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实践报告

2024-08-05

教育教学实践报告(共8篇)

1.教育教学实践报告 篇一

教育教学实践考察报告

叶茂台九年一贯制学校 刘晓莹

2012年11月30日,我们法库县新入职特岗教师一行六十三人参加了在秀水中学举行的教师入职培训班学习,使得我们有机会走进秀水学校,感受这里的教育教学。我们深入学校课堂听课、学习,聆听张文主任关于“三三四”教学模式的讲座,全方位体验秀水中学教育的方方面面。耳闻目睹,见证了基七到九年级教育的点点滴滴,感触良多。

一、得天独厚的教育环境

法库县秀水河初中建成于1980年。学校占地面积 36000 m²,操场面积 21000 m²,建筑面积8000m²,绿地面积5200 m²,是法库县一所最大的农村中学。学校现有学生927余人,教职工10 8人,高级教师 23人,一级教师 57人,初级教师8人,专任教师75人,已获得现代信息技术高级合格证书的有80人,获得研究生学力的有2人,本科学力的有65人,大专学力的有21人,学力达标率为100%。省级名师1人,市级名师2人,省学科带头人1名,市教学骨干8人,县教学骨干21人。

1997年,学校被选定为“沈阳市中小学先进德育基地”。1998年,学校被评为“辽宁省贯彻体育卫生条例先进学校”。2008年,学校被评为“沈阳市平安学校”。

2011年,有96名同学迈入了法库重点高中的大门,再一次取得了中考成绩名列农村中学第一名的优异成绩。学校获得了“市级农村中学示范校”、“沈阳市常规管理示范学校”的光荣称号。2011年,学校又被评为“辽宁省控辍先进单位”。

2003年,学校增建了一座实验楼,楼内配有一流的理、化、生实验室,3个网络教室、28个多媒体教室、1个卫星接收室、1个光盘播放室和1个组织培养室,为现代化教学提供了条件。2011年,学校利用暑假对校舍又进行了大范围、多项目的翻修改造。学校先后获得“沈阳市花园式学校”、“辽宁省绿色学校”、“辽宁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实施工作先进集体”等称号。

二、超前的教育理念

现在,秀水河中学被选定为法库县初中课改实践基地。广大教师继续发扬爱教育、不怕苦、求进步的精神,在减负增效的道路上开拓新路,人人成为学习者、创造者和播种者,以德立身,以人为本,以精品立业,以创新求生,为把课改实践和减负增效工作推向深入、开创教育教学新局面而奋斗!

目前,新课改要求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提倡学习的探究性,旨在从学习层面上解放学生,让学生作为“人”的主体得以体现。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孰重?回答这个问题,许多人会颇费口舌,然而,秀水中学的教师会脱口而出:学生。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一切活动围绕学生开展。“三三四”教学模式正是对这点的实践。八年四班语文教师彭静老师上的一节课,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课堂上,既有视频又有音乐,像做游戏一样的欢快气氛中,同学们自己表演,自己研究,自主学习,不知不觉一节课就结束了。我觉得这节课很有创意,也颇具趣味性,学生就在欢乐中学懂了知识。这样的课堂是高效的课堂,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三、对初中教育的思考

(1)教育处于怎样的阶段

对比城市的基础教育,乡镇的基础教育还远远落后,还处于启蒙时期。我们的教育理念不强,教育的管理模式落后,基础设施普遍简陋,教师的专业知识和理论知识不高,学校对教育教学研究的氛围不浓,校际间开展教育教学的活动不够深入,甚至各自为政,相互脱节,各学校之间的教育资源相差甚远等等,这些因素都是决定着我市基础教育发展缓慢的前提。但是秀水中学一行让我看到了希望,要发展乡镇初中基础教育,真是任重而道远啊。

(2)怎样发展才能缩短与城市的差距

最重要的是更新教育观念,细化基础教育教学管理,健全学校管理制度,增强教师敬业乐业的精神。进一步加强校际、市际、省际的教育培训合作与交流,真正使教师的素质和修养有较大的提高。“三三四”就是一个成功模式。它能为我市今后各中小学校培养各相关学科中能起示范作用和成长为各学科的带头人创造条件。此外,多方面多渠道探索教育教学的模式,打造高效的课堂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文化修养。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兢兢业业,全身心地投入教育事业之中,我们地区的教育就有希望。

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科教兴国,科教兴市,这是有识之士的共识。此次学习,收获颇多,感触颇多。我将我所学致我所用,为本校的教育尽我所能。以上这些只是我个人的一些肤浅的看法和体会,如有不妥之处,请指正。

2.教育教学实践报告 篇二

笔者主讲过《流通学》、《西方经济学》、《企业战略管理》、《市场营销学》、《商务谈判》、《国际贸易与实务》、《国际货运代理与实务》、《人力资源管理》;《社会调查方法》、《策划训练》、《哲学》、《写作》、《现代文秘》;《财经法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职业认证) 等课程。由于有这样的基层工作经历, 有专科层次和本科层次的教学接触;有南方的高校实践, 也有北方的高校实践;有中部地区的高校, 也有西部地区的高校;有公立的高校, 也有私立的高校;有点有面, 有教学层次的也有管理层次的;有同老师的接触, 更有同学生的了解, 同各层领导接触的机会。各个层面都与笔者交叉产生着密不可分的工作关系。因此, 可以这样说, 由于特殊工作环境和各种工作岗位的经历, 使笔者对10年来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教学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 从而使这篇调研报告具有了它的代表性, 其反映的情况是实际的和可靠的。作为一名共产党员, 在力求排除一切人为因素的同时, 本着为社会和为人民负责的态度, 本着为人民的教育事业, 为社会办学能在我国更进一步地健康成长总结经验教训的原则, 让我国的民办高等教育逐步规范化、科学化并走入良性循环和科学发展的轨道, 如实反映问题, 反映现状, 也就成了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民办高校教育的成功之处

改革开发以来, 我国倡导社会力量办学, 最后形成了法定制度, 出现了诸如广东、福建、浙江、四川、湖南、山东、北京等民办教育办学大的省市。可以说从上世纪的90年代开始, 中国的民办教育在20年间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 培养出大批优秀的毕业生走向祖国的四面八方, 成为各行各业的行家里手, 为祖国建设作出自己贡献。民办教育的多层面发展, 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教育的向前发展, 弥补了我国公共教育资源的不足, 满足了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国民对教育的需求。因此, 值得肯定, 也是符合中国国情的。虽然目前存在很多不足, 但还是有不少的成功之处值得总结。主要表现在: (1) 每校学生最少都在5000人左右, 最多的达到1.5~3万人不等; (2) 每校专职教师一般在300~1300人左右; (3) 每校占地面积在500~2000亩不等; (4) 每校校舍10~50万平方米不等; (5) 每校教学机构设置都较全面 (人事处、教务处、学生处、就业处、党团组织等) ; (6) 各校院系及专业设置一般都有6~10个系别 (或称二级学院) , 专业都在20~50个专业 (文理兼备) 不等; (7) 70%以上的院校有国家招生计划, 各校学费相比较而言均比公立院校高20%~50% (均有国家物价部门审核批文) 不等; (8) 办学时间一般在3~10年不等; (9) 图书馆面积每校一般在5000~20000平方米不等, 各类藏书在20~200万册不等; (10) 教学楼及教学场所设置基本能满足或超面积满足学生上课及教学使用;有体育运动场, 一定数量的教学用电脑、阶梯教室、实验室、多媒体教室 (数量不等) 、演讲报告厅等基本教学设施, 基本上保证了教育教学的需要。

二、民办高校办学存在的问题及疾症

一些民办高校教学质量差, 有的可以说是极差, 其根本点就是教学质量不能保证, 学生进校就读不久就有很大的怨言。不少民办院校专业教师严重不足, 师资教学水平太差。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民办高校办学历史太短, 没有形成良好的教育文化底蕴。加上师资水平差, 甚至师资人头数有时也严重不足, 没有科学遵循教学规律, 认真贯彻教学原则, 致使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证, 学生确实很难真正学到知识和技能。不少民办高校的院 (校) 长是从办企业转型过来的董事长 (总经理) 长期兼任院 (校) 长, 把学校作为企业来管, 不懂教育教学的实际内涵。

民办高校办学质量差的另一个原因是教师教学素养不高的问题。由于过分考虑成本投入和廉价用人, 致使民办高校在一线教学的专业教师基本上没有高职称或少有高职称的。特别是社会学科方面的课程, 聘用的大多是近年来毕业的应届大学毕业生, 这些人既没有通过严格培训, 更没有教学资历和经验, 难以对学生施行有效的教育。

有的民办高校办学指导思路明确, 但由于条件的限制, 无法施行。有的民办高校办学指导思路至今还是一本糊涂账, 不知其办学宗旨和指导思路是什么。有少数民办高校校长不是投资者 (董事长兼任的) , 而是真正懂教育的行家, 这样的民办高校相对来说就办得好些。

大多数民办高校均以教学系为教学基层单位施行教学管理, 但也有的则把教学系称为学院 (二级) 。更有把所有的教学系归为一个处来管理, 对把系称为“学院”来说, 其实根本就不具有学院的内涵功能, 事实上近乎于一种虚张声势, 其目的是为招生而设, 实不可取。对于把所有系归为一个处 (如称实训处) 来管理, 应该说纯属从节约人力使用成本和资源利用成本考虑, 根本就没有存在的依据或教学实践客观存在需要的依据。因为各系的专业不同, 教学原则和方针都有很大的差异, 是不能统在一起由一个处来抓业务的;更何况教学原则有教务处统一抓。实践证明, 这样处理实际是没有遵循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的。

部门间协调能力差、效率低, 不少民办高校各业务部门间各自称雄, 没有一个资深的领导和强有力的运行机构能协调关系, 各部门间大多数管理干部认为是“帮老板”, 互不协调, 互不支持;完全失去了互督互促作用。因此, 教学质量就得不到保证, 导致了教学质量差。一些中上层干部要么来自各行业的退休人员, 要么来自一些企业原办学单位的人员, 懂行懂专业懂教育的人少, 其对于教育内涵的不了解导致了对教育教学业务水平和综合管理素质都很差。我们知道, 事业的成功全靠人, 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 从事教育职业的人自身没有教育素养, 很难指望他们办好教育抓好教育质量。

总之, 不少民办高校办学的主要疾症在: (1) 教学质量差。 (2) 办学时间短, 没有形成良好的教育文化底蕴, 根基不牢。 (3) 青年教师比例太大, 缺少传帮带, 教育信念差, 教学素养不高。 (4) 少有教学根底的一线教师, 教学基本功不牢, 专业教师不专业, 素质差。 (5) 把教育作为企业来办, 校方为盈利而办学, 指导思想不正确。因此, 不可能真正为教学服务提高教学质量。 (6) 重点投入招生, 大搞不实宣传。不重视教学内涵建设, 不择手段招徕学生, 误导学生, 违背学生的求学意志和培养学生成为社会人的宗旨。 (7) 不能真正贯彻各类教育教学原则, 学历证和技能证书的含金量小, 给社会造就了不少不合格产品。 (8) 一些民办高校党团组织弱化, 领导者素质不高, 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对发展的学生党员正确引导不够, 学生奉献思想和吃苦耐劳品质较差, 人生理想和道义信仰不足。 (9) 不重视对教师的培养, 把教师作为雇佣工人看待, 教师每天坐班工作十多个小时。一些民办高校仗着只要出钱, 出版社就可以出书的心理, 以“校本教材”为名, 胡编乱印教材, 乱署名、利用关系署名。 (10) 没有形成“以教学为中心”。一些学校不抓教学业务的研究, 教务处不得力, 有其名而无其实。不少民办高校没有教学科研部门, 其功能表面归属于教务处, 而实际施行不力, 大量的专业没有专业学科带头人, 专业质量很难提高。

三、规范民办高等教育切实提高教育质量

必须认真研究各级民办教育教学, 进一步规范民办教育。中国的民办教育、民办高等教育是起步了, 近20年来教育部出台过一些管理和规范民办教育教学的文件, 可是由于我国的民办教育是从封闭的社会背景下走出来的, 是真正的从无到有, 社会转型期间的一些环节失控, 管理还没跟上。一些人把办民办教育作为了追逐利润的空间, 致使目前我国民办教育和民办高等教育质量差, 上不去, 没能走上良性循环的健康发展轨道。因此, 必须深入研究, 认真总结, 规范民办教育, 努力督促其健康发展。应该看到像我们这样的人口大国, 办好各类教育是民族的希望, 是弥补我国公共资源不足的有效途径。但如何办好, 则是我们当前必须花大力气去认真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是关系国民素质高低、子孙万代兴旺发达的问题。各级政府主管部门, 各类性质的施教单位都肩负着重任, 必须进一步规范民办教育, 一定要让民办高等教育走出质量低谷, 发挥优势。

四、未来发展展望

我国是人口大国, 公共教育资源的不足导致了我们至今还不能提普及高中教育, 但未来是一定要办到的。我们不但要普及高中教育, 更要普及大学教育。而要普及高中、大学教育, 则首先要考虑全社会办学, 依靠社会力量办学。要使我们的每个国民都能享受同样有质量的优良教育, 不管是公立还是民办, 提供给社会的都必须是合格教育, 合格的毕业生;因此, 我们就必须搞好民办教育。而根据目前我国民办教育发展的趋势和已经存在的问题看, 我们必须迅速准确地界定和规范各类民办教育。从规模、专业、属性、培养目标、等级层次上做好规范化、科学化界定和督查, 不能让其放任自流, 盲目发展。要研究出一个可行的民办教育科学发展“纲要”, 在“大纲”的指导下发展民办教育, 在层级、规模、宗旨、原则、教育质量、教育教学的人员结构等方面都做更进一步的科学规定。要尽快制定、出台措施, 治理整顿和规范民办教育和民办高等教育, 科学健康地发展民办教育和民办高等教育。如果说前20年是我国民办教育的起步阶段的话, 我们要用30年时间来治理整顿、规范民办教育, 特别是民办高等教育, 从而充分保证和满足人民对教育的需求, 确保社会教育的整体质量。

摘要:文章分析了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成功之处, 以及民办高校办学存在的问题与各种疾症, 探讨了民办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

3.教育教学实践报告 篇三

一、课题的提出

(一)现实依据及必要性

1、依据《美术课程标准》及《大纲》要求

《美术课程标准》提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2)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3)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4)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5)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课标》中指出“美术教育在于激发学生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美术欣赏是学生通过对大自然、美术作品、生活环境的感受、想像、体验、理解和判断等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心理活动,达到以美促知,以美启智,以美怡情,以美促能的教育效果。从而获得终身的、可持续的审美创造力。如何提高欣赏课的教学质量,值得我们美术教师去研究和探讨。

2、目前小学欣赏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课程(课型)不被重视。我区现使用人美版教材每册美术19课,专题欣赏只有1-2节课。市区级赛课活动中,容易出課堂效果的往往是实作课,许多学校对美术教师的考核机制和评价标准只看学生的绘画作品……于是,美术课程偶被挪作他用,各级赛课的“指挥棒”导向,学校的评价标准,让许多教师放弃上欣赏课。

(2)欣赏课教材与学生认知脱节。我区现用人美版美术教材,每册一般在开始和结尾各安排一节专题欣赏课,但这些课程的内容普遍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脱节。出现知识性、专业性上浮,趣味性偏低的局面,课程一旦游离于学生感知之外,欣赏难以直抵心灵,触动共鸣。长期下去,学生与老师都会丧失教学兴趣。

(3)美术教师专业素养与欣赏课发展的不均衡关系。教师素质直接影响学生的欣赏能力。尽管,我校的美术教师均为专业美术院校毕业的专职教师,但欣赏课教学关乎这个教师的美术专业知识、其他领域知识、理论结构、表达方式等综合人文素养。对于综合性强的欣赏课教学,大家都感到难以驾驭。

(二)课题界定及研究的重要性

1、小学美术欣赏的概念界定

欣赏:欣赏就是从一个作品中发现有意义的地方,慢慢去品味,得到一种很愉快的感觉,是个看似简单却十分深奥的东西。

美术欣赏:美术欣赏是对美术作品进行欣赏,是运用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从而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其作品背后的艺术现象的活动。

2、小学美术欣赏的重要性

美术欣赏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课业形式,是学生全面发展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罗克韦尔·肯特曾说过:“艺术的最高目的,就是使人们更深地懂得生活,进而更加热爱生活。”所以,作为美术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不仅仅是在课堂上欣赏好一张画,一件工艺品,而更重要的是带动学生能独立的去认识美,有选择的接受新的观念。同时应重视思想素质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把他们引向健康、文明、积极向上发展的道路。

因此,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本美术教研组确定了《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

二、课题研究概况

(一)研究目标与内容

1、收集整理适合各年段的欣赏媒材。

2、探索小学各年段适合学生欣赏的美术内容,形成专题欣赏课。利用平时的教学,养成随堂欣赏的习惯。

3、每天利用课前三分钟,了解一位名家或欣赏一幅名画。

4、有效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及鉴赏水品。

5、提高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美与生活的认识及应用。

6、使欣赏课程专题化,常态化,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的欣赏课程。

(二)研究方法

1、调查法:对我校各年段的学生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他们感兴趣的美术学习内容。

2、文献检索法:查阅资料,了解欣赏课教学已有的研究成果。

3、实验法:将我校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分年段进行实践探索及研究。

4、案例分析法:针对具体的课例进行研讨、分析。

(三)研究过程

1、前期准备阶段(2011年5月—2011年6月)

(1)调查美术课堂现状,了解学生美术欣赏兴趣;(2)收集资料、学习理论;(3)讨论制定实验研究方案,撰写课题申请报告及开题报告;(4)尝试研究。

2、中期实施阶段(2011年7月—2013年2月)

(1)调整课题实施计划;(2)继续收集文献,充实理论基础;(3)进行美术欣赏课堂教学策略的探究;(4)撰写中期报告,总结反思。

3、后期总结阶段(2013年3月—2013年5月)

(1)全面总结,归因分析;(2)撰写课题结题报告;(3)整理研究论文、教学案例等文字与光盘资料。

三、课题研究主要成果

通过两年时间的实验和研究,教师和学生都欣喜地感受到了自己的收获。

(一)学生方面

1、学生掌握了欣赏作品的方法,提高了美术欣赏的审美能力

研究之前,一件作品让学生评述,他一般都只会说色彩鲜艳、非常有趣、好看或不好看等简单、表面的评价词。这是由于学生对作品缺乏深入感知,作品内涵没有深入挖掘。通过欣赏教学后,学生逐渐明白,鉴赏一幅作品,是由感性到理性再到感性的过程。一般欣赏一个作品,先要看整体——看局部——看神态,进行初步感知;接着了解作者——了解创作的历史背景和创作动因——了解作品技法来自何种流派,进行深入了解、理性理解;最后结合自己的已有生活感受,思维作者意图及作品思想、价值意义等,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开阔了学生的眼界,陶冶了情操,提高审美情趣,使学生逐步成为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和健康的审美能力的人。

2、提高了学生的美术欣赏评价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4.教育实践报告 篇四

2015年9月至2018年3月至今,从事于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是:中招中考项目(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800米1000米、球类:足球和篮球)、校足球队训练与带队。开始,在学校付运山老师等老前辈的指导、帮助下完成着学校足球队任务和学校体育课任务至今,使我工作上面更加容易些和工作方向更加清晰明确。

在体育与健康课堂上面,总的来说就是中考几项,万变不离其宗,旨在服务于学生提高身体素质即在中考分数上面。教学主体内容是这样围绕中考项目,宗旨和目的都指向学生的体质,任何形式的体育与健康课内容都为增强学生体质为目的的服务。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是在评价众多成功的教学方法时常说的一句话。

那么,怎样才算是教学得法呢?

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指导、以活动为载体的原则。

教学上怎样才能做到以人为本?坚持教学中应该坚持的教学原则,把这些教学原则落实到平时的教学中去。但由于我们平时教学中忽略了这些内容,没有很好把教学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渗透到教学中,所以,以人为本的理念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这也是我们一些教师教书多年教学水平一直没有显著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怎样理解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主体就是在课堂教学中,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要围绕学生的学习而展开,一切教学因素都要指向学生的学习,因为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学生的学习。所以,这句话也可以分解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是就教学对象说的,“以学习为主体”是就教学任务、教学本质说的。不能把以学生为主体简单地理解为把时间或空间还给学生,更不能把“放羊式”的学习当成以学生为主体。怎样理解以教师为指导?以教师为指导,是从教师的角色定位来说的,也是从教师在教学中发挥的作用说的。按照工具论的观点,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工具,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不是课堂教学的主导、主演、主宰。怎样理解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按照信息论的观点,知识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但是,由于信息的传递受到多种感官、多种途径的影响,所以教师的作用就是如何打开信息传递的通道,并使这个通道高速运转,使学生自由地获取知识的信息,其指导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知识用时方恨少,确实感叹啊!2016年,自知不足的我,又攻读东北师范大学在职硕士研究生,增加理论上的不足,使自己更加教师工作专业化。教育硕士作为一种专业学位,它对促进和提高教师的质量和发展具用重要的作用,它的运行和发展合乎教育的规律。教育硕士作为中小学教师高层次在职教育的最佳形式,为教师提高学科专业水平提供了一条重要的途径;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文化水平。整个过程,我在职学习知识,主要以课程学习为主,培养的目标为具有当代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工作能力,能从事较高水平中学相关学科的骨干教师。培养规格为有志于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和研究,文化和专业基础好,具有较高的教育学和教学论素养,在相关学科教学方面视野开阔、现代意识强,具有较强的学科教学研究能力,且能比较熟练的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因此,在相关专业以及方向的课程设置上,均能满足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要求,这样的培养要求将会有力的提高教师的文化水平;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再加强理论课和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更切实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着重考察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和知识解决相关教学或者教育管理实际能力。这对现在的我们来说,就是提高教学水平和育人的能力。因此,因此,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要求我们必须开展研究性的实践工作。在论文方面,更着重于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当前在各学校里,体育教师的地位是非常低下的。究其原因,虽然有多种,但是主要有几种:一是与体育教师的工作任务有关系,二是与学校的重视程度有关系,三是与应试教育有关系,四是与体育教师自身素养有关系。如何提高体育教师在学校的地位呢?我认为:一是国家重视、政府支持,二是学校重视即学校校长的支持、科学管理,三是体育教师要自身的努力,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向上。只有国家重视了,人们的思想观念改变了,学校重视了,体育教师认真努力了,其在学校中的地位,才能逐步提高。

还有,在于国家政策的宏观把控与发展,校园足球项目成为热门话题。工作以来,足球专业的我在组长的分配下,负责学校足球队的任务,在课余时间,牺牲自我休息时间来训练,说实话,体育教师就是教师,教育者。专业的训练水平有限,在工作期间,积极参加与国家级和地方的有关足球知识的学习。以及参赛队员家长的思想解释。带队以来所遇到的种种问题:班主任不允许学生训练、家长不同意孩子参加而耽误学习、学校场地硬件有限、带队训练补助问题等等都需要体育教师来协调和办理解决。相对于大的社会环境来说,校园足球或者田径比赛(本市)都是应付,在学校体育指导思想中,大家比较多谈的是“素质教育”、“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其中,我认为终身体育应该成为学校体育的主导思想。

素质教育体现的是终身教育的思想,其着眼点是“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素质教育的基本特点就是强调教育的基础性、全体性、全面性,要求传授知识与学生能力培养、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这与终身体育所重视的培养学生体育兴趣、意识、习惯和能力是同出一辙。但是,素质教育是就整个教育中存在的应试教育现象而提出的,从体育的本质特点看,素质教育并不是冲体育而提出的,素质教育作为学校体育本身的主导思想就显得不那么合适。

传统的学校体育往往忽视主体的参与,缺乏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习惯和能力。获得了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才是学校教育的目标,如果学生走出校门后,就会中断体育活动,所谓终身体育,就只能是纸上谈兵。

反思现状,展望未来,教育应该重视教会学生终身接受教育和学习。学校体育的根本目的是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但如何促进健康呢?我们得教会学生通过体育增进健康的这种能力,形成体育增进健康的意识和习惯,所以,我们把培养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和能力当作学校体育的根本目标是符合教育学原理的,培养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和能力本身就是为了“健康第一”目的的实现,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而不是矛盾的;而且,只有学生具有了体育增进健康的意识、习惯和能力,学校体育“健康第一”的目的才能实现,这种教育过程才更加体现个性化培养的特色。

其次,学校体育的根本目标应该着眼于学校体育近期效益与长远效益的相结合。过去,学校体育一般只强调近期效益,现在人们越来越重视追求其长远效益了。学校体育的阶段效益只有融于长远效益,并为长远效益服务,才能说明学校体育为终身体育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也才能说明这样的阶段效益是真正有效的。

我工作中从训练和上课所感悟的是体育应该构建一体化的小学到大学体育相衔接的目标、内容体系

所谓学校体育一体化,就是把学校体育看成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把学校体育的纵横联系统一和协调起来。从纵的方面来说,它把幼儿体育、小学体育、中学体育、大学体育统一起来,充分考虑到学校体育的阶段性、连续性和整体性;从横的方面来看,学校体育体系是终身体育大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把学校体育置于与家庭体育、社会体育相联系的大背景下,使得学校体育的发展与家庭体育、社会体育密切协调,尤其是学校体育要与学生就业后的社会体育相衔接,使学生走向社会后不至于中断体育。一体化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体育目标的一体化

一方面,要从学生身心健康、运动技能水平、体育文化素养和要素等方面适当拓宽未来学校体育的总目标。另一方面,要使各学段体育目标衔接起来。大中小学的体育目标既有层次、阶段性的差别,又有本质上的联系,体现出连续性的特点。

小学体育主要目标:要使小学生对体育活动产生兴趣;其中小学低年级学生要爱玩,高年级学生在爱玩的基础上提高基本活动能力,通过技巧性活动、趣味性活动使学生热爱体育运动。

中学体育主要目标:使中学生能够掌握一些运动技能(其中初中生掌握4个项目以上的基本运动技术,高中则在此基础上对2~3个项目产生特殊爱好),形成体育学习和健身习惯。

大学体育主要目标:强化体育知识技能学习,使大学生具有自主体育学习和健身的能力,在中学全面学习运动技术的基础上有1~2项优势运动项目,并确立青年阶段的健身方式。

(二)学校体育内容的一体化

强调从面向健康生活、学生终身受益的角度设计学校体育内容,确立“终身体育项目”的概念。从理论上来说,如果能确定“终身体育项目”,这对学校体育内容的选择与教学,对终身体育能力与习惯的培养,都会有好处。在国外,有类似“终身体育活动”的概念和提法。日本要求从各种运动技能中选择最基本的部分进行学习,掌握有关终身从事体育活动所需要的基础和基本内容。美国有“终身体育活动”的概念。终身体育活动,简单地说就是那些在成年期也可以持续的体育项目(是指自小到成人时还能进行的活动)。

美国运动与体育协会还提出受体育者应能“表现出少数几项很熟练身体活动”、“选择且规律地参与终身性的身体活动”学校体育课在于学生运动技能的选择上至少要注意:(1)终身可以进行之运动技能;(2)可以促进健康之运动技能;(3)熟练的运动技能;(4)个人独自可以进行或与人合作可以进行之运动技能。台湾学者黄森芳提出,“教导可以终身促进身体健康且熟练之运动技能”是学校体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国内有学者使用了“终身运动项目”的概念。

终身体育项目是指个体的、可控的、简便的人们乐意长期坚持的体育活动。关于“终身体育项目”,应该具备4个前提:(1)适应每个年龄阶段;(2)运动负荷可增可减;(3)容易展开(进行)的;(4)有趣和有吸引力的。如,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等小球类运动,游泳、综合练习器械等项目可终身坚持,遵循“高效轻负”的体育原则。很多人长年坚持长跑、游泳、散步、快走等体育活动;如果没有终身体育项目,反而不利,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不利于养成体育习惯。

学校体育各阶段内容还应该有衔接性:(1)对小学生,要进行各种体育运动的基础和基本活动能力的教育,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体育活动,打好运动技能的基础;要对运动教材进行加工,使其游戏化,通过各种游戏使学生体验到体育活动的乐趣,使学生养成乐观、明朗的生活态度;(2)对中学生,着重提高其运动能力和动作技能,根据实际情况,给学生多提供选修内容,以更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体育课程安排上,中学以上可逐步实行选择性教学,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选择几个运动项目学习,较好地掌握运动技能,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3)对大学生,可根据学生个体的需要及学校的教学条件,进行较大幅度的调整,个人运动项目的内容比重将加大;要选择一些具有延续性活动价值、毕业后易于坚持锻炼的运动项目(即不受年龄、运动负荷限制的运动项目),特别是适应职业需要的体能性的运动项目(如游泳应成为海运专业的必修课程,而地质专业的学生学习攀登、竞走是不可缺少的),使学生掌握一两项形成专长的健身手段,内容突出健身性、娱乐性、终身性。

5.三生教育实践报告 篇五

三生教育

就是要通过教育的力量,使受教育者接受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的主体认知和行为过程。

三生教育之-------生命

我们的生命因爱而生,并在爱的关怀下成长,它承载了许多亲人的爱和期望。

人作为一个生命个体,不可避免地要经历产生,发展,衰老,死亡的过程。正确认识生命个体的生长规律,有助于我们正真懂得生命的可贵,更好的思考如何使有限的生命更有价值。

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正确认识自己的内在和外在的特点,有助于我们发挥自己的特长,扬长避短,自尊,自信的成长。生命教育帮助我们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我们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教育。最终树立了正确的生命观,领悟到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生命的奇迹

一天,妇产科门诊来了一位孕妇,医生在查体中意外地发现孕妇患有严重的心脏病,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正常的心脏起搏点已停止搏动,靠异位起搏来维持生命,随时都有心跳骤停的危险。当医生告诉孕妇这个结果时,孕妇却说她知道,知道为什么还要怀孕?你明白这有多危险吗?医生感到非常的不解,而且建议孕妇把孩子拿掉,孕妇坚决不同意,她相信自己能行,一定能行,就算有什么,也决不后悔,孩子一天比天大起来,孕妇的负担也一天比一天重,当她感到难受的时候,就对肚子里的孩子说,孩子,妈妈很爱你,你也要爱妈妈,坚强些,再坚强些。这时孕妇的心率每分钟只有三十多次了,可就在这种情况下,孕妇还是一天一天地挨到了预产期,当她经过手术顺利地娩出一健康的婴儿时,许多的专家都惊叹极了,像这种心脏,负担一个人的生命都很困难,居然负担过两个人的生命,真是奇迹!奇迹!曾经有人问在海上漂流了七天七夜的年轻人,问他是什么力量让他从巨浪惊天,鲨鱼成群的大海中得以生还时,他说是一张照片,妻子和儿子的照片一直陪伴着他,当他支撑不住放弃求生欲望的时候,便想起家中的弱妻娇子,还在等待着他,她们需要他,他便又一次战胜了自己。

是爱和希望创造了这么多生命的奇迹!

三生教育之-----生存

生存是之生命的维持和延续。自然界是生命存在的基础,健康的生理和心里是生命发展的基础,所以我们要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持生理和心理健康。此外,树立自我保护,自救知识,有利于远离危险与侵害,正确面对挫折,都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生存。

生存,是人的第一法则。适者生存,反之,不适者必将被无情淘汰。人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存在,就必须懂得社会生存法则。

生存就是“学会学习”———学会学习的方法与能力,培养学习的兴趣。

“学会合作”———在独立思考基础上的选择、决策与社会协调能力。

人类从呱呱落地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了生命季节里的徘徊,开始了新长征路上的生存。因此我们必须学会生存。

学会了生存,就要有所追求。人的生命需要有水和空气的孕育滋养。但只有水和空气保持这唇上热气的呼出,这不是真正的生存,是“植物式”的生存。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一个人的生命如果没有追求的鼓舞,是空虚而渺小的。”所以人不能做天上的风筝,盲目无目标地被线牵着走,要为追求而生存。

学会生存,就要学会坚强。人的生存受环境的制约,但我们要做环境的主人。生活也少不了坎坎坷坷,但我们不能迷失生活的道路。不要在生存中耗尽了自己,我们要战胜脆弱。学会生存,就要勇敢超越。水中的鱼儿不超越,怎能进化为较为进步的两栖动物呢?陆地脊椎动物不超越,也不能变成鸟类。佛家俗语“超度”也是要人类学会生存,发掘人类的超能力。上天永远不会偏爱那些双手合十、虔诚祈祷的人。而把机遇留给勇于超越的人。做好自己,做回自己。因为不能主宰自己的人,是世上最可怜的奴隶。

生存就是“学会学习”———学会学习的方法与能力,培养学习的兴趣。

“学会合作”———在独立思考基础上的选择、决策与社会协调能力。

作为学生的我们要学会在独自情况下生存,学会在压力下生存,学会在紧急状况下生存,学会在集体中生存,学会在逆境中生存。

通过生存教育,帮助我们学习到了生存的知识,掌握了生存的技能,强化了生存的意志,把握到了生存规律,提高了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了正确的生存观念。通过生存教育,使我们认识了生存及提高了生存能力的意义,树立了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正确生存观;帮助我们建立了适合自己的生存追求,学会了判断和选择正确的生存方式,学会了如何应对生存危机和摆脱生存困境,善待生存挫折,形成一定的劳动能力,能够合法、高效和较好地解决安身立命的问题。

三生教育之----生活

生活,是“人”这种存在物的存在方式,是与“他我”发生关系的媒介。人,只有充分的认识生活,尊重生活,才能够得以维持其存在,并进而实现其生命的意义。

人不仅要活着,还要追求有质量的生活。幸福的生活。学会与他人合作,遵守社会规则,能使我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要更努力创造幸福生活,选择绿色生活方式,学会学习,树立理想都是我们通往幸福生活的道路。

生活究竟是什么?

• 创造者——生活就是不断地创新

• 体力劳动者——生活就是做平凡的事

• 老年人说——生活就是安享晚年

• …… 无论生活是什么,只要我们乐观的看它,使其有意义,就是完美

6.教学实践报告英语 篇六

除绪论外,课程内容根据初中英语教学的要点分为九个反思专题:对外语教学的认识、现代外语教学基本理念、外语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教材使用、语言知识教学、语言技能教学、外语教学与考试的关系、外语教师发展。每个专题中包含有若干问题,对多数问题的讨论基本上按“问题导入、案例分析、理论阐述和实践拓展”四个部分的体例展开。但由于内容的限制及问题的不同需求,有少数问题没有恰当的案例、或没有相应理论而只有两个或三个部分。其中专题九涉及教师发展一些问题的反思,不易找到合适的案例,除一个问题外,都没有设置案例;而该专题对问题的论述基本上已包含理论,也没有专门的“理论阐述”部分。本书讨论的问题基本上是从一线教师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筛选出来的,案例多源于实践,有少部分是引用他人的。

主课程授课教师:

严萍,西华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

课程文本

绪论

一.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我们这门课“初中英语教学实践与反思”的主要学习者是有一定教学经验的初中英语教师,课程的内容就基于初中英语教学实践中常见的实际问题展开讨论。目的是引导和帮助老师们,特别是农村初中英语教师,能从自己教学实践中的问题着手,深入地反思自己的教学,结合理论学习,在实践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英语教学水平;同时,养成教学反思的习惯,形成反思意识,促进终生学习,以迎接教学中不断的挑战。

除绪论外,课程根据初中英语教学的要点分为九个反思专题:对外语教学的认识、现代外语教学基本理念、外语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教材使用、语言知识教学、语言技能教学、外语教学与考试的关系、外语教师发展。每个专题中包含有若干问题,对多数问题的讨论基本上按“问题导入、案例分析、理论阐述和实践拓展”四个部分的体例展开。本书讨论的问题基本上是从一线教师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筛选出来的,案例多源于实践,有少部分是引自他人。

二.关于“反思”

(一)什么是反思?反思有什么特点?

(1)反思的定义

“反思”(reflection)是一个外来词,也译为“反省”。在我国,反省的观念由来已久。反思是总结过去,获取经验,站在多种角度来认识自己。反思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工具,要深刻认识事物的本质,就必须进行反思。反过来,不经过深刻的反思,就难以吸取经验和教训,也就难以取得进步。因此,在生活和学习中,反思是非常重要的。

心理学家认为:人碰到问题时,就会产生反思行为。一般情况下,这种反思是一种直觉性的反应(anintuitiveresponse);但在某种特定情境中,这种反思行为却是对问题的一种初探(tentativenotions),而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直觉反应,这就意味着有可能找到更好、更有效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现代教育中,美国哲学家、教育家JohnDewey(杜威)最先将反思引入教育领域。Dewey认为反思是“人们有意识地关注某一问题并给予认认真真的思考”。

(2)反思的主体与总体内容

反思的主体是教师本人,反思内容是教师本人的活动历程或现状中的种种现象、事件,教师本人活动的过程与阶段、方法、效果、内容、目的、结果、价值等也是反思的对象。这种“主体与对象处于同一之中”的特点,使得教师比教育领域中的任何人都具有进行教学反思的优势。

(3)反思的特点

反思不能仅仅是一种外显(explicitreflection)的反思形式,也就是看得见的形式。如写反思日记、写教后记等。如果全是这样的显性教学反思形式就会忽略了教师的个人特点和教师的自主选择,忽略了具有极大潜在促进价值的内隐性反思(implicitreflection)。在反思过程中,有新旧理念的交锋,有对与错、优与劣的价值判断,有为与不为的审慎抉择,有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的矛盾冲突,有习惯行为与现实需要或理想行为的选择。这些都是在大脑这个黑箱理进行的,他人也无法窥视和描摹。因此反思过程是在心灵深处进行的,具有内隐性。

(4)反思的意义

反思是教师融入教育改革的必要条件,教师不将旧我改造成新我就不能进步,不能适应新的教育需求。反思是教师发展的必然选择,教师要用新的教育理念来衡量和评价以往的教育教学行为,慎重决定以后的教育教学行为,对各种行动方案进行比较和筛选,这样,新我与旧我不断较量,这个过程就是反思。可以这样说: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反思就没有教师发展。

(5)反思的前提条件

反思思想上是需要一定前提条件的。反思是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的构建、审视和回顾,对自己和同事的教学言行经常持有一种积极、健康的怀疑和批判。因此,要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要能够排除定势思维和惯性行为,尤其是勇于否定自我,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持续的评价和改进,发扬好的,改进不足的。反思是一种重新探索教育教学的行为方式,是在批判中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行为,使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过程在自我批判中变成一个持续发展的、螺旋上升的过程,把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提升到新的高度。

(6)反思的方向和路子

反思是一种交流的过程,包括自己与自己的交流、自己与同行的交流。一方面,反思能让教师自己对以前的思维和行动进行深入思考,对不同阶段的思维和思想进行比较,发现其中的问题,这就是自己与自己交流。另一方面,反思也能让自己与同行就一些问题展开较为深入的交流,思维火花的碰撞会带来许多启迪,对双方的发展都非常有利。

(7)对反思容易出现的几个误解

在理解反思时,我们要注意不要把几个概念混淆:

反思不等于回顾。反思需要回顾,但不是停留在简单的回顾,反思需要深入思考。反思既要在回顾中思考,更要在思考中回顾。反思不等于反省。反思包含对“失”的反省,也包含对“得”的归纳。局限于反省的反思是不全面的反思。

反思不等于总结。总结往往程式化的成分居多,反思则去除了程式化的内容。反思需要总结,但反思更侧重于感悟。

小结

7.教育教学实践报告 篇七

1.课题提出的背景

幼儿时期是人生的起步阶段,同时也是各种行为习惯的养成阶段。在这一时期,对幼儿进行良好习惯的培养和熏陶,会对幼儿一生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我园地处城乡结合部,入园的幼儿来自于园所周边村。近年来,外来务工、经商子女在我园入学率逐年上升:2010 年外来幼儿人数占幼儿园总人数的48.3%;2011 年外来幼儿人数占幼儿园总人数的53.8%;2012 年的比率上升为64.8%,外来幼儿成了本园生源的主流。然而大部分外来幼儿由于受家庭背景、成长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生活卫生意识差,如:不经常剪指甲、洗头、洗澡,衣着不整洁,乱丢纸屑等;品德行为差,如说话不文明、讲粗话、脏话、对人不礼貌、不说真话等;学习习惯差,如学习活动中不认真倾听,注意力易分散且多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强……根据幼儿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性及本园外来幼儿习惯养成方面存在的实际情况,特拟定此课题《外来幼儿习惯养成教育策略的研究》开展相关实践探究活动。

2.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幼儿期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比知识的获得更重要。而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要培养一个人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从小抓起。2012 年9 月我国教育部研究制定的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三项原则: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关注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为此,本园此课题的研究,着重以幼儿为活动的主体,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帮助幼儿建立基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多元化、多维度地评价幼儿,采取适宜有效的指导策略,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形成。

3.解决的主要问题

该课题《外来幼儿习惯养成教育策略的研究》旨在创设和谐宽松的幼儿园环境,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性,探究幼儿园外来幼儿良好习惯形成的教育策略,帮助外来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游戏行为习惯以及学习习惯。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首先,通过课题研究切实有效地促进外来幼儿良好习惯的形成,为其人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有针对性地开展外来幼儿习惯养成教育策略的实践研究,了解外来务工、经商人员子女在生活、交往行为、学习等习惯方面的状况,分析其特点及成因,遵循以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性为原则,家园形成合力,营造安全、健康、舒适的教育活动环境,注重让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体,引导其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在活动中,教师以观察、记录、分析幼儿的表现,多元化、多维度地评价幼儿,采取适宜有效的指导策略,潜移默化地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形成。

其次,在实践研究过程中,提升教师的专业理论素养,运用先行的理念改善保教行为,进一步增强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

最后,形成促进外来幼儿习惯养成教育的具体策略,具有一定的操作性,可以进行经验性的推广价值。针对外来幼儿群体,体现本园教育的包容性和多元性,能够尊重幼儿个体的差异性,关注每个幼儿的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核心概念的界定

外来幼儿指来自外省市务工、经商人员的子女,户籍和住房均不在本市,非本市施教范围内的幼儿。

习惯养成包括:生活习惯、游戏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的养成。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生理、心理以及家庭教养方式的不同,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遵循幼儿活动的主体性,尝试通过营造良好的家园环境,家园合力,引发幼儿自主参与式活动,有效促进外来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为其一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具体研究的内容

(1)明确各年龄段幼儿重点关注哪些方面的习惯养成教育

(2)调查幼儿园外来幼儿生活、交往、学习习惯的状况,分析其优势与不足,以及相关原因

(3)探索出一套适合本园外来幼儿良好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

(4)如何与社会、家庭合力,有效地开展外来幼儿良好习惯培养的实践研究

(5)关注幼儿个体档案的建立,多元化、多维度地评价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1.调查分析法

通过向家长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外来务工、经商人员子女在生活、交往行为、学习等习惯方面的状况,分析其特点及成因。

2.行动研究法

教师共同设计具体实践活动方案,按照活动方案进行实践探究活动。如:根据某一具体习惯养成内容,综合运用多种资源,创设适宜的环境,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感知体验养成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促进其良好习惯的形成。

3.观察法

采用观察记录表、照片、视频拍摄等方式,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客观翔实的记录,并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价,形成一定的反馈信息。这样有助于进一步调整实施方案,采取更有效的教育策略,促进其良好习惯的形成。

4.案例研究法

对典型的个案进行跟踪观察记录,形成系统性的研究,有助于深入推进相关习惯养成教育策略的实际研究。

五、课题研究组织与实施

为保证课题研究的科学性、规范性、实效性,我园针对此课题的特点,做好课题研究全过程的组织与实施。

1.组建研究队伍,形成研究网络

课题立项后,幼儿园组建课题组,确定课题研究人员。课题组每月召开课题研究会,组织集体研究讨论,参与研究的教师结合自己的保教工作,进行具体的研究。这样既保证了课题研究的扎实开展,又使教师在研究的同时,教育观念得到了更新,教育方式得到了改进,教育活动的效果得到了提高。

2.规范研究过程,注重研究实效

在每次课题研究讨论会中,我们针对研究中出现的难点、重点进行研讨,统一思想。课题组提供文献研究的资料组织组员学习,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组员进行课题研究,在阶段性研究的基础上明确下一阶段的研究任务,注重过程性资料的积累和筛选。

3.课题研究的步骤和计划

(1)准备阶段:2012 年9 月~2013 年7 月

①根据本园外来幼儿习惯养成教育的现状,全园讨论分析,提供选题、申报立项,制订实施方案。

②课题研究前期培训活动:学习《幼儿园工作规程》、新《纲要》、幼儿教育理论、《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征求意见稿)》等,理性思考针对外来幼儿特点,明确具体习惯养成教育的内容。

③邀请市教科研工作的专家来园进行开题论证,并修改、完善课题方案。

(2)实施阶段:2013 年8 月~2014 年12 月

①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围绕具体习惯养成教育的内容,选择适宜的教育活动策略,制订具体的实施方案,开展实践探究活动,注重多种形式的观察、记录、分析,收集相关活动资料。

②阶段性总结、及时反思活动情况、不断调整实施方案,探究更有效的教育策略。

(3)总结阶段:2015 年2 月~2015 年10 月

①归纳、整理、分析课题研究材料,针对外来幼儿习惯养成教育策略,形成具体可操作的活动方案和可行性经验。

②撰写结题报告,召开结题自查会,申请课题结题评估验收。

六、课题研究经验总结

课题组历经三年的实践探究,通过学习思考、研讨交流、组织实施、不断反思、调整策略、逐步积累,在外来幼儿习惯养成教育方面,形成了操作性较强,适宜本园园情的教育策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共建标识文化,促进好习惯形成

幼儿园环境的创设是隐性的教育契机,低幼儿童以直觉形象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特征为主,根据大、中、小班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学习特点和方式,我园着重以合理地运用标识为策略,探究以幼儿为活动主体,教师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师幼共同创设可读可解的标识环境,帮助幼儿建立基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发挥标识的隐性教育功能。

(1)师幼共建园所公共标识文化

①充分利用墙裙展现图文并茂的生活与交往礼仪方面的好习惯绘本故事。教师在日常与幼儿共同阅读绘本的过程中,发现幼儿喜欢、适宜的好习惯绘本书籍,每学期定期筛选部分优秀的绘本书籍,请广告公司喷塑,张贴在楼道、长廊的墙裙处,幼儿随时可以观察解读画面所蕴含的习惯养成教育寓意。

②处处呈现幼儿设计完成的儿童化标记,凸显文明、环保、安全等好习惯养成的园所标识文化。儿童化的环境创设更能够发挥环境教育的价值。围绕习惯养成教育,教师引导幼儿多角度、全方位地构思和设计不同的标记,提醒来园的每一个儿童去解读和遵守相关的规则。如:从一进幼儿园大门,就可以看到亲切问候、禁止吸烟、有序排队等涂鸦标记;树木草坪悬挂或树立着环境保护和科学实践探究的标记……

③公共活动区域明显展示出直观具体、操作性强的活动公约。各个公共活动室、活动区均有图文并茂,易于不同年龄段幼儿理解的活动规则、交往和卫生习惯养成教育方面的约定,确保深入其中的幼儿自主取放材料和工具,并进行有序游戏。

(2)师幼共建班级标识文化

①个性十足的班牌:我园教师根据班级幼儿的喜好,每个班的班牌都彰显出年龄特征和个性化的色彩。如小班的兔兔班、羊羊班、KT猫班,都是小班幼儿熟悉的小动物形象。班级环境创设主打动物形象都是围绕各班班牌形象打造的。他们在向外人介绍时个个津津乐道。只有自主参与环境创设,才能促进其好习惯的形成。

②默契相融的班级公约:每个班级都有师幼共同构建的公约,教师引导幼儿参与公约的商讨、标识的设计与制作,形象具体,班级全体成员修订制作的公约,大家共同遵守,达成默契,形成融洽和谐的班级文化。良好的班级文化,有助于幼儿好习惯的形成。

(3)家园共建标识文化

通过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等活动,向家长宣传、推广标识文化的意义与价值,得到家长的认可和支持。发挥家长资源,创设幼儿园与家庭中的标识,形成合力,发挥标识文化的效应,促进幼儿好习惯的形成。

2.以活动为载体,促进好习惯形成

为了进行外来幼儿在习惯养成方面的教育,我园开展了精彩纷呈的专题系列活动,以活动为载体,促进其好习惯的形成。

(1)每天班班讲述好习惯实例

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晨谈、餐前游戏、散步、离园前游戏等环节,可以结合好习惯绘本阅读,或者针对近期习惯养成教育方面存在的现状,与幼儿共同讲述、谈论在生活、学习和游戏方面习惯养成教育的实例,增进外来幼儿形成好习惯教育的时效性。

(2)每周重点围绕一项好习惯养成教育方面的内容,进行国旗下讲话

幼儿园根据节庆主题活动、时令性专题活动,充分利用每周升旗仪式,在国旗下讲话内容中,明确本周好习惯养成教育的重点,以便于师幼共同践行专题习惯养成教育。

(3)每月举办一次园级“好习惯之星”的评选与宣传活动

幼儿园每月分别开展“文明好习惯之星“”讲卫生好习惯之星”“善于交往好习惯之星”的评选活动,一方面激励幼儿好习惯的形成,另一方面形成“好习惯”正能量的传递。每月的园级“好习惯之星”的评选,师幼每月初围绕幼儿园既定的“好习惯之星”评选的内容和要求,班级需要一段时间组织实施相关的活动,根据班级幼儿的表现,月末师幼共同推荐园级“好习惯之星”候选人。最终确定的人员,园长老师会在全园师幼面前隆重颁发奖状,并予以表扬和鼓励。

(4)每学期开展园级师幼好习惯故事演讲观摩展示

“好习惯”故事的演绎,深受教师、幼儿的喜爱,幼儿园组织教师和幼儿进行好习惯故事的演讲比赛,在讲述、练习、观摩、循环展演的过程中,生动形象地表现故事情节,在讲、演、看的过程中,加深对好习惯故事内容的理解,促进幼儿形成好习惯。

3.观察案例评析,促进好习惯形成

针对“外来幼儿好习惯教育策略”的实践研究课题,教师更加重视在日常保教活动中,对外来幼儿的习惯养成教育进行重点观察,通过“我的教育故事”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其价值所在:

①可以客观地表现活动情景,教师加以分析评价,提升教师的观察和分析能力,能够更加有效地调整和实施教育策略;

②可以借助班级交互式一体机,让幼儿及时观察自己或同伴在活动中的表现,并进行观察讲述,懂得如何在实际状况中,养成好习惯。如,在阅读区,有的幼儿书籍没有及时收整好,书架上的书很乱。教师可以拍摄下来,大家通过图文赏析,最终让幼儿明确自己养成收拾整理书籍的好习惯。

4.注重家园共育,促进好习惯形成

(1)多渠道了解家庭育儿状况,深入了解幼儿习惯养成的个性化成长环境

我园通过发放家长问卷调查、走进家庭家访、电话预约交谈、家长座谈会等形式,了解班级每个孩子的成长环境。在深入了解每个幼儿生长的家庭环境基础上,教师会更加理性和包容地对待外来幼儿。教师在理解家长职业特点的情况下,一方面加强了与家长的沟通交流,另一方面,班班配有儿童指甲剪,教师会定期巡查班级幼儿的指甲。

(2)多方式宣传育儿经验,提高家长科学育儿的信心和实践能力

面对外来子女偏多的现状,幼儿园每月如期开展家长学校活动,丰富家长科学育儿的经验,特别是通过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等活动,通俗易懂、直观形象地让家长理解和接受《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倡导的科学育儿观,有助于促进家长改善自身的育儿观,从小注重幼儿好习惯的养成教育。

(3)家园携手共同完善亲子成长记录册,关注幼儿习惯养成的点滴

我园每个幼儿都有成长记录册,在家园共同完善幼儿成长记录册的过程中,在生活、游戏、学习等好习惯养成教育方面予以全面关注。

(4)每学年评选园级“好习惯十佳家庭”,实现公众宣传效应

在每年的“六一国际儿童节”的家园庆祝活动中,我园分大、中、小班年级组,推选“好习惯十佳家庭”,让家长和幼儿共同关注自身好习惯的形成,传递“从小养成好习惯,伴随一生好成长”的理念。

七、发展与反思

1.课题研究促进了外来幼儿良好习惯的形成

通过近三年的探索实践,利用外来幼儿独立自主、交往能力强的优势,促动当地幼儿改善依赖性强、自私霸道等不良习性。这样,外来幼儿习惯养成方面现状良好,与当地幼儿相处融洽,呈现出全员习惯养成一致的成效,消除了当地家长对外来幼儿的偏见,提升了幼儿园的办园声誉。

2.课题研究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

在课题实施的过程中,获得发展的不仅仅是孩子,同时教师也在这样的过程中有了很大的进步。

(1)科研意识的增强

在课题实践中,教师改善了由单一的集体讲述活动规则和要求,让幼儿主动地接受或者通过练习达到遵守活动规则目的的教育行为。教师在充分了解了幼儿家园成长环境中习惯养成教育的原因后,基于尊重幼儿的原则,不断探究有效的教育策略,鼓励幼儿积极参与活动,促进其自主形成好习惯。课题组成员在理论与实践的碰撞中,对科研工作有了新的认识:了解了科研工作的重要性、尝试了一些科研方法、提升了课题实施的水平,增强了科研意识。

(2)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教育科研,现在已逐渐成为园领导和教师的共识。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教师们无论是在保教的能力上,还是在保教工作的实效性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这也充分说明教育科研工作已逐渐成为教师队伍培养的一个重要手段。以课题研究为途径,促使教师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进取、提高能力、提升水平、增强品位,有效地带动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3.课题研究增进了家园合力教育的有效性

实践研究中,教师必须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幼儿习惯养成方面的状况。如,走进家庭、家长约谈、家长问卷调查、家长电联、家长便条、校讯通、宝贝博客、班级QQ群等,增进与家长的交流沟通,在传递科学育儿理念的同时,获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家园合力是幼儿好习惯形成的有效保障。

(1)教师的科研素养亟待提高

在课题开展的过程中,在肯定成果的同时,我们也意识到部分教师对教育科研工作还缺乏一个整体的认识,平时忙于日常的保教工作,未能把科研与日常的保教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个别教师不懂得科研是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高效途径,让课题研究只停留在一些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上,往往造成了目前普遍存在着的课题研究轻过程重结果的现象,因此提高教师的科研素质是一个长期的任务。

(2)课题的潜力挖掘

本课题被确定为镇江市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以后,通过课题的实践研究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广泛认可,成为幼儿园扎实有效开展保教工作的重要举措,有助于提升幼儿园的办园品质,促进园所内涵建设。

在本课题实施结题后,我园将一如既往地针对幼儿园的生源现状,不断发现幼儿习惯养成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采取积极有效的教育策略,真正践行“注重幼儿园教育,好习惯伴随终身”的理念,促进全园幼儿全面而富有个性地发展,并且不断扩大课题研究的价值,能够得到实效推广将是我们下阶段的工作方向。

摘要:随着外来务工与经商子女入园率的逐年增加,地处城乡结合部幼儿园在幼儿习惯养成教育方面也产生了诸多新问题。兴隆中心幼儿园围绕“外来幼儿习惯养成教育方面”展开了相关的实践探究,形成了操作性较强,适宜园情的教育策略:共建园所、班级与家庭标识文化;定期开展国旗下讲话、好习惯故事演讲、好习惯之星宣传、好习惯书籍推荐等形式的系列活动;组织有效的师幼观察案例评析;注重家园共育等相关策略,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

关键词:外来幼儿,习惯,基本内容

参考文献

8.教育教学实践报告 篇八

关键词:外来幼儿;习惯;基本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课题提出的背景

幼儿时期是人生的起步阶段,同时也是各种行为习惯的养成阶段。在这一时期,对幼儿进行良好习惯的培养和熏陶,会对幼儿一生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我园地处城乡结合部,入园的幼儿来自于园所周边村。近年来,外来务工、经商子女在我园入学率逐年上升:2010年外来幼儿人数占幼儿园总人数的48.3%;2011年外来幼儿人数占幼儿园总人数的53.8%;2012年的比率上升为64.8%,外来幼儿成了本园生源的主流。然而大部分外来幼儿由于受家庭背景、成长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生活卫生意识差,如:不经常剪指甲、洗头、洗澡,衣着不整洁,乱丢纸屑等;品德行为差,如说话不文明、讲粗话、脏话、对人不礼貌、不说真话等;学习习惯差,如学习活动中不认真倾听,注意力易分散且多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强……根据幼儿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性及本园外来幼儿习惯养成方面存在的实际情况,特拟定此课题《外来幼儿习惯养成教育策略的研究》开展相关实践探究活动。

2.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幼儿期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比知识的获得更重要。而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要培养一个人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从小抓起。

2012年9月我国教育部研究制定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三项原则: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关注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为此,本园此课题的研究,着重以幼儿为活动的主体,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帮助幼儿建立基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多元化、多维度地评价幼儿,采取适宜有效的指导策略,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形成。

3.解决的主要问题

该课题《外来幼儿习惯养成教育策略的研究》旨在创设和谐宽松的幼儿园环境,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性,探究幼儿园外来幼儿良好习惯形成的教育策略,帮助外来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游戏行为习惯以及学习习惯。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首先,通过课题研究切实有效地促进外来幼儿良好习惯的形成,为其人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有针对性地开展外来幼儿习惯养成教育策略的实践研究,了解外来务工、经商人员子女在生活、交往行为、学习等习惯方面的状况,分析其特点及成因,遵循以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性为原则,家园形成合力,营造安全、健康、舒适的教育活动环境,注重让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体,引导其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在活动中,教师以观察、记录、分析幼儿的表现,多元化、多维度地评价幼儿,采取适宜有效的指导策略,潜移默化地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形成。

其次,在实践研究过程中,提升教师的专业理论素养,运用先行的理念改善保教行为,进一步增强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

最后,形成促进外来幼儿习惯养成教育的具体策略,具有一定的操作性,可以进行经验性的推广价值。针对外来幼儿群体,体现本园教育的包容性和多元性,能够尊重幼儿个体的差异性,关注每个幼儿的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核心概念的界定

外来幼儿指来自外省市务工、经商人员的子女,户籍和住房均不在本市,非本市施教范围内的幼儿。

习惯养成包括:生活习惯、游戏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的养成。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生理、心理以及家庭教养方式的不同,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遵循幼儿活动的主体性,尝试通过营造良好的家园环境,家园合力,引发幼儿自主参与式活动,有效促进外来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为其一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具体研究的内容

(1)明确各年龄段幼儿重点关注哪些方面的习惯养成教育

(2)调查幼儿园外来幼儿生活、交往、学习习惯的状况,分析其优势与不足,以及相关原因

(3)探索出一套适合本园外来幼儿良好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

(4)如何与社会、家庭合力,有效地开展外来幼儿良好习惯培养的实践研究

(5)关注幼儿个体档案的建立,多元化、多维度地评价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1.调查分析法

通过向家长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外来务工、经商人员子女在生活、交往行为、学习等习惯方面的状况,分析其特点及成因。

2.行动研究法

教师共同设计具体实践活动方案,按照活动方案进行实践探究活动。如:根据某一具体习惯养成内容,综合运用多种资源,创设适宜的环境,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感知体验养成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促进其良好习惯的形成。

3.观察法

采用观察记录表、照片、视频拍摄等方式,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客观翔实的记录,并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价,形成一定的反馈信息。这样有助于进一步调整实施方案,采取更有效的教育策略,促进其良好习惯的形成。

4.案例研究法

对典型的个案进行跟踪观察记录,形成系统性的研究,有助于深入推进相关习惯养成教育策略的实际研究。

五、课题研究组织与实施

为保证课题研究的科学性、规范性、实效性,我园针对此课题的特点,做好课题研究全过程的组织与实施。

1.组建研究队伍,形成研究网络

课题立项后,幼儿园组建课题组,确定课题研究人员。课题组每月召开课题研究会,组织集体研究讨论,参与研究的教师结合自己的保教工作,进行具体的研究。这样既保证了课题研究的扎实开展,又使教师在研究的同时,教育观念得到了更新,教育方式得到了改进,教育活动的效果得到了提高。

2.规范研究过程,注重研究实效

在每次课题研究讨论会中,我们针对研究中出现的难点、重点进行研讨,统一思想。课题组提供文献研究的资料组织组员学习,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组员进行课题研究,在阶段性研究的基础上明确下一阶段的研究任务,注重过程性资料的积累和筛选。

3.课题研究的步骤和计划

(1)准备阶段:2012年9月~2013年7月

①根据本园外来幼儿习惯养成教育的现状,全园讨论分析,提供选题、申报立项,制订实施方案。

②课题研究前期培训活动:学习《幼儿园工作规程》、新《纲要》、幼儿教育理论、《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征求意见稿)》等,理性思考针对外来幼儿特点,明确具体习惯养成教育的内容。

③邀请市教科研工作的专家来园进行开题论证,并修改、完善课题方案。

(2)实施阶段:2013年8月~2014年12月

①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围绕具体习惯养成教育的内容,选择适宜的教育活动策略,制订具体的实施方案,开展实践探究活动,注重多种形式的观察、记录、分析,收集相关活动资料。

②阶段性总结、及时反思活动情况、不断调整实施方案,探究更有效的教育策略。

(3)总结阶段:2015年2月~2015年10月

①归纳、整理、分析课题研究材料,针对外来幼儿习惯养成教育策略,形成具体可操作的活动方案和可行性经验。

②撰写结题报告,召开结题自查会,申请课题结题评估验收。

六、课题研究经验总结

课题组历经三年的实践探究,通过学习思考、研讨交流、组织实施、不断反思、调整策略、逐步积累,在外来幼儿习惯养成教育方面,形成了操作性较强,适宜本园园情的教育策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共建标识文化,促进好习惯形成

幼儿园环境的创设是隐性的教育契机,低幼儿童以直觉形象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特征为主,根据大、中、小班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学习特点和方式,我园着重以合理地运用标识为策略,探究以幼儿为活动主体,教师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师幼共同创设可读可解的标识环境,帮助幼儿建立基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发挥标识的隐性教育功能。

(1)师幼共建园所公共标识文化

①充分利用墙裙展现图文并茂的生活与交往礼仪方面的好习惯绘本故事。教师在日常与幼儿共同阅读绘本的过程中,发现幼儿喜欢、适宜的好习惯绘本书籍,每学期定期筛选部分优秀的绘本书籍,请广告公司喷塑,张贴在楼道、长廊的墙裙处,幼儿随时可以观察解读画面所蕴含的习惯养成教育寓意。

②处处呈现幼儿设计完成的儿童化标记,凸显文明、环保、安全等好习惯养成的园所标识文化。儿童化的环境创设更能够发挥环境教育的价值。围绕习惯养成教育,教师引导幼儿多角度、全方位地构思和设计不同的标记,提醒来园的每一个儿童去解读和遵守相关的规则。如:从一进幼儿园大门,就可以看到亲切问候、禁止吸烟、有序排队等涂鸦标记;树木草坪悬挂或树立着环境保护和科学实践探究的标记……

③公共活动区域明显展示出直观具体、操作性强的活动公约。各个公共活动室、活动区均有图文并茂,易于不同年龄段幼儿理解的活动规则、交往和卫生习惯养成教育方面的约定,确保深入其中的幼儿自主取放材料和工具,并进行有序游戏。

(2)师幼共建班级标识文化

①个性十足的班牌:我园教师根据班级幼儿的喜好,每个班的班牌都彰显出年龄特征和个性化的色彩。如小班的兔兔班、羊羊班、KT猫班,都是小班幼儿熟悉的小动物形象。班级环境创设主打动物形象都是围绕各班班牌形象打造的。他们在向外人介绍时个个津津乐道。只有自主参与环境创设,才能促进其好习惯的形成。

②默契相融的班级公约:每个班级都有师幼共同构建的公约,教师引导幼儿参与公约的商讨、标识的设计与制作,形象具体,班级全体成员修订制作的公约,大家共同遵守,达成默契,形成融洽和谐的班级文化。良好的班级文化,有助于幼儿好习惯的形成。

(3)家园共建标识文化

通过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等活动,向家长宣传、推广标识文化的意义与价值,得到家长的认可和支持。发挥家长资源,创设幼儿园与家庭中的标识,形成合力,发挥标识文化的效应,促进幼儿好习惯的形成。

2.以活动为载体,促进好习惯形成

为了进行外来幼儿在习惯养成方面的教育,我园开展了精彩纷呈的专题系列活动,以活动为载体,促进其好习惯的形成。

(1)每天班班讲述好习惯实例

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晨谈、餐前游戏、散步、离园前游戏等环节,可以结合好习惯绘本阅读,或者针对近期习惯养成教育方面存在的现状,与幼儿共同讲述、谈论在生活、学习和游戏方面习惯养成教育的实例,增进外来幼儿形成好习惯教育的时效性。

(2)每周重点围绕一项好习惯养成教育方面的内容,进行国旗下讲话

幼儿园根据节庆主题活动、时令性专题活动,充分利用每周升旗仪式,在国旗下讲话内容中,明确本周好习惯养成教育的重点,以便于师幼共同践行专题习惯养成教育。

(3)每月举办一次园级“好习惯之星”的评选与宣传活动

幼儿园每月分别开展“文明好习惯之星”“讲卫生好习惯之星”“善于交往好习惯之星”的评选活动,一方面激励幼儿好习惯的形成,另一方面形成“好习惯”正能量的传递。每月的园级“好习惯之星”的评选,师幼每月初围绕幼儿园既定的“好习惯之星”评选的内容和要求,班级需要一段时间组织实施相关的活动,根据班级幼儿的表现,月末师幼共同推荐园级“好习惯之星”候选人。最终确定的人员,园长老师会在全园师幼面前隆重颁发奖状,并予以表扬和鼓励。

(4)每学期开展园级师幼好习惯故事演讲观摩展示

“好习惯”故事的演绎,深受教师、幼儿的喜爱,幼儿园组织教师和幼儿进行好习惯故事的演讲比赛,在讲述、练习、观摩、循环展演的过程中,生动形象地表现故事情节,在讲、演、看的过程中,加深对好习惯故事内容的理解,促进幼儿形成好习惯。

3.观察案例评析,促进好习惯形成

针对“外来幼儿好习惯教育策略”的实践研究课题,教师更加重视在日常保教活动中,对外来幼儿的习惯养成教育进行重点观察,通过“我的教育故事”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其价值所在:

①可以客观地表现活动情景,教师加以分析评价,提升教师的观察和分析能力,能够更加有效地调整和实施教育策略;

②可以借助班级交互式一体机,让幼儿及时观察自己或同伴在活动中的表现,并进行观察讲述,懂得如何在实际状况中,养成好习惯。如,在阅读区,有的幼儿书籍没有及时收整好,书架上的书很乱。教师可以拍摄下来,大家通过图文赏析,最终让幼儿明确自己养成收拾整理书籍的好习惯。

4.注重家园共育,促进好习惯形成

(1)多渠道了解家庭育儿状况,深入了解幼儿习惯养成的个性化成长环境

我园通过发放家长问卷调查、走进家庭家访、电话预约交谈、家长座谈会等形式,了解班级每个孩子的成长环境。在深入了解每个幼儿生长的家庭环境基础上,教师会更加理性和包容地对待外来幼儿。教师在理解家长职业特点的情况下,一方面加强了与家长的沟通交流,另一方面,班班配有儿童指甲剪,教师会定期巡查班级幼儿的指甲。

(2)多方式宣传育儿经验,提高家长科学育儿的信心和实践能力

面对外来子女偏多的现状,幼儿园每月如期开展家长学校活动,丰富家长科学育儿的经验,特别是通过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等活动,通俗易懂、直观形象地让家长理解和接受《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倡导的科学育儿观,有助于促进家长改善自身的育儿观,从小注重幼儿好习惯的养成教育。

(3)家园携手共同完善亲子成长记录册,关注幼儿习惯养成的点滴

我园每个幼儿都有成长记录册,在家园共同完善幼儿成长记录册的过程中,在生活、游戏、学习等好习惯养成教育方面予以全面关注。

(4)每学年评选园级“好习惯十佳家庭”,实现公众宣传效应

在每年的“六一国际儿童节”的家园庆祝活动中,我园分大、中、小班年级组,推选“好习惯十佳家庭”,让家长和幼儿共同关注自身好习惯的形成,传递“从小养成好习惯,伴随一生好成长”的理念。

七、发展与反思

1.课题研究促进了外来幼儿良好习惯的形成

通过近三年的探索实践,利用外来幼儿独立自主、交往能力强的优势,促动当地幼儿改善依赖性强、自私霸道等不良习性。这样,外来幼儿习惯养成方面现状良好,与当地幼儿相处融洽,呈现出全员习惯养成一致的成效,消除了当地家长对外来幼儿的偏见,提升了幼儿园的办园声誉。

2.课题研究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

在课题实施的过程中,获得发展的不仅仅是孩子,同时教师也在这样的过程中有了很大的进步。

(1)科研意识的增强

在课题实践中,教师改善了由单一的集体讲述活动规则和要求,让幼儿主动地接受或者通过练习达到遵守活动规则目的的教育行为。教师在充分了解了幼儿家园成长环境中习惯养成教育的原因后,基于尊重幼儿的原则,不断探究有效的教育策略,鼓励幼儿积极参与活动,促进其自主形成好习惯。课题组成员在理论与实践的碰撞中,对科研工作有了新的认识:了解了科研工作的重要性、尝试了一些科研方法、提升了课题实施的水平,增强了科研

意识。

(2)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教育科研,现在已逐渐成为园领导和教师的共识。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教师们无论是在保教的能力上,还是在保教工作的实效性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这也充分说明教育科研工作已逐渐成为教师队伍培养的一个重要手段。以课题研究为途径,促使教师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进取、提高能力、提升水平、增强品位,有效地带动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3.课题研究增进了家园合力教育的有效性

实践研究中,教师必须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幼儿习惯养成方面的状况。如,走进家庭、家长约谈、家长问卷调查、家长电联、家长便条、校讯通、宝贝博客、班级QQ群等,增进与家长的交流沟通,在传递科学育儿理念的同时,获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家园合力是幼儿好习惯形成的有效保障。

(1)教师的科研素养亟待提高

在课题开展的过程中,在肯定成果的同时,我们也意识到部分教师对教育科研工作还缺乏一个整体的认识,平时忙于日常的保教工作,未能把科研与日常的保教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个别教师不懂得科研是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高效途径,让课题研究只停留在一些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上,往往造成了目前普遍存在着的课题研究轻过程重结果的现象,因此提高教师的科研素质是一个长期的任务。

(2)课题的潜力挖掘

本课题被确定为镇江市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以后,通过课题的实践研究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广泛认可,成为幼儿园扎实有效开展保教工作的重要举措,有助于提升幼儿园的办园品质,促进园所内涵建设。

在本课题实施结题后,我园将一如既往地针对幼儿园的生源现状,不断发现幼儿习惯养成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采取积极有效的教育策略,真正践行“注重幼儿园教育,好习惯伴随终身”的理念,促进全园幼儿全面而富有个性地发展,并且不断扩大课题研究的价值,能够得到实效推广将是我们下阶段的工作方向。

参考文献:

上一篇:中元节需要注意的12个细节下一篇:青年党员坚定理想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