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文化的书籍

2024-09-14

中国酒文化的书籍(精选8篇)

1.中国酒文化的书籍 篇一

文化的传播——书籍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在书籍装桢艺术欣赏的基础上,了解书籍封面设计的一般性知识。

2、能力目标:让学生初步学习运用绘画方法进行装桢设计。

3、情感目标:通过学生收集书,熟悉字体与排版、学习设计封面,激发学生爱书、爱学习、爱生活的美好道德情操。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书籍装桢设计的基础知识。

2、教学难点:能够设计出体现书籍内容和个性的书籍封面作品。

三、教具与学具

1、教具:多媒体教学课件、实物投影仪、各类书籍(古籍书、儿童读物、杂志、画集)、封面设计作品等。

2、学具:铅笔、蜡笔、水彩颜料和笔、彩色纸。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看一段幻灯片(书籍封面),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封面设计的有趣之处。

提问:书籍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什么?(封面)

引入课题“书籍设计”。不同类型的书籍有不同意义的封面,封面设计的意义主要是为书籍内容本身服务的。一本书籍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这本书能否受到读者的欢迎,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下

2、新课教学

2.1、提问什么是书籍设计?(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书籍设计是对开本、字体、护封、内页、纸张、纸板等元素进行编辑,组织并体现书籍的思想特点,风格内涵的设计活动。2.2、书籍的各部分组成。

教师让学生欣赏自己所带的书籍。提问并讨论:你知道各个组成部分叫什么吗?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出示图片讲解组成。2.3、书籍设计的审美特点

讨论:(展示图片)运用比较的方法说出各类书籍的不同特点。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 1.形式与内涵的统一。2.要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3.艺术的民族特点:

①美国——明快、强烈、广告味较重 ②法国——活泼、华丽 ③英国——简洁、庄重、醒目 ④日本——精致、新颖、含蓄

3、讲解书籍封面设计的方法步骤

3.1、构思:考虑几种设计方案,从中选择最满意的,或将几个方案中的优点加以综合。

3.2、画草图:将最后选定的设计方案用铅笔化出草图。

3.3、画色彩小稿:在草图基础上,绘制成色彩小稿,以观察总体效果,并进一步修改设计方案。3.4、制作完稿:完稿就是最后完成的正式设计稿。

五、巩固提高

用手绘的方式为我们的美术书设计一张封面。(学生练习时间,教师巡回指导)

六、展示评价 主题:我是小小设计师 方式:

1、自评:学生评价自己的作品,说明设计理念、优点,以及存在的问题。

2、互评:相互评价彼此作品,根据设计师存在的问题由大家出谋划策,帮助解决。

3、师评:教师引导学生自评互评。对优秀的作品提出表扬,对不足的地方给于解决建议。

2.中国酒文化的书籍 篇二

随着信息社会的科技进步, 书籍装帧设计水平的不断提高, 书籍装帧设计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现代书籍装帧形态与之相对的传统装帧形式有很大转变, 如何赋予书籍以美观, 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设计理念的提炼显得尤为重要, 反观我国传统思想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它深深影响我们受众的心理、意识, 贯穿在艺术设计的各个领域, 在书籍装帧设计中也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传承美学思想在今天的装帧设计中仍具有不容忽视的秉承作用, 为了创造出富于时代审美意识的书籍设计, 同样也是设计精神的指导与牵引。

中国道家思想主张“天人合一”, 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崇尚自然, 向往拙朴自然的状态。在环境需求日益加大的背景下, 书籍设计在生态文明的概念指引下, 书籍设计追求与自然的和谐这一主题更加迫切。书籍设计理念自然地融入自然的和谐之美, 尤其随着现代化建设、都市化进程的加快, 低碳的迫切导入, 资源造成了许多问题的产生, 由此设计师开始重新审视设计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2、书籍设计的审美主张

2.1 书籍设计美的本质

何谓美的书籍, 当代著名的装帧设计大师吕敬人认为“由纸张缀钉而成的书籍, 既要有纯艺术的观赏之美, 更要有在使用阅读过程中享受到视、触、听、嗅、味五感的交融之美”。如何创造书籍之美首先在于了解书籍这一传播载体的特点与本质, 掌握书籍的设计规律。书籍作为传播知识、传承文明的精神文化产品, 既要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又要有与其相适应的美的装帧形式, 两者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这种内容与形式相和谐的艺术追求构成了书籍装帧设计独特的艺术魅力, 也决定了书籍装帧设计必须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识, 同时也必将影响书籍设计进行审美选择、审美判断乃至与其相符的审美主张。

2.2 书籍设计“和”的诉求

在世界趋于矛盾的事物有趋向平衡、趋于和谐的要求。整个世界有追求和谐的趋向。人以和谐为美。追求和谐是人的本性。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具、价值和审美的多重意义。“和”的思想渗透于我国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 也成为设计的审美主张。

2.3 书籍装帧设计的审美态度

书籍审美态度的表征意向, 同时也决定了书籍设计内容决定形式, 形式服务并反作用于内容。书籍装帧设计师不仅要注重内容之美和形式之善, 价值之真, 还要注重审美态度的完美与和谐以使审美态度所达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书籍设计这种具有时代感的审美需求与本真的自然美形成互补与对比, 传统与现代融合, 古典与时尚创新, 相映生辉, 使书籍装帧设计呈现神韵之美。

2.4 道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 认为只有顺应自然, 按照自然法则办事, 才符合“道”的精神。《老子》说:“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中国审美哲学注意研究的就是整体的协调和协作, 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不可分, 人不能离开自然, 这是我国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因此, “道”的审美主张作为书籍装帧设计根源、法则, 无论其存在还是发挥作用都是自然而然的, 是顺乎其本性的。对中国现代的审美价值产生深远的影响。

3、书籍装帧设计的瓶颈

目前的书籍装帧设计遇到一些问题, 由于“市场意识”特别是“消费理念”以及从众文化的强烈影响, 导致了我国书籍装帧生产中出现不和谐的问题。这些问题具有普遍性, 主要有:庸俗化、内容化程式化、过度设计所造成资源环境的浪费。

4、书籍装帧设计的价值取向

在对书籍设计的态度上应借鉴传统文化的精髓, 中国十分推崇老子“无为”的思想, “无为”并不是什么事也不做而保持沉默, 而是让每一件事物都按其本性去做, 顺应自然规律, 利用自然的规律, 从而借助自然之力, “制天命而用之”, 最终达到“无为无不为”的争取人类自由的目的。人与自然的不可分, “人不能离开自然”这也成为我国设计意识的根本原则, 行为做事都尽力遵守自然的法则或规律。

5、书籍装帧设计思想的传统回归之路

书籍设计时代的风格, 不只立意现代的标尺, 而且是文化传承和时代审美意识相结合的产物。我们逐步形成自身设计特色过程中全盘借鉴西方艺术的道路已到尽头。我们要从我们的传统文化思想与现代表现形式的相结合中找出新路, 这样的设计艺术, 才能在世界设计之林占有自己的位置。总之, 现代与传统相结合的创新之路, 应该成为书籍设计的总体设计精神的指导思想。有了这个根本指导原则, 我们对书籍的审美价值的把握, 就不会出现大的偏差。设计方向有趋向平衡、趋于和谐的要求。整个世界设计艺术追求和谐的趋向。人以和谐为美。追求和谐是人的本性, 传统思想的回归变得和谐自然。

5.1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人类进程的演变, 不管是物质技术的还是精神文化的, 具有文化的传承性, 紧跟时尚和传承文化是并存的。不同地域、民族、乃至一个国家对自身传统与文化的亲切感, 他们通常都具有共同的思想意识、价值核心、心理感受和行为习惯, 这是一个不断变化的传承与创新的过程, 任何发展都带有这样的显著特征, 深刻的印记着时代的思维方式。

5.2 书籍装帧设计中国元素

书籍装帧设计具有中国文化韵味, 社会审美属性,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设计精神深深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 在书籍整体设计中应极为重视自然资源的合理运用的融合, 书籍装帧设计的本民族文化、传统的体现, 是有灵魂的设计。它能够传达思想, 才更能与人的心灵相通、更能打动人。

总结

对一个设计者来说, 要设计的形式多样的作品, 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这是任何艺术作品的设计精神的依托。所以, 设计者需要开拓设计观念, 以全新的感受领悟书籍设计的新概念, 寻求新的设计语言, 做出具有独特艺术思想的新作品。只有不断地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的艺术理念, 设计审美, 不断创新, 才能最终达到设计者的艺术追求和设计目标。

摘要:书籍的文化属性凸显社会审美价值, 而作为设计艺术的书籍装帧设计必将诠释当代视觉化的精神价值, 尤其设计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的背景下, 把中国的书籍设计推向世界, 让我们的书设计得更加精美, 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风格, 设计思想的提炼显得尤为重要。道家思想对中国书籍设计影响就不言而喻了。以人与自然相协调为理想, 追求达到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状态, 尤其对当下设计的走向更加显示了它的重要性, 本文分析了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 以及对当代书籍设计的指导价值。

关键词:传统文化,自然和谐,书籍设计

参考文献

[1]罗伟国《〈老子〉现代版》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1年

[2]吕敬人《书艺问道》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年

[3]成朝晖《平面港之书籍设计》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1年

3.中国文化?入门书籍推荐 篇三

作者:李仲轩 口述 / 徐皓峰 整理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这不单是给武术界看的书,更是一本给普通人看的书,武侠小说和武侠影视多年来高温不退,而真实的武术和武林到底是什么样子?始终浓雾重重,一般民众难有概念,甚至会觉得武侠文化仅是想象和虚言。《逝去的武林》这本书则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武林。真实比想象更精彩,清朝灭亡后,民间习武的禁忌被打破,为解救民族危机,孙中山、冯玉祥等政界领袖提倡武风,甚至直接在武馆任职,中华武学呈现出一个高峰期,其中形意拳一门风光无限,代表着武术实战的最高水平。

书画·《芥子园画谱》作者: (清)巢勋出版社:上海书店--上海世纪出版集团《芥子园画谱》介绍了中国画的芥子园画谱的技法,是古人留下的精髓画本,习画者必备。 开始是画树,树的枝干,两三根不同的布局,再是树叶,各种画法笔法,千姿百态千变万化。《芥子园画谱》自300多年前出版以来,不断拓展出新,康熙年间的“王概本”、光绪年间的“巢勋本”为世人学画必修之书。全书通过国画艺术家们多年作画、教学与出版的经验,同时结合初学者的学习特点进行编辑出版。

书画·《中国画技法入门》作者:任书博、陆俨少、孙祖白出版社: 上海书画出版社一套三册,《怎样画竹》、《怎样画水》和《怎样画山石》。对于中国画初学者来说,这个系列的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详细介绍了工笔、意笔人物画的基本技法,绘画过程和局部的表现方法等,对美术爱好者有很实用的学习与参考价值。

上海古籍书店具有55年历史的老字号书店,其营业面积近1200平米。三楼是特价书店,四楼博古斋以经营旧版线装古籍书、民国杂志、新文学读物、拓片、碑帖,珂罗版画册为主。 据核实,除《中国画技法入门》、《香学会典》、《中国古代饮茶艺术》,本期推荐书籍均可在上海古籍书店找到。

民俗·《蓝印花布》

作者: 祝勇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在现代科技的冲击下,人们已经淡忘了对美的体验和对传统的留恋。作家敏感地捕捉到日常生活里蕴藏的温情,捕捉到人类与自然之间有过的和谐。这些我们在生活中领受到的感动,往往过于细微和短暂,就像火花一闪,很难以语言详尽地描述,而作家通过把蓝印花布作为一个象征,一个道具,将这种领悟娓娓道来。这篇散文笔触洁净雅致,处处体现了作家对诗性的追求。

茶艺·《茶杯》等

作者:池宗宪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池宗宪先生精于收藏鉴赏,痴迷中国茶文化,著有众多茶书,解读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此套丛书分为《茶壶》《茶杯》《茶席》,解读各样茶器和他们不同的品性。一只小小的茶杯,也蕴含着无穷的奥秘。从胎土的选择、杯型的拿捏、釉药的施彩、士窑的烧结,茶杯在制作的每一个环节,都蕴藏着大学问。

茶艺·《中国古代饮茶艺术》

作者: 刘昭瑞

出版社: 陕西人民出版社

《中国古代饮茶艺术》虽然也是从茶与饮茶的历史说起,但分类清晰明了,从茶的古名与唐以前的饮茶,说到法相初具的唐代茶,而宋代茶穷极精巧,明、清茶则面目一新。书中对茶具艺术,包括茶的色、香、味体现者——水也有说明,煎水、煎茶、斗茶等等趣味十足,更有古代饮茶时的作料解说:茶与辛辣型作料、茶与花香型作料、茶与食物型作料等等,当然,古代人对茶的礼仪礼俗和欣赏也都囊括其中。

香文化·《香学会典》

作者:刘良佑

出版社:中华东方香学研究会

刘良佑,台湾逢甲大学历史与文物管理研究所教授,20余年来潜心研究香文化,被称为中国香学第一人。他曾应上海博物馆邀请做专题研究工作,挖掘整理中国的香文化。而《香学会典》被读者称作玩沉香必看的一本书,图文并茂地介绍了香学的基本知识、流派和传承。

书画·《洪丕谟说文房四宝》

作者:洪丕谟

出版社:安徽美术出版社

洪丕谟先生学书遍临魏、晋、唐、宋诸碑帖,尤倾心于汉魏的古朴和宋人意态,擅多种书体,以行草见长。当你打开这本江南才子专为“文房四宝”立传的小册子时,其中的文化气质和厚重历史定会令你心仪。

茶艺·《中国茶经》作者:陈宗懋 出版社:上海文化出版社《中国茶经》浩浩荡荡140余万字,主要阐述了我国各个主要历史时期茶叶生产技术和茶叶文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介绍了六大茶类的形成和演变;并对各种茶的饮用方式,特别是具有浓郁地方或民族特色的饮茶方法和礼仪,以及茶与文学艺术的关系作了剖析,可谓是中国茶文化的总结。

4.必读的中国成功励志类书籍 篇四

毅力:如何培养自律的习惯

作者:吉姆·兰德尔(Jim Randel)

图书描述:《毅力:如何培养自律的习惯》为“简单有趣的个人管理”丛书之一。作者阅读了大量关于毅力的文章和图书,提炼出了最重要的内容呈现给读者。书中对毅力这一主题进行了分析,帮助你一步步接近你的梦想和目标。

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

作者:采铜

图书描述:在《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中,作者提出了一种更有效的提升自我的方法:用持续精确的努力,撬动更大的可能,这便是精进。这本书为大家提供了时间、选择、行动、学习、思维、才能、成功七个方面的精进路径,只要依循书中的方法反复磨练,便可以日益精进,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找到实现自我的那条成功之道。

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

作者:近藤麻理惠

图书描述:《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不是一本普通的整理书,是一本心灵疗愈的奇书。从精神层面到整理方法俱全。介绍“一旦整理,就不会变乱”的整理方法,使人通过整理找回人生决断力,找到最初的梦想,找到怦然心动的幸福人生。

哈佛谈判心理学

作者:艾莉卡·爱瑞儿·福克斯 (Erica Ariel Fox)

图书描述:哈佛谈判项目组最新成果、世界银行、杜邦和麦肯锡指定的谈判培训方法、谷歌薪酬委员会主管等高管鼎力推荐 “治服己心的,强如取城。”艾莉卡·爱瑞儿·福克斯教会你如何“治服己心”,让你在坐上谈判桌前平衡你的内心,把最好的自己送上谈判场,如此则无往不胜。

经典好书籍

1、《数学巨匠——从欧拉到冯·诺伊曼》

约安•詹姆斯 著

潘澍原 林开亮 等译

18世纪到20世纪早期,是数学史上的黄金时代。本书将目光聚焦于这段跨越两个多世纪的数学大发展时期,精选了在此期间出生的60位重要数学家,顺次介绍了他们的生平,从而鲜活地展现了数学发展的历程。这些数学家来自多个国家,他们通过各自的思想、教学或是其他方式,对数学作出了重要贡献。本书的关注点并不仅限于数学家们的学术成就,而是更多地展示了他们的生活细节,以及始终超越国界的数学学科的发展。

2、《青铜国》

徐晓璇 著/绘

青铜器,沉甸甸,黑乎乎,冷冰冰,面目狰狞……其实,青铜器远没有那么可怕。你不信?那就不妨带上《青铜国》,回家细细翻翻、做做。这是一本关于上海博物馆馆藏珍品——青铜器的知识游戏读本,也是一本充满互动创意的原创科普绘本。作者用生动诙谐的文字和插图,演绎了35种有趣的青铜器物,设计了27款形式各异的文物游戏,配上6整版300余枚彩色贴纸,从青铜器的用途、造型纹饰、铸造工艺等方面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各类青铜器,请你跟青铜国的居民一起,玩转这个神秘的国度。本书为幼儿园至小学低年级儿童量身定制,不管你是学龄前儿童,还是小学生,或是孩子家长,甚至是对文物和游戏有兴趣的成年读者,都能在《青铜国》里尽情探索,乐享趣味——原来,文物离我们这么近!

励志经典书籍

《老人家和小人家——写给和老人一起养育孩子的父母》

吴斌荣 著/绘

20xx年10月出版

5.廉洁文化书籍读后感 篇五

这是关于孔子与弟子的事情:孔子在家中闲坐。孔子说:“先代的圣帝贤王,有一种至为高尚的品行,至为重要的道德,用它可以使得天下人心归顺,百姓和睦融洽,上上下下没有怨恨和不满。你知道这是什么吗?”曾子连忙起身离开席位回答说:“我生性愚钝,哪里能知道那究竟是什么呢?”孔子说:“那就是孝!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所有的品行的教化都是孝行派生出来的。你还是回到原位去,我讲给你听。一个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那里得来的,所以要特别地加以爱护,不敢损坏伤残,这是孝的开始,是基本的孝行。一个人要建功立业,遵循天道,扬名于后世,使父母荣耀显赫,这是孝的终了,是完满的、理想的孝行。孝,开始是从侍奉父母做起,中间的阶段是效忠君王,最终则要建树功绩,成名立业,这就是孝的圆满结束。”是啊,我们的身体和毛发都来自于父母,使自己的身体毛发无损,这就是对父母的一种孝顺。因为每个父母都不愿看到自己的子女生病,或者白发人送黑发人。

还有一件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对于孔子的礼制很推崇。临终前,曾子要躺在季孙赐的竹席上,当时曾子翻身很困难了,他让弟子把他移到竹席上,他的弟子不肯,他坚持要换,弟子没办法就换了,结果曾子经此翻身很快就去世了,但他很欣慰,因为他在临终前的身体完好无损。我想到了那些自残的,想不开的人,他们多么不孝顺父母,就算有再不幸的事发生,也不该放弃希望,他们就没有想过父母该有多担心吗?父母虽然经常批评我们,但那都是为我们好,如果不是因为爱我们,父母为什么要因为你的小错误而生气呢?好好珍惜这些来自父母的爱吧,他们不会陪伴我们走完这一生,不要等他们不在了,才后悔,才感悟,那时做什么都没用了。我希望读完这篇文章的人都够进一步的孝顺父母,领悟父母的爱。

书,提醒着我们,警告着我们;书,帮助着我们,领导着我们。书中有很多道理,我们要慢慢学会,我不明白为什么有人不爱读书。书,在你寂寞时,无聊时陪着你。书,在你绝望时,失败时激励着你。书,在你伤心时,心情不好时,把快乐送给你。你仔细阅读书时,他是你谈心的朋友;你想不开时,他又是你的导师。所以热爱读书吧,他会给予你希望和帮助。

廉洁文化书籍读后感【篇2】

最近,我很荣幸拜读了影响华夏五千多年文明史诗的神圣着作——《孝经》,它恰若无声的细雨,潺潺流入我的心田,缓缓润泽了我的人格;又如用今世的水泡了一杯前世的茶,透明清澈的水中,沸腾的是前世的孝行,沉淀的是今世的孝思,氤氲的水汽是一条绳,牢牢的拴住你我的情缘,弥漫的茶香是亲情的惠泽,默默的陶冶着典雅的文明底蕴。

当我读的“事亲者,居上下骄,为下不乱,为丑不争。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告诉我们侍奉父母,即使身居高位,也不骄傲自大;身为别人的下属,也不为非作乱;身为普通的百姓,也不与别人争斗。身居高位却骄傲自大,最终会招致灭顶之灾;为人下属却犯上作乱,最终会遭受酷刑的惩罚;身为普通百姓却总与人争斗不休,最终会动刀动枪,互相残杀。如果居高位而骄、做下属而乱、处卑微而争这三种违背常理的不良行为不能去除,就算每天用牛、羊、猪三牲做成的美味佳肴孝敬父母,也不能让父母安心享用,也不算尽孝道啊!

盈盈月光,我掬一捧最清的;落落余晖,我拥有一缕最温暖的;灼灼红叶,我拾一片最热的;萋萋芳华,我摘一束最灿烂的,送给我亲爱的父母。曾记得,着名作家毕淑敏告诉我们:“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接触的链条,一旦断裂,就无法连接,最可贵的是,孝是人们的责任和根基。”,我们更应该牢牢的铭记:父母恩情似海深,人生莫忘父母恩。生儿育女循环理,世代相传自古今。为人子女要孝顺,不孝之人罪逆天。家贫才能出孝子,鸟兽尚知哺育恩。父子原是骨肉亲,爹娘不敬敬何人?养育之恩不图报,望子成龙自费心。

我们应该读懂孝经,并把他记下来。而不是简单单的浏览一遍就算了。

廉洁文化书籍读后感【篇3】

初次接触《大学》,不求甚解,读完一遍以后最大的感受即是感动。可能有人觉得奇怪,《大学》讲的并不是声情并茂的煽情故事,为何会感动呢?此时的感动不只源于文中所讲,还源于著书者及注疏者。

总结一下,让我感动的有三点。首先,我读的版本是朱熹的《大学章句集注》,一直对宋朝的学者无好感,尤其是朱熹,印象中总觉得他是个迂腐古板,呆滞严厉的学者,毫无灵气可言,看过这篇集注之后才发现人家并非徒有虚名。他的注疏严谨而详尽,对原文的理解深刻而通透。想来能千古留名果然是有它的道理的。朱熹只是古代学者的一个典型代表,从他身上可以看到古代文人学者极为严谨的治学态度。他们毕恭毕敬,兢兢业业地学习钻研孔圣之道,几乎是带了一种虔诚的。这种对待学术的虔诚也许在今天的学者身上很难再发现,这是一种不计功利的严肃和认真,也是最让我感动的地方。它纯粹源于治学者本身。

接下来是第二点,《大学》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就是个人道德修养与治理天下之间的辩证关系。前面很大一部分讲的是个人道德修养,“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此句同孔子的“君子日三省乎己”道理是一样的。古人对于道德修养的重视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他们对自己提出了严格,甚至是几近苛刻的要求。“治骨角者,既切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而复磨之。”君子自身的修炼恐怕比治骨角,治玉石更要严厉。这种对于完美人格的执著追求,令人肃然起敬。这是令我大为感动的第二个地方。在当今这个标榜个性的时代,人们我行我素,安于自己的本来状态,“个性”在张扬其魅力的同时也为不少不思进取者提供了放任自己的理由。古人对于完美的极致追求也许并不会实现,实际上实现的人确实很少,但是他们这种对美的人格的不懈追求却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尊敬,敬重。

第三,“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从这句话中,我看出的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即有所作为,换句话说,就是用行动去改变现实,将目标一步步分解细化,从而逐步实现。与此同时,在实现目标的时候也要注意方法,分清本末然后循序渐进。“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正因如此,古人认真而严肃地经营人生,严格要求自己,修身养性。相比之下,我们现代人面对问题要消极得多,颓废与无奈也多得多。许多时候,我们也给自己树立光辉高远的理想,然而却仅仅是止于口头,懒于行动。只是说说而已,真到要为理想吃苦的时候却畏畏缩缩,止步不前。想想古人,再看看我们自己,真是汗颜。

以上三点是我最有感触的地方。此外,《大学》是世界观人生观与方法论的综合,它的“三纲领”,“八条目”论述了一个理想的目标,以及为实现目标该采取的行动。实际上,理想也是《大学》的一个主题。

6.中国古典书籍经典语录 篇六

1、志不强者智不达。——《墨子·修身》

2、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书经》

3、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孔子

4、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古诗诗话》

5、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易经》

6、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高明

7、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

8、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孔子

9、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孔子

10、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孔子

11、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孔子

12、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两耳塞豆,不闻雷霆。——冠子

13、精诚所加,金石为开。——《后汉书·光武十王列传》

14、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孔子

15、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16、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

17、言必行,行必果,果必信。——孔子

18、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

19、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礼记》

20、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

21、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礼记》

22、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

23、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司马迁

24、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易经》

25、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26、朝闻道,夕可死矣。——孔子

27、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礼记》

28、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陆游

2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30、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增广贤文》

31、识时务者为俊杰。——孔子

32、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33、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孔子

34、世事多因忙里错,好人多半苦中来。——曾国藩

35、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36、发奋忘食,乐以忘优,不知老之将至。——《论语》

37、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礼记》

38、过而不改,是为过矣。——孔子

39、口惠而实不至,怨灾及其人。——《礼记》

40、入于污泥而不染、不受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侵蚀,是最难能可贵的革命品质。——周恩来

41、百学须先立志。——朱熹

42、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孔子

43、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44、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孔子

45、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苏轼

46、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苏轼

47、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48、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

49、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孔子

50、放之四海而皆准。——《礼记》

51、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

52、不傲才以骄人,不以宠而作威。——诸葛亮

53、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孔子

54、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子

5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

56、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汉乐府古辞《长歌行》

57、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孔子

58、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

59、敏于事而慎于言。——孔子

60、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韩愈

61、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孔子

62、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

63、志当存高远。——诸葛亮《诫外生书》

64、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论语》

7.对现当代中国书籍整体设计的思考 篇七

关键词:书籍整体设计,“多元化”结构,单向结构,“革命性”变化

在中国, 书籍设计历史颇为悠久, 从秦汉开始直到如今, 各种装帧技术无不令人叹为观止。而自从早期新文化运动时期现代书籍设计出现“装帧”这一核心理念, 直到目前的书籍“整体”设计这一流行的理念, 现代书籍设计也已经拥有了近百年的发展史。随着国际交流的频繁华和时代的向前发展, 现代书籍设计也开始日趋“多样化”。

一、本土文化的回归

西方文化“过度入侵”这一现状, 造成了国民开始逐步对“泛西化”加以反思, 并进而重新拾起和诠释传统文化内涵。对自身所处民族的审美习惯加以尊重这一想法, 则是设计获得成功的最重要基础, 而中华民族所拥有的讲究品味、气韵、意境这一传统审美倾向已经深入人心, 追求返璞归真、淡化电脑痕迹、尊重书籍文化的“书卷气”, 可以称得上中国书籍设计层面上体现出的一种“文化精神”, 这一文化精神则给中国的现代书籍设计提供了应有的底蕴和文化根基, 然而也应意识到:因循守旧和墨守成规绝不是本土风格, 而是对时代气象和中国精神二者之间的和谐统一的一种追求。在现代书籍当中, 拥有相应的“中国精神”和“中国气象”的作品往往是能够收到广泛的赞赏和肯定的。此方面, 研究者吕敬人先生曾经做出了创新和传承传统式书籍设计这一层面的相应探讨——由此, 他也成为了当之无愧的发扬者和继承者。如他设计的书籍《中国记忆:五千年文明瑰宝》, 就曾在本世纪初荣获“世界最美的书”这一光荣称号。

二、新观念的引入

现代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受到的外来文化的影响、冲击也越来越大, 由此而形成的“多元文化并存”形态下的中国社会, 书籍设计风格必然会体现出多样性。众所周知, 设计往往是和社会经济发展关系颇为密切的“与时代同步”的活动, 不可否认, 对西方先进的设计理念加以应有的学习和借鉴, 并进一步和西方发达的印刷技术相互结合的办法, 是尽快赶上西方发达国家书籍整体设计的最为快速和有效的一个做法, 在此过程中也必然会对设计师的思路、眼界加以开拓。如赵清先生所设计的书籍《恋人版中英词典》中, 玫红色和雪清色被定位为全书采用的两大基色, 以此来对其中男女主角各自所有的性格特色和属性产生隐喻作用, 全书中的页码一律以手写形式体现, 用一个10岁小女孩所画的随性小插画来配合整体的eigenvalue故事, 在其中采取英文横排、中文竖排的中英对照手法, 并配以裸脊形式装帧。从而使得全书在装订方式、章节划分、文字编排等诸多方面都构成了一种另类的中西合璧“恋之风景”特色。

三、探索实验概念性

思维、观念等层面发生的变化, 是现代感较强的新形态出现在书籍装帧设计行业中的前提。在书籍装帧设计中, 一种具备代表性的思维具体物质呈现和新的设计观念就是实验性书籍设计, 其设计方法特色在于“不按常规出牌”——这实际上也是书籍装帧设计所展示出的一种“新形态”——这也是对书籍装帧设计所作出的一种“实际性探索”。其对书籍的功能有着很大程度的丰富和拓展, 从而使得很大程度上将书籍的属性突破了“简单商品”这一范畴, 即对其书籍形式本身产生了超越作用, 在此过程中, “和读者的对话”作为现代书籍的一个主要特点而受到了注重。如朱赢椿先生所设计的《蚁吃》一书, 便是具备很强探索精神、图文并茂的“实验性图书”, 其能够和读者“互动”的特点, 使得该书成为了既能够记录阅读过程于书后空白页中, 又能当做一种“特殊笔记本”来保存。

四、强化材质工艺之美

书籍和电子阅览读物不同, 其作为一种有体积的物化产品, 一般都是纸质装帧, 其所使用的纸往往也是单一的种类。而现代书籍设计中往往会应用大量新型材质, 从而形成具备现代材质之美的书籍, 有效地提升了设计表现力。其中有代表性的便是韩湛宁先生参与设计的《G*国际平面杂志No.1》, 全书都采取锡箔纸包裹, 使得书的整个设计过程于读者翻开书的瞬间完成——从而形成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目前, 书籍完全可以超越纸质, 以其他材料为主要媒介的作品开始逐步出现, 借助于彻底反传统的手段和“后现代艺术”为主的思维方式, 挑战着书籍基本设计规律。

五、读图时代的信息设计

截至目前, 以信息图形化、视觉化为特点的“视觉时代”已经悄然进入人类生活, 而如今所处的新信息传播环境必然会从根本上影响书籍这一传统媒介, 其会对书籍所具备的功能、媒介地位乃至于大众对书籍的需求、观念之类加以直接改变, 并对其内容和形式产生间接影响。在设计过程中, 信息传递方式也由先前的单纯文字和插图变为编排、色彩、图形、文字之类众多元素“混编”的形式。而合理设计书籍信息的做法, 则可以有效地提升读者的信息的吸收率以及其阅读方便性、舒适度、流畅度。

六、信息时代下的新媒介书籍设计

在此背景下, 各种承载阅读的媒介已经对传统阅读方式产生了巨大转变, 电子书给世人带来更直接、更生动、信息量更大的阅读内容, 其间的声效结合、动态画面、互动字体之类颠覆了传统设计, 能够对视觉产生进一步刺激, 借助于互动、声音、视觉等形成“鲜活”的书籍。然而, 在设备上却往往不能直接体现各种感官享受——这一点也必须要进一步加大设计师的努力和技术的发展投入力度。

现代书籍设计过程中, “整体设计”这一观念已经对书籍设计空间和装帧设计内涵产生了极大的提升。书籍设计活动也日益“多维化”, 也正因如此, 书籍的功能方才出现了“革命性”转变, 以知识多元化、多方位、纵向、横向的方式取代先前单向的平面结构。

参考文献

[1]樊文君.书籍设计发展趋势探究[J].艺术科技, 2015 (09) .

8.书籍里的中国与世界 篇八

2013年,是中国以及世界,这两个世界发生巨大变化的年份。稍远的背景,可以追溯到冷战结束,近一点的,无疑与互联网时代全面到来,以及五年前席卷全球的金融经济危机有关。在中国,更加特殊一点的背景,与中共十八大召开前后出现的各种变局,有着或紧或疏的联系。

巨变转轨,当其远未完成之际,通常给人“在十字路口徘徊”感觉。换句话说,中国与外部两个世界,都在发展的战车奔跑数十年后,面临全面整修甚至改变生产型号局面。这一局面的出现,与中国融入世界历史进程,以及外部世界准备不足,有极大关系。

上述背景的主要方面,在出版物中,都有十分准确的反映。以下笔者撷取其要者,与读者共同回顾、描述2013年“书籍里的中国与世界”。

中国(人)关切什么?

已经很多年,中国(人)的关切,始终是出版物的核心选题,2013年也不例外。随着中国经济成长,以及综合国力增强,作为大国(国民),中国(人)不仅关心自己世界里发生的事情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多将眼光瞄向外部世界——虽然未必那么自觉,甚至出于功利考虑。

1.对中国前途的思考与忧虑,是最重大的话题,出版品数量也最多。我将它们概括为以下几个主题词:中国道路、中国想象和“中国病”。

中国道路。这一主题与中国“和平崛起”有关。与往年不同之处,2013年有关论述,范围更加广泛,反思声音此起彼伏。比较重要的有:吴敬琏等《改革共识与中国未来》、马国川《中国在历史的转折点:当代十贤访谈录》、吴敬琏等《改革共识与中国未来》、刘擎《中国有多特殊》、厉以宁《中国经济双重转型之路》、赵汀阳及何帆《另一半中国梦:何种文明?十字路口的抉择》、周其仁《改革的逻辑》、张维迎《改革》、纳波利奥奇《中国道路》、刘明福《中国梦:中国的目标、道路及自信力》(修订版)、祁斌《未来十年:中国经济的转型与突破》、黄亚生及李华芳《真实的中国:中国模式与城市化变革的反思》、夏尔马《一炮走红的国家:探寻下一个经济奇迹》、温铁军《八次危机:中国的真实经验1949-2009》等。

中国想象。巨变转轨,意味着未来不可测,因而充满各种想象(方案)。想象是多重的,有历史有现实还有未来,有制度有文化亦有信仰,很是有趣。重要书籍有:汪丁丁《新政治经济学讲义:在中国思索正义、效率与公共选择》、刘小枫《设计共和:施特劳斯<论卢梭的意图>绎读》、吴稼祥《公天下:多中心治理与双主体法权》、郑永年《中国的“行为联邦制”:中央-地方关系的变革与动力》、孔飞力《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傅高义《邓小平时代》、寇延丁《行动改变生存:改变我们生活的民间力量》、沈迦《寻找·苏慧廉》、景军《神堂记忆:一个中国乡村的历史、权力与道德》、吕新雨《乡村与革命:中国新自由主义批判三书》、李志宏《民国乃敌国也:政治文化转型下的清遗民》等。

“中国病”。世界不独日本病、美国病和英国病,当然也有中国病。病有各种类型,各家看法也不同,叙述更是无奇不有。重要书籍有:张宏杰《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张鸣《再谈国民性》、石述思《石述思说中国:中国各阶层矛盾分析》、郑也夫《吾国教育病理》、易富贤《大国空巢:反思中国计划生育政策》、朱幼棣《怅望山河》、吕途《中国新工人:迷失与崛起》、何雪峰《地权的逻辑:地权变革的真相与谬误》、华生《城市化转型与土地陷阱》、麦尔《再会,老北京:一座转型的城,一段正在消逝的老街生活》、张彤禾《打工女孩:从乡村到城市的变动中国》、韩瑞《假想的“满大人”:同情、现代性与中国疼痛》等。

2.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已提到中国(人)关切、议事议程。这一转变虽未必自觉,但对外部世界却显得日益重要——中国(人)思考的方向,很大程度上将决定两个世界未来的前途。遗憾的是,这方面的著述,主要是翻译作品,其中包括:兰德斯《2052:未来四十年的中国与世界》、泽林《中国冲击:看中国如何改变世界》、傅晓岚《世界经济复苏与中国的作用》、范德沃特《你改变不了中国,中国改变你:一个荷兰建筑师的中国工作手记》、阎学通《历史的惯性:未来十年的中国与世界》、谢和耐《中国与基督教:中西文化的首次撞击》、艾什《中国观察:欧洲、日本与美国的视角》,史景迁《大汗之国:西方眼中的中国》等。

2013年,紧张的中日关系并未趋缓,但有关出版物非常有限,且主要来自日本学者:舆那霸润《中国化的日本:日中“文明冲突”千年史》,严格说来,这并非两国关系作品,但古典中国制度文明始终是作者检讨日本问题的尺度。佐藤三郎《近代日中交涉史研究》。有关钓鱼岛比较重要的作品出自日人井上清,《钓鱼岛的历史与主权》。《民族认同与历史意识:审视近现代日本与中国的历史学与现代性》这本文集,仍包括多位日本学者的文章。

在审视中国与外部世界关系大背景下,有若干种有关古典中国的著作值得特别提及,它们是:叶自成等《华夏主义:华夏体系500年的大智慧》、齐鹏飞《大国疆域:当代中国陆地边界问题述论》、何新华《最后的天朝:清代朝贡制度研究》、曾瑞龙《拓边西北:北宋中后期对夏战争研究》和《经略幽燕:宋辽战争军事灾难的战略分析》,等等。

3.帝国与国家。近年悄悄热起来的“帝国”话题,2013年被推向新的高度。除极个别作品出自中国学者之手,如刘迎胜《蒙元帝国与13-15世纪的世界》,绝大多数为翻译作品。国人有关帝国的想象,一面假借历史说话,一面让外国人张口。重要作品有:穆启乐等《构想帝国:古代中国与古罗马比较研究》、波里比阿《罗马帝国的崛起》、贝克《帝国兴亡:罗马帝国的六大转折点》、尤锐《展望永恒帝国:战国时代的中国政治思想》、杉山正明《忽必烈的挑战:蒙古帝国与世界历史的大转向》等。

与此同时,并不令人意外,关于“国家”的话题,再次成为出版、阅读焦点。重要出版物有:格林《国家的权威》、欧树军《国家基础能力的基础:认证与国家基本制度建设》、罗斯金《国家的常识:政权·地理·文化》、约瑟夫·奈《软实力》和《巧实力》、希夫《国家为什么会崩溃》,以及米格代尔讨论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社会中的国家:国家与社会如何相互改变与相互构成》。

nlc202309041612

4.对极权的反思。2013年,著名的反乌托邦、警惕极权死灰复燃的作品,销售全面飘红,大都出了新版。此外,多部同类作品,以及延伸作品问世,且受到读者热烈追捧。它们是:阿普尔鲍姆《古拉格:一部历史》、米沃什《被禁锢的头脑》、格里森等《〈一九八四〉与我们的未来》、余一中《〈古拉格群岛〉大家读》、克莱普勒《第三帝国的语言:一个语文学者的笔记》、泰勒《洗脑心理学》、波隆斯基《从莫斯科到古拉格:俄罗斯历史上的光辉与黑暗》、迈耶《他们以为他们是自由的:1933-1945年间的德国人》、鹤见俊辅《战争时期日本精神史:1931-1945》,以及法国学者勒庞《心理学统治世界3,战争篇:理性操控》。

5.观念博弈与主义之争。伴随巨变-转轨,更加热闹的是各类观念、主义纷纷登台亮相,展开前所未有的博弈和较量。这一局面,是在出版管理愈益严格规范情况下发生,更显非同寻常意义。形势比人强,历史前行的方向,很难靠人的意志扭转。此类作品洋洋大观,就是很好的证明。重要的有:秦晖《共同的底线》、戴蒙德《民主的精神》、利普哈特《多元社会中的民主:一项比较研究》、克劳奇《新自由主义不死之谜》、阿伦特《共和的危机》韩水法《理性的命运:启蒙的当代理解》、杜维明《儒家思想:以创造转化为自我认同》以及《新加坡的挑战:新儒家伦理与企业精神》、秋风《儒家式现代秩序》、邓文初《民族主义之旗:革命与中国现代政治的兴起》、张颂仁等《民族主义,真诚与欺骗:阿希斯·南迪读本》、库比特《神学的奇异回归:基督教在后现代思想中的变迁》、梅茹耶夫《我理解的马克思》、陈学明等《中国为什么还需要马克思主义:答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十大疑问》,等等。

伴随上述争论,价值反思、重估,也成为国人极为关切的主题。此类书亦非常之多,且都有很好的市场表现。比较重要的有:桑德尔《反对完美:科技与人性的正义之战》、刘瑜《观念的水位》、何怀宏《新纲常:探讨中国社会的道德根基》、怀特海《观念的历险》、朱特《重估价值:反思被遗忘的20世纪》、齐泽克《自由的深渊》、萨义德《人文主义与民主批评》、阿伦特等《暴力与文明:喧嚣时代的独特声音》、雅各比《杀戮欲:西方文化中的暴力根源》等等。

战争、互联网与人类的未来

2013年,战争、互联网、人类未来,成为出版物的三大主题,从年头至年尾,层出不穷。互联网不用说,战争话题进入中国(人)视野,多少让人吃惊。朝鲜战争停战六十周年纪念,似乎不能完全解释这一现象。冷战图书集中出版,也很值得深思。人类的命运,是2013年出版物更大的关注点,很多作品极受欢迎。

1.战争。比较重要作品有:弗格森《战争的悲悯》、卡普兰《即将到来的地缘战争》、范克里韦尔德《制空权时代》、萨瑟兰《技术改变战争:全球军力平衡的未来》、沈志华《无奈的选择:冷战与中苏同盟的命运1945-1959》以及九州出版社出版的沈关于冷战的五卷文集、白善烨《一位韩国上将亲历的朝鲜战争》、利比基《兰德报告:美国如何打赢网络战争》等。

2.互联网。比较重要的作品有:塞勒《移动浪潮》、舍恩伯格《大数据时代》、克里斯塔基斯等《大连接:社会网络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对人类现实行为的影响》、利普森《3D打印:从想象到现实》、西格尔《Web 3·0:互联网的语义革命》、莱茵戈德《网络素养:数字公民、集体智慧和联网的力量》,以及安德森《创客:新工业革命》等等。

3.人类文明与未来。比较重要的作品有:麦克法兰《现代世界的诞生》、英格尔哈特《现代化与后现代化:43个国家的文化、经济与政治变迁》、戈尔《未来:改变全球的六大驱动力》、霍博《清教徒的礼物:那个让我们在金融废墟重拾梦想的馈赠》、马什《新工业革命》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全球趋势2030:变换的世界》、马凯硕《大融合:东方、西方、与世界的逻辑》、卢卡奇《民主化的进程》、科斯塔《即将崩溃的文明:我们的绝境与出路》、哈丁《集体冲突的逻辑》、罗斯《谁来监管泄密者?:国家安全与新闻自由的冲突》,等等。

在全球进入互联网的时代,仍有两个话题,——它们与中国和外部世界这两个世界皆关联密切,不能不提一嘴。它们是知识人与大学。2013年,两个主题的出版物非常之多,较重要的有:索维尔《知识分子与社会》、韦普肖特《凯恩斯大战哈耶克》、阿尔都塞《来日方长:阿尔都塞自传》、杨奎松《忍不住的“关怀”:1949年前后的书生与政治(增订版)》、范泓《雷震传:民主在风雨中前行》等等;李工真《大学现代化之路》、盖格《大学与市场的悖论》以及克龙曼《教育的终结:大学何以放弃了对人生意义的追求》等。

最后,笔者对出版物关注的三个人物提示读者注意,他们是王阳明、李光耀和朴槿惠。有关他们以及他们亲笔撰写的作品有:高濑武次郎《知行合一·王阳明详传:日本天皇老师眼中的中国圣人》、杜维明《青年王阳明(1472-1509):行动中的儒家思想》、艾莉森《李光耀论中国与世界》、李光耀《李光耀回忆录:我一生的挑战:新加坡双语之路》、金炳万《绝望创造希望:朴槿惠的传奇人生》和朴槿惠《绝望锻炼了我:朴槿惠自传》。

(本文编辑谢宁)

上一篇:税务干部心理健康问题探析下一篇:电子蛙眼的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