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污水治理工程

2024-09-01

农村污水治理工程(共8篇)

1.农村污水治理工程 篇一

庆元县松源街道三溪村农村生活污水

治理工程

编制人: 审核人: 浙江处州建设管理有限公司 庆元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监理部

2017年5月 各位尊敬的领导、专家:大家好

我公司受庆元县人民政府松源街道办事处的委托,对庆元县松源街道三溪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实施施工阶段监理,派驻项目监理部开始对本工程进行施工阶段质量控制。通过与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承包单位的共同努力,于2016年12月10日工程达到竣工条件,我项目监理部对工程的质量评估报告出具如下:

一、工程基本情况

工程名称:庆元县松源街道三溪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 建设单位:庆元县人民政府松源街道办事处 设计单位:浙江绿锦环保工程有限公司 施工单位:丽水福源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监理单位:浙江处州建设管理有限公司

工程开/竣工时间:2016年10月21日-2016年12月10日 工程建设基本情况:本工程管材、一体式厌氧池由业主提供,施工钢筋混凝土终端1个,一体式化粪池+人工湿地终端一个。PE100约400米、PE160约700米;PE160管C25混凝土方包,C25混凝土路面修复。

二、施工材料质保资料及试验情况

1、水泥:见证取样送检强度、安定性、凝结时间、标准稠度用水量1次,合格1次;

2、钢材:工程所使用的钢筋原材料力学性能及重量偏差见证取样送检2组,合格2组;

3、本工程使用管材及构配件由业主提供,出厂合格证及检验报告齐全;

4、混凝土试块见证取样试验情况:

C25混凝土试块见证取样1组,C30混凝土试块见证取样1组,经非统计评定符合要求;

5、管道闭水试验记录4份,结论合格;

6、隐蔽工程验收记录10份。

三、工程变更情况

1、原设计中村委边架空敷管道设改为路中,W38—W41(老学校)、W65—W41(管道过桥段)改为架空敷设;

2、部分管道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注:以上变更的详细内容按实际工程量、设计变更联系单、变更单为准。

四、工程款支付情况

工程中标价30.8604万元,第一次支付15.40万元,总共支付1次,共计15.40万元。

五、工程预验收及综合评估意见

1、工程预验收

我项目监理部组织建设单位、县治污办、施工单位对本工程进行工程预验收并签发相应的监理通知单。并要求施工单位和甲供材料供应商协接,将多余的管材退还。

经复查,本项目建设按照设计和工程变更要求进行实施,建设工程不存在结构性的质量缺陷,所涉及到的管道和构筑物的使用功能符合设计要求,项目监理部认为本工程达到相关验收条件。

2、综合评估意见

本工程所含各分部、分项工程资料齐全,相关材料、试件测试合格,施工中没有发生重大质量问题和安全事故,实测实量部分检测结果符合规范规定。现场检查虽发现有不符合标准的缺陷,经整改后能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监理评估本工程质量等级为合格。

最后,请各位专家、领导进行评审。

浙江处州建设管理有限公司

庆元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监理部

2017年5月26日

2.农村污水治理工程 篇二

崇明岛是我国第三大岛,位于长江河口,三面环江,一面濒海。岛内河网水系基本形成“一环28竖”主要河道布局,其中环岛河(由南横引河、北横引河以及团旺河构成) 是最大的河道。密集的河网水系是崇明岛特色生态景观之一,河道除了承担除涝排水功能,还承担了航运、农业生产以及生态景观等功能。

崇明岛河网水质状况受长江和海水的双重影响,为维持区内水系良好的环境状况,在崇明岛内采取“南引北排”的方式,引入优质原水以改善河网水动力及水质条件。其中引水口门为沿长江口南支不含团结沙闸的14处口门,排水口门为沿长江口北支口门以及团结沙闸。在咸潮入侵加剧或人为污染等水质波动期,按一定引清调度原则开启水闸进行排污引清以改善水质。

2 万平河概状

万平河位于崇明岛北部,是东平镇的一条镇级河道,西接张网港,东接北横引河,全长约10 km,由西向东分别与张网港、东平河、新河港等崇明岛南北向主要输水通道相交,是穿越东平镇中心镇区的重要景观河道。

本次整治工程实施的是万平河由新河港到东平河交界处以西135 m的河段,长度约3.95 km。现状河道河底高程约为1.0~1.2 m(上海吴淞高程系,下同),河口宽度约为20~32 m,岸线相对顺直。区域规划排涝最高控制水位为3.75 m,常水位为2.50~3.00 m,突击预降水位2.30 m,引水最高控制水位3.00 m。

现状河道两岸多为自然直立护坡,受河水冲刷后水土流失情况较严重,容易导致河道快速淤浅。且河道水体透明度很低,不能提供水生植物适宜的生长环境,底栖动物多样性也较低,无法形成可以稳定发展的河流生态系统。工程河段现状部分护岸被开垦为菜地使用,河岸农田排水及蔬菜种植过程中施洒的肥料、农药随着雨水和灌溉排水直接进入河道水体[1],而裸露的护坡基本对入河污染物起不到任何拦截和吸附的作用,反而泥沙随之进入水体,造成水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同时河道岸线生态景观杂乱,不能满足区域规划中作为东平镇中心镇区重要景观载体的要求。

水质现状监测结果表明,由于工程河道位于崇明西北,受到长江来水影响,水质相对较好,综合评价类别可达《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Ⅳ类标准。其中高锰酸盐指数、氮磷等营养物质含量均较低,可满足Ⅱ-Ⅲ类地表水水质标准,总氮维持与长江水体水质基本一致。与采样季节及天气状况有关,叶绿素指标相对较高。

3 建设目标

根据《上海市关于开展河道生态治理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中提出对的生态治理试点工程目标,崇明万平河作为典型农村河道,生态建设的目标包括改善河道水质,提高水生植物覆盖率,提升生态景观效果。

具体目标有:河道水质改善方面,溶解氧指标大于等于3 mg/L,高锰酸盐指数小于等于10 mg/L,五日生化需氧量小于等于10 mg/L,氨氮比现状改善5%以上,总磷改善5%以上,水体透明度改善10%以上;对生态系统健康的要求包括河道生态植被覆盖率挺水植物占驳岸长度的30%~40%,沉水植物面积占20%~25%,河道管理范围内绿化率达到60%以上,水生植物土著种类增加2~6种,底栖动物多样性改善;提升生态景观效果方面,要求陆域乔灌木和草本搭配适宜,层次丰富,四季有绿,自然和谐,水陆过渡区水生和陆生植物混植,给生物提供适宜的栖息环境。

4 整体设计思路

长期以来,河道生态建设往往侧重于防洪、排涝、水运、灌溉等为人类直接服务的功能,河道平面形状直线化、断面形状规则化、护岸材料硬质化现象比较普遍。崇明万平河的生态建设拟针对河道浑浊度较大,存在的生态受损、生物多样性低、水土流失严重及岸坡稳定性差等问题,在满足河道岸坡安全性、耐久性的前提下,以“自然、生态”为主要建设目标,通过生态护坡建设、水生态净化系统构建、岸坡生态绿化等工程措施重点改善河道生境,使之能为生物的生长繁殖提供适宜的环境,同时丰富河道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恢复河道健康稳定良性的生态系统,提高河道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2,3]。

在生态护坡建设的基础上进行水生态净化系统的构建,考虑河段往复流及悬浮物浓度高的特性,为了提高水体的透明度,提供水生植物生长的适宜生境,在工程河段两端分别布设强化预处理区。两个强化预处理区之间的河段进行水生植物种植,首先在岸坡浅水区域构建滨岸带水生植物种植区,结合地形种植挺水植物及沉水植物,形成滨岸缓冲区,连接水域及陆域生态系统,提供物质流及能量流的交换场所;其次在深水区中布设沉水植物悬床种植区,根据水体透明度的变化调节沉水植物悬床高度,使沉水植物能够顺利进行光合作用,确保沉水植物的存活;最后,在透明度较高的中部河段深水区河底种植沉水植物,为沉水植物的自然扩散提供种质资源。

5 工程措施

5.1 生态护岸工程

根据不同河段的景观及生态要求,经过对生态膜袋、绿化砼、浆砌块石和景观堆石等各类生态护岸的经济性和合理性进行综合比选,本工程选择实施自然经济、稳定性好的生态膜袋挡墙护岸和景观性较好、生态和谐的景观堆石挡墙护岸。断面设计充分考虑保持水土、人水和谐、生态优先的原则,为生态建设和景观提升提供有利的条件。

5.1.1 生态膜袋挡墙护岸

适用于具有开挖条件但无特殊景观要求的河段。从河底以坡比1∶2.5至高程2.30 m,设置水生植物种植平台,平台内侧设置垒砌生态膜袋挡墙,生态膜袋挡墙结构如下:墙底基础为2层生态膜袋,内填充石子,袋体缝隙采用碎石找平;墙身为5层生态膜袋,袋内填土,采用一丁一顺交错叠砌布置,膜袋之间均采用钉板固定,可在生态膜袋中预埋草籽,成为滨岸水生植物带的组成部分。墙顶标高3.00 m,墙后南岸以1∶2.5,北岸以1∶4的植草护坡至堤顶高程4.00 m。

5.1.2 景观堆石挡墙护岸

适用于景观要求较高的河段,设计河底高程1.00 m,以坡比1∶2.5至高程2.30 m,设置水生植物种植平台,平台内侧设置景观堆石挡墙,挡墙采用钢筋混凝土底板,上部采用园艺堆石,石材的耐久性和观赏性均较高,以堆石叠石的形式衬托沿岸郁郁葱葱的植物,植物与山石相得益彰地配置营造出丰富多彩,充满灵韵的景观。堆石墙顶高程不小于3.00 m,墙后南岸以1∶2.5,北岸以1∶4的植草护坡至堤顶高程4.00 m。景观叠石挡墙表面存在很多凹槽,还可为鱼类和两栖类动物等提供必要的庇护场所,有利于水生态系统的全面修复。

5.1.3 景观亲水平台

在规划的东平镇镇政府附近的河段设置景观亲水平台,增加河道景观效果。亲水平台顶高程4.40 m,临水面为圆弧形。下设C30钢筋混凝土方桩,平台采用C25钢筋混凝土现浇板,面层铺设花岗岩面板。

5.2 生态净化系统构建工程

5.2.1 强化预处理系统

受区域骨干河道水流影响,万平河为往复流河道,故在工程河段的两端设置强化预处理区,以去除、沉降和减低水中携带的漂浮物、大颗粒悬浮物及细颗粒悬浮物,并初步净化水质。强化预处理区分别采用生态砾石床、渔网、浮动式多功能拦截净化床、多功能沉水净化浮床4道工艺。

(1)生态砾石床。

生态砾石床由0.5 m×0.5 m的砾石滤箱堆置而成,具有拦截漂浮物,沉降大颗粒悬浮物的功能,砾石床强度高且不易堵塞,同时砾石表面可形成生物膜,可净化水体中的有机物及营养盐,并吸附小颗粒的悬浮物。每个强化预处理区设置3级生态砾石床。

(2)渔网。

在河道中设置2道可上下浮动的渔网,拦截经生态砾石床后剩余的漂浮物,渔网可在达到设计高水位时继续发挥拦截作用。

(3)浮动式多功能拦截净化床。

利用悬挂人工介质的浮动式多功能拦截净化床拦截和净化水质。每个净化床单体垂挂5道人工介质,分别为1道土工布及4道不同规格的组合填料,土工布主要起到拦截细悬浮颗粒,进一步提高水体透明度的作用,人工介质具有拦截和净化功能。

(4)多功能沉水净化浮床。

沉水净化浮床是采用沉水植物及人工介质共同拦截悬浮物及净化水质的多功能床。沉水植物选用具有一定耐盐性、抗污性、较强净化功能、本地种源的菹草、伊乐藻、轮叶黑藻和苦草等,人工介质采用生物绳,悬挂在沉水植物种植床的下部。

5.2.2 植物种植净化系统

(1)沉水植物悬床种植区。

悬床设置升降式控制设施,可人工调节升降式悬床在水中的高度,确保沉水植物的正常生长。沿河岸布设在河道深水区中,利用沉水植物净化水体中的有机物及营养盐,构建水生态系统,为水生动物提供觅食、栖息及繁殖场所。沉水植物种植具有较强净化功能的伊乐藻、菹草、狐尾藻、金鱼藻、轮叶黑藻等。

(2)沉水植物种植区。

在工程河段水质相对较好的中部区域河底种植沉水植物种植区,以期在水体透明度改善的情况下,构建生态系统重要环节,作为种质资源向外扩散,逐步形成健康稳定的生态系统。该区域主要种植菹草、竹叶眼子菜、狐尾藻、苦草、伊乐藻、轮叶黑藻及大茨藻等。

(3)滨岸带水生植物种植区。

滨岸带水生植物种植区分布于全工程河段,主要种植挺水植物及沉水植物,种植范围为岸坡2.3 m高程、种植平台及2.3~2.0 m高程之间的斜坡上。主要种植物种有狭叶香蒲、西伯利亚鸢尾、旱伞草、水生美人蕉及黄菖蒲等;沉水植物有伊乐藻、小茨藻、菹草、狐尾藻及轮叶黑藻等。

5.3 生态绿化工程

5.3.1 工程河道沿线陆域绿化

根据万平河两岸的绿化现状,北侧岸坡绿化以保护现有水杉林为主,在水杉林下增加部分草本,提高岸坡的水土保持能力,减少岸坡的冲刷。由于工程河道北侧水杉林较密,故河道北岸仅自坡顶以下种植草皮护坡,主要以耐荫的沿阶草、草地早熟禾为主。

工程河道南侧设计河口线内现状基本无遮蔽,故河段南侧草皮护坡以喜光的狗牙根为主。考虑水土保持及景观美化需要,在坡面种植灌木丛,选择景观效果较好的洒金珊瑚、金叶女贞、红叶小檗等间植,形成防护绿篱,并在灌木带中每隔一段距离种植小叶栀子、紫薇等景观绿化树种。

5.3.2 局部绿化景观工程

现状为集镇区、规划为东平镇镇政府所在地的河段,在工程建设后将有较多人流会聚,需要较好的景观效果。故对该河段北岸进行局部景观节点的重点设计,布置滨水的小广场及景观亲水平台等,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滨河休闲带状绿地。

景观工程的设计一方面要达到植物生长与环境和谐统一的要求,以及植物群落的色彩、季节丰富性等特点,另一方面要提供特殊的阻隔、除尘、遮荫等防护性功能,并与水面、台地、置石、小品、广场、道路等空间造景元素在时空间进行良好协调,达到植物生态习性、景观审美要求和整体空间意境的有机结合。在绿化树种选择上依照长生树种与速生树种相结合的原则,可在短期内达到一定的景观效果,又能随着时间的延续形成自身的植物景观特色。景观节点绿化选用香樟、合欢银杏等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树种配以各色花灌木及草坪。

6 崇明农村河道生态整治主要关注点

通过万平河生态治理试点工程,对崇明农村河道的整体状况和整治关注点进行总结。

(1)崇明岛位于长江口,水体交换条件和流动性好,水质普遍良好。但农村河道多为自然型护岸,受河道及雨水冲刷严重,普遍存在水流速度较快、水体浑浊的现象,不利于水生植物的生长。河道生态整治的基础为生态护岸的建设,构筑工程介质与植物结合的边坡,可以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有利于边坡生态环境的恢复。

(2)崇明居民房屋一般距离河岸较远,且无管道集中排放污水入河,河道受农村居民生活污染影响较小,相对来说农业面源污染及长江来水中夹带的泥沙对水质影响更大,底泥污染一般不严重。在满足河道防洪排涝要求的前提下,农村河道生态治理应着重于可持续稳态发展的生态系统的构建和恢复。

(3)参考万平河工程经验,崇明农村河道在生态系统构建之前,应采取强化预处理设施进行悬浮物拦截,可有选择性地采用生态砾石床、拦截网、多功能拦截净化床、多功能沉水净化浮床等具有较好处理效果的预处理设施中的一种或多种进行组合,并根据河道过水、通航等不同功能要求针对性的确定设施形式及规模。

(4)农村河道两侧及岸线普遍存在自然生长或人工干预的植物,未经过整理的河道景观较为杂乱,但对其中富有野趣且具有特色的植物及景观,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适当保留或者加以整饰。若需进一步强化植物栽植,应选择管理要求较低、具有一定净化功能和景观效果的本土物种,且尽量采取多种物种混种的方式,以提高植物的物种多样性,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4]。

(5)对农村河道的水生动物现状进行调查,并结合河道基底特性及水体交换性分析,若河道生态治理工程对浮游动物、底栖动物等造成明显影响,依靠其自身修复较难恢复应有水平,必要时可有计划有步骤的在河道中投放水生动物等,促进生态系统的全面恢复。

参考文献

[1]陈松,姜德刚.崇明岛河网水系营养状态分析与富营养化评价[J].中国水利,2010,(13):35-37.

[2]刘振宇,李华春.杭州市五常港综合整治工程河道生态设计[J].中国水运,2007,(9):92-93.

[3]张颖.广州市城市河涌整治工程设计的实践——以广州市南岗河整治工程为例[J].广东水利水电,2010,(11):9-11.

3.农村栏河工程生态综合治理措施 篇三

一、环境治理

1. 截污纳管

截污纳管是一种切断污染源的有效办法,能够提高河水流动性,增强水体自净能力,全面改善河道水质问题。有条件纳入污水管网的村庄,可直接将污水截流接入乡镇污水管网系统;对于位置相对偏远、没有条件纳入污水管网的村庄,应在村内建立污水集中处理池,达到排放标准后再排入栏河工程水体。

2. 水系连通

水系连通就是沟通各条排污水系,增强水体溶氧能力,降低水体富营养化,有效调节水体中的化学物质,达到提高水体自净能力的目的。水系连通的内容包括水系工程加固,新建堰坝,沟通渠道、池塘等,将清洁的水引进栏河工程,彻底改善村民的居住环境,满足村民生活、种植、养殖、加工、景观、娱乐、休闲等用水需求。

二、疏浚河道

栏河疏浚是一个系统工程,疏浚前应当制订好规划,将栏河疏浚与上下游、左右两岸联系起来,统筹兼顾,同时与土地整治、环境治理、绿化造林、农田水利建设、机耕道人行道建设、水产养殖建设等有机结合起来,最终获得“疏浚一条栏河,盘活一方水系,复垦一片耕地,增加一片森林,整治一村环境”的综合效益。河道疏浚应以提防和护岸稳定安全为前提,有淤清淤,有堵拆堵,并做好现有河道植被和滩域保护工作。栏河疏浚是一个阶段性多次重复实施的工程,因此要切实做好有效可行的工程计划。

1. 注意事项

一是选好施工方法。根据设计图纸要求测量放样,并用标杆明确标识。如果新建护岸结构位于河道中,水深大于1.5米时,采用草包围堰施工;水深小于1.5米时,采用泥土围堰施工。二是确定围堰规格。一般围堰下宽2米,上宽1米,高度根据栏河当时水位情况而定。草包围堰时,注意在围堰中间40厘米范围内填充黏土,黏土两侧的草包要叠砌牢固,预防围堰漏水。三是确定开挖方式。先用潜水泵把围堰内的水排到围堰外,然后用挖掘机开挖,开挖时注意边坡情况,当开挖达到设计底标高250毫米时,采用人工开挖修平。

2. 质量保证措施

一是在每道工序施工前,建设单位要根据设计图纸、施工方案,对施工人员的操作方法、操作要点、质量标准等进行书面交底。二是施工方检测人员要对已完工程及时自检,避免重复施工。三是工程竣工并经自查合格后,及时向监理工程师及有关上级部门报检、交接。

三、生态护坡

1. 植物根系护坡

为了保证栏河工程两岸边坡持续稳定,应大力推广植物根系护坡技术。在河岸边坡常水位以下依次种植沉水植物、湿生植物、浮叶植物,形成多层生态防护;在河岸边坡常水位以上排列种植耐湿性强的杨树、樟树、柳树等,这些树种根系很发达,在植物群落生长和建群过程中加固和稳定河岸边坡,能长期控制土壤侵蚀、水土流失,实现生态修复和美化河岸景观的目的。

2. 人工自然护坡

人工自然护坡采取的是植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办法。对于地形开阔、河道流速较慢、岸坡土质抗冲能力较强的河段,可在岸坡底处采用砌石挡墙、格宾挡墙、仿木桩等方法来维持岸坡稳定。根据实际情况需要,坡脚也可采用抛石护脚,并预留缝隙种植美人蕉、菖蒲等水生植物,起到净化水质、美化景观的作用;在岸坡常水位以上扦插柳枝、芦苇、竹枝等经济型植物,可为飞禽提供栖息地。对岸坡较陡、流速较大、冲刷力较强等河段,在常水位下部采用砌石护坡,上部采用生态砌块护坡。生态砌块有很好的透水性、透气性,能为植物、微生物的生长提供良好空间,能保护堤岸、防止浸蚀,形成自然生态的河道护岸。

3. 原护坡的生态修复

由于原有很多栏河工程护坡都是采用直立式挡墙,硬化的边界隔绝了土壤与水体之间的物质交换,使岸坡生物失去了生存环境和影响美观。所以,在满足栏河工程现有行洪的条件下,应加强生态修复。通过种植水生植物、攀援植物和利用天然石块等对护岸进行修饰,既可保证一定的景观量,又可改善护岸景观生态效果。

四、污水治理

1. 食藻虫治污

在栏河水体中投放一些食藻虫,可以消除富营养化水体蓝绿藻,活化水体和底泥,能为沉水植物生长创造良好条件。在河床上种植轮叶黑藻、金鱼藻、刺若草、红线草等沉水植物,形成夏季和冬季水下森林,通过食藻虫吃藻、控藻、复氧“曝气”等辅助手段,将水体中营养物质消解转化,构建稳定的水体生态系统,形成水体生态自净能力,逐渐提高水体透明度。

2. 水生动物治污

在栏河水体中放入螺、贝、鱼、虾等,这样食藻虫和水生植物又可以被这些高级水生动物吃掉,通过食物链把水体中的氮、磷营养物质转移出去,彻底降低水体中的富营养化程度。

五、加强管护

1. 健全“河长制”

按照“建立管理机构,明确工作目标,落实管理责任,严格管理考核”的要求,在县级、乡级、村级等栏河工程中实现“河长制”全覆盖,彻底杜绝栏河工程脏、乱、差现象,确保栏河清洁畅通。

2. 制订乡规民约

为了保证栏河工程实现长期保洁,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水文化宣传,使栏河工程管理工作家喻户晓。在大力开展宣传的基础上,结合农村栏河工程管理现状,分乡镇、村居制订栏河工程管理办法,并在办法中融入当地道德习惯,在群众易于理解和接受的基础上,采取乡规民约的形式进行推广,通过村民代表大会组织实施。

(作者联系地址:周世明 重庆市万州区白羊镇农业服务中心 邮编:404022;周 雄 重庆文理学院 邮编:402160)

4.农村污水治理工程 篇四

一、绩效目标

1.项目总目标

通过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的建设,强化农村污染源头控制与治理,实现农村生活污水有序排放,改善农村人居生态环境,加强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提升中小河道水质环境,促进美丽乡村建设,至2020年底实现全区保留村落内约9.13万户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全覆盖。

2.阶段性目标

项目组查阅了项目相关资料,与项目单位相关负责人进一步沟通本项目的实施内容及目的,重新梳理调整了本项目的绩效目标,具体情况如下:

(1)产出目标

①计划处理户数完成率100%:完成2016年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5047户、2017年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9969户的农村居民生活污水处理;

②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按计划完成建设:管道工程、化粪池建设与道路修复完工量达到90%,污水处理站建设达到100%;

③已完工工程验收通过率100%;

④项目完成及时:工程按合同约定时间完成;

⑤成本控制有效。

(2)效果目标

①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全覆盖:对工程范围内的生活污水全部接管处理;

②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后出水水质达标率100%;

③就地处理设施使用有效性:污水就地处理设施均投入使用且正常运行处理污水;

④农村生态环境有效改善;

⑤农村居民满意度85%;

⑥有责投诉未发生;

⑦重大安全事故未发生。

(3)影响力

①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养护机制建设完善;

②资源整合有效;

③沟通协调机制完善。

项目产出

考察项目产出的数量、质量和时效目标。指标的业绩值和绩效分值如下表所示:

二、项目产出类指标评分结果汇总表

指标名称

指标

权重

业绩值

绩效值

C11.户数完成率

C111.2016年工程户数计划完成率

99.07%

2.00

C112.2017年工程户数计划完成率

已完工验收工程户数完成率99.77%

2.00

C12.工程主要设施建设完成率

C121.管道工程建设完成率

2016年工程完成率73.65%;2017年已完工验收工程完成率82.03%

0.78

C122.污水处理站新建完成率

2016年工程实际完成率97.56%;2017年已完工验收工程完成率101.25%

2.82

C123.化粪池建设完成率

2016年工程实际完成率89.23%;2017年已完工验收工程完成率83.13%

1.62

C124.道路修复工程完成率

2016年工程实际完成率100.10%;2017年已完工验收工程完成率107.41%

1.00

C13.已完工工程验收通过率

已完工工程验收通过率100%

6.00

C14.项目完成及时性

C141.2016年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完工及时率

100%

3.00

C142.2017年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完工及时率

77.78%

0.00

C15.成本控制有效性

有效

2.00

小计

三、存在的问题

1.工程范围内农村生活污水未全面覆盖,仍有部分污水未接管处理。根据本次抽取的4个工程的社会调研情况,工程范围内仍存在村民住宅的污水排放口未全部接管的情况,一是因为现场施工过程中遗漏个别污水管口,二是因为村民环保意识不高,改建房屋后增加生活污水排放口而未接入污水处理设施的管道,导致工程范围内仍有生活污水直接排放的问题,工程范围内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全覆盖的目标未全面达成。

2.工程部分区域前期调研充分性不足,工程量变更调整较为明显。根据已完工验收工程实际完成的工程量,新建化粪池为初设批复量的57.09%,维修化粪池为初设批复量的334.23%,实际完工量与初设批复量差异较大,主要原因为实际施工过程中出现施工环境无法安装钢化玻璃化粪池,或村民不愿意将自有砖砌化粪池改为成品钢化玻璃化粪池,导致普遍出现化粪池新建调整为维修的情况。因此,工程实施前村民自有设施改建的意愿调研不充分,住宅周围大型机械施工的可行性分析不够全面,工程实施前期实地调研充分性有待完善。

3.工程验收程序缺乏基层群众参与,不利于工程质量的群众监督。本项目工程验收按沪水务[2014]258号文执行,由项目法人单位组织完工验收小组进行工程完工验收,由区水务局组织工程政府验收,工程验收程序符合一般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验收程序。但本项目设施建设主要涉及基层群众,村民化粪池需要进行新建或维修,污水管道需接入农村居民的化粪池及厨房等区域的生活污水排放口,需在村民住宅附近铺设污水管道,工程实施过程中对农村居民的生活产生一定影响,容易引发基层群众矛盾纠纷的产生。因此,工程质量的达标情况直接关系到村民生活污水的正常排放,且对村民的生活环境有直接影响。但目前,工程验收程序中不包括基层群众的参与,工程质量验收缺乏群众监督,且不利于获得基层群众对工程效果的认可。

四、建议和改进措施

1.完善污水治理长效管理,促进工程实施后污水治理的全覆盖。一是加强后期养护管理,针对排放管口漏接及新增排放口未接管的现象,及时摸排并接管处理,不断提高工程范围内污水处理的覆盖率;二是工程实施前后应加强村民环保意识的宣传工作,提高村民对生活污水治理工作重要性的认知,积极配合污水治理工程的开展,有效推动污水处理接管工作的实施,实现农村生活污水的全覆盖治理。

2.加强工程前期调研,提高工程设计的合理性,保障污水处理工作实施的效率。工程前期调研过程中,应加强村民纳管意愿的调研,由村民确认是否接管处理,并针对村民自有设施如化粪池、污水排放管口等区域的改建,应同步进行改建意愿的调研。针对村民居住较为集中、现场道路狭窄的区域,应加强大型机械设备进入施工的可行性分析,加强住宅周边区域的实地调研,进一步提高工程设计的合理性,减少工程实施过程中的工程量变更调整的情况,提高污水处理工程的实施效率。

3.工程验收加强基层群众参与度,保障工程质量与投入使用的有效性,提高工程设施建设的群众认可度。建议项目法人单位组织完工验收与区水务局组织政府验收时,工程验收小组不应仅包含设计、施工、监理、质量监督等参建单位与监管单位,还应由村委与村民代表参与,共同对工程进行验收。村委与村民代表对工程建设的认可情况应作为工程验收合格的标准之一,确保实际建设的工程量与工程质量满足基层群众的要求,有利于加强工程设施建设的质量与设施实际投入使用的有效性,提高村民对工程设施建设的认。

XX地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项目绩效评价

一、项目简介

1.项目立项背景及目的农村生活污水主要来源为居民日常生活排放的卫生间冲洗水、淋浴水、厨房污水以及日常清洗废水等,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周边河道、农田、沟渠等区域,严重污染了农村生态环境及河道水质。J地区自2009年启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随着六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的滚动实施,先行对环境问题比较突出的村组实施生活污水收集处理,市政污水管网辐射范围内采用集中纳入市政污水管网处理的模式,不具备纳管条件的区域采用相对分散的就地处理的模式。

本次绩效评价对象为J地区2016、2017年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项目。该项目共包含17个污水处理工程,分别由各街镇于2016年、2017年向J地区发改委申请设立并负责组织实施,J地区水务局负责工程实施的行业指导与质量监管,工程范围覆盖J地区9个街镇内XXX户农村居民。该项目计划通过工程的建设实现工程范围内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全覆盖,就地处理方式下出水水质100%达标排放,从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与河道水质,促进美丽乡村的建设。

截至2018年底,该项目已有15个工程完工验收,实际覆盖工程范围内XXX户农村居民,完成管道铺设473878米、新建污水处理站81座、窨井19545个、新建化粪池4731座、维修化粪池3115座、道路修复面积156693平方米等主要设施的建设。通过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收集农村生活污水,解决农村生活污水无序排放的问题,改善了周边河道环境,提升了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根据《C市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项目资金由市、区、镇三级财政按7:2:1承担,其中J地区财政承担部分纳入J地区水务局部门预算。本项目17个工程的合同总金额为XXX万元,截至2018年底,已实际拨付资金XXX万元。其中J地区财政资金实际拨付XXX万元,C市市级资金实际拨付XXX万元。镇财政资金还未配套,预计在工程审计结束后按实际投资额的10%拨付。

2.组织及管理情况

本项目主要由C市水务局负责技术规范、资金补贴政策,组织行业审查,下达计划等工作;J区水务局为区行业主管部门,组织项目建设与政府验收,开展工程实施监督管理等工作;J区发改委负责工程立项的审批与区财政预算编制的审批;各街镇为工程项目的实施主体,落实项目法人单位负责工程的建设管理工作,自行委托设计、勘察、工程、监理等第三方机构负责工程的具体建设。具体各单位职责如下:

表1:项目组织架构

单位

主要职责

C市水务局

市级主管部门,负责项目主管、计划与资金计划下达、重大变更审批等

C市财政局

负责工程市级财政资金转移支付

J区水务局

区行业主管部门,向上级部门申报项目与资金计划,负责审批初步设计报告,工程建设的监督、指导,组织区级政府验收等

J区财政局

负责部门预算批复,资金支付申请的审批与资金拨付

J区发改委

工程可行性研究概算审批,工程立项审批,区财政预算审批

J区水务安监站

区水务局下属单位,为工程安全、质量监督单位,代表政府对工程质量安全实行强制性监督。

街镇法人单位

负责工可报告、初设报告的编制,工程立项申报与推进实施,落实工程前期清障,组织工程招投标,实施项目的工程建设。

勘察单位

负责项目的地质勘察工作。

设计单位

初设报告、施工图设计、施工图预算编制。

施工单位

工程的具体实施者,按合同规定工期、质量要求完成施工内容。

工程监理单位

负责对工程实行现场管理。监管施工现场的质量、安全工作,协调参建各方开展工作。

财务监理单位

负责按合同的各项内容,实施合同签订审核、工程进度审核、检查合同履行情况等财务监理工作。

水质检测单位

负责对就地处理方式的工程完工后的水质检测工作。

其他第三方机构

工程相关的其他第三方机构,如概算审核、招标代理、管道检测等。

组织架构如下:

图1

组织架构图

3.绩效目标

(1)项目总目标

通过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的建设,强化农村污染源头控制与治理,实现农村生活污水有序排放,改善农村人居生态环境,加强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提升中小河道水质环境,促进美丽乡村建设,至2020年底实现保留村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全覆盖。

(2)阶段性目标

产出目标:完成2016年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XXX户、2017年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XXX户的农村居民生活污水处理,管道工程、化粪池建设与道路修复完工量达到90%,污水处理站建设达到100%,工程按合同约定时间完成且通过验收,实际建设成本控制在预算内。

效果目标:对工程范围内的生活污水全部接管处理,实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全覆盖;污水就地处理设施均投入使用且正常运行处理污水,经处理后出水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农村生态环境有效改善,农村居民满意度85%,无有责投诉与重大安全事故发生。

影响力: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养护机制建设完善,农村生态改善机制与措施整合有效,工程实施过程中的沟通协调机制不断完善。

二、评价设计与实施

1.评价思路

(1)评价重点

评价组通过考察2016、2017年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项目中资金使用情况、财务管理状况以及为加强管理所制定的相关制度、采取的措施等,结合区镇两级管理模式,对污水处理两种模式的资金与成本、管理与效果进行分析,以结果为导向重点关注项目的产出与效果,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果,是否实现了预期绩效目标。同时,通过绩效评价总结项目在决策、管理、执行等方面的经验,查找其存在的不足,为J地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项目在以后的开展,提供可行性参考建议。项目组从项目的产出与效果入手,重点关注以下内容:

①以结果为导向,梳理产出和效果目标的达成情况。在产出方面,首先关注2016年、2017年工程计划完成的户数是否按时、按要求全部完成;污水处理设施是否按要求及时完成建设,工程质量是否达标。在效果上,关注设施是否及时投入使用,生活污水是否得到有效处理,处理后的污水是否达到排放标准;工程的实施是否有效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对于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是否产生帮助,农村居民的获得感;以及设施建设完成后固定资产的管理情况。

②关注项目实施管理情况。本项目预算纳入J区水务局,但工程实施由各街镇负责,故调研过程中对各街镇重点关注其工程实施过程中的管理情况,对J区水务局重点关注其前期立项审批及后期验收管理工作的到位情况。通过对2016、2017年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项目的资金使用情况、财务管理情况以及为加强管理所制定的相关制度、采取的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全面了解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果。关注本项目的组织管理情况,结合各责任主体的职责分工,考察项目实施全过程的规范性、合理性,事权与财权的匹配性。

③成本分析。通过不同工艺下工程平均每升污水处理的实际建设成本的分析比较,考察工程建设成本的合理性。

(2)指标设计

针对项目评价重点,产出指标主要从项目计划完成的数量、质量、时效、成本四方面进行设计。数量方面体现项目完成情况,以计划户数完成率、处理设施建设完成率进行体现;质量方面以工程验收通过率进行体现;时效方面以项目完成进度进行体现;产出成本方面主要考察成本控制有效性。

效果指标主要围绕立项目的,从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影响力三个方面设计,全面考察项目实施效果。环境效益以农村生活污水达标处理率、农村生态环境改善情况为主要评价指标,考察内容包括处理后污水的达标情况、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情况等;社会效益以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覆盖率、设施使用有效性、农村居民满意度为主要评价指标;影响力指标以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长效管理机制建设、资源整合有效性、沟通协调机制建设为主要评价指标,考察建养并举的落实情况。

2.评价实施

2019年5月,项目组就所需采集的数据与J区水务局、各街镇法人单位进行沟通,了解项目的基本情况,收集项目相关文件资料,包括项目可研报告、初设批复、工可批复、竣工验收报告、监理报告、审价报告等,并收集项目资金使用情况、目标完成情况、项目管理制度与执行情况及项目能力建设情况等相关资料,所有数据经核查后汇总,形成基础数据表。

实际调研中,根据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总体规模为10000以上的最低样本量为385个。为保障调查问卷结果的有效性,实地调研发放问卷450份。考虑到2017年工程覆盖户数约为2016年的2倍,故样本量抽取重点放在2017年工程覆盖区域内。考虑到工程实施的工艺不同,故抽取污水纳管工程1个、就地处理工程1个、污水纳管与就地处理均采用的工程2个进行问卷发放。抽取2016年立项的2个工程发放问卷150份,抽取2017年立项的2个工程发放问卷300份。

此外,项目组对J区水务局、部分街镇法人单位进行访谈,并在实地调研中抽取4个工程的村委会进行访谈,了解基层群众对于项目实施过程及成效的建议。

3.评价分析与结论

J地区2016、2017年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项目立项依据充分,符合C市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十三五”规划要求。工程因地制宜采用污水纳管或就地处理的方式进行污水接管处理,完成工程范围内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工作,就地处理方式下污水处理站出水水质达到排放标准,有效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但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一是因为现场施工过程中遗漏个别污水管口,以及村民环保意识不高未在改建房屋后将新增污水口接入污水处理设施,导致工程范围内农村生活污水未全面覆盖,仍有部分污水未接管处理。二是工程部分区域前期调研充分性不足,实际施工过程中出现施工环境无法安装钢化玻璃化粪池,或村民不愿意将自有砖砌化粪池改为成品钢化玻璃化粪池,导致普遍出现化粪池新建调整为维修的情况,工程量变更调整较为明显。三是工程验收由项目法人单位组织完工验收小组进行工程完工验收,J区水务局组织工程政府验收,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为民生类项目,验收程序缺乏基层群众参与,不利于工程质量的群众监督,且不利于获得基层群众对工程效果的认可。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如下建议:一是完善污水治理长效管理,在工程实施前后应加强村民环保意识的宣传工作,提高村民对生活污水治理工作重要性的认知,并在后期养护管理过程中加强漏接与新增排放管口的排摸与接管,促进工程实施后污水治理的全覆盖。二是加强工程前期调研,由村民确认是否接管处理,并针对村民自有设施如化粪池、污水排放管口等区域的改建,应同步进行改建意愿的调研。针对村民居住较为集中、现场道路狭窄的区域,应加强大型机械设备进入施工的可行性分析,加强住宅周边区域的实地调研,进一步提高工程设计的合理性,减少工程实施过程中的工程量变更调整的情况,提高污水处理工程的实施效率。三是工程验收加强基层群众参与度,建议项目法人单位组织完工验收与区水务局组织政府验收时,还应由村委与村民代表参与,共同对工程进行验收。村委与村民代表对工程建设的认可情况应作为工程验收合格的标准之一,提高村民对工程设施建设的认可度。

另外在本次评价中,项目组抽取4个工程对不同污水处理方式的单位建设成本进行了分析。因工程实施前确定的工程范围为规划5年内不做拆迁的保留村落,且采用就地处理方式的工程污水处理站内的平板膜安装后可正常使用5-8年,之后需要更换平板膜以保证出水水质达标的稳定性。因此,本次按设施最低使用年限5年测算每升污水处理的建设成本分摊,得出工程总体每升污水处理的建设成本分摊为0.0261元/升。按污水处理方式不同,污水纳管方式下5年内污水处理的建设成本分摊为0.0127元/升,就地处理方式下5年内污水处理的建设成本分摊为0.0366元/升。由此可见,采用污水纳管方式的工程因不存在污水后期处理设施的建设,与就地处理方式相比无污水处理站等就地处理设施的建设成本投入,从工程设施建设上更加经济,但不具备纳管条件的区域无法采用污水纳管的方式进行处理,实际建设仍需采用就地处理方式。

针对本项目其他需要说明的情况:项目事权与支出责任不统一,目前项目C市财政资金专项转移支付至J区,J区财政资金预算纳入J区水务局部门预算,并由其编制与申报绩效目标,但具体工程实施由各街镇负责,即工程实施监管等事权已落实至各街镇,但支出责任与绩效申报管理仍在区水务局,形成事权与支出责任不统一的现象,难以对资金支出与绩效管理主体责任进行明确划分。建议C市市级资金转移支付后,J区财政资金预算由各街镇编制并向J区发改委申请,加强事权与支出责任的匹配度。

三、案例优缺点总结

(一)本案例优点

1.项目评价结合成本分析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要求根据各街镇村庄布局、人口规模、地形地貌等特点,原则上优先采用污水纳管方式,靠近城市(镇区)或靠近市政排水管网的农村区域,若满足管网标高的接入要求,将生活污水就近接入市政排水管网,纳入城镇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系统。不具备纳管条件的采用就地处理方式,将污水进行处理后就近排放。本项目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除纳入市政污水管网进入城镇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外,就地处理方式主要采用“平板膜-膜生物反应器”工艺。本次评价过程中,项目组分别抽取采用污水纳管与就地处理两种工艺的4个工程,对不同工艺下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的建设成本进行分析,测算不同工艺下平均每升污水处理的建设成本,为后续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的预算测算提供参考。此外,通过不同工艺下平均每升污水处理的建设成本对比,分析工程所选取的污水处理方式的经济性。

2.基于事权与支出责任进行分析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为民生类项目,工程建设过程中与村民沟通较为频繁,由街镇组织工程实施有利于提高项目实施效率。但评价过程中发现项目预算纳入J地区水务局,由J地区水务局负责预算与绩效目标编制申报,而工程具体实施由各街镇负责,即事权与支出责任的主体不统一。项目组基于事权与支出责任的统一性对本项目提出相关建议,以加强事权与支出责任的匹配度。

(二)本案例缺点

成本分析与效益分析的结合有效性不足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用于收集农村居民产生的生活污水,经设施处理达标后排放,设施建设的主要目的是收集区域内农村生活污水后进行处理。但因目前所建设的设施无法对污水的进、出水量进行监测,评价过程中设施投入使用后实际处理的污水量数据无法获取,故计算污水处理的单位建设成本时根据设计单位测算的工程范围内日均污水量进行计算。故本次成本分析所得出的每升污水处理的建设成本,与设施实际投入后产生的效益值存在一定的偏差,难以与效益分析进行有效结合,无法有效量化考量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投入使用后产生的成本效益。

(三)进一步探讨的方向

工程建设项目成本效益分析的路径

5.农村污水治理工程 篇五

实 施 方 案

一、项目概况

梅林镇地处南靖县西北部,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17—20℃,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1800—1880毫米。是神奇的土楼之乡。全镇共有各种土楼900多座,是名副其实的“土楼王国”,同时也是漳州市著名的侨乡,旅外侨胞有8000多人,主要分布在缅甸、印尼、泰国、香港、澳门等地区。现辖6个村委会和1个社区居委会,共2213户,9007人,全镇总面积10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556亩,山地面积131222亩。2009年实现当社会总产值7.36亿元,工业总产值6.06亿元,农业总产值9844万元,财政总收入150万元,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12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920元,梅林镇山清水秀,物产丰富。盛产梅子、甜玉米、罗汉果、山药、毛豆、生姜、蔬菜、茶叶、畜牧养殖等,是名副其实的无公害果蔬产基地。

我镇良好自然和气候条件,促使连片种植梅子、甜玉米、罗汉果、山药、毛豆、生姜等无公害农产品得以形成,成为福建土楼的“菜蓝子”基地。同时,我镇努力探索“公司+基地”、“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多种种植模式,多方引进亚细亚、新润、高榕等多家农业龙头企业入驻,形成规模种植效益,玉米种植收入从每亩3200元提高到4000元左右。进一步优化农产品品种结构、种植结构和区域布局,大力发展具有市场潜力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实现蔬菜、茶叶、食用菌、畜牧养殖等多头并进、全面发展,力争将梅林建成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

近两年来,群众生活垃圾、建筑垃圾随意投放,堤岸杂草丛生造成河面漂浮物较多,病死畜禽时有丢弃于河道现象;旱厕、不协调建筑、临时搭盖影响村容整洁。因此,实施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迫在眉睫,这与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对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较高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二、项目建设的依据

历史上的梅林镇水量充沛,水质清纯,境内山清水秀,鸟语花香,民风淳朴、生机勃勃。但是,近年来,由于自然、社会等因素影响,全镇生态环境不断遭遇污染,随着岁月流逝而愈见沧桑,日渐失色,镇农村生态环境日趋恶化。主要表现在以下 方面:

1、生活垃圾,倒入河中或倒在河岸,原因是沿河两岸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大多没有垃圾收集、转运和处臵设施,以致周边群众将各类垃圾随意堆放甚至倾入河道水域。

2、农业废弃物,在江面上漂浮的农业废弃物,主要是干枯的农作物枝杆和白色污染物等。

3、工矿企业废弃物,倒入河中或堤岸,原因是沿岸一些工业企业环保意识差,加之对企业排污的监管和执法不到位。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类固体废弃物沿岸边、沟渠随意倾倒、堆放。福建土楼申遗成功后,梅林镇的生态环境问题已引起

各级领导的重视,要求淘汰落后产能,落实产业政策,关停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实施“青山绿水”工程,已是摆在当前的重中之重,根据福建省财政厅、省环保局关于2010环境保护专项资金项目申报的通知精神,及南靖县为民办实事项目的要求,确定实施该治理工程项目。

三、项目建设内容

建设目标: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整合资源,部门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合力,以农村多元化、美化、绿化、亮化为重点,完善农村卫生管理,美化村容村貌,优化人居环境,提升生活品味,开展梅林镇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活动。

1、拆除旱厕、猪圈3900平方米,不协调建筑2800平方米,临时搭盖306平方米,修复镇区旧农贸市场,需投资45万元。

2、新建造垃圾焚烧炉一座,1个固体垃圾堆放场,新购垃圾收集车2台;新建拦河坝1座,河道整治800米; 53座垃圾池,新臵垃圾桶40个,需投资35万元。

3、新建现代化公厕5座,安装路灯96盏路面水泥硬化8600平方米,需投资40万元。

四、实施机构

该项目由梅林镇人民政府组织实施,该实施项目成立领导小组,由镇长任组长负责工程全面工作,成员由土地、城建、工商、税务等相关部门领导组成,下设办公室,主任由分管环保副书记兼任,具体负责工程实施细节,设财务2人(其中会计1人,出纳1人),负责财务统计等工作,并成立项目督察组,由镇纪委书记任组长全程跟踪。

五、资金筹措

项目总投资人民币120万元,由梅林镇人民政府、企业和群众共同负担。目前,已筹集到位资金75万元,梅林镇因财力有限,特向上级申请资金补助45万元,项目设立专户,保证专款专用,财务开支在预算范围内,工程项目由领导小组组长一支笔审批,并接受上级相关部门的监督管理。

六、实施安排

本项目计划实施一年(2010年)。1、1月份完成规划设计; 2、2月份开始施工; 3、9月份完成拆除旱厕、废弃猪圈、旧房及残垣断壁5500平方米;沟渠清理9150米,修复镇区旧农贸市场; 4、11月份完成固体垃圾堆放场,53座垃圾池的建设,和臵放垃圾桶; 5、11月份完成6座水冲式公厕建设;安装路灯96盏;路面水泥硬化8600平方米; 6、12月份全部竣工验收。

南靖县梅林镇人民政府

6.城镇农村污水治理工作汇报 篇六

近年来,我局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局的悉心指导下,严格按照上级决策部署,以建设“精致、人文、生态、宜居”新、扮靓“西大门”为目标,以“优环境、惠民生、促转型、谋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坚持“城市发展、规划先行”的原则,科学规划、精心谋划、齐抓共管、狠抓落实,各项工作有序进行,成效显著。现将我县城镇农村污水治理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项目建设情况

县污水治理属黑河流域综合治理、泾河支流源头保护区综合治理项目,项目的顺利实施可极大缓解因污水排放引起的城市周边环境恶化和水体恶化,切实改善县城及农村人居发展环境,对保护黑河、泾河有着重要意义和积极作用。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城镇污水治理工作,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加大投资、加快建设。截止目前,我县已建成污水处理项目3个,拟建项目6个,分别为:

1、县城第一污水处理厂。项目占地面积35亩,厂区建筑总面积2572.25㎡,由县人民政府和大唐彬长发电厂共同建设,为正科级事业单位,人员编制14名。工程总设计处理能力为1立方米/d,其中一期处理能力6000立方米/d。服务面积:4.11平方公里,污水管网总长度为6300m,一期工程于6月全面竣工,累计完成投资3510万元。

2、县城第二污水处理厂。项目占地面积20亩,厂区建筑总面积2782.75㎡,工程总设计处理能力为10000立方米/d,服务面积:6.12平方公里,污水管网总长度为8600m,总投资4470万元。

3、亭口镇污水处理厂。项目占地面积12.93亩,工程总设计处理能力为3000立方米/d。项目总投资2523.9万元,其中厂区建设投资1177.9万元,管网投资1346万元。污水管网目前11.2公里,十三五期间15公里。

4、各镇污水处理厂。结合我县“四大门”建设发展规划,“十三五”期间拟在除亭口(已建有污水处理厂)和昭仁街办(在城区污水治理覆盖范围内)外的6个乡镇各建设一座污水处理厂,分别为:洪家镇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2000立方米,污水管网目前2.3公里,十三五期间1.2公里,总投资1246万元;丁家镇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3000立方米,污水管网目前3.3公里,十三五期间2.4公里,总投资2098万元;相公镇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2000立方米,污水管网目前4.2公里,十三五期间3.0公里,总投资2118万元;彭公镇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2000立方米,污水管网目前2.7公里,十三五期间3.1公里,总投资1885万元;枣元公镇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2000立方米,污水管网目前1.6公里,十三五期间3.5公里,总投资1808.2万元;巨家镇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2000立方米,污水管网目前3.5公里,十三五期间2.4公里,总投资2061万元,以上项目的成功实施将真正实现城区和镇村统一规划、分布治理的目标,从而切实提升我县污水治理水平。目前,各镇污水处理厂建设方案已初步确定,投资概算已完成。

二、工作开展情况

为加快推进城镇农村污水治理工作,从根本上改变县城发展环境和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我们不断总结经验、大胆开拓创新,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7.农村污水治理技术研究 篇七

关键词:农村污水,治理技术,研究

受到历史和农村经济发展因素的制约, 与城区相比较, 了解到农村发展中缺少统一规划和布局, 目前排污基础设施非常落后, 人均居住环境还比较差, 因而环境和安全问题在这里也日益凸显。由于农村的村镇都没有统一的污水处理设施, 因而很多生活污水没有经过任何处理, 直接就排放到河流中, 污染河流后, 形成水塘的污染, 不但影响农村的日常居住环境, 也威胁农民的身体健康状况。

1 农村污水治理的指导思想

农村污水治理的主要目的是减轻污染, 使用过程中更多的使用其土地、地形以及河网条件, 简化工艺流程, 施工管理过程中尽量选择低费用、低投资的综合水源利用方式, 让技术和经济更好的融合, 体现出工程的合理与先进。

(1) 使用过程中契合实际, 要调查和研究各个村庄中的雨污分流状况, 清楚掌握各个排污口特点, 选择符合实际的治理污水工艺, 结合国家的给排水设计要求, 积极处理生活污水, 让污水达到国家标准, 然后在实践检验中, 做出适度调整, 形成成熟的排污方案。 (2) 技术、经济的合理化使用要素, 使用过程中为了让实际与技术相适应, 结合使用过程中的合理与安全性原则, 不但能高效的处理生活污水, 更便于整个管理。 (3) 资源化利用要点, 生活污水需要及时的处理, 但是处理过程中可以结合广生态综合利用理念, 要求整个处理过程达到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将处理后的生活污水, 二次利用在农业灌溉上, 结合种植业的发展模式, 多层次的利用水资源, 保护水资源[1]。

2 雨污分流的污水处理方式

农村污水处理主要运用的方式是雨污分流, 处理过程中比较重要的指标是集污率, 如果集污率比较低, 那么污水处理达标将不能达到国家预定的标准, 通常乡镇生活污水的集中处理率都集中在70%以上, 所以农村的生活污水稳定率也要在70%以上, 力争接近80%, 这样才能达到预定的标准。

我国农村现在已经建成统一雨污河流管网, 主要的优势是, 在平时少雨或者没有雨水的时, 管网内主要输送生活污水, 在降雨量加大以后, 管网内全部灌注雨水, 所以要将两个时段管内雨水分离开, 这就是雨污分流的主要思路。运用该方法不但能够节约开支, 更能妥善的解决雨污分流的问题。

设计水库时, 通常设计成死水位、洪水位和正常的蓄水位以及防洪限制水位这几类, 死水位以下也被称之为死库容, 这部分的水库不防水, 主要的功能就是蓄水, 正常水位与死水位之间是兴利库容, 要求在水库运用条件下保障其最高水位。汛期来临后, 会超过预定的水位线, 水库这时需要通过防洪洞和溢洪道泄洪。

各类水位设计完成以后, 就可以对水库进行蓄水、防洪和兴利除害的工作, 调整好水位的调蓄原理, 创造性的运用到雨污河流管网内, 将污水和雨水分割开来。主要的做法如下:将雨污合流管的排放口都集中在一个水池内, 利用水库或者水位的调蓄原理, 由上到下设置不同的水位线[2]。分布是污水死水位线、吸污水位和雨水位。因而在无雨或者初雨时, 水泵能够自动工作, 处理污水, 到达污水位以后就会自己停止工作。一旦大暴雨来临时, 水池中会充满雨水, 这时污水被雨水排挤出去, 所以池子内全部是雨水, 水泵就会自己停止控制, 多余的雨水随着溢水管排出。暴雨停止后, 人工恢复水泵工作, 由于雨水有时候处于临界线位置, 水泵中的部分零件受潮, 所以都不能达到预定的位置, 因而需要人工恢复, 这是防止误动的关键。

3 投资和创新中推动污水治理技术

目前农村污水治理在政府的扶植下有加大的成效, 主要的根源集中在技术创新方面, 所以政府的财力支持必不可少。受到农村经济条件的限制, 限制农村的生活污水治理有较大的局限性, 依靠农村集资不能解决这一现状, 所以需要加注适量的政府投资, 扩大农村的生活污水治理范围, 完善各类治理措施[3]。

4 结语

目前, 我国湖泊环境受到持续恶化的影响, 很多大的湖泊已经没有了自然的颜色, 呈现出脏乱差的状况, 因而排水治理受到广泛关注, 由于城市排水有自己的体现, 所以农村污水治理工程是当前关注的重点。开展污水治理时, 不仅要集中在农村污水治理这一方面, 也要重视农业生产带来的污染问题。现在农村还存在固体废弃物的任意堆放, 另外养殖产业排出额大量污水, 这些都是治理的重要内容。整治农村环境时, 需要将农民、农业和养殖也这3个要素结合在一起, 提出科学、有效的环境治理方案。

参考文献

[1]范彬.我国农村污水治理技术构架与顶层设计构想[J].环境保护, 2015, Z1:46-49.

[2]谭璘, 李逢轩, 覃丽灵, 蒋瑜.广西农村地区生活污水治理技术选择的探讨[J].企业科技与发展, 2013, 01:62-65.

8.农村污水治理工程 篇八

关键词:安徽农村;公共治理;公共危机

安徽是个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农村社会存在爆发公共危机的隐患:社会因素诱发和自然因素诱发,特别是安徽农村社会矛盾与社会冲突等方面引发的农村公共危机不能够有效地消弭和化解,则安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长治久安就不能实现。安徽处于我国中部地区,这一问题的解决更是具有战略性的指导意义。

农村社会公共危机是在特定的时空环境下发生的特殊紧急状态和危险局势,一旦出现和爆发,就会严重影响农村社会的正常运作,对涉及者的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等造成威胁、损害,超出了政府、涉及者和社会管理的常态能力,这就需要政府、涉及者和社会能够调动特定时空区域内及其周围的一切力量,共同应对,尽可能的消弭和化解。农村公共危机一般会对全体公民和社会生活构成严重威胁,呈现出突发性、公共性、多样性、对抗性、关联性、复杂性、隐蔽性、危害性、不确定性和多变性等特征,需要我们科学合理的调动公共资源去应对。同时由于政府功能和责任的有限性,决定了政府不应该、也不能够承担危机的全部责任,必须积极寻求社会的参与和合作。

事实上,基于公共治理理念系统视角下来观察安徽农村公共危机问题,其产生的根源就在我们的社会运行结构当中。无论是导致农村公共危機的自然因素,还是社会因素,都直接和间接地我们自己的行为及公共政策有关。以自然灾害为例,可以追溯到政府长期以经济发展、轻视环境保护的治理理念和公共政策有关。社会群体性事件引发的危机,是与一些地区的社会结构和权力失范有关。因此,在安徽农村公共危机治理实践中存在如下问题。

一、公共危机事前治理问题——预警机制不健全

(一)危机意识淡薄

安徽地处南北过渡带,属于自然灾害比较多发的地区。安徽年际间气候变化大,加上长江、淮河流域地势低洼、生态恶化,造成自然灾害发生频度高、地域广、危害大。“近五年,安徽省农作物受灾面积平均为2200千公顷,占常用耕地面积的52.6%,比全国高17.9个百分点;2007年安徽省水灾受灾面积,成灾面积均位居全国首位。由此暴露出安徽省农田水利设施水平不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弱的矛盾,这是造成安徽省主要农作物单产水平较低,农民种植效益不高的重要原因。2007年安徽省粮食亩产为298.6公斤,比全国低18.4公斤,其中稻谷亩产410公斤,低19公斤。”

“2006年末,全省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为2448.48万人。其中,男劳动力1211.06万人,占49.5%;女劳动力1237.42万人,占50.5%。农村劳动力资源中,20岁及以下337.51万人,占13.8%;21岁-30岁357.43万人,占14.6 %;31岁-40岁599.97万人,占24.5%;41岁-50岁452.89万人,占18.5%;51岁以上700.68万人,占28.6%。农村劳动力资源中,文盲321.96万人,占13.1%;小学文化程度799.67万人,占32.7%;初中文化程度1098.86万人,占44.9%;高中文化程度200.67万人,占8.2%;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27.32万人,占1.1%。”其中“2006年,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1119.07万人。其中,男劳动力698.74万人,占62.4%;女劳动力420.33万人,占37.6%。外出从业劳动力中,20岁及以下占15.5%;21-30岁占34.2%;31岁-40岁占32.8%;41-50岁占12.3%;51岁以上占5.2%。外出从业劳动力中,文盲占2.6%;小学文化程度占20.5%;初中文化程度占71.3%;高中文化程度占4.8%;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0.8%。”

由此可见,留在农村的大部分居民基本上是老小和文化程度不高者,加之安徽农村基层政府工作人员的素质不高,进而导致整个农村社会缺少必要的公共危机治理意识,应对公共危机治理的知识更为贫乏,面对可能到来的公共危机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处置公共危机事件的能力比较差。如以阜阳假奶粉事引发的公共危机为例,在假奶粉事件爆发之前,多家医院都接诊过来自于农村的“大头患儿”,但由于相关人员的素质问题,特别是在阜阳农村,年轻人多外出打工。很多年轻夫妇在小孩出生不久就外出,“留在家里的婴儿全靠老人用奶粉喂养。加之农村老人一般文化水平不高,他们自己一辈子都未尝过奶粉是什么滋味,因而无从鉴别奶粉的优劣。而一些劣质奶粉质量虽差但包装并不逊色,有的甚至打着‘国家免检产品’、‘保险公司质量承保’等标志,更让他们真假难辨,”加之“农民自身的封闭性和维权意识淡薄,也给不法经销商和厂商提供了生存空间。在阜阳市区调查时笔者发现,市民多少知道劣质奶粉害人的事。可在农村,相当多的农民表示根本不了解已经屡屡发生的惨祸。而在已经发生的上百例‘奶粉杀手’事件中,真正去工商部门投诉的家长也少之又少。”特别是相当多的农民表示根本不了解已经屡屡发生的惨祸,错过了公共危机防范的最佳时机,进而导致这个问题的不断积累而爆发,形成危机的叠加效应,震惊全国。特别是一些基层政府,在追求GDP等过程中,对政府本该履行的职能进行了异化,在一片歌舞升平的繁荣中忘记了为人民服务的主旨,进而导致农村的基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普遍缺乏忧患意识和公共危机意识,相关知识和能力匮乏,更不知道为人民服务的农村基层政府必须责无旁贷地履行农村公共危机治理职能,对潜在的和己经发生的危机缺乏警觉性和应变力,甚至当发生重大危机造成重大伤亡后采取“内松外紧”的措施,以防止出现社会恐慌为由试图慌报和回避进而引发更大的灾难。因此,有必要在农村中,提高危机意识强调危机观念,加快农村中预警机制的建设。

(二)危机预警信息滞后

尽管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指导下,加大财政支农扶农的力度,为安徽农村社会发展提供物资、技术和科技装备。但比较而言,安徽农村地区应对公共危机的物资、技术和科技装备相对缺乏。农村信息沟通不畅,潜在的公共危机险情难以及时动态的把握。尽管各级政府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从安徽农村的实际情况来看,应对公共危机的物资、技术和科技装备相对缺乏,使得即使发现的公共危机隐患也难以及时的做到下情上达,使得决策部门把那个适时了解、掌握,进而导致决策部门和基层组织的信息沟通不畅,延误战机。特别是农村很多地方还没有建立整体联动机制,特号报警系统多而杂乱,110、119、120、122、185等多号并存,增加了信息互动的难度。事实上,在农村还有许多地方甚至没有制定公共危机预警系统,危机前的预防、预警和预控没有专门机构管理,危机预防、预警和预控机制的缺失大大增加了危机应急管理和紧急救援的难度,一旦危机临近,这些地方往往来不及采取任何措施,只能被动地应付危机,效果差强人意。

同时,由于农民的相关知识的贫乏,难以对危机的先兆作出识别,对周围现实和潜在的危机知之不多。加之现行的农村政府工作机制:农村地区的工作长期靠上级政府指导,各乡村条块分割,不易形成互动。许多村委会干部都习惯于计划体制下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式,造成各村缺乏自主性和自治性,在出现危机苗头时,先上报上级政府,再由上级政府通知其他各村,延误了预防的最佳时机。农村社会团体较少,缺乏农民利益的代言人和比较畅通的信息通道,使得即使发现公共危机苗头,也难以及时地做到下情上达,延误战机。

(三)忽视公共危机治理的教育和训练

尽管按照国家有关法规,应建立健全农村应急管理体制,提高危机和突发事件处置能力。县级政府、乡级政府乃至政府职能部门多制定了自己的突发性事件处置应急预案,但大多数都是纸上谈兵。县级政府、乡级政府乃至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比较缺乏公共危机防范意识和相关能力。同时,在相关培训过程中,公共危机治理的教育和训练比较缺乏,进而导致对出现的公共危机苗头难以识别,面对已爆发的公共危机往往又不知所措,不能有效地组织民众和整合相关的社会资源进行积极有效的应对。如2005年安徽省泗县“甲肝疫苗”事件引起的群体性心因反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次甲肝疫苗事件本来只是一次极其普通的个别儿童的心因反应,但由于应对不当,产生倍数放大效应,进而演变为大规模的群体性心因反应,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不良的社会影响。

二、公共危机事中治理问题——公共危机应对能力差

我国每年因社会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约相当于GDP的6%。2008年来的冰雪灾难、阜阳疫情粉等,都展现了一个基本的事实:我们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比较差。

(一)应急预案体系还不完善:预案的设计缺乏与实践的相接轨

各级政府出于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社会稳定的需要,按照相关法规建立了应急预案,在我国已初步建成了“国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专项应急预案-国务院部门应急预案-地方应急预案”的全國应急预案体系。但由于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时间不长,基础较为薄弱,没有形成合力。安徽农村虽然部分乡镇已有或正在着手制定应急预案,但预案的设计缺乏与实践的相接轨,可操作性不强,许多应急预案的制定是形势所迫,是为了应付上级主管部门的检查,而并非从适合治理农村公共危机的情况出发,甚至是照搬照抄上级部门的应急预案,最终成了面子工程。这种形式重于实质的应急预案体系降低了农村基层政府预防和处置危机事件的实效性,甚至使得公众对农村基层政府的能力产生质疑。如2008年发生在安徽阜阳的公共卫生事件,安徽阜阳市肠道病毒EV71感染儿童升至1199名 20人经抢救无效死亡,导致基层社会动荡失序状态。

(二)农村公共危机信息披露的质量和渠道亟待提升

在安徽大多数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来说,由于通信技术和传媒和媒体方面的原因,农村公共危机信息披露的质量和渠道还很脆弱。事实上,只要投入到位,农村公共危机的信息,完全可能借助现代通信技术和传媒进行快速传播,形成社会舆论,影响公众的态度。如2008年的5.12特大地震报道。在地震发生后18分钟,即5月12日14时46分,新华网便发布消息:四川汶川发生7.8级强烈地震。政府部门迅速启动信息发布机制,通过新闻发布会、在权威媒体上发布等方式及时传达信息,保障民众知情权。及时的信息公开和透明、通畅的信息传播,使得政府、社会各界、相关组织和媒体在这次危机事件中迅速、高效地承担起了自己应负的社会责任,有效地整合了不同力量,共同应对。

但由于传统历史原因和官僚作风的影响,安徽部分农村基层政府在信息公开方面存在很大的缺陷,对具有预兆性的事件麻木不仁,对收到的危机信息也只在本地、本部门进行处理,信息难以共享。一旦农村公共危机事件发生后,一些基层政府人员以防止引起社会动荡为由封锁消息,为了自身政绩拖延信息发布或隐瞒信息真相,为迎合上级领导意愿选择性上报信息。如此等等行径,不仅乱了方寸、不知所措,而且延误了农村公共危机处置的最佳时机,使事件本身变得更为复杂,进而酿成更大的灾难,引发基层社会的动荡。

(三)应急机构应急效率低下

按照2006年1月国务院颁布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在“组织体系”中的规定,“特别重大突发共同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结束,或者相关危险因素消除后,现场应急机会机构予以撤销”,“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本行政区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性质领导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工作。”不同机构之间存在纵向过度整合的现象:上级部门控制过于严格,下级部门没有自主权,层层上报的结果往往导致处置最佳时机的丧失,金字塔型的权力结构进而导致应对农村公共危机的工作处于低效率状态。横向上又存在欠整合的现象:不同职能部门各自处理分管领域的应急事务,管理体系通畅是的,危机发生时,各种应急管理资源很难短时间内有效地调度和协调,职能不清,政出多门,甚至相互等待、推诿甚至冲突,使公共危机执行难以达到协调、高效的目标。如安徽农村居民长期饮用高氟水、高砷水、苦咸水、污染水等,严重威胁农民的身心健康,已成为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严重制约因素。安徽水污染背后则是公共管理体制的失衡、羸弱和分裂,目前,政府部门中涉水、管水的主要职能有水利、环保、渔业、林业、航运、城建、地矿等。政府集中了如此众多部门力量,表明了政府的高度负责的态度,但事实上并不能达到“团结治水”的目的,相反在客观上强化了职能部门的局部利益和单一目标,进而弱化了水资源的宏观管理功能,使得安徽农村居民长期不合格的水,巢湖淮河水污染情况依然严重。据淮河水利委员会最新数据,淮河干流水质全线劣五类,淮河流域有10多个癌症高发村。据《人民网》2001年报道淮北市杜集区石台镇刘庄著名的“癌症村”,在近年有66人死于癌症,当地的水“黄得像牛尿”,被称为“致命水”。

(四)基层公务员和农民危机应对能力差

公共危机治理知识是西方发达国家公务员培训的必修课程,危机防范意识和处理技巧也是公民必备的知识。但在安徽农村,基层公务员缺乏必要的公共危机治理知识的培训,一旦出现公共危机事件,无法迅速做出正确决策,趋利避害,不可能在危机发生第一时间做出快速的反应,不可能能够有效组织协调可支配的资源等,采取相应的应对行动。由于基层公务员法律意识的淡薄,依法应对能力较差,往往盲目的扩大行政自由裁量权,如在“非典”期间对“疑似”人员的强制隔离等问题反映出执法范围和权限的是否适当。在处理群体性事件上,乱用警力和强制措施当,源头化解不落实,解决问题方法简单,决策轻率造成等现象。同时,由于农民与其他阶层的群众相比,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思想有些保守,危机意识更加薄弱,应对危机的能力更差,参与危机管理的主动性很低,面对不可抗拒的灾难,更易求助于迷信,选择了宗教等。因此,宗教和迷信在部分地区盛行。一旦发生危机,农村社会就容易陷入恐慌和盲动之中。

(五)忽视公民和媒体的社会监督和引导

在农村公共危机的实际管理过程中,往往出现公民和媒体的社会监督和引导的缺位。特别是在农村公共危机结束后,经常出现 “老子查儿子”、“婆婆查媳妇”等现象。如果出现调查程序、调查时间、调查组根本没接触患方当事人、调查结论避实就虚、语焉不详等现象,其可信度自然遭到社会公众的怀疑。同时,地方媒体一般都对当地的公共危机事件采取回避报道的办法,有时报道还采取失真。如上述淮河水污染问题产生的癌症高发村,就是地方政府以环境换发展,就等于是以老百姓的健康换发展!地方政府追求GDP,地方媒体报道的是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欣欣向荣,政府执法机关-企业-公众三方执法监督的工作机制的缺位,难以形成全社会参与监督的氛围,癌症高发村居民的公民权益得不到保证。如在“非典”初期,媒体只充当了公共权力的传声筒,而没有以公民为本位,产生了原本完全可以避免的尴尬局面。

三、安徽农村公共危机事后治理问题——绩效评估缺失

(一)农村公共危机善后重视不够

就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安徽農村公共危机善后工作重视不够。众所周知,农村公共危机的爆发是一个有生命周期的过程,危机处置阶段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公共危机治理工作的结束,而是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危机恢复阶段。如果危机恢复期处理不当,可能引发新的危机发生。因此,需要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危机涉及者等方面的通力合作,继续提供必要的资源,力才能够消除和缓解危机后的不稳定,尽快恢复和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升政府和社会组织及其公众的危机管理能力。但在安徽农村公共危机事后管理工作中一个常见的失误,就是对善后恢复重视不够。只要把公共危机的爆发势头扼制及其消除,就算危机管理工作的结束,进而使得处置阶段的努力大打折扣。特别是需要长期恢复的行动,其时间长度可能持续数月或数年不等。如淮河巢湖水污染导致的安徽农村公共危机,往往只是在危机爆发的高峰政府才组织力量进行干预,一旦爆发的高危阶段过去,危机的善后恢复往往就没有可持续的行动了。因此,淮河干流水质全线劣五类,淮河流域多个癌症高发村的局面依然没有改变。

(二)责任机制不健全

由于农村基层政府还存在很多的缺陷,使得乡村基层组织社会控制力呈明显的弱化趋势,威信相对减弱,对农民的号召力、凝聚力和说服教育作用大大减弱。农村基层政府的主要目标责任是保工资、保运转、保稳定,为农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在基层政府的职责中难以落到实处。加之基层公务员危机意识的淡薄和几乎没有专门的公共危机治理机构,安徽农村公共危机治理组织十分缺乏。尽管依据有关法规问责任在我国政府对农村公共危机的管理中已经初步建构起来,但政府等方面的责任较为模糊,责任检查有失公允,责任追究易于流于形式。更加常态的绩效评估体系还没有真正地建构,致使一些政府部门和政府人员在农村公共危机治理中可能存在不作为等情况,往往也是难以追究的。因此,急需深化乡镇机构的改革,增加社会管理的内容,建立重大疫情、灾情等公共突发事件预防和应急机制,提高应对公共危机能力。

参考文献:

1、黄海林.农村公共危机治理的两个维度[J].闽江学院学报,2008(6).

2、赵建立.浅析农村社会中的危机管理[J].广西社会科学,2005(8).

3、章奇,刘明兴,单伟.政府管制、法律软约束与农村基础民主[J].经济研究,2004(6).

4、李曙光.中国的经济转型:成乎?未成乎?[J].战略与管理,2003(3).

5、黄德林.禽流感对养禽业和农民收入的影响[J].农业经济问题,2004(6).

6、李燕凌,曾福生.农村社会公共危机表现及其化解[J].农业经济问题,2005(12).

7、姜长云.县乡财政困难及其对财政支农能力的影响[J].管理世界,2004(7).

8、张成福.公共危机管理:全面整合的模式与中国的战略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2003(7).

9、胡爱敏.试论社会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的角色定位[J].济南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3).

10、李燕凌等.农村社会突发事件预警和应急与责任机制建设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11、罗永雄.从三鹿事件看公共危急中知情权的媒体保障[J].东南传播,2009(4).

12、道格拉斯·C·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13、李燕凌等.农村公共危机的经济学研究及管理机制建设[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14、张国清.公共危机管理和政府责任[J].管理世界,2003(12).

15、李嘉.浅谈公共危急中的媒体功能与责任[J].今日科苑,2009(2).

16、梅绩霞.建立政府公务人员激励与约束机制探析[J].探索,1999(5).

*本文系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AHSKF07-08D06)和安徽省教育厅重点人文社科基地项目(2007sk132zd)阶段性研究成果。

上一篇:海口市琼山区规划公示下一篇:东莞市旧改政策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