼓励农民进城就业;另一方面,加速城镇化进程,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向非农产业转移。
3.2.2 财政体制改革。
一是要合理界定好乡镇政府的财权和事权,一方面确立乡镇政府是一级完整政府的观念,县级政府要支持乡镇政府在执行国家的方针、政策,完成上级任务的同时,根据自身实际,独立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另一方面合理地划分县级政府与乡镇政府的事权,应该有选择、分类型地向乡镇下放权力。二是深化预算管理体制改革,优化乡镇财政支出的结构,规范乡镇财政供养人员经费和行政管理经费,加强预算收入管理,保证及时足额入库,实行“镇财县管”,严格控制预算外资金的使用。
摘要:对安徽省阜阳市颍州区三合镇2003~2007年行政成本总量的变化进行了分析,指出该镇行政成本相对偏高及其具体表现。剖析了产生该问题的原因,并提出控制我国乡镇政府行政成本的对策,旨在促进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
关键词:乡镇政府,行政成本,存在的问题,对策,安徽三合镇
参考文献
[1]夏书章.行政管理学(第二版)[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
[2]张国庆.行政管理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3]王庆仁.应该重视对行政成本问题的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1999(10):11-13.
[4]张传亮.降低我国行政成本的对策研究[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6,27(2):42-45.
[5]周镇宏,何翔舟.政府成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降低政府行政成本】推荐阅读:
组织措施降低成本计划07-28
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08-19
降低运作成本调研论文09-15
浅谈如何降低采购成本09-11
工程施工降低成本措施11-07
降低农业面源化肥污染09-06
如何降低企业的离职率07-17
如何降低员工流动率10-28
降低剖宫产率的有效措施10-10
广州工伤保险缴费标准降低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