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与俄罗斯文学

2024-06-22

狼与俄罗斯文学(共12篇)

1.狼与俄罗斯文学 篇一

思郁:《俄罗斯文学讲稿》:纳博科夫与俄罗斯文学

像任何流亡到美国的作家一样,写作并不是一个很好的职业,除非你能写出一本《洛丽塔》那样的畅销书,才可能养活自己,成为一名完全的作家。1940年5月,纳博科夫到了美国之后,同样陷入过讨生活的困境,他甚至差点成为了一名快递员,做过家教,当过网球教练,四处演讲,给杂志撰稿,做自己的昆虫学研究,最终也不能免俗地成为一名教授文学的教授——在巴黎的文学圈,西林是个大名鼎鼎的小说家,到了美国他默默无闻,只能从头开始。也幸好有这样的一个过渡期,落难的小说家屈居于学院之内,成为一名批评家,让我们看到了身为批评家的纳博科夫自己的文学观是什么样的。无论是涉及欧洲的《文学讲稿》,还是关于《堂吉诃德》讲稿,以及关于他的母语文学的《俄罗斯文学讲稿》,对于我们了解纳博科夫的创作理念和方法都有着非同寻常的作用。

纳博科夫的毒舌是出了名的,就算你不读他的评论,从他后期的接受的一系列访谈中也能感受到他的刻薄。但是这种从媒体采访中建构出来的纳博科夫形象只是一个结论性的画面,我们缺乏有效的认识。我们能从很多话语中察觉到他讥诮的口吻,言不由衷的回答,漫不经心地调侃他的读者。所以访谈中的很多话,让人怀疑是否出于他的真实的态度,还是为了应付媒体故意做出的姿态。比如,当他从媒体中得知乔治·斯坦纳将他和贝克特、博尔赫斯并列称之为当代小说的三个天才代表作家时,他根本管不住他那张刻薄的嘴:“那个剧作家和散文家如今受到狂热的吹捧,在你提到的三人组合中,我感到自己就像两个基督之间的一个盗贼,虽然是个相当快乐的盗贼。”纳博科夫不止一次贬低和嘲笑过博尔赫斯,这并非特例,事实上,我们该问还有哪些伟大的作家是没有遭受过他的“羞辱”的。在其他地方中,他称他喜欢罗伯-格里耶和博尔赫斯,但是接下来的赞语中多少有点夸大其词:“在他们神奇的迷宫中你可以呼吸得多么自由和欢快啊!我喜爱他们思想的清澈、纯净和诗意,镜中的幻景。”这种无比热情的口吻,反而让人怀疑有多少的真实性。但是,访谈是即时性的,讲稿与访谈又不一样。访谈是随时可以变化的,留下的讲稿则是对教授学生的责任;访谈话语是给媒体的,而讲稿是讲给学生的;访谈只需要结论,不需要论证过程,而讲稿需要各种文本细节支撑,说起来才能令人信服;访谈可以哗众取宠,博取眼球,一逞口舌之辩,但是讲稿中说大话是需要让听众信服的,否则就要为自己的言论付出代价——据说纳博科夫在课堂上有两次授课,让下面的学生夺门而出,一次是讽刺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次是嘲讽弗洛伊德。

当然,这样的段子至少说明纳博科夫对俄国文学的态度。在《俄罗斯文学讲稿》中,我们得以领略到他的文学观,他在讲述列夫·托尔斯泰的那一章中,开篇就提及到,托尔斯泰是俄国最伟大的小说家。这是他心目中俄国文学的排名情况,第一,托尔斯泰;第二,果戈里;第三,契诃夫;第四,屠格涅夫。是的,当然没有陀思妥耶夫斯基,因为“这很像给学生的作文打分,可想而知,陀思妥耶夫斯基和萨尔蒂科夫正等在我的办公室门口,想为他们自己的低分讨个说法。”这个打分序列偶尔会有些变化,托尔斯泰一定会保持最伟大的作家地位不可动摇,普希金和契诃夫有时候会并列第二,接下来是屠格涅夫,然后是果戈里,最后负责垫底当然是陀思妥耶夫斯基。

《俄罗斯文学讲稿》中,托尔斯泰的篇幅最多,他对其解读分析的最为精细,其中很多解读确实让人耳目一新,可以与昆德拉对托尔斯泰的解读相媲美。尤其是他指出托尔斯泰的时间钟与读者的时间钟相一致的刻画手法,是一个新奇的认识角度:“真正吸引着普通读者的是托尔斯泰有赋予自己的小说以时间价值的天分,这些时间价值和我们的时间感恰如其分地吻合。这种成就有一种神秘的色彩,但并不属于天才本身所固有的某些值得颂扬的特性。这些时间安排上的巧妙平衡非托尔斯泰莫属;它给吻合的读者一种平凡的现实之感,读者很容易把它归结于托尔斯泰敏锐的洞察力。托尔斯泰的行文合着我们的脉搏的跳动,当我们坐下读他的作品时,似乎能感觉到他文中的人物正和经过我们窗下的人们以一样的节奏活动着。”

尽管纳博科夫一再贬低陀思妥耶夫斯基,但是精神变态的天才仍然是天才的其中之一,《俄罗斯文学讲稿》中留给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篇幅并不少。这种批判至少让我们领略到俄国文学中存在的截然不同的文学观。按照纳博科夫的文学观,他切入文学的唯一视角就是我对文学的兴趣——也就是说,从艺术的永恒性和个人天才的角度来看:“就这一点而言,陀思妥耶夫斯基算不上一位伟大的作家,而是可谓相当平庸——他的作品虽不时闪现出精彩的幽默,但更多的是一大片一大片陈词滥调的荒原。”在纳博科夫看来,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原始写作方法过于理性,他的人物只是和人相似的一种概念,并没有真正的具象化,细节化——细节是纳博科夫不厌其烦地强调的重点。所以,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其说是一位小说家,不如说是一位剧作家,“他的小说所表现的是一连串的场景、一连串的对话,是所有人物被集合在一起的场景——而且用到了所有戏剧的技巧,像高潮、出乎意料的来访者、喜剧式的放松等等。从小说的角度可来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就是一堆碎片;如果看作是戏剧,他的作品又过于冗长、散漫,极度失衡。”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纳博科夫对托尔斯泰的推崇,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贬低,在俄国作家中并非特例。1945年,以赛亚·伯林去俄国拜访阿赫玛托娃和帕斯捷尔纳克时,同样听闻这两位诗人之间的争执,帕斯捷尔纳克对伯林说,托尔斯泰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评价是对的,他的小说就是一锅糟糕透顶的大杂烩,掺杂了沙文主义和歇斯底里的宗教情绪。卷入其中的还有契诃夫,阿赫玛托娃曾经对帕斯捷尔纳克说,她无法理解为什么会推崇契诃夫,他的世界全是灰暗的。而帕斯捷尔纳克回答说,所有的俄国作家都在对读者进行说教,而只有契诃夫却没有这样做,他才是一位纯粹的艺术家。阿赫玛托娃正是因为不喜欢托尔斯泰的说教,才称之为自负的魔鬼,自由的敌人。相反,她崇拜陀思妥耶夫斯基。多年之后,另外一位俄国诗人,流亡到美国之后的约瑟夫·布罗茨基对这一伟大的俄国文学的传统进行了一个阶段性总结:“在某种意义上,托尔斯泰是不可避免的,因为陀思妥耶夫斯基是独一无二的。”

沉稳的普希金,踏实的托尔斯泰,自制的契诃夫,古怪的果戈里,这就是纳博科夫在《俄罗斯文学讲稿》中的大体总结。要知道纳博科夫并非鼓吹纯艺术,他反对的是艺术成为某种观念的牺牲品,而丧失了艺术的独特性。他并非反对政治性写作的艺术,但前提是艺术不能被政治利用,不能成为政治隐喻的牺牲品。他对帕斯捷尔纳克、索尔仁尼琴、甚至后来的布罗茨基,都抱有一种敬而远之的心态——《日瓦戈医生》的英文版后,纳博科夫说从艺术上看,这本小说陈腐、笨重、拙劣;索尔仁尼琴自然也被他认为是政治流亡的原因才获得诺贝尔奖,纳博科夫的名言是,艺术才是一个流亡作家的真正护照;而约瑟夫·布罗茨基流亡美国后,曾经收到过薇拉寄过去的一条牛仔裤,这是他们之间唯一的一次联系。在《俄罗斯文学讲稿》的开篇中,纳博科夫提及俄罗斯文学的整体概念,在他看来俄罗斯文学是一个近代现象,而且有其局限性,只限于十九世纪的几位大作家,打个比方,那个时期所有的作品可以“盛进一只容量为一个世纪的双耳细颈瓶”,至于二十世纪之后,他轻蔑地说,“那点零头,加个小奶罐就够了”。不要太在意纳博科夫的刻薄,他唯一的可取之处就在于,他自比为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的继承者,同时代的写作者鲜有能与其匹敌者,更何况他还是一位有着极为敏感的语言天赋的双语作家,肩负两种传统的写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俄罗斯文学讲稿》只是了解一位作家的批评观的窗口,而且这种批评观大都形成于青少年时期的阅读。思郁 2015/6/8 俄罗斯文学讲稿,【美】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著,丁俊 王建开译,上海三联书店2015年4月第一版,定价:45.00元

2.狼与俄罗斯文学 篇二

俄罗斯女性文学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 即原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解体 (1991年12月) 之前的一段时间。这一时期正是原苏联即将发生重大历史变迁的前夕。当时, 整个国家都充斥着一种动荡不安的情绪, 在整个社会动荡不安的社会背景之下, 原苏联国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都面临着一种极度的危机, 身处历史漩涡之中的文学界亦不能例外。动荡即意味着变化, 这是时代所赋予的一种契机。俄罗斯女性文学便是在这样一个大的历史进程中抓住了机遇, 迅速崛起而成为当代俄罗斯文学中引人注目的一道美丽风景。自诞生之日起, 俄罗斯女性文学就以其独特的视角、大胆的描写、深入的阐释而引起俄罗斯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广泛关注。如今, 历经时间的磨砺, 当代俄罗斯女性文学作为一个文学整体的身份已经得到了普遍认同。随着越来越多女性作家的涌现, 从而必将会进一步消解两性文学之间的传统界限。

伴随着一批又一批锐意探索的女作家在当代俄罗斯文坛的迅速涌现, 随之而来的是大量女性小说的问世, 其女性作品的规模与成就是俄罗斯文学史上任何一个历史阶段都无法与之相媲美的。例如1989年—1993年最初出版的几部主要的“女性文学”作品集:《女人的逻辑》《不记恶的女人》《纯净的生活》《新女骑手》《女禁酒者:当代女性小说集会飞行的妻子俄罗斯和芬兰女作家小说》以及《Glas.女性视角》。这些作品中均对女性的生存困惑、社会角色的反思、对身体的叙述和欲望的张扬等诸多内容做了大量的描写, 这些描写都因触动了以往传统文学中的“禁忌内容”而引起各方争论, 激起强烈反响。当然, 俄罗斯的女性作家也会不可避免地在自己的作品里涉及两性题材和一些有关性爱的敏感话题, 然而应记住的一点是, 对于她们而言, 这些内容并不是这些作家们的唯一目的。

二、当代俄罗斯女性作家涌现

多年以来, 俄罗斯女作家们都紧紧把握女性文学本身的题材, 对女性自身的生存状态与社会角色展开正面的透析, 其深入的分析和大胆的描写方法的运用, 都将俄罗斯女性文学的声势和影响推向了一个新的、前所未有的高度:女性文学的大量作品纷纷入围俄罗斯文学“布克奖”名单。这充分显示了女性文学俨然已成为当代俄罗斯文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众多具有鲜明创作特色的俄罗斯当代女性作家中, 堪称当代俄罗斯女性文学领军人物的是柳德米拉·彼特鲁舍夫斯卡娅 (ЛюдмираПетрушевская) , 塔季雅娜·托尔斯泰娅 (ТатьянаТолстоя) 和柳德米拉·乌里茨卡娅 (ЛюдмираУрицкая) 三人。

柳德米拉·彼特鲁舍夫斯卡娅成名于上世纪80年代末此前她的作品由于触及到了一些在原苏联时代不可能公之于众的生活真相, 而处于“地下的状态”得不到发表。这些作品一直等到苏联解体, 另类文学获得了合法性才得以与读者见面。她的作品以描写生活中的沉重一面和人际交往之间的紧张关系见长。至于创作方法则善于将戏剧、寓言等多种体裁融进自己作品之中, 从而扩大了其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其代表作品如下:《自己的小圈子》《如此一女孩》《阿里巴巴》《父亲和母亲》《爱情》《黑夜时分》《生腿》《通向爱情之路》等。彼特鲁舍夫斯卡娅还是一位多产的童话大师。她的童话创作既有民间童话的成分, 又有“魔幻文学”的影子, 通过对日常生活的描写, 揭示出生活中潜在的矛盾和现实世界的不合理, 如《两扇小窗》《乌龟的箱子》《成年人的童话》《喂, 妈妈, 喂》《幸福的小猫们》《被污染的海洋世界》《光明之城》等, 其中《喂, 妈妈, 喂》荣获1994年度俄罗斯文学“布克奖”。

系出名门的塔季雅娜·托尔斯泰娅 (她是著名前苏联作家阿·托尔斯泰的孙女) 是“三十岁一代作家”的杰出代表, 是文坛的新生代。她成名较早。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这位作家就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她最优秀的作品是早期创作的一些以回忆童年为主题的具有典型后现代主义风格的短篇小说, 《坐在金色的台阶上……》等。受西方文学的影响, 其作品语言华丽, 注重修辞, 有“美文”之称。作为新生代的一员, 托尔斯泰娅的作品更多地关注那些底层的、处于社会边缘的人的命运, 如《索尼娅》《最爱的女人》《亲爱的舒拉》《猎猛犸》《诗人和缪斯》等等。近年来这位女作家一直在俄罗斯和美国各大高校之间穿梭, 不断地将“文学教师”的创作风格带入当代俄罗斯文学之中。随着长篇小说《吉斯》的问世, 标志着托尔斯泰娅已进入俄罗斯当代文学大师的行列了。

柳德米拉·乌里茨卡娅则是“当前俄罗斯作品销量最多的作家”, 她在欧洲的一些国家也受到推崇, 拥有大量的读者群。随着《美狄亚和她的孩子们》《库科茨基医生的病案》《忠实于您的舒里克》三部作品中文译本的问世, 乌里茨卡娅于2005年荣获中国人民文学出版社颁发的“年度最佳外国小说奖并于同年应邀访问了中国这些成绩的取得都适于这位女作家擅长创作“家庭生活的史诗”和善于细腻而准确的解读俄罗斯女性的历史命运与现实处境分不开的。

三、用女性视野构建俄罗斯现实

上世纪末原苏联解体后, 俄罗斯推行民主化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表面上, 这些举措改变了原苏联工业化时代所遵循的一切标准。实际上, 解体后的俄罗斯民众对原先的使命感、责任感、俄罗斯情结等曾在俄罗斯传统文化中引以为豪的那些东西直到如今依旧保留在人们的心中。面对俄罗斯大变革时期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 以及这一大变化给人民心灵与生活所带来的巨大冲击, 都被女性作家们以女性特有的视角、观察力所一一表现出来。就这样成就了当代俄罗斯女性文学, 由此也改变了俄罗斯文学的构成:不管存在的争议有多少, 又多么剧烈, 当代俄罗斯女性作家在当今俄罗斯文坛展现出了蓬勃的艺术生命力。

当代俄罗斯女性作家以其特有的女性心理, 特有的看待世界的有别于男性作家的独特视角, 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审视世界的角度。以柳德米拉·彼特鲁舍夫斯卡娅, 塔季雅娜·托尔斯泰娅和柳德米拉·乌里茨卡娅为首的女作家群体在当代俄罗斯文坛已占有一席重要的位置, 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

女性作家们以自己独特的笔触从社会学的角度对女性意识、女性命运、人际关系发展、亲情、友情、爱情、生存、死亡等日益成为我们当今时代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而且善于运用优美的、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人类的传统观念以及人性:童年、爱情、家庭、个性发展、人际关系等等。此外, 她们熟悉生活, 高度关注日常生活, 善于从琐碎的现实生活中提取具有代表性的一面, 并不回避现实生活中阴暗的一面。通过女作家们的叙述, 我们可以通过主人公的一言一行, 主人公的思想变化等, 把虚构的主人公现实化, 从而延伸到现实生活中来。

由此可见, 随着当代俄罗斯时代的到来, 女性文学迅速成为近二十年来俄罗斯文坛上的重要景观之一, 客观上迅速成为当代俄罗斯文学的主流趋势之一

参考文献

[1]黎皓智.20世纪俄罗斯文学思潮[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2]唐逸红, 徐笑一.浅析柳德米拉.彼特鲁舍夫斯卡娅的童话创作[J].俄罗斯文艺, 2009 (2) .

[3]金亚娜.俄语语言文学研究.文学卷:第1辑[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2.

3.俄罗斯文学 读后感范文 篇三

其实不在远方

——《跳来跳去的女人》读后感

这是一个跳来跳去的女人,奥莉加。意志漂浮不定,情感错综复杂,她有教养、有美貌,也有自己的一条准则:人的美和价值就在于他的不同凡响。小说的一开始注重描述她那看似滋润而又确确切切的充满小幸福的家庭,奥莉加此时此刻是幸福的,因为温顺﹑纯朴﹑善良的丈夫戴莫夫一直都深爱着她,默默地宽容这个并非很懂生活真谛的妻子。

其实倘若奥莉加安于自己那平凡而又温馨的生活没有什么不好,但是因奥莉加向来就意志不定,生性不成熟,加上身边的人不停地赞其天赋、智慧、使得奥莉加越发地觉得自己的命运不会平平淡淡,因此她热衷认识名人,崇拜名人,时常做着不切实际的千秋大梦,想要成为一个不平凡的人。“她唱歌,弹钢琴,画油画,雕塑,参加业余演出,所有这些她都不是马虎从事,而是干得十分有才气”。然而她并不真心崇拜艺术,不能在艺术中得到情操的真正陶冶。她所享受的只是被欣赏的光鲜亮丽,所谓高贵名流的举止背后其实是一颗空虚苍白的心。她不停地在追求着什么,却一直不清楚自己追求着的究竟是什么。

奥莉加全心全意地追逐着伟大的人,在追逐中成功地赢得了画家里亚博夫斯基的短暂的爱,自以为自己是画家的创作灵感,他们谁也离不开谁,却不愿承认,对方早已“累了”。与此同时,她一次又一次地忽略丈夫戴莫得的深情和伟大,在他“又渴又饿”之时派遣他去为自己奔波取来衣物首饰;在他无私地为科学事业服务为科学事业献身之时不顾一切地跑遍每一个认得的女人的家,为的是里亚博夫斯基;在他想要与自己分享成功的喜悦之时只顾举行一个又一个的晚会,寻找一个又一个的伟人。

在奥莉加的心里,自己的丈夫是最普通的人,不爱艺术,不才华横溢,没有一技之长。她忽略了自己的丈夫,一直在人群中追逐。直到丈夫去世之时她才发现,最大的英雄就在她身边,朝夕相伴。他没有唱歌跳舞绘画等其他才艺,却一直在自己的职位上勤恳工作,他可以不辞劳苦去照顾自己的同事,同样也会为救病人牺牲自己的性命。宽厚勤恳的戴莫得,总是默默无闻地尽着自己的义务,甚至不顾自身安危去抢救病人,这样一个在平凡劳动中完成着不平凡事业的人物才是真正的英雄。

奥莉加之所以跳来跳去,是因为她对自己的才华、爱情、生活的不确定和不满足,她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不满足于她所拥有的东西,为了追求而追求。最终她永远地失去了自己追求一生又一直未能真正理解的东西。

关于理想。任何一个人都可能会“跳来跳去”,因为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所谓的梦想。每个人一定都有这样的茫然,不满足自己所拥有的,跳来跳去,随波逐流,穷

其一生追寻世俗的价值,不知道人的真正价值,也不知道自己心中真正的渴望。而这时,若停下来,我们就会发现,可能正在追寻的那个东西并不是最重要的,或者,其实追寻的就在自己身边,而自己却像奥利加一样,只把目标放在自身以外。“跳来跳去”的时候,适当的停一停,审视自己的内心是很有必要的。

关于爱。我们总觉得身边的人对自己的好就是理所当然的。我们习惯了这样被关怀,把他人对自己的爱当作为所欲为的资本。就奥莉加那样,她一次又一次地向丈夫索取,却从不羞愧。我们有时也会陷入这样的境地,得不到的,永远是最好的,身边的,却又没有意识到,对其弃之如糟糠,等到醒悟却已经来不及了。父母总是像文中的戴莫得那样,不计一切地对我们好,包容我们,而我们却在外面的世界“跳来跳去”,疯狂地追逐寻找心中所谓的那个人那个梦,直到狠狠地受了伤,才想起父母的好,想起家的温馨。又或者在刚靠近之时对对方的爱心存感激,却随着彼此越来越亲密不断地提出更多的要求,一旦不能被满足就急切地想要寻找另外的慰藉,在外跌跌撞撞了一番才发现还是身边的好,但身边的人已被自己弄得遍体鳞伤,再也回不去当时。

4.哈尔滨俄罗斯侨民文学在中国 篇四

哈尔滨俄罗斯侨民文学在中国

在俄罗斯曾经经过的那个特殊年代,许多俄罗斯人,尤其是其中那些思想家、作家和艺术家,携带着俄罗斯本土文化的血缘,被迫远离家园,侨居异国他乡.笔者对俄罗斯侨民第一次浪潮时期旅居我国哈尔滨的.俄罗斯侨民及侨民文学进行粗略的分析,对那段不该忘记,但确实曾被忘记的历史、文学现象、主要作家及思想状态、关注情怀,予以简明扼要地追忆与反思.

作 者:王亚民 郭颖颖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刊 名:中国俄语教学 PKU CSSCI英文刊名:CHINESE RUSSIAN TEACHING年,卷(期):24(2)分类号:H35关键词:俄罗斯侨民 哈尔滨 创作活动

5.读《狼与鹿》有感 篇五

故事讲道:一群鹿在草地上边晒太阳边吃草,突然,草丛中出现了一只狼,众鹿一见到狼就吓得四处逃命,其中一头鹿却毫不惧怕,冲上去就和狼搏斗。斗了很久,那只鹿因为体力不支,被狼咬伤了好几个地方,于是,它开始向群鹿发出求救信号,结果没有一只鹿前来助阵,最终,这只鹿被狼咬死了。它在临终前痛心地说道:“看来不是我们鹿族软弱无能,而是因为自私破坏了团结,才使整个鹿族落到了这么个可悲的地步……”

读完这篇文章之后,我对这只鹿既同情又可怜,我们都知道:“团结力量大”这句话,一只鹿毫无疑问是斗不过一只狼的,可如果是两只、三只、甚至更多,就可能杀死一只狼。这篇文章告诉我们,团结的力量是强大的。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证明这个道理:一块石头算不上什么,但许多块石头却可堆成一座高耸入云的山峰;一块普通的砖头,用锤子轻轻砸一下就碎了,但许多的砖头垒筑起来,可以砌成万里长城;一个人的力量虽小,但许多微弱的力量汇集起来,就能战胜一切!

如果我们的集体不团结呢?她就会像那个鹿群一样,给人留下的只有悲哀和同情。在我们一实小这个大家庭里,只有大家都热爱集体、关心集体、把团结当做自己的一份责任,我们的集体才会充满阳光,才会更有力量!

6.狼与俄罗斯文学 篇六

《文艺报》消息, 俄罗斯2011年度“处女作”文学奖于是年年末揭晓。2011年参选作家年龄段有所提高, 从25岁至35岁, 这为初试锋芒的青年作家, 也为稍有经验、年龄略高的作家创造了竞争的机会。评委会在选定每一个奖项时都面临艰难的选择, 主要的标准不仅是作者的才华和是否有发展前途, 而且还要考虑作者的独立自主性, 他的创作是否不受文学风潮的左右, 在这些方面, 所有奖项的得主几乎都获一致通过。2011年度“处女作”奖得主如下:“长、中篇小说”奖:弗拉季斯拉夫·帕谢奇尼克的中篇小说《莫德》;“短篇小说”奖:爱德华·卢科亚诺夫的《短篇小说集》;“诗歌”奖:安德烈·鲍曼的《千叶蓍》;“戏剧”奖:叶卡捷琳娜·瓦西里耶娃的三部戏剧《你曾经在我这里》《热烈地爱我吧!》《有朝一日我们大家都将幸福》;“随笔”奖:玛丽安娜·约诺娃的《花园里的住客》;“科幻”奖:安娜·列昂尼多娃的长篇科幻小说《临死之前》。2011年度“处女作”奖金从原来的20万卢布提高到100万卢布。这届“处女作”奖已是第12届。

7.狼与兔寓言 篇七

群狼觉得兔子说得也有道理,就放开了他,让他在前面带路,他们一起去找羊群。但走了一会儿后,这群狼越来越饿,就迫不及待地问兔子:“兔子,咱们还要走多远?”

“你们看,马上就到了,翻过前面这座小山就是了。”兔子回答。

狼群开始跟在兔子后面爬山,但实在饥饿难忍,就扑过去把兔子抓住分吃了。一只小兔子当然填不饱这么多狼的肚子,但周围再也没什么可吃了。狼群继续往山上爬,到了山顶上一看,不远处真的有一群肥羊正在悠闲地食草。

群狼饱餐了一顿。这时,一只狼开口说:“咱们好像挺对不起兔子啊!”

“要不咱们回去看看,找到兔子的遗骨,把他好好埋葬了吧。”另一只狼也是满怀愧疚。

8.狼与兔寓言 篇八

那天黎明,小兔子在百花丛中散步,黄鼠狼便把自己的家搬进兔子那儿。兔子吃饱了嫩草,活动闲逛了一阵,撒了撒欢儿,便回到了他的地下住处。黄鼠狼这时正把头顶在窗子上向外探望。兔子见此情景感到很吃惊:“啊,我的老天爷!真是见到鬼了。喂!黄鼠狼女人,你还是赶快从我的屋里离开吧,要不然,我就把你的冤家对头老鼠都叫来。”

黄鼠狼太太显得很有理:“这是一座需要伏下身子爬着才能进来的住处,你和我理论打官司,这真是选中了题目!就算这是个国家,我也要看看是什么法律总是让你或你的家族来继承财产,而不是让我的家族或我来继承这份家产!”

兔子便根据风俗习惯说:“这些惯例使我成了这座房子的主人,规定了父传子,现在传给了我,这是不言而喻的。”

“好吧,我不跟你多说了,还是请猫先生来评评理吧。”黄鼠狼说道。

这只猫,过着清心寡欲的修士生活。他外表温和善良,仿佛是个圣人,他丰满富态,有着一身好皮毛,是一个处理疑难案子的专家。兔子同意请他来裁决,于是与黄鼠狼一同来到了这位法官的跟前。

“请靠近点儿,我的孩子,再靠近点儿,我老了,耳朵有点儿背。”兔子与黄鼠狼一同走上前来,丝毫没有防备。看到他们已到了自己的掌握之中,这个假法官便突然左右出击,将爪子伸向双方,为调解他们的纠纷,他把这两个诉讼者一同送进了自己的嘴里吃掉了。

寓意:

9.狼与俄罗斯文学 篇九

《守夜人》中译本的扉页上,谢尔盖·卢基扬年科在《致中国读者》里写了这样一段话:“当我写这本书的时候,我觉得它是一本非常俄罗斯化的书。故事发生在俄罗斯,人物绝大部分是俄罗斯人,而且尽管情节荒诞离奇,但主人公所面临的复杂问题是每一个俄罗斯人都感到亲近和能够了理解的。”这段话形象地指出了《守夜人》作品的写实性。

首先,小说逼真再现了俄罗斯解体后混乱的社会环境。《守夜人》虽然是一部奇幻文学作品,但对俄罗斯现实生活的描绘极其真实和生动。它的故事发生地并不是遥远的异域,阴森的古堡,广袤的森林,而是俄罗斯的首都莫斯科。作为现代化的都会,作者笔下的莫斯科并不是一个适宜的居住场所,出去一圈,防盗门的锁芯就可能被掏出来了。人们居住的环境是那么肮脏凌乱,到处是污点,“墙上的字和肮脏的鞋印、打碎的灯和龌龊的电梯……”这就是莫斯科。如果说自然环境的脏乱尚且可以容忍,那么社会环境的污浊则令人根本无法忍受。小说开篇吸血鬼诱捕小男孩叶戈尔的过程,完全可以看作是苏联解体之后混乱现实的一个缩影:黑社会猖獗,晚归的孩子被胁迫,无助而恐慌。警察却靠在栏杆上,“沮丧地在稀少的乘客中搜寻着容易得手的猎物”。整本书里警察的形象不断出现,而且一次比一次恶劣。他们不去抓捕真正的罪犯,却在遵纪守法的人群当中寻找能够敲诈勒索的对象。当主人公安东拼命去追赶吸血鬼,挽救小男孩时,两个警察拦住了他,只因为他在杂货店买了一瓶酒——是掺了煤油的劣质白酒;还有一次光天化日之下警察检查他的身份证,看能不能捞到点油水。社会混乱,罪与法的倒置处处可见。作为现代化大都市的莫斯科是光明与黑暗双方实施阴谋诡计的“演武场”,而穿插其中的是形形色色的人们,其中一个主要的人物是主人公宿命中的爱人斯维特兰娜,她是内科医生,有体面的工作却依然过着艰辛的生活。

自发地猎杀黑暗一方成员的马克西姆有一段无奈的内心活动,是对自己处境的描绘:“夜不归宿,妻子会认为他有了情人,他没有。全部罪孽不过是疗养地发生的罗曼史、工作单位里的私情和出差期间邂逅的职业女性……再说,她们也不是花家里的钱买来的,而是客户们提供的。这时你是不能拒绝的,否则就会得罪人。或者人家会以为你是个同性恋者,下次就会带些少爷来……”1看过以后,我们会觉得这真是一个奇怪的世界。在这样的一个社会里,除了少数“新贵”或“寡头”外,大部分人民都在为生存而挣扎,他们艰辛地工作,困苦地生活,酒徒、吸毒者、犯罪分子不断地出现在街头。新贵们盛气凌人,对“他者”的逢迎,对普通人的蔑视……这一切合在一起,构成了苏联解体之后的社会全景。

其次,作家对社会和生活的严肃思考增加了写实的深度。主人公安东是一个有超能力的他者,但他的实力不强,即我们通常理解的那种小人物。因为可利用的价值不大,所以他常常处于被动的局面,被陷害、代人受过,甚至被追杀,只因为他是一枚随时可以抛弃的棋子。安东面临的困境是全体俄罗斯人民都要面对的。究竟谁才能在俄罗斯过上好日子?拥有超自然能力的他者都不能,一般的百姓就更加不可能。小说当中随处可见政治上的嘲讽,对斯大林进行的评价,“斯大林——他罕见的自恋,又非常善于伪装自己。”2非常尖锐。而对真理与谎言辨证关系的探讨,则充满了哲理。

小说中还引用了大量俄罗斯流行乐团的歌曲,比如歌曲《复活》中吟唱的“都去寻找生活充满热力的国家”表达了相当一部分俄罗斯人的向往与追求。

作家对善恶、对生活、对社会的哲学思考有他的深层次原因,毕竟苏联解体这种重大变故不是一种普遍规律,如此翻天覆地的大动荡对人民的心灵及生活产生的冲击是难以想象的,从这些讽喻和思考中我们可以窥见俄罗斯一部分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推崇个人崇拜、强权政治的时代是可悲的,但是国家崩溃了,社会一片混乱则更加可怕。这就向我们昭示了一个问题:民主是有条件的,并不是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传统都适宜民主制度,尤其是照搬西方国家的“民主”。

注释

11.[俄]谢尔盖·卢基扬年科《守夜人》第162页,秦一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第1版

10.狼与狐狸作文 篇十

第二天一早,狼来到了狐狸的家。才刚刚碰响了门,狐狸就像看到了猎人把枪口瞄准了他一样,猛地从沙发上跳了起来。还不等狐狸回过神来,狼连招呼都没打,就开门见山、单刀直入地说:“喂,狐狸,你教我一下,你怎么捕猎的啊?我的老祖宗不也教过你祖辈狩猎过吗?”

狐狸结结巴巴地说;“这……个么,是……”“少废话,你还要不要脑袋了?”不等狐狸说完,狼就一边粗鲁地打断了狐狸的话,一边盯着直冒冷汗的狐狸。狐狸怕狼,只好说:“好吧。”“快说,别啰里吧嗦的!”狼迫不及待地吼道。狐狸说要先得学会微笑才行。

“微笑得像我这样,”狐狸说,“看见了没?试一试!”狐狸一边说,一边做了一个微笑。可是狼却怎么都学不会,总是龇牙咧嘴的。

“这样可不行。你看,”狐狸一边说,一边指着窗外一只飞走的鸟,“那只鸟都被吓跑了。”

“那怎么笑呢?”狼大声叫骂道。

“你要有耐心。”狐狸说,“我看还是带你去实地实践吧。”说着,他们便向野外走去。

他们不过一会儿就发现了一只蟋蟀。于是,狐狸便悄悄对狼说:“你到那丛草后面藏着,看我是怎么做的。”

吩咐完,狐狸便假装亲热笑眯眯地对蟋蟀说:“嗨!蟋蟀,今天的天气真好啊,我们去散散步吧!”只见一片树在树枝上蹦了一下,便跳了下来。狐狸以为蟋蟀下来了,便猛扑过去。谁料,蟋蟀却从另外一片叶子后面现身了,并解释道:“自从我看到在狐狸粪里有蟋蟀的翅膀,便对狐狸警戒起来。事实证明我是对的,狐狸不可信。”

11.狼与羊童话作文 篇十一

只有狼性的人生难以感受生活中的享受。像百度老总他们这样的人,他们的一生在狼性中度过,只有进攻才能满足自己的需求。可殊不知,停下脚步,沿途的风景也很美妙。没有羊性的狼,一生都是拼搏,很少有机会享受这恬淡的生活,体会世间的美好。

只有羊性的人生不会明白拼搏的乐趣,只会在生活中安逸。人生的价值不是安逸,而是追求奋斗。在著名的“安史之乱”中唐玄宗攻元天宝后,志得意满,决意放纵享乐,不问国事,在纳杨贵妃后更加沉溺于酒色。在这期间,唐玄宗任用“口蜜腹剑”恶名的李林甫为宰相,李林甫死后又以杨国忠为相,使朝政上出现了宦官干政的局面。后来高力士的权势赤手可热,常常带着将领挑起异族的战事……一桩桩一件件使以胡人安禄山为首趁唐朝政治腐败,军事空虚之机发动叛乱,唐玄宗吓得逃跑,唐朝从此由盛转衰。所以,没有狼性的羊,必然会使安逸走向颓废。

在狼性中学会羊的温顺,在羊性中学会狼的拼搏。韩雪在娱乐圈中如神一样的存在,即使她有着神秘而强大的家庭背景,但她没有因为家庭背景和放松安逸生活,而是在每天都在学习。曾经她的英语不好,她便每天早起听英语广播,每次去图书馆一去就是去一天。后来她在配音的路上取得了成就,受到大众对她的喜爱。三十多岁的她每天都过着自律的生活。有时勤勤恳恳的工作,有时又在繁忙的工作中享受人生。

我们的人生可以普通,但我们必须拒绝平庸。我们可能做不到百度老总那样的成功,但我们绝对不能像唐玄宗的安逸,我们必须要像韩雪这般向前行。

12.狼与羊作文 篇十二

小羊丽丽在河边的小草从中玩耍,突然感觉口很渴,便去河边喝水,饿狼大灰正饿得发晕,四处寻找食物,突然发现了在河边喝水的丽丽,心里很高兴的想“太好了,午餐终于有着落了,哈哈,还是一头大肥羊!”慢慢向丽丽靠近,然而丽丽好像感觉到危险,马上转身就跑。大灰飞快的奔向去抓丽丽,丽丽毕竟跑步不是大灰的对手,很快就被大灰抓到了。大灰正准备杀掉丽丽时,丽丽突然心生一计,对大灰说“狼大爷,我反正快要死了,听说您笛子吹的很好,您吹笛子我跳舞好不好,我可以听您吹笛子,您可以欣赏我的舞蹈。”饿狼大灰想了想就高兴的答应了。并同意吹笛子为丽丽伴奏。大灰吹起了的曲子,丽丽也跳起了优美的舞蹈,丽丽越跳越快把大灰都看呆了,但笨蛋大灰不知道他中计了!

不久,笛声被保护羊的牧羊犬听见了,它们和丽丽有商量的,当它遇到危险时,羊群就会吹笛子报警,牧羊犬们立刻跑到丽丽那里,发现了那只傻大灰还在努力的吹着笛子,丽丽正边跳舞边望着远处,好像在等待牧羊犬的救援。牧羊犬立即冲上前咬住饿狼大灰,大灰由于饥饿已没什么力气反抗了,两只眼睛瞪得很大,两腿使劲的蹬着,仿佛在说“我为什么会这样,我是聪明的大灰,为什么要相信羊的鬼话。害得我堂堂正正的一头狼竟落到如此地步,真是惨呀!我不应该这样,如果有来生我还是狼,我一定不相信羊了,唉,只怪我笨、太善良”

上一篇:一切为了学生的发下一篇:车管所主要事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