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政治题的解答技巧高中

2024-08-05

做政治题的解答技巧高中(精选9篇)

1.做政治题的解答技巧高中 篇一

一.善用版图,画示意图

学会区域轮廓图,地理板图是在对原图进行简化取舍的基础上,用简洁的线条快速在黑板上绘出的一种图形。

它比文字板书更为直观、鲜明、具有突出的表现力,能使学生在同一时间里看到许多形象生动的地理事物和现象,能使课本中的地理文字具体化和规律化,有助于学生对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理解和记忆。

这种图的绘制重在突出重点,节约时间。由于它能以最简单的笔触表现复杂的地理事实,所以一幅恰当的板图胜过大篇文字描述,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学会画一些简单示意图,如学地球运动地理意义时,常画的三线表示二分二至太阳直射点地理位置示意图,并把它作为做此类题的工具,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分析图表,获取信息

历届高考地理试卷中,不论是选择题,更别说是读图题,地图是命题之基础,对地图能力的考查都是重中之重。因此,二轮专题复习要重视图像系统运用训练,指导学生学会读图用图,以提高学生的地理能力。

一是分类原图,如等值线图、统计图、原理图等,让学生熟练掌握各类图的读图方法和技能,引导学生善于从图中提取显性信息,挖掘隐性信息,并联系相关地理知识推理判断。

二是教学过程图形化,采用各种教学手段,将各类地图展示出来,让学生据图讨论分析问题,把知识落实在图上。

三是开辟新的图源,选编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变式图,让学生在新问题情境下,也能冷静思考、细心观察、从容应答、正确绘图,提高学生对新图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三.学好高中地理的技巧

其实我们无论学习什么科目,都是要先学好教材的,只有我们把教材理解透彻,我们的学习成绩才有可能去提高,地理是需要我们理解记忆的,这样能使我们记忆深刻,千万不要死记硬背,这样对我们做题是没有任何的帮助的。

我们在学习教材的时候,一定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这样会使我们少走弯路,能够提高我们的学习效率,而且地理不同于其他的科目,地理要学习的课外知识也是非常的多的,所以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一定要抓紧课堂。

我们在学习地理的时候一定还要学会总结和归纳,这是学习任何一个科目都必须做到的,我们要把零散的知识转化成整体,在拿到一个题目的时候,清楚这个题目的脉络,各个点之间的关系,这样对我们提高地理成绩是非常的有帮助!

2.做政治题的解答技巧高中 篇二

关键词:“启示类”;题型特征;解题思路

一、题型特征

①题眼: “启示类”主观题的设问一般以 “启示”、“应该”等词语为题眼,如“材料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材料中的作法给我们什么启示”。

②设问要求:要求考生根据指定的特定情境或题目信息分析出相关结论或做法,对考生有较高的能力要求。

二、解题思路

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针对“启示类”主观题的题型特征,解答这类主观题的有效方法是“顺藤摸瓜法”。具体操作步骤是:

①找准藤。所谓“藤”,就是指题中阐述的问题、意义、措施。找准藤,才能摸好瓜。找到材料中阐述的问题、意义、措施,是我们有效解答这类试题的前提。因而,在解题中,我们一定要全面分析材料,找出材料反映的问题、意义和措施,明确“问题是什么,意义有哪些,措施(做法)有哪些。

②摸好瓜。所谓“瓜”,就是指题中要求的“启示”,即题目要求的答案。找准藤以后,顺藤摸好瓜才是解题关键。所谓“顺藤摸瓜”,即根据问题、意义、措施汲取经验教训:根据问题吸取教训;根据意义总结经验;根据成功措施(做法),启示可以或应该这样做;根据不成功的做法启示不应该或不可以这样做。

③归根求统。即回归教材,把分析结论与教材观点统一起来,把原理和方法论统一起来,进而得出:坚持什么(应该怎样做),反对什么(不应该怎样做),注意什么。

三、典题演示

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于2003年10月17日获得通过,中国是较早加入该公约的国家之一。截止2009年10月,中国已有端午节、中国书法、昆曲、古琴艺术等29个项目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位居世界第一。

材料二 近年来,A市为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强市,连续举办了“文化产业博览会”,仅全市国有企业投融资总额就高达500亿元。各展区现场交易也十分火爆,文化产品交易额达到1.6亿元。文博会还带动了旅游、餐饮、工艺品制作等行业的发展。文博会后,该市还出台相关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在政策许可的范围内进行文化产业投资;建立、健全文化人才培养、引进、选拔和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地区文化资源的特点和优势,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特色;同时,也广泛吸收国内优秀文化成果,积极开发和培育具有国内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应用经济学知识分析A市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做法给我们的启示。

演示:本题的答题范围是经济生活,题眼“启示”,属于典型的“启示类”主观题。现就“启示类”主观题的解题思路演示如下:

1.找准藤。设问中已明确规定了要分析的是“做法”给我们的启示。因此,找准藤,就是要找到材料中阐述的做法,即措施。材料中的措施(做法)有:①A市连续举办了“文化产业博览会”,国有企业投融资总额就高达500亿元,鼓励社会资本在政策许可的范围内进行文化产业投资;②广泛吸收国内优秀文化成果,积极开发和培育具有国内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文化品牌;③建立、健全文化人才培养、引进、选拔和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地区文化资源的特点和优势,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特色,广泛吸收国内优秀文化成果;④ 出台相关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在政策许可的范围内进行文化产业投资。

2. 摸好瓜。顺藤摸瓜是解题的关键。A市的成功措施(做法)“①”,启示我们可以或应该这样做:发展文化产业要充分发挥国有经济的作用及多种经济成分的积极性;A市的成功措施(做法)“②”,启示我们:要开发和培育文化品牌,提高文化产品的竞争力;A市的成功措施(做法)“③”,启示我们: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A市的成功措施(做法)“④”,启示我们:政府要不断改善和加强宏观调控。

3. 归根求统。回归教材,把上述分析结论与经济生活中的相关教材观点结合起来,我们不难得出A市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做法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发展文化产业要充分发挥国有经济的作用对国有文化事业单位进行股份制改造,鼓励民间投资,发挥多种经济成分的积极性。

②开发和培育具有国内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有利于提高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③市场是优化资源配置的有效手段,建立、健全文化人才培养、引进、选拔和激励机制,充分发掘历史文化资源,吸收国内外优秀文化成果等措施,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

④政府要不断改善和加强宏观调控,该市通过完善政策法规,有利于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促进文化市场有序发展。

3.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的解答技巧 篇三

一、读标题,抓关键信息

诗词歌赋这类题标题是很重要的,毕竟标题当中一般都包含关键信息,对于解题很有帮助。有的是包含了时间、地点,有的也蕴含某种情感。例如《秋思》这首诗当中,就表达一种惆怅的思想感情。而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中,就包含了时间,以及内容送别。如果考生答题的时候,抓到了这些关键信息,答题的方向也会更加的准确。因此,考生答题一定要仔细的分析标题,不要错过得分点。

二、仔细的品一品注释

诗词当中一般是少不了注释的,而注释的作用就是让考生更好的理解整首诗。具体来说,注释一方面是为了解释难点,另一方面就是交代诗词的历史背景。考生答题的时候就不能放过这些答题的细节,要去细细的品读注释。说不定结合注释分析诗词,考生会更清楚诗词的内容以及所表达的情感。

三、分析作者的经历和写作风格

作者写的每首诗都是有感而作的,其中会有作者的写作风格以及自身的经历。因而,考生在评析诗词的时候,就可以结合作者的经历和风格来分析整首诗。例如,杜甫自身经历过贬官,他做的诗也会有仕途不畅,抑郁不得志的情感,再结合他的风格是沉郁顿挫的,考生答题的时候就有明确的方向了。而其他的诗人,例如李清照是属于婉约派的,因而她的风格就是曲折委婉的。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只要分清每个诗人的写作风格,了解他们的经历,答题就简单了。

四、全面分析,仔细分析整首诗

考生在解答这类题的时候,不仅对于关键句要去分析,对于每一句的意思和情感也要去分析,也就是全面分析,仔细分析整首诗。一般首尾句都是起到抒情和画龙点睛的作用的,中间的诗句大部分是描写内容。考生站在整体上分析每一句,就能理解全诗的意思了。

高考语文各种题型的复习战略

一、实用类题型的解答策略

这种题型一般会涉及四个文体,分别是新闻、传记、科普、报告。每年出现的文体也都会有差别,今年科普类和新闻类文章出现的机率会比较高,考生可以往这个方向复习,多去熟悉常考的题型以及解答思维的角度。以新闻类文章出题的角度来说,考生可以从新闻数据运用的方面,人称叙述的方面,采访过程再现的方面,现场情景再现的方面等等这几个方面来回答问题。

二、文学类题型的解答技巧

这类题型出题的方式都是比较固定的,就是小说类阅读题型。题型固定也就意味着考生平时这类题做到也比较多,但好多考生仍然拿不了高分。究其原因,也就是考生没有掌握做题的精髓。以环境描写的作用为例,考生要从四个方面解题,分别是环境本身这个方面,人物塑造方面,情节结构方面,小说主题方面。以人物塑造这个方面为例,可以是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也可以是烘托人物的心情,又或者是暗示人物的命运。考生如果把这四个方面回答到位了,拿高分就不成问题了。

三、论述类题型的解答办法

这类题型是相对于简单的,考生只要掌握的答题的要领,不用多长时间就解答出来了,不仅节省时间,准确率也高。解答这类题型有三个办法,第一个就是注意区分已然、或然、可能、不仅、必要条件这些条件词汇。第二个就是高度注意范围词,例如绝对、片面这些词,发现这些词考生只要找到原文对比,就能排除错误答案了。第三个方法就是考生要区分逻辑关系,例如并列关系、因果关系、递进关系、转折关系等等,这些都是答题的关键。总之考生掌握答题的要领,就能很快的解题了。

高考语文题型如何把握技巧

一、积累是解题的基础

考生要想答好题,首先基础就要打牢固,也就是要多多积累基础知识。语文的题目涉及到文言文、诗词的解析以及阅读文章的解析,那考生平时就多去看一下文言文,如果不太懂就多去看一下注释,梳理梳理文章的意思。另外考生也可以借助一些书籍,例如文言文精读的书籍,来加深自己的理解,拓展自己的思维,积累一些素材。考生在积累这些知识的时候,都可以用摘抄本记录下来,以防自己忘记。

二、开放性题型的回答技巧

这类题型通常都没有标准答案,考生回答的言之有理即可得分。但是为了拿到高分,考生还是需要讲究技巧的。考生在回答这类题型的时候,就先得把诗句的意思翻译一遍,再去分析句子要表达的情感,一般是结合诗人的背景来分析的。通常是为了表达失意不得志,壮志未酬或者是思乡之情的。做好这两步,考生相应的做个总结就可以,一般分数不会低。反之,如果考生没有按照步骤一步步答题,那回答的思维逻辑也就不清晰了,很可能会少些了答题的要点,从而丢分或者是拿低分。因而考生要讲究技巧,规范自己的答题,这样得分率也会更高。

三、写作的备考技巧

4.高考政治-解答主观题的方法 篇四

在日常教学实践中,经常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怎么答主观题?如何形成解题思路?怎么总感觉无话可说等问题。针对这一问题,下面谈一下自己的几点体会。方法1:

要想答好政治主观题,成为答题的高手。就必须在平时下功夫夯实基础知识。所谓的方法技巧,绝不是什么灵丹妙药。所以,想主观题拿高分,首先就要把四个模块中星罗棋布的知识点熟记于心。其次,要认真审读题干,从题干中捕捉有效信息。接下来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就是建立起材料和教材知识点的桥梁。此时,学生会开动脑筋,快速运转,在知识库中进行检索、扫描。把材料中和教材有关的知识点找出来。这一过程,电光石火,灵光乍现。没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即使搜肠刮肚,绞尽脑汁也是枉然。方法2 在建立了材料和教材知识点的联系以后,接下来就要看学生的表达能力了。高考采用书面形式,考生的文采无法当面展示给阅卷老师,纵使你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也得让试卷来说话。所以,对考生特别是文综考生来说,表达能力相当重要!因此,要养成工整,清晰的书写习惯,注意是工整,清晰,而不是洒脱,飘逸。当你的答卷呈现在阅卷人的面前时,他的感觉是:这是一个很认真的孩子!马虎不得,我得为他负责,足矣!

方法3 在有了这样一个第一感觉以后,接下来阅卷老师要看你答题的内容。这时,要做到答题要点化,要点段落化。简言之,就是要标出要点,并将要点展开分析。我们承认,今天的高考不同于以往的八股取士,非要甲乙丙丁,戊己庚辛象开中药铺似的列出种种不可。但下笔写来,洋洋洒洒,甚至连标点符号也没有,似一片乌云扑面而来的做法实不足取。当然,分点不宜太多,一般以三、四点为宜。答案语言无外乎三个来源,其一,教材语言,即教材知识点描述。其二,时政语言,这要靠平时多积累,恰当使用,会起到画龙点睛之妙。其三,可来自于试题材料。

下面我把主观题分为三个类型加以说明

一、图表类试题

方法指导:1.审图表标题,明确是什么表。(时间,空间)2.审图表内容:对图表内容做横向,纵向比较,注意数据变化趋势和走向,(近几年要重视细微之处的变化)

3.审图表小注;它往往会涉及到思维的走向和答题角度,绝对不要忘记从小注里提取有效信息。

4.审设问:确定知识范围,行为主体,答题方向。

另外,准确解答图表题必须关注时政,在大体浏览试题材料以后,能马上联想起现实生活中的热点焦点问题。(平时注意积累时政热词)对于图表反映了什么现象等设问方式,不仅要写出图表反映的现象,还要注意揭示本质。当然如果后面的设问单独考查本质则另当别论。

例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十年来,以实际行动向世界展示了一个发展中大国的活力与担当。材料:

注:入世以来,中国每年平均进口7500亿美元的商品,相当于为贸易伙伴创造约l400 万个就业岗位;由于进口物美价廉的中国商品,美国消费者过去l0年共节省开支6000多亿美元,欧盟每个家庭每年可节省开支300欧元。

简析材料中反映的经济信息。

答案:入世十年,除受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进出口总额有所下降外,我国进出口贸易总体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且出口均大于进口(顺差或出超)。(2009年进出口下降、总体增长、出口大于进口每点1分,共3分)从主要产品占出口总额比重看,初级产品比重明显下降,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比重迅速提高,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下降、提高、结构优化每点1分,共3分)

中国入世不仅促进了本国经济发展,还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大量物美价廉的商品和就业岗位,实现了互利共赢(双赢)。(2分,答出互利共赢即可得2分;只答出促进本国发展,又带动他国发展得1分)

分析本题答案,可以看出,‚2009年进出口下降‛这一要点提醒我们要注意图表中细微之处的变化。‚出口商品结构优化‛、‚互利共赢‛时政热词就在教材中。在此提醒同学们诸如新常态、正能量、建成和谐社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城乡一体化等时政热词平时应注

意积累,考试时才会得心应手。另外,小注的信息不要忽略,稍加归纳即是得分点。

2、材料 :全 国‚十一五‛期间经济发展部分指标

注:全国‚十一五‛期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速度为9.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速度为8.9%,GDP年均增长速度为11.2%。浙江省‚十一五‛GDP年均增长速度11.8%,‚十二五‛GDP年均增长目标8%左右,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目标7%左右。指出材料所反映的经济现象。(4分)答案:材料反映全国‚十一五‛期间,GDP总量、城乡居民人均收入逐年增长,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存在,GDP年均增长速度高于城乡居民年均增长速度。浙江省‛十一五‛期间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国,人均收入增长速度紧跟经济年均增长速度,努力实现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

通过本题,我们不难看出,政治学科有着鲜明的学科特点,所有的背景材料都来自社会现实,带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学生们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政治书。同学们要关注社会,做到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改革开放几十年我国综合国力提高了,那么如何实现

由国强到民富的华丽转身,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就是一个现实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在浏览完材料以后,同学们应很快联想到教材中提到的‚两个比重‛,和‚两个同步‛的内容。答案中,‚浙江省‘十一五’期间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国,人均收入增长速度紧跟经济年均增长速度,努力实现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是需要注意的细微之处。

二、以教材主干知识为依据的主观题型

这类题一般会在设问里明确知识范围,需要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构建起完整的知识体系,在浏览完试题材料以后,在脑海里呈现出清晰、完整的相应部分的知识体系。有时会涉及整个模块中的相关知识,这就要求同学们有扎实的基本功。否则是不会很快地建立起材料和教材知识的联系的。

例1:材料:美国时间2011年1月17日,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之《人物篇》在美国纽约时报广场电子屏和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陆续播放。中国59位各界名人和众多普通民众依次出现,他们的自信、亲切、善意、笑容和业绩,展示了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和精神风貌,于静默之间传递着大国的声音。宣传片用世界听得懂的语言来介绍中国的发展,用世界公众能够接纳和理解的形式来讲述中国的故事,将一个改革开放欣欣向荣的中国展示给美国公众,告诉世界一个真实、丰富而全新的中国。

从文化生活角度看,宣传片的成功播放对推动我国文化‚走出去‛有何启示?

例2: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2012年全国流动人口达到2.3亿,未来20年还将有3亿农村人口进入城镇,中国正进入一个‚流动时代‚。人口流动的不断加快、人口素质的不断提升,对我国政治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

结合材料一及图中的信息,分析城乡每位全国人大代表人口数的调整体现的政治生活道理。(12分)

答案:①选举方式的选择必须体现国家性质,必须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相适应(2分)。随着我国城镇化率的提高,人口文盲率的下降,城乡每位全国人大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不断进行调整正是体现了这个道理(1分)。②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民主具有真实性(3分)。人民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更好体现了我国的国家性质(1分)。

③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2分)。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全国人大代表,有利于公民平等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1分)。

④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得到完善(1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新进步(1分)。

例1考查的是必修三的知识,通过材料中‚国家形象宣传片‛这一关键词,要联想起: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文化的创新和交流等知识点。对于例2同学们要在看完文字和图以后,就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全国人大代表这一政治现象进行思考,快速联想到:选举方式的选择必须体现国家性质,必须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相适应;人民民主专政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民主具有真实性;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新进步等有关知识点。这类题对学生基本知识的要求较高,如果教材知识不扎实,只能望题兴叹,真可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三、答案隐藏于材料中的主观题

这类试题一般在材料中给我们作答提供了暗示,在读材料时一定要注意,尤其是标点符号,不可忽略。

例:2011年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推进海洋经济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十一五‛期间我国海洋生产状况

注:美、日、英三个发达国家海洋经济绝对值分别是我国的14 13和5倍,其海洋产值占GDP的比重平均高出我国0.2—1.8个百分点。材料二: 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区域性差异明显,广东、山东和上海占到全国海洋产值的53%以上;海洋开发仍以利用自然资源为主,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渔业等传统海洋产业占全部海洋产业增加值的77%,海洋生物医药等海洋新兴产业产值只占5%左右;海洋经济发展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破坏比较严重。(1)描述材料一所反映的经济信息。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谈谈我国加快发展海洋经济的措施。

(1)信息:①‚十一五‛期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呈不断增长趋势,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海洋经济的绝对值还很低。②海洋生产总值占GDP比重高低起伏,提升较慢,也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因此,必须推进海洋经济发展。

(2)措施:①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区域海洋经济协调发展。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海洋经济开发技术水平。③ 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海洋新兴产业。④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并重,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5.高效做题的方法技巧 篇五

不会做的题

出现不会做的题,主要是以下三类原因造成的:

1、概念不清:

这类问题包括知识点凌乱、知识结构散漫、记忆理解不深刻、题目容易混淆。处于不同学习层次的同学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加强训练和记忆,培养自己的宏观思维方式,因人而异地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步骤和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且有效地进行目标时间管理和知识结构体系的建立。

2、不能迁移:

这类问题的产生的原因是因为,学生仅仅是依葫芦画瓢而没有真正掌握每一种题型的解题思路或技巧;或处理问题的方式过于死板,虽然知道该题涉及的知识点,但是却不知从哪里开始无从下手,缺乏解题思路完整的探索过程。

其实无论是哪一类题型,都有解题的一般思路和普遍方法,只要读题仔细抓住某一题型的个体特点,就能顺利将题解出。加强训练,假以时日便能培养自己举一反三能力,增进解题的灵活性与变通力,并且随时都能够有所感悟,学习就是一种感悟,通过思考有所“悟”使自己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3、不会应用:

这类问题往往是因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较为浅薄单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也不知道该知识点和其它知识点的联系。当使用障眼法,把曾经解答过的题变换某些条件,移植一种情景时,就会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不再细辨其中的异同,自然会被条件搞昏头。

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对某些知识缺乏灵活运用,不能融会贯通,同时缺乏理论联系实际。要针对试题涉及的知识点及内容认真地加以复习巩固,多观察和了解日常生活现象,做操作题时多与理论相联系,加强典型题与日常生活应用训练,多做试题分析。这样可以有效地培养和训练自己的发散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逆向思维能力。

应对策略:

题目不会做,一般出自知识结构性错误,重做几遍这类错题是十分必要的,至于具体是几遍这要视你自己对错题的把握的熟练程度而定。

知识结构性错误是我们在初步学习时,没有建立起自身知识结构体系,或者在建立自身知识结构体系时存在了一些漏洞与错误认识。只有通过重做错题,并认真分析错误原因,归纳总结方法才能把这个漏洞补上,这个纠错总结反思的过程一般一道题用15分钟左右的时间,就可取得后来错误重复出现要花上几个小时的才能取得的收益,就可以补全我们的知识结构体系,锻炼我们的思维能力。如果不及时纠错与总结反思,有些知识结构性错误会一直存在并且成为以后学习的障碍。

模棱两可

对于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错题,通过分析,要弄清是把公式给弄混淆了?还是把公式给用错了?是理解错了?还是记忆错了?

这类错误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类:

1、概念模糊:

这类问题往往是一点就通,容易被人忽视。比如巧妙设置在题中的隐含条件、限制条件和关键词语等等,往往一点就破,一般会认为自己是弄懂了的,只是没有发现而已,实际上是概念模糊。有的则是自身知识结构体系脉络不清,以致给出错误答案。加强概念和基础知识的训练和巩固,多做典型题型是解决这类错误的方法之一。

2、记忆模糊:

这类问题主要是对概念和原理等的理解过于浅显,或记得不牢,或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当问题交织在一起时,便分辨不清,导致答题时似是而非。当问题成堆时,面对题海便会显得迷茫、不知所措、甚至于无精打彩,以至于懈怠下去。攻克这类问题主要就是解决理解和记忆,并要拓展知识的运用。

3、联系模糊:

这类问题主要是对题目分析不到位,对已知和未知的联系分析不明确,不会联想和推理。

4、方法模糊:

这类问题主要是平时缺乏方法训练,对题目的常规解法和特殊解法缺乏自己的归纳总结。一上场,脑袋一片空白,想不出有任何解法。

懂的会的仍然错

这属于非智力因素造成的,这类问题最容易被人忽视,常常会自以为是地认为下次注意就行了,自己是不会再犯这个错误的,然而,往往却事与愿违,又重复犯相同的错误了。所以一定要找出问题所在,把问题消灭掉。

犯这类错误主要有以下三种原因:

1、顾此失彼:

考题中涉及的知识点稍多一点,过程稍复杂一些,大脑就运转不过来,顾头不顾尾。这主要缘于典型题做得不够,做得不精,做题的难度系数也较低,并对教材中的观点、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等理解得不深不透。

2、审题错误:

还没看清条件就急忙解题,可能是观察得不够仔细,判断得不够准确,也可能是考试策略不当,或是心理心态不稳,还可能是缘于外界的干扰刺激,更有可能是平时练习不到位,仅仅是为了完成作业而作业,或做题缺乏针对性,成天盲目做题,忽略了做完题后的回顾和反思,以及平时就缺乏慢审题快解题的训练,另外,还要养成工整迅速的书写习惯,以及做完题后进行回顾和总结的习惯,这对增强自己的审题和解题能力很有帮助。

3、依葫芦画瓢:

学习比较死板和机械,看到题目仿佛见过,就照着平时的解法依葫芦画瓢。结果,题目发生了条件改变导致原来的解法并不适宜该题目。归根结底还是缺乏审题训练和思路探索训练。

考试策略失当

这也主要是非智力因素造成的,首先要认识清楚自己是思路不清还是思路受到了干扰。比如遇到复杂一些的考题,便心生恐惧,头脑发懵以至造成失误,或缺乏答题的时间观念。

面对比较有把握的考题也自我怀疑,答题时犹豫不决,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不良的考试情绪,干扰解题的思路。

出现这类错误主要有以下四种原因:

1、考场时间分配不合理:

平时没有从心理上把练习和考试作为正式考试来对待,没有把一般性的考试作为训练考试时间分配的练兵场,导致正式考试时虎头蛇尾,眼睁睁看着自己熟悉的题却没有时间下手。

2、紧张心理:

答案就在嘴边盘旋,但就是写不出来。这与心理紧张、心态失衡有关。在答题时要从容不迫沉着冷静,这需要平时加强非智力因素方面的训练和培养。

3、畏难情绪:

见到生题或难题便心烦意乱,乱了方寸。这与心理应激反应有关,破坏了考试竞技场上应有的状态,平时就要克服急躁心理,化解不良情绪,提高自信心,消除烦躁不安、焦虑紧张的心态,做到心平气和情绪稳定。这也需要平时加强非智力因素方面的训练和培养。

4、考前失眠:

表现在考场上无法集中精力,逻辑思维混乱,反应迟钝,计算失误。主要缘于压力过大、始终处于焦虑状态。这同样需要平时加强非智力因素方面的训练和培养。比如,平时就要多进行心理心态的调整和引导,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达到心理稳定从容不迫。此外,当不幸处于焦虑状态时,可以问一问自己:“我焦虑的是什么?”“这种焦虑对结果有帮助吗?”“有哪些方法可以解决?”除了学习一些消除紧张的办法还要学会暗示自己“我会有办法解决!”

粗心大意错

这也属于非智力因素,由于马虎出错导致丢分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于是大家往往就变得心安理得,还会原谅自己:“这些题我都会做,就是粗心否则就是满分了,我今后要注意改。”说说能改吗?还要找找粗心的原因。

学习中常见的粗心或马虎行为原因主要有以下七类:

1、看错:

看错题这种行为产生的原因主要与人的瞬时记忆有关。有的人视觉成像反应稍慢,他的学习类型可能不属于视觉类型,而他又看得太快而不够细致,因此前面的信息在大脑中还未形成稳定的状态时,后面的信息又进来了,于是导致把题看错,解决这一行为就是放慢看题速度,也就是俗话所说的“看仔细点”。

有的人则可能是与自身的短时记忆容量有关,人的短时记忆容量一般为5至7,如果一个人的短时记忆容量为5,即他一次瞬间只能记住5个单词或数字之类的东西,当他想一次瞬间记住7个时,就会出现记忆错误,从而就会发生看错了的现象,解决这一看错行为可以通过平时训练来达到,最简单的办法是在上学或放学的路上用瞥一眼方式去记路边的汽车牌照,也可以运用瞥一眼的方式去记一组数字或符号或英语单词,以提高自己的短时记忆容量,增强记忆力。

2、抄错:

普遍把草稿纸上的正确答案抄到答卷上出错或抄漏是最冤枉的一种丢分。这一抄错行为的产生除了与瞬时记忆有关外,还与人的过忆过程有关,抄写包括边看边记和边回忆边写两个过程,你可能没有看错,但你却写错了,为什么呢?因为人们在回忆时,总是会把后面位置的字与前面位置的字颠倒,在你说话或背诵时也会出现这种前后位置颠倒的情况。

解决这一行为的办法就是进行大量的快速抄写行为训练,提高大脑的纠错能力。另一个原因还与人的记忆缓存有关,举个例来说,有的人可以在别人念下一句时,继续写完上一句,有的人却比较困难,这也需要通过经常的听写行为训练来加以解决。

3、算错:

计算时出错。这主要反映出平时的练习少了,没有养成自动化答题技能,没有形成稳固的肌肉记忆方式。大家知道骑自行车不倒,靠的就是肌肉记忆反应,在急刹车时的也是肌肉记忆反应,如果要等到大脑来指挥的话,车祸就已经发生了。肌肉记忆方式可以有效地减轻我们大脑的负担,让我们的大脑去想更加复杂的问题。也有可能是我们平时在草稿纸上演算就不注意整洁,乱七八糟,缺乏规范化的训练,于是算错也就成了一件“很正常”的事了。

4、写错:

比如,明明是大于号却偏偏写成了小于号,此外还有正负号、小数点、字、词或字母、符号等等的书写出错,这就需要首先从心理上、从思想意识上看清符号,比如:正负号的有无,准确地记住小数点的位置;另一原因是肌肉记忆出现偏差,解决这一书写出错行为可以采用双人训练的方法,一人快速念,一人快速写,加强肌肉记忆训练。

这4类错误的修正是最容易取得成效的,只需稍加训练即可。

5、想错:

即判断出错,导致此错误发生的一个原因是知识掌握得不牢,相似知识点之间发生了混淆,出现判断失误。另一个原因属于想当然失误,即没有注意到题型的条件已经发生了改变,从而落入了出题人设下的陷阱。

6、跳步:

以为自己明白了,或害怕答题速度跟不上,不写出相关步骤,结果发生了错误。首先是要符合答题规范,其次是你明白了,阅卷人明白吗?所以关键信息绝对不能跳步。

7、没有完全按要求答题:

这与跳步答题的错误相似,不同之处在于这类题是有明确要求的,当你随意忽略时,失误就在所难免。

6.高考语言情景题的解答技巧 篇六

“衔接式情景题”往往在创设的整体语境中空出一处或多处局部位置(空出位置可以是文段的前、中、后任意位置),然后提出填写嵌入句的答题要求,考生通过领悟题目所给的语境意义,从语脉的承接、句式的吻合等方面,按答题的要求来回答问题。目的是考查考生的衔接能力。

【典型例题】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语句,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

人民共和国迎来了她五十诞辰。五十年像一条长河,有急流也有缓流;五十年像一幅画卷,有冷色也有暖色;_________ ,_________;五十年像一部史诗,有痛苦也有欢乐。长河永远奔流,画卷刚刚展开,_________,史诗还在续写。我们的共和国正迈着坚定的步伐,跨入新的时代!

分析 本题创设的语境由四句话组成,要求在第二、三句话中间,分别填入与前面的分句构成排比的句子。

首先题目要求运用排比修辞,所以我们要明确排比句的要求:内容相关,结构相同。

在内容上,所填句子内容要与形象概括共和国五十年发展史相吻合。另外,“急流”和“缓流”,“冷色”和“暖色”在内容上构成对比关系,所填内容要与前面的表意方式相吻合。比如答案可以是:“五十年像一首乐曲,有低音也有高音。”“低音”和“高音”形成对比。

在形式上,要注意语句结构的分析。先看第一处,命题者已在横线的前后创设情景“五十年像××××,有××也有××”的语句,其中“一条长河”“急流”“缓流”等,都是偏正结构的短语。填入的分句,结构必须与之相同。同理,第二处,也应该这样考虑。可填入“乐曲已经奏响”。

其次,题目创设的语境是一个前后连贯的语段,因此,前后填入的两处答案,必须相互呼应。题中,前面用“一幅画卷”作比喻,后面就用“画卷刚刚展开”呼应;前面用“一部史诗”,后面就用“史诗还在续写”呼应。所以,第二处填入的句子,必须是与第一处填入的句子相呼应。前一答案用“一首乐曲”,后面就要用“乐曲”作主语。

从这道题的分析可知,解答衔接式情景题,一要紧扣语境义,二要注意形式与内容两个衔接点。

二、“比喻式情景题”的解答

“比喻式情景题”以比喻创设语言情景,要求考生或寓理于喻,或由喻迁移。目的是考查考生的比喻技能运用。在句式的表达上,也会连带提出相关的要求。解答比喻式情景题,关键点是沟通喻体和本体的联系,抓住相似点来迁移。

【典型例题】有人比喻说,人生就像一个半圆。请你展开联想或想象,运用整句和散句相结合的形式,写一个句子,其中要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不超过65个字)

分析 从题目看,它不是简单的比喻辞格造句。它要求在句式的表达上运用“整句和散句”相结合的形式,还要切合与“半圆”的联系。

“人生”是本体,“半圆”是喻体。我们在展开想象或联想造句时,要注意“半圆”的图形是由一条弧形线和一条直线构成的。那么,弧线和直线跟人生有何相似点呢?我们可以从喻体的特征入手,找出“人生”和“半圆”的联系。那弧线,是曲的,不正可以用来比喻人生道路的曲折吗?那直线,不正与人生的坦途大道、一帆风顺相似吗?想到这两点,设喻就有基础了。

在表述比喻句时,还必须注意题目提出的其他要求:“运用整句和散句相结合的形式。”

根据以上分析,答案可以是:“人生,有平直大道通天,也有羊肠小道迂回;有大江东去,也有小桥流水。这样,一条笔直的线,一条弯曲的弧,构成了人生——一个半圆。”

三、“扩展式情景题”的解答

“扩展式情景题”要求考生根据提供的语言条件和命题者创设的情景,把一个较短的语句,扩展为一个合乎题目要求的长句或小语段。提供的语句表达方式不同,提出的扩展要求不同,答题方法也不一样。属描写性的扩展,一般要求生动、形象、具体;属议论性的扩展,一般要求严密、坚实,有说服力;属说明性的扩展,一般要求具体、明确、清楚。解答的关键点是抓住提供的语句主干,从表达方式的特点和题目要求出发来答题。

【典型例题】运用“列数字”和“作引用”的说明方法,扩展下面的语句,要求做到明确、具体、形象,字数在65左右。

黄河是大河,令人赞美。

原句说“黄河是大河”,不够“明确、具体”,也没有形象的描述说明语。这道题的扩展点就落在把黄河的“大”说清楚,同时还要有形象性。确定了扩展点,就要思考表述要求。

从题目要求看,表述要运用“列数字、作引用”的说明方法。这样考查扩展能力,实际包含了综合能力的考查。

就这道题而言,“综合能力”主要指文学知识和地理知识。没有地理知识,就不能用列数字的方法明确、具体地说明黄河是“大河”。此外,考生没有储存名人赞美黄河的句子,就不能“作引用”。这道题的答案可以是:

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万平方公里,“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是唐朝大诗人李白对黄河的赞美之词。

我们还要注意:命题者在需要扩展的短句中提供的扩展点往往不止一个。

四、“压缩式情景题”的解答

“压缩式情景题”往往提供有若干压缩点的文段(句),并配上压缩的要求(主要是字数的要求)。“压缩式情景题”关键是抓准压缩后需形成的归结点(即需要保留的基本点),用语的涵盖率要贴近原文主体意义。

【典型例题】 压缩下面语段,字数在40左右。

一到秋天,森林又换了一番景色。落叶松和各种阔叶树的叶子变成深浅不同的黄色。有些树的叶子都变得火一样红。不落叶的树显得更苍翠了。秋风摆动树林,哗哗的声音好像海边的浪涛。各种山果子都熟了:野枣、山里红、山葡萄,说也说不完。松鼠忙起来了,它不停地把山果子搬进树洞里去。东北的森林,十月就下雪了,松鼠不得不早准备,好度过漫长的寒冷的冬天。

这道题压缩量很大,该怎样抓住“归结点”?

第一,深读文段,领悟主旨。主旨是文段的魂,不管怎样压缩,去掉的应该是枝叶,保留的应该是主干,绝不能把主旨内容砍掉。“归结点”是植根“主旨”的。

第二,把握层意,理清要点。提供压缩的文段,一般都会有若干层意思,解答时,要抓准,不能漏了其中的一些层意。每一个层意,就是一个压缩的归结点。自然,也会是一个赋分点。

抓住“归结点”之后,我们还要注意用语要贴近原意,涵盖准确。压缩语段不是改写语段,句意不能因压缩而改动。表达句意的用语,要注意涵盖原文段的主体内容。

这道题的主旨应该是:赞美秋给森林带来的奇美以及松鼠备果过冬的勤劳。表述时,还要处理好用规定的字数表达与要涵盖的内容的关系。

下面几处,是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

(1)不能漏掉“秋到森林”的必要交代。

(2)按原文之意,森林之秋的特色,一是树叶颜色之美,二是树林摆动声之动听。限于字数要求,这两个特点,只能用词语概括。如果用“美丽”,则只能概括特色一,不能概括特色二。答案用“奇美”,就可用“奇”概括林涛声音之奇特。同样是两个字,但涵盖意义不一样。可见,做压缩情景题,用字要注意推敲。

7.做高三英语改错题的技巧 篇七

1.通读全文,把握大意。

短文改错不同于单词改错,它涉及逻辑行文错误,及句子与句子之间必要的联系。单独看可是对的,但从整体看却与上下文不符,因此,事先必须通读全文,把握文章的大意及上下文之间的联系。

2.记住多,漏,错及正确项命题的数量比例。在短文改错中正确项一般只有一个,多项1到2个,漏项1到2个,错项5个左右。这一特点

告诉我们应从哪些方面去发现错误,怎样改正错误。

3.分句阅读,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发现问题。

1)实词的曲折变化,如动词的时态,语态变化,现在时第三人称单数形式变化,非谓语动词的形式变化,名词的单复数变化,代词与格的变化,形容词,副词比较等级的变化等。

2)冠词,不定式符号,不定代词等一些名词前的限定词是否多用,少用或错用。

3)句子中的平行现象以及上下文中的一致现象。

4)表示肯定与否定,全否定与部分否定,转折,让步,因果关系的词是否用得恰当,是否影响了句子与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

4.复读全文,消除疏忽。

做完后,应把改正后答案放在短文中去复读一遍,一查是否通顺恰当,二查该加符号的地方是

否用了该用的符号,以保证答题的准确率。

高三英语阅读理解的技巧和方法

1.通读全文,掌握大意

做阅读理解题一定要学会通过,从整体上理解短文的大意及中心思想,领会出题人的意图。切忌人为地将短文搞得支离破碎,逐词逐句地去感知材料,看一句或几句做一个题目,这样会影响答题的正确率。但是对于一些长句和难句要作语法分析,以便掌握短文的大意和每个句子的确切含义。短文的开头和结尾往往是全文内容的概括,对理解、推理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2.细审题意,获取信息

认真审阅文后的理解题。在审题时要弄清楚试题问的是细节(如人物、时间、地点)。

还是主题大意;是事实还是观点;是从正面问还是从反面问。看清试题后,带着问题再回到正文中去寻找有关的句子、段落,获取重要的信息。然后把所获得的信息点与所给的答案逐一进行认真的比较,以便作出正确的判断。

3.分层推理,正确答题

有些理解题可以直接从短文中找到答案。有些深层次的理解题在短文中找不到直接的。

信息点,要经过分析推理,从已有的信息链中判断文章的意思,即应以短文中提供的间接信息点为依据,根据作者的意图,凭借你们自己的社会文化知识和生活经验,加进短文中所没有明确表述的却又与主题有联系的思想和信息,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从而确定正确的选项。

高三英语短文改错答题方法

1.整体把握全文

首先,我们看到文章之后,快速浏览一遍,要对短文有个整体的把握。接下来,在理解这篇短文的基础上一句一句的读,进行分析判断,根据上下文,把明显的、拿的准的题先做完,这样可以缩小范围,更有助于,对文章的理解。

2.查看语法

第一、同学们要查看时态和主谓语是否一致;第二、要看指代是否一致;第三、要注意平行结构是否一致;第四、大家要注意名词的单数复数和上下文是否一致;第五、大家还要看,句子的逻辑是否一致。

3.检查答案

大家改完以后,一定要回过头来重读一遍全文,看一看改过后的短文是否能使语气通顺,时态一致,合乎语感。通过再次阅读,大家可以在感觉,不顺的地方,集中精力,仔细查看,以便于,找到正确答案。

4.培养语感。

8.高三政治考试选择题的解答技巧 篇八

(一)、张冠李戴法

这类题目往往以相关的知识或相近的时事作干扰题肢,考生如果记忆模糊,就会失误。

【例题】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被人民群众誉为“新时期的雷锋”、“九十年代的焦裕禄”,他的事迹在全国广为传颂。下列各项中属于孔繁森同志先进事迹的有

①克服种.种困难,两次入藏工作,历时十载

②腰扎“钢围腰”,强忍病痛,长驱2万多公里,为边疆人民寻找甘泉 ③节衣缩食收养三个孤儿

④用自己的钱购买药品为农牧民治病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正确答案是C。它要求考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孔繁森这位英雄人物的先进事迹。作为时事政治来说,这是一件大事情。江泽民同志和李鹏同志分别为学习孔繁森同志的先进事迹作了题词,各宣传机构和文艺团体也采取各种形式宣传孔繁森同志的先进事迹。由于考生对这一典型事迹没有很好地掌握,结果有43%的考生错选了D肢,把李国安的先进事迹当作是孔繁森的先进事迹。

启示:在平时的复习中,考生要注意对相关知识进行归纳和整理,对重要时事、类似的知识点,要尽可能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防止混淆不清。本题已经失去其实际意义,关键是要了解一些重大事件,现在有不少地区还有单科考试(上海等),还有考察时事记忆的题型。

(二)、鱼目混珠法

试题通常以相近、相似、易混的知识作干扰题肢,主要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

【例题】在下列选项中,采用多党制的君主立宪制国家有

A.加拿大 荷兰 意大利

B.澳大利亚 比利时 西班牙

C.英国 荷兰 澳大利亚

D.丹麦 比利时 西班牙

正确答案是D。该题虽然考查的是常识性问题,但该题的四个题肢中涉及八个国家,有的实行多党制,有的实行两党制,有的是议会制民主共和制 ,有的是议会制君主立宪制,题肢之间有较强的干扰性,要把符合题干条件的答案选出来,确实有一定难度,考生稍有疏忽就会误选。

启示:在高考政治试题中,几乎每年都有类似的题目。考生在平时的复习中,必须对相关、相近、易混、易错的知识进行比较和辨析,才能排除干扰准确作答,要关注每各课件后面的易错易混知识点。

(三)、偷梁换柱法

这类题目通常是在题肢中偷换概念或转换论题,考生稍不注意就会误选。

【例题】8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民主建设取得了显著进展,各地相继建立了村民选举制度、村民议事制度、村务公开制度等一系列村民自治制度。为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村民自治制度,11月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修订后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这表明

A.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在逐步完善

B.村民自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组成部分

C.村民自治制度建设是我国基层政权建设的组成部分

D.村民自治制度建设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正确答案是AB,D与题干不吻合。C的错误就在于将“基层民主建设”这一概念偷换成“基层政权建设”。在我国基层政权是指乡镇一级人民政府,村民委员会仅是村民自治组织,而不是基层政权。“村民委员会自治制度建设”属于民主范畴,而不属于基层政权建设范畴。

启示:解答这类题目,一定要将题干所涉及的概念和题肢的概念作对照,看其内涵和外延是否一致,若不一致则不可选。

(四)、正逆颠倒法

命题者在试卷的中间部分,一改正向思维的模式,插上一道逆向思维的试题,常常导致一些考生失误。

【例题】根据宪法第36条规定的精神,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我国宗教政策的是

A.公民有信仰宗教和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B.国家保护一切宗教活动

C.公民有宣传宗教的自由,也有在各种场合宣传无神论的自由

D.宗教信仰和封建迷信都是唯心主义的、不科学的,都应进行批判

正确答案为BCD。由于受正向选择思维定势的影响,不少考生选择了符合我国宗教政策的A,而把不符合我国宗教政策的BCD舍弃了,以致该题的得分率较低。

启示:解答这类选择题,关键在于判明题干的方向,在确认题目是逆向选择题的前提下,只要将原来正确的题肢舍去即可。认真看题目的要求,任何时候,任何科目都不能忽视,养成好习惯,做题的时候把题目和题肢的关键字词划出来,提醒自己注意。

(五)、主次颠倒法

这类题目常将概念间的主次关系颠倒,粗略看来,题肢意思和题干非常吻合,其实是以非辩证性干扰辩证法。

【例题】蚕蛹蜕茧时,要经过艰苦的挣扎,才能生出强有力的翅膀,变成蛾。如果人们把茧剪开,它虽然可以毫不费力地爬出来,但身体十分臃肿,翅膀很小,并很快死去。这一现象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

B.生命运动的过程是同化和异化的统一

C.外因对事物的发展也有决定作用

D.促进事物的发展必须尊重规律

正确答案是AD,B与题干无关,C貌似辩证地看问题,其实不然。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外因的作用不论多么巨大,也只能是第二位的,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而不可能“也有决定作用”。

启示:答这类题一定要注意对应概念间的主次关系,诸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与政治、物质和意识、实践和理论、国体和政体等,无论在什么情形下,都是前者决定后者,要警惕命题者以貌似辩证性的手法加以干扰。

(六)、因果倒置法

命题者在因果关系的选择题中,将原因和结果倒置,以混淆视线,主要考查考生是否准确和透彻理解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之间、现象与本质之间固有的因果联系。倒因为果或是倒果为因都是错误的。

【例题】宗教还将在我国长期存在的原因有

A.宗教作为意识形态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B.宗教的本质发生了变化

C.国际宗教势力的影响

D.国家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正确答案是AC。B明显错误,因为宗教作为唯心主义世界观的本质没有发生变化。D是题干的“果”,而不是题干的“因”。许多考生在答该题时。都误选了D,原因就在于没有弄清命题者在这里使用了因果倒置的手法。

启示:解这类题,一要注意是因果型试题,还是果因型试题;二要注意题干和题肢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如果是因果型的试题要注意题干和题肢之间的因果关系是否成立,题肢是不是题干所述原因的原因。如果是果因型试题尤其要注意检查题肢所述原因是不是同义反复,有没有因果倒置。

(七)、同义反复法

这种手法通常是在果因型,或者题干有“说明”、“表明”之类的选择题中,设置重复题干意思的题肢,考生如不仔细辨析,就会错选。

【例题】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制度存在形式上平等和事实上不平等的矛盾,根本原因在于

A.宪法是由资产阶级制定的

B.民主的原则是与实践相脱节的

C.劳动人民不能参与国家政权的管理

D.民主权利的实现受到了私有制的限制

正确答案是D。政治根源于经济。资产阶级在制定宪法时,之所以要用“全民性”来掩盖其民主的阶级性,使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中存在形式上平等和事实上不平等的矛盾,其根源在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可见,D是经济方面的原因,是根本原因,A肢是造成上述矛盾的政治方面的原因和直接原因。B和C是题干内容的变相重复,或者说都是题干内容的表现和注释,而不是原因。

启示:解这类题,要注意将题肢和题干逐一比较,舍去不属于题干的原因的题肢,如果是最佳选择题,只能选出最符合题干要求的一个题肢。

(八)、以偏概全法

在这类题目中,命题者设计的题肢,常以局部代替全部,以部分代替整体,以一种情形代替所有情形。

【例题】某地农民刊登广告,聘请城里下岗职工到农村去就业,得到一些下岗职工的热烈响应,他们纷纷到农村承包土地,种果树,开鱼塘,开始了第二次创业。这表明

A.人们的思想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

B.农村比城市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途径

C.实现再就业必须转变思想观念

D.城乡差别已不复存在

正确答案是AC,BD就是以偏概全、片面地看问题。诚然,农村某地方确实需要劳动力,有不少就业的机会,但这并不能表明农村就业机会比城市还多,更不能得出因为有少数城市下岗职工到农村就业,城乡差别就不复存在,它们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启示:考生在解答这类题目时,要运用辩证思维的方式对各个题肢进行全面分析,将观点片面性、绝对化的题肢舍去。一般情况下,过于绝对的选项大部分是错误的。

(九)、添枝加叶法

命题者在题干或题肢中增加一些修饰、限制成分,使观点趋向绝对化。

【例题】民主作为一种国家制度是随着阶级和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这就是说

A.在阶级社会里,民主始终是最基本的国家制度

B.在阶级社会里,被统治阶级不可能获得任何民主权利

C.在阶级社会里,民主和专政总是统一的

D.随着国家的消亡,民主也就不存在了

正确答案是CD。A的主干成分是“民主是国家制度”,命题者在句中增加了“始终”一词,这就使观点的正确性发生了变化。因为,民主制度是与专制制度相对立的国家制度,民主制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这些阶级社会中,只是个别现象,到了资本主义时代,民主作为国家制度,才真正在世界多数国家建立和发展起来,可见A肢是错误的。又如,B肢也存在着类似问题。在阶级社会里,民主作为国家权力 ,总是由统治阶级独享的,但不等于说被统治阶级没有“任何”自由权利。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长期不懈地争取自身民主权利而进行斗争,也会迫使资产阶级作些让步,从而获得某些民主自由权利。所以B项是不符合实际的,应予以否定

启示:答这类题,考生首先要抓住题干或题肢中的主干成分,然后再对那些修饰、限制成分反复琢磨,看其是否和原来观点一致,若不一致,则必须舍去。对题中出现的“所有” 、“任何”、“一定”、“都”等字词一定要慎重推敲。

(十)、似是而非(似非而是)法

这类题目一般以相关、相似、相近或相反的知识组成干扰题肢,主要考查考生的理解和辨析能力。

【例题】1、下列看法中,符合辩证法的有

A.和谐就是美和善

B.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

C.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D.在纯粹的光明中就像在纯粹的黑暗中一样,什么也看不见

目的是要考查考生对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对立统一观点的认识。为增加试题难度,拉开考生档次,命题者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景,设计出四个相似的题肢,虽然这是一道最佳选择题,但考生误选率高达60%。因为,A题的美和善、C题的“ 是”与“彼”都是指的一个方面,构不成对立统一;B题肢的“登”与“临”是指实践,是说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皆不符合题干的规定性。可见,考生只有对唯物辩证法透彻理解,融会贯通,并对题肢作仔细的比较、辨析,才能选出正确的答案。

【例题】2、各国经济形势的变化往往会在汇率上表现出来,如美元对日元的汇率,近年来就一直在l美元合80-140日元之间波动。这表明( )。

A.一国货币的价格是由他国货币的价值决定的

B.一国货币的价值由他国货币的价格决定

C.汇率反映两国货币之间的比价关系

D.汇率反映两国的经济发展水平

本题涉及汇率,干扰性比较强,主要来自于“各国经济形势的变化往往会在汇率上表现出来”,而题目的D选项是“反映两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少同学很可能会选D。但是D与题目材料中的话明显是一个错位,题目强调的是“经济形势的变化”往往会在汇率上表现出来。而不是说经济水平的高低会在汇率上表现出来,汇价高并不表明经济发展水平高,汇价低也不表明经济发展水平低。这题也可以反推,日本、意大利的汇率比较低,但是它们是发达国家,相反,中国等国家的汇率比较高(相对于日本、意大利),而属于发展中国家。所以题目所表达的意思是,正常情况下,如果汇率上升的话,表明经济发展态势比较好,出口比较好;相反,汇率下滑,这表明经济状况不太好,出口不力,汇率的变化表面是一种货币比价关系,实际上反映的是两国经济状况(主要是对外贸易发展)的变化。AB两项明显应该排除。正确答案是C。

启示:解答这类题目一定要根据所学理论和题干的规定性,对相关题肢逐一辨析,缜密思考,谨防被似是而非的题肢所干扰。

(十一)、答非所问法

在这类题目中,命题者有意识设置一些说法正确,但和题干无关的题肢作干扰。考生如果不对照题干,仔细辨析,就会误选。

【例题】针对东南亚金融危机,在亚太经合组织第六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江泽民同志提出了加强国际合作,防止危机蔓延;改革和完善国际金融体制;尊重有关国家和地区为克服这场危机自主作出的选择等三点主张。这说明

A.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正在增强

B.中国主张维护世界和平

C.中国主张不干涉他国内政

D.中国主张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正确答案是CD,AB说法虽然正确,但和题干无关,纯属答非所问,故不可选。

启示:解答这类试题,只能选择那些和题干之间存在联系,且意思一致的题肢。对那些和题干无关的题肢,不论其本身的说法多么正确也不能选。

(十二)、舍本求末法

试题以现象或假象否定本质和规律,以细枝末节、无关紧要的东西来代替根本的、主要的东西。

【例题】1995年初,某些发达国家宣布减少一些发展中国家对其所欠的债务。而据亚洲开发银行同年年底发表的统计报告,发展中国家的外债为17905亿美元,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这表明

A.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的经济联系

B.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不合理的国际分工状况没有改变

C.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奉行经济扩张和掠夺的新殖民主义

D.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剥削和掠夺在逐渐减轻

正确答案是C。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都有自己的现象和本质,任何现象都是本质的一种表现,本质一定要通过现象表现出来。题干材料指出:“某些发达国家宣布减少一些发展中国家对其所欠的债务”。D就是据此提出的顺理成章的干扰项,具有很大的迷惑性。因为,D所反映的现象正是发达国家推行新殖民主义这一本质的表现。它们这样做,并不是对发展中国家的恩赐和同情,而是为了更进一步加重对发展中国家的剥削和掠夺。

发展中国家的外债达到17905亿美元的历史最高水平。这一经济现象,从表面看好像是A和 B造成的,其实它们都不是造成发展中国家债台高筑的根本原因,二者虽然和题干有联系 ,本身也正确,但都不符合题干的规定性。

启示:解答这类试题,考生必须把“现象只看作是入门的向导,一进了门就要抓住它的实质 ”,自觉地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才能排除干扰,否则就会舍本求末,导致失误。

9.解答选词填空题的思维技巧 篇九

功夫在诗外。由于选词填空题检测的是我们辨析近义词的能力,故我们在平时复习备考的过程中,就要注意掌握近义词辨析的方法与规律,积累一定数量的近义词,这对于应试是非常有效的。当然,单从解题的角度讲,也还是有一些方法可循的。下面总结的几种思维方法,希望对大家的应考有积极的参考价值。

一、避难就易法

一般而言,被选词语,无论是三组还是四组,其中必有一两个词语是我们最熟悉也最容易把握的,须知“堡垒最容易从熟悉之处攻破”,我们解题时要注意避开难点与陌生点,抓住容易点与熟悉点,就能够一下子抓住答案的要害,这就叫做避难就易法。

【典型例题】(2010年湖北卷)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泰姬陵是莫卧儿王朝君主沙贾汗为其宠妃蒙泰姬修建的____。这是一座_______着宝石的伊斯兰建筑。后来,泰姬陵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在今天的众多的世界文化遗产中,它也是 ______的。

A.陵墓 点缀 虽然 绝无仅有

B.陵寝 镶嵌 即使 独树一帜

C.墓茔 装饰 固然 独一无二

D.墓室 装点 尽管 举世无双

【词语辨析】陵墓:指帝王诸侯的坟墓,现多指领袖或先烈的坟地,亦泛指坟墓。陵寝:古代帝王陵墓的宫殿寝庙,借指帝王陵墓。墓茔:墓地,茔地。墓室:坟墓中放棺椁的处所。

点缀:①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②装点门面。镶嵌:将一物体嵌在另一物体中。装饰:打扮,修饰;点缀。装点:装饰点缀。

虽然:即使如此。即使:连词,表示假设的让步。固然:连词。①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②表示承认甲事实,也不否认乙事实。尽管:①副词,表示不必考虑别的,放心去做;②副词,老是;总是;③连词,表示姑且承认某种事实,下文往往有‘但是、然而’等表示转折的连词跟它呼应,反接上文。

绝无仅有:只有一个,再没有别的,形容非常少有。独树一帜:树,立;帜,旗帜。单独树起一面旗帜。比喻独特新奇,自成一家。独一无二:没有相同的或没有可以相比的。举世无双:全世界找不到第二个。

【思维技巧】本题解答,千万不要按照常规思维方法进行,即按顺序辨析选择。因为最难辨析的近义词恰恰是第一组,除了“陵墓”与“墓室”同学们比较熟悉以外,对于“陵寝”和“墓茔”这两个词语,大部分同学则相对陌生,因而很难辨析。这个时候,需要我们跳出思维常规,将四组词语浏览一遍,选择自己最熟悉的词语下手。比较来看,容易辨析的是第二组动词与第三组关联词。而第二组动词当中,“镶嵌”这个日常习见的词语最容易选出,因为宝石与建筑物,均是有硬度的物体,只有用“镶嵌”这个表示一个物体嵌在另一个物体的动词,才能准确地表达句子的意义。抓住了这个最容易的突破口,题目就迎刃而解了。其次,只辨析第三组关联词语,也可以迅速解答此题。因为“虽然”“固然”和“尽管”三个词语均表示的是转折关系,都可以与“但是”“然而”“却”呼应,而“ 在今天的众多的世界文化遗产中,它也是______的”这一句,很显然不是转折句,抓住了“也”字,分句间的关系也就很容易判定了。

【易错提醒】本题不是传统的两个词选一个,而是四个词选一个,涉及实词(名词、动词)、虚词、成语,容量加大。同学们容易选A,这主要是受“泰姬陵”一词的暗示。要排除它,需要审视第四个词语“绝无仅有”,而题干中的末句中有一个词“众多”,据此就可以否定它。本题最佳解答方法肯定是避难就易法,既准确又快捷。

二、代入比较法

这是一种常规的解题方法,做法是先将几组近义词分别代入相应的位置,然后结合具体句子加以分析比较,看看哪组词语更准确更贴切地表情达意。

【典型例题】(2005年全国卷Ⅱ)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井冈山、遵义、延安和西柏坡,是中国革命的几处。

②“开发西部战略”的目标之一就是我国东西部的差距。

③几项调控房价措施相继出台,说明政府房价增长过快的态度相当坚定。

A.胜地 缩小 控制

B.圣地 减少 控制

C.圣地 缩小 抑制

D.胜地 减少 抑制

【词语辨析】①胜地,有名的风景优美的地方;圣地,指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作用的地方。井冈山、遵义、延安和西柏坡,都是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和作用的地方,当然选用“圣地”。第②句可以从词语搭配角度考虑,一般说“缩小差距”,而“减少差距”动宾不搭配。第③句,抑制房价,是指让房价降低;控制房价,是指让房价保持稳定。原句意思是说政府想要使房价降低,避免“房价增长过快”,所以应用“抑制”。

【思维技巧】将“胜地”与“圣地”分别代入第一句的空白处,通过比较,不难看出,“圣地”更贴切;将“减少”与“缩小”分别代入第二句话的空白处,借助比较,也容易判断“缩小”与“差距”搭配更贴切。至此,答案已经明朗了,没有必要再去辨析第三组词语了。

【易错提醒】部分同学可能容易误选A,对“胜地”词语望文生义,错误地以为是革命胜利的地方。因此,要注意辨析与“圣地”词义的差异。同时,要注意不要在第三组词语上纠缠,因为在考场上那么短暂的时间内,能够准确而迅速地辨析“控制”与“抑制”的差异,作出正确的选择,是不太容易的事情。因为选项只有三组词语,辨析出了两组词语,答案就明晰了。

三、前后照应法

词语选择,也应该瞻前顾后,我们不能只盯住需要填空的那一分句,有时候特定词语的选用,必须照应前后句子,才能作出正确的选择。

【典型例题】(2005年湖北卷)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建设文明寝室,首先要________文明寝室的量化指标,再按指标对学生寝室进行考评。

②在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斗争中,无数英雄儿女献出了生命。但中国人民________、不屈不挠,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③培养公民的法制观念是一个长期过程,________从学生时代就进行法制教育,________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A.确定 前仆后继 只有/才

B.决定 前仆后继 只要/就

C.确定 前赴后继 只有/才

D.决定 前赴后继 只要/就

【词语辨析】①“确定”和“决定”:确定,明确地定下;决定,对如何行动作出主张。两个词语的搭配关系不尽相同,“确定”后面一般接较为具体的对象,如目标、名单、指标、计划等;“决定”后面一般接具体的行动,或不接宾语,如,领导决定派他去学习;这件事最好由大家来决定。②“前仆后继”和“前赴后继”:两个词语的意思相当接近,只有一个语素有差别。仆,倒下;赴,到(某处)去。③“只有/才”和“只要/就”:这两组关联词语之间的差别很大,容易区分。

【思维技巧】解答这道题的关键在第二句的词语选择上。是“前仆后继”还是“前赴后继”。单看“中国人民将如何如何”这一分句是无法确定的,必须依据前句“无数英雄儿女献出了生命”,他们已经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倒下”了,所以这里用“前仆后继”更好。第三句的两个词语的选用,必须照应末尾一个分句中的“能”字,如此,“只有”与“才”的选择就不难了。

【易错提醒】部分考生容易选C,要避免这一错误,就需要我们认真辨析“赴”与“仆”意义的差异,关键点还在于应该运用前后照应方法,来选择词语。

四、语素分解法

近义词含义再相近,总是有区别的,其区别大多体现在语素上,而词语之所以用法不同,正因为语素有同有异。临场应试,首先应将几组近义词加以辨析,其相同语素不用去管,只分析其不同之处即可。

【典型例题】(2011年江西卷)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有人认为他之所以对日___________,和他那个亲日媚日、飞扬跋扈的老婆的教唆与威逼不无关系。

②“五一”期间,市长___________会见了新加坡贸易代表团和台湾投资考察团。

③女主人公憧憬的丈夫是:无论从事什么工作,一定是卓有成就的,一定会成为____________的人。

A.投降 分别深孚众望

B.投诚 分别深负众望

C.投降 分头深负众望

D.投诚 分头深孚众望

【词语辨析】A投降:停止抵抗,放下武器。投诚:也有投降的意思,投诚在中文中是褒义词。表达相同意义的贬义词可以是“变节”“叛逃”(贬义较轻)。中性的描述可以是“投奔”。根据文中语境只能用投降。分别与分头的区别在于,一个人分多次做相关的工作,而分头,指多人同时去做相关的工作。原文中显然应用分别。深孚众望:非常令对方信服。深负众望:深深辜负对方的期望。在本语境中应选“深孚众望”。

【思维技巧】此题的解答最好采用语素分析法,“投降”与“投诚”的区别在“降”和“诚”的语素上,“降”是屈服的意思;“诚”是诚恳、诚心的意思,由此可见“投诚”是褒义词,不能用在“对日”行为上。“分别”与“分头”的区别在“别”与“头”的语素上,“别”是区别之意,“头”是方面之意,“分头”是指相互联系的一些人分若干方面同时进行某种行为,此处只有市长一个主体,故只能用“分别”。“深负众望”与“深孚众望”差别在“负”与“孚”的语素上,“负”是辜负之意,而“孚”是信服之意,联系语境,显然应该采用“深孚众望”。

【易错提醒】一些同学可能易选B。对词语与成语的考查增加了单纯出词语题的难度,多了干扰项。大家一定要认真区分,答题时要找准突破口,果断排除。“深孚众望”与“深负众望”是考试高频词,也是解答此题的关键,懂得了“孚”是“信服”的意思,就易区分这两个词了,投降与投诚由褒贬方面区分。

五、语意衔接法

有些试题在解答过程中,不光要辨析词义,看成分是否搭配,而且还要进一步从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入手,看语言风格是否一致,是否符合逻辑,前后关联是否恰当。这就是语意衔接法。

【典型例题】(2010年北京卷)5.下列依次在①②③处填入的词语和句子,语意和衔接都最恰当的一项是

白莲水库是群山中的一座大型水库。最大的一条干渠通向山脚下的白莲浦,___①____ 着那里的苍生万物。白莲水库的水是绿蓝绿蓝的,____②_____,触须沿途四散,____③____ 着白莲浦方圆几十里的农田。

A.①滋养 ②流到渠里就一路变成白色游龙

③浸润

B.①养育 ②变成白色游龙就一路流到渠里

③浸渍

C.①养育 ②流到渠里就一路变成白色游龙

③浸润

D.①滋养 ②变成白色游龙就一路流到渠里

③浸渍

【词语辨析】“滋养”:供给养分。“养育”:抚养和教育。“流到渠里就一路变成白色游龙”:落脚点为“游龙”;“变成白色游龙就一路流到渠里”:侧重于动态过程。“浸润”:(液体)渐渐渗入,滋润。“浸渍”:用液体泡。

【思维技巧】第一组词语的选用应该依据前一分句的对象“干渠”,第二组分句的选用应该衔接下一分句的“触须”。其语意的衔接点是“干渠——滋养——万物,水——游龙——触须——浸润——农田”。此题的解答要注意具体语言环境:句子要衔接连贯,话题要统一,对象要一致,句子前后要照应,符合具体的语境,答题就不太难了。

【易错提醒】这道题的命题形式与往年高考试题有很大的不同,它将近义词辨析与语意衔接题结合起来进行检测,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希望引起同学们重视。我们解答的时候,如果不注意语言环境的独特性,不注意语意的衔接与连贯,就很容易误选。

六、联想佐证法

我们在很多情况下,选择词语,不能仅仅局限于某一特定的句子,对于那些我们曾经“经验”过的词语,则应该通过联想的方法,唤起我们对相关事物的回忆,以帮助我们准确地选用词语。这就是联想佐证法。

【典型例题】(2011年湖北卷)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她_______盲人和正常人一样也能做很多事情,这正是她只身来到拉萨旅游的原因。她喜欢这座_______在历史和信仰中的圣城,_______看不见,她也能感受到这里绵延的雪山、清冽的空气、闪耀着金光的寺庙和那些_______向大昭寺缓缓前行的信徒。

A.相信 沉醉 既然 顶礼膜拜

B.自信 沉溺 即使 诚心诚意

C.坚信 沉浸 尽管 三步一叩

D.确信 沉迷 虽然 毕恭毕敬

【词语辨析】“坚信”是坚决相信,毫无疑问的意思,是指对一种理论、事情的状态等的相信,不怀疑。“确信”是确实地相信。“顶礼膜拜”:顶礼:佛教拜佛时的最高敬礼,人跪下,两手伏地,以头顶着受礼人的脚;膜拜:佛教徒的另一种敬礼,两手加额,跪下叩头。虔诚地跪拜。比喻崇拜到了极点。多为贬义。“三步一叩”是一种礼节,意为走三步就要叩一次头。①表示晚辈对祖先的祭奠方法,以示尊重;②表示对某种信仰的敬畏。此处宜用“三步一叩”。

【思维技巧】解答此题的时候,在浏览题干和被选项的基础上,当我们重新审读末句时,如果能够联想起西藏那些去大昭寺朝圣的信徒,许多人一路都是“三步一叩”的虔诚情景,那就很容易排除其它的词语,迅速地关注“三步一叩”这个词语了,而只要抓住这个词,答案就出来了。这是典型的联想佐证法。解答今年天津卷的选词填空题,也完全可以运用这一方法,其中一个分句“暗香_______”,被选词语“浮动”与“飘动”,我们只要想到古人林逋的《山园小梅》“暗香浮动月黄昏”一句,就很快能够确定“浮动”一词了。

【易错提醒】部分同学容易误选A,主要是受“顶礼膜拜”一词的影响。排除它,需要辨析“顶礼膜拜”的语法功能及感情色彩,这个词主要作动词,在句中不能用作状语,故不能说“那些顶礼膜拜向大昭寺缓缓前行的信徒”;同时,“顶礼膜拜”多用作贬义,结合此处语境,选用它也不恰当。

上一篇:中国铁路公共卫生改革探究下一篇:中元节需要注意的12个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