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的分析

2024-06-27

对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的分析(精选9篇)

1.对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的分析 篇一

对新农村建设中土地问题的看法

每年的农历新年,我都会回乡探望爷爷奶奶,爷爷奶奶所住的村镇虽然不足的两千人,但是这一年又一年的巨大且快速的变化,不得不让我感叹。纵横交错的泥巴地变成了平坦的水泥路;靠近马路的田垄一排排地冒出了许多洋房;普通的农村合作社通过招商引资变成了大型工业园区,为大量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外出务工人员乘坐着崭新的小轿车返乡也成了新年的一道亮丽景色。现如今马路上每隔几米就耸立着一根巨大的路灯,使我真切地感受到了现如今乡村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开始迈着大步向城市化方向发展。

从十六大召开以来,党中央就把三农问题摆在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并就这一问题开展落实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使得农业农村出现了多年期盼、十分难得的好局面。06年废除农业税,让9亿中国农民依法彻底告别延续了2600年的“皇粮国税”,是对中国农村的一次最有决定性意义的“松绑”;07年全国农村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令1.5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享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免费教育;而家电下乡和医保的改革等措施也从本质上提高千千万万农民的生活水平。

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民们不必再像从前那样以食为天,靠种地养活自己和家人,大量年轻劳动力选择了进城务工,这种劳动力的短缺就造成某种土地利用不再具有经济优势而退耕或转为他用。并且,在外打工一阵,攒有一些积蓄的人家就开始迫不及待地打地基、盖房子,希望在家乡建起一个未来安居乐业的归处。看着小时候肆意奔跑的广阔田野变得越来越狭窄、越来越荒芜,心中不免涌出一股子惆怅。

大人都在滔滔不绝地谈论着近几年农村的变化,赞扬着这种大批量建房现象,认为这是农民生活水平上升的象征,并乐此不疲地谈论着谁家的房子大、风水好、结构稳等话题。可是,我认为这种大量的滥用耕地建房,导致田地面积减小,土壤日益贫瘠,粮食生产成本增高,自动化设施难以利用的现象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弊病。

《飘》中有句话:“土地乃万物之源,给予我们生活的一切,不求回报.人会老去,年华会过去,可只有他不会走总是在那里,为我们培育着一切.给我们带来生活的动力”,所以,农民不能没有土地,国家更加不能少了耕种土地的人,我们

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粮食产量的稳步提升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土地的有限性决定了其稀缺性。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是全面提升我国现代化水平的重大而又艰巨的历史性任务,新农村建设中发展经济与保护土地资源一直是一对并存的矛盾,如何通过研究来建立合理的土地利用机制,使经济发展与保护土地资源协调发展,以实现经济社会和资源保护的和谐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郊区城市化、城乡一体化、乡村城镇化、新农村建设进程加快,对土地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然而土地资源的自然供给却是有限的,如此“三化一新”需要我们转变原有观念,使土地资源利用从传统的利用方式向高效科学的方式转变;从粗放型向集约利用转变。

现在网络上出现了一种 “空壳村”的现象,就是对我奶奶家现有现象的一种形象的归类,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新农村建设。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建设在前、规划滞后,模式在前、政策滞后,实践在前、理论滞后。旧村改造不力,“空壳村”现象突出,有的地方不注意旧村改造,农民富裕后旧房不拆盖新房。导致村庄内部旧宅基地闲置,未能及时退耕还田,村庄建设向外围扩展,形成了“外光内糠”的空壳村。现代农村社区和新型农民公寓建设日益兴盛,农村居民地点突击似的大拆大建,一户多宅等新的土地圈占和浪费现象非常严重。

因此,我认为坚持土地的高效、节约、可持续利用已经势在必行。因地制宜地开展以“空心村”整治为重点的旧村改造工作。农民的新建住宅大部分都集中在村庄外围,而村庄内却存在大量的空闲宅基地和闲置土地,形成了内空外延的用地状况,即所谓的“空心村”。要挖掘村庄内部土地资源潜力,充分利用村庄内的闲散地,废弃地及其旧宅基地,严格控制村庄建设用地向外延扩大,旧村址及时复耕还田。旧城改造中要杜绝建平房,控制建而二层别墅楼,提倡建多层公寓楼和住宅小区,有条件的村庄要逐步向楼房发展。农村发展毕竟是一个必然趋势,我们不能杜绝这种现象的产生,但可以集思广益想办法解决这些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我国还是一个农业大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光荣而艰巨,任重而道远。它不是某一个人的义务,而是我们全民共同探讨的话题。我们应该与时俱进地了解国家对“三民”问题提出的政策方针,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事业而努力奋斗。

2.对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的分析 篇二

1新农村建设中的环保问题

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 农村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 农村环境中存在工业点源、农村面源交叉污染的问题, 在治理的过程中存在较大的难度。有的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 为了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 不得不牺牲环境, 这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下面笔者对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环保问题进行简单的介绍, 以供参考。

1.1农业生产带来的污染

1.1.1化肥污染。随着我国农业的不断发展, 农村化肥污染也越来越严重, 我国的人口的数量比较多, 所以对粮食的需求量也比较高, 为了提高粮食的产量, 很多农民应用了较多先进的技术, 这增加了农作物的产量, 但是由于在种植的过程中使用了较多的化肥, 所以, 对土地中化肥的含量比较高。

1.1.2农药污染。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 会施加较多的农药, 其可以杀死农作物中的害虫, 但是由于农药吸附力比较强, 所以存在农作物高残留农药的现象。一些农药在喷施的过程中, 渗入了土壤中, 有的流入了河流, 对土壤以及水体造成了污染, 严重时还造成河流中的鱼虾大量死亡, 水体遭到污染后, 也对当地民众的身体健康造成了污染。

1.1.3生活垃圾污染。在很多农村中, 地面上的生活垃圾比较多, 这主要是因为很多人素质比较低, 缺乏环保意识, 随意丢弃垃圾。农村的规划设计也不够完善, 垃圾箱等环保设施比较少, 这不利于对垃圾的回收, 而且加重了垃圾污染。在农村还饲养了很多牲畜, 随着新农村的建设, 一些养护厂的规模在不断扩大, 牲畜饲养会产生较多的粪便等排泄物, 如果清理不够及时, 则会进入下水道, 对周围环境造成了污染, 而且还会产生阵阵恶臭, 这些污染物流入下水道后, 会使下水道变成臭水沟, 会污染人们的生活用水。

1.2工业发展造成的污染

新农村建设促进了我国工业的发展, 工业生产会产生较多的污染物, 由于农村排污系统不够发达, 很多污水与垃圾无法得到及时的处理, 工业企业的增多, 对农村环境造成了较大的污染, 有的污染物甚至被堆放在道路两旁, 在地面上还有较多的垃圾没有清理, 在树枝上也挂满了塑料袋, 对农村的形象造成了破坏。农村环境日益下降, 对农民的身体健康造成了较大的威胁。

1.3矿产资源开发造成的污染

在新农村的建设中, 矿产资源的开发工程越来越多, 但是由于相关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所以, 在开发的过程中, 存在资源浪费等问题, 有的开发单位缺乏环保意识, 在平时的工作中不注意对环境的保护, 这造成的损失将是无法弥补的。矿产资源的过度、过滥开采, 造成植被破坏、河道堵塞、山体滑坡、地表坍塌、泥石流猖獗等人为的地质灾害, 不仅严重影响到矿区及周边农村的生态环境, 而且威胁到附近居民的生命及财产安全。新农村建设中, 加强对矿产资源的开发, 虽然使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 生活质量却下降了, 住的虽然是高楼大厦, 却人心思迁、人心思变。

2新农村建设中环境保护的对策

2.1着力提高农村环保意识

树立现代生态意识, 以现代生态科学、环境科学、经济科学和生态现代化理论为基础, 提倡高效低耗、无毒无害、清洁安全、循环节约、绿色生产、绿色消费、预防创新和健康环保, 反对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超量消费, 努力实现人类与自然的互利共生。

2.2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

加快推进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步伐, 更好更多地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加大生物循环利用生态工程、清洁能源利用工程、生态复合肥料工程、绿色化学工程、绿色食品工程等的推广应用力度;加大对化肥、农药、农膜等面源污染的防治力度;以农村户用沼气建设为重点, 开展“一池三改三处理”工作, 积极推进规模化养殖场沼气工程建设, 加快畜禽养殖场粪便污染治理。

2.3建立健全农村垃圾回收处理机制

首先在农村建设一些“垃圾存放点”, 让农民暂时把垃圾在这里存放, 并且做好垃圾的分类, 为回收垃圾做好提前准备, 然后再把各村分类好的垃圾集中到乡镇, 最后运送至市区进行集中处理。尽量要注意的是, 在处理农村垃圾时, 要考虑到可再生能源的利用问题, 把猪粪、秸秆等可作为生产沼气的原料回收利用起来, 既节约能源, 又发展农村的生态工程。

2.4加强农村环保法律体系建设, 为农村环境保护提供法律保障

首先制定有关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因为我国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几乎是空白的, 要制定一整套有关农业生产以及农村环境保护的规范和准则, 保证农村的一切经济活动都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其次, 要大力提高广大农民、企业经营者、基层领导干部等的环保法律意识, 利用各种途径宣传农村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2.5加大投入, 建立健全稳定的保障机制

坚持国家、集体、个人多元化的合理投入, 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地全面筹措资金, 充分体现政府主导、市场推进、公众参与的原则, 建立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长效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 我们不能走工业化进程中“先污染, 后治理”的老路, 而应当积极采取对策, 努力使农村向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向发展。

3结论

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 要实现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同步发展, 虽然经济发展比较重要, 但是如果以牺牲环境为条件, 则不利于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农村建设包括农业、工业等多个方面, 在建设新农村时, 要制定完善的排污系统, 做好污水与垃圾的处理工作, 还要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平时的生活中不能随意丢弃垃圾。政府部门要做好宣传工作, 要制定长远的发展战略。加强环境保护, 可以保证周围居民身体的健康性, 还可以改善农村环境脏乱差的现状。

参考文献

[1]张荣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怎样做好龙江县的环境保护工作[J].黑龙江环境通报, 2006, 1.

[2]黄振侠, 朱军平.推进生态家园富民工程促进和谐新农村建设[A].沼气产业化发展研讨会论文选编[C], 2005.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分析 篇三

关键词:科教兴农 问题 思考

0 引言

树立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努力增加农民收入作为重要经济工作之一。现仅就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的环境、特点、难点、重点问题,可操作性问题,提出一些思考,以期与同行砌磋。

1 发展新农村形势分析

纵观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历史,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通过对“十年动乱”的拨乱反正,全国的工作重心转入经济建设,农业经济结构有了大的调整,由1980年农业在社会总产值中占68.9%降到1990年的46.1%,下降22.8%,1997年又降到18.7%,已经开始由农业型转向多种经营型,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

当前,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环境有了新的变化,给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带来机遇,同时也是严峻的挑战从国际形势看,其表现有三:一是经济结构调整呈现出世界范围内调整的局面,尤其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将更是如此;二是农业科学突飞猛进,呈现出向农业纵深发展的趋势;三是农业跨国公司影响力日益增大,且有越来越大的趋势。面临这样的国际经济形势,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业经济的调整和优化要抓住这次机遇,同时也要及早准备,周密规划,严格实施,迎接挑战,要有紧迫感和使命感。

从国内经济形势看,我国经济在国际国内的复杂环境下,克服了重重困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尚有许多急待解决的问题,诸如,有效需求不足,农村市场疲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业结构不合理的矛盾更加突出,等等。现实也提出了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是势在必行的。不调整,就没有出路。不调整,就难以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不调整,就难以适应加入世贸组织对农业的要求和挑战;不调整,就难以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2 建设新农村面临的形势

2.1 特点:在上述国际、国内复杂的经济环境下,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呈现三大特点:一是具有规律性。即第一产业呈下降趋势;第二产业呈稳定趋势;第三产业呈迅速发展趋势。在第一产业内部,种植业是下降趋势,林牧渔业呈增长趋势。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中等欠发达地区,都不例外。二是具有阶段性。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即由形成期、成长期、高潮期,到退潮期的时序阶段变化。而这些阶段的长短是受社会经济和自然条件因素制约的。对此要有明确的认识。三是具有差异性。不要说世界范围内国与国、地区与地区的差异,就是在中国,由于幅员广大,各地区社会条件和自然条件千差万别,也决定了农业经济结构具有强烈的地域的差异性。

2.2 难点:新时期农业经济结构调整起码有三大难点:一是这次调整优化要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在目前农村经营体制和农民素质低的情况下,难度较大;二是这次调整要切实落实科教兴国、科教兴农战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从粗放经营转向集约经营,从利用资源转向利用和保护资源,这一过程是递进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奏效的,为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带来困难。三是这次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要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实现农业现代化为目标。而市场变化多端,现代化进程曲折不平,都将为农业结构调整带来难度,需要认真对待,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2.3 重点:新时期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的重点:一是将粮食转化为肉、蛋、奶等,适应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二是将低档次的农产品调为高品质的农产品,适应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农业的要求和挑战;三是在大江大河源头地区重点退耕还林、植树种草,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3 建设新农村问题分析

为保证新时期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目标的实现,结合对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研究的成果,从可操作性方面提出几点思考。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要突破农业仅提供初级原料的局限性,按农业产业化经营体制的要求,加强农业产前生产资料供应,以及农业产后的储运、加工、销售等服务,打破目前以初级原料生产的单一格局,促进传统农业的基础向新的产业分化;以农产品加工为主导产业,提高农产品的加工增值率和提高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率;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基础产业。为达到上述目的,各地可制定不同内容的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规划方案。为使规划方案更具有可操作性,可依据方案,制定出一个具体的项目储备库,可划分为近期、中期、远期项目,也可分为大、中、小三类项目。项目库可做到“项目建议书”的深度。包括:项目背景、项目内容和方案,项目资金预算和筹措,项目达产后的效益估算,项目承担单位等。有了项目库可向社会招商引资,也可向主管部门争取基本建设投资资金,也可向社会发布项目信息提高知名度、信誉度。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要突破农业部门分割,生产经营分散的局面。在家庭经营基础上通过现代市场经济的协议、契约、合同、参股、投资、入社等,发展合作社、专业协会、股份公司和法人企业,实现龙头企业加基地加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在这一过程中,培育和完善龙头企业是关键。据研究,培育龙头企业的原则有三条:一是因企制宜原则;二是精简高效原则;三是利益共沾原则。

选择龙头企业有三条标准:一是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二是具有雄厚的技术力量、良好的科研、生产、推广体系的企业;三是开展企业公共关系,即能与基地和农户有机结合的企业。龙头企业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运行机制有三条:一是龙头企业与基地乡(镇)村(组)的合理利益留成的机制;二是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价格(保护价)运行机制;三是基地与农户的利益留成再分配机制,可采取奖金、补贴、资助的方式再分配给农民一部分利益。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要突破农业技术落后局限,加快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科教兴国可从农村社会最基层细胞村级单位搞起,即科教兴村。在全国部署科教兴村试点时,抓住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特点、难点、重点,做好规划方案,农科教结合,提高农民素质,普级实用科学技术,建立主导产业,要以村带乡、带县、带省,促时产业结构和地域结构的合理化。

4 小结

4.对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的分析 篇四

摘要 分析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素质的现状,认为存在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较差、道德素质有待提高、法制素质普遍较低和农民的身体素质不容乐观等问题,对提高农民素质的对策进行了探讨,以期提高农民的各项素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民素质;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0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08)12-0296-02

1目前我国农民素质现状分析

农民素质是一个含义非常广泛的概念,一般认为包括科技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民主法制素质和身体健康素质。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农民素质已有明显的提高,但是整体素质偏低的现状仍不容忽视。

1.1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整体较差

科技文化素质指所受的教育程度、自身文化科技水平、对社会文化科技认知、接受和运用能力。据2000年全国第5次人口普查,农业劳动力中,文盲率9.56%,小学文化人数占比34.49%,初中文化人数占比44.99%,高中及中专文化人数占比10.61%,大专以上0.37%,2000年农村劳动力受教育年限仅为6.79%年。据测算,到2010年,我国农民平均文化程度也只能达到8年(初中水平),而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末就达到了11年,目前在12年以上。农民接受科技培训的人次少,接受过中级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的仅占0.13%,没有接受过职业技术培训的竞高达76.4%。据2001年中国科协对中国公民科学素养的调查结果,具备科学素养的农村居民仅占4%,81%的农民对农业新技术新产品表现出消极的观察、观望态度和心理。这一落后的现状导致了许多农业科技成果和先进机械装备难以推广应用,不利于农民增收和农业现代化,大大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进程。

1.2农民思想道德素质有待提高

思想道德素质指人生观、价值观、道德品质方面所具有的规范程度。随着我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健康发展,我国农民的道德素质确实有很大提高,但相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所提出的道德要求,农民现有的思想道德素质还明显滞后。部分农民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淡薄,个人主义严重,不能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的关系。小农观念浓厚,思想守旧,开拓意识差,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拜金主义盛行,利已主义抬头,在农产品销售过程中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的现象时有出现。思想信仰出现波动,封建迷信沉渣泛起;部分农民传统道德观念淡薄,不孝敬老人的现象时有发生等等。如果不加强对农民的思想道德教育,必将严重影响新农村建设质量和农村社会的稳定发展。

1.3农民民主法制素质普遍较低

民主法制素质指对民主政治的认识及对法律的理解和运用能力。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普法工作的深入开展,农民逐渐学会了维护和争取属于自己的民主法律权利。但总体看来,农民的民主法制素质普遍较低。虽多数农民知道拥有诸多民主政治权利(比如说公民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在实践中往往不知如何正确行使自己的民主政治权利,在不少农村干部换届选举中,某些农民甚至为极少的物质利益而出卖自己的选举权。一些农民因法律观念不强导致犯罪的事件在农村屡见不鲜,他们法律意识淡薄,契约意识差,人情关系往往取代法律关系,致使自身合法权利得不到有效保护;在市场竞争中运用法律手段协调经济关系、保护自己合法利益的能力也很低,这就使农民在市场经济运转中处于不利位置。现代社会是法制社会,农民必须增强法制观念,才能依法行使自己的民主法制权利。

1.4农民的健康素质不容乐观

健康素质指身体健康状态和大脑的机能状况。经过多年的努力,农民的身体素质普遍提高。整体而言,目前我国农民在身体素质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突出表现在“看病难”、“住院贵”。据2003年卫生部组织开展的第3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有48.9%的农民因病应就医而不去就医,有29.6%的农民应住院而不住院,其主要原因就是医疗费用居高不下,广大农民难以承受,这无疑会损害农民身体健康。由于我国长期实行城乡二元化经济结构体制,造成国家对农村卫生事业投入不足,农村医疗设备落后,从医人员专业素质普遍不高,即便是农民有条件就医也会影响治疗效果。因此,农村居民患病率普遍高于城镇压居民。此外,广大农村饮用水不符合卫生标准,潜在威胁着农民身体健康;部分农村环境污染严重,导致一些地方病和传染病盛行;农村劳动者中还有少数人格不健全者,也有一定比例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患者而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这都对农民健康素质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不利于新农村建设的长远发展。

2提高农民素质的对策

我国农民素质还远远不能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从战略和全局上来看,提高农民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当务之急,也是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长远之举。有关部门应立足于农村实际,以高度的责任感做好各项配套工作,并动员全社会的力量为提高农民素质献计献策,同心协力做好这项育人工程。

2.1促进城乡经济融合,通过城乡交流提高农民素质

农村城镇化的推进过程,是农业人口改变自身陈旧观念和城市现代价值观念在农村的扩散过程。城乡之间的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生产要素的交流,促进农村生产环境、工作环境、生活环境的不断改善,促进农村人口传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趋向朝着现代文明转变,使农村人口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实行城乡之间双向开放的这种城乡融合的发展模式,是改变农村面貌、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途径,是最好的农民素质教育形式之一。

2.2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教育

当前,要注意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进行宣传教育,加速农业向市场经济的转化,积极培育农村的资金、土地、劳动力、技术、信息、产权等要素市场,把分散的农户生产与大市场结合起来,促进全国统一市场体系的形成。要教育农民克服“重农轻商”、“重产轻销”的思想观念,深化农产品价格体系和农村流通体制的改革,建立完善农副产品市场营销体系,组织农民进入市场,确立起市场导向观念,加强市场经济中的诚信教育。

2.3加强农村基础教育

农村青少年是未来农村各项事业的主力军,他们将成为新世纪农民队伍的主体。农村基础教育直接关系到农村青少年的素质教育状况,而农村青少年的素质教育状况将直接决定我国未来的农民队伍的素质。因此,从长远来看,加强农民素质教育,必须要高度重视农村的基础教育。

2.4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

5.对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的分析 篇五

一、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单一。

首先,随着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经营战略向大城市、大企业转移,国有商业银行农村网点已大量收缩,仅有的分支机构实际上已经蜕化成存款部门,农村已缺少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性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而绝大部分农村区域均未设立地方性商业银行。其次,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支农的政策性银行,单纯履行发放粮食收购贷款职责,而对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农副产品加工等政策性支农业务未予涉及,实际上名不符实。这就使农村缺少支持“三农”发展的真正意义的政策性金融机构。第三是由于乡镇机构进行改革,实行撤乡并镇,部分农村信用社机构也随着进行撤并、搬迁,这就使得一些偏远贫困地区的农村金融服务出现了“真空”。

以上几种原因,使农村金融服务整体上不能满足“三农”的需求。过去农村的融资渠道有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等多个渠道进行服务,现在多数地区对农户、个体工商户和中小企业贷款只剩农村信用社和为数不多的农行营业网点,作为直接为农民服务的农村信用社,虽然网点分布较广,但资金来源渠道狭窄,难以独立承担起全面服务“三农”的重任。目前部分地方甚至出现了金融盲区,造成农村资金供求矛盾非常突出,随着农村经济产业化、现代化步伐的加快,资金需求将呈刚性增长态势,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实施,会更进一步加大这种矛盾。

二、金融服务观念灰旧。

现有金融机构均认为支持 “三农”风险大、收益低,不符合商业化经营的原则。国有商业银行认为贷款投放只有向大城市、大企业转移,才能降低贷款风险,减少资金营运成本。农村信用社认为只有小额农贷金额小、风险小、收益稳定。观念的缺乏,一定程度上造成贷款投向的行业偏好和地域偏好,使农村产业化资金严重缺乏、“三农”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三、农村信用社自身服务功能滞后。

支付结算品种单一,结算手段落后。目前农村信用社的支付结算仍以支票和汇兑等传统结算工具为主,信用卡、通存通兑、签发承兑汇票等一批方便快捷的支付结算还是一片空白。结算渠道的不畅,对重点农户和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的服务需求不到位,流失了大量优良客户,严重影响到农村信用社自身生存和发展。现有的农村金融服务功能已经难以适应农牧业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影响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四、金融服务政策缺失。

近年来,国家为了加大对“三农”和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出台了不少政策。如人总行相继出台的《关于农村信用社改进加强信贷管理和服务支持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决定》、《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关于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规定》等。但真正能激励金融机构将上述规定落实到位的优惠政策却少之又少,因为上述文件仅仅规定了金融机构对支持“三农”和中小企业发展应尽的职责,却没有相应的激励措施。(1)利率政策方面。农村信用社在基准利率的基础上可以上浮230%,这种将本应由政府贴息的部分转嫁给“三农”的做法,对于弱质产业的“三农”来说,无异于杀鸡取卵、涸泽而渔,严重影响“三农”的发展,也势必影响到农村信用社的业务经营和自身发展。(2)资金政策方面。近年来,国家对欠发达地区的金融扶贫政策逐渐减弱,资金支持逐年减少。一是扶贫贷款、扶贫贴息贷款的发放少之又少,且不到位,挪用现象时有发生;二是农业综合开发贷款等专项贷款已基本取消;三是贫困县办工业由于国有商业银行贷款权限过度集中,加之规模小,符合信贷条件的有效资金需求甚少,基本被排出贷款行列;四是金融改革尚未完成,县级邮政储蓄、农业银行对“三农”各项贷款还未落实。五是邮政储蓄、国有商业银行资金大量上存,加剧了欠发达地区金融支持“三农”和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紧张状况,严重影响“三农”发展。

几点建议:

1、构建多元化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首先,以农村信用社为重点,全面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鼓励其制度创新、服务创新,进一步发挥其农村金融的主力军作用。

其次,要扩大农业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范围,为它

们创造宽松的信贷投资环境,使其充分发挥支持农村经济的骨干支柱作用。

第三,要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和结构性调整的要求,加快农村金融改革步伐,积极发展产权多元化的中小银行,有条件的支持民间金融发展,逐步建立和完善多种金融机构分工协作、平等竞争的农村金融体系。积极改革农村金融市场准入制度,建立有效的农村资金回流机制。国

家应制定相关政策,要求在县域设立的商业银行必须将吸收的存款以一定比例向当地农户和农业企业贷出,通过市场准入制度来减少农村资金外流。

第四,对于农村资金通过邮政储蓄渠道流失的问题,人民银行可通过再贷款的形式,通过农村信用社或其他金融机构,使农村资金有效回流,这种资金回流机制的建立,已经在有效缓解农村信贷资金紧张的问题上发挥了巨大而明显的作用。

2、明确信贷投向,突出支农重点。

在对农村金融服务上,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多予”就是要积极扩大“三农”贷款总量,千方百计增加对“三农”的投入;“少取”,就是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比如在贷款利率上可以对“三农”有所优惠;“放活”,就是灵活放贷,调控资金,合理确定“三农”贷款对象、额度和期限,真正使支持“三农”发展贷款发挥作用。在信贷支农重点的把握上,要发挥优势,突出重点。

3、支持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全面发展。

按照“建龙头、带基地、兴产业、占市场”的总体思路,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要加大客户营销力度,培植优质客户和黄金客户,支持一批起点高、规模大的农业产业化企业,引导企业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重点支持一批规模大、实力强、发展前景广阔的龙头企业,拉长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形成加工基地,富一方农民。

4、要加快农村金融监管制度改革,鼓励适度竞争与防范风险有机结合的新型农村金融监管体系。发挥地方政府对农村金融,特别是农村民间金融的监管作用,增强其防范区域金融风险的责任和积极性,分散金融风险。引导民间金融的合理、健康运行,制定相关的法律使民间金融合法化,这样既可以规范民间金融行为,又能使其获得应有的权益和保护。对民间金融进行重组改造,允许多种形式的民间金融组织存在,金融监管部门不仅要加强对民间金融的监管,更要根据实际情况,在民间金融组织内部建立有效的内部监管机制,及时、准确地披露经营状况和经营风险,加强对农村金融风险的防范。

6.对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篇六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准确认识和科学判断县情实际,对制定发展新思路,落实发展新举措,加快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步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现结合XX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启示及建议,谈一管之见。

一、新农村建设的现状

(一)基本成效

近两年来,XX县坚持“种草养畜富民、壮大工业强县、改善环境创业”的发展思路,排难攻坚,苦干实干,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6亿元,地方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2.8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72元,全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有了新的发展,以养牛为主的主导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全县牧草留床面积达18.7万亩,牛饲养总量达17.83万头,养牛收入接近亿元。农民人均从草畜、林果、药材三大产业中实现收入585元,占到了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0%以上。文明生态家园建设取得了较大突破,全县累计完成投资1.1亿元,建成文明生态家园56处1556户,配套建设了温棚、沼气池、集雨水窖以及村部、学校、卫生所、人畜饮水工程等公共服务设施;实施“三清五改”村庄整治31个村8406户,农村环境卫生脏、乱、差的现象得到了有效治理,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全县城镇人口达4.76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20.1%,比五年前提高了8.3个百分点。

(二)发展优势

综合调查分析,XX的发展优势有三个方面:一是地理优势。XX县地处陇东南缘,是平凉出入关中的东大门,具有极其重要的经济战略地位。同时,川、山、塬兼有的地理特征,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条件比较优越。二是资源优势。现已探明的邵寨煤田和正在勘探的油汽等资源,开发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广阔。这是XX发展的新动力。全县流域面积203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3万亩,其中梯、条田面积67万亩,农民人均达3亩。林地面积达11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3%。这是XX发展的根本优势。三是人文优势。XX文化底蕴深厚,晋代医学家、世界针灸医学鼻祖皇甫谧,唐代名相牛生儒等历史名人曾诞生于此。

古商周文化、皇甫谧文化独具魅力。境内已发现仰韶文化、齐家文化遗址近500处,出土文物近万件。现有名胜古迹古XX、密须国遗址和皇甫谧、牛僧儒、左丘明墓等,在省内、国内具有较大影响,1996年被甘肃省政府命名为“历史文化名城”,旅游资源丰富。这是XX发展的新优势。

(三)主要问题

客观地分析,制约XX新农村建设的因素较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一是产业开发的集约化程度比较低。从目前初步形成的草畜、林果、药材三大主导产业的发展看,绝大多数是以农户分散经营为主,加工转化滞后。全县大小龙头企业仅53户,总体技术设备落后,产品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差,对基地和农户的辐射带动力弱,且企业自身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严重不足,和农民之间没有真正建立起责权明确、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农户在参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的实惠不多。二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还很薄弱。XX远离大中城市和交通干线,地形地貌复杂,尤其是直接关系群众生产生活的饮水、行路、就医和学生上学难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全县尚有98村486社8.92万人和3.86万头大家畜存在饮用水困难;县、乡道路砂石化率极低,晴通雨阻问题非常突出,尤其是山区乡、村社更为明显。三是传统农村住宅建设存在缺陷。集中体现为以家庭生活居住为主,没有明显的功能分区,绝大多数住宅不具备经营功能;农村居民点水、电、路、通讯等公共服务设施相对滞后,容易引发农户之间的利益冲突和矛盾纠纷;普遍没有将养殖区与生活区隔离开来,卫生条件差,容易引发人畜共患疾病;土地浪费严重,据调查,全县农村居民点占地总面积达到11.08万亩,户均分摊面积高达2.05亩。四是农村市场流通体系还不健全。农产品销售处于一种自然无序状态,主要靠零星的运销户分销,农户几乎承担着全部的市场风险,农产品销售大起大落或卖难现象时常发生。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普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运行管理不规范,难以承担开拓市场和抵御市场风险的双重功能。五是政府对农业的投入不足。XX县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缺乏支撑拉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企业、大项目,县域经济发展长期处于较低层次的水平上,农业投入总量严重不足。2005年,全县地方财政收入只有1971万元,用于农业发展的财政资金只有76万元,仅占财政收入的3.8%。

二、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启示

作为一个农业大县,经过近几年艰苦的探索和实践,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新的发展,既使我们看到了发展的希望,也让我们得到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解放思想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前提。新农村建设的实践给我们的启示是,解放思想要取得实效,首先必须敢于创新。我县生态家园建设起步于2004年,县委、县政府就提出把小康建设与扶贫开发相结合,积极偿试生态小康家园建设模式,在有争议的情况下建成了蔡家塬和店子新村,为全县文明生态家园的建设树立了样板,积累了经验。其次是必须把解放思想与用人制度、考核制度、监督制度的改革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改变解放思想与改革发展“两张皮”问题。近年来,XX县始终坚持抓点示范,典型带动的包抓责任制和以实绩论英雄的用人机制,促进了干部思想的大解放。

——坚持发展第一要务,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是基础,没有生产力的大发展,农民生活宽裕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实践证明,加快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必须坚定不移地走发展特色经济的路子。结合XX县实际,就是要大力发展草畜、林果、药材、制种等特色产业,促进农民致富增收。在星火乡蔡家塬调查时我们发现,只要是从事玉米、小麦制种的农户,收入就高,存款就多。从全县看,只要是主导产业发展好的乡村,路就修得平坦,房子就盖得好,村容村貌就变化大。全县现在基本建成的文明新村中,80%以上都有比较突出的产业支撑。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规划先行。农村改革以来,我县农民住房先后经历了由老窑旧房到土木结构,再到砖木结构的两次变化,但农民的居住环境并没有明显改善。目前农民住房正在由砖木结构向砖混结构转变。新农村建设的实践告诉我们,随着收入增加,农民已经有了改善生存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迫切要求。农村发展已经呈现出由只注重经济发展向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转变、只注重发展速度向发展速度与质量并重转变的趋势。只要政府坚持规划先行,用科学实用的规划引导农民,用有力的政策扶持农民,就能把农民建房与新村建设、农民住房质量提高与改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结合起来,使新农村建设健康有序推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发挥好政府和农民两个积极性。农民群众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只有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把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才能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政府的积极性只有与农民的积极性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保证新农村建设又快又好地平稳推进。XX县在新农村建设中,注意用政策引导和激励群众,使建设新农村成为农民的自觉行动,充分发挥民主机制的决策作用,实行决策、建设和结算全过程公开,努力把实事、好事办得让农民明白,让农民高兴。特别是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上,采取“乡村打底子、政府铺面子”的扶持政策,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整个新农村建设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几点建议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任务,为我们抓好新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主题,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作为一个发展相对滞后的农业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立足实际,统筹安排,瞄准着力点,狠抓落实,稳步推进,努力提高农村综合发展能力,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突破性发展。

1、制定科学发展规划。规划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在具体规划中,必须把握三条:一是科学性与客观性相结合。规划既要有前瞻性,又要有具体操作的可行性。必须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与产业开发、生态移民、小城镇建设、旅游资源开发相结合。二是综合性与专业性相结合。新农村规划涵盖内容十分广泛。涉及部门很多。在制定总体规划的同时,要从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出发,认真制定本部门的专业规划、行业规划,明确具体任务,落实具体措施。三是长远与当前相结合。规划要对远期目标有总体要求,近期任务要与十一五规划、优势农业产业布局规划相衔接,对于一些重要目标、任务和措施,要有分年实施要求。县一级首先要制定好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明确各乡镇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和产业结构布局,从宏观上搞好长远指导,并统一协调,逐村编制出新农村建设的详细规划。统筹农村产业开发、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教育以及人居环境改善,科学合理地进行旧村改造,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节约型、可持续发展的农村新社区。

2、培育农村增收新产业。产业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对XX而言,就是要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草畜、林果、药材、制种以及优质粮食生产和煤炭等资源开发,充分发挥塬、山、川的不同自然优势,建设塬区优质农产品基地、山区绿色畜牧业基地和川区特色瓜菜基地。对一个乡镇来说,要按照规模化的要求,从实际出发、从当地自然条件和优势资源出发,把市场有需求、农民愿意搞、当地适宜种的特色产业做大做强。

3、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是当前制约农村发展的关键环节。要把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切实抓住中央、省、市对农村基础设施加大投入的机遇,想方设法争项目、争资金,拉动基础设施建设。要把重点放在通水、通路、通电、通电话、通广播电视,建产业园、沼气池、教育文化设施建设上,使村容村貌不断改观,逐步实现道路硬化、村庄绿化、环境美化、家居舒适化,农户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发生明显变化。

4、努力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关键是培育农民群众的创新意识和开放意识,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要大力整合培训资源,实施农民素质培训工程。突出抓好科学种田和农村人力资源技能培训,尽快提高农村劳动力特别是农村青年的科技文化素质、转移就业能力和职业技能水平,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农民技术员队伍、乡土人才队伍和能工巧匠队伍,使之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有生力量。坚持不懈地抓好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公益事业,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医疗保险水平,丰富农村文化生活。保持农村优良传统,引导农民自觉移风易俗、破除陋习,弘扬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气,促进村风、乡风文明。

7.对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的分析 篇七

1 新农村建设中的科技服务基本特点

在新农村建设中, 由于科学技术从生产领域延伸到农村经济与社会的各个层面, 因此, 与常规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相比较, 则体现出其相对不同的特点。

新农村建设中的科技服务的第一个特点是服务范围广。新农村建设涉及农业生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公益事业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各个领域, 所需要的技术含盖农业、工业、建筑、卫生、文化、教育等方方面面, 学科多达数10种。因此, 在新农村建设中, 科技服务的领域就不能仅仅局限于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 而是要从农业生产、农村经济扩展到农村经济与社会各个领域, 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新农村建设中的科技服务的第二个特点是科技层次高。新农村建设是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主题, 除需要一般性的常规实用技术外, 还需要相当多的前瞻性很强的前沿高新科学技术, 包括产业化技术、信息化技术和机械化技术等。因此, 在新农村建设中, 科技服务必须紧紧瞄准农业、工业、建筑、信息等科技领域的前沿, 工业化的思维谋划农业和农村, 用现代化的技术武装农业和农村, 用城市化的手段改造农业和农村, 才能真正实现现代农业的建设和发展目标。

新农村建设中的科技服务的第三个特点是技术内容新。随着生产的发展和城乡经济和社会统筹, 新农村建设除沿用传统的种植养殖技术外, 还增添了农产品加工技术和市场信息技术, 增加了技术推广服务的难度。因此, 在新农村建设的技术服务中, 作为科技人员本身, 就应首先学习和掌握这些新型技术, 并在实践应用中不断地更新, 不断地完善, 才能使这些过去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所没有的新技术更好地为广大农民服务。

新农村建设中的科技服务的第四个特点是服务主体多。由于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科学技术既包括农林牧副渔等农用性技术, 又需要有电力、机械、交通、广电、信息、通讯、卫生、计生等非农性技术, 因此, 参与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科技主体也相应扩展到农业系统以外的其他行业和部门。这就需要我们各个涉农部门联合起来, 形成一个完整的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最新最优技术服务的整体, 使新农村建设的科技服务更加完美、更加富有成效。

那么, 如何在新农村建设中开展科技服务, 这是我们需要探讨的根本性问题。鉴于新农村建设的科技服务具有范围广、层次高、内容新、主体多的新特点, 笔者认为, 新农村建设中的科技服务基本形式是建设科技示范园区、培植新兴科技产业、壮大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

2 新农村建设中的科技服务基本形式

2.1 建设新型科技示范园区

科技示范园区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载体和平台, 是农业科技发展新的极点。科技园区的主要作用是加快科技推广速度、增大技术经济投入强度、显现科技产业集聚效应、提升科技服务效益。加快科技示范园区建设, 对于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布局, 培育科技产业集群, 形成科技产业规模优势, 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 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等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 应当坚持科教兴农基本思路, 突出抓好科技园区建设, 分类规划, 分步实施。要坚持各种要素向园区倾斜, 研究提高园区运作效率的措施, 创新扩大园区综合服务功能, 加大对园区的投入强度, 探索整合一切可控资源为园区服务的新办法、新思路, 把园区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 高起点规划, 高强度投入, 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 为科技示范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把科技园区建设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1,2]。

2.2 培植新兴科技产业

发展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以资源为依托, 以技术为支撑, 以改造传统农业为突破口, 在充分发挥地方性传统优势的基础上, 嫁接高新技术, 形成新的科技型产业结构布局, 培育新型主导产业, 实现产业化经营新格局。要以发展精品农业为重点, 深化农业结构调整。把优质特用粮食、蔬菜、果品、畜禽、水产传统的优势产业的生产规模化和产品优质化作为主攻方向, 积极引进“名、优、新、特”品种, 促进农产品的更新换代。要围绕立主业、创特色、上规模、增效益, 完善农业高新技术与品种引育推广体系。重点建设省、市、县 (市、区) 三级科技产品生产基地, 加大新品种开发力度, 使科技产品生产基地成为县域农业科技高度集成的载体, 为确保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要积极引导农民按照国际、国内通行的农产品质量标准组织生产, 打造绿色农业品牌, 为农产品突破“绿色壁垒”、实现长远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通行证”。完善高标准农产品检测体系, 整合检测资源, 提高检测水平, 精心打造优质安全农产品供应基地。要按照一个产业培育一个龙头的思路, 推进产业化经营。全力打造优质特用农产品产加销龙型经济, 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 并与发展绿色旅游园区和基地建设有机结合, 引领现代农业向纵深发展。五是推广新型农业发展模式。本着构建节约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原则, 对农民种、养、加产生的废料进行综合开发、循环利用, 发展“循环农业”模式, 延长产业链, 提高产品附加值[3]。

2.3 壮大农村实用人才队伍

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是掌握和运用农村实用技术的最基本主体, 较比其他科技主体则具有更加靠近农村、贴近农民的优势。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 充分发挥其农村科技主力军作用则势在必行。因此, 应当树立牢固的人才兴业观念, 充分认识到在知识经济条件下, 农村的发展不能简单地依靠廉价劳动力, 必须更多地依靠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各类农村实用人才, 在农村发展的各个层次带动广大农民运用现代科技和管理手段进行生产经营, 推进农村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加大选才措施, 不拘一格选拔农村潜在人才。同时, 强化育才手段, 提升教育培训的组织化程度, 因人施教, 合理安排, 让更多的农民尽快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新本领。制定优惠政策, 多渠道招贤引智, 用外埠高素质人才带动和促进本地人才成长。充分发挥人才智能优势, 组织引导广大农村人才充分运用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搞好农业科研, 开发新品种、新技术, 大胆引进些技术含量高, 适宜于本地发展, 效益明显的新项目, 实施科技与农业生产对接, 依靠人才推动农民脱贫致富。

2.4 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创新服务主体, 加快体系建设, 实行标准化运作、产业化经营和市场化发展, 努力把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成产业主导型、社会保障型和经济实体型的多元化、综合性新型管理服务体制。这是新农村建设的实际需要。因此, 应当深化经济服务体制改革, 转变服务职能, 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组织的社会化服务功能, 实行“科教—产业”一体化服务, 拓宽服务领域, 扩大服务覆盖面, 并向农户、龙头企业、大 (中) 型批发市场、种植养殖大户、中介组织和经纪人延伸和扩容, 并在体系建设保障上,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强化行政执法监督, 促进农业生产经营良性循环。在社会公益事业上, 优先办好农村教育事业,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改善办学条件, 强化教育服务功能, 普及农村义务教育, 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 提高整体办学水平;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优生优育, 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完善农村社会救灾体系, 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多渠道发展农村社会福利事业, 搞好农村贫困家庭医疗救助, 确保农村贫困家庭患病人员得到及时救助;加大农村文体投入, 兴建农村文体设施, 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文体活动, 繁荣农村文化体育事业, 提高农民的身心素质, 建设文明和谐的农村社会。

3 新农村建设中的科技服务主要措施

3.1 强化对农业科技服务的支持

应依据新农村建设中的科技服务的系统庞大特点, 坚持以市场经济理念指导农业科技服务, 通过政府组织、部门协作、群众参与等手段带动农业科技服务的规模壮大、实力增强、范围拓宽和作用发挥。要贯彻落实好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 为农业科技服务保驾护航。

3.2 建立资金多元投入机制

要以增加投入为主线, 争取各级财政的补贴和贴息, 合理安排国家建设项目资金;有效运用好农业综合开发资金;采取股份制形式吸引社会资金用于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建立起国家扶持、群众自筹、金融信贷、集资入股、合资经营的投资机制。要以项目建设为依托, 引进资金和设备, 示范、推广新技术。要创造宽松的软环境, 放手发展农村科技型产品的生产经营, 对农村科技服务组织兴办的产业应给予一定的政策性优惠, 对在农业科技服务中做出重大贡献的服务组织应给予重奖, 对服务组织所需的信贷资金应给予重点保证[4]。

3.3 深化农业技术推广体制改革

要对从事公益性技术推广服务的机构推行竞争上岗和全员聘任制, 实现人事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完善考核办法, 奖勤罚懒、奖优罚劣;严把“进出关”、“评聘关”、“考核关”和“兑现关”, 保证农科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 对拖欠工资问题应及时予以兑现;依法保护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财产免受损失, 对非法侵占、拍卖、平调、租借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财产的行为要限期纠正;改善工作生活条件, 解决好农业技术服务部门物质匮乏问题, 提高服务水平[5]。

3.4 加强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

在新农村建设中, 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都要关心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科技服务问题, 关心服务组织的培育和发展, 切实解决实际问题, 做到推动而不强迫, 支持而不干预, 参与而不包办。要制定和实施各项发展规划, 协调各部门和群团组织, 形成合力, 加强行业指导、管理、监督与服务。要深入农业第一线, 开展调查研究, 注重研究全局性和深层次的敏感性问题, 及时准确提出建设性意见, 为农业科技服务事业创造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王欧, 吴文良.定西旱作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探讨[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3, 5 (2) :37-39

[2]田建民, 孙自庆.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刍议[J].中国农村经济.2001, 17 (7) :19-23

[3]牛若峰, 夏英.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方式和运行机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114-116

[4]刁怀宏.农业高新技术:二十一世纪中国农业的发展战略[J].中国农村经济.2001, 17 (7) 15-18

8.对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的分析 篇八

闽、赣两省林改的实践引起了政府、学界、媒体的高度关注。2006年,继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及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之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也在深化农村改革部分增加了“稳步推进集体林权改革”等内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已然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抉择:重庆市将林改列入发展战略

重庆市在上个世纪林业“三定”时期,普遍落实了林权。在森林资源流转方面,各地也相继出台一系列文件,采取了不少措施促进流转。但是,明晰产权仅仅是林权制度改革的起步,就现状而言。只是单一的确权发证和林地流转,从外延和内涵上则没有赋予其更多的内容,总体上处于自发的阶段。近年来社会各界参与林业建设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一大批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外资企业、专业大户等投入林业建设。但现行林权制度的不能完全适应发展需要,迫切要求加快改革,使投入者的合法权益依法得到保障。加之林地是重庆市农村重要的生产资料之一,森林资源是该市城乡广泛分布的自然资源,山区农民增收很大程度上还得依赖林地潜力的发挥。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林业部门该如何应对呢?重庆市林业局拟定了“发挥林业资源的优势,拓宽新农村建设的途径,增加林区农民经济收入”的目标。

闽、赣两省林改的成功和近年来林业的快速发展,使重庆市认识到,要使林业得到更快更好发展,除了继续依靠国家投资外,还需要深化以林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林业改革。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这项改革就被列入重庆市的重要议事日程。重庆市人大常委会6个专委会和市林业局对所有县(市、区)林权制度改革进行了实地调研,对林业建设面临的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同时还借鉴闽、赣等省林权制度改革的经验,本着“差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结合市情确定改革的思路。重庆市人大和市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完善林权制度 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关于全面推进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的意见》,因地制宜地提出了“确权发证、分类经营、培育市场、有序流转”的改革内容。林权制度改革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在抓好生态建设的前提下,进一步理顺和明晰林业产权,盘活森林资源,提高林地生产力,建立起“产权归属清晰、经营主体落实、责权划分明确、利益保障严格、流转顺畅规范、监管服务到位”的现代林业产权制度。

亮点:借助林改促进新农村建设

重庆市林权制度改革的背景与全国其它省(市、区)存在许多差异。全市均属于天然林保护工程范围,“十五”期间无木材生产计划,没有林业税收;森林资源保护力量不足、林业产业不发达、非公有制林业发展滞后;因此林业部门需要进一步转变职能,提高服务质量和行政能力,提高林业科学经营管理水平。

根据林权制度的现状,按照生态优先、以人为本的要求,重庆市决定用2—3年的时间,坚持依法治林、利益兼顾、分类指导、有序推进的工作原则,以保护森林资源和增加农民收入为出发点,全面实施林权制度改革。把分类经营、盘活资源作为改革的核心,从确权发证、分类经营、培育市场、规范流转等六项具体措施入手推进林改的各项工作。

与福建等省大范围、大面积的分山均林到户以及还山、还林、还权所不同的是,重庆大部分是“三定”时期遗留下来的权属不清。由于当时人们对林权证的法律地位认识不足,所发放的林权证存在权利主体不明、四至界线不清、林地面积误差等问题。另外一个问题是林权变化带来的权属不明,包括退耕还林地、被征占用林地和自然死亡户、外迁户、分家户、流转户、造林大户的林地等等,对这部分林地都需要按照一定的程序重新确权发证。

在林地分类上,把生态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和生态特别重要的地区划为公益林区,按照公益事业进行管理;把立地条件较好、生态地位不十分突出的地区划为商品林区,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进行管理。

对各类林产品交易市场实行统一规划。放宽各类市场准入条件,允许农民生产的木材产销直接见面;探索统一供应木竹原材料的经营管理机制,培育林业生产要素市场;加强林业投(融)资体系建设,积极组建林业担保公司,开展林权证抵押试点;发展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建立健全各种林业专业协会,实现由市场调节和配置森林资源、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促进森林资源资产的资本化。

森林资源流转是盘活森林资源的重要举措,实行森林资源流转登记和审批制,强化森林资源流转的监管工作。森林资源流转资金应主要用于发展林业事业和森林资源的保护。审计、财政、林业部门加强了对国有森林资源流转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确保资金不被挪用和截留。

林业部门由重审批向重监管服务方向转变,全面提高林业管理水平,建成林业行业管理的四大体系: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即林权登记中心、林业科技法律咨询中心、林业劳动力培训中心以及森林旅游规划设计、林产品信息服务等机构,开展一站式服务;森林安全保护体系,实现市、区、县、乡镇林业系统的联网运行,建立起林权证核发、森林分类经营管理、森林防火以及病虫害预测预报等监控网络,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林业行政执法体系,不断完善以森林公安为主的林业综合行政执法工作,逐步建立区县林业部门直管的林业片区执法队伍;林业中介服务体系,组建乡村森林保护协会、林产品销售协会、互助合作组织等各种林业行业协会的同时,引导林农以家庭联合经营、委托经营、合作经营等形式,创新林业经营实体,逐步形成一批产加销一体化的企业,带动一方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

鼓励各种社会主体跨所有制、跨行业、跨地区投资发展林业;继续对林业实行信贷扶持政策,各级财政应视情况给予一定的财政贴息;对个人造林育林需用贷款的,适当放宽贷款条件,允许林业经营者以林木作抵押申请银行贷款。

重点:关注生态区位,营造绿色屏障

保护长江上游生态状况,为三峡库区构建绿色屏障,是功在千秋的大事。因此,重庆林业工作的重点是搞好生态建设,保障生态安全。综合考虑到生态区位、林分质量以及农民意愿等因素,重庆市把分类区划作为林改的龙头,依据主要用途的不同,将全市森林划分为公益林和商品林两大类,分别采取不同的管理体制、经营机制和政策措施,走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经营之路,充分发挥森林资源的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分类区划工作的总体安排是:今年内公益林和商品林全部落实,主城区公益林不得少于林地总面积的60%,渝西地区公益林不得少于林地总面积的40%,三峡库区公益林不得少于林地总面积的70%,明年始按照相应办法实行分类施策和管理。

对划定的国家重点公益林,按国家补偿或管护标准予以常年补助;对地方一般公益林,给予适当补偿或管护费补助。各级政府对公益林区的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和优良种苗开发推广等公益性建设给予扶持。鼓励公益林区从事森林旅游开发、林副产品开发和林下种植活动。

按照“先试点,后铺开”的原则,重庆市去年率先在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秀山县、三峡库区的巫山县、渝西片区的永川市、巴南区等四个有代表性的县(区)开展试点。目前,试点单位在搞好分类区划的同时,不断加大纠纷调处力度,掀起了新一轮林权颁(换)发证的高潮,为全面推进全市林权制度改革提供了经验。

今年3月,市政府与区县政府,市林业局与区县林业局,区县政府与乡政府签订目标责任书,特别要求各县(市、区)要保证工作经费,尽快成立区、县和乡镇林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拟定符合实际的全面推进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报当地党委政府审核,加大宣传力度,开展好本区县的林权制度改革培训工作,把林改纳入各区县林业局和市林业局机关各处室的考核内容,逐级考核,兑现奖惩,确保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的顺利推进。

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重庆人民这一系列既一脉相承,又锐意创新而有别于江西、福建等南方林业大省林权制度改革的思路和做法,必将使该市林业潜在的能量得到充分的释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版图上描绘出一幅又一幅的锦绣画卷!

9.对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的分析 篇九

【摘 要】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问题一直是广大村民最为关注的热点,也是关系到新农村建设是否能够顺利进行的关键。规范乡村财务管理工作,是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改进农村基层干部作风,维护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举措之一。目前农村财务管理中存在着财务制度不健全、账务处理不规范、财务人员业务素质能力低等问题,做好村级财务管理这项工作,对于促进农村社会 和谐稳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提出问题后,深入分析了当前村级财务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了积极的、可操作性的对策。

【关键词】新农村 财务管理 问题 原因 对策

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乡村治理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伴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走向深入,乡村问题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中央一号文件多次围绕“三农”问题提出,党的十八大也多次强调解决好“三农”问题仍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可见党和中央对“三农”问题和其中新农村建设的重视程度。

村级财务管理是当前新农村建设中的热点问题,也是村民关心的焦点问题,涉及到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村级财务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农村集体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农村社会的政治稳定。

近些年来,国家不断加强对村级财务的管理,在村级财务管理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及制度等,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对村级财务问题也越来越重视,因地制宜制定了相关政策,使村级财务管理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但同时,由于村级财务管理情况复杂,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经济健康发展和农村社会稳定。

村级财务管理中的问题亟待认真分析和解决,如何解决好农村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规范农村村级财务管理,保障农村实行“民主管理”,进而不断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化进程,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已成为当前农村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1村级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村级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

很多村居目前尚未有一套较为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制度,或是很多制度、政策形同虚设,没有真正起到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作用。不符合实际的财务管理制度导致很多日常财务活动内容镇(办)无法掌握,财务人员尤其是村干部“依法理财”的观念比较淡薄,存在很多违规行为,会计手续不规范,如:坐收坐支、白条抵库、大宗财务开支、财务工作流程、报销凭证等。

1.2账务处理不规范

财务账目设置混乱不按会计制度规定设置账目,基本是流水账,且账簿设置不全面,比如:有的村只设现金账而不设资产账和往来账。会计核算不及时、不详细,不能正确反映财务收支的情况,查账相当不便。有些工程、项目开支不记帐,未能纳入总账之中。有些村居将收入直接存入银行,账务上却没有反映,对帐不及时,导致村账与银行账长期不符。有的村部分自、购建的固定资产没有按规定的程序进行核算和管理,固定资产清理报废没有按照有关手续进行报批和核算,造成固定资产有物无账,有账无物的现象。会计档案不够健全,个别村居对债权债务、各种合同、工程结算清单等单据不注意收集,档案管理不够规范,会计信息残缺、失真,财务人员调整以后,移交档案不全的情况也有存在。

1.3村集体资金滥用无序

部分村居无财务收支预算,村干部随意支配村集体资金,私设小金库、乱用集资款及利息、公款私侵占村集体资产等现象存在。招待费开支数目大,公款吃喝,屡禁不止,白条报账,真假难辨,有些更是打着招待费的名义为自己配备各种物品。上级专款不能专用,随意投资导致收支失衡。

1.4财务人员业务素质能力与工作需要不相匹配

很多村干部为了开支方便使用近亲属为财务人员,不具备会计条件的人,被选拨到会计岗位上来,而业务熟练的会计人员被撤换下来,财务人员常随着村委换届而换人,长期不稳定。有的村财务人员缺少必要的法律、财经基础知识,业务能力差,难以胜任工作,且对领导的依附性强,不敢违背领导的不正确指示,账务处理长期处于一种无序状态。

1.5财务公开、民主理财等监督制度敷衍了事

为了方便村民了解本村开支,监督资金的合理利用,增加村级财务管理的透明度,大多数村居都设立了财务公开栏,但真正合理利用起来的却很少。项目不齐全、内容不具体,一些重要的如基本建设、农田水利设施、道路建设等重大投资项目支出不公开,费用划分不细致、不清晰,大多数村民都看不明白,到底有多少家底无从而知,从而导致村干部和村民之间矛盾加剧,群体性上访事件因此时有发生。民主理财小组有名无实,对村民的质疑不予理睬,对村干部理财用财的违约行为视而不见,有些甚至根本不懂财务,没有起到民主监督的作用。

2村级财务管理问题的形成原因

2.1村干部政治思想、素质较差,法制观念不强

有些村干部文化程度较低,不注意学习各项政策、法律和法规,财务管理制度制定不完善,缺乏管理经验,不能正确履行职责。很多情况下,培训学习只是形式主义,要真正使农村干部群众“知法、懂法、守法”还需要做长期、扎实的工作。

2.2对村级财务问题重视不够,管理力度不大

有些地方没有把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个别村干部错误的认为政绩是要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从而忽视了对村级财务的管理,对村民反映的财务方面的问题没有进行及时的处理。有些主管财务的村干部不按财务规章制度办事,不听财务人员的意见和建议,一意孤行,造成财务管理问题长期堆积得不到解决。账务审核制度没有落到实处,会计把关不严,在实际操作中只要凭证单据齐全,手续合理,便给予入账报销,而对支出的合理性及真实性不加关心。

2.3财务监督渠道不畅通,上级监管乏力 目前很多村民集体观念、民主管理意识淡薄,对村集体的事不关心、不了解,民主管理和监督也起不到真正的作用。财务人员对村干部的经济违纪违法行为放之任之,不愿监督,发现问题也是一概而过。由于村委会是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自治组织,上级机关有明确的权限限制,很多问题难以具体处理,这样就会出现上级对于财务混乱问题不愿抓、不敢抓的局面,从而使导致问题进一步恶化。

3村级财务管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3.1建立健全和完善村级财务管理制度

首先应当建立村级收支预决算制度,严格控制非生产性支出,坚持收支两条线,实行先收后支,杜绝坐收坐支、差额报账等现象;其次建立健全票据领用核销制度,保证各项收入及时入账;再次要建立重大经济项目招投标制度,村内基本建设、村集体耕地、村办企业等重大项目,必须先经村两委拟定方案,召开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实行公开招投标活动,签订规范合同。建立这些制度使农村财务管理有章可循,实现村级财务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在执行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规章制度,上级还要加强对财务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管理,及时发现各项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而有效遏制各种违法乱纪行为的产生。

3.2增强村干部的法制观念和财务管理意识

要充分运用各种媒介,通过召开座谈会、研讨会,举办培训班等形式,广泛宣传财经法律法规、制度条例。只有村干部了解学习了相关知识,才能切实提高对村级财务管理的认识,强化村干部的理财意识,并将其落实到具体工作当中。在考核村干部的时候,可以把财务管理方面的内容加入进去,村级财务管理的目标应界定为集体资产发挥效益的最大化,并在此基础上设置财务管理的考核指标。指标可以打分形式评出村干部的总分,作为对村干部任免的重要依据之一。

3.3稳定村级财务人员队伍,提高财务人员素质

财务人员要改变那种随着村干部换届而换班的做法,严格选聘财务人员,必须具备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同时村干部及其亲属不得担任本村财务人员。无特殊事项不得随意调换财务人员,对于财务人员的选聘、调换须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平时加强村级会计从业人员的培训,针对其业务素质较差,文化偏低等问题,制订切实可行培训方案,如举办财务人员培训班,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针对部分财务人员年龄偏大的问题,可以将一些年富力强、业务精通的社会人员选拔到会计岗位上来。

3.4切实执行村级财务公开制度,完善民主监督、社会监督制度

财务问题在农村是一个较为敏感的问题,造成村民与村干部之间关系紧张的原因也大多数是财务问题。财务公开,须贯彻民主和透明的原则。村级财务工作应全面、完整地公开,收支应明晰化、具体化。建立定期公开制度,至少每月公开一次,公开时间要及时,重点公开土地征用补偿款、上级下拨的专项补助、租金收入等村民十分关注的问题。同时加大村民普法教育,提高村民的法律意识,使村民学会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懂得监督村级财务制度的执行及财务资金的使用。村民理财小组成员应由村民大会选举产生,由群众信得过、文化素质高、道德品质好的村民组成。村民理财小组定期审核村集体的收支,对违反财务制度的开支项目,村民主理财小组有权拒绝审批。对村民的问题和建议,要及时反馈处理。另外,上级财政、纪检、审计部门要加强对资金的监督和管理,推行村级主要干部离任审计制度,凡主要干部离任时,进行离任审计。3.5适应新形势,实行“村账镇管”制度

近几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不断变化,新的农村经济管理模式应运而生。“村账镇管”制度不改变村级集体经济的所有权、使用权、审批权和收益权,设立代理中心,按照“账户统设、集中核算、单独反映、票据统管”的管理方式,按村建账,单独核算。会计核算、财务收支、会计档案由代理中心全面代理,并给各村提供会计信息。各村收入统一存到专户上的二级账户,各村设置一名报帐会计,村报账会计每周报账一次,中心会计对所报单据进行审核,核查手续是否规范完整、单据是否按照要求填写。村内日常开支实行备用金制度,依据实际情况确定金额。所有收支坚持“收支两条线”原则,不得坐收坐支。月末,中心会计编制资产负债表及收支明细表,并在村公告栏进行张贴公示。通过实践证明,“村账镇管”的模式有效解决了村干部法律意识淡薄,自我约束较弱的情况。

总而言之,新农村建设今后党和政府长期坚持的一项工作,而作为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环节,村级财务管理的良好与否直接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当前最主要的是认真分析村级财务管理中的问题,通过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找出真正解决问题的对策,全面保证和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和新农村建设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贾宗武,浅谈农村财务管理[J],财会月刊,2005(8)[2] 胡克训,新形式下农村财务管理问题及其对策[J],财会通讯(综合版),2008年12期

[3] 李彩霞,浅谈农村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J],农业与技术,2005(4)[4] 张翠珍,当前农村集体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村经营管理,2006年12期

上一篇:党务人员管理制度下一篇:物理学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