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推广技术论文

2024-09-29

农业推广技术论文(共8篇)

1.农业推广技术论文 篇一

我深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者继续奋斗,也必将为当代有志者实现人生理想、创造美好生活,打开无比广阔的空间,我们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勇做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通过共同努力,使大坎子村委会人民,早日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勤劳致富奔小康” 的建设目标,使我村村级集体经济和各项事业稳步发展。现将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第五,筑牢干群关系,真诚服务“心连心”同苦同乐同分担 真心做事“手拉手”把村组和田间作为工作第一现场,与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真正融入群众生活体察民情,倾听民意。作为选派到村任职的基层工作者,体验并融入群众生活是工作之一,我们不仅要在村委会完成村上的党建、远程教育、农家书屋、村民来访接待、村务公开台账等工作的软件材料,更重要的是要深入农户家中和田间地头,了解群众所需、所想、所急,我累计住村90多天,克服了多种困难。今年3月份,正是春耕季节,楚雄市新村镇大坎子村,因四年没有有效降水,干旱十分严重,很多村民连人畜饮水都成困难,春耕生产正在开始。期间,我走访了的121户人,了解他们的饮水及春耕生产情况,并向村支书汇报,在村支书的带领下,我和村两委的同事分组连续两个星期上山为村民寻找水源,解决了6个村民小组28余户村民的饮水问题,并抓住节令,扩大核桃、魔宇种植,为新村镇大坎子村村委会闯出一条推动产业调整、培育特色产业的新路子。让青春榜样和党员干部们接地气,在与基层干部的交流学习中,在与群众的密切接触中,知民情,晓民意,把社会实践这本“无字真经”读好、读透。

一是抓村级班子建设,积极做好沟通协调、增进相互团结,及时整顿软弱涣散的基层党组织,清理整顿历史遗留问题,优化工作环境,增强村级班子的执行力、凝聚力、创新力;二是抓党员队伍素质教育,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和农村党员学习党的理论方针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知识,提高党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强化宗旨意识和服务意识,增强党员干部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的能力和带头、带领致富的能力;三是抓制度建设,帮助村级班子健立建全各种党建制度;四是抓阵地建设,努力搭建村级组织活动平台,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正常工作学习活动提供了便利。

第七、认真制订大坎子村2014-2016年经济社会发展三年规划。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三清三改”(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水、改厕、改路)为起点,“五新一好”(建设新村组、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组建新经济组织、塑造新风貌)为目标,以改善、提高农村生产条件,农民生活质量和农村综合文明程度为重点,以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突破口,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抓住影响农村发展和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整合社会资源,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农业产业化建设进程,加强农村规划建设,加大农村公共事业的投入,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实现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和谐发展,总体推进大坎子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进一步抓好村级党建和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强化措施,加快发展。结合本村村情,在广泛听取广大党员干部和村民代表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明确了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和发展措施,从总体上把握新农村建设的大思路,让干部群众自己描绘新农村建设的宏伟蓝图。提高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充分发挥党员、领导、干部的先锋、模范和带头作用,认真履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带领全村委会人民,共同治富奔小康。

团结干事,协助搞好大春生产。春耕备耕工作期间,村委干部及工作队其他有经验的同志一同到田地间学习经验,指导群众进行烤烟、洋芋、核桃等大春生产。发现问题,及时汇报,积极协调解决,第十一、做好指导、当好参谋

当前农村基层实际情况如何,村民生活怎么样,怎样当好指导员,怎样顺利地开展工作,是我们下派指导员开展好工作的基础。为此,根据调查提纲结合民情日记的内容,紧紧依靠村三委,以座谈会,上门走访、个别谈心等方式,深入群众,调查研究,通过调研对所驻村的基本情况,有了较全面详实地了解,掌握了该村的基本情况,了解干部群众关心的热点、重点工作和难点问题,更清楚自己当指导员的角色,工作中应该坚持“指导、参谋、配合”的原则,是指导而不是领导,是帮忙而不是添乱。在工作中碰到村里重大活动,我都要先将自己的一些看法与村干部沟通,在取得一致的意见后,才全力帮助他们去实施。

第十二是入户调查,了解详情。由于我没有农村基层的工作经验,进村后,首先深入农户家中,认真做好调查,了解民情,熟知村民的要求与愿望,以群众急需为重点,加强指导工作,按照工作内容,做到摸清村情民意,找准切入点,做实工作。经过对村民的入户调查,仔细分析与研究,把握好第一手材料,做到心中有数。再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治理民主”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实现农业特色优质化、道路房屋整洁化、村风民俗文明化、社会秩序和谐化的目标做好工作。

第十三是认真开展第二批党的教育实践活动。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突出作风建设,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以补精神之“钙”、除“四风”之害、祛行为之垢、立为民之制,切实回应群众期盼,着力漠不关心群众疾苦、落实惠民政策缩水走样、引领村级发展能力不强等问题,紧紧围绕解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突出抓好理想信念、宗旨意识,教育引导党员牢固树立群众观点,践行群众路线,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对照“三严三实”要求,努力实现党组织班子坚强有力、党员素质全面提升、工作作风切实转变、服务群众机制健全、干群关系更加密切、为民务实清廉形象进一步树立、基层基础全面夯实,真正取得人民群众满意的成效,我自己认真查摆了个人存在的突出问题,从思想根源深刻剖析存在问题的原因,结合个人实际,明确今后努力方向,制定初步整改措施。

二、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更要常注重学习,认真思考,不耻下问,结合自己的实际和工作需要,坚持学习相关的理论,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增长工作才能,增强自己的自信心,逐渐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只要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都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臵,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真正把群众当作朋友、当成亲人,自然就会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尽心竭力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同群众建立密切联系,赢得群众的信赖和支持,我们的工作就会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我们的事业才会生机盎然,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任务一定圆满完成。

新村镇大坎子村2014年度产业发展思路及规划

一、大坎子的基本情况:

大坎子村民委员会位于新村镇西部,距镇政府40公里,最高海拔2300米(落水洞),最低海拔1400米(下尾苴),全村辖区面积29.5平方公里,林地面积38800亩,耕地总面积2007.3亩,其中:水田356亩,旱地1651.3亩,人均有耕地面积1.09亩。全村辖22个村民小组,51个自然村,456户农户,现有农业人口1846人。其中:少数民族162人,占全村总人口8.7%。村党总支下设5个党支部,有党员68,其中正式党员63人、预备党员5人。2013年度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70万元,人均纯收入6318元。粮食总产量95万公斤,人均有粮450公斤。2013年底通电率100%,通安全饮水40%,电视电话普及率达100%。全村整体呈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三、当前发展现状

大坎子村委会长期以来始终坚持“立足村情,用好政策,争取支持,谋求发展”的思路,突出“生态”产业,走农林牧结合的发展之路。一是发展烤烟、核桃、魔芋、青花椒、黑山羊、黄牛为主生态产业;

二、以外出劳务工为主;

三、以洼木波石材为辅。2013年发展现状:一是烤烟,全村种植烤烟1050亩,完成产量14.5万公斤烤烟,实现产值377万元,人均烤烟收入2049元;二是核桃。全村现有核桃树1100亩114452株、已挂果62000株,人均有核桃62株,产量180吨,实现产值430万元,人均核桃收入2336元;三是魔芋。全村种植魔芋300亩,收入280万元,人均收入1520元;四是畜牧。猪存栏3200头,出售商品猪400头、收入40万元,黄牛存栏840头、出售黄牛70头、收入32万元,黑山羊存栏4650只,出售黑山羊1300只,收入104万元,合计畜牧业收入176万元,人均收入956元;五是劳务输出。外出务工人员130人,年收入65万元,人均收入353元;六是其他收入 30万元,人均收入163元。

四、发展思路

二、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及习总书记在参加河北省委常委班子民主生活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紧紧围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建设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以创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为目标,按照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全面贯彻落实镇党委政府的工作要求和“一二三一”产业布局,以党建工作为统领,以经济建设为抓手,抓好党建促经济,抓好经济强党建。2014年大坎子村委会的总体工作思路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抓党建、促经济、聚人心、强堡垒;抓队伍、强班子、活整体;抓学习、转观念、强本领;抓产业,促发展,保稳定。按照“农业立村、科教兴村、产业强村”的发展思路,以富民强村为目标,围绕新村镇1231工程,大力发展以烤烟、核桃、魔芋、青花椒、黑山羊;以外出劳务工为主,着力打造“生态之村、核桃之村”,实现经济总收入年均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人均有粮430公斤,实现经济社会发展走向新的台阶。

五、下步产业发展规划及措施

在新村镇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各级各部门的关心帮助下,围绕新村镇1231工程,经村“两委班子认真研究分析,结合我村22个小组实际,因地制宜、合理规划、长短结合制定如下发展计划:

(一)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1、烤烟。大着么、小着么、庙房山三个片以烤烟种植为主,年均种植优质烟800亩以上,实现产值280万元,人均收入1600元。

2、核桃。是切实转变观念,核桃进田进地,切实加强加大核桃树种植管理力度,全村现有核桃树1100亩114452株、已挂果62000株,人均有核桃62株,到2020年力争人均有核桃100株以上,纯收入5000元。

3、魔芋。在大菜园、新地基、坝尾巴、上村、洼木波、小麻树、庙房山三个小组、等9个小组发展魔芋种植1000亩,实现年产值300万元,人均收入1630元。落实魔芋种植样板坝尾巴:80亩:上村:60亩、洼木波:100亩、小麻树:70亩。

4、花椒。在洒利期、大核桃树、咪路嘎、咪的么、新村岭岗等海拔在1400米至1700米的8小组以大坎子村委会在落水洞青花椒基地为龙头发展青花椒种植1400亩,其中:现已移栽360亩;到2020年实现年产值300万元,人均收入1600元。

5、畜牧。以黑山羊养殖协会为龙头,结合我村实际,在海拨相对较低的河边地段9个小组,发展黑山羊、黄牛等养殖,在尾苴丫口建设养猪,养鸡示范户,实现全村养牛20头以上大户30户,养羊150只以上50户,养猪,养鸡示范户30户,计划2014年度圈舍改造100平方米的20户以上。年均实现养殖收入400万元,人均收入2174元。

6、劳务输出。组织富余劳动力,强化打工经济,增加劳务收入,到2020年输出劳动力300人,实现年产值200万元,人均收入1087元。

(二)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解决无钱办事问题。

1.青花椒种植:2013年9月份共签下协议9份,涉及农户9户,荒地面积共100亩,采取农户出地村委会投资,效益分配为村委会70%,农户30%,在2013年10月份种植青花椒5658株,现已全部成活,村委会共计投资15300元,安排专人管理,2015年初步挂果每株产值在1千克左右,按市场收购价13元每千克,除去农户30%,收入为51487.8元,到2020年旺果期,每株产值7千克,收入为360414.6元,到2015年带动全村扩大种植面积,达到2000亩,全村456户农户户均种植青花椒4亩以上,到2018年人均纯收入得到明显的增长。

2.魔芋种植:2014年计划在落水洞丫口,100亩花椒地套种魔芋15亩,计划收入5万元左右,有效的解决管理花椒人员工资,2015年加大魔芋种植面积30亩,计划收入10万元左右,2017年魔芋种植面积达50亩,计划收入20万元左右,2018年以后实行轮作成饱和状态,2015年带动全村300户农户种植魔芋,魔芋种植面积扩大到1500亩,户均种植面积5亩以上,人均收入与烤烟收入相持平。

3.商品林采伐:2014年度在村委会权属范围内(大窝铺)采伐商品林96亩,计划指标200方,计划收入8万元左右,2015年计划在此地点种植核桃树50亩,10年以后初建成效,为以后固定收入打下基础。

4.养殖业:以王志武承办黑山羊养殖协会为主,20户养殖户,村委会以入股形式投入部分资金,每年养殖后边的计划收入8000 —10000元,鼓励更多的农户加入这个产业,农民人均收入有一定的增长。

六、细化责任

负责核桃种植:王思洪、王才富、董成虎、张宗红 负责花椒、畜牧养殖:王朝军、李兵、王志武

负责魔芋种植:王廷军、王国芹、王金富

新村镇大坎子新农村指导员 张宗红

2014年3月4日

大坎子村委会认真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实现“三个”确保

按照新村镇党委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的部署,结合大坎子村委会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当前村委会的各项工作实际,2014年3月24日至25日,大坎子村委会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再次集中全村党员干部组织学习: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相关文件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总书记,以及市委左书记市委周副书记、市新农村建设工作队长季佳元的重要讲话。会上,村党总支书记、主任王思洪就当前工作作了重要部署:

一.村“三委”班子成员和村所有的党员干部要认真学习市委相关文件精神,服从和服务于当前正在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当好村情民意调研员、政策法规宣传员、富民强村服务员、矛盾排查调解员、生态建设组织员、制度建设督导员、组织建设指导员。

二.要下到各自的村组联系点,安心驻村,做到:在得住、沉得下,积极主动,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深入村组和老百姓家中调查掌握民情民意,在掌握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扎实开展工作。

三.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建议,抱着解决实际问题的态度,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以帮扶贫困群众为着力点,着眼于发展,切实为老百姓解决实际问题。

把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当前春耕生产、护林防火、治安维稳、矛盾调解、抗汗保苗、人畜饮水、帮扶贫困、科技措施,落实到位,确保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有序开展,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新村镇大坎子村新农村指导员

张宗红2014年3月25日

提高 “三农”水平

确保大坎子实现三年经济发展规划的思考

现状-----存在问题------意见建议

一、目标任务

总体目标:围绕抓农业、强基础、促发展的思路,以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突出抓好村、组集体经济建设和跨越发展为重点,通过三年的努力,使“农业基础设施、产业效益、农民收入、群众农技推广”四个方面有较大提升,早日实现奔小康”目标。

二、工作措施

(一)加快村组活动阵地建设

1、村委会整体形象实现提升。民事调解----真正发挥好村级党组织凝心聚力的战斗堡垒作用。2015年,完成村委会所在地(尾苴丫口)市场建设,实行每月两个街天,为村民物资交易搭建一个好的平台。

2、党支部阵地实现党支部阵地全覆盖。加快新地基第大坎子上村庙房山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党支部活动场所建设,实现党支部活动阵地和农技推广全覆盖。——建阵地。2013年,积极完善新地基(第三支部)活动室建设,尾苴丫口(第五支部)党建示范点建设,2014年,争取完善大坎子(第四支部)活动室建设;2015年,争取完庙房山,上村(第一,第二)党支部活动室建设。

(二)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

1、一是。实施技术培训学校、全面提升村组干部队伍综合素质、党员干部素质拓展计划。一是。二是提升党员带头致富能力。以“农村党员田间技术培训学校”为依托,每年开办“四个班”,即:1次烤烟种植管理技术培训班、1次养殖实用技术培训班、1次农机实用技能培训班和1次劳务输出技能培训班,不断提升党员致富领富带富能力。组织培训村组干部、党员骨干、村党组织书记及“两新”党组织负责人40名,选拔培养3名农村党员致富能手和2名农村乡土人才。使全村党员干部轮训两遍。

(三)发展壮大村组集体经济

1、村委会集体经济建设。2013年,在落水洞丫口发展青花椒种植面积50亩,到2015年每年产值5万元,应鑫石场管理协调费每年3万元,2014年,大坎子村委会林地(大窝埔)96亩的商品林开发,在村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达到6万元以上,到2015年,大坎子村委会市场管理费5000元左右。年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以上。

2、村民小组集体经济建设。积极探索经济门路,到2015年,有22个村民小组通过土地、荒山流转,水库、坝塘承包,使集体经济每年有一定收入,其中7个小组的集体公益林补偿款平均达到1.6万元以上,12个小组平均达到1万元以上。

(四)深入推进跨越发展先锋行动

1、在增加农民收入上争先。实施“农民收入3年倍增计划”,在全乡8个村委会中成为农民收入倍增的中上者。

——“特色产业”促农增收。一是抓好烤烟生产促农增收。扩大烤烟种植面积,全面提升烟草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组织化、标准化程度,以单位生产效益的提升为支撑,实现烟草产业提质增效,烟农每年每户曾收2000元以上,二、扩大青花椒的种植面积,到2015年种植面积达200亩,三、加强泡核桃发展管理,到2015年人均有泡核桃28株以上,科学管理规范化,四是抓好畜牧业促农增收。成立一个黑山羊养殖协会,扶持10-15户养殖专业示范户,建好2个专业养殖示范村,在海拔较低草原面积较广8个村民小组,每个村小组重点扶持3-5户养殖专业示范户,村委会与养殖协会配合每年至少举办两期养殖科技培训班。以点带面,带动全村群众养殖积极性和养殖水平的提高,全面促进全村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到2015年,畜牧业产值达到560万元以上。五是发展魔芋种植促农增收。2013年,全村魔芋种植面积达350亩,上村,坝尾巴,小麻树,咪路嘎,大菜园,大丫口,王家,新地基初步形成规模性种植区。到2015年,大坎子村委会魔芋种植面积达到1500亩左右,平均亩产值达到9000元以上,魔芋总产值力争达到1350万元以上。

——“农民创业”促农增收。大力发展非公经济助农增收,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从事二、三产业。到2015年,力争累计新发展8户个体经营户,从业人员达到16人以上,以二三产业的繁荣发展促农增收。

——“劳务经济”促农增收。定期公布劳务市场供求状况,为外出务工农民提供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多渠道组织农村劳动力规范、有序外出务工,年输送外出务工人员稳定在176人次左右。建立和完善劳务输出的培训体系,实施“阳光工程”、“新型农民培训工程”等针对性强、实用性广、形式多样的职业技能培训,进一步提升全村劳务输出的质量和层次,以外出务工人员的稳定和综合技能的提高促农增收,每年劳务收入300万元以上。

2、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争先。抓好“引水、修路、建市场、建阵地”工作,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引水。积极争取小水窖建设960口以上。争取创建农村安全饮水项目实施,解决全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0%,(1)、利用好小农水白竹山大沟,使每年小水窖蓄水得到保障。(2)修建好大坎子,大厅屋,庙房山,尾苴丫口四个小坝塘。(3)科学利用好每个水源点。

——修路。2013年实施(大丫口,王家,何家)三小组1条机耕路修建建设,2014年争取实施22个村民小组通组公路维护建设,做好大自线桥梁建设,2015年全村通机耕路的村民小组达18个。

——市场建设。对尾苴丫口集镇基础设施进行建设,2013年,完善王家小组地质灾害点的治理;2014年;解决尾苴丫口市场饮水问题;2015年,争取完善尾苴丫口防洪污水处理建设。规范垃圾堆放地点,争取资金对集镇进行道路硬化,优化集镇人居环境,提升集镇品位。

——惠农。2013年争取实太阳能热水器150台。2014年争取实施财政奖补一事一议建设2个小组。2015年争取实施财政奖补一事一议建设4个小组,太阳能热水器200台。

3、在服务党员群众上争先。

——开展“贴心服务”。在以村委会为首,共产党员,22个小组为辅组建服务队,广泛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为老弱病残提供志愿服务,为群众办实事好事;开展文体娱乐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凝聚民心,促进和谐。2013年先在大丫口小组组建青年志愿服务队、文艺队,2015年,每个村民小组至少组建一支服务群众的队伍。

——实行“民事村办”。在村委会成立为民服务代办站,在各村民小组成立为民服务代办点,向每户群众发放为民服务联系卡,开展“群众动嘴、干部跑腿、办事找代理”的为民服务,让群众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构建全新的党组织和党员服务群众体系。

——推行“服务承诺”。结合群众反映最强烈、最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村委会每年承诺为群众办三件实事,村民小组每年承诺为群众办一件实事,抓好党员承诺践诺、授旗评星、学先进争先进、四亮四创四评等制度的落实,健全党员立足岗位创先争优长效机制。

2013年8月20日

有关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思考

摘要: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积极推进农业科技革命,而科技成果转化为农村现实生产力,关键在于科技推广。本文通过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问题的剖析,提出了一些应对措施,仅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问题;措施

一、前言

我国是农业大国,以世界7%的土地养活着世界21%的人口,可见农业技术推广在农业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当前农村的科技推广工作,由干存在思想认识、工作方法、资金保障等方面的差异,农技推广工作喜忧参半,有的早已被事实证明成效显著的新技术,如旱育秧及机械化插秧等,但推广多年覆盖面仍然不够理想。可以说,普遍存在农技推广难的现象。

二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的问题

农技推广体制不顺.队伍不稳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乡镇站编制被挤占、挪用,农技人员经常被抽调搞各种“中心工作”,乡镇机构改革后,井入农业服务中心,农业服务中心人员由乡镇政府统一管理,行政管理权下放到乡镇,工作由乡镇统一安排,且多站在一起办公,上面又没有相对应的单位,业务工作形成了多头指挥、多头管理,工作随意调整性大,而且主要是做乡里的一些多而杂的工作.如部分乡镇在农事季节任意抽调农业服务中心的人员去抓征收税费、计划生育等工作,加之农技推广经费的不落实,农业生产现状的低格局,使其根本无法安心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致使部分人员对本职业务工作丧失责任心,失去了进取心。由于农业服务体系经过改革后,农业服务中心的大部分职能都由乡镇管理,农业局只有职称评定的这唯一权利,不能对乡镇农业技术人员进行实实在在的管理.多种业务活动相对受到较大削弱,不能很好地从事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一些农技人员由于受“工作”的限制,不能很好地经营自己的服务网络.不能很好地运用现有的资源,壮大自己的服务网络和经济实力,从而很好的服务干农业。

二是资金短缺,工作手段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农业技术推广法》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在财政预算内应当保障用于农技推广的资金,并应当使该资金逐年增长。”但实际上,农技推广经费问题长期得不到妥善解决,经费严重短缺,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无站无址,更谈不上技术设备。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农技推广工作的开展,也使一些新的综合配套技术无法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大量的试验、示范不能正常开展,整体工作长期置于弱势的低谷中,使农技推广人员有心无力,有能无力,严重制约了科技的推广和应用。

三是基础设施不全。信息和技术是当前农业生产中最活跃的生产力,由于农技推广经费不足,部分地区农技推广设施设备严重滞后,现代化的信息设备无法配备。只有尽快配置现代化的设备,打通信息传递的“最后一公里”,将农业服务的触角真正延伸到村户,变“一张嘴、两条腿”为“三电合一”的现代推广模式,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最大限度地解决农民缺技术、少信息、盼服务的难题。

农技人员及农民的素质亟待提高

首先是农技推广人员素质亟待提高,由于农技推广工作待遇低,工作条件差,生活清贫,过去多年培养起来的农业技术人员有些离开了工作岗位,使从事农技推广的专业人员逐年减少,高学历、高职称的人员不愿从事农技推广工作,使农技推广人员队伍整体素质有所下降。其次是农民群众的素质亟待提高,农民群众是农业推广的受体和基础,农民素质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民学习和应用科技的能力。近几年,由于大批农村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是老弱妇幼,文化素质不高,接受新技术能力差,农技人员下乡组织培训班都存在一定难度,农技推广处于尴尬的境地。

三、加快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措施

针对当前农业技术推广难的实际,我们认为必须从农业两个根本转变的需要出发,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真正把农技推广普及工作抓出成效,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做出贡献。为此,我们建议:

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努力使农民接受农业科技由被动变为主动

首先,要把农技推广工作与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很好地结合起来,与逐步建立高产优质高教农业体系结合起来,致力于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和尽快改变农业弱质产业的形象,促使人们自觉地加大农技推广工作的力度,实实在在地为农民增收致富服务,其次,要加强宣传舆论导向,采取寓教于乐、形式多样的宣传手段,再一次激发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兴趣和热情,要改变行政命令型的农技推广服务模式,通过说服引导、签订技术承包合同等方法,将农户和农技部门的责权利结合起来,形成双方自愿、利益同享、风险共担的约束机制,提高农民采纳推广部门建议和技术措施的积极性。

进一步抓好科技示范,努力使农民了解农业生产新技术由间接变为直接

由于大多数农民是现实主义者,不愿花资金去应用自己尚不完全了解的新技术,所以,每一项新技术推广的初期,农民大都抱观望态度。为此,农技推广部门要着力抓好科技示范工作,对增产潜力大、效益高、推广面大的农业技术项目,镇、村、组都要有目的、有重点地建立科技示范基地和示范户,为农民提供“看得见、摸得着的学习样板,用活生生的事实,教育和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的经营方式,应用科技致富。

进一步加强技术培训,努力使农民应用科技由外行变为内行

根据目前农村经济和农民素质现状.加强农民技术培训,应突出层次性和实用性。例如:基层农技培训可以通过三级网络(区、镇、村)、3个层次(领导干部.科技人员、农民)、多种形式(办班培训、邀请专家教授讲课、广播电视讲座.函授及充分利用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络等),实施“绿色证书”培训项目。对科技文化素质偏低的农民,可根据农事季节的特点,采取办培训班与现场示范相结合的办法,以增强他们的科技意识,提高运用农技进行自我服务的能力。同时,要注重加强对那些没有正规学历的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学历教育,通过多种渠道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

进一步搞好配套服务。努力使农民从农技应用中得到的实惠由理论变为现实

农技部门要充分利用队伍专,人才多,分布广,信息灵的优势,将产前的项目筛选,产中的技术指导和产后的销售服务作为自己的全程配套服务范围。在产前,要搞好市场调查和预测,为农民提供准确的信息服务和技术准备,产后则可以采取独营或联营的方式,开展农副产品的购、加、储、销等服务,切实为农民解除后颐之忱。对量大而广的主导产品,农技部门要及时推广系列加工、包装、储运等方面的新技术,以实现农副产品的多层次增值,让农民从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进一步优化运行机制,努力使农技推广机构由“空心”变为“实心”

良好的运行机制是搞活农技推广工作,增强实力的关键所在。因此,农技推广部门要改革旧的推广模式,在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结合,技术开发、推广与经营结合等方面走出一条新路。要遵循“立足推广搞服务、搞好服务促推广”的原则,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立足推广工作的优势,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开展良种统繁统供、化肥统测统配、植保统防统治和农产品贮运加销一条龙的系列化服务,开拓农技推广产业化服务领域,农技人员要走出机关大院,深入基层,发挥各自的技术特长,开展个人或协会技术承包,实行技术推广与经济报酬挂钩,调动农技人员推广农业科技的积极性,增强农技推广机构的经济实力,使基层推广机构不断巩固和提高。,坚持“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突出作风建设,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以补精神之“钙”、除“四风”之害、祛行为之垢、立为民之制,切实回应群众期盼,着力漠不关心群众疾苦、落实惠民政策缩水走样、引领村级发展能力不强等问题,紧紧围绕解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突出抓好理想信念、宗旨意识,教育引导党员牢固树立群众观点,践行群众路线,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对照“三严三实”要求,努力实现党组织班子坚强有力、党员素质全面提升、工作作风切实转变、服务群众机制健全、干群关系更加密切、为民务实清廉形象进一步树立、基层基础全面夯实,真正取得人民群众满意的成效“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拼搏进取、扎实工作,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和梦想”这是历史赋以我的责任,我坚持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到建设第一线去,争当建设尖兵和先锋,与祖国共奋进、与时代同发展、与大坎子村 “三委班子”及成员齐奋斗,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大局,展现坚定的理想信念、高昂的爱国热情、强烈的担当意识和良好的精神风貌、练就过硬本领、立志艰苦奋斗、锤炼高尚品格,甘于奉献,在急、难、险、重大任务、重大考验面前冲锋在前、勇挑重担,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塑造党的先进性、检验党的先进性、体现党的先进性,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2.农业推广技术论文 篇二

一、如何推广农机化技术

农机技术的推广是一项重要而复杂的工作, 需要拥有广阔的视野及清晰的思路, 在进行技术推广的同时, 要进行与相关机构的合作;要较好的利用中央给出的优惠政策, 完善推广机构的建设, 同时加强各项技术的融合, 以达到良好的推广效果。

1. 在国家的扶持下做好推广工作

为加速农机化技术的普及, 在购买农机产品时由国家出资对购买者予以一定的补贴。依据国家的补贴政策, 对相应技术的应用做出适当调整, 充分利用国家给予的优惠, 做好农机推广工作。在一定条件下, 可以适当的将国家优惠政策予以放大, 激发消费者的购买力。在落实优惠政策的过程中, 可以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 抽调相关人员建立科技示范园区,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可以根据已有项目的经验, 实现在国家补贴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创新。

2. 通过加强多部门的合作, 做好推广工作

农机农艺技术的相互结合是农机化技术的重点。为解决农机化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开展机械化的栽培模式, 在品种优良且适用于机械种植的前提下, 通过与农业部门的配合才能使农机农艺进行完美的结合。所以在进行农机化技术推广的过程中, 应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合作, 建设示范园区, 使用品种、栽培、机械化等技术, 对新型农业的生产予以示范, 并在示范的过程中完善并提高机械化水平。在发展农机化进程期间, 需要农机科研机构以及农机操作培训机构的大力配合。随着国家相关部门对农业化投入的增加, 在进行农业推广的同时要紧密加强与相关农业部门的联系, 完善现代农业技术的对接, 注重培养农机化推广人员的技术水平及综合水平, 打造素质过硬、技术熟练的农机化推广团队。与此同时, 要全面开展农机手的培训工作, 从而提高农机手的综合素质。在节水农业的发展过程中, 农机化技术的推广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主要用到的是喷灌和滴灌装备, 主要是通过机械化的控制来达到节水的目的。

3. 完善体系, 增加农机推广服务能力

在逐步完善体系的过程中, 基层推广部门的硬件条件将会得到改善。与此同时, 要完善相关制度, 主要包括:员工招聘制度、工作考核制度以及培训制度, 在一些条件成熟的基层推广部门, 建立专家制度以及全面的奖励制度, 使科技人员也能深入推广一线进行指导实践, 从而提高推广服务素质。

二、如何推广设施农业技术

1. 由示范单位入手, 提升装备质量

虽然我国设施农业发展较快, 但是使用的多为日光温室、塑料大棚等科技含量不高的园艺设备, 致使连栋温室等高科技含量设备发展速度较慢。同时, 由于在耕作、栽培、植物保护以及收获等环节的技术装备不多、机械化程度不高、人工劳动量较大等诸多条件的影响, 使得农业技术装备条件落后。为使设施农业平稳健康的发展, 在农业部的领导下, 各地方借助建立示范园区背景, 大幅增加农业规模, 注重增强设施农业的质量。

2. 从培训入手, 增强设施农业从业人员素质

根据工作需要, 建立相应的设施农业从业人员的培训体系。加强其标准的建设, 进行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推广, 从而增强从业人员的工作能力。

3. 运用科技手段, 增加耕地利用率

在提高土地出产量、资源利用率以及劳动生产率方面, 设施农业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但如果在现阶段发展温室种养业, 将会干扰其他一些作物的种植, 这会影响农产品的生产。通过对新的科技手段的应用, 可以研发出目前急需的生物、工程、环境等相关技术, 逐渐解决设施农业与农用耕地间的问题, 增强非耕地的利用率。

4. 以企业为基础, 增强设施农业整体水平

3.农业推广技术论文 篇三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插秧技术推广面临的困境,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进而为我国的插秧技术推广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插秧技术推广;困境;分析

中图分类号:S2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14-29-1

在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中,机械化程度还不够完善。水稻插秧的机械化水平也受到了各种因素的影响。实现我国水稻插秧技术的推广,以及提高水稻插秧的机械化水平是我国广大农民迫切需要实现的愿望。但是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的水稻插秧技术在基础推广与发展方面一直停滞不前。本文主要总结了水稻插秧技术推广中出现的问题,并且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1 水稻插秧技术推广困难的原因

1.1 水稻插秧育秧技术要求较高

在水稻插秧育秧技术的推广中,尤其是机械化水稻插秧技术的推广,其技术要求较高。许多农民受到文化水平的限制,不愿意使用机械插秧技术。而机械插秧是水稻种植技术体系中的一项重要的环节,这种插秧模式与传统的人工插秧相比,机械插秧的播种面积较大,其标准化的要求较高。想要实现机械插秧,需要具备以下几点基本要求:首先,想要使用机械插秧,需要一块标准的水稻插秧地,水稻的秧苗需要均匀的分布。第二,水稻的秧苗需要健壮,并且无虫害,满足水稻高产的要求。由于我国大多数农户家庭均采用家庭劳作的农业生产模式,导致农户更加偏好传统的插秧技术,机械化的插秧技术成本较高,对于收入低下的农户家庭并不是一个良好的选择,这就导致机械插秧技术不能够在水稻插秧技术推广中得到良好的运用。

1.2 机械插秧的技术限制

机械插秧所选择的秧苗一般是带土移栽,秧苗的年龄在15~20天,叶龄在3.5~4之内,秧苗的高度在12厘米~17厘米。若地里的水越深,机械插下去的秧苗就不会露头,这时就不能够使用机械进行插秧。在插秧的过程中,也可能受到降雨量的影响,在秧苗的插秧季节无法提供其需要的水量,就导致秧苗不能正常插秧;等到降水足够之后,秧苗又生长壮大,而机械并不能够采用大秧苗进行插秧,这样插秧机就成为了摆设。

1.3 稻田中的水利灌溉设施落后

在大多数的稻田中,用于供水排水的系统比较落后,农田中不能够做到自如的供水和排水,使得农田中的水深得不到有效的控制。这就为插秧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此外由于无法控制好水的深浅,使得水稻插秧技术得不到有效的推广。

1.4 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较低

由于农村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农民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较慢。受到农民文化水平的限制,多数人还是比较倾向于传统的插秧模式,且没有办法去创新和改进现有条件下的插秧模式,改良水稻的种植环境,这就在客观上阻碍了水稻插秧技术在农村的推广与落实。

2 解决水稻插秧基础难以推广的有效措施

2.1 加快土地流转的推进进程

要将土地集中在比较优秀的种粮大户中去。过去,为了提高我国粮食的生产率,国家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土地落实到每家每户,大大提高了农民群众的生产劳作积极性,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发展,进而也推动了我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建设以及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经不能够满足我国日益增大的农业需求,这种家庭式的生产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当前生产力的发展。所以,只有将土地集中到农业大户中,对土地进行集中的管制,才能够有利于水稻插秧技术的发展,这样才有利于机械化农业生产模式的进一步推进。

2.2 改良供水及排水系统

想要进一步推广水稻插秧技术,政府就要设立专项中的资金,对我国现有的农田水利设施进行改造,使农田实现有效的灌溉和排水。推广的技术人员还要根据实际的农业生产需要,对农田实行随时灌溉随时排水,为水稻的种植和生产提供良好的技术自然环境和技术条件,满足农户对插秧的要求,进一步推广机械插秧技术。

2.3 加强水稻插秧技术的宣传与培训

想要进一步推广水稻插秧技术,就要加大新技术的宣传力度,还要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农民的文化素质提高了,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也就提高了,农民配合推广的积极主动性也会随之提高,水稻插秧技术也将会得到更好的推广。推广人员还要加强对农民的插秧技术的培训,尤其是机械插秧技术,让农民群众主动的改造水稻的种植环境,为机械化的水稻插秧提供良好的条件。

3 结语

水稻插秧技术的推广与实施,有效的帮助了农民群众进行科学的插秧,最大程度提高水稻的产量,提高了插秧的效率。机械插秧可以代替人工插秧,这样大大减少了农民的劳动强度,解放了广大农民的双手,尽管机械施工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但是相信经过我国广大农机推广人员和科研人员的改进,机械插秧技术的前度将会更加光明。水稻插秧技术的推广人员还需要在实际的推广过程中不断的创新,大力的推广新型的水稻插秧技术,以推动我国新农村的又好又快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梁素明.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推广应用及前景分析[J].农业与技术,2013,(06).

[2] 单付齐.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推广困难的原因及解决措施[J].安徽农学通报,2013,(15).

[3] 陶明德.水稻机械育插秧技术推广的优势及不足[J].农机科技推广,2013,(02).

4.农业技术推广论文 篇四

摘要:近年来世界各地设施农业发展迅速,正向高科技、智能化、自动化、网络化方向发展。面对这种新形势,本文分析了国内设施农业发展历史及现状,并结合某地实际情况,提出逐步完善多元化的技术推广机制,把政府推广机构、农业院校、科研院所、涉农龙头企业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有机结合起来,各显所能、优势互补,多层次、多渠道的开展设施农业技术推广,探索出一条具有某地郊区型现代农业特色设施农业发展道路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设施农业 技术推广

一、我国现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现状分析

近些年来,为了农业的发展,我国一直积极致力于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已经建立了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正常开展奠定了坚实、有力的基础;逐渐推广了一些先进的、具有较强实用性的农业新技术和新品种,为农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农业技术培训工作正在逐步开展,为农民素质的全面提升做出了积极的努力等。但是,从整体上来看,还是存在着不少的差距,需要更加努力。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资金支持不够

必要的资金支持对于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和积极意义。但是,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对于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资金投入远远不够,政府的农业推广事业费不够,推广项目费不够,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经济实体创收收入也不高,作为政府推广机构推广经费的主要三个来源,情况都不够乐观,就注定了目前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资金支持不够。

(二)现行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问题

要想更好地实现农业技术的推广,就必要做好科研、技术服务与生产这三者之间的协调与配合。但是,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这三者依然处于各自独立的状态,尚且没有紧密地联合在一起,这样就很容易导致科研攻关取得的一些成果没有办法及时进入农业生产的一线;生产者们因为无法及时得到新技术,加上受到自身文化水平等相关因素的限制,也很难实现生产效益的提升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三)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综合素质需要提高

人是诸多因素中唯一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因素,因此,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自身素质的高低、积极性以及思想认识等都会对农业技术的推广产生很大的影响。从当前掌握的情况来看,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人员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最为显著的表现就在于:第一,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专业化水平比较低,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很少甚至根本没有是从事与农业相关专业的,自身对农业缺乏正确的认识,更别提对农业技术推广的认识了。这样就会给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也很难去就某一项技术的实施效果、是否值得大范围推广等去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第二,从事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很多人都是抱着一种“敷衍了事”的态度去完成这项工作,并没有充分认识到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服务意识较为薄弱,服务态度也比较差。

(四)农业技术推广方式的单一化

农业技术推广的单一化主要表现在科技部门往往就是根据自身的主观意愿去就某一项技术进行推广,很少甚至根本没有从地区和农户们的实际情况出发去进行推广从;此外,技术推广后的评估滞后严重。在某一项技术推广之后,没有就推广的实际效果进行评估,从而导致这些技术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

二、加强现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对策分析

要想真正发挥农业技术推广对农业的促进作用,笔者认为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努力:

(一)进一步加大对农业技术推广所需资金的投入

资金是重要的保证,没有足够的资金,就无法更好地展开科研;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也就办法将已有的科技成果推广开来。因此,加大对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投入尤为重要。此外,还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为了有效保证资金的投入和使用,必须尽快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相关部门和领导各司其职,共同做好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

(二)注重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培养

事实上,现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能否得以顺利实施,与推广人员的综合素养有着很大的关系。为此,一定要进一步加强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培养,让他们首先在思想上充分认识自己所从事工作的重要性,进而通过各种有效措施和途径,如定期开展培训与交流等,全面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让他们成为农业技术推广的专家,能够就在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难题进行解决,进而充分发挥出他们应有的积极作用。

(三)全面提升农民的综合素养

农民才是科技的最终受益者,因此他们对于农业生产技术的认识和接受能力极为重要。为此,要高度重视农民的文化科技教育,特别是加强对科技项目示范户及农民技术骨干的技术教育。

结语

提高设施农业技术推广效率,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涉及推广系统、用户系统、研究和管理系统等。在郊区型现代农业建设过程中,促进设施农业发展要深化体制改革,逐步完善多元化的技术推广机制,把政府推广机构、高校推广机构、农业科研院所推广机构、涉农企业及民间推广组织等有机结合起来,各显所能、优势互补,多层次、多渠道的开展设施农业技术推广。

5.农业技术推广4 篇五

一、成果的构成1、技术成果的含义

农业部1988年《农业科技成果鉴定办法(试行)》曾界定:“是在农业各领域内,通过调查、研究、试验、推广应用,所提出的能够推动农业科学技术进步,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并通过鉴定或被市场机制所证明的物质、方法或方案。”

1996年《农业科技成果鉴定暂行办法》:“国家鼓励通过以及学术上的百家争鸣等多种方式得到评价和认可。”

应是科研人员反复研究试验,通过技术鉴定和社会实践认可的;有一定的、先进性、学术价值或实用价值。

按目前技术成果管理机制,应通过政府职能部门组织的鉴定或具有视同鉴定条件的研究成果和推广成果,得到主管部门认可和准予登记的项目,才被认可为科技成果。

2、技术成果的分类

(1)根据研究的性质可分为:

a、研究成果探索自然规律为目的的成果如品种遗传规律、藻类光合作用机理等。b、应用性研究成果运用基础研究成果从事实际应用的研究,可转化为物质、技术或方法的研究取得的成果。

c、研究成果为了适应不同地区、气候和生产条件下,将成果进行必要的中试、研究,从而可获得解决生产技术难题的关键技术等而取得新产品等的成果。

(2)根据其作用可分为:

a、具有经济效益的成果如品种改良、新技术、新工艺等。

b、具有的成果如社会就业、环境治理、生态保护等。

c、具有的成果主要是基础理论和应用基础研究成果。如病毒分离技术、病毒鉴定等。

二、农业科技成果构成条件

农业科技成果构成具有。

1、四个步骤

(1)选题、论证要从生产实际出发,有针对性;要符合科学发展规律;考虑到研究自身条件,扬长避短;明确研究总目标和阶段性要求;应坚持开题论证制度。

(2)试验试验处理设置要合理;调查分析项日要明确;试验数据要正确。

(3)验证要重复验证;

(4)总结、完善、鉴定。

2、三种创新

(1)新发现

一是无前人认识下,对某一自然规律的认识,为“”;

二是对某一自然规律或某一环节认识的完善提高,为“”;

三是前人对其是非不清无定论的,加以澄清,为“”;

四是前人定论错误的,加以重新认识,为“纠正认识”。

(2)新发明

一是开辟全新领域的发明,为“”;

二是在已有技术基础上对某一环节的发明,为“”;

三是对已知物质、设备、方法在新环境下探求出非传统的应用,产生新效果的发明,为“用途发明”;

四是对要素重组、交换或简化而改变功能,产生其他效果的发明,为“。

(3)改进与提高

对原有技术局部创新,或在某一技术基础上,适应环境变化,通过试验获得改进与提高。

3、两种价值

理论上的;

生产上的实用价值。

4、一个前提

成果要通过同行专家的技术,或被市场机制所,得到社会的。

三、农业科技成果的特点

1、物化有形成果(如新品种、新机具等)特点是:

(1)商品性物化成果本身既有科技含量和应用价值,又有物质含量和一般商品价值;

(2)特异性应用时有较强的特异性。农药只能针对某害虫等;

(3)时效性该成果的科技含量赋予在一定载体中,该载体被新的取代,其作用随之消逝,如新农机具等。

2.技术方法类无形成果具有六个特点:

(1)生态区域性不同地区地理位置,地形、地貌不同,光、热、水、土等自然环境条件差异甚大。在特定生态条件下产生或形成的科技成果,在相同生态地区应用可能行之有效,而在生态环境相差较大的地区应用则不一定成功。

(2)效果的不稳定性农业生产是一个露天工厂,处于开放的系统中,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域性,在漫长的生长发育期间,可能受到偶然的多种不可控气象因素的影响,技术效果不像封闭系统的工业成果那样稳定,常出现“同因异果”或“异因同果”现象.(3)综合性和相关性只有科学的运用相应配套的栽培技术、耕作制度、灌溉技术、新农药和化肥等新成果的应用,良种内在潜力才能得到充分表达。技术成果有单项的,也有综合的。但从效益考虑,一般采用多项的综合技术成果比单项的要高。如新品种的推广,必然会涉及到相应的养殖技术、饲料投喂等。但也注意到各项技术成果之间的正相关或负相关的关系;

(4)不可逆转的时序性植物、动物生产需严格按时序性发展,不可跳跃或逆转,不违农时;

(5)持续性技术方法类成果具有明显的持续性特点。

首先,当某项农业技术成果,经过反复试验、示范,被人们认可并采用后,随着对各技术环节掌握程度的逐渐提高,相关工具相继配套,技术的最大潜在增产效果可以得到最有效的发挥 ;

其次,在技术效果不仅表现在当季或当年,而且往往会体现在参与生产过程后的若干年。例如:土壤改良与培肥;

(6)应用分散性我国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小且分散,是造成农业科技成果应用分散的主要原因,也是我国农业实现规模化生产的困难所在。

四、技术成果转移的机制

1、科技成果转化的概念

199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将科技成果转化定义为:“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发展新产业等活动。”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转化是指对具有实用价值的农业科技成果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取得经济、社会或生态效益的运作过程。

广义的转化是指农业科技成果在科技部门内部、不同科技部门之间、科技领域到生产领域的运动过程。

技术成果是用以促进农(渔)业生产发展的知识形态产品。根据农(渔)业技术成果的内在特点和外在特征,其转化有:

一是通过商品化进入流通,流向生产领域;另一是通过非商品化进入生产领域。

2、技术成果转移的构成要素

(1)转移主体包括应用成果生产的研究人员,各级推广人员以及保障这些人员从事转化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机构。成果转移第一要素;

(2)转移客体被转移的具体项目,是主体转移的对象;

(3)转移受体转移客体的采用者,受益者;

(4)转移环境转移工作所处的自然环境,如水域状况和生产手段等;社会环境,如市场、交通、社会服务等;

(5)转移手段转化方式、方法,所需设备等物质和管理条件;

(6)转移结果产生的效益,包括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效益。

3、技术成果及其转移的全过程

(1)第一阶段成果产出系统(研究系统)

由基础理论研究转化为生产上可用的硬件和软件。大体上有三个过程:

a、探索基本原理与规律的基础科学研究;

b、应用上述原理与规律,经过试验、分析和综合,形成技术研究;

c、通过物化在技术载体中,如苗种等,成为硬件或成为操作程序、技巧、配方等的软件形成开发研究。

(2)第二阶段成果扩散系统(转移系统)硬件和软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硬件和软件是潜在生产力,需按一定技术构成与诸生产力要素配合,经技术人员安装、调试、检验,进行试验性运行,才能转化为社会所需的产品。由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3)第三阶段成果采纳系统(生产应用系统)

科学与技术转化为人的内在因素在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过程中,既产生经济效益,又使生产者内在因素的素质和科技意识的提高,观念更新。

4、技术成果转移的目标模式

一般认为,农(渔)技术成果转移为现实生产力有浅层转移和深层转移两个层次,即:

(1)浅层转移成果应用在生产上,产生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2)深层转移经过一系列推广活动,产生新的现实生产力。渔村科技水平和渔民素质的提高,科技含量增加,经营管理科学化。

5、技术成果转移的途径

(1)不同地区采用不同途径

a、经济发达地区采取市场引导为主的途径,发挥技术市场的交易、推广、开拓、教育、信息的功能。

b、经济落后地区应与政府行为配合,依靠行政干预,政府推动。

c、中等发达地区应政府推动与市场引导相结合,多渠道、多形式,科工贸等。

(2)具体途径

a、示范引导成果示范、方法示范、中间试验示范等。

b、社区建设利用基地、实地展示、配套服务,将渔村、渔业、渔民的需要结合起来,建设乡村社区。

c、教育推广把渔业各类教育机构联合起来,推动成果转移。

五、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常见的几种运行机制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不断改革与完善,已基本形成了与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多种运行机制。主要有五大类:

1、“科、教、推”三结合的运行机制

农业科研、教学、推广部门通过共同承担项目的方式转化科技成果所形成的“科、教、推”三结合运行机制,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绿箱政策”启动,有了稳定的投入机制,转化系统自身积累与发展机制也将形成,加之市场和计划共同调控功能,“科、教、推”三结合运行机制将会得到更为科学的整合,并继续发挥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作用。

2、“技、政、物”三结合的运行机制

“农业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技、政、物三结合的运行机制,正是在这种认识的过程中应运而生的。

(1)科技攻关联合体是在一些涉及到对国民经济产生重大影响的重点项目执行过程中常采用的形式。如:

国家的黄淮海平原、东北三江平原农业综合开发;

由世界银行贷款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九五”、“十五”期间国家重中之重项目中农业项目绝大部分,强调专家负责,专家和领导共同决策,采取“政、技、物”三结合的运行机制。

如:国家科技部下达,河南省人民政府承担的国家“九五”重中之重科技攻关项目“小麦大面积高产综合配套技术研究开发与示范。”

(2)集团承包服务体是农业推广系统深化改革的产物。技、政、推三结合,即由地方领导牵头,“三农”和农资供销部门及其金融保险等部门参加的农业技术服务承包集团。

3、“农业高新技术科技园”的运行机制

学习借鉴工业高新技术开发区(国外称“工业孵化器”)的基础上,在“九五”期间涌现出的新生事物。主要在苗木工程、生物疫苗、生物农药工程、绿色环保工程、温室栽培工程等方面,从事以基因工程为核心的现代生物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所以产业特色比较鲜明,科技含量高。

4、“企业、基地、农户”三结合的运行机制

联产承包负责制条件下的小规模经营,成本高,品质差,效益低,甚至增产不增收。第一类,是一些有远见的企业家,根据传统工业投资回报率较低的现实,将资金转向投资回

报率较高的农业领域。如哈慈(国际)绿色食品有限公司,在山东寿光、诸城两市建立的SOD西红柿、太空椒、绿色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等属这一类。

第二类,是一些大型企业或外向型食品、果蔬菜类加工企业,为了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增加市场竞争力,确保稳固的原料来源而建立的生产基地。如新亚龙(原龙丰)集团在山东阳信县建立了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基地。

第三类,是部分科研(企业、民营)育种单位,为了保证良种质量,提高市场占有率,结合专业特点而建立的良种繁育基地如天津市黄瓜研究所在天津的武清县、山东宁阳县和河北的定州市建立的黄瓜良种制种基地;莱州市登海玉米研究所在全国各地建立的登海系列玉米杂交种制种基地。

第四类,是农业推广人员以原工作单位为依托而成立的多种联合公司。为农民提供产供销一体化服务。

5、“经营、咨询、推广”三结合的运行机制

6.农业推广技术论文 篇六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部分高校开设农业推广学课程以来,农业推广学科在农村发展与推广理论研究和实际问题分析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校从开始开设农业推广学课程作为农学、植保、园艺、资环等专业的选修课。几年来,我们一直在努力探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成功模式,力求使教学方法不断完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为适应教学改革的要求,培养出适应我国现代农业推广发展需要的专门人才,根据农业推广学课程的内容和特点,我们进行了几种教学方法的尝试,现总结如下:

一、农业推广学的课程性质

农业推广学是建立在农村社会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行政组织学、传播学、行为科学等多种学科基础上的一门边缘性、交叉性、应用性综合学科,是研究农业科技创新成果传播扩散规律、农民采纳规律及其方法论的一门科学。是研究推广人员如何对农民进行组织、教育、咨询、服务,使其改变行为,促成科学技术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一门科学,也是一门实践的科学,发展的科学。

二、农业推广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农业推广学的研究对象是农民及其行为。重点研究农业推广亚系统如何与农业科研亚系统有效联结问题;推广亚系统内部的问题;目标系统农民群体的问题。

该课程用系统科学、行为科学和思维科学等知识作引导,提炼农业推广学的基本涵义与性质、任务,研究对象与内容、范围,学科功能与研究方法;用决策学和传播学等知识作引导,提炼农业科技与农村经济、社会及其环境因素的协调原理,农业科技的预测、决策、咨询原理,农业科技的沟通、采用、传播原理;用系统工程学、教育心理学和技术经济学等知识作引导,提炼农、科、教相结合,试验、示范、推广相结合,农业科技经营、服务、承包、开发相结合等方式方法,阐述开展推广工作的组织、计划、评价方法及推广人员的思维、表达、操作技能。

三、适应现代化大农业的农业推广学课程教学手段的改革与探索

教育面向现代化,特别是高等教育必须面向现代化,以培养各类专业人才和提供科技成果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推广的类型、方式及性质均发生了改变。新时期对农业推广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校的农业推广学科必须紧跟时代脉搏,及时准确地反映新时期、新阶段对农业推广的新要求和新挑战,无论是农业推广理论研究,还是农业推广学教学与实践,都必须不断改革、充实和完善,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1.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教育以育人为本,要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本课程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灵活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将启发式、参与式、互动式、案例式和研究型学习的教学理念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使用多媒体教学,全面、深入地体现了每一章节的知识点、重点内容、反映最新的推广案例资料等,同时通过板书进行逻辑推导,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学生对推广学概念、原理、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收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采用课堂讨论、情景设定等灵活多样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课堂气氛生动活泼,让学生们在快乐中学习知识。另外,积极鼓励学生阅读有关书籍和文献。一方面可以扩大知识面,提高学生素质,另一方面也可以发现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听课就会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再通过课堂作业和课程论文等形式鼓励和督促学生阅读和涉猎大量有关文献资料,提高教学效果,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农业推广又是一门实践的科学,学好农业推广这门课程要在实践中寻找路径。所以,对学生而言,了解实践最直接有效的途径就是案例分析,同时加强习题、调研报告及课程论文等综合教学方式。对学生完成的课程论文从选题、内容、格式规范、创新4个方面进行考核评分,其结果使各个专业的平均成绩均达到良好水平。

2.加强农业推广学的实践教学

农业推广学教学除在课堂上引用国内外先进的农业推广经验作为教学案例外,其课程体系应该紧密结合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实际。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区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与特征等调整和改进课程教学内容,实践性教学应放到一个重要地位。

在完善实践教学方面,努力改革实践教学环节的形式和内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良好的专业技能,我们努力实现实习基地资源的共享。我院除结合农学专业的实践教学,积极筹措基金建立实习基地外,还利用平时进行实践、科研、社会服务之机,通过多种渠道,广设校外实习基地,加强实习基地建设,为学生进行农业推广的实践活动提供广阔的平台。我院先后与黑龙江垦区的853农场、850农场等20余个现代化国营农场及科研单位建立了稳定的协作关系,在许多科研与示范项目中引入了农户参与式推广的理念和模式,与现代农业推广学的内容十分吻合。

在学生进行生产实习的同时,将农业推广问卷调查、农业推广写作、农业推广讲演、农业推广培训、农业推广经济效益评估、农业推广示范等农业推广技能训练等内容纳入实习教学中,聘任当地有经验的技术员为实习教师,借助社会力量来加强实践性教学。以此加强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将来从事农业推广试验、示范、指导、培训技能、农业推广技术咨询、写作、语言表达等方面所必备的工作技能,有效地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农业科技,应用于农业生产。另外,学校在教学管理上加大力度,要求学生利用寒暑假主动地进行社会调查、参与社会实践,并提交调查、实习报告;对学生提交的报告,要组织考评,给予评分。运用参观访问教学方法,布置学生考察、访问农业示范推广项目实施过程中农户参与的做法和经验,讨论其效果和实践感受,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提高了学习效果。

高等教育除了培养人才以外,如何为农村发展服务,如何发挥自己的推广功能,在我国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近年来,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承担了多项国家、省及农垦总局重大农业推广项目,通过这些项目在垦区和地方的实施,传播了先进的农业知识,培养了农民科学生产的技能,服务了垦区与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实现了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极大地促进了垦区及地方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这是大学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成功范例。

3.因材施教,课程与专业相结合

7.农业推广技术论文 篇七

中国农业的发展,农业技术推广所起到的推动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政府有关部门通过农业技术推广与农民建立沟通渠道,使得农产品低产量和低收入的问题得到了解决,特别是水稻病虫害问题,由于水稻栽培技术的广泛应用而使得环境得到了改善,实现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本论文所研究的水稻种植地区为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这里太阳辐射强烈,热量充足,雨量充沛,夏季为温湿气候,冬季气候干燥,季风非常明显。由于地处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域的西南部,冬季几乎不会有北方的冷空气或寒潮来袭。所以,冬季虽然干燥但是不会非常寒冷。气候环境上,对水稻的栽培并不会产生不良影响。

1 农业技术推广意义

中国是农业大国。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农业经济是基础,也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中国的农业人口占有全国人口的2/3,只有农民富裕了,才是真正意义的全民走上富裕道路,这就使得农民增收增产成为了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多年来,中国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已经进入到攻坚阶段,其中农业技术推广是重要的建设内容,也是促进农民增收增产的关键。

农业技术推广的意义还在于通过农业种植模式由传统转向现代化,使得先进的科学技术渗入到农业种植技术中,使得新技术应用与农业生产中而不断地出现新的农作物产品,使得农业增收增产的目标得以实现。由此可以看出,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对农民增收增产的影响是巨大的,直接关乎到农产品质量以及农民是否能够走上致富的道路。

从目前的中国水稻种植情况来看,特别是中国的西南部亚热带地区,这里虽然实现了农业技术推广,但是,由于并没有从区域农业特点的角度出发将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立起来,使得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虽获得一定的成果,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1]。特别是水稻的种植,由于农业技术推广的速度缓慢而且由于农村基层没有对现代栽培技术没有足够的重视,加之农民对水稻栽培技术没有产生认知,就使得很多水稻栽培技术并没有真正落实到田间,当地的很多农民依然会采用传统的水稻栽培技术,导致水稻的病虫害防治效果不佳,水肥管理没有获得壮苗高产的效果。这种做法不仅妨碍了农业技术推广的步伐,而且还成为了当地农民发家致富的掣肘。

2 水稻栽培技术要点

水稻种植要实现高产,选择优质高产水稻品种是首选的方案。但是,即便是选择了优质的水稻品种而没有采取科学的栽培技术,就会导致水稻种植成本高而难以获得高收入。其中的主要原因在于,优质高产水稻具有较强的抗病能力,但是如果对于终止环境没有较强的适应性,就难以实现高产。特别是这些优质高产水稻没有从地区的角度进行研究,加之栽培技术不到位,就导致农民宁愿采用传统的水稻种植模式也不敢尝试新型水稻和现代的水稻栽培技术。为了提高水稻产量,强化农业技术推广是非常必要的,这就需要对水稻栽培技术要点以充分认识。

2.1 科学化选择育苗

从本地区的气候条件来看,水稻种植区域的年平均气温为17.9℃,1月份的平均气温为8.4℃,7月份的平均气温为25.2℃。也会出现极端高温和低温的现象,最高气温可以达到35.1℃,极端绝对低温可以达到-3.2℃。在冬季会偶尔出现积雪。水稻种植区域的年降水量大约为1595.9mm,一年中的4—9月份为雨季,6个月的雨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7%,旱季占21%;空气相对湿度大约为80%。夏季和秋初由于长期受海洋暖湿气流控制,所以空气温度高而且雨水大。

在这样的气候环境下,就要对水稻的选种以高度重视。因地制宜地选择水稻品种,需要更多地考虑到水稻种植区域的地理环境特点,以提高水稻的质量和产量。当水稻进入到壮苗时期,就需要从区域气候环境的角度出发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活动,让更多的农民掌握所种植的水稻需要采用的栽培技术[2]。比如,种植水稻的土地要整平压实,使得土壤具有良好的紧实度,这样有助于土壤中的水分下渗而促使水稻的根系快速发展。但是,在具体操作中要得当,不可以让土壤过于结实,更不可以使土壤板结。由于所水稻生长的土壤以酸性为主,所以在施肥中需要使用有机肥,与土壤按照特定的比例配置,以为水稻更好地生长塑造环境。

2.2 播种准备

在进行水稻播种之前,要对水稻生长的发芽情况进行测试。在常温的水中将种子放置4h,放入器皿对种子的发芽情况进行观察,要求水稻的成活率超过80%。整个的操作过程中,为了使酶活性增强,要将晒过3h的种子在水中浸泡。水的温度控制在12℃以上的常温下浸种大约浸种24~36h,之后将种子用清水进行清洗,然后滴干水进行种子挥催芽。

2.3 整地准备

耕作水稻的稻田为格田形式,平整土地之后采用轮耕的方法。翻土的时候,深度要控制在20cm左右,采用旋转翻土的方法,秧厢高20cm厢宽1.2m,采用抛秧盘进行育秧,使得土壤质软,泥不会外露,达到土壤改良的作用,整地过程中还要防除土壤中的杂草,采用药物灭草的方法即可。

2.4 田间管理

田间管理的主要内容是防治病虫害并做好肥水管理工作。病虫害管理中,要预防为主,药物防治为辅,要做好监测水稻病虫害的工作,以做到病虫害及时发现,及早采取预防措施,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防治水稻的病虫害是提高水稻产量的必要条件,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就要强调病虫害的的防治工作,并采取有效的农药治理措施[3]。肥水管理中,种植水稻的基肥以有机肥为主,将人的粪便和牲畜的粪便发酵之后混合在泥土中,之后将有机化肥加入其中,以确保水稻在生长的过程中有充足的养份。进行水稻灌溉的时候,要控制好水采用干湿交替灌溉方式用水,以确保水稻能够正常生长。

3 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

3.1 稻农对新技术缺乏领悟能力

在进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稻农的传统意识很难转变,加之稻农对新技术的领悟能力不够,就会由于稻农对新技术缺乏认可度而不会对新技术的学习产生积极意识。持有怀疑的态度就必然不会对种植技术以创新,而依然使用传统的水稻种植技术。

3.2 农业技术推广方式缺乏实际意义

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由于政策不到位,就会导致推广工作形式化。较为常见的推广方式是采用简单的张贴宣传单或者在报纸上宣传的方式,也会开展现场演示活动。这些方式对于稻农而言,由于没有实质性地解决现实问题而不会被稻农所重视。特别是当农民遇到问题的时候,由于没有提供技术服务的团队而不知道该向哪求助,以此而对新的农业技术产生积极意识。

4 提升农业技术推广的对策

4.1 普及农业技术推广知识

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进行完善,以使得技术服务切实能够帮助农民解决问难。在农业技术推广中,注重科普知识的普及,将提高水稻质量的栽培技术在水稻田间进行操作讲解,同时对农民进行定期培训,以在农民中树立技术典型,提高农业技术推广力度[4]。为了更好地解决农民水稻种植的问题,可以组织农业技术推广团队,实施标准化管理。

4.2 提高农民自我投入意识

农民由于这是水平有限,对新技术的领悟力不够。可以将竞争环境建立起来,做好各种资源的整合工作,以通过不同地区的水稻种植竞争激发农民采用新技术,以提高水稻的质量和产量。农业技术推广要服务化管理,真正意义地将水稻栽培技术落实到田间,以实现水稻增产的目的。

5 结束语

中国的农业改革的不断深入,促使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是关键。水稻作为中国西南部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要提高经济收入水平,就要注重采用科技程度高的现代水稻栽培技术,通过加大农业推广力度,让稻农积极地采用新的栽培技术,可以提高水稻的质量和产量。

摘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经进入到攻坚阶段,农业技术推广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近年来中国农业快速发展,有赖于现代农业技术的广泛应用,然而随着农业市场化发展,农业技术推广很明显已经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了。特别是水稻农业的发展,要加快其发展的步伐,就要强化水稻栽培技术,以提高水稻经济效益。本论文针对浅析农业技术推广及水稻栽培技术的要点展开研究。

关键词:水稻,栽培技术,农业技术,推广

参考文献

[1]张洪程,霍中洋,许轲,等.水稻武陵粳l号高产群体定量化指标与精确栽培技术[J].江苏农业科学,2011,39(04):60-63.

[2]段云慧,赵乾希.无公害优质水稻的高产栽培技术[J].中国农业信息,2013(22):80.

[3]张远芬.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的应用与探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2,40(08):77-78.

8.浅析设施农业技术推广 篇八

【關键词】设施农业;技术推广;现状

设施农业是知识与技术高度密集的产业, 集成了现代科学领域如 信息、电子、能源、建筑、材料、机械、生物、品种、栽培、养殖、管理等现代科学技术,是最具活力的现代农业,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设施农业应该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火车头”,现代农业建设的先导区、示范区,农业持续增长的“增长极”。面对当前资源紧缺、生态环境污染严重、农业从业者队伍日益萎缩、农民增收日益艰难、国内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严峻现实,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落后、结构单一、技术含量低下、效益微薄、农民增收困难的现状,就势必要改变落后的生产方式,走技术密集型道路,促进农业持续高效发展,促进农民持续稳步增收,因此,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途径就是大力推进设施农业建设。

1.国内设施农业发展历史及现状

我国设施农业历史悠久。据记载在汉代就有了以油纸作为透光盖 层的原始温室。

80年代,以日光温室、塑料大棚、遮阳网覆盖栽培为代表的设施园艺发展迅速,形成了以塑料棚为主的与风障、地膜覆盖、阳畦、温室等相配套的保护地蔬菜生产体系。90年代以来,我国较大规模地引进国外大型连栋温室及配套栽培技术,设施农业以设施园艺作物生产为主迅猛发展。到2000年,我国以蔬菜栽培为主体的设施园艺面积已达210万亩,按绝对面积计算为世界第一。在设施园艺研究领域,我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试验研究出比较适合我国气候条件与国情的园艺设施,在保护地栽培、节水灌溉、机械化育苗以及无土栽培等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成就,部分研究成果已逐步在生产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与推广。目前我国设施农业不仅包括园艺作物,也广泛地用于大田作物、林果生产、畜禽饲养、水产养殖等领域。

2.加快某地设施农业技术推广的建议

2.1政府项目推广与技术示范辐射相结合的推广

是由经济规律、社会需求和农民增收愿望共同决定的,以项目为载体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势在必行。各镇(街道)农技推广部门每年要有选 择的实施一批适宜当地生态条件、品质优、基础好、效益高、有市场 需求的设施农业重点项目,在某地市的统一规划、科学布局下,有计 划、有组织地大面积推广应用。在项目确定后,各级财政都应拨付一 定经费,由市里组织专家研究提出集中应用的新技术或配套技术。开 展以入户指导为主要方式的技术服务,技术指导员要统筹制定指导方案。开展育种、栽培、装备、管理等方面的入户指导、培训和信息服务。不断提高设施农业种植户、养殖户的学习接受能力、自我发展能 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每名技术指导员一般要联系20个示范户。在生产关键环节必须到户指导,并结合农事活动的实际需要。经常回访,帮助解决生产实际难题。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技术指导单位、技术 指导员、示范户四者之间要分别签订技术服务合同,明确各方的责任、权利、义务,加强检查与考核。对表现突出的技术指导员和带动作用 明显的种养户给予奖励。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龙头企业技术扩散的推广。

2.2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龙头企业技术扩散的推广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农技推广网络的有效补充和延伸, 具有很高的实践意义和现实意义。相对于单个农户,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信息采集、技术采用、市场开拓三个方面有明显优势;相对于政府部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农民集体进入市场的载体,也是农业信息化的组织载体,在带领农民开拓市场方面有较为准确的切入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既是信息源、也是信息宿,更容易贴近设施农业种养户及满足其需求,是及时、准确、高效信息供应的忠实服务者。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专业化管理、市场化经营,可以引导会员农户科学决策,减少设施农业生产的盲目性,降低风险。

2.3农业教科研机构与技术市场的推广

近年来,浙江农林大学及在杭科研机构为提高教学、科研质量,经常会把某地一些设施农业生产基地作为自己的实践环节。这样双方就建立了互惠互利的合作机 制,一方提供实践基地、另一方派出有经验的专家技术人员到生产基地蹲点,参与技术开发、技术指导、技术培训和信息咨询等技术推广活动。在农科教结合中,要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和适用技术培训工作,提高广大农民的素质,培养一大批扎根于农村的科技力量,是科教兴农的重要环节。农村职业技术教育要始终坚持为5年杭州电大毕业论文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服务的方针,贯彻因地制宜、按需施教、灵活多样、注重实效的原则。特别是适用技术培训更有针对性,把培训农民与技术推广紧密联系起来,农技推广、科研、教育等部门应积极参与和密切配合。浙江农林大学、 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对具有商品属性的物化类和部分易控制技术成果,虽然进入市场,但由于农业成果的生态区域性、不稳定性、时效性、时序性等特点,对价格的确定、风险的界定、权限的规定等问题,决定了推广技术的不确定因素的增加,因此必须制定细致的规范,加强政府在其中的引导作用。

总之,提高设施农业技术推广效率,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涉及 推广系统、用户系统、研究和管理系统等。在某地郊区型现代农业建 设过程中,促进设施农业发展要深化体制改革,逐步完善多元化的技 术推广机制,把政府推广机构、高校推广机构、农业科研院所推广机 构、涉农企业及民间推广组织等有机结合起来,各显所能、优势互补, 多层次、多渠道的开展设施农业技术推广。 [科]

【参考文献】

[1]高启杰.农业推广学.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5,8.

上一篇:辩论赛主题和辩题下一篇:2017年阳光幼儿园班级安全工作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