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与教育(精选8篇)
1.爱心与教育 篇一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
读完李镇西老师所著的《爱心与教育》,我被他的爱心所震憾;李镇西老师对爱的执著深深打动了我。李老师毫不掩饰自己对学生的爱,他也收获着学生的爱。李老师做的许多事情都很普通,其实许多老师都做过。为什么李老师能成为名师,我们却在日常工作中变得越来越平庸,工作越来越没劲?这当然有本身素质的不同,但更重要的是对教育的执著,对爱的坚持。正如李老师所说:“爱心与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他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我们只是把教育当成自己谋生的职业。正如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一个老师创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但一个老师,能够长期像李老师对待万同同学那样对待每一个学生,难!李老师说:“教师应把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情感投向那些极度缺爱的同学。弱势群体是不幸的,因为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很难拥有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们能还他们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么好的教育!”是啊,爱是我们的语言,和学生相处,只有爱是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钥匙,只有爱才能换来学生的真心和信任,成为真正受学生爱戴的老师。作为老师,你将你内心深处的爱心传递给你的学生了吗?自省过后,我发现自己做得的确不够。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很少有时间和学生交流、谈心,所以学生对我也并不是特别亲近和了解,其实我是很爱他们的,我由衷地为他们的进步而高兴,为他们的失败而难过。但作为老师,我总是在潜意识里把学生看成是教育的对象,可能太过追求在学生面前的威严了。其实,“师生在人格上应是绝对平等的,教师不应自视比学生’高人一等’。因此,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应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
从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拥有一颗爱心,真心付出,孩子们也同样对你真心喜欢。爱心还表现于对学生的赞美与宽容,尊重孩子的成功,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成绩,不要吝啬赞美,你会发现他们脸腮甜甜的微笑让人陶醉,这种无名的爱融入彼此,也教育了他们要继续努力争取更好的成绩;犯了过错,要细心教导,让他们感受老师是因为爱他们才教导他们的,这种爱不需要言语来表达,他们也能感受到老师的一颗爱心,于是,他们就会注意下次类似的错误。因为有了爱心,让孩子努力争取,改错,会发现,这样的教育更有意义,也让人更容易接受!也就是说,我们不仅需要有颗爱人的心,更要的是一颗智慧的爱心!
李镇西老师对待学生的平等态度,是我们教育者永远值得学习的榜样!他既是学生的老师,更是学生的朋友,而且是知心朋友,是学生的“哥儿们”!学生曾有肺腑之言:“镇西兄---血脉虽不相连,心灵却永远相通!”可见师生间的情感有多深!由于他赢得了学生的心,也就赢得了教育引导的主动权,同时也赢得了学生对他的尊重!他实实在在地把自己一颗火红的心投入到这个美好的事业中,实在可喜可贺!记得我在学生时代,非常讨厌老师偏心,不能一视同仁。我在平时工作中也非常注意不要偏心,但对每一位学生都平等地爱这一点却没做到。学生时代哪一位老师谈吐幽默,学识渊博,真诚地关心爱护学生,就会对他产生好感,进而喜爱其所教的学科,自然学习上也学得轻松愉快,成绩很好。这在我们当今,教育也要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学生才能敞开心扉接受你的教育,这是非常提倡、可行的。
但是,教育仅有爱心也是不够的。这一点,李镇西老师多年以前就意识到了。这些问题值得思考,然而正是这些问题,反衬出了李镇西老师的伟大,反衬出了李镇西老师的人格魅力!而我在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也在想,其实这本书里面记载的许多案例,都有它具体的背景甚至特定的时代背景,而现在的社会又发生了许多的变化,刻舟求剑,胶柱鼓瑟式的阅读或许并不聪明,重要的是这本书里所体现出来的教育者的爱心,教育者对教育这一份深沉的思考,教育者对大写的人的张扬,应该成为我们从事教育的这个群体的出发点。
是的,所有读过这本书的同行,让我们携起手来,从李镇西老师出发,传送这份珍贵的薪火,走向真正的教育、充满爱心、民主、真诚、人性的教育!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
最近,看完了《爱心与教育》,这是一本记载老师用爱心教育学生,取得巨大教育成功的故事。李镇西老师的教育事迹震撼了每一个读者的心灵。
《爱心与教育》应该怎么读?我以为,应该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时时反观自身,反观自己与镇西师之间的差距,我们才能走出浅薄,走出自满,走近学生,走进教育!
感受很多,难以一一述及,这里选两则印象最深的故事和一点思考,算是给自己交上的一份沉重羞愧的答卷。
一 万同勾起的回忆
《爱心与教育》最能打动人的故事是什么?是每天煮给汪斌的鸡蛋,还是特别感人的生日祝福?是宁玮带给我们的感慨,还是对伍建的那份爱传递给我们的感动?都是,但是最能打动我的,毫无疑问,是万同的故事。
在我眼里,一个教师“制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师道中不乏煽情高手,但一个教师,能够长期地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这样地对待一个学生,难!这份长达五十页的转化一个学生的教育手记,是我迄今为止见到过的最翔实最感人的后进生转化手记。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在想,我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这样的学生,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这么一问,羞愧无比!在万同的身上,我看到了转化一个差生到底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信心。万同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朝哪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出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教师。
我读书喜欢反观自身,一路阅读中,我在问自己:如果万同是你的学生,你会怎么做?我相信我也是一个有爱心的老师,我也会如镇西师一样耐心细致地对待他,谈心,讲道理,但我会容忍他太多的反复吗?我想不会,我会伤心,会愤恨,会觉得万同是不可教育的学生,会搬出孔夫子的“朽木不可雕也”来劝慰自己,会理直气壮地让万同清除出班级,而自己没有半点良心上的不安,因为自己已经尽了力,而“教育不是万能的”„„正是万同,勾出了我的记忆,那是一个被我或者因而我除名的学生。
二 不当的教育可能毁灭人生。
如果说万同勾起的,是我心中永远的自责与痛,那么宁小燕,则给了我一份沉重的思考。宁小燕的故事让我流泪。读完李老师的报告,这两天我一直在想,为什么?我们的教育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这样的惨剧?在青春的岁月,我们也经历了反叛,也容易误入歧途。然而值得庆幸的是,是阅读,是更为艰苦卓绝的思考使我避免了走两条路,要么毁灭,要么堕落!是阅读提升了我,让我幸运地看清了生活的部分本质,在崎岖的路上依然没有丢掉理想的火把。在我眼里,宁小燕是一把刀子,划开了我们的教育,特别是德育的“伪善”面孔!宁小燕以伪为真,活在一个虚幻的纯净的世界里,而这个世界注定要破灭的,这是宁小燕的悲剧,更是对教育的控诉。
我们的德育自成体系,然而却像一个影子,不,无数忙碌的影子,消耗着时间,金钱,教育资源,却并不真实,或者压根就不存在,只是一个黑色幽默。我们的德育不是教育人的,而只是负责对万千现实进行议论,解释,树立无数无人瞅一眼的石像。
三 教育,仅有爱心是不够的我不相信神话,不相信奇迹。但读过《爱心与教育》之后,我也不自觉地加入了“吹捧”的行列。读镇西师的书,有许多言论是直接从肺腑中流出来的!镇西师也有足够的智慧来抹平自己身上那些细小的绒毛,但镇西师却依然如他在教育在线的头像一样,自然而舞,裸体朝天,从不讳言自己的“幼稚”。镇西师毫不掩饰自己对学生的爱,而这份爱总觉得与其他人爱有所不同。我看到过不同的老师表达过对学生的爱。有保姆式的爱,有恨铁不成钢式的爱,有施恩式的爱,无论哪种,总是在潜意识里把学生看成是教育的对象,这当年也没错,但我们能够非常明显地感觉到这种居高临下的态度,感觉到为人师者深藏骨髓的那一份道德优越感。而镇西师却不止一次地说过,学生的心灵往往要比教师纯洁得多,学生在道德上也往往高出教师,这是整部书中我最以为然的结论!所以镇西师的爱是建立在真正的民主的基础之上的,是真正平等的爱,发自内心的爱,不含任何杂质的爱,而更重要的是,这份爱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互动!“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而镇西师时时都在收获!当看到学生精心准备的生日礼物时,那一刻,难道不是为人师者最大的幸福吗?什么叫享受教育?这就叫享受教育!而当一个教师能够真正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获益,提升自己的时候,他收获的是人生最大的幸福!镇西师就是这样的幸福者!所以在整本书中,镇西师并没有流露出一种功成名就的感觉,没有流露出对学生施过恩德的那种隐隐的得意,而是不断地感谢,感谢学生,感谢编辑,感谢同事,感谢同学,感谢一切帮助过他的人,正是这一份做人的态度,才提升了镇西师的生命,并且深深地感染了我们!读完这本书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的认识,教育和爱是分不开,希望读过这本的同行受到教益。走向真正的教育,充满爱心、民主、真诚、人性的教育!
2.爱心与教育 篇二
从打算写教育叙事开始, 我的脑海里已经一次又一次地把我的学生, 我与他们的朝夕相处, 我从教生涯的点点滴滴回忆了起来。
我从教15年, 当班主任也有14年了。记得初为人师的我内心是那么欣喜, 那么激动。可是在这欣喜与激动的深处却也有一种别样的感觉。那是一种莫名的胆怯, 虽然当时我面对的只是二十几个学生, 也总是有一种万一讲着讲着学生提一个我不懂的问题可怎么办的心理负担。
那时候我任教的是小学科学学科, 这一学科的知识包罗万象, 什么天文地理、科学实践, 这些东西可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每一堂课我都精心准备, 把当时条件下所有能利用的教具、器材统统用上。只为满足学生们那强烈的求知欲望。
可是, 越是学生感兴趣的学科, 他们就越能提出更多的为什么。那时又没有现在的互联网, 查资料需要去学校的图书室。我所任教的学校是一所很小的学校, 可供查阅的资料少得可怜。有的时候真的被学生们问住了, 我只好动用一切可以得到信息的手段, 打电话咨询, 或者去问那些年长的有经验的老人。记得我父亲当时也是我的重要咨询对象。
慢慢地, 我对教材已经能驾轻就熟了, 依据孩子们认知的规律和特点来设计教案, 有了一些教学预见性。
转年老教师退休, 我成为了一名班主任。
班主任工作对我来说又是一次全新的挑战。这个阶段, 我阅读了大量的相关书籍, 也经常与有经验的教师交流。其实教育与教学是没有固定方法的, 我觉得必须因学生个性不同而异。
当时班里有一名女生学习成绩不好, 又是班里年纪最大的一个。但是她在绘画方面很有天赋, 这也是在一段时间以后我才发现的。那时我想学习成绩差怎么办?下工夫给她补课吧。她已经是三年级的学生了, 可是连拼音还拼不好, 更别提生字了。每一次的听写生字光改错字她就得需要半个小时, 至少也得二十分钟。哎, 真是让人发愁呀!怎么补呢?无奈之下, 只好等别的同学放学之后把她留在教室里, 每天如此。日子长了, 她的成绩是有提高了, 但她的个性却变了。每天也不跟同学们一块玩了, 似乎连话也不愿意多说了。经过几次与她交谈我明白了, 她是失去自信心了, 在她内心深处认为自己不如其他同学, 所以也不愿意与同学们在一起了。教师的一片苦心与期待却换来了学生个性的压抑, 这使我陷入了苦恼之中。
我猛然想起学校美术老师曾说过这名同学的画很有创意, 而且有与其他孩子不同的功底。对, 就通过这个来唤起她心中的自信。我连忙找到她的家长, 把她的情况与家长进行了沟通, 家长说出了真情:这个孩子从小就喜欢画画, 家长也曾送她去专门的美术教师那里学习过。但家长的心里总是认为学美术没什么用, 还是要以学习“正科”为主。这种想法显然是一种偏见, 如果能让这个孩子将来上美术专业学校, 她必将发挥出更大的人生价值。我跟家长做通了工作, 最后家长同意每个假期送她去学画。就这样, 每到寒暑假, 她的家长就克服重重困难, 把孩子送到附近的县城里去学素描、学水粉、学国画。由于孩子爱好画、擅长画, 学画的过程带给了她无限的快乐与自信。她的性格开朗了, 变得阳光起来。现在她已经高中毕业, 考取了哈尔滨市的一所大学, 学习美术教育专业。在大学里, 她不仅学习成绩优异, 每学期都能拿到几千元的奖学金, 而且还入了党, 在学生会里任宣传部部长。真的可以说与她从前比是天地之差, 她不仅成了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 而且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才。她对我说:“老师, 我将来一定办一所专教美术的学校, 解决我们林业局孩子参加美术专业培训还要去外地的难题。”看着她充满自信与希望的脸庞, 我由衷地为她有今天的理想而感到欣慰, 感到自豪, 相信她的人生之路会因她的画走得更精彩、更辉煌。
想想这个孩子从开始到现在的变化, 真是体会到了“因材施教”这个词语的含义了。是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与特长, 教师只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使教育教学的深度、广度适合学生的个性发展与能力发挥, 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差异, 使每个人的才能品行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便是成功的教育。
作为一个教育者, 往往对自己的教育对象要求比较高, 所谓“严师出高徒”。这也是我作为班主任并任教语文与数学两个学科的一种困惑。
其实, 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心里非常清楚面对的是儿童, 他们的认知能力是与他们自身的年龄相当的。所以从某一个角度讲, 要有极大的耐心才能成为一名好教师, 而能做到这一点又是需要一个磨砺阶段的。
这让我记起了一名学生, 他是一个贪玩又机灵但并不想好好学习的孩子。一上课他就忙起自己的“业务”, 不是搞小动作就是溜号儿, 就是不能集中注意力来学习。课后的作业更是不用提了, 几乎是天天完不成。看着这么一个聪明的孩子学习成绩上不来, 哪一个班主任能不着急呢。在老师的心目中他如果能把注意力的三分之一用到学习上就能一跃而成为班级里的上等生。所以我便开始对他展开教育攻势——首先, 上课经常提问他, 看着他慌乱地抬起头的那副模样心里真是生气。不用说, 问题当然答不上来, 同学们对他充满了歧视和失望。其次, 展开家长攻势, 去他家家访, 在他完不成作业的时候打电话给他的家长。还有, 经常把他叫到办公室询问他的近况并对他进行批评。
一段时间下来, 把这个孩子“折腾”得没精打采, 上课是“老实”了, 但是学习成绩并没见提高。我不禁反思起来, 难道他会是一块顽石, 这么用心地对他, 也一点儿没有感觉, 就不知道上进些吗?不, 还是从自身的教育方式找找原因吧。这样想着, 体会一下这个孩子最近的感受——同学们因他经常答不上老师的提问不愿跟他玩了;家长呢, 得知他在校的表现, 就在家里给他加压了;在其他老师眼里呢, 他更是出了名, 一去办公室老师们都逗他:“又犯错误了?”弄得他整天闷闷不乐的, 虽然上课不再溜号儿了, 也不那么有心思玩了, 但跟老师的距离越来越远了, 也没有把心思都用在学习上。是不是教育方式出问题了, 我在反思着。怎么把一个教师起码的心理战术给忘了, 连孩子心里是怎么想的都不清楚就急于对他展开教育攻势, 怎么会成功呢?老是急于对他提出一个又一个的要求肯定是行不通的, 一股脑儿地把大人们的思想强加在他身上, 他一下子怎么能承受得了呢?制订一个循序渐进的计划, 让他逐步地体会成功, 给他创造一个充满温暖的环境, 无论是在家还是在学校里, 都不让他产生自卑感, 这是首先要做到的。
于是我及时改变教育措施, 在同学中间给他树立自信, 他的聪明与机灵就是他的长处, 他虽然贪玩儿, 但在玩中也有不少新的见解, 比如经常发明一些新的游戏, 自己做一些新鲜的玩具。我就把他自己刻的木头剑、小手枪要过来在课堂上展示, 让同学们对他刮目相看, 原来他的小手还这么巧呢!在家长那里也一改报忧不报喜的方式, 把他最近的点滴进步汇报给他的家长。也不再叫他去办公室, 那样太伤害他的自尊心。在老师眼里这样做是对学生的关心和教育, 可是在学生们眼里经常被叫去办公室的孩子一定不是好孩子。
这样一段时间过去了, 他乐观自信起来, 也变得爱学习了。虽然学习成绩并没有达到突飞猛进的程度, 但是也明显取得了进步。同学们也喜欢跟他在一起了, 家长的反馈也不再是消极的。
经历了这么一场“教育风波”, 我不禁长出一口气, 差一点儿把一个好孩子毁掉, 虽然动机是好的, 出发点是积极的, 但是教育方法出了问题。急于求成, 只重结果不重过程, 缺少耐心的教育方式是不对的。经过这一阶段的磨砺, 我深深地认识到耐心对于一个教师有多么重要。
夏丏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时曾这样说:“教育之没有情感, 没有爱, 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 就不称其池塘,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让一位教师值得欣慰的不仅是自己获得了多少荣誉, 学生考了多高的分, 而是你为学生倾注了多少爱, 你是否能成为他们一生感激的人。播撒爱, 收获爱, 这个过程越来越让我着迷。我又想起一个学生。他是当时班级里彻头彻尾学不会的、毫无希望的一名学生。但就是他, 曾经作出一件让我备受感动又难以忘记的事。那是我们林业局第二小学刚成立那年的元旦, 学校给孩子们预订了一些食品, 其中有他们非常爱吃的干吃面。我照例每人发下去一份, 然后我们就开始开联欢会。联欢会过后, 送学生们去食堂就餐。由于家住得远, 我中午就不打算回家了, 所以又回到了班级。这时我发现在我的讲桌上放着一个纸袋, 纸袋是手工粘成的, 很粗糙, 上面歪歪扭扭地写着:“老师, 中年 (午) 的饭。”打开纸袋, 里面是孩子们最喜欢吃的干吃面。看字迹就知道是他, 是班里学习最吃力的这名学生。五年级的学生了, 竟然还能把中午的“午”写成“年”。哎!我的眼泪禁不住流了下来。想想以往我对他的训斥, 对他一段通顺的话都写不出来时的怒目圆瞪, 对他分辨不出应用题是加还是减、是乘还是除时无奈的叹息, 想想他曾带给我的挫败感, 想想他曾带给我的绝望, 仿佛都成了一个个笑话, 成了一个个辛辣的讽刺。已经成功地教育了他, 为什么感觉不到成功?播撒了爱, 也收获了爱, 为什么内心没有喜悦?就好像房间明明通着电, 却依然在黑暗中默默等待, 心里还在抱怨为什么停电一样。忽然间, 我有一种前所未有的释然, 何必追求十全十美呢?月亮还有阴晴圆缺, 更何况是我们的教育?教会了他如何做人, 教会他懂得回报、懂得感恩, 这不就是一种成功的教育吗?
教育就是这样, 当教师面对正值童年和少年的学生时, 应该让他们展示生命的灿烂、跃动、纯真与生机勃勃。这就需要教师用心去呵护他们生长的土壤, 用智慧去启迪他们纯真的心灵, 用阳光去照亮他们心中阴暗的角落, 使我们的教育环境和学生的成长空间更加宽松、更加透明、更加生机盎然。
现在, 我依然乐此不疲地在班主任的工作岗位上工作着、奋斗着, 为这份让我着迷的事业努力探索着, 渴望在工作中收获更多的惊喜和感动。
摘要:教育方法是需要教育者用心研究和探讨的永恒主题, 作为一名教师, 要用自己对教育理论钻研的恒心、对学生无限的耐心和爱心来诠释自己对教育的理解。
关键词:教育环境,因材施教,耐心,爱
参考文献
3.爱心与教育 篇三
关键词:自信心;爱 ;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9-0242-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9.154
苏联作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爱生是教师必须具备的美德,也是教师的天职。”孩子,一个家庭的中心,凝聚了太多的希望。当我们从家长的手中接过孩子的手时,一份安全的责任,一份让其健康成长的责任就已经在我们的心间牢牢刻下。每天对他们一声声的亲切问候,一个个阳光笑脸的绽露,一个个充满爱的抚摸,这些无不浸透着我们的拳拳爱生之心。
一、发现问题
开园初,我被调到了大三班,经过一段时间的熟悉,我发现了一位与众不同的幼儿。他叫小杰,个子较高,坐在第二组的后面。一次活动时,我提问了一个极其简单的问题,叫他回答,而他只是瞪着两只大眼睛望着我,一句话也不说。我以为他没听清,又说了一遍,结果还是一样。我继续开导他,并且教他说,如果不知道可以说“我不会”,但他还是一个字也不说,甚至连摇头也没有。我把这件事告诉了班里的另一位教师,她只是笑笑说:“这孩子一直这样。”从此后,我对他留心了,时时关注他。喝水时,后面的一个小朋友推了他一下,他没像其他幼儿那样争论,而是让到了一边;游戏时,别的小朋友又蹦又跳,而他只是站在一旁笑着看着;玩玩具时,有小朋友抢了他的玩具,他没像其他幼儿那样来找教师告状,而是选择了沉默。
二、探寻原因
我决心找小杰家长谈一谈。通过交谈,我得知小杰在家的表现并不是这样。他虽不像有的幼儿那样过分淘气,但也不是一个安静的孩子。他和爸爸妈妈在家也交流,甚至会讲一些幼儿园的事,也会和同村的一些小伙伴去玩,只是在陌生的地方,在人多的地方,他都是畏畏缩缩,选择沉默,尤其是幼儿园。家长也已发现了小杰的胆怯,其他教师也和他父母探讨过,家长也是多次和他谈,但都没什么效果。看着小杰妈妈那焦急的眼神,我的心被刺痛了。
三、爱与教育同步
(一)运用策略,创设机会,增强幼儿自信心
第二天是我接待的小朋友。那天小杰穿了一件新衣服,我微笑地摸着他的头,看着他的眼睛对他说:“这件新衣服真漂亮,你穿上真精神!是谁给你买的?”小杰开始楞了一下,随即腼腆地笑了,小声说:“是我妈妈买的。”那一天,我始终关注着小杰。地上有一张纸,我叫小杰捡起放到垃圾箱;要吃饭了,我让小杰帮我去抱碗;小朋友画画时,我让小杰帮忙收发彩笔;小朋友上厕所,我让小杰监督小朋友。那一天的小杰,脸上始终挂着腼腆的笑。
成功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成功的次数越多,学生对自己成功方面的评价就越高。经常获得成功的幼儿就具有自信的特征,而自信又能保证他们获得更大的成功。因此,我们要着力为幼儿创设能够充分表现自己和体验成功快乐的机会与条件。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常常让小杰帮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让他体验成功的喜悦,并常表扬他,还给他一些小小的奖品,让他知道,老师相信他的能力,让他意识到自己的确很棒。
幼儿缺乏自信,不善于和别人交流,不主动和别人交往,往往会受到同伴的排斥和拒绝。为此,教师要鼓励这些幼儿多与同伴交往,并教育同伴接纳、关心和爱护他们。小杰在班里没有朋友,我找了班里一位比较活跃的幼儿小超,他不仅聪明,深得教师的喜爱,而且还是班里的孩子王。我和他秘密约定,让他和小杰做朋友,我奖励他一本精美的故事书。没几天,小杰就和小超形影不离了。慢慢地,我发现小杰有了变化,他开始和旁边的小朋友说笑打闹了,慢慢也有了自己真正的朋友。
(二)运用鼓励和赞赏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罗伯·麦克纳马拉曾经说:“人脑和人心一样,朝着被赞赏的方向走。”鼓励和赞赏是一剂良药,它们可以帮助幼儿战胜困难,健康成长;鼓励和赞赏是一支润滑剂,它们可以改善师生关系,增进师生的情感;鼓励和赞赏是一支魔法棒,它们可以让幼儿走出自卑,让笑容绽现。幼儿需要鼓励和赞赏,对幼儿真诚地鼓励和赞赏,就是对他们的尊重。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我时刻关注着小杰,渐渐他有了细微的进步。我通过各种方式鼓励他,来增强他的自信心。他不知道怎样表达,我鼓励他,让他慢慢想,想好了再说;他回答问题了,我及时表扬他;他帮教师做事,我发他一些小奖品;他帮助小朋友了,我朝他伸出大拇指。终于有一天,小杰的脸上出现了自信的笑容。
(三)给予建议,家园共育,建立幼儿的自信心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光有幼儿园中教师的鼓励、表扬,而没有家长的配合,是无法培养幼儿自信心的。教师应与家长经常保持联系,了解家长的教养态度、亲子互动方式等情况,并针对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家长进行沟通。此外,还要鼓励家长及时向教师反映孩子在家的表现,以利于教师了解情况,更好地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小杰的父母都是农民,没有多少知识,孩子缺乏自信,不和别人交流,父母急在心里,却不知怎样改变现状。为此,我提出一些建议。如让孩子参与接待客人,给客人倒水,让孩子感到自己被父母和外人所承认,从而建立自信;带孩子去购物,让他帮父母挑选;扩大他的活动范围,让他多干一些与外人接触的事等。对小杰的点滴进步,家长要多表扬,事事多鼓励。通过试行,证明这些方法对小杰是有用的,小杰变得自信了,也乐于和别人交流了。每当小杰的父母对我说起小杰的进步时,那感激之情是溢于言表的。
面对着天真无邪、年龄尚小的幼儿,他们不仅需要我们的教育,更需要我们灿烂的笑容、温婉的声音、亲切的抚慰,我们给予他们的不仅仅是一种关爱,更是在播种一颗善良、纯真的种子。“幼儿老师像妈妈”,这是家长经常对、幼儿园教师讲的一句话,也许这也是对我们工作的最大认可和赞扬。
4.爱心与教育笔记 篇四
爱心与教育笔记1
第一次拿到《爱心与教育》,随意地打开一个章节翻看着,就被那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感情故事而吸引,似乎不经意之间有什么触动了我的心房。然后,把它放在枕边,细细地研读,那飞扬的文字一次次渗入到我心灵的深处。今天,我做在电脑前,桌子上就放着这本《爱心与教育》,在开始敲下第一个字以前,我情不自禁地再次抚摸着它,仿佛又一次和李镇西老师进行着心灵的对话,那么真实的感受到了爱心的跳跃,激情的脉动,诗意的挥发。
是啊,在书中,我读到了爱:每天定时给汪斌煮一个鸡蛋,开学前为每一个学生写一封信,每一个学生的生日献上一份真诚的问候……这是李镇西老师携着一颗爱心,走进学生的心灵,感受每一个孩子喜怒哀乐的结果。在书中,我更读到了教育中理应拥有但却久久失落了的东西,那就是教育的人情味!教育是心灵的艺术。如果我们承认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那么教育过程便绝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施展,而应该充满人情味;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充满着对人的理解、尊重和感染,应该体现出民主与平等的现代意识。虽然就学科知识、专业能力、认识水平来说,教师远在学生之上,但就人格而言,师生之间是天然平等的;教师和学生不但是在人格上、感情上平等的朋友,而且也是在求知道路上共同探索前进的平等的志同道合者。为万同的转变,与王铜的沟通,李镇西老师处处显示出这种平等,这种民主。
如果说现在的教师大多不爱孩子,未免太绝对了些。哪一个教师会否认自己是有爱心的呢?曾听说一位小学一年级的女教师,为了“严格要求”学生,竟在课堂上用胶布封住了说话的十几个学生的嘴巴!记者采访她时,她很委屈地说:“我也是为了学生好!”
教育需要爱,但是一种怎样的爱呢?我想不是溺爱,不是不平等的爱,而是一种在民主中的关爱。让我们象李镇西老师那样,在爱中体现民主,在民主中实施关爱吧!
爱心与教育笔记2
认识李镇西老师,还要从教育界流传的一句“北有魏书生,南有李镇西。”说起,读过魏老师的书,也听过他的讲座。但是对于李镇西老师却一直没有机会了解。没想到的是,虞城县中小学班主任培训竟然给了我这样一个机会。在这次培训中,教师发展中心给参培的班主任们精心准备了一份厚礼,那就是李镇西老师的著作——《爱心与教育》。第一眼看到这本书,我以为是一位教育专家的枯燥的理论知识,没想到打开他我就再也不舍得合上,我几乎是流着泪一口气看完的。因为我的内心始终涌动着感动,这种感动让我忍不住热泪盈眶,让我一次次审视着自己的内心。是这本书让我明白了爱是教育的主题,爱是教育的源泉。
我以前只知道教育需要“爱”,却不知道如何才能更好地表达这份爱。一直以来,我认为“严”才是真正的爱,因为有句俗话说得好:“严是爱,松是害。”所以,在我的课堂中,我决不允许学生有丝毫的怠慢,哪怕回一下头,我都认为这是违反课堂纪律的。看了李镇西老师的“童心是师爱的源泉”,才唤醒了我心中尚未完全泯灭的童心。我才真正认识到那是因为我缺少一份童心。一直以来,我一贯以成人的标准来衡量学生,以成人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希望他们变成我想象中的学生“小大人”,个个成为懂事、听话、尊敬老师、孝敬父母、多学习少玩的完美类型。孩子们成了我制造的模具中的工具。孩子们需要的是什么?我了解吗?不,我并不知道。而李老师呢?他能够在教育学生时“向学生学习”,他能够大声疾呼并真诚的实践着“请尊重学生的选举权”,他努力追求着“成为学生最知心的朋友”“回答学生最关心的问题”,他勇于在学生面前承认自己的错误,李老师说得好:“教育是心灵的艺术。如果我们承认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那么教育过程便决不是一种技巧的施展,而应该充满人情味;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充满着对人的理解、尊重和感染,应该体现出民主与平等的现代意识。虽然就学科知识、专业能力、认识水平来说,教师远在学生之上,但就人格而言,师生之间是天然平等的;教师和学生不但是在人格上、感情上平等的朋友,而且也是在求知道路上共同探索、前进的、平等的志同道合者”。……读着李老师的文字,感悟着他的心灵,回忆着自己的教学行为,我陷入了沉思:“亲其师,信其道”,古人尚却明白的道理,可我……实在汗颜。
我一直赞同“教师要爱学生,并且每时每刻爱每一个学生”的观点,李镇西老师对后进生的态度让我十分感动。他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真诚地热爱每一个学生,永远不对任何一个学生绝望。他坚持用自己的爱心温暖每一个被忽视,被伤害的心灵,帮助那些原本被扣上差生帽子的学生,一点一点找回生活的动力,重新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万同的故事就是李镇西老师用爱心教育,转化后进生最好的事例。在读万同的故事时,我几度流泪,为了让万同学习,李老师给他借来《烈火金刚》,让万同在听不懂课的时候抄写,又替他找来帮助人,一点点降低要求,看到他的一点点进步,就用“报喜单”激励他。在班里让学生用《我为万同的进步而高兴》、《我为万同的退步而痛心》的作文题目来关注万同,教育万同。在激励万同的同时,整个班级内充满着积极向上的氛围,更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这中高超的教育艺术让我佩服不已,我不禁感叹:遇到李镇西这样的老师,他的学生真幸福、真幸运!
李镇西老师在《爱心与教育》这本书中不止一次地提过这样一句话:要让别人因为我的存在而幸福。这是李镇西老师的座右铭,也是他教育学生做人的真理。读完这本书,深深地为李镇西老师的人格魅力而折服,同时也为他拥有渊博的知识而叹服。正如李老师所说:对于一个教师而言,推动教育事业发展应该有两个轮子,一个叫情感,一个叫思考。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努力向李镇西老师学习,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用爱心、真心、耐心对对待每一个学生。也让我的学生因为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爱心与教育笔记3
从孔子的“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到夏丏尊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从罗素“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能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得到发展”,到苏霍姆林斯基的“我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们教育理念各有不同,教育风格各有千秋,但是,我以为他们的精髓是一致的,那就是——爱即教育。
李镇西老师说:“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什么样的人才“富有人情味”呢?我认为是一个怀有仁爱之心的人。
我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走进她们的情感世界。课堂上,看到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不高时,我会因势利导,让自己变得时而可爱、时而搞笑、时而夸张、时而温柔、时而严肃、时而撒娇……让学生在我的角色转换中把枯燥的学习变得兴趣盎然;课间,看到孩子们围在一起“高谈阔论”,我会加入到其中,和她们分享我的观点和看法;饭后,看到孩子们在操场运动、游戏,我也会参与其中,和她们一比高下……在孩子们向我问好时,我一定大声地回应她们;在气温骤变时,我会下意识地提醒她们增减衣服;在他们因犯错受到批评之后,冷静下来的我会由愤怒又转为心疼,再找机会去安慰他们……
谁说小孩子不懂得感恩?当孩子们感受到了我对他们的爱,他们对我也特别的关心和照顾,时常跑过来安慰我,叫我不要太辛苦。倘若我上课的时候因嗓子不舒服而不能大声讲课时,她们会瞬间变得安静乖巧。如果哪天冲他们发了火,孩子们反过来会用小纸条、小插图、拥抱的方式来表达他们对我的爱。我和我的学生、我的课堂、我的课余生活都因为充满了“人情味”而变得丰富多彩。
李镇西老师在激励“优生”方面同样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一是尽可能多地让他们参入实践,以发现并发展自己的潜质;二是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挑战自我;甚至有意识设置一些困难去“折磨”他们,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让他们在一次次自己与自己“过不去”的过程中,体验到人生的乐趣与辉煌不光要战胜自我,更要超越自我。为了更好的锻炼提升“优生”的能力,让他们引领带动更多的同学进步,我做了这样一些尝试:
1、举行“拜师仪式”,发挥“小老师”的作用。
简单的拜师仪式,让“小老师”更有成就感和责任感,“徒弟”们面对“小老师”的无私帮助和悉心辅导,也会更好的约束自己,奋起直追。“小老师”代表分享了他们的辅导计划和方式,谈到了如何合理利用课余时间、怎样查漏补缺、不定期的和徒弟谈话、必要时进行心理疏导……他们的帮辅如此具体,如此用心。在“师徒结对”中,双方受益,于“小老师”而言,所学的知识得到再次消化巩固,还提高了自己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于“徒弟”而言,有了一个亦师亦友的好伙伴,课上没有弄懂的问题可以得到“小老师”儿童化的补习,他们的讲授往往比老师更通俗易懂,因为他们用的是纯儿童化的语言。我的共同进步的目标也得以实现。
2、把自习时间留给班干部管理。
每天的语文自习时间,如早读、午自习,班长或是语文课代表会把当天的学习任务写在黑板上,并坐在讲桌前维持纪律,在我值班或是处理其他事情的时候,也能保证学生学习任务明确,教室纪律良好。如果学习任务完成的不理想或是纪律糟糕时,我会佯装生气,找当值的班干部,让她们自己找问题,找原因,想对策,并对他们提更高的要求,让他们变压力为动力,变“老师要我这样做”为“我应该这样做”、“我可以做的更好”。学生的管理让我有更多的时间思考自己的教学得失,事半功倍。
在《爱心与教育》这本书的最后,李镇西老师说:“人不能没有原则,但要拥有自己的原则,首先必须学会感动。做一个善于感恩和感动的人!”虽然我从事教育工作的时间不长,但是让我感恩和感动的人和事很多。
一日,我在改作文的时候,看到谢馨玥同学的文章,我特别感动,她是从红星小学转来的孩子,文中她记叙了两年前在红星小学发生的事情。那时我在红星小学任教,她还是个二年级的小姑娘,每到周四,我总会给住读的小姑娘梳头发,这样的小事被小姑娘深深记在心里,并感恩在怀。小小年纪竟有一颗感恩之心,着实让我意外和感动。
一天,我收到李想妈妈的微信,信中这样写到:李想告诉妈妈长大以后要当和朱老师、颜老师一样棒的老师!李想妈妈感谢两位老师对孩子的引导和对学生做出的榜样。家长能把我们对孩子的教诲和关爱铭记在心,说出这般感谢的话语,怎不让我惊喜和感动?
今年是我加入洛阳教育的第三个年头,在此,我要感谢洛阳教育的各位领导,谢谢你们对我的信任、鼓励和引导;我同样感谢与我朝夕相伴的前辈们,谢谢你们对我的包容和不吝赐教,谢谢你们对我工作的帮助和支持;我也要感谢和我年龄相仿的小伙伴们,谢谢你们的陪伴,正是你们的陪伴让我倍感温暖。我热爱教育事业,不仅仅是因为天真无邪的孩子,还因为洛阳教育这个温馨的大家庭。
《爱心与教育》叙述的是李镇西老师自己的教育故事,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看到了我们身边很多老师的影子。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会不停地从教育家的论述中汲取教育的精华,我会不断地向身边的老师请教,虚心学习,保持对教育的初心,同时也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心中有爱,眼中有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深受学生爱戴的老师。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2000字
从孔子的“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到夏丏尊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从罗素“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能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得到发展”,到苏霍姆林斯基的“我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们教育理念各有不同,教育风格各有千秋,但是,我以为他们的精髓是一致的,那就是——爱即教育。
李镇西老师说:“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什么样的人才“富有人情味”呢?我认为是一个怀有仁爱之心的人。
我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走进她们的情感世界。课堂上,看到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不高时,我会因势利导,让自己变得时而可爱、时而搞笑、时而夸张、时而温柔、时而严肃、时而撒娇。让学生在我的角色转换中把枯燥的学习变得兴趣盎然;课间,看到孩子们围在一起“高谈阔论”,我会加入到其中,和她们分享我的观点和看法;饭后,看到孩子们在操场运动、游戏,我也会参与其中,和她们一比高下。在孩子们向我问好时,我一定大声地回应她们;在气温骤变时,我会下意识地提醒她们增减衣服;在他们因犯错受到批评之后,冷静下来的我会由愤怒又转为心疼,再找机会去安慰他们。
谁说小孩子不懂得感恩?当孩子们感受到了我对他们的爱,他们对我也特别的关心和照顾,时常跑过来安慰我,叫我不要太辛苦。倘若我上课的时候因嗓子不舒服而不能大声讲课时,她们会瞬间变得安静乖巧。如果哪天冲他们发了火,孩子们反过来会用小纸条、小插图、拥抱的方式来表达他们对我的爱。我和我的学生、我的课堂、我的课余生活都因为充满了“人情味”而变得丰富多彩。
李镇西老师在激励“优生”方面同样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一是尽可能多地让他们参入实践,以发现并发展自己的潜质;二是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挑战自我;甚至有意识设置一些困难去“折磨”他们,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让他们在一次次自己与自己“过不去”的过程中,体验到人生的乐趣与辉煌不光要战胜自我,更要超越自我。为了更好的锻炼提升“优生”的能力,让他们引领带动更多的同学进步,我做了这样一些尝试:
1、举行“拜师仪式”,发挥“小老师”的作用
简单的拜师仪式,让“小老师”更有成就感和责任感,“徒弟”们面对“小老师”的无私帮助和悉心辅导,也会更好的约束自己,奋起直追。“小老师”代表分享了他们的辅导计划和方式,谈到了如何合理利用课余时间、怎样查漏补缺、不定期的和徒弟谈话、必要时进行心理疏导。他们的帮辅如此具体,如此用心。在“师徒结对”中,双方受益,于“小老师”而言,所学的知识得到再次消化巩固,还提高了自己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于“徒弟”而言,有了一个亦师亦友的好伙伴,课上没有弄懂的问题可以得到“小老师”儿童化的补习,他们的讲授往往比老师更通俗易懂,因为他们用的是纯儿童化的语言。我的共同进步的目标也得以实现。
2、把自习时间留给班干部管理
每天的语文自习时间,如早读、午自习,班长或是语文课代表会把当天的学习任务写在黑板上,并坐在讲桌前维持纪律,在我值班或是处理其他事情的时候,也能保证学生学习任务明确,教室纪律良好。如果学习任务完成的不理想或是纪律糟糕时,我会佯装生气,找当值的班干部,让她们自己找问题,找原因,想对策,并对他们提更高的要求,让他们变压力为动力,变“老师要我这样做”为“我应该这样做”、“我可以做的更好”。学生的管理让我有更多的时间思考自己的教学得失,事半功倍。
在《爱心与教育》这本书的最后,李镇西老师说:“人不能没有原则,但要拥有自己的原则,首先必须学会感动。做一个善于感恩和感动的人!”虽然我从事教育工作的时间不长,但是让我感恩和感动的人和事很多。
一日,我在改作文的时候,看到谢馨玥同学的文章,我特别感动,她是从红星小学转来的孩子,文中她记叙了两年前在红星小学发生的事情。那时我在红星小学任教,她还是个二年级的小姑娘,每到周四,我总会给住读的小姑娘梳头发,这样的小事被小姑娘深深记在心里,并感恩在怀。小小年纪竟有一颗感恩之心,着实让我意外和感动。
一天,我收到李想妈妈的微信,信中这样写到:李想告诉妈妈长大以后要当和朱老师、颜老师一样棒的老师!李想妈妈感谢两位老师对孩子的引导和对学生做出的榜样。家长能把我们对孩子的教诲和关爱铭记在心,说出这般感谢的话语,怎不让我惊喜和感动?
今年是我加入洛阳教育的第三个年头,在此,我要感谢洛阳教育的各位领导,谢谢你们对我的信任、鼓励和引导;我同样感谢与我朝夕相伴的前辈们,谢谢你们对我的包容和不吝赐教,谢谢你们对我工作的帮助和支持;我也要感谢和我年龄相仿的小伙伴们,谢谢你们的陪伴,正是你们的陪伴让我倍感温暖。我热爱教育事业,不仅仅是因为天真无邪的孩子,还因为洛阳教育这个温馨的大家庭。
《爱心与教育》叙述的是李镇西老师自己的教育故事,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看到了我们身边很多老师的影子。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会不停地从教育家的论述中汲取教育的精华,我会不断地向身边的老师请教,虚心学习,保持对教育的初心,同时也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心中有爱,眼中有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深受学生爱戴的老师。
爱心与教育笔记4
在这个寒假中,我读完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我深深感动于李镇西老师高超的教育智慧、朴素的而执着的教育情怀、一个个教学事例,犹如阵阵暖流涌入心田,他高尚的人格魅力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路,让我的人生目标和教育目标更加明朗。但是更多的是我们教育行为的改变。读完《爱心与教育》对我最大帮助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受益终生的话——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第一次读到这一句话是在李老师转化万同的案例中。那一刻,我惊羡于李老师追求完美的思想境界,“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这不仅是一句承诺,而且是一种甘于付出的奉献、是一种宽广的胸怀。这一句话太精彩了!我决心以此句话为导向,引导我班的孩子慢慢学做一个“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的人。我想,如果一个孩子心中萌生了这样的思想,他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中,都会竭尽全力做有意义的事情,哪怕是一个甜甜的微笑、一句亲切的问候,如果人人都有了这样的意识,在一个班集体里生活学习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啊!
二、教会我包容问题学生。
之前,对于问题学生心生厌恶,在情感上很难理解他们。当他们做错了事情,经常采取训斥与批评的方式,很少考虑他们内心的感受。从李老师转化万同的案例中我发现了自己曾经的冷漠,对于犯错误的孩子感情基调是讨厌、是恨,那是极其错误的教育方法,是无效的教育。如果能像李老师一样从根本上去了解问题学生的成因,去倾听问题孩子内心的声音,他们犯错误的几率一定会逐渐减少的。我们当老师的不能只喜欢优秀的学生,那些脾气暴躁、性格掘强、有毛病、有缺点的孩子是最需要老师去关心、去帮助的。
李老师对教育故事,自然真切,浓浓的师生情包蕴在字里行间。从饱含深情地文字中,我似乎窥见了李振李老师教育成功的秘密只在一个“爱”字。读这本书,最为打动我的是李老师对学生深深的牵挂及与学生心与心的交融。李老师用真情和学生沟通,一颗真诚的心感染者无数颗幼小的心。读《爱心与教育》我的心情五味杂陈,有喜、有悲、有笑、有泪。
《爱心与教育》全文没有深奥难懂的理论,一则则真实感人的教育案例凝聚着李老师博大的教育情怀和对教育现象细致而深入的思考。合上这本书,诸多的内容和细节都记不清了,但李镇西老师对教育事业的钟情、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爱已深深地植根于我的心中。在心得一个学期,我会秉承着他的教育思想踏步向前。
爱心与教育笔记5
花了一些时间,终于把《爱心与教育》读完了,良久无言。我想,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不是“感动”,而是“震撼”!这不是坐在书斋里的玄妙之思,不是讲席上的高声布道,而是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文字,是被汗水浸泡过的文字,是蘸着泪水与欢笑的文字,每一页都写着这样的字眼:“爱心”、“良知”、“思考”、“责任”、“忧患”
这是我一直在寻找的文字:没有屠龙的玄虚,没有弄巧的文笔,没有油滑的高调,没有剪切的痕迹这是我所熟悉的文笔:朴素中闪烁着华美,流畅中渗透着忧虑,峻急中深藏着思考,舒展中流动着智慧这样的文字是生活之树上最大的果,实践的枝头最美的花!一个教师,能够做到书里面所写的这些已经相当不易了,在做到这些的同时,又能够有丰厚的理论素养,能够以一种高度的自觉意识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就更属凤毛麟角!
《爱心与教育》应该怎么读?我以为,应该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时时反观自身,反观自己与镇西师之间的差距,我们才能走出浅薄,走出自满,走近学生,走进教育!感受很多,难以一一述及,这里选一则印象最深的故事和一点思考,算是给自己交上的一份沉重羞愧的答卷。
《爱心与教育》最能打动人的故事是什么?是每天煮给汪斌的鸡蛋,还是特别感人的生日祝福?是宁玮带给我们的感慨,还是对伍建的那份爱传递给我们的感动?都是,但是最能打动我的,毫无疑问,是万同的故事。在我眼里,一个教师“制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师道中不乏煽情高手,但一个教师,能够长期地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这样地对待一个学生,难!这份长达五十页的转化一个学生的教育手记,是我迄今为止见到过的最翔实最感人的后进生转化手记。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在想,我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这样的学生,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这么一问,羞愧无比!在万同的身上,我看到了转化一个差生到底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信心。万同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朝哪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出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教师。
李镇西老师不论是对“后进学生”的转化,还是对“优秀学生”的培养,李老师的爱无不渗透其中。他到底有怎样的魔力,缘何让学生们对他终生难忘。是高深的思想,是非凡的能力还是独特的个性?这是值得让我认真思索的问题。是啊,一个专业知识扎实,人格魅力不同寻常的老师也许会吸引学生,让学生去敬畏他,喜欢他,但能够达到李镇西老师这样跟学生成为一生的知己的老师却为数不多。当一位老师开始真正爱自己的学生的时候,他就会凭借这种深深的爱,去注视他们成长中的每一个细节,去感知他们的苦恼和困惑,甚至为解决这些问题而费尽心血。正如他所说:“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受孩子忠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富有人情味的人。”
爱学生,不是挂在嘴上的口号。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善于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苏霍姆林斯基曾在《巴甫雷什中学》中这样说过:“每个孩子都引起我的兴趣,总想知道,他们的主要精力倾注在什么方面,他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有哪些快乐和痛苦等等。我的小朋友圈子一天天扩大,并且像我以后才意识到的那样,连我不曾教过课的那些孩子也成了我的朋友和受我教育的了。”他因自己小朋友圈子的扩大而兴奋,因走到小朋友的心灵深处而带给他们快乐,而感到无比幸福。这些不是凭借功利性的目的而做教育的人所能真正体会到的。李镇西老师曾经这样写道:“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朴素的道理——教育者的尊严是学生给的!”他所做的一切,证明了这句话的价值。我想说,教育者的快乐也是学生给的。一个真正走进学生心灵世界的人会把学生的幸福当作自己的幸福,把学生的不幸当作自己的不幸。
几年的教学,让我渐渐明白,老师的行为在学生们的心里会种下怎样的印象。以前我的两个课代表喜欢冲着那些学习后进的学生大喊大叫,我发现之后并没有当着大家的面批评他们,而是先让他们停止叫喊,然后走到这名看似有错的学生跟前轻轻地询问缘故。之后我的课代表意识到他们的这种做法并不能顺利解决问题,反而会把矛盾激化,她们不但向我承认自己做得不够好,还提出了创新性的解决办法。一次日记中,他们曾这样写道:“长大之后我也要当一名教师,当我的学生犯了错误时,我不是先去责骂他,而是先问明原因,然后虚心地教给他解决问题的正确办法。”知道到他们能这样想,我很欣慰。
在独生子女日益成长为社会建设者的同时,我们才渐渐发现他们责任感的缺失和爱的缺乏。真诚与善良似乎在这个社会成了一种无能的表现。看看时下充斥的书籍,多半是为升学而准备的辅导书,其次是幽默故事书、漫画书,真正净化学生心灵的书籍少之又少。随着年龄的增大,他们懂得如何张扬个性,而不知如何感恩父母;他们知道要考上大学,却不知考上之后该做些什么;他们明白要踏实工作,但方向在哪里却从来都不明确。这分明是一种责任心与爱心的缺乏。现在国家意识到了这一点,开始实施素质教育,我们作为教师恰好可以抓住这个机会,教会学生如何去爱,爱世界,爱国家,爱校,爱家,爱父母,爱自己,爱身边的每一个人。只有在一个充满仁爱的大环境里,我们的班级才会更加团结,学校才会更加繁荣,家庭才会更加和睦,社会才会更加和谐,才不会让那些正直善良的孩子走上邪路。
李老师的教育手记,让懂得了理解的微笑,平等的交流,内心的宽容,真诚的关怀,不仅仅是为了当一名好老师应该这样做,而是发自心灵深处的爱的驱使,让他自然而然地去做一切。正如李老师所说“爱心与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他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凭着对教育的一份执著,对爱的一种坚持,把幸福与快乐送达每一个孩子的心中。我们会以李镇西老师为榜样,努力做教育这趟列车上的爱心传递员,让真诚、善良、友爱陪伴学生走过以后的人生旅程。
5.读爱心与教育有感 篇五
近日,我细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这本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教育学会科研成果一等奖的教师手记,我曾被许多人感动过,但从没有如此感动过一个平凡的老师。李镇西是平凡的,他的生命之中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没有可歌可泣的事迹,他和许多教师一样,在一个培育孩子的战线上努力地探索。但李镇西又是不平凡的,他的不平凡在于他执着的爱心,在于他洞察孩子心灵的韧性,在于他教育学生的艺术,在于他以心换心„„民主、科学、个性,简单的六个字,却让李镇西老师书写得淋漓尽致。
这本书中的故事让人感到真实,而只有一个真实的人才能够写出那么一本真实的书。我一直认为,最有资格评价一名教师好坏的只有他的学生。书中的学生是这样描述他眼中的李老师的:是啊!我们尊敬李镇西老师,但决不仅仅因为他是一名老师,更在于他是我们的“镇西将军”,是我们的“老李”。我们因为他具有正直、纯朴、勇于进取、敢于创新等实实在在的品质而尊敬他,因为他那杰出的才华而佩服他,因为他那令我们折服的教育思想感激他,当然,还有他的激情,他的幽默,他的“孩子气”„„都让我们感到亲切因而敬重他。但这一切决不是对他的顶礼膜拜,而是在三年朝夕相处、互相了解的基础上,产生的朋友般的真挚情意。我们把他当作一个有血有肉、感情丰富甚至有缺点的人,而不是把他看作一个至高无上、完美无缺的神;我们更多的是把他当作知心朋友,而忘了他是老师。正因为这样,我们将永远拥有一位实实在在的朋友——老李,而不是只在高中三年拥有一个班主任和语文老师。还有一个多月,我们就要高中毕业了,李镇西老师将不再是我们的“老师”了,但他将永远是我们真诚的朋友!我想作为一名老师,能够得到学生这样的一段评价远远比一张荣誉证书来得不易,而文中的“老李”这一称呼应该比“优秀教师”这样的称号来得更让人觉得心暖吧!读完了《爱心与教育》,受其感染,我又特意爬到网上浏览了可能见到的关于李镇西的帖子,李老师的博士导师是苏州的朱永新教授,教授有句名言: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形成自我教育的人格。无疑李镇西是教授的理想学生,在《爱心与教育》里,他更象一个孜孜以求的学生,学生成了他每日必照的镜子,学生成就了李镇西,李镇西也培养了形色不一,成就不一的学生。成为李镇西的学生是幸运的,我能够感受到杨嵩苦求成为他的学生,黄金涛不悔成为他的朋友,万同内心里要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这和李镇西的人格魅力有关系,而这种魅力强烈影响了他的学生成长。教授说过:教育需要激情,需要全身心的投入与无私的奉献。网络里有一篇火药味极浓的“镇西走了”,然而就在4月里,李镇西重新回到了讲台,回到了学生中。听其言,观其行,作为一个普通教师无法不生出由衷的赞叹和喝彩,李镇西太少,我们理当珍惜,好好地学习!
教育是人的教育,给每个孩子以尊严,给每个孩子搭建不同的起步平台,“让每个孩子享受到学习的幸福”,李镇西做到了。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几千年就存在的教育思想,可在我们大多数教育工作者的身上,却显得是如此的苍白。确实,我们每个人需要提高的太多了,无论是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还是专业精神,都需要我们不断强化努力,丰富自己。特别是在专业技能和专业精神上,需要我们有较高的教育艺术和方法,有足够的耐心、爱心和恒心。只有这样,我们每个人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教育者。
6.读《爱心与教育》心得 篇六
——今天怎样做教师刘香字
俗话说,最是书香能致远,作为一线教师,我选择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一书,读后真是满心的感动。
李老师这本书,用我所熟悉的文笔,流畅中渗透着忧虑,舒展中流动着智慧,不仅让我看到了一位教师的爱心和真心,更多的是看到了全面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在一切都需要提高的今天,似乎教师的角色变得越来越复杂了,让我们许多的教师面对自己的工作不知所措,好在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李老师的《爱心与教育》就给我们这些在教育一线苦苦摸索的教师们送来了一剂沁人心脾的良药。我一路阅读着,也不断的被感动着;一路反思着,并不断的追问着:自己有多少耐心来对待班里的问题学生,来对待他们身上那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我会容忍问题学生犯错误的反复吗?我想我不会,我会伤心,会放弃,会以“教育不是万能的”为自己的不负责任寻找着措辞。但书中李老师的话语,无时无处不体现着他的睿智和深邃,而这些恰恰是我们这些教师所欠缺的。人们给予教师很多神圣的称谓,像“教师是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辛勤的园丁”等,然而今天,社会的大环境考验着我们每一位教师,重塑教师形象,还教师与教育最本真的面目是我们每一个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尤其是新课改背景下的今天,我们教师该怎样做,李老师给我们迷茫的心灵以鸡汤似的同化,让我们对自己的要求有了更高的标准,使我认识到学生是教师的幸福之源。很多时候我总感觉,教育其实就是一种含蓄而明朗的暗示,以及暗示之后充满信心的期待。
7.用爱心做教育 篇七
一、要言传身教, 以诚取信
孔子说过“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言传是身教的基本方式, 身教是言传的有效手段。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话语“老师自己都做不到, 还要求我做!”可见, 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很大。《中小学教师行为道德规范》里就明确规定教师要作好学生的表率作用, 教师要以身作则。所以, 班主任一定要言而有信, 言而有度。言必行, 行必果。只有这样才能在学生心中树立良好的形象, 建立起崇高的威信。所以, 当我要求学生做到时, 我总是首先要求自己做到。如我要求学生不迟到, 我就会在学生到校之前到。老师的这种示范表率作用在学生的身上会转化为一种巨大的教育动力, 这样, 班主任就能在他的学生中享有崇高的威信。作为一名教师, 除了在言行举止、衣着穿戴方面要为学生的表率外, 还要加强自身素质修养的提高。为了更科学、有效地管理班级, 少犯错误, 我不断加强自我修养, 注重自身良好品德的形成, 以身作则, 一视同仁, 让学生信服, 努力增强自己的亲和力, 使自己的非权力性影响持久而深远。
二、关心学生、热爱学生
冰心说“有了爱便有了一切。”热爱学生是班主任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和起点, 师爱是滋润学生心田的甘泉, 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 是连接师生情感的纽带。班主任爱生爱班, 首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 了解学生的性格、学习、生活、健康状况、家庭情况等, 与他们多交流、沟通。我曾经带的一个班, 班上有个学生叫李委, 他常违反纪律, 加之脾气暴躁, 令不少老师厌恶, 有一次他在周记中写道:“我是不是很差, 无药可救了?在学校, 同学们和老师对我有偏见, 觉得我很坏, 不愿接近我, 我感到很郁闷……”我看后, 马上给予了深情的答复, 与他谈心, 发现他有变化, 便在班上表扬了他。说不清的多少次与他促膝而谈, 最终我的关怀融化了他倔强的心, 他变得懂事了, 劳动积极了事实学习也用功多了, 并且和我亲近了许多。这证明, 尽可能多地关心、热爱学生, 才能获得学生的理解和支持。
三、建设一个优秀的班集体
班级是学校教育和管理的基本单位, 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对学生的健康发展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形成一个良好的班集体, 需要班主任做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
1. 让学生自己充分明确自己班级的目标。
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应该有一个集体的奋斗目标, 这个目标应是远期、中期、近期目标的结合, 只有全班学生参与制订, 才有真正的集体目标, 他们的积极性才能真正地被调动起来, 他们的个人目标和班集体的目标才能很自然地整合一致。这样, 才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 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
2. 发挥班干的核心力量。
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必须拥有一个坚强的核心。学生集体能否形成往往取决于能否形成一支为班集体成员所信服、所拥护的班干部和团结在班干部周围的一批积极分子。有了这个核心才能带动全班同学去努力实现集体目标。
3. 必须实行班级管理民主化、细致化。
只有细致入微, 才能使班级管理见成效, 但是, 这种细致入微的管理并不是独断专行, 还应充分发挥民主。
四、重视“家”“校”合力教育
学生的成长过程, 需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每当我接到一个新班级, 都会尽快了解学生的情况, 其中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家访。每学期我都要利用周末或寒暑假进行家访, 了解学生所处的家庭环境、父母亲的教育方式、学生成长过程的思想变化等, 收获挺大。可能因为信息时代, 老师和家长交流的方式挺多, 家访的老师数目减少, 使得我的家访让一部分学生和家长感到意外和感动, 家访后有的学生变化很大, 效果非常好。如果我发现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妥, 我会给予适当、合理的提醒和建议, 并取得他们的配合, 力求达到家、校合力教育的最大效果。
8.爱心教育在《品德与生活》的应用 篇八
关键词:课程;品德;生活;爱心教育
曾看到过这样一幕情景:一位母亲给他七八岁的孩子买了饼干,孩子把饼干一把抓在手里,怎么也不肯给妈妈尝一口。妈妈故意咬了一口孩子手里的饼干,结果孩子大发脾气,非要妈妈把饼干吐出来不可。这位妈妈无比感叹地说:“你看,这孩子真没良心,我对他这么好,什么都依着他,有点好吃的都给他留着,可他一点都不会体贴大人。长大了真不知道会怎么样……”
这位家长的感叹确实令人深思。为什么现在有些孩子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却舍不得对别人付出一点点爱?原因是孩子缺乏爱心,这是不注重对孩子进行爱心教育造成的结果。
爱心,即关爱他人之心,它有许多外在的表现形式,更蕴含着丰富的内涵。从广义上讲,是指爱祖国,爱社会,爱学校,爱父母,爱同学,爱社会一切需要关心和爱护的人。
一、教师要做爱心教育的楷模
要让学生有爱心,教师自己必须有一颗博爱之心,言教不如身教。教师的爱心,以热爱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为基点,进而热爱教育对象,并施以正面教育,以雕塑学生美的灵魂为目标,这是人类最纯朴的爱的情感的升华,也是做好德育工作、发挥教育工作者的主导作用、培养对社会有用人才的客观需求。
1.教师以身立教
新课程要求教师将自己的角色定位在引导者上。教师的价值更多地体现在对学生道德、人格的影响方面。教师对学生实施教育,要具备良好的教育心态,要把关心、尊重、爱护学生放在首位,要用完美的人格,高尚的师德去影响和感染学生。新一代的教师更要有高尚的行为,在品德方面以身立教,把真、善、美作为自己永恒的追求。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教师把学生造成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在当代,教师的价值,应体现在其道德情操与知识水平、教学能力的完美的统一上。
2.情感感染
人的情感总是相互感染的。情感感染就是教师不但用自己健康美好的情感与言行去感染学生,而且充分挖掘教材,积极促进学生间的交往,使良好的情感相互感染,不断增强。一位教育家说:“教师与学生的脸是相对的,感情不能对立。”教育学生最重要的秘诀是爱。
二、精心设计载体,激发学生的爱心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遵循学生生活的逻辑,以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教育家陶行知有精辟的论述:“过什么生活便受什么教育:过健康的生活便受健康的教育……我们可以说,好生活是好教育;坏生活是坏教育;高尚的生活是高尚的教育;下流的生活是下流的教育;合理的生活是合理的教育;不合理的生活是不合理的教育;有目的的生活是有目的的教育;无目的的生活是无目的的教育。”因此,从学生实际生活出发,精心设计爱心教育载体,是培养学生爱心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
1.创设爱的环境
所谓爱的环境,主要是指爱心教育中出现的,能给教师及学生强烈感觉的一种精神表现或景象,是以爱心为主导的群体态度和情感的综合反映,是培养学生爱心所特有的无形的氛围。在具体教学中,通过交流、演讲、知识竞赛等形式,加深对爱心的理解,体验爱心的重要和丢失爱心的危害;采取辩论、对话、故事、小品、检查对照等形式,设置情境,使学生明辨善恶,提高认识,引导行动;利用雪景、星空、春色等来欣赏和感受大自然的美;通过在故事会上宣讲古今名人爱国爱民的事迹,使学生与榜样产生共鸣与情绪体验,激情明理,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树起一座“爱”的丰碑。
2.开展形式多样的爱心活动
坚持不懈开展“爱心教育”和“关爱活动”,使广大学生在关爱活动和爱心体验中受到了较好的“爱心教育”,这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与熏陶,起到了润物无声的效果。如,开展“爱心周”“爱心大行动”活动,成立“爱心基金会”等,使部分品学兼优而家境贫寒的学生得到了爱心援助。捐一样礼品,捐一份爱心,买一件礼品,献一份爱心,为的是奉献一点爱心,为帮助他人尽绵薄之力,从而唤起学生对“爱”的认识,培养学生懂得“爱”,会“传递爱”和“输出爱”,知道只有具备“爱心”的人才是人格完整的人。
3.鼓励学生写体验日记
每次教育活动结束后,让学生把收获表达出来,并针对他们的心得体会再进行指导和引导。学生每次遇到困难时,总是自我总结教训,教师采用延迟评价和分解评价的方法,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补偿练习,以激起他们积极的心态,帮助学生找到自身的亮点,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在具体操作上,通过制作富有童趣、图文并茂的“星星你真棒”德育橱窗,定期开展评荐“体验之星”活动,编辑生动活泼的爱心体验小报等形式,促进学生积极写体验日记,以再体验得到爱的升华。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内容丰富,灵活多样的综合课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爱心教育主线,把爱心教育贯穿教育活动之中,培养学生理解人、关心人、尊重人的高尚品格,激发学生热爱同学、热爱师长、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人类的高尚情操。
参考文献:
刘旭东.生活世界理论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J].教育理念与实践,1999(07).
【爱心与教育】推荐阅读:
爱心与教育的读书感悟09-28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一10-22
李镇西爱心与教育读后感07-31
读爱心与教育心得读后感09-02
爱心与智慧班主任教育故事读后感08-25
学校的爱心教育特色08-02
爱心与责任教师演讲稿08-17
小学师德演讲比赛演讲稿:爱心与责任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