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在自信和成功的体验中学习数学(精选8篇)
1.让孩子在自信和成功的体验中学习数学 篇一
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
祁连山小学 陈万华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正因为如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需要提倡“体验性学习”,需要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从而提高学习本领,达到学习的目的。曾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对比实验:让学生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要尊重、帮助残疾人,这是间接学习;而让学生坐在轮椅上像残疾人那样驱车爬坡,这便是体验学习。最后两种学习的效果相比,后者明显好于前者。原因是后者使学生亲身感受到了残疾人的生活艰辛,从而增进了学生对残疾人的理解与同情,达到教育目的。同理,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如果只重视书本内容的教学,不给学生进入到生活中感受数学存在的机会,不让学生在探究实践中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不引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时间久了,学生感受不到学习的趣味与意义,数学能力的提高就难了。
一、走近生活,在情境中感受“活”数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越贴近,学生领悟并且接受知识的程度越高,原因是具体、生动、形象的生活更易让学生产生共鸣。所以数学课堂教学应从生活中引入活水,引导学生将视野投向五彩缤纷的生活,让学生在情境中感悟,在感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理解中感受数学生命的灵光。
1、课前走进生活,体验有价值的数学。
小学生由于生活经验不丰富,学起一些数学知识来,常常找不到生活中与其相关的数学知识原型,这就造成了理解上的困难。教师在教学这些内容之前,组织学生走进生活,或参观,或动手,或收集,与生活中的数学素材结成亲密的朋友。如教学“统计”时,就可结合学校的“六一”节活动向学生提出“学校要买水果、糖果、书籍,购买的教师不知同学们喜欢些什么,你们能作出调查吗?”这个问题与同学生活密切相关,同学们在课前兴趣盎然地投入到调查中去。正式上课了,教师根据同学们收集来的数据,引导他们作出整理分析,绘制统计图,帮助购买教师作出合理的决策。原本像“统计的意义、统计图的绘制方法与过程”这些很难传授的知识,学生在亲身经历之后,有了相应的生活经验,思路打开,上课热情很高,学习起来就很轻松。这些体验都将为学生课堂中的成功打下基础。
2、课中链接生活,开放课堂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学习内容绝大部分可以联系生活实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把实际生活融入到学生学习中来,学生才会感到倍加亲近,才会感到数学其实在生活中,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当数学学习与生活挂上了钩,数学知识就不再是抽象的,不再是个模型而已,而是活生生的有了生命了。学生学习兴趣浓了,探索欲望强了,这都来自对生活的体验。如在教学“面积单位”时,可通过让学生摸摸自己指头的面、桌子的面,测测、量量、算算黑板、教室的面积,来到操场上,走走、跑跑,来到野外看看、想想,用目测法估计操场与田野的面积大小。在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时,让学生说出生活中一些与数字相关的号码的作用,如你穿几号的鞋子?报警电话是多少?你今年几岁了?通过对这些来源于学生生活的数据体验,能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含义,学起来也就不难了。
二、自主探究,在课堂中经历“学”数学。
1、创设有价值的问题,把学生引入探究中去
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重视学生对学习数学过程的体验。学数学的过程是一种创造的过程,就是学生对数学知识、数学方法、数学规律的第二次创造,教师的任务是创设有价值的问题,把学生引入到这种再创造活动中去,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个性与经验找出自己心中的定律。实践经验进一步说明,那种只注重新鲜知识传授的做法必定要扼杀孩子们的创造力,必定会影响孩子们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定是失败的。在学习“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我从情境练习出发,先让学生计算校园里一块长方形面积的草地,在完成之后,我抛出这样一个问题:“你能用什么方法计算出教学楼右边那块三角形草地的面积?”这个问题的价值体现在两处:一是有利于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经历三角形面积的推导过程;二是这里面隐藏着一个数学思考方法,即利用已学过的知识找到未学过的知识。有价值的问题常能将学生思维的焦点聚集在探究上,引导学生去体验知识获得过程。这一点也正是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
2、提供探究机会,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获得过程
留够动手的时间。“活动是认知的基础”,学生通过实践操作,能加深对数学的理解与认识,在头脑中容易形成完整的知觉表象,有助于揭示数学问题本质特征和本质联系。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常常会担心学生没有自主探究能力,达不到预期目标,不敢让学生动手太久。其实许多学生探究学习能力差,很大原因是教师的不放心造成的。教师在一些数学活动过程中,要相信学生,给足学生时间动手。如在教学“体积单位”时,为了让学生理解立方厘米与立方分米两个单位之间关系时,笔者让学生先猜1立方分米要多少个立方厘米?学生说100、500、1000„„,然后让小组几个学生合作用多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去叠,学生动手实践了足足有5分钟,40分钟的课堂,5分钟是宝贵的,但也是值得的。不管是叠好了,还是没有叠好,凡叠过看过的同学,对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都会有一个具体表象,此时引导他们理解就水到渠成了。
留够思考的空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数学也同样需要学与思相结合。当教师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时,要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思考;当学生在学习后提出有争议价值的问题,教师也要抓住时机,给足学生思维火花碰撞的时间
三、实践活动,在快乐中感悟 “玩”数学。
传统教学的缺点就在于把学生学习圈固在小范围的课堂中,动口不动手,缺少实践操作。现代教学论要求:学生不光是口、耳要进课堂,手、脑甚至于整个身子都要在课堂上发挥作用,即就是要学生参与数学相关的实践活动中来,在活动中玩数学,在玩中感悟数学,在感悟中深化情感,深化表象,在感悟中形成自己的数学能力。
1、在“玩”中培养兴趣。
实践证明,凡是丧失了对数学学习兴趣的学生,一个“玩”字开始是很有效的方法。因为玩中有真情,玩中有快乐,玩能带给学生清晰的表象,玩能酝酿学生探索的内驱力。在“长方体与正方体”教学之后,我和同学们“玩”起了快乐了游戏:我让大家拿出铅画纸,引导他们画出能折成正方体的图案来,并在图案的各个小正方形上分别写上每个面的代码,不管用数字还是字母。在完成后,我让学生走出座位找自己要好的同伴,开展“你猜我验”的游戏活动,验证的同学可出:“‘A’对面是什么面?‘B’在前面时,它的左面是什么?右面是什么?”等问题。猜的学生不仅要说出猜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说出理由。学生在愉快的游戏中,忘记了自己是在学习,忘记了疲劳。学生在玩的过程中,空间观念、空间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2、在“玩”中捕捉数学规律。
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促进人们素质、个性发展的最主要途径是人们的实践活动。而玩正是儿童这一年龄阶段特有的实践活动形式。在教学时,教师要努力把课本中的一些知识转化成实践活动内容,营造符合小学生心理规律的学习氛围,来满足儿童天性。在组织学生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时,我只是要求学生准备了供实践体验的学习材料:一个平行四边形的硬纸板,一把剪刀,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求平行四边形的方法。学生在剪、拼、凑的实践活动中,感受到了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这种“玩”的过程,学生是终身难忘的。又如在引导学生认识“圆柱体表面积”时,就可以让学生摸摸圆柱体模型,分析各个面的组成规律,然后拿出长方形的纸,动手做做,在做的过程中分析圆柱体各个面与长方形各个面的关系,学生很快就找到了圆柱体的侧面积就是长方形的面积,圆柱体的面积就是圆柱体的侧面积加上上下两个圆的面积。在学生有丰富感性认识后,学生自己也能推出圆柱体面积计算公式。
四、回归生活,在现实中体验“用”数学。
生活中的数学并非像数学课本中的数学一样现成与呆板,要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以真正提高,就要常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发展数学。学生在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时,学生的运用意识就会提高,学生创造意识就能得到加强,在生活中运用也让学生得到了宝贵的体验——学有所用。在教学“乘法分配率”之后,学生对它的生活意义理解不了,笔者就设计了这样一组生活问题:如果你在商店买东西,买了7只鸡蛋,每只0.8元,买了7袋黄酒,每代1.2元,又帮你爸买了 7包烟,每包8元,你能很快知道共要多少元吗?这时学生速度投入到运算中去,当有些同学很快就算出70元时,我请他说出理由,并点明主旨:看,乘法分配率跑到商店里来了,在其它哪些地方也会出现呢?在寻找过程中,学生感到了学数学的意义,体验到做数学的乐趣。又如在教“圆的认识”知识后后,让学生想想马路上的路盖一般是什么形状,为什么?在学习了“圆锥”知识后,让学生回家测量谷堆或沙堆的体积;在学了“比例尺”后,让学生走出教室,画画学校平面图。数学就是这样精彩与浪漫。
2.让孩子在自信和成功的体验中学习数学 篇二
一、精心设计, 激发兴趣
歌德说过:哪里没有兴趣, 哪里就没有记忆。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在学习与记忆的过程中, 有无兴趣起着关键作用。在初中数学学习过程中, 学生如果带着浓厚的兴趣, 还会有厌学情绪出现吗? 如果记忆充满乐趣, 还会心不在焉吗? 然而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并不是与生俱来的, 大多数学生的兴趣要靠教师的引导与激发。因此, 教师应注重对课堂的精心设计, 为学生创造乐学的环境。
如在学习概率时, 教师可以通过精彩环节的设计引发学生的兴趣:上课开始时教师手里先拿一个礼品盒, 学生顿时被这个精致的小盒子吸引, 很多学生纷纷询问这个盒子的用途。这时教师神秘地说:“这个盒子是个幸运盒, 谁得到它就会给谁带来幸运。但是想要得到它要参加三个游戏完成一个任务, 你们有兴趣吗? ”学生激动地说:“有兴趣! 老师快说是什么任务? ”在学生的期待下, 教师将游戏与任务呈现出来:首先, 将学生按前后桌顺序结成几个小组, 然后通过手心手背游戏选出胜者, 然后每组的胜者对教师出具的四个问题 (与本课内容相关的几个关键点) 进行抢答, 取前三名进入下一个环节, 最后请三名同学分别执一枚硬币向上抛三次, 连续三次落下后得到正面的即为最终胜者。游戏结束后, 教师因势提问:“大家是不是能从游戏中发现某个数学问题? ”这时, 一个学生立刻回答:“一枚硬币连续三次都能够掷出正面的概率会有多大? ”老师即刻给予肯定:“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 这就是今天我们通过学习要了解的内容。”
如此设计的目的在于, 通过公平的游戏规则, 渗透可能性发生条件, 让学生体验随机思想。而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 学生已经逐步体验到概率知识, 趣味性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对新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时以最后一个游戏环节作为一个新的问题情境, 导入新知, 学生的注意力已经完全集中于对知识的发现与探索中。
二、培养自信, 体验成功
自信是引导学生不断探索与追求的动力, 自信是支撑学生不断前进的引力。强大的自信心会让学生的意志变得更坚定, 会主动地将对未来的渴望转化为积极的进取心[1]。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信, 笔者认为应多为学生提供一些解决问题的机会, 多为他们提供展现自我、展现智慧的空间, 帮助他们建立起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如在学习完矩形, 得到“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是斜边的一半”这一结论后, 如果直接证明该结论很多学生就会感到茫然, 有一定的畏难情绪, 这时可以通过问题分解降低难度, 让学生通过自主尝试逐一解决:
在直角三 角形ΔABC中 , ∠ABC=90°, BO是斜边AC上中线, 请完成以下问题:
①画出ΔABC关于点O的中心对称图形;
②假设点B关于点O的对称点为O, 那四边形ABCD的形状应是怎样? 尝试并阐述理由;
③AC的一半是BO吗? 为什么?
④得出的结论是否有普遍性?
以画图操作的方法引导学生思维, 他们会很快完成命题证明。这种分解和降低难度的方法, 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复杂和困难, 只需要稍加思考就能够得出正确结论, 而具有一定梯度的问题则会让每个学生都能够从中有所收获, 自信心由此而生。
任何人面对成功都会产生快乐情绪与自豪感, 中学生也不例外。在数学学习中, 只有在不断地成功中学生才会肯定自己的数学能力, 由此而产生 勇往直前 的信心与 动力。然而 成功的路 上不可能 是一帆风 顺的 , 中学生的 身心特点决 定了一旦 遇到挫折 就会退缩 , 甚至产生 怀疑 , 这时就需要 教师给予 正确的引 导及积极 的评价。 如在学习 有理数“负负 得正”的运 算法则时 , 面对一道 “ (-3) × (-4) ”的计算题 , 居然在“12”这个答案 之外 , 还有“-15”答案 , 显然有的学生可能在学习过程中没有认真听讲因此产生了错误思维。这时教师可以利用这种“错误资源”, 给学生一个解释和反思的机会。得出“-15”答案的学生解释:“如果在数轴上, 从-3开始向反方向移动4次, 一次移动3个格, 那正好会移动到-15的位置, 所以会得出这个答案。”该学生的思维方法与众不同 , 他从另一 个角度理 解数学问 题 , 虽然理解 有偏颇 , 但这种独 立思考能 力却值得 赞赏 , 因此教师 很快给予 了肯定评价 , 并在此基 础上指出 了其错误 所在。正 是这种客观 而理性的 引导与评 价 , 让学生即 使失败也 不气馁 , 即使错误也 不尴尬 , 反而在科 学地反思中 不断增强 学好数学 的自信[2]。
摘要:兴趣、自信与成功是决定初中生数学学习效果的三大因素,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巧妙发挥三者的积极作用, 让学生以兴趣为动力, 以自信为引力, 在成功体验中增强能力, 值得广大教师不断尝试与实践。本文从两个方面对此课题进行了诠释。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习,激发兴趣,培养自信
参考文献
[1]魏贤状.增强自信体验成功——浅析初中数学课堂学生自信心的培养[J].教师, 2010 (27) :77.
3.让孩子在自信和成功的体验中学习数学 篇三
一、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学得有意义、有趣味,可以在课堂上营造快乐和谐的学习氛围。
1.营造亲切和谐的教学氛围,把严肃化为亲切。传统的教学氛围里,教师总是严厉的,而学生总是听从教师的。教师眼中的“好学生”常常是那些乖学生,因此,经常会出现一些学生对教师厌烦和恐惧。有些学生,因此放弃了学习该门学科。然而,营造亲切和谐的教学氛围,能让学生的身心在课堂上完全放松下来。教师的言谈举止不再严厉,而是微笑着面对学生,与学生是朋友的融洽关系。
2.营造动手学习的氛围。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把知识简单地教授给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学生们虽然也可以学习到知识,但并不透彻,营造学生主动学习的氛围,利于学生深刻掌握数学知识。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转变过去的“填鸭式”教学,多采用体现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法”“实践操作法”“师生互换角色法”等等。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其自信心就会大大提高。
兴趣就像催化剂,它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前提条件。带有浓厚的兴趣去学习数学,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洋溢着无限热情和乐趣。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
3.创设问题引导学生学习数学。学习任何一门学科都要经历许多“问题”。问题能让知识具体化。因此,在教学中,用提问的方式将知识教授给学生,是一个较好的方法。教师将新知识用提问的方式出现在学生眼前,能够引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给学生留下深刻的知识印象。教师引导学生进入多彩的问题空间这一方法,能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来思考,从而更透彻地学习和接纳新知识。
用循循善诱的方法将问题提出,能够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足够的兴趣,并能够让学生进行主动的思考和想象。同时,教师在提出问题时,可层层递进,这样可以将知识慢慢地渗透给学生,这一过程,也是留给学生更多时间和空间来思考和想象的过程。循循善诱,层层递进的方法,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知识,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消化。
4.借助多媒体创造情境激发兴趣。教学中,大部分教师是凭借黑板和书本传授知识。这样的传统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如今学生的好奇心,他们不喜欢枯燥乏味的方式,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多姿多彩的教学方式。因此,借助多媒体为提出问题创造情境,能够引起学生在课堂中的注意力,促进教学。教师可通过在提出问题前将多媒体放映出来,学生通过预习功课之后,会在不同程度上对多媒体所放映出来的事物产生共鸣。
二、以丰富的活动和及时评价培养学生自信心
自信心是一个人对自己取得成功的信念,自信心对于一个人的终身发展非常重要,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呢?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营造有利于培养自信心的环境。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心情舒畅,情绪饱满的情况下,大脑皮层容易形成兴奋中心,同时思维最活跃,能力发挥最好。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有自由发挥、充分交流的机会,有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学生的自信心就比较强。
数学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是培养自信心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有较强思维能力的学生,易增强学习的信心,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发展和培养思维品质来发展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直接受到抽象概括能力的制约。抽象概括能力差的同学,往往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对数学概念掌握不够牢固,很难正确地获得知识,长此以往就容易失去自信,因此,需要教师加强这方面能力的训练,逐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在课堂上增加一些教师精心设计的活动,在调节课堂气氛的同时,给予学生思考想象的时间和空间,促进他们对新知识的理解。在日常教学中,最常用到的课堂活动则是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在讲三角形内角和的有关知识时,将每小组安排五名左右的同学,让同学用量角器量出三角形各个角度,然后进行加法运算。同学们经过自己测量以及小组之间的讨论,得到三角形内角和为180°的结论。这样能够让学生对新知识更加熟悉,通过小组讨论这一活动方式,给了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思考和想象,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变被动为主动。
正确地使用评价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加强个性教育,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发表个人见解。对于学生在数学上的闪光点,要不失时机地给予激发,对他们取得的每一点进步都应及时给予肯定与表扬,让他们切实地感到学习数学的愉快,找到学好数学的突破口。口头评价是数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学教学中最快捷、使用频率最高一种评价方式,对促进学生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口头评价的成败将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数学课堂教学的成败,进行积极有效的激励性评价是每一位数学教师都应重视的问题。在数学教学中不失时机地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的肯定、激励,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信和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诱发其学习兴趣,进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
三、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成功心理体验,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学习的状态,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掌握学生对于知识点是否存在疑问,当教师发现学生存在疑问时,应主动讲解,以免影响下面知识点的学习。对于学生而言,整个学习过程是非常重要的,这关乎学生的学习质量以及心理体验。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功的心理体验,为他们量身定做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对本门学科的兴趣,为学生创造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思考,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质量,促进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想象的能力,为今后的数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总之,数学学科有其丰富的内涵、巧妙的方法、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实用价值,只要我们不断创新数学教学方法,遵循学习数学的规律,善于挖掘,持之以恒,一定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热情,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从而把学生从“苦学”的数学大洋中带入“乐学”数学的世界里。
参考文献:
[1]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M].漓江出版社.2008.
[2]罗召庆《为什么我们今天还在照本宣科》[J].教书育人.2010.
4.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成长 篇四
“体验”一词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核心词汇。事实上,本次课程改革就是要将课程从“文本课程”转变为“体验课程”,所以,“体验”自然也就成为新的学习方式的一个重要特征。所谓体验,是指“由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对学生体验的重视,其实就是将学生的内心世界以及生活世界纳入到学生的学习当中来,发挥它们对学习的促进作用,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成长。在体验性学习中,学生学习的不仅仅是认知方面的知识,而且还有情感、态度、价值及实践方面的知识。教师要树立“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观念,成为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把学到的新理念,新方法和自己的教学实践相结合,进行了初步尝试,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一、在情境中体验老师要善于营造学生学习的情境。我在教学《小音乐家杨科》时,在优扬的乐曲声中,介绍故事大意,导入课题。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扬科为什么能把大自然中的声音当成音乐的,体验到大自然中的声音放在音乐中也是一种美的享受。我曾经听过袁斌老师执教的《丰碑》一课,一开始,在凄厉的北风怒号中,在苍茫的雪山中艰难行进的红军画面中,袁老师入情入境地道出了课文故事发生的背景,把学生引入了课文的情境之中。在教学《田忌赛马》导课时,我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爱玩扑克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和教学内容相联系,使教学内容能适应并顺利地植入学生的知识结构中。在情境中,学生激起的情绪,成为需要的推动。这种情境会作用于师生双方的心理,影响师生实现教与学目的的.行为和力量,促进目的的实现。将学生带入情境的手段有:1.以生活展现情境。2.以实物演示情境。3.以图画再现情境。4.以音乐渲染情境。5.以表演体会情境。6.以语言描绘情境。二、在认知不平衡中体验在情境中制造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活动去组合,批判和澄清新旧知识的差异,解决“认知不平衡”,进而不断改善,发展自己的认知结构,且在认知发展的同时,获得轻松,愉悦,成功的情感体验。在新课程中,我不在强调学生对教科书内容的记忆与内化,而是更多地采取“非结构”、“开放式”的控制方式,特别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新品质的境况。在教学《她是我的朋友》一课时,阮恒一开始误以为他会因献血而死去,学生自己能理解到的只占十分之一,作为老师应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如何引导学生体验当时阮恒的心情。我充分让学生阅读有关描写抽血过程中阮恒的句子。学生读后充分交流自己的感受,“一动不动,一句话也不说。”说明他害怕,说明他勇敢,说明他配合医生。“突然啜泣了一下,全身颤抖并迅速用另一只手捂住脸。”为什么“颤抖”?为什么“捂住脸”?是因为他感到疼,他不想让人看见。学生们这时的感悟并不准确,因为阮恒是因为怕自己要输光血死去才这样做的。这时我没有纠正孩子们的感受,而是进一步让他们阅读下面的句子:“疼吗,阮恒?”医生问道。阮恒摇摇头。你们通过读这句话,觉得阮恒在输血过程中疼吗?“不疼”孩子们读懂了这句话,那他之前为什么要啜泣,颤抖并用手捂住脸呢?学生们开始把自己当作阮恒,去体验,去感知。在这种情境中,学生产生了认知上的冲突,产生了解决“认知不平衡”的意向。当教师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时候他的做法是:通过相互矛盾的事物引起学生认知的不平衡,引导学生完成解决问题的活动,监测他们发现后的反思。我也是这样想,这样做的。我和他们一起参与到开放式的探究学习中,学生能初步认识到阮恒是因害怕而这样做的。“他又开始呜咽,并再一次试图用手掩盖他的痛苦”这是为什么?联系后文“医生又问他又摇头”你有什么感受?他不是因为疼这样做的,是他以为自己马上就要死了。“呜咽”比刚才的“啜泣”怎样?形容哭的声音更大了。“接着变成持续不断的低声哭泣。”他为什么哭得越来越厉害了?“他眼睛紧闭着,用牙咬着自己的小拳头
[1] [2]
5.让孩子在“争吵打斗”中学习 篇五
让孩子在“争吵打斗”中学习日常生活中我们家长常遇到这类事情,几个孩子刚才还一块玩得好好的,可一会儿就吵闹甚至打斗起来。家长都很担心,认为孩子在一块玩耍,应当友好相处,不能争吵打闹。有些家长为避免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孩子发生冲突,经常把孩子关在家里,不让他同其他孩子交往。其实,这样做是不妥当的。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孩子之间的争吵打斗是他们在自己的“小社会群体”中学习与人交往、学习如何做人的一种重要方式。
孩子之间的争吵打斗通常发生在一块玩耍或游戏过程中。因为学龄前儿童的思维发展水平还处于“自我中心”阶段,这时孩子只能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不能站在他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也不能认同和接纳他人的意见。这样,在孩子相互交往过程中,难免出现误解,产生矛盾,发生争吵甚至打斗。一般说来,孩子的“争吵打斗”观念与成人的“争吵打斗”观念有很大的不同。孩子的日常“争吵打斗”仅仅是一种游戏或嬉闹行为,而成人则把孩子的这种行为上升为道德行为。实际上,孩子的争吵打斗的特点是吵完打完就没事了,很快又会高兴地在一块玩耍起来。引起孩子发生争吵打斗的原因通常有:因游戏中规则不合理或玩具分配不均而造成的;因对方行为妨碍自己娱乐而产生的;由于自己的东西或玩具被他人占用、弄坏而引发的;出自义愤和正义感,如见他人欺负弱小,前去阻止不力也可引起争吵打斗。
既然孩子之间争吵打斗是他们交往过程中的自然现象,那么,家长对于孩子之间争吵打斗采取何种态度来解决他们的矛盾就显得十分重要。有些家长看到孩子争吵打斗,不问原因,就生气地跑上前去加以责备:“别吵了,打什么,你们为什么不能好好玩呢?”以为只要责备一通,就可以制止了。其实,孩子间的争吵打斗在一般情况下双方都有一定道理,如果家长不问缘由,随意加以斥责,会引起孩子的不满,也使孩子失去了自己化解矛盾、解决冲突的机会
还有的家长看到孩子发生争吵打斗后,不问青红皂白就帮助自己的孩子指责对方孩子,结果双方家长恶语相讥,甚至大打出手,反而把矛盾激化了。这样做不仅使孩子没有机会获得交往经验,学会自己解决问题,而且家长粗野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会给孩子留下印象,以后再遇到类似的情况,孩子不是要解决问题,而是搬父母的.救兵,甚至学父母的样子,相互责骂对打开来。这样的家长实乃是害了孩子。也有少数家长与之相反,看到孩子发生争吵打斗,不问原因,就出面代替孩子向对方道歉以此来制止争吵打斗。这样的家长大多是很谦让和通情达理的,却不知这样的“谦让”意味着放弃了培养孩子责任感的良机,会使孩子养成严重的依赖性,成为缺乏独立处理问题的人,如果争吵的原因不在自己的孩子,也会极大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和是非
6.让孩子在自信和成功的体验中学习数学 篇六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境创设;合作学习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提出,使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具有更丰富的要求。肯定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畅游于小学数学学习的天堂中,对于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提高具有积极意义。在体验学习中,学生可以更深层次地了解小学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将主观能动性发挥于数学学习过程中。就目前情况来看,体验教学法并没有真正运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其积极作用没有得到完全发挥。因此,笔者选择体验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方法作为研究对象是有一定的教育意义的。
一、加强生活情境创设,引导学生体验领悟
小学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利用生活现象对学生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利于学生建立起正确的小学数学学习意识,认识到数学学习对于生活的指导作用。小学数学教学内容较为简单,许多学习内容都可以在生活现实中找到原型。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生活情境的创设。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数学学习与生活进行有效的结合,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亲近生活实际,开拓学生的数学学习视野。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学生面对形象与生动的情境,会逐渐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周边的事物,更好地应用数学知识。
比如,在学习《位置与方向》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小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对数学知识进行体验与领悟。教师可以设置一个开车的情境,让学生按照他人的指导,找到正确的路径。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成为一名司机,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出租车司机,带乘客去某地的一个大型超市。这样的情境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位置与方向在生活中的存在方式,还可以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对数学课本中的位置与方向知识进行利用。生活情境中的体验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领悟,更有利于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效率。
二、加强操作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体验领悟
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新课程标准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实践的关注,给学生实践操作的自由,让学生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利用实践操作的方式去体验数学知识。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操作实践,使学生了解数学新知识产生的过程,使学生在体验中对数学知识进行领悟。在操作实践中,学生成了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成了数学知识的创造者。只有学生亲身去体验,去探索数学知识,才能使数学知识牢固地存在于学生的脑海当中。
比如,在讲解《用计算机计算》的时候,教师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计算机的使用方法,在这方面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可以自主运用计算机。要使学生使用计算机的能力提高,就需要一定的操作实践活动来促进学生对其进行深入体验。教师可以为学生安排单纯的加减乘除相关的运算题,也可以为学生安排一些混合运算,让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计算。在操作过程中,学生自然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体验中对计算机使用的正确方法进行领悟,从而提高自己的计算机使用水平。
三、加强合作交流活动,引导学生体验领悟
让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利用体验进行数学知识的领悟与学习,教师需要给学生交流与合作的机会。在有效的交流与合作中,学生的体验深入会加深,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也会有所提高。合作交流活动可以存在于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可以存在于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在学生合作交流活动中的参与,会使学生意识到自己与教师之间平等的关系,数学学习积极性会大大提高。因此,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要有意提高合作与交流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交流得到数学学习方面的一些领悟。
比如,在学习《统计》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个统计的主题,让学生以此为共同的学习目标,开展合作学习。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学生要对统计的方面以及最后的成果展示方面进行交流。小组交流中,不同的学生会发表自己不同的意见,学生的体验感会有所加强。面对其他学生不同的意见时,学生需要进行思考与定夺,在领悟中提高自己的小学数学学习能力。教师要参与到学生的交流合作学习中,为学生做好指导工作,及时地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体验学习中提高数学学习水平。
综上所述,在体验中领悟,在领悟中学生,就是要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理念与实践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深入到数学应用情境中,了解数学知识存在的意义。面对小学生数学学习积极性不足的教学现状,笔者对体验教学活动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的应用方法进行了几点分析。希望当代小学数学教师可以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体验,了解数学知识的作用,丰富学生的数学学习思维。
参考文献:
袁爱武。小学数学体验教学的几点思考.祖国:建设版,(10):118.
陈彩云。在情境体验中快乐学习数学.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2013(34):188.
7.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小学数学 篇七
一、体验式学习的特点
体验式学习是内在的, 是个人在形体、情绪、知识上参与的所得, 它拥有以下几个特点:
1.学习的主动性。体验式学习需要学习者发挥主动精神, 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体验式学习强调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参与, 没有这种参与, 就不能产生任何体验, 更谈不上完成学习过程。
2.寓教于乐。其中的“乐”字包含两层意义:一是指教师通过使学生感兴趣的方式进行教学, 使教学过程吸引学生;二是指教师通过调动学生, 让学生将被动学习变成主动掌握。体验式学习不是教师单方面制造的乐趣, 而是学生主动体会到的乐趣。学生学得快乐, 这才是寓教于“乐”的真正内涵。
二、如何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小学数学
(一) 营造氛围, 共同体验
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就是一种愉快的情绪体验, 而要产生“轻松愉快”的感觉, 教师应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情境, 让学生去感受数学, 体验数学, 进而萌发一种对数学的喜爱, 产生我要学数学的心理
罗杰斯曾说:“传统教学缺乏真诚的、亲密的人际关系, 充满着威胁和恐惧, 教师以权威自居, 发号施令。”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该放下威严、放下架子, 对学生倾注爱心。学生们难免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一些错误, 这时教师不能一味地批评、指责, 而要鼓励他们找出错误, 再接再厉。教师以慈爱宽容之心待学生, 让学生体验到教师的平易近人, 让他们的畏惧心理消失, 这样更能激发他们主动学习。
(二) 创造机会, 主动体验
兴趣是激发人们奋进的不二法宝。在低年级数学教学实践中, 我深刻体会到:低年级的学生们求知欲很强, 但同时也贪玩好动、天真活泼。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如果能提供机会, 让学生在感兴趣的事物中体验和经历数学知识的变化和发展过程, 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在动手和互动的活动中真切地体验和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学习和研究的欲望。
1.自主探究, 体验“再创造”。“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 也就是由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 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这样说过。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需要给予学生自主空间, 让学生自由发展、自由想象, 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再创造”活动中深刻体验数学。
学生参与活动越充分、越主动, 所获得的体验也就越深刻、越丰富, 也越利于学生发展。让学生在“再创造”活动中享受乐趣, 体验成功, 这样师生之间进行亲密互动, 让数学课堂成为学生的天地。
2.实践操作, 体验“做数学”。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学习数学, 是让他们体验数学的最好方式。在教学中, 教师要多让学生动手操作, 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做”的机会, 让学生在“做”中学, 使学生获得大量的珍贵知识, 并且还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 力求把教学内容设计成物质化活动, 让学生在“做”中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在体验中获取新知, 从而体验“做数学”的快乐。
3.合作交流, 体验“说数学”。什么叫说数学?这里的“说数学”是指数学交流。教师在课堂上巧妙地运用师生之间的互动, 把大量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 让他们自主探究。这时, 教师就真正成了学生学习过程的促进者。由于学生有了自主控制权, 自然会产生求知和探究的欲望, 会把学习当乐事, 最终进入学会、会学以及乐学的境地。
(三) 拓展范围, 延伸体验
数学包含的范围太大了, 书本知识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因此数学学习的时间不限于上课时间, 数学学习的空间不限于教室。教师应引导学生开展数学课外活动, 将数学内容引向课外、引向生活、引向综合性学习, 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的价值。此外, 教师应该少布置“死”作业, 倡导布置学生爱做的活动性作业、开放性作业、社会调查性作业, 让他们在新的时空中不断地体验到数学的存在, 从而提高数学意识。
(四) 评价得当, 升华体验
在数学学习中, 教师如果能及时恰当地评价学生, 并引导学生自主评价, 无疑会给学生学习数学带来乐趣。教师在批改作业时, 对于学生做错的题, 可以在下面画一条线, 并针对错因在旁边写上“是这样吗?”“再想想看”等批语, 让学生主动按评语的提示去改正。对于学生有创意、做得好的题目, 教师可以在题目旁边画上笑脸, 或根据特点, 写上“好”“真聪明”等评语, 肯定他们成绩, 鼓励继续努力。这些看似很简单的行为, 却能让学生感到自己想法存在的价值, 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欢乐, 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得到主动的发展。
8.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 篇八
一、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引进过程
“心中悟出始知深。”学生要想牢固地掌握数学知识,就必须用内心的创造与体验来学习数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从而使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
如,教学《认识厘米》一课时,先请同学猜谜语,引出尺子,然后播放没有尺子时古埃及人用手指、手掌、脚步等测量物体长度的录像,再请同学独立想办法测量书本的长。有的用尺子量,有的用手指量,有的用橡皮量,有的用铅笔量……出现了不同的结果,最后比较这些测量情况,发现同一物体测得不同的结果,从而使学生感悟用同一样工具量便于比较,引出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厘米(揭示课题)这样的设计,将人类发明尺子的漫长历程浓缩为一个动态过程的录像片段,既展示了人类的聪明和智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无穷奥秘。在学生“想办法量一量书本的长”的亲身体验活动中,孩子们的思维被激活,他们凭借已有的生活经验,多角度地进行思考,用“尺子、手指、橡皮、铅笔”等创造性地解决了问题;然后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对各种方法进行比较,引起他们的认知冲突,让他们亲身体会到“用不同的工具测量同一物体,所得的结果不一样”,从而使他们真正感受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二、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把学习过程科学而有质量地展现为一个可供学生经历的时空,科学有序地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让学生的心智得以运用,领略数学知识的动态生成,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例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先让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过程,它是利用割补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推导其面积的计算方法,那么,能否把三角形的面积也设法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呢?让学生拿出事先剪下的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让小组合作拼一拼并讨论。在拼图和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发现完全相同的两个三角形可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从而初步感知三角形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关系,再让学生测量三角形的底、高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高,从而自己归纳出三角形面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即:底×高÷2。这样的设计,自始至终都是由学生在动手操作,主动探索,亲身体验三角形面积的推导过程,变教材上“静止状态”的学习材料为“动态生成”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产生深刻体验,从而牢固地建构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三、让学生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主动建构的过程。是学习者与外界的信息发生互动的过程,在互动的过程中进行知识的生成。因此应让学生体验到我们的课堂是在价值观引导下自主建构,真实多向互动生成发展的过程。
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让4位同学小组合作讨论把一根长24厘米的绳子围成不同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算算它们的面积和周长,并比较一下周长相等吗,面积相等吗?于是,学生有的商量,有的围,有的算,忙得不亦乐乎。几分钟后都拿出了自己不同的方法。交流时,台上同学介绍,台下同学不时地争着补充、修改。最后达成共识:周长相等,面积不一定相等,它围成正方形时,面积最大。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分享互助与竞争,成功与挫折的体验,积极参与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他们沐浴在知识的生成过程之中,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在创造中发展。
四、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应用过程
学用结合,学以致用,利用数学经验服务、改造客观世界是数学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因此,教师要创设条件,重视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让学生亲身体验到知识应用的价值。
例教学《除法应用题》后出示一个生活问题:小明有3元,小红有4元,他们来到商店买饮料,而商店正在举行促销活动:买1瓶3元,买2瓶5元,买3瓶6元。请大家讨论一下,他们有几种选购方式?此时学生思维活跃,想出了各种方案:(1)自买,共买2瓶多1元;(2)两人合起来买2瓶5元的,则得2瓶多2元;(3)两人合买3瓶6元,则得3瓶余1元,再比较各种方案,你们认为哪种方法最佳?这样的设计,为学生创设了开放化、生活化的购物情境,努力地将数学经验生活化,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技能参与解决购物问题,并选择优惠购物方案,让学生体验知识应用的全过程,体验到教师更多的耐心顷听,真诚欣赏,热情鼓励。感受了数学的广泛应用和巨大的实践价值,并认识了社会,感受了生活,促进了个性社会化发展。
总之,体验学习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体验知识获取的全过程,形成思路畅通,热情高涨,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动态生成的课堂,与学生共享获得知识的快乐。
【让孩子在自信和成功的体验中学习数学】推荐阅读:
优化评价方式,让每个孩子体验成功论文09-18
培养孩子自信心的游戏09-22
带有自信和成功的名言句子10-14
让更多的学生在音乐中找回自信教育论文10-01
中学生演讲稿:自信成功与坚08-22
让文明之花开在孩子的心里11-17
让孩子在有爱的环境下成长09-24
通过自信成功的人07-19
让自己自信的名言警句10-18
让学生扬起自信的风帆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