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专业建设方案

2024-09-08

体育专业建设方案(通用8篇)

1.体育专业建设方案 篇一

强化学校体育课程建设方案

我县体育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培养学生兴趣、养成锻炼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增强学生体质为主线,形成小学、初中多样化,高中专项化的体育课程体系。

严禁削减、挤占体育课时间,开足体育课时,严格做到小学1-3年级每周体育课时不少于4节,4-6年级每周不少于3节、初中每周不少于3节、高中每周不少于2节,有条件的学校可适当增加体育课时。

加大体育课程改革,制定符合不同年龄阶段学生需求的体育教学训练大纲和校本教材。鼓励各学校因地制宜,开展符合各年龄阶段学生特点的体育教学改革,提高体育课程趣味性和吸引力。鼓励学校积极开展具有当地民族特色的体育课程教学。县教育体育局教研师训中心加强对学校体育教学的指导,提升教学水平。

强化学校课外体育锻炼活动

要求各学校根据本校实际,建立和完善课外体育锻炼制度,将学生在校内开展的课外活动纳入教学计划,与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相衔接,切实保证学生每天1小时的锻炼时间。

幼儿园遵循幼儿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或游戏活动;中小学校每天组织学生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寄宿制学校按照作息时间要求坚持每天出早操;职业学校的学生因生性好动,学习任务相对较轻,所以适当增加,合理安排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

各类学校已建成常态化的课外体育锻炼机制,广泛开展班级、年级体育比赛,学校每年定期举办综合性运动会或体育节,定期开展阳光体育系列活动和“放下手机、走出宿舍、汗洒操场”为主题的课外体育锻炼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竞赛和课外体育活动,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体育锻炼。

强化学校体育竞赛平台建设

根据《楚雄州学校体育竞赛管理办法》,规范学校参加各类体育竞赛工作。每3年组织参加1次由州人民政府主办,州教育体育局、团州委等部门(单位)共同承办的综合性中学生运动会。每年定期组织参加州级校园足球、篮球、排球等集体项目三级联赛,积极开展乒乓球、羽毛球、体育舞蹈等优势项目体育比赛。每2年组织1次由县政府主办,县教育体育局、团县委等部门(单位)共同承办的综合性中小学学生运动会,每年定期组织举办不少于2个项目(校园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体育舞蹈和田径等项目)的单项比赛,逐步构建和完善全县学校体育竞赛体系,畅通学生运动员进入各级专业运动队的渠道,为有体育特长的学生提供成才路径。

各中小学积极创建体育特色项目学校,目前高平中学和牟定一中申报足球特色学校已通过全国青少年足球特色学校复核。下列学校已成功申报云南省体育特色学校并组织教师到省上培训:高平初级中学,篮球特色学校;茅阳初级中学,武术特色学校;天台初级中学,田径特色学校;高平中心小学,乒乓球特色学校;青龙中心学,羽毛球特色学校;安乐初级中学,定向越野特色学校;茅阳第一小学,健美操特色学校;茅阳第二小学,体育舞蹈特色学校;牟定县职业高级中学,排球特色学校;华师牟定附中,网球特色学校。建设学生体育社团或运动队,并常年开展运动训练和竞赛活动。县教育体育局切实健全完善体育人才培养机制,通过体育项目特色的认定,单项体育人才的选拔和日常培养,为参加州运会取得优异成绩作准备,同时,为国家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奠定基础。

2.体育专业建设方案 篇二

当今时代,全球化的浪潮已不可逆转。面对如此多姿多彩的文化时代,各民族的文化激烈碰撞,纷纷展示自己文化的特点与优势,试图在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中占据更大的份额。而当代体育全球化是一种以西方体育为标志的全球化,并且,西方体育全球化将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体育全球化发展的主导地位。面对人类文化日益趋向世界性与民族性的21世纪,中国体育文化的发展应立足于本民族体育文化,本民族体育文化既是历史文化之根,也是未来文化之根,这是我们与世界体育文化对话交流的基础,没有本民族体育文化也就失去了民族之根,当然也就失去了与世界体育文化对话交流与融合的前提。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建立与发展促进了陕西省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对建设中国当代体育文化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也将以此立于世界体育文化之中,为世界体育文化建设做出贡献。

然而,陕西省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建立与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一方面,它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发展对民族传统体育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由于民族传统体育是一个繁复庞杂的系统,其门类的斑杂与整个奥林匹克体系相比也有过之而无不及,加之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建立与发展时间尚短,其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对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途径、专业课程设置等方面仍有待进一步研究和继续完善。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对民族传统体育专门人才的需求,自1998年武术专业拓宽为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以来,陕西省招收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院校已多达10所,其中专业体院达6所,各院校面对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途径、专业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都做了进一步的研究、优化与论证,但到目前为止仍存在诸多问题,陕西省设置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体育院系大多还是以武术专业课程为主体,有少数学校的课程设置有传统体育养生、民族民间体育的课程;有的学校只是为适应改革需要开设相关课程,课程设置的这种状态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这一名称相距甚远。如何围绕培养目标合理优化设置相应的专业课程,至今仍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这对适应社会需求和民族传统体育学科自身发展建设都具有积极意义。

本文以陕西省体育院系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优化为切入点,以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现状为依据,运用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最优化的原理对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课程内容、结构等方面加以分析,以专家调查为理论支撑,旨在构建一个系统的、科学的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整体优化课程体系结构。力求为陕西省体育院系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有益的启示,也为相关管理、决策部门提供理论依据。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陕西省体育院系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作为研究对象。截止到2005年7月,收集陕西省体育院系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本科)教学计划10份。在教学计划中能够体现课程设置的具体内容和课程设置的主体思路。本研究以此为依据进行现状分析,在全省来说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包括:陕西师范大学西安体育学院、陕西师范学院、西安工学院、宝鸡文理学院、渭南师范学院、陕西理工学院、西安文理学院、陕西教育学院、咸阳师范学院,共计10所。

2.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

3 研究结果

3.1 构建陕西省体育院系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优化框架体系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优化框架体系由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部分组成,必修课下辖分为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选修课下辖限选方向和任意选修课;限选方向分为武术训练方向、实用武术方向、体育师资方向、传统体育养生方向、民族民间体育方向、体育英语方向、体育管理方向。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发展的实际和广泛的调查,设计出了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优化框架体系,课程体系体现了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自身特点和社会发展对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课程体系符合动态性和发展性的课程设置依据;体现了课程优化体系的科学性、层次性和整体优化性,可根据社会需求增减其方向群课程;体现了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博而广的特点;能够顺应当代社会发展对民族传统体育专门人才的需求矛盾。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优化体系具有以下特点:主干课程少而精,对相关相近的课程内容进行交叉整合,增加开放性和综合性,并以“少而精、博而通,强化基础、打通主干、深入前沿”的原则整合课程结构,使课程结构更为科学合理;必修课学时比例下降,选修课学时比例上升;增强适应能力,限选课程“模块”化,多样化,可根据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增减课程体系的专业方向群课程;注重个性发展,任选课程小型化、多样化。

3.2 对陕西省体育院系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设置优化的各级指标的分析研究

3.2.1 对必修课二、三级指标的分析研究

必修课是学校教学计划中所规定的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是保证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基本的、核心的课程。

3.2.1. 1 公共课三级指标分析

公共必修课,也称普通教育课、通修教育课或公共基础课,是高等教育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对全体大学生所进行的政治思想品德、语言、历史、科学等方面较为广博的综合性文化知识的系列课程,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占有一定学时的必须修读的课程,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公民,而且普通文化知识本身具有陶冶人文精神、涵养人文素质的价值,能丰富人的文化底蕴,增强人的人文素质和人格魅力,促进人的生活、道德、情感、理智的和谐发展。其为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思想理论基础。

3.2.1. 2 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三级指标分析

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是高等学校中学习某一专业的学生必须修习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课程,是专业教学计划的中心组成部分,它使学生拥有宽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本专业范围内最新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技术的成就和发展趋势,着重于专业理论、基本规律的教学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其优化具有“少而精、博而通,强化基础、打通主干、深入前沿”的特点,重新选择、确定了学科专业课的基本内容,整合新的课程结构体系,使所培养的学生成为具有厚实的基础,宽广的知识面,较高的人文素养的复合型人才。对相关相近的课程内容进行整合,打破课程体系的单一性、独立性和封闭性,增加了开放性和综合性。

3.2.2 对选修课二、三级指标的分析研究

选修课程体系与结构的优化是体现培养宽口径、高素质、广适应和重创新的民族传统体育复合人才规格的重要环节,优化后开设的课程内容体现了与基础教育相衔接,与社会体育内容相衔接,与全民健身计划的具体实施相吻合,吸收了现代科技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成就,充分体现学科内容和知识的前沿性。选修课中分方向课程是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特长、兴趣、爱好进行方向的课程,使学生有更自主的选择性、更灵活的学习方式、更多的专业方向选择,学生既可以选不同方向的课程,又可以选修辅修专业分。学生可以利用不同的组合课程,真正形成符合自己的知识体系,既有适应性,又有多样性,最终都能达到一定水平,达到全面育人,因材施教的目的,这不仅进一步拓宽了专业培养口径和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也使选课的自由度增大,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专业方向包括:武术训练方向、实用武术方向、体育师资方向、传统体育养生方向、民族民间体育方向、体育英语方向、体育管理方向。

3.2.2. 1 武术训练方向

现代竞技武术是中国对世界竞技体育的一大贡献,是武术工作者为响应奥林匹克精神而从传统武术中提炼发展出来的一项魅力四射的竞技运动项日。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临近,武术运动的又一次热潮正在兴起。对于竞技武术的发展,更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竞技武术人才不仅仅为了展示武术的技能、技巧,而且他们将来要成为武术传播的中坚力量甚至中国武术推广的使者,要担负起中国武术的继承、发展、创新和培养新生力量的重任,因此,开设武术训练专业方向是必要的。

3.2.2. 2 实用武术方向

实用武术方向是根据当前社会市场需求及传统就业去向而设立的专业方向,根据有关研究统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就业于军警、安保等就业方向达就业率的占26.9%,而2002年西安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进入公安系统占就业率的50.9%之多。因此,根据当前军警、安保等实用武术用人要求设立实用武术方向,不断加强该专业方向的课程建设是巩固与发展该就业渠道的重要措施。

3.2.2. 3 体育师资方向

体育师资是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就业的重要方向之一,根据有关研究统计,体育师资方向的就业率达49.6%,如西安文理学院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从94级至99级的体育师资方向就业率为46.7%,28.8%,66.7%,50%,46.2%,35.7%。同时,随着《全民健身计划》以及国家体育总局《2001-2010年中国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的制定,都促进了民族传统体育师资人才的需求。

3.2.2. 4 传统体育养生方向

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次将“全民族的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全民健身体系”纳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中,并强调“积极推进卫生体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全民健康水平”,这标志着陕西省全民健身体育进人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传统体育养生方向的设立正是顺应这一时代要求,为社会培养兼具传统体育养生与现代体育保健知识的体育养生人才。

3.2.2. 5 民族民间体育方向

民间体育的根本在于它扎根于特定的民俗土壤当中,总是和特定的民俗精神相连,所以,真正意义上的民间体育是由特定的经济模式、民俗精神决定的。现在的体育活动大多是西方体育,它们不能全部满足中国人体育活动的情感需要,这种情况迫切需要国家体育部门倡导优秀的民族民间体育文化,中国有近千项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其数量和形式之丰富多彩,堪称世界之最,民族民间体育方向的确立,对于弘扬东方体育文化、发展人类所共有的体育事业的价值,塑造出一种可以充分满足历史要求的新兴伦理精神都有重大的意义。

3.2.2. 6 体育英语方向

当前,随着世界科技的发展,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各种文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交融,中国的文化日益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武术也由一个仅限于东亚地区的区域文化系统向具有世界意义的文化系统转变,中国武术的国际化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中国传统文化向世界传播的过程,同时,中国武术要想取得更大的发展,武术国际化是武术发展的必由之路。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体育英语方向的设立正是顺应武术国际化需要而开设的专业方向。

3.2.2. 7 体育管理方向

原国家体育总局局长伍绍祖曾指出,现代体育发展离不开三样东西:一是“硬件”,指科学技术、场地设施;二是“软件”,指科学管理;三是“活件”,指人与人的积极性。事实证明,哪个国家抓住了科学管理,体育就较快地得到了发展,同样,陕西省民族传统体育要面临国际多种搏击体系的竞争及武术国际化发展等挑战与机遇,科学管理是其发展的重要保证。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陕西省体育院系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优化体系是一种“多元整合型”的课程优化体系,它由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组成,必修课下辖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选修课下辖限选方向和任意选修课。

(2)为进一步拓宽专业培养口径,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根据社会对民族传统体育的不同需求设置了相应的限选方向,可以按照社会现实需求和未来发展增减及组合不同特色的课程群,从而提高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育人功能,更好地服务社会,推动社会发展。包括:武术训练方向、实用武术方向、体育师资方向、传统体育养生方向、民族民间体育方向、体育英语方向、体育管理方向。

(3)陕西省体育院系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优化体系的建立可以为陕西省体育院系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健康发展以及课程体系的优化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4.2 建议

(1)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成立时间较短,需要各级管理部门在政策、科研、资金等方面对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大力支持,使其得到尽快的发展,发挥民族传统体育在陕西省社会发展中应有的作用。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引进高层次教师和培训提高现有教师的力度,提供较好的科研环境,畅通信息交流的渠道,以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3)增加或改变招生渠道,改变入学新生综合素质低的局面。

(4)加强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文化与发展模式研究,充分发掘其文化的内涵及把握运动项目本身的自然强化作用,科学地设计与安排运动项目,引导和满足社会需求。

(5)加快教材建设。由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是体育学、中医学、传统哲学、美学、伦理学、训练学、兵法学、养生学等多学科相交叉所形成的一个新兴专业,在专业课程教材方面应不断开发符合本专业特点的高质量的专业教材。

参考文献

[1]马贤达.中国武术大辞典[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

[2]马明达.说剑丛稿[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0.

[3]编写组.运动生物力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戚继光.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

3.体育专业建设方案 篇三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比较分析及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对教育部新颁《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后我国部分高校新修订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分析研究。研究表明:各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以《方案》为指导,总体上反映出不同院校人才培养的特色,体现了“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广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精神,适应了新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但也存在值得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关键词: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课程方案”;贯彻实施

中图分类号:G807.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4-0538-03

高等体育教育专业是培养体育师资,尤其是基础教育体育师资的主要和重要阵地。本课题以我国部分高校现行的人才培养方案为例,就《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的施行情况进行分析研究,以促进相互学习交流,为切实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发展的高素质体育教育人才作出努力。

1研究对象与方法

课题以部颁《方案》后各高校经修订的现行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研究对象,共收集不同类型与层次的样本院校8所,其中体育院校2所(北京体育大学、西安体育学院),师范大学2所(北京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综合院校4所(三峡大学、韩山师范学院、井冈山学院、重庆三峡学院)。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比较分析及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就各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设置等方面展开分析研究。

2结果与分析

2.1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目标的确立是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前提。从8所院校的培养目标来看,总体上都反映出所培养的人才既能胜任体育教育、教学、训练和竞赛工作,又能从事体育科研、体育管理及社会体育指导等方面的工作,与《方案》主体精神一致。在人才培养的定位上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如对人才的定位,8所院校有“体育人才”、“体育专门人才”、“高级专门人才”、“应用型人才”、“复合型高级体育人才”、“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等6种提法;对服务的定位,也有“学校”、“各级各类学校”、“中等学校”、“学校及其他体育相关领域”等4种提法(表1)。

2.2人才培养规格《方案》对人才培养规格作出了较为全面和系统的规定,不仅包涵思想品德、基本素质、科研能力、健康体魄、卫生习惯及生活方式等,而且对创新精神、自学能力、社会适应性、外语与计算机、审美及创造美等方面也都提出了要求。因而8所院校也基本遵照这些要求来确定人才培养的规格,所不同的主要反映在两点:一是对运动能力水平的要求,如有3所院校提出了达到二级运动员等级的要求;二是对外语和计算机的要求,如有4所院校明确了大学英语四级和计算机二级的规定。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较好地掌握外语和计算机等工具性知识,对于他们今后从事教学与管理、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十分必要。但一直以来,体育类考生入校时文化成绩(包括外语)的“门槛”普遍较低,若把达到英语四级作为学生毕业或授予学位的必要条件,与当前的实际不太相符。另外,就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而言,对计算机技术的掌握重点应是实际的操作与运用,如能够使用相关的教学软件、网上查阅资料、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等,而不是二级所要求的计算机语言等知识,因而也不能“一刀切”。

2.3课程设置

2.3.1课程结构各院校教学计划的具体要求不一,故在课程结构上也有所不同,如有按修习要求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有按知识结构层次分为普通教育课、学科基础课、专业教学课和选修课;有按平台划分为学校平台课程、学院平台课程和专业平台课程等。虽然在形式上有所不同,但对学生的修习要求基本一致。为便于分析研究,本文数据统计统一按《方案》的修习要求进行(表2,表3)。

从表2表3我们可以看出:1) 各院校教学计划的课内总学时较以往均有了大幅度的压缩,为拓宽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发展学生个性、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搭建了平台,体现了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2) 8所院校课程结构比例的均值表现出与《方案》基本一致,但院校之间的相互比较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一是各院校教学计划的总学时有明显的差异(如最高与最低相差近300学时)。二是各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不同,其课程结构比例的差异性,体现其人才培养的不同模式与特色。如注重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院校,其课程结构比例相对均衡,公共教育课程的学时相对较大;注重专门人才培养的院校,其专业课程的学时比例相对较大。三是“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的归属不一,导致课程结构比例的差异。如有的院校归属于公共课程,有的院校归属于专业必修课程,有的院校归属于学生必选模块课程等。3) 各院校专业课程设置中必修与选修、学科与术科的结构比例表现出明显差异。如2所体育院校因“主副项提高课程”的高学时(T1比Z2高出536学时,T2比Z2高出264学时)导致术科与学科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院校,反映出体育院校在培养学生专项运动技能水平方面的突出特点。当然,“主副项提高课程”学时过低(Z2为168学时),对于如何加强学生专项运动技能的培养以体现专业特点,值得进一步思考和研究。4) 8所院校中有5所院校都或以公共课、或以专业基础课、或以方向模块课等形式明确设置了教师教育课程模块,且学时较以往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这表明各院校对教师教育的进一步重视和加强。

2.3.2课程内容

2.3.2.1公共课公共课作为高等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公民,促进大学生生活、道德、情感、理智的和谐发展。虽然《方案》只提出了“按教育部有关规定执行”的建议,但各院校都力图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上很下功夫,表现出:1) 开设的课程门数和门类较多,教育辐射面广,如绝大部分院校在部颁有关思想政治品德课程的基础上,增设人文、艺术、美育、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综合教育类课程;2) 重视方法工具类课程,如外语、计算机等课程学时普遍较多,并开设“高等数学”、“应用写作”课程等;3) 教师教育课程一改过去“老三门”的局面,课程设置学时增多、门类较广,并突出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

当然,从总体来看公共课程内容的设置也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如院校之间不平衡,有的还是仅局限于思想政治品德、外语、信息技术等课程,教育覆盖面较小;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类课程的开设总体偏弱;教师教育类课程中,有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课标解读、新课程与教学观念更新与方法改革、课程开发”等内容涉及少,而这些是学生走上教师岗位能尽快适应基础教育教学的重要途径。

2.3.2.2专业课专业课程决定着培养对象的知识、智能结构和整体素质,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证。8所院校专业课程设置主要表现在:1) 主干课程遵照《方案》6大领域,体现出因校制宜地构建课程的灵活性。如有的院校为加强学生保健方面的知识,侧重开设体育康复、运动营养学、健康教育、体育与健康理论与方法等课程;有的院校为满足社会发展对体育人才的多样化需求,侧重开设社会体育学、体育法规、旅游体育、体育管理等课程;有的院校为增强课程的开放性与综合性,加强了课程整合,如将解剖与生理、生力与生化、营养与损伤整合成3门“体育生物学科基础”课程等。2) 一般必修课为拓宽学生专业基础知识面搭建良好平台。各院校一般必修课基本都超过《方案》4~5门的规定,并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发挥各自优势,开设各具特色的课程,如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的跳竹竿、腰鼓、秧歌、瑜珈、木兰拳、舞龙舞狮等;运动与康乐管理、新兴运动项目等。3) 方向选修,突出专项,各具特色。8所院校的方向选修在将体育锻炼手段与方法(主副项提高)方向课作为学生必选课程的基础上,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侧重学生在某一方向上的培养,即设置体育教学训练、社会体育、体育保健康复、民族传统体育等4个方向课程模块,学生任选1个方向;二是注重学生的综合培养,即设置若干课群,每个课群都规定一定的选课要求,综合组成学生的方向选修课。4) 任选课为培养学生多种兴趣、爱好和特长及自我发展多种能力搭建平台。各院校根据实际设置体育学科、术科及人文社科、自然科学、文化素质等多学科课程供学生任选,而且学科课力求体现专业发展与研究的新动向、新成果,术科体现出时尚、实用的课程价值取向。

当然,综观8所院校专业课程内容的设置,也有值得进一步探索的地方:如受总学时的限制,有的院校术科必修课程学时压缩过低(如田径类64学时等),这对学生运动技能的掌握带来了新的挑战;一些具有生活实用价值取向的课程(如野外生活生存、户外运动等)设置较缺乏;一些非竞技性的、大众健身娱乐性的运动项目开设相对较少,而这些既是基础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进行社会体育指导应具备的运动知识和技能;各院校对“顶点课程”(《方案》中指为毕业班开设的综合四年所学知识的课程)尚没有形成统一认识,课程设置中体现不够明确。

2.3.3实践教学环节各院校实践教学主要包括了课程实验、教育实践(见习、实习)、社会实践(军训、公益劳动、社会调查)、科研实践(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术活动)等环节。从总体上看,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主要表现在:一是课程实验环节的设置普遍较弱(各院校对体育学科课程实验重要性的认识和实验设备条件的不一,有的院校仅限于生理、生化等极少数课程开设了实验,且实验学时较少);二是教育实习的形式较单一,如基本都安排在第7学期进行集中一次性完成;有的院校教育实习时间安排较短,如只有6周等;三是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不够,如有的院校只安排第8学期的毕业论文环节,缺乏低年级的学年论文训练和平时科研活动训练等。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 新一轮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方案》为指导,总体上较好地体现了新形式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精神,但各院校体现改革的力度不一;2) 各院校对人才与服务定位的不同,反映出不同类型院校的办学特色,但应如何站在社会发展与需求变化的高度去更好地把握新时期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尚需进一步研究;3) 教学计划课内学时的普遍压缩,拓展了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适应了新型体育教育人才的培养要求,但对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提出了新的挑战;4) 体育院校表现出在培养学生运动技能水平上的突出特点,而综合院校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突显优势,但需要加强互补,取长补短;5) 各院校在课程整合、强化基础、优化必修、突出主干、增加选修等方面各具特色,较好地体现了“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广适应”的人才培养要求,但对于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素养、有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些非竞技性大众健身娱乐项目等课程设置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3.2建议

1) 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即将完成四年一轮的运行实践,各院校应结合实施过程进行分析总结,为进一步深化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有益的经验;2) 加强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以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要求;3)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为培养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新型体育教育人才做出应有的努力;4) 加强院校之间的相互学习与交流,广泛开展新时期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讨,把实证研究取得的成果加以巩固和推广,为更好地培养高素质体育教育人才搭建良好平台。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的通知[Z].2003.

[2] 顾伟农,刘传进.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五套课程方案的比较[J].体育学刊,2006(3).

[3] 黄汉升,季克异.我国普通高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的研制及其主要特征[J].体育学刊,2003(2).

[4] 肖威.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新旧两种课程方案比较及实施要点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5).

4.体育专业建设方案 篇四

转眼间一个寒假的生活结束了,新的学期开始了,在这新的学期开始之际,我校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以邓小平教育理论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落实“两全”方针,以“全面发展,特长发展”为育人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组织机构: 组 长:黄殊刚 副组长:王 华

组 员:于景波 王 超

苏依然 王玉林 艾春玲 张玉爽 王海英

1、落实兴安盟体卫艺“关于艺术教育实践县”的方案要求,有效地开展体育、音乐、美术课程,达到工作条件标准化、管理制度化、工作规范化,实现学校体育卫生艺术老师素质明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明显提高。

2、加强体卫艺内务管理、不断改进工作方法、使每个学生的体育、艺术素质不断得到提高、把学校体卫艺工作推向一个新台阶。

3、学生体育、音乐、美术知识技能合格率均达到95%以上。

4、培养体育、艺术各类小能手、积极参加旗级小能手评比活动并争取培养出3---5名旗级小能手。

5、加大经费投入,增加体卫艺器材设备确保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

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健全有效的管理制度。学校体卫艺工作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内容,没有健壮的体魄,健康的学习生活习惯,正确的审美观就难于取得优异的学业成绩,更谈不上成为合格人才,因此学校体卫艺工作要与各科教学有机结合,得到全体师生的重视才能达到齐抓共管全面提高的目的。我以学习宣传,指导讲座、研究探讨等具体措施来提高教师队伍的思想认识,为搞好体卫艺“三化三高工程”创造良好氛围。

建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学校体卫艺工作领导小组,一名副校长具体分管体卫艺工作,严格落实《卫生工作制度》《三操制度》《体育卫生工作条例》等保证体卫艺工作的正常开

展。按照《课程方案》要求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各班每周安排2节音乐课,2节美术课和3节体育与健康课。每天保证15分钟的早操,35分钟的课间操和10分钟的眼保健操。

在开齐体育、艺术文化类课程的基础上,每班每周安排一节体育锻炼和一节科技文体活动课。每年结合《

六、一》儿童节举办一届全校性田径运动会和一届校园艺术活动。

坚持“全面发展,特长发展”的原则不断提高音体美教学质量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组建校体育队、音、体、美特长生兴趣小组,学校保证各小组的活动时间、场地、器材、辅导教师,要保证辅导计划、内容、辅导成果,每周安排一节兴趣小组活动课,让每个学生都自愿参加自己喜欢的活动小组,在活动中锻炼毅志,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从而达到让每个学生的全面素质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的目标。

结合体卫艺工作特点,组织开展各种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受教育,活动中展示自己,锻炼能力前促进学校体卫艺工作的全面提高。

围绕《

5、4》《

6、1》《

10、1》《元旦》等节假日、重大纪念日庆祝活动和教学工作开展文艺汇演、竞赛、书画展、体育比赛的活动。利用“红领巾”广播、宣传栏、墙报

宣传卫生、保健常识,每学期体育、文艺活动次数达到6-8次,卫生宣传10次以上。

采取有效途径提高体卫艺教师师资水平。根据我校短缺受专业教育的音体美教员的实际积极选排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师培训,鼓励她们参加自学、函授学习等提高专业水平。

加大体育、艺术教育的科研力度,改进教学方法在科研室的领导下,音体美教研组选定好科研课题,结合每周一次的教研组活动,开展学习新课标,探讨教法等为主要内容的活动。课题的实施与课堂教学紧密联系,不断总结取长补短,结合课题实施和新课改,每学期开展1-2次集体备课,观摩教学活动。

重视卫生工作,体育课教学中渗透健康卫生知识,落实《卫生工作管理制度》指导学生正确的写字、读书姿势和良好的卫生习惯,实行校园卫生各班包干制度和班级卫生周评比制度,每学期搞1-2次卫生讲座。学校与当地卫生院协调配备兼职校医,制定实施常见病预防措施,每年进行一次学生体格检查,健全学生健康档案,学校体育与健康课教师负责管理体育卫生档案,每年做好体育五项达标工作。

分管学校体卫艺工作领导经常深入体卫艺教学活动和教学研究活动,监督教师工作,学期末对教师进行考核评估。

学校加大体卫艺工作的经费投入,在有限的经费中拿出一部分维修,新增体卫艺器材,为早日达到仪器配备要求而努力。

总之,体卫艺“三化三高工程”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举措,我们要提高认识,加强管理,克服困难,创造条件全面实施“三化三高工程”为社会培养各类合格人才而努力!

古迹中学

5.体育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实施方案 篇五

一、工作目标

1、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改革创新为驱动力,着力构建德育课程、学科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实践活动课程“四位一体”的德育课程实施体系。使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融合,实现全员育人、全科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

2、形成体育与健康教育初中阶段各学科纵向衔接、各学科横向融通、课内外深度融合、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的德育课程实施体系,巩固各年段德育效果。

3、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让学生实现心中的梦想‛的办学理念,忠实践行学校‚‘四自’教育助梦飞翔‛的德育品牌理念,通过自知、自信、自律、自主德育管理模式,以学生自我教育为主,实施自我评价、自我调控、自我完善,达到全面发展。

4、建构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的德育体系。学校担负主体责任;通过家委会、家长学校和家长课堂,培育家庭树立良好家风,给孩子以示范引导;积极开拓社会资源,构建多样化的社会课堂,积极为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实践、锻炼自我创造条件。

二、实施范围

全区各学校初

一、初

二、初

三、初四各年级

三、成立领导组和工作组

3月31日前,成立***体育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负责制定全区家庭教育工作规划、指导、检查、评估等工作。

1、成立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领导小组 组 长:张明

组 员:各初中学校教研组组长

2、成立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工作小组

组 长:张明

组 员:各初中学校教研组组长、专家委员会、各教研组年级组长长、全体德育导师(含班主任体育教师)

四、实施内容

1.以《指导纲要》为依据,以《***推进普通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实施方案》为纲领,深化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在落实国家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各学校对当前使用教材内容进行改编与整合,做好学段之间、学科之间和课内外实践活动的衔接融合,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党史教育、法治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劳动教育和创新教育,构建具有学校所在驻地特点和特色的德育课程体系。积极组织全区初中体育教师参与‚学科德育精品课程建设和评选活动。(3月底前)2.各学校制定体育学科《指导纲要》落实方案,将《指导纲要》相关要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充分发挥学校专家委员会作用,4月底前完成各年级《指导纲要》具体落实方案,引导各年级体育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情况,在备课、授课、评价中将教学任务和德育课程目标、内容等进行一体化设计,强化课堂教学德育主渠道作用。组织德育课程一体化教学比武活动,通过示范引领,推动实践研究创新。3.以《指导纲要》为依托,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课题研究。体卫艺科积极实施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课题研究,鼓励教师将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中的具体问题作为课题,以课题研究引领教学改革创新,以理论指导提升学生核心素养。配合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做好跟踪研究与效果评估,及时培育、总结和推广好经验、好做法,并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和完善,引领带动全体德育教育工作者教育水平不断提高。2018年,积极争取获得市教育局‚十三五‛德育一体化重点课题立项。4.开展《指导纲要》校本培训,提高教师育德能力。将《指导纲要》的专项培训纳入全体教师学科培训项目和计划,引导教师深刻领会《指导纲要》的核心要义,明确在学科教学中实施德育的规定和要求,掌握实施学科德育一体化建设的方法和技能,不断提高教师实施学科德育的能力。5月底前,选派各学科骨干教师参加青岛市组织的《指导纲要》专题培训;2018年3月,区内开展《指导纲要》全员培训;自2018年暑期起,每年开展不少于2次的《指导纲要》全员、德育导师和学科教研组专题培训。把认真落实《指导纲要》,积极在课堂教学和个人教育教学管理中围绕《指导纲要》目标开展教学和管理活动,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指标,并纳入师德标兵、学科带头人、先进教研组等评优评先体系。

5.以《指导纲要》为依据,教学德育效果评价体系和导师制工作成效评价体系。将《指导纲要》落实情况和学科德育一体化建设落实情况,工作评价的重要内容,依托社会专业资源,逐步建立对学生德育课程学习、素质发展评价的评价机制和数据平台。

五、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建设。成立以体卫艺科《指导纲要》落实工作领导小组,做好对《指导纲要》的学习和贯彻落实。负责制定和改进具体方案,有步骤、有计划地落实各项工作。在开展《指导纲要》全员培训后,指导各学校结合《指导纲要》和《***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实施方案》制定具体的落实措施、实施办法和目标,由体卫艺科统一进行考核。2.加强制度建设。各学校要以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为突破口,建立健全或修改落实《指导纲要》和加强学生德育工作的各项制度,切实加强德育工作阵地和机制建设。

3.加强典型引领。各学校要勇于创新,积极探索依托《指导纲要》和《***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实施方案》,全面加强和改进课堂教学、学生德育工作的途径、方法和措施,引领推动学校全面贯彻落实《指导纲要》相关要求,力争尽快形成学校德育工作新形势、新格局。4.加强舆论宣传。充分利用网络、微信公众号、微博或社会主流媒体,加大德育综合改革和学科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活动及成效的报道力度,树体育德育工作先进典型,为师生落实《指导纲要》和《牟平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实施方案》,投身德育综合改革和学科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附件1:《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

6.体育专业建设方案 篇六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关于体育工作重要论述精神,大力推进公共体育服务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全县基层体育基础设施建设补足短板,全面提档升级,增强公益性,提高普惠性,让人民群众共享体育发展成果,推动新时代闻喜县全民健身事业发展。

二、建设任务和进度

到“十四五”末,努力实现全县12个乡镇全民健身中心全覆盖。

三、建设主体

各乡镇人民政府。

四、建设资金

(一)县财政资金。

(二)市级彩票公益金资助资金。

(三)社会资金。

五、建设原则

(一)合理布局、因地制宜、方便群众

工程建设的实施,要从实际出发、盘活空闲用地、边角地等资源,坚持因地制宜、布局合理、统筹规划、贴近百姓、方便可达,建设项目和规模可灵活掌握、量力而行。

(二)整合资源、有效利用、相对集中

整合资源、盘活存量,工程可以新建,也可以在原有场地设施的基础上改建或扩建,可与足球场地结合,相对集中满足多人群、多项目使用;以动休闲为主要功能,配置一定数量的体育服务设施、休憩设施及绿地、美化景观等。

(三)地方为主、多方参与、体现公益

坚持地方政府投入为主、争取上级资金支持的原则,确保工程建设项目落到实处。鼓励社会力量和资金参与工程建设和营,坚持建管并重,强化行管理,切实体现工程建设的公益性并提高健身中心的综合利用率。

六、乡镇全民健身中心建设标准

(一)根据场地面积和项目设置数量,乡镇全民健身中心分为小、中、大型三类

1.小型:建设面积达到1000m2或以上,可开展5个以上动项目,包括篮球、广场舞、乒乓球、羽毛球、气排球等。

2.中型:建设面积达到2000㎡或以上,可开展7个以上动项目,包括两连片篮球或足球场地、广场舞、乒乓球、羽毛球、器械健身、门球或网球等。

3.大型:建设面积达到3000m2或以上,可开展10个以上动项目,包括2-3连片篮球或足球场地、广场舞、乒乓球、器械健身、门球、柔力球、网球、气排球、儿童游乐等。

(二)辅助设施建设内容

1.配套照明设施,可在晚间开展篮球足球、羽毛球、广场舞、乒乓球、气排球、太极拳等项目动。

2.健身中心建设围网,田网周围可建设环形健身跑道。

3.1间不小于20m2配套服务房(具备体育彩票销售、饮料副食补给、管理人员休息等功能)。

4.若干场地标识牌(体现中国体育彩票、省体育局、市人民政府援建等内容)和动休息座椅。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由分管卫生健康和体育工作的副县长任组长,县政府办公室协管副主任、县卫健局主要负责人任副组长,成员由县财政局、县发改局、县自然资源局、县审批服务管理局主要负责人,12乡镇乡镇长和县卫健局分管负责人组成的闻喜县乡镇全民健身中心工程建设工作领导组(以下简称“县领导组”)。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卫健局,办公室主任由县卫健局分管负责人担任。负责从实际出发,细化工作目标,制作具体措施,协调各成员单位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形成工作合力,确保工程建设顺利实施。

(二)明确工作职责

县发改局:负责力争把工程建设纳入项目储备库,争取上级资金。

县财政局:负责根据《实施方案》的进度、数量,每年列出乡镇全民健身工程专项预算,保障建设资金。

县自然资源局:负责落实土地供给的配套政策措施。

县审批服务管理局:负责落实减少审批事项的配套政策措施。

县卫健局:负责统揽工程建设的资金申报,工程建设实施、监督等工作。

各乡镇政府:负责把工程建设列入本辖区“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定《实施方案》,联系各成员单位做好建设项目选址、用地、资金、设计和建设工作,按时完成建设任务。

(三)做好工程指导

县卫健局要对工程建设工作进行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全面了解工程建设推进,严格工程项目库申报和审核工作,严格工程建设计划和标准,严格资助资金使用管理。

(四)加强监督管理

7.体育专业建设方案 篇七

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下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培养目标》指出:“本专业培养具备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训练、科研基本知识与技能,并能从事武术、传统体育养生、民族民间体育等知识和工作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课程设置结构与教学内容体系反映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它是提高人才培养素质的关键环节,不仅直接影响学生知识、技术、技能掌握的深度和广度,而且关系到能否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人才。在此提出课程设置方案:调整必修课、选修课和任选课的比例,拓宽专业课程设置,体现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和选择性。

2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课程设置理论分析

2.1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课程设置是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计划的核心,它集中反映了时代和社会对所培养的人才在知识结构适应能力方面的基本要求。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课程设置应该着眼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以市场和就业率为指挥棒。其根本的出发点和归宿,决定着体育教育、教学方向和实施的过程。依据高等学校体育教育的本质属性和功能,国家和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和社会可提供的客观条件及学生的实际等因素,应该建立一个较完整的、具有一定层次结构,并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可以达到预期效果的课程设置的目标体系。一般情况,体育课程设置的目标体系应该具有超前性,且较为稳定的长远目标和既要与长远目标相联系,更要体现与现阶段的社会特征和可能提供的条件相吻和的近期目标。

高等院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适应和满足中学体育发展需要的体育教师。体育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中学体育的发展进步。中学体育的需要就是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同时,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所培养的高素质新型体育教师,又能促进和推动中学体育的发展,而起到决定作用的就是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培养体系。所以,只有明确其关系,才能明确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关键。

目前,我国正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新的教育体制对体育教育的发展,自身知识层面和体育教师职业都有了新的需要。有关专家指出:21世纪中学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应该包括基础文化知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计算机科学)、专业理论知识与技术(体育教师知识结构中的核心层次)、专业前沿知识与技术(体育教师知识结构中的最高层次)三个层面。体育教师人才知识结构的更新,必将带来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课程设置的变革。因此,课程改革应围绕上述三个层面做文章,使其成为课程体系的主流。

21世纪高校在培养目标的制定上必须与社会接轨,以社会为市场,满足社会需要。人才培养区域必须多样性、层次性,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在培养多层次目标的基础上必须确定一个主题,这个主题的内涵就是培养合格的体育教师。要实现和完成这个目标,就必须使学生学到扎实的专业理论与技术。

2.2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

2.2.1 全面性原则

课程设置要符合素质教育全面性的要求。社会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素质教育就是全面性的教育,通过素质教育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劳动者。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的课程设置,就是要构建起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体系。现有的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课程体系不够全面,高校的教学计划中不仅没有设置专业方向,同时取消了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或专业方向课的分层,它的课程分类只包括公共课、必修课、限制必修课、任意选修课四大类。

2.2.2 专业性原则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是一个专业性质较强的学科。因此,在制定课程设置时要考虑到学科本身的特性,针对其地域性、民族性,在专业方面要进行较深入的研究。课程设置要有利于学生专业素质的提高。素质教育要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在此基础上又要重视提高学生的专业(业务)素质。这也就是说,使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同时具有一定的专业或一定的业务素质,与此相适应,就必须有良好的专业课程结构。

2.2.3 主体性原则

课程设置要服务于课程主体。课程是为学生开设的,学生是学习课程的主体。因此,课程要为学生服务,课程设置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和成才。上述课程设置的全面性原则和专业性原则,虽然都体现着主体对课程的需要,但却不能全部满足主体的个性发展需要。在课程的开设上,不仅要关注学生整体的主体性,还要关注学生个体的主体性。在激励学生个性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方面,统一性的课程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为弥补统一性课程所存在的不足,就需要开设有利于主体个性发展的课程,开设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一种课程体系是否有较高的价值,就在于这种课程体系能否较好地提高全体学生在各个方面的素质。在课程设置上,只有坚持共性与个性、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才能为学生素质的提高提供有力的保障。

2.2.4 创新性原则

处理好课程继承与课程创新的关系。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不是僵死不变的,要不断地完善和发展。课程体系要创新,要有时代性和前沿性,就必须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原有的传统的课程体系并不是一无是处,其中有众多可保留的内容。这里所说的改革,不是全面否定原有的课程体系,而是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扬弃和改造,按照面向未来的要求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2.3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课程设置的目标

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介绍》中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培养目标作了如下规定:“本专业培养具各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训练、科研基本知识与技能的,能从事武术、传统体育养生及民族民间体育工作的专门人才”;另外,文件中还把“掌握武术、传统体育养生、民族民间体育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作为该专业毕业生应该获得的首要知识与能力。教育部的文件精神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和课程设置具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依据我国有关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专业学生的特点及民族传统体育学的学科特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本科教学中专业理论课程目标应为:培养学生掌握有关民族传统体育的德育教育、基本理论和学习该理论所需的相关基础知识。毫无疑问,这个课程目标也是我们具体设置专业理论课程的基本原则。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社会对专业需求不同。现阶段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应该以武术为主体,兼容传统体育养生、民族民间体育。那么,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课程设置的目标就是培养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现代科学文化素养,系统掌握武术、现代和传统养生、民族民间体育的理论知识、技术和技能,能从事武术、养生、民族民间体育的教学、科研和组织管理等工作,具有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身心素质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3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课程设置的方案分析

必修课主要是安排一级学科体育学下的基础理论与方法论和本专业主干课,选修课是指专业选修课程设置正是不同规格人才培养的具体体现。专业选修课设置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前提,决定对有关学科知识的取舍和组合,形成本专业特有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民族传统体育教育活动能力、训练能力、指导和管理能力、科研能力),任选课是指在课程设置上要能体现不同专业方向培养人才类型的要求,也就是说在不同专业方向的课程,应该有所侧重的设置。

3.1 主干课程

3.1.1 民族传统体育理论主干课的课程设置

包括:民族传统体育概论、中国武术史、武术理论基础、传统导引养生学、民族民间体育概论、中医学基础、中国文化概论。

学习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概论的目的,主要是使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概念、学科体系、文化特征、价值功能等有一个较为系统的宏观了解,以便为学习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其他相关理论课程奠定必要的基础。

学习中国武术史,是为学习其他相关理论提供一个历史的时空框架。

学习武术概论的目的,主要是使学生对武术的概念、分类、理论体系、价值功能和历史文化牡征等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学习传统导引养生学的目的是为了学生对传统导引这一具有悠久历史和社会价值的人体活动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和理性的把握,同时,也可拓宽学生原有的知识视野,提高其理论基础。

学习民族民间体育概论,是为了全面达到教育部对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提出的“掌握武术、传统体育养生、民族民间体育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业务培养要求”。

学习中医学基础,为了使学生基本了解我国自古以来有关人体的生理知识及其运动机理,从而能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学习中国文化概论,一方面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另一方面也为了解有关各类民族传统体育形成、发展的人文背景和与诸文化领域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多彩的历史景观。

3.1.2 民族传统体育术科主干课的课程设置

包括套路、武术散打、贻拳道、擒拿格斗、拳击、传统体育养生方法。

通过套路的学习使学生在系统掌握武术基本功和基本技术的基础上,学习各种不同流派的传统武术套路井具有较强的教学组织、讲解和示范的能力。

通过武术散打课的学习,能够培养学生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及道德规范。通过系统的专业理论和技术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散打的姿势,系统掌握踢、打、摔等技术与实战运用。有目的地培养学生教学、训练、指导及组织竟赛的能力。了解散打裁判知识,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科研方法。

通过跆拳道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跆拳道的礼仪,掌握跆拳道的技术、战术、教学与训练方法,了解跆拳道的竟赛组织与裁判方法。

通过擒拿格斗的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擒拿格斗的基本功及基本技术,使学生具各教学、训练的能力。

通过对拳击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拳击的基本技术、战术以及一些训练方法,并具有较强的教学组织、讲解和示范的能力,掌握拳击竟赛组织与裁判方法。

通过对传统体育养生法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一种能够指导人们进行锻炼,达到身心健康的医疗体育健身方法。

3.2 选修课

3.2.1 选修理论课

包括少数民族体育概论、体育保健学概论、体育康复运动处方。

学习少数民族体育概论,一方面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另一方面也为学生了解有关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形成、发展的人文背景和与诸文化领域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多彩的历史景观。

学习体育保健学概论,使学生掌握运用现代医学保健知识和方法,对体育运动参加者进行医学监督和指导。

学习体育康复运动处方,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运动处方,能够运用其指导人们有目的、有计划、科学的锻炼。

3.2.2 选修术科课

包括珍珠球、中国式摔跤、本兰扇和现代手搏。主要是增加多方面爱好与才艺。

3.3 任选课

3.3.1 任选理论课

包括事故处理与急救、民族民俗学、社区体育理论、体育俱乐部管理、运动营养与恢复、竟赛组织与管理。(下转第83页)(上接第73页)主要是增加管理与紧急处理的相关能力。

3.3.2 任选术科课

包括太极推手、太极球、推拿、空手道、泰拳。主要是增加多方面爱好与才艺。

参考文献

[1]黄传兵.现阶段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历史契机[J].浙江体育科学,2006(6).

[2]黄传兵.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高等体育教育改革刍论[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3]杨海朋,周之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综述[J].内蒙古体育科技,2007(1).

8.全员参与体育运动会方案探讨 篇八

关键词:全员参与;运动会;方案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2410(2014)03-0069-01

设计全员参与运动会方案,在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开展全员参与运动会,既是全面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一种途径,还是检查学生体育艺术“2+1”项目达成情况的有效方法,开展阳光体育活动,活跃校园气氛,提高全校师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鼓励人人参与体育活动,培养“终身体育”习惯具有重要意义。

一、确定运动会主题

“我运动,我健康,我阳光,我快乐”“拥抱阳光,强健体魄”。

二、建立健全组织机构

由校长任组长的领导小组保障了全员参与的可能性;以体育组为工作小组确保了全员参与运动会的针对性;由团委、学生会参与考勤的管理小组为自主管理提供了平台;由总务处组成的服务小组为全员参与运动会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

三、规程

1.比赛时间

本方案共设五天参赛日程,为不影响文化课教学,多安排下午两节课后的操场举行比赛,个别项目的比赛时间安排在中午。以班级或办公室为单位参赛。

2.日程安排

第一天:高二象棋、高三扳手腕、高一跑操、篮球赛一轮、乒乓球赛第一轮;

第二天:高一广播操、高二跑操、高三跳长绳、篮球赛第二轮(中午)、乒乓球第二轮;

第三天:高二广播操、高三跑操、高一拔河、篮球赛第三轮(中午)、乒乓球第三轮;

第四天:高三广播操、高一一分钟跳绳、篮球赛决赛;

第五天:学生800m、1000m;教师4×100m、400m;师生配合项目三人四足跑30m;乒乓球决赛。

3.参赛与报名办法

全校师生全员参加(病假除外),以班级为单位参赛。

报名:每人限报一个单项、每个单项每班限报2人,没有专项的学生可选800m,在体育课中通过预赛选出班级代表参加800m或1000m的比赛;集体项目(任选)。以班级或办公室汇总报体育组。

4.比赛规则

乒乓球、篮球、象棋、田径项目遵守国际最新规则,其中乒乓球、象棋三局两胜(和局可加赛)。

一分钟跳绳:参赛运动员每跳跃一次,摇绳一个回环(一周圈),记录一分钟跳绳次数。比赛过程中如跳绳拌脚中断,则该次不计。如绳子断开可以补测一次。取成绩高者记录。

扳手腕:两位选手分别坐在桌子两侧,同时将右手(左手)放到桌面指定位置,左手(右手)握拳置于背后,其余部位不得与桌面接触,不得借助外力。双方选手两大拇指紧紧相扣,裁判发令后,谁先把对方的手扳倒且手背并碰到桌面即为获胜。三局两胜。

拔河:每班以10人组队,先抽签确定比赛轮次。每场比赛开始后,运动员同时发力,将对方拉过赛场规定的河界线为羸。三局两胜制。

跳长绳:每班出30人。摇绳队员相向站立,间隔距离不小于4.5米,摇绳学生不得踩或超过限制线。跳绳队员依次跳过且必须一人一次跳过绳,方计次数一次(2人或以上人数同时跳过只计一次,不得一人连跳)。一次机会,按次数排定名次。

三人四足走:由每班出2名学生和1名教师组队,教师在中间,相邻两腿捆绑在一起横队30m计时跑。

5.裁判分工

用学生会成员和体育委员做裁判,既增长学生的体育竞赛裁判知识,又提高学生自主组织工作能力,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及终身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

篮球赛、乒乓球赛、广播操、田径项目的比赛以体育教师裁判为主,学生会成员和班级体育委员裁判为辅。其他项目比赛以学生裁判为主,体育教师起指导作用。

6. 积分与名次录取

各班总积分为各项比赛得分之和。单项获年级前八名的分别得9、7、6、5、4、3、2、1分,集体项目得分双倍计入总成绩。

四、结束语

上一篇:严禁教师办班补课责任状下一篇:大学语文论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