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语言学概论参考书

2024-08-27

应用语言学概论参考书(共8篇)

1.应用语言学概论参考书 篇一

语言学概论网上作业03任务

一、判断题(共 10 道试题,共 20 分。)1.词尾和词缀的本质差别在于词缀的位置不固定。A.错误 B.正确

2.“拖鞋、卷烟、卧铺、天蓝、火热”都是偏正式合成词。A.错误 B.正确

3.英语动词的过去时是在动词后面加上词缀ed构成,但是cut仍然使用原形。A.错误 B.正确

4.由两个语素构成的词,肯定就是复合词。A.错误 B.正确

5.由两个语素构成的词,肯定就是派生词。A.错误 B.正确

6.由两个语素构成的词,肯定就是合成词。A.错误 B.正确

7.由两个语素构成的词,肯定就是单纯词。A.错误 B.正确

8.词组是交际中最基本的表述单位。A.错误 B.正确

9.英语没有词尾,汉语词尾很多,二者有很多区别。A.错误 B.正确

10.现代汉语的词汇中派生词占绝大多数。A.错误 B.正确

二、单项选择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组合规则为句子的生成提供了无数的可能 B.聚合规则为句子的生成提供了无数的可能 C.我们日常使用语言离不开语法规则 D.语法规则是人人都必须遵守的

2.对英语单词“workers”的分析,()是正确的。A.work是词干 B.er是词尾

C.s是词缀,严格说是后缀。D.Work 和er都是构词语素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语法的组合规则是潜在的 B.语法的聚合规则是潜在的

C.语法的组合规则存在于书面语言中 D.语法的聚合规则存在于书面语言中 4.下列说法()是正确的。

A.“离开、环境 比拟、协议”都是派生词 B.“study.look.think.door”都是派生词 C.“变化、广义、扒手、左手”都是复合词 D.“留心、伤心、老鼠、impossible”都是合成词。5.下列词组只有()没有歧义。A.两个朋友送的花瓶 B.发现了敌人的哨兵 C.看打球的小女孩 D.两位代表提的建议

6.下列句子符合英语语法规则的是: A.He am a studentes.B.She is a students.C.I were a student.D.You are a student.7.“John is reading the newspaper”变成被动语态是: A.The newspaper is reading by John.B.The newspaper is by John reading.C.The newspaper is being read by John.D.The newspaper is being readed by John.8.下列句子有歧义的一句是: A.那里的茶花很多。B.那里的杜鹃很多。C.那里的月季很多。D.那里的玫瑰很多。

9.下列()组合成词的构造方式是支配式。A.围棋 围墙 B.围巾 围困 C.围嘴 围脖 D.围裙 围猎

10.下列各种说法只有()是正确的。A.英语单词good的比较级形式是better。B.英语单词teacher中的er是词尾,表示比较级。

C.英语单词read的过去分词形式是readed,,即在后面加上词尾构成。

D.英语名词一律是在词干后附加词尾s表示复数。11.下列句子的层次分析,只有()正确。A.我 们 伟 大 的 祖 国 歌 甜 花 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 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 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偏 正 偏 正

B.我 们 伟 大 的 祖 国 歌 甜 花 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 谓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偏 正 联 合 |_____||_____| 主 谓

C.我 们 伟 大 的 祖 国 歌 甜 花 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 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偏 正 联 合 |_______||_____|

偏 正

D.我 们 伟 大 的 祖 国 歌 甜 花 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 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 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偏 正 联 合

12.下面的词组只有()是句子“我们热爱我们伟大祖国壮丽的河山”的结构成分。A.我们热爱 B.我们伟大 C.祖国壮丽 D.伟大祖国

13.对句子“I gave him many reder flowers yesterday”的有关形态变化表示的语法意义的分析,()是正确的。A.gave的形态变化表示完成体。B.him的形态变化表示单数第三人称。C.reder的形态变化表示最高级。D.flowers的形态变化表示复数。

14.英语名词的复数的语法意义一般是加上词尾s或es表示,但()组词不能这样类推。

A.knife man leaf woman B.chair pen book friend C.pound bag sort weekday D.hero pig room source 15.从语法结构类型看,汉语属于()。A.孤立语 B.粘着语 C.屈折语 D.复综语

16.从语法结构类型看,英语属于()。A.孤立语 B.粘着语 C.屈折语 D.复综语

17.下列语素汉语中没有的一类是()。A.词根 B.词缀 C.变词语素 D.构词语素

18.下列短语第一层次的分析,只有()不正确。A.热爱人民的解放军

|_________||______| B.咬死了猎人的狗 |____________||__| C.几封群众的来信

|_________||____| D.发现了敌人的哨兵 |____________||____|

19.“我打破了杯子”这个句子,可以变换为多个同义句式,但是()不符合句式变换的要求。A.我把杯子打破了 B.我把杯子洗干净了 C.杯子被我打破了 D.杯子我打破了

20.对句子“I bought many things last week”的词形变化的分析,()是正确的。

A.bought 表示过去时的语法意义 B.bought 表示体的语法范畴 C.things表示宾格的语法意义

D.things表示单数第三人称的语法意义

三、论述题

1.形态变化有那几种情况?举例说明。

形态变化主要有三种情况:第一,附加词尾,例如“books”其中的词尾s表示数的语法范畴,表示的语法意义是复数;第二,内部屈折,即词中的元音或辅音发生变化,例如“man”是单数,如果是复数,其中的元音a要变成e,写作men;第三,异根,即采用不同的词语形式表达不同的语法意义,例如第一人称单数,作主格用I,作宾格用me。2. 举例说明词缀和词尾的区别。

词尾不同于词缀:第一,从位置看,词尾只能出现在整个词的后面,不能出现在其它位置上,这个词可能是词根构成的,也可能有后缀,那么词尾只能在后缀的后面,而词缀有的在词的后面,有的在词的前面,少数还在词的中间;第二,从功能看,词缀可以构成新词,是词的构成部分,是固定在词的结构中的,是构词的语素。词尾不是词的构成成分,不能构成新词,它只是改变词的形式,表示某种语法意义,属于变词语素。词尾所表示的语法意义,是通过语法单位(例如词或语素)的组合体现出来的,一般只在具体的句子中才出现,单独一个词,没有组合,没有语境,没有与具体的语法意义相联系,也没有相应的语法形式,当然就不可能出现词尾。3. 词组和句子有哪些差别?

首先,作为备用的静态单位,词组和语境没有关系,而句子则是和一定语境紧密结合的,是一定的人在一定的场合因为一定的目的而用来传递某种信息的。因此同样的内容,词组和句子的意思可能相差很远。例如“严禁吸烟”,作为词组,可以说是泛泛地指禁止吸烟这种行为,而作为句子,比如在加油站、候车室贴着这个标语,则是特指在这个地方不准吸烟,而不是在进行禁烟宣传。

其次,正是因为有语境,有上下文的提示,句子中非重要信息内容的结构成分是可以省略的。例如“你什么时候去看电影?”回答一定是“明天”或“后天”或别的什么具体的时间,一般不会说“我明天去看电影”这样的完全句,交际中,我们常见的都是不完全主谓句,无论是询问还是回答。而作为词组,是不可能有这样的省略的。可见,句子的结构在一定的语境中是比较灵活的。

第三,句子传递信息,有一定的语气,相应地有一定的语调,而词组作为静态的备用单位,不代表任何观点,不表示任何感情,因此是没有语调的。第四,词组的意义是不确定的,没有具体的内容,而句子的所指是确定的,一定有具体内容,而不仅仅是有意义。具体地说,句子中的名词,都是有指称的,句子中的动词,都是有所叙述的。例如“我们明天在图书馆见面”,如果是词组,其中的“我们”是谁、“明天”是指什么时候(没有时间起点)、“图书馆”是哪个图书馆,其指称都是不明确的,可以说是无所指称。而作为句子,就不一样了,“我们”一定指具体的说话人和听话人、“明天”是指当时说话的第二天,“图书馆”则是说话人和听话人都知道的那个图书馆。这些隐含的信息,是说听双方都明白的。而作为词组,就没有这样具体的指称内容。4. 复合词和派生词有何异同?举例说明。?举例说明。

复合词完全由词根按一定的规则组合成的词,如电脑、支持、白菜等。派生词由词根和词缀构成的词,如老乡、读者、瓶子等。

5. 什么是语法意义?单独看一个词能否判断其语法意义?为什么?

语法意义是同词汇意义相对而言的,是语法单位在组合中所产生的关系意义。语法意义只有在相关的语法单位进入某个组合结构以后才会产生,比如一个词,孤零零地是很难说明它具有什么样的语法意义。比如英语单词work,单独看很难说它有什么语法意义,可是它与别的单位组合,进入具体的结构,就产生了相应的语法意义。例如:

He works in a factory.(单数第三人称〕

6. 什么是语法形式?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二者有什么样的关系?

表现语法意义的形式就是语法形式。语法形式是语法意义在语言中的外部表现,是语法意义的外部标志。

7. “天气好”和“好天气”的语法意义有什么不同?是通过什么样的语法手段表示的?

“天气好”的语法意义是陈述和被陈述,二者构成主谓关系,“好天气”的语法意义是修饰和被修饰,二者构成偏正关系。

这两个结构所使用的词完全相同,但是语法意义不同,这种不同的语法意义是通过词序这个语法手段体现出来的。汉语是没有形态变化的语言,词序是表达语法意义的重要手段。

8. 体、时、级是怎么构成的?举例说明。略

四、论述题:

1.到目前为止,你参加了中央电大或省市电大哪些形式的网上学习活动?请你简要介绍一下。答:1观看媒体的学习内容。2.参加论坛讨论、发帖子。3.给相关老师发送电子邮件,请教不懂得问题。4.按时完成网上作业,及时上交。5.浏览网上的文本学习记录6.查看网上的自己学习记录7.参与网上问卷调查8.光顾网上图书馆。

2.就语法一章的重点教学内容写一份学习总结

语法一章教学内容最突出的特点是涉及到很多的分析问题,又涉及到相关外语知识的结合应 用,需要在学习中加强实践练习。

一、怎样认识合成词

词是由构词语素构成的,没有变词语素的事儿,所以一般只根据构词语素的情况来分析 词的结构。根据词中各个构词语素出现的情况,一般把词分为单纯词与合成词两个大类。

单纯词:是由一个词根语素构成的词。一般而言单纯词是一个语素,而且只能是词根,词缀是不能单独构词的,词尾则根本就不是构词成分。例如汉语的“人、手、水、河、啊、琵琶、枇杷、哗啦、坦克”等,英语如man、teach、book、moon、sun、long等都是单纯词。

合成词:合成词是由两个以上的语素构成的词。

根据构词语素的特点,合成词可分两类:

一类是复合词:完全由几个词根语素按一定规则构成的词就是复合词,词义由两个语素 的意义复合构成,所以叫做复合词。例如汉语的“思想、学习、黄瓜、大豆、胆怯”等,英

语的如“snowwhite、makeblieve、makegame、earthfall、friendship、motherland”等。汉语 的合成词以复合词为主,也就是说主要是由词根语素构成。

一类是派生词:由词根语素和词缀结合构成的词就是派生词。派生词的意义是在词根语 素意义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词缀有的在词的前面,有的在词的后面,有的前后都有词缀,词缀往往表示意义或功能上的类化。例如汉语的派生词“老师、阿妈、作者、读者、路子、石头、盖儿、慢性、客气、深化”,英语的如“friendless、friendly、rewrite、writer、reset、impossible、business”等。英语unkindly、汉语的“非霸权主义”、“反革命者”是前后都有 词缀构成的派生词。英语中词缀非常发达,所以合成词以派生词为主。

二、汉语合成词有哪些构造形式?怎样分析?

汉语合成词的构造方式也可分复合词和派生词两类。

复合式合成词由词根语素按一定方式构成,根据语素之间的关系可分五种。

并列式:几个构词语素的意义相近相关或相反。如:喜悦、根本、语言、长久、尺寸、岁月、动静、国家、窗户、妻子、睡觉。

偏正式:前一个语素修饰后一个语素,后一个语素的意义是整个词义的中心。如:白菜、铁路、国债、物色、雪白、瓜分。

补充式:前一个语素是词义中心,后一个语素作补充说明。如:拆穿、打倒、推翻、改 进、人口、花朵、布匹、纸张。

支配式:前一个语素表示动作行为,后一个表示动作对象。如:干事、中肯、表态、司 机、伤心、丢人、照常、围脖。

陈述式:前一语素表示事物,后一语素表示性质、状态或动作。如:地震、眼尖、心疼、肉麻、肉松、自卫、性急。

派生合成词根据词缀的位置分为前附式和后附式两种。

前附式:词缀位于词根的前面。如:老虎、老乡、老大、阿姨、阿飞、可笑、可怜、非 法、非常、以后。

后附式:词缀位于词根的后面。如:患者、兔子、刀子、田头、恶化、歌手、队员、土 气、画家、绿油油。

合成词结构关系分析就是从原来词的语素意义和结构关系着眼分析的,相当于分析它的 构成理据,所以“中肯”是支配式,原意是指击中了肯系的意思,就是击中了经脉。如果不 从语素的结构关系意义角度分析,就无法认识合成词的构成特点。比如“发指”,本义是头 发直立起来,是陈述式,不分析原意,就可能误会为支配式,理解为发出指责这样的意思。

三、怎样区别容易混淆的合成词结构方式?

有些合成词的结构容易混淆,主要是构成不同类型的合成词的语素有一些共同点,初学 特别容易搞混,例如“火红-眼红”表面上都是“名+形”的形式,“卧铺-干事”表面上 都是“动+名”的形式,“莲子-棍子”似乎都是“名+子”的形式,“老师-老鹰”都是“形 +名”的形式,这几组合成词的构造似乎应该是一样的,其实不然,它们是有区别的,学习合成词的构造,要特别注意区别类似这样易混的合成词。

容易混淆的合成词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偏正式和支配式:

这类合成词的区别可以考察后一个语素意义在整个词语中的地位来辨别。偏正式一定以 后一个语素的意义作为词义中心,支配式没有这种中心。如“围嘴、围墙、围裙、围脖、围 巾、围棋”,其中“围嘴、围脖”是支配式,其它词的中心意义是后一语素,前一语素修饰 后一语素,而“围嘴、围脖”没有这种意义中心,比如“围墙”,说到底是一种墙,“围棋”,说到底是一种棋,“围裙”,说到底是一种裙,而“围脖”,就不能理解为一种脖,“脖”不是 词义的中心,同样,“围嘴”也不能理解为一种“嘴”。我们也可以说“围棋”是棋的一种,但不能说“围脖”是脖的一种。又如“卧铺、拖鞋、卷烟、司令、爱心、伤心、裹腿、管家”,表面上都是“动作语素+名物语素”,看起来结构应该是一样的,要么都是偏正式,要么都 是支配式,但实际上它们中的两个语素之间的结构关系是不相同的,其中“伤心、司令、裹 腿、管家”是支配式,道理同前例。

2.支配式和补充式

支配式后一个语素一定是表示事物的,是名词性的,补充式后一个语素是动词性的或形 容词性的。如:理事、司令、扩大、失色、加强,其中“扩大、加强”是补充式。

3.偏正式和陈述式

偏正式合成词一般不会同陈述式合成词混淆,但是偏正式中有一类由古代汉语名词做状 语格式节缩形成的词语,很容易同陈述式合成词相混,因此要注意区别。第一,通过后一个 语素的意义与整个词语意义的关系把握:偏正式一定是以后一个语素的意义作为词义中心,陈述式没有这种中心,后一语素是不是整个词语意义的中心,是判断这个词是不是偏正式合 成词的关键,包括同支配式合成词区别的方式,也可以通过词义中心来把握。如“金黄、龟 缩、蚕食、月亮、笔直、雪白、火红、口红、眼红、天蓝、眼热”,其中“月亮、口红、眼 红、眼热”是陈述式,大家可以通过比较试试。第二,这些容易同陈述式混淆的偏正式合成 词,由于前一个语素在古代汉语中是名词状语,它们还可以通过“像„„一样„„”格式来 扩展,例如“金黄”就是“像金一样黄”,“笔直”就是“像笔一样直”,“雪白”就是“像雪 一样白”,这样扩展后,原词中两个语素的修饰语和中心语的地位就看得更加清楚了。而陈 述式合成词由于没有这样的词义中心,其结构不是来源于古代汉语的名词状语格式,因此不 能这样扩展。“火红”可以扩展为“像火一样红”,不影响意义的理解,近似结构的陈述式合 成词“口红”扩展为“像口一样红”,意思就无法理解了。又如“席卷、雪亮、囊括、笔直” 等,都可以采用上面两种方式来分别。

如果对于合成词的这种结构关系的理解有困难,建议大家先把它放在一边,等学习了词 的组合的五种基本类型后再回过头来重新学习理解合成词的结构,因为复合词的五种结构关 系与词的组合的五种基本结构关系在性质上完全是一致的,只不过合成词的组合单位是语 素,词组中的组合单位是词。这样认识合成词的构造就不难了。

4.注意汉语中词缀和词根的区别。

汉语中没有专门的词缀,词缀都是词根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虚化而来的。因此在汉语中,词缀和词根在形式上是一样的,分析合成词要注意区别。词缀和词根的区别可以从以下两个 方面看:第一,从位置看,词缀的位置是固定的,或者在词的前面,或者在词的后面,而词 根的位置是不固定的,它可以在别的语素前面,也可以在别的语素后面。例如:“子”作为 词缀可以构成“椅子、轮子、镜子、锤子、被子”,只能在词的后面,而作为词根则位置就 不一定是在后面,例如“子弹、子弟、子鸡、子女、子孙、子夜、莲子、鱼子、鸡子、枪子、棋子、铜子、独子、孔子”。第二,从意义上看,词缀的意义比较抽象,已经虚化了,甚至 消失了,只是表示某种抽象的类别意义,而词根的意义是比较实在的,虽然已经融合在词中,但其中作为词义义素的提示性意义还比较明显。例如语素“老”,试比较:老师-老头、老 虎-老人。从语音上看,凡是是位于后面的词缀,语音上都弱化了,大多念轻声,例如比较: 子弹-棍子、变化-绿化、化解-火化-液化。

四、词与词的组合有哪些类型?

词与词组合成词组,是按照一定的组合规则组织起来的,主要有五种基本结构。

1.主谓结构:前一部分是主语,后一部分是谓语。主语提出一个话题,谓语对话题作 出说明,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关系是陈述和被陈述的关系,简称陈述关系。例如:

祖国富强山河壮丽我们学习老师讲课

2.述宾结构:前一部分是述语,述语由动词充当,发出一个动作,以支配后面的事物;

后一部分是宾语,宾语一般由名词充当,是前面动词发出的动作涉及或支配的对象。述宾和 宾语之间的关系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一般称为支配关系。例如:

热爱祖国学习英语打倒坏人修理机器

3.述补结构:前一部分是述语,述语一般由动词或形容词充当,表示动作或状态。后 一部分是补语,表示程度、结果、趋向、时间等,是对动作、状态的补充说明。述语和补语 之间的关系是补充和被补充的关系,简称补充关系。例如:

高兴极了摆放整齐跑了出去休息一会说得很快

4.偏正结构:偏正结构偏的部分主要起修饰限制作用,多由形容词、副词充当,正的 部分就是中心语,一般由名词、动词或形容词充当,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的高兴是修饰关系。这种结构,如果是在句子中,中心语是名词的,修饰语就是定语,中心语是动词或形容词,修饰语就是状语。例如:

名词性偏正结构:我的祖国精彩的故事伟大的军队新的征程

动词性偏正结构:热烈欢迎认真地学习英勇地牺牲非常刻苦

5.联合结构:联合结构的几项在语法上的地位完全是平等的,没有主次之分。而且联 合结构的成分可以不止两项,根据情况可能出现三项、四项以至更多。例如:

老师和学生电视和电影学习讨论贯彻执行伟大光荣

黑龙江、吉林、辽宁北京、天津、上海、重庆

以上是词组的基本结构模式。这些基本结构,可以互相组合套叠,形成一定的层次,构 成结构复杂的句子。例如:

A.雷锋日记-雷锋写的日记-雷锋入伍后写的日记-人民的好战士雷锋入伍后写的日 记-人民的好战士雷锋入伍后写的感人的日记已经在去年出版了。

B.三班的小王昨天下午买回来一本故事非常精彩的图书。

上面第一例是由简单组合逐步扩大到复杂组合的,B例是一个结构成分众多的句子。但 是无论一个词组或句子的结构有多么复杂,层次有多少,它们都是在上述五种基本结构类型 的基础上扩展出来的,因此,分析词组的结构层次,深入认识和娴熟掌握这五种词的组合的 基本类型是关键。词组的层次分析,说得简单一点,就是确认每一层次的两个直接成分以及 辨认这两个直接成分的组合关系,也就是词与词组合的结构类型。

五、述宾结构和述补结构有哪些区别?

在词与词组合的五种基本类型中,对于初学者而言,只有述宾结构和述补结构存在混淆 的可能,其余几种结构区别特征明显,不会造成混淆。

述宾结构和述补结构的区别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

第一,从述语性质看:述宾结构的述语是动词性成分,而且必须是可以带宾语的及物动 词,例如“喜欢美术”、“研究问题”;述补结构的述语有动词,也有形容词,动词可以是不 及物动词,例如“跳了起来”、“高兴极了”。

第二,从宾语的性质看:述宾结构的宾语主要是名词性成分,例如“走了一个人”;述 补结构的补语是非名词性成分,例如“走进去”、“跑出来”。

第三,从意义关系看,述宾结构述语和宾语是动作与支配对象的关系,宾语是动词关涉 的对象;述补结构述语和补语是补充说明关系。例如“消灭敌人”,敌人是消灭的关涉对象,是述宾结构,“消灭干净”,“干净”对动词消灭作补充说明,是述补结构。

第四,从组合特点看,述宾结构述语和宾语直接组合,述补结构述语和补语也可以直接 组合,但在很多情况下需要结构助词“得”连接,这是补语的标志。一般动词作补语时,一 定要使用结构助词“得”,例如“喜欢跳起来”是述宾,“喜欢得跳起来”是述补。

量词位于动词后是宾语还是补语,一般教材根据量词的性质决定:如果是物量词,一般 是宾语,例如“读一本”是述宾结构;如果是动量词,一般是补语,例如“读一遍”。

六、什么是成分和直接成分?

成分就是构成一个词组或句子的所有结构单位(最小是一个词),这些单位无论处于何 种层次,都是词组、句子的构成部分,就都是组成这个词组、句子的结构成分。例如句子“我 们非常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就有很多成分。

从上到下,逐层分析这个句子,到词为止,我们得到了“我们”、“非常热爱我们伟大的 祖国”、“非常”、“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我们”、“伟大的祖 国”、“伟大的”、“祖国”这样十个不同的结构单位,这些单位无论它处于何种层次,它们都 是构成这个句子的成分。

直接成分则是直接构成某一个结构的两个成分(一般来说就是两个),或者说是在词组 或句子某一结构层面上的两个有直接的组合关系的成分。在每一层次中,直接组合起来构成 一个更大的语法单位的两个组成成分,就是直接成分。例如“我们学习雷锋”,其直接成分 是“我们”和“学习雷锋”,而在“学习雷锋”这个层次中,“学习”和“雷锋”又是两个直 接成分,“我们”同“学习”没有直接组合关系,不在一个层面上,就只是成分而不是直接 成分。

成分和直接成分是不同的概念。在一个简单结构的词组中,成分和直接成分对象可能是 重合的,例如“研究问题”,其中“研究”和“问题”既是成分又是直接成分。在一个比较 复杂的结构单位中,可能有很多成分,但这些成分不一定都是直接成分,只有处于某一个层 面上的两个成分才是直接成分。例如上面的句子的十个成分,就不能泛泛地称之为直接成分,在第二层上,“我们”、“非常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是直接成分,是构成“我们非常热爱我 们伟大的祖国”这个大的结构单位的两个直接成分,下面的成分,就不是这个结构单位的直 接成分,但它们在各自的层面上又是组成比它们大的结构单位的直接成分。当然,从总体来 看,直接成分也是成分。但二者的内涵是有区别的,即使成分和直接成分涉及的对象完全一 样,如前例“研究问题”,但观察角度仍然是不同的,成分侧重于指构成这个词组的单位,直接成分侧重于指在这一层次上的两个直接组合单位。只是因为层次简单,在这里重合了而 已。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成分的范围要大于直接成分,直接成分也是成分,但成分不都 是直接成分,只有同一个层次中切分出来的两个成分才是直接成分,所以直接成分是相对而 言的。

七、什么是层次分析法?

前面介绍,词与词之间,根据一定的结构规则,可以互相组合,组合成词组,体现出一 定的结构关系。一个复杂词组中的词语,表面上是一个挨一个依次出现,似乎是平列的,但 实际上它们是有层次的,并不是每个词之间都有结构上的关系,一个词与哪个词发生结构上 的关系,有一定的层次性。

一个复杂的结构,往往是由许许多多的成分构成的,这些成分按照一定的层次逐级构成。从层次看,每一个层次的结构单位,一般是由两个直接成分构成的。所谓直接成分就是每一 层次中直接组合起来构成一个更大的语法结构单位的两个组成成分。分析词组的层次,就是 要分析这个词组在每个层次上的两个直接成分,如果直接成分仍然是由几个成分构成的,就 要依次往下分析其直接成分,直到所有的直接成分都是词为止。

层次分析法就是逐层分析词组或句子中各个层次上的直接成分的方法。这是一整套切分 语言单位的理论和方法,它按照语言组合的次序,层层切分,逐层分析语言结构的内部层次,把每一层次上的两个直接成分切分出来。具体的做法是:先找出构成这个结构单位的两个直 接成分,用线条标志出来,然后说明这两个直接成分之间的结构关系,如果这些直接成分还 比较复杂,也就是比词大,仍然是词组,就要继续往下切分,把构成这个直接成分的两个小 一点的直接成分切分出来,直到所有切分出来的直接成分都是词为止。例如“我们学习知识”

第一层的直接成分是“我们”和“学习知识”,第二层直接成分是“学习”与“知识”,这样 逐层分析,一直到此为止。分析图示如下:

又如“班长认真学习”,其内部结构层次如下:

这个句子中的成分“十分”同“班长”和“学习”就没有关系)

从上面的介绍可知,所谓层次分析法,就是要逐层分析每一层次上的两个直接组成成分 的方法,所以通常又叫做直接成分分析法。由于层次分析法每一次分析都是把一个大的结构 切分为两个较小的结构,基本上都是两分,所以相对于成分分析的多分而言,人们也把这种 分析方法叫做二分法。

八、怎样分析句子的结构层次?

对一个词组或句子进行层次分析,应该怎样入手呢?采取什么样的步骤呢?分析词组或 句子的结构层次的方法,一般使用直接成分分析法。现以“我们必须学习好英语”为例说明 层次分析法的切分步骤。分析词组,实际上是一个三步循环法:

第一步:通读整个词组,找出构成整个词组的两个直接成分,确定整个词组的结构关系。从总体看,这个词组是个主谓词组,两个直接成分一个是主语“我们”,一个是谓语“必须 学好英语”。

第二步:用筐式图把两个直接成分标志出来:

第三步:在筐式图下写出这个结构体的名称,一个成分下一个字,标明两个直接成分。

主谓

在这三步循环中,第一步是最重要的,尤其是分析结构层次复杂的句子,如果第一步确 定直接成分出现错误判断,那么以下整个句子层次的进一步分析都是错误的了。

这样三个步骤以后,一个结构体的直接成分及结构关系就分析完了。如果是一个简单词 组,经过这样三步法分析,分析就结束了。但复杂词组的直接成分,有的还是一个比较复杂 的结构,还要重复上面的三个步骤,继续往下分析,直到所有的直接成分都是词为止。如上 面这个词组,主语部分已经是词了,不用再分析,谓语部分比较复杂,要接着往下分析。每 一层次仍然是三步法分析,其余图示如下:

层次分析看起来复杂,其实就是在每一层次确定词的基本的组合关系。词与词的组合关 系一共就是主谓、述宾、述补、偏正、联合结构五种,所以如果把这几种结构关系揉熟了,层次分析不难掌握。当然,要找到正确的切分处还是需要仔细琢磨的,这就需要大家在课后 多进行实践练习,做到熟能生巧。

九、层次分析应遵循什么样的原则?

词与词组成结构比较复杂的词组,不是胡乱堆砌成的,而是遵循一定的规则,按照一定 的结构层次进行组合构成的,因此分析词组的结构层次,不是随便找一个地方切开就行,而 必须根据词组的组合规律,逐层找出直接成分,这就必须遵循一定的切分原则,这样才能正 确分析词组和句子的结构层次。

词组层次分析原则可以从结构、功能、意义三个方面来认识:

第一,直接成分必须是有意义的结构

切分出来的每个直接成分,都必须是具有意义的单位,是一个合乎词与词组合规则的结 构,否则切分就不正确。例如“打得敌人/狼狈不堪”,其中的直接成分“打得敌人”不能成 为一个结构,不是有意义的单位,所以这里的切分是不正确的。又如“一条工人的/建议” 其中的“一条工人”是没有意义的单位,也不能看作是一个结构成分。又如“我们十分/喜 欢电影”,其中“我们十分”就没有意义,所以是错误的切分;“打伤了学校的/人”,其中“打 伤了学校’”没有意义,“削/苹果的刀”,其中“苹果的刀”没有意义。

第二,切分必须符合原意

就是说,切分出来的结构单位都有意义,但与词组或句子的原意不符,说明切分也是不

正确的。同时,切分要符合愿意,切分出来的直接成分组合起来不能改变原来的意思,如果 重新组合起来意思变了,也是错误切分。

例如“苦瓜花是黄色的”,其中“苦瓜花”切分为“苦/瓜花”,意思就变成了发苦的瓜 花,而原意是苦瓜的花,因此正确切分是“苦瓜/花”。类似的如“绿豆稀饭”、“黄瓜汤”、“绿 /豆芽”、“白/菜汤”、“黄/豆苗”、“新文化运动”的切分,都有这样的问题,就是错误的切分。又如“我们非常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其中直接成分“非常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如果切 分为“非常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虽然两个直接成分“非常热爱我们”和“伟大的祖国” 都有意义,但是“非常热爱我们”违反了原意,所以切分是错误的。还是这个例子,如果往 下继续切分,“我们伟大的祖国”,如果切分为“我们伟大的/祖国”,两个直接成分仍然有意 义,但是切分也不正确,因为其中的直接成分“我们伟大”不符合原意。再如“他去世的/ 父亲”,其中直接成分“他去世”就不符合原意,因为去世的是他父亲,而不是他。

有些歧义词组,有两种不同的层次分析,意义也不一样,例如“热爱人民的周总理”,这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歧义词组,第一层可以切分为“热爱/人民的周总理”,是述宾词组,也可以切分为“热爱人民的/周总理”,是偏正词组,但是在下面的语境中,这个结构就只有 一种切分:

A.热爱人民的周总理十分和蔼可亲

B.我们非常热爱人民的周总理

在A例中,这个词组只能是偏正词组,在B例中,这个词组只能是述宾词组,原来的 歧义词组在这里由于上下文的限制,就没有歧义了,如果把A例切分为述宾,把B例切分 为偏正,虽然都有意义,但是与上下文不符,不符合原意,所以就是错误的切分了。

第三,切分出来的直接单位具有语法关系

切分出来的直接成分之间必须具有一定的语法关系,互相可以组合,例如“非常/精彩 的电影”,这两个直接成分都是有意义的,但是互相不能组合,因为“非常”是副词,“精彩 的电影”是名词性的结构,不能受副词修饰,不能与副词直接组合,可见这里切分是错误的。又如“一所/高等学校的教师”,“一所”与“高等学校的教师”都有意义,但是“一所”不 能修饰“高等学校的教师”,二者之间没有组合关系;又如“羽毛/球拍”,切分出来的两个 直接成分都是有意义的单位,但是“羽毛”与“球拍”之间没有组合关系,不能组合。

第四,切分不能跨段

层次分析不能跨段,就是不能把一个直接成分的一部分和另一个直接成分的一部分切分 在一起,这样切分出来虽然有意义,也不正确。例如:“三班战士明天上山采药”,其中,如 果把“战士明天上山”划为一个成分,就是跨段分析,是错误的。

此外,还要注意一些复杂结构的分析步骤先后,例如多项修饰语结构,即偏正词组前面 有好几个修饰语,多项定语或多项状语,如果有多项修饰语,这些修饰性成分如果本身是联 合结构,可以先切分出去,如下面A和B例;如果不是联合结构,就必须逐层切分出去,最后再分析后面的中心语部分,如下面C和D例。

A.雄伟宽阔壮丽的/天安门广场(多项定语是联合词组)

B.激动紧张而热烈/表达自己的思想(多项状语是联合词组)

C.工厂的/那栋//新建的///化学试验////大楼(多项定语是递加式结构)

D.昨天下午/就//已经///把任务////全部/////都//////完成了(多项状语是递加式结构)

多义结构,要进行不同的层次分析,把不同的意思通过层次分析显示出来。例如:

十、什么是性,与“性别”的“性”是什么关系?

性(gender)的语法范畴是属于名词类的词所具有的,印欧语系的语言大多有这种语法范 畴。不过性的数量不等,如法语有阳性和阴性,俄语和德语有阳性、阴性和中性。俄语以辅 音结尾的为阳性,以a结尾的为阴性,以o结尾的为中性。形容词由于是修饰名词的,也随

着修饰的名词而发生性的变化。例如:

阳性名词:以辅音、Й和Ь 结尾的名词,如СТОЛ 桌子、ДОМ房子、МАЙ五月、УЧИТЕЛЬ。阴性名词:以А、Я、Ь 结尾,如ЖЕНА 妻子,РАБОТА 工作,СЕМЬЯ家庭、МАТЬ。中性名词:以О、Е 结尾,如СЛОВО单词、ЗДАНИЕ 建筑物。

性是一个纯粹的语法概念,与生物学上的性别概念不是一回事,但从来源看,二者有一 定的联系。性是古代人以人类的性别特点来关照认识事物的结果,反映了人类发展阶段对事 物或现象的属性的认识。古人比照人类男女的性别特征,用来观察客观事物,从主观出发,给事物归为不同的性别。所以性反映了人类原始思维和认识水平,是原始观念、习惯在语言 中的遗留。今天的语法范畴的性,已经与事物的性别属性没有任何关系,单纯成为一种语法 现象了。我们可以通过不同语言对同样事物的不同性的归纳可以进一步认识语言的社会性特 点,比如太阳,法语是阳性,德语是阴性,俄语是中性,汉语虽然不分性,但一般概念是把 太阳归为阳性的。又如地名,阿拉伯语中大部分名词属于阴性,少部分属于阳性,如果从人 的性别概念出发来理解,是很难讲通的,这里其实不过是语法现象。汉语中的“他”和“她” 只是书写上的区别,不属于性的语法范畴。

现代英语没有特定的表示性的语法形式,但有一部分词也可分阳性、阴性和中性。如“父 亲、儿子、侄儿、公鸡、公牛、新郎(bridegroom)”是阳性,“母亲、女儿、侄女、新娘、母 鸡、母牛”是阴性,“灯、友谊、房屋、仁慈”是中性。有些名词不分性,如person、parent、worker、secretary、nurse、horse、pig等。

英语表示性有如下一些特点:

1〕用不同的名词表示不同的性:

阳性:boy.uncle.king.bull.cock.father.nephew.gentleman.bridegroom.boar.阴性:girl.aunt.queen.cow.hen.mother.niece.lady.bride.sow。

2〕在阳性名词后加上ess构成阴性名词:

actor-actoress 男女演员,host-hostess 男女主人,steward-stewardess 男女服务员,prince-princess王子和公主。

3〕不分性的名词要表示所指人物的性别,可在前面加上man、woman、boy、girl等词 表示区别,例如boyfriend(男朋友)、girlfriend(女朋友)。

但是,英语中的词的这种性的区分,实际上是从词义上划分出来的,没有专门的语法形 态标志,不符合语法范畴的定义,严格说其实不能算是语法上的性的范畴。英语过去有性的 范畴,但随着语言的发展基本上消失了,只有个别遗留,如he-she,waiter-waitress,hero-heroine 等等。如果认为英语这些单词是语法上的性的表现,照此来推论,汉语应该也有性的区别,如“舅舅-舅妈、爸爸-妈妈、叔叔-婶婶、男演员-女演员”等,其实这是概念上的区别,是词义上的区别,不是语法上的性的区别。

十一.什么是数?英语数的形态变化是怎样构成的?

数(number)的语法范畴一般为名词类的词所有,表示现实中的事物的数量关系,一般包 括单数和复数两种意义,有的语言还有双数、三数、四数之分,如阿拉伯语除了单复数外有 双数。通常只有表示具体的可以计数的事物的名词才有数的语法范畴,像专有名词、抽象名 词等就没有数的变化。

英语的可数名词有单数(singular mumber)、复数(plural number)之分,表示一个人或 事物用单数,表示两个以上的人或事物用复数。英语的复数一般是在词干后附加词尾 s 或 es表示。具体规则如下:

1)在词末加 s,在清辅音后读 s,如 desk.map.lake.book;在浊辅音和元音后读 z,如 bag.worker.field.day.mile。

2)在词末加(e)s。以s.sh.ch.x结尾的加es,读iz,如class.brush.watch.fox.box;词末为e,只加s,读iz,如page.horse;词末为辅音加o,加es,读z,如hero.potato.tomato。

3)词末为辅音加y,变y为ies,读iz,如party.factary.family。

4)词末为-f或-fe,一般变为ves,读vz。如wife.life.knife.shelf.leaf

特殊情况:1.内部屈折:man.woman.foot.tooth.mouse(mice); 2.词末加en,如ox;3.形 式不变,如sheep.deer.fish;4.有些只有复数形式,如trousers.clothes.goods.scissors(剪刀)。

汉语中表示数的名词仅限于具体的表人名词,通常是在后面加“们”,如“先生们、女 士们、同志们、老师们、孩子们”等等,非表人名词后面不能加,如不能说“狮子们、老虎 们”。“们”的功能不完全等同于英语的s,一是它只能用在表人名词后,而s可以用在任何 一个有数的分别的名词上,二是汉语用“们”,前面一般不能再使用表示具体数目的量词词 组,如不能说“十个同志们”,英语没有这个限制,例如two books.十二、什么是格?英语有哪些格?怎样表示?

格(case)表示名词和代词的语法范畴,表示名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和与其它词的语法关系。格的数量在不同的语言中也是不一样的,德语有主格、与格、所有格、宾格,俄语有主格、所有格、与格、宾格、工具格、前置格。英语的代词有主格(nominative case)、宾格(objective case)、所有格(possessive case)之分,一般名词只有通格和所有格,因为主格和宾格没有形式 上的变化,主要是通过在句子中的作用和位置来确定的所有格是在词后面加s表示,如果词 尾有s或es复数形式,词末只加单引号’,不以(e)s结尾的复数仍然要加’s。

十三、什么是体?什么是时?怎样构成?

体(aspect)是动词特有的语法范畴,表示动作行为进行的情况、方式,可以表示动作的 开始、持续、结束、完成等多种意义。英语有普通体、进行体、完成体。其构成情况是:

I do(普通体:动词的简单形式构成)

I am doing(进行体:be+动词的现在分词形式构成,be 要随人称、时态变化)

I have done(完成体:have+动词的过去分词形式构成,have有人称和时态变化)

汉语的体的分类有不同的说法,如认为“了”表示完成体,“过”表示经历体,“着”表 示进行体,重叠表示尝试体,如看看、摸摸、拍拍、捏捏等。

时(time)属于动词的语法范畴,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和进行的时间,确定时间的标准是说 话(写)的时刻。时的范畴一般分为现在时、过去时、将来时。英语的时的构成情况是:

I do

I did

I shall do

英语一共有16种时态(tense),常用的有13种。通常所说的英语时态,是把时和体结 合在一起说的。上面三种时和体结合可以构成9种时态,以动词do为例介绍如下:

了解了我们平常所说的时态的构成情况,只要知道三种体、三种时的构成规则,把它们 结合起来,就构成了英语的所有时态,而不必去背每一种时态的构成规则了。

十四、什么是人称?

人称表示说话者本人和所说的话中的动作行为的主体之间的关系。英语动词只有be的 现在时的单数有人称的变化,如am.is.are,其它动词只在现在时单数时有第三人称和其它人 称的对立。现在时第三人称单数的动词变化情况是在动词后附加词尾s,个别有变化的,变 化规则同名词复数的变化规则相同,如加es。如:

He studies.She does housework.十五、什么是级?怎样构成级?

级(degree)表示性质或属性的程度上的差别的语法范畴,是形容词和副词所具有的意义。

级一般可分为原级(positive degree)、比较级(comparative degree)、最高级(superlative degree)三种。英语的级的构成情况是:比较级加词尾er,最高级加词尾est。例如:

warm(原级)

warmer(比较级,加er)

warmest(最高级,加est)

上面的单音节词的级的变化规则,多音节词的变化规则是通过词语体现出来的,比较级 是在单词前面加上more,最高级是在单词前面加上most。例如:

usefull(原级)

more usefull(比较级,加more)

most usefull(最高级,加best)

级的构成规则,不同的词语中还有不同的要求,说明如下:

1)单音节词末尾加er.est构成,如末尾是e,只加r.st,great.brave.fine;

2)闭音节单词末尾只有一个辅音字母,要先双写,如big-bigger.hot-hottest;

3)以-y结尾的双音节词,先把y变成i,再加er.est,如happy-happier;

4)其它双音节和多音节词在前面加单词more.most表示。如difficult。

以上是规则变化,不规则变化是:

good.well-better.best;bad―wore.worst;many.much―more.most;little―less.least;far -farther.further,farthest.furthest。

多音节形容词前加上less.least,分别表示“较不”和“最不”。

汉语表示级的意义主要是通过词汇手段实现的,比如表示比较级,用“比较、更、更加、特别”等表示,表示最高级用“最”表示,有点类似于英语多音节词的比较级形式。

十六、什么是态?英语有哪些态的分别?

态(voice)动词所具有的语法范畴,表示动作行为与主体的关系。通常把态分为主动态(active voice)和被动态(passive voice)两种。句子使用的态不同,动作行为的主体和客体在句 子中表示的方法就不同。用主动态时,句子的主语表示动作的主体,即动作的发出者。用被 动态时,句子的主语表示动作的客体,即动作的支配者,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例如:

Father reads the newspaper-The newspaper is read by father.英语主动态变为被动态是这样的:将原句宾语移到主语位置,宾语如为代词,要变成主 格形式,原句主语前加上by移到动词后面,原句主格如果是代词,必须变成宾格形式,动 词要变为过去分词形式,并在动词前加上 be,be 的形态要与时、体、人称保持一致。如果 是进行时态,助动词后和动词分词之间要加上 being。简单地说,英语的被动态是由助动词 be加及物动词的过去分词构成的。例如:

Everybody likes him-He is liked by everybody.We are building a road-A road is being built by us.十七、句法多义怎样进行变换和分析?

句法多义就是指在一个句法结构中,包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结构意义,不同的人可以 作出不同的解释,从而造成理解上的差异。例如:

“反对的是小张”。这个句子可以理解为某人反对小张,也可理解为小张反对某人。

“门没有锁”。这个句子可以理解为门没有被锁,也可理解为门上没有一把锁。

分析和变化句法多义的句子,首先应该学会判断,分析造成多义的原因。

造成句子多义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同音词,多义词等都可能造成歧义,例如“山 上杜鹃很多”,这里的“杜鹃”可能是杜鹃花也可能是杜鹃鸟,是同音词歧义;还有多义词 造成歧义,例如“她最近几天脸色不好看”,中的“脸色”,既可以理解为脸上的颜色,也可 以理解为脸上的表情。类似的又如“我们下午都去加油”、“他真有功夫”。这些句子中的多

义词或同音词的几个义项都能组合,无法确定其中的一项意义,形成歧义。此外还有语音原 因造成的歧义,而在书面上因为有汉字区别同音词,不会造成歧义,例如“全部合格”,口 头上说出来可能会被理解为“全不合格”。

语法上造成多义的原因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句法层次歧义:如“发现了敌人的哨兵”、“热爱人民的军队”、“找到了叔叔的孩子”,等等,可以从甲处切分,也可以从乙处切分,例如“发现了敌人的哨兵”第一层可以切分为 “发现了 | 敌人的哨兵”,是动宾关系,也可以切分为“发现了敌人的 | 哨兵”,那就成了 偏正关系。

汉语语素具有多种组合功能,有的语素可以同结构中前后成分组合,影响到结构和意义。例如:

人才是最重要的因素。

美国会进一步采取措施制裁这个国家。

请将军用毛毯盖好。

结构关系歧义:如“出租汽车”、“烤白薯”、“煎鸡蛋”、“补充材料”、“参考消息”、“扩 大会议”,这些词组可以分析为动宾关系,可以分析为修饰关系。

施受歧义:如“鸡不吃了”、“支持的是他”、“狼也不怕的狗”、“母亲的回忆”、“他这个 人谁都认识”等等,这些句子的歧义原因是因为句子中的名词的施事(动作发出者)、受事(动作支配涉及对象)的关系不明确,它们和句子中的动词可以构成多种多样的关系,而且 都解释得通,形成多义。例如“支持的是他”,他既可以理解为“支持”这一动作的发出者,即他支持别人,也可以理解为动作的接受者,即别人支持他。

隐性歧义:如“船长在甲板上写字”、“他在房顶上晒花生”等。

多义变换,就是要通过替换、移位、添加成分等手段,把一个多义的结构变换成不同的 单义结构,从而消除歧义。例如:

山上到处都是杜鹃――山上到处都是杜鹃花――山上到处都是杜鹃鸟(替换词语)

反对的是小张-我们反对的是小张-反对我们的是小张。(增添词语)

门没有锁-门上没有锁-门没有被锁-门没有锁好。(增添词语)

咬死了猎人的狗-狗把猎人咬死了(移位)-野兽咬死了猎人的狗(增添)

母亲的回忆-回忆母亲(移位)-回忆我的母亲(移位增添)-母亲回忆往事(增添)。

还可以通过前后增加句子,创造语境,排除歧义。例如“山上杜鹃很多”,如果杜鹃是 指杜鹃鸟,我们可以增添句子变成:“山上杜鹃很多,还有黄鹂、斑鸠、鹧鸪”;如果杜鹃是 指杜鹃花,我们可以增添句子变成:“山上杜鹃很多,我采了一大把,编了一个花环”。这样 也把歧义排除了。

当然,用什么方式排除歧义,得看这个歧义句本身情况而定,该移位就移位,该增添词 语就增添词语,不要机械地运用,但是一定要用最简便的方法消除歧义。同时,变换后消除 歧义,基本上是要表现出原句的意义,不能是和原句意义没有关系,例如“门没有锁”可以 变换为“门没有锁上”,“门没有上锁”。

对于多义句的变换,平时需要多加练习,不过比较语法范畴的分析,句子变换相对要容 易得多,即使像语法范畴这样的难点问题,在熟悉基本概念的基础上结合简单的英语句子进 行分析,也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例如英语句子you gaveme some books,其中三个划线斜 体表示的单词的形态变化,表示的语法范畴分别是时-格-数,表示的语法意义分别是过去时-宾格-复数,这些分析内容稍微有点英语常识都能解答。

2.应用语言学概论参考书 篇二

“语言学概论”和“现代汉语”, 作为专业基础课程的性质已得到广泛认同, 它们之间有密切联系, 但也有明显不同的目标。教育部在两门课程的教学大纲里明确说明:现代汉语课程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系统地讲授现代汉语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 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 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分析和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语言学概论课程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语言观阐明人类语言的性质、结构、起源及发展等基本理论, 通过教学, 要求学生初步树立科学的语言观, 掌握语言学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 具备运用语言学的科学方法分析语言现象的能力。

“语言学概论”和“现代汉语”两门课程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存在着较大差异, 但也存在密切联系。具体教学活动中, 两门课都追求自身内容的完整性, 很容易造成教学内容的重复。一些学者就此问题进行过探讨, 也提出了相应的具体措施。彭泽润、陈长旭、吴葵 (2007) 提出“语言学概论”和“现代汉语”这两门课程教学存在许多问题, 认为进一步的改革措施有:把两门课程结合起来协调改革、合理安排教学计划、统一术语、适应现代生活、语料互补等。梁驰华 (2008) 就高等师范院校语言学概论教学改革提出了一些看法, 认为语言学概论教学应当突出课程的普通语言学性质, 提升课程的语言学习指导作用, 联系现实的语言生活, 课程的语言教学指导作用和正确处理语言学概论与现代汉语的关系。蔡旭 (2011) 提出现代汉语课程与语言学概论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存在很多重复, 应当对现代汉语和语言学概论教学的衔接问题进行探索, 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等三方面提出改进的策略。甘智林 (2008) 、聂志平 (2010) 、张先亮 (2010) 也探讨了这一问题, 并提出了用普通语言学的眼光看待语言现象, 对于两门课程相重复的内容, 要根据课程不同的性质与教学目标, 有选择、区分重点与非重点地安排授课内容, 对重复的内容有所取舍, 有所详略地加以讲授。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探讨

彭泽润 (1998) 提出, 在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中, 要结合国家语言建设中的政策, 介绍和强调理论问题, 更好地使理论联系实际, 结合国家语言政策, 介绍与强调其理论问题:运用系统理论, 帮助人们分析语言使用中的得失;运用符号编码的原理, 帮助人们理解不同文字的优点;从共同语与非共同语的关系, 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学习母语和学习外语的问题;运用抽象与具体、相对与绝对的哲学原理, 解释汉语拼音方案等的设计原理等。徐越 (2000) 结合多年的教学实际, 就“语言学概论”这门课程该讲什么, 不该讲什么, 如何把语言学的一般理论和汉藏语系的语言特别是汉语的实际相结合, 如何吸收国外语言学研究的新成果及如何安排和进行该课程的教学工作等问题作了一个初步的探讨。李二占 (2009) 认为老师授课, 不但要具有常规教学法的基本功, 而且还要针对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知识, 采取不同的灵活具体的教学方法, 即“非常规教学法”:推导法、直感法、量化法、穷尽法、背景法、批评法等。谢奇勇 (2010) 就教学内容中的“语言学理论”与“语言理论经”、“语言学理论”与“语言学方法论”、“普通语言学”与“语用学”、“国外语言学理论”与“中国语言学理论经”等方面进行了探讨。聂志平 (2010) 认为语言学概论的教法还应该是讲授式, 不是简单的就书衍说, 而是融入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多媒体课件不能取代教师教学, 板书教学是课件的不可或缺的补充, 强调每次课推荐阅读书目的重要性。童湘屏 (2011) 提出“情景创设”在“语言学概论”课程实践与教学设计方案中的应用及探索。根据实施情况, 从课堂“情景创设”实践教学和课外“情景创设”实践教学两个方面, 阐述了其主要做法及实施效果。岑运强 (1997) 、李映忠 (2008) 、池昌海 (2009) 、赵宏 (2004) 就语言学概论教材进行了探讨, 许云 (1996) 、纪秀生 (1997) 、李树新 (2004) 、郜峰 (2006) 、洪水英 (2006) 、罗耀华、柳春燕 (2006) 、郭新雨 (2009) 、刘云 (2010) 、赵贤德 (2010) 、徐红梅 (2011) 、叶川 (2011) 等也分别对“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创新进行了探讨。

三.基于课程建设的探讨

学者们就“语言学概论”课程建设及教学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具体策略。曾毅平 (2001) 认为, 教学内容调整要体现语言观的进步, 要处理好与其他语言学课程特别是“现代汉语”课的关系;要注意补充汉语方言和我国少数民族语言等方面的材料。彭泽润、邱婧、方安琪 (2010) 必须加大语言学概论课程和教学队伍的建设力度。聂志平 (2010) 从“课程地位与培养目标”、“师资”、“教法和教学手段”、“与现代汉语的区别与衔接”、“教材与课程体系”五个方面探讨语言学概论课程建设的问题。纪秀生 (1997) 、杜道流 (2004) 、申小龙 (2005) 王健 (2005) 、杨宏 (2008) 、商艳霞 (2009) 、黄育红 (2010) 、刘淑霞 (2010) 、刘丽丽 (2010) 、张丽 (2011) 、靳开宇 (2011) 也就“语言学概论”课程建设的问题及策略展开了探讨。

四.双语教学方面的探讨

在高等学校提倡“双语教学”的背景下, “语言学概论”已被公认为是中文专业最适合实行“双语教学”的课程之一, 一些学者就这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讨。谢奇勇 (2010) 简述了双语教学的背景, 认为语言学概论课程实施双语教学必须慎重, 语言学概论课程实施的“双语教学”与一般概念的“双语教学”有所不同, 具体表现在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教学方式上, 认为在语言学概论课程中实行的是“渗透式”的“双语教学”。尚来彬 (2010) 、刘冬冰 (2010) 、冯学民、姜云龙 (2010) 也撰文探讨此问题。

此外, 还有一些学者探讨了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语言学概论”教学问题。于红梅、闫慧珍 (2010) 针对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学习“语言学概论”存在的问题:目前教材不适用于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方法单一等, 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策略。

五.小结

总体而言, 学者们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学科建设等多个方面对当前语言学概论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时行了讨论, 提出了一些可行的策略。但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 我们需要探讨是把已有的各种改革意见, 根据学校和学生的情况, 有选择、有针对性地运用到实际教学和研究中去。这就需要我们对学校类型及教学对象有一深入的研究。

具体而言, 我们认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需要加强:

(一) 加强少数民族学生或民族院校“语言学概论”教学活动的探讨。对于民族院校与非民族院校而言, 开设语言学概论课程, 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上有哪些地方需要深入研究与探讨?对少数民族学生, 尤其是以少数民族语言为母语的学生, 如何进行语言学概论的教学?民族院校或者少数民族地区的语言学概论课程, 如何发挥自身的优势开展教学与科研工作?这些都有待进一步的讨论与研究。

(二) 加强语料库的建设。“语言学概论”作为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 在讲授过程中, 根据学生的情况, 选取合适的语料对理论加以阐释与分析非常重要。而目前在教学准备过程中语料的收集与整理占用了教师大量的时间, 同时收集来的语料也显得单一。如此看来, “语言学概论”课程语料库的建设十分重要。

(三) 加强“语言学概论”实践教学的探讨。实践教学以能力培养为核心, 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根本途径。如何丰富“语言学概论”实践教学的形式, 防止实践教学活动流于形式?如何制订完善的实践教学方案?如何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这些都是需要进一步加强与深入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彭泽润, “语言学概论”和语言政策,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1998 (4) ;

[2]聂志平, 语言学概论课程建设的几个问题,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 2010 (2) ;

[3]彭泽润等, “语言学概论”和“现代汉语”课程教学协调改革研究, 云梦学刊, 2007 (4) ;

[4]曾毅平, “语言学概论”课程建设的若干问题,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1 (1) ;

[5]张先亮, 关于“语言学概论”内容与方法的再思考, 中国大学教学, 2010 (2) ;

[6]梁驰华, 高等师范院校语言学概论教学改革谫议—兼谈语言学概论与现代汉语的关系, 高教论坛, 2008 (2) ;

3.应用语言学概论参考书 篇三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 ?摇《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摇 多元教学模式 短期强化

一、引言

随着汉语国际推广活动的开展,对外汉语教学也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面对不同国家的本土化教学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各个国家在充分肯定了汉语的国际地位之后,积极培养汉语教师。然而,目前对外汉语教学界所采用的教育模式仍略显单调,课程设置和教材体例已不能适应不同学习需求的学生,尤其是有一定汉语基础的语言教师。

《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重新修订出版,引起了我们的思考。《欧洲共同语言参考框架》主要有两大目的,一是鼓励语言的学习使用者去思考,思考如何掌握一门语言及如何帮助别人更好地学习一门语言;二是促进语言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以《欧洲共同语言参考框架》为指导,我们针对有语言学及教育学知识并有一定汉语基础的学生不满意于现有教学模式及课程设置的现象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这些学生的学习目的是日后作为汉语教师,从事汉语教学工作,他们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学生的汉语基础“失重”现象严重,主要表现在欧美学生汉字基础薄弱、日韩学生口语能力较弱,不能简单地把他们按级别划入常规教学班级。第二,他们作为具有一定语言学知识的人,会在学习过程中把汉语从语法、词汇、应用各方面与其已经熟练掌握的语言进行比较,他们有时会忽略汉语的特点,坚持用自己的方式学习,甚至认为教师应当按照他们熟悉的教学法进行授课。

鉴于此,为了提高此类学生的教学质量,满足不同学生实际需求的同时丰富教学模式,我们对课程进行了调整,不使用任何一套教材,而是从汉语教学的几大板块入手,设置一系列综合课程,解决学生实际问题。值得欣喜的是,在不断改进过程当中,我们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二、教学对象、课程性质、教学内容

(一)教学对象

我们将有一定语言学基础的非零起点学生分为三类,一类是汉字基础薄弱、阅读能力不强、诉诸纸笔问题多多的学生;另一类是语言组织能力较弱,能听懂但说不对的,理解上存在问题不多,但表述能力差的学生;第三类是各方面比较均衡,但以前没有系统学习过,掌握的知识像一盘散沙,不能将目前所掌握的知识很好地融入汉语的语言系统。

(二)课程性质

此课程为四周的短期课程。学生放弃自学进入高校跟班上课,目的是系统地学习汉语言文化知识,在与同学的交流中发现更多的外国人学汉语的难点,为以后的工作积累经验。但此类学生由于知识掌握不均衡,没有办法插入其他班级。我们根据此情况,特别开设为期四周的短期课程,调节学生知识结构,使其能在短时间内均衡掌握汉语知识。

(三)教学内容

按照中心教学安排,学生周一至周五每天至少上三节以上汉语综合课,根据需要下午可以安排练习课。汉语综合课不直接使用任何教材,由教师自己备课,包括汉字、阅读、语法、听力、写作五大板块。根据学生情况不同,具体安排有所侧重。

三、教学方法及教学环节

(一)针对汉字基础薄弱、阅读能力不强学生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及教学环节

1.学生情况。3名学生,分别来自加纳、加拿大、牙买加。年龄在30~35岁之间,具有教育学本科学历,并且自学过两年左右的汉语,平时交流使用英语。三名学生口语均达到中级上水平,但汉字书写及阅读能力较差,对一些语法,也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2.教学方法。这三名学生由两位老师负责,一位老师负责讲练,另一位负责复练。讲练老师每天上午上三节综合课,复练老师每天下午上两节练习课。讲练老师每天上午对学生自学掌握的知识进行梳理之后,首先纠正学生过去学习中存在的错误,然后选取阅读、听力材料,进行阅读听力训练,同时扩充词汇。复练老师每天下午先强调上午讲练老师纠正的错误,复习并听写上午扩充的词汇,从汉字的笔顺、偏旁入手对学生进行汉字规范化书写训练。

3.教学环节。①讲练课。从周一到周四,讲练老师每天选择一个话题,在第一节课要求学生围绕话题逐一作口头表述,描述场景或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负责记录,在记录过程中着重标出表述不当、语法误用、发音不准的词句。一名学生发言过后教师让其他同学先回答是否有不当表述,然后教师将表述中的错误逐条分析。第二节课教师选取报刊杂志上的小文章作为阅读材料,让学生阅读之后标出生词,然后教师对生词和阅读材料中出现的重要句型和语法进行讲解。第三节课教师对学生进行听力训练,提前准备生活化的听力材料,一般为新闻录音或者电视剧对话,由教师用录音笔自行录制。周五时,讲练老师对纠正以及新学习的语法词汇进行小测试,并要求学生自由选题,写一小段话。②复练课。周一到周四,复练老师每天和讲练老师进行交接,了解讲练老师发现的错误和新引入的生词和语法,在复练课上再进行强调。周五,讲解讲练课考试试卷,批改并讲解学生写的一小段话。

(二)针对语言组织能力差、不善表达或不能正确表达的学生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及教学环节

1.学生情况。一名土耳其学生,一名韩国学生,年龄均在20岁左右。高中毕业以后来中国学习汉语已经一年,毕业后准备回国做汉语教师。土耳其学生非常喜欢说,但是发音不好、语序凌乱,句子不合逻辑;韩国学生听力很好但因为发音不好羞于开口,久而久之影响了其表达能力。

他们的词汇量及听力都不存在大的问题,汉字书写方面也没有需要特别强调的内容。

2.教学方法。由一名教师负责学生的课程,周一到周五每天上午三节综合课和半个小时的纠音训练。教师从口语表述方面入手,鼓励学生大胆开口,及时发现学生表述中的问题,予以纠正。选择难易程度不同的两篇阅读材料,要求学生复述简单的,在整体理解和语言组织安排及语法应用上给学生以指导。在较难的阅读材料中引入一些新词和从未涉及到的语法,扩充学生的知识量。

3.教学环节。周一到周五,第一节课教师选择一个话题要求学生围绕话题发言。教师记录学生发言内容,并要求两名学生互相记录,在发言结束后指出对方出现的发音及语法问题,然后再由教师点评讲解。第二、三节课教师选择两篇难易程度略有差别的短文,一篇里基本没有生词,另一篇涵盖5%~8%的生词。教师朗读较容易的一篇,学生随即复述。较难的一篇发给学生,教师先进行生词和新语法的讲解,学生阅读后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指导。

最后的半个小时,我们将“长城汉语”中的“跟读模仿”和“录音比较”课件引入课堂教学,为学生进行正音训练。

(三)针对各方面比较均衡,但以前没有系统学习过,不能将目前所掌握知识很好地融入汉语语言系统的学生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及教学环节

1.学生情况。一名爱尔兰学生,一名加拿大学生,均为英孚(EF)教师,有语言教学经验,口语发音较好,学习能力较强,但均未接受过系统的中文教育。他们作为具有一定语言学知识的人,会在学习过程中把汉语从语法、词汇、应用各方面与其已经熟练掌握的语言进行比较,有时会忽略汉语的特点,坚持用自己的方式学习。

2.教学方法。由一名教师负责学生的课程,周一到周五,每天上午三节。学生围绕一个话题展开讨论,教师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表述中存在的口语及语法问题。把初级阶段所涉及到的语法知识分成20小节,每节课查漏补缺,巩固学生语法知识。选择阅读材料,扩充学生词汇,并要求学生用所学的词语和语法造句,或写一篇简单的读后感,字数在150左右。

3.教学环节。周一到周四,第一节课教师指定一个话题,让两个学生围绕话题自由讨论,教师记录出现的语法及表述问题,及时纠正并进行强化训练。第二节课对基础语法进行巩固性教学,查漏补缺,避免学生在汉语语法的一些基本概念上犯错误。第三节课,如果学生对当天的语法掌握得比较好,教师则使用准备好的阅读材料,引入新词和新语法;如果学生对教师讲解的语法把握不够好,则由教师指导学生继续巩固练习。每天留一定的写作作业。

周五,教师和学生从汉语的特点和两名学生所掌握并经常使用的教学法入手讨论如何掌握一门语言及如何帮助别人更好地学习一门语言。继续巩固语法,批改并讲解周一至周四的写作作业。

四、教学效果

针对三种学生的不同情况,以《欧洲共同语言参考框架》为指导,我们积极实践,设计了三种短期综合提高课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当然,这和学生的语言学基础和他们自身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但也让我们十分欣慰,学生的汉语“失重”现象得到了明显改善。

五、结语

《欧洲共同语言参考框架》主要有两大目的,一是鼓励语言的学习使用者去思考,思考如何掌握一门语言及如何帮助别人更好地学习一门语言;二是促进语言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在陕西这个对外汉语教学正在发展的大省,灵活授课的场地和师资并不是十分充足,用短期时间对学生进行综合强化,使其能够插班学习,既节省了师资又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1.国际汉语通用课程大纲.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4.应用语言学概论参考书 篇四

语言学概论 40 主 祝敏青

2008年12月第2版

海峡文艺出版社

如学员使用其他版本教材,请参考相关知识点

福师1108考试批次《语言学概论》复习题一及参考答案

教学中心 专业 学号 姓名 成绩

注:考试时间为100分钟

一、简答(20分)

“世界语”是波兰医生柴门霍夫创造的,这能说明语言是个人现象吗?为什么?

考核知识点:语言是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创造的,语言的发展也是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语言的产生、存在与发展都是依赖于社会,离不开社会的。个人虽然有创造性地使用语言的权利,但使用的依然是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创造的语言材料,依据的依然是全民语言的基础。

二、论述(35分)

如何辩证地看待语言符号任意性的特点,试举例阐述。

考核知识点:符号和它所代表的事物之间的联系是由社会任意约定的;语言符号在开始制定时用这个声音代表这个义是任意的,如hua代表花;正是因为语言符号形式和内容的这种联系不是天生的、必然的,世界上才有多种多样的表示同样意义的符号,符号的形式和意义的联系才是可以改变的,语言符号才是可以发展变化的。

三、问答题(45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参考答案: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建立在民族基础上的。从最一般的、或最原始的情况看,一定的民族产生了一定的语言,同时产生了一定的文化。这样,语言和文化之间就存在着一定的关系。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目前尚有不同看法,而问题的关键在于对“文化”这个概念的解释。

文化,一般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关系:一方面,语言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反映该民族的面貌。人类在改造世界的劳动中同时创造了语言这个宝贵财富,一个民族的面貌,不仅决定于它的信仰、伦理观念、行为准则和行为方式以及价值观,同样也

决定于它的语言。

另一方面,语言又作为文化的形式,反映民族文化的内容。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类的一切知识都包含在语言之中,都借助语言来表达。没有语言而有先进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这都是不可能的。

这就是语言与文化的双重关系,一方面,语言作为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表现文化的一系列民族特征;另一方面,语言又作为文化的形式,反映民族文化的内容。典型的例子是词汇。在语言中可以划分出与文化特点有关的词汇范畴。具体地说,属于文化中心成分的词汇要比属于文化边缘特征的词汇详尽。反映文化现象的词汇,其数量与它在文化上的重要性成正比。

福师1108考试批次《语言学概论》复习题二及参考答案 一、简答(60分,每题30分)

1、词语的搭配要受到哪些语义条件的限制?

参考答案:词义的组合是通过词语的搭配来实现的,词语的组合要受到语法规则的约束,同时还要受到词义条件的约束。词语搭配的语义条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受到现实现象之间实际关系的制约

“我读书”可以,“我读饭”就不行。受到语义系列中其他成员的制约

语言不是废物堆,不是杂乱无章的一堆词的集合,而是很像“七巧板”。其中,每一块要和它周围的几块巧合妙拼,这就是说要从语义场去了解词义。处于同一语义系列中的成员,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甲的搭配关系不仅决定于它自己,而且还取决于它与乙、丙的关系,如果这个系列中消失了乙,甲和丙的搭配关系也会相应变化。如“汤”原包括开水、热水,后出现“开水”、“热水”,“汤”便仅指食物煮熟后剩下的汁水,不能与“洗”搭配了。

要考虑到社会使用习惯的制约。

使用习惯是由地域、民族约定俗成的,因此,词语搭配必须适应不同语言(方言)的表达系统的要求。比如,汉语普通话中用“吃”“喝”“吸”三个词表达的行为(如“吃饭”“喝水”“吸烟”),在上海话以及南方的一些方言中只用“吃”一个词就可以表达了(如“吃饭”“吃酒”“吃烟”)。再如 2

“肥”、“胖”在普通话和一些方言中的分工也不同。“寿”。民族:“龟”在汉语与日语中的寓意不同。

2、语法的特性有哪些?

参考答案:语法与语音、词汇既互相联系,又具有各自的研究对象。语法具有以下的特性: 抽象性

语法规则是从语言实践中不断概括和抽象出来的,研究语法时必先撇开词语的具体意义(词汇意义),才能从其中概括出抽象的意义(语法意义)来,这就是语法的抽象性,如“救火”与“放火”,“我打他”与“他打我”,语法学上的许多术语,生成性

语法表现为一系列的规则,人们可以根据这些有限的规则造出无数合法的句子,这就是语法的无限的生成性。

这一生成性表现在替换,这一替换涉及到组合关系、聚合关系。

例:小明看书。→小王看书。→小王看报。→小王买报。稳固性

由于语法是抽象的,语法体系是逐渐形成的,它就具有相当的稳固性。它不是一个时代的产物,而是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如汉语的词类,组合方式。当然,也有发展、变化,如古今汉语、语序有了一些变化。民族性与普遍性

语法体系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特点。如汉语:两本书two books,这两个意义相同的短语,汉语在数名之间需有量词,英语就不同,但英语名词常加上词尾s表示它是名词复数。汉语不用词尾表复数,而是名词前的数量词表示。

语法的民族性也是相对而言的,语法还具有普遍性。如一般语言都有名词和动词的区别,一般句子都可以划分为主语和谓语两个部分。这是因为人类的头脑构造和发音器官基本相同,人们所接触的客观世界相同,所以不同民族的思维规律也基本相似,语法规律受思维规律的制约和影响而产生普遍性。

二、论述题(40分)

语义有什么基本属性?(举例说明)参考答案: 1一般性

词义的概括舍弃了事物具体的特殊的东西,保留了一般的普遍的东西。如“水”: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黄河之水天上来。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才饮长河水,又食武昌鱼。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同是一个“水”,代表了多少不同的形象,有的是惊涛拍岸;有的是碧波荡漾;有的是春风吹拂,令人心醉,有的是清流孤注,感人神伤。但这一切都是“水”。不仅这些,“蒸溜水”,苦涩的“海水”,清甜的“泉水”,也是水。任何一个词的意义都是概括的,“水”不是指某一种水,而是指一切水。词所表示的不是某个具体的东西,而是一般的东西。有人说“我喝水了”,那么他可能喝的是开水,生水或茶水。但它又是与其他东西区分开来。如与“稀粥”区别开来,因为“水”概括了这类东西与其他事物不同的特殊性。模糊性

语言中的概念是模糊的,如“大”“小”,什么是“大”,比认为“小”的大就“大”,比认为“大”的小就是“小”,所以可以说“小黄牛”、“大老鼠”,而实际上“小黄牛”比“大老鼠”大得多。细菌相对人体是小得无可比拟,但对病毒、原子、基本粒子等又是一个庞然大物。地球相对于人是 4

太大了,但相对于银河系、宇宙则又是不足为沧海之一粟,如果硬要在“大”与“小”之间划出一条明确的界限,显然是不可能也是不必要的。再如“稀”与“密”,也是一对模糊概念。“头发之稀”与“树林之密”相比,头发要密得多。“美”也是一种模糊的概念,且不论审美观念不同,就是审美观念一致了,承认不承认她美,也不很容易达到一致,几个人同时说“她真美”时,各人心目中认为美的程度却不相等,有的打80分,有的打90分,有的只给70分。古语说“情人眼里出西施”,西施是古时的绝世美人,但在情人眼中,对象的美如同西施那样,甚至超过西施。“美”在这里没有精确性,仅有一种模糊性。不仅形容词带有模糊性,其他词也大多带有模糊性。如名词“青年”、“中年”、“老年”之间也很难严格切分出一条界限。英哲学家罗素说过:如果要等头上最后一根头发脱落了,才说他由非秃头变成了秃头,那显然是可笑的。

3全民性

在阶级社会中,有些事物如人、军队、国家、监狱、都有很强的阶级性,但反映它们的词义却是全民的,没有阶级性。因为词义的概括舍弃了这类现实现象的阶级性,保留了阶级所共同具有的一些普遍的东西,因而可以象其他词一样,一视同仁地为各阶级服务。

福师1108考试批次《语言学概论》复习题三及参考答案 一 操作题(30分)

请以“云雾笼罩着高山”为基本句式,按要求变换出下列句子,并写出变换所用的手段。

(1)(2)(3)以“云雾”为疑问点的特指疑问句。以“高山”为中心语的名词性非主谓句。以“高山”为全句主语的主谓谓语句。

参考答案:变换常使用的手段:P131

1、移位:指句式构成成分的相对位置的改变。

2、添加:主要指语法成分的增加。

3、删减:主要指删去一些语法成分。

4、替代:主要指虚词、语调等语法成分的换用 例如:以“云雾”为疑问点的特指疑问句。

什么笼罩着高山?

二、简答(30分)简述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参考答案:语言与思维存在着辩证关系,这一关系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语言与思维是不可分离的两种独立现象。

(一)语言与思维不可分离

(二)思维与语言是两种独立现象

三、论述(40分)

如何辩证地看待语言符号任意性(约定俗成)的特点,试举例阐述。P45 参考答案:英国著名语义学家瑞恰慈的“语义三角”理论:

意(思想)

约定成俗

概括反映

言-------物(现实现象)

代表

特点与语义三角有关系。处理两种关系:言与意;语言本身。

任意性与线条性是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提出来的。一 任意性

所谓任意性,是指语言的声音形式和意义内容之间的联系是任意的,没有必然的、本质的联系。实际上这个特点应具体地,分阶段地看待:

符号在创制过程中带有任意性和强制性。

语言开头用这个声音代表这个意义时是任意的,如现代汉语的hua•代表“花”这个义,“ren”代表“人”这个义,为什么用这个符号代表这个意义,•不能不带有某种任意性或偶然性。与征候不同,如前所述。“粉笔”、“黑板”、“公路”似乎可从组合知义,但“粉”、“笔”等创制时是任意的。汉语的量词丰富,但人用“个”,“马”、“牛”用“匹”、“头”也说不出什么道理,只能是约定俗成。*留学生:“我在公路上看见一张兔子。”“一双裤子”。

当然也有些语言学家不完全同意这种观点,他们认为至少有一些语言符号包含着某些象征意义,似乎和某些意义有内在的联系,首先是各种语言中都有

相当数量的拟声词,如汉语中的“布谷”、“知了”、“噼啪”、“轰隆”,英语中表示“流动”意义的很多名词都包括“l”这个音。这种意见经久不衰,可见也不能随意地一笔抹煞。但总的来看,语言符号是任意的。

语言的声音只不过是一种符号,符号与他所代表的东西没有任何的联系。中国古代的一些统治者就不懂这个道理。他们总以为语言的声音和它所代表的东西之间是有必然联系的。因此,他用了一个什么声音来称呼自己,就仿佛只有他自己才配得上用这个声音。在故宫,有一个“宣武门”,被清朝的宣统皇帝改成了“神武门”。因为这个“门”的名称和宣统皇帝用了同一个“宣”字,犯了忌讳。但“喧”与“宣”音同。一个新皇帝即位,就总要有一批人得更改自己的名字。再如我国古代皇帝传位给下一代是称为“世”的,“一世”相当于“一代”,秦始皇是“一世皇帝”,胡亥即位是“二世皇帝”。但从唐代开始,这种称呼改变了,“世”为“代”所代替。因为避唐代开国皇帝李世民的讳。这种避讳的事,在封建统治下确实十分严格,更有甚者,清朝一考官出题:“维民所止”,被认为是“雍正”去头,诛九族。布什的猫“印度”。现代数字迷信。

当然任意是就单个的符号最初产生时候的情况之来说的。一旦已经约定俗成,那就不是任意的了。如花已经是“花”,任何人就不能任意改变,除非得到全社会的承认。而这在实际生活中是办不到的。如有些是国际性的,“SOS”是国际紧急呼救信号,语言中的国际术语通用于全世界。

任何人企图改变语言的发展方向,改变整个语言的基本规律,哪怕是改变一个字的意义和用法,也是办不到的。有一个著名的故事,讲罗马皇帝狄伯里乌斯(•公元前42年-公元37年)有一天说话用错了一个字,大臣马尔凯鲁斯是语法学家,•就指出皇帝的错误,另一个语法学家加比多也在场,他拍马屁,说皇帝的拉丁语很好,即使现在大家不这么说,不久以后大家也会这么说。马尔凯鲁斯当即指出:“加比多是一个说谎的家伙,因为,陛下,您可以把罗马帝国的公民权授予任何人,却不能规定一个字眼眼。”

非语言的符号也是如此。如《东周列国志》“烽火戏诸侯”。文革也有这样的例子:红、绿灯这一对符号作为交通讯号是规定的,但文革时红卫兵企图改变,因为他们从来接受的都是“红”作为革命的象征:红旗、红领巾、红心、红太阳„„等等,而现在突然发现,在十字路口:红灯却表示要停止不前,他 7

们的幼稚而天真的大脑认为这完全是同革命开玩笑,“红”原当是所向无敌,而不充当是退却的,因此他们曾经提出改为红灯表示可以通过,绿灯表示不能通过。但这是不可能的。语言符号被非语言符号所代替,它也具有约定俗成的道理。在使用过程中带有稳定性和可变性。

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需要得到全社会的承认,需要有稳定的成分。但稳定并不等于排除语言的发展变化,约定与变动可以说是一对辩证的统一。在语言符号使用过程中,有些符号的意义或用法有了改变,这一改变又有可能得到社会的认同,于是又成为规范的用法。例:意义--帅呆了,酷毙了。组合--吃食堂,救火,打扫卫生,恢复疲劳。您们。出现了规范与突破的抗衡,谁胜谁负,看最后的约定俗成。

此外,在特定的语境中,语言符号有时突破了约定俗成的使用规律,产生一种临时用法。如文学语言:

①等绕到丹桂商场,老李自己种在书摊面前。

老舍《离婚》

②„„只见一皮鞭抽下去,屁股上陡然暴起两道红印!国杀猪一般叫着,哭得鲜艳而热烈!

李佩甫《无边无际的早晨》

③小村没有绿色邮亭,她喜欢缘小路,去投寄羞涩。

冯静辉《邮亭》

④滚圆的月亮,滚圆的诱惑,滚圆的温馨,滚圆的欢乐,中流《滚圆的诱惑》

有人将此称为“文学的狂欢节”。

这种语言的狂欢不但表现在文学语言中,而且表现在网络语言中。有人说,网络是一个没有过滤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语言的变异表现得无以复加。如“gg哥哥”、“mm妹妹”(读上声),以隐身的面目出现在聊天室的网虫们,为自己起了一个个能吸引人上前攀谈的网络名字,如四海为家的面条,大尾巴狼等等。这种变异现象在英美早已出现。英美一些青少年在用移动电话传递讯息时用了一些稀奇古怪、去头截尾的文字,早已形成风气。如RUOK(are you OK--你还好吗?)CULE(see you later--再见)。对这些语言符号能指和所指 8

关系的变异,能指符号形式的变异,社会上出现了不同的意见。有人认为这是语言污染,有损祖国语言的纯洁,是语言的危机。有人则认为这是一种社会方言,是语言发展中出现的正常现象,不必大惊小怪,把这种现象看成语言的危机是神经衰弱的表现。

歌词例:

《牵手》、《很受伤》、《你王菲所以我王菲》

此外,在广告用字中也常见超常规的变异,如:咳不容缓,随心所浴,衣衣不舍,信誓蛋蛋,一触而就,一网打尽,痔者必得等等。这些用法有表达效果还是有负面作用,值得探讨。

二 线条性

符号的使用只能在时间的线条上绵延,依次出现。如:你好啊。(链条性)

说话总是一个字儿一个字儿一个字儿说的,没法几个字儿一块说出来,这就是语言符号的线性特点,也就说,语言符号只能在时间上形成单向的一维的线性排列。既然是声音,就指语词在时间上的先后承接。我们的认识和思维活动却可以是多维的,一下子就可以从各个方面去认识。我面前桌子上有一个苹果,又大又红又圆又香,我一下子就全部及时把握住了。但是我要把这种认识和思维内容告诉别人,由于语言符号的线性特点的限制,就没法一下子把我的印象全部告诉对方,而不得不通过语言符号把这种整体的认识分解成线性的结合,再传递给对方,由对方再还原为近似的认识和思维内容。有人打比方:喉咙象山洞,如“你好,你坏”一齐往外挤就挤不出。有时感觉到不知该怎么用语言来表达,大概和语言的这种特点有关。

5.应用语言学概论参考书 篇五

考研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复习备考的这段期间,很多考生都会出现这样一段时期:学习效率很低,感觉学习的进程出现了停滞不前的现象,更甚者,学过的知识出现模糊记忆,文科生尤为明显。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我们称之为:“瓶颈效应”。那么,在考研复习的过程中遭遇了学习的瓶颈效应后,我们该如何克服呢?在此提出几点建议,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首先、学习态度或散漫或过度紧张

经过一个暑假的放松时间,现在突然变成了学习时间,肯定会有一些不适应不习惯,一部分自律性强的学生可能很快就会进入状态,但是也会有一些同学迟迟无法调整好心态,造成复习时间断档,学习计划中断,不仅大大影响强化阶段的复习,对于之后的学习也会产生很大的不良作用,所以,同学们一定要将暑假这个复习的好时机掌握好,及时调整好心态,投入到强化复习中。

然后、考验复习参考书的选择

在选择管理科学与工程参考书的时候,我还是建议学弟学妹们可以多上一些考研网站去看看有哪些材料比较好,以前我是经常到那个文成暨大考研网去找复习资料的啦,在这里顺便推荐几本个人觉得比较好的,那就是《高级英语》(修订本,第2册)张汉熙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高级英语》(修订本,第1册)张汉熙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英汉翻译教程》 张培基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语言学教程》(第4版)胡壮麟 北京大学出版社《大学德语》(第3册)张书良 高等教育出版社《大学德语》(第2册)张书良 高等教育出版社《大学德语》(第1册)张书良 高等教育出版社 《新大学法语》(第3册)李志清 高等教育出版社《新大学法语》(第2册)李志清 高等教育出版社《新大学法语》(第二版)(第1册)李志清 高等教育出版社。其实选择考研参考书在于精,不在于多,所以希望学弟学妹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购买。

最后、做题一定要讲究方法

6.毛概论文选题参考 篇六

(供参考)

一、选题说明及写作要求:

选题方向不等同论文题目,具体题目自拟。选题后面括号里是提示,可以选取某一方面写作,当然也可按照自己的思路写作。选题方向是参考,也可选择本课程范围内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写作时应多查阅相关论文,但要有自己见解。

建议:因为宏观的理论问题需要深厚的理论功底,你如果不具备这样的理论功底,你会把握不住论题,无法很好分析。所以,建议可参考附件题目来确定选题,选题不要过大,最好限定一下、具体一些。比如,就一个大方面的某一个问题、某一个侧面展开分析,即“以小见大”,效果可能更好。并且建议最好选择自己所熟悉的内容。

要求:

1、论文的字数1000—1500字之间即可(当然你如果能够多写、多分析更好)。

2、不要照抄教材,不要象回答问题的写法。我们不是一般的作业和考试,所以,不要象回答简答题和问答题那样去原封不动的抄教材,而应该从多方面广泛的寻求你所确定的论题的理论与资料,并加以融会贯通和自我消化,最好能理论与实际结合才能有所收获,取得好的效果。最好围绕论题层层展开分析,把问题分析深,分析透。

3、课程论文必须围绕主题阐述自己的思考和观点,有一定的见解。

4、关于抄袭问题。各位同学可以借鉴其它的理论分析文章,借用其中一定的观点和方法(参考文献要注明出处),但是,一定要加以消化,融入自己的观点和分析,绝对不可以完全照搬,一旦发现,按零分处理。希望同学们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能够了解中国的国情,并理解我国的改革开放和今天实行的大政方针,能够有所收获、有所提高。

二、以下题目仅为参考: 1.毛泽东思想与当代大学生 2.论毛泽东思想与民族创新精神 3.论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4.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及启示 5.论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

6.论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7.论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的社会历史条件

8.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内“左”、右倾错误及其根源 9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处理农民问题的基本经验 10.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必然性论析

11.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中国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必经阶段 12.中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论析 13.毛泽东社会主义观的历史考察

14.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学说的内容及其重要意义 15.论毛泽东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思想与实践 16.毛泽东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17.论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

18.论邓小平理论与毛泽东思想之间的继承与发展关系 19.论社会主义的本质与人的全面发展 20.论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实践性特征

21.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历史条件 22.“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的时代特征及其现实意义 23.论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统一 24.“三个代表”与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2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26.科学发展观方面(农民问题、农村问题、农业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教育问题、社会保障问题、就业问题、住房问题等)

27.经济发展方面(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迫切性、途径等,自主创新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核心的意义、促进自主创新的途径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28.政治体制改革方面(行政体制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意义与途径、反腐败的制度建设、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实现的途径)29.文化建设方面(我国的国家文化软实力如何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提高全民道德素养的途径)

7.应用语言学概论参考书 篇七

《共同参考框架》建议面向行动的外语教学理念,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形式的语言使用和语言学习都具有以下特征:语言使用,包括语言学习是作为个体的人,或作为社会人完成的行动。在此过程中,他们发挥了自己的综合能力, 尤其是运用语言交际的能力。他们会根据各种不同的环境和条件,运用所掌握的各种能力,包括随遇而安的能力和选择完成任务所需的最恰当的策略能力,去实施语言活动,处理(输入和输出)具体领域的文本。对话方这类语言活动的监督有助于加强或是改善语言使用者和学习者的能力。

根据对《共同参考框架》的借鉴,在《综合法语》的课堂上进行了适当的改革。帮助学习者更好的吸收知识。首先, 引入原文教材,实现语言学习与应用的一体化,以及与国际特别是与法国法语区接轨。另外这些教材具有内容新颖,和实际贴近。使得学生耳濡目染身临其境的感受法国的语言和文化。因此在每周一次使用原文教材每周一个主题,针对阅读以及口语进行锻炼,对每课不同的内容扩充法国文化知识,通过多媒体的实用,图片描述,对一些发散思维的问题的阐述,分组情景对话等等,活跃课堂气氛,锻炼口语听力能力。根据《共同参考框架》的指导,根据学生不同的环境和条件找到最恰当的外语教学策略。

语言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能力,社会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等几个组成部分。

首先,语言能力:所有语音,词汇,句法,以及语言系统的其他应知应会知识与技能,也就是独立于社会语言学及其衍变,独立于语用学功能的纯语言能力。作为语言交际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语言能力不仅指交际者掌握语言知识的认知组织能力和记忆储存方式,如利用各种关联关系猜单词,还包括调动,提醒,和激活头脑中已有语言知识能力。 人们还将注意到,学习者的词汇认知能力,词组的记取方法不仅与其他因素密切相关,还与学习者长成社会人,以及完成各种学习时所处的社会文化特征密切相关。因此,为了避免学生对外语学习的死读书,读死书,加强学生对语言,词句的实际练习。在平时课堂的讲述中采用PPT等媒体手段展示文化部分以及相关的语法点和知识点,并和相关的口语练习如分组对话角色扮演等相结合。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活学活用。除了听力训练外,还在每周固定设立学生报告环节, 增加相互间的互动,同时增强了学生的表达和听力能力和发散思维的能力,充分表现出了学生的创造力与学习相结合, 使得课堂内容积极活泼,丰富多彩。

社会语言能力,即语言使用中的社会文化因素。社会语言能力对社会规约相当敏感,所以强而有力地影响着代表各种文化背景之间的语言交际,尽管这种影响常常不为当事人所知。所谓社会规约,亦即社会日常运转中通过语言实现的许多基本规范,涉及人的言谈举止,礼仪,辈分,性别,身份, 社会团体等。

语用能力:根据互动式交流进程和语境,功能化地使用语言的能力。它包括:对说话语篇语法结构和语义连贯的把握,识别文本的题材与体裁,讽刺与戏谑效果,跟语言能力相比,语用能力的建构更显然更受交际双方的互动即文化环境的强烈影响。

另外,在借鉴《共同参考框架》的同时,还要符合我国法语教学的实际情况。把所学知识和法语专四专八考试相结合。针对学生薄弱的听和写方面进行训练。每周进行听力和听写训练。把学过的语法进行系统的总结,查缺补漏,提升难度。同时去掉传统教材中晦涩难懂的部分等等。

《共同参考框架》通过研究达成广泛共识,那就是必须按语言水平及其等级组织相应的教和学活动,而且其结果得到了公众认可。这一切都表明,本框架设计的三等六级语言能力评估量表完全能涵盖欧洲语言学习者的各个方面。1. 入门级(A1),又称发现阶段。2. 初级,又称求生存阶段(A2)。3. 中级(B1)。4. 中高级,亦称独立学习阶段(B2)。5. 高级,或者叫实质性语言应用阶段(C1)。6.精通级(C2)。

8.应用语言学概论参考书 篇八

关键词:语言学概论 教材 继承 创新

一、引言

语言学概论(以下简称“语概”)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和对外汉语专业的必修课程,是普通语言学的入门课。作为研究全人类语言共性规律的一门课程,语概课程的任务是阐明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为学生学习各门具体语言类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作用。新世纪以来,我国出版了大量的语概教材,这些教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各具特色,总体上反映了我国理论语言学研究和发展的现状。

本文选取了胡明扬主编《语言学概论》,(语文出版社,2000年4月)、叶宝奎主编 《语言学概论》(修订版)(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年)、申小龙主编《语言学纲要》(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葛本仪主编《语言学概论》(修订本)(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年)、黄智显主编《语言学概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教材,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5年)、伍铁平主编《普通语言学概要》(修订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1月)、胡晓研主编《语言学概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韩宝育主编《语言学概论》(网络远程教育教材,西北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王红旗编著《语言学概论》(修改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李宇明主编《语言学概论》(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10月)、彭泽润主编《语言理论》(第五版)(中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刘富华,孙炜 编著《语言学通论》(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9年3月)、崔希亮主编《语言学概论》(商务印书馆,2009年)、叶蜚声、徐通锵主编,王洪君、李娟修订版《语言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邢福义、吴振国主编《语言学概论》(第二版)(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12月)、张先亮、聂志平主编《语言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8月)、张树铮主编《语言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年9月)、岑运强主编《语言学概论》(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10月)等新世纪以来出版的具有一定影响力的18部语概教材。这些教材针对方方面面的学生和读者,既有全日制普通高校的学生,也有自考学生、电大学生,以及通过网络参加远程教育学习的学生。本文通过对上述教材从内容到形式等方面的比较,探讨目前我国语概教材编写的现状,总结已经取得的成绩,指出存在的问题,以期对以后的语概教材编写有所借鉴和助益。

二、编者对语概教材基本内容的编写取得共识

我国的语概教材总体上继承了以索绪尔为代表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理论框架,注重对语言本体进行静态描写,注重共时研究与历时研究相结合。通过下表可以看出,18部教材基本都包括了以下内容:语言的性质、结构、功能、语音、词汇、语义、语法、文字、语言的发展变化等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和核心内容。这18部教材中,有5部没有单列出词汇一章,而是将词汇部分的内容分别融入语义和语法一章,如将词义与句义相并列融入语义一章中,将构词法和变词法融入语法一章中的组合规则与聚合规则中。有2部教材的编者认为从严格意义上,文字不是语言学的主要研究对象,而是文字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所以没有将文字部分列入教材。通过梳理可以看出,编者在教材总体内容的编写上基本达成了共识,语概教材要向学生呈现语言本体知识和核心理论,使学生了解语言系统的整体面貌特征。除此以外,不同教材编者还在教材中渗透了自己对有些问题的独特理解以及自己的某些研究成果。18部教材的主要内容比较见下表。

三、与时俱进,反映学科研究新动态

语概教材既要继承传统语言研究的成果,从而保持学科体系的稳定性,又要引进“活水”,反映学科研究的新动态,这样教材才能保持理论的鲜活性。新世纪以来语概教材的编者秉承与时俱进的编写理念,重视理论的鲜活度和理论的实际应用,教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科研究的新动态。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语用研究日益受到重视

20世纪30年代,美国哲学家莫里斯首先提出了“语用学”的概念,20世纪60年代,英国哲学家奥斯汀和美国哲学家赛尔先后发表了“言语行为”理论,美国哲学家格赖斯提出了“合作原则”的理论。1977年出版于荷兰的《语用学杂志》确立了语用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语言学分支学科的独立地位。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引进西方的语用学理论,并将西方的理论与汉语特点的研究相结合,语用研究逐渐兴起。通过上表可以看出,18部教材中,有11部都单列语用一章,通过比较可以发现,这些教材主要从言语行为、言语过程、言语交际的原则以及语境对言语交际的影响等方面讲述语用学知识。进入新世纪以来,受国外语用研究的影响,我国语言学界在重视语言内部研究,静态研究、本体研究的基础上,逐渐从语言基本要素的研究扩展到语言运用和语言功能要素的研究,开始将目光转向语言的外部研究、动态研究与应用研究,语用研究日益受到重视。

(二)语言学交叉学科和应用学科迅猛发展

语言是一种复杂的现象,语言与人的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等方面密切相关。语言学与许多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交叉学科日益发展的今天,语言学与许多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产生了很多语言学的交叉学科和应用学科。上述18部教材中有10部教材都分别介绍了语言学交叉学科与应用学科的相关知识。具体包括:语言教学、语言习得、语言规划、语言康复、语言信息处理等语言学的应用学科以及社会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心理语言学、文化语言学、模糊语言学、神经语言学、功能语言学、语言类型学等多种语言学交叉学科。在教材中积极引介语言学交叉学科和应用学科,充分体现了编者与时俱进,反映学科研究新动态以及重视理论应用的编写理念。

四、在继承发展的基础上,体现了一定程度的创新

上述18部教材在传统语概教材编写的基础上,各具特色,体现了一定程度的创新,或是框架的创新,或是观点的创新,或是编写形式的创新。

(一)框架的创新

岑运强主编《语言学概论》在继承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学传统的基础上,具有明显的创新与突破,对索绪尔提出但没有研究的言语的语言学进行了比较详细的阐述。语言研究与言语研究相结合,共时研究与历时研究相结合、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相结合构成了贯穿整部教材的框架。教材在第二章(语音)、第三章(语义)、第四章(词汇)中将言语的声音、言语的意义、言语的词汇与语言的声音、语言的意义、语言的词汇相并举进行研究,体现了语言研究与言语研究的结合;将一般教材中所论及的语言系统(包括语音、词汇、语义、语法等子系统)的发展变化融合在语音、词汇、语义、语法等各章节知识之中进行阐述,体现了语言共时研究与历时研究的有机融合。另外教材总论部分对语言学发展历史的介绍以及结尾对当代语言学交叉学科的介绍,这种编写框架突出体现了编者“力争将语言学的过去、现在与将来,静态与动态,单一与交叉,理论与运用等方面和谐统一的编写理念。”②

(二)观点的创新

上述18部教材在一些重要的理论问题上体现了编者各自新的、比较成熟的观点。

伍铁平主编《语言学概论》在吸收借鉴国外理论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语言机制”的理论。该教材指出:人类的语言之所以能够巧妙地为人类的交际服务,源自人类使用语言的几种机制:预设机制、排除机制、补偿机制、多余机制、类推机制、对称机制和经济机制,这些预设充分地说明了人类使用语言的灵活性和巧妙性③。韩宝育主编《语言学概论》论及语言的形成过程,对荀子的“约定俗成”论进行了现代阐释:指出语音与语义的结合是在具体的交际环境与交际过程中完成的,如果某种人声跟某个具体的行为和环境联系的时间足够长,对应的频率足够高,这里便蕴藏了语言产生的契机,前者便是语言的语音部分,后者便是语言的意义部分。④叶蜚声、徐通锵主编,王洪君、李娟修订版《语言学纲要》将语言看做开放的动态系统,对语言与外界经验世界的关系、语言与语言使用者的关系、句法语义范畴以及语用范畴方面等进行了新的阐释。教材根据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成果,把现实现象分为心理现实和客观现实,心理现实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语言符号是对心理现实的指称。⑤张先亮、聂志平主编《语言学概论》对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提出的“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提出质疑,编者认为:任意性是符号的根本属性,是任何一种符号都具备的属性,不是语言符号所特有的属性,语言符号的性质应该是指语言符号特有的区别于其他符号的属性,主要表现在以语音形式为能指,线条性、多义性、历史传承性和层级性等方面⑥,这样的表述更严谨和科学。彭泽润、李葆嘉主编《语言理论》倡导词式书写的理念,整部教材从拼音的标注到文字的编排格式,都采用了分词书写的形式,这是对传统汉字书写形式的一次大胆改革。刘富华主编《语言学通论》针对语言符号的性质提出了交缘性。所谓交缘性是指语言同三个世界(自然界、社会以及思维中的世界)之间的一种交叉联系。该教材指出:语言是自然界的产物,语言与人类社会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共同发展,语言的实体有一定的物质形式,但语言不是物质,语言与精神、意识有关,但语言不是精神也不是意识。⑦

(三)编写形式的创新

以往的语概教材以理论阐释与介绍为主,语言表达抽象而富有逻辑性,体现了语言学概论理论性与抽象性的课程性质,很多教材所选的语料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一定的距离感。综观新世纪出版的诸多语概教材,在编写形式上进行不断改进和创新,注意结合日常的生活语言来阐释语言理论,注重扩大学生的学术视野,培养学生的语言意识,积极引导学生运用语言理论分析语言现象,形式的创新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语言通俗,语料生动活泼

上述18部教材的语言总体上都比较通俗浅近,在理论阐述之后,往往结合生活中鲜活典型的语料来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张先亮、聂志平主编《语言学概论》教材在讲述语言符号的约定性时列举了著名艺术家马三立的相声“逗你玩儿”,通过这个例子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相同的能指可以约定不同的所指,两种不同的约定形成歧解,令人捧腹。王红旗主编《语言学概论》教材在阐释语言和言语关系时指出语言是社会的,言语是个人的,但是个人的言语被社会所普遍接受和认可就成为语言。编者举了电视连续剧《编辑部的故事》中的一句歌词:“投入地笑一次,忘了自己”。这里的“投入”本为动词,但是在这句歌词中被词作者活用为形容词,随着电视剧的走红,歌词也被大众所熟知并接受,“投入”这个词也因此具有了形容词的用法,由个人言语进入社会语言。⑧总之,教材中生动活泼的语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语言理论的兴趣。

2.课后习题灵活多样

上述18部教材中大多数在正文之后都配有课外习题,还有的专门编写课外《学习指导》(如王洪君、李娟修订版《语言学纲要》)。上述教材在习题的设置上形式更加多样,这些习题中既有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也有对理论问题的思考,还有对基本理论的灵活运用。突出了对语言理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考察。李宇明主编《语言学概论》和黄智显主编《语言学概论》密切结合生活中鲜活的语言现象,灵活设计练习题,注重引导学生运用语言学理论分析生活中实际的语言现象的能力。气象谚语有“月晕而风础润而雨”,请从符号的角度,分析“月晕”与“风”,“础润”与“雨”的关系。⑨语言符号有哪些特点?现在我们为什么不能叫“狗”为“猫”,秦朝赵高指鹿为马,但结果鹿还是“鹿”,马还是“马”,这是什么原因?⑩彭泽润主编《语言学概论》教材,在附录部分设计了思考练习举例、考试题目举例、毕业论文写作入门知识、毕业论文题目举例等内容,对于学生的课外学习,考试复习,毕业论文写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编排体例更趋科学合理

上述18部教材,基本都在章节之后或书后列有参考文献,有利于扩大学生的学术视野,启发学生思维,深化课堂所讲内容。韩宝育主编《语言学概论》教材设计了课前学习提示,课后学习小结,课后扩展阅读小卡片,非常有助于学生自学。申小龙主编《语言学纲要》、彭泽润主编《语言理论》、岑运强主编《语言学概论》等教材在章节前面引用了名言或警句,这种设计一方面有助于学生把握章节的主旨和大意,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教材浓厚的人文情怀和文化气息。

五、问题与政策

综上所述,新世纪以来,国内语概教材在继承以往教材总体框架与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和创新,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静心思考,发现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内容庞杂,主次不明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不同高校语概课程的学时安排大致分别为:32、48、54、56学时,平均为47学时左右。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使学生掌握语言学最主要、最核心的内容,并形成对语言学学科体系的整体认知,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教材内容的取舍以及主次安排是教材编者必须慎重考虑的重要方面。目前有些语概教材的编者为了体现教材内容的丰富性和个人的创新性,除了介绍语言学学科知识体系中传统的成熟的理论和观点之外,还大量吸收最新的研究成果,又加入编者自己的一些新的见解,这样方方面面的内容都涉及到的一个结果就是教材越编越厚,如有的教材花大量篇幅阐述中外语言学史的内容,有的教材花大量篇幅介绍近几年新兴的语言学的交叉学科与应用学科,有的教材花大量篇幅阐述编者个人有新意的但是并没有被学界所普遍接受的观点。教材内容庞杂,主次不明,给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都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当然,从一定意义上讲,了解语言学发展的历史以及当今语言学发展的新动向,对于学生了解语言学学科的发展脉络,掌握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际应用确实具有指导意义,但是教材编者一定要注意取舍,注意内容的主次,切不可面面俱到,切不可喧宾夺主。如果教材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多,可以考虑设置必讲内容和选讲内容或设置前文(核心内容)和后文(扩展内容),这样既体现了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又能做到主次分明,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便于教师教学和学生自学,教学效果会更好一些。

(二)重理论,轻方法

语概课程的任务是阐明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为学生学习各门具体的语言类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也为学生以后学习其他语言理论课程打下基础。因此语概教材的编写不但要包含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同时也要交给学生语言研究的基本方法。通过阅读可以发现,不同语概教材中提及的语言研究方法有多种,如分布分析法、替换分析法、变换分析法、中心词分析法、层次分析法、义素分析法、语义指向分析法、历史比较法、田野调查法、问卷调查法、语言事实材料统计方法等等。这些方法往往以或隐或显的方式穿插在各章的教学内容之中,目前的语概教材缺乏对这些语言研究方法系统而全面的梳理和归纳,有重理论而轻方法的倾向。这样的结果是学生学了理论,不知如何去运用这些理论分析语言事实。梳理归纳方法的过程也就是贯通理论内容的一个过程,建议以后的语概教材编写,应将语言研究方法与语言理论并重,适当加强对语言研究方法的介绍,这样可以对于学生将语言理论直接应用于语言实践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三)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教材毕竟不同于专著,教材编写要充分考虑学科体系的稳定性,个人观点如果没有被学界所普遍接受,就不宜轻易编入教材中,这体现了教材编写的继承性。另一方面,教材编写应与学术发展同步,积极吸收新的研究成果从而保持教材理论的鲜活度,这体现了教材编写的创新性。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是教材编写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目前的语概教材编写中,一方面存在着长期炒冷饭,滞后学术发展的弊病,浙江师范大学池昌海教授曾撰文指出,当前学界在语音、词汇、语法、历史语言学、话语语言学、神经语言学以及认知语言学等领域收获颇多,但是教材对于这些方面的吸收较慢,教材中有的内容甚至在已有丰富的研究成果的条件下仍然保持着几十年前的面貌?。另一方面,有些语概教材的编者为了一味求新求异,以突出教材的特色而将自己或他人的没有被学界所公认的观点写入教材,这样会影响学生学习的信度和效度。因此,教材的编者一定要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稳中求变,切忌盲目求新。

六、结语

综上所述,新世纪以来,我国语概教材的编者在教材基本内容的编写上取得共识,秉承与时俱进,继承、发展与创新的理念,注重对语用与语言学交叉学科的积极引介,教材在框架、观点及编写形式上也体现了一定程度的创新,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教材编写应注意内容安排的主次与取舍,应适当加强方法的引介,应进一步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希望本文的探讨对今后语概教材的编写有所助益。

注释:

①本文为第三届语言理论与教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苏州,2013)

提交的会议论文。

②岑运强《语言学概论教学再探——谈语概教材的编写》,福建外

语,1997年第1期,第11~18页。

③伍铁平《普通语言学概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1月,第47

页。

④韩宝育《语言学概论》,西北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第201页。

⑤叶蜚声、徐通锵主编《语言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7月,第23页。

⑥张先亮、聂志平《语言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8月,

第47页。

⑦刘富华,孙炜《语言学概论》,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9年3月,

第39页。

⑧王红旗《语言学概论》(修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

第15页。

⑨李宇明《语言学概论》(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10月,第9页。

⑩黄智显《语言学概论》,中央广播大学教材,2005年10月,第38

页。

?池昌海《框架、概念和关联——“语言学概论”类教材略谈》,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9月,第5~8页。

参考文献:

[1]胡明扬.语言学概论[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0.

[2]叶宝奎.语言学概论(修订版)[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2.

[3]申小龙.语言学纲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4]葛本仪.语言学概论(修订本)[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4.

[5]黄智显.语言学概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教材)[M].北京:中央

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5.

[6]伍铁平.普通语言学概要(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7]胡晓研.语言学概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8]韩宝育.语言学概论[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7.

[9]王红旗.语言学概论(修改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0]李宇明.语言学概论(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11]彭泽润.语言理论(第五版)[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9.

[12]刘富华,孙炜.语言学通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09.

[13]崔希亮.语言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14]叶蜚声,徐通锵主编(王洪君,李娟修订)版.语言学纲要[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15]邢福义,吴振国.语言学概论(第二版)[M].武汉:华中师范

大学出版社,2010.

[16]张先亮、聂志平.语言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17]张树铮.语言学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

[18]岑运强.语言学概论(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

上一篇:社团主席万能述职报告下一篇:《识字7》第一课时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