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考英语试题

2024-10-02

上海高考英语试题(共8篇)

1.上海高考英语试题 篇一

春季高考英语试题(上海卷)

第Ⅰ卷   (共135分)

听力部分

听力部分(第1题―第20题,共30分,为参考分)。考试时间30分钟。

Ⅰ.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Part A Short Conversations

Directions:  In Part A. you will hear ten short conversations between two speakers. At the end of each conversation, a question will be asked about what was said. The conversation and the question will be spoken only once. After you hear a conversation and the question about it, read the four possible answers in your paper, and decide which one is the best answer to the question you have heard.

1.A.dressmaker.      B.A shopper.

C.A shop assistant   D.A student.

2.A.At  9:00        B.At  9:30

C.At  10:00     D.At 10:30

3.A.He doesn’t want to go.

B.He has to see the doctor.

C.He has to send Mary to hospital.

D.He has to take care of his brother.

4. A. Teacher and student.

B. Bookstore owner and customer.

C. Librarian and student.

D. Editor and reader.

5. A. To the classroom.

B. To the professor’s office.

C. To the cinema.

D. To the post office.

6. A. The man.

B. The children.

C. The woman.

D. The woman’s mother.

7. A. She is complaining he didn’t follow her advice.

B. She is complaining about the weather.

C. She is afraid he will fall ill.

D. She is telling him not to take any medicine.

8. A. Steve won a gold medal.

B. Steve didn’t win a gold medal.

C. Nobody was better than Steve.

D. Steve was ashamed of himself.

9. A. Ask for a picture.

B. Smile at the camer

>> 

2.上海高考英语试题 篇二

一、人格立意是高考历史命题的正道

自1985年以来,上海的历史高考开始单独命题,经过近10年的探索,逐渐形成“海派特点”。上海的历史高考也走过一个从“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再到“人格立意”的嬗变过程。

为了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和国际竞争的需要,1999年教育部颁布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这标志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始启动。而后2001年和2003年颁布的课程标准,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目标。在历史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上海启动了新一轮课程改革,上海高考再度鸣笛扬帆。这一时期命题改革是围绕“为学生构建展示自己的舞台,使考试成为课程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一基本理念展开的,尽可能地发挥历史课程在公民素质教育上的优势与特点,至此,“人格立意”确立下来。[1]

从表中可以看出,近5年来德育类试题的题量与分值有逐步上升的趋势,足以体现此类试题在高考中的地位。这些试题考查的知识点均为教材的核心知识且覆盖面广。虽然试题素材来源不同,呈现方式各异,但都适当地融入德育因素,如人类共享价值观、民族精神、世界观念、公民意识、人文精神、家乡情怀等,很好地凸显了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有助于引导学生关注国家与社会,关注人类的前途与命运。

二、历史试题的德育机制与德育功能

(一)德育机制分析

试题德育是指运用试题以及在试题所规约的情境中进行德性考查的活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以试题德性考查个人德性,二是德性试题的创设。试题承载德育任务,那么试题德育是如何进行的呢?它需要有一套机制来保障其运行,即试题德育机制。所谓试题德育机制是指在试题德育过程中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发生相互作用的规律。

试题德育机制中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命题者、考生、考查目的与内容、考查形式与方法等。依据各构成要素的作用不同,可以划分为适应机制、认同机制和享用机制。德育的适应机制是指德育能够使考生严格遵守外在的道德规范;德育的认同机制是指德育能够使考生内化和认同外在的道德规范,形成道德良知并表述出来;德育的享用机制是指德育可使每个个体实现其某种需要、愿望,从中体验到满足、快乐、幸福,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反过来,命题者对试题德育现状也会进行反思:试题是否有“德”?试题是否对道德行使了考查功能?命题者是否进行了试题德育以及学习者是否通过试题获得了德育?基于此,命题者会考虑如何优化试题德育机制。例如深化试题德育理念,进而把准试题德育立意;充分认识试题的德育功能;把握试题的编制原则,大力优化试题的道德情境创设;加强试题的考查功效,讲究和追求试题德育的艺术等,以促进试题德性的有效形成。

(二)德育功能分析

试题德育功能指试题德育活动与系统对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与作用。它既是试题德育的作用方式,也是试题德育的价值实现方式。试题融入德育内容,关键是要处理好德育因素与德育功能之间的关系。而这是由试题德育机制所决定的,因此只有优化试题德育机制,才能获得试题德育的最好功能。

近5年高考历史试题命题越来越重视发掘历史学科德育功能,挖掘出隐含在教材内容背后的价值和意义。如人类的基本价值观,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价值观,现代国家的基本观念。从这个意义上说,试题德育应当寓于历史知识和能力考查之中,高考试题应当渗透和体现德育的功能。从试题立意与内容的角度看,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一些方面:领悟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认同自由、平等、民主、法制等是有不同时代内涵并逐渐形成共识的价值观;领悟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认同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变革,同时又能够推动生产力的进步;领悟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等的发展以经济为基础,同时又对经济基础产生作用;领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解放思想的重要性,认同以客观结果评价历史人物及其活动的价值,等等。

上述德育功能在近5年的高考历史试卷中均有体现(见上表),其在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特征的时代精神,提升社会主义公民的道德素养和思维品质,健全人格与树立健康向上的理想信念等立德树人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可见,历史学科的高考试题突出德育功能方面的考查是由历史学科课程目标所决定的,是一个有生命力的主题。

三、德育功能呈现的规律性及其启示

(一)基本规律

1. 考查德育功能方面的素材更注重时代性,密切联系现实生活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历史课程)“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高考命题对现实的关注无疑是对这一改革理念的呼应。注重试题的现实性不是简单地去考“热点”,简单地解释历史,而是通过考点选择体现当今社会和世界的重大问题的整体走向,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社会热点问题、考生的生活实际问题与考生直接相关。根据心理学原理,现实的问题与我们的关联度越大,我们的心理活动就越强烈,其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展现也就越充分。在道德教育领域,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曾提出“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法”,就是让学生在最现实的“道德两难”之中作出选择,以此为切入点培养、发展学生的道德能力,使学生逐渐发展成为道德方面完善的人。同理,让考生解析热点问题以及与考生实际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其答案、行文便会在一定程度上透露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活动的信息。像2009年的试题“下岬村人的社会生活变迁”、2010年的试题“曹墓之争”、2011年的试题“辛亥革命”、2012年的试题“鸦片战争是不能避免的”、2013年的试题“战争与和平的抉择”等,都充分体现了上海的历史命题设计目的:将热点和焦点隐含在题干中,深层次地提出问题,构建历史知识与现实关怀的桥梁,实现对考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导与考查。

2. 考查德育功能方面的试题结构最具有开放性,呈现多元化历史观

结构开放性的试题指的是呈现试题的材料、题干、答案或评分标准三大部分,至少有一部分是开放的,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兴趣爱好、价值取向作出选择。多元化历史观指的是运用多种历史观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了解世界潮流,认识社会发展,感悟人生意义,从而获得全新的思维成果,形成全面的历史见识。

开放性表现在贴近社会和关注实际,努力做到材料和信息的开放。同时开放性不仅表现在形式上,还充分体现在内容以及运用史观上。如2010年上海卷第37题“一份对外和约”,提供了义和团运动期间一位团民私自替政府拟的一份对外“和约”的材料,并据此提出了问题。它除了考查学生处理材料、阐释事理、论证问题的能力外,还在很大程度上涉及了认识历史的态度问题,即德育问题。这份材料究竟想表达什么,考生应该能根据自己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提取,如“和约”反映了社会形态更替时农民阶层只能使用传统的精神武器和物质武器进行抗争的无奈现实,这符合革命史观;又如“和约”反映了现代化的后来者在反抗不平等的资本主义现代世界体系时,却不自觉地运用了西方国家“游戏规则”的矛盾心态,此即现代化史观[见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卷)历史试题及参考答案]。可见,命制开放性的试题与适用多元历史观,考生就可以最大限度地自主发挥,这样不仅能考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且能在很大程度上考查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 考查德育功能方面的内容多体现地方性,发掘乡土历史资源

体现地方历史特色,发掘乡土历史资源,用加强地方区域史考查来激发热爱家乡进而热爱祖国的情怀,显然已成为地方自主命题的一大特点或规律。2009年第29题“上海世博会”,第37题“上海会审公廨”,2010年第31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2011年第24题“中国共产党诞生”,第29题“上海乡土史”,2012年第17题“上海民族资本主义企业”,2013年第10题“上海设县”、第34题“上海租界”等,都大量引用发生在上海的人与事作为材料。这样的试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易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了解、认识和热爱家乡的情感,真正将落脚点放到了培养与激发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

(二)启示

1. 教学思想的引领—回归历史、人格立意

所谓向历史学科回归,就是向历史学科的本质特性回归,即向历史学科的科学性与人文性回归。[2]在高考中经常表现为试题建立在一定新形式、新情境的材料基础之上,辅之较科学的评价标准,使考查的内容和命题的思想变得鲜活起来,更具有历史的特质。

这就要求我们在复习备考时,一是要向科学性回归。即:首先要遵循史事上的求真。这需要构建基本知识框架,形成基本的概念与知识体系。其次要在历史事实中概括出事理。这是历史学习更高层的目标,也是复习备考不可缺少的环节。二是要向人文性回归。首先,人们认识历史的方法是多样性的,不仅需要运用一般的解释方法,而且需要使用人文学科普遍使用的方法,如体验、想象、假设、推理等。其次,历史学科也是一门叙事学,答题要有叙述,要形成完整的表述,并且言之有据,形成有组织化、历史感的叙述文字。其三,历史学科离不开人的价值判断,它更是一门历史德育,要体现真、善、美。历史价值的判断体现在历史的价值和现实的价值两个维度,二者互相联系,故史论也是时论。因此,教师在复习备考时应始终把着眼点放在历史与现实的坐标上,要经常进行“历史问题现实思考,现实问题历史联系”,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社会,不仅求真,而且求善、求美,这才是最高远的史学意蕴——人格立意。

2. 教学思路的改进——精选史料、主题切入

彰显命题的“主题立意”是近5年上海高考历史的一个重要思路,在注重考查学生核心知识的前提下,突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进而考查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个重要的载体就是“主题”切入,命题者往往注重利用相关性史料构建一个主题。因而,在历史教学中必须精选史料,恰当引用,提炼出各个主题。这里,一要注意史料的典型性与权威性,要引自公认重要的历史著述。二要注意史料的多样性与多元性,即不仅有文字资料、图表资料等,而且有包含不同史家对同一事件不同甚至相反的评论资料,让学生可以从中提取有效的历史信息,支持自己的论点或证明某一种观点。三要注意史料的相关性和适切性,即与教材内容高度相关,并且符合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

此外,针对2010年以来高考中非选择题的变化,我们对主题与专题的区别要有新认识:专题是指专门研究或讨论的题目。在教学中就某个方面或领域的内容集中收集,就形成专题,如大一统中央集权体制、儒家思想的演变等;主题是指研究或讨论内容中所蕴含的中心思想或抽象出来的一般事理,是研究或讨论内容的主体与核心,如“伏尔泰眼中的中国”等。在一些情况下两者可以替换,但在新课程的背景下,专题的价值在于赋予知识内容以学科意义,主题的价值在于赋予知识以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3]可见以主题立意显得更高远深邃。

3. 教学思维的开新——站在前沿、形成见识

近5年上海高考历史试题背后凸显历史学科的前沿性、特质与素养。表现在两大方面:一是强化了历史思维品质,注意对学术前沿问题的把握,要站在学术前沿理解、整合教材,尤其注重在不同的历史观下对历史人物、事件的认识。[4]高中历史新课程在坚持历史唯物史观的前提下,借鉴和吸纳了近年来新兴的史学观念和理论,有意识地将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和社会史观等引入历史教学中。因此在高考复习时,教师要站在学术前沿,以问题设计为中心,统筹多种史观,帮助学生站在一定的高度去审视历史。

另一方面是强调了历史通识教育,注重多元打通,力图将考点与考点背后的历史底蕴紧密地关联在一起,用命题者的话来说就是“希望学历史的考生能成为有资格与历史进行对话的人”,这又是一个重大理念变化。因此,在高考复习时教师要注重高中历史的“通史”特点,注意中外打通、古今打通和文史哲打通。

参考文献

[1]杨向阳.上海市中学历史课程标准解读[M].上海:中华地图学社,2006.

[2]张耕华.历史哲学引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3]黄牧航.理想与现实的博弈——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历史科高考命题的趋向[J].中学历史教学,2006(8).

3.为上海高考试题和江苏新高考喝彩 篇三

如何扭转师生轻视教材的倾向?高考改革应是当务之急,高考指挥棒应发挥其良好的导向作用,高考试题中适当设计课内外阅读鉴赏相结合的题目应是一种较好的办法。

2008年上海春季高考试题就设计了这样一道别开生面的好题。

[考题传真]作者在第四段写道:“因为注意‘留白’,小小说的天地便很宽余了。”请以莫泊桑的《项链》为例,阐述“留白”手法的妙用。(4分)

[语段信息]……越是篇幅有限,越要从容不迫。小小说自成一体,所以也叫“微型小说”。小小说就像咫幅盆景,可以仿宏伟之自然。小小说就像宋人在扇子上画龙舟竞渡图一样,用笔虽极工细,但是一定要留出很大的空白,不能挤得满满的。空白,是小小说的特点。可以说,小小说是空白的艺术。中国画也讲究“计白当黑”。因为注意“留白”,小小说的天地便很宽余了。所谓“留白”,简单直截地说,就是少写。应该在写的时候就控制往自己的笔,每琢磨一句都要想一想——这样才能做到句有余味,篇有余意。

[答题方略]该文为说明类文体,主要介绍小小说的特点。答案拟写包括两方面,一是指出留白之处(1分),二是阐述用法(2分)。回答前者,对《项链》的熟悉很重要,比如,项链是怎么丢的,丢在哪里,是舞会上、街上还是马车里;佛来思节夫人十年来是怎么处理玛蒂尔德的真项链的;还有结局——当玛蒂尔德听到佛来思节夫人道出这挂让她用十年的辛苦劳作换来的项链是假的时小说便戛然而止;这些都是“空白”。回答后者,需要理解领会语段中的关键词,如“天地宽余”、“句有余味,篇有余意”等,结合所学知识领会留白艺术:虚实结合,隐显相益,创造出象外之意、言外之旨、含蓄空灵的艺术境界。

[答题示例]《项链》的结尾,“唉!我可怜的玛蒂尔德!可是我那一挂是假的,至多值五百法郎!……”明白真相后,佛来思节夫人和马蒂尔德会有怎样的反应,接下来又会有怎样的故事发生,全部留给了读者去想。言有尽而意无穷,引人深思,留给读者无限的想像空间,启发读者在省略号中去慨叹唏嘘命运之神对人们的捉弄,给读者带来强烈艺术震撼力和审美乐趣,意蕴更显含蓄和深远。

其实,上海高考对教科书的考查一直是个传统。

如,2007年夏季卷,第二个文学作品阅读第六题:写出高中课本鲁迅小说的一个篇名(1分)(《阿Q正传》(或《药》、《祝福》、《非攻》));2007年春季卷,《父爱无价》第五题:这篇小说的结局方式使我们联想到美国小说家___________短篇小说的结尾艺术。(2分)(欧·亨利);2006年春季卷:“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是唐代诗人___________《秋夕》中的诗句。(杜牧)

这些试题的价值,首先使人眼前一亮,犹如万丛绿中发现一点红,获得愉悦的精神享受;其次,也是最主要的,就是这道题明显的导向作用,使上海中学生更注重对课文的学习和探索,从而获得全面营养,健康发展。

我们欣喜地看到,2008年江苏省新高考在这方面步子跨得更大,走得更深更远。

考试说明规定本年度文科加试必考十大名著名篇,其中有曹雪芹的《红楼梦》、沈从文的《边城》、曹禺的《雷雨》和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而该省实验教科书即涉及相关篇目,必修二的《林黛玉进贾府》、《边城》(节选第三章至第六章)、必修四的《雷雨》(节选第二幕)和必修五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节选第二幕)。

另外,未列入2008高考考试范围的名著名篇还有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欧亨利短篇小说》、《普希金诗》、《鲁迅杂文》、《朱自清散文》和王实甫的《西厢记》,而相关的必修课文有《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最后的常青藤》、《致西伯利亚囚徒》、《拿来主义》、《纪念刘和珍君》、《荷塘月色》、《长亭送别》。

这种调整对名著名篇迁移和应用能力的辅助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有些甚至是直接的。高考都考了,谁还敢掉以轻心,麻木不仁?

4.上海高考英语试题 篇四

一、选择题(共30分,每小题2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8.一项考古统计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120余处,其中长江流域90余处,黄河流域12处,另有闽、浙、台数处。炭化粟粒、粟壳遗存40余处,分布于山东、河北、浙江、新疆等省区。据此可以推断

①我国已由采集进入种植的时代②我国的原始农业南北各具特色

③南北之间粮食品种已有交流④我国北方种植粮食早于南方

A.①③B.①②③

C.②④D.①②④

19.当代历史学家开始关注“忧愤”这一情感因素对于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如果你要选择“忧愤之死”这一主题进行研究,合适的人物是

A.邓世昌B.林肯

C.拿破仑D.屈原

20.2007年2月,印度天竺那烂陀举行了玄奘纪念堂落成典礼,中印两国领导人应邀出席。印度举行这一盛大庆典是因为

A.玄奘长期生活于天竺那烂陀B.天竺那烂陀是佛教的诞生地

C.唐代高僧玄奘曾去该地取经D.玄奘促进了中印文化的交流

21.下列选项中符合《资治通鉴》的写作年代、编纂体例和选材原则的是

A.汉武帝生平集中于单篇B.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收人其中

C.唐太宗事迹按时间叙述D.成吉思汗西征路线详细记载

22.为了稳定边疆,完成国家统一,清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的是

A.收复台湾B.平定准噶尔贵族叛乱

C.平定三藩之乱D.颁布《钦定西藏章程》

23.右侧是份售书广告,其中有可能在洋务运动中成为畅销书的是

A.①⑤

B.②④

C.③⑤

D.①③

24.《马关条约》中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其于内地运送税、内地税、钞课、杂派……即照日本臣民运入中国之货物一体办理,自应享优例豁除。”从中可以看出导致中国近代以来民族工业举步维艰的一个因素是

A.外资工业在中国的兴起B.民族工业没有技术优势

C.民族工业没有资本优势D.外资工业享有免税特权

25.20世纪初期,中国曾“以俄为师”。这里的“俄”通常是指

①沙俄②苏俄③苏联④独联体⑤俄罗斯

A.①②B.②⑤

C.②③D.③④

26.1940年12月30日,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广播电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第一次正式播音。当天可能播出的新闻是

A.百团大战的最新战况B.法西斯德国无条件投降

C.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D.日本偷袭美国的珍珠港

27.1956年1月2日下午,上海50万人冒雨集会,副市长兴奋地宣告:“我国资本主义最集中的城市,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了!这一伟大胜利是我们人民的胜利。”他如此激动是因为上海完成了

A.工商业改造B.统购统销

C.“一五”计划D.土地改革

28.随着历史的变迁,许多概念的内涵发生了变化。例如“革命”,最早界定为改朝换代,近代以来则多指政治体制变革。下列选项对应上述概念内涵的是

A.汤武革命/“光荣革命”B.“光荣革命”/工业革命

C.汤武革命/“文化大革命”D.工业革命/“文化大革命”

29.“《百科全书》的读者群并不是由资本家构成的,而是1789年中瓦解得最快的各个部门。他们来自于高等法院和大法官裁判所,来自波旁王朝的官僚机构、军队和教会。一种进步的意识形态竟然渗透了社会结构中最为陈旧和锈蚀的部分,这看起来似乎有些荒谬,但大革命正是从悖论中开始的。”这段话表明,作者认为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原因是

A.人民攻占巴士底狱B.特权阶级的自我崩溃

C.资产阶级要求革命D.国王召开了三级会议

30.1874年,日本人将“Science”翻译成为“科学”,后于1915年引人中国。与这一概念传播相关的事件是

A.洋务运动——明治维新B.明治维新——新文化运动

C.洋务运动——戊戌变法D.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

31.列宁晚年在总结十月革命经验时说:“毫无出路的处境十倍地增强了工农的力量,使我们能够用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办法来创造发展文明的根本条件。”这一“不同的办法”是

A.进行全面的改革B.实行新经济政策

C.优先发展重工业D.建立苏维埃政权

32.右图为欧盟驻华使团设计的一张题为“祝欧盟生日快乐”的贺卡。这一设计的寓意是

A.今年正逢欧盟成立50周年大庆

B.招财进宝是民间祈福的一种习俗

C.用中国民俗表达对欧盟繁荣的期盼

D.欧盟的生日恰好是中国农历金猪年

二、简释与问答题(共45分)

33.历史学的基本要素是:史料、史料解释、历史叙述和历史评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孟子,名轲,邹人,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他认为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四端,即对他人苦难的同情,对不义之事的羞辱,辞让的心情及辨别是非的能力。他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特别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即主张民贵君轻;又说“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认为社会上一切不仁不义不正行为的根源在于君主。这种带有民主色彩的见解,为后世儒家所不及,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

问题:(6分)

(1)文中哪些属于史料?(抄在答题纸上)(2分)

(2)文中哪些属于史料解释?(抄在答题纸上)(2分)

(3)文中哪些属于历史评价?(抄在答题纸上)(2分)

34.美国的边界经过两百多年的扩展,形成了从大西洋到太平洋的广阔版图。在扩展有形边疆的同时,美国还在全世界进行着政治、经济等无形边疆的扩展。对于美国这种有形与无形的扩展,历史学家常常会追问:美国的“边疆”到底在哪里?

问题:(12分)

(1)美国是如何扩展其“边疆”的?(9分)

(2)这种扩展的影响是什么?(3分)

35.观察下列图表,回答问题。

问题:(8分)

(1)英、德、日、中四国人均GDP呈现何种趋势?(2分)

(2)自1700年至1913年英、德、日三国人均GDP变化的主要原因

是什么?(3分)

(3)与1913年相比,1950年德国和日本的人均GDP为何增加不多?(1分)

(4)近代以来中国的人均GDP持续落后于英、德、日三国,原因是什么?(2分)

36.阅读下列反映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工人阶级状况的材料,回答问题。

第一条:工人包括童工每天工作时间不能少于十二小时。

第二条:每天早晨机器开动十分钟后,工厂大门即行关闭,任何织工均不得入厂。

第三条:在其他时间内,织工在机器运转时缺工者,按其管理的织机数目每台每小时罚款三便士;织工未经监工允许擅自离开车间者也罚款三便士。

第九条:所有梭子、刷子、注油器、轮子、窗户等如有损坏,由织工赔偿。

第十一条:任何在厂里的工人一经发现和别人谈话、吹口哨、唱歌或缝补衣服者,罚款六便士……

问题:你认为当时工人阶级的状况如何?(9分)

37.最近,国外一位学者提出了

“21世纪始于中国的1978年”的观点,某中学历史学习小组借用这句话设计了右侧这张主题演讲的图片。

问题:(10分)

(1)1978年中国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1分)

(2)为什么中国的1978年会被视为21世纪开始的标志?(6分)

(3)你如何评价图片所体现的主题?(3分)

三、材料分析论证题(共30分)

38.“1860年代的诞生”

从中外历史的进程来看,19世纪60年代具有重要的地位。那是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资本主义”、“工人阶级”、“工程师”、“民族”、“自强”等词汇的出现和频繁使用就是最好的证明。面对那个时代,每个人都在思考,其中一位政治家这样写道:

如果你们走在时代观念之前,这些观念就会紧随并支持你们

如果你们走在时代观念之后,它们便会拉着你们向前

如果你们逆着时代观念而行,它们就将推翻你们

试以“1860年代的诞生”为题,撰写一篇历史小论文。

要求:

1.在撰写小论文之前,先简略叙述19世纪60年代所发生的重要史实。(6分)

2.以“1860年代的诞生”为题,撰写一篇历史小论文。可选择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不同角度,也可围绕某一中心、某一事件等展开论述。(24分)

注意:

1.论文须围绕主题展开

2.论点应由材料支持

3.论述要层次分明

4.叙述要清晰连贯

5.文字要通顺流畅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60分,每小题2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A组

1C2D3A4C5B6D7D8C9D10B11B12A13B14C15A

B组

1D2B3C4B5A6C7D8A9C10B11D12A13C14B15D

共同部分

18B19D20D21C22B23C24D25C26A27A28A29B30B31D32C

二、简释与问答题(共60分)

以下试题旨在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和思维品质。因此,对学生答题的评分,只要意思与本答案要点相符即可,不要求文字表述与本答案相同。

16A.(1)一条鞭法。

(2)减轻农民负担,削弱人身依附关系,促进商品经济发展等。

(3)材料一的“丁”指成年男子,材料二的“丁”是赋税单位。

16B.(1)负责司法。

(2)从“无为”到“有为”,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以礼入法、礼刑结合成为立法的指导思想。

(3)不会,中华法系至唐朝完全形成,触犯皇帝罪不可恕。或者,会,因为我国古代司法具有“人治”的特征,遇到开明君主或明智的司法官会维持原判。

17A.(1)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航天技术等高科技。

(2)原因、背景,如:20世纪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社会需要等;过程,如:20世纪40年代发端于美国,20世纪70年代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现在正遍及全球并向纵深发展。

(3)正面影响,如:推动社会发展,促进经济全球化等。负面影响,如:扩大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等。

17B.(1)对内独裁、对外侵略。

(2)战后民主化改革的一系列措施,如:成立欧洲国际军事法庭等。

(3)德国成为民主国家,在欧洲和世界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

33.(1)史料:“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2)史料解释:民贵君轻。社会上一切不仁不义不正行为的根源在于君主。

(3)历史评价:这种带有民主色彩的见解,为后世儒家所不及,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

34.(1)经济扩展,如:成为世界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全球经济中占有主导地位等。科技扩展,如: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在高科技领域占据全球的优势地位等。政治扩展,如:成为超级大国,称霸世界与独霸世界等。

(2)对美国的影响,对世界的影响。

注:标答仅供参考,答案不必全部符合标答。如考生答到有形的自然边疆、空间的拓展、文化的扩展等内容也给分。考生也可以围绕边疆的扩展,从个体的视角梳理、综合、分析后,进行回答。

35.(1)英、德、日的人均GDP快速上升,中国的人均GDP增长缓慢。

(2)英国工业革命,德意志统一,日本明治维新。

(3)德国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德、日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并且战败。

(4)中国的人均GDP持续落后有诸多原因,如:人口众多,经济发展缓慢等。

36.本题采用分层评分法,按以下五个递进的层次评分:

第一层次:所给答案与所要回答的问题没有任何关联。

第二层次:仅给出结论,未利用任何材料进行论证。

第三层次:给出结论,并组织材料进行论证。

第四层次:利用材料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分别进行论证。

第五层次:利用材料综合不同角度进行充分论证。

37.(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2)可从三方面展开。从中国的视角来看,如:1978年后确立了对内改革的战略决策,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计划经济转移到市场经济等;从世界的视角来看,如:1978年后确立了对外开放的战略决策,中国融人世界,加入WTO等。从21世纪的视角来看,如:21世纪全球进入了急剧变化的新时代,中国成为21世纪拉动世界经济增长和影响国际格局变化以及推动全球化进程的重要力量。所有这一切都源于1978年的历史性转折等。

注:标答仅供参考,答案不必全部符合标答。考生也可从个体的视角梳理、综合、分析后,进行回答。

(3)本题答案开放。能提炼出与图片所提供的信息相关的主题,作出评价并言之有理即给分。

三、材料分析论证题(共30分)

本题旨在了解考生对历史过程的分析、评判能力,驾驭、运用史实和史料的能力以及历史叙述与论述的能力。本题可以选取一个视角:也可进行综合性的阐述。

38.本题每卷应至少由三人评阅,各人独立打分,以所得平均分为最终得分(有小数出现则4舍5入);如果任何两人给出的分值之差等于或大于阈值,应由中心组重新评阅。第一部分:

(1)史实:史实完整。

(2)叙述:清晰连贯。

第二部分:

(1)主题:能够依据材料和要求提炼鲜明主题。

(2)观点:观点突出。

(3)史实:所引史实典型而充分。

(4)论述:论据与论证充分。

5.上海高考英语试题 篇五

一、积累应用10分 1.要求填空。(5分)

(1)子日:“君子固穷,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卫灵公)(2)寻寻觅觅,冷冷清清,________________(李清照《______》)(3)《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描写梦中的声音,意动林泉,使人心胆战。2.按要求选择,(5分)

(1)下列选项中,名句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老吴七十学绘画,今天开画展,朋友发来短信:“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B.沈教授为人诚挚,默默奉献数十年,深受爱戴,可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C.王老师备课总是深入而又全面,她知道“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不可能的。D.小赵的论文缺乏独到见解,他的导师给他写评语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3分)艺术家可以活在艺术史之中,_____,_____,_____,_____,艺术可以 保持对于时代的必要的冷漠,从而彰显艺术的自主性品格。艺术的独立性不是说艺术可以断绝与时代的关系 他们也活在社会历史之中 但更为普遍而真实的是 而是说作为一种抵抗方式 A. B. C. D.

二 阅读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6分)

自怒哀乐的经济逻辑 熊秉元

十八世起的哲学家休谟说:“理智乃情感之奴。”也是说,人是情感、情绪的动物。

哲学家大多认为,喜怒哀乐,爱恨情仇是驾驭人的原始力量,理智不是居于支配和奴役的地位,人的境况,还真是可悲可悯。然而,法国人类学家列堆·斯特劳斯提醒世人:原始都落里看来古怪甚至是荒诞不经的仪式举措,背后其实都是有逻辑的。这位大师的见解,相当程度上改变了学界和世人对原始部落的认知。

既然原始部落那些古怪的仪式举措可以用新的方法得到解释,那么,情感、情绪是不是也可以用新的眼光得到新的、不同的解读呢? 我们先从简单的例于说起,如果人真的是情感的动物,那么一旦受到处部环境的刺激,就应不加控制地将情感表达出来,可是,被师长责备时,有多少人会回嘴或怒目以对?对于上司或面试的主考官,有多少人会直接宣泄心中不满的情绪?大概不多,除非打定“此处不留人”的主意!可见,人并非情感的动物。情感的运用其实有规律可循。用经济学的话来说,就是对成本和效益的考量:对师长、上司、主考官等宣泄不满,成本高而效益低,做了不划算,因此不值得这么做。比较复杂的一种情况是:很多人把气往父兄弟身上出,对朋友却格外客气有礼,家人似乎比不上朋友,这又是为什么呢?这种现象看起来奇怪,其实一点就明,还是成本效益的考量:家人被得罪,总还是家人,血总是浓于水;可是朋友被得Lvhui 罪了,可能就不再是朋友了,甚至会变成敌人,因此,无需掰指头加减计就知道,得罪朋友成本高而效益低,得罪家人则不然。万物之灵的人,自然会去彼取此。可是,另一种情况也屡见不鲜:得罪朋友时,不大会有罪恶感;做了对不起父母的事,负罪感往往很重,这同样不难解释。传统社会里,家庭要发挥生产消费、储蓄保险等功能,家人一起面对自然和社会的考验,一起度过天灾人祸。父母子女之间关系紧密,才能同舟共济。使关系紧密,最好在观念上发展出支持伦常结构的对应条件,“父慈子孝”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条。这两种情况不是有点矛盾?其实稍稍琢磨就可以体会,这种表面上的矛盾,正是人在处理情感时的精致细微处,朋友是一时的,父母是永久的。因此在小利小害上,可以以朋友为重,牺牲父母家人;在长远的考虑上,当然还是要啊护父母家人的权益。

由此可見,对于情感的运用,人们还是有意无意地受到成本效益的影响。人不是情感的动物,而是成本效益的动物!不是情感役使着理智,反而是理智在驾驭、节制着情感!

喜怒哀乐这些情感,值得仔细琢磨,追根究底,这些情感都是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形成的结晶。

11在粗浅的层面上,生物有基本的生理需求,一旦需求得到满足,生物体自然发出讯号。胃里塞满食物之后,会有“饱”的感党;身上有衣物之后,会有“暖”的反应。喜怒哀乐等情感,也是生物体面对或经历情境时的一种生理反应。在河里捕着了鱼,会觉得欣喜;到嘴的肥肉丢了,会觉得愤怒…如此等等,都是生理上自然而然的反应。

12.更重要的是,这些生理上的反应,除了宣泄之外,还有非常积极的作用。每个人的一生,都可以看成是多回合的赛局,这一回合所发生的事,会对未来产生影响。喜怒哀乐既是对已然之事的反应,对未来也有刺激、诱发、提醒、警示的作用,让人追加或停止新的成本投入。譬如,学习达成目标,得到嘉勉,有了“喜悦”的情绪;这种生理和心理上的状态,会透发后续的行为,从而带来更多的类似情感。再如讨价还价,相持许久不能成功,再耗费心智也是徒增烦恼,一气之下转身而去;这时,情感等于是一种叫停规则,指示生物体放弃眼前的道路,转换到另一条轨道上。情感同理智互补合作,以保障和增进生物体的福社。13.原始社会里的仪式举措,有其背后的逻辑;同样,人类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等情感,也有隐其下的逻辑。这个世界是有意义的。(有删改)

3.第段中的“境况”在文中具体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状况。(2分)

4.下列选项中推理的过程与第5段画线部分相同的一项是()(3分)A.他只要是选手,就会进入赛场,现在他是选手,所以,他会进入赛场。B.他只要是选手,就会进入赛场,现在他没有进入赛场,所以,他不是选手。C.他只有在生病的时候才会缺席,现在他没缺席,所以,他没生病。D.他只有在生病的时候才会缺席,现在他缺席了,所以,他生病了。5.能依据文意做出的推断是()(3分)

A.情感的运用与原始部落的仪式举措有相同的行为逻辑。B.人类的理智能够对人类自身的某些生理反应加以节制。

C.朋友和家人有冲突时,在家人面前替朋友说话成本高,效益低。D.生产消费,储蓄保险的社会化导致现代家庭关系的疏离。

Lvhui 6.用本文的“成本效益”观念,对第12段的“学习达成目标”这一事例加以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一11题,(15分)

错位之思 凸凹

(1)记忆里,母亲有一双美丽的手,纤长、白皙,但却不善女红。纳鞋底时,常把针尖扎到自己的手上,布面上便血迹斑斑。但她依然要勤勉地纳,因为有三个顽皮小儿等鞋穿,她要怜惜他们的脚。待手艺渐渐娴熟起来,她的手也渐渐地变了形,手指短粗、弯曲,即便是抚在平展的几案上,也放不平。(2)她自己都笑,自嘲说:“这是人手吗?”

(3)然而,现在的她,都到了七老八十的年纪,一双丑陋的手却异常灵巧,不仅把鞋垫纳得精美得让人不忍心穿,还能剪出线条繁复、构图精细的窗花,让人不忍心往窗上贴。

(4)母亲也曾有袅娜的身姿,即便是在硬冷的石头村路上,也走得柔软温暖。但这个柔美浪漫的身姿,却要负重——上山背粪肥,下山背苞米和谷黍。渐渐地把腰背驼了,把腿背撇了,到了现在,即便是走在平阔的街道上,也蹒跚而瘸,步态老丑,令人惋惜。

(5)她自己打趣道:“怜惜步子,就怜惜不了肚子,身子重了,日子才过得轻松,老天对人是公平的。”

(6)现在的她,虽身姿老丑,却不管不顾地在街上行走,好像回到了年轻的时光。她到建筑工地捡砖头瓦块、破铜烂铁,到商店酒肆门前捡包装盒和啤酒瓶子,且常跟收破烂的小贩计较斤两,眼睛发亮,乐在其中。

(7)儿女们碍于虚荣,纷纷劝阻,说,您腿脚已不灵便了,应该养在家里,却满世界捡,外人见了,会对我们产生质疑。母亲说,正因为腿脚不灵便了,才需要动,这跟年轻时不同,年轻时是为了填乎日子,不得不动,现在是为了心里盈满,乐意动。动一动就满心欢喜,不动反而不自在。

(8)从母亲身上,我似乎懂得了,所谓岁月,就是无论如何都要过的日子,这其中的行止,都是被迫的动作,人不能左右,生活的状态就常出现错位。随着阅历的增长,心灵的深处便多了生命的沧桑之感,即面对生活的种种错位,不再诧异、惊恐,更不再抱怨,而是以豁然的心境泰然处之,如此,人就自在了,从被动的顺应,到主动的顺生,最后进入乐生之地,俗生活也有了佛门禅意。母亲在捡荒中的乐此不疲,或许就有了个中意味。(9)虽然她对此浑然不知,但我知。

(10)儿时的我,即便是瘦小无力,也莫名其妙地觉得强。母亲到山顶的堰田去点种,我也执意地跟去:“有我在,您会省不少力气。”

Lvhui(11)堰田很窄,正容我与母亲并排点种。起初还与母亲保持相同的节奏,愈到后来愈跟不上母亲的步调了,便被母亲远远地甩在身后。母亲回过头来,看着她气喘吁吁的儿子,怜爱地微笑着。但在我眼里,她的笑疑似嘲弄,我便愤怒地追赶。到中午,我感到极端的疲乏,筋骨似被抽去。母亲将干粮摊在地头,我却无一点胃口。这时我看到一只蚂蚁爬进地隙里,呵呵地笑;看到一只小虫在树梢上蠕动,也呵呵地笑。神经有一种莫名的兴奋。(12)“你是累脱了神经了啦。”她说。

(13)待我把下巴笑酸了,眼皮重的再也睁不开了,我极想睡上一觉。

(14)“你就在干草上仰一会儿吧,但千万别睡着了,四月的风还硬哩。”母亲说。

(15)母亲独自点种去了,我依旧在干草上仰着。不让睡,我就仰面望天空。山顶上的天空没有山树的遮蔽,就显得特别空阔。空阔之上,也无一丝云,就蓝得无边无际。一只苍鹰在上边翱翔,虽然不断振翅,却看不出在飞,好像一直就停在那里。(16)再回看母亲——不老的山谷,一片空茫;荷镐而立的一介农妇,相映之下,渺小如蚁,几近虚无。

(17)现在的我,不仅身形伟岸,气壮如牛,而且还得到了许多额外的声名,在外人看来,是有力量、有分量的人了,是可以傲然挺立,纵横左右。但那空阔的天空、苍茫的大地上的生命暗示却从未离我远去。苍鹰之小、人力之微,是无声的天启,让人懂得敬畏,懂得了内敛。(有删改)

8.第2段和第5段如何塑造母亲形象的?请加以分析。(3分)

9.第7、8两段的语言呈现出不同特点,请结合内容加以赏析。(4分)10.全文绕“错位”进行构思,新颗独特,请结合内容加以赏析,(4分)11.评析本文所表达的思想的意义,(4分)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14题。(8分)

从军行(唐)崔国辅

塞北胡宿下,营州索兵救。夜里倫道行,将军马亦瘦。刀光照寒月,阵色明如昼。传闻贼满山,已共前锋斗。

【注】营州:唐代州名,北接契丹。の偷道行:秘密行军,12.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从对仗的情况看,本诗不是一首律诗。R.从诗歌的内容看,本诗是一首边塞诗。

C.“将军马亦瘦”句写粮草耗尽而战马变瘦。D.“刀光照寒月”句写刀光与月光交相辉映。3.以下评价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2分)

A.慷慨激昂 B.清新流畅 C.深沉含蓄 D.刚劲凝练

14.扣住“传闻”二字,赏析“传闻贼满山,已共前锋斗”两句(4分)

Lvhui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5-20。(18分)

周鼎传

公讳鼎,字实甫,自为童子时即以言动自持,趋立多中礼。早岁善属文,补邑诸生,坚意嗜读,贯综今古,而范诸先行,常倾其伦辈。

葵丑,成进士,为晋宁司理。居官廉正,吏惮其守,一切馈遗不敢入。治狱多平反,即疑案滞讼,一讯辄得其情。老胥巨猾皆咋舌退,周敢鬻法以上下其间。时有巡盐使者送犯拘罪,公讯无实,辄释之。其公方不阿类如此。

典试山东,持鉴朗察,所得皆知名士。方在闱中,薛韩城时为莱郡司理,手一卷力荐之。公视其文疵谬不可入穀.比至再,乃与同事者搜阅得一卷,共为击节,及发牍,为郝君名晋者,实宿寒名士。既复捷去,公方以得人为慰。

以左布政使调巡嘉湖,湖地剧难治,又多势家豪仆,飞舸肆掠,略无所忌。公一日过乌镇,见拥噪千人,号泣震远迩。询之,日:“朱家奴掠人也,立捕两奴及舟械至奴犹称相国从者意不下。公弗顾,益尽法惩之,民距跃称快。自是豪强屏息,终公之任,无敢暴掠为非。

公孝友出于至性,廉于其身,而处人唯恐不厚。与人相接。无贫富长幼皆整容礼之。或人有非理之请,虽亲厚必直辞拒之,不妄徇也。其在任时,戚属间有所欲言,公对庄语,多意沮而寝。居家垂二十年,敦伦赈乏,居德正俗,不出户庭而系天下之望,人以比之范文正云。(节选自《孙光祀集》)

【注】入穀:合乎程式和标准。

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1)常倾其伦辈()(2)居家垂二十年()

16.为下列句中却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1)自是豪强屏息

A.屏住呼吸B.收敛行迹C.退避迁徙D.抑止打压(2)多意阻而寝

A.睡觉 B.丑陋 C.隐蔽 D.停止

17.弟の段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A.立捕两奴/及舟械至奴/犹称相国/从者意不下 B.立捕两奴及舟/械至/奴犹称相国/从者意不下 C.立捕两奴/及舟械至/奴犹称相因从者/意不下 D,立捕两奴及舟/械至奴/犹称相国从者/意不下 18.把第段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与人相接,无贫富长幼皆整容礼之。或人有非理之请,虽亲厚必直辞拒之,不妄徇也。

19,分析第段画线部分描述“吏”“胥”的作用,(4分)

20.第“驳拒谬文”和“搜得佳作”分别反映了周鼎________和_______的持点(2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一25题。(13分)

心源亭记(明)李 贤

Lvhui 邓1之儒学,在古城巽隅2,规制宏敞,殿后曰“明伦堂”。堂前道中一井,其水湛然以清,有司作亭其上,御史项君题之曰“心源”。州守崔君富谓予郡人也,请记之。

噫!旨,心源之名,亭也!夫源者,井内之泉也,而必冠之以心者,何哉?湛然以清者,水之本体也。苟终日荡之,未有不浊者也。虚灵不昩者,心之本体也。苟私欲蔽之,未有不昏者也。水之荡而浊者,有时静焉,则本体之清于是乎出矣。心之蔽而昏者,有时静焉,则本体之明于是乎在矣。甚矣,水之清濁有似于人心之昏明也。

清而明者莫不皆由乎静,浊而昏者,莫不皆由乎动,然水之浊者,静则清矣,初无用力于其间。而心之明者,虽由乎静,必有主敬之功焉,此心之明德,无或昏也。故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3而已矣。

或曰:项君名亭之意,果出于此乎?曰:不可得而知也。据心源之名而推心源之理如此。然项君之意,虽不可知,要之不出此理之外也、于是乎记。

【注】1邓:地名。邓州 2巽隅:东南角 3放心:丧失了的善良之心。21.可填入第段方框处的虚词是()。(1分 A.哉 B.也 C.焉 D.耳

22.对第一段理解不正确是一项是()(2分)A.高大宽敞的邓州官学坐落于古城的东南角。B.殿后通往明伦堂的道路上有一口清澈的井。C.御史将当地官员继建的并亭命名为“心源”。D.州守崔官吩咐李贽的同乡去邀请李贽作记。

23.对文中“心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性清明的心源,会因为被个人欲望蒙蔽而变混浊。B.变得混浊的心源,可以通过适当的方法来恢复本性。C.寻找丧失了的善良之心,其实就是寻找清明的心源。D.“学问之道”在与让位道德不昏昧,进而让心源清明。

24.下面的句子是文中的原话,把它放回到文本中,合理的位置是().(3分)

居是学者,“心”之名,宁不惕然有所警哉?

A.第段末尾 B.第段末尾 C.第段末尾D.第段末尾

25.第段的论述在第段的基础上推进了一层,请加以分析。(4分)

三 写作 70分

26.生活中,人们不仅关注自身的需要,也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这种“被需要”的心态普遍存在。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6.上海高考二模语文试题(完整版) 篇六

(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6分)

从简朴到简约

冯骥才

①在北欧 ,尤其是奥斯陆的大街上,你会感到城市有一种非常舒服的整体性。它没有历史与现代的断裂与分离,而是和谐地浑然一体。这不仅是建筑外部,连建筑内部乃至家具风格也是一样。你在他们的博物馆里看到那种传统生活中纯朴的直线、那种很少人文雕琢的简洁、那种木头柔韧的材 质与本色的生态美,也鲜明地在他们现代的生活中被使用着、表现着、享受着。

②今天的他们依旧喜欢用新鲜的原木把屋顶装饰得像昔时的农舍,喜欢木头立柱,喜欢没有花纹雕饰的桌椅,喜欢用光洁的木板组合起来的衣柜与书架;但这不是不动脑子地去模仿传统,而是加进去一种后工业时代崇尚的简约美与现代科技能力,包括精细的切割与抛光的技术,而使其成为现代审美中一种自己文化主体元素。

③它给我十分深刻的印象是,他们已经成功地将自己即北欧传统审美的简朴转化为现代审美的简约。审美是文化中深层的要素。他们已经完成了自己的现代文化。

④北欧人这种从传统到现代的审美转型,是有历史文化优势的。首先它们的历史较为单纯,没有太多的文化的更迭;再有是地处偏远,距离几个重要的欧洲文化中心如佛罗伦萨、巴黎、法兰克福等都较远,源自这些中心的一些重大的文化思潮,如同发生地震的震中,到了北欧影响就大大减弱。比如崛起于17世纪意大利的巴洛克文化,那种跃动的曲线、华丽的图案以及流光溢彩,在巴黎和维也纳几乎沉迷了二百年,弥漫了整个朝野。但对北欧的文化及其审美影响却甚微。在北欧人的审美中几乎找不到巴洛克的文化成分。没有过深过重的人文积淀,反而使北欧较轻松地找到自己在现代文明中的文化位置。

⑤比较起来,中国就麻烦多了。自汉唐以来,中原汉文化的审美似乎一贯而下。特别是明代的审美雍容大气、敦厚沉静,从中可 以清晰看到汉之博大与唐之沉雄。然而到了清代,入主中原的满族皇帝们对生活文化表面化奢华的欲求,驱使整个社会的审美发生变异。特别是乾隆盛世,审美的繁缛与炫富感走到极致,完全脱离传统审美的厚重与含蓄。可是到了清代中期之后,国力的衰败便使这种奢华的追求无法企及而日渐粗鄙,审美能力和审美标准遭到破坏。此后则是外来文化的冲击,到了“不爱红装爱武装”年代,国民的美育和审美品格已不被提倡。当整个社会由传统的农耕社会转向现代的工业社会时,我们已经无所依据和无所凭借。社会审美像没头苍蝇乱撞。或是呆头呆脑地仿古,或是跟着洋人亦步亦趋地作“现代秀”。如何在审美上从传统向现代过渡,成了当代文化的大难题之一。没有现代审美,也就谈不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文化。

⑥再看看北欧人。看似他的传统的横平竖直和很少雕琢,极容易与现代工业审美结合,其实不然。比方,他们与德国人不同。有着重工业传统的德国人更喜欢用钢铁作为建筑与器物的材料。北欧人则坚持使用他们传统的木头。在这些森林茂密、盛产木材的国家里,他们在温暖的木屋里,使用木头造床、桌椅、盆罐、勺子和笔杆来生活。木的文化深入到他们的骨头里。今天他们依旧坚持使用这种具有亲切感的材质,而且决不刷漆,凸显木头的本色与气息。这样,木头本身的质感与色泽,已成为北欧人简约的现代审美的元素了。如果说德国人的现代审美多一些冷峻,他们则多一些亲和。

⑦北欧人从传统到现代的审美过渡,不是听凭自然稀里糊涂地完成的。我想它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经过知识界,即建筑界、艺术界、设计师等长期的创造性的努力与探索。瑞典是崇尚发明和设计的国家。瑞典朋友告诉我,他们在使用自己的传统元素时,要做认真的考察和研究,决不草率。在这一点,看看瑞典人的家居装饰的连锁店“宜家”里的各种物品就会一清二楚。另一方面是公众的认可。没有公众认可,就不会成为集体审美。只有成为集体审美,才是一种时代的文化特质。

⑧然而,这公众的认可需要全社会有着现代审美的要求,需要整个社会具有较高的审美素质与文化水准,这就必须要有美育教育,可是我们至今还没有把美育列入素质教育。还有,知识界的努力是重要的关键。如果我们只去克隆舶来的“现代”,或者在传统中找卖点,我们自己的现代审美则无法建立起来。我很欣赏奥运会中的中国印、祥云和开幕式中“画卷”的设计,这是一种积极和精心的努力。当然,还嫌太少,还只是在设计范畴的个别成功的范例,更大的文化问题是我们的现代审美。而这 种时代审美是不会自动转换与完成的。如果现代文化建立不起来,留下的空白一定会被商业文化所占据,就像当前充斥我们社会的粗鄙又浮躁的“暴发户审美”。

⑨在这一点上,北欧人会不会给我们一些启示呢?

1.第①段加点词“整体性”在文中的意思是

。(2分)

2.简析第④段列举“巴洛克文化”的目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下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北欧人坚持使用传统的木头并逐渐形成简约的审美元素,使他们不受现代工业审美的影响。

B.“社会审美像没头苍蝇乱撞”写出了中国社会审美标准被破坏后无所依据和无所凭借的状况。

C.中国印、祥云和 “画卷”的设计成功,表明知识界在提高公众审美水平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D.商业化的“暴发户审美”充斥社会的原因在于我们尚未建立融合传统与现代审美的现代文化。

4.第⑤段中说“如何在审美上从传统向现代过渡,成了当代文化的大难题之一”,原因是:(3分)

(1)

(2) [来源:学|科|网](3)

5.对文章的结构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6.根据全文,北欧人从传统审美到现代审美的成功转型,可以给我们哪些启示?(4分)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21分)

那一滴挤疼了大海的眼泪

朱成玉

①一滴水,无法挤疼大海,一滴眼泪,却会!

②有一次,母亲在午睡时做了一个梦,梦到我掉进了井里,旁边一大帮人,却没有人去救。母亲赶到了,毫不犹豫地跳进去救我,把我救上来,自己却死过去了。她隐隐地听到人们说:“只有当妈的才能这样啊,把孩子救上来,自己却死过去了。”

③母亲在睡梦中惊醒,她感到这个梦很不吉利,眼皮也不停地跳,她担心我会发生什么事情,迫不及待地给我打电话,可是我在午睡的时候有关机的习惯,母亲就一遍一遍地打,一直打了两个小时,我才开机。

④电话通了的时候,母亲在那边孩子一样“哇”地一声哭了起来。听完母亲诉说的那个梦,我深深地自责起来。对于母亲来说,无法和孩子联系的这两个小时,是多么漫长。

⑤母亲叮嘱我最近要多注意点儿安全,又一再地安慰我,说梦都是反的,梦见灾难就证明平安,没事的。

⑥这就是母爱吧。她宁愿相信一个不真实的梦,并陷进自己假设的劫难里,难以自拔。

⑦从那以后,我不再轻易地关机,因为我怕母亲再做那样可怕的梦。

⑧那一声“惊天动地”的哭泣,着实把我吓了一跳,我分明看到了在哭泣声后尾随而来的那滴眼泪,浑浊、咸涩,却又那么晶莹、甘甜。

⑨看过一篇文章,说一个失去老伴的父亲,内心充满了悲伤,可是他又不得不在儿女们面前装出笑脸,免得让孩子们替他担心。后来,儿女们发现父亲喜欢上了吃洋葱,他总是一个人在厨房里默默地剥洋葱,眼里满是泪水。孩子们问起的时候,他说是洋葱太辣。其实他是在找一个借口流泪,给心底的悲伤找一个流淌的出口。

⑩有一种男人,宁可忍耐野火把心烧焦,也不会让火星溅到爱人的发梢。有一种男人,心里藏着一个重洋,流出来,却只有一颗泪珠!

11我的父亲也是个刚强的父亲,我见过他唯一的一次流泪也是因为我。

12那个秋天,我被一个发了疯的酒鬼连刺了四刀,多亏好心的邻居相救,才得以保住性命。在重症监护室里三天三夜昏迷不醒,醒来第一眼,我就看到了父亲。而当看到我终于醒来,父亲的一滴泪重重地砸到我的脸上,继而转身向外狂奔,语无伦次地对亲人们喊着:“孩儿醒了,孩儿醒了……”

13后来我才知道,当听说了我的遭遇,正在田地里干活儿的父亲风尘仆仆地从老家赶来,竟然连衣服都没来得及换,上面满是泥点子和汗渍的酸味。母亲哭了一道儿,他训斥了一道儿,“你嚎丧个啥儿,儿子没事儿也被你嚎出事儿了。”话虽如此说,心里早已七上八下地没了谱儿。

14父亲,这个刚强了一辈子的汉子,天灾令他颗粒无收时没流过一滴泪,上山砍伐木头被大树压断了腿时没流过一滴泪,听说我出事儿时没流过一滴泪……在确认我醒了,重新活了过来的时候,终于哭了一次。那一滴砸在我脸上的泪水里面,蓄着父亲满满60多年的沧桑。

15现代舞之母邓肯的一生充满了太多的悲凉,一天之内,她的一双儿女就被汽车送葬于 莱茵河中。她在自传里悲伤地写道:“在人的一生中,母亲的哭声只有两次是听不到的――一次在出生前,一次在死亡后。当我握着他们冰凉的小手时,他们却再也不会握我的手了。我哭了,这哭声与生他们时的哭声一模一样。一个是极度喜悦时的哭声,一个是极度悲伤时的哭声,为什么会一样呢?我不知道为什么,可我清楚这哭声真的是一样的。在茫茫人世间,是不是只有一种伟大的哭声,孕育生命的母亲的哭声,既能包含忧伤、疼痛,又能包含欢乐、狂喜呢?”

16一滴水,无法挤疼大海,一滴眼泪,却会!因为那一滴滴眼泪里面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情感的风暴。

7.母亲在梦见儿子落井后惶恐不安,后来又说梦都是 反的,如何理解母亲言行上的矛盾?(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简析第⑩段在文中结构上的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第12段画线句中“砸”字有何妙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对文章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6分)

A.第⑥段写母亲“陷进自己假设的劫难里,难以自拔”,主要表现了母亲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

B.第⑧段写儿子想象母亲的眼泪“晶莹、甘甜”,表达了儿子对至纯至真的母爱的深切感受。

C.第13段写父亲对母亲的训斥,看似反常,实际上反映了父亲忧心如焚、焦躁不安的心情。

D.第14段“沧桑”一词,意蕴丰富,既指父亲生活上饱经磨难,又指父亲情感上历经波折。

E.本文先虚写母亲的眼泪,再实写父亲的眼泪,以虚衬实,有力地突出了父爱的博大与深沉。

F.本文构思精巧,合理运用联想和想 象,感情真挚,字里行间充满着对父母之爱的热烈歌颂。

11.第15段写现代舞之母邓肯的悲情故事和悲伤诉说,有何用意?(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评析第16段画线句在全文的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默写。(6分) 【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3.(1)转朱阁, ,照无眠。(苏轼《水调歌头》)

(2) ,留恋处,兰舟催发。(柳永《雨霖铃》) [来源:Zxxk.Com]

(3)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孟子《鱼我所欲也》)

(4)天朗气清, 。(王羲之《兰亭集序》)

(5)去年今日此门中, 。(崔护《题都城南庄》)

(6)学然后知不足, 。(《礼记》)

(7) ,佳木秀而繁阴。(欧阳修《醉翁亭记》)

(8) ,唇亡齿寒。(《尚书》)

(四)阅读下面的词,完成第14-16题。(8分)

鹧鸪天 惜别

严仁

一曲危弦①断客肠。津桥捩转牙樯②。江心云带蒲帆重,楼上风吹粉泪香。

瑶草碧,柳芽黄。载将离恨过潇湘。请君看取东流水,方识人间别意长。

【注释】①一曲危弦:弹奏一曲。危:高。弦:泛指乐器。②捩(lièduò):扭转船舵。牙樯:饰以象牙的帆樯。

14.从字数看,本词属于 。(1分)

15.下列对本词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3分)

A.首句写楼上别筵的情景,宴席将散,一曲哀弦,愁肠欲断,给全篇定下了伤感的基调。

B.整个上阕按照将别、正别、已别的顺序展开,词意层层推进,惜别离恨之情渐行渐浓。

C.下阕借瑶草和柳芽两个意象组合,点明送别的时节,并以美好的春景,反衬离恨之重。

D.结句以悠悠东流水喻绵绵别离情,与李白“古来万事东流水”的诗意有异曲同工之妙。

16.从空间转换的角度,对词中画线句子写一段赏析文字。(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7分)

泗滨美石

泗水之滨多美石。孟尝君为薛公,使使者求之以币。泗滨之人问曰:“君用是奚为哉?”使者对曰:“吾君封于薛,将崇宗庙之祀,制雅乐焉,微君之石,无以为之磬。使隶人敬请于下执事,惟君图之。”泗滨人大喜,告于其父老,斋戒肃使者,以车十乘致石于孟尝君。孟尝君馆泗滨人而置石于外朝。

他日下宫之b阙①,孟尝君命以其石为之。泗滨人辞诸孟尝君曰:“下邑之石,天生而地成之。昔日禹平水土,命后夔②取而荐之郊庙,以谐八音,众声依之,任土作贡,定为方物③,要之明神,不敢亵也。君命使者来求于下邑曰:‘以崇宗庙之祀’,下邑之人畏君之威,不敢不供,斋戒肃使者致于君。君以置诸外朝,未有定命,不敢以请。今闻诸馆人曰‘将以为下宫之b’,臣实不敢闻。”弗谢而走。诸侯之客闻之皆去。

于是秦与楚合谋伐齐。孟尝君大恐,命驾趋谢客,亲御泗滨人,迎石登诸庙,以为磬。诸侯之客闻之皆来,秦、楚之兵亦解。

君子曰:“国君之举不可以不慎也,如是哉!孟尝君失信于一石,天下之人疾之,而况得罪于贤士哉!虽然,孟尝君亦能补过者也。齐国复强不亦宜乎?” (选自明朝刘基《郁离子》)

【注释】①b,同“”,承垫宫柱的脚石。阙,通“缺”。②后夔,人名,相传为舜掌乐之官。③方物,可贡的地方特产。

17. 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

(1)微君之石( ) (2)惟君图之( )

(3)孟尝君馆泗滨人( ) (4)天下之人疾之( )

18. 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使隶人敬请于下执事 而君幸于赵王

B.孟尝君命以其石为之 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C.命后夔取而荐之郊庙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D.将以为下宫之b 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19.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斋戒肃使者,以车十乘致石于孟尝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命驾趋谢客,亲御泗滨人,迎石登诸庙,以为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泗滨人“弗谢而走”的原因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 根据文章内容,简要评价孟尝君。(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2分)

画树法

①凡画山水,林木当先,峰峦居后。峰峦者,山之骨骼;林木者,山之眉目。未见骨骼先见眉目,故林木须要精彩。譬诸人形骨骼匀停,而眉目俗恶,乌得成佳士?譬诸军旅前锋不扬,何以张后队?故古人未练石先练树。

②况山林非园林可比:园林木植栽培修理,梃干端直,枝叶葱茂,故绘之者易;山林木植,深岩无主,听其荒滋,小者Gá伲大者m瘼冢不凿其真,无伤其直,阴森径,响挂空潭,云栖之,露袭之,纵横而出,无不顺适其性,克全其天,故绘之者难。夫惟胸涤尘埃,气消烟火,操笔如在深山,居处如同野壑,松风在耳,林影弥窗,抒腕探取,方得其神。否则虽绘其形,如园林之木植,不能得其天然之野态。

③且树法非石法可比 :石有皴擦点染,犹可藏拙;树则筋骨毕露,少有背逆,人即见之。故绘之者必用笔法,或用钉头鼠尾,或用蜂腰鹤膝,务要遒劲,一笔数顿即成梃干,不可回护。一笔要当一笔用,如一笔气力不到则败矣。一笔败则通身减色,而烟火市气由是而出。子其慎之!

(节选自清朝布颜图《学画心法问答》)

【注释】①G(bēi quān),杯子。②m(cuán wán),山耸立的样子。

22.第①段中画线句对阐明事理有何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根据第②段,用自己的话说明画山林树木之难的原因。(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郑板桥画竹主张“意在笔先”,本文哪句话与其有相通之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下列句子不是写“画树法”的一项是( )。(3分)

A.不凿其真,无伤其直 B. 胸涤尘埃,气消烟火

C.或用钉头鼠尾,或用蜂腰鹤膝 D. 一笔数顿即成梃干,不可回护

26.本文谈“画树法”,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根据要求,写一篇作文。

当你作决定时,更需要接受别人的意见还是坚持自己的见解?请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7.上海高考英语试题 篇七

一、上海高考英语试卷的特点

1. 大力改革是焦点

从试卷结构来看,今年的高考英语试卷除了把握住原有的试题难度和各语篇之间的坡度之外,对部分题型作了较大变革。题型的改变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语法知识由单项选择题改为在两段语篇中留空,让学生根据文意与语法知识在空格处填上恰当的词,或者根据所给单词写出恰当的形式,分值不变;二是去除了原阅读材料Section D中给文章段落配标题的部分。分值的微调体现在词汇由9分增加到10分(增加一题),阅读材料Section B由22分增加到24分(增加一题),翻译由20分增加到22分(题量不变)。

最显著的变化是语法题从原有的选择题转变为填空题。这一变化使考查要点从对语法知识点的理解转移到对语法知识的运用,同时消除了学生在做选择题时可能出现的随机猜测的可能性,降低投机性的同时真正考查学生对语法知识的掌握水平。此外,两篇语篇在难度上梯度明显。第一篇语言简单,考查知识点较集中,分别为连词4题、非谓语3题、动词时态1题。学生完成这一篇没有太大难度。相较而言,第二篇语篇无论从文章长度还是词汇量都超越第一篇,并且考查知识点丰富,八个填空八个点,分别为冠词、被动语态、连词、代词、形容词比较级、动词时态、非谓语和介词,几乎覆盖了高中阶段语法知识的各个方面,对于学生语法知识体系的完整度提出不小要求,全部回答正确有一定难度。语法与阅读相结合的考查形式说明单一语法知识的训练已经不能满足考查要求,而应转变为综合语法训练。另外,相比选择题可以在题干和选项上设置各种“花式”考法。语篇式的语法考核方式由于受到语篇本身语言的限制,降低了偏题怪题出现的可能性,有望改变目前语法教学中可能存在的过繁、过细、过度的现象,更能体现上海高考英语试卷弱化语言形式,强调“基础、常见、实用”的原则。

综上所述,词汇、翻译分值的增加顺应了近年来学生英语水平提升的趋势,对学生的这两项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尤其是翻译部分,分值的增加使得考查点更加细化,要求考生具备更扎实的基本功。

2. 回归基础是要点

2013年的上海高考英语试卷阅读部分语篇难度较大,词汇部分更是考查了一词多义等学生掌握较薄弱的点,对学生提出了较大挑战。而今年的高考试卷实现了对基础知识的回归,同时又覆盖到了平时易被学生忽略的知识点。比如,语法第34题考查equip的被动语态,不少学生没有双写。语法第37题考查appropriate的比较级,但遗憾的是,部分学生不了解这个单词的词性,以为是动词。词汇题的考查并未超出《高考英语词汇手册》的范围,但所选取的个别单词却直击了学生的弱点。如impose一词尽管在词汇手册中出现,但平时使用不多,导致学生对该词的词义和用法比较陌生。又如翻译题第4题中,for fear这一结构对不少学生来说显得陌生,导致了大量的失分,但事实上该结构是一个必须要掌握的知识点,只是由于在教材中出现频率较低而容易被师生忽视。

3. 语言运用是难点

今年的高考试卷注重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考核,对能力要求指向明确。以今年上海高考英语试卷的作文题为例,其话题贴近生活,每个学生都能有话可说,可真要写好却是不易。因为作文品质的高低一方面与学生的语言品质密切相关,另一方面与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有关。如阅读第73题,要求学生在读懂程序流程图后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实现知识的迁移。又如阅读第81题中,要求学生既能寻找到“good business”在文中的指代对象,又能找到合适的动词进行搭配以保证回答在语法上也正确,考查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再如听力第24题中,要求学生根据所听到的内容,用三个单词概括“What is the key to critical thinking?”而听力材料中所给出的是“keep asking yourself questions”。这样一个小小的语言表达的转化却让不少学生犯了难,不知如何是好,在回答中错误百出。可见,语言的输出和运用是考试的难点所在,但如果能在这个方面狠下苦工夫,难点就能转化为得高分的突破点。

4. 视野开阔是亮点

今年的试卷选材新颖,题材广泛,涉及的主题有批评性思维、健康研究、新型社区、动物世界、语言发展、健康食品标识、虚拟世界、企业社会责任等;体裁多样,有对话、新闻稿、应用文、科学研究报道、论述文等;语言地道,选取原版素材作为考试原材料,使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进行测试,保证了测试的公平性与客观性。如听力第6题,听力文本中的“It can't hurt to ask.”这是英语国家的人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语,而对于第二语言的学习者来说却相对陌生。对于学生来说,在不熟悉这一表达的前提下,想要正确获取这一信息并且进而作出合理的隐含义推测,难度不小。今年的阅读B篇也让人眼前一亮,程序流程图的体裁出现在高考中尚属首次,具有非常鲜明的时代感。也反映了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工具,应该更加突出其实用性,并可与其他学科知识交叉渗透,实现跨学科知识整合。这也为英语阅读教学指明了一个新方向。

二、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1. 夯实基础扫盲点,与时俱进求新意

基础知识的考查是高考试卷的主体。对于词汇、语法教学应该做到全面覆盖、重点突出,确保学生知识结构的完整。做到这一点应以两本书为依据,即“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同时还要用好“词汇手册”。教师在词汇教学中应该改变灌输式的语言点输入,通过创设使用语言的环境,以及设置合理的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内化知识,使词汇真正“活”起来。

此外,语言本身是在不断发展的,教师也可以通过适时介绍词汇的新语义、新用法来吸引学生兴趣,并且感性地理解单词的词义来自语境,一词多义是单词的重要特点。比如,“I'11 friend you at Weibo.”这里的“friend”就是一个动词,意为“加好友”。同时要指出的是,学生的语言水平是螺旋式上升的,因此针对基础知识的教学也应该循序渐进,并且通过适当重复来强化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

2. 教学材料涉猎广,文化素养要提高

文化与情感是语言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学生应该具备较强的跨文化意识,这种意识应该渗透在语言教学的各个方面。以阅读教学为例,阅读教学要改变把语篇当做语言点载体,讲完生词就算讲完文章的传统教学模式,应该围绕具体阅读能力的培养展开教学,如引导学生学会归纳主旨大意,判断作者观点态度,分析长难句,推测隐含意思等。同时,教师还应深入挖掘文章内涵,从传授语言过渡到传授文化。英语阅读不只是做选择题,更应该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合理布置阅读任务,同时精读与泛读相结合。选材上应尽可能补充原版材料,使学生品味到鲜活的语言,进一步感受英语的魅力。

此外,文化背景输入对于做好听力题也至关重要。高考听力部分语言鲜活,题材广泛,良好的背景知识能让学生迅速进入状态,抓住材料内容。在日常的听力训练中,教师不应局限于高考题型和材料,可以通过听力网站、手机APP等渠道收集适合学生的听力材料让学生练习,还可以通过主题分类的听力练习,让学生熟悉、积累相关的词汇,全面提高听的能力。

3. 能力训练见高度,学习过程要优化

8.2007年高考英语试题分析 篇八

全国卷I分析

听力

首先,将2007年全国卷I所考听力题型进行归纳,如下表: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今年高考听力还是以细节信息题为主。同时,与往年全国卷I相比,数字题比例在下降,但原因题的比例却在上升。而这几类题型除了推断题,都在考查考生准确把握细节的能力。所以,平时练习听力时,大家一定要着重培养对重要信息的敏感度;做题时,必须在听录音前阅读题目。

单项选择

近三年全国卷I单项选择题所考查语法项目的详细分布表: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单项选择题基本上涵盖了高中阶段所学的所有语法点。不过,动词时态和语态、非谓语动词、情景交际等语法项目基本是每年的考查热点。所以说,在高三复习的时候,必须把语法基础打扎实,在这个基础上,强化一些重点的语法项目。另外,现在的单项选择题更多的是在一定的语境中考查某个语法点,很少单纯考语法。下面我们就给大家介绍几道全国卷I中的经典试题。

25. — The last one ________ pays the meal.

— Agreed!

A. arrivedB. arrives

C. to arrive D. arriving

【解析】解此题,我们需要先分析这个句子的结构,找出它的主、谓、宾。主语很明显是the last one,但谓语呢?我们根据句意判断:最后到的那个人埋单。所以谓语是pays。这就说明空格处应该是一个非谓语结构,排除B。再来看其余三个选项,此时就需要结合语境考虑了。对话中的场景比较可能是这样的:一群人在酒店门口等人吃饭时,开玩笑说:“来得最晚的负责埋单。”这就表明在对话时,应该还有人没到,自然“the last one”的arrive动作尚未发生,用不定式,选C。

27. — How's your tour around the North Lake? Is it beautiful?

— It ______ be, but it is now heavily polluted.

A. willB. wouldC. shouldD. must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情态动词,解题时更需要理解语境。很显然是两个人谈论旅游的情况,一个人问“North Lake漂亮吗?”被问的人回答说“……,但现在被严重污染了。”一个but表明关系转折,那就说前半句应该是“原本是漂亮的”或“本来应该是漂亮的”。结合选项,只能选C。

30. Does this meal cost $50? I ______ something far better than this!

A. prefer B. expect C. suggest D. suppose

【解析】这道题给出四个选项意思十分相近,都有“喜欢,想要”的意思,所以解题的关键是结合题意区别这四个选项。Prefer的意思是“更喜欢,宁愿”,用于对几种不同情况做出选择,而这里表示的意思是觉得50元钱应该吃到比现在上的菜更好的食物,排除;expect有“盼望、希望”的意思,同时,在口语中,还有“料想、认为”的意思,用于此处,十分适合;suggest表示的是“建议”,此处明显不合适,排除;suppose表示“猜想”,但按常理应该是还没看到东西才猜想,不符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方向解读:上面这三个比较典型的例题,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单选题的一些重点考查内容,如: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找出句子的主干;理解对话的语境,将语法点融入语境中进行考查(全国卷I中的25、26、27、29、31等题也需要理解语境后作答);结合句意,辨析近义词(组)。

完形填空

今年全国卷I的完形填空难度不大。

全国卷I的完形填空一直选用记叙文,今年也不例外。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位女孩与一群野天鹅的感人故事:小女孩无意中在湖边拾到一些天鹅蛋,并把它们带回了家,还全部成功孵化出了小天鹅。小天鹅们把小女孩当成了妈妈,小女孩可以领着小天鹅到处走动,但却无法教它们飞翔。于是就请她的父亲做了一架小飞机,最终教会了它们飞翔。文章故事情节简单,容易理解。

高考英语完形填空的设空方式会直接影响到题目的难易度,一般来说,首句是理解文章的关键,是不会设空的。今年也遵循这个惯例,所以,没有对理解文章设置障碍。

在题目设置上,所有的题目均为细节理解题,完全可以通过一句话或设题点附近的两三句话找到答案。考查内容方面则主要为:语法、词汇知识以及理解文章的能力。下面,我们就这三大考点,分别举例。

1、 固定搭配

Several days40the eggs broke and the baby geese came into the 41 .

40. A. ago B. out C. laterD. long

【解析】这其实是一道语法题。整篇文章的时态是过去时,在过去时中,表示“几天后”,我们只能用several days later,选C。

2、 理解文章,根据意思进行选择

这一类型主要是根据上下文的句子进行选择。

Geese are known to take the first living thing they see as their mother.42, to these young geese, the girl was their mother.

42. A. ButB. AlsoC. Thus D. Still

【解析】根据上下文,前句讲:小天鹅把它们看到的第一样活物当作自己的妈妈。后句讲:那个女孩就被它们当成了自己的妈妈。这两句明显是因果关系,选C。

Caring about 49safety, the father decided to pilot the plane himself.

49. A. hisB. herC. their D. its

【解析】根据后面讲爸爸决定自己驾驶飞机,是由于考虑到某个人的安全。但全文只出现两个人——爸爸和小女孩。爸爸决定去驾驶飞机,自然考虑的不是自己的安全,只能是小女孩,选B。

3、词汇知识,特别是近义词的辨析

虽然今年的完形填空并没怎么涉及近义词的辨析,但却是一个重要考点,主要考查的是辨析近义词和近义词组。大家平常要注意多积累这方面的内容。

阅读理解

A篇:一篇记叙文,讲述的是一个贫困家庭自

行车被盗,得到陌生人帮助的故事。这篇文章基本上没有什么生词,比较容易把握。设题上,56、58、59均为细节题,57为推理题。

56. Why was the bike so important to the couple?

A. The man's job was bike racing.

B. It was their only possession.

C. It was a nice Kona 18 speed.

D. They used it for work and daily life.

【解析】由于文章中讲到“The bike, a black Kona 18 speed, was our only transport. Trevor used it to get to work, putting in 60-hour weeks to support his young family. And the bike was also used to get groceries, saving us from having to walk long distances from where we live.” 所以,很明显,D是最佳选项。做此类题(56、58、59)应该回到原文,寻找相关内容,通过细节定位来解答。

57. We can infer from the text that _________.

A. the couple worked 60 hours a week

B. people were busy before Christmas

C. the stranger brought over the bike

D. life was hard for the young family

【解析】这是一道推理题,我们一般采用排除法来做。A项,文章中只有说到husband每周工作60小时,并没有说wife的工作情况,排除;B项,文章中根本没有讲到,排除;C项是文中讲到的内容,自然不属于推理得出的,排除;D项根据文中说的家里只有一辆自行车,可以推断出生活比较困难,选D。推理题的干扰项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像这道题A、B两项的胡乱推理;另一类就是像C项这样对原文内容的复述。抓住这两大特点正是排除推理题中干扰项的一个好办法。

B篇:一篇科技类的说明文。讲的是各类生物

的饮食选择。从题目设置上看,60是推断题,61、62是细节题,63是主旨题。

63. We can learn from the last paragraph that ______________.

A. food is chosen for a good reason

B. French and British food is good

C. some people have few choices of food

D. some people care little about healthy diet

【解析】这道题要求考生根据最后一段来进行归纳。最后一段主要讲的是人类不好的饮食习惯,所以各选项中,D最佳。解主旨题要将最主要的意思作为答案,切忌以偏概全。

C篇:一篇记叙文,主要讲述的是在多子女家

庭中,母亲与单个孩子独处的好处。设题方面,64是主旨大意题,65、66均为细节题,67是推理题。

64. What is the text mainly about?

A. The experience of the only child being with mother.

B. The advantage of spending time with one child at a time.

C. The happy life of two families.

D. The basic needs of children.

【解析】A项是典型的以偏概全的错误。文章的确讲到了一个孩子和妈妈独处的经历,但是这并不是文章最核心的内容。文章最核心的内容应该是独处的好处,全文后几段都在着重讲述这个道理。故选B。

D篇:一篇人物传记类的文章,讲述的是一个

名叫Ralph W. Tyler的人的故事。题目设置上,68、70、71均为细节题,69为词汇题。

69. The words "hooked on teaching" underlined in Paragraph 2 probably mean _______.

A. attracted to teaching

B. tired of teaching

C. satisfied with teaching

D. unhappy about teaching

【解析】这是一道词汇题,首先,我们回到原文第二段找到划线词组的出处:Born in Chicago in 1902, brought up and schooled in Nebraska, the 19-year-old college graduate Ralph Tyler became hooked on teaching while teaching as a science teacher in South Dakota and changed his major from medicine to education. 后面讲到,他将自己的专业从药学调整到教育学,那说明,当他第一次当老师的时候,他就喜欢上或者说被教育吸引了。做词汇题主要是从前后文找出相关信息。

E篇:一篇科技类说明文,主要讲述了Daylight

Saving Time(DST)制度。题目设置上,72、73、74均为细节题,75为主旨大意题。

73. According to the text, which state was the last to use DST?

A. Victoria. B. Queensland.

C. South Australia. D. New South Wales.

【解析】解这道题需要综合文中出现的所有信息。根据文中“In 1972, New South Wales, South Australia and Victoria joined Tasmania for regular daylight saving, but Queensland did not do so until 1989”这条信息,答案一目了然,选B。

75. What do we know about the use of DST from the last paragraph?

A. There exist some undesirable effects.

B. It helps little to save energy.

C. It brings about longer working days.

D. Radio and TV programs become different.

【解析】最后一段讲述的是在交通运输和其他社会活动方面,由于DST的不同而造成的一些严重问题。所以,这里A项是最佳答案。其实解一段或者全文的主旨大意题,关键在于抓该段的首句和尾句或全文的首段末段。

短文改错

今年的短文改错,改错的对象还是传统的类似学生习作的文章,考查的还是那些常考的考点:固定搭配、代词、时态、单复数、连词、介词、冠词等。不过今年考查固定搭配、习惯用法的数量有所增加,同时,有部分题目还需要理解全文的意思后才能做出解答。

书面表达

在连续两年考查看图作文后,今年的全国卷I的作文题又回归到了提供要点式作文上来。同时,文章还是以书信的形式出现,并且已经给出了书信的格式。可以说,难度反而比去年有所下降了。不过,今年的书面表达虽然是提供要点式的,但是要点的内容并未给出,需要考生自己发挥,如年龄、性别、爱好等。可以说,今年的书面表达是一篇半开放式的作文。另外,虽然题中已经给出了开头,但隐含着必须写一个合适结尾的要求,这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要点。

下面我们结合范文来看一下,如何写作才能在高考中取得高分。

这篇范文(见本期赠卷页)的几个优点:

1、 文章结构层次分明,使用一些过渡连接词besides等;

2、 句型多样化,没有出现句式相同的短句,过多的简单句或者简单句的并列;

3、 使用一些比较复杂的句型,如:

·I want to have a pen friend, hopefully a girl in her early twenties, and with interests similar to mine. (在介绍性别和年龄时,并没有按我们大部分同学的方式写“I want to have a pen friend, a girl about 20 years old”,或者有的同学使用定语从句写出的“I want to have a pen friend, who is a 20-year-old girl”。)

·In my mind, she is someone who is interested in traveling, swimming, and playing table tennis. (用到了定语从句和be interested in这种固定搭配。)

·Besides, it would be better for her to have a pet dog as I have kept one at home for some time. (这里使用了高中最难的语法点之一 ——虚拟语气。)

·With such a pen friend, I hope we can share with her our experience in traveling, taking care of pets, or whatever we have in common. (不仅使用了倒装句式,还使用了whatever这种词语。)

正如上面所说,倒装这类强势句式的使用,使文章更耐读,阅卷老师读起来更舒服。如果可以,大家可以在高考书面表达中,适当使用倒装、强调、感叹等强势句式,避免文章句式单一。

全国各地卷总评

在了解了高考英语全国卷I的基础上,我们再来综合分析一下今年各地的地方卷。

总体而言,2007年全国高考英语试题可以用四个字来总结“稳中求变”。“稳”在于各省市试题难度、题型变化均不大;“变”在于这是使用新课标教材以后的第一次高考,各省对高考题型进行了新的设置,出现了一些如语法填空、基础写作、任务阅读、读写任务等新题型。下面对今年各地高考题的总体方向做一个简评。

听力:大部分自主命题省份还是统一使用了全国卷的听力测试题。听力的语速、词汇量、口音等均与往年相仿。但是,考查听力填空题的省份却在增加,并且分值、难度各有不同。由此可以看出,今后听力填空题是命题的一个热点方向所在,解听力题将不再是能选择就行,而是需要学生具备处理并记录相关信息的能力。

语法:今年各地单项选择题所考热点还是以动词及其延伸考点为主,同时涉及其他各类语法知识点。但是,今年各地的单项选择题基本上不再有纯语法题,各地命题人在命题时均遵循“在语境中考查学生运用英语能力”这一原则。同时,今年使用新课标的广东首次通过语法填空题这一形式来考查学生的语法知识,有所创新。

完形:今年各地完形填空命题以记叙文或者夹叙夹议的文章为主,所叙述的事情通俗易懂,在内容上未给学生做题带来太大的困难。在命题上,除了细节性的题目、语法类的题目外,还增加了一些整体性的题目,这类题目需要学生了解整个文章大意后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同时,完形中开始考查学生对长难句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这一点以前并未在高考中广泛考查,但今年各地的高考英语卷都有不同程度涉及,需要大家予以足够重视。

阅读:今年各地阅读在词汇量、题型、难度上均与去年持平,但是应用性的文章越来越受到重视,如广告、网站信息、节目单等。这类文章就如上海、浙江、广东等省考查的任务型阅读一样,主要考查学生实际运用和处理所得信息的能力。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趋势:阅读理解今后会更加注重考查对应用性文章的理解能力。

上一篇:带刺的朋友课文反思下一篇:一个人的城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