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奥林匹克发展启示

2024-08-11

现代奥林匹克发展启示(共8篇)

1.现代奥林匹克发展启示 篇一

答案:

顾拜旦

【相关阅读】

顾拜旦,全名皮埃尔·德·顾拜旦(LebaronPierreDeCoubertin),法国巴黎人,男爵。生于1863年1月1日,卒于1937年9月2日。他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发起人,18至1925年任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席,奥林匹克会徽、奥林匹克会旗设计者;顾拜旦终生倡导奥林匹克精神,被誉为“现代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不仅仅是世界著名的国际体育活动家,同时也是卓有成就的教育学家和历史学家。

这位个子矮小、蓄着八字胡的贵族后裔,将他毕生的精力献给了奥林匹克事业。

1863年1月1日,他出生于巴黎的一个贵族家庭中,他父亲夏尔·德·顾拜旦是出名的画家。他从小喜欢贵族运动,如击剑、赛艇、骑马,也喜欢拳击。青年时代正是普法战争结束之后。法国因为在战争中失败,全国笼罩在灰暗忧郁的气氛中。各界都在探讨振兴国家之途。当时英国的体育教育比较先进,顾拜旦多次到英国考察。他认为:要使法国摆脱色当的阴影,就应走“体育兴国”之路,“让怯懦的、封闭的年轻人进行体育锻炼,学会冒险、懂得超越”。

但是,顾拜旦的主张在保守的教育界无法实施。就在他遇到重重阻力的时候,从北欧国家和英国吹来了一股复兴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之风,在这些国家,一批以大学教授为主体的知识分子,模仿古代奥运会的形式,组织了一些将体育和文化结合起来的、带有鲜明地方特色的运动会或体育联欢节。

就在这个时候,于1875-1881年间,德国考古工作者成功地挖掘了奥林匹亚遗址,这项考古成就轰动欧美,为复兴奥运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引起了皮埃尔的兴趣和关注。

1890年,他最后有机会访问希腊的奥林匹亚山,古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发源地。他认为宏扬古代奥林匹克精神能够促进国际体育运动的发展。

顾拜旦决定改变方向,从复兴奥运入手,到达振兴国家的目的。他在法国找到了几位志同道合者。其中有一位叫乔治·德·圣克莱,他是法国田径协会建立人(法国奥委会前身)。1892年,在纪念田协成立5周年的大会上,顾拜旦首次发出复兴奥运的号召,但无人响应。初次尝试失败了,顾拜旦开始新一轮不屈不挠的奋斗。他走遍法国,走访了欧美许多国家,每到一处,他总是用炽热的感情,完美的语言谈论复兴奥运,他“像一把火,消融着疑虑,点燃起热情”。1892年12月25日,皮埃尔·德·顾拜旦发表演讲,在演讲中首次提出“复兴奥林匹克运动”。

1894年在巴黎举办了国际体育会议,决定在希腊创办第一届现代奥运会,并规定每4年举行一次。巴黎大会后,顾拜旦为筹备首届现代奥运会而奔走。雅典获得主办权后,因财政困难无法开展筹备工作。顾拜旦赶赴雅典,说服国王乔治一世采取紧急财政措施支持奥运,同时在全国开展捐款活动。希腊最后克服重重困难,于1896年4月6日在雅典大理石体育场举办了首届现代奥运会。1894年6月23日,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正式成立,当时希腊文学家维凯拉斯担任国际奥委会主席,而顾拜旦担任国际奥委会秘书长。

首届奥运会后,1896年到1925年顾拜旦担任国际奥委会主席。初期的奥运会还没有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运动盛会,参赛选手少,成绩平平,新闻界反应冷淡。这促使顾拜旦对奥林匹克运动进行深入的思考,他的“奥运思想”在这一阶段渐趋成熟。顾拜旦起草了国际奥委会章程,以历史学家的深邃眼光和文学家的优美笔调,阐述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哲学基础、教育和美学好处,他从一开始就规定了国际奥委会的`独立自主性和中立性。他奠定的理论基础,使得奥林匹克运动经受住了百年风雨的考验,发展成为一个持久的青年运动与和平运动。

顾拜旦留下了丰富的遗产:五环旗是他设计的,运动员誓言是他起草的;他赋予奥运火炬崭新的时代好处,他主张奥林匹克运动是一个“自由超越的领域”……法国一位神学院院长为本校体育协会写下了“更快、更高、更强”的题辞,顾拜旦极其欣赏这句话,经他传播,这句题辞深入人心,成为奥运格言,而它的好处已远远超出体育范围。顾拜旦用诗一样的语言,写下了体育史上的名篇《体育颂》。之后,顾拜旦将他对奥林匹克运动的哲学思考,写进《奥林匹克回忆录》这一巨著中。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奥林匹克运动陷于停顿,国际奥委会从巴黎迁往洛桑。战后,顾拜旦卖掉巴黎的旧宅,定居洛桑。这时,顾拜旦在经济上陷入困境。他继承的财产有55万金法郎(当时一个金法郎值322毫黄金),这笔钱财,一半无偿地用于奥林匹克事业,另一半在战争中被交易所吞噬。顾拜旦靠着友人的资助才在洛桑定居下来。1925年6月4日,在国际奥委会布拉格大会上,62岁的顾拜旦正式宣布辞职。奥委会授予他终身名誉主席的称号,同时规定,不再把这个称号授给顾拜旦之后的任何人。史学家们认为,顾拜旦引退的好处,是一个“怎样评价都不为过的高尚举动”。

2.现代奥林匹克发展启示 篇二

●OM活动鲜明特点

头脑奥林匹克活动是一项国际性的培养青少年创造力的活动。与其他青少年科技活动相比, OM活动有着鲜明的特点。简单归纳为一个宗旨、两种精神、三个结合。一个宗旨是:开发青少年的创造力;两种精神是培养创新精神——鼓励学生与众不同, 培养团队精神——鼓励参赛队员共同努力;三个结合是, 在解题的过程中, 要求参赛队员做到动脑与动手相结合, 科学与艺术相结合, 自然与人文相结合。

●开卷考+闭卷考的团队参赛制

头脑奥林匹克竞赛的内容由长期题和即兴题组成。世界头脑奥林匹克协会的活动组织者每年会出6道长期题, 题型分为6类:车辆、工程技术、古典、结构、表演以及初级题。参赛队由7名学生组成。在教练的指导下, 可以用半年的时间, 像科学家、工程师那样, 寻找资料、自主探索、学习、研究和创造性地解题。可以说, 长期题的比赛是团队形式的开卷考。

即兴题题型有3类:语言类、动手类和语言动手混合类。即兴题是裁判当场出题, 限时完成。比赛时间一般为8分钟内。比赛在与外界没有联系、独立的房间里进行。除参赛队员和裁判外, 其他人都不准进入。参加比赛的队员是参赛队中的5人。可以说, 即兴题是限时限地的闭卷考。

●结合本土多元展示

除了世界头脑奥林匹克大赛, 上海头脑奥林匹克协会还与国内实际情况相结合, 举行另外两项头脑奥林匹克赛事。其一是万人大挑战, 采取个人报名参赛制。此项赛事与科技节活动相结合, 赛题取材简单、用时不多、易操作, 并且趣味性十足。所有题目在网上公开, 供学生自由选择。正因简单易参赛, 所以参赛者数量规模宏大。另一项赛事为亲子擂台赛, 采取的是家庭参赛制。擂台赛的赛题同样取材容易, 制作不难, 但创意无限。

●OM活动对中国STEM教育课堂实施的启示

长期以来, 中国的教育一直偏重对学生知识的灌输, 忽视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从未来发展的趋势来看, 社会需要的是创新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中国的STEM教育必须更加重视学生智力的培养和发展, 尤其是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开发。而OM活动正是培养创造力的一项活动, 在它的开展过程中, 不仅具有STEM教育的素养, 也具有了不同于STEM教育的特点。

1.STEM教育素养与OM解题理念相结合

STEM素养主要强调的是让学生用学习到的知识去探索问题, 并运用多个学科交叉领域内的知识去解决问题, 从而提高学生的设计思考能力与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而OM赛题的特点就是没有标准答案, 它的解题理念同时是21世纪学习方法的概括:第一, 探索知识。也就是课堂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或任务, 让学生成为解题者, 而不是解题方法的接收者。第二, 运用知识。让学生使用已掌握的知识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第三, 创造知识。在探索、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有所发现, 有所发明, 有所创造。在这一层面,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成为知识的创造者, 围绕需要解决的问题, 去寻找、学习、运用有关的知识。

尝试将STEM教育与OM的解题理念软性结合的意义, 就在于引导学生运用21世纪学习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STEM素养。

2.STEM教育课堂与OM创新实验室相结合

在STEM课堂上教师可能会抛出一个问题, 学生要从收集信息入手, 然后归纳、整理、分析、研究、判断, 面对错综复杂的各项因素做出明智的决策并互相交流。而OM课堂更着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它的课程内容不仅限于包含STEM的四种素养, 更可根据教师或学生的需要, 加入地理、天文、物理、历史、艺术等多种学科的知识。OM创新实验室主要具有三个特征:探索、合作、创新。在探索的过程中,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注重学生动脑与动手的结合。增强学生自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同时, 为学生的潜能开发创造出一种宽松的环境。合作就是团队精神的体现, 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参与课堂活动, 相互交流, 相互启发, 相互提高。培养团队精神也是培养学生的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 使他们懂得“1+1>2”的团队原则。OM创新实验室的课程本身就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 通过类似如何使小车爬过陡坡, 如何使小车在石砾中保持直线前行, 如何发明一样物品帮助残疾人解决困难等特色鲜明的任务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点, STEM课堂上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去指导他们进行学习和钻研。在把他们对兴趣爱好的专注力转化为学习的动力的同时, 提供给学生多种学科的知识点, 由学生自己将这些点连接起来, 从而让他们拥有一个由交叉学科素养覆盖的知识面。

通过OM创新实验室, 学生可以学到不仅限于STEM素养的相关知识, 还可通过互相交流沟通学会如何更好地分工合作。而这也正契合了STEM培养学生掌握习惯用多角度、多元化的思维形式解决问题的教育理念。这种新形式的教学模式更像是对学校传统基础教育的补充, 是一种创新教育理念的实践载体。通过载体的锻炼, 让学生掌握21世纪的学习方法, 适应21世纪的挑战。

3.奥林匹克启示录 篇三

奥林匹克是一种竞技精神。奥林匹克精神是一种“更快、更强、更高”的自我挑战精神,同时它也是公平、公正、平等、自由的体育竞技精神。奥林匹克包含的这种自我挑战精神和公平竞争精神构成了当代人类自我完善和社会交往的基石。奥林匹克精神强调人通过自我锻炼、自我参与而拥有健康的体魄、乐观的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追求。这种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是我们拥有完全自信和战胜一切挑战强大动力。

奥林匹克宪章指出,“奥林匹克主义是将身、心和精神方面的各种品质均衡地结合起来,并使之得到提高的一种人生哲学。”奥林匹克将体育运动与文化和教育融为一体,使人们身体与心灵,精神与品质得到完满的和谐,使人类的潜能与美德得到充分的开发,它是迄今为止人类最优良、最完善的生活哲学。

奥林匹克是一种和谐,自由,健康,积极的现代伦理。奥林匹克主义所要建立的生活方式是以奋斗中体验到的乐趣、优秀榜样的教育价值和对一般伦理的基本推崇为基础的。奥林匹克精神中的伦理价值是对人的潜能与自由创造、人类的文明与优良秩序的最大尊重与倡导,是对人类一切优良道德价值与伦理规范的继承与发扬。它引导人们追求种最为优化的生存与发展的伦理观念,这种伦理观念是人类与环境协调共处、个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保证。

热烈兴奋的比赛、青年志愿看的培训、体育场馆的兴建、城市规划的构思、精彩纷呈的艺术表演、覆盖全球的赛事转播与收看都成为宝贵的奥运遗产。在全球化时代,奥林匹克运动已成为各国文明与文化共同进行精神创造的盛会。成为了全人类的一种共同的愿望、一种共同的期待,一种共同的祝愿。它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不断丰富,不断增添新的内涵,成为人类不断创新、不断增长的宝贵精神文化遗产。

在奥林匹克运动语镜中,“奥林匹克精神”有专门的含义显然,《奥林匹克宪章》赋予奥林匹克精神的内容是“相互理解、友谊长久、团结一致和公平竞争”。奥运会是集体育精神、民族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于一身的世界级运动盛会,其比赛过程不仅反映了个国家的体育运动水平,而且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综合实力和民族素质的具体体现。奥运精神旨在鼓励人们应该在自己生活的各个方面不断地超越自我、不断地更新,永远保持勃勃的朝气。

4.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教案 篇四

教师:刘建林 导入:

提出问题:通过牙买加运动运博尔特这个事例导入现代奥林匹克运动。

基本部分:

古奥运会的起源与衰落:

1、古代奥运会起源于何时,传说不一,但大多数学者认为古代奥运会起源于公元前776年,每4年在夏天召开一次。

在古希腊,有四大祭礼竞技赛会,其中以祭祀万神之王宙斯神的奥林匹克运动会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名声最高。在古希腊所有的运动会中,没有一个比奥运会更受到希腊人的重视,也没有一个运动会的参加者比奥运会更广泛,奥运会在古希腊人心目中是整个希腊民族精神的象征,其延续时间之长,影响之深远,在人类历史上是罕见的。

古代奥运会的产生与希腊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有着密切的关系。奴隶社会的希腊,战争连年不断,为了取胜,各个城邦都利用体育锻炼来培养身强力壮的武士,体 育运动就在这种情况下发展起来,逐渐形成了有组织的运动竞赛,为奥运会的产生打下了基础。

古希腊人信奉多神教,每逢重大的祭祀节日,各城邦都举行盛大的宗教集会,以唱歌、舞蹈和竞技等方式来表达对诸神的敬意。古希腊人认为宙斯神是众神之首,所以对他格外崇敬,对他的祭祀也格外隆重,促进了奥运会的产生。

古希腊人民厌恶连年不断的城邦战争,渴望和平,希望在奥运会举办期间,以神的名义实行休战,以达到减少战争,摆脱灾难的目的。

奥运会是在战争背景和祭礼形式中产生的,但它又表达了人民对和平的美好愿望,这种互相矛盾又互相制约的关系,使奥运会产生并延续下去。

2、公元前五世纪,古希腊奴隶社会进入了鼎盛期,但随后不久,内部战争分歧,社会矛盾加剧。公元前五世纪末,爆发的泼罗奔尼撒战争使希腊奴隶制开始向衰败,也是古代奥运会由兴到衰的转折点。战争使经济萧条,社会风气低下,运动竞技失去了原来的走意义,逐渐成为人们追求财富的手段,运动会上出现了营私舞弊、损人利己的不良倾向,奥运会的崇高理想受到扭曲。

公元前二世纪,罗马征服了希腊,闻名于世的古代奥运会走向全面衰落。公元四世纪末,统治了希腊的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宣布立基督教为国教,因此把祭祀宙斯神的古代奥运会当作是异教活动,为了维护罗马对希腊的统治,为了巩固基督教的地位,公元394年,狄奥多西一世下令终止了古代奥运会。举办了293届,历时1169年的古代奥运会从此消失了。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诞生的六大时代背景:

古希腊奥运会394年被禁止,沉睡了1000多年之后,19世纪末期得到了恢复和发展。14~18世纪中叶,欧洲出现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三大思想文化运动,新兴资产阶级对古希腊文化体育思想的高度赞美,引起了人们对古奥运会的向往。

1.三大思想文化运动为奥林匹克运动的兴起奠定了思想基础。2.资本主义工业化生产和资产阶级的教育方式为奥林匹克运动的兴起提供了适宜的土壤(资本主义工业革命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一系列深刻的变革,它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使近代体育有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促使体育获得了更强的生命力)。18世纪初,英、法、德等国的一些学者、专家,相继去奥林匹亚访问勘察,除发现大量史料外,还发掘了不少和古奥运会有关的珍贵文物和史料,引起了人们对古奥运会更加浓厚的兴趣。3.古代奥运会遗址的发掘唤起了人们对奥林匹克运动的向往。4.体育的国际化趋势为奥林匹克运动的产生创造了条件(19世纪后半叶,随着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和世界市场得以形成,民族间的壁垒被打破,体育也超越国界,出现了国际间的体育交流和比赛,形成了体育国际化趋势)。5.世界各地复兴奥运会的尝试为奥林匹克运动的兴起积累了经验。(19世纪中叶以后,希腊人渴望借复兴古代奥运会来重振古希腊文明。在希腊国王奥托的支持下,一个名叫扎帕斯的希腊人于1859年10月1日在雅典组织召开了第1届泛希腊奥林匹克运动会。此后,在1870年、1875年、1887年和1889年,又先后举行了4次泛希腊奥运会。由于组织不善和仅限希腊人参加,泛希腊奥运会没能继续得到发展,但对欧洲各国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许多国家的报纸对这几次运动会都作了较为详细的报道,从而引起了远比希腊本土更大的反响,它从正反两方面为奥林匹克运动的兴起积累了经验。)6.战争的威胁和人们渴望和平的愿望促进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兴起。(在此阶段,德国要求复兴奥运会的呼声很高,一些别有用心的德国人想通过发起奥运会,来扩大影响,为称霸世界服务。法国是德国的近邻,如果德国发动战争,战争的灾难首先就会落到法国人民身上。法国人民强烈反对战争,渴望保持世界和平,古代奥运会和平、友谊的精神,恰好符合法国人民和世界人民要求和平的愿望。复兴奥运会,不仅有利于国际体育的发展,而且有助于法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反对德国称霸世界的斗争。复兴奥运会成了人们的迫切需要,这一光荣的历史使命落在了法国人的肩上。)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之父:法国教育家皮埃尔·德·顾拜旦

1883年,顾拜旦第一次提出举办类似古奥运会的比赛,它不是简单的继承,而是把过去只限于希腊人参加的运动会扩大到世界范围去。尽管顾拜旦的主张遭到一些反对,但在他不懈努力下,1893年,在巴黎举行了讨论复兴奥运会问题的国际性体育会议。1894年1月,顾拜旦草拟了复兴奥运会的具体步骤和需要探讨的10个问题,致函各国体育组织和团体。1894年6月16日,“国际体育运动代表大会”在巴黎索邦神学院开幕,到会代表79人,代表着12个国家的49个体育组织。有2000人参加了开幕式。大会通过了《复兴奥林匹克运动》的决议。会议作出决定,将于1896年在希腊首都雅典举行第一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希腊人对这次大会表现了极大的热情,出席开幕式的观众达8万人,这一数字直到1932年洛杉矶奥运会才被突破。从此,奥运会成为世界性体育盛会。6月23日成立了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奥林匹克运动的诞生。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

初创时期

(一)奥林匹克运动的初创时期(1894-第一次世界大战)

从1894年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正值世界性的政治经济关系发生急剧变化时期,各种民族主义和排外心理妨碍了正常的国际交往。现代运动项目仅在少数欧洲国家有所

开展,世界范围的体育竞赛活动很少进行。奥林匹克运动尚处于一种摸索阶段。奥运会也还未形成一定的举办模式(原因项目设置稳定性差,场地设施简陋,财政困难,会期不固定,裁判员执法不公,以及参赛资格缺乏明确规定等)。

1908年奥运会实施了标准化和规范化管理,为未来奥运会的举办构建了基本框架。1912年奥运会是这一时期最成功的奥运会,从参赛国家、运动员人数、场地设施到组织工作都有较大提高,第一次实现了顾拜旦所期望的:没有事故、没有抗议、没有民族沙文主义仇恨的奥运会。

这一时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国际奥委会、国际单项体育组织和国家奥委会还都只是一个松散的机构。国际奥委会尚未认识到奥运会是国际奥委会委托给某个城市承办的,放弃了领导和监督权,以致奥运会一切事宜均由东道主随意安排。由于不允许妇女正式参加奥运会,不但使奥运会的广泛性存在重大的缺陷,而且也使女子体育发展受到阻碍。

形成时期

(二)奥林匹克运动的形成时期(1914-第二次世界大战)

因第一次世界大战而中断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于1920年重新进行。国际奥委会从实践中意识到奥运会规范化的重要性,整个奥运会的基本框架、运行机制和基本性在这一时。期基本形成,具体表现在:比赛项目的设置逐渐趋向合理;比赛设施进一步完善;会期基本固定;申办、举办程序基本确立,并基本解决了有关运动员的参赛资格问题。先进的技术开始应用到比赛中去,如电子计时器、终点摄影仪、自动打印机、闭路电视转播等。自1928年起,女子田径项目纳入正式比赛,这一重要变化对奥林匹克运动的普及性和号召力起到了推动作用。另一重要发展是有了冬季奥运会,它使奥林匹克运动的覆盖面大大增加。这一时期,奥林匹克运动的组织机构也得到发展,国家奥委会由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29个增加到60个,为奥林匹克思想在世界各地的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与此同时,各国际单项体育组织也相继成立,通过国际奥委会与各国际单项体育组织和各国家奥委会的协调,使国际奥委会摆脱了每届奥运会都存在的具体技术事务,而更多地在领导、协调、决策等更高的层次发挥作用。

这一阶段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政治对奥林匹克运动的影响日益加重,如1936年柏林奥运会,虽在许多方面优于以往各届,但被希特勒用以向世界炫耀自己的实力,违背了奥林匹克和平、友谊、进步的宗旨。

发展时期

(三)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时期(1946-1980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政治格局形成了东西方两大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这对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另一方面,战后各国经济振兴和科技发展,促进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

由于苏联及新兴独立国家的参加,这一时期奥运会每届参赛国家和人数以及竞赛项目都在增加;与此同时,顾拜旦关于在各大洲轮流举办奥运会的设想得以实现;各洲范围的运动会、伤残人奥运会也相继产生。随着奠基运动的普及,竞技运动水平也迅速提高,非洲体育开始崛起。在奥运会上形成美国和苏联争强的局面。奥运会比赛场地及各种配套设施较前有

很大的发展,奥运会向大型化、艺术化方向发展。先进的电子设备,以及性别和违禁药物检查,使比赛的公正性得到加强。历届奥运会,促使举办城市的各种市政建设也大为改善,并为其在比赛后继续发挥作用奠定了基础。奥运会的举办资金也由单纯的政府拨款和私人捐赠向以政府拨款、社会捐资和出售电视转播权、发行彩票相结合的多种形式方向转变。

这一时期的奥林匹克组织已不单纯是一个体育机构,它与国家、社会各部门的关系日益密切。政治对奥运会的影响也更趋明显、复杂、尖锐、各种势力集团都想通过这个舞台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此外,兴奋剂问题、奥运会承办国财政负担过重等问题都提到重要议程。三大支柱之间出现了裂痕,经济上也危机四起。这种善从1972年基拉宁担任主席后才有所改变。

改革时期

(四)奥林匹克运动的改革时期(1980-)

进入80年代,在萨马兰奇的领导下,针对奥林匹克运动所面临的各种问题进行了大规模的变革。过去的那种“独立性”原则,即在经济上不谋利,政治上不同政府联系的作法已不适应新时期的需要。人们对奥林匹克运动的要求不只限于4年一度的奥运会,奥林匹克运动已参与了更加广阔的领域。国际奥委会在文化教育、科学技术方面注重了奥林匹克思想的传播。通过一系列活动,如举办奥林匹克艺术节,建立博物馆,举办“奥林匹克日”纪念活动,定期召开奥林匹克科技大会等,都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参加国家和地区已增至172个,比赛项目达257个。

在组织结构上的自我更新与完善,使国际奥委会同其他各个机构的联系日益密切,自80年代以来,国际奥委会建立了包括主席、各类专业人员在内的长驻机构--洛桑总部,保证了总部机构对各方面的领导。自1981年起国际奥委会第一次有了正式的法律地位,从而得以法人的身份参与处理各种重大事务,经济上大胆进行商业性开发,利用各种活动创造财富,为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经济基础。从23届奥运会开始连续几届的奥运会主办国均未出现赤字。经济上的盈利,极大地调动了主办国家搞好奥运会的积极性。

这一时期发生的重要变化是在肯定政治对体育的作用的同时,强调体育不应听命于任何一个国家的指挥;在肯定商业化的同时,对商业化采取一定的限制措施,并废除了参赛者业余身份的原则,使奥运会向所有优秀的运动员开放。这种务实的态度,促进了奥林匹克运动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奥林匹克运动从初期的探索到自身模式的基本形成,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发展到停滞,以后又经80年代以来的改革,终于进入了一个生机勃勃的发展阶段。

探讨:

5.现代奥林匹克发展启示 篇五

一、导入新课:

奥林匹克运动发源欧洲,而且最初的参加者主要来自欧洲和北美等国家。尽管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不是古奥运会的简单翻版,但从奥林匹克运动文化特征看,它是对奥运会的继承和发展,是带有古奥运会传统色彩的具有现代思想内涵的国际体育盛会。

二、传授新知: 1.文化特征:

①平等化:古奥运会由于受到古希腊体育文化及古希腊宗教文化的影响,种族主义、阶级性和性别歧视特别明显,对于参加奥运会的选手做出了禁止外来居民、奴隶参加,禁止妇女观看和参加比赛的规定。1928年女子田径项目被正式列入奥运会。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已经完全摆脱这种情况。在《奥林匹克宪章》对于参赛选手资格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凡是承认和遵守《奥林匹克宪章》、奥林匹克反兴奋剂条例的运动员,无论种族、国家、阶级、性别如何,都可以参加奥运会。充分体现了体育运动面前人人平等、重在参与的奥林匹克运动,并影响着人类社会活动的各个领域,不断地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②国际化:古奥运会的参赛选手是有限制的,最初规定参赛的人必须是具有希腊血统和自由人身份,并且没有犯罪记录的男性公民,而在地域上主要以欧洲为主,这导致了体育文化交流的匮乏。随着体育的不断普及和传播,奥林匹克运动已深入人心,奥运会的规模不断地扩大,从1896年第1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召开时只有13个国家311名参赛者,发展到2000年悉尼第27届奥运会,199个国家和地区的11000名运动员参加了28个大项、300个单项比赛,奥运会成为了一项国际性的体育盛会。由此可见,奥林匹克运动已经成为世界的汇合点和各种不同文化联系的纽带。

③理性化:奥林匹克运动从古奥运会创始初期就强调了人的身心和谐发展。认为竞技优胜者不仅应具有高超的技艺,而且应是道德高尚、知识丰富、内心充实、体魄健美、举止优雅,体现了极强的理性认识。由于古奥运会在发展初期,受到欧洲文化以及宗教文化等的主导文化的制约,奥林匹克运动文化在物质层面上体现得较为突出,人们主要追求

外在形体健美等功利性东西。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奥林匹克运动文化的认识也开始由感性深入到理性,开始着重强调其精神层面。即要求锻炼者在身体健美、均衡和体态端正的基础上达到意志、品质、身心的完美结合,成为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充分体现了奥林匹克运动文化理性化特征。

④人文化:每一届奥运会的举行都有体现奥林匹克运动文化主题。然而,每一次奥运文化主题的设计,并不能尽善尽美地实现奥林匹克运动的理想,有时甚至完全背离奥林匹克主义的宗旨。在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过程中,20世纪的奥林匹克以竞技体育运动为核心主宰了体育运动发展的命运,营造了20世纪灿烂夺目的竞技运动文化,并积极地影响着人们的文化生活。

2.文化价值:

“现代奥运之父”顾拜旦曾明确指出了“奥林匹克”精神,首先是文化概念。当今,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体育要讲经济功能,但是绝不能忘记奥林匹克是一种文化。奥林匹克运动文化似的价值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精英精神与拼搏意识:古希腊的竞技运动受到社会各界广泛的支持和尊重,古罗马竞技场是这个时代最好的象征。作为竞技场上的优胜者,不仅会得到橄榄枝冠、棕榈枝花环、月桂冠和塑像等奖励,人们还为他们举行了盛大庆典,更重要的是他们会象英雄一样受到故乡人民的崇拜并成为人们的榜样。同时,古希腊人在当时社会背景的影响下,具有十分强烈的拼搏精神。无论是在竞技场上,还是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崇尚“永远争取第一,永远争取超过别人”。

②促进世界和平:顾拜旦在《体育颂》中所倡导“体育就是和平”的奥林匹克理想,正是欧洲走向联合、实现休战的和平思想的一种反映,是对人道主义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一种反映和吸取。

③为世界文化的交融搭台:随着社会的进步,原先地域、血缘关系十分明显的民族体育文化逐渐地趋于模糊、淡化,特别是在文化全球化的浪潮中,奥林匹克运动既是展现民族体育文化的舞台,同时也有力的促进了体育文化的交流,呈现出体育文化东进和西移的新局面。

三、课堂小结:

6.我国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发展启示 篇六

现代农业园区是我国发展农业现代化的.新生动力,它的产生与发展为实现我国农业规模化、现代化、产业化、标准化,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推动农民致富奔小康、农村城镇化发展等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然而我国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起步晚,各界人士对我国农业园区建设的重大意义、经营模式以及发展问题的认识上还存在较大分歧.作者通过调查研究,对我国目前农业园区建设的重要性、主要的经营模式以及发展建设中一些启示提出了一些可供参考的观点.

作 者:郑敏 王瑞萍 作者单位:郑敏(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北京,101149)

王瑞萍(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农业局,内蒙古,呼宁,012000)

7.日韩现代农业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篇七

一、日本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做法

1. 通过经济立法保障农业发展。

日本政府根据农业发展各个时期的需要, 通过经济立法把各种政策、目标和经济措施法律化。制定的法律既有延续性, 又在必要时及时进行修改。如已经废除的《粮食管理法》和新的《新粮食法》等。

2. 政府对农业进行保护和调整。

通过实施“关连对策”, 不断调整财政与金融政策, 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 调整农业外贸政策等对农业进行保护。日本政府近40年来实行的农业保护政策虽然存在着一定问题, 但对本国农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3. 注重发挥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 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日本在充分吸收西方国家农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创造了一套适合本国国情的农协制度。这一制度形成于“二战”以后, 其最大的特点是半官半民, 涵盖了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销售、农村金融、农村保险等方面, 甚至发展成为代表农民政治利益的准政治团体, 并且自上而下形成了独立而完整的体系。除农协以外, 各种社区性的合作经济组织也不断出现, 并发挥着重要作用。

4. 坚持科学立国, 把发展科技作为农业翻身的突破口。

日本经过百余年的农业科研体制建设, 在全国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农业科研体系, 且科研成果显著。

二、韩国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做法———“新村运动”

1970年韩国经济开始起飞, 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步伐加快。由于偏重工业发展, 造成工农业发展严重失调, 农村非常落后, 生产、生活条件很差。城乡差距逐步扩大, 城市居民和农民的年平均收入水平差距拉大。同时, 农村青年大量涌入城市, 也带来了诸多的城市问题和社会问题。在此背景下, 韩国政府发起了“新村运动”。

1. 以“勤勉、自助、合作”的精神团结民众, 共同奋斗。

韩国新村运动自始至终都是以提升农民的自助精神和合作精神来推动农村开发建设的。政府为建设农村提出的各种政策, 若没有农民们的自发支持和参与是不可能成功的。因此, 新村运动一开始, 就把“勤勉、自助、合作”作为行动纲领。政府制订的一系列扶持新村运动的政策措施始终坚持这一原则。这种精神后来扩展到城市的学校、公司、工厂, 发展为民族自立、实业报国的国民精神。

2. 始终注意发挥农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政府确定若干项目, 由村民讨论选择最急需的项目, 项目获得县级政府的批准后, 政府再给予配套支持。由农民从村里自己选出新村建设指导者, 负责组织大家的行动, 里长 (即村长) 只管服务, 指导者不拿报酬, 但政府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允许推进进度有快有慢, 不搞齐步走。

3. 政府提供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支持。

韩国新村运动自开始起, 就得到了政府资金、物资和技术等方面的支持。从1971年到1980年的十年间, 政府对改善农村道路, 改善住房条件, 实行农村电气化, 推广使用高产水稻品种, 改善饮水条件, 兴建村民会馆, 兴办乡村工厂等每一个项目, 都不同程度地给予支持。除此之外, 政府还帮助搞村镇建设规划, 向农民普遍发放长达30年的长期低息贷款, 争取国际组织贷款, 从“住宅彩券”中拿出一部分支持农村建设。

4. 注重搞好培训, 发挥骨干带头作用。

1972年, 韩国政府成立了中央研修院, 1990年, 该院正式定名为“新村运动中央协议会中央研修院”, 专门为培训新村运动骨干而建立, 培训方法和内容主要是:强调精神培养、请成功者介绍经验、政府官员进行政策说明、实地考察、研究讨论、制定计划等。现在, 中央研修院已培训20万人次, 通过新村教育, 培养了一大批献身于国家经济发展的社会骨干。

5. 设立完备的推动体系。

韩国的新村运动是由政府推动的, 倡导者是时任韩国总统朴正熙。他亲自起草“新村运动计划”, 到农村搞调研、到研修院参与培训、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在各级政府的强力推动下, 从中央政府到地方各级政府, 从总统到最基层的公务员都行动起来, 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新村运动。政府还规定, 县、乡两级公务员每个人都要指导几个村, 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帮扶, 并实行了奖惩分明的政绩考核制度。

6. 全社会动员, 形成合力开展新村建设。

从1973年开始, 政府对社会中的一些相关人士进行新村运动的培训, 要求各界名流、知识界人士和企业老总都要与新村建设指导者一起培训, 尽其所能支持新村运动, 不仅支持了新村发展, 而且使新村运动发展为国民精神运动。

三、日韩做法对我国的启示

1. 政府对农业的投入和支持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保障

现代农业不仅具有提供农副产品、旅游休闲等经济功能, 还具有保障食物安全、保护生态环境、保存传统文明的社会功能和文化功能, 使得现代农业具有了公共物品的性质。这就要求政府扩大对现代农业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

日、韩两国农业支持政策的共同点是:政府对农业的反哺分为初级和高级两个阶段。初级阶段以“硬件”为主, 重点是提高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和固定资产装备水平、加速农村公共物品建设等;政策导向是为扩大再生产, 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打下坚实的基础。高级阶段则采取“硬、软件”相结合, 以“软件”为主的方针, 政策导向放在进行结构调整、扩大经营规模、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水平和农民素质等方面。可以说, 没有政府对农业的全方位支持, 日、韩农业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2. 土地制度的变革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前提

土地制度直接影响到我国农民的经济福利, 对农业劳动生产率有重大影响。因此, 改革和完善土地制度, 解除制度因素对农业的束缚也就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前提条件。我国需要尽快完善土地要素的市场化体制, 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 在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的同时促进土地的合理流动和适度的规模经营, 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3. 充分发挥资源优势, 以市场为导向, 搞好产业规划和建设, 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根本方法

农业作为一个产业, 应该按照产业的特性来发展, 即以市场为导向, 以资源优势为基础, 这是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最基本的经验之一。与传统农业以自给为主的取向和相对封闭的环境相比, 现代农业的生产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满足市场的需要, 农民的大部分经济活动被纳入市场交易, 农产品的商品率很高。市场取向是现代农民采用新技术、发展农业新功能的动力源泉。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 无论是种植经济向畜牧经济转化, 还是分散的农户经济向合作化、产业化方向转化, 以及新技术的使用和推广, 都是在市场的拉动或挤压下自发产生的, 政府并无过多干预。

4.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织形式

农业现代化进程表明, 一个有效的农业合作体系的建立, 对于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韩国的农协制度是从日本借鉴过来的, 其运作方式与日本近似。农协在日、韩两国的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是代表分散的小农户利益与政府和大工业进行谈判, 使农民的利益得到保障;二是有效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 充分满足小农户在生产要素供给和农产品销售等方面的需求。与日韩相比, 我国的农业组织化程度和农民的自我组织程度较低。应当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一是必须坚持“群众自愿、民间主导”的原则, 政府要起指导和服务作用, 支持和鼓励各种形式、各种类型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协会的快速发展。二是要制定和完善支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5. 完整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动力和基础

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 实质上是先进科学技术在农业领域广泛应用的过程, 是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农业的过程。日本的农业技术推广由政府的农业改良普及事业和农协共同完成, 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为了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日本还于1991年对《协同农业普及指南》进行了全面的修改, 把加强推广组织的建设和提高推广人员素质放在首位。政府的“地域农业改良普及中心”拥有数百个经过国家考试的专门技术员以及1万多名经过地方考试的改良普及员, 与农协系统的近2万名营农指导员密切配合, 构成了战后日本农业技术推广的基本体系, 成为战后日本农业现代化迅速实现的基本保障。韩国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与日本相近似。我国也应该积极推进科技创新, 提升农业科技推广水平, 尽快实现农业科学技术和农民素质的现代化。

6. 专业化、一体化和社会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

8.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公共关怀 篇八

关键词:奥林匹克运动;公共关怀;和平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12-1622-02

19世纪末,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之父顾拜旦复兴了奥林匹克运动会,希望通过竞技运动的这一特殊的教育手段教育全世界的青年和民众,进而建立美好世界的宏伟目标。沿着个体到社会,即首先使个人得到全面发展,进而建立一个和平的更美好的世界,体现了奥运追求个人修养与公共关怀的统一。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公共关怀体现了体育的“类”文明,这得到了全世界政治家的关注,也成为一个民族成熟与进步的标志。2000年,在第一届劳伦斯世界体育奖的颁奖仪式上,南非前总统曼德拉说,“体育拥有改变世界的力量。"当前,国内赛场黑哨、假球、赌球、兴奋剂等干扰社会秩序的问题为什么屡禁不止?近年,中国运动员及观众在国际赛场上,为什么多次引发出有损于国格与人格的事端?其原因都与我们以往过分强化体育为集体和“为国争光”的“种”意识,缺少了体育追求公共情怀的“类”文明教育。因此,研究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公共关怀,不仅对我们深刻理解奥运“公平竞争、教育青年、崇尚和平”的宗旨与培养中华民族理性、自信、开放的民族主义,还对于维护赛场文明秩序、成功承办北京2008年奥运会颇有意义。

1现代奥运公共情怀的内涵

顾拜旦在古希腊“神圣休战"的奥运会理想的启迪下,结合当时欧洲与世界的环境,创造性地提出了现代奥林匹克思想。它运用体育运动与文化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其价值在于可以同时得到身体训练、道德教育和社会活动能力培养的功效,以此促进人类的友谊、和平与进步,实现奥运的公共关怀。

1.1促进人类和平奥林匹克的宗旨:“通过没有任何歧视、具有奥林匹克精神——以友谊、团结和公平精神——互相了解的体育活动来教育青年,从而为建立一个和平的更美好的世界作出贡献。” 奥林匹克主义试图通过体育运动与教育和文化的结合,促进人的和谐发展,进而促进一个维护人的尊严的、和平的社会的建立。例如,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期间,国际奥委会作出现代奥林匹克休战决议,要求各成员国,无论是集体还是个人都要遵守这个协议。协议遵守联合国宪章的决议与原则,寻求和平解决国际冲突。这一积极促进人类和平的重要举措,得到了联合国和世界许多国家政府的支持。从1993年起,联合国大会每两年通过一次奥运休战决议,提醒各国尊重休战精神。2006年4月23日《北京青年报》转引联合国秘书长科非·安南的话,他指出,“体育是一种达到互相理解的工具,一种极富教育性并面向全世界的工具,一种与歧视和暴力斗争的威力强大的武器。”可见,维护社会秩序,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奥林匹克公共关怀的重要内容。

1.2尊重人类文化多元性一百多年来,现代奥林匹克在尊重人类文化与文明等方面积极改革,其文化的包容性日渐加强。现在,它已不再是纯粹的西方文化,而是一种由多元文化构成的现代的体育新文化,是在不断吸收人类各民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发展的。例如,先后将日本的柔道、韩国的跆拳道等新型的运动项目纳入其竞赛体系,这象征着不同民族、不同国度的智慧和文化的创新与较量,即文化多元性的充分展现。奥运采用肢体语言作为国际间沟通的工具,其特点是直接明了,通俗易懂。奥林匹克运动是一种通用的国际语言,超越了不同的种族、意识形态、宗教信仰和文化背景,让具有不同文化的个人和群体互相自然接触,从而促进国际社会更加广泛地交流与合作。因此,以普遍的友好为条件的现代奥林匹克的公共关怀,将会促进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1.3构建和谐世界长期以来,奥林匹克是通过追求文化与道德来完善人性,推进人类社会的团结、友谊、进步与和平。

这种思想的实质就是在差异中发现共性,从多样性中寻觅统一性,积极宣传“参与比取胜更重要” 的奥运口号,它为人类搭建了一个和谐、共赢、有序的文明交往的平台。当今,在国际事务中,还存在着许多不公正和不平等的现象。奥林匹克将给国与国的交流提供一个范例,以促进各个国家平等、积极地参与国际事物和国际规则的讨论与制定。联合国秘书长的体育与发展特别顾问阿道夫·奥吉在2005年12月26日的《中国体育报》上谈到,“体育不仅仅就是体育运动,体育的内涵和外延是无限的;体育是健康;体育是和平;体育是娱乐;体育是音乐;体育是团结;体育是人类平等;体育是激情……去年,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联合国总部召开的2005国际体育年工作会议上指出,“‘体育是一种世界语言’。‘体育可以让有着不同种族,不同背景,不同宗教信仰和不同经济背景的人们团结在一起。当青年人接触到体育,参与到体育中来,他们不仅可以感受到什么是真正的快乐,还可以受到团队协作与忍让的理念的洗礼。这就是联合国之所以在我们追求和平与发展的工作过程中,在我们努力地创造一个太平盛世的过程中越来越多地借助于体育帮助的原因。’”人类只有深刻地领悟奥林匹克运动的公共关怀,从道德与人性上加强修炼,学会不同文化与种族的人和睦共处,和谐世界才能实现。

1.4培养正确的民族主义长期以来,奥运奉献给人类的不仅是娱乐,还有激情,即一种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人类的激情。1964年,日本为洗刷二战的耻辱,振奋民族精神,承办了东京奥运会,并取得成功。这不仅为促进世界和平作出了贡献,而且也增强了民族的精神力量,推进了日本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同样,1988年韩国以“和谐世界”为主题,成功地承办了汉城奥运会,既树立了良好的国际形象,也激发了国民爱国的激情,从而提升了国家建设的速度和增强了国际竞争的能力。适度的民族主义情绪,可以充分展现国民的体育激情与振奋民族精神,提高国际社会的认同,但是过度乃至泛滥的民族主义情绪,非但无益反而有害。奥林匹克运动中的民族主义不能没有,但要看是什么样的民族主义。奥林匹开的公共关怀需要的是理性、自信、开放的民族主义,排斥狭隘、狂热的民族主义,这也是一个民族文明、成熟的标志。

2现代奥运公共关怀面临的挑战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实现公共关怀的理想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于过度的民族主义(极端的“种”意识)和狭隘的竞技观。

2.1极端“种”意识的挑战极端的“种”意识就是过度的民族主义和国家至上主义。民族主义是推动现代世界进程中最重要、最引人注目的动力之一,但是过度的民族主义却是人类和平以及奥运理想的最大的政治干扰。现代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在解释奥林匹克运动的国际主义思想时也认为,“人们应该把对自己国家的热爱置于高于一切的位置”,并且亲自设计了现代奥运会为获胜运动员升国旗仪式,以此鼓励其爱国主义热情。但是,在当今世界各国竞争激烈的国际无政府的状态下,民族主义过度发展,就会呈现出一种狭隘的以本民族为中心的倾向。这种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往往表现为对本民族强烈忠诚,对本民族成就有强烈的自豪感,同时又表现出对其他民族的冷漠与敌意,有着浓厚的排他色彩。因而,竞争性很强的奥运会,很可能就会成为各民族打败竞争对手、展示本民族实力的政治舞台。过度的民族主义表现出的那种强烈的排他性与暴力倾向,形成了极端的“种”意识,它直接破坏了奥运追求公平、公正和秩序的原则,使其追求和平的公共关怀在现实国际社会中举步维艰。

2.2狭隘的竞技观挑战这种狭隘竞技观的突出表现就是只重视金牌与锦标这些物化的东西,即只关心比赛的结果,无视奥运的精神追求与教育价值,即“重物轻人”,高尚的奥林匹克精神追求渐渐被所有人——竞赛的组织者、参加者以及广大观众所忽视。体育若偏重于研究提高人的体能、技能、成绩和奖金等物化层面的工具理性,而忽视其给人类心灵带来益处的价值理性,那么它将会再造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泰森和才力等“运动机器”。在体育运动中,“物”是“人”发展不可缺少的“载体”,不是目的,若“载体”成了目的,那么体育将会退回“弱肉强食”的无秩序的丛林世界。金牌与锦标高于一切的狭隘竞技观,强化了奥运原已存在的过度民族主义倾向,使奥林匹克公共关怀陷入泥潭。

3奥运公共关怀面临问题的对策

3.1加强奥林匹克与政治合作当今,奥林匹克运动已不仅是单纯的体育赛事,而成为与国际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相联系的复杂社会现象。因此,奥运必须寻求与政治合作才能稳定、持续、和谐的发展。1988年11月21日,当时的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在莫斯科举行的第二届国际体育部长大会上的讲话中一再强调“体育与竞技运动不可能如一些人所称的那样独立于政治。它们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因此也像其他所有人类活动一样受到社会的制约。所以,我们必须与那些保证我们社会发展顺利运行岗位上的人们合作与讨论”。当今,国际奥委会面临的重大问题是,在维护奥运秩序与促进人类和平等伟大目标的压力下,要实现奥运公关关怀的理想就应当积极地与国际间的各种政治力量进行合作与对话。

3.2加强奥林匹克的公共关怀教育奥运若要继续扩大其影响,除了与各国政府以及国际组织合作,还要加强对其公共关怀价值进行宣传,以共同强化这种“公平竞争、教育青年、崇尚和平”——体育“类”文明的教育,从而争取世界各国对奥运公共关怀的理想有更深刻地认同和理解。现代奥运公共关怀教育要强调它对人类和平、友谊、进步的作用,通过奥运的公平竞赛与教育、文化相结合,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个人,为建立一个和平的、更加美好的世界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奥林匹克运动[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

[2] 宋继新.竞技教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3] 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4] 谢亚龙.奥林匹克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4.

[5] (美)马修·波班,等.奥林匹克大机遇[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6] 孙葆丽.奥林匹克运动与中国[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0.

[7] 吴晓林,刘亚宁.奥林向我们招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

[8] 易剑东,等.奥林匹克精神与2008年北京人文奥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2,19(1).

[9] 宋继新,等.北京奥运会软实力建设初探 [J].体育文化导刊,2006,6.

上一篇:学习十九大心得体会:学习十九大,树立强军梦下一篇:钢结构库房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