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优秀教学设计(通用10篇)
1.颐和园优秀教学设计 篇一
颐和园初中优秀作文
穿过一道拱门,一片荷花池便跃入眼帘。亭亭玉立的荷花和底下脉脉的流水,让人感觉到一片绿意盎然和蓬勃的生机。
这便是我颐和园之游的开始。眼前一条望不见尽头的长廊向前方延伸。左边不远处,便是波光粼粼的湖水,右边则是一片青绿的山,山中掩映着一座座亭台楼阁,气派不凡。
踏上皇家园林颐和园最具代表景物的长廊,我便惊叹建筑师的妙手和画师的如椽巨笔。别致、幽雅、古色古香,是这条匠心独运长廊的特征。每个天花板上都绘上了各种图画,而且一条长廊下去无数个壁画绝不重复,各有各的内容。穿越这条长廊,就会不自觉地陶醉于古代画师那精妙的话笔间,进入到那画所描绘的意境中。就这样昂着头一直走,不知走了多久,却依然觉得别有洞天、意犹未尽。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依依不舍地离开长廊到一边的山上去体会古代帝王休闲的感觉。
沿着一条鹅卵石砌成的石板路向上,两边绿树荫荫,将烈日的威力挡住,不由令人觉得暑气顿消。来到半山腰的一个大殿,进去后发现这儿的建筑其实跟故宫没什么区别都呈现出皇家的气派。不过,座落在山色之中,却也别有一番景致。站在大殿前眺望山下,可看到波光粼粼的湖面上百舸争流千帆竟发。我不由的加快了脚步,来到了湖边。
来颐和园,最重要的最美妙的当然要数游湖了。此刻,泛舟湖上,吟咏着苏东坡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诗句,观赏着湖中的美景以及颐和园的其它景观,真是妙趣横生、惬意无穷。眼前仿佛闪现出当年皇帝与爱妃及众臣泛舟湖上其乐融融的情景,此时,正好远处一艘大型石船清宴舫映入眼帘,哦,这不正是古代帝王建造的豪华游船吗?今天,作为古迹,它让我们饱览了眼福。荡漾湖中,享受凉风阵阵吹拂,真让人流连忘返啊!这时,回望岸上那条长廊全景,犹如一条巨龙般穿行于树木景物之间,贯穿了整个颐和园。而那山间宫殿在重重绿色的簇拥之下,更显雄伟、幽雅。果然此刻身在其间与身在其外观赏的景致大不相同。划了一个小时的舟,饱览了颐和园美丽的景致,觉得它和故宫一样都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杰出的智慧。而故宫显得肃穆、庄严,颐和园则有一种灵性,一种飘逸,一种超凡脱俗、令人心醉神迷的美丽。
随着游船的靠岸,颐和园之游也画上了句号。但我想,颐和园的美丽景致,在我的脑海里是永远也抹不掉的。
2.颐和园优秀教学设计 篇二
《颐和园》是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组课文中的第二篇, 是一篇描绘北京颐和园美丽景观的游记。课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 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 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采用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 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根据每处景观的特点, 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描写。
●学生分析
四年级学生的生活阅历一般较浅, 好奇心强, 思维定势少, 他们喜欢观察、发问、探索、质疑, 更喜欢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 尤其是自己的发现。语文学习已由字、词、句过渡到段落, 思维的特点也由具体形象逐步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 但完全利用符号学习知识并解决问题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好的做法是将符号所表达的知识尽可能以生活实例的形态呈现出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会认写生字;能够正确读写、理解并运用生词;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一段自己喜欢的课文;能够通过课文的语言文字感受颐和园的美。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颐和园景点的学习过程, 学会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分别描写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阅读课文, 感受颐和园的美, 陶冶情操, 增强民族自豪感, 激发探究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兴趣。
●教学过程设计
语文教学平台是一个专门的、集成的教学环境。专门是指, 该平台的功能设计专门针对语文学科知识、语文教学规律以及语文教学需求;集成是指, 该平台将零散的文本、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数字化资源集中设置。该平台既可以由教师在教学中使用, 也可以由学生在自主学习时使用。这样的教学环境是课堂的延伸, 是促进学与教沟通的桥梁。这些特点都将在以下的教学过程设计中得到体现。
第一课时
1. 导入新课
视频展示颐和园的著名景观。
师:颐和园原名清漪园, 是清代皇家园林, 位于北京西郊, 距城15公里。它是中国现存最大的一座园林。今天就让我们寻着作者的足迹, 一同来饱览颐和园的美景。
整合点:在信息技术条件下, 除了静态的图片外, 还可以利用动画、视频动态地展示颐和园的景象。在相同的时间里, 动态资源比静态资源提供的信息量更大。因此, 在导入新课阶段, 利用动态资源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2. 初读课文, 学习字词
本课的生字词教学, 需要学生读准字音, 认清字形, 掌握笔顺以及学会组词、造句。
整合点:
(1) 掌握笔顺。语文教学平台中的笔顺工具以动画的形式展现汉字的书写顺序, 可重复操作, 并设置书写速度 (如图1) 。教师在课堂上以常态方式教完生字后, 可让学生在课后的自主学习中进行巩固练习。
(2) 认清字形。将字形相近的汉子设成有趣的采金子游戏,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识字兴趣。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字形后, 可让学生通过此游戏进行巩固练习 (如图2) 。
(3) 课堂识字比赛。利用识字转盘游戏动画, 开展识字比赛, 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 帮助学生牢记生字生词 (如图3) 。
3.再读课文, 理清课文脉络
游记类文章的特点是“移步换景”, 一般是一处景观为一段。展示游览顺序是游记教学的特点之一。
整合点:对于《颐和园》一课的游览顺序, 常规的教学过程是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能够体现作者游览顺序的句子。在讲解游览顺序的同时, 如果能够配以景区的地理概貌, 将有助于学生从逻辑上对作者“移步换景”的写法进行理解。在本平台上, 教师可以轻松地利用数字地图来实现以上教学过程 (如图4) 。
第二课时
1.配乐范读
朗读课文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 也是语言类教学的独特环节。
整合点:常规教学条件下, 一般由教师进行课文范读或由教师播放磁带等。信息技术条件下, 音频资源可以方便地实现以上功能。除此之外, 教师还可以适当地将音频与视频结合, 让学生同时享受到听觉和视觉上的美感, 从而增强对文本的感性认识。
2.精读理解
课文对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等景观做了详细的描写。掌握景物的描写方法也是本课过程与方法维度的教学目标。
整合点:常规教学条件下, 由于主要的学习对象就是文本, 学生主要是按照阅读文本、想象画面、理解文本的逻辑学习景物描写。这样的学习重点在课文文本的学习, 但却容易造成一种写作的局限, 在某种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作思维。在信息技术条件下, 可以改变学习的逻辑:景观展示→描写创作→阅读文本→比较阅读→理解文本。经过这样的学习过程, 不仅实现了既定的教学目标, 同时还发展了学生观察、比较、创造的能力。
3.回归全文, 抒说心声
全班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以小组为单位, 配乐赛读。
师:在细细游览了颐和园之后, 你们有什么要一吐为快吗? (引导学生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3.《颐和园》教学设计 篇三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颐和园》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展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颐和园》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
本组教材以“我国的世界遗产”为主题,《颐和园》作为其中的一篇精读课文,其编排的目的一是让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中国“世界遗产”的兴趣,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二是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学习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作的方法。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教学的难点是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教学时可以用“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一是引导学生按照游览顺序,随着文字移步换景,抓住重点词句边读边想象,图文互动,挖掘文本中的赏析元素,再现文章所描写的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使学生既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到文章的结构美、语言美和画面美,又从画面中体会到文字表达的意蕴美;二是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朗读课文,感受从不同角度欣赏到的不同景物的特点和作者简洁准确的表达方式,从而有效地学习游记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欣赏美图,激发兴趣,感受风景美
1.回答问题。同学们,你们去过颐和园吗?请说说颐和园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简介游览颐和园的感受)
2.介绍颐和园。(出示有关颐和园的阅读资料)
3.欣赏颐和园的美景。(伴随轻音乐《山涧》,幻灯片出示颐和园的美景图:颐和园航拍全景图、万寿山航拍图、昆明湖航拍图、长廊美景图、佛香阁和十七孔桥风景图。)
4.揭示课题。刚才的图片展示了颐和园美丽动人的风景,那作者又是怎样用文字来表现这种美丽的呢?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去领略《颐和园》美丽的景观吧!(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设计意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伊始,先让去过颐和园的同学谈自己的感受,然后在介绍颐和园的概况中让学生欣赏颐和园的风景图片,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境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整体感知,理清线路,体会结构美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生字多读几遍,标出自然段序号。
2.思考问题。(1)课文每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哪些自然段联系得较紧密?(2)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什么印象?作者有什么希望?
3.认读生字新词。
4.交流自读情况。(1)课文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哪些自然段联系得较紧密?(第一自然段讲颐和园给人的总体印象。第二自然段讲长廊的景色。第三自然段讲从万寿山山脚下抬头看到佛香阁和排云殿的建筑特色。第四自然段讲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前面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景象。第五自然段讲在昆明湖畔看到的景色。第六自然段讲的是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课文第二至第五自然段联系得较紧密,讲了作者游览颐和园的过程。)(2)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什么印象?作者有什么希望?(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亲自到颐和园去细细游赏。)(3)出示句子: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学生齐读后回答: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这句话一是说颐和园是公园,地点在北京;二是说颐和园的特点是又大又美。)
5.浏览课文第二至第五自然段。(1)出示阅读要求:请同学们用“____”画出表现游览顺序的语句,边读边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颐和园的?(2)学生汇报,教师相机出示表现游览顺序的语句,说一说作者的游览顺序。(长廊—万寿山—昆明湖)(3)填空:作者进了大门,绕过大殿,先来到 ( ),接着到了( ),然后来到( ),最后到了( )。(4)出示颐和园景点地图。边看图边说游览的顺序,直观感受作者的游览顺序,搞清长廊、万寿山、昆明湖、湖心岛、十七孔桥等的方位关系,对颐和园全景有个大体的了解。(5)再读表现游览顺序的语句,抓住这些句子描述的位置、句中的动词,领悟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的表达方式。
设计意图:本环节用问题引领学生快速浏览课文,长文短读,旨在使学生明确作者的游览顺序,学习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的写作方法。并在读中领悟每段开头第一句话所起到的承上启下的连缀作用,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培养学生对文本整体把握的能力和概括能力。
三、研读课文,驻足景点,品味语言美
(一)游赏“长廊”。
1.出示句子: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学生齐读)
2.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要求:画一画:用横线画出描写长廊的句子,想想作者来到长廊,是怎样观察长廊的?读一读:读读有关描写长廊的句子,想象描写的画面。想一想:作者是运用什么方法,抓住长廊的什么特点来写的?)
3.师生互动,汇报交流。(学生谈谈自己游览后的感受,教师引导理解、朗读、感悟。出示:长廊远景、近景、整体的、局部的风光图片。)
(1)出示: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引导:①这两句说了长廊的什么特点?(长)你从哪些词中看出了长?(七百多米,273间,一眼望不到头。)②出示练习:“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 )间。”这句话用的是说明方法,突出长廊的长和间数多的特点。③出示资料:长廊位于万寿山南麓,面向昆明湖,北依万寿山,东起邀月门,西止石文亭,全长728米,分为273间,是中国园林中最长的游廊,也是世界上最长的长廊,1992年被认定为“吉尼斯世界纪录”。④指导朗读。(出示长廊图片:远景、近景、整体的)这么长的长廊,谁能通过朗读让大家感受一下?
(2)出示: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引导:①这句话告诉我们长廊还有什么特点?(美)②“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说明了什么?(说明画的内容丰富,题材各不相同。)③出示资料:廊上的横槛和房梁上都有彩绘,共有图画14000余幅,内容包括山水风景、花鸟虫鱼、人物典故等,画中的人物画均取材于中国古典名著。④想象说话:“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那会有些什么画呢?出示句式引导说话: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人物画有___、___、___;花草画有___、___、___;风景画有___、___、___。⑤课件展示。各色各样、五彩缤纷、美轮美奂的长廊画。⑥指导朗读。你能通过朗读让大家感受到长廊的美吗?
(3)出示: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引导:①这句话说明了什么?(说明长廊两旁的花木品种多、数量多,风景宜人。从侧面看出长廊的美。)②出示相关图片,加深学生印象。
(4)出示: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引导:这句话说明什么?(这句话间接地说明了长廊是昆明湖边的一处美景。长廊在昆明湖的右边。)
4.有感情朗读。一进颐和园的大门,长廊就把它那富有特点的长和美,展现在我们面前了。(想一想,怎样朗读这段话才能把长廊的长和美读出来呢?指名读,小组读,引读,赛读,齐读。)
5.归纳写法。这段话是按从“整体看—看廊内—看廊外”的顺序写的。(即先抓住长廊“长”的特点总体介绍,接着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部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
6.总结学法。游赏“长廊”用的学习方法是,先读全段,整体感知,画出描写景物的语句,思考作者是怎样观察景物特点的;然后读有关描写长廊的句子,想象描写的画面,想一想作者运用什么方法,抓住长廊的什么特点来写。最后,与同学交流分享阅读体会。(读、画、想、说)
(二)游赏“万寿山”。
1.出示学习要求:运用学习长廊部分的方法(读、画、想、说)自主学习课文第三、四自然段。(画一画:画出描写万寿山景物的语句,体会作者在万寿山看到的美景。读一读:读读有关句子,想象描写的画面。想一想:作者运用什么方法,抓住景物的什么特点来写。说一说:把你的阅读感受与同桌同学分享。)
2.学生自主学习,同桌交流。
3.汇报交流。学生谈游览万寿山后的感受,说一说在重点词句中领会到的景物的特点。教师出示相关语句和图片,引导学生欣赏万寿山的美景。
出示: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引导感悟:①这几句话写的是佛香阁和排云殿的美丽。你是从哪些词句中看出的?(“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体现了佛香阁的造型精巧;“耸立”说明了佛香阁很高;“一排排”说明排云殿占地面积之大;“金碧辉煌”说明排云殿的壮观。)②提问:万寿山的美丽还表现在哪里?出示:“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引导学生明白用“黄”“绿”“朱红”等颜色形容山上的景物,使人感到古色古香的美。)③出示万寿山航拍图,并配上解说:“从空中俯视万寿山,只见殿阁楼亭依山势排列,严谨中又富有变化。”问:从这幅图上你感受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感受佛香阁、排云殿雄伟的特点)④阅读佛香阁、排云殿资料。⑤朗读指导。(引导学生感情朗读,朗读时要特别强调“耸立、闪闪发光、金碧辉煌”等词。)
4.体会昆明湖的“静”和“绿”。昆明湖美在哪里呢?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体会体会。
(1)出示: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引导:句子是怎样描写景物特点的?(运用比喻突出湖水的静和绿。把昆明湖水的静和绿比作“镜子”和“碧玉”。)
(2)出示: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①比较下面两个句子,说说哪个更好,为什么?
游船、画舫在湖面上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
游船、画舫在湖面上慢慢地滑过,不留一点痕迹。
(第一句好,有了“几乎”更真实,因为作者是站在山上看昆明湖上的游船、画舫缓慢前行的,由于离得很远,所以看不到静静的湖面上细微的波纹。)
②句中“慢慢地滑过”中的“滑”,你能换上几个意思相近的词吗?(驶、开、漂……)
③“滑”字用得真好,好在哪里?(用“滑”字写出了游船、画舫行驶得很慢,给人的感觉不是在水上行驶,倒像在冰上慢慢滑动似的,没有在湖面留下一点痕迹。所以更显出昆明湖的静。“滑”字与前面一句“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相衬托,一静一动,以动的画面更加突出了湖水的静。)
(3)感情朗读。“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指名读、范读、小组读、齐读)
(三)游赏“昆明湖”。
1.自学课文第五自然段。运用学习长廊部分的学习方法学习课文,然后四人小组合作交流。
2.汇报交流。
(1)作者从万寿山下来,在昆明湖畔都看到了哪些景物?它们各有什么特点?(长长的堤岸;几座样式不同的石桥;岸边倒垂的杨柳;湖心岛,十七孔桥。)
(2)十七孔桥是什么样的?作者抓住什么特点来描写十七孔桥的?(抓住景物“多”的特点来写的。首先是十七孔桥的桥洞多,有17个;其次是桥栏杆上的石柱多,有上百根;第三是柱子上雕刻的小石狮子多,每根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
(3)出示: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①石柱上雕刻着众多的狮子且姿态不一,说明了什么?(说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②想象说话。“姿态不一”的小狮子会是怎么样的?出示句式引导说话:“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还有的像……”③介绍“十七孔桥”。④欣赏图片“姿态不一”的小石狮子。
3.读中想象,边读课文边想象昆明湖上的美景。
设计意图:本环节一是让文字与图像建立联系,在学生对文字有了一定的感悟与鉴赏之后,让学生欣赏图片,体验从语言文字的想象中感悟到的美景和实际美景的差距,从而体会语言文字之美,感悟描写方法之妙。二是导学长廊部分,渗透学法指导。在学生领会学习长廊方法的基础上,运用学法自学探究万寿山和昆明湖的美景,在以读为主、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读中迁移运用中升华自己对颐和园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体现由扶到放的教学方法和思路。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1.思考问题。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想一想这两个自然段有什么关系?(前后照应;首尾呼应)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可使文章结构更加紧密,内容更加完整。起到强调主题,加深印象,引起共鸣的作用。)
2.默读课文,给课文分段。按“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把全文分三段。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颐和园给人的总体印象。第二段(第2自然段至5自然段):分别介绍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美丽景色。第三段(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3.总结规律。(1)我们按游览顺序,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依次从不同的观察角度游赏了颐和园的美景,这是写游记最基本的规律。(2)回答问题。你觉得写游记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有什么好处?(首先,这种方法比较符合人们日常对景物的观察情况,符合人们的赏景习惯。因此,用这种方法描写的景物也就容易被人接受,容易使读者感到真实、亲切。其次,移步换景也有利于多侧面地描写景物,有利于表现景物的全貌,展示较为复杂的环境和场面。随着脚步的移动,可以将景物的前后左右、里里外外都欣赏到,从而多侧面地、详细地把一个景物描写透彻。)(3)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写游记应该注意哪些方面?①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游览顺序、观察顺序、方位变化顺序、季节变化顺序。)②运用好过渡句,交待清楚游览顺序。③抓住景物特点分层次写具体。④选择有代表性的景物来写。
4.推荐阅读。推荐阅读书目:《中国名胜经典》《世界遗产名录》《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5.课后作业。(1)背诵自己喜欢的句段。(2)仿照课文的描写方法,写一份导游词,介绍家乡你最喜欢的一处景点。(3)搜集有关“我国世界遗产”的资料(如诗词、对联、图片、故事、传说等),放入资料袋中。
4.颐和园的景色优秀作文 篇四
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我们先来到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请大家抬头向上看,你们知道这些是什么吗?不知道啊,这就是横槛,看这上边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这么多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这里是万寿山,你们看,那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是佛香阁,下面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是排云殿。走,我们登万寿山吧。我们现在是在万寿山上,往下看,颐和园的景色大多都被我们看到了。这里是昆明湖。它围着长长的堤岸,堤上有好几座式样不同的石桥,湖中心有一个小岛,这里有一座桥,它有十七个桥洞,叫做十七孔桥,这栏杆上有很多小狮子,这么多的小狮子,样子都不一样,没有两只是相同的。
5.颐和园游记优秀作文1100字 篇五
春节到了,忙了一年的爸爸和妈妈终于可以休息几天了!
初一上午,我们一家人早早的来到了长春龙嘉机场,这是我第一次坐飞机,心情既激动又紧张。飞机上的一切对我来说是那么的新奇。飞机起飞平稳后,我透过机窗看到,飞机的下面是雪白雪白的白云,上面是湛蓝湛蓝的天空,美丽极了。经过了两个半小时的旅程,我们终于到了目的地,祖国首都北京国际机场。
我们旅游的第一站是北京著名的旅游景点――颐和园。
我们刚一进园,就发现这里人山人海和我们想象的一点都不一样。一家人都以为,过年的这几天游人不会很多。挤过人群,妈妈排队买到了门票,一家人走进了神话般的宫殿。
据导游介绍,清朝光绪年间,慈禧太后为了个人享乐,挪用建立海军的几千万白银修建了颐和园。她传下旨令:颐和园要修成“天上人间”,佛香阁象征天宫,昆明湖好比天河。八方亭和龙王庙一带便是人间了。果然,这里和我之前想象的还真不一样,气势磅礴的古代建筑物就屹立在我眼前。各种参天古树已成为国家级的保护对象。每棵树都用深绿色的围栏围着。
最令我感兴趣的是慈禧太后看戏的地方――德和园。这里每个建筑都特别精致,门口是紫红色的大门,高高的门槛,门槛上都有美丽的花纹。接待游人的工作人员都穿着清朝时的服装。仿佛我们真的回到了那个朝代。整个园里的四周都围着建筑物。往里走,映入眼帘的是两边一个个精美别致的小屋,屋里的每个墙上都有惟妙惟肖的人物画像,摆有结实耐用、古朴大方的桌椅,桌子四四方方,配有三把椅子,是供大臣们看戏的地方。园内的正中间最明显的建筑就是大戏台了,有四层楼高,四周画有颜色漂亮的花纹,上下共三个戏台,每层都那么精致。听导游说,慈禧太后看戏时,三台大戏同时上演。想想场面都很壮观!戏台的正对面是慈禧太后休息的`地方,左边是一个有一米八左右的木质躺椅,上面雕刻着精美的凤凰。右面也有一个一米八左右的木质躺椅,躺椅上铺着黄色缎面的被子,上面绣着两条银色的龙,中间一个小方桌,桌两边是银色和黑色相间的枕头,上面绣有龙凤祥云,我能想象到慈禧太后看完戏在这上面侧身躺着休息的情景。
紧接着我们来到了全园总面积四分之三的昆明湖,湖边的人络绎不绝,我们跟着流动的人群,来到了著名的十七孔桥,桥上的栏杆上有上百根柱子,石柱上都雕刻着精美的石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都不一样,没有两只狮子是相同的。站在桥上眺望四周,山水环绕,由于春节期间北京下了一场较大的雨雪,整个天气显得雾蒙蒙的,再配上这古代宏伟建筑,真是巧夺天工,果然有“人间仙境”的美誉!
6.游览颐和园的个人观后感优秀心得 篇六
第一次是幼时,一到地方,就与带着花香和土地的气息的微风撞了个满怀。阳光透过那翠绿的叶子照耀在我的脸上。来到那宽阔的昆明湖,昆明湖上清新的风,让人凉爽。再加上那湖边的垂柳像到了仙境一样。昆明湖不像黄河一样波涛汹涌,不像长江波澜壮阔。昆明湖是平静的,是明亮的。站在佛香阁顶层看昆明湖,一面又大又明亮的镜子,在镜框周围是植被的影子,湖面上波光粼粼、碧波荡漾,在蓝天和白云的衬托下,显得更加绚丽多姿。山中有水水中有山,二者相融。看一看湖光山色,听一听叽叽喳喳的鸟叫声,嗅一嗅土地的气息,让人心旷神怡。
在湖边有一个小池塘,碧绿碧绿的荷叶挤满了整个池子,就像一把把小伞浮在水面上。池塘里开满了千姿百态的荷花,每一朵荷花都有它们独特的姿态,有的含苞待放;有的已经完全绽开了笑脸,它那粉红色的花瓣中镶嵌着星星点点的金色花蕊,时不时会吸引几只蜻蜓。一阵微风拂过,一池的荷花都在摇摆,有些还在翩翩起舞呢!就好比是一个个亭亭玉立的少女。
第二次去时比第一次年长不少。这回去,我不再站在佛香阁上看昆明湖。在昆明湖的北岸是一条雕梁画柱的长廊,这长廊长达700多米,有1万2千幅画,并且每幅画都没有相同的地方。我站在长廊旁边,放眼望去,看见了十七孔桥横跨在南湖岛与龙王庙之间。它是颐和园中著名的景点之一。桥长150米,像天空中七彩的长虹飞架在碧波万顷的昆明湖上,又像是一条蛟龙浮游在湖面上。这令我赞叹不已。导游介绍,昆明湖面积约占颐和园的四分之三。这回去还正好碰上了雨季,刮起了阵阵风。天逐渐阴了,豆大的雨点掉了下来。一滴一滴雨水跌落在宽广的昆明湖中。昆明湖仿佛被一滴滴雨水扰了清静,一浪拍着一浪水逐渐翻滚起来。湖上满是波纹,游船和画舫静悄悄的待在湖边。虽说是人工湖,这生起气来丝毫不输自然湖。雨中的昆明湖就像一幅灵动的画,让我不得不佩服画家高超的画技。
看着这么美的昆明湖,不禁想起了历史。19,八国联军的枪炮摧毁了曾经亭台楼阁的颐和园,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王朝也在帝国主义的冲击下走投无路土崩瓦解。站在颐和园,脚下是新生的土地,但无心去浏览烟波浩渺、红花掩映的颐和园胜景,仰望历史匆匆踏过的痕迹,仿佛看到,每一座亭台楼阁上都镌刻着伤痕累累的历史,每一阵风吹绿叶的沙沙声都哭诉着封建王朝的腐朽,每一块土地见证着苍白无力的过去,我仿佛听到来自历史的呻吟。
7.浅谈燕和园防空地下室电气设计 篇七
1 工程概述
本工程为燕和园人民防空地下室工程, 平时为地下汽车库, 停车数量为46辆, 属Ⅳ类汽车库, 战时作为人防物资库使用, 储存的物品为戊类, 防化等级为丁级, 防常规武器抗力级别为6级。本工程建筑面积为1981m2, 防护建筑面积为1740m2, 层高3.5米, 划为一个防护单元。本工程为框架混凝土结构。
2 人防电源
2.1 用电负荷计算
根据GB50038-2005第7.2.1条规定, 电力负荷应按平时和战时两种情况分别计算。这是因为平时电力负荷等级主要用于对城市电力系统电源提出的供电要求。战时电力负荷等级主要用于对内部电源提出的供电要求。再依据本工程各有关专业提供的设计条件, 按国家建筑标准设计05SFD10 3-3页平时、战时负荷表栏填写负荷计算汇总表。
2.1.1 平时负荷:
根据GB50098-2009第8.1.1条规定, 本工程建筑面积为1981m2人防工程消防用电按二级负荷要求供电。应急照明、疏散指示照明为二级用电负荷, 其他为三级用电负荷。负荷容量为74KW, 参见表1。
2.1.2 战时负荷:
根据GB50038-2005第7.2.4条规定, 本工程战时为物资库其常用设备电力负荷分级为应急照明、疏散指示照明、基本及应急通信设备为一级用电负荷, 重要的风机、水泵、正常照明为二级用电负荷, 其他为三级用电负荷。负荷容量为22KW, 参见表2。
2.2 内部电源
根据GB50038-2005第7.2.11条规定, 本工程人防建筑面积为1740m2, 故可不设内部电站。再根据GB50038-2005第7.2.13条4款规定, 本工程战时供电电源为电力系统电源满足战时三级负荷的供电需求, 自备电源蓄电池组满足战时一级、二级负荷的供电需求, 隔绝防护时间≥120min。
2.3 供电电源
2.3.1 平时供电:
电源引自小区变电所, 低压动力及照明配电系统电源为380V/220VAC。供给电源容量为160A/3P, 由室外变配电所电缆直接埋地经电缆防爆波井引入至人防配电间, 在配电间紧靠外墙设置强电防爆波电缆井。
2.3.2 消防供电:
电源由设置在人防配电间的平战结合的UPS供电, UPS电源为三进三出式, 电源容量为80A/3P, 引自人防配电间并配有馈出柜提供380VAC及220VAC电源, 满足平时的消防电源或战时的消防电源。
2.3.3 战时供电:
电源由设置在人防配电间的UPS蓄电池组供电, UPS电源引自人防配电间, 电源容量为80A/3P。UPS电源为三进三出式, 并配有馈出柜提供380VAC及220VAC电源, 满足战时的供电电源。
3 供电方案、供电系统图及配电系统图
3.1 供电方案
燕和园人防工程平时为汽车库, 平时负荷由一路电力系统电源供电。动力、照明混合计算, 计量表装设位置以供电部门要求为准。平时消防、应急照明由平战结合的UPS供电。应急照明连续供电时间不小于30min。燕和园人防工程战时为物资库, 一个防护单元, 战时负荷由自备电源UPS供电, 隔绝防护时间≥120min。战时UPS装置应设计到位, 平时可不安装, 但应留有接线和安装位置。应在30d转换时限内完成安装和调试。燕和园人防工程供电方案参见图1。
3.2 供电系统图
根据用电负荷计算、负荷等级、负荷容量、供电电源、供电方案及各专业提供的数据条件绘制出燕和园人防工程供电系统图, 参见图2。
3.3 配电系统图
图3为平时汽车库三级用电负荷和消防二级用电负荷配电系统图示例, 供电电源分别引自电力系统和平战结合的UPS电源回路。战时配电应符合GB50038-2005第7.3配电项规定。同时应符合下列要求:每个防护单元应设置人防电源配电柜 (箱) , 自成配电系统;配出回路应符合下列要求:通信、照明、动力等应分别有独立回路;不同负荷等级的电力负荷应各有独立回路;引接内部电源应有固定回路;单相用电设备应均匀地分配在三相回路中。
4 线路敷设
4.1 动力配线室内采用电缆穿钢管沿屋顶现浇层暗设, 引至送风机局部采用电缆穿金属软管保护。
4.2穿过外墙、临空墙、防护密闭隔墙和密闭隔墙的各种电缆 (包括动力、照明、通信网络等) 管线和预留备用管, 应在30d转换时限内完成防护密闭或密闭处理, 具体做法参见07FD02, 应选用管壁厚度不小于2.5mm的热镀锌钢管。
4.3各人员出人口和连通口的防护密闭门门框墙、密闭门门框墙上均应预埋4~6根备用管, 管径为50~80mm, 管壁厚度不小于2.5mm的热镀锌钢管, 并应符合防护密闭要求。
4.4电缆桥架穿过临空墙、防护密闭隔墙、密闭隔墙时须将其改为穿管敷设, 并应符合防护密闭要求。具体做法参见07FD02。
4.5平时照明选用吸顶式安装, 应在临战时加设防掉落保护网的措施。
4.6消防线路暗敷时穿钢管敷设保护层应大于30mm。
5 照明系统
5.1本工程照明分为正常照明、应急照明、值班照明和过渡照明。应急照明包括备用照明、疏散照明和安全照明。值班照明是非工作时间为消防控制室所设置的照明。出入口坡道处设置过渡照明。平时车库照度标准值为75lx;战时物资库照度标准值为50lx。
5.2选用高效节能荧光灯光源及反射罩效率高的灯具, 考虑到战时人防灯具为吊式灯具, 考虑到平时车库的功能灯具采用时钟控制方式。
5.3照明采用导线穿钢管敷设, 疏散照明的地面水平照度不应低于0.5lx, 人防工程为5lx。应急时间平时为30min, 战时人防为120min。
6 接地及安全措施
6.1本工程接地型式采用TN-S接地保护系统, 工作接地、保护接地、防雷接地、防静电接地采用共用接地系统, 并与附近建筑物的接地网连成一个整体, 其接地系统的接地电阻按不大于1欧姆设计。
6.2将防空地下室内保护接地干线、室内的公用金属管道、建筑物结构中的金属构件、室内的电气设备金属外壳等导电部分做等电位连接。具体做法参见02D501-2、05SFD10。
6.3利用工程结构钢筋和桩基内钢筋做自然接地体, 同时利用结构钢筋网做接地体时, 纵横钢筋交叉点宜采用焊接。所有接地装置必须连接成电气通路。本建筑为地下单体工程, 只需考虑内部防雷,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采用电涌保护器防护。
6.4保护线 (PE) 上, 严禁设置开关或熔断器。
结束语
防空地下室的电气设计与安装除应满足战时用电需要外, 还应满足平时用电的需要, 应做到安全、可靠、适用、经济、技术先进、节省电能、安装维护操作方便, 有利于平战功能的转换。对战时使用、平时不使用的电气设备应定期进行启动运行。
参考文献
[1]GB50038-2005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S].
[2]GB50098-2009人民防空工程设计防火规范[S].
[3]07FD02-2007防空地下室电气设备安装[S].
[4]05SFD10-2005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图示电气专业[S].
8.《颐和园》教学设计 篇八
《颐和园》教学设计
王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万寿山、昆明湖。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学习作者按照观察顺序,抓住每处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审美爱美的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抓住课文中表示地点转换的词语,体会并学习课文抓住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教学方法:讲解、朗读、提问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整体感知
1、认读词语
2、快速浏览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二)品读,触摸语言
第一步:悟言之有序——在初读中,明白作者记叙的顺序
作者给我们介绍颐和园,是按照什么顺序的?(板书:游览顺序)生读二到五自然段,我再问:你是从哪些词句中看出来的?请用波浪线划出来。(1)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2)我最后问:你读完这些词句,发现什么?(作者的观察很有顺序——言之有序;都是过渡句,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根据这些词句,你能猜到作者着重要介绍的景物吗?请把它们圈出来。(板书:长廊、佛香阁、昆明湖)
第二步:悟言之有物——在细读中,体会作者表达的准确
1、学习“长廊句子”(1)找到相关句子。(2)感受怎么表达?你发现什么?(板书:颜色、长度、美丽)
(3)体会语言:“273间,间间不同。”这句话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意思?(全部是不同的)(4)我接着问:文中像这样的表达的句子还有吗?找出来读一读!“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走完长廊后,就来到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好雄伟啊,到底看到什么呢?
二、领略“佛香阁”壮观美
1、抬头一看,我们看到了什么?(板书:佛香阁、排云殿)
2、佛香阁是什么样的?哪位同学能找出有关句子跟我们读一读?
3、幻灯片出示: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指读——再指读——谁再来读一读(你读得真流利)
5、你能向我们介绍一下佛香阁的特点吗?
佛香阁: 八角宝塔形 三层建筑 很高的宝塔(耸立)闪闪发光
6、幻灯片出示: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带括号的词显示不同颜色)
从“耸立”一词,我们感受到了佛香阁的壮观,整个佛香阁是多么壮美呀!(板书:耸立)
7、幻灯片出示: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
8、想象我们此刻正在万寿山脚下,让我们把佛香阁和排云殿的美读出来吧。(师生合作读)
三、对话文本,细品语言
佛香阁、排云殿可真美呀,那登上万寿山,又将会有什么样的美景呈现在眼前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课文第4自然段,一起感受一下吧。
1、师配乐朗读课文第4自然段。
2、你看到了什么景色?把你看到的景色用“——”画出来。
(树丛,琉璃瓦屋顶、宫墙、昆明湖、游船、画舫、城楼和白塔。)
3、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望,看到了这么多的美景,你最喜欢哪一处的景色?重点品读第2、3、4句。
4、幻灯片出示:(1)、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1)、还有谁喜欢这句,请你读一读。(2)、你觉得这句话美在哪里?
(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带括号的词显示不同颜色)
(葱郁:说明树木茂盛,很绿。有黄色、绿色的屋顶,朱红的宫墙,五彩缤纷,色彩斑斓,很美。)
(3)、请带着你的感受,再把这句话读一读。幻灯片出示:
师小结:要把句子读出美感来,我们应该在朗读时一边想象画面,一边注意“美”的词语。语速和语调还要有快慢、高低之分。
(4)、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把这句话读一读吧。
5、还有喜欢的景色吗?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6、幻灯片出示: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1)、谁再来读读这句话?
从这个比喻句中,你感受到昆明湖的什么特点?(静、绿、)(字体显示不同颜色)(2)、还有哪一句话也体现了昆明湖静的特点?
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你找得真准确)(3)、静是怎么样的?你能想象读一读吗?(4)、谁能感受到昆明湖静静的美?请你读一读。(5)、谁还能带我们再次欣赏这静静的美?
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仿佛来到了静静的昆明湖。书上的黄色泡泡提示我们,“滑”字用得好,能把它改为“划”吗?(同桌讨论)
(滑:游船、画舫轻轻地在光滑的湖面上溜过,速度非常慢,使湖面保持平静。突出了昆明湖的静。划:用力挥浆使船前进,水漾起波纹,打破了昆明湖的平静。)(6)、指读课文。(配乐)
谁能带领我们欣赏这样的美景,伴着音乐,把第4自然段读一读?
7、从万寿山下来,我们就来到了昆明湖,在湖上,我们看到了一座特别的石桥,这石桥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同桌合作读第5自然段,把有关句子用“——”画出来。
(1)、幻灯片出示: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2)、这座桥有什么特点?
柱子多——上百根 狮子的形态多——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幻灯片出示: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带括号的字体显示不同颜色)(3)、读了这两句话,你有什么感受?(这座桥很美,古代劳动人民非常伟大,充满着智慧和才干)
(4)、请带着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把这两句话再读一读吧。同学们,在颐和园里,除了精美的长廊、壮美的万寿山、秀美的昆明湖外,还有许多的景色。
三、拓展延伸
现在,我们就一起去游赏一下颐和园其他美丽的景色吧。(图片欣赏)
看完颐和园这么美的风景,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颐和园真是太美了,作为中国人,我感到骄傲、自豪……)
四、总结写作方法
9.颐和园教学设计 篇九
常太东青小学
教学目标:
1、认识课文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长廊、柱子、建筑 宫殿、葱郁、掩映、朱红、堤岸、雕刻、狮子、佛香阁、神清气爽、金碧辉煌、隐隐约约、姿态不一”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颐和园是一个美丽的大公园。
3、感悟作者按游览顺序,采用移步换景的记叙方法;学习抓住景物特点,采用相应顺序准确描写的方法。教学重难点:
重点: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颐和园是一个美丽的大公园。难点:感悟移步换景的记叙方法;学习抓住景物特点,准确描写的方法。教学时间:2课时(本课时为第一课时)教学准备:
1、课前预习
2、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音乐《让我们荡起双桨》,展示颐和园里景点的图片。
一、揭示课题 酝酿美
1、同学们,在北京有一座世界上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那就是(读课题)颐和园。
2、(指课题)这个“颐”,在写的时候有什么要注意吗?好,你来
3、同学们,用你们的手,在课本上写一写这个“颐”字吧。师范写:“颐”
二、扫清障碍 初识美
1、学习提示:
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碰到难的字多读几遍。
2、检查生字:(出示课件)“长廊 柱子 建筑 宫殿 葱郁 掩映 远眺 堤岸 雕刻 狮子 佛香阁 神清气爽 金碧辉煌 隐隐约约 姿态不一”(1)自由读(2)指名读、评价(3)提醒生字注意的音、形、意。
(可以让学生提醒别人生字中读音和字形应该注意的地方。)
3、理清顺序:
(1)作者又是怎样把颐和园的美展示给大家的?接下来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作者游览的景点。
板书:长廊 → 万寿山 → 昆明湖
想想作者在怎么把这些景点连起来进行记叙的,画出表示作者游览顺序的词句。
汇报后板书:(进了 来到)长廊(走完 来到)→ 万寿山(下来 就是)→ 昆明湖
(教学时,要注意板书字的大小和不同颜色。)
老师刚才填上的这些词语,让你仿佛看到了——(作者是怎么游览颐和园的)。
小结: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不但写了游览了哪些景点,而且用简洁的语言,写了怎样来到这些景点的,这种记叙的方式,叫做移步换景.以后你们在写这类文章的时候,也可以用这种方法。
三、走进文本 品味美
学习提示:跟随作者的脚步,我们一起走进长廊去欣赏那里的美景。朗读第二自然段,想想长廊最主要的特点是什么,是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的,把自己的感受标注在课文句子的旁边。可以在小组中讨论。
教师巡视指导。
1、学生说总体感受。(长、美)
2、体会长廊的长。
(1)从哪句话里突出了长廊的长?
出示课件: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
(2)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列数字)联系实际体会长廊的长。
(我们现在的教室有多长?七百多米大约有多少间我们的教室长?要是连起来,就让我们一眼望不到头。)
(3)指导朗读,读出长廊的长。
3、体会长廊内的美。
(1)你们又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长廊的美?)
(随学生的汇报课件出示: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2)这些画美在哪里?
看课件:介绍颐和园长廊的画作。
引导学生归纳出:这些话可以叫什么多,什么也多。(颜色多、内容多、数量多。)
(3)指导朗读。(读出长廊的美)
4、体会长廊外的美。
引导:你们还从哪些句子体会到长廊的美?(体会花的美:载满 没谢 又开)5.创设情境,想象引读。
现在,我们就走走颐和园的长廊上,你向前面的远处看,长廊——(望不到头),你稍微抬头向上看,看到每一间的横监上——(课文中的句子),你转眼向长廊的外面看,你看到了——(长廊两旁 课文句子),还有微风——(课文句子)。你真有一种(学生自己说)的感觉。
6.感悟顺序
你们刚才走在长廊上,先是在长廊的——(里面)看,接着是向长廊的(外面)看,那么,作者描写的顺序,就是——(从内到外)。(板书)
四、巩固练习升华美
1、归纳作者描写长廊的表达方法。(抓住特点、从内到外)
2、学习提示: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采用刚才所学习到的方法,写一写南门学校的一处景点,注意抓住特点,安排好顺序。
3、学生写作,展示交流。
五、总结作业
1、今天,我们跟随着作者的脚步游览了颐和园的长廊,感受到了长廊的美,学习到有关的描写方法。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颐和园的其他景点,再学习一些其他的描写方法。
2、抄写生字词语。
板书设计:
18.颐 和 园
长 望不到头
颐和园
(下来
来到)
长廊 美来到)→ 万寿山
就是)→ 昆明湖
画 内花 外4(进了
10.《颐和园》教学设计 篇十
【设计理念】
新课程改变了教师与学生的传统角色和教学、学习方式,它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探究的精神,使学生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学会学习,不断成熟,不断进步,教师要与新课程同行,就必须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帮助者、引导者、促进者”,成为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决策者”。所以在设计本节课时,我更多的是让学生去“自我学习”、“自己主动的去学习”,在读中去感悟,在读、看、思、议中体会颐和园的美丽风光,经历了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了都会得到发展。根据文本特点和中年级学生边读书边想象的读书要求及学习作者表达方法的习作要求,我力求在用“读写结合”的教学思路,让教学走一个来回:先引导学生学习生字新词,做到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随着文字移步换景,抓住重点词句边读边想象,把书读厚,体会颐和园的美;反过来,再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从不同角度欣赏不同景物的特点和作者简洁准确的表达方式,从而有效地学习游记的写法,并通过小练笔进行迁移运用。【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18课 【学情与教材分析】
本册第五单元教材以“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为专题,展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是引导学生了解祖国文明的一扇窗口。《颐和园》一课是其中的一篇精读课文。全文最大特点就是按移步换景的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用简洁准确的语言写出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展示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才干。
根据文本特点和中年级学生边读书边想象的读书要求及学习作者表达方法的习作要求,我力求在两课时内用“读写结合”的教学思路,让教学走一个来回:先引导学生学习生字新词,做到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随着文字移步换景,抓住重点词句边读边想象,把书读厚,体会颐和园的美;反过来,再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从不同角度欣赏不同景物的特点和作者简洁准确的表达方式,从而有效地学习游记的写法,并通过小练笔进行迁移运用。【本课时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2.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颐和园中长廊的特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二自然段。
3.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描写的表达方法。【本课时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抓住重点词句反复朗读,感受长廊的美丽景色。教学难点: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描写的方法。【课前准备】
1.收集颐和园相关资料,形成课件及教学资源储备。2.学生课前查阅有关颐和园的资料。【教学过程】
一、揭题,了解颐和园的历史背景。
师:北京有一个出了名的古代的皇家公园,现在它已经是世界遗产,里面那条很长的廊还创了吉尼斯世界纪录呢!它就是北京的颐和园。(出示课题,读题,引导学习生字“颐”)
(出示“颐”字的解释:1.面颊,腮。2.休养,保养:颐养天年。)师:在这里,应该选哪个?为什么?
师:谁要在这颐养天年呢?(课前要交流收集到的关于颐和园的资料,师补充介绍背景。这个是皇家园林,是统治者建造的,慈禧太后要在这里颐养天年。)
师:太后除了要在这颐养天年,作为统治者,她还有什么愿望呢?(师引导:作为统治者,她既想在这 颐养天年,又希望 天下和平。)
师:这个寄托着美好愿望的园林,是我国至今保持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知道了这些,你会怎么读课题。(指名读,齐读)
过渡句:让我们跟着作者到了这个让人流连忘返的大公园去看一看吧(生自由读课文)【设计意图:轻松地引入课题,拉近了学生 和文本之间的距离。拉近学生和老师之间距离。字词是理解课文基础,只有生字认识才能更好理解课文。从“颐”字入手,巧妙地把生字教学与课文理解融为一体。】
二、初读课文,了解文章结构
师:到了这个让人流连忘返的大公园,作者游览了哪些景点呢?按什么顺序游览的?边读边把相关句子画出来。生自由读课文
师:作者游览了哪些景点呢?
生:长廊、佛香阁、排云殿、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师根据生的回答板画。师:这么多的景点,是按照什么顺序游览的?(长廊、万寿山、昆明湖)从哪些句子看出来?
生:说四个过渡句。
师:大家一起来读一读,看看你又什么发现?(手指课件句子提示读)师:你发现了什么?(引导说出地点转化或者过渡句:这一段写长廊,这一段写万寿山,用这句话把两段内容连起来了)生: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师:用过渡句连段成篇,多妙的写法啊。我们也按这样的顺序去游览一番吧。师:绕过大殿,就来到了 长廊。“廊”字是个生字,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郎的左边左后一笔是点,脚要收起来,让位置给右边的双耳)
(图片横槛上出现红色圈)师:廊上这些画着图画的长方形栏板是什么?(这就是我们课文里所说的横槛)生:齐读“横槛”
师:接着看,(出示万寿山图片)这是 万寿山 这里有两个地方特别突出,是 佛香阁、排云殿(这是佛香阁、排云殿,这两个都在什么地方?万寿山上)师:你能认出哪是佛香阁哪是排云殿吗? 生:上面的是佛香阁,下面的是排云殿
师:“上,下”这两个方位词准确地告诉我们了。
师:我发现佛香阁的佛是个多音字,(课件出示两个读音)大家都读对了。为什么要读佛呢?
生:因为里面有佛像,仿佛时才读佛。
师:你很会读书,联系意思来读,这可是学习的好方法。大家一起读读 生齐读“佛香阁”
(在图片上方出示词语,红色突出“殿”字)
师:写“殿”字时要特别注意什么?(右上角不是几)大家一起来书空。
这就是颐和园的主体建筑,特别是那高高耸立的佛香阁,据说无论从颐和园的哪个角度都能看到它。
师:出示昆明湖图片)现在来到的是 昆明湖。昆明湖上哪些景物吸引你呢?(在图上出示词语“堤岸、画舫、十七孔桥”)(说不出来时引:这是长长的 堤岸,还有那装饰得很漂亮的游船叫做 画舫。)喜欢这些美丽的景物吗? 生:喜欢
师:让我们想着样子再和它们打个招呼吧(出示词组:长廊,佛香阁、耸立、排云殿、堤岸、画舫、雕刻、狮子))生:齐读词语
师:刚才我们跟随着作者按顺序游览了颐和园一番,它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生:美丽。
师:从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的?
生:读最后一自然段。(师板书“美丽 说不尽”)
师:同学们可以拿起笔来把它画下来。那除了这一句,还有吗,谁发现了? 生:读第一自然段。
师:这又是课文的哪一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你也可以画下来。(师板书“美丽 大”)
(课件出示首段和尾段)我们也来美美地读一读 生:读首尾段
师:同学们看课文的首尾段都在赞美颐和园,这种写法叫首尾 呼应。这样的文章结构是 总 分 总(师板书)
我们再把刚才那四个过渡句也连起来看一看(出示首尾段及过渡句)师:这样一读书啊,长长的一篇课文就变得怎么样啊? 生:缩短了、变少了。
师:如果这样给你介绍颐和园,你能感受到它的美吗?还得怎么样?(详细介绍,还得有具体描写)生:还得有具体描写。
师:接下来,就让我们随着作者的具体描写去细细地游赏一下它的美丽吧。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首尾两个自然段中发现“美丽”一词重复使用,再读一读,体会这样写的好处,从而认识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感受首尾呼应在文章中的好处。为下文做铺垫。】
三、学习长廊这一部分
师: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了 长廊。这是一条怎样的长廊呢?请默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把重点的字词画出来。生:默读第二自然段。师:这是一条怎样的长廊呢?
生:它很长。(有多长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
师:这句子中哪些词让你感觉到它很长? 生:(七百多、273间)
师:像这样列举具体的数字来说明的方法就叫做 列数字。你能读出它的长吗? 生1:读该句(有一点长了)生2:读(更长)全班读
师:这么长的长廊一眼望过去什么感觉啊? 生:一眼望不到头。
师:请你把一眼望不到头的感觉给读出来吗? 生1:读该句。
师:隐隐约约还看得到头,12小组跟34小组比赛,看哪个组把它读得一眼望不到头 12小组读,34小组读
师:这次长廊真是长得望不到头了。同学们,除了长它还有什么特点?
生:长廊每一间的------(你从这句话中感觉到长廊怎么样?)很美。(等学生说完了再出示幻灯)
师:(出示句子“每一间----是相同的”)自己读读这句话,看看长廊美在哪里,拿出笔把它画出来,写下来。生:自由读该句
师:长廊美在哪里?(颜色美:五彩的画,美在数量多:几千幅、美在内容丰富: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师评价:真不错,一下子就从这三个词里感受到画的内容丰富,这是内容丰富美,你来读一读;几千幅感受到画的数量很多,数量多也是一种美,请你把这种美读出来;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体会到画的内容非常丰富,能把它的丰富读出来吗;是啊,抓住几千幅、两幅这两个数字,这么一比较,就能感受到画不但多而且内容丰富。你也来读读,让我们再次感受它的美?师:我能够感受出来你对作者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很有感受。师:从你们的朗读中,我们感受到了画很美,想不想去看看到底有多美? 出示各画面:
师:画面很美,作者也写得很美,我们再来读读句子(出示“每一间的横槛-------相同”)
师引读:长廊很长,廊内的画很美,廊外的风景更美,瞧,长廊两旁 微
风。(出示句子)
师:看得出你们也被廊外的自然美景吸引住了。你看,廊内的艺术美,廊外的 风景美 相映成趣,这就是我们祖国的园林艺术啊。长廊也因此成为了颐和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我们再看长廊好吗?
(出示句子 三张幻灯片: “整体看——(我们看到了,手指句子)绿漆的柱子---------分成273间。
看廊内——每一间的------相同的。看廊外——长廊两旁------使人神清气爽。”)
生齐读
师:原来作者就是这样看长廊的,课件出示:“先 整体看,再 看廊内,最后 看廊外。”游颐和园要有顺序,介绍某一个具体的景物原来也是非常讲究 顺序。作者正是有这样的顺序,三看长廊,联句成段,用列数字,作比较的方法把长廊的长和美展现在了我们面前。
【设计意图:体会语言文字之美,感悟描写方法之妙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长廊这一段,作者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先看整体,再看部分;看部分时,先看廊内,再看廊外,按先总后分的顺序具体介绍长廊的,思路非常清晰。同时运用了优美的词语和列数字的方法,把长廊的长和美展现在我们的眼前的。并且通过感情朗读欣赏了长廊的美。在这部分教学中,引导学生突破难点,体会作者观察的方法,为下个环节的学习做好准备。】
四、总结,引入小练笔:
师:那你愿意当个小导游,像作者这样抓住特点,用上方法、有顺序地给我们介绍下一个景点的美景吗?(出示玉带桥图片)
师:作者在介绍每个景点时,都先用过渡句告诉我们景点变化了,你也先写一句表示地点转化的句子,从哪里转换到哪里啊?(昆明湖到玉带桥)你可以模仿2-5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来写。
师:谁来说说你的地点转换句 指名交流
师:来到了玉带桥,你想介绍它的哪些方面内容(出示玉带桥资料简介帮助了解)指名交流(师引导从栏杆、形状、桥身颜色、桥身倒影、两旁树木等来开拓思维)生自由练笔后交流练笔。
【设计意图:作为新课改背景下的一种新型的语言训练方式,它不只停留在纯客观的知
识层面上,它必须同时拥有心灵的感受和理性的解读,形成认知、情感和训练内容的对接状态。在阅读教学中,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进行小练笔训练,不仅可以减缓作文的坡度,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而且可以促使学生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读”、“品”、“写”有机结合,融于一体。】
五、作业
1、抄写生字词3遍
2、背诵第二段。
3、小练笔。
设计思路:
【颐和园优秀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颐和园的教学设计08-10
《颐和园》第二课时公开课教学设计08-27
人教新课标四上:《颐和园》教学设计10四年级语文教学设计09-07
关于颐和园的周记07-15
颐和园公开课教案09-28
游颐和园作文700字08-19
颐和园之旅作文500字09-25
颐和园底导游词11-04
壮丽雄伟的颐和园初二作文07-04
颐和园导游词300个字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