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石壕吏的教学反思(共10篇)
1.古诗石壕吏的教学反思 篇一
《石壕吏》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石壕吏》认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学习通过叙述故事、刻画人物反映社会现实、表达思想感
情的写作方法。
2. 揭露官吏的横暴
3. 同情人民的苦难
(二)能力目标
1.在理解《石壕吏》的基础上自读“三吏”“三别”。
2 重点分析老妇人的话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三)情感目标
1.体会杜甫忧国忧民的悲天悯人之心。
2.认识战争带给人民的深重灾难。
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l.《石壕吏》中老妇向官吏诉说家中的悲惨遭遇,目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老妇的诉说用意在于想使官吏同情她,使家庭免于服役。但是官吏不同情她,老妇
无可奈何自请服役。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l.投影片:①文学常识 ②随堂练习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l.学习《石壕吏》一诗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课内背诵这首诗。
(二)整体感知
l.作者及诗的背景: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
乱后的故乡。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洛阳一带又骚动起来。诗
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见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
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着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的。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
和情节生动而流传得最广。
2.教师范读此诗。
(三)教学过程
1.讲解该诗体裁:五言古风。
2.生字、词的掌握。
石壕吏(hǎo)暮:傍晚。逾(yú)走(古今异义):跑。行:走。
呼:大声吆喝。怒:凶狠。啼:啼哭。苦:痛苦。邺(yè)戍(shù)戌(xū)戊(wù)存者且偷生,死者
长已矣:活着的不过是苟且偷生,死了的就永远完结了。存者,活着的,生存的人。且,暂且。已,动词
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更,再也。妪(yù)虽:即使,虽然。衰:衰弱、衰微。备:准备。炊:烧火做
饭。 泣:小声抽泣,啼哭。咽(yè)登:踏上。前途:前行的路途。
3.疏通文意,指导学生口译诗歌,并分析。
①故事开始:第一自然段,点明时间、地点,官吏在晚上出来抓人当兵揭开了故事的序幕,老头警觉地越
墙而逃,老妇出门应付。深刻揭示战祸之中人民不得安宁的情景。
②故事的展开:第二、三自然段,在差役的态呼,老妇的苦啼声中,一个饱受战祸的家庭的种种不幸,一
步步展示出来。明确一点,差役绝不是静听老妇诉说,而是不断怒呼咆哮,并没有同情她,因为如不是差
役追问不放,老妇不至于被逼到自请赴役。从老妇的哭诉中也可见战争给人民造成的疾苦:三男全被征兵,
三男已死亡,可见战争之惨烈,寡儿媳衣不蔽体可知其贫困。
③故事的结局:第四自然段,老妇被捉,儿媳妇抽泣,表现出诗人一直在关切倾听,彻夜未眠。凄苦、悲
愤,尽在不言中。
控诉官府捉人的凶狠残酷,反映了黑暗惨淡的战乱现实,表现了对苦难人民的深切同情。
(四)总结、扩展
1.杜甫是我国伟大的诗人,在他的诗中,“三吏”、“三别”描写民间疾苦最为深刻,诗人的心与受苦受
难的劳动大众息息相通,诗人抨击石壕吏的凶暴气焰和冷酷无情,对于人们认识封建统治阶级的本质会有
启发。控诉官府捉人的凶狠残酷,反映了黑暗惨淡的战乱现实,表现了对苦难人民的深切同情。
(五)布置作业
1、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要求通过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进行合理想象,有一定的环境描写,用
多种方法刻画人物。
2、课外阅读《三吏》《三别》《兵车行》等诗。
反思一:从多个角度设想,从课文的整体考虑,才能让学生置身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把握作者的写作情感
反思二:教育不是简单的说教,抓住学生心里,感知学生心里,展开教学活动,这样不仅提高学生的学习
兴趣,同时也在无形之中,丰富了学生的精神内涵。
2.古诗石壕吏的教学反思 篇二
古典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殿堂的瑰宝, 无论是其深厚的文化背景、凝练的语言形式, 还是委婉含蓄的表情达意、意味悠远的艺术境界都是值得我们回味品评的。然而目前相当多的中学生不喜欢古典诗词。笔者曾在任教的初三年级某班做过调查, 该班45 人, 其中喜爱古诗词的仅有5 人, 占11%;另有5 名学生对古诗词略感兴趣;其余的学生则不喜欢古诗词。究其原因除受自身认知水平的限制和外部社会的影响外, 可能还有以下几点:①古诗词距今久远, 缺乏时代特征, 格律严整, 言语含蓄, 文意难懂;②中学生生性好动, 又忙于数理化, 缺乏阅读古诗词必备的一颗“沉静的心”;③教师或止步于读背默, 或纠缠于典故, 或专注于诗歌思想, 切割了诗词的完整性, 破坏了诗歌的美感, 影响了学生的接受。
对古典诗词拒之千里的初中生, 对由古诗词改编的歌曲却又非常喜欢, 这引发了笔者的思考, 即如何在两者间架设桥梁,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做一些尝试, 力求以新的、有效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和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从而充分领略诗词的精妙绝伦, 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文化修养。
于是我尝试采用咏唱古诗词的方法, 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爱好。
一、从学生比较熟悉的古代诗词歌曲着手
1、要求每个学生至少找出5 首古典诗词原创或改编的歌曲。学生找到了《相见时难别亦难》 (邓丽君主唱) 、《明月几时有》 (王菲主唱) 等;又在影视作品中找到了《滚滚长江东逝水》 (《三国演义》主题曲) 、《枉凝眉》 (《红楼梦》主题曲) 等;最后在音乐课本中找到了《满江红》、《送别》、《孔雀东南飞》等。
2、课代表汇总歌曲, 安排各小组演唱, 要求唱出诗歌的情感、意境。有些同学找来相关书籍并上网查找, 力求准确把握诗词内容、仔细揣摩诗词意境;有些同学找来MTV或录音带, 加深感性认识, 模仿他人的唱腔甚至融入自己的理解重新演绎;还有些同学干脆请出音乐老师, 在音准、音高、换气等专业方面进行辅导。
正式活动时, 要求演唱者提供原创诗词文本和改编后的歌曲文字, 并陈述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观众在结合原诗词创作背景、意境、主旨的基础上, 着重就情感把握做出中肯的评价。有争议的, 留待课后查找资料再解决。
二、向学生适当介绍古诗词吟诵方法
学生找到的古典诗词歌曲与古代诗词的演唱和吟诵不同。为了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 我向学生介绍了前人吟诵诗词的通常方法。
古诗词吟诵介于朗诵与吟唱之间, 文人的所谓“吟诗”就是采用这种方法, 现在几乎很少有人能够看到文人吟诗的原貌。我便邀请已经退休的老教师来给学生做示范, 并介绍吟诵的技巧及有关的基本知识。当学生看到老先生在讲台上闭目晃脑、俯仰自得的神态时, 干脆缠住老先生请求他指导自己学习吟诵。
通过吟诵, 学生不仅了解到古代文人是怎样吟诗, 而且对古诗词的兴趣倍增。
三、创设条件, 尽可能地恢复古诗词“原唱”
古典诗词中有不少是根据某一曲调或词牌, 供歌女直接演唱而填写的歌词, 如果能让学生了解到那些非常熟悉的诗词在当时演唱的原貌, 将更引人入胜。
于是我找到了根据宋代留下来的工尺谱复原谱曲的唐宋时代诗词演唱的磁带, 在课堂上播放给学生听。当学生在委婉缠绵的乐曲声中进行古诗词的鉴赏时, 效果往往比文字的分条析缕好得多。通过这种原汁原味的文化氛围的熏陶, 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然后我再要求学生将现代影视歌曲中的古诗词演唱与唐宋时代的演唱进行比较, 写出研究文章, 把它作为研究性学习的一个课题。
现代昆曲被称为最古老的剧种, 最直接地表现了明清传奇戏剧的原貌。我们为了拓展学生视野, 选择了一些课本之外的著名曲目, 如《牡丹亭·闺熟》、《桃花扇·哀江南》, 我们找来了昆剧的CD片, 将相关内容摘录出来后进行诗词鉴赏, 在悠扬缠绵的古典乐曲声和艳丽舒展的舞台表演欣赏中, 学生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熏陶, 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四、由浅入深, 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进入纯文本的阶段
精心挑选和印发了以唐诗宋词为主体的古代诗词讲义, 引导学生进行较为系统的学习。一般是将每节语文课的前十分钟作为古诗词鉴赏课, 要求学生做好预习工作, 采用多种形式, 如老师讲解、学生介绍、讨论和研究性学习等形式;同时, 注重学生笔头训练, 采用各地中考古诗词鉴赏题的形式, 学生一方面鉴赏古诗词, 另一方面进行中考的模拟训练, 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上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式, 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逐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慢慢的, 学生不再那么讨厌古诗词, 班级中还形成学习古诗词的小热潮。
1、学生不再拒绝古典诗词。通过唱的形式, 在悠扬旋律的伴奏下, 学生沉浸于诗词, 古今相通, 对诗人们寄情世外、漱涤万物、或醉或醒、或执著或洒脱、或沉郁或飘逸的人生有了更深的理解。
2、古典诗词唱出来的前提是背出原文, 这样诗词背诵由原先的教师要求学生背变为学生自己要背。在一遍遍反复吟唱中, 学生已将诗词牢牢记在心中。
3、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以前的语文课堂程式化, 没有太多的吸引力, 学生厌烦当然在情理之中。如何让学生重新热爱语文, 亲近语文, 这就要靠教师的引导和挖掘。将语文融入社会生活中, 引导学生“知人论世”, 让学生走进作家的内心世界, 走进作家的生活时代, 和作家同呼吸, 共命运。如此, 作家的情感就内化成了自己的情感, 学习的激情也被点燃了, 这是语文教学的关键和基础。
反思拓展:
1、没有自主性的学习, 就无法培养创造性。教师总认为学生缺乏自主性, 但通过这一教学尝试, 笔者发现只有真正放手让学生去尝试, 当其体会到“我尝试, 我能行”时, 自主性才能真正地表现出来。而且当自主性表现出来时, 学生的创造性往往会让我们大吃一惊。为了更好地表现诗歌的意境, 真实地再现诗人当时的境遇, 学生特地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了幻灯片。例如, 在制作《明月几时有》时, 他们也不是单纯地选用王菲的MV, 而是重新设计皓月当空、清冷孤寂的环境氛围。师生共同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 在开发和利用资源过程中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体现学习的探究性和活动中的合作性。由此我们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自主性的表达和培养需要教师精心设计的自主活动, 也只有在自主活动中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没有自主, 就没有创造。
2、团队精神在合作性学习中得到充分体现。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间的讨论、互助等形式的交互合作学习, 互相取长补短, 共同进步。在“古典诗词唱起来”活动中, 学生学习的方式和对象变得多样化。他们通过团队行动展开竞争, 拓展学习的领域, 彼此的学习资源得到共享, 彼此的思维火花得到碰撞。借助互联网,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网络搜索或网上交流, 在更大的空间内进行合作学习。在整个活动中, 表演者投入地唱一次, 把对诗词的理解淋漓尽致地通过歌声传达出来;而欣赏者在感受这种情感的同时, 还结合诗词本身客观地进行评价, 并提出建议。当一名女同学在唱《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时, 下面传来了一些窃窃私语。唱罢有学生质疑:《虞美人》这首词通篇采用问答, 以问起, 以答结, 以高亢快速的调子, 刻绘词人悲恨相续的心理活动, 其感情之深厚、强烈, 真如滔滔江水, 大有不顾一切, 冲决而出之势, 而女同学演唱只有哀婉之情无悲愤之感, 如果让男生尝试演唱也许会更好。这样的质疑, 对错是其次, 可贵的是学生对诗词有了兴趣, 有了属于自己的领悟。
3、探究性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古典诗词唱起来活动中, 学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例如针对《蒹葭》改编成《在水一方》, 学生提出疑问:《蒹葭》的主题到底是什么。有人认为作者在思念恋人, 诗的主旨是写爱情;有人说是诗人借怀友讽刺秦襄公不能礼贤下士, 致使贤士隐居, 不肯出来做官;也有人说作者就是隐士, 此诗乃明志之作。这样, 学生对诗词就不仅仅停留于欣赏的层面, 而是上升到探究的境界。又如, 《枫桥夜泊》辞约义丰, 传达出厚重深远的内涵。那寒山寺的夜半钟声, 不但衬托出夜的宁静, 更在重重地撞击着诗人那颗孤寂的心灵, 让人感到时空的永恒和寂寞, 产生有关人生和历史的无边遐想。而这种韵味在改编的《涛声依旧》中就荡然无存。学生经过反复吟诵, 自己就发现了文言文及白话文语言运用上的异同。这已完全不再是教师命令下的学习, 而是变成了探究性学习。
3.石壕吏反思总结 篇三
剖析诗人的感情。很明显作者在诗中倾注了对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深切同情,隐藏的感情便是对国家命运的深切担忧,还有更深层次的感情是诗人对统治者政治腐败造成战乱的深切不满。 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深切担忧体现在哪里呢?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在差吏带走老妇整个过程,诗人没有上前说情或阻止。为什么?既然诗人同情弱者,却不出面仗义执言?当时是安史之乱爆发的第四个年头,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强行抓人抽丁,奔赴前线抵御叛军。
诗人自然懂得这个利害关系,也迫切的希望朝廷能快速平叛,取得战争的胜利,诗人的这种爱国忧国热枕,在《春望》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名篇中,表现得非常充沛。 作为一名士太夫,爱国与忠君是紧密相连的,诗人对李唐政权必然是忠心耿耿,但在国运危难时刻,诗人一方面担忧国家命运,另一方面目睹民不聊生的痛苦,心中交织着矛盾与痛苦。公元758年,郭子仪等九节度使率六十万大军包围安庆绪于邺城,由于唐肃宗担心节度使权力过大,未设军帅,导致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军溃败,为补充兵源,便强行征兵拉丁。正如仇兆鳌在《杜少陵集详注》里说:“古者有兄弟始遣一人从军。今驱尽壮丁,及于老弱。
4.古诗《清明》的教学反思 篇四
古诗《清明》是晚唐诗人杜牧写的绝句。全诗在语言上浅白如话,没有用任何的典故,也找不到一个装饰的词,纯是白描,连语序、句子也好像极其平易,先写时令其后,次写人物心情,末两句则是行人与牧童的简单对话,平平常常的一首诗,好像并不是什么大手笔,却有着其它诗不能比及的独特魅力。它本来是安排在二年级补充课本中的一首古诗,在教材中它是中高年级才学的一首古诗。而在这次学校组织的青年教师会教中,把这首古诗安排在二年级,加上自己本身也比较忙,说实话心里没底。
古诗名为清明,这就让我想到了二年级下册识字1中,就有这样一组词语:清明、扫墓、踏青。所以我在教学设计中,一开始,就出示:清明、扫墓、踏青。让学生读一读,再说一说清明节我们会做些什么活动,学生一下子就进入到熟悉的场景中来了。我就直接引入了这首古诗《清明》,让学生和我一起写课题,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初读古诗,让学生自己读古诗。提出要求,让学生在读古诗时,带着要求去读。读完之后,检查生字词。用“开火车”读,指名读,小老师领读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这部分学习很有热情。
细读古诗时,我设计了让学生自由读,想一想自己在读古诗时看到了些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我在黑板上相机画出相应的图画,并且让学生说说古诗意思。做这样的设计,主要是考虑到要让学生理解这首古诗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我就试着通过图画的方式来帮助理解是不是能达到理解的效果。在这过程中,我还设计了让学生借助书后的相关解释理解古诗,这主要是考虑到这是一篇课外补充读本上的古诗,教给学生一种学习的方法更重要。通过一系列的尝试,在这堂课的效果来看,学生的学习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我想如果在课上,再出示一首古诗让学生就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学习理解。可能这节课的效果更好一些。
5.三年级《古诗》的教学反思 篇五
苏教版三年级《古诗两首》的教学反思
本课是唐代诗人写的两首描写大自然美景的诗。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运用极其夸张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尽情抒发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杜甫的《绝句》,对仗工整,朴实自然,一句一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为我们展现了杜甫草堂周围多姿多彩、清新开阔的自然景观。同时,诗人愉悦的心情也蕴含于写景之中。
地学习本课时,让学生通过反复的吟诵,感受到这两首诗歌不同的旋律与优美的.意境。当学生感受到两位巨匠描绘的意境而陶陶然时,可以不失时机地对学生们提出再吟诵“李杜”其他诗歌的要求,利用“积累运用”中的两首古诗,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李白和杜甫两位诗人的人物背景。
6.《石壕吏》教学设计及点评 篇六
1、了解作者的生平、诗歌的创作背景。准确流畅地背诵这首诗歌。
2、通过朗读、质疑和短剧表演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与作者情感。
3、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
预习指导: (小组自选展示内容)
1、归纳整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2、搜集资料, 了解杜甫及《石壕吏》的背景。
3、自读课文, 读准字音, 语气, 节奏。借助注释, 了解课文大意。
4、再读课文, 小组质疑。 (先在小组内提出问题讨论解决, 不能解决的或者认为有价值的问题留在下节课交流。)
5、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编排短剧或对话练习。 (可招聘演员, 提前排练)
学习展示:
一、朗读把握情感
1、自由读, 要求读准字音。
重点指导:逾邺戍妪咽
2、表演读, 力求读出感情。
⑴对照注释读, 理解诗歌内容, 基本把握感情基调。注意重点句子语气。
⑵各小组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展示。
3、归纳古诗朗读的步骤:
(1) 第一步——读准字音, 读得顺畅;
(2) 第二步——把握节奏、停顿与重音;
(3) 第三步———注意语速、语调, 读出感情。
(4) 第四步——熟读成诵, 积累语言。
二、研读质疑释难
㈠组内质疑讨论, 然后展示讨论成果。
预设问题:
1、本文的主体部分是“吏”与“老妇”的对话, 老妇的回答是从几个方面来说的?
(明确三个方面:一是服役惨景;二是家中困境;三是被迫应役)
2、老妇人是心甘情愿去应征吗?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明确: (1) 抓住“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了解“一何”的含义, 体会“呼”、“怒”中吏的凶狠和“啼”、“苦”中妇的悲楚, 注意两个感叹号的强烈语气, 指导读, 读出这种强烈的对比, 体会老妇的悲苦与无奈。 (2) 挖掘“夜久语声绝”中“夜久”隐含的内容, 老妇长时间地苦苦哀求, 最终还是被无情拒绝。)
3、那么吏到底在老妪家说了什么, 致使老妪不得不去河阳应征?请根据上下文补出吏与老妪的对话。
4、从诗题看, 主要人物应是差吏, 但诗中对差吏描写很少, 为什么不写差役的话?
(明确:这是一种“藏问于答, 明暗结合”的写作手法, 问可以推测出来。)
5、这首叙事诗表现了什么主题?
(明确: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 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 描绘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 揭露了官吏的横暴, 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 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㈡总结交流话题:
诗人同情老妇的遭遇, 可他始终一言未发, 他为何不站出来阻止官吏的行为?你如何理解诗人的沉默?
三、演读理解主旨
将课文编成课本剧, 选择自己理解深刻的剧目表演, 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四、背读拓展延伸:
1、基础题:背诵并默写全文。
2、拓展题:搜集古诗中对劳动人民深切同情的名句。
3、创新题:续写老妇一家人今后的命运或把课文改写为一篇课本剧。
点评:
课堂究其实, 应该是学生的“学堂”, 学生才是课堂的真正主人。此教案的设计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 注重分层教学, 鼓励学生质疑释难, 运用这份教案, 我受益匪浅。
一、自主学习“读”为导航
诗歌要想唤醒它本身的生命力, 就需要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理解内容, 品味语句特有的简约生动含蓄深刻之美。为了达到这一目的, 我的教案设计以“读”为导航,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在朗读中个性得到飞扬, 情感得到升华, 自读自悟, 乐在其中。
二、分层教学循序善诱
学生因阅历不同, 生活经历不同, 家庭背景的差异, 在对文本的理解上都会有或浅或深的表现。一个班级的学生层次各不相同, 面对这一实际问题我在设计中注重了分层教学。
教案的设计,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朗读, 把握情感———研读, 质疑释难———演读, 理解主旨——背读, 深化情感。这四个环节, 环环相扣, 而每个环节都根据不同的学情来分配合适的任务, 达到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自己的存在, 感受生命的活力, 展示个性的目的。
三、质疑释难生成美丽
7.古诗复习课的教学反思 篇七
古诗复习课的教学反思
古诗词是我国文学遗产中的明珠,它音韵优美,形象生动,意境清新,含义深长。因此,义务教育小学阶段安排了古诗词的学习。同时,教学大纲又规定了小学生必须熟练背诵70首古诗。学好这些诗词,可以使孩子们增进知识,发展语言,发展思维,陶冶道德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同时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
六年级起始,我系统地安排了这70首古诗的默写。所以设计这节复习课,我的初衷是对上一阶段的这一内容进行巩固提高。并在此基础上,对70首古诗词再作归类梳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对古诗的`认识。因此在复习的第一阶段,我让学生小组交流自我整理的默写情况,并借助小组的力量帮助学习困难的同学,再次巩固。然后总结出要避免写错字,必须先理解诗意,同时注意区别形近字和通假字。从教学反馈看,效果还是可以的。第二步,我引导学生对70首古诗进行大致分类,这样可以使学生在比较联系中形成知识链,起到温故知新的目的。鉴于古诗的形象性特点以及特有的意境展现 ,同时为激发学生的习古诗兴趣,我先用文字创设了四种情景,让学生一起吟咏关于清明、中秋、重阳、春节的诗句。然后以“春景”为线索,让学生合作表演吟诵写春的诗篇,也为下一步古诗分类引路。由于所需时间多,这一环节完成得较为仓促。其实可以课前先让学生作准备,在课中选定其中几个版块复习。再以竞赛的形式背诵名句,默写名句,效果会更好。第三环节我以练习的形式出现,兼顾了考试中的一些题型。由于时间不够,安排在课余进行了。
8.古诗教学反思 篇八
1、还是要抓点深挖。在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抓一个“喜欲狂”,逐层解读诗人的狂饮、狂歌、狂乐、狂想,再课外拓展追溯“狂因”,一气呵成,层层递进,直至掘出诗魂、诗旨。
2、教师的古诗文功底。老师功底深厚,在课堂上便会信手拈来,左右逢迎,营造出浓浓的诗境,诗境派生出课境,有意境的课便有了张力,散发着艺术的气息,便会耐人寻味。
3、相机拓展。古诗词教学需要在过程里引入、渗透相关诗句,使课堂形成诗中有诗的格局,丰厚课堂容量,使教学更有效。如在教学《如梦令》引导学生描绘“藕花深处”画面时,随机引导回顾描写荷叶荷花的诗句。教学《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诗,引导拓展描写西湖的诗句,进行比较、拓展阅读,使文本内涵更丰富。
古诗教学反思根据学校的课程安排,我们继续开展以“经典古诗文鉴赏”为基本教材的校本课程。经过半个学期的学习,学生的古诗文背诵和鉴赏都取得了不少的进步。回顾半学期的教学历程,我总结出古诗教学中要注意的几点方法:
一、反复吟诵,陶冶性灵
古人云:“七分诗三分读”,可见在学习古诗时朗读是多么重要。吟诵古诗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还能增加其艺术修养。因此,在古诗教学中要重视反复朗读,让学生读得琅琅上口。
二、巧妙分析,理解诗意
1、借助历史,使学生正确、深刻地理解诗意。
在唐宋浩瀚的诗海中,有大量的古诗是诗人对当时社会状况所产生的一种心声,及对人生遭遇的一种感慨。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在了解创作背景后,才能对诗意有全面、正确地领悟。有了一定的历史知识,我们便可以正确理解到“山外青山楼外楼”,并不是南宋的繁华景象,而是苟且偷安的证据;“西湖歌舞”并不是升平气象,而是亡国之音;“游人醉”并不是对太平盛世的陶醉,而是乐不思蜀的醉生梦死之态。教师如能恰如其分地引导学生搜集资料,适当补充一些与诗歌有关的历史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消除一些由时代 造成的隔阂,还可锻炼学生课外积累能力和自学能力。学生学习古诗时,是有历史的“东风”可借的。
2、围绕重点词句展开分析。
大部分诗,它的内容是围绕一个词或一句话展开的,这就是诗中的重点词句,这些词句往往是诗人思想感情的一个集中点,抓住重点词句有利于理清全诗的思路及诗人所要表现的思想。例如在教学古诗《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体会作者的感情是教学的难点。学生通过分析理解词语的意思,想象李白所描写的情景,想象李白站在江边有多久才能看到孤帆远景碧空尽的情景?李白为什么站在江边那么久?他在想什么?学生了解了诗人所描写的意境,体会到诗人与老朋友分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这样描绘了诗歌的“境”,点出了诗人的“情”,学生的想象自然会进入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感情产生共鸣。
三、适时拓展,提高能力。
我国古代有许多优秀的诗歌都充满了诗情画意,古诗的教学,一定要将学生领入诗的意境,体验诗人的感情,诗情画意地教古诗,教出古诗的诗情画意。如:教学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一诗时,我引导学生在充分理解每一句诗意的同时,把诗句变成一幅优美的风景画,让他们自己动手绘出一幅彩画,使他们在体验创作乐趣的同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在学生动手绘图以后,我再引导学生演一演“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中的蝶和莺,让画面在学生面前立体化起来、活起来;学生在扮演诗中角色的时候,充分调动了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把诗句没有绘出而生活中有的声音动态想象出来,极大地丰富了画面,也成功体验了诗的意境。
四、古诗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古诗教学中既要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也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对诗歌有充分地理解,才能有力地驾驭全诗,才能正确引导学生掌握诗中“有生命的东西”,才能给学生一个充分施展主动性的天地。教材入选的古诗多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程度而选定,容易理解接受的五言或七言绝句居多。但唐宋毕竟是遥远的过去,在社会环境、生活特点,语言习惯等方面与现在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学生这方面知识的欠缺,造成了学习古诗的障碍,这就要求教师对唐宋诗歌的特点,诗人的生平及文学风格,特定的历史背景要有所了解,这将有利于古诗教学的顺利进行。
9.反思中国古诗英译事业的两难境地 篇九
1 中西诗歌翻译流派
中外译者在对中国古典诗歌进行外译时 (本文主要指英译) , 由于文化和意识形态等差异的存在, 对中国古诗英译的策略所持观点和翻译实践有所不同。由于中诗英译所针对的目的读者主要是西方读者, 只有译文被西方读者所认识和接受才能达到翻译和文化传播的目的。中国学者和翻译家对中诗英译方法和策略的辩论从未停止过, 如上世纪末在译界所发生的“三次论战”, 围绕着翻译方法和策略等问题进行讨论, 以期能找到完美的译诗方法。在国内, 众多学者对中国古诗英译的的看法有所不同, 自由诗体派和格律诗体派是两大阵营。“他 (许渊冲) 将吕叔湘《中诗英译比录》一书涉及到的中诗英译者分为:以诗体翻译的初期是人, 也称格律派, 代表人物Giles;以散体翻译的后期译人, 又称自由诗体派, 代表人物Waley;根据原诗内容进行创造性改写的译者, 又称创造派, 代表人物Pound;中国译者也存在上述三派, 各有代表人物”。[2]这三种派别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西方译界都是最具影响力的主流派别, 然而, 各个派别的影响力却各有不同。在中国, “以诗译诗”的思想在译界产生着巨大影响, 尤其是格律诗体派对其更是坚信不渝, 其代表人物有许渊冲、孙大雨和汪榕培等翻译家;自由诗体派则以杨宪益最具代表性。格律诗体派在当代中国被众多译者和读者接受, 由此可见, 格律诗体派在国内目前已占据着尤其重要的位置。在当今国内文学翻译领域, 尤其是诗歌翻译, 把中国古典诗歌译成英文的译者不在少数, 格律诗体派译者尤以许渊冲老先生最具有代表性, 其产量惊人, 至今译著六十多本, 其中包括中国的诗经、唐诗、宋词、元曲等, 在国内译界影响颇深, 深受国内读者青睐, 但同时也是备受争议。对于许教授的翻译策略, 译界人士大都知晓, 其中包括他所提出的“三美”主义和“三之”论等主张。许教授在对中国古典诗歌翻译主张方面, 坚持运用英语的韵律来翻译中国的古典诗歌, 其成就不言而喻, 所外译的作品中不乏上乘杰作。
在当代的西世界, 大多数的翻译家和学者对押韵大多持反对态度。因此在西方译者对中国古诗歌进行翻译时, 大都采用非押韵的策略。“中国古典文学, 是世界上最古老也是最年轻的文学之一:最古老, 是因为我们的《诗经》比荷马的史诗为时更早;最年轻, 是因为中国的文字弹性极大, 文法变迁极小, 因而一千年前甚或两千年前的一首诗, 往往能以原文诉诸今日的读者。”[3]中英语言区别较大, 尤其是其各自的发展和文法构造, 这也就导致了诗歌翻译的难度增加—很难达到形式和内容的完全对等。中国文字弹性极大不仅仅是在文法和发展方面, 汉语基本为单音节词, 在发音方面, 汉语的能押韵的词要远远多于英语词汇, 并且中文一词多意的特点也决定了汉语势必要比英语的韵脚宽, 在诗歌翻译过程中, 便可以在最大限度忠实于原文的前提下轻而易举地一韵到底。这样一来, 在翻译过程中, 英语对词汇的选取受到很大限制, 也正是因为这样, 多数格律诗体派译者在对中国古诗进行英译时, 因韵害意的情况就在所难免。
当然, 在西方也不乏一些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格律派诗人代表, 如翟理斯 (Herbert A.Giles) 。然而在西方众多成功翻译中国读诗歌并且受到西方读者欢迎的译者几乎都是自由诗体派译者, 如Waley, 其代表作《中国诗170首》 (A Hundred and Seventy Chinese Poems, 1918) 在西方受到众多读者青睐, 其图书曾多次再版, 并且销量居高不下。在现代西方世界里, 很多学者和诗人逐渐摆脱了维多利亚时期的诗风, 代之以自由诗体, 因此, 翻译实践也定然会受到其诗风转变的影响。
2 理解与表达
在所有的翻译实践过程中, 无论是谁, 都永远不会摆脱最主要的两个方面:理解和表达。“将外文译成中文需要该种外文的理解力和中文表达能力”。[4]同样的道理, 把中国诗歌翻译成英文诗歌也需要对中诗的理解能力和英语语言的表达能力, 而且更重要的是这种表达能力是建立在对英语诗歌写作能力的基础上。这也是为什么在翻译界内, “诗人译诗”的原则受到译者的推崇, 而且应该作为一项硬性规定。
诗歌作为最高的文学形式, 其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性的特点不容置疑, 因此诗歌的表达难度也是最大的。我国著名诗人兼翻译家江枫教授曾经对诗歌有过这样的理解:“诗之成其为诗, 并不在于它说了些什么, 而在于它是怎样说的”。[5]诗歌, 作为一种独特的文体, 它的表达方式是至关重要的, 这也是诗歌被当做最高文学形式的主要原因之一。用什么样的语言去表达, 就会出现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而诗歌更加注重表达方式。试想, 如果以散文的表达方式去翻译中国古典诗歌, 那么诗歌的一些内在和外在美则不复存在。在中国典籍英译的问题上, 中国本土译者虽然在对原文文本的理解上占据着西方译者不可比拟的优势, 但是在表达层面却很难赶超西方译者, 诗歌尤其如此;反过来讲, 西方译者对于译入语的表达能力虽然要胜于中国译者, 但是在对中国古诗的全方位理解的问题上, 他们却是有所欠佳或者很难达到中国译者的水平。然而, 在实践当中, 表达往往要难于理解, 特别是在应对特殊文体时, 如诗歌, 用一种恰如其分的诗歌语言去表达, 那更是难上加难。正因如此, 在所有文学体裁中, 中诗英译对译者的表达能力要求也最高。在国内现当代的翻译家中, 如傅雷、卞之琳、林语堂、江枫等大都在外译中有重大建树;海外翻译名家, 如阿瑟·韦利 (Arthur Waley) 、庞德 (Ezra Pound) 以及葛浩文 (Howard Goldblatt) 等, 也都在把外语译成自己母语方面成就卓著。从这个层面来讲, 他们都成功运用了自己母语的表达优势, 这种翻译现象也合乎语言的内在规律, 并成为译界的一条“金科玉律”。反过来讲, 对于中诗英译实践问题, 如果译者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和避免自己的劣势, 那译文质量的提高则指日可待。
3 西方读者的审美情趣
在当代西方读者眼里, 他们对诗歌的审美情趣却是必须考虑的问题。一个不争的事实则是, 中国本土译者的作品在西方极少能博得读者赏识。马红军教授曾经说过:“在对译诗审美情趣及‘期待视野’方面, 中外读者势必存在较大差异”。[6]中外读者在审美情趣上存在一些差异是不可避免的, 而且这也是目的语读者对诗歌译本接受程度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诗歌被翻译出来需要读者对其进行欣赏, 译者和读者应该有着密切的联系。然而读者的审美情趣却因时间、空间和个体等因素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然而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 读者群体却会有大体一致的审美情趣。比如, 在西方维多利亚时期, 诗歌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格律, 韵律在诗歌写作过程中占据重要位置, 几乎达到“无诗不韵”的境地。那么在当代西方世界, 自由体诗歌逐渐成为二十世纪之后西方诗歌创作的主流, 而自由体诗歌在“音乐美”方面更多的是注重诗歌的节奏, 以及在内容上更加注重意象, 对于类似于中国古诗和维多利亚时期诗歌所关注的尾韵相对较少。“审美发展的基本走向, 虽然有其自己的规律, 但却与艺术发展的规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二者相辅相成, 互相制约, 互相平衡。所以, 审美发展中的群体意识与个体精神的循环往复, 其根源反过来又着落在艺术发展规律上。”[6]审美的发展有着自己内在的规律, 并与艺术发展有着莫大的联系, 考虑到这种相辅相成和相互影响的关系的存在, 艺术创作定然会受到审美发展的影响。诗歌, 作为一门独到的艺术, 在一般的社会群体中, 深受着大众审美情趣的密切影响, 而这种大众的审美观则成为社会的潮流或主流。至于诗歌翻译所要达到迎合当代读者的审美趣味, 就不得不考虑到某个目标群体社会的大众审美情趣因素的存在性。因此, 在中诗英译的作品中为大众读者所喜爱的往往是自由诗体, 并已经居于首要地位。通过对现代西方诸多大型书店或者网络书店的诗歌类图书销售的数量上来看, 比如, 亚马逊图书销售网站, 对其销售排行榜和数量进行简单查询便可在一定程度上从侧面看出西方读者对中诗英译作品的审美取向;或者通过对不同学历层次的读者进行问卷调查, 也是一种从侧面了解西方读者大众审美取向的一个参考标准。那么, 自由体诗歌应带当属西方读者的主流审美对象。在西方现在社会生活中, 人们对中国古典文化诗歌的认识多数来源于西方学者或者翻译家的译品、中西合作翻译以及华裔译者的译品。因此, 当代的中诗英译必须达到满足读者所期待的的要求, 根据时代的发展而适时调整策略和积极创新。
4 译者翻译主体模式变通策略
从一个理想的角度来讲, 翻译中国古诗的一位西方译者同时要具备以下因素:首先译者必须是一位诗人;然后他必须是一位成绩卓著的汉学家和中国古诗专家。那么, 在翻译界内, 二者兼得者, 实属凤毛菱角。在综合所有译者实践的情况来看, 译者主体翻译模式大致可分为四类:顺向翻译 (把外语译成自己的母语) 、逆向翻译 (把自己的母语译成外语) 、合作翻译以及诗人译诗。然而在缺乏像韦利和葛浩文这样的知名汉学大家的情况下, 顺向翻译显然远远难以满足译文产量的要求;逆向翻译作为中国特色翻译的实践活动, 经实践证明, 有所缺陷;而诗人译诗作为诗歌翻译一向硬性指标, 理所应当作为翻译诗歌的必要条件;合作翻译则可以作为目前较为理想和具有一定可行性的模式之一。然而在现实诗歌翻译活动中, 一些因素会制约合作翻译实践的顺利进行, 因此笔者将合作翻译中以译者作为主体模式的情况大致分为以下两种:
第一、中国译者对中国古诗进行忠实性地直译成英文, 加之对诗歌每一个重要部分进行解说, 包括典故、文化内涵和韵律节奏等因素在内, 然后由西方诗人对其进行诗化。这种形式在实践中则可以以聘请西方诗人作为翻译顾问。 (在诗人不懂中文的情况下)
第二、中国翻译家 (或通晓英文的知名汉学家) 与西方诗人对诗歌文本进行共同分析和商榷, 尽可能对文本的每一处细节进行分析和探讨, 以确保译者尽量全部掌握文本的特点和信息。 (在诗人不精通中文的情况下)
5 结论
中国古典诗歌英译本质量一直阻碍着中国典籍英译事业的发展, 西方读者的审美情趣和译者主体是关键性因素。“诗人译诗”已被译界广泛接受, “顺向翻译”的原则也更加符合语言的内在规律, 这也就确定了译者主体。在中诗英译的实践中, 中国本土译者或应改变策略, 采取合作翻译的方式, 运用国内译者对中诗的高度理解, 再借西方诗人诗化的语言来表达。对于中国典籍英译事业的“瓶颈”问题, 合作翻译模式未尝不失为一种相对理想和可行的办法。
参考文献
[1]黄友义.中国特色中译外及其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建议——在第二届中译外高层论坛上的主旨发言[J].中国翻译, 2011:6.
[2]马红军.从文学翻译到翻译文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123.
[3]余光中.余光中谈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2:4.
[4]余光中.余光中谈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2:2.
[5]江枫.江枫翻译评论自选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9:21.
[6]马红军.从文学翻译到翻译文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150.
10.古诗春晓教学反思 篇十
古诗春晓教学反思1
这样的教学程序,和以往不同主要在于第一个环节。自从音乐新课程实施以来直截了当的告知,几乎从课堂上消失了。似乎只有学生自己探索的才是唯一正确的,否则就不符合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就会扼杀学生的发展。可是将近三年的实践,不禁让我们思考:有时候为什么放着直道不走,偏偏要拐弯抹角呢?淡化了双基的音乐教学,路走得长吗?
从课堂实施的效果来说,我觉得学生就了解了回旋曲的曲式结构,并能够感受到《春》是回旋曲这一点,是非常乐意接受和引以为豪的。(如有一张量化的表格来衡量该多好!)这一点从学生认真聆听的表情、态度和言语上体现的很明显。教案的实施过程中,三个教学班的纪律都非常好,课堂注意力很集中。
就首先哼唱了解主题音乐的教学设计,最初的想法是承接曲式结构的介绍,直奔主题,比较省事、省时。了解主题音乐共安排了四个环节,唱——听——再听——找。逐一加深印象,增强感受,春天的音乐印象被牢牢刻在学生的脑海里。学生在初听主题时都面带微笑、眼露喜色。丁一涵说:“我觉得仿佛春天的万物都在复苏的感觉,充满了生机。”徐阳说:“好像小草欣欣然张来了眼,小动物们在忙碌着,大家都很开心。”蒋紫嫣:“人们的心情是喜悦的,好像在春游,很热闹。”……而寻找“春天”时,三个班的学生几乎全都能高举手臂,快乐的哼唱,学生完全沉浸在音乐的意境中。
色彩和音乐的通感有时是建立在一种直觉表达上的,当你要学生回答一个为什么的时候,则更多的是建立于生活实际的感受中,于是音乐便从生活与色彩间淡出了。有意识的要求学生将联系的着眼点放在音乐上,围绕音乐,从音乐的高低、强弱、快慢、音乐的情绪等音乐要素出发来谈谈感受,这很有必要。比如学生在表现第二插部的音乐时,颜色感各不相同,那么不妨再来聆听一遍音乐,再次感受一下音乐的特征。学生都说这段音乐很柔和,很优美。交流中刘蕊同学来了个总结:“我觉得音乐很柔和,淡雅的颜色都很适合。”真让人心花怒放。
这节课花了大约三十五分钟的时间欣赏《春》,这样的教学时间安排,如果参照教师用书的建议,我显然是大大超时了,但是从课堂上学生的情绪反应和注意的集中度来观察,学生没有表现出一丝一毫的烦躁不安或者不愿意继续聆听的感觉,相反,听完一遍,学生还会有所担心的、着急地恳求:“再听一遍!我们还要再听一遍!”究其原因,我觉得当学生觉得能够清晰的了解音乐要素,并且明白音乐要素所要表达的含义时,也必将对音乐产生兴趣,而且这种兴趣决不是停留在表面的浅层兴趣。原因之二,器乐的演奏在音乐诸要素中同样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学生善于模仿的特点使得他们在观看录像时,就等于给了学生与大师交流的机会。在录像欣赏中,学生可以通过视觉直观地感受小提琴、大提琴的演奏,各种乐器的配合。尤其当小提琴表现小鸟的鸣叫和大提琴表现春雷声声时,更加直观形象。学生可以清楚明白的感受到小提琴的颤音从演奏者的指尖流淌出来,而大提琴演奏者有力的振臂则让人感受了那尽情投入的演奏。录像的现场表演让学生大开眼界,学生非常乐于接受。真希望教材能多一些这样的配备。
古诗春晓教学反思2
描写春天的古诗。这是一个过渡语,能让学生既联系了实际又能对古人笔下的春天产生兴趣,既而有学习的欲望。
古诗教学的另一个难点便是如何指导学生读出古诗的韵味。一年级学生若没有得到很好的引导是很难进入这个情境的,所以在讲述的时候,我尽量去营造一种这样的氛围,比如在说“春眠不觉晓”时,我就会让学生去想一想现在的实际,某些有了一定的同感,朦胧中便会产生诗人那时的心境,“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与“花落知多少”三句更是景物的描写,配以课文中原有的插图,学生能进一步了解和领悟到诗人的内心感受,再加以范读指导,学生的朗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例如很多的问题可能并没有符合一年级学生的领悟水平,他们的回答总是与我自身想要的答案相差很远,于是整个课堂变成了以我为主而学生为辅的画面,他们总是在听我讲,以我的思想和要求在朗读古诗,而并没有达到我预期的效果,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多注意他们的水平,不可提出过分高的要求。
古诗春晓教学反思3
教完了《古诗两首》,学生似乎对《春晓》的学习更为积极些,因为在理解与领悟上,孩子们对第二首的学习略胜一筹,理解起来,也相对简单些,所以,现在就《春晓》的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的想法。《春晓》这首古诗给我们展现的是一幅雨后清晨的春景图。它看似平淡却韵味无穷。
作者把那不经意的一瞬间感受到的浓浓春意勾勒得淋漓尽致。诗人由喜春而惜春,用惜春衬爱春,言简意浓,情真意切。从那“夜来风雨声”中,我们可以尽情地想象那莺歌燕舞、百花齐放的烂漫春光,从而使孩子们喜欢春天,珍惜春天的大好时光。在教学中,我能根据课前准备的教学设计进行教学,并能按定的教学思路基本完成教学目标。本节课的目标是通过读的指导,在学生熟读诗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本课的生字,并会背这首诗。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课标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而在以前的教学中,我试着一些简单的教学,把句子或词语硬生生的拿出来让孩子们去理解,结果孩子们不仅不理解,而且往日课堂上那一双双高举的小手,此时却放得规规矩矩的,可见,低年级的孩子学古诗,光靠老师的逐句讲解,根本行不通,必须要更多地是借助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识字、学词、析句、理解内容,培养阅读能力及习惯。
古诗春晓教学反思4
第三周行政听课,我上《春晓》这一首古诗,其中,我在第三、四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分析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从诗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中,你知道他写的是什么时侯吗?(生1:春天)恩,是春天,但你能说具体一点,是春天的什么时侯呢?(生2:春天刚来的时侯)(生3:是春天快要结束的时侯)你真棒!老师也同意你的意见,这里说的时间是春天快要结束的时侯,因为花儿经风吹雨打,花瓣就要落下许多,说明花儿已经开了好长时间了,春天也将过去了。
接着,我让他们有感情地朗读完诗句后继续我的教学:我们知道春天是一个百花盛开的季节,那些花美吗?(很美)这些花受到风雨的吹打,像雪花似的片片飘落,落在地上,看这景象真美!诗的最后一句告诉我们春天花很多很美,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想到美丽的花朵飘落地上,美丽的春光即将逝去,诗人心中又有点儿什么感觉?(生1:舍不得春天;生2:春天,我喜欢你!;生3:春天,我要抱着你……)诗人爱春天、珍惜春天,这是他在这首诗中表达的感情。
第二天找梁主任评课,梁主任谈了对我们班的第一感觉,课室整洁,学生行为规范很好。对于我的课,在课件,教学设计,培养学生朗读的方面都做得不错。但也有向我提出意见,就是在分析是早春还是晚春当中,梁主任觉得跟我的看法有出入,花落不代表就是晚春,花落了不知多少不一定表达的就是诗人不舍得春天的感情。
细心一想,觉得梁主任说得很有道理,我自己对诗的理解就局限了学生对诗的体会,压制了他们的真实的感情。因此,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自己的理解适当加以引导,但不能限制学生的真实情感,把学生引向正确阅读的轨道,修正学生阅读理解的偏颇,这样才能不断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
古诗春晓教学反思5
古诗《春晓》是众所熟识的名诗,在学习之前我就估计每个学生应该差不多都会背,可是通过课堂上让学生自读自学后,检查发现其实好多根本读不准。
读的没有一点感情可言,我想只有让学生体会到诗的大意,才能接着体会诗的意境和情感,才不会在读的时候毫无表情地念。因此当学生能读出诗人所写是春天这个季节的所受所见所想,我让学生看着我,边观察边跟着演一演,从表演启发学生理解诗的大意。
学生的兴致高涨,(我以睡得不想醒来的表情为开头,跟着表演了看到窗外地上的落花,知道下了一夜的春雨,配上白话的诗意解释),通过这样直观的演和说,学生对诗意有了大概的了解。接下来我就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再读古诗,并激发他们自行创编动作加以表演读,通过这样的教学,现在能把诗读得又有表情又有动作,声情并茂。我相信他们对这首诗也有了深刻的认识和印象了。
古诗春晓教学反思6
古诗《春晓》是众所熟识的名诗,在学习之前我就估计每个学生应该差不多都会背,可是通过课堂上让学生自读自学后,检查发现其实好多根本读不准。但孩子毕竟是孩子,认为自己会背了就不用学了。真要叫他们理解诗意,跟着老师念一句理解一句,那也是不大可能的。怎么在这堂课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呢?在课堂上的那一刻,我心里着急起来,我知道我不能像平时那样上了。一堂课下来,倒也有了新的启发。
一、交给学生识字的主动权
在学生自读后,请他们说说:你想提醒大家读好哪个字?学生对于充当“小老师”的角色一向很感兴趣,各抒己见,如:“觉”读撅嘴音,“处”是翘舌音,“声”是后鼻音等等。我相机让学生组词,说说能用什么办法很快记住这些难字。跟着我又问:哪个字告诉我们诗写的是什么季节?哪个字告诉你不明白意思?“晓”是什么意思?“不觉晓”呢?学生不明白的诗句意思我让他们用符号标出来,再次阅读诗句,猜测诗意。
二、从表演启发诗的大意
只有让学生体会到诗的大意,才能接着体会诗的意境和情感,才不会在读的时候毫无表情地念。因此当学生能读出诗人所写是春天这个季节的所受所见所想,我让学生看着我,边观察边跟着演一演,学生的兴致高涨,(我以睡得不想醒来的表情为开头,跟着表演了看到窗外地上的落花,知道下了一夜的春雨,配上白话的诗意解释),通过这样直观的演和说,学生对诗意有了大概的了解。接下来我就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再读古诗,并激发他们自行创编动作加以表演读,真是不可以小看孩子,刚才我还担心他们读不懂诗呢,而
现在却能把诗读得又有表情又有动作,声情并茂。我相信他们对这首诗也有了深刻的认识和印象了。
感谢我的学生,让我再一次看到了他们的活力和潜力,我知道课堂小主人们的主动权一旦充分给予,他们学习的兴趣自然十分浓厚,我也相信对每一个课堂教学进行精心设计和新的尝试,学生的学习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古诗春晓教学反思7
这两首古诗都是描写春天的景、物、人的,《春晓》给我们展现的是一幅雨后清晨的春景图,表达了作者喜春、惜春的美好情感。
《村居》则是另一番景象,另一种情调。
《春晓》这首诗大部分学生比较熟悉,但《村居》这首诗比较难懂。在教学过程中,重点激发学生喜爱古诗的情感,积极收集古诗,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诗歌的美好意境,我主要采用多媒体手段。通过欣赏动画朗诵的诗歌,学生对诗歌的基调有一个大致了解。如教学
《春晓》时,我先让学生看课件,播放动画,听朗读。说一说自己看到了一幅怎样的情景。并播放清脆的鸟叫声,说说“鸟叫声从哪里传过来的?”,让学生理解“处处闻啼鸟”的意思,特别加深对“处处”的理解。在有了朗读基调后,我让学生反复诵读古诗,让他们自主阅读感知诗境,尝试边读古诗边想像意境的阅读方法。在教学
《村居》时,通过看插图理解故事的意思,并联系实际想一想自己放风筝的情景,让后在诵读,这样孩子们读起古诗来会更入情入境。
古诗最讲究诵读,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也许此时的他们还不能完全理解古诗的全部意思,但反复的诵读仍然会在他们的心里留下一颗情感的种子,培养他们热爱朗诵的好习惯。
古诗春晓教学反思8
这一课的内容是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春雨》表达的是对春天的喜爱,而《春晓》则侧重对春天易逝的惋惜之情。在备课的时候,我感受到无论是生字还是重点词的意思,第一首诗都比第二首难度大一些。因此将两首诗分两个课时分开教学,并相机完成《补充习题》中的相关题目,及时反馈。
《春雨》这首诗,学生在《古诗70首》里早就背过,重点是理解意思,我围绕“好雨”一词让学生探索:哪里体现出是“好雨”?学生首先找到的是“润物细无声”,说明对第一句还不太理解。我通过一组反映春旱的图片让学生去感受春雨及时的重要性,对第一句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最后让学生再读原题《春夜喜雨》,感受此处“喜”的意思,学生说出了代表高兴、喜爱。
上《春晓》的时候,正好顾校长来听推门课,在得到肯定的同时,也给我提出了不少问题,值得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改进。整个课堂教学节奏比较紧凑,关注了重点词的理解,并让学生整体把握了全诗,与前一课的《春雨》从写作角度及情感体验方法进行了对比,体会了差异。还进行了拓展,但还需要关注学生的发言,用评价去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而不能只关注老师要把哪些知识教给学生。要帮助学生归纳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只有关注了学生的发展,以后到了中高年段学生才会有更大的潜能。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春雨》、《春晓》)
这一课的两首古诗都是作者抒发对春天的喜爱之情。一篇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春雨》,另一首古诗是唐朝大诗人孟浩然的名作《春晓》。古诗词节奏鲜明,音律和谐,对于小学生来说,琅琅上口。比较容易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同时存在着理解和感悟的难题。虽然有的同学早就能够背诵下来,但他们理解诗意吗?这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不大可能的。怎么在这堂课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呢?从学习《春晓》这首诗来说一说我的体会:
一、让学生自主地识字。
在板书课题后,我让学生读读《春晓》这二个字,然后请他们说说:你想提醒大家读好哪个字?学生就说出了“春”要读翘舌音,不能念成平舌音。于是我又让学生说说能用什么办法很快记住“晓”,学生马上联系到我们班同学的名字来记住“晓”。我又问:哪个字告诉我们这首诗描写的季节?学生很快就明白诗名所包含的意思。这时我又抛出了一个问题:那诗人到底想告诉我们有关春天的什么呢?学生的意识到了新的学习梯度,马上进入了阅读。
二、从生活情感中体会诗的情感
只有当学生体会到诗人的情感,才能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于是我问学生:当春天来了,你发现周围有什么变化吗?你自己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吗?这时学生的话可多了,争先恐后地把自己的发现,自己的感受说了出来,于是我相机地引出诗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让学生想象春风来时,春雨来时大自然中是怎样的一番景象,于是教室里热闹极了,有的比动作,有的拿画笔画了起来。在学生尽情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后,我及时地引导他们说说诗人在看到雨后清晨的美景时的心情,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春天的喜爱。通过对学生的一番引导,当我们再次朗读起诗时,我感觉到了学生把诗人、把自己对春天的喜爱读了出来,这时我想他们不再仅仅是会读会背诗句了,更体会到了春天的美丽景色。这也正是我所期望的。
古诗春晓教学反思9
《春晓》是一首富有情趣的五言诗。这篇讲读课文有一幅插图,画的是几只鸟站在开满桃花的枝头上,春燕和鸟在空中飞翔,正是诗的意境。这首唐诗有四行两句。作者描述了一幅雨后春天早晨鸟语花香的绚丽图景。第一句讲春天的夜里睡得很香,不知不觉地天已亮了,窗外传来了一片婉转悦耳的鸟叫声,这是通过所闻描述春天早晨的情景。第二句讲朦胧中想起昨天夜里听见刮风下雨的声音,经过风吹雨打,不知有多少花朵凋落了。这是通过所想来描述春天夜里的情景。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古诗的特点,教学时,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再现古诗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指导学生了解古诗的意思,通过朗读领悟古诗的意境和韵味。
《村居》展现的是在草长莺飞、杨柳依依的春光中,儿童放学归来,放飞风筝,自由自在的村居生活,这首古诗表达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美好生活的情感。这一课的教学设计我力求体现快乐学习,自主学习的理念。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走近古诗,体验春天的美,感受村居生活的情趣。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通过比较、辨别,理解诗意;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感悟诗境;通过动手拼图,培养想象能力与口语表达能力。
想象拼图,口语训练环节,让学生在理解诗的基础上,展开想象,构建自己心目中的“村居图”,发展学生的个性。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扩大古诗学习的外延。
古诗春晓教学反思10
授完古诗《春晓》,感觉春意融融。这首古诗给我们展现的是一幅雨后清晨的春景图。它看似平淡却韵味无穷。不写繁花似锦,不写芬芳醉人,只用寥寥数笔,就把那不经意的一瞬间感受到的浓浓春意勾勒得淋漓尽致。诗人由喜春而惜春,用惜春衬爱春,言简意浓,情真意切。从那“夜来风雨声”中,我们可以尽情地想象那莺歌燕舞、百花齐放的烂漫春光。课堂上,以下几方面做的不错。
一、交给学生识字的主动权
在学生自读后,请他们说说:你想提醒大家读好哪个字?学生对于充当“小老师”的角色一向很感兴趣,各抒己见,如:“觉”读撅嘴音,“处”是翘舌音,“声”是后鼻音等等。我相机让学生组词,说说能用什么办法很快记住这些难字。跟着我又问:哪个字告诉我们诗写的是什么季节?哪个字告诉你不明白意思?“晓”是什么意思?“不觉晓”呢?学生不明白的诗句意思我让他们用符号标出来,再次阅读诗句,猜测诗意。
二、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的意境。
课堂上我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识字、学词、析句、理解内容,培养阅读能力及习惯。让学生耳、脑、口、眼协调活动,注意诗的停顿和节奏,读出感情,从中感受到诗的语言美、节奏美、音律美,
从而渐入古诗意境。让学生在变换中领会读的乐趣,悟出诗的意境,提高朗读能力。
三、从表演启发诗的大意
只有让学生体会到诗的大意,才能接着体会诗的意境和情感,才不会在读的时候毫无表情地念。因此当学生能读出诗人所写是春天这个季节的所受所见所想,我让学生看着我,边观察边跟着演一演,学生的兴致高涨,通过这样直观的演和说,学生对诗意有了大概的了解。接下来我就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再读古诗,并激发他们自行创编动作加以表演读,真是不可以小看孩子,刚才我还担心他们读不懂诗呢,而现在却能把诗读得又有表情又有动作,声情并茂。我相信他们对这首诗也有了深刻的认识和印象了。
我在教学时还有个别环节把握得不好,让学生在感官上再去发现美丽,也许效果会更好。还有,让学生说得少了点。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多注意他们的水平,不可提出过分高的要求。再是,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又特别好动,学习注意力易分散,兴趣不稳定。教师要特别注意组织课堂纪律。
古诗春晓教学反思11
《春晓》给我们展现的是一幅雨后清晨的春景图,表达了作者喜春、惜春的美好情感。
《村居》则是另一番景象,另一种情调。大好春光配上风华少年,已经悠远。
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诗歌的美好意境,我主要采用多媒体手段。通过欣赏动画朗诵的诗歌,学生对诗歌的基调有一个大致了解。如教学
《村居》时我这样设计:看课件播放动画,听朗读。说一说“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情景”。在教授“处处闻啼鸟”一句时,播放清脆的鸟叫声,说说“鸟叫声从哪里传过来的?”,让学生理解“处处”的意思。在有了朗读基调后,我让学生反复诵读古诗。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古诗最讲究诵读,也许此时的他们还不能完全理解古诗的全部意思,但反复的诵读仍然会在他们的心里留下一颗情感的`种子,多年以后回想起来又是一番味道。
古诗春晓教学反思12
在教学《春晓》前,我仔细阅读了教学参考,学习了许多有关低年级古诗教学的文章,并作了充分的教材分析:
《春晓》这首古诗给我们展现的是一幅雨后清晨的春景图。它看似平淡却韵味无穷。不写繁花似锦,不写芬芳醉人,只用寥寥数笔,就把那不经意的一瞬间感受到的浓浓春意勾勒得淋漓尽致。诗人由喜春而惜春,用惜春衬爱春,言简意浓,情真意切。从那“夜来风雨声”中,我们可以尽情地想象那莺歌燕舞、百花齐放的烂漫春光。
教学参考上提出了五方面的教学目标:
1、通过《春晓》这首古诗的学习,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2、认识9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认识两个偏旁;了解“矢”的演变过程。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并体会世人对春天的赞美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在掌握本课生字词的基础上,体会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我想,那我该如何来教学这一课,让我们一(1)班的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真正能体会诗的意境,得到美的享受,从而完成教学目标,突破难点呢?倘若我在教学过程仅作单纯地分析讲解,然后提问,让学生再回答,说说古诗每个句子的意思,接着反复练习背诵。这样的教学,学生只是被动地听着,使劲地记着,至于审美情趣的陶冶,诗的意境的体会这样的文化性就不能体现了。
人本主义教学观指出:“
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的人格,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每个学生都蕴藏着独立学习的巨大潜能。” “新课标”把“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我平时正努力地用新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那这首古诗的教学,我如何尝试用新理念来更好地达到教学的完善?我动了一些脑筋。《春晓》是一首富有情趣的五言诗。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古诗的特点,教学时,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利用课件再现古诗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指导学生了解古诗的意思,通过朗读领悟古诗的意境和韵味。
为此我作如下教学设计:
1、导语揭题、激发兴趣
上课前播放儿童歌曲《春天在哪里》启发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或看到的春天美丽的景色,激起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播放《春晓》教学课件,让学生观看雨后春天早晨鸟语花香的绚丽图景,听配乐朗读。教师简要介绍作者孟浩然。
2、初读感知
教师在范读的同时演示课件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所注的汉语拼音朗读这首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读得连贯。画出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指导学生读出停顿和重音,读出韵脚。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3、精读理解
(1)指导学生重点理解“晓”“眠”“觉”“啼”“闻”等词的意思。
(2)在游戏过程中理解诗意。玩寻找最佳搭档的游戏。提供每句诗的意思,让学生寻找诗句来搭配。
同时告诉学生,古诗语句由于字数的严格限制,常常要省略一些词语,要联系上下文和题目补充出来。如“夜来风雨声”一句,联系诗题,可以知道是“(我忽然想起)(昨天)夜里的风雨声”的意思。
4、拓展延伸春天里处处有美景(提供其他描写春天的古诗),只要同学细心观察,就会在春天里发现更多更美好的东西。让我们踏着春天的脚步到大自然中去寻找更美的景色。
5、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促进他们全方位发展,我还布置了如下作业:
给古诗配幅图画,把诗中的景色加上自己的想象画下来,画好之后同学之间交流,共同分享这美丽的景色。
把古诗变成描写春天的小短文,读给同学听,比比看谁写的好。
把《春晓》写成书法作品,在板报中展览。
然而,在低年级的古诗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很多。
首先,应让学生在“问”中发现古诗奥妙无穷。
低年级学生正处在学知识长见识的黄金阶段,遇到不懂的事总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他们对自己的生活充满着无穷无尽的幻想和各式各样、稀奇古怪的问题和想法。我觉得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善于“利用”这些宝贵的资源,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只要能充分挖掘出这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他们就会像鸟儿一样展开翅膀,在想象的天空中无拘无束地翱翔。古诗短短的几行字,里面却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知识和诗人所传递的情感和意境,学生一定会有许多好奇!
虽然学生在幼儿园甚至更小已经会念这首《春晓》了,可他们那小脑门中仍然装着无穷无尽的问题。而且,不同的学生有自己不同的思维方式,他们会敢于用自己的独特思维进行提问。即使有的问题显得非常天真、幼稚,可这都是他们的真实想法。学生在问中想象,在想象中寻找快乐,在快乐中喜欢了学古诗。
其次,要让学生在“交流”中理解诗意。
修订大纲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又特别好动,学习注意力易分散,兴趣不稳定。
我要在进一步的教学中为学生搭建自由舞台,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理解古诗意思。这无疑给将课堂带来一泓活水,学生们会个个兴致勃勃。他们在交流中发挥自己的才能,在交流中培养合作精神。并且,学生会发现学习古诗一点儿也不枯燥,有了兴趣,注意力也会更加集中。
再次,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的意境。
语文课标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大量事实证明:低年级学生学古诗,靠老师的逐句串讲,根本行不通;必须更多地借助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识字、学词、析句、理解内容,培养阅读能力及习惯。让学生耳、脑、口、眼协调活动,注意诗的停顿和节奏,读出感情,从中感受到诗的语言美、节奏美、音律美,从而渐入古诗意境。让学生在变换中领会读的乐趣,悟出诗的意境,提高朗读能力。因此,我虽然知道学生很多早已会背诵了,但我还是花了大量的时间,用多种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朗读。通过读,学生体会了春天的美丽和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古诗石壕吏的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石壕吏剧本范文20006-17
沪教版石壕吏复习资料07-24
古诗二首教学反思08-19
《古诗四首》教学反思08-28
4古诗两首教学反思07-15
大班语言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古诗悯农》06-18
古诗《赠汪伦》的教学教案06-25
古诗静夜思教案和反思10-21
自主诵读―古诗文教学的精髓07-17
小学古诗词的教学方法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