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形的性质 说课稿

2024-09-25

梯形的性质 说课稿(精选10篇)

1.梯形的性质 说课稿 篇一

教学内容:

梯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出梯形面积。

2、通过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唯物辩证观的启蒙教育,知道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变化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懂得用运动、联系的观点去观察、研究事物。

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

教学重点:

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学关键:通过操作实践,将梯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探索梯形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备用梯形硬纸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复习:

同学们会计算哪些图形的面积?

计算下列图形的面积:多媒体出示。

2、引入:

屏幕出现梯形,问:这是什么图形,图上告诉了什么?它的面积是多少?同学们还不会计算梯形的面积。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研究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3、回忆旧知

我们在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是怎样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多媒体课件演示)

我们在学习三角形面积时,又是怎样推导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课件演示)

二、探索解决问题办法,并尝试转化

1、引导学生提出解决问题方案

我们在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时,采用了割补的方法、拼摆的方法,把要研究的新图形转化为已经会计算面积的图形,再利用已学过的图形推导出新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现在我们又要计算梯形面积,怎么办呢?

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把梯形转化为我们学过的图形?

2、学生尝试转化

刚才同学提出了用割补的方法、用拼摆的方法。那么,怎样来割补呢?

学生上台演示后,教师指出:由于梯形的不规划,刚才的同学没有转化成功,其实是可以用割补的方法来转化的,请大家看一看:多媒体演示割补转化。

那么,用拼摆的方法呢,你准备怎样来拼?

学生上台演示。

3、学生操作、实施转化

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拼摆梯形。

请同学们告诉老师:你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了一个什么图形?

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拼的?多媒体课件演示。

三、观察图形,推导公式:

1、观察

同学们把梯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平行四边形。我们观察一下: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与原来的梯形有什么关系?

它们的底、高和面积,大小怎样呢?小组讨论。

学生总结汇报后多媒体课件演示。

2、计算梯形面积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会算吗,这个梯形的面积应该怎样计算?同桌讨论计算方法。算式是什么?

算式中3加5的和求的是什么?乘以4得到什么?再除以2呢?为什么要除以2?

计算面积,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3、推导梯形面积公式

算式中的3、5、4分别表示梯形的什么,想一想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用字母表示梯形面积公式

阅读教材,加深理解

四、应用公式计算梯形面积

1、基本练习:

计算下面梯形面积

2、教学例题

出示例题并理解题意。

计算面积,一人板演,全班齐练。

3、判断题

4、抢答题

5、测量并计算

五、总结课堂

2.梯形的性质 说课稿 篇二

今天我说的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十九章第一节“平行四边形及性质”一课。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我对本节课的设计。

一、设计理念

本节课以学生观察操作、合作探究、感悟发现为学习主要方式, 实施开放式教学。创设民主、宽松的教学气氛,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

二、教材及学情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平行四边形不仅是对已学的平行线和三角形知识的应用与深化, 而且为以后将要学习的矩形、菱形、正方形、梯形等知识打下了基础, 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另外, 为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提供了新的方法和依据。因此, 本节课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2. 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时已经对平行四边形有了初步的、直观的认识, 但对于严密的推理论证, 从知识结构和知识能力上都有所欠缺。而利用动手操作来实现探究活动, 对学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可激发学生的强烈的求知欲。

3. 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 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 从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出发, 确立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掌握平行四边形的相关概念和性质, 培养学生初步应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猜想、推理、交流等教学活动, 学生亲历探索的过程, 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元化。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与合作交流的意识, 激发学生探索数学奥秘的兴趣, 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4.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和性质。

教学难点:利用图形变换的思想, 探究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5. 教材的处理

按教材编排, 平行四边形性质共分5课时完成, 我对本节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重新组合。第一课时重点是安排学生探究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及所有性质, 并初步运用这些性质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这样安排, 能很好地体现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本节课在教法上体现教师的启发引导, 帮助学生实现认识上与态度上的跨越。在学法上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利用多媒体、自制教具辅助教学, 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实效性。

四、教学程序

1. 创设情境, 揭示主题

问题一:同学们, 你们留意观察过我们教学楼前的两个花坛吗?它们是由一些什么样的图形组成的?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 可能回答是平行四边形、菱形、四边形等。教师用多媒体展示, 直观上看是平行四边形构成的。

问题二:房屋装修, 想换掉旧的瓷砖, 需要预算一下用料情况。聪明的瓦工说, 平行四边形有一种对称的美, 只要量出一个角的度数, 就能知道其他三个角的度数, 测量出一组邻边长, 便能计算出周长, 这样根据瓷砖的尺寸就可以预算了。这是为什么?告诉学生, 学习完本节课就能明白解决问题的道理。出示课题。

这样设计,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 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激发学生的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感受到平行四边形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 同时把思维的兴奋点集中到要研究的平行四边形上来, 为下一步的学习新知识创造良好的开端。

2. 实践探究, 感悟新知

本环节设置以下几个活动:

活动一:拼一拼。你能利用两个全等的三角形拼出四边形吗?学生动手操作, 教师留意观察。请同学们把拼出的6种不同的四边形展示在黑板上。

活动二:看一看。观察拼出的特殊四边形对边有怎样的位置关系?说说你的理由。给出平行四边形的定义, 对黑板上的图形进行识别, 让学生体验类比的教学思维。

活动三:画一画。让学生根据定义画一个平行四边形, 观察它有哪些基本元素。教师示范画图, 结合图形介绍对边、对角、对角线及平行四边形的记法、读法, 规范学生的几何语言。教师强调定义的两方面作用。

通过拼图、看图、画图游戏让学生经历概念的探究过程, 自然而然地形成概念,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避免概念教学的机械记忆。同时, 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相关元素也获得丰富的直观体验, 为介绍图形性质作了有利铺垫。

3. 大胆猜测, 探究新知

首先, 教师展示模型, 让学生仔细观察, 大胆猜测, 对边、对角、对角线大小有什么关系。培养学生仔细观察, 积极思维的能力。其次, 学生利用模型, 采用度量、平移、旋转、折叠、拼图的方法, 初步验证猜测的结论。小组合作探究, 教师以合作身份参与并适当予以指导。鼓励学生探究方式、结果表示方法的多样化, 并填写实验报告。第三, 学生展示实验过程、结果, 教师引导按边、角、对角线进行归类梳理, 使知识的呈现具有条理性。学生相互交流, 并用规范的语言描述性质。然后请大家思考, 利用以前学过的知识, 对以上结论进行验证, 教师小结。

本环节注重直观操作和简单推理有机结合。把几何论证作为探究活动的自然延续和必然发展, 使学生的实践精神、创新意识和自觉说理的能力得到提高。

4. 开放训练, 深化新知

例1:平行四边形ABCD中∠A比∠B大40度, AB=8, 周长等于24。从这些信息中你能得到哪些结论?把“周长等于24”改为“对角线AC、BD交于点O, △AOB的周长为24”求AC、BD的和是多少?本环节打破讲解书上例题的传统, 自己设计开放题作为例1, 有利于充分运用已学的性质, 加强对新知识的应用意识。

例2:解决课前提出的实际问题。你现在知道它是怎么计算的吗?依据是什么?回扣导言, 体现数学教学的连贯性和知识的应用性。

5. 分层作业形成技能

A类练习:

(1) △ABC中, 已知∠A=50°, 则∠B= () , ∠C= () , ∠D= () 。

(2) △ABC中, 已知∠A+∠C=200°, 则∠A= () , ∠B= () 。

(3) △ABC中, AB=3, BC=5, 则△ABC的周长为 () 。

(4) △ABC中, AC、BD相交于点O, AC=10, BD=8, △AOB的周长为16, 则AB= () 。

B类练习:

(1) 试一试, 把一根平放在平行四边形ABCD的纸条固定在对角线的交点处, 然后拨动纸条, 观察几次拨动的结果, 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在这样动态的思维场景中观察、分析、归纳、推理,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探究者。

(2) 已知平面内三点A、B、C, 是否存在点D, 使得这四个点顺次联结构成平行四边形, 如果存在, 作出图形并说明理由。

作业的设计体现了分层训练的教学原则, 同时为探究平行四边形性质的应用, 做好铺垫。做到既着眼学生的共同发展, 又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

6. 反思小节, 启迪升华

这是一次知识与情感的交流。引导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及在知识获得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这样可以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 便于课堂教学的优化。

(1) 通过探究本节课你得到了哪些结论?

(2) 总结解决四边形的问题的方法, 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的方法。

(3) 在应用性质解题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7. 板书设计 (图略)

五、教学反思

3.“蛋白质的理化性质”说课稿 篇三

【关键词】说课 蛋白质 理化性质

1 说教材

1.1 教材地位与作用

《蛋白质的理化性质》是全国医药高职高专规划教材生物化学(陈明雄主编,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第一章第五节的内容。它是在学习了蛋白质的组成、分子结构与功能的基础上,对蛋白质理化性质的研究,为今后学习酶、蛋白质的代谢奠定基础,在教学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与生活、临床医疗有着密切的关系,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属于理解应用的知识。

为了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和记忆,我将教材内容适当进行了调整,通过某社区医院“长时间紫外线照射损伤眼睛”的病例,导入蛋白质变性的学习,再来讲解蛋白质的沉淀、蛋白质的两性电离性质和蛋白质的其他性质。

1.2 教学目标

根据大专生的特点,在教学中,我们以知识技能为主线,渗透情感价值观,并把这两者充分体现在课程设计方法当中,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学目标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确定本次课的教学目标。

1.21 认知目标

掌握蛋白质变性的概念及意义,蛋白质的两性电离性质及胶体性质,理解蛋白质的沉淀反应,了解蛋白质的紫外吸收性质。

1.2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科学的思维,训练独立学习的能力。

1.23 情感目标

通过导入临床病例,结合临床知识激发学生对医疗卫生事业的兴趣及使命感,培养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发现生化之美。

1.24 评价目标

通过课堂测验和课后习题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的当场吸收度。

1.3 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临床医疗班《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大纲与考试大纲的要求,及本次课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确定教学的重点及难点。

1.31 教学重点

蛋白质等电点的概念,蛋白质变性的定义及在临床中的应用。

1.32 教学难点

蛋白质在不同溶液中带电状态的判定。

2 说学情

大专医疗班的学生,经历三年的高中学习,有一定的化学和生物学基础,但由于文科生多,化学底子薄弱,分析问题、抽象思维的能力差。他们有一定的自学能力,但自主学习能动性差。

针对以上分析,我们将以病例视频—问题情境式的方法导入正课,辅以具体的生活实例,对相关问题进行阐述。用通俗易懂的话语,解释拗口、抽象的生化名词。并且通过课前准备、课堂讨论和课后拓展阅读的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知识的精神。

3 说教法

新课标指出“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对于大专一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的学习模式仍是束缚性的高中学习模式,为此,我将采用问题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直观演示法和目标任务驱动法来完成本次课的教学。

4 说学法

在学法上,尽量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思考,乐于表达。“教是为了不教”,为此,我采用了预习法、自主探究法、观察思考法和合作交流法。在轻松、欢快的课堂气氛中,顺利完成本次课的教学任务。

5 说教学手段

我们主要以现代化电教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增加了直观性和趣味性,加大了课堂密度。另外,借用了视频和学生熟悉的图片,激发了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6 说教学过程

6.1 教学准备

课前一周,将全班学生分为四个小组,分别发放问卷。组织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查找资料,解决问卷上相应的问题。(每组集中解决一组问题。)

问题为:

第一组:蛋白质变性后会有什么样的结构变化?理化性质有何改变?

为什么长时间紫外线照射会造成眼睛损伤?

你在生活和临床实践中,见过哪些蛋白质变性的例子?

第二组:为什么可用大量鸡蛋清或纯牛奶解救重金属中毒的病人?

一岁以内的小儿在测量体温的时候,为什么不测量口腔温度?

第三组:人体内大多数蛋白质在正常体液环境中将带什么电荷?

分离蛋白质的方法有哪些?

第四组:胶体性质有哪些?

人体内有半透膜吗?

6.2 复习提问,唤醒记忆

复习氨基酸的结构,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为本次课中蛋白质的变性及两性电离性质的学习埋下伏笔。

6.3 导入新课

通过长时间紫外线照射损伤眼睛的视频,设计“为什么紫外线照射会损伤眼睛”的问题情景,导入“蛋白质变性”的学习。通过此视频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探究知识的积极性,增强医学工作者的责任意识。

6.4 问题式教学法

首先解释蛋白质变性的概念。它是指在某些理化因素作用下,蛋白质空间结构被破坏,从而导致其理化性质改变和生物学活性丧失的现象。对于其中的要点,如“理化因素”,给予图片展示。接着,结合前面复习过的蛋白质的一级结构与空间结构,让学生讨论蛋白质变性的特征以及蛋白质变性的临床意义,让第一组的学生回答第一组问题,并适时给予讲解。

由生活中常见的可溶于水的鸡蛋清,煮熟之后,会发生凝固,引出 “蛋白质沉淀”的学习。

解释蛋白质沉淀的定义,配以图片,以及加入硫酸铜可以使蛋白质变性产生沉淀的实验演示视频,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理解。让学生讨论后总结归纳出蛋白质变性不一定产生沉淀,蛋白质沉淀不一定都是变性产生。得出两者并无必然联系的结论。让第二组的学生回答第二组的问题,并给予讲解。

蛋白质沉淀还可以由等电点状态下的蛋白质产生。由此进入下一个内容——蛋白质的两性电离性质。

回顾前面复习的氨基酸的结构式,强调酸性的羧基和碱性的氨基,说明氨基酸是两性电解质。引申到蛋白质中的酸性和碱性的基团,接着给予自制动画,形象说明蛋白质的两性电离,得出蛋白质等电点的概念,以及不同溶液中蛋白质带电状态的判定。为了巩固学生理解,给予及时的课堂测验,了解学生对该内容的掌握度。带电的蛋白质可用电泳的方法可以分离,引用动画解释电泳的现象,并给出上届学生醋酸纤维薄膜电泳实验的真实结果,请学生思考为什么蛋白质会表现为不同的速度,为实验中讲解电泳的影响因素埋下伏笔。接着由第三组的学生代表回答第三组问题,并给予讲解。

蛋白质是生物大分子物质,符合胶体的范围,维持蛋白质胶体稳定的因素,我们采用画图的方式,画出蛋白质分子外的水化膜和同种电荷,方便学生理解。并引申出提纯蛋白质的一种方法——“透析”,与临床常见的血透相联系。待学生讨论后,组织第四组的学生回答第四组问题,并给予点评。

最后提出蛋白质的紫外吸收性质,这也是蛋白质定量定性分析的一种方法。

6.5 课堂小结

归纳总结,回到蛋白质理化性质的四个概念,对应各要点回顾本次课的教学内容,首尾呼应。

6.6 巩固练习

练习是掌握知识,巩固记忆的重要环节。根据本次课的内容,为了体现知识的连贯性,我们提出三个练习题:要求学生举手抢答,并给予鼓掌和加油声,鼓励学生

6.7 拓展阅读

根据大专生的自学能力,给予相关书籍和网站,指引学有能力的学生,成立学习兴趣小组,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了解更前沿的生化知识。

6.8板书设计

黑板分为了三个部分,中间正上方是本次课程内容的名称,右侧列出了本次课程内容的纲目,方便学生了解,学了什么,还需要学什么。中间部分列出本次课所要解决的问题,左侧让每组的学生代表分别进行解答。

6.9 教学反思

问题式教学法基于PBL教学法改良而来。它以学生为主体,可以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积极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这种教学法,信息的收集与整理消耗时间长,学生花费的精力多,不适应于整门课程的讲授。

对于教师来说,要求掌握大量的知识信息,对教师的要求高,需要不断拓展教学知识水平。

本课以素质教育为目的,结合教材重点、难点及生化学科特点,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学生得到锻炼,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温故而知新,达到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

4.说课稿:认识梯形 篇四

一、说内容

由于幼儿已经认识了圆形、三角形、正方形和长方形,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在此基础上认识梯形,对中班幼儿来说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提高的过程。因为梯形是有且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概念比较抽象,是幼儿所要认识的平面图形中最难的一种。因此,中班幼儿认识梯形,只要理解其特征,能找出相应的图形即可,不必要求幼儿用语言描述梯形的特征。

二、说目标

基于上述内容的特殊性,结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我把本次活动的目标定为: 1.初步了解梯形的特征,并能在组合图形中找出梯形。2.发展幼儿观察、比较和动手能力。3.激发孩子学习图形的兴趣。

三、说准备

为了更好的进行教学,我做以下的准备: 1.教师演示教具:长方形、正方形、圆、等腰梯形以及各种形式的梯形各一个。

2.幼儿学具:画有房子、汽车(含有梯形)操作纸若干: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图形若干。

四、说重点

由于梯形的概念不容易理解,所以本节课我把重点定为:初步了解梯形的基本特征。

五、说难点

幼儿认知的特点是先入为主,容易形成思维定势,而梯形又是多样性的,所以我把难点定为:感知不同形状的梯形。

六、说教法

1.观察法:观察是幼儿认知活动中比较重要的学习方式,在活动中我充分让幼儿观察、感知梯形的特征,从而区分出梯形和长方形的不同。

2.操作法:动手操作能引起大脑的积极思维,大脑皮层的分析和综合活动来自运动感官的信号,当幼儿注意的目标变为幼儿直接的操作的对象时,就使大脑皮层处于积极的活动状态,引起高度的学习兴趣。

3.游戏法:游戏是幼儿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开展一些与教学有关的游戏活动,是激发幼儿学习,提高课堂效益的途径。

为了更好地突出幼儿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幼儿听一听、说一说、做一做、涂一涂等多种形式,让幼儿积极动眼、动耳、动脑、动手,引导幼儿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来学习新知,积极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

七、说流程

课堂教学是幼儿数学知识的获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能力的发展以及思想品德的养成的主要途径。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系统地规划,遵循目标性、整体性、启发性、主体性等一系列原则进行教学设计,设计了四个主要的教学程序:复习整理的基础上渗透新知识点——新授活动——巩固活动——生活化延伸 1.利用课件复习几何图形,激发幼儿学习几何图形的兴趣。2.观察了解梯形特征。

(1)出示等腰梯形和长,方形让幼儿进行比较,了解梯形的基本特征。(2)小结:这个像滑梯的图形,名叫——梯形。

(3)梯形宝宝可调皮呢,它一会儿翻跟头,一会儿躺下睡觉,你们看这样还是梯形吗?(小结:原来梯形可以倒着放,竖着放,它们都是梯形。)(4)分别出示直角梯形、不等腰梯形,让幼儿了解它们也是梯形。幼儿认识梯形的另外一个难点是梯形的多样性。幼儿认识的特点是先人为主,容易形成定势,所以活动开始时就要让幼儿接触各种梯形,每个环节中幼儿所看到的、制作的梯形都是各种各样的。

3.幼儿巩固了解梯形的基本特征。(1)游戏:找朋友

让孩子在布置的环境中找到和老师手中样板一样的梯形。(2)游戏:喂小动物

①来了一些小动物,他们说肚子饿了,想吃梯形饼干,小朋友能帮助他们吗? ②先请小朋友们从各种形状的图形挑选出1个梯形饼干,举起来给老师检验。

③再选择2块不同的梯形饼干,给同伴检验后喂小动物,并对小动物说:“我请×××吃梯形饼干”。

此环节是我在教学中有意设置的一个难点,给小动物喂梯形饼干,幼儿得选择2块不同的梯形饼干,给同伴检验后喂小动物,并对小动物说:“请吃梯形饼干”。这里必须选择不同的梯形饼干,对一部分幼儿来说是需要思考一下的。只有让幼儿经过一定的努力跨越过去才能从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心底里得到满足。

4.通过动手操作寻找图中的梯形,加深对梯形特征的认识。

在很多图形中找出梯形并涂喜欢的颜色。

在整个指导过程中我注重“三最”:即最大的观察(努力观察每位幼儿,避免笼统评价);最小的干预(教师角色退位,不干预替代):最多的鼓励(鼓励幼儿的点滴进步)。

另外,努力把握“玩数学”的度。不在游戏中刻意地“教”,让幼儿在游戏中充分发泄情感,感受愉悦。5.活动延伸

请幼儿找出生活中的梯形。

这节课,通过五个环节的教学设计,既遵循了概念教学的规律,又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指导幼儿观察、游戏、操作,获取新知,同时注重培养幼儿的思维和各项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让幼儿动口、动手、动眼、动脑为主的学习方法,使幼儿学有兴趣、学有所获。

5.初中数学《梯形》说课稿 篇五

(一)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及作用:本节课是中考考纲中规定的必考内容,它对整章节教学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学好梯形会有举一反三、以一当十的作用。

(二)课时安排:

两课时。本节课是第一课时,第二课时是梯形的判定及应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梯形的有关概念、等腰梯形的性质和五种基本辅助线。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使学生在探究梯形相关的概念和等腰梯形的性质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说理意识;

⑵在解决等腰梯形的应用问题的过程中,尝试多样化的方法和策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们体会数学活动充满着思考与创造的乐趣,体验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愉悦;

(四)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分成三个层次:

1、掌握梯形的定义,认识梯形的其他相关概念;

2、熟练应用等腰梯形的性质;

3、通过实际操作研究梯形的基本辅助线作法。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灵活添加辅助线,把梯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原因是解决梯形问题往往要转化成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来处理,经常需要添加辅助线,对于刚刚接触梯形的学生难免会有无从下手的感觉,往往会有题目一讲就明白但自己不会分析解答的情况发生。

为达成以上的教学目标,解决重点、突破难点,我的课堂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为:努力实现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五个突破――以学生主体观念突破教师中心、以学生主体活动突破课堂中心、以学生主体参与突破讲解中心、以学生主体经验突破书本中心、以学生主体能力发展突破考试中心。在这样的理念下,我设计了如下的教法、学法和教学程序:

二、教学方法: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本节课我采用“引、动、导、探”教学法,实施“二、四、六”教学模式,即两个探究层次、四个教学环节、六步教学程序。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在方法上应该是“行”为先,“知”为后。

三、学习方法:

初二的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新课标》中要求的“初步的空间观念”《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和记忆。为了充分体现《新课标》的要求,本节课采用“做、思、问、辩、议”的五步学习法、正如波利亚所说的:“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自己去发现。”

四、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小黑板,常用画图、剪纸工具,矩形纸片,平行四边形纸片,信纸

五、教学程序:

共有六步

(一)情境引发

(二)活动探索、研究发现

(三)深化建构

(四)迁移运用

(五)系统概括

(六)布置作业,拓展思维

这六步教学程序在教案中都详细介绍了,我只把教学的主线和总的设计意图说一说。

在前三个环节我都是以剪纸为主线:俗语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我先是利用平行四边形纸片剪梯形,然后是利用矩形纸片剪特殊梯形,再利用剪出的等腰梯形研究发现等腰梯形的性质,这样一环扣一环的完成教学目标,并解决本节课的两个重点。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如《新课标》中所说的“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所以在设计这节课时我没有一味的照本宣科,而是让学生们在操作中发现,在操作中探究,在操作中升华,借助于优美的课件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舞台,以自己的行动实践了一句话“教是为了不教”

在第四个环节迁移运用里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在这里我设计了“练一练,议一议,试一试,想一想”四个环节。

由学生独立完成,用实物展台展示学生解答过程,集体评价、完善,规范学生的解题过程、并着重解决梯形的辅助线问题,由学生归纳、补充、完善,在黑板的主板面――中间位置逐一列出。

设计意图:解决梯形问题的策略很多,在这里我没有单纯的就辅助线来研究辅助线而是把知识点蕴含在习题中,再归纳总结。华应龙老师说:最好的课堂,本质上是一种“有助于启动和启发思维的酵母”。我就想通过这样做使学生的思维自然而然的过渡到本节课的难点上,这样设计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通过一题解决一类问题、顺利的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在第五个环节系统概括里我没有采用传统的学生或老师小结的方式而是以探究课题的方式出现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个作为探究课题:

1、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区别和联系;

2、我看等腰梯形的特殊性;

3、解决梯形的常用方法。

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将探究结果以文章的形式呈现。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这三个题目就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无论学生选择哪一个,在浏览、思考、准备、生成的过程中即达到了概括的目的又发展了学生的能力。

在第六个环节在作业内容的设计上,我改变了传统的以巩固知识为目的的单一的作业形式,留的两项作业都是考察学生能力的

1、拓展性作业:在平行四边形(矩形)纸片上画一条裁剪直线,将该纸片裁剪成两部分,并把这两部分重新拼成如下图形:

(1)等腰梯形

(2)直角梯形(要求:所拼成的图形互不重叠且不留空隙)

2、发挥想象,以梯形为基础图案设计通钢三中第九届运动会的会徽

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即是学生乐于接受的又突出体现实践性、探究性、发展性,使学生所学知识得以升华,在设计会徽时还可以适当的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同时为下节课的学习埋下伏笔、

六、有四点说明:

1、板书设计分为三个部分:(左)梯形定义和性质;(中)梯形五种辅助线的作法及图形;(右)大屏幕。这堂课的板书力求做到形象直观,适当运用彩粉笔,突出重难点,便于学生理解,起到深化主题,回顾中心的作用。

2、时间的大体安排:情境引发大约3分钟,活动探索、研究发现,大约15分钟,深化建构约8分钟,迁移运用大约13分钟,系统概括及布置作业6分钟。

3、教学反思需要课后填写4、整个设计要突出体现的特色: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实践验证,让学生自己设计,学生能说的我不说,学生能做到的我不做,努力做到“教是因为需要教”。

七、教学预测:

6.《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说课稿 篇六

本接课我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设计思路几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四方面进行阐述。

1、教材分析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平行四边形,初步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认识了垂直与平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好这一部分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创新意识,而且进一步发展了学生对“空间与图形”的兴趣,对学生理解、掌握、描述现实空间,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有着重要价值。

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并掌握它们的特征,理解四边形间的关系。

(2)能力目标:

通过学生观察、动手画、把四边形分类、交流等实际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总结概括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活动,获得发现成功的愉快体验,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重、难点 :

(1)重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掌握长方形、正方形与它们的关系。

(2)难点:理解平行四边形、梯形、长方形、正方形的关系。

4、教学准备:

多媒体、部分不同的四边形

二、说教法、学法

教学中我遵循“引导探究学习,促进主动发展”的教改思路,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教法:组织----引导----订正总结

学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形成知识体系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课件出示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品,请同学们说出这些都是你们以前学过的哪些图形?请他们认一认。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并感兴趣的现实情境图,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为基础,激发学生兴趣为扩展新知作好铺垫。)

(二)认识特征,明确关系

新课程要求学生能通过观察、操作,来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根据这一要求,我有序地安排了七个层次探究活动。

1、画图形

小组分工合作,画出这些图形。(学生合作画图)(设计的意图:通过看、想、画这一过程,唤起学生头脑中对四边形的已有认知。同时采用分工合作:一是为了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二是为了合理安排时间。)

2、作品展示

3、作品分类

4、观察图形

观察你们分类的图形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观察图形回答。(1)想一想: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边有什么特点(同学间互相交流、讨论)

(2)根据学生的交流发言,小结出: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梯 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

(设计意图: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结构,观察、思考、探究、质疑,锻炼他们的分析能力、观察能力以及语言智能)

5、验证结论。

(1)打开书71页,找到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引导学生用直尺和三角板验证刚才观察到的结论。

(2)教师电脑演示验证方法,你的方法和它的一样吗?(课件演示验证过程)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充足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在动手实践、交流讨论中探究新知,掌握图形的特征,还有机地进行了教材重组,引导学生认识梯形和平行四边形各部分的名称。)

(3)练习。

(课件设计意图:及时反馈,既有利于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新知,内化新知,体验成功之乐,又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情况,调控教学进度,以保证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6、生活中的应用

说一说我们身边哪些物体上有平行四边形和梯形。(2)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四边形(欣赏图片,伴有音乐)(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一可以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四边形,知道数学源于生活,数学为生活服务。二是营造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学习氛围。)

7、探讨四边形间的关系。

(1)长方形和正方形是平行四边形吗?请说一下你的理由。分小组讨论,然后交流结果。问:平行四边形与梯形都是几边形?

教师点出:刚才同学们的分析,我们可以用这样的集合图直观地表示出它们之间的关系。(课件展示四边形的关系图)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和现有教学用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图形间的关系,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结构。)

(三)拓展深化

课件出示情境图,请学生在图中找出不同的四边形,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出示可以形象、生动、直观地展示图形,既可以让学生回顾平行四边形与梯形的认识,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巩固练习

1、判断题。(课件出示)

(本练习的设计目的是在学生经过练习后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从感官上的判断上升到了理论的判断,加深对其图形特征的理解。)

2、分一分。(课件演示)

(设计意图:将基础知识进行拓展,提高应用要求,让学生思维有发展的空间,鼓励学生创新,以达到培养能力、发展个性的目的。)

四、说课设计思路:

7.梯形的性质 说课稿 篇七

说课稿新人教版

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梯形》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梯形》是初中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九章《四边形》的第三节内容。本节课是中考考纲中规定的必考内容,它对整章节教学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基础上接触的另外一种特殊的四边形,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本节课的学习将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几何学习中的一些计算问题、简单推理问题和实践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空间与图形的后续学习奠定基础。另外,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可向学生渗透类比和转化的数学思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本节课无论是在知识的学习,还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上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梯形的有关概念、等腰梯形的性质和五种基本辅助线。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使学生在探究梯形相关的概念和等腰梯形的性质的过程发展学生的说理意识; ⑵在解决等腰梯形的应用问题的过程中,尝试多样化的方法和策略.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们体会数学活动充满着思考与创造的乐趣,体验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愉悦;

3、重点,难点以及确定依据: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分成三个层次:

1、掌握梯形的定义,认识梯形的相关概念;

2、熟练应用等腰梯形的性质;

3、通过实际操作研究梯形的基本辅助线作法。

教学难点确定为:灵活添加辅助线,把梯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原因是解决梯形问题往往要转化成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来处理,经常需要添加辅助线,对于刚刚接触梯形的学生难免会有无从下手的感觉,往往会有题目一讲就明白但自己不会分析解答的情况发生。

为达成以上的教学目标,解决重点、突破难点,我的课堂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为:努力实现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五个突破——以学生主体观念突破教师中心、以学生主体活动突破课堂中心、以学生主体参与突破讲解中心、以学生主体经验突破书本中心、以学生主体能力发展突破考试中心。在这样的理念下,我设计了如下的教法、学法和教学程序:

二、教学策略(说教法)

1、教学手段:

小组讨论,引导发现、练习巩固充分体现“学为主,教为辅”的教学思想。

2、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在学生看书,讨论的基础上,在老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 决式教法,师生交谈法,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机会,3、学情分析:(说学法)

(1)知识水平: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的知识。学生程度参差不齐,自主探讨习惯基本形成。

(2)心理水平:好奇,求知欲,表现欲较强。

(3)思维水平:想象力丰富,认识事物时经验占主导。

(4)创新水平:还未形成明确的科学研究观,是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逐步过渡的阶段。最后我来具体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4、教学程序及设想:

(1)由学生阅读课本;整理梯形的相关概念

用大屏幕表示出梯形的定义,然后再梯形的图上依次画出底、腰、高,分别用红、绿、蓝等鲜明的颜色,给学生良好的视觉感受有利于梯形有关概念的掌握。(2)由生活实例体现梯形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直观展示把学生带人到丰富的数学世界,同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现实意义。

(3)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探究等腰性质,体验由猜想变为性质定理的过程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从多个方面完善了学生对梯形的认识。学生不但体悟到学习方式的转变,还学会了与人沟通的本领,也把本节课推向了高潮。(4)讲解例题。对于典型题目要领会其解题本质,做到举一反三

给学生思考的空间,然后运用平添辅助线的方法使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进行讲解,使学生在发展中合情推理最后,我还设计了“还有别的方法么?”进一步启发学生的思考。(5)能力训练。变式延伸,进行重构,重视课本例题,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

题从易到难,有步骤的添加辅助线,强化本节内容,从根本上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主人的思想。

梯形问题常用的方法

(1)“作高”:使两腰在两个直角三角形中.

(2)“移对角线”:使两条对角线在同一个三角形中.(3)“延腰”:构造具有公共角的两个等腰三角形.

(4)“等积变形”,连结梯形上底一端点和另一腰中点,并延长与下底延长线交于一点,构成三角形. 综上所述:解决梯形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就是通过添加适当的辅助线,把梯形问题转化为已经熟悉的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问题来解决. 5总结结论,(以提问的方式总结)1)梯形的有关概念. 2)梯形性质

3)解决梯形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4)解决梯形问题时,常用的几种辅助线. 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提高认知水平,从而促进数学观点的形成和发展更好进行知识的构建,实现良性的循环。7板书设计

8布置作业。

8.《矩形的性质》说课稿 篇八

矩形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广泛的几何图形之一,本节课选自冀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数学(下册)第22章第4节《矩形》第一课时,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平行线、三角形中位线以及平行四边形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来学习的。教科书力求突出矩形性质的探索过程,让学生通过图形变换和简单推理等方法,自主地探索出矩形的有关性质和识别条件,再现图形性质丰富多彩的探究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说理的基本方法。

基于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围绕着矩形的性质与识别条件而展开的,矩形的性质与判定方法在本节课中处于核心地位,所以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矩形的性质与识别条件,难点是矩形性质和识别条件的探究和应用。

二、说学生

八年级第二学期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初中阶段包括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识别在内的绝大多数几何概念及定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另外,八年级的同学,活泼好动,有较强的理解和模仿能力,对于新鲜的知识也充满着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而在矩形的性质和识别条件中,又有许多颇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因此,我在组织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矩形的性质和识别条件,这不仅使学生学到科学的探究方法,而且体验到探究的乐趣,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矩形的概念和性质,理解并掌握矩形的识别方法,会初步运用矩形的概念和性质来解决有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探索矩形性质和识别条件的过程,在直观操作活动和简单的说理过程中发展学生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增进主动探究的意识,逐步掌握说理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严谨的推理能力,以及合作探究的精神,体会逻辑推理的思维价值。

四、说教法

没有学生参与的教学活动几乎是无效的教学活动,本节课的难度不大,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自己得出并总结出结论,这样做不仅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学生的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因此,我采用以“激—导—探—结”为主线的教学方法。

五、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分析学生是教师实施教学行为的关键,所以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增长主体意识,达到预期的目的,学生自主参与整堂课的知识构建,从定理的得出到证明,从参与问题的发生,发展到问题的解决,让学生积累自己的知识经验,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此,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

六、说教学过程

第一、新课引入(3`)

1、首先进行复习提问:什么叫平行四边形?它和四边形有什么区别?

(这主要是和上节课有一个很好的衔接,另外为学习矩形做一个铺垫,创造学生参与并展示自我的活跃的课堂气氛)

2、观察与思考:展示生活中一些平行四边形的实际应用图片(如:国旗,显示器,门、纸张等),让学生想一想:这里面应用了平行四边形的什么性质?它们有什么特殊之处?

3、教师演示:用活动的平行四边形教具,做演示平行四边形的移动过程实验,提问:它还是一个平行四边形吗?为什么?然后,当移动到一个角是直角时停止,让学生观察这是什么图形?

(通过实例和教具演示,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变,并使其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然后,引出矩形定义)

第二、课件展示:矩形的定义,让学生举出身边的矩形的实例,学生不难说出书桌面、教科书的封面等矩形实物。

(通过这个课件展示和实例可以使学生深刻的认识到矩形是角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第三、探究活动一(10`):让学生画出一个矩形ABCD:

①你认为矩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它有几条对称轴?试着画出来,并用对折的方法进行验证。

②连续对角线AC、BD,它们的交点O在矩形ABCD的对称轴上吗?

③OA,OB,OC,OD之间有什么数量关系?

在教师指导下采用自主探究、分组讨论的形式完成,引导学生探究四边形的性质应该从边、角、对角线、对称性等几个方面去研究,这里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这样做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同时也考查了小组之间的合作能力,让做的快的同学也享受其它组的同学成功的幸福感,等学生完成以后,教师一一点评,并给以鼓励。

学生通过操作,思考、交流、归纳后得到矩形的性质。

待学生掌握了矩形的性质后,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例1,展示课件。然后教师给以点拨和评价,并鼓励学生:你能行!很聪明!

第四、探究活动二(10`)

设置问题情境:怎样识别矩形呢?我采用分组讨论,自主探究的方法,注意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学生讨论后,各组分别展示讨论结果,教师给予积极评价和鼓励。继续提问:矩形识别条件还有哪些呢?

{教师补充:对角线互相平分且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

这个环节教师应该大胆放开手脚,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对个别有疑问的学生可适当点拔。

矩形的识别方法口诀(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第五、随堂练习(10`):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这样做的目的一是:考查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程度。二是作为教师,也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查漏补缺。

第六、课堂小结(5`):这个环节是让学生来完成,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养成及时总结、善于总结的习惯,让这种习惯以后变为一种能力并终生受用。

第七、作业布置:P72习题 第1、2题 (祝你成功)

七、板书设计:

八、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设计主要是针对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主要采用是利用小组学习、讨论交流、自主探究的教学方式,目的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既开发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个性也得到了发展,把主动权也交给了学生,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9.等式的基本性质 说课稿 篇九

说课人:石含权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64-65页“简易方程”的《等式的性质》。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几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在新课程改革中,教材是重要的教育教学因素。等式的基本性质是学生解方程的依据,它是系统学习方程的开始。这节课的内容在简易方程中就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原来的教材中对于等式的基本性质只是初步的认识,并没有总结成概念性的东西,但学生实际运用时却需要概念来作支撑,所以在教材中作了调整,让学生通过观察天平演示实验,由具体实物之间的平衡关系抽象概括出等式的两个基本性质就成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本课“等式的基本性质”是在上一节刚刚认识了等式和方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其核心思想是构建等量关系的数学模型。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理解等式的性质,会利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地位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本课目标定为:

知识与技能:通过天平演示保持平衡的几种变换情况,让学生初步认识等式的基本性质。

过程与方法:利用观察天平保持平衡所发现的规律,能直接判断天平发生变化后能否保持平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与概括、比较与分析的能力。教学重点:掌握等式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能根据具体情境列出相应的方程。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自主探索、观察、归纳、合作学习新知。教学准备:天平、砝码、多媒体课件。

二、学情分析

新课标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而简易方程是新课标“数与代数”中一个重要部分。学生已经了解了方程的意义并且初步学会了列简单方程,而且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乐于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因此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遵循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的规律,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孩子们在探索交流中,感受、理解和概括出等式的基本性质。

三、教学方法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以及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因此,在这节课中,教法我采用了观察法、讨论法、探究法和问答法,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组讨论探究学习。并且通过大量的练习问答来巩固知识点的掌握运用。

四、教学过程

我把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四个环节:情景引入,激发兴趣—引导探究、合作交流—巩固练习、运用新知—课堂小结

(一)情景引入,激发兴趣

以观察天平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天平并通过天平中的平衡引入课题。

(二)引导探究、合作交流 1.具体情境,感受天平平衡

通过课件展示情境图引导学生小结出等式并用字母表示。2.猜想假设、小结规律

先让学生猜想然后再通过课件在天平上演示过程。验证学生的猜想,用字母表示。引导学生小结出:等式两边同时加上同一个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3.观察思考、总结发现

通过课件对教材第64页图2的演示过程让学生独立思考,再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总结出发现的规律。等式的性质1:等式两边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4.假设数据、验证规律得到结论后通过假设物体的具体的数据验证学生自己总结出的规律。

5.口算练习、应用规律

通过一些简单的等式问答应用等式两边同加或同减相同的数以加强规律的应用。

(三)巩固练习、运用新知

通过填空练习巩固由浅入深的运用等式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四)课堂总结

在课结束前让学生分别谈谈自己的收获以强化巩固所学知识。并且布置作业。

五、板书设计

在板书的设计上以简单明了为主。通过字母等式的同加、减,同乘、除表现出等式的两个基本性质

10.小数的性质说课稿 篇十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性质是一节概念教学课,是在学习了“小数的意义”的基础上深入学习小数有关知识的开始。掌握小数的性质,不但可以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而且它是小数四则计算的基础。根据小数的性质可以把末尾有零的小数化简,也可以不改变小数的大小,把一个数改写成指定位数的小数。

2、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习了分数、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了小数的意义,认识了小数的计数单位,会熟练地读、写小数后教学的,学好这部分内容是为今后学习小数的四则运算打好基础。

小数的性质实质上与分数的基本性质是相通的。但由于学生还没有学过分数的基本性质,所以只能通过直观图和名数来说明。

3、教学目标:

(1)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2)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以主动参与数学活动。

(3)在教学中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和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4、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掌握小数性质的含义是教学的重点,理解小数性质归纳的过程是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

1、通过直观图示,让学生充分感知,经过比较归纳,最后概括出小数的性质,从而使学生的思维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

2、采用引探教学法,依据学生认知规律对例题进行加工调整,在探求知识规律处适当给予启发、引导,以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从而达到感知新知,概括新知,应用新知,巩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

三、说学法

通过本节教学,要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

1、学会通过比较、归纳,最后概括出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

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他们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通过指导独立看书,汇报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交流的好习惯。

四、说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趣揭题

(课件出示)唐僧师徒一起去西天取经,有一天,他们口渴了,唐僧要把三根甘蔗分给三个徒弟吃,事先他把甘蔗分别装进三个袋子

里,上面标注着长度:0.l米、0.10米、0.100米,馋嘴的八戒抢先一步说:“我的肚子大,我吃长的。”说着拿回了注有“0.100米”的袋子。沙和尚好不服气,上前对师傅说:“八戒好吃懒做,长的应该让给大师兄悟空吃。”悟空笑了笑说:“两位徒弟别吵了,无论哪个袋子都一样呀!”唐僧听了悟空的话,微笑着点了点头。

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师傅对悟空的话点头微笑呢?这是因为大师兄悟空掌握了小数很重要的性质,学习了这节课,我们就知道其中的奥秘了”。(板书:小数的性质)

这样的设汁,旨在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贯穿在小学生喜闻乐道的故事中,引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求知欲望的火花,从而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为主动探究新知识聚集动力。

(二)调整例题,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米尺投影图

(2)引导学生观察米尺图,提问:

A、0.1米是几分之几米(1/10米)?用整数表示就是多少分米?(l分米)

B、0.10米是几个几分之一米?(10个1/100米)1/100米用整数表示是几厘米(1厘米)?10个1/100米就是多少厘米?(10厘米)

C、0.100米就是几个几分之一米(100个1/1000米)?1/1000米用整数表示是几毫米(1毫米)?那么100个1/1000米就是多少毫米?(100毫米)

结合学生回答,例1图上的标注应改为:

0.1米是1/10米,就是1分米

0.10米是10个1/100米,就是10厘米

0.100米就是100个1/1000米,就是100毫米

因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所以0.l米=0.10米=0.100米

这样,学生根据小数的意义,主动从“0.l米、0.10米、0.100米”出发研究问题。在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中,学生锻炼了运用已有知识解答新问题的能力,培养了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这样教学,也正是使本节课牢牢地扎根于小数意义的基础上,是小数意义的运用,而不是简单的重复,因而是有意义学习。

接着教师指着“0.l米=0.10米=0.100米"这个等式,并标上思考符号“→”,先让学生从左往右观察、比较,提问三个小数0.1、0.10、0.100有什么不同?(小数的位数不同,但在0.l米的末尾添上一个“0”或两个“0”,表示的实际长度不变,板书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再标出思考箭头“→”,让学生从右往左观察,发现什么规律,补充板书小数的末尾去掉“0”。

这样教学,把静态的知识结论转化动态的求知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对所学的内容理解深刻,记忆牢固,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归纳概括事物本质属性的能力。

2.教学例2

在例1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探求新知的方法。所以例2的教学,教师出示自学提纲,提倡学生先独立看书,然后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1)左图把1个正方形平均分成几份?阴影分用分数怎样表示?用小数怎样表示?

(2)右图把同样的正方形平均分成几份?阴影部分用分数怎样表示?用小数怎样表示?

(3)从左图到右图有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份数变了,正方形的大小和阴影面积的大小没变)

(4)怎样比较0.30和0.3的大小?(0.30是30个1/100,0.3是3个1/10,因为10个1/100是1个1/10,30个1/100也就是31/10,所以两个小数的大小相等)。

这样使学生的思维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同时,通过看书交流,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意识。通过两道例题,让学生进一步掌握规律,全面概括出小数的性质。

3.呼应课始,揭示奥秘:由于悟空掌握了小数的性质,所以他面对两位师弟的争执说:“无论哪一袋都一样”。

4.联系生活,再现新知:还有同学们在商场看到货物的标价为2.50元、3.00元,这样写,不但没有改变小数的大小,而且让顾客很清楚地知道是几元几角几分。

(三)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这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这一阶段是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

能,技巧,发展智力的重要过程。在这一阶段,特别是抓住学生的求胜心理进行了练习、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确保学习任务的圆满完成。

1、判断下面小数哪些0去掉是对的,哪些0去掉是错的?

8.080

8.088

0.008

0.80800

2.判断下面各组两个数是否相等?为什么?

0.25和0.2500

0.25和0.205

0.7和0.07

3.003和3.00

3.闭眼听判:

(1)“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大小不变”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2)“小数的后面添上„0‟或去掉“0‟,小数大小不变”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这样设计、让学生对新知识的各种误解进行辨析、判断,使得所学知识真正转化为能力。

2、小数的性质的应用(1)小数的化简

我们学习了小数的性质,就要应用它来解决问题,接着课件出示小电脑的第一个问题:你能将0.500和13.040化简吗? 谁能说一说“化简”是什么意思?

然后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决,完成后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做的,根据是什么,重点说一说13.040中4前面的“0”为什么不能去掉

(2)小数的改写

接着课件出示小电脑的问题2 不改变数的大小,你能将0.9、6.07 和5改写成三位数小数吗

学生独立尝试解决,完成后集体交流汇报,汇报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改写的,根据是什么,重点说一说怎样把5改写成三位小数的,要让学生知道整数的小数点在个位数字的后面

(四)全课小结

小数的基本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的设计应是教学内容的高度浓缩,主要突出教学重、难点,所以我这样设计了本课的板书: 板书设计:

小数的性质

0.1米=1/10米=1分米 0.10米=10/100米=10厘米 0.100米=100/1000米=100毫米

因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所以0.1米=0.10米=0.100米 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上一篇:在暑期社会实践汇报会上的讲话下一篇:银行审计质量控制值班长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