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质量分析会议

2024-07-05

教育质量分析会议(共8篇)

1.教育质量分析会议 篇一

全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是教育系统落实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的一次重要会议。依法治教、依法治校是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有力保障,是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我们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就是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破解体制机制障碍,推动教育改革发展迈上新台阶。

自1978年恢复研究生教育以来,这是首次以质量为主题召开全国性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对于落实十八届三中和四中全会精神、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国务院决策部署,统一认识,深化改革,建章立制,提高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不断深化,质量稳步提升

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恢复发F展与改革开放进程是同步的。改革开放36年来,研究生教育走过了从小到大、快速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实现了自主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战略目标,成为具有全球影响的研究生教育大国。特别是20xx年教育规划纲要实施以来,研究生教育培养类型不断丰富,基本形成学术型与应用型人才并重的培养格局,服务国家需求能力持续增强。高校500多个学科进入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前1%,排在全球第六,50多个学科进入世界同类学科前列,部分进入世界一流,学科整体水平显著提高。我国与41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学历学位互认协定,合作办学项目达188个,来华攻读博士硕士学位的留学生比增加2倍多,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20xx年启动的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确立了“以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为主线”、“更加突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更加突出科教结合和产学结合,更加突出对外开放”的总体思路。一年来,各项工作协同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迈出新的步伐。

第一,学位授权体系日益健全。学位授权主动服务国家需求,面向科学前沿,不断优化人才培养的学科和类型的结构,提高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一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取消了一批审批事项,构建以政府、学校、社会新型关系为核心,符合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律的治理体系。二是建立学术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机制。进一步扩大培养单位办学自主权,鼓励培养单位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自身特色,按规则自主调整学位授权点,增强学科管理的灵活性。三是改革专业学位授权审核,不再把拥有学术学位授权点作为增列专业学位授权点的先决条件,允许符合条件的培养单位直接申请增设专业学位点,并鼓励将学术学位点调整为专业学位点,有103个学术学位点进行了调整,促进培养单位特色发展。

第二,质量保障体系逐步确立。加强顶层设计,在质量保证、学位授权点评估、论文抽检等方面出台的6个文件,得到各方高度认同,普遍认为标志着研究生教育开始进入“质量时代”。这一体系有四大亮点:一是“五位一体”,实现政府、学校、学术组织、行业部门、社会机构各司其职、协同配合,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完善从过程到结果全方位保障,做到不越位、不缺位、不错位。二是重心下移,明确培养单位是质量保障的第一主体,发挥研究生和导师作用,把质量保障落实到各个培养环节。三是特色发展,在保证基本质量的基础上,鼓励引导培养单位按照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分类管理、分类评价。四是加强质量文化建设,增强导师和研究生的质量意识,引导培养单位营造体现发展定位、学术传统与特色的质量文化,按照更高标准争创一流。

第三,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深化。一是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探索博士招生“申请—考核”制,突出专业背景和科研能力等考察。完善推荐免试,不再硬性规定推免比例,打破生源壁垒,引入竞争机制,激励培养单位提高招生质量。优化结构,提高专业学位硕士招生比例,招生人数占硕士录取总规模由的7%提高到今年的45%。二是改革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培养质量稳步提升。支持培养单位建立具有特色的培养模式。如有的培养单位主动邀请行业企业参与,共同制订培养方案;有的与企业紧密合作,互派导师,建立稳定的实践基地;有的调整培养内容,加强与特定职业人才实际能力要求的衔接。特别是医教协同取得重大进展,实现了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有机衔接。三是改革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推动培养单位以科教结合为突破口,创新培养模式。建立研究生教育与国家重大工程(项目)紧密结合的新机制,推动高校与科研院所联合培养博士生。各培养单位因校制宜,大胆创新。如有的高校与世界一流大学开展学位联授互授;有的明确提出,博士生教育要以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学术创新人才为目标;有的打破院系壁垒,积极探索学科交叉,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四是加强协同育人。加强“211工程”、“985工程”和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计划”)等高等教育重大项目与研究生培养的协同,将研究生的培养、科研和使用有机结合,有效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第四,投入保障显著增强。坚持深化改革和加大投入并重,切实提高研究生教育保障力度。一是健全了投入机制。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培养单位多渠道筹集经费的投入机制。各省(区、市)结合实际确定本地区生均综合定额拨款,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并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办学条件和居民承受能力,合理确定收费标准。二是加大了投入力度。从今年9月起,中央部门所属高校的生均综合定额拨款大幅提高,硕士生从每人每年1万元提高到2.2万元,博士生从每人每年1.2万元提高到2.8万元,地方所属高校参照执行。仅此一项,中央和地方财政每年增加投入200多亿元。三是完善了奖助体系。从今年秋季开始,在对新入学研究生实行全面收费的同时,进一步加大资助比例和水平,特别是加大对基础学科和国家急需学科的支持,加大对优秀研究生的奖励力度,加大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力度,研究生奖助经费增加140多亿元。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财政收入增幅放缓的形势下,做到这一点实属不易。

第五,研究生参与科技创新的广度深度不断拓展。据统计,2011-在校研究生对国际高水平论文贡献率达36.8%,对国内高水平论文贡献率达32.3%。20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得者中,近80%是国内博士。许多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研究成果,主要研咳嗽倍际俏颐亲约号嘌牟┦浚缜寤笱У难漳淌谘芯孔樵谑澜缟鲜状谓馕隽巳嗽雌咸烟亲说鞍椎木褰峁梗本┐笱У牡撕昕淌谕哦成功将小鼠的皮肤细胞诱导成全能干细胞并克隆出后代,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潘建伟教授团队测出量子纠缠速度下限等。

总的看,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进展顺利,成果显著。深化改革日益成为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主基调,抓内涵促质量日益成为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主旋律,服务经济社会需求日益成为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主方向。多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研究生教育,将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统筹谋划改革,转变职能,简政放权,加强顶层设计。国务院有关部门协同推进改革,财政部、发展改革委推动投入机制和资助机制改革,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推进专业学位教育与职业资格的衔接,卫生计生委等六部门推进医教协同,中国科协、中科院、工程院和社科院共同推进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科技部、自然科学基金会大幅提高对研究生参与科研的支持力度。各地区、各单位积极实施改革,90%以上的研究生培养高校制订综合改革方案。社会各界大力支持改革,新闻媒体广泛报道,社会共识度不断提高。在此,我向奋战在研究生教育战线的全体同志,向关心支持研究生教育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感谢!

二、研究生教育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质量提升的紧迫性更加突出

研究生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顶端和国家创新体系的生力军,承担着“高端人才供给”和“科学技术创新”的双重使命,我们必须立足现代化建设大局,深刻把握全球经济科技竞争新趋势,切实增强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

第一,从历史地位看,研究生教育对实现国家战略、促进现代化强国建设具有重大意义。近代以来大部分重大科学发现和知识创新都是由研究型大学推动的,研究生教育在世界重大变革和科技创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8,德国开创了现代研究生教育的先河,把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紧密结合,很快取代法国成为世界科技中心。美国借鉴德国经验,建立现代研究生院制度,加强应用科学研究,到20世纪中叶超越欧洲成为世界科技和经济的中心。日本二战后提出“科技立国”战略,把研究生教育作为发展重点,使大学成为日本高科技产业的策源地。当今时代,全球范围内科技创新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呈现出历史性 交汇。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人才的极端重要性,高端人才已成为争夺的焦点。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把研究生教育作为培养和吸引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美国近年来发布了一系列提升研究生教育创新力和竞争力的法案和报告,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保持研究生教育的领先地位,吸引大量海外优秀学生和顶尖学者。欧盟自启动博洛尼亚进程以来,千方百计增强欧洲研究生教育的竞争力,吸引各国优秀学生攻读其博士学位。总的看,研究生教育是国家人才竞争和科技竞争的集中体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要素之一。可以说,没有强大的研究生教育,就没有强大的创新体系。我们必须充分认识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性,增强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切实提高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增强我国研究生教育的竞争力、吸引力和培养能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形成优势。

第二,从肩负的使命看,研究生教育是我国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重要支撑。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改革发展进入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支撑发展的要素条件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以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为主要特征的新常态,正在深刻改变中国经济的面貌。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央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寄予极高期望,加快顶层设计,就是要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实到现代化建设整个进程,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通道。今年,国务院出台了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近期,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了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两个文件。这些都是真招、实招、硬招。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要突破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强调,要突破体制机制障碍,给创新、创造人才更广泛的空间,让中国的“人口红利”转化为“人才红利”。可以说,没有人才优势就不可能有创新优势、科技优势、产业优势。研究生教育作为教育、科技的最佳结合,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必须主动服务国家需求,为推动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进中高端,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养数量更多、质量更高的优秀人才。

第三,从面临的主要问题看,提高质量、内涵发展是新时期研究生教育的核心任务。我国研究生教育近些年发展迅速,取得的成绩是巨大的,为国家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在新的形势下,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与中央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盼相比,与肩负的使命相比,与国际高水平研究生教育相比,仍然存在明显差距。一是发展理念尚未完全转变。有些培养单位工作重心尚未完全转变到内涵发展的道路上来,提高质量还没有完全成为学校、导师和研究生的自觉意识。有些单位盲目扩张发展的冲动依然存在,在研究生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生源质量不佳的情况下,仍然把增设学位授权点、增加招生指标作为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点;有的培养单位对于在经费、课题、成果等方面不具备条件的导师还允许招收培养研究生;有的培养单位质量控制意识不强,还存在薄弱环节,已毕业学生的博士学位论文被抽检出不合格的情况仍然存在。二是创新能力培养亟须加强。这是我们与发达国家高水平研究生教育的最大差距。我国博士学位论文选题的前沿性、创新性不足,缺乏时代性和国际视野。培养单位对研究生的批判精神、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重视不够,博士生在开辟新研究领域、运用新视角新方法、提出独创性见解等原始创新方面存在明显不足。三是质量保障和监督力度还需加大。部分培养单位质量管理制度存在明显缺失,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不健全;质量保障制度执行不到位,提高质量的内生动力不足;导师育人和研究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出口把关不严,缺少有效可行的分流淘汰机制;学风建设的任务仍然艰巨,学术不端行为时有发生。没有健全的质量保障和监督体系、没有严格的执行,提高质量就无从谈起,更谈不上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总之,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使研究生教育成为高端人才的聚集器,会聚和造就有全球竞争力的优秀人才,形成新的“高端人才红利”;成为国家科技创新的倍增器,产出更多更好的科研成果,使创新成为驱动发展的内生动力和主导力量;成为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创新的推进器,集成世界文明之优长,兼具跨文化对话之视野,为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人文交流贡献力量。

三、坚持问题导向,依法深化改革,全面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

当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已全面启动,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抓住机遇,突出重点,多措并举,牢牢扭住质量核心不动摇,进一步深化改革,推进依法治教,使研究生教育质量有一个大的提高。这里,我重点强调七个方面。

第一,牢固树立科学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观。科学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观必须把握好四个方面:一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我国在校研究生近180万,其中博士生近30万。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仅是关乎成长成才的实际问题,也是关乎现代化建设全局的原则性问题。在今年“五四”讲话中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提出了“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要求。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公民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我们要深刻领会,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把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培养全过程,真正培养出具有坚定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高度社会责任感、强烈创新精神、精深专业素养和开阔国际视野的高层次专门人才。二是处理好规模与质量的关系。新世纪以来,研究生教育规模快速发展,总体上反映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需求。但不可否认,在规模扩大的过程中一些培养单位也存在教育质量跟不上的问题。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追求质量、内涵发展是研究生教育最核心、最本质的要求。今后规模的发展,必须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与导师队伍建设、质量保障制度的完善相适应,在坚持质量第一的基础上稳步有序推进。三是统筹好服务需求与优化结构的对接。没有良好的结构,就不会有高质量的研究生教育。从学科结构看,要加快发展新兴交叉学科,特别是一些国家发展急需、影响未来发展的学科;从区域布局看,要加强研究生教育结构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紧密对接;从培养结构看,要紧紧抓住就业和社会发展趋势,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合理衔接。四是把握好既要借鉴又要弘扬的要求。西方发达国家研究生教育已有200多年历史,积累了较为成熟的经验,规则、标准和法律保障较为严格,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我们不能盲目照搬照抄,否则就会水土不服。这些年来我们自己也有不少好的做法,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遵循教育规律,真正使研究生教育办出中国特色、办出世界水平。

第二,加快推进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这是提升质量的重点和难点。要加强系统设计,注重个性培养,形成针对性强、更加灵活的培养模式。一是以提高人才选拔质量为目标,改革考试招生制度。各方面反映比较强烈的问题,主要是现行制度不能有效考察学生的专业素养、学术潜质和职业能力,导师招生权落实不够。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精神,深化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根据培养目标的不同要求,改革硕士生入学考试科目内容,逐步实行分类考试,学术学位研究生重点考察专业素养和创新潜质,专业学位研究生重点考察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博士生招考要逐步建立“申请—考核”制,注重对学生专业素养、研究能力和创新潜质的综合评价。二是以提高创新能力为重点,改革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统筹安排硕士和博士培养阶段,促进课程学习和科研训练的有机结合,鼓励科教结合、多学科交叉培养。要加强课程建设,把培养目标和学位要求作为课程体系设计的根本依据,强化课程的前沿性、系统性,整体优化课程体系。三是以提高实践能力为重点,加大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加强实践能力训练,明确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内容、学时和比例,规范教学程序,提高教学质量。要建立稳定规范的联合培养基地,鼓励行业企业全方位参与,大力推动专业学位与职业资格有机衔接。四是发挥高水平大学的引领作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必须把研究生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在导师队伍建设、研究生招生、课程学习、学术训练、实践教学、价值观培育、能力培养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建立与国际高水平大学质量可比的培养体系,带动我国研究生教育水平整体提高。

第三,大力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在今年教师节座谈会上强调,做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指出,希望广大教师增强责任感,努力提高师德修养和教学水平,真正做到为人师表、授业解惑。这是对所有导师提出的要求。当前,导师队伍总体上是好的,但也存在着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如有的责任心不强,不关心学生的日常学习和思想状况,论文指导不够;有的没有担负起育人职责,“育人”、“用人”关系颠倒;有的学术自律不够,剽窃、造假等学术不端行为时有发生。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各单位一定要把导师队伍建设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抓紧抓好。首先要改革评价机制,改变单一以科研为导向的导师评价机制,把对学生的学业指导、学术交流、思想政治教育、学术道德教育和学术训练等纳入导师评价,鼓励研究生参与对导师人才培养工作的评价。其次要提高教学指导能力。这是做好导师的基础。不是学术水平越高指导能力就越强,指导好研究生也是一门学问。要加强导师培训,支持学术交流和访学,重视发挥导师团队作用。第三要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学风、师风直接关系研究生成长成才。学校主要领导、院系主要领导必须亲自抓,把学风教育纳入研究生培养各环节,把学风教育做实、做硬。要进一步强化导师对学生学风教育的职责,把学生的学风情况作为导师考核的要素,建立强制性的青年教师和导师定期培训制度。名师出高徒,我们要努力建设一支造诣精深、德学双馨的导师队伍,为提高质量夯实根基。

第四,建立健全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培养单位是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第一责任主体,必须加快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一要科学确定培养目标。根据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及学校办学定位和服务对象,合理确定研究生教育层次、类型、规模和结构,制定与本单位办学水平相一致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标准。二要建立健全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参照学位授予单位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基本规范,完善各项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制度,并保证有效执行,发挥自主办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三要建立研究生教育自我评估制度。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统筹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定期开展自我诊断式评估,自主确定与学校办学目标相一致的评估标准,鼓励教师和研究生积极参与,通过评估增强导师和研究生的质量意识。要根据评估结果,自主调整学位授权点,不断优化学科结构。四要建立研究生教育质量信息公开机制。主动向社会发布研究生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建立毕业生培养质量反馈机制,开展质量跟踪调查,听取用人单位意见,不断改进培养工作。

第五,切实强化外部质量评价与监督。从国际上看,大致有三类模式,一是以社会机构监督为主导,二是以政府监督为主导,三是以政府授权的社会机构监督为主导。我们要博采众长,构建符合中国实际和教育规律的质量监督体系。一要转变职能、简政放权。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要以学位授权点的结构优化和质量监督为重点,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加快学位授权审核制度改革,改革学位证书制发管理办法,激发办学活力。加强省级政府的统筹管理和监管职责。对不能保证质量的坚决撤销学位授权。二要完善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制度。以培养单位自我评估为基础,科学设计自评与抽评相结合的制度,突出人才培养这一核心;打破学位授权点终身制,建立强制退出机制,推动动态调整。三要建立绩效拨款制度。加强财政拨款与教育质量的有效衔接,激励高校自主推进改革,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四要加强第三方监督。培育独立科学公正的第三方监督机构,建立政府、高校、第三方协同配合的监督新机制。政府和高校要加大信息公开,引导社会合理参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要强化标准,明确导向,真正把质量保障监督做实、做严、做到位。

第六,扎实推进研究生教育法治化进程。十八届四中全会描绘了法治中国的蓝图,对完善教育等方面法律法规提出了要求。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要深入落实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牢牢把握健全制度、完善规范、明确标准、强化监督的总要求,使每一项重大决策和规定都有法律依据,确保改革在法治轨道上顺利推进。一是加快健全法律法规体系。1980年通过的学位条例是新中国教育领域的第一部法律,对一个条款作了修正。30多年过去了,不少内容已明显滞后,亟须加快修法进程。要做好有关法律法规的立、改、废、释,构建位阶分明、系统完整的法规体系。二是切实依法治教。严格履行中央、地方和培养单位的法定职责,推动学位授权、管理体制改革,加大区域统筹,扩大办学自主权,健全学位争议多元解决机制,使各层面的权力在法律框架内行使。要简政放权,该放的坚决放下去,该管的真正管好,加快建立科学规范、符合规律的治理体系。国务院已经启动了“十三五”规划的研制,教育部也要及早研究制定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十三五”规划。

第七,不断提高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水平。在我国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的今天,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意义更加重大。一要重视高水平师资的引进。既要筑好“巢”,通过签证便利化等措施,营造良好环境,推动师资来源国际化;又要把好关,会聚有真才实学的优秀人才。二要深化务实合作。推动中外合作办学、合作研究,支持与高水平大学开展联合学位等项目,促进我国研究生教育水平的提高,吸引和留住国内顶尖本科生。好大学、好学科要主动参与全球和区域性的重大项目,努力成为引导者和规则制定者。三要扩大来华攻读学位的留学生规模。建立更灵活的招生制度,健全奖助体系,吸引全球特别是发达国家优秀青年来华攻读。改进教学环境和方式,营造多元文化交融的培养氛围。四要参与人文交流。我们已建立了中美、中俄、中英、中欧、中法五大人文交流高级别磋商机制,要在机制框架内推动更多的师生交流、联合培养、学术合作,为提高教育质量创造更好条件。

全面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同志为的党中央周围,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和要求,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开创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局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教育质量分析会议 篇二

如何办好大学, 有很多“经典”、很多“说法”, 也有很多新的“经验”、新的理念。作为高校的领导, 高校的办学者, 究竟应该把握哪些?哪些是要常念的经?是不是有些根本的东西是必须遵循的, 有的“经”是必须经常念的?对此, 多年来也一直在探讨。

一、培养人是根本任务

大学有许多任务, 也有许多功能, 各个国家各位校长都有不少的创造, 都在苦苦地探求。但是如果要问大学的“根本”任务是什么?一说“根本”, 我想大家都会认真地想一下。根本任务是什么, 根本任务是培养人!这可能是大多数办学者的共同回答。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 这个话说得太熟了, 都说烂了。但是真正做到就不是那么容易了。并且在我的阅历中, 感到这已逐渐成为一个学校办学水平高低、学校办学成熟与否、办学者水平高低的一个标志、一个尺度。能否自觉地坚持培养人是根本任务, 确实可以认为是一位校长、书记办学思想明确与否, 办学水平高低的重要衡量标准。

二、质量是生命线

大学有科学研究的质量, 有管理的水平与质量, 等等, 但根本的是人才培养的质量、教学的质量。人才培养的质量决定了学校对社会的贡献、学校在社会的地位、学校的生命力, 所以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

三、本科教育是基础

本科教育阶段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阶段, 是一个人知识积累、专业入门、素质养成的关键阶段, 忽视了这个阶段的教育就是误人子弟的教育。人一辈子最值得回顾的是在本科期间接受的教育, 所以要高度重视本科阶段的教育。一个学校教学的好坏、质量的高低, 最重要的是体现在本科教育阶段。

四、知识、能力、素质———培养人的“三要素”

大学人才的培养要传授知识, 同时也要提高能力。对于能力的要求和表述, 各个学校应有所不同, 不同的历史阶段也应有不同的侧重。为了使知识、能力更好地发挥作用, 还要提升人的素质。素质一般概括为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学校对学生的培养要把握三要素, 即知识、能力和素质。

概而言之, 培养人是学校的根本任务, 提高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 本科教育是基础, 知识、能力、素质是培养人的三要素, 这就是高校办学中要常念的经典。

(周远清,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教授, 北京

100082)

摘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有四大经典需要常念。一是培养人是学校的根本任务, 二是提高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 三是本科教育是基础, 四是知识、能力、素质是培养人的三要素。

3.教育质量构成与评价要素分析 篇三

【关键词】教育水平;教育效果;质量评价;多元评估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24-0024-04

【作者简介】眭律铭,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无锡,214000)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学校教学管理。

研究职业学校的教育质量,首先要清楚什么是教育质量,教育质量由哪些要素构成,各要素之间是什么关系;其次要研究如何真实反映教育质量的水平和效果,谁是评价的主体、谁是客体,评价什么内容,应该如何进行;最后要研究质量监控机制,构建什么模型,建立监控机制的目的是什么,依据是什么,运行如何保障。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有很多,提高教育质量要从正确评价教育质量着手,从教学实际出发。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研究教育质量,客观、科学、全面地评价教育质量,是做好教学管理工作的中心任务,也是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当前职业教育质量状况几点分析

我国的职业教育,在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后,如今在国家经济建设中扮演着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今天,职业教育的发展显得尤其突出和迫切。每年有近百分之五十、400万以上的初中毕业生步入中等职业教育的校园,把这些学生培养成材,是赋予职业教育的艰巨任务,也是对职业教育的无限期望和信任。但是,就当前来讲,职业教育与我国经济发展的目标和社会对职业人才的需求相比,还是存在诸多不足和缺陷。《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当前职业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结构不尽合理,质量有待提高,办学条件薄弱,体制机制不畅。”传统的职业教育体制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职业教育更大作用、转变培养模式、调整教育结构、促进职业教育升级产生了制约作用。

(一)教育水平不足

由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各地各校的基本办学条件也不同,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对职业教育协调管理的政策、措施和支持力度存在较大差异,部分职业学校基本设施陈旧,导致职业教育的功能未能正常发挥,产生了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象,这是影响教学质量的条件制约因素。

(二)职业培训不够

许多职业学校偏重学历教育现象依然存在,教学模式、教学管理,甚至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都沿用普通教育的模式,职业学校设置专业缺乏对当地需求的考察,职业培训师资不足、装备落后,技能培训力不从心。这种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脱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脱节、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脱节的现状是影响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

(三)资源配置不均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带动了职业学校的技能培训质量提升,培养了许多品学兼优的金牌选手,给企业带来了几许期盼,猎头公司纷纷重金寻觅,得奖学生炙手可热,表现出了职业教育的魅力所在。但是,职业学校有限的教学资源(设备、师资、时间等)只能更多地配置给能出成绩的学生,这种教学资源配置不均的现象,影响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是影响学校教学质量的管理因素。

(四)育人用人分离

没有明确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和责任,校企合作办学变成了企业的负担,没有互惠互利、没有双赢的教育制度,实际上造成了职业教育的“单轨模式”。职业教育与企业利益分离,得不到企业的有力支持,这是影响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

(五)评价机制落后

职业学校的教育质量评价机制缺乏社会评价主体,评价目标在执行评价工作中得不到体现,评价对象有失偏颇,评价方式不尽合理,评价内容不够全面,学校内部质量保障系统落后,评价标准局限于课程考试成绩,影响教育质量评价的全面性和真实性,这是教育质量评价的重大缺陷。

二、职业教育质量构成要素分析

教育质量是指“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程度”(《教育大辞典》),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上。教育质量的评判标准是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教育目的是使受教育者达到的一般质量要求,也是教育的根本质量要求,培养目标是使受教育者达到的具体质量要求,它由学校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决定,是衡量人才培养是否合格的质量规格。

(一)教育质量水平

教育质量的水平(以下简称“教育水平”)是实施教学的保证,指的是学校对培养对象实施教育教学的条件、能力、方法。应该注意的是,教育水平是保证教育质量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没有一定的教育水平就没有一定的教育质量,但不能说教育水平高、办学条件好,教育质量就一定高。学生素养、知识和技能的多寡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教学效果,所以,教学质量是评判教育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的综合性指标。

(二)教育质量效果

教育质量的效果(以下简称“教育效果”),指的是培养对象达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程度,是教育教学实施的反映。对于职业教育来讲,教育效果是受教育者掌握知识技能和养成职业素质的程度,以及今后适应技术进步和自身发展的能力和经验的多少。

(三)学科教学质量

学科教学质量简称教学质量,是学科教学效果的反映,各学科教学质量的总和构成专业培养目标的达成度。教学质量有别于教育质量,指的是一种以人为对象的特殊的工作品质,体现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具有目标的明确性、内容的综合性、方法的多样性、主体的交互性等特点。

三、职业教育质量评价要素分析

教育质量主要由教育水平和教育效果两大部分构成。对于职业教育来说,教育效果往往受制于办学条件,提高教育水平是一项投资大、周期长的工作,场地环境的改善、仪器设备的配置、师资力量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但是,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和改革教学管理,使其适应职业教育发展需要并处于高水平运行状态,是学校内部能够做到并且应该做好的事情。

职业学校的教育效果之所以长期饱受诟病,根本原因是部分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在实际工作时并未“达标”,从而导致了社会对职业教育产生“偏见”,认为职校生知识不如高中生,操作不如学徒生,不少家长也认为学技能没有用,上职校没前途。这种对教育质量的评价虽然有失偏颇,却是对职业学校教育效果不满的直接反映。

质量评价要全面反映教育效果,要找出影响教学质量的真正原因,提出改进教学的方法和措施。职业学校建立和实施“多元”质量评估制度是新形势下自身发展的需要。按照事物客观规律和内在联系,重新确立质量评价的目标、主体、对象,研究质量评价的方式、标准和内容,是当前提高教育质量的紧迫任务。

(一)教育质量的评价主体

评价主体是教育质量评判工作的实施者。评价主体长期以来由学校担任,测评学校现有教育水平下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掌握程度。对于职业学校而言,这种质量评价模式有脱离实际的嫌疑,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是否符合将来从事职业工作的需要,学校说了不算。社会评价主体的缺失,架空了质量评价的基础,脱离了质量评价的初衷,是影响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职业学校是培养人的地方,服务对象首先是学生,但最终是为企业服务的,其教育效果如何,应该由社会(用人企业、受教育者个体)来评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必须得到社会的参与、企业的支持。

评价主体的多元性是职业学校教育质量评价要素构成的特点之一,教育质量的评价主体应由参与教育实施和教育服务的对象构成,至少应包括学校、社会(企业)、受教育者和教学人员。

1.学校是实施教育活动的主体,进行教育质量评价是其履行教育职能、自我控制工作质量的本职要求,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对教育质量负有全面管理职能。

2.社会、企业既是职业学校的服务对象,也是实施职业教育的合作伙伴,发挥好用人单位的质量评价功能,是办好职业教育的根本所在。

3.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也是学校的第一服务对象,学校提供的教育服务如何、教师教学水平怎样、自己的需求能否满足、日后的职业工作能否胜任、家长的期望需求是什么等等,是教育质量评价的关键所在。只有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才能有效提高教育质量。

4.教师是实施学科教学的一线人员,其工作质量既反映学校整体的教育水平,也反映教学效果的好坏。值得注意的是,作为教育质量评价的主体,教师的工作态度对教育评价有直接的影响。

(二)教育质量的评价客体

评价客体是教育质量评判工作的对象。评价客体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受教育者,这一点是有关各方的共识。但是,教育水平是教育质量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实际上也是评价客体,在评价教学效果的同时,如果忽略了对教育水平的评估,就会导致教育质量评价的不完整和不稳定。

评价客体的多元性是教育质量评价要素构成的特点之二,职业教育的质量评价对象,既包含“人”的因素,也包含教学实施的条件、模式和方法。

1.学导双方是学科教学实施的主要对象,教学质量是学校教育效果的主要体现,评价教学质量,师生双方是决定性评价对象(教师和学生既是评价主体,也是评价客体)。

2.培养目标是专业培养的人才规格和教学实施的目的。培养目标是否符合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企业的要求,以及学校执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程度,直接影响培养质量,所以要对其作出社会服务性和企业需要性评价,这是教育质量的方向性评价对象。

3.教学条件是体现职业学校教育特质的关键要素。根据专业和课程特点,满足“课程对接岗位”要求,融学习于生产之中的教学保障程度,是教育质量的保障性评价对象。

4.教育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由教学模式决定。“理论对接实践、课程对接岗位、培养对接使用”的目的,是要在教学上突出技能培养,这是教育质量的制约性评价对象。

(三)教育质量的评价目标

评价目标是评价活动本身的工作要求和最终目的。评价目标的制定,一要能全面、真实、科学、及时地反映教学实施效果;二要能提供真实有效的信息数据,反映教学实施的整体水平和差距。评价目标也应该是多元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个体能力。评价活动要能根据“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衡量学生个体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自觉性、积极性,真实反映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团队能力。评价工作要检验职业教育“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考量学生的团队意识、大局意识,总体反映学生团队工作的协作能力。

3.职业能力。评价重点是“专业对接职业、课程对接岗位”的课程模式,考查学生从事岗位工作的职业素养,全面反映学生胜任生产岗位要求的独立工作能力。

4.创新能力。评价目的是根据“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相融合的原则,从岗位生产实际出发,考查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科学反映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育质量的评价方式

教育质量的评价方式,是指实施评价工作的组织、程序、方法和依据,主要由评价机构和评价标准两大部分组成。职业学校教育质量评价方式应针对人才培养结构模式,适应学科(课程)教学特点,全面反映教育效果。

1.评价组织是开展教育质量评价活动的机构。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决定了教育质量评价组织的构成,必须包含企业、社会组织、学校和师生。评价组织中的具体成员不是一成不变的,一般应该随着评价目标、评价内容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在实施质量评价的工作中,评价机构的组织形式如何确定,评价主体的积极作用如何体现,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改进的重要课题。

2.评价标准是测评教育质量的依据。评价标准一是指应达到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亦即质量标准;二是指实施评价活动的模式与方法。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用科学的方法、依据培养目标对教育质量进行评价是相依相存的完整过程,两者缺一不可。没有衡量标准的评价方法是主观臆断,不通过规范的程序、不采用科学的方法取得的评价结果是虚假信息。

3.评价模式指实施评价活动的制度与方式。要发挥好(多元)评价模式的作用,精心选择评价方式,并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升级、更新评价方式。

4.评价方法是一种工艺技术,即对什么事物、在什么时候、在何种场合、通过什么途径、按何种流程、采用何种手段实施评价活动的工艺规范。评价方法的水平层次,决定评价活动的质量高低。职业教育的质量评价方法比普通教育要多样和复杂得多,因为职业学校承担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培养的任务,需要评价的对象和内容较多,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对不同内容、不同对象应制定和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只有遵循严谨的工作规范,才能高质量地实施质量评价工作。

(五)质量评价的内容

教育质量有宏观与微观之分。宏观层面的教育质量是指整个教育体系与系统规模、结构、效益之间的协调机制,它以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是否协调一致为标准;微观层面的教育质量就是指“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程度”。教育水平反映的是学校的教育保障条件,教育效果则反映学校达到教育培养目标的程度,亦即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两者既相对独立,又有相互融合的地方。

1.教育保障条件。教育保障条件大致包括:学生数量与学校面积、图书资料与媒体技术、专业设置与师资力量、教学设备与训练场所、校企合作与教育技术、教学管理与后勤服务、校园文化与学生社团、学术研究与教育科研、文化交流与国际合作等等。

国家对职业学校办学资质进行考核,对于需要资金用于教育发展的学校,地方政府也有财政拨款制度予以支持。教育水平依赖于资金,但绝不等于资金。职业学校的管理要紧跟国家经济发展,紧跟技术进步,既要有统筹兼顾的思想,又要有长远发展的韬略,与国际接轨需要精心布局,把握机遇、抢占机遇、创造机遇。

提高职业学校的教育保障水平,首先是做好规划管理工作。根据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设置适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职业专业和相应课程,投入切合专业训练需要的教学设备,配备满足学科教学需要的师资力量,设计符合企业生产需要的培训方案,规划符合专业成长需要的学生活动,强化实际应用需要的教育科研,驱动双赢互利的合作办学。规划管理的重点是做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突出教学计划的完整性、教学内容的合理性和培养目标的可实现性。其次是教学管理。经营好一所学校,教学管理是重要环节。学校教学管理部门是教学实施的保障机构,教学管理工作水平反映的是学校教学的保障质量。发挥教学管理人员的积极作用,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要保证。第三是质量管理。要使教学效果得到保障,完善和有效运行学校质量控制体系是关键环节,这也是当前职业教育相对薄弱的环节。教师的自检、部门的互检、督导的抽检和社会的终检构成完整的检测系统,及时、科学地测试和反映教学质量。参照全面质量管理模式,对教学质量的构成要素进行全面监控,建立和实施多元评估制度,是评价学校教育水平的基本内容。

2.教育培养目标。教育效果是质量评价的根本内容,培养目标的达成度是职业学校教育效果的体现。教育效果的评价指标(构成要素)应该立体设置,在职业素养、专业能力和知识技术三个维度上全面反映教学双方实现培养目标的水平。

职业素养:按照“课程对接岗位、理论对接实践”的教学原则,评价职业工作能力与岗位需求相一致的达成程度(职业素养评价指标)。

专业能力:按照“学校对接企业、专业对接职业”的教育设计,评价培养质量在职业对口要求上与社会(企业)用人需求相一致的达成程度(专业能力评价指标)。

知识技术:按照“教学突出技能、培养对接使用”的教学目标,评价操作技能与职业资格等级要求相一致的达成程度(知识技术评价指标)。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Z].北京:2014-05-02.

[2]王丽雅.发挥多元评价导向作用,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8(4):3-7.

4.质量分析会议管理制度 篇四

1、目的

建立质量分析制度,规范对生产产品质量、工艺分析研究,不断改进和提高产品质量。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质量分析的全过程。

3、职责与权限

质量部负责本制度的实施

4、内容

4.1 公司质量分析会议

4.1.1 公司质量分析会议由质量总监牵头召集,由董事长、总经理、生产技术总监、经理、研发总监、销售部等相关部门,相关人员参加,每月召开一次。4.1.2 会议内容

1)质量部汇报上次会议涉及的各产品质量检验情况,质量指标完成情况,用户反映产品质量和质量投诉情况,并加以分析。

2)检查上月度分析会提出质量改进的落实情况。

3)针对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教训,对经常出现的质量问题,提出改进措施。4)研究和处理用户对产品质量提出的意见。5)研究质量管理问题和提高产品质量举措。6)决定质量奖惩和强化质量保证体系。

4.1.3 遇到重大质量问题及时召开会议,讨论,分析事故产生的原因,对事故进行处理,并采取防范措施。

4.1.4 质量部负责做好公司《质量分析会议记录》,并分发至各有关出席的部门。4.2 生产技术部质量分析会议

4.2.1 生产技术部质量分析会议由生产技术总监主持,生产部经理、班组长参加,每月召开一次。质量部经理、QA列席会议。

4.2.2 会议检查上月分析会提出的质量改进措施的落实情况,研究生产过程中质量问题、分析各岗位质量监控状况,针对存在的质量问题,研究并制定措施。4.2.3 表彰重视质量的好人好事。

4.2.4 对质量不稳定的产品,组织技术人员调查分析原因,确保各工序岗位中间体质量稳定。

4.2.5 学习质量管理知识,强化质量意识。4.2.6 具体研究分析本岗位产品质量。4.2.7 开展提高产品质量合理化建议。4.2.8 做好质量分析会记录。

5.质量分析大会会议纪要 篇五

地点:四(5)教室

内容: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参加对象:四年级班主任及各科任老师、

主持人:

孙老师:考试是检验我们工作的一种方式,也是为我们查漏补缺提供一个依据。现在期中考试已经结束,评卷和试卷分析也都告一段落。下面请大家各自交流一下自己的体会和经验。

余老师:这次数学试题虽然有一定的难度,但是由于大家在平时的工作中注意抓住重点知识和重点学生,所以整体成绩比较好,基本达到了检测和督促的效果。但是通过考试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学生的计算习惯和准确率都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虽然这是因为低段的教学不够扎实造成的,但是我们今后还是要加强计算的训练,把学生的这一弱点补上去。

刘老师:我今年开学初接手二班,所以头一个月基本在进行常规的训练。因为二班学生比较活跃,课堂常规做得不够好,所以上课的效率不太高。经过各科老师的共同努力,在很短的时间内,二班的纪律及学习习惯都有了较大的进步和改善。但是由于二班有韩国学生和智力偏下的学生,加上两极分化比较严重,所以副平均成绩不够理想。但是我们并没有放弃,三科老师平时总是抽时间给学习困难的学生补课。下半期,我将继续努力,抓好班风和学风,积极取得家长的配合,让所有学生在学校都能学有所得。

张老师:我这个学期开始接手一班和二班的英语教学。整体来说,学生们的学习状况良好。包括二班的梁倬睿、李浩这样的学生现在都开始有学习的表现了。虽然他们的成绩还有待于提高。在这次考试中学生的问题主要存在于各个语法点上。一部分学生对语法的使用掌握得不够好,下个学期要在这个方面多下点功夫。

孙老师:三班是我一直带上来的班,由于以前流失,所以转来的学生较多,从外校带来一些不太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同时还有像李育健这样的三不管学生。学习完全要老师来督促才能完成。所以每一次考试都要在一个月前开始单独给他补课。不过大部分学生学习比较自觉,因此成绩还可以。三科老师都很尽职。从不放弃一个差生。特别是英语老师,接班之后,本班英语成绩大大提高,得到家长的一致认同。四班因为一直没有特别差的学生,所以成绩一直很好,平均分达到年级的第一名。

郑老师:四班学生比较稳定,加上我一直是班主任,所以家长也比较认同,对我们的工作也一直比较支持和配合。三科老师都比较优秀,有较好的教学方法,所以四班成绩不错。但是今年新转来几个学生在学习和习惯上存在一定的问题。所以下半学期我主要的精力要放在这几个学生的转变上。

陈老师:我教三班和五班英语,相对来说三班的成绩好抓一些,他们没有特别差的学生,而五班有诸如林佳欣、龚志豪、贺政等基础特别差而家长又不能辅导的学生。所以五班两极分化特别严重,虽然有宋智、向尚这些成绩特别拔尖的学生,但是一算平均分就被拉了下来。加上今年两个教材同时学习,这些基础差的学生就根本忙不过来,更不要说理解和掌握知识点。所以下半个学期提高这些差的学习成绩将是一个艰巨的课题。

孙老师:五班是我自己的班,学生比较活跃,读书多知识丰富,但是两极分化比较严重。除了杨锦翰患有儿童注意缺陷障碍外,还有几个问题学生,一直都在努力,也经常联系家长,但是还是有些跟不上趟,所以各科老师都有抱怨,因为太拉后腿了。因为这次三科考试都有学生单科考在了全年级的第一名。而语文去掉锦翰的成绩,平均分也在全年级的第一名。二班是新班,所以一切习惯都从头抓,好在与班主任的配合很好,所以很快得到了家长的认同。如果去掉一个新转来的韩国学生和一个智力有问题的学生,成绩也达到了年级的平均分,这让我非常得高兴。下半期我会加大对后进学生的辅导强度,把先学后教的方法切实地运用在每一篇课文的教学中,以后进生为基准进行检测,争取做到日日清,堂堂清,月月清,不把问题遗留到学期末。我希望利用教法的改变来创造奇迹。

年级组反思总结:

经过这次分析会,我们各科老师对本年级学习方法、教学教育方法有了更清晰和一致看法。现总结如下:

(一)、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

真正要提高学生的成绩,关键还是应该抓课堂效率。

课堂教学效率如何,前提在于备课。因为备好课是搞好教学的基础之基础,根本之根本。我们对于所执教的教材都应有着“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指导思想。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备课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但至少要做到以下三点:即了解学生的知识底细,明确教学目标,掌握课文的重点内容。只有知道学生该学什么,才能弄清自己该教什么,否则,闭着眼睛捉麻雀,只能是无效劳动而已。教学目标决定课堂教学的方向。课堂教学目标明确,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加强教学的针对性。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每篇待授课文,备课时就要抓住其重点,并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取其精华,安排教学密度。不必面面俱到,只需抓住关键一点,深入突破,让学生深入理解。如果学生一拿到课文,即发现有新的学习任务,而这任务又并非高不可攀,自然有了新的探索兴趣。这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一个有效的保障。“任它千瓢水,我只取一瓢饮”,这些丰富而重要的内容,只有认真备课,深钻教材,才能准确把握,深刻理解。

其次,把着力点放在学生的能力训练上。采用以能力训练为中心的基本教学体系和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主动学习和练习为主的基本教学形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学中充分利用学案来进行课堂教学,以训练为主线,使教和学都成为训练的手段,在听说读写训练的全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二)、重视学困生的辅导。

从这次期中考试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发现,在我们的学生中有一批学习成绩落后一些的同学,他们应该是我们以后工作的重心。我们将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更加去关注那些学习上需要帮助的学生。首先我们要根据学困生的心理特点、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等采取科学、合理的策略,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状态,努力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和机会,让他们不断进步,完成学习任务,成为合格的学生,我们要争做学生的朋友和知己,平等相处,坦诚相待,只有这样才能产生巨大的教育力量对比,对其产生深刻的影响和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学困生,我们要积极鼓励,多鼓励使他们产生奋发向上的精神,对学习产生兴趣,使他们拥有良好的心理基础和情感准备,在教学中,我们要给予学困生创造更多的成功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快乐,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在课堂教学中,多为学困生设计一些难题较小的问题,加大他们的参与性,对他们取得的进步,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进步,都要及时给予肯定的表扬,同时也不要忘对其鼓励,让他们能够取得更大的进步!

(三)、重视复习。

复习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把掌握的内容,通过复习更熟练;没有掌握的部分,通过复习要弄明白;忘记的,重新记起来。经科学家研究,人类的记忆有一定的遗忘规律:

第一次遗忘时间:学习记忆完毕的24小时

第二次遗忘时间:第一次遗忘时间后的第三天

第三次遗忘时间:第二次遗忘时间后的第七天

第四次遗忘时间:第三次遗忘时间后的第十五天

第五次遗忘时间:第四次遗忘时间后的第三十天

所以,不但考试前要复习,平时也应该经常性开展复习,进行有意识地、有规律地、及时地操作。每学过一个知识单元,就应该做一次复习;每个星期都应该对本周的学习内容做一次复习;每一个月也应该对该月的所有学习内容进行一次全面复习。

(四)、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考试策略和方法。

学生要考出理想的成绩,掌握扎实全面的知识自然是最重要的,但懂得一些考试的技巧也是必须的,所以,在平时,我们也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能帮助他们考出好成绩的方法。比如:

1、端正态度:考试时应严肃,认真,仔细,能够很好地遵守考场纪律,尽可能考出自己的真实水平,。

2、把握全局:先通篇浏览试题一遍,估计难度,做到心中有数。

3、先易后难:不会做的,或者很烦琐的先搁置一边,先进行下边的题目。

4、检查遗漏:做完所有的题目后,要检查所有题目,看是否有遗漏。

5、卷面整洁:注意卷面整洁,不乱涂乱画。

6、转移注意:如有不会或较难的题目,而感觉情绪紧张,就闭上眼睛深呼吸三次再继续。

7、心态平衡:在考试时不要考虑考试结果会是什么情况,要考虑现在该做什么。

6.教育质量分析会议 篇六

全市教育质量暨高中新课改推进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即将过去的一年,是全市教育战线真抓实干,硕果累累的一年,是开拓进取、锐意改革的一年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有很多宝贵的经验值得总结,我们认为最关键的有4条:1.坚持科学发展是教育事业实现跨越的根本途径十一五以来,特别是近一年来,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总体规划、科学设计、政府决策、上下联动、精心组织、务求实效”的原则,紧紧围绕“兰州教育满意行动计划”和兰州教育“1235”总体发展思路,加大改革创新力度,进一步推进理顺教育管理体制,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强化素质教育,狠抓教学绩效,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勇于探索并走上了一条符合兰州教育实际的发展路子。2.坚持改革创新是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我们坚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在办学理念、办学体制、管理机制、教育观念、教育教学管理等各个方面不断推行新举措,培植新亮点,大胆改革创新,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有效地激发了教育事业发展的生机和活力。3.坚持以人为本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基本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体现在教育上,就是要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正是这种教育理念和价值追求的现实体现。一年来,我们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教育为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思想,不断增强教育服务经济社会能力;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广大教师,把建设一支高水平、高质量的教师队伍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4.坚持依法治教是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保障依法治教是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必然要求,是推进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保障。牢固树立并坚持依法行政、依法治教、依法办学,运用法律手段调整、规范和解决教育改革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规范办学行为,提高决策水平,转变管理职能,依法决策,依法管理,推进了全市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一年来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成就,凝结着在座每位同志和全市教育系统广大师生的心血和汗水。借此机会,我代表市教育局向在座的各位,并通过你们向全市广大师生及你们的家人,表示亲切的慰问和衷心的感谢!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我们也要有清醒的认识:如学前教育存在“入园难”等问题,义务教育发展还不够均衡,校际差别、城乡差别还很大,高中教育绩效还有上升空间,各类教育发展不够协调,名优特教师总量不足、优势不突出,优质教育资源尚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的需求,我们还不能很好地处理社会矛盾在教育上折射出的问题等。这些问题,有些是共性问题,有些是个性问题,有些是客观因素造成的,有些是主观努力不够造成的。不管是共性的还是个性的,不管是主观造成的还是客观存在的,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问题即命令,要以高度负责任的态度认真研究分析,积极创新思路和举措,寻求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途径,以促进兰州教育的科学发展。新的一年承载着新的使命,新的一年将开启新的征程。让我们以只争朝夕的拼搏精神,开拓创新的胆识魄力,锲而不舍的执著干劲,咬定青山不放松,扎实工作,全力推动全市教育事业科学发展。1.以人为本的质量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新的人才观的出发点和立足点。确立以人为本的质量观意味着要把学生的`健康发展作为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内涵和首要指标。2.全体发展的质量观。教育要给予每个学生独特的具体体验,关注学生的感受,让每一个学生感到学习的乐趣,成功的志趣。教育要对每个学生的发展服务,把面向全体学生变成面向每一个学生,关注到每一个人的发展,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都在原有的潜能和基础上实现最大的发展和提高,这是教育的根本追求。3.全面发展的质量观。教育的本质就是育人,使一个自然的人变为社会的人。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个体的脑力和体力充分自由的发展,使人的自我能力不断提升。我国教育方针所指的全面发展,就是指学生各方面素质都能得到整体和谐的发展。4.可持续发展的质量观。可持续发展是从时间上讲的,这是终生发展的质量观,其本质是一种创造的、可再生的质量观。教育教学本身具有长效性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从长远的、终生发展的眼光去培养学生。衡量教育的质量,不是看现在我们的中小学生的学业成绩或奥赛成绩,5.个性发展的质量观。从心理学上说,每一个个体在先天的潜能、秉性以及后天的性格、爱好、志向、才能、适应能力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一元质量观是以固定的和绝对的标准来“剪裁”和“扼杀”这些差异,使学生的个性服从于固定的教学体系,甚至以绝对的和一元的固定标准“剥夺”许多人的受教育权。而多元质量观则要求用一种开放式的、灵活的教育教学体系,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差异和个性。用教学绩效评价,促进教育质量提高绩效评价是对不同起点学校、不同层次学校、不同生源学校、不同条件学校在一定阶段办学发展水平提高程度的评价,主要是对在原来起点上发展水平怎样、推进率多高、增幅多大的衡量。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这里我特别对广大教师提几点希望:一是要做表率之师。古人讲:“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之所以备受社会尊重,既是因为这是一个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职业,也是因为这个职业有着处处为师、事事为范的更高要求。广大教师要时刻牢记,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影响着学生的处世为人,甚至代表着时代的价值趋向和道德准则,一定要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用高尚的情操律己修身,以德治教、以身立教,先做表率、后为人师,在各个方面做榜样、做表率、做楷模,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社会的敬重和认可。二是要做博学之师。“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知识爆炸和获取知识多元化的新形势,对教师的知识视野和知识储备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更高要求。广大教师要时刻有一种紧迫感,善于运用网络等现代媒体和手段,积极主动地吸取新信息、新知识、新理论,不断充实和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始终站在知识的前沿一线,让自己的“一桶水”变成源源不断的“长流水”,用渊博的知识赢得学生的敬佩和爱戴。三是要做专家之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在中小学设置正高级教师职称,这既是对教师地位的认可和提高,也是对教师工作的更高要求。广大教师要努力做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善于运用先进的教育观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培育学生,鼓励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造性思维,引导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四是要做友爱之师。鲁迅先生说过:“教育植根于爱”。师爱是一种高尚的情感,是师德的核心,是教育的根本。只有爱学生的教师,才能教育好学生。广大教师要把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和热爱,转化为对所有学生的关爱,让师爱贯穿到教育的全过程,把学生当成朋友,与学生平等相处,在思想、学习、生活上全方位关心和爱护学生,尊重而不迁就、信任而不放纵,让学生在爱的氛围里快乐健康的成长。

7.影响高职教育质量的因素分析 篇七

关键词:高等教育,高职教育,影响因素,软件因素

一、影响高职教育质量的因素概述

通过调查和研究显示, 改革开放以后, 我国的高职教育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教育规模得到了扩大, 招生人数也在逐年增加, 每年为社会培养着一批又一批的职业技能型人才, 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然而, 我国的高等教育在发展过程中, 仍然暴露出一些问题和缺点, 阻碍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正常发展。影响高等教育质量的因素有很多, 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两类:第一, 硬件因素, 例如:由于学校的建设经费有限, 实习基地的安排不够及时, 还有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条件有待提高等;第二, 软件因素, 这也是影响高职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 主要包括教育模式、师资队伍、教育管理、考核制度、质量评价体系等等。

二、影响高职教育质量的软件因素

影响高职教育质量的因素有很多, 软件因素是提高高职教育质量的关键, 因为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着培养出来的学生的素质, 因此, 必须给予一定的重视, 下面分别介绍一些典型的软件因素:

(一) 教育管理模式。

教育管理模式与教育质量息息相关, 是决定教育水平的重要因素, 所以教育管理模式也成为影响高职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这是因为:第一, 教育管理模式应该是与时俱进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 一些陈旧的、落后的教育管理模式会逐渐被淘汰, 然而在一些高职院校中, 由于教育观念落后, 仍然沿用以前的教育管理模式, 成为了阻碍教育质量提高的因素之一;第二, 在新课改的推进过程中, 一些新的教育管理模式开始形成, 科学合理的教育管理模式能够帮助推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然而违反常规和基本常识的教育管理模式, 反而对教育质量的提高有百害而无一利。在实际教育过程中, 高职院校必须根据自身的教育特色和培养目标, 摒弃一些不适应现代教育的教育管理模式, 同时应该不断学习普通高等院校的教育管理模式, 促进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

(二) 师资力量较为薄弱。

教师在高职教育的教育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完成课堂教育的重要力量, 但是受访的专家和师生认为, 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相对比较薄弱, 主要是因为以下几点:第一, 优秀的师资队伍流失现象严重, 一些教师在高职院校中工作几年以后, 就会去本科院校进行教育, 主要是因为普通本科院校的福利待遇、教育条件和科研条件都比较好, 能够吸引教师前去教育;第二, 一些教师本身的科研能力和教育能力都相对不足, 因为高职教育要求教师不仅仅在相关的科研领域内有所成就, 理论知识要扎实, 而且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术都应该较强, 这样才能与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相吻合。但是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呈现出师资力量不足的现象, 使得教育水平相对落后。高职院校应该为教师提供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同时不断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水平, 购买一些科研需要的试验设备, 使得教师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和科研水平。

(三) 质量评价体系不完善。

在高职教育中, 质量评价体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教师、学生和学校之间通过相互评价, 能够反映出教育内容中的不足、学校的建设不足以及学生自身的不足等问题, 能够为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提供相应的参考, 使得学校、教师和学生能够有的放矢地改正。但是, 一些高职院校的质量评价体系还不完善,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一些学校还没有认识到质量评价体系的重要性, 也没有建立相应的体系, 无法及时有效地反映教师教育、学生学习和学校工作中的一些情况, 也使得一些不合理的地方无法在短时间内得到改善;第二, 一些学校虽然建立了质量评价体系, 但是形同虚设, 虽然也对一些教育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调查, 但是不分析和研究调查结果, 质量评价体系的作用无法得到体现, 反而浪费了宝贵的人力、物力。高等职业院校应该重视质量评价体系的建设, 每隔一定的时间, 对于教育成果和学习成果进行抽查, 同时注意收集学生和教师对于学校的意见, 并安排相应的工作人员对于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和整理, 将反映出的问题及时解决。

(四) 教育管理。

教育管理是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 大部分时间都是用在参与课堂教育活动中, 因此教育管理是影响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重要内容, 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的主要问题如下:第一, 教育管理的力度不够, 通过对学生和教师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 一些学生迟到、早退、旷课现象严重, 而且很多学生在上课期间不注意听讲, 玩手机、交头接耳、出去打电话等, 而教师对于这些现象不管不顾, 导致了课堂纪律混乱, 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第二, 许多教师对于教育任务和教育目标的概念和内容比较模糊, 在上课之前没有认真做好课程讲解的准备, 使得课堂的教育质量得不到保障, 讲课的内容衔接不恰当, 学生也无法跟上教师的思维, 无法取得应有的教育效果。高职院校必须加强教育的管理力度, 规范课堂秩序, 发挥教师的课堂监管作用, 对于一些学生违反课堂纪律的现象进行严惩, 同时督促教师充分准备教育材料, 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五) 考试制度不合理。

考试一直以来都是作为检验教育成果和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 通过考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水平, 教育的成果和不足等等, 但是通过对高职院校考试制度的调查发现, 考试制度不合理是很多高职院校共同存在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 在一些高职院校中, 学生普遍反映划题、划重点、划范围的现象严重, 学生平时不去上课, 在临近考试的前几周, 根据教师划的考试重点进行复习, 也能够取得不错的成绩, 这种现象不能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知识水平, 同时对于一些平时认真上课的学生不公平第二, 考试纪律较差, 在考试过程中, 作弊现象时有存在, 有些考试安排任课老师监考, 考试纪律松懈, 为学生的作弊行为提供良好的条件, 无法达到考试的真正目的。高职院校的教师和学生应该认识到考试的重要性和目的, 教师应该在平时讲课中突出考试重点, 在临考试的时候帮助学生复习, 但是不允许划重点、划题的现象存在, 同时监考老师必须保证考试的纪律, 使得考试的结果能够真实地反映一个学生的学习水平。

(六) 督导制度有待提高。

高职院校一般会安排学校督导组来解答学生平时遇到的生活上和学习上的问题, 但是一些学生普遍反应, 感受不到督导制度的作用, 主要表现在:第一, 学校督导组成员与学生的接触比较少, 除了一些班干部之外, 其他的学生很少与学校督导组进行接触, 平时的交流比较少, 学校督导组的督导作用无法体现;第二, 平时的学校督导组很少对学生进行谈话等活动, 也无法了解学生和班级内部的情况, 无法正确发挥督导制度的真正作用。高职院校应该安排专门的教师担任辅导员一职, 应该对学生平时的学习和生活进行了解, 可以采取与学生谈话的方式进行, 同时安排好班干部对班级进行管理, 定期开展班会, 组织班级活动, 不断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 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困难等。

参考文献

[1] .李建英.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院校教学方法创新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11

8.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分析 篇八

【关键词】高职院校 教育教学质量 监控体系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高职教育有着高等教育的普遍规律。同时,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过程、教学方式等因素又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尽相同,所以有着自身特有的规律。众所周知,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目前正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所以其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基本照搬照抄普通高等教育的教育教学质量监控方法,这种做法不利于体现高职教育的特殊性,无法完全适应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因此,高职院校构建全新的、符合自身特点的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势在必行、迫在眉睫。笔者根据已有的工作经验,就此问题略谈几点自己的看法,希望能对同行起到启发意义。

一、加强源头质量监控

源头质量是高职院校整个教育教学质量的基本保障,主要包括学校定位、专业设置、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加强源头质量监控基本取决于人为影响,必须得到应有的重视。

其一,加强学校定位监控。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旨在为社会输送适应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复合型劳动者,所以学校定位应该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行业为依托、以教学中心、以就业为导向、以产学研有机结合为路径,实施精品战略,促进高职生的全面发展。

其二,加强专业设置监控。鉴于办学目标的特殊性,高职院校应该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适应社会发展不断进行专业改造,适时建立新的专业增长点,财经类、旅游类、交通类、土建类、制造类等,以此形成专业特点鲜明、专业门类齐全的专业布局。

其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正所谓“名师出高徒”,高职院校要创造一切有利条件,对教师进行培训教育,使其树立终身教育意识。学校可以建立教师竞争上岗制,实现优胜劣汰;要定期组织教师参加相关培训,促使他们掌握生产过程中的新工艺和新技术,带动学生专业能力的发展;也可以聘请社会优秀企业的一线员工来学校兼职,直接将生产技术传授给学生,为学生的日后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加强教学过程质量监控

高职院校的教学过程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要对这两方面同时加强监控,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快速提升。

其一,加强理论教学过程的监控。首先,学校教务处要根据各专业的培养计划,合理制定教学进程计划,安排出每学期的理论教学任务,促使理论教学活动有序运行;其次,各院部要根据教务处的整体安排,落实爱岗敬业、治学严谨、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任课教师,对于外聘教师要严格把关;再次,高职院校还要加强课堂教学过程质量监控,主要是监控教师的备课方式、教案、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学方法等。

其二,加强实践教学过程监控。首先,加强实验课教学的质量监控,包括对实验目的、实验项目、实验内容、实验手段、实验考核的监控,高职院校实验课要尽量减少验证性实验项目,多增加设计性、应用性的实验项目;其次,加强实习实训教学质量的监控,对实习目的、实训大纲、组织形式、考核方法、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严格监控,以此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再次,对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加强监控,包括监控论文选题、指导教师素质、论文形式、技术文件和答辩等方面。

三、加强学生学习质量监控

高职教育的落脚点一直放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方面,所以必须对学生的学习质量进行监控,方能考察出高职教育教学的成效。

其一,加强学生考试成绩监控。首先,对理论课学习成绩进行监控。主要目的是通过考试构建起学生学习成绩预警机制,如果在学校组织的期末考试中有超过30%以上的学生不及格,必须建立预警机制,调整教育教学方向和手段,提升学生的理论学习成绩;其次,对实践课学习成绩进行监控,由于实践课具有流动性和分散性的特点,所以“出勤率”应该作为实践课监控标准之一。

其二,加强毕业就业监控。首先,要对学生获得的职业资格证书进行监控,比如对学生的外语、计算机、职业能力进行监控,促使学生获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增强就业竞争力;其次,对学生的毕业率进行监控,当毕业率达不到90%以上,必须预警;再次,对学生的就业率进行监控,如果学校的就业率连续两年低于所在地区同类学校就业率的平均水平,必须预警,对各个专业进行详细分析,合理设置专业,更新教材,调整教学内容或者重新选择新的企业合作伙伴,力求不断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拓宽就业市场。

总之,教育教学质量是高职院校亘古不变的主题,没有教育教学质量,高职院校的长远发展就只能沦为一句口号。高职院校必须竭尽所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样才能实现办学目标,实现自身的价值。所以高职院校要重视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增强自身含金量,在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汉邦,宋烈侠.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几点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4(02).

[2]唐永吉.高职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研究[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03).

[3]运怀英,牛一蒙.试论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监控问题[J].辽宁高职学报,2005(06).

[4]曹云亮.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特点及最新发展趋向的探讨[J].煤炭高等教育,2001(03).

[5]杨林,卢崇高.建立高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实践与思考[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03).

上一篇:大班科学活动教案《小水滴的旅行》含反思下一篇:公司处理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