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经济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2024-06-26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经济安全影响因素分析(11篇)

1.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经济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篇一

经济全球化下我国的经济安全

二十一世纪的国际关系将走向一个新时代,传统的军事安全观在新的国际形势下已经显得越来越不合时宜,各主要大国已在研究和探索一种新的.安全理念,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的国家安全与经济安全息息相关.对于我国而言,经济全球化给中国经济带来的不仅仅是发展的契机,还有经济安全方面的风险和挑战.

作 者:赵桂芝 作者单位:辽宁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九三学社沈阳市参政议政委员会委员刊 名:团结英文刊名:UNITY年,卷(期):2002“”(3)分类号:F12关键词:

2.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经济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篇二

关键词:外汇风险,汇率波动,风险规避

伴随着如火如荼的全球化进程, 以及中国经济的高速成长, 中国和周边国家以及大洋彼岸的众多国家有着越来越密切的合作关系, 也越来越深地融入国际经济的大舞台。尤其是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 我国的各类大中小企业也都主动或被动地卷入激烈的国际化竞争之中, 中国经济与国际进一步接轨的步伐又迈开了转折性的一大步。那么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步加深, 外汇风险问题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也日趋增大, 不容乐观且不容忽视。外汇风险的愈演愈烈, 使得中国企业举步维艰, 遭受着汇率波动所带来的巨大损失, 但汹涌的全球化进程和经济一体化浪潮仍在继续, 为了中国企业的平稳健康发展, 必须结合中国国情建立起一套外汇风险管理体系, 让中国涉外企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得到突破性的进展。

1 外汇风险的定义及外汇风险的类别

外汇风险又称汇率风险, 通常是指经济主体, 在我国多为个人与中小型企业, 对以外国货币计量的资产或负债, 在国际经济交易活动中因为汇率在一定时期内发生不可测的变动, 所遭受损失或获得收益的可能性。各国宏观经济、企业、个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汇率波动所带来的影响, 特别是当经济危机席卷而来时, 影响更大, 甚至波及全国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

对于外汇风险的分类问题, 诸多文献上多有详细介绍, 按照不同的分类主体及侧重点的不同, 分类上也存在一定差异。结合本文分析重点可以按照主体的不同, 划分为两大类别, 其一为银行外汇风险, 其二为企业外汇风险。企业外汇风险研究的意义于我国涉外企业风险管理尤为重要。企业外汇风险通常又可细分为外汇交易风险、外汇折算风险与外汇经济风险, 交易风险是我国涉外企业难以避免的一种最主要的风险。只要企业存在进出口经营业务就难以规避, 当企业国际买卖开始之时, 交易风险就随之而来, 随着最后一笔外汇收益收付结算完成, 交易风险对企业的影响才暂且告一段落。外汇经济风险主要表现为变幻莫测的国际经济大背景下, 汇率变动所导致的涉外企业净现金流量忽高忽低, 潜伏着一系列外汇风险危机。外汇折算风险, 可通俗地理解为期初会计报表与期末会计报表折算时, 所存在的汇率差, 在变化多端且又无规律可循的汇率波动下, 这类风险往往直接引起跨国公司中子公司与母公司会计报表合并难题, 所以也称这类风险为会计换算风险。

2 我国企业外汇风险管理现状

目前, 我国企业对于外汇风险也正采取多种方法积极管理应对, 如改为非美元货币结算, 运用多国货币周转支付, 降低美元货币结算比重;贸易融资、灵活运用金融衍生工具;同时加大产品国内宣传力度, 增加国内销售比重;加快调整结构, 转变落后的生产方式, 提高产品质量, 以优质产品博得更多销售市场, 从而获得更多利润等。

其中, 贸易融资以其低成本的优势成为我国企业防范外汇风险所普遍采取的办法。通过贸易融资, 企业可以提前收付资金, 在很大程度上规避了外汇风险, 并且提前回笼的资金可以加快企业运转, 解决涉外企业现金周转问题, 商业银行的快速发展, 也为企业采取这一途径提供了相应的便利。在运用远期金融工具管理外汇风险中, 众多中小企业敢于积极尝试外汇掉期业务, 风险规避成果显著;同时远期结售汇交易也颇受欢迎, 一些外资企业和在外国有分支机构的中国涉外企业使用境外人民币无本金交割远期外汇交易来规避外汇风险。这些风险管理措施的有效运用, 反映了我国企业外汇风险防范态度有了质的改变, 进步显著, 联系我国当前国际形势, 在应对外汇风险时有了初步的外汇风险管理体系, 这一体系应对汇率连续波动的潜力日益展现。

3 我国外汇风险管理中暴露的诸多问题

受我国外汇政策限制和金融市场的一系列影响, 在外汇风险管理的实际发展中还是不可避免地凸显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3.1 企业面临外部环境的制约

首先, 企业不可避免地受到外汇政策的限制, 众所周知, 中国金融市场资本项目本身没有彻底开放。恰当地说, 我国外汇市场目前的发展十分不成熟, 与西方发达完善的资本主义外汇市场还有一定的差距, 并不能称之为完全市场条件下的金融性外汇市场, 资金流通就受到必然程度上的限制;并且, 我国外汇经营实行较为严格的管制, 滞后了我国外汇市场的发展, 加之人民币不允许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 外汇市场以几家国有银行为主体, 也毋庸置疑地造成了外汇市场的垄断性和排他性, 偏离了国际化完善外汇市场的发展方向。其次, 受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 我国金融市场不发达, 金融服务设施不配套, 外汇风险规避工具品种单一、结构也相对有限, 自然在企业遭受外汇风险的摧残时, 不能为企业外汇风险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更为重要的是, 我国立法机关至今也没有正式出台一部十分完善的关于涉外企业国际经营的风险管理法律或条例, 这无疑加剧了企业在海外市场拓宽国际经营时所面临的外汇风险, 法律的缺失不仅仅限制了企业的发展, 更给国家相关部门的执法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3.2 企业对外汇风险管理的认识有待提高

在外汇风险管理中, 国家毫无疑问应该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给企业提供良好的避险环境, 而企业作为外汇风险承担者的主体, 更应在外汇风险管理中一马当先, 但是目前企业对外汇风险管理的认识水平及成本支出都不容乐观。由于长期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一直处于一个单方面上涨的稳定态势, 且我国的涉外企业、外贸公司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庇护下运行, 在国家政策帮扶下成长, 缺乏自负盈亏的经营理念与文化管理氛围, 因此企业规避外汇风险的意识比较淡薄, 不愿意在外汇风险治理上投资, 普遍缺乏外汇风险管理的积极性和强烈的危机感, 因此提高企业风险管理意识可作为企业风险防治的一道突破口。同时我国风险管理的教育起步较晚, 在应对实际的外汇风险问题时, 必然缺乏一些能够从战略制高点出发应对外汇风险的管理人才, 从而导致外汇风险防范达到的效果常常不能尽人如意。此外, 受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 在外汇风险防范中, 企业总体对汇率工具不够了解, 企业对金融衍生工具的认知也存在误解和偏差, 简单地把衍生工具等同于炒汇工具, 企图在汇率的波动中投机获利, 一味盲目操作, 并不把风险管理放在第一位, 结果是便导致更大程度上的亏损。企业只有牢固树立起风险防范意识, 才能积极主动管理外汇风险, 而不是将汇率风险完全归咎于一些政策性因素, 以及一些非人为因素, 从而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4 外汇风险管理的应对策略

4.1 强化企业外汇风险管理的意识

企业只有充分认识到外汇风险所带来的重大影响, 才能牢固树立风险防范意识, 在实际业务中积极主动地应对可能出现的汇率损失, 这也是应对外汇风险的根本所在。为此, 要加大汇率风险防范的宣传力度, 大力普及国际金融知识,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企业广大员工理解汇率风险, 明白企业不是国际金融市场上的投机分子, 不能在盲目押赌中承受汇率波动所带来的收益或损失, 想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更好地利用外资, 提升我国涉外企业竞争能力, 就要脚踏实地搞经营, 通过产品盈利, 为我国企业开辟更为广阔的成长空间。

4.2 企业发展中礼聘高级外汇管理人才

准确地预测汇率变化趋势是有效防范外汇风险的前提条件, 而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投资自由化的升级, 使得汇率更加复杂多变, 准确地预测汇率趋势无疑是一项高技术含量的业务活动。这就更需要外汇管理人才熟练掌握各类金融衍生品的使用方法, 具有渊博的国际金融知识、敏锐的政治感知能力、专业化的财务分析能力, 能够及时根据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采取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技术性人才是国家发展的动力源泉, 是一个国家最优质的生产力, 积极培养尖端外汇风险管理人才是防范外汇风险的重中之重。因此, 聘请以及培养高级外汇管理人才对于汇率风险的防治研究工作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4.3 调整企业内部结构, 设立风险防范部门

我国绝大部分中小型涉外企业虽然面临着严峻的外汇风险问题, 但是由于风险意识的薄弱、外汇技术人才的稀缺, 都没有设立起相应的外汇风险管理部门以及汇率波动预警机构。正是由于内部风险管理机制的不健全, 才致使外向型企业在面临外汇风险时不能及时采取合理的方案措施加以补救, 增加了外汇风险管理的难度。所以企业内部应当建立健全外汇风险管理机构, 有效规避外汇风险在企业内部的发生, 之前国内企业在经营发展中并未重视这一方面的问题, 今后的发展计划中应将这一方案措施提上日程。

4.4 加强企业与金融机构的合作联系, 实现互利共赢

外汇风险管理是一场持久战, 需要企业源源不断地投入大量财力物力与智力, 如果只是企业单打独斗, 势必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黯然失色。而金融机构有着得天独厚的政策优势和专业优势, 对汇率波动风险的实际掌控能力较强, 所以企业应充分利用国内金融机构的优势, 在实际经营发展中, 与金融机构建立密切的友好合作关系, 利用金融机构推出多样化的外汇管理及服务项目, 辅之以合理的金融衍生工具、避险工具, 如此定能在外汇风险管理的道路上有所收获。同时合作关系的建立, 可以给企业提供借鉴金融机构风险防范经验、策略的机会, 从而进一步增强企业的风险管理能力, 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5 结语

经济全球化的日渐加深, 跨国公司也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 外汇风险的问题如今已不单单是个别国家的发展性障碍, 它已成为世界各国所普遍面临的一道难题。谁能在弱肉强食的市场化经济中, 找到抵抗外汇风险的合理应对措施, 便能在国际经济的大舞台上脱颖而出。中国作为第一大发展中国家, 势必应激流勇进, 摸索出一套适应本国特点的外汇风险管理体系, 真正实现本国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会计学会.高级会计实务科目考试辅导用书[M].大连:大连出版社, 2008.

[2]财政部会计司.企业会计制度讲解[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1.

[3]李真真.新汇率制度下我国钢铁行业外汇风险暴露的实证研究[D].山东大学, 2012.

[4]许婧祎.我国制造业企业外汇风险管理的实证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12.

[5]周海.国有企业国际化经营中的外汇风险管理[J].中国金融, 2010 (18) .

3.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经济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篇三

2006年钢铁业的并购势头大大强于2005年,和以往相比,2006年的并购有着明显的特点。

(一)真正意文的全球化。此次钢铁行业合作真正跨越了国界,过渡到完全国际化的阶段。20世纪初摩根建立美国钢铁集团,占据世界头号钢生产厂家是第一次大规模的行业合并;70年代新日铁成立并成为世界头号厂家为第二次钢铁业的大规模合并,但这两次并购基本属于“内战”。而米塔尔并购安赛乐、安赛乐收购多法斯科及塔塔钢铁与巴西CSN竟购Corus是真正意义上的超越国界。

(二)存在敌意收购。在米塔尔收购安赛乐之前,钢铁行业的兼并包括持续不断的小型合并和零星进行的大型收购,.而多数大型合并是成熟协议性质的合并而并非敌意收购。如英钢联和荷兰霍高文合并建立Corus集团、日本NKK与川崎钢铁公司合并为JFE公司以及欧洲三家主要钢铁公司合并为安赛乐集团等并非敌意收购。而2006年的安赛乐收购加拿大多法斯科及米塔尔对安赛乐的收购均属敌意收购。

(三)强强联合。米塔尔并购安赛乐、安赛乐收购多法斯科及塔塔与Cours的合并均属跨国企业的高市值、高产能合并,这些企业在原料供应和销售中,大多签署一年期的供货合同。目前来说,钢铁行业的合并意义在于规模的扩大。米塔尔与安赛乐合并后,钢年产量达到1.27亿吨,占到世界粗钢产量的近11%,这种规模是以往所未有过的。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钢铁行业将通过合并产生数家产能超过5000万吨甚至超过1亿吨的钢铁联合企业。安赛乐米塔尔还将至少再收购2至3家钢铁企业,使年产能达到1.5亿至2亿吨,从而达到控制原材料及成品价格的目的。

(四)企业自身资金收购。尽管钢铁行业的并购一浪高过一浪,但并购仍局限那些拥有足够现金流的钢铁企业,而并非资本市场的借人。参与收购的花费是极其昂贵的,要收购一家利润率较高的钢铁企业的花费通常是其市值的1.2-1.5倍,其他企业要筹集足够的资金用于并购并非易事。在安赛乐收购多法斯科公司以及米塔尔收购安赛乐的两宗案例中,这一特征表现得十分明显。

二、国内钢铁市场并购重组情况

(一)国内钢铁行业现状

从大跃进时代确立“以钢为纲”赶英超美的奋斗目标开始,中国钢铁行业经历了40年的发展,产量已经跃居全球第一。然而全球钢铁行业的格局已今非昔比。在米塔尔钢铁集团并购欧洲最大的钢铁公司阿塞洛之后,跨国钢铁巨头的体量变得大得惊人。相形之下,中国钢铁行业在全球竞争格局中的处境越来越不利。钢铁企业数量众多而单个企业的规模又相对偏小,一方面是整体产能过剩,另一方面则是单个企业在全球竞争中的话语权越来越弱。整合迫在眉睫。

实际上,钢铁行业内最近已经开始了一系列“极速整合”,快得让人有应接不暇之感。2005年8月,鞍山钢铁集团与本溪钢铁集团联合重组为东北的鞍本集团;同年武汉钢铁集团整合鄂城钢铁集团及广西柳州钢铁集团,立志打造华中地区规模最大的钢铁集团;2006年2月,河北省内的唐山钢铁集团、宣化钢铁集团和承德钢铁集团宣布三方联合,新唐钢集团平地而起;到2006年8月,山东济南钢铁集团与莱芜钢铁集团联手共建山东钢铁集团,欲一跃成为全国重量级钢铁企业。而中国钢铁行业的龙头——宝钢集团也一直在将橄榄枝抛向诸多中小钢铁企业。

然而,雄心勃勃的极速联合远未形成实质性整合的功效。“不仅跨地区的联合重组遇到的障碍比较大、进展缓慢,就连主要产钢省市范围内钢铁企业的联合也出现一些困难。”中国钢铁协会改革调研组调研员杨大毅说。主要原因是在这场快速并购的洪流中,政府力量是推进整合的主导力量,但是国家、地方和企业三者之间的利益短期内却很难靠行政力量去调和。这最终形成了国内钢铁企业重组的“貌合神离”。只有理清这错综复杂的利益纠葛,才能找出真正提高中国钢铁企业竞争力的出路。

(二)国内钢铁业重组所面临的问题

谈起中国钢铁企业并购重组所遇到的阻力,大多数人都认为是由于所有权归属,集团或个人利益冲突以及认识不到位等原因。一是管辖关系复杂。既有中央企业,又有省属企业;既有国有企业,又有民营企业,复杂的利益关系给重组带来很大障碍。二是税收问题。企业重组直接关系到地区财政收入,存在一个综合协调问题。三是人员安排复杂。重组后由于所有权变更,对劳动力需求将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大量冗员的去留安排也是整合的一大难点,而高层变动更关系到管理人员的利益。实际上,国有或者国有控股钢铁企业占到中国粗钢产量比重的75%左右,并购重组的重点在国有企业、难点也在国有企业、工作核心在国有企业、希望也在国有企业。既然国有或者国有控股企业都处于中央政府的管制之下,甚至一些钢铁企业还是国资委下属企业,所以管辖权问题、税收问题、人员安置问题都是可以通过国家意志来解决的。问题在于,几千年来中国传统的封建文化、官本位文化以及在这种文化下的利益取向对重组构成了严重障碍。

(三)民营钢铁企业重组的启示

作为钢铁行业的主体,2006年国有钢铁企业在此方面做出了不少有益尝试,并取得了若干实质性突破。如2月28日,在河北省政府推动下,唐钢、宣钢、承钢三大钢铁集团合而为一;5月12日,在安徽省政府的撮合下,马钢完成了对本省合肥钢铁公司的收购。

不过令人遗憾的是,国有钢铁企业在并购与重组方面总体上进展缓慢,成功的案例并不多。虽然前几年宝钢收购步伐迈得有点迟缓,但近来已有不少动作,先后与马钢、太钢、八钢、韶钢结成战略联盟,并与包钢、重钢、济钢和莱钢或多或少有过接触。另外,宝钢还通过其资产运营部门频频在二级市场出手,购买邯钢等中等以上规模钢厂的股票。然而,从2006年就开始酝酿整合国内钢铁业的宝钢,却还没有实质性地并购一家钢铁企业。即使是国内的“鞍本”合并,至今仍然貌合神离。8月初,虽然山东省政府为了“肥水不流外人田”,积极策划以济钢和莱钢为基础组建山东钢铁集团,但由于双方主要领导无法妥善安排,原本计划10月底前基本完成组建和挂牌的时间表只得无限期推迟。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作为中国钢铁行业的一支重要力量,钢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25%以上的民营钢铁企业则是“一枝独秀”,其主导的并购重组触及到钢铁主业及其上下游相关产业。3月23日,邯郸的文丰钢铁、邢台的德龙钢铁两家民营企业与邯钢签署《建立战略联盟全面合作协议》。6月8日,沙钢出资20亿收购了产能为200万吨的淮钢91%的股权。到2006年底沙钢产能1500万吨,预计不久后将达到1800万吨:6月25日沙钢集团和上海复星集团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建龙钢铁集团人股通钢、控股新抚钢、新建双鸭山建龙、重启宁波建龙项目,加上河北的三个建龙公司,预计去年其钢产量规模在1500万吨,明年将达到2500万吨。8月9日,建龙钢铁与浙江舟山市政府签署协议,正式并购舟山最大的造船企业——浙江扬帆船舶集团有限公司,首次杀人造船行业。此外,由于民营企业利益主体单一,更多规模较小的企业要么相互间实行联合,要么加入更大一些的企业,表现出相当大的灵活性,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如果说此前的鞍本合并、柳钢与武钢联合重组乃至马钢重组合钢背后行政的力量若隐若现的话,那么,由民营钢铁企业间的重组则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重组。

(四)国有钢铁企业战略重组的出路

基于中国国情和前期的成功经验,企业重组必须坚持市场主导,国家意志推动的原则。中国钢铁业的并购重组要走先形式、后内容,先地区内、后地区外,先由大并小、后强强联合更为合适。就是遵循渐进性原则。这个渐进性实际上是给利益纷争找空间,为“人和”争取时间。重组真正的融合需要解决文化冲突,而从相对成功的河北省北部钢铁企业的重组中可以观察出“人和”先行的必要性。

必须看到,中国任何一家大的钢铁企业都有一个主宰企业的“美猴王”,而这些“美猴王”在成就了一个大企业的同时,在新时代会成为中国企业战略性结构调整与发展的阻力。因此,对急于推进的地区内实力相当的大企业重组,必须通过强有力的国家意志来解决“美猴王”的问题,在合适的时间内采取“换首”行动,由一个更为明确体现国家意志的“美猴王”来统一执掌大权,注入并形成新的文化内涵。这可能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和现实但对企业重组最为有效的方法。

4.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经济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篇四

综述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日期:2013年08月09日 浏览: 80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网络安全立法模式国际研讨会”综述

2013年6月26日,百余名中外网络安全专家、学者齐聚武汉东湖,出席“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网络安全立法模式国际研讨会”。

此次研讨会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治发展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暨湖北法治发展战略研究院(简称“中心-研究院”)于去年成功竞标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基金会海外高层次人才交流基金“社会管理”专项课题——《当代网络社会治理中的立法模式研究》与《全球视野中网络恐怖主义犯罪及其整体法律对策》后联合《中国法学》杂志社召开。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长吴汉东、《中国法学》杂志社总编辑张新宝、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建鸣、工信部信息安全协调司司长赵泽良分别在研讨会上致辞。从当前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现实综合分析了召开此次研讨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表达了“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借鉴国际立法经验,推动网络安全立法,构建网络法律体系”的美好愿景。

此次研讨会围绕“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网络安全立法模式”这一主题,各专家学者通过专题报告、自由讨论、总结发言等方式建言献策,现将会议主要发言综述如下:

一、国内外专家学者作主题报告,共探“网络安全立法模式”(1)各国重视国内立法,多国形成伙伴关系

澳门圣若瑟大学杨诚教授就加拿大的网络安全战略和立法问题指出,加拿大构建了其网络安全战略的3个支柱:一是维护联邦政府网络系统的安全,二是合作保障联邦政府外的网络安全,三是帮助加拿大人维护其网络安全。该战略在2011年取得实质性进展,2012-2013年将增加对政府信息基础系统的拨款,加强联邦政府同各省政府的合作,建设关键设施,并不断加强与其他安全伙伴的合作,包括英国、澳洲、新西兰,以及与联合国、北约、G8集团的沟通。最近,加拿大国内网络安全立法取得了进展,《打击互联网和无线垃圾邮件法案》已经批准通过,《保护加拿大人个人信息法案》正在走立法程序,并加大了对既有法律的修改力度。特别是,加拿大非常重视网络安全国际合作,加拿大参与了同联合国、北约和八国集团等国际组织关于网络安全的讨论,加入了欧洲的网络犯罪公约,与美国、英国和澳洲形成了最密切的安全和情报伙伴关系,在操作和战略层面都在不断加强合作。

(2)适应数据时代挑战,重新界定个人信息

中心-研究院首席专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梅夏英教授指出,在当前的大数据时代,信息化程度大幅提升,信息存储成本的大幅降低,信息的系统化程度大幅提高,给个人隐私信息保护带来了新问题新挑战。在大数据背景下,既有的界定个人信息的方法与大数据技术条件下的个人信息收集现状之间存在两对矛盾:一是个人信息的自决要求与自决成本之间的矛盾,二是特定目的限制与信息二次利用成本之间的矛盾。个人信息的隐私价值和社会价值需要得到同等重视。应将保护人格尊严和优化信息资源的配置至于同等重要之地位,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尽可能地减少信息权利转移中的所产生的负面效应。在判断某项信息是否属于法律保护之个人信息时,还需要重点考量、信息的自身属性、信息主体的身份等。需要一部切实可行的法律,扩大个人权利保护与信息资源优化配置之间的调整空间,使二者保持动态平衡关系。(3)依据数据自身限制,确定开放受限条件

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朱塞拉·多莱斯·费诺切罗(Giusella Dolores Finocchiaro)教授指出,数据是一种新式商品,是权利的可能内容,但它与财产权不同。数据具有三大性质:一是数据以分散的形式存在,通过一个特定许可证授权使用;二是通过信息技术获得;三是可免费使用数据,或以较低成本使用数据。开放数据需要立法选择,开放源代码是一种作者的个人选择。对于数据是否是一种公共资源,还需要进一步探讨。但是,财产权受到大众利益的限制,公共资源受到个人利益的限制,开放数据受到个人信息保护、知识产权、身份的限制。

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亚历山德罗·阿莫索(Alessandro Amoroso)副教授对此表示,数字签名的公开密钥加密要求每个人都有一对唯一对应的密钥:公开密钥和私有密钥。公开密钥对外公开,私有密钥由个人秘密保存;用其中一把密钥来加密,就只能用另一把密钥来解密。发送数据的一方用另一方的公开密钥对发送的信息进行加密,然后由接受者用自己的私有密钥进行解密。公开密钥加密技术解决了密钥的发布和管理问题,是目前商业密码的核心。使用公开密钥技术,进行数据通信的双方可以安全地确认对方身份和公开密钥,提供通信的可鉴别性。

(4)强化国际司法合作,重拳打击网络犯罪

中心-研究院首席专家、新疆大学法学院院长,武汉大学法学院副院长、中国犯罪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犯罪预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皮勇教授指出,目前,在刑事实体法方面,我国的立法已经超过了欧盟理事会的《关于攻击信息系统的理事会框架决议》规定的网络犯罪立法标准,并在多数方面已经满足了欧盟理事会的《关于网络犯罪的公约》的立法标准。在刑事程序法方面,我国近年来加快了立法进度。但总体来说,我国有关网络犯罪的刑事程序立法较为迟缓,刑事诉讼法、行政法规、规章、司法解释中与电子数据相关的规定在网络犯罪案件处理中实际发挥着法律依据的作用。我国的网络犯罪立法需要继续完善法律效力、可操作性、平衡打击犯罪与保护公民合法权利等,并适时推动打击网络犯罪的整体立法。

网络犯罪是国际社会的共同挑战,唯有建立广泛的国际司法合作,才能有效控制网络犯罪。当前,亟需建立打击网络犯罪全球司法合作体系。应建立一个包含所有世界互联网应用大国的、超越欧洲的、以联合国国家为缔约国范围的、打击网络犯罪国际公约,并以此来促进各国反网络犯罪刑事立法的一致化。未来的中国信息网络安全立法应在国际化和本土化的双重轨道上发展。

二、网络安全亟待法制护航,与会专家学者热议主题发表观点

与会专家学者从推进网络安全制度化、规范化、体系化、法律化的视角,就网络安全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网络安全立法模式及国外借鉴,中国网络安全立法模式的选择等问题展开热烈争鸣,奉献智慧,分享成果。

(1)直面问题

网络安全问题的新问题、新危机、新挑战与日俱增。近日国际媒体披露美国的“棱镜”事件,揭秘美国运用网络技术窃取其他国家核心机密及重要信息的斯诺登,成为世界各大媒体关注的焦点,网络安全已成为国家安全的重大威胁和挑战,是国家安全的一大“软肋”。新华社湖北分社党组成员、纪检组长方政军表示,随着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及其催生的互联网络等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大数据时代正在来临,其积极效应带来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的提升、财富的增长、交易的便捷、文明进程的加快。其负效应也是有目共睹的,如全球范围内的经济过剩效应、知识霸权效应以及制度霸权效应等。华中科技大学图像识别与人工智能研究所、博士生导师胡汉平教授对此表示担忧,认为目前中国网络规模之大,网民数量之多,电子商务发展之迅猛,然其发展面临着巨大挑战,如网络攻击上升、网站数据篡改量增多、网络系统的复杂性及脆弱性增加等,这些问题都使得网络变得更加不安全。

(2)理性引导

当前人类社会已进入一个全新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的深度运用,正深刻地影响和改变我们的生活,互联网已经成为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不可或缺的工具,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如何将网络参与者的行为引导在理性的范围之内,公安部刑侦专家、湖北省政协常委、省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主任、中心-研究院首席专家尚武表示,互联网作用巨大,“怕不得,离不了”,但“网无边,行有界”,“要用好,先管好”互联网急需规范管理,且必须依法管理。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网络环境的治理,并携手互联网协会将网民的行为引导在理性的范围之内。只有在理性的范围内,才能更全面的看待互联网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对此,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治发展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研究院主任(院长)徐汉明教授强调,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进网络规范有序运行,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是推动网络社会管理领域法制建设的有益举措,是构建中国特色网络安全法治建设的重要回应,对于推动我国网络秩序构建与网络安全法制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协调发展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3)比较借鉴

在回顾反思中国信息网络安全立法历程的基础上,湖北省人民政府法制办主任、中心-研究院首席专家张绍明剖析了我国网络立法主要存在以下主要问题:其一,立法层级低,其明显弊端在于法律效力低,适用范围有限,实施效果差;其二,条款过于原则,可操作性差,难以有效执行;其三,相关规定缺乏统一性,“多头立法,政出多门”现象严重,立法内容交叉重复;其四,存在法律空白,呈现出明显的被动性、滞后性和局限性。透过“棱镜”事件可知,网络安全是一个世界性的议题,探求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网络安全立法模式是维护国家安全重大战略,是法治建设的急迫任务,是国际人士、国内学者、执法司法工作者一致选择的目标任务。对此,工信部电信研究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丁道勤博士表示,发达国家凭借技术开发应用占优的比较优势,适时出台国家信息安全战略与相关法律、制定国家紧急状态处置机制、建立国家安全数据中心、建立防御系统安全中心等。其网络安全管理规范呈现出规范化、制度化、体系化、现代化的特征,为中国网络立法模式建立完善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路与路径。为此,《中国法学》杂志社编辑、中心-研究院首席专家李小明认为:我们有必要适时总结网络信息安全领域的各种新问题、吸收借鉴各国网络信息安全立法的成功经验,加快网络安全立法研究,推动国家网络安全立法进程,并在比较短的时期内,逐步形成网络安全法律体系。

(4)重点探索

网络安全涉及面广,但立法应有重点。公安部网络安全保卫局副处长毕海滨表示,信息安全是网络安全的核心,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的组成部分,网络社会的安全问题就是现实社会的安全问题,我们应实现实体社会权利保护与虚拟社会权利保障的协调一致。武汉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兼中心-研究院首席专家汪习根教授补充提出,有一种“被遗忘的权利”,即网民有权提出删除个人数据信息的主张,其实际上是隐私权在网络信息时代的新发展。为应对网络信息时代发展的现实需求,我国需要一部《个人信息保护法》,该《保护法》要将“被遗忘的权利”明确地写进《个人信息保护法》中,并完善相关的法律救济途径和侵权责任认定标准,以实现对个体网络隐私保护的最大化。”

(5)多维推进

网络安全立法应坚持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理性思考和经验概括相结合,对网络安全立法进行多维度、多视角的探讨。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中心-研究院首席专家王亚平认为,中国立法模式选择应当有条件采用集中式立法模式,即制定网络安全的基本法。与此同时,应加快电子商务立法,个人信息保护立法等地方立法。同时,应坚持安全优先,政府主导与行业自律相结合,保护网络自由,维护利益平衡,保护个人信息,保障网络公共秩序等相关原则。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周详教授基于网络社会视角,聚焦探讨网络公共事件的法治思维转型分析网络民意对司法实践的影响,提出网络社会的新社会结构形态特性是网络民意影响司法裁判的内在发生机制,在不同性质的案件以及不同的条件下,网络民意既可能促进司法公正,也可能对司法公正产生消极影响。在网络民意与法律科层之间应建立一个可以互相对话的沟通机制。多维探索网络安全立法模式,顶层设计网络安全司法制度,如何进行网络执法,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网络安全保卫学院讲师王慧博士深有体会,认为为更好的发挥“技术,管理,法律”三只有形手的作用,弥补三者的现实缺陷,在坚守法律底线、追求道德上限的前提下,完成构建健康的网络生态系统目标,网络安全保卫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执法过程中应当遵守的伦理理念、道德原则和道德准则。作为国家公权力的执行者,要从思想和行动上紧抓“信念”与“责任”两根伦理主线不放松。徐汉明教授建议应根据本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从应对维护国家网络安全、国家安全,保护公民、法人、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高度,提高对网络安全保护的重要性、急迫性、正当性、程序性的认识,制定权责明晰、结构严密、体系完备、功能健全的网络安全法律规范体系,形成统一高效权威的网络安全法律保护屏障。

三、当下与未来——网络安全立法研究二人谈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向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全方位渗透,“大数据”(big data)时代正在来临,网络安全成为各国无法回避的危机和挑战。“全球化”更将网络安全这一“非传统安全”(NTS)因素叠加并放大成为国际议题,近日被披露的美国“棱镜事件”即是注脚。探求全球化背景下的网络安全立法模式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大战略,是法治建设的急迫任务,更是法学研究的时代使命。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进网络依法规范有序进行”,全国人大常委会也于去年年底通过并发布《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在此背景和形势下,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治发展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暨湖北法治发展战略研究院携手《中国法学》杂志社于2013年6月26日联合召开“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网络安全立法模式国际研讨会”适逢其时,十分必要。

(1)立足当下,认清问题

张新宝教授指出:近年来我国在加强网络监管的同时,也在强化网络安全方面的立法,但综观当前的立法现状,仍存在如下隐患:

其一,指导思想重管理而轻服务。信息网络安全立法总体强调对网络群体的行政监管,行政服务有所忽略。立法具体规定中片面注重行政审批、收费及事后追究、处罚,未能寓服务于管理,寓监督于保障。

其二,内容滞后且立法位阶较低。网络安全在法律和法规层级的立法较少,部门规章和地方法规较多,而后者因在制定中缺乏纵向统筹和横向协调的考虑,导致规则不少但效用不高。

其三,与传统法律兼容不够。网络安全立法与行政法、民事法和刑事法等传统法律的规定未有效衔接,兼容不够,导致网络安全立法操作性孱弱,并造成多头执法、标准不一等问题。

为此,应在吸收国际有益立法经验的基础上首先转变指导思想,以服务代监管,立足便利网络群体和保障合法权益;进一步完善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厘定现行网络安全法律渊源的层级关系,消除效力位阶冲突;细化网络安全法律制度及程序规则并增强操作性;修订补充其他法律中的信息安全相关规则;完善网络安全犯罪的刑事制裁制度,延伸信息安全的民事保护制度。此外,网络安全与国家安全密切相关,反对国际黑客和他国的非法侵入与窃密,制定国际规则也十分必要。总之,需要加快网络安全立法研究,推动国家网络安全立法进程,形成网络安全法律体系。

(2)展望未来,创新机制

徐汉明教授认为:全球化背景下网络安全立法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放眼国际,立足中国,深化研究,大胆探索,加快推进,未来应围绕以下五个方面展开立法研究:

第一,开阔网络安全立法研究视野。综合运用法学、管理学、伦理学、信息资源学、新闻传播学等多学科的智识资源与研究视角,加强对网络安全立法的功能、价值取向、基本模式的研究,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视角进行全面、系统的诠释,以增强网络安全法律体系的理论性和科学性,创新性与前瞻性。

第二,探索网络安全管理模式。集中精力梳理世界主要法治国的网络安全立法模式,把网络安全规范管理内容作为研究的重中之重,注重网络管理模式的厘清、比较与借鉴,融汇制度规范、政府监管、技术管控、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的各方优势,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探索符合国民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的网络安全管理模式。

第三,明确网络安全立法重点。信息安全是网络安全立法的重点,尤其是个人信息保护。需要对《宪法》、《电信条例》等法律法规进行梳理,完善对个人信息收集、占有、处理、使用的保护,研究制定以《个人信息保护法》为核心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律体系。第四,选择网络安全立法路径。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保护,夯实基础;二是循序渐进,逐步提升;三是加强政府信息安全相关立法,以点带面逐步扩大;四是国家立法与地方立法并行推进。需要注意的问题是:重视信息安全立法工作;加强立法规划和设计;突出信息安全立法重点内容;着力建设信息安全智库;推进重要信息数据共享。

5.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经济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篇五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时代发展的重要趋势。它的发展使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的联系日益紧密,同时影响到世界各国的政治和文化,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正在走向复兴的中华民族,其前途和命运已经史无前例地融入了世界的格局。面对百年以来沉重的历史负荷和千年际遇,要坚持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做到:

一、正确认识经济全球化

1)经济全球化是指在不断发展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各国经济相互渗透、相互依赖连成一个整体,所有国家、地区和和国家集团的所有经济部门和经济环节都成为这个整体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随着国际分工和国际协作的扩大,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已成为当今时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从根本上说,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和国际分工高度发展的产物。

2)经济全球化的具体表现是:贸易全球化,投资全球化,金融全球化,跨过公司生产经营全球化。

3)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①全球化直接威胁各民族国家的经济安全,同时也弱化了国民的国家安全意识。全球化对各民族国家的主权会有所削弱。全球化过程中西方发达国家一直在对各民族国家进行文化渗透。

②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家仍然是民族整体利益的代表者,是民族存在的最高组织形式,是国际社会最强大的行为主体,是促进经济全球化正常发展最具实力的制约力量。经济全球化并不意味着全球经济政治文化一体化,也非经济利益一体化,各民族国家仍然有自己的经济利益,仍需保护民族工业和品牌;经济全球化难以导致政治一体化,爱国主义仍是当代维系民族国家政治合法性的重要保障。经济全球化难以导致文化一体化。文化的民族化,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二、正确把握爱国主义的精神实质与科学内涵,处理好民族利益与世界利益的关系

1)爱国主义是历史的具体的。列宁说过: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我们所讲的爱国主义,作为一种体现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深厚感情的崇高精神,是同促进历史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是同维护国家独立和广大人民的根木利益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爱国主义反映了个人与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和荣誉感的统一。爱国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和文化背景下所产生的爱国主义,总是具有不同的内涵。在现阶段,爱国主义主要表现在献身于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献身于促进祖国统一大业。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这是对我国现阶段爱国主义特征的精辟概括。

2)爱国主义不仅是一种情感,也是一种思想观念和觉悟,更是一种行动。爱国不仅需要激情,更需要理性。我们所提倡的爱国主义,决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拒绝日本人入内是爱国吗?不吃麦当劳是爱国吗?当爱国以如此敏感和狭隘的方式进入我们的视野,我们究竟应该庆幸还是悲哀?无聊的口舌之争,又让我们在多大意义上接近爱国的精神内涵?爱国本来无错,但是当人们把爱国当作一场时髦的运动,随便找个靶子吐口水的时候,严肃的热情就异化为滑稽的狂热,爱国就在无聊的炒作中病变了。作为当代公民,在新的历史时期应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履行自己的责任,做好自己的事情,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努力工作,刻苦钻研,不断创新,用实际行动报效自己的祖国。

3)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现阶段我们在发展自己的同时也必须关心一些人类共同面临的全球性的问题与威胁:如生态环境问题,资源能源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等等。一方面,我们要热爱自己的祖国;另一方面,也应该放眼世界致力于解决全世界人民共同关心的问题。正确处理好热爱祖国与关爱世界,为祖国服务与为国际尽义务,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力争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速提高中国的综合实力,积极应对挑战和风险 1)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中国家不仅面临经济方面的挑战,也必然面对政治和文化上的挑战。西方国家利用经济科技和军事等方面的优势,竭力输出自己的政治观、价值观、文化观和生活方式,力图主导经济全球化进程,把发展中国家纳入西方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轨道。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维护本国、本民族的利益。

2)当今的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经济实力和科学技术的较量在这种情况下,更应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的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处理好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关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为当代公民,在新的历史时期应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履行自己的责任,做好自己的事情,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努力工作,刻苦钻研,不断创新,用实际行动报效自己的祖国。只有祖国繁荣,我们才能自豪;只有祖国昌盛,我们才能幸福。每一个公民的命运与祖国民族的命运永远联结在一起。

四、以全球视野和开放意识来建构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体系 1)民族意识与全球意识的统一。

经济全球化并不等于世界经济、政治及意识形态的一体化,相反各国各领域矛盾冲突更加尖锐,因此我国人民尤其是当代学生,既要具有全球意识,更要具有民族国家意识。

2.)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统一。

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时代,人们的主体意识开始觉醒,个性得到前所未有的解放,它摆脱了人身依附条件下只有义务而无权利的“臣民”时代,走入了“公民”社会。事实上,国家的发展与个人价值的实现是不可分割的。爱国主义教育要与学生的个人发展相结合,只有把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的命运前途紧密地联系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生价值。振兴中华是每个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

3)爱国主义和忧患意识的统一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中国正面临更为复杂的国际局势和安全环境,决不允许我们淡化民族国家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只有将忧患意识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才能使当代学生认清中国在国际社会中所处的形势和地位,增强民族危机感和责任感,树立强烈的民族复兴情感,自觉地把自己的学习、工作与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宏伟大业联系起来,真正地把爱国之情转化为报效祖国的具体行动。

4)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统一

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首先体现在对社会主义中国的热爱上,这是每个中国公民必须坚持的立场和态度。社会主义在中国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集中代表着、体现着、实现着国家、民族和人民的根本利益。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参考文献:

[1]杨学兵主编:《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西北大学出版社

[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教出版社

6.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多元化 篇六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多元化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之所以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是因为“全球化”这一概念本身包含着深刻的历史差异性与现实的不平等性,而多元文化的发展乃是落后国家和地区参与全球化进程以实现本民族现代化的必要手段之一;经济全球化既有利于文化多元化格局的`形成,又有助于多元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与融合。

作 者:刘耘 作者单位: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国际贸易系,广东 佛山 52800刊 名:社会科学家 PKU CSSCI英文刊名:SOCIAL SCIENTIST年,卷(期):16(3)分类号:G02关键词:全球化 文化多元化 现代化

7.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经济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篇七

一、继续挖掘传统经费来源渠道

尽管政府拨款所占的比例下降, 但仍然占大学经费来源的大头, 因此大学应继续维持与政府的良好关系。这种关系取决于两个因素:在校学生数。政府拨款的基本依据是在校学生数, 招收的学生越多, 获得政府的拨款就越多。但是扩招的越多, 生均成本增加, 学校的经费可能会更紧张。科研服务的方向。在国外, 特别是名牌大学, 争取科研经费是获取政府经费支持的重要渠道之一。MIT和斯坦福大学都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冷战时期及时抓住机遇, 承担国家军事科研项目, 从而充实了研究经费, 提高了大学的声誉。在科研项目上投政府之所好, 就必须及时调整大学的科研政策, 满足政府的科研需要。落实到我国的具体情况, 如积极争取国家的“863”计划项目, 对于增加政府经费支持和扩大知名度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发行教育债券

美国2007年发行教育债券的学校增加到235所, 债券总额达到62.7亿美元。大学发行教育债券的形式可分为中长期和长期两种。中长期债券的还贷期在25年~30年间, 利息在5%~6%之间。而长期债券的还贷期要长得多, 利率也要稍高一些。由于投资者对大学在感情上有认同感, 也了解这笔钱的用途, 对教育债券觉得安全, 有收益, 又觉得对社会发展有贡献, 因此教育债券有一定市场。当然高校对债券的依赖心不可太重, 绝不能遇到一点经济上的“小颠簸”, 动不动就去发行债券。

三、出让专利产品

大学有了发明专利, 就要促进科研快速转化为生产力。在这一方面, 主要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实行科技转让;二是实行科技开发, 用自己的发明, 开发自己的产品;三是购买别人的技术, 开发自己的产品。专利转让不仅可能成为大学与企业合作的一种重要方式, 而且可能成为大学经费收入中的最亮点。1995年, 美国高等院校依靠专利转让获得资金达3.18亿美元。

四、建立规范的募捐制度

1994年, 美国大学所接受的捐款总额为124亿美元, 占高校总收入的7%。大学募捐要制度化和规范化, 首先大学要有一个募捐目标和计划, 例如美国纽约大学于1985年制定了一项15年筹集10亿美元的计划。结果于1995年提前实现。其次, 大学要为目标实现创造必要的条件。一是要进行目标分解。例如美国纽约大学将15亿美元的募捐目标分为15年完成, 每年的募捐目标便是1个亿。然后大学再将目标分解到各个院系, 各院系的任务十分明确。二是要建立相应的大学 (甚至是学院) 募捐机构。纽约大学设立学校发展部, 有一定数量的工作人员, 并由一名副校长亲自负责, 学校发展部下设了集资处、基金会集资处和个人集资处, 加强与校友的联系。三是充分发挥大学董事会的作用。美国一些大学选择校董会成员的原则就是:捐钱, 找钱, 否则请滚蛋。四是要扩大大学的募捐范围, 不能仅仅局限于本地和本国。例如美国加州大学不但在东京雇用了兼职筹款人, 而且还在香港、韩国、日本、台湾和泰国等地建立校友会。

五、建立直接走向市场的大学公司

大学建立的公司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搞多元化的经营, 不仅仅是做高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还有提供咨询和企业培训、组织和安排会议、出租学校设施等业务, 公司将其经营收入所得返还一部分给学校。大学公司发展的另一个趋势是向连锁经营的方向发展。

六、大学互助

大学之间可以互相支持、互相帮助, 如果一所大学遇到经费困难, 可以寻求兄弟大学的经济支持。在美国, 有一所蒙特弗农学院, 1995年由于管理不善、赤字增加而面临倒闭。为了度过难关, 学校不得不四处借贷, 但却没有任何结果。最后, 该大学找到乔治敦大学, 乔治敦大学允诺向蒙特弗农学院提供650万美元的贷款, 贷款期限为10年。得到贷款后, 蒙特弗农学院立即对学院管理进行了改革, 矢志重振学院, 时间不长, 学院就有了生气, 还款信心大增。

七、进一步扩大高等教育的对外开放

教育输出即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的推销本国或本校教育, 吸引外国学生学习研究, 以抢占国际教育市场的形式。据英国大学的教育官员私下透露, 英国高校积极吸引海外学生的主要原因是, 招一名海外学生的收费相当于招10名本国学生, 并且海外学生的学费可以由高校本身自由支配, 高校的积极性很高。我国高校, 要有进一步开拓教育国际市场的魄力和措施, 通过扩大招收海外留学生, 发展教育创汇产业。因此, 对外宣传便显得极为重要。

八、积极拓宽有偿服务领域

即通过教育产业发展带动考试服务、会展服务、咨询服务、广告业务以及升学与就业指导等服务系统的组建和运营, 拓宽教育产业有偿服务领域的形式。牛津和剑桥大学以教师、学生及其家属为服务对象的服务业遍布全城。在美国, “国际教育研究基金会”是全美成立最早的评估机构, 一年处理八千多份各类学历申请, 营业额高达150万美元。当然, 高校开展社会有偿服务必须切实处理好教学与有偿服务等工作之间的各种关系, 完善有偿服务机制, 切实保证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贺德亮:我国教育投资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年S1期

8.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经济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篇八

关键词:全球化;退税政策;经济效应

近年来,我国出口贸易业务健康发展,在促进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和提升人民生活质量等方面起到了显著作用,同时出口贸易是增加国家外汇储备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全球化背景下,出口退税政策深刻地影响着我国进出口贸易发展,能够引发多种经济效应,而对这些经济效应的分析与研究是促进出口退税政策不断完善的重要措施。

一、出口退税政策的经济效应分析

(一)现阶段我国出口结构现状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推行出口退税政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国内产业结构存在不足,主要表现于劳动密集型企业数量较多、高科技型产品出口额较少。就目前状况而言,在短期内彻底改变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主导的出口体系较为困难,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政策上需要给予极大的鼓励支持[1]。

近年来,政府不断调整出口退税政策,主要目的之一是优化我国出口结构,通过限制高能耗企业的出口来促进新能源和环境保护等方面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通过出口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提升高科技产品在出口贸易中所占的权重,推动了国内总体经济结构的升级转型,从而为经济建设注入新的动力。目前,国内诸如纺织、服装等企业的出口业绩增长较为明显,而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如特种钢材、计算机芯片等自主品牌产品的出口贸易额上升缓慢。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出口业务,短时间看能带给企业一定的利润,而在国家品牌形象塑造与科研实力展现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较小。

(二)建立模板、选取数据

1、面板数据模型。在出口退税政策经济效应研究中,采用面板数据分析模型,Panel Data是一种将时间序列数据以及截面数据相结合的数据类型,能够分析截面与时间层次上的相互关系以及变化规律,在经济学领域应用广泛。

改革开放后,我国坚定不移地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成绩举世瞩目,这得益于政府的正确领导,在合适的时机采取宏观调控措施,保障了各类企业的稳定健康发展。将同一时期内不同产业的数据作为样本观测数值,有利于准确分析每个产业自身结构对产业的作用,不过这一方法缺乏普适性与全面性,所获得的成果并不能有效地反映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对各行业结构的深刻影响。

选用面板数据分析法能够解决其他数据分析模型无法兼顾多种影响因素的问题,在不同时期内选取不同产业的数据并将其当作样本观测值,既可以有效地分析行业自身发展状况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又可以兼顾到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在产业结构变革、升级等工作的深刻影响。

2、假设提出与模型建立。结合我国产业结构特点与经济学理论,提出退税政策调整会引发相关出口结构变化等假设。在假设提出后,需要建立数据模型,验证假设的正确性并推导出合理的数据对策。

3、结果分析。在数据模型建立后,需要开展结果分析工作,通过对各类数据的分析与总结,最终得出产业自身结构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对出口结构的影响,并以研究成果为跳板,总结相关有利于出口贸易进步的对策,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与经济的进步[2]。

二、关于出口退税政策经济效应的评价与建议

(一)评价内容

国家出口退税机制改革以来,中国经历了数次出口退税率调整。尤其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我国对出口退税率进行了连续多次的调整,其目的是通过调整出口退税对中国出口贸易进行影响。税改以来,出口退税迎来快速发展期,推动了我国出口贸易持续、平稳快速发展,在经济建设方面产生的效应具备多样化与长期化等特征。为了更好地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我国政府频繁地调整出口退税政策,希望能够赋予其更强的生机、不断修正政策的不足。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与现状分析,发现在某些时段内,出口退税政策并不能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主要原因是政府在实施出口退税政策的同时并未颁布相配套的其他优惠性政策,征、退税环节脱节,出口退税立法体系不完善,同时存在政策解读不明晰、落实不到位等情况,制约了出口退税政策作用的发挥。事实表明,单纯依靠出口退税政策以提升出口贸易额的做法是不明智、不科学的。

(二)相关建议

1、做好出口退税率设计工作。出口退税率的设定工作非常重要。政府在确定出口退税率的工作中,应细化出口退税率,分层次、有目的性的设计出口退税率。通常情况下,为了限制污染型企业的出口,应当尽可能地对这些企业采取较低的出口退税率,而为了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出口业务发展,应当提高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如此能够有效地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2、做好出口退税政策制定工作。出口退税政策是保障出口贸易健康发展的制度化基础,为此,政府必须加强出口退税政策的研究与制定工作,确保政策的持续性以及稳定性。合理的出口退税政策要统筹兼顾出口贸易的质量与数量,一味地追求出口产品的“数量”而忽视了“质量”无异于“慢性自杀”。为此,政府在实施出口贸易鼓励制度的同时,应当做好约束性政策的制定工作,从而最大程度地实现保障出口贸易产品数量以及质量的目的[3]。

3、加强与财政、海关等部门协调,深化内部征税与退税有效衔接。目前,财税部门间缺乏有效沟通和协调机制,存在信息不对称,工作不到位等问题。税务部门内部税收征收管理不健全,出口退税与国内征税环节无法实现有效衔接,给一些出口型企业提供了骗取出口退税的机会。因此,国家层面应建立和加强各部门间的沟通机制,实现对出口退税行为进行多部门综合监控,加强税务内部工作协调,定期进行税务信息交换,充分发挥“金税工程”优势,加强对增值税发票比对信息管理,防止虚开增值税发票骗取国家出口退税行为,提升税务工作管控能力。

4、完善企业涉税信誉体系建设,规范出口退税审批流程。税务机关应不断完善企业涉税信息库,定期对企业涉税风险进行评估和抽查,提高企业涉税意识,降低整体税务风险,利用征信体系的建设为国家政策制定和业务指导提供数据参考与信息支持。税务机关应当简政放权,减少审批环节,简化出口退税手续,推进出口退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提高出口退税效率,缩短退税时间,减轻企业负担。加强税务工作人员队伍建设,推动税收工作规范化、流程化,不断提高税务工作整体水平。

5、提升企业内在实力,创造自主品牌价值。企业是出口退税政策直接受益者,是政策落实的着力点,所以企业要加强内部管理,不断提升软实力。目前,国内大部分企业的生产运营较为粗放,出口产品劳动密集度高、附加值低,在此情形下,若企业无法保障出口产品的质量,非但难以获得较高的收益,还有可能造成亏损。因此,企业必须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积极引进高素质人才并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降本增效,提升产品附加值,创造企业发展的“生态链”。

三、结语

出口退税是一把双刃剑,已经成为我国调整进出口贸易的重要宏观调控手段。新形势下出口退税政策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因此,国家应当深入研究该政策在出口贸易方面的经济效益,不断完善出口退税政策,建立健全出口退税机制,做好政策制定与市场监督工作。随着“营改增”政策的全面实施,不断完善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出口退税配套政策,同时企业应当积极适应政策的变革,加快产业结构升级,结合国家“走出去”战略、“一带一路”战略,把握住国家经济政策导向和机遇,加强企业综合实力,提升管理水平,促进出口贸易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童锦治,赵川,孙健.出口退税、贸易盈余和外汇储备的一般均衡分析与中国的实证[J].经济研究.2012(04).

[2]唐登山.湖北省应承担增值税出口退税份额的模型和算法[J].山东经济.2011(02).

[3]兰宜生,刘晴.对我国出口退税政策效果的实证分析及反思[J].财贸经济.2011(09).

9.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经济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篇九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 国际营销战略 知识经济

摘要:为了适应新的形势,中国企业必须对自己的国际市场营销战略做出调整。本文主要从企业面临的各种环境的角度,系统阐述了我国企业成功进入国际营销市场的战略步骤。

一、经济全球化与国际营销战略

推动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是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各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得企业把目光从国内转移到国外,进而在整个全球范围内寻找发展机会。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具体因素:一是贸易迅猛发展。这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源泉。国际贸易的发展使各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交往日益紧密,它带动了资本与生产的国际化,推动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二是金融一体化。国际金融是在国际贸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国际金融的发展又会推动国际贸易的发展,国际金融一体化的迅猛发展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三是高速发展的现代化技术。信息技术革命将世界带人了信息化时代,它在更深层次上推动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互联网的发展使全球经济的联系更为快捷、广泛。四是跨国公司的发展。据资料显示,跨国公司以及国外分支机构的迅猛增长,极大地推动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所谓国际营销战略,是指企业对于国际化进程较为长期的总体打算及其实施的原则意见。国际营销战略要回答的问题是企业关于国际营销的目标和实现目标要采取的策略和原则,如有关国际化的进程、市场扩展与定位、国际竞争等战略。它对于一个企业在市场上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也是拟定短期或国际营销策略的根据之一。

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首先表现为国际市场竞争的挑战—竞争领域扩大、竞争内容增多、竞争主体变化、竞争形式改变。二是贸易保护主义的挑战—非关税壁垒增多、鼓励出口措施加强、贸易区域集团化加强。因此,企业应充分掌握国内外不可控的环境因素,调节企业的可控因素,从而制定出国际市场营销的战略目标,并有计划地逐步实现。企业的可控因素是指营销组合,即价格、产品、促销、分销;企业的不可控因素是指不可控的国外环境,主要有政治法律因素、经济因素、竞争因素、技术水平、分销因素、地理因素等。从事国际市场营销的企业,不仅要重视营销策略的制定,更重要的是要监视与预测国际市场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企业的营销计划,使之适应环境要求,使自己的营销工作富有成效。

二、国际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第一,社会文化环境。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包括人类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其他方面的能力和习惯的总和。它不仅体现出我们自己的行为,也体现出我们对他人行为的要求,包括文化的个性、文化的共性、文化的成分(物质文化、社会机构、宗教、审美学、语言)3个方面。文化渗透于营销活动的各个方面,国际营销者的活动又构成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市场营销成果的好坏深受文化的裁判。因此,要正确运用文化的差异性,确定当地文化的相关动机,确定行为模式的特征,确定有哪些文化价值观念与本产品有关,确定决策形式的特征,确定适应当地文化的促销方法,确定消费者认为适宜的销售机构。

第二,经济环境。一是经济发展阶段。它包括传统社会、起飞前夕、起飞阶段、趋向成熟和高度消费时期。因为一个国家所处的经济阶段不同,居民收人高低不同,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不同,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国际市场营销。以消费

品市场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在市场营销方面强调产品款式、性能及特色,大量进行广告及销售推广活动,品质竞争高于价格竞争;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则偏重于产品的功能及实用性,其推广主要靠口头传播和介绍,价格因素比产品品质更重要。二是市场规模。企业在进人某国市场时,首先关心的是该国的市场规模,即可接受的商品及服务总量,或者市场拥有的购买力总量。一般来说,大多数产品及服务的市场规模都与人口和收人密切相关,甚至可以认为是由人口和收人决定的。三是消费结构。开展国际市场营销,必须了解影响消费者储蓄的多种因素,以便分析、判断消费者需求、支出和消费水平的变化,包括收入水平、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因素、市场商品供给状况和消费偏好、储蓄动机差异等。

第三,政治法律环境。有时政治环境能够对营销活动产生直接影响,法律和规章则起到鼓励或限制企业营销活动的作用。企业首先是一个经济组织而非政治组织,但企业进行市场营销时,经常要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国际营销法律主要由国内法律、国际经济法律、东道国法律等构成。从事国际营销的企业要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打交道,采取适当方式公平合理地解决争端,这也是国际营销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根据各国的法律规定和司法实践,解决争端的方式有协商、调节、诉讼和仲裁4种。

第四,技术环境。在知识经济时代,工业和农业增长并不是由于资本的投入和劳动力增长所引起的,更主要的是由于生产率的提高、劳动者知识水平和素质的提高,以及新的科学技术应用和推广所引起的。

三、我国企业面对国际市场的机遇和挑战

第一,机遇。首先,进入国际市场已经成为我国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国际市场规模巨大,发展迅速,这给我国企业以现实的吸引力。随着国际政治形势趋于缓和,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关系不断改善,经济联系更紧密,这为我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提供了良好条件。其次,我国政府积极创造条件,鼓励企业进人国际市场。近年来,我国政府通过签署国际协议和条约,加强了同其他国家政府间长期稳定的经济合作,为企业国际营销提供了法律保护。比如,我国制定和执行了鼓励出口的外贸政策,同时还进行了外汇制度改革,使我国企业在外汇使用方面有了较大的自主权,便于国际交易的进行,也增强了企业的出口积极性。

第二,挑战。明确界定产权、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我国企业国际化的前提;科技水平落后、人才匮乏是我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又一大障碍;世界贸易保护主义的泛滥和区域一体化发展,使我国处于不利地位,其他发展中国家、独联体及东欧国家的经济发展将给我国企业以巨大压力。而且,许多企业缺乏准备适应新环境的意识,即使看到消费者需求的差别,也不愿意调整原有的产品价格策略,从而导致国际营销的失败。

所以我认为我们现在的主要任务是:(1)调研国际市场。只有掌握了国际市场的脉搏,才能找出我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切人点。企业的国际调研需要大量详细且涉及范围面广的信息,如目标市场的文化、经济、教育水平、目标消费人群接受新事物新品牌的能力等。(2)分析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和劣势。制定企业的营销目标,做出相应的国际营销战略规划,找出与原计划的差异,制定相应的规章,组织监督部门,给予相应的权力,以保证预定的国际营销目标顺利进行。(3)分析目标市场消费者。了解当地的消费观念,从目标市场的消费习惯、消费群体的特征等影响因素分析,从而细分市场,找到适合企业进入的市场,并分析这一细分市场的潜力及培养空间。(4)分析目标市场国的经济政治法律等政策。分析当

10.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经济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篇十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高职英语教学改革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在对英语专业人才需求量不断增加的同时,对其英语交际能力和岗位实际操作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以培养高等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等职业院校,应该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能力标准为依据,以交际能力培养为重点,以现代化教学手段为依托,全面加强英语教学改革,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作 者:李晓华 LI Xiao-hua  作者单位:东营职业学院,山东,东营,257091 刊 名:经济研究导刊 英文刊名:ECONOMIC RESEARCH GUIDE 年,卷(期):2009 “”(5) 分类号:G718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   高职   英语   教学  

11.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经济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篇十一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国际贸易;竞争力;世界贸易组织

自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许多国家的国际贸易增长趋势已经超越了自身生产经济的增长趋势,这给全球各个国家的对外贸易都带来了不同水平的增长,包括我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凭借着国际贸易的增长态势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是在宏观经济评价体系下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我国需要把握好全球化经济发展带来的基于,提升国际竞争力,也是走向国际上的必然选择,更是国际贸易的需要。

一、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国际贸易

在过去的二十年中,我国全面抓紧了全球化经济发展的基于,提升改革和开放的速度,为国际贸易的带来了极大的发展空间,成为了我国在经济全球化发展大潮中的最大受益国。当前无论是我国的对外贸易总量还是国家外汇储备和外贸利用数量,都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可以说我国在亚洲范围内已经成为了经济增长的领头羊,在世界范围内帮助亚洲经济实现国际贸易的增长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力量。下图展示了我国在近些年来的对外贸易走势:

图1 1978年-2010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情况

如今我国在国际贸易上的飞速发展已经开始逐渐改变了世界范围内的利益格局,资源格局和市场格局,我国也将进一步在世界经济范围内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战略

全球化的经济环境和开放的政策为我国的对外贸易同时提供了机遇和挑战,我国的国际贸易需要进一步扩大规模,深化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在对外贸易中也需要不断地突破壁垒。只有这样我国的国际贸易才有可能更加从容地应对好国际贸易市场的竞争与要求。

1.进一步扩大国际贸易

当前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国际贸易在全世界的贸易格局中处于交底的产业地位,同时从事相关产业的都是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局部地区的国民生产总值虽然具有较快的增长幅度,但是相对应的国民收入却没有得到增加。我国的国际贸易应当在传统的产业基础优势上进一步扩大规模,提升自己的竞争实力,努力促进产业的转型和升级,改善贸易条件,在一些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行业中进行渗透,缩小和发达国家之间的距离,这样才能够在国际贸易格局中处于更好的地位。同时我国也要处理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关系,拓宽国际化贸易空间,扩大贸易规模,从大国逐步发展为强国。

2.深化产业结构调整

从我国的经济实际出发,国际贸易的改革需要完善市场体质,宏观调控体质和法律等等,推进改革中我国的国际贸易需要注意同时兼顾国内外的市场,发挥好两房市场的共同作用。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主要为数量增长,但是在当前却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制约,因此我国必须深化改革,在全球化的国际贸易格局中占据良好的位置。

3.打破贸易封锁壁垒

为了更好地适应国际贸易的需要,全球许多国家都开始逐渐取消了国际贸易的相关税金,因此在贸易壁垒上减少了大量的非关税壁垒,早在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开始,我国就规定了在15年以后拥有市场经济地位,并且同时也承诺了如果我国能够提供市场经济的证明,那么就可以改变。我国可以利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机遇,以积极地态度和高效的工作加速经济产业的升级发展,壮大传统的优势产业,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和规避风险能力。例如我国的广东沿海地区可以申请电器市场,青岛沿海地区可以申请饰品市场等等,这些方式都可以帮助我国形成在未来国际贸易中的优势点。

4.适应国际贸易竞争

我国在参加全球化经济竞争中的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按照市场经济来建立和帮助具有国际化竞争力的跨国企业,但是随着国际贸易的稳步推进,全球格局中逐渐出现了地区集团化的现象,同时一些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的措施也加大了我国企业进军国际市场的难度。

三、总结

总的来说,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要发展自己的国际贸易,在全球化的竞争环境中不能够仅仅依靠自身的力量,一方面自身发展还不够成熟,还需要更多的提升和进步,另一方面我国还在适应世界竞争的过程中,还需要利用国际竞争和经济市场来进一步壮大自己的实力。中国的市场在国际贸易中也要注重和其它发展中国家一起形成集团,增强自身的国际竞争力,这也是国际贸易的发展需求,也是增强在世界竞争力的必由选择。

参考文献:

[1] 潘隽永. 中国在经济全球化中如何增强国际贸易竞争力[J]. 时代经贸:学术版, 2008, (4):81-83.

[2] 赵亮.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竞争力的思考[D]. 吉林大学, 2006.

[3] 梁霞.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际分工理论对中国的意义[D]. 西南财经大学, 2005.

[4] 王辉, 曹王剑, 谭仪文. 采标:提高产品竞争力的利器[J]. 中国有色金属, 2006, (11):46-49.

上一篇:70岁老人过生日祝福语下一篇:基层干部新时代新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