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预习:自由落体知识点总结

2024-07-15

高中物理预习:自由落体知识点总结(共12篇)

1.高中物理预习:自由落体知识点总结 篇一

一 高中物理学习方法 一)掌握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

1.掌握观察实验的方法。要在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中注意引导学生掌握有意观察。并养成综合分析观察习惯。

在观察实验现象时善于根据观察的目的发现现象的特征,这才是有意观察,然而不是所有的学生都会有意观察。测试表明,未经过训练的学生中能够有意观察实验现象的约占10%—15%。例如:教师在课堂上做了一个试管装水烧小金鱼的实验,让同学们观察,学生们看到水开了,小金鱼还活着。然后教师发给学生每人一只试管,让学生自己做这个实验,结果85%—90%的学生将小金鱼烧死了。这说明只有少数学生观察中有意识地发现了现象的特征,火在试管上端烧上端的水开了,试管下端水温度不高,所以鱼才能活。此实验证明水是热的不良导体。可见有意观察是需要培养训练的。每次观察实验现象均要求学生说出看到了什么,说明什么,学生逐步养成有意观察的习惯。同时又要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的全过程,不仅看结果,还要注意观察现象如何随时间变化,注意现象出现的条件,边看边想,养成综合分析的观察习惯。

2.掌握实验方法,提高实验的技能技巧。

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有计划地进行实验设计思路和实验技能技巧的训练是非常重要的。

在中学物理教材中,实验可分为物理量测量和规律的探索与验证两类。无论对科学家做过的但现在不能再现的探索性实验,还是现在可做的演示实验、分组实验,我在教学中都注意实验原理的分析和实验设计思路的剖析,以便加强对学生进行设计思路和方法的训练。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根据研究课题的需要独立设计实验,上好实验设计方案讨论答辩课。在分组实验中,注意总结有独到见解和实验操作巧妙的学生的经验,用以启发提高其他学生的实验技能技巧。

我将设计实验的基本方法归纳为下面几种:(1)平衡法。用于设计测量仪器。用已知量去检验测量另一些物理量。例如天平、弹簧秤、温度计、比重计等。(2)转换法。借助于力、热、光、电现象的相互转换实行间接测量,例如打点计时器的设计,电磁仪表、光电管的设计等。(3)放大法。利用迭加,反射等原理将微小量放大为可测量,例如游标尺、螺旋测微器、库仑扭秤、油膜法测分子直径等。

3.掌握理想化模型法。将复杂的物理过程、物理现象中最本质具有共性的东西抽象出来,将其理想化、模型化,略去其次要因素和条件,研究其基本规律,这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思想方法。在中学物理中应用的理想化模型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①实体物理模型:质点、系统、理想气体、点电荷、匀强电场、匀强磁场。

②过程模型:等温、等容、等压过程;匀速、匀变速直线运动;抛体运动;简谐振动;稳恒电流等等。

③结构模型:分子电流、原子模式结构、磁力线、电力线。

掌握此研究方法时要特别注意指出理想化模型不是实际存在的事物,是有条件、有范围、有局限性的抽象,所以在运用时就要十分注意其规律的适用范围和运用条件。

4.掌握等效思想方法。等效方法是研究物理问题的又一重要方法。中学物理教材中体现出的等效思想方法有下面几种:

①作用效果等效:力的合成与分解,速度、加速度的合成与分解;功与能量变化关系;电阻、电容的串、并联计算。

②过程等效:将变速直线运动通过平均速度等效为匀速直线运动;将变加速直线运动通过平均加速度等效为匀变速直线运动;交流电有效值的定义;抛体运动等效为两个直线运动的合成等等

总之,在学习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时候,还要将研究问题的重要思想方法揭示出来,以帮助指导学生掌握这些正确的思考方法。

5.掌握数学方法的应用。研究物理问题离不开数学工具,数学方法在物理上的应用很多,如比例,一次、二次函数方程,三角函数、指数、对数及正、负号,数学归纳法,求极值等等。

值得突出提出的是函数图像在物理上的应用,用图象描述物理过程和物理规律,在力学中有:S-t图,V-t图,振动图象。热学中有:P-V图,P-T图。电学中有:I-V图。可以用图象处理实验数据,导出表示物理规律的函数式;可依据物理图象求解物理量,对物理问题进行判断论证。

以上所述为研究处理问题的五种基本方法。在平时章节教学中分散训练,贯彻始终,总复习时可分专题总结归纳,以达到条理清晰的目的。

(二)物理学习过程中的具体方法指导

掌握学习物理的正确方法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在平时老师教学中采用“单元自学研讨式”教学法。力图使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有利于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学法的训练。“单元自学研讨式”教学方法在下面四个环节上下功夫,对学生进行有计划的训练和指导,使自身掌握正确学习方法,不断提高自学能力。

1.自学质疑。按照老师下发的单元教学计划,在指定的时间内进行自学,将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写在质疑小本上交给老师。初期为了帮助学生质疑,在课堂上专门安排提问题竞赛,促进思考。

2.讨论研究。依据的自己疑点及大纲要求确定适当的讨论题目,各抒己见,通过互相争辩加强对基本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对于可以通过实验研究的课题,根据研究课题设计实验方案(方案中包括原理、器材选择、实验步骤、记录表格和数据处理方法),经过讨论和完善后,按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动手实验,并分析实验记录,处理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这不仅发挥学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而且对自己进行了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

3.教师精讲。此课将引导学生按照知识的逻辑关系整理单元知识(其中包括:概念、规律、方法),指导自己理解重点、难点知识,归纳总结掌握规律概念需要注意的问题。

4.习题。针对分析解答各部分习题的关键,精选例题,用小组竞赛的方法,进行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技巧的训练。

2.掌握自我评价的方法,善于在自己生活的集体中找到评价的参照物。如回答下面问题:①非智力因素(学习态度、兴趣、意志力、心理承受力、心理调节能力)如何?②知识掌握程度(了解、理解、还是掌握?自己属于哪一层?有何障碍?)如何?③能力(观察、思维动手能力)如何?

以上是掌握物理学习方法的一些做法,我相信只要处理好学会和会学的辩证关系,重视学法指导。对提高学习质量会有成效。

其它的方法也是同理

二 物理定理、定律、公式表

一、质点的运动(1)------直线运动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2.有用推论Vt2-Vo2=2as 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 4.末速度Vt=Vo+at 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Vt2)/2]1/2 6.位移s=V平t=Vot+at2/2=Vt/2t 7.加速度a=(Vt-Vo)/t {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F2)2.互成角度力的合成:

F=(F12+F22+2F1F2cosα)1/2(余弦定理)F1⊥F2时:F=(F12+F22)1/2 3.合力大小范围:|F1-F2|≤F≤|F1+F2| 4.力的正交分解:Fx=Fcosβ,Fy=Fsinβ(β为合力与x轴之间的夹角tgβ=Fy/Fx)注:

(1)力(矢量)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2)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是等效替代关系,可用合力替代分力的共同作用,反之也成立;(3)除公式法外,也可用作图法求解,此时要选择标度,严格作图;(4)F1与F2的值一定时,F1与F2的夹角(α角)越大,合力越小;(5)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可沿直线取正方向,用正负号表示力的方向,化简为代数运算。

四、动力学(运动和力)

1.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具有惯性,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2.牛顿第二运动定律:F合=ma或a=F合/ma{由合外力决定,与合外力方向一致} 3.牛顿第三运动定律:F=-F′{负号表示方向相反,F、F′各自作用在对方,平衡力与作用力反作用力区别,实际应用:反冲运动} 4.共点力的平衡F合=0,推广 {正交分解法、三力汇交原理} 5.超重:FN>G,失重:FN>r}

3.受迫振动频率特点:f=f驱动力

4.发生共振条件:f驱动力=f固,A=max,共振的防止和应用〔见第一册P175〕 5.机械波、横波、纵波〔见第二册P2〕 6.波速v=s/t=λf=λ/T{波传播过程中,一个周期向前传播一个波长;波速大小由介质本身所决定} 7.声波的波速(在空气中)0℃:332m/s;20℃:344m/s;30℃:349m/s;(声波是纵波)8.波发生明显衍射(波绕过障碍物或孔继续传播)条件:障碍物或孔的尺寸比波长小,或者相差不大

9.波的干涉条件:两列波频率相同(相差恒定、振幅相近、振动方向相同)10.多普勒效应:由于波源与观测者间的相互运动,导致波源发射频率与接收频率不同{相互接近,接收频率增大,反之,减小〔见第二册P21〕} 注:

(1)物体的固有频率与振幅、驱动力频率无关,取决于振动系统本身;

(2)加强区是波峰与波峰或波谷与波谷相遇处,减弱区则是波峰与波谷相遇处;(3)波只是传播了振动,介质本身不随波发生迁移,是传递能量的一种方式;(4)干涉与衍射是波特有的;(5)振动图象与波动图象;

(6)其它相关内容:超声波及其应用〔见第二册P22〕/振动中的能量转化〔见第一册P173〕。

六、冲量与动量(物体的受力与动量的变化)

1.动量:p=mv {p:动量(kg/s),m:质量(kg),v:速度(m/s),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 3.冲量:I=Ft {I:冲量(N?s),F:恒力(N),t:力的作用时间(s),方向由F决定} 4.动量定理:I=Δp或Ft=mvt–mvo {Δp:动量变化Δp=mvt–mvo,是矢量式} 5.动量守恒定律:p前总=p后总或p=p’′也可以是m1v1+m2v2=m1v1′+m2v2′ 6.弹性碰撞:Δp=0;ΔEk=0 {即系统的动量和动能均守恒} 7.非弹性碰撞Δp=0;0r0,f引>f斥,F分子力表现为引力(4)r>10r0,f引=f斥≈0,F分子力≈0,E分子势能≈0 5.热力学第一定律W+Q=ΔU{(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在效果上是等效的),W:外界对物体做的正功(J),Q:物体吸收的热量(J),ΔU:增加的内能(J),涉及到第一类永动机不可造出〔见第二册P40〕} 6.热力学第二定律 克氏表述:不可能使热量由低温物体传递到高温物体,而不引起其它变化(热传导的方向性); 开氏表述: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吸收热量并把它全部用来做功,而不引起其它变化(机械能与内能转化的方向性){涉及到第二类永动机不可造出〔见第二册P44〕}

7.热力学第三定律:热力学零度不可达到{宇宙温度下限:-273.15摄氏度(热力学零度)} 注:(1)布朗粒子不是分子,布朗颗粒越小,布朗运动越明显,温度越高越剧烈;(2)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

3)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但斥力减小得比引力快;(4)分子力做正功,分子势能减小,在r0处F引=F斥且分子势能最小;(5)气体膨胀,外界对气体做负功W0;吸收热量,Q>0(6)物体的内能是指物体所有的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对于理想气体分子间作用力为零,分子势能为零;

(7)r0为分子处于平衡状态时,分子间的距离;

(8)其它相关内容:能的转化和定恒定律〔见第二册P41〕/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环保〔见第二册P47〕/物体的内能、分子的动能、分子势能〔见第二册P47〕。

九、气体的性质 1.气体的状态参量:

温度:宏观上,物体的冷热程度;微观上,物体内部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的标志,热力学温度与摄氏温度关系:T=t+273 {T:热力学温度(K),t:摄氏温度(℃)} 体积V:气体分子所能占据的空间,单位换算:1m3=103L=106mL 压强p:单位面积上,大量气体分子频繁撞击器壁而产生持续、均匀的压力,标准大气压:1atm=1.013×105Pa=76cmHg(1Pa=1N/m2)2.气体分子运动的特点:分子间空隙大;除了碰撞的瞬间外,相互作用力微弱;分子运动速率很大

3.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p1V1/T1=p2V2/T2 {PV/T=恒量,T为热力学温度(K)} 注:(1)理想气体的内能与理想气体的体积无关,与温度和物质的量有关;

(2)公式3成立条件均为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使用公式时要注意温度的单位,t为摄氏温度(℃),而T为热力学温度(K)。

十、电场

1.两种电荷、电荷守恒定律、元电荷:(e=1.60×10-19C);带电体电荷量等于元电荷的整数倍

2.库仑定律:F=kQ1Q2/r2(在真空中){F:点电荷间的作用力(N),k:静电力常量k=9.0×109N?m2/C2,Q1、Q2:两点电荷的电量(C),r:两点电荷间的距离(m),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3.电场强度:E=F/q(定义式、计算式){E:电场强度(N/C),是矢量(电场的叠加原理),q:检验电荷的电量(C)}

4.真空点(源)电荷形成的电场E=kQ/r2 {r:源电荷到该位置的距离(m),Q:源电荷的电量}

5.匀强电场的场强E=UAB/d {UAB:AB两点间的电压(V),d:AB两点在场强方向的距离(m)} 6.电场力:F=qE {F:电场力(N),q:受到电场力的电荷的电量(C),E:电场强度(N/C)} 7.电势与电势差:UAB=φA-φB,UAB=WAB/q=-ΔEAB/q 8.电场力做功:WAB=qUAB=Eqd{WAB:带电体由A到B时电场力所做的功(J),q:带电量(C),UAB:电场中A、B两点间的电势差(V)(电场力做功与路径无关),E:匀强电场强度,d:两点沿场强方向的距离(m)}

9.电势能:EA=qφA {EA:带电体在A点的电势能(J),q:电量(C),φA:A点的电势(V)} 10.电势能的变化ΔEAB=EB-EA {带电体在电场中从A位置到B位置时电势能的差值} 11.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变化ΔEAB=-WAB=-qUAB(电势能的增量等于电场力做功的负值)12.电容C=Q/U(定义式,计算式){C:电容(F),Q:电量(C),U:电压(两极板电势差)(V)} 13.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C=εS/4πkd(S:两极板正对面积,d:两极板间的垂直距离,ω:介电常数)

常见电容器〔见第二册P111〕

14.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加速(Vo=0):W=ΔEK或qU=mVt2/2,Vt=(2qU/m)1/2 15.带电粒子沿垂直电场方向以速度Vo进入匀强电场时的偏转(不考虑重力作用的情况下)类平垂直电场方向:匀速直线运动L=Vot(在带等量异种电荷的平行极板中:E=U/d)抛运动平行电场方向: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d=at2/2,a=F/m=qE/m 注:(1)两个完全相同的带电金属小球接触时,电量分配规律:原带异种电荷的先中和后平分,原带同种电荷的总量平分;

(2)电场线从正电荷出发终止于负电荷,电场线不相交,切线方向为场强方向,电场线密处场强大,顺着电场线电势越来越低,电场线与等势线垂直;

(3)常见电场的电场线分布要求熟记〔见图[第二册P98];

(4)电场强度(矢量)与电势(标量)均由电场本身决定,而电场力与电势能还与带电体带的电量多少和电荷正负有关;

(5)处于静电平衡导体是个等势体,表面是个等势面,导体外表面附近的电场线垂直于导体表面,导体内部合场强为零,导体内部没有净电荷,净电荷只分布于导体外表面;(6)电容单位换算:1F=106μF=1012PF;

(7)电子伏(eV)是能量的单位,1eV=1.60×10-19J;

(8)其它相关内容:静电屏蔽〔见第二册P101〕/示波管、示波器及其应用〔见第二册P114〕等势面〔见第二册P105〕。

十一、恒定电流 1.电流强度:I=q/t{I:电流强度(A),q:在时间t内通过导体横载面的电量(C),t:时间(s)} 2.欧姆定律:I=U/R {I:导体电流强度(A),U:导体两端电压(V),R:导体阻值(Ω)}

3.电阻、电阻定律:R=ρL/S{ρ:电阻率(Ω?m),L:导体的长度(m),S:导体横截面积(m2)} 4.闭合电路欧姆定律:I=E/(r+R)或E=Ir+IR也可以是E=U内+U外

{I:电路中的总电流(A),E:电源电动势(V),R:外电路电阻(Ω),r:电源内阻(Ω)}

5.电功与电功率:W=UIt,P=UI{W:电功(J),U:电压(V),I:电流(A),t:时间(s),P:电功率(W)}

6.焦耳定律:Q=I2Rt{Q:电热(J),I:通过导体的电流(A),R:导体的电阻值(Ω),t:通电时间(s)}

7.纯电阻电路中:由于I=U/R,W=Q,因此W=Q=UIt=I2Rt=U2t/R 8.电源总动率、电源输出功率、电源效率:P总=IE,P出=IU,η=P出/P总{I:电路总电流(A),E:电源电动势(V),U:路端电压(V),η:电源效率}

9.电路的串/并联 串联电路(P、U与R成正比)并联电路(P、I与R成反比)电阻关系(串同并反)R串=R1+R2+R3+ 1/R并=1/R1+1/R2+1/R3+ 电流关系 I总=I1=I2=I3 I并=I1+I2+I3+ 电压关系 U总=U1+U2+U3+ U总=U1=U2=U3 功率分配 P总=P1+P2+P3+ P总=P1+P2+P3+ 10.欧姆表测电阻

(1)电路组成(2)测量原理

两表笔短接后,调节Ro使电表指针满偏,得 Ig=E/(r+Rg+Ro)接入被测电阻Rx后通过电表的电流为 Ix=E/(r+Rg+Ro+Rx)=E/(R中+Rx)由于Ix与Rx对应,因此可指示被测电阻大小

(3)使用方法:机械调零、选择量程、欧姆调零、测量读数{注意挡位(倍率)}、拨off挡。(4)注意:测量电阻时,要与原电路断开,选择量程使指针在中央附近,每次换挡要重新短接欧姆调零。

11.伏安法测电阻 电流表内接法:

电压表示数:U=UR+UA 电流表外接法:

电流表示数:I=IR+IV Rx的测量值=U/I=(UA+UR)/IR=RA+Rx>R真 Rx的测量值=U/I=UR/(IR+IV)=RVRx/(RV+R)>RA [或Rx>(RARV)1/2] 选用电路条件RxRx 电压调节范围大,电路复杂,功耗较大 便于调节电压的选择条件Rp 电压调节范围大,电路复杂,功耗较大 便于调节电压的选择条件Rp

(5)当外电路电阻等于电源电阻时,电源输出功率最大,此时的输出功率为E2/(2r);(6)其它相关内容:电阻率与温度的关系半导体及其应用超导及其应用〔见第二册P127〕。

十二、磁场

1.磁感应强度是用来表示磁场的强弱和方向的物理量,是矢量,单位T),1T=1N/A?m 2.安培力F=BIL;(注:L⊥B){B:磁感应强度(T),F:安培力(F),I:电流强度(A),L:导线长度(m)} 3.洛仑兹力f=qVB(注V⊥B);质谱仪〔见第二册P155〕 {f:洛仑兹力(N),q:带电粒子电量(C),V:带电粒子速度(m/s)}

4.在重力忽略不计(不考虑重力)的情况下,带电粒子进入磁场的运动情况(掌握两种):(1)带电粒子沿平行磁场方向进入磁场:不受洛仑兹力的作用,做匀速直线运动V=V0(2)带电粒子沿垂直磁场方向进入磁场:做匀速圆周运动,规律如下a)F向=f洛=mV2/r=mω2r=mr(2π/T)2=qVB;r=mV/qB;T=2πm/qB;(b)运动周期与圆周运动的半径和线速度无关,洛仑兹力对带电粒子不做功(任何情况下);(c)解题关键:画轨迹、找圆心、定半径、圆心角(=二倍弦切角)。注:

(1)安培力和洛仑兹力的方向均可由左手定则判定,只是洛仑兹力要注意带电粒子的正负;(2)磁感线的特点及其常见磁场的磁感线分布要掌握〔见图及第二册P144〕;(3)其它相关内容:地磁场/磁电式电表原理〔见第二册P150〕/回旋加速器〔见第二册P156〕/磁性材料

十三、电磁感应

1.[感应电动势的大小计算公式] 1)E=nΔΦ/Δt(普适公式){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E:感应电动势(V),n:感应线圈匝数,ΔΦ/Δt:磁通量的变化率}

2)E=BLV垂(切割磁感线运动){L:有效长度(m)}

3)Em=nBSω(交流发电机最大的感应电动势){Em:感应电动势峰值}

4)E=BL2ω/2(导体一端固定以ω旋转切割){ω:角速度(rad/s),V:速度(m/s)} 2.磁通量Φ=BS {Φ:磁通量(Wb),B:匀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T),S:正对面积(m2)} 3.感应电动势的正负极可利用感应电流方向判定{电源内部的电流方向:由负极流向正极} *4.自感电动势E自=nΔΦ/Δt=LΔI/Δt{L:自感系数(H)(线圈L有铁芯比无铁芯时要大),ΔI:变化电流,?t:所用时间,ΔI/Δt:自感电流变化率(变化的快慢)} 注:(1)感应电流的方向可用楞次定律或右手定则判定,楞次定律应用要点〔见第二册P173〕;(2)自感电流总是阻碍引起自感电动势的电流的变化;(3)单位换算:1H=103mH=106μH。(4)其它相关内容:自感〔见第二册P178〕/日光灯〔见第二册P180〕。

十四、交变电流(正弦式交变电流)

1.电压瞬时值e=Emsinωt 电流瞬时值i=Imsinωt;(ω=2πf)2.电动势峰值Em=nBSω=2BLv 电流峰值(纯电阻电路中)Im=Em/R总

3.正(余)弦式交变电流有效值:E=Em/(2)1/2;U=Um/(2)1/2 ;I=Im/(2)1/2 4.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中的电压与电流及功率关系 U1/U2=n1/n2; I1/I2=n2/n2; P入=P出

5.在远距离输电中,采用高压输送电能可以减少电能在输电线上的损失损′=(P/U)2R;(P损′:输电线上损失的功率,P:输送电能的总功率,U:输送电压,R:输电线电阻)〔见第二册P198〕;

6.公式1、2、3、4中物理量及单位:ω:角频率(rad/s);t:时间(s);n:线圈匝数;B:磁感强度(T);

S:线圈的面积(m2);U输出)电压(V);I:电流强度(A);P:功率(W)。

2.浅析高中物理课前预习 篇二

关键词:高中物理;预习;弊端;对策

中圖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8-0012

一、课前预习易产生的问题

1. 不利于发现学习

一位教师在演示反冲运动实验时,为增强悬念,事先将透明水槽中的弯管遮住,让学生只看到水注入锥形容器自动旋转起来的现象,然后再让学生猜测被遮住部分的设计。话音刚落,马上就有学生回答:下面接有“之”字形两端开口的弯管。问该生是怎么想到的,回答说是预习时从课本上看到的。谜底已揭,其他同学也就不愿再去思考,一次很好的思考机会就此丧失了。其实,类似情况在教学中并不鲜见,若任其发展,将会削弱教学效果,不利于培养学生发现和思考问题的习惯。

有一种发现学习模式,是运用探究的方法去发现学科的基本原理。在课堂教学中,发现学习首先在于创设一种问题情境,学生通过对问题的研究与解决获得发现,再把发现的知识加以内化形成认知结构。通过发现学习,学生可以更多地经历发现的过程,更多地体验发现的快乐,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和创造能力。

2. 不利于猜想

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明和发现。将猜想引入教学之中,将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培养创新意识、促进能力的提高。猜想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自由创造的广阔天地,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让各种方法自由发展。一旦学生经过预习直接获得了问题结果,猜想的情境就会不同程度地遭到破坏,学生的思维活动就得不到充分展开,久而久之,学生也就失去了主动探索和发现的机会,猜想的源泉也因此而枯竭。

譬如《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这节课,如果学生课前进行了预习,必定知道加速度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显然会抑制学生的思维,学生所做的猜想也就只能局限于课本的几种情况,想象的翅膀又如何伸展得开呢?

3. 不利于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科研工作者开展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以小组合作形式开展研究性学习,通过与同伴的共同努力,提出问题、确定目标、制订方案、收集信息资料并进行分析处理、寻找问题的答案或结论。尽管高中生的学习活动不能等同于科学家的研究工作,但两者在组织形式和探究过程上的相似,又为学生获得与科学研究相似的体验提供了基础。然而,一旦学生在课前进行了预习,了解了结论,小组合作学习就将无法开展,学生也就不能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二、如何应对

课前预习——带着预习中出现的问题听课——课后复习巩固,这是传统学习的“三部曲”和宝贵经验。如今,这种预习方式对于高中物理这门实验性和探究性极强,特别需要创新思维的学科,却产生了诸多流弊。这是否意味着学习高中物理就完全不需要预习呢?在预习环节利弊并存的情况下,教师这一教学的主导者又应该采取哪些有效的对策呢?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预习是必要的,但并非所有的内容都适合预习。一般来说,概念课、了解性内容、整理和复习课,学生可适当预习。而那些以探究为主的内容,像“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和实验,一般不宜让学生预习。因为这类知识预习后反而失去了探究的意义,不利于学生问题意识和探究能力的培養。

其次,预习要有针对性。具体说来,预习的设计要考虑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高一年级学生应侧重培养其预习兴趣和习惯,高二年级以上的学生重在训练其物理思维、引导其掌握物理学习方法。必要时,还可给学生提供预习提纲,以增强预习效果。指导预习方法也不可忽视。一般而言,物理预习可采用如下步骤:初读教材,了解主要内容;细读教材,把握知识的来龙去脉;精读难点内容,思考、标注疑点;尝试练习,检验预习效果。

第三,根据预习的成果“以学定教”,高效演绎课堂教学。作为物理教学的起始环节,预习对于后续的物理课堂教学具有特殊重要的影响。总的说来,预习后的课堂教学需要把握以下原则:

1. 教师应注重倾听

例如,有这样一个“思考与讨论”:根据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图,可以看出,两个力F1、F2的合力的大小和方向随着F1、F2的夹角而变化,分别考虑:当夹角等于0°和180°时,怎样确定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

这是在引入平行四边行定则后学生所做的工作,待解决的问题是:学生要根据解决矢量问题的经验,尝试提出自己的猜想和假设,进而运用平行四边形的知识进行分析论证,得出结论。这样的问题学生预习后基本上能够解决,教师应尽可能少说或者不说,让学生汇报自己预习后的收获。

2. 教师应注重点拨

有些知识学生预习后似乎懂了,但是又说不出其中的缘由,觉得这样或那样理解都可以,这时教师可以适当给学生一些提示。

3. 教师应及时补充

学生的“视力”毕竟有限,有些知识是隐性的,学生在预习时难以看透教材,体会到教材中所蕴涵的物理思想和方法,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适时“补充”,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综上所述,预习是探究教学中的重要手段,但在教学过程中这一手段应慎用,特别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是否需要预习。需要学生以发现学习的形式去学习的内容,就不需要布置预习;需要学生以接受学习的形式来学习的内容,则可布置预习。布置预习,不可笼统,应提出具体要求,列出思考提纲;对前后联系较为密切,不一定非要预习下一课的内容,可提供课后思考题,让学生课前研究,同时引导学生树立不唯上、不唯书、不唯师的预习态度。

3.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篇三

2.库仑定律:F=kQ1Q2/r2(在真空中)

3.电场强度:E=F/q(定义式、计算式)

4.真空点(源)电荷形成的电场E=kQ/r2

5.匀强电场的场强E=UAB/d

6.电场力:F=qE

7.电势与电势差:UAB=φA-φB,UAB=WAB/q=-ΔEAB/q

8.电场力做功:WAB=qUAB=Eqd

9.电势能:EA=qφA

10.电势能的变化ΔEAB=EB-EA

11.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变化ΔEAB=-WAB=-qUAB(电势能的增量等于电场力做功的负值)

12.电容C=Q/U(定义式,计算式)

13.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C=εr*S/4πkd=εS/d

14.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加速(Vo=0):W=ΔEK或qU=mVt2/2,Vt=(2qU/m)1/2

4.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及公式总结 篇四

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称为机械波。机械波与电磁波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机械波由机械振动产生,电磁波由电磁振荡产生;机械波的传播需要特定的介质,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也不同,在真空中根本不能传播,而电磁波(例如光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机械波形成原因:机械振动产生机械波,机械波的传递一定要有介质,有机械振动但不一定有机械波产生。

2、形成条件

波源

波源也称振源,指能够维持振动的传播,不间断的输入能量,并能发出波的物体或物体所在的初始位置。波源即是机械波形成的必要条件,也是电磁波形成的必要条件。

波源可以认为是第一个开始振动的质点,波源开始振动后,介质中的其他质点就以波源的频率做受迫振动,波源的频率等于波的频率。

介质

机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率是由介质本身的固有性质决定的。在不同介质中,波速是不同的。

3、机械波传播的本质

在机械波传播的过程中,介质里本来相对静止的质点,随着机械波的传播而发生振动,这表明这些质点获得了能量,这个能量是从波源通过前面的质点依次传来的。所以,机械波传播的实质是能量的传播,这种能量可以很小,也可以很大,海洋的潮汐能甚至可以用来发电,这是维持机械波(水波)传播的能量转化成了电能。

5.高中物理光学知识点总结 篇五

(2)产生干涉的条件

两个振动情况总是相同的波源叫相干波源,只有相干波源发出的光互相叠加,才能产生干涉现象,在屏上出现稳定的亮暗相间的条纹.

(3)双缝干涉实验规律

①双缝干涉实验中,光屏上某点到相干光源、的路程之差为光程差,记为 .

若光程差是波长λ的整倍数,即(n=0,1,2,3…)P点将出现亮条纹;若光程差是半波长的奇数倍

(n=0,1,2,3…),P点将出现暗条纹.

②屏上和双缝、距离相等的点,若用单色光实验该点是亮条纹(中央条纹),若用白光实验该点是白色的亮条纹.

③若用单色光实验,在屏上得到明暗相间的条纹;若用白光实验,中央是白色条纹,两侧是彩色条纹.

④屏上明暗条纹之间的距离总是相等的,其距离大小与双缝之间距离d.双缝到屏的距离及光的波长λ有关,即 .在和d不变的情况下,和波长λ成正比,应用该式可测光波的波长λ.

6.高中物理动量和能量知识点学习 篇六

关键词:高中物理;动量;能量;知识点

一、前言

动量与能量知识点是高中物理学习的重点与难点,动量定理与能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与动能量守恒定律历来都是物理高考试题的热点。但是,与动量和能量相关的题型灵活性高、综合性强以及难度相对较大,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动量和能量知识点时,需要对动量与能量的所有知识点进行整合,为物理动量和能量知识点的学习和解题提供可靠、有效的帮助,笔者根据自身的经验,对物理动量与能量知识点的学习思路和经验进行了总结,具体如下文所示。

二、动量和能量的概念

1、动量和动能。动量与动能都能够用于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虽然两者都与参考系数有关,但是存在明显的差别,动量属于矢量,动能属于标量,一定质量物体的动能发生改变,其动量也随之改变;一定质量物体的动量发生改变,但是动能不一定发生改变。给定物体的质量为m,其动能与动量之间的关系表示为:

2、冲量和功。冲量用于表示对时间的累积,会对物体的动量产生影响;功用于表示对位移的累积,会对物体的能量产生影响。冲量属于矢量,功属于标量。冲量和功具有共同的特点,即都是过程量。

冲量的计算过程表现为:①冲量的定义式表示为I=Ft(公式2),高中物理中该公式只能用于恒力冲量的计算。②按照冲量效果进行计算,根据动量定理I合=ΔP(公式3)。③合力冲量的计算包括两种方法:其一,先对各力F1、F2、F3…的冲量进行计算,然后计算矢量和;其二,先计算各力的合力,然后再利用F合t=I合(公式4),对冲量进行计算。

功的计算过程表示为:①按照公式W=Fscosα(公式5)进行功的计算,高中物理中该公式只能用于计算恒力做功。②功的计算利用W=Pt(公式6),如果已知某个力的功率,那么在t时间内做的功就是W,并且时间t内该力的功率是一个定值。③功的作用效果通常根据能量转化量度进行计算,利用功能关系或者动能定理进行功的计算,在计算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不同力做功与不同能量变化的关系。例如,弹力做功后,弹簧的弹性势能将会发生改变;重力做功后,物体的重力势能将会发生改变;分子力做功后,分子势能将会发生改变;合力做功后,物体的功能也发生改变。④合力功的计算,以质点为研究对象,其合力计算过程包括两种:其一,先对各力所做的功进行计算,然后求代数和,公式表示为W1+W2+W3+…=W合(公式7);其二,先对合力进行计算,然后利用公式F合scosα=W合(公式8)进行合力功的计算。通常状况,对于由若干物体组成的系统,需要利用隔离法对所有物体所受合力的功进行计算,不能采用整体法进行合力功的计算,特别是系统中物体之间发生了相对运动,因为合力为零,但是合力功不一定为零。⑤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功的计算,一对相互作用力,力的大小相同,方向相反,并且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同时发生与消失,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冲量也存在上述关系。值得注意的是,因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作用在不同物体上,物体的位移不僅受加速的影响,还受初始条件(初始速度、初始位置)的影响,因此,两个物体的位移矢量不一定相同。

三、动量和能量的规律

1、动量定理与动能定理。动能定理与动能定理都是能够将复杂过程转化呈简单的状态,以便于研究,两个定理都是由牛顿运动定律与运动学公式推导出来的。动量定理与动能定理既能够适用于物体的单个过程,也能够适用于多个过程;既能够适用于直线运动,也能够适用于曲线运动;既能够适用于恒力状况,也适用于变力状况。在应用动量定理与动能定理时,需要了解两个定理之间的差别,动量定理屬于矢量方程,通过创建坐标系列出相应的分量式;动能定理属于标量方程,不能够列出分量式。在处理位移问题时,应该采用动能定理,在处理时间问题时,应该采用动量定理。因为互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冲量总和为零,因此,动能定理仅仅适用于单个质点,不适用于整个系统,而动量定理既能够适用于单个质点,也适用于整个系统。

2、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动量守恒定律与能量守恒定律用于研究系统或者物体运动变化过程中状态的变化,在进行系统或者物体运动过程研究时,只需要对引起变化的原因和改变的结果量进行研究,并不需要对过程的具体变化细节进行分析,也就是说,在求解问题时,只需要了解始末状态能量、动量与力在过程中的冲量。对于一个物体系统,物体系统内部存在相互作用时,需要利用动量守恒定律与能量守恒定律,尤其是相对路程问题,需要优先考虑能量守恒定律。在运用守恒定律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机械能守恒定律成立条件,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成立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只受弹力,只有弹力做功,弹性势能与动能之间相互转化,例如,物体在光滑水平面运动时撞到弹簧,弹簧势能与重力势能发生转变,对于整个系统来说,机械能守恒;其二,只受重力,只有重力做功,只发生重力势能与动能之间的相互转化,例如,抛体运动;其三,物体不仅受到弹力作用,还受重力作用,弹力与重力共同做功,只发生重力势能、弹性势能以及动能的转化,例如,物体在自由下落过程中碰到弹簧,对于整个系统而言,机械能守恒;其四,虽然受其他力作用,但是只有重力、弹力做功,例如,物体在恒定拉力作用下斜面上匀速运动,虽然存在摩擦力,但是摩擦力与拉力大小相同,整个系统机械能守恒。②动能守恒定律成立条件,动能守恒定律成立的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整个系统不受外力作用,或者外力合力为零;其二,虽然整个系统外力合力不为零,但是对于整个系统来说,外力非常小,例如,爆炸过程中,重力作为外力,和内力相比非常小,可以不略不计;其三,整个系统外力合力不为零,但是在某一个方向的分量合力为零,在该方向上可以采用动能守恒定律。

nlc202309090231

3、典型例题分析。为了强化自身对动量和能量知识点的学习,我们还应该重点对典型例题进行练习,具体表现为:

以弹簧系统为例,弹簧伸缩过程的弹力方向、大小、相连物体的运动状态具有系统性、综合性,在整个过程中多种状态参量(动量、冲量、能、功等)都发生了变化,在进行弹簧类问题解题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弹簧压缩和拉伸变形过程中,当变形量绝对值相同,则表明弹簧的弹力大小以及弹性势能也相同;②需要对和弹簧相连物体内部机械能的变化进行分析,与弹簧相连的物体在做功时,将会发生弹性势能与其他能量的相互转换;③重视对弹簧变形与关联物运动关系分分析。

例1:如图1所示,长木条M的左端固定一个弹簧,弹簧右端和小物块m连接,两个作用面的摩擦力均为零,开始时M与m处于静止状态,同时对m、M施加大小相同、方向相反的水平恒力F1、F2,整个系统运动过程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当弹簧大小和水平恒力大小相同时,M、m的动能达到最大值。

B.因为F1、F2分别对m、M做功,因此整个系统的机械能越来越大。

C.因为F1、F2分別对m、M做功,因此整个系统的动量越来越大。

D.因为F1、F2大小相同、方向相反,因此整个系统机械能守恒。

解析过程:当F1=F2>kx时,M、m在F1、F2的作用下,分别向左、向右左匀加速运动;当F1=F2

四、结语

综上所述,动量和能量知识结构复杂,知识点众多,需要我们对动量和能量的概念、规律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值得注意的是,还应该加强典型试题练习,在练习习题的过程中掌握如何巧妙的运用动量、能量观点对复杂问题进行简单化处理,实现快速、高效、准确解题,进而提高自身的物理成绩。

参考文献

[1] 郑春旺.巧用动量与能量的观点处理高中物理问题[J].高中數理化,2013,(4):29.

[2] 崔伟健.浅谈“一题多解”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物理,2013,(11):223-224.

[3] 佟玉满.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物理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4] 黄伟,徐高本.动量定理 动量守恒定律[J].高中生学习(高三版),2011,(4):45-46.

7.高中物理学知识点总结 篇七

1.反射定律α=i {α;反射角,i:入射角}

2.折射率(光从真空中到介质)n=c/v=sin /sin {光的色散,可见光中红光折射率小,n:折射率,c:真空中的光速,v:介质中的光速, :入射角, :折射角}

3.全反射:1)光从介质中进入真空或空气中时发生全反射的临界角C:sinC=1/n

2)全反射的条件:光密介质射入光疏介质;入射角等于或大于临界角

注:

(1)平面镜反射成像规律:成等大正立的虚像,像与物沿平面镜对称;

(2)三棱镜折射成像规律:成虚像,出射光线向底边偏折,像的位置向顶角偏移;

(3)光导纤维是光的全反射的实际应用〔见第三册P12〕,放大镜是凸透镜,近视眼镜是凹透镜;

(4)熟记各种光学仪器的成像规律,利用反射(折射)规律、光路的可逆等作出光路图是解题关键;

(5)白光通过三棱镜发色散规律:紫光靠近底边出射见〔第三册P16〕

曲线运动

1.运动轨迹为曲线,向心力存在是条件,曲线运动速度变,方向就是该点切线。

2.圆周运动向心力,供需关系在心里,径向合力提供足,需mu平方比R,mrw平方也需,供求平衡不心离。

3.万有引力因质量生,存在于*万物中,皆因天体质量大,万有引力显神通。卫星绕着天体行,快慢运动的卫星,均由距离来决定,距离越近它越快,距离越远越慢行,同步卫星速度定,定点赤道上空行。

机械能与能量1.确定状态找动能,*析过程找力功,正功负功加一起,动能增量与它同。

2.明确两态机械能,再看过程力做功,“重力”之外功为零,初态末态能量同。

3.确定状态找量能,再看过程力做功。有功就有能转变,初态末态能量同。

原子和原子核公式

1.α粒子散射试验结果a)大多数的α粒子不发生偏转;(b)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角度的偏转;(c)较少数α粒子出现大角度的`偏转(甚至反弹回来)

2.原子核的大小:10-15~10-14m,原子的半径约10-10m(原子的核式结构)

3.光子的发射与吸收:原子发生定态跃迁时,要辐射(或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hν=E初-E末{能级跃迁}

4.原子核的组成:质子和中子(统称为核子), {A=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Z=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见第三册P63〕}

5.天然放射现象:α射线(α粒子是氦原子核)、β射线(高速运动的电子流)、γ射线(波长较短的电磁波)、α衰变与β衰变、半衰期(有半数以上的原子核发生了衰变所用的时间)。γ射线是伴随α射线和β射线产生的〔见第三册P64〕

6.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E=mc2{E:能量(J),m:质量(Kg),c:光在真空中的速度}

7.核能的计算ΔE=Δmc2{当Δm的单位用kg时,ΔE的单位为J;当Δm用原子质量单位u时,算出的ΔE单位为uc2;1uc2=931.5MeV}〔见第三册P72〕。

注:

(1)常见的核反应方程(重核裂变、轻核聚变等核反应方程)要求掌握;

(2)熟记常见粒子的质量数和电荷数;

(3)质量数和电荷数守恒,依据实验事实,是正确书写核反应方程的关键;

8.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篇八

(1)摩擦力不一定是阻力。

(2)静摩擦力不一定比滑动摩擦力小。

(3)静摩擦力的方向不一定与运动方向共线,但一定沿接触面的切线方向。

(4)摩擦力不一定越小越好,因为摩擦力既可用作阻力,也可以作动力。

2.静摩擦力用二力平衡来求解,滑动摩擦力用公式F=μFn来求解。

3.静摩擦力存在及其方向的判断:

存在判断:假设接触面光滑,看物体是否发生相当运动,若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物体间有相对运动趋势,物体间存在静摩擦力;若不发生相对运动,则不存在静摩擦力。方向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物理知识点必修一

一、探究形变与弹力的关系

弹性形变(撤去使物体发生形变的外力后能恢复原来形状的物体的形变)范性形变(撤去使物体发生形变的外力后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物体的形变)3、弹性限度:若物体形变过大,超过一定限度,撤去外力后,无法恢复原来的形状,这个限度叫弹性限度。

二、探究摩擦力

滑动摩擦力: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相当于另一个物体滑动的时候,要受到另一个物体阻碍它相对滑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说明:摩擦力的产生是由于物体表面不光滑造成的。

三、力的合成与分解

(1)若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仅受两个力作用,这两个力一定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即二力平衡

(2)若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受三个力作用,则这三个力中的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一定与另一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3)若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受到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力的作用,则宜用正交分解法处理,此时的平衡方程可写成

①确定研究对象;

②分析受力情况;

③建立适当坐标;

④列出平衡方程

四、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1.共点力:物体受到的各力的作用线或作用线的延长线能相交于一点的力

2.平衡状态:在共点力的作用下,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说明:这里的静止需要二个条件,一是物体受到的合外力为零,二是物体的速度为零,仅速度为零时物体不一定处于静止状态,如物体做竖直上抛运动达到点时刻,物体速度为零,但物体不是处于静止状态,因为物体受到的合外力不为零.

3.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合力为零,即0

说明;

①三力汇交原理:当物体受到三个非平行的共点力作用而平衡时,这三个力必交于一点;

②物体受到N个共点力作用而处于平衡状态时,取出其中的一个力,则这个力必与剩下的(N-1)个力的合力等大反向。

③若采用正交分解法求平衡问题,则其平衡条件为:FX合=0,FY合=0;

④有固定转动轴的物体的平衡条件

五、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9.高中物理经典知识总结 篇九

一、重要结论、关系

1、匀变速直线运动:vs1(v0vt)v中点时刻,t2①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比例关系:

等分时间,相等时间内的位移之比

1:3:5:„„

等分位移,相等位移所用的时间之比 1:(21):(32): ②处理打点计时器打出纸带的计算公式:vi=(Si+Si+1)/(2T), a=(Si+1-Si)/T如图:

③竖直上抛中,速度、加速度、位移、时间各量的对称关系 ④速度单位换算:1m/s=3.6Km/h

2、物体在斜面上自由匀速下滑 μ=tanθ; 物体在光滑斜面上自由下滑:a=gsinθ

v22

3、向心加速度 an2r()2r(2f)2rv

rT通过竖直圆周最高点的最小速度:轻绳类型vgr,轻杆类型v=0

Mm4、万有引力为向心力的匀速圆周运动:G2man常用代换式:gR2=GM

rGMGM43①距地面高h处r=R+h,R为地球半径 g2v,T2r

rGMr②h→→→0时(贴地飞行)vg0R

10、分子质量

m0=M/NA,分子个数

nmNA M固液体分子体积、气体分子所占空间的体积 V0M NApVmR TM11、热力学

24、干涉条纹的宽度

25、光电效应规律:

① 条件v>v0

② t<10-9s xL1,增透膜厚度 d介 d4③ 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12mvmhvW(逸出功W=hv0)

2④光电流强度与入射光强度成正比 光子的能量E=hv=hc/λ

26、玻尔的氢原子模型:En=E1/n2,rn=n2r1,hv=hc/λ=E2-E1,E1=-13.6eV

27、半衰期

只由原子核内部本身决定,与外界因素无关

28、质能方程

E=mc2,ΔE=Δmc2

29、衰变规律方程:α、β衰变

二、图象

作图

30、几种图象的物理意义:注意两轴的物理量及其单位,弄清楚图线上的一点、整条图线、图线的斜率和截距、面积的物理意义。常用:

速度—时间,位移—时间,加速度a—F,a—

1,振动x—t,波y—x,分子力F—r,M分子势能Ep—r,导体I—U,闭合电路U—I

31、作图

①力的合成和分解(图示法),受力分析图,物体运动过程示意图,②六种典型电场的电场线分布,磁场的磁感线分布,地磁场磁感线 ③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类平抛运动的轨迹图

带电粒子在磁场中圆周运动轨迹图(如何找圆心、找半径)

④平面镜成像光路图,光线经平行玻璃砖、棱镜等光学元件折射后的光路图。

三、应注意的实验问题

32、会正确使用的仪器:(读数时注意:量程,最小刻度,是否估读)

刻度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千分尺)、托盘天平、秒表、打点计时器、弹簧秤、电流表(A mA μA G)、电压表、多用电表(“Ω”档使用)、滑动变阻器和电阻箱。

33、①选电学实验仪器的基本原则:

安全:不超量程,不超额定值

准确:电表——不超量程的情况下尽量使用小量程。方便:分压、限流电路中滑动变阻器的选择 ②电路的设计考虑:控制电路“分压、限流”;测量电路“电流表内、外接”测量仪器的选择:电表和滑动变阻器;电表量程的选择(估算)

③电学实验操作:注意滑动变阻器的位置,闭合电键时应输出低电压、小电流(分压电路如何,限流电路如何);注意连线

34、容易丢失的实验步骤

验证牛顿

引力常量G=6.67x10-11N·m2·kg-*阿伏伽德罗常数NA=6.02×1023mol-1

*温度换算T=t+273K(低温极限:-273.15℃)

*水的密度ρ=1.0×103kg/m3

静电力常量k=9.0×109N·m2·C-2

元电荷e=1.60×10-19C

*1eV=1.60×10-19J

*真空中光速c=3.00×108m/s

普朗克常量h=6.63×10-34J·s

氢原子基态能量E=EP+EK=-EK=-13.6eV,r1=0.53×10-10m

原子质量单位1u=1.66×10-27kg

1u=931.5MeV

五、物理学史

牛顿(英):牛顿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光的色散,光的微粒说

卡文迪许(英):利用卡文迪许扭秤首测万有引力恒量

库仑(法):库仑定律,利用库仑扭秤测定静电力常量

奥斯特(丹麦):发现电流周围存在磁场

安培(法):磁体的分子电流假说,电流间的相互作用

10.高中物理楞次定律知识点总结 篇十

1、1834年德国物理学家楞次通过实验总结出:感应电流的方向总是要使感应电流的磁场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

即磁通量变化 感应电流 感应电流磁场 磁通量变化。

2、当闭合电路中的磁通量发生变化引起感应电流时,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

楞次定律的内容:感应电流的磁场总是阻碍引起感应电流为磁通量变化。

楞次定律是判断感应电动势方向的定律,但它是通过感应电流方向来表述的。按照这个定律,感应电流只能采取这样一个方向,在这个方向下的感应电流所产生的磁场一定是阻碍引起这个感应电流的那个变化的磁通量的变化。我们把“引起感应电流的那个变化的磁通量”叫做“原磁道”。因此楞次定律可以简单表达为:感应电流的磁场总是阻碍原磁通的变化。所谓阻碍原磁通的变化是指:当原磁通增加时,感应电流的磁场(或磁通)与原磁通方向相反,阻碍它的增加;当原磁通减少时,感应电流的磁场与原磁通方向相同,阻碍它的减少。从这里可以看出,正确理解感应电流的磁场和原磁通的关系是理解楞次定律的关键。要注意理解“阻碍”和“变化”这四个字,不能把“阻碍”理解为“阻止”,原磁通如果增加,感应电流的磁场只能阻碍它的增加,而不能阻止它的增加,而原磁通还是要增加的。更不能感应电流的“磁场”阻碍“原磁通”,尤其不能把阻碍理解为感应电流的磁场和原磁道方向相反。正确的理解应该是:通过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和原磁通的方向的相同或相反,来达到“阻碍”原磁通的“变化”即减或增。楞次定律所反映提这样一个物理过程:原磁通变化时( 原变),产生感应电流(I感),这是属于电磁感应的条件问题;感应电流一经产生就在其周围空间激发磁场( 感),这就是电流的磁效应问题;而且I感的方向就决定了 感的方向(用安培右手螺旋定则判定); 感阻碍 原的变化——这正是楞次定律所解决的问题。这样一个复杂的过程,可以用图表理顺如下:

楞次定律也可以理解为:感应电流的效果总是要反抗(或阻碍)产生感应电流的原因,即只要有某种可能的过程使磁通量的变化受到阻碍,闭合电路就会努力实现这种过程:

(1)阻碍原磁通的变化(原始表速);

(2)阻碍相对运动,可理解为“来拒去留”,具体表现为:若产生感应电流的回路或其某些部分可以自由运动,则它会以它的运动来阻碍穿过路的磁通的变化;若引起原磁通变化为磁体与产生感应电流的可动回路发生相对运动,而回路的面积又不可变,则回路得以它的运动来阻碍磁体与回路的相对运动,而回路将发生与磁体同方向的运动;

(3)使线圈面积有扩大或缩小的趋势;

(4)阻碍原电流的变化(自感现象)。

利用上述规律分析问题可独辟蹊径,达到快速准确的效果。如图1所示,在O点悬挂一轻质导线环,拿一条形磁铁沿导线环的轴线方向突然向环内插入,判断在插入过程中导环如何运动。若按常规方法,应先由楞次定律 判断出环内感应电流的方向,再由安培定则确定环形电流对应的磁极,由磁极的相互作用确定导线环的运动方向。若直接从感应电流的效果来分析:条形磁铁向环内插入过程中,环内磁通量增加,环内感应电流的效果将阻碍磁通量的增加,由磁通量减小的方向运动。因此环将向右摆动。显然,用第二种方法判断更简捷。

应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具体步骤:

(1)查明原磁场的方向及磁通量的变化情况;

(2)根据楞次定律中的“阻碍”确定感应电流产生的磁场方向;

(3)由感应电流产生的磁场方向用安培表判断出感应电流的方向。

3、当闭合电路中的一部分导体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用右手定则可判定感应电流的方向。

运动切割产生感应电流是磁通量发生变化引起感应电流的特例,所以判定电流方向的右手定则也是楞次定律的特例。用右手定则能判定的,一定也能用楞次定律判定,只是不少情况下,不如用右手定则判定的方便简单。反过来,用楞次定律能判定的,并不是用右手定则都能判定出来。如图2所示,闭合图形导线中的磁场逐渐增强,因为看不到切割,用右手定则就难以判定感应电流的方向,而用楞次定律就很容易判定。

11.高中物理预习:自由落体知识点总结 篇十一

Q Q Fk(静电力常量——k=9.0×109N·m2/C2)

r注意1.定律成立条件:真空、点电荷

2.静电力常量——k=9.0×109N·m2/C2(库仑扭秤)3.计算库仑力时,电荷只代入绝对值

4.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相吸 5.两个电荷间的库仑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电场强度

放入电场中某点的电荷受到的电场力与它所带电荷量的比值,叫做这一点的电场强

度,简称场强。EF 国际单位:N/C q电场强度是矢量。规定:正电荷在电场中某一点受到的电场力方向就是那一点的电场强度的方向。即如果Q是正电荷,E的方向就是沿着PQ的连线并背离Q;如果Q是负电荷,E的方向就是沿着PQ的连线并指向Q。(“离+Q而去,向-Q而来”)

电场强度是描述电场本身的力的性质的物理量,反映电场中某一点的电场性质,其大小表示电场的强弱,由产生电场的场源电荷和点的位置决定,与检验电荷无关。数值上等于单位电荷在该点所受的电场力。

1V/m=1N/C

三、点电荷的场强公式

EFQk2 qr 1

五、电场线

1、电场线:为了形象地描述电场而在电场中画出的一些曲线,曲线的疏密程度表示场强的大小,曲线上某点的切线方向表示场强的方向。

2、电场线的特征 1)、电场线密的地方场强强,电场线疏的地方场强弱 2)、静电场的电场线起于正电荷止于负电荷,孤立的正电荷(或负电荷)的电场线止无穷远处点

3)、电场线不会相交,也不会相切 4)、电场线是假想的,实际电场中并不存在 5)、电场线不是闭合曲线,且与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轨迹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几种典型电场的电场线

1)正、负点电荷的电场中电场线的分布

特点:a、离点电荷越近,电场线越密,场强越大

b、以点电荷为球心作个球面,电场线处处与球面垂直,在此球面上场强大小处处相等,方向不同。

2)、等量异种点电荷形成的电场中的电场线分布 特点:a、沿点电荷的连线,场强先变小后变大

b、两点电荷连线中垂面(中垂线)上,场强方向均相同,且 总与中垂面(中垂线)垂直

c、在中垂面(中垂线)上,与两点电荷连线的中点0等距离 各点场强相等。

3)、等量同种点电荷形成的电场中电场中电场线分布情况 特点:a、两点电荷连线中点O处场强为0 b、两点电荷连线中点附近的电场线非常稀疏,但场强并不为0 c、两点电荷连线的中点到无限远电场线先变密后变疏 4)、匀强电场

特点:a、匀强电场是大小和方向都相同的电场,故匀强电场的电场线是平行等距同向的直线

b、电场线的疏密反映场强大小,电场方向与电场线平行

第一章 第4节 电势能和电势

一、电势差:电势差等于电场中两点电势的差值。电场中某点的电势,就是该点相对于零势点的电势差。

(1)计算式 UABAB

(2)单位:伏特(V)

(3)电势差是标量。其正负表示大小。

二、电场力的功

WABqUAB

电场力做功的特点:电场力做功与重力做功一样,只与始末位置有关,与路径无关.1、电势能:电荷处于电场中时所具有的,由其在电场中的位置决定的能量称为电势能.注意:系统性、相对性

2、电势能的变化与电场力做功的关系

W电AB=E电A-E电B=-(E电B-E电A)=-E电 1)、电荷在电场中具有电势能。2)、电场力对电荷做正功,电荷的电势能减小 3)、电场力对电荷做负功,电荷的电势能增大 4)、电场力做多少功,电荷电势能就变化多少。5)、电势能是相对的,与零电势能面有关(通常把电荷在离场源电荷无限远处的电势能规定为零,或把电荷在大地表面上电势能规定为零。)6)、电势能是电荷和电场所共有的,具有系统性 7)、电势能是标量

3、电势能大小的确定

电AA点(电势能为零的点)

电荷在电场中某点的电势能在数值上等于把电荷从这点移到电势能为零处电场力所做的功

三、电势

1.电势:置于电场中某点的试探电荷具有的电势能与其电量的比叫做该点的电势。是描述电场的能的性质的物理量。其大小与试探电荷的正负及电量q均无关,只与电场中该点在电场中的位置有关,故其可衡量电场的性质。E=WE电q 单位:伏特(V)标量

1:电势的相对性:某点电势的大小是相对于零点电势而言的。零电势的选择是任意的,一般选地面和无穷远为零势能面。

2:电势的固有性:电场中某点的电势的大小是由电场本身的性质决定的,与放不放电荷及放什么电荷无关。

3:电势是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负电势表示该处的电势比零电势处电势低.)4:计算时EP,q, 都带正负号。

3.顺着电场线的方向,电势越来越低。

4.与电势能的情况相似,应先确定电场中某点的电势为零.(通常取离场源电荷无限远处或大地的电势为零.)

三、等势面

1、等势面:电场中电势相等的各点构成的面。

2、等势面的特点

a: 等势面一定跟电场线垂直,在同一等势面的两点间移动电荷,电场力不做功; b:电场线总是由电势高的等势面指向电势低的等势面,任意两个等势面都不会相交;

c:等差等势面越密的地方电场强度越大。

第一章 第5节 电势差 电场力的功

一、电势差:电势差等于电场中两点电势的差值

UABAB

二、电场力的功

WABqUAB

电场力做功的特点:电场力做功与重力做功一样,只与始末位置有关,与路径无关.第一章 第6节 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

一、场强与电势的关系?

结论:电势与场强没有直接关系!

二、匀强电场中场强与电势差的关系

UEdUEdE

匀强电场中两点间的电势差等于场强与这两点间沿电场方向距离的乘积

U d在匀强电场中,场强在数值上等于沿场强方向每单位距离上降低的电势.④电场强度的方向是电势降低最快的方向.推论:在匀强电场中,沿任意一个方向上,电势降落都是均匀的,故在同一直线上间距相同的两点间的电势差相等。

第一章 第7节 静电现象的应用

研究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要注意以下三点: 1.带电粒子受力特点

2.结合带电粒子的受力和初速度分析其运动性质 3.注意选取合适的方法解决带电粒子的运动问题

一、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加速

1、在真空中有一对带电平行金属板,板间电势差为U,若一个质量为m,带正电电荷量为q的粒子,在静电力的作用下由静止开始从正极板向负极板运动,计算它到达负极板时的速度。

二、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偏转

2、如图所示,一个质量为m,电荷量为+q的粒子,从两平行板左侧中点以初速度v0沿垂直场强方向射入,两平行板的间距为d,两板间的电势差为U,金属板长度为L,(1)若带电粒子能从两极板间射出,求粒子射出电场时的侧移量。(2)若带电粒子能从两极板间射出,求粒子射出电场时的偏转角度。

带电粒子的分类(1)基本粒子

如电子、质子、α粒子、离子等除有说明或有明确的暗示以外,一般都不考虑重力(但并不忽略质量).(2)带电微粒

12.高中物理磁场部分知识点总结 篇十二

2016高中物理―磁场部分知识点总结

2016.03

一、磁场

磁体是通过磁场对铁一类物质发生作用的,磁场和电场一样,是物质存在的另一种形式,是客观存在。小磁针的指南指北表明地球是一个大磁体。磁体周围空间存在磁场;电流周围空间也存在磁场。

电流周围空间存在磁场,电流是大量运动电荷形成的,所以运动电荷周围空间也有磁场。静止电荷周围空间没有磁场。

磁场存在于磁体、电流、运动电荷周围的空间。磁场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磁场对磁体、电流都有磁力作用。

与用检验电荷检验电场存在一样,可以用小磁针来检验磁场的存在。如图所示为证明通电导线周围有磁场存在——奥斯特实验,以及磁场对电流有力的作用实验。

1.地磁场

地球本身是一个磁体,附近存在的磁场叫地磁场,地磁的南极在地球北极附近,地磁的北极在地球的南极附近。2.地磁体周围的磁场分布

与条形磁铁周围的磁场分布情况相似。3.指南针

放在地球周围的指南针静止时能够指南北,就是受到了地磁场作用的结果。4.磁偏角

地球的地理两极与地磁两极并不重合,磁针并非准确地指南或指北,其间有一个交角,叫地磁偏角,简称磁偏角。

说明:

①地球上不同点的磁偏角的数值是不同的。

②磁偏角随地球磁极缓慢移动而缓慢变化。

③地磁轴和地球自转轴的夹角约为11°。

二、磁场的方向

在电场中,电场方向是人们规定的,同理,人们也规定了磁场的方向。

规定:

在磁场中的任意一点小磁针北极受力的方向就是那一点的磁场方向。

确定磁场方向的方法是:

将一不受外力的小磁针放入磁场中需测定的位置,当小磁针在该位置静止时,小磁针N极的指向即为该点的磁场方向。

磁体磁场:

可以利用同名磁极相斥,异名磁极相吸的方法来判定磁场方向。

2016高中物理―磁场部分知识点总结

电流磁场:

利用安培定则(也叫右手螺旋定则)判定磁场方向。

三、磁感线

在磁场中画出有方向的曲线表示磁感线,在这些曲线上,每一点的切线方向都跟该点的磁场方向相同。

(1)磁感线上每一点切线方向跟该点磁场方向相同。

(2)磁感线特点

(1)磁感线的疏密反映磁场的强弱,磁感线越密的地方表示磁场越强,磁感线越疏的地方表示磁场越弱。

(2)磁感线上每一点的切线方向就是该点的磁场方向。

(3)磁场中的任何一条磁感线都是闭合曲线,在磁体外部由N极到S极,在磁体内部由S极到N极。

以下各图分别为条形磁体、蹄形磁体、直线电流、环行电流的磁场

说明:

①磁感线是为了形象地描述磁场而在磁场中假想出来的一组有方向的曲线,并不是客观存在于磁场中的真实曲线。

②磁感线与电场线类似,在空间不能相交,不能相切,也不能中断。

四、几种常见磁场

1通电直导线周围的磁场

(1)安培定则:右手握住导线,让伸直的拇指所指的方向与电流方向一致,弯曲的四指所指的方向就是磁感线环绕的方向,这个规律也叫右手螺旋定则。

(2)磁感线分布如图所示:

2016高中物理―磁场部分知识点总结

说明:

①通电直导线周围的磁感线是以导线上各点为圆心的同心圆,实际上电流磁场应为空间图形。

②直线电流的磁场无磁极。

③磁场的强弱与距导线的距离有关,离导线越近磁场越强,离导线越远磁场越弱。

④图中的“×”号表示磁场方向垂直进入纸面,“·”表示磁场方向垂直离开纸面。2.环形电流的磁场

(1)安培定则:让右手弯曲的四指与环形电流的方向一致,伸直的拇指的方向就是环形导线轴线上磁感线的方向。

(2)磁感线分布如图所示:

(3)几种常用的磁感线不同画法。

说明:

①环形电流的磁场类似于条形磁铁的磁场,其两侧分别是N极和S极。

②由于磁感线均为闭合曲线,所以环内、外磁感线条数相等,故环内磁场强,环外磁场弱。

③环形电流的磁场在微观上可看成无数根很短的直线电流的磁场的叠加。

3.通电螺线管的磁场

(1)安培定则:用右手握住螺线管,让弯曲时四指的方向跟电流方向一致,大拇指所指的方向就是螺线管中心轴线上的磁感线方向。

(2)磁感线分布:如图所示。

(3)几种常用的磁感线不同的画法。

2016高中物理―磁场部分知识点总结

说明:

①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分布:外部与条形磁铁外部的磁场分布情况相同,两端分别为N极和S极。管内(边缘除外)是匀强磁场,磁场分布由S极指向N极。

②环形电流宏观上其实就是只有一匝的通电螺线管,通电螺线管则是由许多匝环形电流串联而成的。因此,通电螺线管的磁场也就是这些环形电流磁场的叠加。

③不管是磁体的磁场还是电流的磁场,其分布都是在立体空间的,要熟练掌握其立体图、纵截面图、横横面图的画法及转换。4.匀强磁场

(1)定义:在磁场的某个区域内,如果各点的磁感应强度大小和方向都相同,这个区域内的磁场叫做匀强磁场。

(2)磁感线分布特点:间距相同的平行直线。

(3)产生:距离很近的两个异名磁极之间的磁场除边缘部分外可以认为是匀强磁场;相隔一定距离的两个平行放置的线圈通电时,其中间区域的磁场也是匀强磁场,如图所示:

五、磁感应强度

1、磁感应强度

为了表征磁场的强弱和方向,我们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磁感应强度。描述磁场强弱和方向的物理量,用符号“B”表示。

通过精确的实验可以知道,当通电直导线在匀强磁场中与磁场方向垂直时,受到磁场对它的力的作用。对于同一磁场,当电流加倍时,通电导线受到的磁场力也加倍,这说明通电导线受到的磁场力与通过它的电流强度成正比。而当通电导线长度加倍时,它受到的磁场力也加倍,这说明通电导线受到的磁场力与导线长也成正比。对于磁场中某处来说,通电导线在该处受的磁场力F与通电电流强度I与导线长度L乘积的比值是一个恒量,它与电流强度和导线长度的大小均无关。在磁场中不同位置,这个比值可能各不相同,因此,这个比值反映了磁场的强弱。

(1)磁感应强度的定义

电流元

①定义:物理学中把很短一段通电导线中的电流I与导线长度L的乘积IL叫做电流元。

②理解:孤立的电流元是不存在的,因为要使导线中有电流,就必须把它连到电源上。

(2)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力

①内容:通电导线与磁场方向垂直时,它受力的大小与I和L的乘积成正比。

②公式:。

说明:

①B为比例系数,与导线的长度和电流的大小都无关。②不同的磁场中,B的值是不同的。

③B应为与电流垂直的值,即式子成立条件为:B与I垂直。

2016高中物理―磁场部分知识点总结

磁感应强度

定义:在磁场中垂直于磁场方向的通电直导线,受到的安培力的作用F,跟电流I和导线长度L的乘积IL的比值,叫做通电直导线所在处的磁场的磁感应强度。

公式:B=F / IL。(2)磁感应强度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B的单位是特斯拉(T),由B的定义式可知:

1特(T)=

(3)磁感应强度的方向

磁感应强度是矢量,不仅有大小,而且有方向,其方向即为该处磁场方向。小磁针静止时N极所指的方向规定为该点的磁感应强度的方向,简称为磁场的方向。B是矢量,其方向就是磁场方向,即小磁针静止时N极所指的方向。

2、磁通量

磁感线和电场线一样也是一种形象描述磁场强度大小和方向分布的假想的线,磁感线上各点的切线方向即该点的磁感应强度方向,磁感线的密疏,反映磁感应强度的大小。为了定量地确定磁感线的条数跟磁感应强度大小的关系,规定:在垂直磁场方向每平方米面积的磁感线的条数与该处的磁感应强度大小(单位是特)数值相同。这里应注意的是一般画磁感线可以按上述规定的任意数来画图,这种画法只能帮助我们了解磁感应强度大小;方向的分布,不能通过每平方米的磁感线数来得出磁感应强度的数值。

(1)磁通量的定义

穿过某一面积的磁感线的条数,叫做穿过这个面积的磁通量,用符号φ表示。

物理意义:穿过某一面的磁感线条数。

(2)磁通量与磁感应强度的关系

按前面的规定,穿过垂直磁场方向单位面积的磁感线条数,等于磁感应强度B,所以在匀强磁场中,垂直于磁场方向的面积S上的磁通量φ=BS。

若平面S不跟磁场方向垂直,则应把S平面投影到垂直磁场方向上。

当平面S与磁场方向平行时,φ=0。公式

(1)公式:Φ=BS。

(2)公式运用的条件:

a.匀强磁场;b.磁感线与平面垂直。

(3)在匀强磁场B中,若磁感线与平面不垂直,公式Φ=BS中的S应为平面在垂直于磁感线方向上的投影面积。

此时效面积”。,式中

即为面积S在垂直于磁感线方向的投影,我们称为“有

2016高中物理―磁场部分知识点总结

(3)磁通量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中,磁通量的单位是韦伯(Wb),简称韦。磁通量是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

(4)磁通密度

磁感线越密的地方,穿过垂直单位面积的磁感线条数越多,反之越少,因此穿过单位面积的磁通量——磁通密度,它反映了磁感应强度的大小,在数值上等于磁感应强度的大小,B =Φ/S。

六、磁场对电流的作用

1.安培分子电流假说的内容

安培认为,在原子、分子等物质微粒的内部存在着一种环形电流——分子电流,分子电流使每个物质微粒都成为微小的磁体,分子的两侧相当于两个磁极。

2.安培假说对有关磁现象的解释

(1)磁化现象:一根软铁棒,在未被磁化时,内部各分子电流的取向杂乱无章,它们的磁场互相抵消,对外不显磁性;当软磁棒受到外界磁场的作用时,各分子电流取向变得大致相同时,两端显示较强的磁性作用,形成磁极,软铁棒就被磁化了。

(2)磁体的消磁:磁体的高温或猛烈敲击,即在激烈的热运动或机械运动影响下,分子电流取向又变得杂乱无章,磁体磁性消失。磁现象的电本质

磁铁的磁场和电流的磁场一样,都是由运动的电荷产生的。

说明:

①根据物质的微观结构理论,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核外电子在库仑引力作用下绕核高速旋转,形成分子电流。在安培生活的时代,由于人们对物质的微观结构尚不清楚,所以称为“假说”。但是现在,“假设”已成为真理。

②分子电流假说揭示了电和磁的本质联系,指出了磁性的起源:一切磁现象都是由运动的电荷产生的。安培力

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到的力称为安培力。3.安培力的方向——左手定则

(1)左手定则

伸开左手,使大拇指跟其余四个手指垂直,并且都跟手掌在同一平面内,把手放入磁场,让磁感线穿过手心,让伸开的四指指向电流方向,那么大拇指所指方向即为安培力方向。

(2)安培力F、磁感应强度B、电流I三者的方向关系:

①直。,即安培力垂直于电流和磁感线所在的平面,但B与I不一定垂

2016高中物理―磁场部分知识点总结

②判断通电导线在磁场中所受安培力时,注意一定要用左手,并注意各方向间的关系。

③若已知B、I方向,则

方向确定;但若已知B(或I)和

方向,则I(或B)方向不确定。

4.电流间的作用规律

同向电流相互吸引,异向电流相互排斥。安培力大小的公式表述

(1)当B与I垂直时,F=BIL。

(2)当B与I成角时,是B与I的夹角。

和沿电流方向的推导过程:如图所示,将B分解为垂直电流的,B对I的作用可用B1、B2对电流的作用等效替代。

5.几点说明

(1)通电导线与磁场方向垂直时,F=BIL最大;平行时最小,F=0。

(2)B对放入的通电导线来说是外磁场的磁感应强度。

(3)导线L所处的磁场应为匀强磁场;在非匀强磁场中,公式

仅适用于很短的通电导线(我们可以把这样的直线电流称为直线电流元)。

(4)式中的L为导线垂直磁场方向的有效长度。如图所示,半径为r的半圆形导线与磁场B垂直放置,当导线中通以电流I时,导线的等效长度为2 r,故安培力F=2BIr。

七、磁电式电流表 1.电流表的构造

磁电式电流表的构造如图所示。在蹄形磁铁的两极间有一个固定的圆柱形铁芯,铁芯外面套有一个可以转动的铝框,在铝框上绕有线圈。铝框的转轴上装有两个螺旋弹簧和一个指针,线圈的两端分别接在这两个螺旋弹簧上,被测电流经过这两个弹簧流入线圈。

2016高中物理―磁场部分知识点总结

2.电流表的工作原理

如图所示,设线圈所处位置的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线圈长度为L,宽为d,匝数为n,当线圈中通有电流I时,安培力对转轴产生力矩:为:F=nBIL。故安培力的力矩大小为M1=nBILd。,安培力的大小

当线圈发生转动时,不论通过电线圈转到什么位置,它的平面都跟磁感线平行,安培力的力矩不变。

当线圈转过角时,这时指针偏角为角,两弹簧产生阻碍线圈转动的扭转力矩为M2,对线圈,根据力矩平衡有M1=M2。

设弹簧材料的扭转力矩与偏转角成正比,且为M2=k。

由nBILd=k得。

其中k、n、B、I、d是一定的,因此有

上一篇:党课议程下一篇:装饰公司成立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