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种眼光(14篇)
1.四种眼光 篇一
1903年,经过多年的反复摸索,经过一次次失败的尝试,莱特兄弟终于制造出了第一架飞机——“飞行者1号”。
12月17日上午30分,弟弟奥佛驾驶着飞行者1号在北卡罗莱纳州的基蒂霍克海滩成功地进行了第一次动力飞行,飞行距离为36米,在空中逗留时间为12秒;哥哥韦伯随后又做了一次飞行,这次,他在59秒内飞行了3200米的距离。人类历史上第一架飞机就这样诞生了。巨大的成功令兄弟二人兴奋得发抖,他们迫不及待地要将这一特大喜讯第一个告诉他们的妹妹凯瑟琳,他们匆匆来到邮局,给凯瑟琳发去了一封电报:“我们竟然飞了120英尺!我们将回家过圣诞节。”
凯瑟琳急匆匆地来到当地报社,找到一位编辑,将电报拿给他看,她希望报纸能尽快地向世人报告这一大好消息。
这位编辑读了一遍电报,淡淡地对凯瑟琳说:“不错啊,他们能回来与你一同过圣诞节,你们兄妹可以团聚了。”
这个编辑的愚蠢眼光,使他和他的报纸,错过了一次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他们原本可以第一个向全世界宣布:人类能“飞”了!
2.四种眼光 篇二
曾经有这样一个女生, 在A班时被老师说得一无是处, 无奈之下只好转到B班读文科。恰好B班的语文课我也上。一次这女生违纪, 我试探性地跟B班的班主任王老师说起这女生, 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王老师讲的尽是这个女生的优点及最近的进步。说到班上其他几名基础、纪律都较差的学生, 王老师也不是一概责怪学生, 而是从学生成长的家庭环境、学生的性格特点等方面分析, 最后总会说, 这学生现在在班上表现已经很好了。而且当他说到学生的优点时, 你会觉得很客观, 根本不是在护短, 不是在掩饰问题。慢慢地, 作为科任老师的我, 对那几个不够听话、不够努力的同学的看法也渐渐改变了。自己的心情好, 课堂气氛就好, 学生也真的渐渐变好了。
这让我很受启发。不同的人看待同样的人和事, 为什么眼光会有那么大的差异呢?
仔细想想, 眼光跟人的善意和心胸有关。
想起学校安排我去跟王老师搭班时, 我总觉得自己没上过重点班, 而且这还是文科重点班, 学生来源复杂, 不敢驾驭。王老师鼓励我说, 相信自己, 你有你的优势。听到王老师这样说, 我才坚定了尝试一下的信心。结果, 在担任这个文科重点班语文教学的两年里, 从来没有听到任何意见。当我说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时, 学生都专从他们自己的角度找原因, 就是高三大量的补习生来了, 学生也觉得我的授课方式很好。高考时, 这个班的语文120分以上的有20多人。
看人的眼光, 对人的接纳和欣赏, 会直接影响到做事的效果。善良的人, 着眼于别人的长处, 会尊重别人, 不唯我独尊, 也会提升自己和他人的办事效率。
有的人心胸狭隘, 心中只装着别人的缺点, 要是别人有点负面信息, 就怕另外的人不知道, 包括对学生。有一个曾考过年级第一的学生给异性同学写了封信被班主任发现, 班主任逢人就说, 家访时也毫不保留地跟其他学生家长说, 弄得沸沸扬扬, 让该生心理压力很大, 也特别反感那班主任。还好, 那班主任及时调走了, 不然, 那学生的发展会很受影响的。
人总是各有优缺点, 应该就竹谈竹的优点, 就梅谈梅的优点。若就竹谈曲的美, 就梅谈直的美, 这世界会变得多么丑陋!人们往往自我感觉良好, 而对别人却总是怀疑、排斥, 这样, 人与人之间就少了应有的信任、尊重, 工作上也就不能很好合作。学校的教育教学, 需要教师之间的通力合作, 若我们总是自以为了不起, 总是怀疑、挑剔别人, 尤其是对年轻人, 不给他们锻炼、成长的机会, 这难免会给工作带来严重的影响。怀疑、审视、挑剔的眼光, 对自己和别人的心理都不利, 对教书、育人更不利。所以, 我们看人看事, 目光在哪里聚焦, 不仅是心胸问题, 也是智慧的体现。
眼光跟智慧有关。我们应该明白我们的目的是什么, 我们这样做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挑剔对人生永远是负数, 人生越挑剔越残缺。面对弱势、缺憾, 我们多点包容多点鼓励, 效果就会大不一样。更何况, 由于我们的狭隘、片面, 往往不能客观、全面地看人看事。毕淑敏在《风不能把阳光打败》中有过这样一段否定“但是”的话:“其实, 所有的光明都有暗影, ‘但是’的本意, 不过是强调事物的两面。可惜日积月累的负面暗示, ‘但是’这个预报一出, 就抹去了喜色, 忽略了成绩, 轻慢了进步, 贬斥了攀升。”可见, 我们的眼光在哪里聚焦很重要, 我们的表述侧重于哪里很重要。看看我身边那些教育教学成绩突出的老师, 眼光都是很善意的:王老师已不用多说;蒋老师曾力挺一位学校已决定换且另一个班的课已经排好的、不曾上过毕业班的课的科任教师, 结果那个老师留了下来。他只教那个班的英语, 教学效果很好, 那个班高考后, 所有科任老师都领特等奖;秦老师曾经为一个学困生辩护, 说这学生虽成绩不很好, 但将来会发展得好, 结果真如他所言;黄老师总说他的学生都是好样的, 结果他的学生真的都是好样的, 不管做人, 还是成绩;龚老师为一个只考上二专的学生说情, 说只要让其补习一年定能考上二本, 结果那学生真的考上了二本。这不唯心!有善意的眼光, 必然会有善意的行动。王老师就曾建议我练练字;蒋老师也经常对那些教学尚未成熟的年轻教师进行耐心指导;黄老师经常与学生交流, 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做才能做得更好。在姜老师看来, 就是小偷, 也不会永远是贼, 也可转变、教育, 只要给予应有的关爱、尊重, 若真的不能被感化、教育, 也无怨无悔, 问心无愧。
善意的眼光是对心灵的抚慰。回顾跟王老师合作的两年, 真的很轻松、很愉快, 就是他出差, 代理他班的班主任那早起晚睡、牺牲午休的日子, 现在想来我都觉得很甜美。一个赞许、肯定的眼光, 一句真诚、善意的嘉奖, 是对人的心灵最温暖、最有尊严的抚慰, 最有效、最强有力的鼓舞, 哪怕是学生对老师的肯定和赞许。225班学生毕业10年聚会时, 夏显杰、严胜田等同学反复说我给予他们的影响, 我就很客观地说, 老师恨不能用现在的水平去教你们。可严胜田同学说, 他们当时觉得老师已经高高在上了。其实, 他们是我的第一届高中毕业生, 我时时感到捉襟见肘, 可他们却那样看好老师, 他们在意的是老师的长处啊!上学期, 在课堂上跟369班的学生谈到再过四年自己就可退休了, 同学们小声说:“什么, 再过四年就退休了, 太可惜了!”在369班的学生眼中, 他们的老师都很好、很优秀。这不仅不会“娇惯”老师, 而且还会促使老师扬长避短, 更加努力地提高、完善自己;使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和谐, 更有利于实现教学相长。
3.关于眼光作文 篇三
立春以至,但寒潮却仍未结束,淅淅沥沥的雨一刻也不停。坐在拥挤的公交车里,从车窗向外看去,傍晚雨中的城市在车水马龙与跳动的霓虹中继续着它永恒的节奏,只是背景显得有些单调冷漠。
“啪!”车门猛地打开,一股寒流迅速涌入车内,让正昏昏欲睡的我冷不丁打了个寒颤。
“车到了,快上车喽!”伴随着一声愉快而洪亮的吆喝,几个民工模样的中年男子上了车。他们个个扛着几个用塑料膜捆得严严实实的沉重的大包,几乎是踉跄着将它们拖上车,黝黑的皮肤上夹杂着汗珠与灰尘,却掩不住他们朴实愉悦的笑容。
还未站稳,车就开动了。他们拖着大包在车内小心翼翼地穿行着,然而仍不免碰到一旁站着的乘客。“让一让,对不住噢。”他们用带着浓重乡音的普通话一路道歉着,很是诚恳。
然而,几乎每个人都怀着异样的眼光朝他们看去,仿佛眼前是三个怪物般,冷漠的,厌恶的。
“喂!”刚上车那三个,买票!”衣着时髦的女售票员的声音像她的下巴那样尖刻,刚刚还在和旁人说笑的她此刻却显得很不耐烦,带着怒意的眼光挑剔地扫过面前的三个民工,又立即不屑地瞥向一边。
几张皱巴巴的纸币被从夹袄的最里层掏了出来,经那双粗糙的、布满皴裂的手递给了售票员。接着,三个人只能站在人群中。
“啊!我的钱包没了!”一位穿着貂皮大衣的妇女突然一声惊叫,一瞬间,车内的空气像是被凝固了。
然而,不约而同地,几乎所有人的眼光都一下子转向那三个民工,似利箭般,冷酷而淡漠。
他们自己也察觉到了,虽然前一秒他们也处在惊愕与恐慌之中。我看到那原本欢快的谈笑变成了沉默,在所有人异样的眼光中显得如此悲哀与失望。
“找到了,找到了。”女士又高叫着,舒了口气。
眼光被迅速收回。
而我,却感到彻骨的寒意。
当那冷酷的眼光中也带着暖意时,这场寒潮,才会真正结束,我沉思。
4.眼光作文 篇四
时间如流水飞快,我在脑海中不停地搜索着什么。是什么呢?是你留下的没有未来的破碎言语,还是你说的永远并不是永恒的泪滴?记忆深处,依旧明亮的眼眸,你眼光的关注,你眼光的絮语……
永远无法忘怀的,那些夏日的清晨,那些冬日的薄暮。
那些夏日的清晨……
你让我跟随着你的脚步,你说其实阳光并不必须代表温暖。我不懂,能够说我还小抑或说我很愚笨。那一刻,我从你的眼光中,并未读出你的微笑,而是隐藏在泪水背后的隐隐哀愁。他们并未给以我肯定,也未给以我勇气,唯一给过的仅仅是不懈,那你呢?在我的记忆里,你是那样少言寡语,只能从你的眼光中捕捉些什么。是什么呢?是清丽鸟啼打开夜的幕布时,你的眼光告诉我:“加油,我们也能够拥有梦的,而那些梦啊,会实现的。”夏日清晨,用力吮吸着那泥土的芳香和阳光的味道。可是最难让人忘怀的是你的眼眸,你催我奋进,让我加快脚步,即使摔倒了,你用眼光搀扶我,那一刻,我冰冷的心啊,最终被温暖了……那样的夏日,那样的清晨,我还奢求什么呢?我并不想要所有人的眼光在我获得荣誉的刹那间,都向我聚焦。只期望人群中,我还能找到你。而那一刻,你的眼光透出的是:好样的……那一刻,我能够看见你的微笑了。
那些冬日的薄暮……
伸手,我奔跑在田埂上,在薄暮的萦绕下,我旋转着,旋转着,但并未迷失方向。你的眼光透出坚定,我跟随着你。即使每次,我追逐你奔跑时,你留下的永远只是你的背影。薄暮笼罩中,仿佛这个世界都安静了。此刻,你转身,说:“是该尽情绽放的时刻了。”嗯,是啊,如果人生是一朵花,那么为了不溺死在自我的花香里,是该尽情绽放的时候了。那些冬日的薄暮,你的眼,那道射出的犀利的光芒啊,是如此坚定。阳光照射进来,洋洋洒洒,瞬间光圈晕化成欢呼。我转身,看到的,最终是你的微笑。而此刻,你的眼光告诉我:“继续往前走,不要怕。”
5.眼光的作文 篇五
独特的眼光造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人生抉择。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淡泊明志,超然物外,寄情山水才得以闲适自在;王勃虽然怀才不遇,英年早逝,但却因择以”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人生追求流芳千古;还有他——“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李白,豪迈奔放,放荡不羁,他择的却是洒脱自在,诗酒琴书的山水生活。人各有志,或是碌碌而为,或是遗臭万年,亦或是名流千古,全凭其对待人生抉择的眼光。正因为他们各自独特的眼光,明白自己的追求,才得以造就他们问心无愧的.人生。
独特的眼光造就“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结连理枝”的千古佳话。梁山伯与祝英台双双携手,化茧成蝶,鸣奏出一首动人心弦的千古佳话;焦仲卿与刘兰芝用忠贞的爱情和宁死不屈的反抗谱写出“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的千古绝唱,荡气回肠,闻者无不落泪;还有他们——罗密欧与朱丽叶!简爱与切斯特,西楚霸王与虞姬······他们都在用他们自身的故事向世人证明他们的独特眼光——她们选对了人,嫁对了郎,于是为我们演绎出了一幕幕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千古佳话。
独特的眼光造就“敢为人先,坚持不懈”的人生智慧。伟大的物理学家哥白尼冲破被束缚的思想,否定当时绝对化了的“地心说”,结果被冠上惑民的罪名,被处以极刑,但他提出的“日心说”给干涸已久的物理学界带来的久违的甘露;瓦特改良蒸汽机推动了工业革命乃至全世界的科学发现;爱迪生不怕失败,坚持不懈,赢得了“发明大王”的美誉。正是因为他们对未知事物具有独特的眼光才让他们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所以独特的眼光造就了灿烂的人类智慧。
6.教育家的眼光 篇六
一、发现的眼光
教育家的眼光与普通教师的眼光的最大区别, 就在于是否有发现的眼光。如果没有发现的眼光, 东西就是在那里也会视而不见;相反, 有发现的眼光, 就能看见一般人所看不见的东西。发现的眼光要求教师:
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每个学生都有长处, 发现了学生的闪光点, 也就找到了教育学生、促使学生进步的切入点。怎样才能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呢?教师要走近学生, 亲近学生, 观察学生, 了解学生。为什么许多教师缺少发现的眼光, 发现不了学生的闪光点?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对学生太不够了解。
要善于发现课堂的闪光点。课堂是千变万化的。每一堂课, 即使是一堂常态课, 也会有闪光的地方。这就要求教师养成教学反思的习惯, 善于提取课堂教学中有价值的东西。为什么许多教师看不到课堂的闪光点?除了对教学的思考不够, 不能及时进行教学反思之外, 缺少对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 缺少对课堂的深入研究, 也是重要原因。
要善于发现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一是教师应该站在教育的制高点上观察教学, 发现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要做到这一点, 教师就必须多研究教育教学理论, 学习和研究新课程改革的实际经验, 使自己具备较高的教育理论视野, 否则是不会有这样的教育眼光的。二是教师应该立足教育教学实践, 善于发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做到这一点, 教师就必须积极进行教育教学实践, 在实践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发现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然后尝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哲学的眼光
哲学可以帮助人们正确地看待事物的变化与发展, 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教育家的眼光应该是哲学的眼光。用这样的眼光观察教育, 才能更好地进行教育实践。哲学的眼光要求教师:
要用全面的眼光看学生。教师既要看到一个学生的优点或长处, 又要看到其缺点或短处;既要看到优等生, 又要看到学困生;既要看到学生的智育情况, 又要看到学生的德育、体育情况;既要看到学生的外表, 又要深入学生的内心。只有用全面的眼光看学生, 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
要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学生。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 教师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学生, 学生可能过去有些缺点, 但是现在改正了, 教师就应该改变原来的看法。教师在看学生的时候, 应该把眼光放远一些, 既要考察学生的过去, 洞察学生的现在, 又要放眼学生的未来, 用发展的眼光观察学生, 既着眼于学生当下的生活, 又要帮助学生谋划未来。只有这样, 才能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要用智慧的眼光看学生。用智慧的眼光看学生, 就是要能够从学生的言谈举止、面部表情等, 洞察到其内心世界, 洞察到其情感困扰、思维困惑、思想动向;就是要有预见力, 能够预测到学生的心理动向、思想动向, 预测到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或问题;就是要有捕捉力, 能够及时捕捉到来自学生的诸多有价值的信息, 特别是能够捕捉到学生的错误, 并引导学生及时改正错误, 把错误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把错误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 努力把坏事变成好事。
三、研究的眼光
教育家之所以能成为教育家, 就在于教育研究。一名从不进行教育研究的普通教师永远也不会成为教育家, 至多可以称为“教书匠”。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指出:“任何学术研究都离不开三个要素:眼光、坚持与能力。”从事教育研究当然也要有研究的眼光。这种研究的眼光表现为:
独到新颖。有研究眼光的教师, 善于用独到的眼光去观察教育现象, 用独到的眼光去发现教育问题, 用独到的眼光去挖掘隐藏在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背后的规律, 善于提出新颖的教育观点。他们善于用独到的眼光去观察学生, 去研究学生, 善于提出对学生的新认识;善于用独到的眼光去观察课堂, 去研究课题教学, 善于发表课堂教学的新见解。
敏锐犀利。有研究眼光的教师, 能够敏锐地洞察教育问题, 敏锐地感知学生的动向;他们能够用犀利的眼光看待教育乱象, 用犀利的言辞针砭教育时弊, 用犀利的语言批评学生的错误言行。
深邃前瞻。有研究眼光的教师, 他们对教育问题的认识是深刻而透彻的, 能够从教育问题的表象看到教育问题的本质, 触及教育的规律。他们喜欢往前看, 往远处看, 对教育、对教学、对学生的走向具有前瞻性的思考, 能够预见到事物的发展趋势, 预测到事物的未来。
准确开阔。有研究眼光的教师, 其眼光是准确而开阔的。他们能够准确理解教育, 准确把握教育;能够准确预测教学问题的难易程度, 准确把握教学情境的有效性, 准确预测学生的反应, 准确预测教学效果的好坏, 准确预测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他们能够用开阔的视野看教育, 用开阔的思想思考教育, 用开阔的思路开展课堂教学, 用开阔的胸怀面对学生。
四、审美的眼光
所谓审美的眼光, 就是对美的欣赏能力。教育家都是最爱美的人, 都能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发现美。
用审美的眼光看课堂。课堂充盈着无穷无尽的美, 包括教师的语言美、仪表美、学识美、智慧美, 教学的节奏美、结构美、简约美、生成美、创新美, 学生的参与美、体验美、对话美、互动美、合作美、探究美, 课堂的生态美、诗意美、和谐美、情感美、生命美、生活美等。用审美的眼光看课堂, 我们才能热爱课堂、迷恋课堂、扎根课堂。
用审美的眼光看学生。学生身上蕴藏着丰富多彩的美。用审美的眼光看学生, 就能够看到学生的天真之美、纯洁之美、活泼之美、活跃之美、礼貌之美、创造之美、上进之美、进步之美、成长之美等。用审美的眼光看学生, 我们才能喜欢学生, 进而喜欢教师职业, 喜欢教育事业。
用审美的眼光看学科。每一门学科都有其独特的学科之美。语文学科有语文学科的文字美、诗意美、人文美, 数学学科有数学学科的严谨美、对称美、统一美, 政治学科有政治学科的理论美、理性美、情感美, 音乐学科有音乐学科的艺术美、旋律美、韵律美, 体育学科有体育学科的健康美、运动美等。用审美的眼光看学科, 我们才能喜欢自己所任教的学科, 进而推动学科的进步和发展。
五、善意的眼光
善意就是好心、好意。善意的眼光就是好心好意的眼光。教育家都是大善之人, 任何教育家在面对学生的时候, 都会用善意的眼光。
善意的眼光是赞赏和鼓励。学生在取得成绩的时候, 有所进步的时候, 表现出色的时候, 教师都要投去善意的眼光来赞赏学生, 肯定学生的成绩, 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鼓励他们不骄不躁、积极进取, 更进一步;学生在遇到困难、失败和挫折的时候, 教师也要投去善意的眼光来鼓励学生, 让他们战胜困难, 不畏失败, 不惧挫折。
善意的眼光是尊重和信任。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 教师善意的眼光, 是对学生的充分尊重和信任。人人都有获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的需要, 处于半成人阶段的中学生, 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一位教师是否尊重和信任学生, 不仅能从教师的言谈举止中看出来, 从教师的眼光中也能看出来。让学生从教师的眼光中看出尊重和信任, 将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积极影响。
善意的眼光是理解和宽容。学生需要理解, 教师要理解他们的愿望和要求, 理解他们的情感需要, 理解他们的难处;学生需要宽容, 在成绩出现退步的时候, 在犯错误的时候, 在情绪激动的时候, 都需要教师的宽容。真正理解和宽容学生的教师, 会通过善意的眼光, 让学生从教师的眼光中能够读出理解和宽容。
7.眼光作文800字 篇七
有眼光,有助于成就事业。
刘邦是一个有眼光的人。也许他没有过人的谋略,没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事头脑,没有统率百万大军杀敌建功的才能,但是,他凭着“大丈夫当如此”的眼光,任韩信,用萧何,拒酒色,爱人民,终于成为一代明君,赢得后人敬佩与仰慕。
韩信是一个有眼光的人。在势单力弱时,他甘受胯下之辱;在领导着一群乌合之众作战时,他决意用“背水一战”以求胜;在项羽不任用他的时候,他果敢地投奔刘邦。倘若他不是拥有远大的志向与敏锐的眼光,他便永远是个默默无闻的百姓。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武则天有眼光,胸怀大志,历经沧桑,终成女皇;苏轼有眼光,历尽艰难,直面磨难,名留青史;林肯有眼光,废除奴隶制,阻止国家分裂,赢得后人敬仰。可见,古今中外,只有拥有眼光,才能成就一番丰功伟绩。
没有眼光,将自取灭亡。
商纣王是一个没有眼光的人。他每天沉溺于酒池肉林,寻欢作乐,不务正事,对朝政不闻不问,而且他为人残暴,百姓敢怒而不敢言。这样一个只顾眼前舒适,鼠目寸光的君主,最终只能自取灭亡,受到后人的唾骂。
项羽是一个没有眼光的人。纵使他“力拔山兮气盖世”,也有“彼可取而代之”的豪言壮志,但是他刚愎自用,置樊哙的计谋而不用,而又生性残暴,固执己见,以致临死前还仰天叹道:“此天之亡我!”不亦悲哉!
这样的例子也多不胜数:秦始皇没有眼光,大兴土木,建阿房宫,焚书坑儒,终究落得“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的下场;唐玄宗没有眼光,与杨贵妃游玩取乐,沉溺酒色,以致落了个身死国灭的下场;前苏联赫鲁晓夫没有眼光,只抱着战时的旧模式不放,未能挽救国家的命运。由此可见,没有敏锐眼光的人,终究经不住风雨的吹打,而遗憾终生。
8.文化眼光阅读答案 篇八
何谓文化眼光?这要先弄清何谓文化。
文化一词多义,大致有三。
一是把它视为一种教育状况或知识程度。比方说某某人“有文化或没文化”,“文化高或文化低”。
二是作为一种考古学用语。如仰韶文化、大坟口文化、良渚文化。
三是人类所创造的总财富。主要是指精神财富。
长久以来,对文化的普遍解释多是第一种。而一个阶段,还把文化单一地、生硬地、干瘪地当做意识形态,那时的社会生活变得多么空虚与空洞!这种解释,遗害殊深,很少有人把人类生活视为一种文化。生活便只剩下赤裸裸的生存需要,文化退到生活之外,成了可有可无。可以说,文化一直在狭义中存在,而对文化广义上的解释不过是近些年的事。一些有识之士为改变世人对文化偏狭的成见,区别以往的文化定义,便创造出一个词儿来,叫做“大文化”。
大文化像猢狲,从身上拔一把毫毛,吹一口气,变成千万种文化。从燕赵文化、齐鲁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巴蜀文化、中原文化、长江文化、黄河文化、海洋文化,到城市文化、山水文化、商业文化、农业文化、企业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民俗文化、民居文化、服饰文化、案头文化、药文化、食文化、酒文化、茶文化,再到钱币文化、武林文化、兵刃文化、京剧文化、风筝文化、生肖文化、祭祖文化、电视文化、咖啡文化、牛仔文化、年文化、鞋文化、性文化、鬼文化、梦文化……于是,不断听到惊呼:“什么都成了文化,难道上厕所也是文化吗?”差不多,这里又有一个“厕所文化”的概念出现。
只要用文化眼光看,文化便无所不在,对事物也会产生新的认识与发展。比如对于酒,用先前那种非文化的眼光来看,不过是一种佐餐助兴的饮料而已,最多能以酒浇愁,一醉方休;倘若换个文化眼光来看,则必然还要关注酒的历史、酒的制造、酒的储藏、饮酒的方式、售酒的方式、酒器酒具、酒曲酒令、酒的诗与画,以及酒和地域、民俗、气候的关系……那就会发现还有一个比酒的本身大得多的酒文化。由于酒一直处在这个历史的、民族的、地域的、人文的等等环境中,必然浸入这些因素,成了一种文化载体,具有认知和享用这些文化的价值。那么,酒于我们,不只是清香醉人的佳酿,还是醇厚醉心的文化汁液。所以,聪明的酒厂老板,都是一边靠酒一边靠酒文化发财。如果进一步,我们用这样的眼光来看生活的一切,才会真正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丰实与深邃。
然而,生活文化以两种状态存在着:
一是活着的状态,一是历史的状态。
活着的状态是一种生活,历史的状态才是一种完完全全的文化。
当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被时代淘汰了,消失了,它的精神便转到曾经共存的物品上和环境中。过一段时间人们就从这器物和环境中了解、感受与认识昔日生活的形态与精神了。这样,器物与环境便发生了质变,在“活着”的时候,它们是实用性的生活物品与生活环境;进入“历史”之后,就变成纯精神的文化物品与人文环境了。同一件事物,它们本身并没有变化,还是原来的模样,这变化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其实它是人们的一种认识,也就是人们用文化的眼光看出来的。
文化眼光不是一般目光。它必需具有文化意识和文化素养。
眼光,也就是眼力。
一般人没有这种眼光。所以,当这些环境与器物由“活着的状态”转变为“历史的状态”时,常常被当做无用的东西丢弃了。昔时器物被当做破盆破罐,旧时房舍被当做危房陋屋。看来这种眼光中还有更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面对这一切人们只是从现实的角度而不是从将来的角度来看的。
一个相反的例子,能够做最好的说明:
当柏林墙注拆除时,世界上许多博物馆都派人跑到德国,去争购那些涂满图画与文字的墙体碎块。出价之高,惊骇一时。他们几乎在同一时间觉悟到,这座被时代淘汰的墙恰恰是一种过往不复的珍贵的历史象征。德国政府被惊动了,于是决定那一段尚未拆除的柏林墙不拆了,保护起来,永远珍存。
这种眼光说明了什么?它说明有些事物的历史文化价值,必需站在未来才能看到。文化,不仅是站在现在看过去,更重要的是站在明天看现在。
那么,文化眼光不只是表现为一种文化素养,一种文化意识,更是一种文化远见和历史远见。
9.解读《落日》的新闻历史眼光 篇九
苏教版语文教材必修二“历史的回声”单元, 设“永志不忘”专题, 入选《落日》一文。旨在让学生在阅读中, 铭记这段历史, 在思考中, 谛听“历史的回声”。
《落日》这篇通讯, 报道了1945年9月2日在“密苏里”号战舰上, 中国和其他反法西斯同盟国接受日本投降仪式的重大历史事件。
二次世界大战、中国八年抗战结束, 1945年9月2日, 日本东京湾“密苏里”号舰上举行日本投降签字仪式。朱启平是在场的三名中国记者之一。他现场采写了通讯《落日》, 登载于1945年9月4日《大公报》。该文一发表, 即传诵一时, 被公认为是当时同题材报道中的“状元之作”。老新闻人严秀 (曾彦修) 先生1997年看到《朱启平新闻通讯选》, 再读此文时, 曾发自内心地赞许说, 朱启平的新闻通讯之所以长久保存, 关键在于两个字:眼光———敏锐的“新闻”历史眼光。
该文以富有深意的“落日”为题, 就体现了这种敏锐的“新闻”历史眼光:多行不义, 必自毙, 曾经不可一世地自称为“日出之国”的日本侵略者今天终于“日落”了———在世界人民面前低头签字投降了。真是大快人心。
该文是一篇通讯, 从写作方法看, 又可称特写。凡是截取事件、人物或场景中最富有特征的横断面, 予以精雕细刻, 或通过一个或若干个生动、感人的镜头, 将所选取的横断面细致而形象地表现出来, 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睹其物, 用栩栩如生的形象来说服人、教育人、感染人, 这样的通讯品种, 也可以说是特写。
该文就是按照这样的方法来选材、构思、写作的。其主体按时间顺序组合材料, 每个时间段侧重表现某一方面的内容, 除开头部分外, 作品皆用小标题概括本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 总起。交代新闻来源, 揭示事件意义, 初步勾描了现场。
第1段, 交代了新闻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点出自己是目击者, 是事件的见证人。
第2段, 点出新闻事件的意义, 表述这一历史事件留给自己的印象。
第3段, 事件的开始。初步勾描现场, 渲染气氛。
第二部分“签字场所”, 转入中心会场, 时间仍然是受降仪式举行之前, 着重写会场布置和人物, 其中包括记者活动的情况。在平缓的场面描写中表现人们的心情。
第三部分“代表到来”, 写受降仪式双方代表来到会场的情景。
第1、2段, 联合国签字代表团和盟军最高统帅到来。
第3段, 日本代表出场。
第四部分“仪式开始”, 整篇通讯的高潮部分。
第1段, 写麦克阿瑟宣读讲稿, 命令日本代表签字。
第2段, 对日作战的盟国代表签字。
第五部分“投降书脏了”, 通讯尾声, 写了三个小插曲。
第1段, 借“投降书脏了”把日本代表嘲弄了一番。
第2段, 盟军的空军飞过“密苏里”号, 以浩浩荡荡的声势, 参加受降仪式。
第3—5段, 由一个年轻水兵的话引发的联想和思考。
该文按受降签字仪式进程, 抓住受降签字仪式中四个主要的具体场景———“签字场所”、“代表到来”、“仪式开始”、“投降书脏了”, 分别予以具体描述。这四个主要的具体场景不是一般之临场所见, 而是记者根据自己敏锐的“新闻”历史眼光”, 在采访中“捕捉”到的“最富有特征的横断面”, 即最富有历史意义的珍贵“镜头”。这个签字场所日后必定成为这段历史的物质见证, 理应详细描述;参加受降仪式的各国代表日后肯定是这段历史的见证人, 他们是哪些人以及是怎样到来的, 一定得详细记录;至于受降签字仪式的具体过程乃至其中的某些细节, 更需详细记载。因此, 该文对这四个主要场景进行了细致的描述, 并按重要程度, 着重写了受降签字仪式过程中两个最重要的场景———“代表到来”和“仪式开始”。
文中在叙述仪式进程、描述现场情景中插以由历史而引发的感慨, 更体现了这种敏锐的“新闻”历史眼光:
“这签字, 洗净了中华民族70年来的奇耻大辱。这一幕, 简单、庄严、肃穆, 永志不忘。”
如果就以1874年4月在美国支持下, 日本借口疏球和台湾渔民间的一次冲突, 悍然派兵3000多人侵犯台湾, 迫使清政府签订屈辱的《北京条约》, 以50万两白银赔款作为日军退出台湾的条件始, 中华民族抗击日寇, 不就整整抗击了70年!“这签字”, 岂不正是“洗净了中华民族70年来的奇耻大辱”, 今日之胜利怎不令人“永志不忘”!
“重光一腿失于淞沪战后, 一次在上海虹口阅兵时, 被一位朝鲜志士尹奉吉投掷一枚炸弹炸断。梅津是前天津日本驻屯军司令, 著名的‘何梅协定’日方签订人。”“他们都是中国人民的熟人, 当年在我们的国土上不可一世, 曾几何时, 现在在这里重逢了。”
真是中国人民的“老熟人”了, 想当初, 在我们的国土上不可一世, 屠杀中国人民是何等的惨无人道!而历史就是这样无情, 我们在这里又相会了, 怎不令人扬眉吐气!
“全体签字毕, 麦克阿瑟和各国首席代表离场, 退入将领指挥室, 看表是9点18分。我猛然一震, ‘九·一八’!1931年9月18日日寇制造沈阳事件, 随即侵占东北;1933年又强迫我们和伪满通车, 从关外开往北平的列车, 到站时间也正好是9点18分。现在14年过去了, 没有想到日本侵略者竟然又在这个时刻, 在东京湾签字投降了, 天网恢恢, 天理昭彰, 其此之谓欤!”“旧耻已湔雪, 中国应新生。”
———又一次敏锐的“新闻”历史眼光的洞烛闪耀。
由此, 该文在“新闻”历史眼光”关照下的立意、构思和写作有三点值得借鉴:
第一, 在材料的组合方面, 以一个明晰的主题———永志不忘贯穿全文。开头第二节“这签字, 洗净了中华民族70年来的奇耻大辱。这一幕……永志不忘。”予以点题, 并以此统摄文中所有有助于表现中心的材料, 最后篇末以“旧耻已湔雪, 中国应新生”照应升华;同时又以一条清晰的时间线索“天刚破晓———8点多钟———8点半———8点50分———9时整———9时10分———9时18分”贯穿全文, 安排组织材料, 使全文形成了一个有序的整体。
第二, 在构思上, 除了抓住一般叙事作品常用的时间线索外, 还抓住整体氛围设置这条线。氛围设置的线为“简单、庄严、肃穆”, 在开头总写以后, 下文就多方面加以渲染。具体分析可参见下列第三点。
第三, 写作上, 最为明显的特点就在于对具体场景及人物的细节描写。
1.具体场景的描写。
(1) 对舰艇、海面情景的描写。开头第3段:先鸟瞰式地写出了舰面上人员密集的程度。然后分写主甲板上各类人员的活动情况:“陆战队士兵”“身穿咔叽制服”“持枪肃立”“密密簇簇”地“排列”着, 庄严肃穆;“水兵”对这场仪式格外重视, 身着“洁白、折痕犹在”的“军衣”, 满心欢愉;“军官”们工作忙碌, “往来互相招呼”, 心情舒畅。接着写战舰和海面上的情景。密苏里号威武雄壮, “灰色的舰身油漆一新, 十六英寸口径的大炮, 斜指天空。”显示出了盟军的威慑力量;“海面上”“灰云四罩, 海风轻拂”, “小艇往来疾驶如奔马, 艇后白浪如练, 摩托声如猛兽怒吼……”营造出欢乐喜庆的氛围, 烘托了胜利者心中的喜悦。
(2) 对签字场所的描写。第四节对签字场所的描写极其细致, 几近说明:先以签字桌为中心, 从签字桌的选定、装点和置放的状况写到其他物品的安排;再写参加签字仪式的各种人员的安排;接着写自己所在地———“我站在一座在20毫米口径的机关枪上临时搭起的木台上, 离签字桌约两三丈远。”最后写“主甲板的右前方、紧靠舷梯出入口的地方”———排列着水兵乐队和陆战队荣誉仪仗队、一小队精神饱满、体格强壮的水兵。具体展示了签字仪式的现场, 也把开头第二节中说到的“这一幕简单、庄严、肃穆”的特点给具象化了。
(3) 对于乐队的描写。“乐队不断奏乐, 将领们不断到来。”“8点半, 乐声大起, 一位军官宣布, 联合国签字代表团到。”“8时50分, 乐声又响彻上空, 盟军最高统帅麦克阿瑟将军到。”这欢快的乐声只为胜利者奏起, 渲染了欢庆的气氛, 而“不久, 一位美国军官领先, 日本人随后……乐队寂然”, 则是是对侵略者的无声抗议和漠视。
(4) 对旗帜、舰队的描写。8时50分, 麦克阿瑟将军来到仪式现场, “舰上升起他的五星将旗, 和米尼兹的将旗并列”, 渲染了庄严肃穆的环境气氛。当日本代表到场“和联合国代表隔桌对立”时, “全舰静悄悄一无声息, 只有高悬的旗帜传来被海风吹拂的微微的猎猎声”, 以有声衬无声, 再次烘托出庄严、肃穆的氛围。当“日本代表团顺着来路下舰, 上小艇离去”时, “十一架超级堡垒排列成整齐的队形, 飞到密苏里号上空, 随着又是几批超级堡垒飞过。”一边是窘态毕露灰溜溜逃跑的敌人, 一边是胜利者的雄姿, 对比鲜明, 胜利的喜悦与自豪溢于言表。
2.人物细节的描写。
(1) 对人物神态的描写。人物的“笑”在文中多次闪现:“满脸笑容的水兵, 往来互相招呼的军官”, “他们满脸欢喜, 说说笑笑。”“都是美国高级将领, 他们满脸欢笑, 说说笑笑”, “一时间, 中国话、英国话、发音语调略有不同的美国英语以及法国话、荷兰话、俄国话, 起伏交流, 笑声不绝”, “军舰上传来一声轻快的笑声, 原来是几个毛头小伙子水兵, 其中一个正伸臂点着下面的梅津, 在又说又笑”。笑是内心的喜悦, 是胜利者的自豪, 又是对侵略者的蔑视与嘲笑。
(2) 对人物外貌的描写。“第一个是中国代表徐永昌将军, 他穿着一身洁净的哔叽军服, 左胸上两行勋绶”。然后描写各国代表。而日本代表团外相重光葵则是“臂上挂着手杖, 一条真腿一条假腿, 走起路来一瘸一拐, 登梯时有人扶他”。胜利者盛装而来, 可见对这一时刻的重视;侵略者肢体残缺, 害人之人也在害着自己。又是一组鲜明的对照。
(3) 对人物动作的描写。“麦克阿瑟执讲稿在手, 极清晰、极庄严、一个字一个字对着扩音机宣读。”并“昂首向日本代表团说……”签完字后, 他回到扩音器前说:“美利坚合众国代表现在签字。”麦克阿瑟接着又宣布:“中华民国代表现在签字。”“徐永昌步至桌前, 由王之陪同签字。”与此形成鲜明对照是“重光葵挣扎上前行近签字桌, 除帽放在桌上, 斜身入椅, 倚杖椅边”, “他签字时没有入坐, 右手除手套, 立着欠身执笔签字”。昔日趾高气昂的侵略者, 如今在胜利者面前毫无地位, 真是莫大的讽刺。
同时, 为强调报道的真实性、可靠性和客观性, 该文的采写视角采用了第一人称。篇首说“我在日本东京湾内美国超级战舰‘密苏里’号上, 距离日本签降代表约两三丈的地方, 目睹他们代表日本签字, 向联合国投降”、“我是在7点多钟随同记者团从另一艘军舰乘小船登上‘密苏里’号的”;文中说“我站在一座在20毫米口径的机关枪上临时搭起的木台上, 离签字桌约两三丈远”、“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这样一块小的地方聚集这么多的高级军官”、“我急急翘首望去, 只见……”文末说“我听见临近甲板上一个不到二十岁满脸孩子气的水手郑重其事地对他的同伴说‘今天这一幕, 我将来可以讲给孙子孙女听’”。第一人称的采写视角贯穿全文, 强化了现场采访报道的真实感。
10.眼光的小学作文 篇十
一道数学题,答案只有一个,但解题方法却是多不胜数。这都是“换一种眼光”的功劳。我们不能只看事物的表面,而忽略它的四周。换一种眼光,我们能得到新的体会;换一种眼光,我们能从平淡中发现新奇。记得苏轼的一句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足以说明“换一种眼光”是能发现事物的独特姿态。
同样的环境,两个沙漠旅行者只剩下半瓶水,其中一人觉得水太少了,另一人却十分欣喜,他觉得拥有半瓶水实在是太幸福了。因为两人不同的眼光,产生了不同的感觉。后者换一种眼光,保持乐观。前者只会想着半瓶水的表面,被陷在烦躁之中。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换一种眼光确实会使自己更快乐。我们把喜怒哀乐都换一种眼光看待,就减少了发脾气的次数,又避免太多快乐,这样一举两得,让我们的生活过得更美好,得到更多的启示,发掘到更多的新奇。如果每个人都懂得换一种眼光,那社会会更加繁荣,更加昌盛,更加和睦,科技发展定会蒸蒸日上,发现地球的更多资讯。
11.眼光优秀作文 篇十一
她的眼光是如此独特――中国三千年的古代文学史中,特立独行、登峰造极的女性只有她一人。
她的眼光曾饱含着天真――妯生于官宦人家的她也曾是一位待宇闺中的少女,天真无邪地接受文化的熏陶,再调皮地吐出几名词。
好的眼光曾洋溢着幸福――在那个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的封建时代,她却寻得了一位如意郎君,她不禁用笔满载着俩人甜美的爱情。
她的眼光最终倾诉着凄苦――在经理历了种种磨难、尝遍了人间苦味后,孤独一人面对着这些,她不禁区发出愁的感慨。
是的,她便是李清照,那个时代的新女性,那个乱世中傲然生长着的玫瑰!
曾经的她,也有着“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着青梅嗅”的少女娇态,也有着“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比看“的少女娇情,亦尝过“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相思之苦,但她更怀着“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诗人情怀。
命运爱作弄人,在李清照正享受着满满的幸福时,生活突然抽回了她拥有的一切,让她独自一人经受着磨难。在她的感情生活遭遇痛苦时,她又不得不颠沛流离,四处逃亡。对于前者,她还可以抨击封建,快刀斩乱麻般处理;而对于后者,她这个无处立身的亡国之民,怎能不犯大愁呢?但这些,又“怎一个愁字了得”!
依稀间,我望见消瘦的易安居士头饰不整地站在江边,她单薄的身躯在风中微微颤抖着。她失望地凝视着远方,眼光中盈着满满的痛楚与凄凉,亦闪着未干的晶莹。然而,她眼中仅含着凄惨么?不!她的眼光分明亦摇曳着坚贞的火花,分明亦透露着对理想的呼喊。那一刻,她的眼光是如此冷清却又脱俗,我看呆了,看痴了,我一点一点、一丝一丝、一缕一缕沉醉了。
易安啊,你不依奉权贵,不违心做事。不论你寻觅着的是完整的河山,亦或是幸福的爱情婚姻,亦或是学术的价值,你骨子里追求的就是一种人格的超然脱俗。我敢说,你不仅是当时封建年代的新女性,更是现代生活中我们已缺失品质的集中;你并非仅高挂于历史的星空中,更应活于我们现代人心中,值得我们深思……
12.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 篇十二
辰同学上课时,经常冒出一些奇思妙想,且发言时全凭主观感受任意发挥。这样可能会打乱上课老师的思路,导致课堂教学不能按预先的设计进行,难怪一些老师会头疼。可换个角度想想:如果学生沉默不言,任凭老师在讲台前滔滔不绝,他却无动于衷,这样的学生讨人喜欢吗?这样的课堂可行吗?答案是否定的。虽然辰同学上课时会一直抢答问题,让老师耳边一直回荡着她的女高音;有时,她还会为了一个问题和老师争得面红耳赤,甚至提出一个让老师无法立即解决的问题,让老师暂时下不了台。表面上看,辰同学似乎真有点“扰乱”课堂秩序,可实际上却是她爱学习的表现。她对学习内容感兴趣,一直开动脑筋认真思考,并积极回应老师的提问,哪里不对?相反,作为老师,认为她烦人,随意讲话,扰乱课堂秩序,从而把可怕的帽子随意扣在她的头上,才是真的错了。苏轼在《题西林壁》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这句话常用来形容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得到的结论也不同。如果我们懂得换另一个角度,用欣赏的眼光看孩子,结果便会大不一样。
教我们班政治的奚校长可谓是将“欣赏”发挥到了极致。一次课间,我发现班里的孩子们极度兴奋,一个个搬着凳子高声讲话,连班上的学困生小朱同学也神采飞扬地说着什么。我甚是奇怪,问他们在干什么。辰同学挺着胸脯振振有词,“政治老师说了,上课时一定要按照他分的小组坐”,说“一定”时还着意用力顿了顿,仿佛因有这样一位校长做“靠山”而倍感自豪似的。这时,奚校长进了教室,孩子们立即不约而同地高呼:“校长好!”热情洋溢的问候,让我这个班主任甚是惭愧:怎么从没见这些小家伙对我如此热情?
好奇心让我决定旁听这节政治课。上课铃声响了,只见孩子们围成了8 个小组,端正地坐着。辰同学自信地走上讲台,同小组的曹同学则快速地接过奚校长的电脑,在讲台边安插好多媒体。“上课!”“同学们请坐!”辰同学一脸严肃,完全一副小老师的样子,对大家说道:“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第二章《积极的生活态度》。”说完便在黑板上写下课题。“首先,让我们一起做个小游戏……让我们再来看一段视频……谁来说说看了视频受到了什么启发……”
整节课井然有序地进行着,“辰老师”恰如其分地提问,灵活自如地操作多媒体,适时地和同学们玩些小游戏……既调动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又自然流畅地引导他们完成了学习任务。孩子们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班上几乎所有孩子都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似乎比其他任何一节课都学得认真,整节课的学习气氛浓厚而活跃,孩子们在“快乐”中收获着知识。不知不觉中,下课铃响了。奚校长总结了这节课,孩子们给“辰老师”评价打分……看得出,孩子们和我一样,意犹未尽,宛如刚欣赏完一位专业教师呈现的一节精彩的政治课。多好的孩子,多棒的表现!我看到“美丽”正在绽放,敬佩和感慨油然而生。
课后向孩子们了解,我才知道班上同学分成了8 个小组,每小组合作讲解一个章节:一人做老师讲课,一人负责制作课件,一人安装多媒体,一人负责记录上课时其他小组的发言情况以便表扬先进。一切就是这样的有条不紊,孩子们在合作中既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任务,又很好地发挥了自己的特长,一节课凝聚着小组中每个孩子的心血。我向奚校长“取经”,他笑了笑说:“你班里有一些孩子特别喜欢说,我这个懒人就顺水推舟,让她们好好地锻炼!千万别低估孩子的能力,不妨用欣赏的眼光看孩子,即使是朵不起眼的小花,也有绽放美丽的时刻。”奚校长简单的一席话让我受益匪浅。
《新课标》要求我们的课堂应充分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求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发展的能力。辰同学上课敢想敢说,虽然偶尔会为了问题和老师发生争执,但这正是深入思考、积极求知的表现,或许她的想法不够成熟、不够全面,或者提的问题有时令人感到莫名其妙,但我们教师却不能因为嫌麻烦对她不理不睬,或是大声训斥从而扼杀她的学习兴趣。对于孩子上课提的奇怪问题,我们可采取“宽容的策略”,继而采用“诱导的策略”“转换的策略”,甚至“幽默的策略”“糊涂的策略”来处理。让我们学学智慧的奚校长,尊重学生的表现欲望,为他们搭建表现的平台,让他们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交流中解决问题。
13.发现财富的眼光 篇十三
捕获好的信息,大企业一夜之间金银遍地,小企业会赚个盆满钵满;不慎栽进虚假信息,大企业轻则伤筋动骨,重则轰然倒塌,小企业不粉身碎骨,也会负债累累――没有一个时刻像今天这样渴求发现财富的火眼金睛。
那么,如何练就发现财富的眼光?
具有财富眼光的人,无不善于思考,出奇制胜。日本商贩欲将被浸染的1吨丝绸抛到大海里,一个小商贩表示可以帮忙处理这批丝绸。岂料这个小商贩用这些丝绸制成迷彩服装、迷彩领带和迷彩帽子。几乎在一夜之间,小商贩拥有了10万美元的财富。这个小商贩就是后来成为石油大亨的菲勒。
具有财富眼光的人,无不牢盯靶心,择机出牌。沃尔玛高薪养了一群看似与自己无关的气象家,曾得到很多人的冷嘲热讽,沃尔玛高层也不断有人提出异议。然而,每当台风来临时,人们惊异地发现一个秘密:只有沃尔玛的卖场,人们才能找到最充足的灾后物资,
具有财富眼光的人,无不推己及人,应势而上。史玉柱有一颗非凡的商业头脑,他担心自己的智慧不能遗传给孩子,于是钻研起让孩子变得更聪明的保健品,最终推出了脑黄金。要知道,他的这种想法正是大多数父母所盼望的,因此产品一度红火。
具有财富眼光的人,无不日积月累,有的放矢。他们总是在不断积累信息的基础上,把自己作为需求者,换位思考,果断出击,实现双赢。
有人总会抱怨,自己没有关系,没有资源,没有本钱……其实,他们是没有自信,没有发现财富的眼光。
也有人抱怨,我生不逢时,那些发财的机会没让自己碰上,却不知自己身边有着无数的发财路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有人总渴望天上掉馅饼,殊不知,馅饼其实就是陷阱,毕竟,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
14.眼光的作文 篇十四
失落,失望,哪有方向
这是一片叹息之地。
眼光随你,一同陨落在洪都拉斯。这是神秘的中美洲,一种叫“青鸟”的旅游巴士是连接印地安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使者,它象征着好运与幸福。但不知为何,你去的是“青鸟不到的地方”,那儿是玛雅的废墟,是穷苦的汇聚地。古老的石柱、石墙仿佛都有灵魂,神秘安静布满青苔的雨林里,一时鬼影憧憧。
洪国的愁与苦在你心中产生了共鸣——三毛,你终是忘不掉天堂的荷西,在异国之夜,你落泪了。看罢《万水千山走遍》,眼光与你汇聚,泪水与你共流。
爱上了这本书,这片土地,它让我懂得,眼光中要有亲情。
情长,飘黄,回忆时光
这是一片愧疚之地。
眼光随你,一起飘落在阿富汗。曾经,天上飞扬的是五彩的风筝,地上奔流的是不断的友谊,哈桑曾一边追着风筝,一边对你说:“为你,千千万万遍。”可一切都已经变了,战争摧毁了一切,你抛弃了哈桑,逃往美国。多年后,恐惧与愧疚终占据了你,你飞回阿富汗,寻找哈桑,心中是那句话:“为你,千千万万遍。”
哈桑已逝,你——阿米尔,带着哈桑的儿子坐在公园的长椅上,夕阳的最后一缕光洒入你眼。你眼中折射出的希望通过《追风筝的人》一书盛开在了我的心中。
恋上了这本书,这片土地,它让我明白,眼光中应存友谊。
清晨,日暮,寻求归宿
这是一片无愧之地。
眼光随你,一齐陷落在北京地坛。你摇着轮椅,驶向地坛。老天在你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你的双腿,地坛仿佛为你准备好了一切,让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其实,地坛也是落魄的,四百多年,琉璃剥蚀,朱红淡褪,老树已幽苍,野草却坦荡。你曾一度不知去向何方,曾一度想放弃生命,可你终在地坛中沉淀,提起笔,望向远方。
你——史铁生,明白了“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你决定在朝阳下,无愧的,好好儿活。地坛的风吹过你的眼眶,在《我与地坛》一书中留下了生与死的痕迹,生命之光在眼中熠熠闪烁。
迷上了这本书,这片土地,它让我明白,眼光中需含坚强。
【四种眼光】推荐阅读:
眼光要长远高一作文08-05
有关发展眼光高中优秀范文08-09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一切09-28
用欣赏的眼光看世界09-10
用宽容的眼光看世界的作文07-29
用发展的眼光看中国——在剑桥大学的演讲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