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跆拳道运动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2024-07-22

我国跆拳道运动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精选9篇)

1.我国跆拳道运动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篇一

浅谈我国女子七项全能运动水平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女子七项全能全能总分单项成绩运动成绩现状对策研究

论文摘要:在一定意义上女子七项全能运动标志着一个国家女子田径运动水平的高低。本文通过找出当前中国女子七项全能运动成绩的差距及存在的问题,为加快女子七项全能运动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1.前言

从的发展历程来看,中国女子七项全能整体水平于1987~1988年小幅度下降,从1988~1993年呈逐年上升趋势,并在1993年达到最高点,略有上升,从1998~总体水平又呈下降趋势,总体水平又呈上升趋势。因此,可以证明中国女子七项全能运动成绩主要以全运会为中心,并在15年中经历了一个发展、提高、滑坡和上升的过程。但较国际优秀女子全能运动还有很大距离。

2.我国女子七项全能运动的现状

2.1.女子七项全能运动自引入我国以来,发展很快,特别是8O年代末到90年代初,许多科研人员对我国女子七项全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找出了我国选手的差距(主要是速度耐力差),并提出了以800米为突破提高整体水平的建议,使得我国女子七项全能运动水平取得了长足进步。但进入90年代后,我国女子七项全能选手在世界大赛中表现平平,成绩一般。可以说中国女子七项全能运动的发展主要以全运会为中心,并在间经历了一个发展、提高和滑坡的过程。

2.2.中外优秀运动员的七项成绩比较。通过对第24届奥运会女子七项全能前八名成绩与20第9届全运会女子七项全能前八名成绩的比较,可以发现中外运动员在各单项得分占总分的百分比的排序上没有明显差别。得分率最高的`都是100米栏,排在2~4位的是都是跳远、200米和跳高。最低的都是标枪和铅球这两个投掷项目。说明在女子七项全能运动中,跑、跳类单项水平相对比较高,特别是以速度为主的项目上。但中外运动员在各单项的得分率上有明显的差别。

在前三项当中,国内运动员在2OO米与跳远这两个单项上,得分率比国外运动员低。国外运动员在速度上占有明显的优势,所以在跳远项目上也大优于国内运动员,在得分率的排序上国外运动员排在了第2位、第3位,而国内运动员只排在了第3位第4位,而跳高排在了第2位。得分率差别最大的两项是标枪和800米,其中,国内运动员的800米在得分率上明显低于国外运动员。标枪是国内运动员在得分率上明显高于国外运动员的一个单项,也是国内外运动员在单项得分上差距最小的一个单项。

我国运动员在各单项的发展上也存在着平衡的现象,如果我国运动员能提高800米和投掷类项目的成绩,则全能的成绩也会大大提高,与国外运动员的差距也会缩小。

3.女子七项全能运动的发展对策

3.1.训练思想指导思想的转变。我国女子七项全能运动员的选材普遍存在着从单项运动员中挑选的问题,缺乏系统、全面的选材依据和方法。据调查,相当一部分基层教练员违背运动训练规律,对青少年运动员实施过度的早期专项化训练,妨碍了运动员成年后成绩的提高。 从专项角度出发,通过投掷类项目成绩的影响因素来看,最主要的因素有运动员的出手角度和最后的出手速度,而这两方面又取决于运动员的身高和爆发力。因此在投掷类项目选材中既要注重运动员的身高,又要选择爆发力和身体素质好的运动员。我国目前在这方面的选材往往两者不能兼备,致使全能训练没有好的苗子。因此,要提高我国女子七项全能运动水平,就要加强这方面的选材。

从世界优秀选手的成绩来看,要想取得好成绩,应该追求“全能能手”型运动员的培养。通过对女子七项全能等级的成绩与“全能能手”等级成绩的比较表明,某等级“全能能手”的确立,将提高等级的分值,以刺激运动员、教练员对分值的特殊要求,提高其追求的目标。

3.2加强女子七项全能训练力度和训练质量。我国运动员与世界优秀运动员的速度,跳跃项目成绩得分差距不大,而投掷项目成绩的得分已明显落后于世界优秀运动员。因此,在训练过程中应继续发扬和保持优势项目,加大弱势项目的训练。

在全能运动的训练过程中,中国的教练员过多注重速度和跳跃项目的训练,对投掷类项目的训练不是很重视,因此要想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就要在运动训练上改进训练手段以及训练思路,特别是训练创新上要下功夫。

女子七项全能比赛要求越来越高,项目之间的紧凑性加强,对体力及技术发挥的稳定性要求提高。为了更好地发挥成绩,提高整体水平,运动员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就应该注重加强项目之间的连接性和紧凑型,即在体力消耗很大和极限强度的情况下加强下一个项目的训练,提高成绩的稳定性,保证成绩的正常发挥。

4.结论

4.1.中国女子7项全能运动目前水平比较低,单项发展不平衡。投掷类项目普遍低。因此中国女子7项全能应该加强投掷类项目的训练。从而缩短与世界水平的差距。

4.2.世界优秀女子7项全能运动员表现出相对“全能能手”型娄型特征,中国女子七项全能要想提高成绩,就要注重全能型运动员的培养。

4.3.中国女子七项全能要加强投掷类项目的选材和训练质量,并在训练过程中加强项目的衔接训练。

参考文献:

[1]崔保根.我国女子七项全能运动员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32(2)54-56

[2]杨毅.我国女子七项全能成绩与世界优秀选手差距的分析[J].体育科学,1991,1l(3):81-86

2.我国跆拳道运动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篇二

关键词:跆拳道,竞技跆拳道,大众跆拳道,发展,现状,对策

前言

跆拳道运动是一项既具有激烈竞争又具有观赏性的体育运动。自1980年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委员会将它列入国际竞技比赛项目以来, 跆拳道运动在世界各国日益普及, 发展迅速, 水平发展很快, 对抗越来越激烈。我国自1994年引进该项目, 经过教练员、运动员的共同努力, 部分级别进入世界先进水平行列, 其发展得到国内众多研究者的关注, 相关报道也逐渐增多。

一、跆拳道在我国迅速发展的原因

跆拳道的目标是:“迅速、有力、准确”, 这正是现代人应当具备的素质。同时跆拳道运动还孕育着深层次的文化背景, 其中包含了中国道家学说的哲学精华, 因此在练习跆拳道过程中, 不仅学会了如何技击, 而且学会了如何做人。所以, 跆拳道易为国人所接受。跆拳道运动在我国已经成为一个体育产业, 跆拳道练习人数迅速增长, 同时段位制作为无形资产进行开发, 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二、当前我国跆拳道运动存在的问题

1.群众基础薄弱、技战术水平的差距, 基层教练员跆拳道专业素质较低、科技含量不高是制约我国跆拳道发展的主要方面。

2.发展跆拳道运动的策略中存在重竞技、轻大众的问题。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流向竞技板块, 大众跆拳道面临着先天不足的缺憾。

3.跆拳道行业管理体制松散、混乱, 各项管理制度措施不完善, 管理的随意性较大, 因此无法实施正常的行业管理和调控, 更谈不上行业执法。

4.跆拳道的裁判队伍薄弱, 不仅其成分杂乱, 学历层次低, 再加上参加比赛执法的机会较少, 导致了我国跆拳道裁判在比赛执法时临场应变能力差, 判罚尺度不统一, 经常出现漏判, 甚至反判、错判。

三、对策

通过对跆拳道多年来发展分析总结为:决策正确、集中力量和强化训练、科学训练、传统武术的基础等四个方面。

1.大众跆拳道运动方面

加快我国跆拳道运动的产业化进程, 通过市场开发引导社会闲散资金进入跆拳道领域, 以弥补国家和各级政府在大众跆拳道上投资不足的缺憾, 同时政府应出台相关优惠政策, 保证这部分资本能够得到合理的回报。充分利用电视、报刊、杂志、网络等媒介的影响力加强跆拳道运动的宣传工作, 增加我国跆拳道运动人口的数量。规范我国业余跆拳道训练机构的评定、审批和管理工作, 进一步完善段位评审制度, 充分发挥我国跆拳道协会的职能作用, 制止无序竞争, 使我国跆拳道运动更加规范化、法制化。

2.竞技跆拳道运动方面

加强大中小结合与队伍梯队建设充分利用我国体制的优势, 集中人力、物力、财力, 通过构建竞争上岗、公平公正的国家队选拔制度, 建立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的国家队, 以保证国家队真正代表我国竞技跆拳道的最高水平。加强国际间的学习与交流, 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提高我国跆拳道教练员的执教能力, 定期或不定期地选派运动员、教练员以及管理人员到国外进修、学习, 既要学习先进的训练手段方法, 又要学习运动队的管理经验。

加强科研理论研究, 形成独特的教学训练体系加强我国跆拳道的科研力度, 尽快建立一套具有中国特点的跆拳道训练比赛理论体系, 总结跆拳道运动本身所固有的规律性东西, 融合我们的民族特点, 形成我国特有的跆拳道竞技风格。为我国跆拳道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动力资源。

3.竞技夺牌与大众健身相结合, 采取科学的发展策略

近年来, 跆拳道在中国迅速发展的过程中, 不仅列入了奥运争光计划, 也列入了全民健身计划, 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我国不仅实现了在奥运会上夺金的任务, 同时, 跆拳道在全民健身中也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形成了数百万的跆拳道人口。由于跆拳道的竞赛规则简单明了, 技术动作简单易学, 而且包含着深厚的东方文化底蕴, 练习者通过从事跆拳道活动不仅能够学到技击技术, 锻炼好身体, 而且能够培养其谦虚礼让和刻苦向上的精神, 这对青少年的成长起到了积极的教育作用, 因此, 如何进一步把竞技夺标和大众健身更加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之同步健康发展, 我们必须采取科学的策略, 即竞技跆拳道先行, 大众跆拳道紧跟, 竞技跆拳道着力提高, 大众跆拳道大力普及。

4.大众跆拳道应与竞技跆拳道形成互补关系

事物发展均有其内在的、必然的规律。竞技跆拳道已扬威奥运赛场, 而大众的却严重脱节, 竞技比赛与大众健身是现代体育运动的两种表现形式, 两者应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大众中包括竞技实战内容, 而竞技运动员也可以练习大众中的动作, 如高难度转体技术可以提高运动员的协调性及得困难分的能力。由此可以看出:竞技为大众提供理论与实践技术指导, 而大众为竞技提供与储备后备人才。两者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 是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关系。所以要有机地使两者结合起来。

四、结论

跆拳道不仅是一项体育运动更是一种文化, 虽然已经得到了许多人的认可, 但相比其他项目来说还比较年轻。要让更多的人接受跆拳道还需要一段时间, 在国内的发展仅十年时间, 应努力取其之长, 补己之短, 这样才会使其得到更好地普及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杨亮.跆拳道运动的起源与发展[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1999 (5) :10-12

3.我国跆拳道运动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篇三

摘 要 本文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对我国竞技跆拳道的发展进行剖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以期促进我国竞技跆拳道运动的发展。

关键词 竞技跆拳道 问题 对策

一、我国竞技跆拳道运动存在的问题

(一)项目发展不均衡

虽然我国跆拳道运动员在世界大赛上取得了骄人的战绩,但总体来看获奖的突破面还较为狭隘。据统计,我国女子运动员跆拳道竞技水平优于男子运动员。我国女子跆拳道运动员在大级别比赛中较为擅长,在小级别比赛中并不算突出,整体的竞技水平还处于上升阶段,有很大的空间。现阶段如何均衡我国竞技跆拳道运动员的综合水平,是我国国家队及各训练队所面临的问题,亟需解决。

(二)国内比赛较匮乏

据统计发现,我国国内的跆拳道各种级别比赛相对比较少,对跆拳道队伍的选拔与更新有很大的阻碍作用。现阶段,我国国家跆拳道队每年都要有很多的国际比赛参加,对国家跆拳道队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而各省市队参加全国比赛机会较少,这样会影响各省跆拳道运动队运动员的训练动力,阻碍新手的发展机会,影响发现优秀苗子的机会,同时运动员心理压力也会加大。目前虽然赛制有所调整,但是每年的赛事还是较少,应多给运动员比赛亮相的机会,就会发现更多的新人。

(三)管理不规范

目前,我国跆拳道管理还不完善,许多不规范、不合理的情况时刻存在,需要进一步完善、健全。而且跆拳道的部分项目管理的制度措施还十分松散,管理起来大多数以管理者为主,较为随性。这使得要对跆拳道行业进行统一和正规管理的难度较大,无法有力的整顿行业的综合素质。

(四)裁判队伍薄弱

由于我国跆拳道发展较晚,对跆拳道裁判员的管理还比较松撒,在比赛中在很大程度对跆拳道运动的裁判要求不严格。据资料显示,我国跆拳道裁判员的身份多种多样,大部分是在校教师担任,也有一些私营户主、警察或者公司员工等,专业跆拳道出身的裁判员较少。并且,整体的裁判团队的学历水平并不高,很大一部分裁判员的学历都在大专以下。除此之外,由于我国的跆拳道的赛事十分匮乏,所以裁判员能够参加比赛进行执法的次数也是非常少的。因为缺乏经验,所以许多裁判员的现场反应能力存在不足,并且每个裁判员的判罚尺度都不相同,这导致不少错判、漏判的现象时有发生。

(五)缺乏竞争机制

国家队的运动员选拔制度缺乏竞争机制,一些状态不好或运动巅峰期已过的队员没有及时淘汰,不仅影响我国跆拳道运动在世界大赛获得优异成绩,而且造成了许多新运动员没有机会参加比赛,无法尽快成熟起来。因此,对于选拔运动员进国家队的制度要严格一些,加大竞争机制,互相形成竞争,及时更新和淘汰运动员。

(六)训练工作与科研工作脱节

我国跆拳道训练上明显存在训练与科研脱钩现象。一方面,行政管理上,训练工作由训练部门管理,而科研工作却由体育科研部门管理,一些科研成果很难反馈到训练上,教练员还是依靠经验训练;另一方面,在奖励政策上,运动训练出了成绩,主管部门只对教练员、运动员实行重奖,而忽视了科研人员的贡献,这就严重影响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使运动训练与科研工作脱节,制约了运动水平的提高。

二、我国竞技跆拳道发展策略

(一)完善机制,加大投入,充分发挥优势

充分发挥出人力资源配置、场地设施适应条件、文献与信息拥有量和技术资源及相关政策支持等政策优势,大力引进优秀教练员,加强与跆拳道开展发达地区的合作,完善激励政策,抓好尖子人才的培养,采取有效措施,解决运动员后顾之忧。此外应尽快建立跆拳道职业联赛制度,使运动员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使其全心全力的备战比赛,创建一个良好的政策机制。

(二)打造有竞争力的专业团队

相关管理部门要充分整合优势资源,为跆拳道专业队伍的建设提供有力的扶持。同时要对我国跆拳道队员的选拔机制做出适当调整,引入竞争机制以保证优胜劣汰。除以之外去,还需要加强对于跆拳道教练的提升,可以定期送我国的教练走出国门去其他国家学习最新的训练方法,或者邀请国际上较为出色的教练前来我国执教。

(三)加强对于裁判团队的建设

针对不同的水平等级的裁判员,举办不同的培训班。培训班的内容应该包括最新的比赛规则以及执法时应注意的技巧等,同时给裁判员们提供可以实际操作的机会,让他们能够通过实战来不断的提升自己的技巧和执法能力。

(四)改革国内现有比赛赛制,增加比赛次数

改革现有的跆拳道比赛赛制,增加国内的高水平的跆拳道比赛次数,至少每年4-8次,最终建立中国跆拳道职业联赛。同时,积极参加世界和洲际大赛,使我国运动员、教练员和裁判员积累大赛的经验,提高其应变和实战能力,保持同国际高水平的全面的动态,以提高我国跆拳道运动员和教练员的训练积极性,选拔新的优秀运动员,为建立一支公平公正、竞争有序的国家队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而且也为广大的跆拳道裁判员提供学习和提高的机会。

(五)加大对跆拳道的科研力度

跆拳道的方法和技巧每年都在不断的改进,如果不及时学习和钻研最新的跆拳道技巧则很容易被时代所淘汰。因此,加大我国跆拳道科研是一项迫切的任务,应尽快建立一套具有中国特点的跆拳道训练和比赛的理论体系,总结跆拳道运动本身所固有的规律性东西,融合我们的民族特点,形成我国特有的跆拳道竞技风格。

参考文献:

[1] 孙茂君.對跆拳道运动发展的思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1).

[2] 王国志,邱丕相.大众武术成为时尚体育的可能性及价值体现[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5).

[3] 陈立新.我国跆拳道运动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体育科学研究.2000(4).

4.跆拳道运动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篇四

随着跆拳道运动在世界体育界的蓬勃开展和奥运会项目的确立,我国体育界意识到开展跆拳道运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1992年10月7日,经国家体委综合司、国际司会签及袁伟民副主任的批准,中国跆拳道协会筹备小组正式成立,我国正式开展跆拳道运动。随即,前国家体委几次派人去日本、朝鲜和韩国考察了特点运动的开展和竞赛情况,并在国内组织全国范围的专门座谈会。1994年5月,在河北正定举行了首届全国跆拳道教练员裁判员学习班;9月,首届全国跆拳道比赛在昆明举行,15个单位约150余名运动员参加了比赛。这次比赛标志着跆拳道比赛在我国正式开始。1995年5月,首届全国跆拳道锦标赛在北京体育大学举行,22个单位约250名运动员参加了比赛,从此开始了两年一届的全国跆拳道锦标赛。

1995年7月,中国跆拳道协会成立。中国跆拳道运动从此有了自己的专门组织。同年11月,在菲律宾举行的第12届男子、第5届女子世界跆拳道锦标赛上,中国派出16人参加了比赛,获参与奖。赛前,中国跆拳道协会被世界跆拳道联盟接纳 为正式会员。1996年3月中国跆拳道队一行12人参加了香港第二届亚洲城市金杯国际跆拳道邀请赛,中国队获得6金、2银、3铜,女队获团体总分第一。1996年5月在浙江金华举行了’96中国万基杯全国跆拳道锦标赛,来自全国33个单位的308名运动员参加了比赛。1996年6月,经前国家体委体委批准,中国派出赵磊、陈立人、林志文、郑国威等14人去澳大利亚墨尔本参加了由世界跆联主办的第31届国际跆拳道裁判员学习班,获得国际裁判员资格。与此同时,中国跆拳道队参加了在同一地方举行的第12届亚洲跆拳道锦标赛,获铜牌1枚。同时,中国跆拳道协会杯亚跆联接纳为正式会员。

1997年5月,中国跆拳道队参加了在韩国金山举行的东亚运动会,有8个国家的50多名运动员参加了比赛,中国队获2银、3铜。1997年8月,中国跆拳道队参加了在英国举行的国际A级跆拳道比赛,有35个国家的600多名运动员参加了比赛,中国队获1银、2铜。在1997年11月香港举行的第13届男子、第6届女子锦标赛上,中国跆拳道代表队经过顽强拼搏,获得1银、1铜、3个第5名的战绩。

关于跆拳道运动的现状和前景

跆拳道是目前国内最火爆的搏击培训项目,大大小小的道馆至少有一万家以上,还不包括健身房、幼儿园、小学、大学中的训练点,每年全国参加跆拳道训练的人数最保守的统计也有500万人以上,且每年全国参加跆拳道训练的人数最保守的统计也有500万人以上,且每年都在递增。

道馆数量及参加训练的人数众多,说明跆拳道市场的潜力巨大。但鱼龙混杂的局面如不及时加以规范,必然影响到跆拳道的可持续发展。道馆间的恶性竞争,相互压价,表面上是消费者(学员)得到实惠,但受影响受损失的还是学员。因为道馆的利润受到影响甚至亏损倒闭,道馆无力资助教练进修深造,从而导致教学质量无法提升,最终使学员对跆拳道失去兴趣。

据考察统计,百分之八十的道馆没有任何办学手续,百分之九十的道馆教练没有国家认可的资格证书,各道馆教学内容不统一,教学质量大多数得不到学员和家长的满意认可。许多道馆忙于跑马圈地占领市场,将一些水平低下的学员自封为几段升为教练,甚至一些只训练了几个月对跆拳道略知皮毛的学员,也盲目去开设道馆。

道馆教练员功夫不过硬、综合素质低、缺乏教学、管理经验,且教练员呈低龄化趋势,导致道馆学员也越来越低龄,许多道馆仅能招到幼儿、少儿学员,而失去了青少年、成人市场。其实,跆拳道本应是一项男女老少皆宜的运动。

开设跆拳道馆道馆的门栏的低且市场巨大,吸引了许多纷纷从事道馆行业,许多体院或武校毕业生、专业队退役队员,虽不具备开馆资格,却纷纷自立门户当了馆长。一些年轻的道馆教练也在跃跃欲试,甚至一些与跆拳道毫不相干的拳击、散打、柔道、武术从业人员,见跆拳道“蛋糕”大而味美,也纷纷穿上道服教起了所谓的“跆拳道”。

当今社会,物欲横流,急切近利大有人在。但市场规律必将优胜劣汰!道馆市场即将面临“洗牌”!如今每天都有道馆在开业,但每天也有更多的道馆在关闭即是征兆!

怎么办呢?!走连锁加盟道馆,树立品牌,做大做强,才能做得长远!

一、天时

《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民

办教育促进法》的颁布实施,使开办道馆有法可依,受国家法律保护。国家提倡、鼓励单位或个人开办体育、教育事业。跆拳道是一项具有教育功能的体育运动,开办道馆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促进素质教育,利国利民利己,既有社会效益,又有经济效益。

二、地利

中国人口众多,疆土辽阔,至少能容纳10万家道馆生存,为道馆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使世界各行业均视中国为最大的市场。当人均GDP增长达到一定程度,体育产业化必然到来。健身行业越来越被公认为“朝阳的事业”,前途无量。

2000年悉尼奥运会,中国队夺得一枚跆拳道金牌,令跆拳道热潮席卷神州大地。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国队又夺得二枚金牌,使跆拳道热潮继续升温。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队主场作战,必将夺取三枚以上金牌!中国跆拳道运动的高潮,将在2008年后出现!

三、人和

国家体育总局、中国跆拳道协会已将规范大众跆拳道运

动提到议事日程,并着手实施段位考核制度和教练员技术等级考评,道馆市场将越来越规范,毫无资质的小道馆将难以生存,而有实力的道馆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随着“非典”“禽流感”等疾病的时有发生,使人类更加懂得只有加强体育锻炼,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才能预防各种疾病的发生。人们的健康观念在增强,同时,随着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解决了温饱的人们将追求健康、追求长寿,越来越多的人将投身到体育锻炼中来。

随着独身子女的增多,任何家长都舍得在培养子女身上花钱。跆拳道倡导的“忠孝、爱国、尊师、礼仪、廉耻、忍耐、百折不屈、自强不息”的精神,对青少年身体和心灵的健康成长,具有特殊的教育意义。随着跆拳道运动的深入人心,会有更多的家长将孩子送进道场!

一、大众跆拳道的发展及现状:

1、大众跆拳道的起源

1992年10月,中国跆拳道协会筹备小组成立。1995年8月,中国跆拳道协会正式成立。

1995年11月,中国跆拳道协会正式加入世界跆拳道联盟。

1998年5月,贺璐敏获得第13届亚洲跆拳道锦标赛冠军,实现我国选手参加亚洲级跆拳道赛事金牌零的突破。

1999年6月,王朔获得世界跆拳道锦标赛冠军,实现我国选手参加世界级赛事跆拳道金牌零的突破。2000年9月,陈中获得悉尼奥运会跆拳道冠军,实现我国选手参加奥运会赛事跆拳道金牌零的突破。大众跆拳道严格的说是在1998年以后才慢慢在国内兴起,道馆最早是在延边和山东等地由朝鲜人和韩国人开办的,随着练习的人越来越多,许多在专业队退役的运动员开始模仿韩朝的风格开办道馆,由此拉开了大众跆拳道普及的帷幕。

2、大众跆拳道近年在中国的发展及现状

道馆在最初是由韩国人(特别是山东沿海地区)开办,他们大都是在国内有过开办经验,掌握一定跆拳道技术和教学方法的人,只是简单的把韩国模式移植到了中国,因为它形式新颖、场地讲究、着装整洁,而且包含有很好的精神教育部分,所以,很快被大众接受。短短几年就从沿边、沿海地区普及到了全国。目前为止,中国大陆已有注册道馆几万家,修炼人数达到两千余万。

但是,由于道馆在2000年以后发展过猛过快,而相关的管理制度又不能及时跟上,大部分道馆只片面的追求经济效益,场地、教练、教学能力等都不具备,甚至很多道馆的馆长、教练对跆拳道一无所知就开始招生,没有正规的教学程序,没有正规的升级考段,不能满足学员及家长对修炼跆拳道所寄予的期望。这样一来,造成了大众跆拳道市场的混乱,常年学员越来越少,进入拼命招生而又不能使道馆壮大的怪圈。本来可以带来效益的项目渐渐在消费群中失去吸引力。特别是从今年开始,许多地方开始出现招生下滑,很多人把它归咎于金融危机。其实不然,金融危机在中国并未对培训行业造成多大的影响。相反,一些好的知名培训机构在今年还有十分长足的进步,例如:新东方教育培训集团今年同比去年招生增长21%。还有北大青鸟计算机培训较去年也有大幅增长。经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现在跆拳道市场萎缩的根本原因在于:一是前期市场保护不够,没有让跆拳道培训的口碑良性宣传出去;二是目前中国大部分地区的教育体制造成学生业余时间紧张,没有时间走进道馆修炼;三是社会其他培训机构也在迅猛发展,分流了有限的生源;四是很多道馆经营者不注重硬件设施建设,陈旧的修炼环境不能吸引孩子们来参加练习,同时也使得很多老生流失;五是教学水平不高,教学手段单一,使学员和家长看不到成功的希望,从而失去修炼动力,等等这些原因带来了道馆发展和生存危机。

二、发展大众跆拳道的价值核心及前景

1、社会需求

跆拳道的思想正好符合我们国家提出的创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内涵。礼仪、廉耻、忍耐、克己、百折不屈也正是现代社会成功的要素,“以礼始、以礼终”也应该是我们处世的信条。通过跆拳道运动这一载体,能够培养高素质的新一代和社会的有用人才,“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所以,我们国家、社会对跆拳道教育有需求。

2、家庭需求

我国目前应试教育的结果是,分数成为衡量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所以,繁重的学习使得大部分学生成了“眼镜片儿”、“小胖墩儿”、“豆芽儿菜”和“小药罐儿”,家长也是在无奈中接受这样的事实。还有一点,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对待也是娇生惯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以自我为中心,从不知关心别人、孝敬父母、尊重长辈。但是,哪个父母不想让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同样,他们也明白应当让孩子具备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做一个身心健康的人。接受跆拳道教育,不但可以强身健体,孩子们会在道馆教育中不断被跆拳道文化也就是中国儒学思想所浸润,得到精神面貌和思想意识上的极大改观。所以,对于家庭来说更容易接受跆拳道。

3、个人需求

经过我们对小学生的校园调查,与其它培训相比,跆拳道对孩子的吸引力还是最较大的,占到调查比例的32%。他们可能会抱着不同的目的走进道馆。有的为了锻炼身体,有的为了防身自卫、甚至有的单纯为了穿上道服炫耀,但是,有一点是共通的,那就是通过修炼,使自己能够有一技之长,并建立充分的自信,从而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

综上所述,跆拳道具有武道价值、体育价值、教育价值。市场前景毋庸置疑。

三、我国今后大众跆拳道的发展方向

1、健康发展趋势。由于各级跆拳道协会的逐步规范管理,开馆资质及教学资格审查也会越来越严格,大众跆拳道培训市场也会向健康方向发展;

2、市场淘汰趋势。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随着竞争,淘汰不正规的培训机构已是时间问题。

3、多功能发展趋势。道馆今后不能仅仅只有单一的跆拳道教学,要向韩国、美国等跆拳道发展较好的国家经营模式靠拢。跆拳道技术、思想教育、文化知识及其他特长培养有机的结合起来,使道馆的教学培训多样化,以争取更多的生源,从而迅速扩大影响,带来经济效益。

5.我国跆拳道运动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篇五

关键词:高校体育社团对策

摘要:体育社团在高校学生体育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学生群体性组织。社团活动形成了体育课与课外体育活动之间的纽带,提高了学生身体素质及运动技能水平,推动了校内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也为加速校内体育工作深化改革提供一条新思路。本文以我国高校体育社团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发展对策研究。

1 问题的提出

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学生社团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网络社团增多、跨校活动增多、与社会联系增多等新情况、新趋势和新问题。从国外高校体育发展来看,一些国外体育强国都很重视高校体育组织的建设工作,特别是高校体育协会、俱乐部的建设,把培养高校学生的竞争、协作、创造、组织等能力作为协会、俱乐部的主要目的[1]。高校体育也同样面临着象高等教育一样,如何适宜两种经济体制转换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寻求改革和发展是高校体育的当务之急[2]。

2 我国高校建立体育社团的意义

2.1 丰富了大学生余暇生活,形成高校特有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体育社团是高校社团的主体,大学生社团是高校社团文化的载体和主体。高校社团文化,是指大学生社团在长期的活动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文化心理氛围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文化心理氛围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是大学生社团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社团活动、社团形象、社团精神、社团品牌、价值观和文化产品等主要方面。社团文化的教育功能的发挥主要不是通过硬性灌输,而是通过社团活动以及其形成的环境和氛围,成员之间的关系,作用于潜移默化之中。由于活动选择的自主性,目标的指向和行为的自觉性,没有感到来自外部的强制要求,在某种程度上有更好的教育效果,尤其是对心理品质、道德素养、文明行为的养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3]。

社团活动形成了体育课与课外体育活动之间的纽带,提高了学生身体素质及运动技能水平,推动了校内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也为加速校内体育工作深化改革提供一条新思路。传统的课外体育活动,大都是体育课的直接“翻版”,形式简单、内容粗略,且带有强制性,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从事体育锻炼的兴趣爱好和习惯的培养,造成了学生消极参与。通过成立体育协会能培养学生体育参与意识,并把具有等同兴趣和爱好的学生组织起来,对学生业余体育活动进行引导和制约,充分发挥协会的导向作用。其目的是使学生对于课堂学习的技术动作加以吸收、理解、运用,从而巩固教学效果使其与体育课保持统一性、连贯性和完整性。在组织管理上将单项体育协会纳入体育管理系统,使其与校内体育教育实现一体化[4]。

2.2 培养学生体育参与意识和能力

通过体育社团活动,突破了体育课时数的限制,学生在系统教学和自主锻炼过程中了解自己,掌握所学的各种体育技能,激发了学生的体育兴趣,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同时也加强了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再认识,对体育理论知识的再吸收。并且还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学生的运动能力和技术水平以及裁判水平,较好地挖掘了学生的体育潜能。从而使整个校内体育教育的价值超出学生时代而具有终身意义。促进学生社会能力的增强,以平等为特征的学生体育社团在促进学生社会能力发展方面的潜力要大于班级和其他学生正式组织。在社团活动中,通过对活动内容的商定、活动目的的认定,活动角色的分配,活动工具的准备,活动冲突的调节及活动结果的评定,学生逐步形成与发展自己的社会能力。

2.3 适应了校园体育文化的需求

校园体育文化的主体是开展业余体育活动的学生,各协会或俱乐部的成立为学生对传统体育项目、竞技体育项日和现代健身项目的共同追求提供了条件。这些项目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并具有集体性强,易于合作和交流的特点。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开展比赛,繁荣了校园体育文化生活,促进了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同时,在协会活动中学生之间精诚合作、协调,能使群体成员形成一定的规范意识和价值意识,对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质,培养集体荣誉感,互帮互爱的良好品德都起着积极作用,使大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5]。

2.4 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巨大工作潜力,推动群众体育活动的蓬勃发展

每周上一次体育课,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体育需求,通过协会活动延长了学生锻炼时间,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体悟和巩固课上所学的体育技术知识,并逐步达到熟练运用与掌握的目的。把体育课、课后体育活动与运动训练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体化,提高了体育课教学质量。大学生体育合格达标率逐年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也逐年提高。

在全民健身的今天,体育锻炼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参加锻炼的人普遍感到锻炼的盲目及内容的贫乏,都希望能有懂行的人来进行指导,而且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高的体育老师。在完成教学和科研任务后有较多的业余时间,但他们缺乏一定的可以联系教与学的机构,因此很长一段时间里,体育教师的闲赋与社会迫切需要体育指导之间缺乏沟通的桥梁。通过体育协会、俱乐部的形式,把校内体育教师组织起来,使社会上热衷锻炼的却缺乏指导的人得到专业指导,使业余锻炼科学化,这不仅能推动全民健身的发展,对于挖掘体育教师的工作潜力也有一定的意义。

2.5 有利于启发学生的体育动机

体育社团在高校课外体育活动中是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考虑和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要求,借助体育专项协会的组织形式为载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体育活动形式。增强了学生自我锻炼身体,缓解压力和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主体意识。即自己选择、自主锻炼、自我评价。成为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集知识、健康、娱乐、竞技及兴趣一体的多元课外体育教育,是一种有效补充手段。

同时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对体育的认识不够,重智育,轻视体育的现象较为普遍,表现为体育意识、健康意识淡漠等。在校内课余时间开展体协活动,就是采用逐步诱导的方式,让参加者在体育活动中体验到体育乐趣,激发起体育兴趣,进而寓教于乐,逐渐深化其体育化的层次[6]。因此,这种体育组织形式易于受到学生们的欢迎。

3 我国高校社团的整体特征及存在问题

3.1 我国高校社团的整体特征

3.1.1 参与的自愿性

协会活动是课堂教学之外,学生自愿选择参加的一种活动。这些活动能够比较充分地照顾到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特长和才能。因为是自愿参加,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比较高,再加上学生把协会当作自己的组织,在活动中能够比较自觉遵守纪律,接受教育,养成良好的纪律性和高尚的思想品德,形成友好、亲密的关系。在协会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定地位,都受重视,是同学们自觉自愿组织起来的群体[7]。

3.1.2 参与的自主性

协会活动以学生为主,教师和辅导员只处于指导和辅导的地位。由于学生是主体,他们在商量计划、组织活动中,培养了自学能力和组织能力,学生可以自己教育自己。

3.1.3 组织的灵活性

协会活动不受课堂教学的限制,它没有教学大纲,没有考试,对学生没有心理的压力,内容可宽可窄,可多可少,富有伸缩性。在形式上,活动规模可大可小,非常灵活。各个学校可针对各自不同设施条件,根据学生的愿望开展各种协会的活动。

3.1.4 运动的经常性和持久性强

人多数学生都有参加体育、文化、娱乐活动的需要和寻求表现自我的机会,体育协会的形成可以在不断接触中产生维持小群体存在的共同思想基础。

3.1.5平等的成员关系

协会中成员不是以“专业角色”或“领导”来与他人交往,而是彼此信赖,相互尊重,以一个完整的人――有思想、有性格、有情感、有自尊的人投入群体活动中。因此,他们的活动是全体、平等、深入、全面的.。

3.2 我国高校社团存在的问题

3.2.1 规模小,管理不规范,品牌社团少

由于缺乏高年级社团负责人的“传、帮、带”,低年级社团负责人对社团的建设较茫然,许多社团只继承了名号,工作缺乏继承更毋言创新,很少有品牌社团树立起来;会员规模一般只有20人,大型社团少。 3.2.2 社团活动内容单一,质量不高

缺乏专职社团管理及老师对社团发展进行具体指导,同时其业务水平和工作视野的局限性制约社团长足的发展,约束社团发展在谋种程度上违背了高校学生社团自身发展规律。

3.2.3 社团活动经费来源少,不能提高活动质量与次数

经费不足直接制约着社团正常工作开展及活动质量,社团经费行政拨款非常有限,仅靠会费肯定不能解决问题,因此要充分吸收社会力量开展社团活动。

3.2.4社团育人功能没有得到发挥未能准确

把握社团育人功能发挥与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结构性、层面性的差异,使得思想政治工作新“三进”特别是社团工作的创新不能深入开展。

4 对策

4.1 推动社团品牌化发展

加强我国高校间社团管理交流,结合本校实际,健全高校社团管理制度,优化管理模式。使社团管理规范化、活动经常化、发展快速化。我国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管理应尽快规范,完善制度化,健全体制。提高会员所占学生比率。组织出大型活动,形成特色,形成品牌,产生较大影响。

4.2 加强学校对体育社团的重视

应该引起学校对学生社团加强重视,适当的划拨活动经费,兴建活动场馆和更多的开放体育场馆。为社团活动提供必要支持。场地器材条件落后,学生活动兴趣受限,协会开展活动受限。各院校的体育经费虽然逐年有所增加,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物价不断上升,体育器材的价格也有明显的上涨趋势,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的配备。学校的占地规模过小,致使体育场地占地面积受到制约。场馆已无法满足来锻炼的学生的需求。统计资料表明,按照原国家教委颁布的《普通高校场地器材配备目录》的要求。

4.3 社团要争取政策支持,加大体育社团社会化进程

要紧密结合社会,吸收社会资源,增强社会经验,争取必要的活动经费。学校体育工作开展优劣的关键在学校对该项工作的重视程度,试想一个活动经费投入不足,政策性扶持不力的学校其体育活动的开展从何谈起。对于学生社团活动,很多学校主管部门没有经费支持,或有限的支持。体育社团办活动的原则是:“以最少的经费,办最好的活动”。社团活动经费来源有限,怎么样以有限的经费开展活动,开展有特色的活动,有较大影响的活动是目前高校社团现状的一个重要课题。

4.4 运用激励机制提高指导老师、社团负责人的工作积极性

通过承认和奖励指导老师的指导工作,提高指导老师的积极性;社团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生组织,归校学工团委管理,挂靠院团委。处在两级都管也都不管的位子,加上活动得不到经费支持。在与同级学生会、团委干部相比有较大的失落感。影响到社团负责人的工作积极性。通过扩大社团的影响力,提高社团的地位。

4.5 增强学生运动健身意识,成立女生感兴趣的社团

在体育锻炼上女生往往是处于被动状态,除少数外人多数女生都不喜欢体育锻炼,更不用说参加体育协会了。女生在体育中的主动性、积极性都比较差,大部分同学只有在老师或其他指导者的带动下才会活动。

4.6 变革活动内容,以娱乐性活动为主,鼓励学生参与社团活动

传统体育社团活动内容单一,运作模式受束缚。变革教学内容,把竞技运动项目“趣味化”,降低难度,增加美感。符合时代潮流,满足学生运动欲望。教学中则注重健身知识、方法传授和项目内在诸多健身因素的挖掘。

参考文献:

[1] 郄捍列,娄 震,等.我对学生体育协会的认识[J].中国学校体育,(4).

[2] 周福贵、付安国.浅谈体育俱乐部在高校群体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J].体育学刊,1999(3)

[3] 刘笑非.浅议体育协会在高校体育工作中的作用[J].锦州医学院学报,(6):64-65.

[4] 翟弈轩.浅析高等院校学生体育社团的组织管理[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

[5] 闻 扬,杜力萍.体育社团在课外体育活动中的作用[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38-40.

[6] 钱宏颖.高校体育社团活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浙江体育科学,(2):72-74.

6.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篇六

吴斌

(河南农业大学,郑州,450002)

摘要:有机农业是我国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发展方向。我们必须认识和把握有机农业的发展趋势和内在意义,科学地分析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的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推进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的措施和对策。

关键词:有机农业发展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S3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355(2010)04—0067—02

一、发展有机农业的意义

有机农业是遵照一定的有机农业生产标准,在生产中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等物质,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以维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体系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从世界范围看,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生态环境保护和安全农产品生产为主要目的有机农业在欧、美、日以及部分发展中国家得到快速发展。中国有机农业始于80年代,过去10年,中国有机农业发展迅速。从有机农业在国外国内的发展情况来看,它已经形成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而这种趋势的形成正说明了它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发展有机农业有利于恢复生态平衡

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继续通过建立和恢复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维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来加以解决,而发展有机农业正是解决生态环境恶化的最好办法。现代农业主要依靠化肥、农药的大量投入,这就使得生态系统原有的平衡被打破,而有机农业强调农业废弃物如作物秸杆,人畜粪便的综合利用,既利用了农村的废弃物,也减轻了农村废弃物不合理利用所带来的环境污染。

2、发展有机农业可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根据德国农业部的农业报告,以有机农业生产方式从事生产的农业企业的多年平均纯收入水平,无论是按单位土地利用面积、单位劳动力还是农户计算,均至少不低于以常规方式生产的同类农业企业。这主要是因为生产的购入物资成本较低。近年来国内很多单位积极开拓有机食品这一新兴环保产业,通过开发有机食品帮助部分农民脱贫致富,促进农村经济和环境的持续发展。

3、发展有机农业可增加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促进经济的协调发展

我国有机农业生产基地和有机食品发展,是以市场为导向逐步发展起来,走的是产、供、销一体化的道路。邻近南京的江苏省溧水县共和乡原为贫困乡,近几年靠发展有机农业吸引了很多国内外客商到该乡投资,现在有机食品生产、加工和贸易已经初具规模,预计不用多久,该乡就将甩掉贫困乡的帽子。在我国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二、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的现状

我国的有机农业在二十多年的发展中取得了巨大成就,比如国内也出现了一批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有机食品生产资料,比如武夷菌素(山东潍坊万胜生物农药有限公司生产)供应2008年奥运会代表团的食品安全,并且目前绝大部分有机食品已出口到了欧洲、美国、日本等国家。但目前我国有机农业的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尚存在较大的差距。比如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粗放的情况仍未根本改变,农业自然经济资源利用率较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较低,农业污染等问题突出。也正是这些因素导致我国有机农业的发展存在一些问题。

1、市场层面

第一、有机农业生产规模小,成本高,生产和市场需求脱节。中国有机农业生产规模普遍较

小,市场发育还不够完善,服务体系不健全,致使中国国内市场有机农产品价格偏高,影响有机农产品的普及和市场容量的扩大。目前中国有机农业主要集中在种植类产品上,多初级产品,缺少市场需求量大和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最为关注的畜牧和水产品,更缺乏有机加工品,生产结构和消费需求结构严重脱节。因而,有机农业生产必须适应市场需求,按照市场规律办事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二、市场不够规范,假冒有机产品严重损害消费者利益。国内有机食品市场还处于发展初级阶段,没有形成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由于有机农产品很难直观判断其真伪,消费者消费后也难以感觉其和常规农产品的区别,这给不法商人提供了可乘之机。而市场问题对有机事业的发展来说是最为关键的问题之一,只有规范了有机产品的市场,才能防止假冒伪劣产品的出现和泛滥,也才能使消费者信任有机产品。

2、政府政策层面

第一、政府对有机农业的宣传力度不够。有机农业在中国仍然是一个新鲜事物,大多数普通消费者对有机产品缺乏了解,要使消费者广泛认识并接受有机产品还需要做大量的有机农业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工作。消费者从直观判断上难以区分有机产品和常规产品,难免引起消费者的质疑,加上实际存在的质量隐患,使有机农业面临公信挑战。

第二、政府有机农业生产技术研究的机构及相应服务体系不健全。有机农业生产需要一整套不同于常规的生产技术作为保障,而中国有机农业生产研究和科研开发缺少项目与经费,国内专门从事有机农业科研和教学的机构较少,特别缺乏对有机农业生产技术、生产资料的研究、开发和咨询。影响有机农业持续发展和水品的提高。

第三、各级政府对开发有机农业还缺乏明确的政策、资金扶持。多数发达国家为了鼓励有机农业,制定对本国·策略2010年4月

有机农业的补贴政策,对获得认证的生产、加工企业等给予补贴,对有机农业的科研、咨询机构每年都提供相当数额的资金支持,其依据就是发展有机农业有利于生态环境。经济的发展既要靠有形手的调节又要靠无形手的调节。而就我国的有机农业发展状况来说市场和政府层面都存在一些问题,这就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三、解决我国有机农业发展存在问题的对策有机农业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趋势使其具有现实的发展意义,而当前我国有机农业的发展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对解决这些问题的路径探讨就变的十分必要。

1、根据市场导向制定正确的市场战略

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发展劳动密集型的有机农产品。面向发达国家和国内大中城市拓展有机食品市场,并开展有机食品的深加工。优先发展具有地区特色的有一定创汇基础的能形成品牌的天然食品、特色食品。采用国际标准,积极策划开发欧盟、美国和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市场。同时加大对国内消费水平较高的居住区和高档超市,以及特殊性消费集团和群体为主的国内市场的开发力度。

2、在制定有机农业的标准上要与国际接轨

建立全国统一的与国际标准一致的有机农产品基本标准,包括基地标准、生产标准、产品标准等;重点支持国内检查和认证机构的发展,把认证机构与技术指导等服务单位或机构脱离开来,鼓励国际权威检查和认证机构来华开展工作;通过国际合作逐步建立起自己独立的权威的国际承认的检查与认证机构。另外我们还要建立健全地方有机标准体系和有机认证机构。

3、政府要正确引导与扶持

要认识到我国大部分地方农业生产水平还比较落后,尤其广大从事农业生产的组织、单位及农民的生态、环保、法律意识还不够高,积极宣传开发有机食品对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的意

义,扩大有机食品在市场上的影响。有机农业虽然节省了化学农药,化肥等的投入,但在生产过程中用工较多、产量较低,在生物治虫等科学管理方面投入较多,成本较高,而且从现代农业向有机农业过度的初始几年,有可能导致减产减收,降低了农业从事者的经济利益,我国应该对此进行相应经济补偿。

综上所述,为顺应有机农业的发展趋势,我们应首先了解国内外有机农业发展所取得的成果及其意义,然后探讨我国有机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这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和对待我国有机农业的发展现状,对推动我国有机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春学、王玉林、李华臣:开发有机农业实现农业

可持续发展[J],垦殖与稻作,2006(2).[2]吴大付、李东方、刘大强:我国有机农业的发展现

7.我国跆拳道运动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篇七

2003年11月28日,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中国奥委会宣布电子竞技(E-SPORT)被确定为国家体育总局正式开展的第99个体育项目。虽然电子竞技在我国已经获得了合法的地位,但在现实中,由于社会上广大人群对电子竞技的不理解,我国的电子竞技可以说还处于举步维艰的阶段。

1 电子竞技运动的发展现状

1.1 电子竞技运动的含义与特点

2003年11月28日,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中国奥委会宣布电子竞技(E-SPORT)被确定为国家体育总局正式开展的第99个体育项目。国家体育总局对电子竞技的定义是:电子竞技是指利用信息技术为核心的软硬件作为器械进行的、在体育规则下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对抗性运动。电子竞技以高科技软硬件设备作为运动器械进行人与人之间的智力对抗运动。通过运动,可以锻炼和提高参与者的思维能力、反应能力、心眼四肢协调能力和意志力,培养团队精神。

通过这一定义我们可以看出电子竞技具有以下两大特征:

(1)依托设备的高科技性。

电子竞技所要依托的设备包括硬件和软件。前者主要是指电子计算机、网络设备,后者是指基于现有硬件技术开发的游戏软件,如《魔兽争霸Ⅲ》和服务于比赛的相关软件。

(2)竞技性。

这也是电子竞技的本质特征,是指人与人之间对竞技客体的利用而展开的智力性对抗,这一特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廓清了电子竞技与电脑游戏的区别,游戏软件在电子竞技中,如前所述是一种竞技客体,是进行竞技运动必不可少的依托,而非竞技运动本身。二是廓清了电子竞技与那些肢体运动为主的竞技项目,我国正式公开的体育项目一共有99个,对这些项目进行粗略的分类如下:一类是以肢体运动为主的体育项目,如田径、足球。另一类是以智力性对抗为主的体育项目,如围棋、桥牌。这两类体育项目的主要区别就在于竞技客体在运动过程中的地位不同。前者的竞技客体并没有自己的文化或特定内涵,而后者的竞技客体却有着自己的内涵,整个运动过程就是围绕着客体的内容而展开。劲舞团和街头篮球都是相当有竞技色彩的,前者主要是跟着音乐节奏弹琴,通过出售道具和音乐盈利,后者是选择篮球场地进行街头篮球赛,主要是以道具(服饰为主)获得收入。这两款的对抗性比较强,容易上手,内容健康时尚,很符合现在年轻人的口味。

1.2 国际上电子竞技运动的发展现状

电子竞技作为一项新型的体育竞技项目,并没有太长的历史可研究。所以电子竞技的现状就是对电子竞技进行讨论的必经之路。电子竞技运动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发展了4—6年。国外举办的电子竞技赛事也已经有4年历史。电子竞技在全球的影响力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在北美和韩国等电子竞技运动发达地区,即时战略竞技已发展到职业化程度,对单一运动队或俱乐部的赞助金额已经高达数10万美金。美日韩电子竞技与网络游戏一起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产业,在日本其市场额已经超过了汽车业,电子竞技产业在韩国不仅成为了国家的支柱产业,并且成为韩国的国技。

1.3 我国电子竞技运动的发展现状

电子竞技在我国的发展势头也相当迅猛。2003年11月18日,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中国奥委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正式对外宣布:电子竞技被确定为国家体育总局正式开展的第99个体育项目。2004年4月17日由国家体育总局、中华全国体育总局主办、北京华奥星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华奥星空(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承办的“2004全国电子竞技运动会(2004 China E-sport Games)”正式召开,从此CEG成为了全国继全运会、全国体育大会、城运会之后的具有全国性质的第四项重大赛事,随后电子竞技的相关赛事在我国频繁举行,而全球顶级赛事也先后进入我国。在这种情况下,各地区电子竞技俱乐部,电子竞技相关网站以及杂志也应运而生,电子竞技作为一种运动而不是游戏暗示着我国一个新兴产业的崛起。

2 影响目前我国电子竞技运动发展的原因分析

2.1 优势分析

2.1.1 参与人员的广泛性

电子竞技由于依托于电脑,虽说是一种运动,但并没有肢体性运动项目的激烈身体对抗,这就决定了参与人员的广泛性。任何人都可以参与其中,而不因身体的因素被排挤在外。

2.1.2 专业层次较多

在电子竞技运动中,各游戏的专业层次比较多,任何人都可以在自己的实力层级上获得娱乐和满足。即使是初学者也可以在电子竞技相应的层级上找到自豪感和快感,享受刺激的感觉。

2.1.3 客观形式多样

对于电子竞技而言,客体形式具有多样、和与高科技的联姻,又拥有丰富的画面和刺激的游戏节奏。这些自身的特点更能吸引年青的玩家。因此电子竞技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参与人员的绝对数量大。

2.2 劣势分析

2.2.1 电子竞技运动本质还是娱乐

受传统思想的影响,社会还一时无法接受电子竞技,由于电子竞技是从玩中产生的,因为游戏的本质还是娱乐。事业社会上的人群,尤其已为父母的长辈,之所以无法接受电子竞技最主要的还是因为电子竞技的这一特点。他们总认为电子竞技是玩物丧志,游戏怎么能成为养家糊口的手段?并且存在这种看法的人的思想是相当顽固的。

另外,现在青年成长目的是单一化,使电子竞技成为社会不理解甚至唾弃的对象。中国社会从古至今,即使到现在,孩子的成长历程和目标仍然没有实现多元化。学习、考试、进重点小学、中学、大学、找个好工作几乎是每一个孩子成长的唯一路径。一个家庭、一个学校甚至整个社会都围绕此来运转。而电子竞技对考试是没有任何帮助的,而且还浪费了孩子们学习的时间,所以在家长眼里几乎是头号敌人。这种社会传统和观念对电子竞技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阻碍。与游戏的天然联系使电子竞技的本质受到置疑。

2.2.2 社会上的大多数人无法正确区分电子竞技运动和网络游戏和单机游戏

早在几年前,光明日报的一篇文章就提出了著名的“电子海洛因说”。而伴随着网络游戏的普及,人们对网络游戏的沉迷性做了新的探讨,为此还有不少人写出专著对网络游戏的“危害性”奔走疾呼,甚至不惜诉诸公堂。社会对网络游戏的不理解进而反映到了对电子竞技的不理解,认为这种以电子海洛因为内容的活动怎么能成为体育项目。这不是毒害我们的下一代吗?

2.2.3 依托于高科技性,要求较高的手、脑协调度

因为电子竞技具有依托高科技性的特点,而且要求较高的手、脑协调度。因此电子竞技一方面能吸引众多的玩家,另一方面他又不具有绝对的开放性,即对各年龄阶层的开放性。电子竞技无论是从业者还是爱好者,基本都是25岁以下的青少年,而其他体育项目都有各年龄层次的参与人员。肢体性为主的体育项目虽然从业者多为年轻人,但各个年龄段的人都有爱好者和参与者。而其他智力性为主的体育项目是电子竞技更不能比的。因为其参与者几乎包含了各个年龄段的人。这一困境的影响是深远的。一方面,这些参与者经济上不独立,几乎时刻处于不确定性当中,另一方面,参与者数量也对游戏产业有着影响。尤其是作为观众群的爱好者的数量有限,这将决定一个运动的发展前景。

3 发展我国电子竞技运动的基本对策

3.1 破除社会对电子竞技运动的误解

社会对电子竞技的误解有这几个方面,一是过分看重游戏的沉迷性而忽视主观能动性。二是没有分清电子竞技和网络游戏的区别,把所有的游戏统一打击。电子竞技的沉迷性我们的不可否认的,各种游戏都尤其吸引玩家的地方。游戏的沉迷性就在与虚拟的满足感。在任何一款游戏中你都是或者必将成为最强者,可以决定一切,而且不同的人从中会获得不同的满足。而人类天生都有对这种权利和支配的追求天性,所以游戏才会吸引人。但关键是沉迷性真的是游戏的本质所在吗?答案是否定的。人们在选择现实的满足和虚拟的满足是会选择哪一个是不言而喻,之所以人们选择了虚拟的满足主要是因为在现实中不如意的人,在学校后进生,有自卑倾向的人。

3.2 增加电子竞技运动选手的收入

增加电子竞技选手的收入是使电子竞技拥有较高社会地位的根本途径。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经济地位决定一切,尤其在现在这个社会。收入的增加有以下几方面的好处:一方面选手拥有了经济地位就有了独立的地位,可以决定自己的现在和未来。另一方面如果电子竞技选手有了足够的收入,则电子竞技不再只是一种人们观念中的游戏或者不务正业,而是一种真正的职业和谋生的手段。如在韩国,优秀的电子竞技选手不但有惊人的收入,而且可以报送到知名的大学。现在,韩国政府甚至正在考虑让优秀的选手免去服兵役的义务。从一个职业的整体看,一个家长一个长辈如果从功利性的角度看,也是很现实的角度,是不会阻挠自己孩子进入这样的行业的。只有这样,电子竞技才会进入主流的竞技体育领域,正如中国的足球。

3.3 使电子竞技运动拥有自己的话语权

电子竞技行业目前在主观心态上有一种自卑感。在面对社会对电子竞技不合理的攻击时,一是缺乏理论,二是没有像样的回应。当主流传媒对电子竞技行业产生误解的时候,电子竞技行业的相关从业者则缺乏必要的回应。所以在未来,电子竞技行业只有作为一个整体运用理论的武器来回应传统媒体的误解,才能一方面消除人们的误解,另一方面掌握自己的话语权。

3.4 商业化和规范化的产业是电子竞技运动良性循环的条件

商业化和规范化是一对相互依存的概念。商业化需要规范来保证良性的发展,规范必须符合商业化的要求。目前电子竞技产业的发展方向就是商业运作,包括大型赛事的举办,多种媒体尤其是电视媒体的介入,赞助商的资金等等。但目前我国从赛事来看,并没有自己的国际性赛事,更多是由许多外国厂商主办的比赛。

商业化必须以规范化为前提,规范是一个相对广泛的概念,大到行业的运作,小的一场比赛参数的设置。而目前我国的规范化显然没有达到理想的状态。在中国电子竞技界,作弊、裁判不公平等时间层出不穷。竞技体育比赛最核心元素的就是规则,只有公平合理的规则才能使更多人愿意长久从事该行业,尤其是对那些基层比赛的从业者来说。没有了规范,每一个商家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是不讳考虑他人的利益的,涸泽而渔就是赚取利润的最好办法。由此可见,在电子竞技商业化的未来,整个行业的规范化,无论是微观上的还是宏观上的,都是必须做到的。

3.5 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政府应当主导电子竞技运动产业

3.5.1 加大正面宣传

一方面是对电子竞技的优点和行业前景的宣传,让人们摆脱对电子竞技的误解;另一方面还要对竞技游戏进行宣传,其特点就是竞技客体有着自己独特的内涵。如果不了解就很难参与其中。这种宣传有利于扩大观众群。

3.5.2 主办大型赛事

政府主办,由厂商投资和承办大型赛事是较好的方式。因为这不仅是其他体育项目赛事的共有特点,对电子竞技来讲还有着自己的意义。一方面,这种赛事举办方式是由政府出面,赛事的稳定性是可以保证的。另一方面,政府主办的赛事还可以起到宣传的作用。让社会更好地认识电子竞技。

3.5.3 促成行业规范的形成

由政府出面制定各种行业规范,比如竞技项目的规则,举办赛事的程序和权利义务等等这应该是未来最理想的方法。尤其有中华全国体育总会这样的行业组织。所以规范的制订者应该由其为之,以消除现在的行业混乱。

3.6 将身体活动更多地融入电子竞技运动当中

8.我国跆拳道运动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篇八

摘 要:电脑的普及、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基础条件。而且在网上购物便捷,节约时间,效率高并且成本低。但我国电子商务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和制约因素,本文提出了我国电子商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制约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因素,研究了发展我国电子商务的对策。

关键词:电子商务 问题及对策

一、我国电子商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1.安全问题。交易中安全是相当重要的一个问题。然而中国现在还没有很完善的电子商务法,安全问题十分突出。消费不安全是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一个致命的因素。信用卡信息的安全,数据传输的安全,个人隐私等问题对电子商务的发展都有阻碍。当网上购物变得越来普及的今天,安全问题更亟待解决。

2.观念约束的问题。中国人受传统思想的约束,对于网上购物存在顾虑。传统的眼见为实的观念限制了人们网上购物的积极性。思想的约束包括看不到交易的实体、自己的隐私、信用卡信息、虚拟的交易环境等所带来的担忧。

3.法律规范的问题。网上交易作为一种交易手段也要受到法律的约束。但是作为一种新的交易形势,还没有健全的法律体制,使得网上交易不规范,影响网上交易的发展。而且中国还没有像重视实体产业一样重视电子商务的发展。网上开店要不要到工商局注册、要不要收税、如果收税如何制定收税标准等都是不好与实体产业相一致,衡量的标准和方式也很难确定。现在中国的电子商务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需要法律的约束更需要法律的扶持。过严的约束会限制它的发展,同样法律规范的疏漏也会让其畸形发展.4.专业人才问题。21 世纪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为顺应时代的发展各大高校纷纷设立了电子商务课程来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但过程是漫长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人才的缺乏严重限制了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用人单位苦求人才,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也苦恼工作难找,两方都处于尴尬窘困的地步。

5.物流限制的问题。电子商务的最终实现是依靠发达而健全的物流的配送来实现。中国物流业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物流体系不健全,物流配送不合理,物流成本高等都成为限制电子商务发展的因素。此外,还有相应的认证体系、技术不健全等问题,而且电子商务的普及教育培训也需加强。

二、我国发展电子商务的制约性因素分析

当电子商务的基本环境逐渐成熟之后,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障碍已经不再是外部环境所造成,更多的表现在企业内部,如经营战略、技术和管理水平,以及对新环境下电子商务的重新认识等方面已成为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

1.所占比例低

进入1999年之后,中国电子商务开始迅速发展,以网上零售为例,其标志是诞生了以8848为代表的一批电子商务网站,风险投资大量投向B2C网站,媒体将电子商务吹捧上了天,上市公司只要与网络发生关系,股价就会在一夜之间暴涨几倍甚至几十倍,那时普遍认为中国电子商务面临“三座大山”,即上网用户数量少、网上支付环境不成熟、物流配送体系不完善。经过几年的发展,早期严重制约电子商

务发展的三大障碍尽管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但已经有了很大改善,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统计,到2002年底,中国的网民数量已达到5910万人,是1998年底(210万人)的28倍,从数量上说仅次于美国居全球第二,而2009年中国网民数量已经赶超美国,其市场潜在力和迅猛的发展速度都是不可估量的,同时网上支付和物流配送也日益成熟。但中国电子商务至今仍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类似的新兴产业商品不够多样化,应该不断扩大网络销售公司的规模,提高顾客满意程度等,尽管目前生存下来的电子商务网站销售收入持续增长,但在整个商业零售中所占的比例仍然很低。

2.规模化低

在电子商务领域,是“大而全”还是专业化经营,哪种模式更好一直存在不少争议。美国数据显示电子商务降低了消费者的费用尤其凸显在旅游业,书店和汽车零售业。例如由于电子商务的影响书店和汽车零售业由“大而全”向专业化模式经营,并且逐渐贴近消费者需求并建立自己的区域化管理,有关于“大而全”还是专业经营的理念,两者各有优缺点,其实无论哪一种模式,只要做到规模经营,都可以有效降低成本并且获得尽可能多的顾客,从而取得更好的收益。目前,国内销售网站规模化低,产品选择性局限是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因素。

3.技术和管理水平的不成熟

从理论上说,电子商务代表了最先进的商务模式,节省了大量手工劳动和经营费用,尤其在订单管理、库存管理、顾客关系管理、交通等方面,电子商务的优势非常显著,但拥有了这些基本的商业流程电子化系统并不意味着就可以自动实现高水平的经营管理,何况许多电子商务网站本身在技术方面还不完善,尤其在一些细节问题上,还没有实现真正的人性化,通常正是一些不太引人关注的细节问题让交易最终无法完成。在管理方面同样存在不少问题,如顾客服务、在线帮助、营销策略、对用户个人信息的管理和利用、用户行为和需求的认识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电子商务的最终效果

。4.核心思想认识不深刻

中国第一个电子商务专业博士学位获得者李琪教授早在1997年就提出了“电子商务的核心是人”这一重要思想,但多数电子商务企业至今对此仍然没有深刻的认识,很多人认为电子商务的核心在于营销手段,营销方法,如何赚钱。当电子商务基本环境成熟之后,如果经营业绩不佳,仍然将原因归结于用户的消费习惯,营销方式不当等问题显然是不合适的,这并非消费者单方面的问题,更多的还在于电子商务经营者自身的认识。关于“电子商务的核心是人”这一思想对电子商务的影响,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说明。例如,“用户个人信息对电子商务的重要性”在国内电子商务企业中就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公布个人信息保护政策的网站比例还比较低,许多网站在收集用户个人信息时也没有明确说明这些信息将被如何使用,或者并没有严格执行网站上公布的个人信息保护政策。在电子商务活动中 ,为了研究用户的上网/购买习惯或者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往往需要用户注册,根据不同的需要,要求用户提供的信息也有所不同,如果遇到一些网站要求用户登记很详细的个人信息,除非对该服务特别有兴趣,用户可能会选择放弃注册,对商家来说,也就意味着失去了一个潜在顾客。个人隐私问题引起的另一种情形是用户会提供一些不真实的信息,这些信息通常又难以验证,这样根据用户在线填写的信息来开展针对性的服务往往会形成信息的错误传递,造成效果不佳或者资源浪费。正是这些看似简单的因素,用户甚至不会因此而投诉,已经下意识的拒绝了电子商务,而经

营者对此尚无感觉,所以核心是人的思想还需要经营者进一步探索。

三、我国发展电子商务的对策研究

首先,电子商务在经历了信息技术(IT)厂商和媒体为主体的第一阶段和以电子商务服务商为主体的第二阶段后,从2001年开始已经进入以企业为主体的第三阶段。也就是说,如今的电子商务已经渐渐发展到一个比较成熟和光明的阶段。但面对”新三座大山”, 在电子商务的管理上应普遍采取了登记、备案、许可的制度及同时充分重视网络安全与加强网络管理。在电子商务立法中,我国对网络安全与加强网络管理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从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刑法、电信条例到不久前出台的《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都有一系列的相关规定,行政机关应加大执法力度对出台的法律法规作进一步的落实工作。相应的,安全性问题,交易主体的合法化和信用问题,电子签名、电子合同的有效性问题,电子商务发展的基础环境问题等相关法律问题,就自然成了我国目前发展电子商务的当务之急。应致力于创造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建立用户和消费者的信任,建立数字化市场的基本原则,并充分发挥企业自律和市场推动的作用等。这些原则在我国已出台的电子商务相关法规中初步得到了体现,并且,也必将成为我们在今后的电子商务立法和结合WTO相关规则修订法律时的主要参考。

其次, 企业终归是企业,它有自己的业务领域,就电子商务而言,对于多数企业来说都是外行就象农民进城后觉得汽车、电梯、地铁、娱乐城等什么都好,就是不会玩儿。那么体现在电子商务上的弊病就是规模化低, 技术和管理水平的不成熟, 网络平台的潜在商机和利润让每个商家都想分一杯羹,但却忽视了自身的特点和销售模式,电子商务的经营模式和理念变成了企业的附属品,而并没有作为独立的新型开发项目进行研究和实施。如果每个企业都能将电子商务平台作为一个独立的项目来做,建立自己完善的网络销售平台,根据自身情况建立专业的管理和销售团队,相信规模化低和技术管理水平落后将不是问题。

9.我国跆拳道运动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篇九

安阳工学院 汽车服务工程10-2班

【摘要】相对于国外蓬勃发展的汽车金融而言,我国的汽车金融尚在起步阶段,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当前的汽车金融的发展及盈利模式现状,并与国外进行比较分析,对我国汽车金融中存在的融、投资渠道有限,汽车金融服务功能整体弱化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汽车金融 消费信贷 现状分析

1.引言

汽车金融是指汽车销售过程中对消费者和经销商提供的资金支持,截止到2006年,全球41个国家有38.2%的用户是通过贷款买车的,汽车金融公司已经成为汽车公司利益重要的利润来源之一。中国是世界上最具成长性和规模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之一。

如图1所示,在中国,汽车金融尚处萌芽阶段,而在国外,汽车金融公司早已在多年的市场考验中成熟壮大,发达国家的贷款购车比例平均都在70%左右。金融服务是汽车产品流通和消费的润滑剂,对促进汽车产业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消费群体的年轻化,大家消费观念的不断发展,以及汽车金融自身的不断完善、发展,贷款购车的比例将逐年升高。而对车企来说,汽车金融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拉动销量,本身的利润也很可观,再加上经营多元化等方面优势,将被越来越多的汽车企业看好。与国外汽车金融服务发展相比,我国汽车金融服务在经营品种的开发方面还远未达到应有的水平。因此对汽车金融业的现状分析及策略研究对我国汽车行业的发展完善具有积极作用。

2.国内外现状分析

2.1国外汽车金融发展现状

国外汽车金融完整的服务具备三项职能:第一,为厂商整合销售渠道,提供市场咨询;第二,给经销商提供设备、库存等融资;第三,为消费者提供汽车贷款。

2.2盈利模式现状研究

2.2.1汽车融资租赁式增值盈利模式

汽车租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融资租赁(如图2),另一类是经营租赁,即有“融资”与“融物”之分。汽车融资租赁在汽车厂家和消费者之间架起桥梁,让消费者先取得汽车的使用权,然后每月付租金,在租赁期满后一般要购买设备的所有权。

2.2.2汽车金融投资理财式增值盈利模式

汽车投资理财业务是以汽车消费为目的专业性投资理财服务(如图3)。

3.国内汽车金融发展现状

汽车金融服务是一个规模大、发展成熟的产业,有着多样化的服务类型。如价格浮动式、投资理财式、以旧换新式、公务用车汽车金融服务等与股票、债券、银行存款等大众化的金融服务相比,汽车金融服务较为复杂,它是围绕汽车销售而展开的。

当前我国汽车金融业务开展主体包括银行和汽车金融公司。在我国汽车金融公司 是指:经银监会批准设立的,为境内的汽车购买者及销售者提供金融服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

3.1我国汽车金融的发展

2004年8月18日,上海通用汽车金融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成立,这是《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实施后中国首家汽车金融公司,标志着中国汽车金融业开始向汽车金融服务公司主导的专业化时期转换。随后又有福特、丰田、大众汽车金融服务公司相继成立。2004年10月1日,银监会又出台了《汽车贷款管理办法》,以取代《汽车消费贷款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了汽车消费信贷业务。中国汽车消费信贷开始向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截至2008年底,全国各金融机构共发放汽车消费贷款余额1583亿元,其中,国有商业银行余额743亿元,股份制银行余额311亿元,汽车金融公司余额 318亿元;国内汽车和汽车配件生产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共发行短期融资券217亿元,中期票据20亿元;以个人汽车消费贷款为基础资产的汽车贷款资产支持证券

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已试点发行19.9亿元。上述数据显示,我国汽车金融公司在业务开发和市场拓展等方面仍显欠缺。目前我国汽车贷款比例低于20%,远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

3.2我国汽车消费信贷现状

在我国,汽车金融服务的主要内容是汽车消费信贷业务,该业务的主体主要涉及银行、汽车经销商、汽车集团财务公司以及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图4是我国自1998年到2008年以来的汽车消费信贷发展现状。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的汽车消费信贷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起步阶段,井喷阶段,冷却阶段,专业化发展阶段。

按照各主体在信贷业务过程中所承担职责及与消费者关联度的不同,目前国内汽车消费信贷盈利运作模式可以分为3种:以银行为主体的直接模式,以销售商为主体的间接模式和以非银行金融机构为主体的直接模式,一般性的业务操作流程如图5。

3.2我国汽车金融资产证券化现状

资产证券化在我国起步较晚,2005 年 4 月 20 日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联合发布 《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后,才对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性质、结构安排、各机构职责、资产支持证券的发行与交易等各项内容作了初步规定。中国汽车金融业发展主要存在三个问题:第一,资金来源渠道比较少,而且资金成本比较高,还不稳定。第二,汽车金融公司服务能力不强。第三,部分法规和政策制约了业务开展和产品开发。第四,汽车金融公司融资担保问题比较复杂。

4.对策研究

2008年以来,国家已经先后出台《关于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汽车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关于促进汽车消费的意见》等政策,给汽车金融发展提供了宽松环境。

其次,应鼓励汽车金融与汽车产业进一步融合。

第三,应建立和完善统一规范的汽车金融业务法规,降低贷款成本。参考文献

[1] 杨波.我国汽车金融盈利模式研究[D],四川大学,2007

[2] 栗勤.汽车信贷市场的问题与出路[J],汽车工业研究,2004,(4)

[3] 周昭雄等.国内外汽车消费信贷模式比较分析[J],工业技术 经济,2005,(9)

[4] 王艺明等.我国汽车消费贷款发展与完善的对策[J],农村 金融研究,2004,(6)

上一篇:股权激励要素下一篇:挪威名校学生留学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