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法计算》的教学反思(精选16篇)
1.《除法计算》的教学反思 篇一
从课前学生欣赏春天的美景入手,自然地过渡到小朋友去春游划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件出示第一幅主题图,先让学生观察小朋友来到美丽的公园划船,玩得可开心了。再仔细观察第二幅主题图,让学生帮助图中小朋友解决问题,最后出示第三幅完整的图,让学生经历联系上、下图理解题意的过程,学会收集有用信息,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初步学会列综合算式,了解用递等式计算来解决问题,并在实际意义的背景之下让学生感受并理解乘除两步运算的运算顺序,会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运算。并在实际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让学生尝试运用分析、推理等方法分析问题,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也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自信心。最后,通过帮老师给小朋友“分矿泉水”、宣传牌上三角形的数量、以及后面的《知识城堡》上所有的练习,都是为了加深学生对乘除两步运算算理的理解,从而提高读图、识图、语言表达图意和提出的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注重情景的创设
在新课前让学生欣赏春天的美景,再通过帮助图中小朋友解决在春游的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在巩固练习中解决帮老师给小朋友分矿水问题等情景的创设,以及后面《知识城堡》上的多种练习的训练都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数学问题与生活实际更加贴近。
(二)注重学生思维习惯的培养
在整节课中我就非常注重学生思维习惯的培养,例4的教学中,特别是主题图呈现的顺序,我考虑了很多种呈现方式,先出示第一副图,还是先出示第二幅图,或者两幅图同时呈现,最终我还是决定先出示第一幅图,先让学生说一说从图中你可以读到哪些数学信息,然后我再出示第二幅图,问学生小朋友在游玩时碰到一个什么问题?你们能帮他解决吗?这个问题你是怎么想的?最后出示第三幅完整的图抛出问题,引发学生思维冲突。在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产生要整体观看两幅图的欲望和需求,从而让学生经历联系上、下图理解题意的过程。在指导学生练习时,主要注重培养学生整体看图、读图的习惯,独立思考、自主分析数量关系的习惯。同时,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可列分步式,也可列综合式,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用两种以上方法进行解答。
(三)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
整堂课中对于学生的不同方法让学生进行板演,关注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课堂上我并不时问学生“你是怎样想的?”,“谁能看懂这个算式?”,“这样的算式你理解吗?”,“谁能解释一下这个算式吗?”注重学生的错例分析,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会这样算,你的理由是什么?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交流等形式,找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提供选择的空间,引发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值得思考的三个问题:
1、主题图的呈现顺序怎样更合理,编者的意图是什么?
2、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如何把握“扶”、“放”的“度”?
3、递等式在第四册整册教材中只有本节课出现,而且在课后的练习中没有要求学生用递等式计算,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是这样处理的:课堂上向学生介绍递等式及写法,让学生对递等式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使学生懂得两步计算式题在计算时还可以写递等式计算,对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练习中用这样的写法进行计算,但不要求全体生掌握这种方法,不知道这样的处理是否恰当。
2.《除法计算》的教学反思 篇二
一、教学内容
(1)教学内容来源:人教版教材二年级下册,第3、4页。
(2)余数的产生和基本概念:在之前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学到了基本的整数除法计算知识,但是通过观察生活,学生会发现一些整数除法不能够解决的问题。例如,妈妈买了10个苹果来招待4个小伙伴,这10个苹果应该如何平均分配?诸如此类的问题常常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困惑,在此情况下引导学生了解和学习余数显得尤为重要。在整数除法中,存在能够整除和不能够整除两种情况,当整数除法不能够整除时,就会产生一个多余的数字,即余数。用数学公式可表达为a÷b=c…d, 其中a、b、c均为自然数,a为被除数,b为除数,c为商,d为余数。
二、教学目标
制订合理 的教学目标是开展教学工作的基础性工作,良好的教学目标不仅可以为教师的教学工作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还可以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在课堂学习中快速抓住重点,做到更加有效率地学习。
(1)掌握余数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特点。在学习中,教师要通过实际的案例来引导学生认识余数,进一步理解学习余数除法的实际意义,并掌握余数的基本特点,余数除法运算的前提条件是所有运算数字皆是自然数,余数要比除数小等。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列举生活中的余数除法例子让学生对于余数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并让学生列举自己身边的例子,加深对余数除法在生活中运用的实际意义的认识。
(2)掌握余数除法计算的方法。教师在课堂上带领学生探索余数除法计算的方法,在不断的尝试中总结余数除法的计算方式,理解和掌握试商法和竖式计算的算理,学会运用竖式计算法来计算余数除法。
(3)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与合作学习的精神。许多教师实行旧式的“填鸭式”和“满堂灌”的授课方式,在课堂中不能够积极地调动学生的思考能力,使得一些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差。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精神。
三、教学过程设计
通过一个分苹果的游戏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余数除法计算的相关知识。
(1)将班级分为6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游戏和合作学习的探讨。教师将制作好的印有25个苹果的图片分发给各个小组,并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形式来记录游戏的相关数据。
(2)游戏规则:每小组按要求将苹果分成若干份,记录可以分为几份,还可以剩下几个苹果,并将这一数据用算式的方式表达出来,并将以上数据进行记录。数据记录如下:第一组,要求所分苹果每份4个,可分为6份,还剩下一个苹果,用算式表达为:25÷4=6…1;后面的几个小组以此为例分别记录,剩下的小组每组所分苹果每份数量按顺序依次为6个、8个、10个、12个、14个、16个。
(3)教师请各个小组的代表来展示自己小组的游戏成果,表扬做得出色的小组。然后请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通过游戏过程和结果来探讨游戏中的数字哪些是商,哪些是余数,并研究余数除法的计算原则和方法。
(4)总结相关知识。教师在课堂的后半部分要总结课堂知识,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合理的梳理,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四、教学巩固
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堂作业来加深和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度,并根据学生的作答情况来总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的地方,在教学中不断发现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以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摘要:“余数除法计算”是人教版数学教材二年级下册的重要教学内容,在此章节引入了余数的概念,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很好地掌握余数除法计算的知识。本文试以余数除法计算的教学理论着力点,通过研究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并结合笔者工作经验,对小学“余数除法计算”的教学策略进行探讨。
3.例谈小学分数除法的计算教学 篇三
一、利用分数除以整数,开启分数除法计算
在分数除法教学中我们首先利用分数除以整数作为教学的第一步。课堂开始我们拿出学生们熟悉的“蛋糕模型”,我们将蛋糕模型平均分为5份,然后随机拿出3份,提问:“你们告诉老师我拿出来的蛋糕占整个蛋糕的几分之几?”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占全部蛋糕的五分之三。”教师在黑板上写下。之后教师将这三块蛋糕分别分给前排的三个学生,教师提问:“每个学生拿到全部蛋糕的几分之几?”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每个学生拿到全部蛋糕的五分之一。”教师在的右侧写上。
教师提出探究性问题:“请同学们试用数学形式表示块蛋糕的由来。”之后我们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讨论小组进行讨论。在一番讨论之后,第一组学生说:“我们认为由于老师从五块蛋糕中拿出来的三块是大小相同的,所以将三块蛋糕分为三个学生的过程可以看作平均分配,可以看做除法的过程,可以用除法表示。”第二组学生说:“我们的计算过程是这样的,3÷3=1,每个学生得到一块蛋糕,而每块蛋糕占全部蛋糕的五分之一。所以得到。”第三组学生说:“我们进行了一次大胆的猜想,我们的计算过程为÷3=。因为在算式中每一个分子1都来自同一块蛋糕,所以我们认为将三块蛋糕平均分给三个学生的过程实际上是分子的变化过程,与分母无关。所以在计算中我们只需对分子进行计算,进而得到。”第三组学生说得有理有据,具有一定的说服力,我们给予该组学生表扬,并且以此为基础引出“分数除以整数,分母不变,只做分子除法”的计算法则。
二、利用整数除以分数,引出颠倒相乘计算法
分数除法教学的第二个阶段为整数除以分数。在这个教学阶段我们首次将分数作为除数,做好这一阶段的教学工作可以为“分数除以分数”的教学埋下一个良好的伏笔。对于整数除以分数的教学我们同样采用由浅入深的教学设计。首先我们以最简单的分数除法为敲门砖。我们在黑板上写下:“1÷”让学生进行计算,并且说出计算意义。仍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在约2分钟的讨论之后,第一组学生说:“我们采用‘蛋糕模型,1作为一个蛋糕,代表将1个蛋糕分成2份,每1份为整体的二分之一。所以我组的计算结果为2。”第二学生说:“我们利用小数与分数的关系进行计算。=0.5,所以1÷=1÷0.5=2。”我们首先给予学生鼓励。接下来我们在黑板上写下:2÷,仍然让学生分组讨论,但这一次的讨论结果正如我们所料,学生纷纷表示不会计算。这时我们介入引导,我们拿出教学道具:一根两米长的绳子和一根一米长的绳子。进而引导学生思考:“现在只要利用这根绳子我就可以计算出答案。”一些学生率先想到了计算方法,举起手来。教师请一名学生上台,并且辅助其完成计算。学生先将一米长的绳子折成长度相等的三段,剪去其中一段,以剩下的绳长为单位测量两米长的绳子。结果发现2米长的绳子中含有3个该绳长。所以2÷=3。
由此我们总结分数除法的意义为:在整体中包含多少个个体,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所以整数除法的运算法则同样适用于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在为学生打下分数除法的概念基础后,接下来的教学任务就迎刃而解了。我们出题:4÷,这一次我们引导学生认识分数除法的一般规律。设4÷=x,根据除法的计算法则,我们可以将等号两边同时乘以变为4÷×=x×,所以4=x×。根据分数乘法的运算法则×=1,我们同时在的等号两边乘以,得到4×=x××,所以x=4×。我们将计算前后的算式整合到一起,得到4÷=4×。学生发现当÷变成了×,除数的分子与分母发生了对调,这一现象十分有趣。学生迫不及待地想要试一试自己解题,我们给出几道例题:1÷,4÷,3÷在计算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在练习中的情绪十分积极,而且觉得这种变化十分好玩,形成兴趣学习氛围。之后我们又给出之前做过的分数除以整数的算式÷3,经过变形后得到×=,与之前的计算结果相符。根据除法的意义该该算式进行解释:取分份蛋糕的,也与蛋糕分配过程相符,说明分数除法的计算公式通用。由此我们可以总结:整数除以分数时,计算法则为“颠倒相乘”。
三、利用分数除以分数,掌握分数除法一般性
分数除法的最后一个教学内容为分数除以分数。以分数除以整数、整数除以分数为基础,分数除以分数也变得没有那么难了。首先我们在教学中为学生证明在分数除以分数中分数除法的运算法则同样有效。我们首先来举一个小例子。例题:以一班总人数为标准,二班男生数量是一班总人数的,二班女生数量是一班总人数的,问二班男女学生比例为多少。解题:我们设一班总人数为“1”,那么二班男生人数为,女生人数为,那么男女生比例为:,即÷。
利用上文总结的分数除法运算法则得到÷=×==21:10。为了验证这一结果是否正确我们假设一班总人数为70人,带入得二班男生人数为42人,女生人数为20人,二班男女学生比为42:20=21:10。与分数除法计算结果相同,说明分数与分数的除法适用分数除法的运算法则,即颠倒相乘。为了进一步验证分数除法法则的一般性,我们让学生解析例题÷。除法意义:中含有几个,因为×3=,所以结果显然为3个。研究过程:设÷=x,÷×=x×,=x×,×4=x××4,结果为3=x,与结论相符,说明颠倒相乘在分数除法中具有一般性。最后我们开展习题训练,练习中要加强学生对“颠倒相乘”的理解,复习分数乘法以及约分。
我们在教学中将教学难点——分数除法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拆分,引导学生对分数除法的各种情况进行逐一分析、总结、探究,从而降低教学难度,使学生在研究式学习下总结分数除法的一般规律,提高学生对“颠倒相乘”这一计算方式的理解,并且对分数除法有更深层的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除法计算》的教学反思 篇四
《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如何用竖式计算是这个学期学生刚刚接触的新知识,所以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更感兴趣,主要是通过让学生操作,观察,思考这一系列活动完成的,这样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比较深刻地领会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另外“余数要比除数小”是计算除法必需遵守的法则,教学中我并没有硬性地将这个法则讲给学生听,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去发现它,并从正反两方面去探讨如此规定的理由。最后,我还组织了及时的、必要的练习,使学生透彻地理解并掌握这种计算方法。
本节课我主要分四个层次进行教学:
一、初步理解计算过程,二、发现“余数要比除数小”的计算规律,三、掌握试商方法,四、体会计算有余数除法的价值。
一、初步理解计算过程。学生在学习表内乘、除法计算时,已经初步认识了简单的除法竖式,知道用竖式计算除法的基本过程,这是学习用竖式计算有余数除法的重要基础。此段教学,结合具体情境,我先出示一共有6个桃,每3个放一盘,放了2盘,让学生列出算式并且用竖式计算,让学生进一步明确用竖式计算除法的基本过程,接下来出示一共有7个桃,每3个放一盘,放了2盘,还剩下1个,让学生独立列出除法算式,并引导学生通过类推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过程,并在直观层面上初步感受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及“余数要比除数小”的计算规律。
二、发现“余数要比除数小”的计算规律。“余数要比除数小”是有余数除法计算的一个规律,也是计算有余数除法的法则之一。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是进一步探索和理解试商方法的逻辑基础。此段教学中,利用试一试教学,在试商的过程中,提问可以商1、2、4吗,让学生结合操作以及比较初步理解“除数是5时,余数要比5小”,再引导学生通过类推和归纳得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有利于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的合理性,并把握其实际意义。
三、掌握试商方法。学生计算有余数除法时,一般会采用两种不同层次的方法:一是借助直观图或动手操作求得商和余数;二是利用乘法口诀进行试商。试商的本质是依据除法运算的意义,着眼乘、除法的关系进行的一种较为抽象的思考。初步理解并掌握试商方法,不仅是为了达成本节课的基本教学目标,也是为今后继续学习除法计算奠定基础。此段教学过程,联系具体的问题情境,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计算除法的经验,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试商的思考方法,体现了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化过程,有利于学生在活动中逐步提升数学思考水平。
5.《除法计算》的教学反思 篇五
二、其次学生存在的问题就是第一步算出来不明白写什么单位,比如王老师买7元一枝的钢笔花了63元,那么买5枝要花多少钱?学生知道第一步是63÷7=9(枝),而一部分学生却只看问题里的单位所以经常写成了“元”,针对这一问题我要求学生说出自己第一步所求的问题,这样学生就明白什么单位了,就如上例学生只要说出第一步是求:每支钢笔需要多少钱?就知道应该写“元”了。
三、最后就是大部分只能列分步算式,在列综合算式的时候就不是那么得心应手了,尤其是有了()的就往往丢了(),比如妈妈用100元买一件46元的上衣,和一条29元的裤子,应找回多少?学生分步是45+29=74元,100-74=26元,在写综合算式时就写成了100-45+29=26元,这是他忘了应该先算加法要加()了,不过这对于二年级的学生不必做硬性要求,所以我只是随时提醒学生应注意,或者就用分步。
6.除法的含义教学反思 篇六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除法的含义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除法的含义教学反思1除法是小学数学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含义及读写法”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是学习除法概念的第一课。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教材在编排时从分东西引入,通过分东西使学生明确“平均分”的含义。而例4除法的含义,是学生学习除法的一个难点,本节课的教学“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关键是使学生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即每份分的结果同样多。教材通过平均分的实例使学生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从而引出除法。
我在设计教案时,把教学重点确定为:分析数量关系,列出算式。难点定为:理解除法的含义,由“平均分”引出除法。
在教学时注意从生活实际出发,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符合学生大认知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情境和氛围,充分运用示范演示、学生实际操作等多种形式。通过让学生动手分一些实物,借助同样多,使学生清楚的看到平均分的过程,直观的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领会除法的实际意义: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然后引出除法算式的读、写法以及除法算式的意义。教学时在知识点上,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平均分的过程,形象直观地理解除法含义,通过抓住“同样多”→“平均分”→除法含义的内在联系,使学生认识逐步加深。这样有利于学生由动作思维——建立表象——抽象思维,使学生在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能力得到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挥。在课堂上注重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实现三为目标,立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书写除法算式,建立除法算式的数学模型,理解除法的意义,引导学生读一读、写一写除法算式,说一说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等过程逐步引导学生认识除法。最后通过数学史的介绍,感受到数学文化的美,更进步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巩固练习时,多安排了一些实际操作题,让学生亲自动手摆一摆、分一分、连一连,再写出除法算式,然后再说说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整节课,通过学生亲身操作与教师示范演示相结合,学生很快的掌握了除法第一种分法的含义,同时,也很快学会了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认识了除号,突破了“除法的含义”这一数学难点。
回顾这节课,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的参与度、思维活跃度是比较积极的。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有以下几点的认识:
1、有意识地创设情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这两节说,我用了有关联的情景引入:喂养小熊猫。创设帮饲养员、小熊猫分竹笋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平台。二年级的学生喜欢动手操作,具体天象思维是他们认知的特点。数学活动中的操作既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体验、理解数学的知识。
3、创设一个能让学生大胆尝试、创造的平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教学例4时,在列除法算式的环节中,打破传统的教学,让每个学生进行算式的再创造过程,鼓励学生创造除法算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同时,在不断的交流比较中,突出除法算式所表达的含义。虽然在这一个创造环节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创造出算式来,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创造了:12—3—3—3—3=0、3×4=12、12()4=3、12÷3=4、12÷4=3,相信在有机会的前提下,多创设让学生进行创造性设计的环节,对学生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4、建构主义教学认为:学生的知识建构不是教师传授与输出的结果,而是通过亲身经历、通过与学习环境间的交互作用来实现的。所以,知识是建立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原有经验的基础上的。设置问题的情景,引导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进识强化。如例5是在例4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除法算式,所以有了例4的基础,例5中的探索发现,放手让学生通过分一分、说一说、写一写、议一议等学习活动,进一步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为进一步学习除法奠定基础。同时在例5的教学中初步渗透包含的意识,即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为后面的解决问题作铺垫。
5、数学的.知识的连续性很高,别像“游击队”一样到处“放枪”,应有意识地在相关系的知识点中有意渗透,让学生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同样,数学的思维培养也是连续性的,当能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考性的培养时,别认为是浪费时间,付出了、经历过总是会有收获的,总比没有试过、没有经历过要强。
不足之处:教学语言不够精炼,尤其是教学环节的过度阶段时语言衔接不够精炼。不能够用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肯定学生的想法,整堂课习题和小结的时间没有控制好。
这节课,让我深深的知道,上一节课不难,上好一节课很难,上一节好课更难。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老师面向的是全体学生,而不是单纯的一个,两个学生,也更不要去怀疑孩子们的能力,也不要不放心或者不敢放手把问题交给孩子们去发现、去解决。课前面,其实有很多东西并不是你事先都能预见到的,只有在亲身的实践中才会发现这里不太完美,那里不太充分,一点点的修改,一点点的接近完美。我以后也会秉承这种新的教学理念,还给孩子们一片新的天空。
除法的含义教学反思2《除法的含义》是除法学习的起始课,这节课的内容是理解除法的含义:把一个数平均分成若干份,求每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以及认识除号,会写、会读除法算式。除法是一种新的运算,理解了除法的含义,还要为学生建构起除法的模型。教学过本节课之后,我有如下思考:
一.强调“平均分”,为学生建立除法概念,要求表达,把握概念的准确性
1.导入时评纪律奖纸船时引发的认知冲突、大熊猫分竹笋的情境设计,都是平均分的实践活动,激活学生已有的平均分的活动经验。又通过直观图,使学生建立平均分竹笋的统一表象。然后结合图对平均分竹笋活动进行语言表征。这些活动都为学生建立除法概念做好了充分准备。
2.整个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的互动交流,要求学生把做法想法表达出来,梳理思维使之有序;多次强调“平均分”,要求学生表述准确,辨析概念,让概念在头脑中更清晰更牢固。
二.认识除法,注重建构
动手做一做,注重探索,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经历了除法建构的过程。对于二年级小学生来说,直观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呈现图片、让学生动手操作,锻炼了手脑的协调发展,符合他们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发展了数学思维能力,是自己的亲身经历,记忆更清晰,掌握更牢固。
三.发散思维,把学生思维导向宽广的领域,注重培养创新意识
1.小组合作操作环节,每组都有学具,但是不惟学具,可以有自己组不同的想法。
2.让学生创造算式这一环节,让学生进行算式表征的再创造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课堂故事化,激发学习兴趣;及时鼓励,引导学生积极情感
1.把整节课各个环节串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开课时奖励小纸船引发认知冲突——乘上小船去探索——大熊猫、小猫来带领——小精灵帮忙提醒——大熊猫引领理解除法的含义(快到彼岸)——小猫带领过检验关(到达彼岸)——在彼岸休息,回顾、谈收获”。在这样一个过程中,让每个学生成为这有趣故事中主人公,实现自己的探索,体验自己的思考、荣辱、成败,引起情感共鸣,激发兴趣,使学生更乐于参与课堂活动,并从中感受到乐趣。
2.课前与学生商定,积极发言如果听到老师的“表扬”二字,下课就可领到一只彩色小纸船,表扬几次领几只,一石三鸟:控制了课堂秩序、节省了时间、引领了积极情感。
五.及时渗透数学思想与情感态度教育
1.通过明确算式中的数与平均分的对应关系,强化对除法含义的理解。通过在具体事件中理解除法含义,到去除事件提炼数字理解含义,说一说15÷5=3能表示什么,让学生体会除法算式的抽象性和概括性,渗透模型化思想。
2.鼓励学生解决问题探索多种方法,在比较中优化策略。
3.激励学生向数学家学习,从小树立远大理想。
4.让学生认识到除法与生活的联系,体会除法的应用价值。
六.不足之处
本节课目标之一是“会读、写除法算式”,但是在实际过程中,只在“创造算式”这一环节很多学生在练习本上写下了“12÷4=3”,其余环节并没有做“写除法算式”的练习,还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写这个算式,只是在“改变平均分的份数”练习时,学生汇报,我又执笔了三个算式,这样做有失恰当。如果在“改变平均分的份数”练习时指名一生到黑板上书写,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写,或者专门安排一道写算式的练习题就好了。
7.《除法计算》的教学反思 篇七
“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是学生在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及连乘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由于班级景颇族学生比较多,根据他们已有的学习经验,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因而在素材上选取了美丽的景颇族服饰和目脑纵歌场景等具有景颇族文化元素的情境,特别是以景颇包和包头装饰的信息来贯穿整个旧知的复习和新知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与日常生活密切相联系的,在以“景颇族服饰”为情境的教学中,让学生了解本民族的数学文化,使学生对学习产生亲切感和民族自豪感,从而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意义和作用,学会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获得用两步连除解决问题的经验,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解决景颇族服饰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及表达能力,了解景颇族相关文化,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复习铺垫。
师(导入):我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习俗、节日、服饰、建筑等等,今天学习的内容也和本地少数民族文化有关。(多媒体播放景颇族“目脑纵歌节”视频)
师:听着欢快的节奏,看到这个场景,知道这是什么民族的节日吗?
生:景颇族的目脑纵歌节。
师:目脑纵歌节是景颇族同胞最盛大的节日,每年的正月十五,景颇族人民都会聚集在一起欢度目脑纵歌节,这个节日又被称为“万人之舞”。每到目脑纵歌节的时候,景颇族女孩都会穿上节日的盛装,小木果也要去参加目脑纵歌节,她和奶奶在装饰节日服饰的时候,发现了景颇包上隐藏着数学信息。
(出示小木果景颇包的图片)
师:从小木果的景颇包上,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景颇包上的银泡有3排,每排有10个,3排一共有多少个?
师:谁能解答这个问题?
生:求景颇包上共有多少个银泡,其实就是求3个10是多少,列式计算为10×3=30(个)。
师:刚才这个同学用乘法解决了问题,谁还能提出不同的问题?
生:景颇包上有30个银泡,共有3排,每排有多少个?
师:怎样解答?
生:30÷3=10(个)。
师: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一个包上有30个银泡,每排有10个,一共有多少排?
师:怎么解答呢?
生:30÷10=3(排)。
师:这道题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生:因为是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
评析:数学来源于生活,该环节结合学生熟悉的目脑纵歌节导入,设置了“低起点、高参与”的问题情境,景颇包上的数学信息,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通过发现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复习了“一步除法”的内容,为后续学习做了铺垫。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师:同学们根据景颇包上的数学信息提出了3个数学问题,小木果的奶奶还要继续装饰景颇包。
(出示景颇包图片)
师:从图片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小木果的奶奶有60个银泡和2个景颇包。
师:奶奶想把这些银泡平均装饰在2个景颇包上,你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把60个银泡平均装饰在2个包上,每个包装饰多少个?
师:如果把这两个包也装饰成和小木果的一模一样,那么每个包要装饰几排呢?
生:3排。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可以提出一个完整的数学问题吗?
生:把60个银泡平均装饰在2个包上,每个包平均装饰3排,每排有多少个?
评析:这一环节的教学是上一个情境的延续,以景颇族的包饰为素材,使学生产生亲切感,把问题的提出留给学生,引导学生发现景颇包的数学信息,并根据信息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培养了学生发现信息、整理信息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师:你能按照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来解答刚才的问题吗?想一想能用多少种方法解答?请同学们独立尝试完成。
(教师巡视,把握学情)
师:同桌互相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同桌交流)
师:小组合作交流,把组内的方法写在小黑板上。
(学生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评析:本环节采用自学、对学、群学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分析、思考和解答问题,并在交流的过程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中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时空,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交流汇报,精讲点拨。
师:下面我们进行小组汇报。
生:这道题已知的数学信息是“把60个银泡平均装饰在2个包上,每个包平均装饰3排,求每排有多少个银泡?”
生:可以先算平均每个包钉几个银泡,列式为60÷2=30(个)。
生:每排平均钉多少个银泡?列式为30÷3=10(个)。
师:有没有补充和质疑?
生:还可列综合算式60÷2÷3=10(个)。
生:这道题还有一种解法,先算出两个包上一共装饰多少排?列式为2×3=6(排);再算60个银泡可以装饰几排?列式为60÷6=10(个)。
师:补充得非常好。
评析:在自学、对学、群学的基础上,教师搭建平台,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解题方法和思维过程,通过展示、补充、质疑,学生解决问题的数学模型由模糊到清晰。
师:一起再来梳理一下这些方法?
(师展示学生的两种算法)
方法一:60÷2=30(个)
30÷3=10(个)
60÷2÷3=10(个)
方法二:2×3=6(排)
60÷6=10(个)
60÷(2×3)=10(个)
师:每一步求什么?根据哪些信息?
(课件演示装饰银泡的动画)
生:先算出每个包有多少个银泡?因为已知有60个银泡,平均装饰在2个包上,用60÷2=30(个);已知每个包装饰30个银泡,装饰3排,求每排有多少个银泡?用30÷3=10(个);综合算式解答是60÷2÷3=10(个)。
师:说得非常好,请同学们回顾检查一下,解答是否正确。
生:每排有10个,3排30个,2个包就是60个,答案正确。
师:谁再来说说另一种的解答思路。
生:先算出两个包共有几排?列式为2×3=6(排),再算60个银泡可以装饰几排?列式为60÷6=10(个);综合算式60÷(2×3)=10(个)。
师:这类问题也可以用乘除两步计算来解决,在解决问题时先仔细阅读数学信息,再通过信息分析,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列式解答。
(板书:阅读理解→分析解答→回顾反思)
评析:在小组汇报、补充、质疑的基础上,教师对重点问题进行补充、完善、总结,强调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即阅读理解→分析解答→回顾反思,使学生积累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经验。
4.深入提高,精练巩固。
(先进行基础练习)
师:小木果在目脑纵歌节上还看到景颇帽子上也有数学信息,景颇帽子里隐藏着什么数学信息?
生:景颇帽上有毛线球,每串有3个,每顶帽子有4串。
师:小木果的奶奶一共用120个毛线球装饰帽子,根据这些信息,你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把120个毛线球装饰在帽子上,每顶帽子装饰4串,这些毛线球可以装饰多少顶景颇帽子?
师:提得非常好,请独立解决这个问题。
生:先算出每顶帽子需要几个毛线球?列式为3×4=12(个);再算120个毛线球可以装饰多少顶景颇帽子?列式为120÷12=10(顶);综合算式为120÷(3×4)=10(顶)。
师:还有不同的算法吗?
生:先算120个毛线球一共可以做多少串装饰?列式为120÷3=40(串);每顶帽子装饰4串,一共可以装饰几顶帽子?列式为40÷4=10(顶);综合算式是120÷3÷4=10(顶)。
(再进行拓展练习)
师:小木果的奶奶有40个毛线球,平均装饰在两顶帽子上,请设计出不同的装饰方法,再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
生:把40个毛线球平均装饰在2顶帽子上,每顶帽子装饰4串,每串有多少个毛线球?列式为40÷2÷4=5(个)或40÷(2×4)=5(个)。
生:把40个毛线球平均装饰在2顶帽子上,每顶帽子装饰5串,每串有多少个毛线球?列式为40÷2÷5=4(个)或40÷(2×5)=4(个)。
生:把40个毛线球平均装饰在2顶帽子上,每顶帽子装饰2串,每串有多少个毛线球?列式为40÷2÷2=10(个)或40÷(2×4)=10(个)。
评析:基础题和拓展题的设计也来源于景颇帽子上的数学信息,让学生设计方案,借助几何直观进一步理解数量关系,沟通了图形与算式之间的关系,不仅增加了学生问题解决的灵活性,也进一步巩固了“用除法两步计算问题解决方法”的模型建构。
5.总结提升,拓展知识。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有什么收获?
生:学会了运用两步除法解决数学问题。
生:解决问题有多种方法,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
生:学会了从图片中找到相关的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
师: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数学和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景颇族包上的银泡、帽子上的毛线球,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只要我们善于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在解决问题时,要仔细观察隐藏的数学信息,通过有用的数学信息分析问题,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并列式解答,最后再来检查答案是否正确。
评析:本环节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适当回顾与整理,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使数学回归生活,从而增强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8.《除法计算》的教学反思 篇八
【关键词】小学数学 乘除法 计算能力 准确率
小学数学计算部分主要以加减乘除法的运算和小数乘除法的运算为主,整数加减乘除法学生学习和掌握起来,相对来说还容易些,但在教授小数的乘除法时,由于引入了一个小数点,却给学生的计算准确率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因为它的加入,学生在计算时不是小数点忘点了,就是点错了位置,总之是漏洞百出,小数计算的准确率也由此成了一直难决的难题。
经过我的深入调查,我发来学生计算中存在的错误,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知识点掌握的不牢固。可能是基本的概念与算理清晰,或者是口算与笔算不准确,计算时必定会错误百出。数学知识是建立在一系列数学概念的基础上的。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是建立在整数计算的基础上的,是由“数位”、“个位”、“相加”、“满十”、“前一位”、“进一”等一系列数学概念组成。如果概念不清,就无法依照法则、定律、性质、公式等数学知识正确计算。只要计算中有一步出错,就会导致整道题的计算结果错误。
二、学生心理上的原因。学生常用“马虎”两个字解释计算中的失误,但除了由于不良学习习惯造成的错误以外,更多是心理上的原因。
小学生感知事物特征时往往较笼统,因此,将数字或小数点抄错的事经常发生。原因是他们的感知具有较强的选择性,从而忽略了全面、整体的认识。学生总是将一些感兴趣的数字特征首先摄入脑海,而掩盖了其它的,同时他们注意的稳定性较差,在同一时间内,他们把注意分配到两个或多个对象上时,往往出现顾此失彼,丢三落四的现象,当遇到计算题里数据较大、小数位数较多,或算式的外形显得过繁时,就会产生排斥的心理,表现为不耐烦,不能认真审题,也不再耐心地去选择合理的算法,这样,准确率必定会大大降低。
三、思维定势的作用。积极作用是促进知识的迁移,消极作用是干扰新知识的学习与接受。不良的思维定势表现在按照固定的思维模式去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计算方面,则表现为原有的计算法则、方法干扰新的计算法则、方法的掌握。所以学习小数乘除法受整数和加减法的干扰和影响,这也是易于出错的一个原因。
那么如何提高小数乘除法计算的正确率呢?下面着重从以下几方面来谈:
一、创设情景激兴趣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且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我们可通过创设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生活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世界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例如,在教授“小数除法”时,可以先从学生们身边的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然后解决问题。例:师:同学们如果到商店买铅笔,单独买一枝合算还是几个同学合伙买一把12枝合算?生:合伙买一把12枝合算。师:为什么?生:因为通常情况下,买一把优惠。师:如果一把10元钱,4个同学买,每人应付多少钱?
二、从口算入手提高计算能力
20以内数的加减、100以内数的乘除口算是小数四则运算的基础。因为任何一道小数四则运算都可以分解成一些基本的口算题。如果口算不熟,计算时必然会出现错误,只要计算中口算出错,整道题的计算结果必然是错误的。因此提高学生口算的准确率是提高学生小数乘除法准确率的前提和条件。要想提高口算能力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做:1、持之以恒堂堂练。每节数学课前,由专人负责常规口算练习。时间不宜过长,3——5分钟即可,量不在多,这样长期坚持进行,持之以恒,肯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2、分散集中结合练。3、多种形式变换练。还有一些常见的运算在现实生活中也经常遇到,这些运算有的无特定的口算规律,必须通过强化记忆训练来解决,如:在自然数中10——24每个数的平方结果;与12、15、16、25几个常数的积等,这些数的结果不管是平时作业,还是现实生活,使用的频率很高,熟练掌握、牢记后,就能转化为能力,在计算时就可以产生高效率。
三、重视计算过程,提高计算准确率
下面以 “小数除法”为例,来加以说明。“小数除法”这部分内容,如果采用照本宣科,单一讲解计算法则的教法往往会使学生易学易忘。在实际运算中,正确率较低。要想有效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率,就应重视计算过程的教学。主要体现在:1.重视教师教的过程。在教的过程中,应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使教学内容趣味化,形象化。例如,在教学12.6÷0.28=(?? )时,可以将此例题与课前导入的习题相融合,从检查学生的运算结果中,发现学生的困惑,并以此为切入点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从而导入新课,并从学生的亲身经历中系統讲解此类习题的解法。2.重视学生学的过程。学生在计算小数除法时,难免经常出错,对于学生出错的过程教师要予以重视。从全班学生的实际出发,应将学生易错的题型予以归类,然后逐一讲解。对于个别学困生教师可采用让其上黑板习作的方法,学困生在黑板上习作时,肯定会暴露出许多问题,对于学困生所暴露的问题教师应实事求是,面向全体学生再次讲解,既解决了学困生的学之所困,也对其他学生予以了复习巩固,从而提高了学生计算的准确率。
四、注重良好习惯的培养
1、认真书写的习惯。在学生运算中,有相当比例的错题是由于学生书写潦草,抄写数字错误造成的,因此,在教学中要强调学生书写的规范化。这一习惯指认真书写数字和运算符号,书写算式时字体格式要规范,要写的大,写得美观,写得端正,写得清楚。
2、认真验算的习惯。培养学生自觉检查,认真验算的习惯,不仅是保证计算正确的有效措施,而且也是促进学生理解规则、形成计算技能的过程。同时,还有助于培养学生从小就对工作认真负责的良好习惯和态度。
总之,要想有效提高学生小数乘除法的计算准确率,除了运用适当有效的教学策略外,还要重视平时的强化练习与巩固,只有这样才能对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常汝吉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1
9.《除法的验算》教学反思 篇九
在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教学中我这样安排:三(2)班50人,要分成4人小组学习(正好此前我还没有分4人小组),可以分成几组,还剩几人?学生通过除法,很快算出可以分成12组,还剩2人。同样,我们来检验一下,你们的分组是否正确(12组多2人是否我们全班50人),请你们已经形成的4人小组按顺序站起来,12个四人小组依次起立,还没有说完,学生就在说,“对的!对的!我们12组就是48人,再把邢雪枫他们2人加起来就是50人!”我赶紧接着问:“那你们知道该怎么验算有余数的除法吗?”“12×4+2=50”
到此,我再让学生打开书本,花3分钟自学例题,并分有余数和没有余数两种情况总结抽象出除法验算的一般方法。
10.除法的含义教学反思 篇十
一.强调“平均分”,为学生建立除法概念,要求表达,把握概念的准确性
1.导入时评纪律奖纸船时引发的认知冲突、大熊猫分竹笋的情境设计,都是平均分的实践活动,激活学生已有的平均分的活动经验。又通过直观图,使学生建立平均分竹笋的统一表象。然后结合图对平均分竹笋活动进行语言表征。这些活动都为学生建立除法概念做好了充分准备。
2.整个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的互动交流,要求学生把做法想法表达出来,梳理思维使之有序;多次强调“平均分”,要求学生表述准确,辨析概念,让概念在头脑中更清晰更牢固。
二.认识除法,注重建构
动手做一做,注重探索,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经历了除法建构的过程。对于二年级小学生来说,直观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呈现图片、让学生动手操作,锻炼了手脑的协调发展,符合他们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发展了数学思维能力,是自己的亲身经历,记忆更清晰,掌握更牢固。
三.发散思维,把学生思维导向宽广的领域,注重培养创新意识
1.小组合作操作环节,每组都有学具,但是不惟学具,可以有自己组不同的想法。
2.让学生创造算式这一环节,让学生进行算式表征的再创造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课堂故事化,激发学习兴趣;及时鼓励,引导学生积极情感
1.把整节课各个环节串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开课时奖励小纸船引发认知冲突——乘上小船去探索——大熊猫、小猫来带领——小精灵帮忙提醒——大熊猫引领理解除法的含义(快到彼岸)——小猫带领过检验关(到达彼岸)——在彼岸休息,回顾、谈收获”。在这样一个过程中,让每个学生成为这有趣故事中主人公,实现自己的探索,体验自己的思考、荣辱、成败,引起情感共鸣,激发兴趣,使学生更乐于参与课堂活动,并从中感受到乐趣。
2.课前与学生商定,积极发言如果听到老师的“表扬”二字,下课就可领到一只彩色小纸船,表扬几次领几只,一石三鸟:控制了课堂秩序、节省了时间、引领了积极情感。
五.及时渗透数学思想与情感态度教育
1.通过明确算式中的数与平均分的对应关系,强化对除法含义的理解。通过在具体事件中理解除法含义,到去除事件提炼数字理解含义,说一说15÷5=3能表示什么,让学生体会除法算式的抽象性和概括性,渗透模型化思想。
2.鼓励学生解决问题探索多种方法,在比较中优化策略。
3.激励学生向数学家学习,从小树立远大理想。
4.让学生认识到除法与生活的联系,体会除法的应用价值。
六.不足之处
本节课目标之一是“会读、写除法算式”,但是在实际过程中,只在“创造算式”这一环节很多学生在练习本上写下了“12÷4=3”,其余环节并没有做“写除法算式”的练习,还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写这个算式,只是在“改变平均分的份数”练习时,学生汇报,我又执笔了三个算式,这样做有失恰当。如果在“改变平均分的份数”练习时指名一生到黑板上书写,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写,或者专门安排一道写算式的练习题就好了。
11.中职计算机教育的教学反思 篇十一
关键词:中职 计算机教学 反思
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常常有这样的体验:学生厌学情况普遍存在,想学习的,学也可、不学也可的,完全不想学习的学生,各占1/3。因此上课睡觉、讲话、搞小动作等违纪现象屡禁不止。不少教师感觉上课没有成就感,逐渐对上课丧失兴趣,甚至厌倦。教师的这种情况影响着学生,使学生更加不想学习。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使教师经常感到疲惫不堪,心情郁闷,健康状况下降。
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也存在这些问题。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中职学校学生有如此表现?为此从这种恶性循环中走出来,解放教师,轻松教师,是搞好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是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学校与教师双方都应高度重视这个问题,思考并解决这个问题。
一、对于该问题的分析
分析一:现在由于大学和普通高中的扩招,中职学校的门槛很低,学生免试入学,因此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文化课基础相对较差,许多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性和积极性也不高,混日子混文凭的学生大有人在。
分析二:即使学生在学校里计算机专业课学得很好,到毕业时,与专业对口的工作也不是很多。由于就业形势不乐观,导致学生学习动力不足。
分析三:计算机老师素质不一,有的上课风格严谨,教学方法单一,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不能激发学生学习激情,培养创新能力。
通过以上分析得知,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应该从多角度思考解决问题。
二、教学反思
1.教书的同时,也是育人的过程
教育本身是教书与育人的统一体。古代教育家韩愈说过:“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仅要进行知识教学,还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知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一靠知识的力量,二靠人格的力量,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提高素质,丰富学识。
除此外,教师要理解学生,真正地关心尊重学生,真诚对待他们,适时地鼓励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和抱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和方向;教育他们端正学习态度,克服厌学情绪,变被动学习为自觉主动学习。教师要始终秉持“人人有才,人无全才,人人成才”的正确人才观,赏识学生,让他们以成功者的心态走向社会。
2.理论学习与联系实际相结合
学生对书本上计算机理论知识中的大部分内容并无切身体验。要想使抽象的书本知识易于被学生理解和接受,教师应多方位挖掘教学素材,深入实践,并经常从教材、报纸、杂志、互联网、电视等摘录、吸收知识,积累丰富的教学素材,这样才能受到学生的欢迎、尊敬。
3.运用现代教学理论,注重培养学生能力
我国的教学长期以来采取强输硬灌的教学方式,学生只是被动、消极地接受教师提供的现成知识。计算机教学对于学习动力不足,厌学的中职学生而言很难接受。他们表现散漫,爱搞小动作。现代教学理论强调教与学的统一机制是“引导”。这就要求教师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比如任务驱动法、自学指导法、讨论研究法、学员试讲法等方法,激发学习兴趣,并且要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坚持精讲多练。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想象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深入了解学生状况,帮助学生克服各种问题
教学是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双边活动,是人与人心灵上最微妙的相互接触,有重要的情感因素。中职教师应当深入接触了解学生,尊重学生个性。例如,中职学生学习心理脆弱,抗干扰能力不强,有些缺失家庭教育,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因此教师要理解学生,并加强心理疏导,包容、鼓励学生,帮助学生减轻压力,增强学习意志,提高抗干扰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多参加体育运动,增强体质。教学实践表明,受到教师关注的学生,往往具有更强烈的学习兴趣。
5.巧用授课的语言技巧,做学生喜欢的教师
语言是组织教学、表达情意的主要载体。教师讲授的语言要准确、生动,注意控制好音量、语调和语速。语速不宜太慢,以免学生感到厌烦;语音不宜太高,以免学生的听觉由兴奋转入抑制状态。此外,教师的语言要富于文采,抑扬顿挫,有一定的幽默感。
总之,教师要经常进行教学反思,把自己每一节课的成功之处与教学过程的闪光点记录下来,尤其要及时捕捉因偶发事件而产生的瞬间灵感,将这些“智慧的火花”及时记录下来;反思自己课堂教学的不足之处,寻找教学的新思路,制订教学的新策略、新方案,并精心准备,大胆实践,及时反馈。因此依靠不断进行教学反思,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是中职教师走出教学困境的最好途径。
12.计算机教学改革的反思 篇十二
1.1 学生计算机基础能力不整齐
由于在经济能力、地区发展和教学水平上存在着实质性的差异,导致计算机教学中学生能力和基础出现不整齐的实际问题,一部分学生家庭有计算机,因此,具备一定的计算机运用能力,对于基础性的操作有了较为熟练的掌握。而有的学生家庭经济状况不好,除了学校以外没有计算机的接触历史,这会导致他们对于计算机知识出现基础上的严重不足,一些学生连计算机开机都不会,更谈不上计算机的熟练和应用,也就谈不上对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和领悟。不整齐的计算机基础和能力会给计算机教学带来很多的问题,出现学生学习时能力上和基础上的较大差异,计算机教师既要给能力和基础不良的学生补齐基础操作和基础知识,同时又要照顾能力和基础良好的学生,使他们能够对计算机教学充满兴趣,达到更上一层楼的目标,这无疑将会提高计算机教学的技巧和难度。
1.2 计算机教学内容呈现不合理
当前计算机课程的主要内容分为:发展史、计算机原理、系统结构、操作技巧等几大部分,一般的教材和教学内容将这几大部分平均对待,这会出现计算机课程内容多、教师教学难度大、学生掌握重点困难等实际问题,过多的历史讲述和原理学习将会造成学生学习兴趣的降低,过多对计算机系统结构的教学安排将会影响学生学习的成效。计算机教学中实践和操作应该占据较大的比重,但是很多教师讲授内容过多,导致学生在课堂时间内得不到实践和练习的保障,难于真正将计算机教学效果做到全面的提升。
1.3 学生实践能力低下
在传统的计算机教学中,一些教师沿用“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固定模式,这样会导致学生一直处于教学的被动位置,不但减少了师生间计算机知识的相互交流和活动,更会造成对学生兴趣和发展方向的忽视,容易造成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迷茫状态,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能利用计算机的优势提高学生的兴趣和能力。
2 计算机教学改革的措施
2.1 合理安排计算机教学内容
计算机教师应该在争取其他课程和相关单位的支持和配合下,对计算机教学内容进行重新安排,利用教学内容重新编制的机会让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计算机教学内容的变化要以方便学生获取知识为基础,重点培养学生通过计算机达到创新精神提高的目的,在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将学到的计算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与工作中,真正实现学生全面、综合的发展。
第一,使用多媒体教学。计算机教师通过制作多媒体软件,并且结合现代教学手段,向学生演示程序运行的过程,使学生可以真实感受到老师教授的知识。另外,学校还应该开展网上教学,充分利用网络优势。第二,采取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法,从而解决实际问题。总之,通过计算机教学方法的改进使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思维去研究和探索。
2.3 加强计算机教师的师资建设
计算机教师应该是高水平人才,应该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钻研学术、探究知识。因此,学校应该加强计算机教师的培训,定期送青年教师外出进行学习,提高教师队伍的质量,建立一支专业稳定的师资队伍。学校还应该组织学术讲座等,加强教师之间的沟通,促进教学心得交流,使计算机教学队伍更加合理,更快地适应计算机的教学工作。
2.4 创新计算机教学的考评体系
新时期应该根据计算机课程教学的实际,设立较为系统的目标,建立一套综合的计算机考评体系,使学生得到综合的评价。学生的综合成绩包括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两部分,在学生参加一级考试的基础上,增加学生平时的作业、实验以及小测试等考核。另外,还可以建立基于校园网的考试系统,利用考试系统的种种优点,通过客观全面评价形成对学生计算机学习的充分认知。
3 结语
计算机操作能力和水平会影响到学生社会化程度,会制约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应该对计算机教学改革加以重视,通过计算机教学模式、内容、方法的变革达到对学生发展的综合促进。在本文的最后,笔者再次强调,当前改革的重点应该放在教师师资建设和考评体系重构上,真正打造出计算机教学改革的有利空间和基础,为学生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计算机和信息技术方面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代小红,王光利.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3):60-61.
[2]李盛瑜,张小莉.基于网络环境的《大学计算机基础》分级教学改革与实践[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1):38-39.
[3]刘青,朱位华.计算机教学中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研究[J].电脑与电信,2007,(08):136-137.
[4]叶惠文,杜炫杰,李丽萍.华南师范大学“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效果调查分析报告[J].计算机教育,2009,(12):99-100.
13.除法的验算教学反思 篇十三
除法的验算是在学生学习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计算的基础上学习的。教材注意从解决实际问题引出验算的需要,并启发学生自己探索验算的方法,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验算过程和结果的实际意义,从而真正理解并掌握验算的方法。引入部分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以“过生日买蛋糕”的话题导入新课,将一节课的数学学习置于解决现实问题的情境中,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让学生体会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新授环节结合买蛋糕的事例,由“检查小朋友的计算对不对”的话题引起学生探究除法验算方法的欲望。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探究,体现了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接着启发学生结合所进行的学习活动,依据自己对问题的理解以及获得的经验,通过同学间的交流,归纳出来。这样结合具体的实际问题学习除法的验算,有利于学生体会验算过程和结果的实际意义,整整理解并掌握除法的验算,同时让学生在计算的基础上感受到验算的必要性,能够在今后做计算题时主动进行验算。
从作业反馈来看,学生对验算掌握较好,但还有一些小细节要注意纠正,有的学生在写横式答案时会写成验算的结果,或忘记写余数,做解决问题时会忘记写单位名称和答,在后面的课中还要反复提醒学生多加注意。
14.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篇十四
西湖小学 孟祥燕
本单元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是学习除法概念的第一课,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而 “除法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本节包括“平均分”和“除法”两部分内容。本节教材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在头脑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进而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让学生掌握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而例4除法的含义,是学生学习除法的一个难点,本节课的教学“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关键是使学生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即每份分的结果同样多。
我从让学生小组合作分苹果开始,通过分东西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平均分”的含义。接着以故事的形式引入帮小熊猫平均分竹笋的具体情境,课上通过请学生演示帮小熊分竹笋的过程从而引出除法,使学生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再让让学生认识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整节课以平均分物的事例设计“除法”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除法。
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注意从生活实际出发,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情境和氛围,充分运用示范演示、学生实际操作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教学时在知识点上,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平均分的过程,形象直观地理解除法含义,通过让学生分东西,使学生在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能力得到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挥。在课堂上注重学生多方面的发展,立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1、有部分学生对除法的含义理解不到位,没有让学生说出每一个数在算式中所表示的含义。
15.计算机实验教学的透视与反思 篇十五
一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正能量”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 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 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到2020年, 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 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由此可见, 实现高校信息化, 已然是高校教学改革发展的形势所需、发展所求。计算机实验教学作为培养大学生信息技能和信息素养的重要媒介, 其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正能量”是显而易见。
首先, 计算机实验教学是理论教学的延续。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对于计算机这门操作性极强的课程而言, 只有真正在上机操作的过程中才能考量学生接受了多少、懂得了多少、哪些还有疑问、还需要补充些什么, 由此可见, 实验教学是提升大学生计算机动手能力的基本保证。其次, 计算机实验教学是激发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摇篮。信息化时代是一个读图的时代, 实验教学可以有效规避传统教学课堂“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的单调性, 以图形、文字、动画、声音融为一体的用户界面, 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激活其学习的动能。最后, 计算机实验教学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计算机对社会发展的效能主要是通过其软件设计来完成的。俗话说:“熟能生巧, 巧能创新。”开展计算机实验教学, 就是给大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的机会, 并让大学生不断摸索如何进行软件设计、程序创造, 为其成为软件设计人才夯实基础。
二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 学生对计算机实验教学的随意性
计算机实验教学内容作为教学设计的重要部分, 是实现大学生信息技能提升的关键所在。然而, 一部分大学生对实验教学内容的对待上存在着随意性, 表现为在进行实验时, 出现程序调试不通过的状况, 不是积极应对, 不向教师请教, 或者以朋辈学习的方式来解决, 而是刻意回避, 随便找同学的来抄一下了事。
2. 计算机实验教学管理不完善
目前, 高校计算机教学的上机课和理论课学时基本相当, 大学生每周都有固定的上机时间。然而, 在上机管理的过程中, 大学生的学习不是在完成教学内容、编造程序, 而是进行网络聊天、看电影等行为。而由于在偌大的机房内, 只有一名教师进行监控, 很难进行管理, 耗费了宝贵的计算机资源。
3. 计算机实验教学的方法滞后
正所谓:“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教学方法的得当与否直接关系到课堂的教学质量。然而在一些高校的计算机课堂教学中, 仍然存在教师用嘴讲解操作方法, 而不是“以学生为主体”, 让学生自己做, 或者演示给学生看的方式, 此种情形的存在, 极大地弱化了信息技术本该有的效能。
三提高计算机实验教学的基本策略
1. 重构教学内容, 实现能力本位
针对部分学生对教学存在的随意性行为, 一方面是学生本身的问题, 但也存在“师之过”, 即是否教学内容超出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对此, 必须对教学内容针对学生认知能力的重构, 使大学生的学习“由浅入深”, 渐进式向前发展, 不断实现信息技能的提高, 真正成为一名信息技术厚实、信息应用灵巧的现代职业人才。
2. 加大师资投入, 完善教学管理
教学管理对大学生信息能力发展的作用不言而喻。针对部分大学生利用上机时间进行与计算机实验课程无关的操作行为, 而只有一名教师又难以进行监督管理的现状, 需要加大计算机实验教学的师资投入, 并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技能, 实现大学生的善学、好学、乐学, 进而实现计算机实验教学的目标。
3. 创新教学模式, 实施开放式教学
方法的改进有助于大学生信息技能和信息素养的提升, 这就需要坚持在“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下, 探索符合大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 如让大学生自己动手、自我探索, 来实现自我的信息技术建构, 而不仅仅是教师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此外, 还可以采用任务型教学、行动导向教学等等模式, 发挥大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 让其真正感受到计算机实验教学对其应用能力提高的作用。
摘要:在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场域下, 开展计算机实验教学是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旨归, 是实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的基本条件。对此, 必须认清计算机实验教学之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效能, 指出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应对和反思, 为提高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的实效性而努力。
关键词: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不足,对策
参考文献
[1]汪克峰.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探讨[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1 (8)
[2]张茹、胡丽霞.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的质量提高[J].电脑知识与技术 (学术交流) , 2007 (6)
16.《除法计算》的教学反思 篇十六
【关键词】分数的简单计算 教学实录 分数 整数 教学设计 反思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A-0090-03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96页,例1、2。
教材分析:《分数的简单计算》是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的内容,是学生在认识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对分数有了初步认识之后,第一次接触的有关分数计算的问题。它既是对分数含义的再理解,又是对分数含义的灵活运用;既是学习分数简单计算的起始,又是今后学习分数加减计算的基础,所以这部分内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过了整数加减法的计算,初步认识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在具体的情境中列出加法算式,应该是没有问题的。考虑到学生极有可能受整数加法的影响,将[28]+[18]写成[316],而忽视了对分数含义的理解,因此课上教师需要做的是引导学生回忆[28]、[18]的含义、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展示交流、质疑释疑等方法,引导学生探究得出简单的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并掌握计算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归纳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理念,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学会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说清分数简单计算的道理,正确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依次出示图形
师:图1涂色部分可以用什么分数表示?
生1:第一幅图的涂色部分可以用[12]表示。
师:为什么用[12]来表示?
生1: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了2份,取其中一份就是它的[12]。
师:图2呢?
生2:可以用[34]表示。
师:[34]里有几个[14]?
生2:[34]里有3个[14]。
师:图3呢?
生3:第三幅图可以用[56]表示,[56]里有5个[16]。
师:图4呢?
生4:用[38]表示,[38]里有3个[18]。
师:看来同学们对前面分数的知识掌握得都不错。正好有小朋友遇到了和分数有关的数学问题,需要帮助,我们一起去帮帮忙吧!
【设计意图】第一个环节是复习环节,对于“涂色部分可以用什么分数表示”这个问题,教师依次出示4幅图,让学生复习几分之一、几分之几的含义,为后面学习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做准备。
(二)探索交流,总结算法
1.同分母分数加法
(1)课件出示分西瓜的情境图
师:现在请同学们自己默读题目。(学生独立阅读题目)“求一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我们可以怎样列式呢?
生:[28]+[18]=(师根据生的回答板书:例1:[28]+[18]=)
师:这道题是用“[28]+[18]”来解决的。那么它的答案究竟是多少呢?
(2)任务一:看分数涂一涂,算一算。
师:请同学们拿出任务单,借助任务一的图形动手涂一涂,看看它能不能表示。
(学生活动)
师:同学们,都完成了吗?完成的同学可以看看你的同桌和你涂的是不是一样。(引入)[28]+[18]等于多少?有两个同学是这样算的(课件出示)小明:[28]+[18]=[38],小红:[28]+[18]=[316]。他们谁算得对?为什么?请你结合涂好的图形和同桌说一说理由。(师巡视)
谁来说一说你的想法?(学生结合自己的图汇报展示)你认为谁说的对?
生1:我认为小明说的对。因为[28]里有2个[18],[18]里有1个[18],合起来就是3个[18],所以[28]+[18]=[38]。
师:你们同意吗?
生:同意。
师:还有谁能像他这样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呢?
生2:小红把下面的分母加在了一起,然后分子相加得到[316],她这样计算不正确。因为[28]里有2个[18],[18]里有1个[18],合起来就是3个[18],所以应该等于[38]。
师:同学们听明白了吗?小红为什么没算对?有谁能把理由再说一说?
生3:[28]里面有2个[18],[18]是1个[18],合起来是3个[18],所以等于[38]。
[28]+[18]=[38] 2个[18] 1个[18] 3个[18]
(根据回答,教师把算式补充完整)
(3)教师小结(相应出示课件):刚才我们在计算“[28]+[18]”时是这样想的:[28]里面有2个[18],加上这1个[18],得到了3个[18],也就是[38],所以[28]+[18]=[38]。同学们真能干,顺利解决了问题,最后我们可不要忘了写上“答”字。(出示“答”)
【设计意图】第二个环节是探索交流。首先是对“同分母分数加法”的探究,这里教师通过具体形象的现实情境,让学生感受分数计算的价值。在探索计算过程中,教师让学生用任务单上的圆形进行涂色,辅助思考,进行计算;要求学生完成操作后,结合涂色的结果,同桌互相交流讨论[28]与[18]的和;然后汇报展示,教师结合学生回答加以引导。在学生自主探究计算的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课件和学生的动手操作开展教学,让学生在操作与争辩中理解算理、感知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经历探究“分数的简单计算”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数感,发展学生观察、动手操作、比较、概括等能力。
2.同分母分数减法
师出示课件:[56-26]= ,问:你们能运用刚才的方法自己计算出这道题吗?请打开课本第96页,独立完成例题2。
(学生做题时,教师板书:例2:[56-26]=)
师:[56-26]你是怎样计算?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
生:没有。
师:[56-26]等于多少?
生:[36]。(生回答时,师补充板书:[36])
师:你们同意吗?
生:同意。
师:你能结合课本上的内容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吗?
生:5个[16],小女孩拿掉2个[16],还有3个[16],所以[56-26=36]。
师:听清楚了吗?有谁能像他那样再说一说[56-26]是怎样计算的?
生:[56]里有5个[16],减掉2个[16],还有3个[16],所以[56-26=36]。
(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用课件演示过程)
(5)个[16]去掉(2)个[16],剩下(3)个[16],所以[56-26=36]。
(2)师小结:[56-26],同学们都知道是从5个[16],去掉2个[16],剩下3个[16],所以等于[36]。
(教师小结同时完成板书)例2: [56 - 26 = 36]
5个[16] 2个[16] 3个[16]
【设计意图】由于有了加法的基础,在教学同分母分数减法时,教师可以直接让学生尝试独立计算,进行知识的迁移,并通过反馈交流引导学生正确地说清算理。
3.巩固练习,归纳算法
(1)师:刚才同学们通过图形的分析,自己找出了这两道算式的答案,你们可真会开动脑筋啊!现在请同学们用同样的方法独立完成任务二的第一题。
<P:\广西教育\2016\201611A\图片\X21.tif>
[28+58=] [36-16=]
师:第一题谁来说一说?
生1:[28+58=][78]。
师:你是怎么算的?
生1:因为2个[18]加5个[18]等于7个[18],所以[28+58=78]。
师:第二题谁来说一说?
生2:[36-16=26],因为[36]里有3个[16],减1个[16],还有2个[16],所以[36-16=26]。
师:同学们不仅会算,还知道是怎么算出来的,真棒!
【设计意图】学习了例1、例2之后,引导学生运用同样的方法进行看图计算的练习,巩固算理。
师:这一道题没有图形给你们看了,你还会算吗?请同学们快速完成任务单上的第二题,看谁算的又快又好。
[24+14=] [27+47=]
[48+18=] [15+35=]
[46-36=] [45-25=]
[67-47=] [59-39=]
(完成后让学生汇报)
师:他做对了吗?其他同学用一个手势来判断。同学们算的又对又快。有什么窍门吗?
生1:我发现下边的分母都是一样的,分子该加就加,该减就减。
师:有谁没听懂她的意思?如果都听懂了,谁来说说她讲的是什么意思?
生2:它们的分母都是相同不变的,得数分子变了,相加或者相减。
师:(引导归纳计算方法)是的,像这样分母相同的分数加减法,分母不变,分子相加或相减。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就是分数的简单计算。(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看图计算”到无图的“看谁算的又快又好”,从中让学生发现计算的窍门,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师:好,利用刚才你们发现的方法,完成任务单上的第三题。
[38+] = [67-] =
师:有的同学已经写完了。我们要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再认真检查运算符号有没有看错,数字写对了没有,结果有没有写错。
【设计意图】让学生运用自己发现的方法对同分母分数加减进行计算,巩固算法。
(三)闯关游戏
1.师:现在我们来玩一个闯关游戏,看看谁能打开这里的智慧大门!
出示:[( )5]+[( )5]+[( )5]+[( )5]=[45]
[( )5]+[( )5]+[( )5]=[45]
[( )5]+[( )5]=[45]
师:这三道算式应该怎么填呢?请同学们在草稿本上算一算,看谁能把算式补充完整。(学生独立计算后汇报,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答案)
生1:[15+15+15+15=45]
生2:[25+15+15=45]
生3:[25+25=45]
师(追问第三小题):可以吗?还有没有不同答案?
生4:[35+15=45]
【设计意图】设计了有关分数单位的填空练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巩固算理。
师:大家闯关成功!恭喜大家打开了第一扇智慧大门!欢迎大家来到游乐场。接下来第二扇智慧大门,你们还敢不敢挑战?(出示[35+25=] )这道题的和是多少?我们能不能借用前边学习的方法来解决这道题呢?请同学们在草稿本上动手试一试,画一画吧!(学生活动后汇报)
生1:[55]。
师:你们同意吗?有没有不同的答案?
生2:1。
师:为什么等于“1”?
生:因为一个图平均分成了5份,取5份就是那一整个。
师:(配合课件进行说明)刚才同学们用不同的图形表示了[35+25]的和,老师也画了一个长方形来表示。看,把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5份,这里涂了3个[15],再涂2个[15],合起来涂了5个[15]。看,这5个[15],刚好把这一整个长方形涂满了,我们就可以用哪个数表示?
生:1。
师:大家用画图的方法又解决了一个新问题,真能干!恭喜大家连闯两关。让我们一起来打开第二扇大门——这里是南宁市凤岭儿童公园,欢迎大家来到南宁市凤岭儿童公园。
【设计意图】借助于“和是1的同分母分数加法”这道题目,学生初步知道,当分子与分母相同时,表示取的份数与分的份数同样多,就是1。这不仅为教学例3做好了准备,而且也让学生初步体会到分数和整数的联系。
(四)全课总结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生:分数的简单计算。
师:计算分数加减法时,需要注意什么?
生1:分子分母相同时,就是1。
生2:计算时,分母不变,分子该加就加该减就减。
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生:没有了。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总结中收获知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板书设计:
分数的简单计算
例1: [28 + 18 = 38]
2个[18] 1个[18] 3个[18]
例2: [56 - 26 = 36]
5个[16] 2个[16] 3个[16]
教后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的基础上学习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把目标定位在理解分数意义上,使学生学会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第一次试教,我们发现有的学生通过预习很快知道“同分母分数加减”计算时,分母不变、分子加减的计算方法,但对其所表示的意义不是很理解,只会硬套计算方法算出得数,没有理解说清算理。针对此现象,我们决定在复习引入环节中,结合图形复习分数的意义,加强学生对几分之一、几分之几含义的理解,为后面学习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做准备。
第二次试教,在动手操作环节中我们决定设计任务单,“看分数涂一涂、算一算”,直接给出2个已经平均分好8份的圆,让孩子在平均分成8份的圆上表示出“[28+18]”的算式意思,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学生汇报展示、说清算理上。另外,我们将课本例1静态图的思考过程,改成以动态的形式呈现,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28+18]”的算理。
从课堂上学生的反馈来看,由于在复习环节设计了有针对性的分数单位的练习,以及在教学例1时注重实际操作,学生能很容易理解并说出“[28+18]”是怎样计算的。之后通过让学生反复说几个几分之几加几个几分之几等于多少,或几个几分之几减几个几分之几等于多少的练习,使学生理解、巩固了算理。
本节课的练习是比较充足、有层次的。在例1、例2学习之后,运用同样的方法进行看图计算的练习,再从“看图计算”的练习到无图的“看谁算的又快又好”,从中让学生发现计算的窍门,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从练习反馈中可以看出,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理解得还不错。这节课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让学生理解性地学习数学,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除法计算》的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 乘除法计算》教学设计08-21
乘除法简便计算08-07
乘除法两步计算10-09
《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教学反思06-22
《除数接近整十的除法》教学反思07-26
《小数除法与复习一》教学反思10-07
《除数是两位数除法》课后教学反思10-02
商是两位数笔算除法教学反思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