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核心价值观

2024-09-25

警察核心价值观(共8篇)

1.警察核心价值观 篇一

《践行当代警察核心价值观,作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演讲稿

尊敬的各领导、同志们:大家好!我叫XX,来自XX公安局。我演讲的题目是:《践行当代警察核心价值观,作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忠诚于党、热爱人民、忠诚履职、献身使命、崇尚荣誉”是当代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它是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确保公安机关始终成为党绝对领导下的人民公安的必然要求。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行为准则。当代人民警察人核心价值观,既是激励民警忠诚使命、履行使命的基础工程又是凝聚警心、鼓舞士气的有效举措。

忠诚于党,听党话,跟党走

忠诚于党的根本要求就是要听党话,始终与党保持一致。忠诚于党是对人民警察的根本政治要求。忠诚于党,才能视党的事业高于一切,为党的事业舍得一切;忠诚于党,才能全心全意服务人民,为人民利益无私奉献;忠诚于党,才能自觉履行人民警察的神圣职责,爱岗敬业,不怕牺牲、英勇善战,圆满完成党和人民赋予我们的使命任务。

忠诚于党,就是要自觉坚持党对公安的绝对领导,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坚决听党指挥。必须坚持不懈地用党的创新理论特别是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始终保持民警理论上的清醒和政治上的坚定。必须把坚持党对公安绝对领导作为思想政治建设的着力点,更加深入地抓好警魂教育,切实打牢民警听党的话跟党走的思想基础。这既是忠诚于党内在要

求,也是践行忠诚于党的根本途径。

热爱人民,服务于人民

人民警察来自于人民、是为人民保平安,与人民血脉相连的。自人民公安诞生之日起,就把一切为了人民写在庄严的警徽上,装在我们的心坎里,人民警察始终是人民的坚强后盾,热爱人民是人民警察最高的行为准则,是人民警察理所当然的价值追求,真心热爱人民,才能赢得人民;赢得人民,就是赢得胜利,这是我们从历史和现实中得出的宝贵经验。

热爱人民就是要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重于一切,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为人民无私奉献。而在公安具体工作中,我们必须做到急为人民群众所急,想为人民群众所想,把人民群众当做贴心人,把人民群众的困难当做自己的困难去解决,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公安机关能够做的事很多,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把热爱人民群众体现于自己生命生活的各个方面。作为一名人民警察,就要自觉坚持以广大人民的利益为最高利益,为人民浴血奋战、奉献牺牲义无反顾;就要与人民群众生死相依保持最和谐的警民关系,当人民群众需要救援和帮助的时候能够挺身而出。只有热爱人民,才能永葆人民警察的政治本色,才能形成有效打击犯罪、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合力。

忠诚履行职责,实现人生价值

以国家利益为重,忠诚履行职责,是人民警察最高的行为准

则。当代人民警察实现着自身的人生价值,展示着壮丽的人生。人民警察的地位是在履行职责中确立的,人民警察的形象是在履行职责中展示的,人民警察的价值是在履行职责中实现的。把忠诚履行职责作为当代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是对人民警察光荣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也是对人民警察道德使命和价值理想的科学定位。作为人民警察,忠诚履行职责就要时时处处以大局利益为重,当国家安全受到威胁时,当国家利益受到侵害时,当国家尊严受到挑战时,就能够豁得出去、冲得上来,履行职责,报效祖国就在于我们从平时工作的一桩桩、一件件小事做起,只要我们把自己的精力融入到为国家和为人民的事业中去,我们的工作就会有无穷的动力和热情。

勇于献身使命,不懈追求自己的理想

献身使命是当代人民警察价值追求的集中体现。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最终都要落实到献身使命之中,其基本内涵和要求,就是要履行人民警察的神圣职责,爱岗敬业,不怕牺牲,英勇善战,坚决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的新世纪新阶段公安机关历史使命。这是当代人民警察价值追求的集中体现,也是实现警察人自身价值的根本途径。

作一名人民警察,必须爱岗警业,不是把当警察作为一种谋生手段,而是作为一种职业理想和追求;“当警察就得甘愿付出”,努力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工作业绩;必须不怕牺牲,英勇善战,不断增强必胜的信念,提高完成处置突发事件任务的能力,保持高昂的斗志,在有效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使命中展现人民警察的价值。

作为一名人民警察,只有完全融入公安工作发展建设的大潮之中,把自己的命运与党和国家、人民的利益联系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地释放自己的能量,在奉献自己的同时实现自我价值。新世纪新阶段公安机关的历史使命,为每名警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每名警察都应以高度的使命感和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争创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业绩,争做让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忠诚卫士。

2.警察核心价值观 篇二

西方核心价值观主要为个人主义。个人主义是一种强调个人自由、个人利益, 强调自我支配的政治、伦理学说和社会哲学。在个人主义思想价值观体系中, 个人利益高于集体利益。自文艺复兴以来, 资产阶级在思想上要求摆脱封建主义的束缚, 要求一切以人为中心, 给人以个性自由和人身自由。他们认为人是伟大的, 强调个人对社会和国家的贡献和作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是集体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 一切利益以集体利益为重。

二、借鉴意义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经济的发展, 西方的核心价值观对构建有中国特色社会的核心价值观起了重大的借鉴意义。

1、经济形式多样化。自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以来, 在1993年宪法修正案中规定了我国的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表明我国终于走出了传统公有制经济的旧模式, 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 走上了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道路。我国经济形式发展成了以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占主导, 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局面。

2、我国私有财产宪法化。1949年《共同纲领》到经过四次修改后的宪法, 55年对私有财产的宪法保护的变迁史, 使私有财产的内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党的十六大上, 江泽民总书记向全党、全国明确提出了“要完善保护私有财产权的法律制度。”“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这一西方价值观终于以自上而下的形式得到了国人的认同, 并且获得了与公有财产相同的法律保护。

3、以人为本, 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注重个体的生存状态和人生价值、意义, 强调个人的独特经历、内心体验和自由意志。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坚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求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三、反思

以集体主义为核心价值观的中国学习者在合作学习 (collaboration) 和团队协作方面为什么不如以个人主义为核心价值观的西方学生呢?为什么中国学习者更倾向于“单打独斗”呢?

1.中西方学习者的团队意识有差异。以个人主义为核心价值观的西方学生, 认为团队能够完成一个人所不能完成的任务, 所以, 他们加入一个团队是为了达成自己的个人目标。他们会与无论是否是他们界定的人际交往圈子里的还是圈子外的人合作, 他们以学习任务和学习目的为终极目标。在合作学习或者团队协作中他们力图最大限度的实现自己的价值, 勇于挑战权威, 表达自己的观点进而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而中国学生习惯与他们界定的人际交往圈子里的人合作, 否则不会产生有效交流。

2.中西方学习者的主体意识不同。西方学习者的主体意识比中国学习者的强。如果老师安排西方学习者进行团队协助, 他们会认为这是一次发展领导才能的机会。然而对于中国学习者来说, 他们可能会想老师会希望他们作为一个队员该做些什么。

四、结语

正是由于中西方学习者在团队意识和主体意识方面的差异使得以个人主义为核心价值观的西方学习者在合作学习和团队协作方面优于以集体主义为核心价值观的中国学习者。中国学习者也只有加强这两方面的才有可能在合作学习和团队协作方面有所发展和突破。

另一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 中西方经济和思想交流不断加强, 我们开始慢慢接受西方的价值观。我们不得不承认在社会主义国家建设与发展的道路上, 西方的价值观对我们起了很的借鉴作用。我们在发展的道路上摸索前进, 继承了集体主义价值观的优秀传统, 但又对其进行了更新与发展。对西方核心价值观取其精髓, 促成个人与集体的和谐与统一, 走出了一条真正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 中西交流越来越密切。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上, 我们摸索前进, 借鉴了西方价值观中积极的内容, 结合我国发展实际, 走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发展道路。本文也探讨了为什么中国学习者在合作学习与团队协作方面落后于西方学习者, 分析其原因, 以期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西方核心价值观,中国核心价值观,个人主义,集体主义,以人为本

参考文献

[1] .Linell Davis《中西文化之鉴》[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

[2] .张东明.《历史与文明》[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4年.

[3] .肖钢.论中国公有制经济实现形式多样化的宪法[J].湖南轻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 No.1 Vol1.

[4] .吴光辉.论私有财产权的宪法保护[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 .2006年第27卷, 第1期.

[5] .曾哲.论公民私有财产权的宪法保护[J]广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6卷第12期.

3.警察核心价值观 篇三

第一,理想信念是价值目标的最高层次。理想信念是人类价值意识的高级形式,具有自觉的理性思维和观念化的特点,构成了目的明确、系统完整的社会思想形式。理想,是人对超越现实并为之奋斗的未来最完美的远大目标体系的自我意识,它的确立是对自身本质力量和生存发展方向的把握,是由人的全部社会条件、经历、知识以及能力所决定,是影响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的终极决定因素;信念,是人对真理和未来美好结果一定能够实现的稳定的自我意识,它确立在对某种现实或观念抱有深刻信任的前提下进行的价值选择、价值追求以及所表现出的精神状态。正如法国作家雨果所说:“生活好比旅行,理想是旅行的路线,失去了路线,只好停止前进。生活既然没有目的,精力也就枯竭了。”首先,理想信念是价值目标的最高未来形式。虽然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制约和文明发展程度影响,但仍阻挡不了人们对终极目标的向往。所以我们常说,理想信念是心中最高处不灭的灯塔,是千难万险、百折不挠的前行动力。其次,理想信念的形成,标志着人们的价值观从感性层次上升到了理性层次,构成了一个完整、自觉的观念和形象系统,并成为指导和推动实践活动的精神力量源泉。由此可见,理想信念的培育、确立和追求,是人的精神生活的最高层次,是人的最高自我价值;对崇高社会理想的追求并为实现它而献身,则是人生的最高社会价值。

第二,理想信念是价值建构的关键所在。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理想信念对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首先,理想信念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内在联系,决定了它是核心价值观的核心。正确的理想信念是由科学理论支撑的,而科学理论之所以科学,就在于正确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其次,理想信念是核心价值观的内核。在价值观的世界里,理想信念是起支配、统摄作用的价值观,是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和本质反映,是主宰人们灵魂的坚强精神支柱。再次,理想信念是政党治国理政的旗帜。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把实现共产主义确立为最高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实现共产主义最高理想和最终奋斗目标在我国现阶段的具体体现。从理想信念入手,能够明白脚下的道路从何而来、未来的道路通向何方,始终坚持改革发展的正确方向。党的理想信念凝聚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的艰辛探索,符合基本国情,符合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也符合人类历史发展趋势。既博大深邃,又简约朴实;既闪耀着真理光芒,又忠实代表人民根本利益;既高远宏大,又与现实紧密相连。准确把握理想信念,才能掌握开启核心价值观的钥匙,才能抓住培育和践行的关键。

第三,理想信念是价值追求的根本取向。理想信念作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既是党员干部成长进步的人生指南,也是团结鼓舞人民的奋进号角,更是党始终保持先进性、纯洁性的力量源泉和精神支柱。坚持理想信念这个核心,就能够使核心价值观转化为人们的精神信仰和根本价值取向。习近平指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当前,一些党员、干部信仰缺失,有的精神空虚,“不问苍生问鬼神”,热衷算命看相、求神拜佛,迷信“气功大师”;有的信念动摇,把配偶子女移民到国外、钱存到国外;有的心为物役,信奉金钱至上、名利至上、享乐至上,心里没有畏惧,行为没有底线。理想信念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那些腐败分子,表面上是经济问题、道德问题,实质上是理想信念出了问题。崇高信仰、坚定信念,不是高不可攀,雷锋、焦裕禄、杨善忠等就是鲜活的例子,都彰显出精神之“钙”的巨大作用。只有坚定理想信念、注重“精神补钙”,才能经受住“四种考验”、防止“四种危险”,抵御住任何诱惑,练就“金刚不坏之身”;才能牢记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这一最高价值取向,永葆先进性纯洁性。总之,党员干部有了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就有了立身之本;有了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就能够体现自身价值。我们必须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着力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自觉性坚定性,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

4.当代警察的核心价值观 篇四

当前,多元化的社会价值取向和日益繁复的公安工作对基层一线执法执勤民警提出了严峻考验和挑战。基层民警的彷徨与压力同在。在当前社会条件下,抢抓机遇、顺势而为、科学提炼、不断拓展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使“精神的共鸣”转化为民警的自觉行动,才能有效激发和释放公安团队的巨大潜能,推动公安工作走上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道路。

一、什么是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是指为实现组织目标而提炼出来的,深层次、稳定恒久的影响个体或群体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和价值实践,指导组织成员的共同行为准则。

警察的核心价值观是警察组织想成为什么、为什么价值而存在的定位,是警察组织生存的基点和灵魂。它告之每一个警察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做人、做事的最高标准。它是一种深藏在警员心中的东西,决定和影响着警员的行为方式,体现着人民警察价值体系的基本倾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本人看来,当代警察核心价值观应表述为“忠诚、公正、为民、服务、奉献”。

“忠诚”是当代人民警察的政治本色。忠诚是人民警察最宝贵的品格,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职业素质和道德标准,是警魂。这一价值要求,明确了人民警察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做到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真正成为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

“公正”是当代人民警察的执法观念。人民警察是一支执法队伍,肩负着依照国家法律打击和防范各种违法犯罪分子活动,保障公民权利,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的重任。人民警察在同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保障国家和人民合法权益不受非法侵害的过程中,执法公正显得尤为重要。人民警察牢固树立公正观念,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体制的客观要求,不仅有利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保障人民群众的各种合法权益,而且将有益于加快发展我国的政治民主制度。

“为民”是当代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根本内容。这一价值要求,明确了人民公安为人民的根本宗旨。“立警为公、执法为民”是由我国公安机关的根本性质决定的。人民警察必须始终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取向,真正把人民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人民群众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第一考虑,把人民群众的满意作第一标准。这既是人民警察的立警之本,也是公安工作的永恒主题,是公安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服务”是当代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工作要求。提高服务意识,是新时期对人民警察工作提出的新的工作要求。既为公仆,理应放下架子,端正服务态度,改进工作方式方法,提高为民服务效率。如此,才能使警民关系更亲,更好 的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为公安工作不断向前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支持。

“奉献”是对当代人民警察履行使命的必然要求。公安机关的职业特殊性决定了公安民警具有不同于其他社会群体的崇高精神追求和道德准则,意味着人民警察将会付出更多。人民警察在这方面的价值体现,是崇高的自我牺牲精神,主要体现在肯于吃苦、勇于承担压力和危险的无私奉献精神,在任何困难和危险面前无所畏惧,毫不退缩。

三、培养并践行警察核心价值观

大道理谁都会说,但是要真正培养并践行警察核心价值观,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本人看来,作为一名当代人民警察,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知事。养成良好的信息获取习惯,通过与民接触和利用当代发达的各类通讯媒体,时时了解掌握各类新闻时事和舆论方向,便于第一时间做好准备,服务便民和应对各种可预见的突发事件,将工作主动权牢牢把握于手。

2.知心。既为民警,应与民亲如一家,知民心声更能知事,更好处事,民心所向决定公安工作是否能够顺利持续发展。

3.知做。为民服务,微笑必不可少,板起脸做事,容易引发人民群众不满、不配合,导致工作一开始便陷入僵局。训练自己时常保持微笑,给人信心,给己信心。大事是事,小事也是事,从小事做起,是为了更好的做大事。对于民众 求助,事无巨细,均能一一解决或引导帮助,以民之事为己之事,民悦己悦,民愁己愁,方为一名合格的民之公仆。

4.知己。称好自己斤两,定好自己位置,才能做好自己的工作。活到老学到老,不断提升自己,增加自己斤两,才能一步步成为重量级;位置不正,坐立不安,摆正位置,坐稳坐定才能扎实工作。另外,清楚了解自己身心状况,及时调整身体状态,利用各种方式放松心情而不是单纯用酒精麻醉,才能达到持续工作,持续发展。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材烧,酒精易燃,当心烧山。

5.践行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 篇五

近期,全系统上下对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进行了大讨论,作为一名普通民警,我也有了自己的体会和感想。

践行以“忠诚、公正、廉明、奉献”为内容的派出所民警核心价值观,必须体现在行动上,内化到工作中,即表现为用心工作。作为人民警察,由于工作的特殊性,我们更应怀着一颗忠诚之心,在工作中始终保持责任心、廉洁心、平常心,公正做事,廉明律己,奉献事业。

常怀忠诚之心,将忠诚于党、忠诚于祖国、忠诚于人民的理想信念烙印在人民警察这神圣的职业上。忠诚,是信仰,是核心价值观的灵魂,是为崇高理想努力前进的源泉。穿上了这身警服,不仅是一种职业的选择,更有一份使命的担待。

久存责任心,以决心、耐心和细心开展工作,实践“教育、感化、挽救”失足人员的誓言。派出所工作是一项长期且困难重重的事业,没有坚持不懈的毅力决不可能把工作做到位。民警要像贤母、像严师、像良医,用关爱精神弥补法律的不足,对派出所人员给予权利的保障和困难的帮助。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更应担起责任,切实做到“科学管理、严格执法、文明执法”。

永保廉洁心,把淡泊明志、拒腐防变的一身正气作为正确的权力观和利益观的集中体现。当今社会灯红酒绿,充满诱惑,无时不刻考验着我们的立场和信念。近年来,腐败贪污、蝇营狗苟的事件层出不穷,一颗廉洁心便显得弥足珍贵。作为人民警察,从踏上从警之路开

始,就该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和利益观,就该在清白做人,严守纪律,为警徽添光彩和腐化沦陷,自甘堕落,为群众所唾弃之间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

恒立平常心,让甘于平淡、奉献事业的精神成为人民警察职业道德的最高境界。派出所工作环境封闭没有外界的多姿多彩,内容枯燥单一不比公安工作的激烈刺激,过程艰辛却可能得不到预期的收入。有一句话说得好,想不开是因为心没有打开。也就是说,时常抱怨的人是因为没有培养平常心,没有用心体会奉献的真谛。所以,我们要看淡一切,不计得失,全情投入我们的事业,经历过后,去体验奉献和收获的快乐。

理想是一种获得也是一种牺牲。少一声叹息,多一些实事,我坚信自己今后一定能奉行“忠诚、公正、廉明、奉献”的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理清思路,明确目标,在工作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而有力。

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是指公安机关及其民警在长期的警务活动和社会交往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公安职业特色的处于核心地位的共同意识。这种共同意识具有阶级性、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公安职业特性。包含以下内容:第一,鲜明的政治和社会责任;第二,强

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是指公安机关及其民警在长期的警务活动和社会交往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公安职业特色的处于核心地位的共同意识。这种共同意识具有阶级性、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公安职业特性。包含以下内容:第一,鲜明的政治和社会责任;第二,强烈的团体意识;第三,正确的激励原则;第四,坚定的理想和追求;第五,可靠的价值观和方法论。

一、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途径和过程

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公安机关广泛倡导,精心培育,反复锤炼;需要系统规划,长期努力,从点滴做起。有如下七个方面:

第一,灌输教育。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先进的群体意识,不可能自发地形成,不会在公安警务实践中自然而然地产生,自然离不开教育。灌输教育是整体教育的一个有效方法。

第二,实践养成。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培育过程,它要求每个民警在警务管理和各项社会活动中,时时注重良好精神风貌的养成,要从小事做起,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寓精神培育于细微之中。比如:开展“爱民月”活动、“警民共建”活动以及反对特权思想,纠正公安行业不正之风活动、反腐倡廉活动等,都可以增强民警爱民和纪律作风意识,强化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底蕴。

第三,榜样示范。公安英模和先进群体无不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伟大的人格力量和崇高的精神境界使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具体化、形象化,能使民警在无形中感到有形,学有样子,赶有目标。济南交警、漳州

110、本溪市公安局、天津消防、哈尔滨东莱派出所„„这些先进群体都有以一心为民、热情服务的公仆意识;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高尚境界;敢为人先、争创一流的进取精神和从严治警、严格执法 的工作态度,其产生的效应,远远超过了他们工作的意义。

第四,环境渗透。通过各种宣传渠道,采取各种宣传手段,反复宣传在公安机关中践行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和先进典型,造成一种良好的客观气氛和浓厚的环境;通过人际环境,在民警中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使每个民警生活在这样的人际环境中感到轻松愉快。

第五,活动熏陶。通过诸如:“树立良好形象,争做优秀警官”的演讲比赛、“警营之春卡拉OK比赛”、“警事技能大练兵大考核大比武”等各种健康有益的文化娱乐活动,熏陶和培养民警的群体意识。

第六,形象塑造。民警的素质决定民警的形象,素质是形象的构成和升华,是塑造形象的根本出路。要提高民警的形象,必须强化民警的政治、思想、业务、文化和身体素质,向素质要形象。同时通过各种仪式、征求意见会、公益活动等树立民警的良好形象,并通过形象化的东西激励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

第七,制度保障。公安机关领导制度、管理制度、业务制度、思想政治工作制度、目标管理制度等都要充分体现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因此,培育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应当把树立民警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作为强大的精神支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科学发展价值观作为民警人生的定位;把民警道德的自律作为民警的行为规范;把以人为本、群体合和、修己爱人、自强不息等优秀文化熏陶作为民警深远的人格模塑。

二、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概括和提炼

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一般经过浓缩、凝炼,以富有哲理的格言形

6.浅谈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 篇六

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是党和人民对广大人民警察的召唤和期盼,是人民警察立身之本,价值追求,是人民警察的光辉所在。构建和培育新时期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是公安机关加强队伍建设的一项战略工程,是新时期人民警察的根本属性,反映了新时期公安核心价值的紧迫性、必要性。构建和培育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首要任务是提炼出反映新时期公安文化的核心价值符号,即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表述方式。从公安队伍建设的历史和现实出发,提出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表述方式为“忠诚、为民、公正、廉洁”。

一、“忠诚”,是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灵魂。

警察的忠诚是一种职业信仰,是警察对事业的追求、对职业恪守的行为标准,是一种尽心尽力、全力以赴承担责任的道德品质。这是人民警察的基本政治品质,也是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灵魂,它由坚定的理想信念、严明的组织纪律和高尚的人生价值观所构成。对人民警察来说,判断其是否忠诚,首先要看是否忠诚于党,从根本上看他是否有忠诚于祖国和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品格、是否有执法为民的自觉实践、是否有忠于法律的正义感和使命感。忠诚的价值指向是“立警为公”,理论指向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政治指向是自觉服从党对公安工作的绝对领导,行动指向是“严格执法、热情服务”。理想信念是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和行动的先导,忠诚意识是确保人民公安为人民的核心所在,忠诚可靠更是中国警察所特有的警魂。

二、“为民”,是人名警察核心价值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为民”就是必须正确对待宗旨,坚持以人为本,要求公安民警时刻牢记并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立警为公、执法为民。这是人民警察使命和责任的根本归宿,也是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它由正确的民本理念、深厚的爱民情节构成,而人民警察也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既是“人民”这个前置词所决定的,更是作为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机器的性质所决定的。一旦我们能够明确、掌握并严格按这个核心价值观办事,全心全意的为人民服务,则实现“打牢广大民警共同的理想信念和思想道德基础,形成团结奋斗的精神力量,进一步提高公安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激励广大民警永做党的忠诚卫士和人民群众的贴心人,坚定不移地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捍卫者”的目标自然也在其中了。因此,我们要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以身作则。

三、“公正”,是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准则。

从我国警察制度来讲,不仅要追求警察制度本身的公正,更要追求警察制度在现实过程中的公正。人民警察是一支执法队伍,肩负着依照国家法律打击各种违法犯罪分子活动,保障公民权利,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的重任。人民警察再同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保障国家和人民合法权益不受非法侵害的过程中,执法公正显得尤为重要。人民警察要牢固树立公正观念。人民警察的公正观和社会主义公正观是一致的。社会主义公正观念的核心就是维护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维护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人民警察树立公正观念,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体制的客观要求。人民警察树立了公正观念,不仅有利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保障人民群众的各种合法权益,而且有益于加快发展我国的政治民主制度。人民警察要牢固树立制度需要有人去遵守,也需要有人去执行,警察就是执行法律制度的人员之一,将警察制度的实质公正与程序公正统一起来的桥梁就是人民警察。公正感是警察从事正义之举的内驱力,也是每个警察对抗邪恶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持。人民警察的公正,外化为在为人民服务的行动上,体现在高尚的职业操守上,就是要秉公执法。秉公执法是公安工作整理的生命线,也是公安机关和公安民警最基本的履职要求。

四、“廉洁”,是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

“廉洁”就是必须正确对待利益,恪守廉洁从警,要求公安民警时刻注意拒腐防变,在利益面前要防止心态失衡,在家人面前不能因爱生害,在社交上不能滥交朋友,在生活情趣上健康向上,在对待监督上不能忘乎所以。这是从警的基本要求,也是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它由正确的权力观、利益观所构成。廉洁自律,是良好道德品质的体现;廉洁自律,是实现道德规范的关键环节;廉洁自律,是使人成为人才的前提,它的目的是使个体的人具有人类中先进人物共有的精、气、神;廉洁自律,不是束缚封闭,而是修身正心,它使人不断改正缺点和错误,成为完善的操守正直的人;廉洁自律,是为人为官为政的根本,它要求做到慎微、慎欲、慎交、慎独、慎权,靠人格的力量和道德的典范赢得社会公众的信赖和尊敬,因此廉洁自律也是人民警察的立身之本。作为人民警察,更应秉承国家、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高尚品格,与忠诚意识融为一体,这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行动。

可以说,“忠诚、为民、公正、廉洁”这四者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促进、辩证统一的整体,有着严密的逻辑关系,以此为主要内容的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既体现了公安机关的政治属性,把握了警察职业的特殊要求,也基本符合了时代的发展需要。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勤政为民、真抓实干,密切联系群众,走群众路线,把核心价值观作为人民警察日常学习的基本内容,扎扎实实、锲而不舍、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并将之贯彻到工作和生活的具体环节总,贯彻到思想政治建设、战斗精神培育、作风纪律养成等各个方面,提升自身修养和岗位技能,强化民警忠实履行公安机关历史使命,使之真正渗入到每名警察的内心世界,成为警队的“精”、“气”,“神”。

7.风水的核心价值观 篇七

一、什么是风水的核心价值观?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衰成败, 重点在文化。文化衰败了, 国家就衰败, 文化振兴了国家就强盛。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这个时代是中华文化和平崛起, 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时代。任何时代的核心价值观都与时代的运势分不开。特别是习主席倡导的“一带一路”, 不仅是促进经济、商贸走向世界, 更重要的是促进文化走向世界。

什么是文化?文化就是一种生活态度。中国人的风水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就是构建天、地、人之间的和谐环境, 人与环境的和谐气场。中国文化是一种包容的文化, 包容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宗教, 风水的核心是按照大自然运行的规律来构建人与环境的和谐生境。

文化分为三个层面: (一) 精神文化的层面, 即宗教哲学的层面; (二) 纯文化的层面:语言、文字、文学艺术、音乐、绘画、戏剧…… (三) 物质文化的层面, 城市、村镇、民居、街道的分布、街道的布局以及吃穿等特色风格表现出来的民族文化、地方文化。前两个层次的文化称为“道”, 第三个层次的文化称为“器”。道与器如影随形、不相分离。风水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相沿不断的建筑文化、人居环境文化, 是“器”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风水的核心价值观就在于它是中华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是中华文化的外在反映。

国于天地, 必有以立。何以立国, 惟赖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根源于优秀的民族文化。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 是滋养民族生存, 维系民族团结, 维护国家独立与统一, 推动民族进步、发展和繁荣的精神力量。我们要爱国, 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就要挺起自己民族文化的脊梁骨。中华民族的文化, 本于大公, 发于至诚, 归于仁义, 成于力行, 蕴藏着许多人类深进的智慧, 这像一曲又一曲行云流水般的美妙乐章。她那天籁自然的神韵, 经历了千百年时间的考验, 仍然打动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扉。她超越民族、超越国界、超越时空, 也使全世界许多国家的学者为之倾倒, 许多国际友人受到感染。她能启迪智慧、净心化灵, 提高人们的品位。因此, 中华风水建筑文化自身有着旺盛的生命活力和强大的感召力。这感召力, 必需透过建筑的形象、式样, 建筑的布局来表现它。

中国古代建筑风水有独特理论与辉煌的实践成就, 西方科学家称风水为“东方建筑文化生态”。其中“天人合一”是其核心;天、地、生、人各系统之间的整体有机观, 体现了中国古代风水的特点。深入发掘中国古代风水思想, 对当今建立开放、复杂的城市规划、区域规划、人居环境建设有现实意义。新近召开的全国城市建设会议, 提出传承城市文脉, 建设有个性特色中国特色的新城市, 作为21世纪城市建设的目标, 这就显示了风水的核心价值。

风水伴随着中国文化的起源而起源;

1) 伴随着中国文化的发展而发展;

2) 在中西文化的撞击中, 逐步被世界学术界所了解;

3) 它作为人类文化的财富, 终将走向世界。

清同治六年 (1880年) 晏联奎著《地理求真》一书, 他说, 地理之学的研究, “夫地者, 禀天之气以成形, 而理寓于其中。故或峙而为山, 或流而为水, 刚柔、清浊各分其体。即吉凶善败之互显其应。其成形也, 有目所共识。其为理也, 皆人尽可知。”不应当“吞吐其说、隐怪其行, 傲于人日, 有秘诀。私诸已如一灯油。一似地之在宇宙间, 别有一道焉, 而不可以常理测者也。”地理之学, “荣枯得裘, 是散见人世”的。“何不关夫山川灵浊之气, 所以征应哉!”地理之学“显诸形也, 未尝不子人以可见也。载诸理也, 未尝不令人可知也。独奈何仰观府察, 古圣兼尽其学。”将其“搜罗众说, 去伪存诚”, 编纂成书, 以求其真。这是一种整理古代风水建筑文化, 服务当世的可取精神。

二、对世界文明贡献最大的两大系统及风水的核心价值观

中华民族在世界上是一个具有独立文化系统与古老文化传统的民族。在近代世界文化大规模交流融合之前, 走的是一条独立发展的道路。中国古代的风水学从理论体系、科学思想和某些研究方法上, 都与渊源于西方的地理学, 但有着明显的区别。

就像中国现在的医学有两套系统, 一套是建立在细胞学、解剖学基础上的西医系统;另一套是建立在阴阳五行及《周易》哲学上的中医系统。《老子》提出:孤阴不长、独阳不生, “万物负阴而抱阳”。中华文化有一整套生命本源、世界生成的思维系统。无极生太极, 太极生四象, 四象生八卦, 八卦生六十四卦及三百八十四爻。这也是风水的根本理论及核心价值观。一般都承认, 中国传统的科学与文化, 是以阴阳五行作为骨架的。阴阳消长、五行生克的思想, 迷漫于事物的各个领域, 深嵌到生活的一切方面。如果不明白阴阳五行图式, 几乎就无法理解中国的文化体系, 也无法了解到中国古代的风水与建筑选址。

而且, 虽说在长达3000多年有文字可考的中国历史中, 中华文化同外来文化有着长期的接触, 并经历了几次规模较大的冲突与调和, 但是, 中国文化固有的特质和方向, 基本的骨架和面目, 却未发生过根本性的改变, 更未出现过毁灭性的中断。这一点, 说来像是一个奇迹。这一世界文化发展史中的特异现象, 永远孕含着迷人的魅力, 经常拨动着人们的探索心弦。

从文化发展史的角度来看, 自东汉以后, 直至南宋, 是印度文化传入中国并同中华文化相融合的时期, 中间经过了格义、冲突和调和诸阶段, 而后有了宋明理学。自元代尤其是明清之际, 西方文化逐步东来, 直至清末和“五四”运动, 中华文化又吸收了许多西洋文化, 完成了又一次中外文化的融合。但是不管这些外来文化如何精巧博辩, 如何新奇窈眇, 在中国这方古老大地上的古老文化里, 成为骨架的, 仍然是固有的纯粹中国式的《周易》及阴阳和五行。

中国古代的建筑文化、人居环境, 在世界上有着极其生辉的成就。这表现在6400年前, 先民已能确定东西南北的方向, 选择环境、规划布局居住区在利用地形、水系、注意安全等方面已很合理。至4000多年前, 先哲根据鸟、火、虚、昴四宿星的观察, 确定了一年为366天和四季。当时的人们用气候引起生物活动的规律来确定自然历法。用生物长和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来确定气候季节, 并进而安排农业生产。《夏小正》一书即对当时物候知识的总结。此后, 《山海经》、《禹贡》、司马迁的《货殖列传》、郦道元的《水经注》都是中国古代对人与环境研究的杰作。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地形图是2100多年前绘制的有比例、有与现代等高线相似的山形闭合线, 既准确又有立体投影感的独特地图。公元724年僧一行等人主持了世界第一次子午线长度测量。公元17世纪徐霞客 (弘祖) 集中国古代地理研究之大成, 开近代地理研究之先河。清同治六年 (1880年) 晏联奎著《地理求真》一书, 他说, 地理之学的研究, “夫地者, 禀天之气以成形, 而理寓于其中。故或峙而为山, 或流而为水, 刚柔、清浊各分其体。即吉凶善败之互显其应。其成形也, 有目所共识。其为理也, 皆人尽可知。”不应当“吞吐其说、隐怪其行, 傲于人世, 有秘诀。私诸己日一灯油。一似地之在宇宙间, 别有一道焉, 而不可以常理测者也。”地理之学, “荣枯得裘, 是散见人世”的。“何不关夫山川灵浊之气, 所以征应哉!”地理之学“显诸形也, 未尝不人子以可见也。载诸理也, 未尝不令人可知也。独奈何仰观偏察, 古圣兼尽其学。”将其“搜罗众说, 去伪存诚”, 编纂成书, 以求其真。这是一种整理古代风水建筑文化, 服务当世的可取精神。

风水在中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基础, 它是从中国几千年积累起来的文化土壤中萌芽、成长起来的, 对人们生活环境之系统认识, 形成世界东方的环境评价系统。

本世纪20年代西方近代科学文化及地理学传入中国。此后, 对中国古代地理成就大都借助西学方法来整理研究, 凡与西方传统学术概念相抵牾的中国传统学术, 包括地理思想在内, 往往被轻蔑, 甚至被嗤之为“迷信”。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 由于“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模糊数学”“耗散结构”“环境生态学”等出现, 使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获得了变革与重大发展。在这一形势之下探讨中国古代“究天人之际”的地理研究方向, 是有其现实意义的。

古代东、西方的地理学思想是有明显差异的。这正如当代耗散结构理论的创始人普里戈津 (I·Prigogine) 总结的那样:“西方的科学家和学术家习惯于从分析的角度和个体的关系来研究现实。而当代演化发展的一个难题, 恰恰是如何从整体的角度来理解世界的多样性的发展。中国传统的学术思想是着重于研究整体性和自发性, 研究协调与协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地理系主任怀博 (Kepteen E·Webb) 和北京大学地理系教授杨吾扬合著的《古代中西地理学思想源流新论》一文认为:“希腊、罗马的地理学在哲学上受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自然观影响很大, 归纳法和演绎法得到广泛应用。”又说:“中国先秦及以后历代地理学也吸收了《易经》、内经》等自然哲学……使地理现象增加了条理性和关联性, 效果良好, 可惜近代已不复应用。”《第三次浪潮》的作者托夫勒在为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普里戈津《从混沌到有序》一书撰写前言“科学和变化”时说:“在当代西方文明中得到最高发展的技巧之一就是拆零, 即把问题分解成尽可能小的部分。”西方的地理学从分析的角度, 用抽象为各部门、各地区的办法来研究地表的状况。而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以司马迁为代表, 则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即从“天人合一”的整体、有机性来认识天、地、生、人的关系。

东、西方地理科学思想的这一基本差异为世界上不少学者所共识。19世纪英国的伊待尔 (Ernest J·Eitel) 比较了东、西方的科学思想之后认为, 中国的传统科学思想是“一种精神生命的金带, 运动于所有存在的物体之中, 并把它们联结为一体。”笔者1991年3月在莫斯科大学讲学期间, 课余讨论时, 莫斯科大学汉学家拉平娜教授等称中国传统的科学 (包括科学之母的地理学在内) 是“活的科学”, 用以区别渊源于古希腊抽象与分析的西方科学。她认为东、西方的地理学早先分属于不同的思想体系。东方古代的地理科学很少被介绍到国际的学术界, 可以说是鲜为西方世人所知。这是迫切需要补救的。

原苏联欧洲科学院院士、东方民族研究所的克留克夫教授也说:“只有东、西方科学的结合, 才是当代全面的科学。”他对笔者说:“您在演讲中, 用中国古代地理思想关于山、水结构图式, 展示出北京、莫斯科和华盛顿在依山畔水的城址选择上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可见其间必然有符合客观规律的奥秘。当前应当大力发掘中国古代传统的地理学原理, 这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此后该院院长缅列克谢多夫教授建议北京大学校长, 就此立项进行国际合作研究。

事实上, 西方建筑景观的思想理论体系传入中国, 在大学里设立建筑学、规划学学系还是上世纪20年代的事。在此之前长达4000余年的时间里, 中国古代, 自有一套建筑景观的生态文化的理论体系, 其指导思想就是《周易》与《内经》。中国古代的许多地理学伟大成就, 中国古代众多的城市、寺庙、村落、民宅的选址、布局、规划、建设, 使西方的地理学家叹为观止!

近几年来, 原中国科协主席钱学森大力提倡“建立现代地理科学系统”, 号召要研究“天、地、生、人的相互关系”, 提出“地理科学是开放的复杂巨系统”。这些精辟的见解, 揭示了现代地理科学应走把握整体, 从细致分科到在更高层次上向综合化回归的研究道路。这是当前地理科学发展的迫切需要, 也是在更高阶段上继承了中国古代地理学的传统。

西方的自然科学是以拆零为技巧, 微观分析的定量的研究, 这种研究必须把宇宙分割成互不相关的各种科学领域, 它虽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但由于肢解了宇宙的整体性而在一些方面显示不足。现代的自然科学家已经注意到这一点, F·卡普拉在他的《物理学之道》中说:“东方哲学的有机的、生态的世界观无疑是它们最近在西方泛滥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我们西方的文化中, 占统治地位的仍然是机械的局部的世界观。越来越多的人把这看成是我们社会广为扩散的不满的根本原因。有许多人转向东方式的解放道路……而向《易经》求教。”而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量子力学的奠基人玻尔则发现物质的原子结构和太极八卦非常相似, 从而对《周易》表示赞赏。所以《周易》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也是世界文化的瑰宝。为了获得解释《易经》的科学基础, 我们还必须向西方人学习条分缕析的精确的自然科学。“东海西海, 心理攸同;南学北学, 道术未裂。” (钱钟书《谈艺录》第1页) 。

三、《周易》是风水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础

《周易》是风水的哲理基础, 我们要研究风水, 就不得不对《周易》有所了解。

《易经》又称《周易》《易》, 被儒家尊为群经之首, 包括“经”和“传”, 由卦象、卦辞和爻辞组成。要谈中国文化不能不研究“周易”。“周易”首先应用于天道, 天干、地支、天文、气象、季节, 然后是将天道、地道与人道相配合, 形成天、地、人的统一与结合。

(一) 《周易》的产生

《易》是一部什么样的书?《易》是如何产生的?千方百年来, 众说纷纭。

《易》相传“世历三古, 人历三圣”, 即为《易》的出现和发展成型经历了伏羲、文王和孔子三个时代和三个圣人, 也即经历了中华民族上古数千年的积累而形成的。

《易》为群经之首, 是灿烂东方文化的源泉, 其道至大, 无所不包。《易经》根据已知来推断未知的是占筮之书, 离开了天、地、人之间的关系, 离开天时、地利、人和的“三才”这个根本, 就无从言《周易》。

从《周易》的观点看, “天下万事万物, 皆为众缘和合始能生果”。因为万事万物都有生、往、异、灭, 周而复始的变化。也即“任何事物都是按一定的生存变化、因革损益”。这种变化发展的各种制约因素较多。现代的信息论、控制论、未来学、预测学等边缘科学, 就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 但研究方法仍然按传统的模式, 要在大量的资料占有基础上去推断事物的发展动向, 而对突发性的变化则无能为力。

从实际情况看来, “易”是日影的周期观测。《易·系辞》中说:“天地定位”, 即表示先天八卦中以四隅八方象征日影落在地上的变化。日影为易, 象阴阳也。圭表日影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天象地象人文都随时间而永无休止的变化, 这就是“易”。夫易者, 变化之总名。“伏羲氏, 仰观于天, 俯察于地, 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 近取诸身, 远取诸物, 始作八卦, 以通神明之德, 以类万物之情”。

《周易》的基本结构是“易有太极 (生命活体的基因) 是生两仪, 两仪出四象, 四象生八卦, 八卦定吉凶, 吉凶成大业”。八卦以乾、坤、震、巽、坎、离、艮、兑这八卦, 象征世界的结构, 代表天、地、雷、风、水、山、泽八种自然现象, 并根据这八种自然现象顺序的变化, 用阴阳两种对立势力的互相消长和互相作用来说明万物的形成和变化。

卦是“圭”字和“卜”字的组合。“圭”是日咎, 也即测日影周年变化的仪器。土圭测日影 (晷景) 纪时, 称为“卦者, 推究其‘晷景’也”。“卦”字也由“圭”字与“卜”字结合而成。古人站在平坦广漠的平地之上, 观察天象。见天空呈一半圆形的球形, 盖在四四方方的大地之上, 故有“天圆地方”之说。在日影测量中, 确定了十个天干和十二个地支。

《周易》中乾卦阳极为阴消阳长, 自乾卦阳极一阴长开始, 迄坤卦为阴长阳消, 乃先天八卦的阴阳消长规律, 象征太阳周年视变化。

甲骨文字的“易”字是圭卜日影日、月、年周期活动象形字。“观测日复日为一日;月复月为一月;年复为一年”。二十八宿是循天球的黄道分布的二十八组恒星。中国在7000前至6500年前后, 已观测到并用之于划分为“四象”。《易》就起源于日影测量、方向测量从而对时间和居住空间的规划。《易》是“以天道质人事, 以人事观天道”, 其中也包涵指导着中国古代规划预测的学问。

人类出于对居住本能的需求, 住屋营造自古就有了日圭法测向与测日影, 即用日光测坐向的方法, 使住屋在采光取暖、上风上水、凶吉趋避的方向要求, 卜宅术符合向阳背阴的原则。在适应气象方面多采取避风、迎光方向, 在选择地形方面, 又多是靠山面水, 山上也取向阳山坡。人类出于对居住本能的需求, 住屋营造自古就有了用日光测坐向的方法, 使住屋在采光取暖方面符合向阳背阴的原则, 在适应气象方面多采取避风方向, 在选择地形方面, 又多是靠山面水, 山上也取向阳山坡。如6000年前的西安半坡遗址, 坐落在渭河的一条支流浐河阶地上, 依山傍水, 建筑物门多向南。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 辨方的方法也有了改进。

与日影辨方法几乎平行发展的是地磁辨方法, 指南针的发明, 在中国传说中是很早的。公元前3世纪战国时代, 《吕氏春秋》上有“磁石召铁”的话, 可见当时中国人已知道磁能吸铁。《韩非子》中记有“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 说明当时已发现了磁石的指极性。司南是用天然磁石制成, 样子像一只勺, 底圆, 可以在平滑的盘体上自由旋转, 等它静止时, 勺柄就会指向南方。东汉的王充在他的《论衡》中也记载到“司南之构, 投之于地, 其抵指南”, 这里的“地”, 是指汉代占卜术士用的方形地盘, 地盘四周刻有八干 (甲、乙、丙、丁、庚、辛、壬、癸) 和十二支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西、戌、亥) , 加上四维 (乾、坤、巽、艮) 共二十四向, 以等分角罗列, 用来配合司南定向。到了宋代, 人们利用磁石对钢针进行人工磁化, 发明了指南针, 这是对利用天然磁石制造磁体的一次“革命”。人们从圭表或日晷的地理子午观测比较指南针的南北极向, 那么磁偏角的发现, 自然是情理之中的了。作为堪舆目的而发明的指南针, 很快就被用于海上导航。公元12世纪初, 朱域的《萍州可谈》和徐兢的《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中都谈到航海用指南针, 指南针成为我国古代航海家征服海洋, 远播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工具。约在12世纪末或13世纪初, 这一伟大的发明开始西传, 成为“资产阶级发展的必要前提”, 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 从而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8.警察核心价值观 篇八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一、相关概念

(一)价值观

关于价值观的描述,学术界有很多种说法,一般的认识是,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创造和实现价值的过程中,必然要形成一定的价值认识。所谓“价值观”,是一种价值认识,是对价值关系的反映,是指导人们思想行为的根本的价值意识。通俗的讲价值观就是深沉次的存在人内心的稳定的观点,关乎你信什么、要什么、坚定追求什么和实现什么等内容。

(二)核心价值观

所谓核心,也就是在众多的元素中其绝对支配地位的元素。核心价值观是却别与一般价值观的,是一种文化区别于另一种文化的基本价值观念,是一种社会制度普遍遵循的基本原则。对个体而言核心价值观具有统领性和超强的稳定性,对人的影响是非常明显和长期的。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第一次提出是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六中全会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社会价值体系的核心,对于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起着主导作用,把握着社会价值的发展方向。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组成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灵魂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国共产党毫无疑问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唯一核心,而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中国共产党发展的思想内涵,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在我国的建设实践中居于统领的地位,是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精髓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团结创新的不竭动力和精神支撑,没有了民族精神,也就没有了核心价值观的脊梁;基础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全体民众都应该遵守的基本准则,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这座大厦的基石。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美的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的价值取向要求。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一)大学生价值观及其特点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是大学生在长期的家庭、社会和学校生活实践过程中所不断积累形成的对客体或客体效应的根本标准或判断,在整个大学生价值观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是大学生群体在处理问题、看待事物时的根本立场和态度,能够起到主导作用的价值观。在当前社会巨变的环境下,具有如下特点:

具有时代性,大学生的价值观具有十分突出的时代性,从20世纪初的五四运动,到建国后的上山下乡运动,再到80年代的改革大潮和如今的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的价值观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具有从众性,所谓从众,就是在群体的影响和压力下,个体放弃自己的意见或自身的需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行为,即通常所说的“随大流”;具有易变特点,大学生处于价值观成型阶段,且极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变化,这也是导致从众性和时代性的主要原因。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大学生的价值观还处在形成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形成过程中能够起到突出的引领作用。首先大学生的价值观还处在行程初期,在全国统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下,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会受到非常重要的影响;其次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形成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够起到教育引领作用;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己基本形成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起到精神归属作用。

四、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构建的路径

(一)要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离不开高校政治思想课程,作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的主渠道,应该以严谨的态度对待政治思想课程,要禁止当前高校弱化政治课程的做法。高度重视高校政治思想课程,在课程设置和教师选择上严格把关,保证课时;要以行之有效的方式来进行思想灌输,充分发挥理论引导的作用。

(二)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社会大环境,尤其是社会媒体为代表的舆论环境是关系到大学生成长的重要因素。当前社会信息逐渐走向碎片话,信息常常以冰山一角的方式展现;信息的传播速度和广度也在不断的扩展。对于价值观尚未成型的大学生而言,如果不加引导,常常会误入歧途。因此要加强对于网络信息的监督,从源头上控制网络信息和新闻信息的规范化,保持严肃性,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建立约束机制

外在的约束举措与自身的行为约束互为补充,两者结合实现大学生自身思想和行为的约束。包括与法律相衔接的硬性约束举措、与道德相衔接的软性约束举措以及与生活相衔接的常规性约束举。在法律约束上,做到恪守法律法规,有法制观念,并能约束自身的行为实践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在道德层面,始终以八荣八耻为考量自身行为的最高标准;在生活常规约束上,可以包括大学生价值观成长日记、大学生行为规范守则、大学生价值观评价机制、大学生诚信档案等。

(四)建立长效的培养机制

价值观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短期内可以完成的,因此在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培养的过程中,需要建立长效机制,并充分发挥信念引导的作用,强化大学生的理想内化机制,将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相对稳定的理想信念,继续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约束。要加强社会公平机制建设,构建完善社会监督机制、奖惩机制,构建完善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机制,在理想信念恪铸的过程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其中,将其作为纲领和指南,武装和教育学生。

参考文献:

[1] 李忠军、张森林.互联网对当代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2008

[2] 杨丽娟、石艳华.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探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23)

上一篇:高一数学第二学期期末模拟试题下一篇:一件小事的启示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