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word版教案

2024-09-01

春雨word版教案(通用8篇)

1.春雨word版教案 篇一

教学

《春雨的色彩》教案

青州市何官镇张高小学 刘寒萍

教学目的 1.认识“线、论”等11个生字。会写“你、们”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想象春雨滋润万物的景象。

3.学会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感受春雨给大地带来的变化;体会小鸟们的天真、活泼、可爱,感受春雨给大自然带来的五彩缤纷的奇妙变化。教学用具:媒体资源:歌曲《春天在哪里》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

2、同学们,大家都听过《春天在哪里》这首歌曲吧?通过这首歌曲大家已经感受了春天的气息,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春天,来想象一下春雨是什么色彩的?

二、自主探究,认识生字

1、请学生自读课文,把把课后需要认识的字在课文中圈起来。

2、这些圈起来的字都是我们的新朋友,看看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字。(线 论 趣 题 底 颜 淋 洒 滴 油 欢……等)

3、课件出示这些字,开火车读。

5、小组讨论,把你能够在课文中找出的组成词的字找出来,不能组成的小组之间讨论一下。

6、用课件演示情景,用一个字抢答A、一群人在雨中(淋)B、洒水车(洒)C、小水珠落下(滴)。

三、读通课文,感知内容

1、生字相信大家都学习的非常好了,下面让我们来熟悉一下课文。分小组读,老师分好组,过会儿让每组选出一个代表朗读,读不流利的地方组里同学帮读。

2、进行朗读比赛,师生公同评价。

3、感知内容,相互交流:通过读课文,你发现春雨是什么颜色的了么?你还能说出春雨还有什么颜色么?

4、课外延伸:分角色表演课本剧《春雨的色彩》。

教学

教学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导入新课

二、精讲点拨,理解积累

1、同学们的字记的很好,课文也一定能读出感情来。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有感情地读一遍课文,并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段精读。

2、讨论交流,指导朗读

小燕子、麻雀和黄莺它们分别认为春雨是什么色的?他们为什么这么认为?(板贴写有字的小写图片和对应的颜色)

3、小组内讨论:a.如果分角色朗读的话,该怎样读争论的语法,朗读好“不对”“不对,不对”“你们瞧”b.怎样表现春雨小鸟和大自然。

4、根据自己的理解感受小组内分角色读、表演读。

5、请一组同学配乐表演读,学生评价

6、同学们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呢?把你的想法说一说,画一画(自选粉笔板画春雨)

7、课堂练习:读读写写

板书设计:

春雨的色彩

(板画绿色春雨)

落、淋

(板画红色春雨)

洒、滴

教学

教学

(板画黄色春雨)

落、落

春 雨 是 彩 色 的

教学

2.春雨word版教案 篇二

1.了解《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2.学习诗中的比兴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章法。

3.《采薇》是如何体现《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

4.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学习重点:

1.《诗经》六义及重章叠唱的手法

2.诗歌所反映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以及《诗经》的现实主义手法。

学习难点:

1、赋、比、兴手法的理解

2、有些词句理解起来也可能有困难。

[教学时间:一课时

学习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诗文

导语设计:同学们,你们可知道《诗经》是什么吗?有没有同学愿意说说你所知道的《诗经》?可以结合资料和初中的知识说一说。

二、字词点击

1.录音范读,疏通词句。

2.学生朗读,纠正字词。

岁亦莫(mù)止:“莫”,同“暮”。

玁狁(xiǎn yǔn):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名。

载(zài)饥载渴:又饥又渴。王事靡盬(gǔ):没有止尽。

彼路(lù)斯何:“路”,通“辂”。四牡骙骙(kuí):马强壮的样子。

小人所腓(féi):隐蔽,掩护。象弭(mǐ)鱼服:用象牙装饰的弓。

我行不来(lài):慰问。雨(yù)雪霏霏:下雪。

三、集体朗读,思考讨论。

1、我们初中学过《关雎》和《蒹葭》,知道“参差荇菜”、“蒹葭苍苍”都是起兴的作用,那么本诗的起兴之词是哪个词呢?在本诗中又是如何由“此物”兴“彼物”呢?此物是什么?彼物又是什么呢?

以采薇起兴,薇菜从发芽长到柔嫩又长到粗壮刚健的过程,是一个时间流逝的过程,然而戍役军士从“莫”、“阳”中盼回家呀盼回家,却始终没有回家,这漫长的戍役刚好与薇菜的生长过程相应,一起喻示时间的流逝和戍役的漫长。

2、他们总该回家吧!但转眼又是一年,他们却顾不上家室,甚至连一封家书都不能带到家,这是为何呢?

ⅰ为了猃狁入侵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ⅱ戍期未定,又有谁替他们带回家信?(驻军地不定,不能互相通信)“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ⅲ王事没完,还没法闲暇,“王事靡盬,不遑启处”

3、战事频繁,连年奔波,戍期未定,乡音阻隔,在这样情况下戍卒的士气如何?有中途逃跑的吗?阵容又如何呢?

4、5两章在描写车马服饰之盛,武器装备时,流露了什么样的情感?

周家军队军威盛大,纪律严正,卒伍精强,日日加强戒备。

不能忽略的是,在这一部分的歌唱中还透露出对苦乐不均的怨恨情绪。描写了将帅车骑的威武、服饰的华美,但语气间已带讥讽之意。

4、在一个雨雪纷飞的日子,戍卒终于踏上了归途。这本来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然而我们在这里看到的是不是这样的呢?为什么?

ⅰ 长久的戍边生活

ⅱ昔日上路时的依依不惜之情

ⅲ今日返家路途的艰难和内心的悲苦

四、脉络梳理

第一章,写士兵为抗击外族的侵犯,背井离乡,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悲伤、厌战和对外族的仇恨。首四句,以薇菜渐次生长和时间的推移来起兴,来表达士兵久役于外不得归家的怨敌、思家与盼归的心情。“靡室靡家”和“不遑启居”是这一心情产生的主要原因。朱熹引用程子的话说:“古者戍役,两朞而还。今年春莫(暮)行,明年夏代者至,复留备秋,至过十一月而归。又明年中春至,春暮遣次戍者皆在疆圉。如今之防秋也。”(《诗集传》)这段话告诉我们,当时的兵役制度是二年为期限,可是本诗中的战士的服役看上去没有期限,士兵归家变得遥遥无期,这自然要引起征卒的不满和对家乡更强烈的思念。以下几章都是围绕着这个基调叙写的。

第二、三章,写军旅生活之劳苦。朱熹在《诗集传》中说“言戍人念归期之远,而忧劳之甚,然戍事未已,则无人可使归而问其室家之安否也。”诗仍以薇菜逐渐长得柔嫩、粗硬起兴,暗示时间流逝,易年更岁,可是役期却无止境,军旅生活又异常痛苦,转战不止,饥渴劳顿。而“靡使归聘”和“我行不来”,则表达了边关和故乡相隔万里,关山阻断,音讯全无,由此而引发的强烈的思归之情。

第四、五章,直接写战事。这两章是在前面基础上的对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通过对马、车、象弭、鱼服、将帅和士兵生动而形象的刻划,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忧心烈烈”、“忧心孔疚”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实处。从而进一步强调了正是因为战争频繁,居无定所,作为兵营中最底层的士兵才归家无望,思乡心切。

第六章,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铺垫,经过出生入死的战斗之后,战争的幸存者终于踏上了归家的路途。但作品并没有写士卒胜利后的喜悦,而是营造了昔日杨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场景,写的是历经磨难之后内心深处的凄凉和悲苦,而且“行道迟迟,载饥载渴”,归乡的路依然那么艰难。

五、末章品读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晋人谢玄把这四句论为三百篇中最好的诗句。在文学史上影响极大。常为后世文人反复吟唱、仿效。由于《诗经》素以浑厚、质朴著称,这类如此凄婉动人的作品确属不多。因而它便成了《诗经》抒情作品的一个典范而为历代文学家所称颂。那么这四句诗是怎样的抒发主人翁的感情的呢?

○1本诗借景抒情。诗含着两个画面,一是春天里微风吹拂柳枝依依惜别的画面,一是寒冬季节雨雪纷飞的画面。在这里,诗人没有直接倾诉内心的感情,而是以春天随风飘拂的柳丝来渲染昔日上路时的依依不惜之情,用雨雪纷飞来表现今日返家路途的艰难和内心的悲苦,以景写情,情景交融,让那一股缠绵的、深邃的、飘忽的情思,从风景画面中自然流出,含蓄深永,味之无尽。

○2本诗借助“杨柳”意象来抒情的。自《诗经》始,杨柳成为中国古典文学歌咏的对象,开了借杨柳怀人的先河,在后世的诗词之中,青青杨柳枝成为牵绊游子、离愁别绪的象征性植物。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以后,柳和离别已似乎有了某种必然的联系。每当古人送别离人时,杨柳便出现在渡口、驿站、城外,杨柳多情,似要挽留行人。每当古人怀人思亲时,杨柳出现在亭台楼榭,杨柳依依,似乎解人意。其原因首先是由于二者之间具有一种“同构”的关系,柔弱的柳枝那摇摆不定的形体,能够传达出亲友离别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其次,还因为“柳”与“留”谐音,“柳”者即“留”也,挽留之意。正是这些原因使得古人喜借柳来抒怀。

例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乐府《横吹曲词•折杨柳歌辞》:

“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李白《忆秦娥》:

“箫声咽,秦蛾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柳永《雨霖铃》:“杨柳岸,晓风残月。”

周邦彦《兰陵王•柳》: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柳条过千尺。”

六.问题探讨:

(1)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2)与初中所学的过《关雎》和《蒹葭》相对照,重章叠唱的手法在本诗中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这三章的第一句都是“采薇采薇”,以此来引起下文。这三章虽然采用重复的形式来表达同一种情绪,但是作者在字句上略加变化,从而表现出感情的进展。从春到秋,薇菜由嫩而老,时光无情地流逝了;戍卒思归,从春到秋,一年将尽,何时才能归家呢?──这些意蕴都是通过薇菜的变化表达出来的。

在每章的后六句具体描写思归之情时,表达形式也有所变化。显然,随着戍边时间的延长,乡情也日益深重。作者就是采用这种反复吟诵,渐次深入的方式,让读者一步步走到戍卒的心灵深处,体会着他们与日俱增的思乡之苦。

七、明确特点,熟读成诵。

从艺术上讲这首诗很有特点。

首先,诗歌十分注重用具体生动的细节来展现生活图景,比如,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并不是直接写刀光剑影和厮打拼杀,而是写战车、战马,写象弭、鱼服,写劳累奔波,写饥渴难当,但我们通过这些描写可以想见战争的残酷。

其次是情景交融,诗末章首四句,历代传诵不已,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王夫之在《薑斋诗话》里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再次,是它的旋律协调,音节和谐,一唱三叹,诗的前三章开头句式相似,反复吟唱,一方面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另一方面也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之美

【教学目标】

1、通过本文,了解卫地的风土人情,体会男女主人公的生活经历。

2、了解课文的内容,熟悉课文中的人物和他们之间的关系。

3、透过事情的表面,挖掘人物独特的内心体验,总结人物的性格特征。

4、学习独特的语言表现手法,对照古今不同,掌握古词的含义和不同的表现方式。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请学生自己读课文,不要老师来示范,让他们自己亲自体验,老师不要代劳他们的工作。

2、明确字音和个别词语的意思并牢记。

3、请学生示范读课文,进一步明确字音和意思,请大家识记,当堂课掌握。

教学过程:

一、导入:(2分钟)

爱情永远是不会变老的话题,有人的地方,就会书写不同的故事,今天,我们走进遥远的公元前的卫国,聆听一个古老的故事,体会一下那时、那地,发生的那件事,他和她是我们要结识的来个人,还有在那时的另外一些人。让我们走近他们!

一、新授:

1、请一位学生读文题。(2分钟)

(可能出现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①读对了字音,méng,及时表扬,大家齐读。通过注释②,了解词语的含义,明确这是“古今异义”,把“古今异义”四个字写在注释处。

第二种情况是读成了máng,请其他同学纠错,通过注释②,了解词语的正确读音和含义,读音和意思古今都不同。)

2、自己对照课下注释的内容读课文。明确字音,读到顺畅为止。(15分钟)

(一定要让学生独自的自己来读,有的学生读的快,有的学生会读的慢。照顾多数学生,甚至于照顾到最慢的那个学生的速度。)

3、请基础差一些的学生示范读课文(10分钟)

(请大家仔细的听读,用笔画出有读音出入的词语,等同学读完之后,一起订正,不要打断学生的朗读的过程。培养学生彼此尊重的精神。)

5、请学生订正个别字音。(5分钟)

容易出现问题的字音是:(板书)

匪:fēi 愆:qiān 将:qiāng 载:zài 于:xū 说:tuō 徂:cú 汤:shāng 裳:cháng 靡:mǐ 隰:xí 角:jiǎo

6、集体读订正的字音,明确课下注释的位置。(3分钟)

7、体会四字句两两停顿的朗读方法。

二、布置作业:(3分钟)

1、回家自己读课文,复习课堂上订正的词语,识记词语的含义。下节课在听写本上听写。

2、通过注释一,介绍诗经的相关知识。完成下面填空。

《诗经》是我国___的诗歌总集,又称《》和《

》,搜集了从公元前__世纪到__世纪的诗歌,《诗经》的“六义”是指:__、__、__、__、__、__。

3、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本文的故事,至少写300字。

第二节课

教学目标:

1、熟悉课文内容,了解男女主人公之间的故事。

2、了解卫地的独特的文化,通过人物的言谈举止仔细品味。

3、了解赋、比和兴的具体内含和写作手法并仿写。

教学过程:

一、导入:(2分钟)

当我们逆着时间的隧道走进他们的世界,你用你独特的眼光看到了什么,你用你独特的视角体会到了什么?我们等待着你的讲述!

二、新授:

1、了解学生回家读课文的情况,肯定有的学生“没有读”,课堂上请大家齐读。(8分钟)要求:读准字音,彼此监督,而且要整齐,加进自己的感情,尽量把自己想像成课文中的人物。边读边体会课文的内容。

2、请同学介绍自己读完课文的感受,可以谈一点,也可以谈整篇课文。(15分钟)

(总结学生的发言内容,对于有争议的问题,可以考虑给以更长的时间进行深刻的讨论。请同学们就课文中的人物发表自己的看法。)

4、介绍赋、比和兴的含义,找出课文的例子,请学生回忆以前的知识明确三种写作手法,课堂上仿写。(7分钟)

5、从文化视角体会当时的风土人情。进行今昔对比,体会人物的特点。(5分钟)

(明确:“抱布贸丝”原始的物物交换,造成了人与人之间交流范围的狭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精神领域的道德方面,尤其爱情观方面,少了更宽泛的选择范围,他和她上演了悲剧。她:温柔体贴,情意绵绵,嫁作他妇,任劳任怨,遭受暴虐,失望决绝。他:喜请良媒,娶她为妇,感情变换,虐待其妻。)

三、布置作业:

1、再读课文,体会他们的故事。

2、用自己的语言设计他们另一样的生活。

3、预习下节课。

采薇

【学习目标】

1、疏通课文,整体感知这首古代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反复诵读课文,深入理解诗歌中反映的社会生活和作品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

3、背诵并默写课文,归纳《诗经》的艺术特点,鉴赏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

【学习方法】颂读法;讨论法;文本研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前提详解

1、作者作品简介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所编定而成。《史记·孔子世家》说:

“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取其重,取可施于礼义。„„305篇,孔子皆歌弦之。”一般认为,现存的《诗经》基本上经孔子删汰选编而成的。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春秋末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政治上主张严格遵守“礼”,特别强调“仁”,对我国古代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整理编定了古代的文化典籍《诗经》《尚书》《礼记》《乐》《周易》《春秋》。其言论,主要记载在《论语》中,其思想,从汉朝后,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2、背景介绍

《诗经》的305篇诗歌,多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作品,产生于今山西,陕西,河南,山东,湖北等地。大体上说,《风》是民间乐歌,《雅》是宫廷乐歌,《颂》是宗庙乐歌和舞歌。《风》的绝大部分及《小雅》的少部分作品,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代表了《诗经》得最高文学成就。这些产生于民间的作品,或揭露当时的社会政治的黑暗,或反映徭役,兵役的痛苦,或表现劳动生活的苦乐,或描述爱情婚姻的悲欢,从各个侧面广泛的展示了古代社会,政治和日常生活的图景。

3、相关资料

《诗经》的语言特点

《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常常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诗经》是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一个光辉的起点。

《诗经》的重章叠唱及表现手法

《诗经》善于运用重章叠唱来表达思想感情,即重复的几章间,意义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变,造成一唱三叹的效果。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更充分的抒发了情怀。

《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所谓“赋”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这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两种情况。“比”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诗经》中的“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大约最原始的“兴”,只是一种发端,同下文并无意义上的关系,表现出思绪无端地飘移联想。

二、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文。尤其是重点字词,句式,文章大体翻译。

1.学生朗读,整体把握。

思考讨论: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2.再读诗歌,疏通词句。

译文:野豌豆苗采几把,一些豆苗已长大。说回家啊难回家,岁末又将来临啦。没有屋来没有家,只因匈奴太凶煞。没有空闲坐下来,只因匈奴久徘徊。

野豌豆苗采几把,豆苗柔嫩刚发芽。说回家啊难回家,心总忧愁总牵挂。忧心如焚烤艳阳,又饿又渴实难当。战事难将帐安定,无人归家问音讯。

野豌豆苗采几把,豆苗茎叶老又硬。说回家啊难回家,转眼又去半年啦。朝廷差事不停遣,没有一处可休闲。忧心积郁成久痛,只恐死讯往家送。

路边何花争娇艳?白棣花开一片片。路边何车真威武?将军出征将路堵。战车前方套上马,四匹马儿真高大。如此怎敢图安乐?一月捷报一箩箩。

趋车策马征四方,马儿强健势浩荡。将军树威车旁立,兵士也靠车隐蔽。四马雄威多整齐,雕弓箭袋不曾离。哪敢一日不戒备?匈奴战事催人急。

想我当年出征日,杨柳春风真美丽。如今归来返故里,却是雪花纷飞时。行路迟缓路漫漫,又渴又饿不胜寒。无限伤悲在我心,谁人知晓叹伶仃。

3.理清思路,把握内容。

第一章,写士兵为抗击外族的侵犯,背井离乡,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悲伤、厌战和对外族的仇恨。首四句,以薇菜渐次生长和时间的推移来起兴,来表达士兵久役于外不得归家的怨敌、思家与盼归的心情。“靡室靡家”和“不遑启居”是这一心情产生的主要原因。朱熹引用程子的话说:“古者戍役,两朞而还。今年春莫(暮)行,明年夏代者至,复留备秋,至过十一月而归。又明年中春至,春暮遣次戍者皆在疆圉。如今之防秋也。”(《诗集传》)这段话告诉我们,当时的兵役制度是二年为期限,可是本诗中的战士的服役看上去没有期限,士兵归家变得遥遥无期,这自然要引起征卒的不满和对家乡更强烈的思念。以下几章都是围绕着这个基调叙写的。

第二、三章,写军旅生活之劳苦。朱熹在《诗集传》中说“言戍人念归期之远,而忧劳之甚,然戍事未已,则无人可使归而问其室家之安否也。”诗仍以薇菜逐渐长得柔嫩、粗硬起兴,暗示时间流逝,易年更岁,可是役期却无止境,军旅生活又异常痛苦,转战不止,饥渴劳顿。而“靡使归聘”和“我行不来”,则表达了边关和故乡相隔万里,关山阻断,音讯全无,由此而引发的强烈的思归之情。

第四、五章,直接写战事。这两章是在前面基础上的对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通过对马、车、象弭、鱼服、将帅和士兵生动而形象的刻划,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忧心烈烈”、“忧心孔疚”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实处。从而进一步强调了正是因为战争频繁,居无定所,作为兵营中最底层的士兵才归家无望,思乡心切。

第六章,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铺垫,经过出生入死的战斗之后,战争的幸存者终于踏上了归家的路途。但作品并没有写士卒胜利后的喜悦,而是营造了昔日杨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场景,写的是历经磨难之后内心深处的凄凉和悲苦,而且“行道迟迟,载饥载渴”,归乡的路依然那么艰难。

4.明确特点,熟读成诵。

从艺术上讲这首诗很有特点。

首先,诗歌十分注重用具体生动的细节来展现生活图景,比如,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并不是直接写刀光剑影和厮打拼杀,而是写战车、战马,写象弭、鱼服,写劳累奔波,写饥渴难当,但我们通过这些描写可以想见战争的残酷。

其次是情景交融,诗末章首四句,历代传诵不已,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王夫之在《薑斋诗话》里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再次,是它的旋律协调,音节和谐,一唱三叹,诗的前三章开头句式相似,反复吟唱,一方面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另一方面也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之美。

三、布置作业:

3.春雨word版教案 篇三

唐诗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长廊中的两座丰碑,也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两颗璀璨明珠。它们记录了那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现状,而且为那个时代保留了异常生动的情绪和心理记忆。

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的意志和情趣。

2课时

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一、新课导入

公元759年岁末,杜甫一家辗转流浪到了成都,在西郊的浣花溪畔找了一块荒地,盖了一所茅屋(即成都杜甫草堂),总算暂时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有了一个栖身之所。茅屋的建造很不容易,事事都需要亲戚朋友的帮助,但茅屋建造得并不坚固,两年后的一个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堪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杜甫感慨万千,写下了《茅屋为所秋风所破歌》这首不朽的诗篇。下面我们就一起赏析一下这篇作品。这段导语比较长,主要是为了营造出一种浓浓的学习诗歌的感情氛围,把学生带进特定的情境中,从而实现熏陶感染、情感教育的目的,为下面进一步顺理成章地提出学习目标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自主学习

(一)——预习与展示

(一)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对其中的难辨字进行点拨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点拨学生注意诗歌的韵脚。

3.本诗写了哪几个画面?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要求:能从文中找出由哪些词语或句子表现的。可以提出问题分小组讨论总结。

(二)深层理解

1赏析诗歌逐层分析,让学生在头脑中想象每节情景。

(1)读第一节,你会想象怎样的情景?哪些动词渲染了风的威力?

【点拨明确】一茅屋于秋风肆虐中,屋顶茅草被风卷走。(卷、飞、渡、洒、挂、罥、飘转)(2)赏析第二节,你会想象怎样的情景?诗人此时怎样的心情?

【点拨明确】一群顽皮孩童当着诗人面将茅草抱走,诗人十分焦急,喊得口干舌燥也无济于事,回来倚着拐杖独自叹息。(焦急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3)赏析第三节,读此节你会想象怎样的情景?

【点拨明确】狂风怒吼之后秋雨大作,满屋漏雨。可秋雨不依不饶下个不停,那床盖了多年的被子冰冷似铁,且又被睡觉不老实的孩子踢破,诗人在这样湿冷的屋子里瑟瑟发抖,如何能挨到天明呢?

(4)看看第三节中,哪些词语用得好,找出来赏析一下。

【点拨明确】“雨脚如麻”的“麻”字说明雨点密集,密密麻麻,很形象。“冷似铁”中的“铁”字说明被子很陈旧,很脏很硬,长期颠沛流离,没有时间洗,或者没有钱买,只有一床被子,没法拆洗;这说明杜甫的生活很困窘。

(5)“长夜沾湿何由彻!”漫漫长夜,杜甫无法入眠,他在想些什么呢?齐读第四节,看本段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点拨明确】忧国忧民的诗人并没有对自身的遭遇叫苦连天,而是跳出个人的圈子,推己及人,由眼前个人不幸想到了普天下所有的“寒士”,希望他们能拥有千万间避风雨的“广厦”。这是一种大胸怀,一副热心肠!如果这一理想变为现实,作者表示自己受冻至死也满足,这是一种多么高尚的情操!正是这种胸怀天下的博大襟怀,舍己为人的高尚情操,千百年来激动了无数读者的心灵。

(6)总结忧国忧民的诗人,总是受到人民的爱戴和敬仰。陕西民歌中有“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的句子。这是对诗人的爱戴和敬仰。让我们怀着对杜甫崇敬的心情,再齐读全诗,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

2讨论下面问题群童为何“抱茅”?诗人为何要“呼”,以致呼得唇焦口燥?

3走进主旨全诗通过描写自己饱经离乱,困苦凄凉的生活,表现自己要让天下寒士得到安乐的博大胸怀,由己及人,感人至深。

4概括创造指导学生用四句话(每句不超过七个字)概括诗的情节和内容。

【点拨明确】秋风卷我屋上茅,群童公然抱茅去,床头屋漏夜难眠,安得广厦千万间。

学习《过故人庄》

一、整体感知 这首诗算是田园诗吗?有什么理由?

【点拨明确】算。诗人去的地方是田园;诗中又写田园风光;用鸡待客是农村习俗;谈话内容是农事。

二、深层理解

1开头两句是叙事,这番叙述跟诗题有什么关系?仅用“鸡黍”,客人一请就到,这说明了什么? 【点拨明确】交代“过故人庄”的原因。主人待客,主宾之间感情融洽,不拘常礼,可见友谊极深。2这是一首律诗,开头两句叫“起”,第三、四句叫“承”,承接之义。这两句承上文哪两个字? 【点拨明确】“田家”,写田家四周的风景。

3第五、六句叫“转”,这里是从写景转而写人事,就是写朋友相聚饮酒的情形。说说饮酒中的气氛怎么样。

【点拨明确】酒桌摆在廊子里,打开窗子,眼前是农家的晒谷场和菜园子,显得安静、平和;双方一边喝酒一边说农事,又是多么愉悦,简直是“世外桃源”。

4第七、八句叫做“合”,也就是收拢全诗。这首诗的收尾方式是普通的道别语。这个道别语好在什么地方?请大家各抒己见。

【点拨明确】主人家很可爱,值得再来;主人待客热情,愿意再来;诗人率真,主动提出再来;主宾之间极其融洽等等。

三、主题思想

全诗叙述了作者到农家做客受到热情款待的经过,描绘了恬静的田园风光,表达了老朋友之间的诚挚友谊,也流露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学习《游山西村》

一、复习导入

(简介作者及背景)

二、深层理解

1第一、二句的大意是什么?表现了什么?

【点拨明确】山西村民家给客人备办了丰盛的饭食。表现了农家的热情和朴实。2第三、四句跟前两句接得上吗?这两句写的是什么内容?

【点拨明确】写行路人的感觉,迷茫中突然发现了美好的去处。诗人这样来写山西村,又是为下文“古风”一语张本的,因为这是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所以才能保存古风。

3第五、六句写游山西村所见。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复述。【点拨明确】(略)这是写村中的习俗。4第七、八句是抒情语,请先说大意。

【点拨明确】今后如果有可能趁着月夜出来闲游,说不定什么时候我会拄着拐杖来敲你的门的。5这种结尾方式跟《过故人庄》的结尾相似吗? 【点拨明确】相似之处是,都是诗人对招待自己的主人说的,“就菊花”“闲乘月”“夜叩门”等都是美好的意境。不相似的是,《过故人庄》把重来拜访说得很肯定,而这一首说得不甚肯定,仅是一种愿望而已。

6这个结尾跟开头是怎样呼应的? 【点拨明确】这次游山西村得到主人的盛情款待,又看到了上古的遗风,深受感动,故有重游之念。

三、思想内容

全诗写了农家的殷实好客,农村明媚绚丽的自然风光及古朴的风俗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四、走进主旨

这首诗描写了山西村古朴的民风,也表达了诗人的向往之情,这是容易看出来的。但陆游是爱国诗人,虽是写记游的诗,未必与政治无关,因为当时世风衰颓,跟山西村这种古朴的风尚确实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诗中“山重”一联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其意义不止于表现行路人的感受,在许多别的事情上也同样适用。

学习《渔家傲》

一、新课导入

简介作者及背景

二、深层理解

1词的上阕,展现的是一幅边塞风光图(写景)。

【点拨明确】首句“塞下”点明环境,“秋来”点明时令,秋天到了,北方边塞的风光与江南风光迥然不同,别具特色。突出“异”,总写。

并从三处来体现,分写:

①大雁南飞:极言边地荒凉,连鸟也不愿久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将士们条件艰苦。

②边声四起:塞上四周响起了特有的边声:西风呼啸,驼马嘶鸣,兵士吟唱,草木萧萧,衬上悲凉的军中号角声,使得边塞的秋天更显肃杀。

③孤城落日:在斜阳西沉,烟雾缭绕中的千山万壑,犹如屏障,重重叠叠,前句描绘出一幅雄浑壮阔的画面。但是“孤城闭”三字顿然情势突变,显示出一座孤城伶仃而立,城门紧闭的景象。“闭”字写出戒备森严,透出紧张气氛,可见战事紧张,战士们在傍晚就提高警惕,守卫孤城,防止来犯。从视觉上把整个塞上偏僻的情景生动形象地描画出来,使人如临其境,同时感受边塞将士的慷慨悲壮的情怀。2下阕抒写征人思乡之情(抒情):

【点拨明确】第一句为诗人自抒情怀的句子,他身负重任,戍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萌发乡关之思,然而浊酒一杯,又怎能消去浓重的万里之愁?由生活细节进入人的内心刻画。第二句诗人运用典故,表明自己戍边报国的一腔热情。但是在北宋当时积贫积弱的时代,要想保家卫国,抗击侵略,谈何容易?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盾,使他充满苦闷与悲愤。第三句写浓霜满地的夜晚,(由白天—黄昏—夜晚)一片萧寒景象,而幽怨的羌笛哀婉凄切,使人倍感凄凉。最后两句写这样的夜晚,勾起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愁,白发苍苍的将军,远离家乡的士卒泪水盈眶,久久难以入眠,都流下了忧国思家的泪水。苍凉悲壮中透出一种激越奋发的基调,拳拳爱国之心,浓浓思乡之愁,表现了守边将士的悲壮情怀,慷慨而又惆怅的情绪。

学习《浣溪沙》

一、新课导入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江水的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曾使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那么,苏轼又是以怎样的精神状态来面对生活中的变故呢?让我们随着苏轼的笔触一起走进《浣溪沙》去寻找答案。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后指导学生朗读。正音:“少”音shào,年少之意。朗读“谁道人生无再少”句应铿锵有力,末句要读出其中的劝慰之意和昂奋之情。

2.学生对照注释理解这首词的大意,提出质疑。3.结合学生质疑,扫清词句障碍。

三、深层理解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词前小序,点明写作词的缘由。)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这两句既点出游清泉寺的时令,也点明了兰溪之名的由来。)“萧萧暮雨子规啼。”(既照应了前面对溪水、沙路的描写,又烘托了一种凄冷的环境。)1上阕写景,描绘了哪三幅画面?这些画面渲染出一派怎样的春景?

【点拨明确】描绘了溪边兰草、松间沙路、雨中杜鹃三幅画面。兰花发出了短短的嫩芽,浸在涨满了水的小溪里,松林间一尘不染的沙路,黄昏时潇潇细雨声中杜鹃在啼叫,渲染出一派爽人耳目、沁人心脾、优美洁净的春景,又带有作者当时丝丝落寞之情。上阕写暮春三月游清泉寺所见之幽雅的风光和环境。

2下阕:“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点拨明确】“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两句以反问起,以借喻回答,光阴犹如昼夜不停的流水,匆匆向东奔驶,一去不复返,青春对人只有一次,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然而词人面对着眼前“溪水西流”,却产生了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为什么不可以重新拥有青春年华呢?人生之“再少”,这是说应保持一种年轻的乐观的心态。因为人并不能改变这个世界,人能改变的,仅仅是对这个世界的态度和看法。“休将白发唱黄鸡”则唱出呼唤青春的人生之歌,用不着为白发苍颜而叹气。表现了词人在贬谪期间乐观豁达的精神状态。

下阕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发感慨和议论。抒发老当益壮、奋发进取的思想感情。

四、走进主旨

这是一首触景生情(即景抒怀)、蕴含人生哲理的小词,抒发老当益壮、奋发进取的思想感情。表现了诗人对人生抱着乐观的态度,没有因为仕途受挫而消极沉沦。

五、拓展延伸

4.春雨word版教案 篇四

1.师:秋天到了,一阵雷雨过后,天更蓝了,水更清了,小动物们都出来玩了。这些快乐的小动物们邀请咱们一起去玩。想去吗?

生:想。

师:好,咱们一起出发。(出示挂图。)

板书课题:快乐的动物。

2.师:瞧,它们多快乐多高兴呀!仔细看图,谁来说一说都有哪些小动物?

(学生边说教师边出示动物图片。)

生:图上有鸭子、猴子、松鼠、小鸟、孔雀、小鸡。

师:数一数,你知道每种动物分别有多少只吗?

(学生一边汇报,教师一边在动物图片旁边添上数字。)

生:有6只鸭子,3只猴子,2只松鼠,12只小鸟,1只孔雀,8只小鸡。

3.师:小动物们也很爱学习,它们根据自己的数量制成了表格,咱们一起去帮它们完成好吗?

生:好!

师:请你拿出老师发给你的纸条。(教材46页“做一做”的部分。)

(1)咱们先来帮助小猴子和小鸭子吧,每种动物有几只,你就画几个圆来表示,注意上下对齐。谁愿意上黑板来试一试?(学生动手画。)

师:(画完后)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画的?

生:我给小猴子画了3个圆,给小鸭子画了6个圆。

师:猴子有3只,是几个3?

生:1个3。

师:动手圈一圈,看鸭子里面有几个3?

生:有2个3。

师:鸭子有6只,6里面有几个3?

生:6里面有2个3。

师:(小结)猴子有3只,是1个3,鸭子有6只,6里面有2个3,我们就说鸭子的只数是猴子的2倍。

板书:鸭子数是猴子的2倍。

师:你能试着列出算式吗?

生:6÷3=2。

板书:6÷3=2。

师:能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生:因为6里面有2个3,所以6÷3=2。(2)师:下面请同学们动手帮小松鼠和小鸡来完成表格。

(学生动手在纸条上画。)

师:(画完后)说一说你是怎么画的?

生:我给小松鼠画了2个圆,给小鸡画了8个圆。

师:松鼠有2只,有几个2?

生:1个2。

师:小鸡有8只,有几个2?

生:有4个2。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小鸡是松鼠的4倍。

师:谁还想再说一说?

生:8里面有4个2,所以小鸡的只数是松鼠的4倍。

师:(小结)松鼠有2只,有1个2,小鸡有8只,有4个2,8里面有4个2,我们就说小鸡的只数是松鼠的4倍。

板书:小鸡的只数是松鼠的4倍。

师:谁能试着列出算式?

生:8÷2=4。

板书:8÷2=4。

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8里面有4个2,所以8÷2=4。

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倍”,知道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

板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齐读两遍。)

4.师:今天快乐的小动物们还有一些问题想考考大家,一起试试看,比一比谁最聪明。

(出示小黑板。)

(1)鸭子数是松鼠的□倍。□÷□=□

师:谁来填?

师:(学生填完后)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6里面有3个2,所以6÷2=3,鸭子数是松鼠的3倍。

(2)猴子数是孔雀的□倍。□÷□=□

生:猴子有3只,孔雀有1只,3里面有3个1,所以猴子数是孔雀的3倍,3÷1=3。

(3)你还能提出哪些用除法解决的问题吗?

师:请把你的想法与小组里的同伴交流一下。(交流后)谁来汇报,说一说你的问题。

生:小鸟的只数是猴子的几倍?

师:谁能帮他列式?

生:12÷3=4。

师:谁还有问题?

生:小鸟的只数是鸭子的几倍?

师:谁来列算式?

生:12÷6=2。

生:松鼠的只数是孔雀的几倍?

师:谁来列算式?

生:2÷1=2。

(二)独立练习,巩固新知

1.师:动物王国里还有一些可爱的小动物。(出示自制47页练一练第1题左图。)

(1)师:谁来说一说图上画了些什么?分别有几只?

生:图上画的是猫和老鼠,有4只猫,8只老鼠。

师:这道题要求什么?

生:要求老鼠的只数是猫的几倍。

师:请你们在练习本上试着列出算式,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有4只猫,8只老鼠,8里面有2个4,所以老鼠的只数是猫的2倍,8÷4=2。

(2)(出示自制47页练一练第1题右图。)

师:咱们看看谁最聪明?这道题你会做吗?在本子上列出算式,(学生列算式)说说你是怎么做的。

生:有6只蝴蝶,30只蜻蜓,30里面有5个6,所以蜻蜓的只数是蝴蝶的5倍,30÷6=5。

2.师:咱们班今天真热闹,连咱们的好朋友淘气和机灵狗都被吸引来了。(出示自制的第47页练一练第2题的图片。)

师:瞧!它们正在干什么?

生:它们在比个子。

师:淘气和机灵狗想比一比个子,但是没有尺子,谁来说一说它们在用什么方法比个子?

生:用垒南瓜的方法。

师:咱们一起来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南瓜?

(师生一起数:1,2,3,4,5,6,7,8,9。)

师:仔细观察,你知道了什么?

生:淘气的身高有9个南瓜那么高,机灵狗的身高有3个南瓜那么高。

师:你知道淘气的身高是机灵狗的几倍吗?

生:淘气的身高是机灵狗的3倍。

板书:淘气的身高是机灵狗的3倍。

师:谁能试着列出算式?

生:9÷3=3。

板书:9÷3=3。

师: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生:9里面有3个3,所以9÷3=3。

3.师:最近咱们喀什也下了几场雨,气象组因此调查了近日来的天气情况,你想了解一下吗?

生:想。

师:(出示自制47页练一练第3题左图。)一起来看,这里有3个图标,¤表示晴天,表示阴天,表示雨天,图标上面一个△表示1天。(出示小黑板。)

(1)¤□天,□天,□天。

生:晴天12天,阴天6天,雨天3天。

(2)你知道¤的天数是

师:你能列出算式吗?

生:12÷3=4,¤的天数是

(3)谁能试着再提出一些问题?

生:晴天是阴天的几倍?

师:谁能帮他解决这个问题?

生:12÷6=2,晴天是阴天的2倍。

师:谁还有问题?

生:阴天是雨天的几倍?

师:谁会列式?

生:6÷3=2,阴天是雨天的2倍。

(三)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咱们通过动手、动脑、动口解决了这么多问题,认识了一个新朋友“倍”,你们这节课学得高兴吗?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谁想说一说?

生:这节课我们学得很高兴。

生:我认识了“倍”,会计算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了。的4倍。的几倍吗?

5.春雨word版教案 篇五

《夏感》写出了作者自己对夏天的独特认识,抒写了作者对夏天的赞美和喜爱之情。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课文教案,一起来看一下吧。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内容。学习修辞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品味的优美句子。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对夏的赞美,引导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内容。

学习修辞手法的运用。

感受作者对夏的赞美。

教学难点:

品味的优美句子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调查导入: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一季?引入:喜欢夏天的人寥寥无几,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梁衡的《夏感》,看看作者对夏天有何独特的感受。

二、解题。的题眼是什么?什么意思?(教师尽可能地引导学生说出“感”的意思,如:感受、感动、感激、感染、感觉、感想、感知、感情、感触等等)

三、听读课文,扫除字词。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贮满(zhù):储存、积存

澹澹(dàn):水波荡漾的样子

芊芊(qiān qiān):草木茂盛

磅礴(páng)(bó):气势盛大

黛色(dài):青黑色

匍匐(pú)(fú):爬行

四、讲解赏析课文内容

1、齐读第一段,问:这是写夏感中的哪个词?(感受)夏天的总体感受是什么?(紧张、热烈、急促)

2、快速默看课文2—4段,看看这三段各是写夏感中的那个词?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师归纳:三段分别感知了夏天的自然景色、夏天的色彩、夏天的旋律,(依据归纳,板书夏之景,夏之色,夏之韵或夏之人)

3、看看第一段和2—4段是一种怎样的关系?说明理由。

讨论归纳:2—4段作者具体感知了夏天的景物,夏天的颜色,感受夏天里农民紧张的劳动,正好说明了第一段中的三个特点,所以是总分的特点。

4、自由朗读课文第二段,找出本段中写夏天天气的句子用笔画起来。(学生读画,然后说说天气的特点:炎热或者火热)

5、请用你的语气读出天气的变化。(指名读,教师提示:可按天气的变化过程把握语气,先可慢读,天气热起来后就要读出热的气势)

6、在炎热的天气里,作者主要写了哪些景物?(草,树,蝉,阳光,远处的山,天上的云,麦浪)

7、学生探究:在作者所写景物的句子里,你喜欢哪句话?为什么?

分析示例:“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的长墙”,这是以彼物喻此物,用人们习见的“长墙”喻“绿烟”,更加直观。

“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这是比喻“公路上的汽车”,它们在麦浪中行驶,让人产生幻觉,像是“舰船”,以喻其疾速、气势雄壮。

再看拟人句:

“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是作者的想像,生动形象。

“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曼舞”是想像,用了拟人写法,想像其优美的舞姿,很生动。

8、挑出中“火红的太阳……夏天到了”训练朗读。

9、过渡:作者捕捉了夏天里有特色的景物,突出了夏天热烈的气势,还以显微镜的效果观察了夏天的颜色。提示学生默看课文第三段,找出具体描绘夏之色的句子。这种颜色是一种什么样的颜色?(是一种金黄的颜色,更是一种透出旺盛的生命力的颜色。)

10、为了写这种颜色,作者用了什么写法?(对比)找出对比的句子,根据作者对夏天的描写也仿照它的形式写一句话。

示例:

夏之色为火的红,如太阳,如辣椒,昭示着旺盛的生命。

夏之色为浓的绿,如树叶,如劲草,展示着美丽的青春。

冬之色为冷的白,如冰雪,如天云,孕育着新的生命力。

冬之色为死的灰,如草木,如泥土,宣告旧生命的终结。

11、分析第四段。本段主要以朗读带分析(提示学生朗读的处理:语速要快,语气要段,要读出农民的紧张的心情)。

学生自由朗读,然后指名读后评价,有时间的话应该全体朗读。读后说说你会想到以前学过的哪首诗歌?(悯农:锄禾日当午——)

12、过渡:作者感知了夏天如此热烈、成熟的景物,感受到农民的紧张、繁忙,那么作者对夏天有什么样的感情?(赞美和喜爱之情)

13、朗读最后一段,说说本段有什么作用?(点明中心、总结全文)

6.春雨word版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设计与生活的关系,手提袋在生活中的应用及功能。2.提袋的结构设计与制作方法并发挥想象力,设计制作出造型新颖美观的手提袋。3.使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生活中的设计,通过提袋的设计与制作,提高立体思维的能力与手工制作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重点:提袋的造型设计,初步认识设计与应用这一艺术形式。难点:提袋的结构。教具、学具准备:

生活中各种手提袋、剪刀、胶水、旧挂历纸、彩色笔、彩绳。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稳定学生情绪,表扬能够主动自觉安静坐好和带齐材料用具的同学。

二、教学导入:

1.你们今天带来了什么样的提袋和大家一起分享?请你在小组里展示并介绍手提袋的用途和你收集它的原因。(从造型设计、色彩、图案方面做介绍。)

2.今天我带来了一件宝贝,看看它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惊喜!(出示纸箱,并逐一出示提袋。)教师小结:提袋在我们的生活中被广泛运用,购物、送礼、广告……真是方便了我们的生活。同时,提袋还因为它各异的造型,多变的装饰而受到现代人们的喜爱。而它的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提袋的设计”。3.出示课题—提袋的设计

三、感受基本形。1.展示自学成果

2.师拆范作并展示示意图。

3.添加提手有哪几种方法?(打孔穿绳、粘提手、直接设计在设计图上。)4.提袋除了长方形外还可以有什么形状?花形、梯形、圆形……

5.这些外形并不是想象中才有,它们都是可以做出来的。我们一起来欣赏现实生活中造型独特的提袋。(课件出示图3-图9。)

5.让学生说说除了方形外还可以有什么形状。

6.教师课件出示三种不同外形的提袋让学生欣赏,让学生了解其实这些外形并不是想象中才有,它们的确可以做出来(图3-图9)。

设计意图〕:这是本课的重点。学生的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但要把自己想的设计变为作品,这是学生觉得最难的地方,在这一环节他们往往缺乏自信心。这时通过教师的范作和欣赏,让学生体会提

袋的外形可以是千变万化的。同时也让学生觉得刚才自己的想象并不是天马行空,是可以实现的。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设计外形 添加提手

1.小设计师们,我们欣赏了这么多造型各异的提袋,这堂课我们要举办一界提袋设计大赛,选出最佳设计奖。你们想试试自己的身手吗? 2.学生制作,教师巡视。

3.小设计师们,你们的提袋基本形制作玩的请举起来让我欣赏下好吗?老师选出三件造型独特、新颖的提袋,让作品的小设计师介绍它的用途和设计理由好吗?

(设计意图〕:在掌握提袋基本制作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创造、设计自己的个性化手提袋是本课的难点。

五、欣赏作品 感受装饰

1.出示课件机器猫提袋(图11)让学生欣赏并说说什么地方吸引你。2.欣赏更多个性化的提袋,让学生感受装饰的重要性。

3.欣赏经典提袋作品。文字装饰(图12)简单图案装饰(图13)特色图案装饰(图14)欣赏学生作品(图15、16)

〔设计意图〕:装饰也是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师提供给学生欣赏的提袋有一定的代表性,让学生意识到提袋设计的几个主要元素:图案、色彩、造型,并领略创意设计的魅力。同时通过优秀作品对学生进行原型启发,渗透有关组合、造型、色彩搭配等系列知识对学生进行点拨,点燃学生的创造思维。

4.对学生提出作业要求:

A.装饰时尽量设计简单明了的图案。B.制作时要用最快最简便的方法。C.进行装饰时要节约用纸。

5.音乐欣赏,让学生在舒缓的音乐中进行练习,小组分工制作,教师巡视辅导,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六、展示 互评

参赛事物设计师们从提袋的设计、颜色、做工等方面介绍作品。其他同学评比,在自己喜欢的提袋上粘贴小红旗。评出最佳设计奖。

板书设计:

提袋的设计

7.春雨word版教案 篇七

教学内容

课本第16、17、18、19页。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使学生体会到高和矮也是相对的,进一步建立比较的意识。在比较的过程中,差别比较明显的,可以直接感知得到结论;差别不明显的,就要利用数量进行刻画,再比较。

3、培养学生在不同的解题策略中,选择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优化思想。教学重点

在比较过程中,差别不明显的,要利用数量进行刻画,再比较。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在不同的解题策略中,选择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优化思想。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小朋友,你们看过动画片《黑猫警长》吗?它抓坏人可能干呢,为什么呢?因为它观察事物非常仔细,细小的差别也能看出。今天我们就学习它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精神,看谁观察最仔细!

二、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1、出示主题图,学生观察。(1)观察图,和同桌互相说一说图上有什么?他们在干什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你怎么知道是在路上?)(2)比较。把图上的人和物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教师板书)他们三个人中,谁最高,谁最矮?(3)小结。

生活中有很多可以比较的东西,这里是比较高矮,你还知道哪些比较呢?

2、直接比较。

第17页的第1~3题、第18页第1题,学生直接比较得出结果。包括长短、厚薄、曲直、高矮。

3、游戏。

①让两个学生上台比高矮。

(故意让一个学生踮着脚尖)学生一看,就叫:“不公平。” ②为什么不公平? 从而让学生明白:事物比较,要在同一起点上。③分小组比高矮。

4、间接比较(蚂蚁图)

①看图讨论:哪只蚂蚁最先回到家?为什么?(有的学生直接观察,走得直的最先到家,予以肯定。)

②引导学生用数一数的方法判断。

三、练习巩固。(1)长颈鹿大象图。

此题很明确,让学生独立完成。汇报结果。(2)钉子图

①让学生讨论:哪根钉子合适?为什么? ②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教师先不说对错,用实物演示给学生看,让学生自己选择。

(3)绳子图

此题很明确,让学生独立完成。汇报结果。(4)汽车过桥图

①观察,汽车能通过吗? ②分小组讨论。

③请一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并说明为什么。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结论,全班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只要有理由,都给予肯定。

(5)兔子图

①让学生小组讨论,发表意见。②教师引导学生学会找参照物。(6)笔图

此图比较的事物较多,要求也较难,不但要比较,还要排序。小组合作完成。

5、总结全课

8.春雨word版教案 篇八

教学内容:教材第85 页的内容。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最简分数和约分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思维的简洁性。

教学重难点:进一步归纳、概括出最简分数的概念及约分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下面这些数哪些是最简分数?哪些分数相等?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4/6 2/5 3/9 10/25 1/3 2/3 师:那些不是最简分数的数,我们是不是都能把它们化成最简分数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

二、教学实施

1.教学例4 怎样把 24/30化成最简分数,你能自己做做看吗?学生先尝试把 24/30化成最简分数,引导学生想出多种方法进行约分。

方法一:用分子、分母的公因数,逐次去除分子和分母,最后得到最简分数。方法二:用分子、分母的最大公因数,分别去除分子和分母,得到最简分数。2.引导学生概括出方法。

3.指出:像这样,把一个分数化成和它相等,但分子和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板书] 约分时还可以怎样写呢?请同学们看教材第85 页的例4,试着自己写一写。学生汇报约分的写法,老师板书: 提问:怎样约分比较简便?

小结:如果一下能看出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直接用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去除比较简便。4.完成教材第85 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先判断哪些是最简分数,再把不是最简分数的化成最简分数。

三、巩固练习

1.判断:约分时,每个分数都越约越小。()2.P86 页第4 题。

让学生写在教材上,先约分,再连线。集体订正。3.完成教材第86 页练习十六的第5 题。

这三组分数,既不同分子,也不同分母,如何进行比较呢?

引导学生思考出先约分,再比较。4.完成教材第87 页练习十六的第6 题。

学生先独立思考,在班上进行交流,得出结论:先把这几个分数约分化成最简分数,再比较哪些分数相等,可以用同一个点表示。然后填在教材上。5.完成教材第87 页练习十六的第8 题。

引导学生根据插图中的两个时钟,求出睡眠时间,再和全天24 小时比较,写成分数并约分。

6.完成教材第87 页第9 题。

学生先独立思考,试着计算。然后集体交流计算方法和思考过程。

小结:这道题需要逆向思考。用2 约了两次,用3 约了一次,说明原来的分数在约分过程中,分子和分母同除以2×2×3=12,才得到要求原分数,就要把分子3 和分母8同乘12。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叫最简分数和怎样约分。在约分时,可以用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分别去除分子和分母,直到约成最简分数为止;也可以直接用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去除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得到最简分数。用第二种方法比较简便,但是,必须要能看出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

五、补充练习

1.把下列分数化成最简分数。

15/40 24/36 6/10 9/21 20/45 14/21 提醒学生注意:像14/21这样的分数,还可以用7 去除。2.比较下列各组分数的大小。6/8和12/16 8/14和20/35 3.小明买了12支铅笔和4支圆珠笔,他买的圆珠笔占铅笔的几分之几? 4.一个分数约成最简分数是3/7,原分数分子与分母之和是90,原分数是多少? 教学反思:

1.播种习惯,收获成功。

本课约分的正确书写是一大难点。如果一开始就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约分习惯,再学习分数四则运算时将会明显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失误。我以往的学生常为节约作业本,将分数写在一行里。约分的位置不够时,他们就将约得的结果往分子分母的右侧写,数据靠得太紧,常因看错而出错。所以,今年再教时,我一直强调分数占两行书写,今天的作业还特别要求在分子、分母再多留一行,以便写出约分后的结果。在自己示范板书时,特别向学生说明:为清晰地看到约分后的结果应将数据向上、向下分别书写,不要写在同一行。同时,建议教材再版时不要在原数上约分。可先把原分数照抄一次后再约分,这

样更方便检查,书写的格式也更规范。2.学以致用,体现价值。

教材第5题很好体现了约分的价值。当我请学生想办法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时,有的学生提议画分数示意图,看哪个分数的面积大。这种策略虽然形象直观,但毕竟太麻烦;有的学生提议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用分子除以分母,把它们化成小数后再比较,但计算起来也很费时;有了约分的知识,问题迎刃而解,学生们都说好。

但作业也暴露出学生的一些知识缺陷——同分子分数不会比较大小。原来三年级上册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教材都是通过直观图来帮助学生进行同分子或同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学生并未形成这方面的技能。建议:下次再教时,可将93页分数大小的比较提前到本课之前(如:学习完分数的基本性质之后)教学。

上一篇:小学语文教研组工作总结2012春下一篇:留学推荐信英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