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奉献以论文中(共10篇)
1.爱的奉献以论文中 篇一
爱 的 奉 献
砀山县唐寨中学
李茜
我是唐寨中学的一名普通的女教师。在我很小的时候,我跟着爸爸去学校,看着孩子们围着爸爸转来转去,心中就充满了对教师这个行业的崇拜和向往,我就有了一个崇高的理想:长大后当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事业中,用爱来教育学生,用自己的言行举止来感染学生,造福一方百姓。中学毕业后,我毅然选择了师范专业,投身到党的教育事业中。毕业后,我分配到唐寨中学任教,直到现在。受爸爸的薰陶,我对教育事业充满着神圣感和责任感,立下志愿:有生之年,尽职尽责,把全身心的爱投入到教育事业中,用自己满满的爱来薰陶学生,感染学生,教育学生。从教将近二十年来,始终践行着这一准则,处处为学生着想,以学生为重,对学生精心培育,用爱诠释师德,用心追逐梦想。用爱心、关心、细心、热心来赢得孩子们的亲近、感激、尊重和爱戴,教育孩子们不断追求进步,永远上进,做一个有用的人,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工作总结如下:
一、以爱为本,忠诚教育事业。
作为年青教师,我坚持党的教育基本路线。热爱教育、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潜心研究教育,积极做好本职工作。陶行知曾说过这样的话:“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呀,只有爱的付出,才有爱的收获。因此,作为一名教师的我,一直坚持以爱为本,用爱来感染学生,来净化学生的心灵。无论何时,我都能够理直气壮地说:投身教育事业,我终生无悔。作为一名教师,我感到无尚光荣。
二、爱岗敬业、乐于奉献。
“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是我一生所追求的目标。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以来,我始终以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态度来对待工作,以一个教师的师德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心中充满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对待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以校为家,把孩子们当作自己的孩子,把班级当作自己的家。我家住在萧县,对像在萧县公路局上班。为了工作,我们只能两地分居。我在学校里面找了一间房子,为孩子们营造了一个温暖的家庭。虽然舍弃了自己的家庭,但是三四十名孩子从此拥有了自己的家。我把我的宿舍营造成了孩子们温暖的家。孩子们可以随便到我的宿舍去玩,在宿舍里面生活,吃饭,学习。孩子们生活、学习上遇到困难,我会把他们领到我的宿舍里面跟他们促膝长谈,给他们谈理想、谈人生、谈工作、谈生活、谈将来。每天早上我总是早早起床,到班级里去看着孩子们读书,让孩子们养成朗读的好习惯。课余时间,我也会到教室去巡查,仔细洞察孩子们上课的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晚饭后,我舍弃了自己的休息时间,从来不看电视,在教室里陪着孩子们一起上晚自习,直到孩子们走完之后,我才会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回到自己的宿舍休息一下。我把自己的全部时间都无偿的奉献给了我的孩子们。有一次,因一次意外事故,对象住进了医院,急需我的照顾。然而我想到班级里面三四十张稚嫩可爱的脸在等待着他们的班主任给他们上课,他们更加需要老师的照顾和关怀啊,在家庭和孩子们之间,我选择了孩子。于是打电话让七十多岁的婆婆去照顾,一直没有去照看他,直到星期六星期天才去探望。家人当时很不理解,以为我是个不通情理之人。直到现在,我内心都充满了内疚,觉得愧对了这个家庭。好在他们后来也都理解了我,并且坚定的支持我。孩子们学习、生活中有了困难,我总是把自己当作孩子们的家长一样对待孩子。孩子们生病了,我领着他们宿舍去吃药;孩子们有困难了,我会千方百计的帮助他们解决;孩子们的衣服脏了,我帮他们收起来,拿到宿舍里面给他们洗;孩子们没钱了,我自己拿出自己仅有的工资给他们花;孩子们饿了,我给他们做上可口的饭菜让他们吃。总之一句话,为了自己的理想,为了自己的准则,我把自己的全部都奉献给了孩子们。
三、用爱育人、关爱学生、创造和谐班级。
工作十余年来,我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工作上热情主动,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尽心尽职。我认为学生的本质都是好的,都是有上进心的,都是要求进步的。每一个学生都是可以教育好的。但是要想教育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须投入全部的爱才能教育好每一名学生。在工作中,我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如我班的于佳宝同学是一个性格外向的男生,热爱集体,乐于助人。但是社会交往却很复杂,经常与社会上的一些不良少年有来往。并且他的学习成绩一直不理想,父母发均在外打工,在家跟随爷爷生活。基本上处于没有人管理的状态。曾经在一篇日志中,他写道:别人都在为了前途而奋斗。但是我呢?我已经不用奋斗了。我的前途很明确,那就是:家里蹲大学。在大家看来,他是属于“无药可救”了,从策略上讲可以放弃了。但是,我始终认为该生品质是善良的,只是缺乏引导和教育,应该有挽救的余地。因此,我多次找他促膝长谈,跟他谈理想、谈道德、谈将来、谈人生、谈生活、谈困难等等,来教育他;以身边的成功的例子来激励他;以微小的进步表扬他,让他重新燃起希望。同时又和他的父母、爷爷奶奶建立联系,经常交流孩子的进步和表现,共同来管理教育学生。告诫他以后爸爸妈妈不在身边,自己就是他的亲人,就是他的妈妈,会把他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给他以关爱,给他以信心。通过一系列的工作,他又重燃希望,重拾信心,不负众望,一改往日的颓废,变得积极向上,热爱学习了,取得了显著的进步。王炎同学性格内向,沉默寡言。我了解到该同学属于单亲家庭,妈妈患有精神病,爸爸和妈妈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离婚了。他跟随爸爸生活,爸爸又常年在外打工,王炎同学现在跟随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长期以来形成了孩子自卑,压抑的心理,沉默寡言,总感觉抬不起头来,低人头下。在学习上也不积极主动,得过且过,没有理想,没有动力,没有上进心,经常流露出不想继续上学的想法。在了解了王炎同学的家庭情况后,我细心的开导,三番五次的找他谈心,并且在生活中和学习中给他帮助。他也给我说出了他的真实想法,家庭经济困难,不想上学了,想出去打工,帮爷爷奶奶分担一些困难。听到这些话,作为班主任的我鼻子一酸,多好的孩子,多懂事的孩子,可是受困于家庭,产生了一定的困难。我一定不能让孩子辍学,要帮助孩子解决困难,要让他继续就读。于是我向学校申请为他办理了寄宿生贫困生补助,又在班级内开展了帮扶活动。首先从生活上帮助他,我身先士卒,拿出一百元,在我的带领下,同学们纷纷捐款,献出自己的零花钱,解决了他的生活问题。学习上给他结对子,派一名学习较好的同学专门负责帮助他,负责他的学习,给他讲解,督促他完成学业。王炎同学逐渐感到家庭的温暖,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未来,变得振作起来了,变得自信了,重新回到了集体中来,学习成绩有了显著提高。
四、尽职尽责做好教育教学工作。
多年来,我一直任教初中地理学科,教学工作中能够悉心备课,锐意进取,大胆创新,把课堂营造成欢乐的课堂,活泼的课堂。我的课堂就是一首欢快的曲子,孩子们在欢乐的气氛中掌握了知识。并且记得牢,记得深。在教育工作中,努力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班级管理上,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模式。
①、用爱心和耐心来感染学生,用自己的言行举止来践行,用“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②、制定详细周密的班级计划。围绕德育工作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教育,受到启迪,追求上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学期我们班每月一个主题:三月份是“学雷锋活动月”。每人讲一个雷锋的故事,读一本雷锋的书,办一份学雷锋的手抄报,写一篇学习雷锋的日志或总结。三八节号召学生为自己的妈妈做一件好事,晚上给妈妈洗一次脚。并且开一次学习雷锋的主题班会。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孩子们在活动中感受到了雷锋的魅力,养成了学习雷锋做好事的好习惯,对于孩子们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四月份是运动风采,借学校举办运动会的契机,号召孩子们努力锻练身体,有一个强壮的身体。五月份是科技读书节活动。我设计了这些活动:师生共荐一本书,教师推荐,共同阅读。师生共同捐书。办一期读书活动手抄报。写一篇读书征文。出一期读书活动黑板报。小发明、小制作比赛(手工制作)。“读书节”主题班会。六月份临近放假,安排安全教育。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去感受做人的准则,培养他们明辨事非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接受良好的教育。我们班逐渐形成了浓郁的班级特色文化,同学们拥有了强烈的集体荣誉感,每个学生都积极向上,努力进取,争做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少年。
③、班级实行量化积分管理。每个学生的表现,都会被量化成分数,每周公布一次,每月总结一次,并给予适当的奖励。在没有任何经费的情况下,我每个月从自己的微薄的工资里掏出百拾块钱,给孩子们买些奖品来激励孩子们。好的要奖励,重点是奖励有进步的同学。让每一个同学都能得到奖励。让他们都能看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也能看到成长的希望,鼓励他们积极向上,努力进取。我们班级的学风日渐浓厚,已经成为我们唐寨中学的旗帜。清早到校,书声琅琅,那一定是我们的班级。课堂,同学们生龙活虎,争先恐后,积极发言,那一定是我们的班级。课余,遵规守纪,文明礼貌,一定是我们班级的学生。
我只是一位普通而平凡的教师,只是做了一名教师应该做的事情。我深知,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坚守无私奉献的理念,拓宽自己的视野,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为此,我要不断地加强学习,以最美乡村教师为榜样,不断严格要求自己,践行师德规范,努力做到“德艺双馨”,做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而付出自己的全部。
2.爱的奉献以论文中 篇二
关键词:学生,班级管理,班主任工作
自参加工作以来, 我始终担任班主任的工作, 班主任的工作在班级集体之中也是一门艺术手段的具体体现, 不同的教师有自己独特的工作特点及策略。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来的工作实践, 谈谈自己的班级管理体会。
给予学生表扬, 使其自信
面对天真幼稚活泼好动的十几岁的同学们, 应善于发现其优点, 及时地给予鼓励表扬, 帮助他们树立自信的观念, 才可以更好地使学生真正懂得自我存在的价值。自信的环境状态能使学生们获得自信心和鼓励, 不管你的成绩优劣, 只要你记住, 拼搏进取, 奋发向上, 一切皆有可能。抱着这种信念和目标, 克服生活中的艰难困苦, 向“我能行”出发。经过半学期的努力, 在期中考试中, 我们班各科成绩都名列前茅, 消息传到班里之后, 整个班级都沸腾了, 他们为自己的胜利而欢呼。经过这次考验之后, 我们班的同学们更加团结互助, 这为班级管理和期末成绩打下了基础。通过开学的主题班会活动我感到, 要想使自己的学生得到成功, 激发鼓励他们, 相信促使他们, 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我们作为班主任要随时随地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不吝啬鼓励的话语、动作和眼神, 微不足道的鼓励和启发, 都可能成为推动学生不断进步的动力和源泉。
育人先育心
学期初建立各项制度是班级管理的重中之重。它将自始至终决定我们班集体的发展道路。新学期的开始, 我就根据班内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班级管理制度, 并在班会上郑重地宣讲给学生们, 并且严肃地说:“若有违反者, 就给予严厉的处罚。”第二天, 我按班级管理制度进行检查, 发现一名同学没有佩戴胸卡, 就扣了他5分。后来学生私下议论说, 这样的班级制度太严了。我就给他们讲了“一块臭肉坏了一锅汤”的故事, 让学生们真正懂得严格要求才是老师对他们的爱。从此之后, 再也没有此类事情发生。几周之后, 我们班连续两次获得优秀班级的称号, 并在年终获得了“文明班集体”荣誉。学生们尝到了严的好处, 个个为集体的成功而喜悦。
宽容学生更完美
十几岁的孩子正处于喜欢玩闹的阶段, 他们犯错误是难免的。“金无足赤, 人物完人”。这学期我对违反错误的同学采用了这样一种惩罚方式——根据所犯错误轻重, 我罚他们在讲台上唱令自己感动的歌或讲一个感人的故事, 并说出自己被感动的原因。通过实践证明, 这种方法不仅能够使学生真正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还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实践中, 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面对犯错误的学生, 千万不要不问青红皂白就训斥, 一句温情宽容的话语, 更能激起学生做更完美的人的信念。
公平对待无偏见
作为一个班级的主管者, 班主任应该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位学生, 不管是成绩优异的同学, 还是成绩较差的同学, 班主任都应该一视同仁。若石子石粒仰高山之巍峨, 却不自惭形秽:若小草一棵慕白杨之伟岸, 但不妄自菲薄。在刚接这个班级的时候, 我对同学们说:“在我们这个大家庭之中, 不管过去是怎样的, 家长干什么的, 我们大家的起跑线都是相同的, 每位同学都是我们班集体的一名成员, 大家的地位是平等的, 老师对每个人都是平等公正的, 希望我们每名成员都为我们集体荣誉争光。”我是这么说的, 也是这么做的。我班有一个孩子腿有毛病, 走路一跛一跛的, 同学们总是欺负他, 面对这种情况, 我一边批评那些学生, 同时还极力发现该生的优点, 适时给予表扬, 并把自己对他的爱心毫无保留地呈现在其他同学们面前。学生们见我这样关心称赞他, 也看到了他的闪光点, 便不再欺负他了, 还给了他很多帮助, 同学们都沉浸在团结友爱、互助的氛围之中。在大家的共同帮助下, 该生成绩提升很快, 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县重点中学呢!
爱心启迪爱
我常唱《爱的奉献》这首歌, 我从中深深地感受到爱的力量, 有了爱才有工作的动力, 有了爱才能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事业之中。爱学生体现在以真诚的态度去对待所有的学生, 全身心地投入到为学生的服务之中, 真诚的热爱, 尊重、体贴每个学生, 把爱的阳光普洒在每位学生的心田, 受到爱的滋润和感化。我的学生们都来自山区, 都是第一次离开家长, 住校。于是我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关爱他们, 帮助他们成长。他们的衣服坏了, 我就帮他们缝补;有学生不舒服, 我就带他去看病;同学之间产生矛盾了, 我就帮他们解决, 直至两人和好为止;学生没钱了, 我就解囊相助。看似平常的点滴关爱, 无形之中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关系, 我成了学生们的好朋友、好哥们。
3.爱的奉献等 篇三
有时候爱火熊熊燃烧,千辛万苦追到的却是冤冢,对头;有时候众里寻她千百度,暮然回首,伊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有时候街头碰到无缘人,—天好几回,一转身便成陌路;有时候你的另一半不按常理出牌,以寻仇洮衅的方式相遇,幸亏似水柔情粘住了复仇之剑,否则上演的全是悲剧,惨剧。
巴尔扎克说爱上一个穷光蛋往往是真爱。那反过来就不是真爱吗?其实,爱情双方都在奉献情爱,谁索取谁?除非不是你的另一半,才不懂享受爱的奉献。除非是有意无意的虚情假爱,才会不为对方着想,只一味地索取。试想双方都一味地索取,那谁来奉献呢?不吵架打架才怪!真爱是拥有,多半是真心地奉献;情欲是占有,多半是无情地索取。
有一对贫穷的恋人,相约情人节在老地方见面,下决心要实现对方的愿望。女孩有一头人见人爱的长发,她多么想要一个漂亮的发卡;男孩有一个老爸送的断链旧怀表,他多么想要一条表链来续上……可囊中羞涩。于是,为了成全对方,女孩卖了长发买了一条表链,男孩当了怀表买了一个漂亮的发卡。尽管愿望达成了,可谁都用不着了,但彼此默契、彼此欣赏、彼此感动得抱头痛哭!得失之间享受到一份奉献的幸福!这是一个让人永生难忘的、最快乐的情人节! 对情而言,生死都不在话下,又何瞑失去?并且。爱情会因失去而倍加珍惜,因此,学会失去也是一种幸福。
站在烦恼里仰望幸福
人生烦恼无数。 先贤说,把心静下来,什么也不去想,就没有烦恼了。先贤的话,像扔进水中的石头,而芸芸众生在听得“咕咚”一声闷响之后,烦恼便又涟漪一般荡漾开来,而且层出不穷。
幸福总围绕在别人身边,烦恼总纠缠在自己心里。这是大多数人对幸福和烦恼的理解。差学生以为考了高分就可以没有烦恼,贫穷的人以为有了钱就可以得到幸福。结果是,有烦恼的依旧难消烦恼,不幸福的仍然难得幸福。
烦恼,永远是寻找幸福的人命中的劫数。
寻找幸福的人,有两类。
一类像在登山,他们以为人生最大的幸福在山顶,于是气喘吁吁、穷尽一生去攀登。最终却发现,他们永远登不到顶,看不到头。他们并不知道,幸福这座山,原本就没有顶、没有头。
另一类也像在登山,但他们并不刻意登到哪里。一路上走走停停,看看山岚、赏赏虹霓、吹吹清风,心灵在放松中得到某种满足。尽管不得大愉悦,然而,这些琐碎而细微的小自在,萦绕于心扉,一样芬芳身心、恬静自我。
对于心灵来说,人奋斗一辈子,如果最终能挣得个终日快乐,就已经实现了生命最大的价值。
有的人本来很幸福,看起来却很烦恼;有的人本来该烦恼,看起来却很幸福。
活得糊涂的人,容易幸福;活得清醒的人,容易烦恼。这是因为,清醒的人看得太真切,一较真儿,生活中便烦恼遍地;而糊涂的人,计较得少,虽然活得简单粗糙,却因此觅得了人生的大境界。 所以,人生的烦恼是自找的。不是烦恼离不开你,而是你撇不下它。 这个世界,为什么烦恼的人都有。 为权,为钱,为名,为利……人人行色匆匆,背上背着个沉重的行囊,装得越多,牵累也就越多。
几乎所有的人都在追逐着人生的幸福。然而,就像卞之琳《断章》所写的那样,我们常常看到的风景是:一个人总在仰望和羡慕着别人的幸福,一回头,却发现自己正被别人仰望和羡慕着。 其实,每个人都是幸福的。只是,你的幸福,常常在别人眼里。
4.爱的奉献 篇四
——师德师风演讲稿
彭仁秀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做学生的榜样,做学生的灯塔》。1996年我毅然地站在“人民教师”的伟大行列。当我第一次站在孩子们面前的时候,一切都让我新鲜、好奇。看看这张脸、摸摸那个头,多像一枚枚花蕾仰着小脸,渴求着阳光雨露。那一刻,我爱上了教育这一行业。
然而,我常常在想,除了知识以外,我们还能教给学生什么呢?如果他们仅仅是考试的机器,那么他们的人格会健全吗?他们的情感会很丰富吗?每当我走在大街上,看着熙熙攘攘的人群,我常常会想到我的学生:都说他们是祖国的花朵,是未来世界的主人,那么他们离开校园以后,将给这个世界带来什么呢?他们是会用真善美守候自己的精神家园,还是会加速这个世界的浮躁与急功近利?
有位名人说过,教师的高尚不在于他培养了多少科学家、艺术家,而在于他的细微之处,以高尚的师德影响人、培育人。是呀,我们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但更重要的是育人。培育与时俱进、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今年3月份,我县开展了“做文明有礼的博白人”活动,这给我们指明了现阶段的方向和目标,自己要做个文明有礼的博白人,也要教育学生做文明有礼的博白人。
要教育学生做文明有礼的博白人,首先我们教师要用爱做文明的引路人。在十几年的教书生涯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了教育教学工作,必须以爱先行。“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能教育孩子。”教师应用自己博大的爱去温暖每一位学生。教师只有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才能去精心地
培养学生;只有爱得真,爱得深,才能把爱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在体会爱时,又能把爱传递给身边的每一个人,与同窗情同手足,对师长知恩图报。
在《爱的奉献》这首歌中唱到:“啊,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是的,歌声道出了社会的呼唤,只要有奉献爱的精神,人与人之间将会互敬互爱,和谐圆满。
要教育学生做文明有礼的博白人,还要我们教师言行上做文明有礼的表率。我们要在行为上坚持“文明有礼1234”,即展示一张笑脸;注重两个形象:衣着得体、举止得当;常说三句文明话:“您好”“谢谢”“对不起”;常做四件文明事:逢人先礼让、困难热情帮、事事讲道理,见义要勇为。我们要在工作中大力弘扬和践行“厚德崇文、和善包容、团结进取、爱国奉献”的博白精神,通过对学生的教育,让学生思想得到升华,努力践行博白精神。
在教师的影响下,一颗颗文明之星在校园升起,一个个有礼之人在校园出现。每天清晨“老师,您早!”那童稚的问候,给我带来了一天的快乐和生机;每天傍晚随着一声声“老师,再见!”给我留下明天的希望之光。孩子们纯洁的心、圣洁的情、深厚的意,净化了我的心灵,激起了我对教育事业深深的爱,我真正地体会到了一个教师所有的幸福和快乐。
5.爱的奉献(论文) 篇五
肇庆市睦岗镇大龙学校杨群容
【摘要】爱是一种奉献,关爱学生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必须具备的情感品质,一个真正关心、爱护学生的老师不仅要有一颗慈母般的心,而且在对学生信任、期望中提出严格要求,热情帮助学生,采取适当方式,对待学生。而且,教师对学生的爱不偏不袒,做到教育公平公正。
关键词:细心 耐心 爱心 公平公正 以身作则
关爱学生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必须具备的情感品质,可关爱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爱更困难。一个真正关心、爱护学生的老师不仅要有一颗慈母般的心,而且在对学生信任、期望中提出严格要求,热情帮助学生,采取适当方式,对待学生。由于我们班学生生长在边远农村,见识少,学生的成绩差别也很大。由于学生之间的年龄、生理、智力等诸方面的差别,这就要求我们因人而异,从多方面关心帮助他们,满腔热忱地爱护他们,耐心细致地开导他们。俗话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特别是差生的转变不是做一次两次工作就能见效的,而是要经过长期、反复、耐心的教育和开导,要善于发现后进生细微的进步,反复抓,抓反复。教师对学生的爱不偏不袒,做到教育公正。我在教育教学中,注重一下几个方面的教育:
一、要细心,有耐心,有爱心
俗话说:打铁先要自身硬。迪福说过:“如果我自己的表不准,它只能欺骗我一个,但城里的大钟走的不准,受骗的就是整个城市的居民。”班主任的言行也像城里高耸的大钟一样,直接影响一大批人,所以作为班主任老师,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表里如一,让学生钦佩,又要做到以下三点:
1、要细心:洞察一切,为了更好地做好班主任工作,配合其他科目老师上好每一节课,让班级形成一种班风好、学风浓的氛围,除了要建立一支强有力的班干部队伍,我还与其他老师保持紧密联系,一开学,我就拟订好一张加分表,一张减分表,并排帖在墙上,要求值日生每天做好记录(包括上课纪律、课间纪律、劳动、上交作业等情况)。并把这两张表的用途跟其他科任老师讲清楚,取得他们的一致配合,做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利用每天下午放学前的五分钟,简单小结一下当天的情况,表现好的给予加分,表现不好的就减分,每个星期二的班会课进行总结上周加分、减分情况。并利用家校通平台及时向家长反馈情况。这样一来,学生就自然而然的形成一种你追我管的氛围。
2、有耐心:大教育家培根说“无论何人,失去了耐心就失去了灵魂。”古人也云“教也者,长善而就其失才也”,可见耐心在教育中的作用,作为班主任的我们更应该有耐心,用耐心去开导学生。而且,必须有百分之两百的耐心来对 1
待学生的点点滴滴,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多给学生改过自新的机会,循循善诱地指导他们,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如梁淑怡,以前,她在家里有什么不顺心时就发脾气,大哭大闹,不肯来上学。面对这样的学生,我经常不厌其烦地找她谈心,与她分析问题,给她讲道理,并与家长联系,达到教育的共识。如果发现她一旦有进步,我就及时地在加分表上给她加分。这样一来二去,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梁淑怡同学慢慢地进步了,现在再也没有发现她旷课了,而且比以前认真多了,作业等各方面都慢慢地赶上来了。又如:杜泽添、俞燕苗、杨家建等同学,这些同学都是学习基础比较差的,我几乎每天的课余时间都把他们留下来,及时辅导他们,并与他们亲切谈心,终于工夫不负有心人,他们的学习也都在慢慢地进步了,家长看在眼里,喜在心头。
3、有爱心:爱学生是教师最基本的素质,无私关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师德的核心。教师要以真挚的情感和爱心去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信赖。要时时处处关心学生,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用火热的心去温暖学生。我总是从各方面了解学生,不但关心他们的学习,还关爱他们的生活、思想状况,做他们的良师益友。可是,爱优生容易,爱差生往往很难,中等生又常常被忽视。在日常工作中,要深入学生当中去,与学生打成一片,应事事注意,时时留心,仔细观察每一个学生。当学生在生活上遇到困难,学习中失去信心时,教师应给予慈母般的温暖和帮助,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当学生体验到老师的爱心,他们就会正视困难,努力克服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勇往直前。我们班的俞燕苗是一个学困生,因家庭困难(单亲家庭,父亲残疾),没有上过幼儿园,所以基础很差。而且,她的右手举不起来。我安排她坐前排,在课堂上遇到难一点的问题总是用眼神提醒她,和她交流。从认读一个拼音,读准一个词语,到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一篇课文,我总是不厌其烦地纠正、指导她。在班级我还特意安排了几个热心能干的同学和她结对子,遇到困难及时帮助她。当她有一点儿进步,我就表扬鼓励她,就是这样,俞燕苗在班级一天比一天快乐,一天比一天有进步,自信心也增加。现在,她很喜欢背书,期末考试由原来三四十分,变成六七十分。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啊。同时,作为一名班主任,要时时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认识、体验和思考,要深入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师生之间,因其角色不同,学生很自然地在心理上对老师筑起一道无形的心理防线,这很不利于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用亲切的语言开展班级管理工作,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消除学生对老师的心理戒备。如在布置工作任务或总结情况时说“我们、我们班”,学生会感觉到老师与他们是同一阵线的;在请学生帮忙前我总是说“请、能不能”,干完活后说“谢谢、辛苦了”,学生会倍感亲切。班主任要能做到始
终把自己也当作班集体普通的一员,严格遵守班规班纪。班主任自身的榜样示范,对学生有着极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二、以身作则
“身教重与言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这些格言都说明了以身示范示强有力的教育手段。大量地教育实践证明,一个缺少教学素养,心理和品质欠佳的教师,难以得到学生的尊敬和爱戴,其教育自然不会有好得效果。
1、做到以身作则:自己的即时才能换得孩子的即时。教师是教学中的引导者,言行举止都时刻影响着孩子们,教师雷利风行孩子们也会照着学的;教师的严谨治学是熏陶孩子们认真求学的良药。所以教师要从教学的细节中对学生进行身教。如教学板书规范科学,教学语言生动活泼幽默相结合,教学内容的实效性的体现等。
2、要言行一致:自己对学生的要求自己同样要能够做到。孩子会比较,会发现,更会创新,但要教师很好的去发掘潜能。如果你只是一味的对他们提这样那样的要求,自己却不能做到,孩子们很可能会被你狠狠的挫伤了积极性。同时你在孩子们心目中也不再那么有威信了。
3、学会体谅孩子:人是感性的动物,自尊与被尊重共存。孩子的心灵里教师的地位挺重的,甚至超过了自己的家长,教师要很好的用好这一优势而不是践踏了。孩子尊重教师,教师也要尊重孩子们的一些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你不会因为采纳了他的小小意见而改变你的点滴,但却可以给孩子莫大的鼓励与勇气,也许因为你的采纳,在班级管理与学生的学习中产生意想不到的收获呢!
在对待学生上,我处处以身示范。身教重于言教,“亲其师,才会信其道”。其实,教师每一次赞许的点头,期待的目光、会心的微笑、亲切的抚摸,都会使学生受到激励和鼓舞。一个爱学生的教师,才能得到学生的爱。
三、做到教育公正公平
尽管教师和学生在年龄、阅历是知识水平等方面有了很大的差异,但在人格上,教师和学生应该是平等的。教师应把自己放在和学生同等的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生相处时,哪怕是讲话,交流的方式都应该讲究平等民主。使师爱如阳光雨露般滋润每一位学生的心灵。
爱是阳光,能融化冰雪;能滋润万物;爱是桥梁能沟通心灵。有了爱,师生才能以诚相待,心心相印;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总之,学生在家庭中需要父母之爱,同样在学校里也需要教师之爱。每一个学生都希望能得到老师的关注,因此,不论是对表现好的还是表现差的学生,我都以慈母般的爱心去关心他们的生活、身体和学习。在进行教育时,不应该直截
了当地指出其存在的问题,而最好从关心其家庭、身体、学习入手,让学生感到一种被关爱的温暖,从而消除抵触心理,以愉悦的心情接受老师的教育。
6.爱的奉献 篇六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将变的更加美好灿烂……”每次这首歌响起,都会让我想起那位老爷爷
那天中午,我从老师家学好书法,才刚跨出老师家门槛一步,老天爷就变了脸,刚才还是晴空万里,转眼间,就变的阴云密布,这可苦了我这个没带伞的人了,这时,我想到家里电脑房的窗好象还没关上呢,我顿时心里就慌了,电脑房里还有一些爸爸单位里的资料呢,要是浸湿了……那可不得了,我越想越慌,冲出老师家,拔腿就跑,从老师家到家里,光开摩托车,就要15分钟,更不用说是走路了,不走个几个小时的,才怪呢,而且回家的路四通八达,我一冲出去,上北下南,我搞不清楚到底是哪条了,连忙在记忆中搜索答案,一时半伙,我也想不起来是哪条了,条条小巷,差不多一模一样,不管它了,,碰碰运气吧,我朝前面的小巷径直冲了过去,不知拐了多少个弯,不知穿过了多少个小巷,终于,我最不想发生的事情发生了——前面死胡同一个,没路了,哎,我都淋成了一只落汤鸡了,绝望之中,一不留神,我脚下一滑,栽了个“狗啃泥”,我脚上的皮也被擦开了,正当我万念具灰的时候,一股垃圾的臭味扑鼻而来,紧接着是一双有力的大手把我从泥潭中扶了起来,我回过头去一看,原来是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爷爷关切的问:“小姑娘,怎么了,下雨天你不回家,在这干什么啊,摔疼了吗?”这关切的话语似曾相识,哦,那就像我亲爱的爷爷,我百感交加,支支吾吾得说:“老爷爷,我,我迷路了!”“是啊,这巷子四通八达的,像个迷宫,有时候,连我也会迷路的呢!”说着,老爷爷便把雨衣从自己的身上脱了下来,给我穿上,我连忙推托,连声说:“那怎么行呢,您不穿,会感冒的!”,可老爷爷不容我推托,把雨衣硬套在我身上,笑着对我说:“小孩子,身体抵抗力差,再说,我还有件秘密武器!”说着,老爷爷就从垃圾车旁边的下凹槽中抽出一套破烂的蓑衣,斗笠“老爷爷,您”“孩子,我送你回家吧”“那,谢谢老爷爷!”“跟紧了,走喽!”说着,爷爷一手推着垃圾车,一手拉着我,向前走去,我看了,也想出一份力,就挣脱爷爷温暖的双手,推着车向前走去,不知拐了多少个弯,不知绕过了多少条巷子,终于,老爷爷带我走出了这弯曲的“迷宫巷子”我逐渐认清了前方的道路,记忆中被尘封的那一页,逐渐明朗起来了,这时,爷爷对我说:“孩子,前面就是通向振兴西路的那条街道了,你自己走去吧,爷爷还有活没做完呢,一路上小心!”“爷爷,那您的雨衣怎么办啊?”爷爷饶了饶头皮说道:“恩……,这雨衣嘛,反正也不值几个钱,就送你了吧。”“啊,这怎么行呢,这雨衣,不管值不值钱,也是件有用的东西啊!”我回答道,“算了吧孩子,爷爷虽然是个扫垃圾的,一天挣不了几个钱,不过,一件雨衣,爷爷还是买得起的,只要你不嫌弃,你就拿着用吧!”“这……”还没等我开口,爷爷就推着垃圾车,继续做他的工作去了。
7.节日里奉献“爱的致意” 篇七
最值得注意的是几位琴童的独奏表演引起了在场观众更多的兴趣,陈思聪的《旋律》、常瑞泓的《查尔达什》都受到了大家的热烈欢迎。八岁琴童陈盛宇把《爱的致意》和《印度之歌》演奏得如诉如歌、动人心扉。他和乐队的合作流畅自如,配合默契,其表演真可谓是惟妙惟肖,人称难得。
音乐会上有一个来自安徽的琴童刘婧婷,她为了提高琴技,在当地孙家鸣老师的推荐下,竟在每周六晚独自乘火车来京,周日早晨下车,八点半上课,下午又参加乐团排练,晚六点又乘车赶回合肥。她这种刻苦学习的精神不仅感动着蒋老师,也感动着乐团其他小演奏者。当她在蒋老师介绍后,成功将一曲高难度的《流浪者之歌》演奏完时,在场观众无不为她报以最热烈的掌声。是啊,有了这种刻苦拼搏的精神,她的琴技必然会在小伙伴中成为最好的。
“爱的致意”奉献给了观看“六一”音乐会的小朋友们,而在这些小朋友的纯净心灵中,连同他们的家长,在这次音乐会中必然会感受到许多。
8.爱的奉献 篇八
这是心的召唤,这是爱的奉献,这是世间的春風,这是生命的源泉要是每个人都献上一点爱,全球将变为幸福的世间。我也不知道听过是多少遍了。当那美好的歌唱再度在耳旁传来时,我脑海中里便闪过出一个感人至深的界面:在风雪交加中,奶奶骑着单车送我上学。她把自己无私的爱都献给了我。
还记得一次考試前夜,奶奶的腰疼痛难忍,由于今日考試,因此教师规定要比平常早三十分钟入校。尽管奶奶的腰疼痛难忍,但還是咬紧牙坚持不懈骑单车送我上学。外边的路面上沉积着逐层降雪,十分滑,非常容易摔倒,就连徒步走也得提心吊胆。奶奶居然强忍痛送我上学,就是我十分受打动,这类真情是多么的的珍贵啊!走在路上,奶奶用劲的蹬着单车,晶莹剔透豆大的汗水从奶奶的头顶逐渐的流了出来。忽然,奶奶的脚踩空了,车辆一下子倾翻在地面上,奶奶赶快站起来跟我说:你有没有负伤?沒有。我讲。突然,我看到了奶奶的手被划了一下,鲜红色的血一个劲的往下滴,流到我的的身上,流到那艳丽的红领巾上。
全世界假如每个人将爱无私奉献、以心会心无私奉献,大家这世界便会和睦而又幸福快乐起來。我的奶奶不更是用自身所有的心力铸就着这首歌爱的奉献之歌吗?
9.爱的奉献作文 篇九
贡献当然也有别离,但并不是从金额的多寡来取决,而是有无那一颗贡献的心,究竟人生来就是要贡献人自己来保存种族的连续,虽然对其它的生物来说咱们只不过是在残杀罢了,这就是天然呀!有人在自己身后仍然不将剩余的财产捐出,但有些人在还未死前就把自己捐出去,这种精力值得咱们学习。
爸爸妈妈的献身与贡献就是巨大的,爸妈在咱们未出生前就不停地照顾着咱们,就是遭受挫折也仍然不停歇,就算咱们抱以孝心,也不及其如果呀!这就是唐孟郊游子吟的真理吧!“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10.在“爱的奉献”中想象公民社会 篇十
作为社会共识的“爱的奉献”
在这次抗震救灾中,我们看到了志愿者或民间(公民、市民)社会的力量和作用,民众自发的救助是如此“强大”和自觉。这次救灾的动员效应绝不仅仅是政府自上而下的宣传,而是城市市民或说中产阶层自觉的慷慨解囊,是一种以人道主义为主体的道德自律的自觉展现。如果说超女比赛通过“拇指民主”实践了民间社会的想象,那么这次可以很清晰地感受到中产阶级市民的强烈的责任感和道德感,而得以实现这种道德自律的话语是“爱的奉献”。
“爱的奉献”作为一个名词性短语,如同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国企改革攻坚战中出现的社会文化表述“分享艰难”一样,非常巧妙地回避了主体与客体的位置。“分享艰难”并没有说出“谁”分享“谁的”艰难,但是这个短语本身却把市场化进程中的被剥夺者(比如下岗工人)承受国家改革代价的问题(也常常被描述为转型期的“阵痛”)转化为让“人民”来分享“国家”艰难的一种有效询唤。“爱的奉献”也是如此,“谁的”爱奉献给“谁”似乎是不言自明的或不需要说出的前提,“爱的奉献”恰恰要空出这样一个主体位置等着你、我、他来由衷地填充,恐怕很少有人把自己放在被救助者的位置上。在这种道德抚慰中,我们是作为救助者去拯救灾民的,可是,“人人”都是奉献者,这里的“人人”真的是“人人”吗?事实上,这种中产阶级道德是有边界的,因为中产阶级属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市民阶层,市场的边界也是中产阶级的边界。在电视中我们看到的献爱心的人大多是城市市民,农村/农民依然在这种市民空间想象之外,也就是说农村/农民已然不在捐款──爱的奉献的想象的共同体里面(起码媒体上很少看到这样的报道,即使有也不是媒体和观众所想象中的那些要献出爱心的人)。
这种“爱的奉献”式的话语成为一种社会共识,其意义,还不在于作为准中产阶级主体的城市市民被这种话语所整合,而在于这种意识获得了普遍认同,使人们意识不到或者说不能马上就意识到这是某个阶层的诉求。 “爱的奉献”的晚会本身很空洞,但能指越空洞,越具有包容性。下面我试图从两个方面来论述“爱的奉献”所预留出的主体位置是如何被非中产阶级的底层民众以及作为中产阶级预备军的80后所分享的,以说明这种话语所具有的整合力。
网络上天涯社区有一篇名为:《大灾了,我流了很多泪,没有捐一分钱,大家来鄙视我吧》的帖子,是一个工厂的工人为自己没有捐款而感到愧疚,没有去捐款的理由有:一是厂门口的捐款箱无人问津,作者又不愿意“露风头”;二是要捐款就必须“坐公交车到很远的沃尔玛超市门口的红十字会捐款箱”(从以工厂为单位的“集体”捐款到去沃尔玛“自愿”献爱心,这种空间转换本身是两套价值观和生产方式的转型,前者是生产空间,后者是消费空间,而这种“爱的奉献”恰好与消费者的身份密切相关),考虑到距离,作者没有去;第三个,或许也是对作者触动最大的一个原因是,他看到灾民的伙食“标准”比自己这个工厂的正式工人还要高。出于这些原因,作者没有去捐款,因此,“我一直觉得心里很纠结,不捐钱好像欠了谁的。难道我不是一个善良的人吗?我也曾自愿地跑到血站去献血。我为大灾流了无数的眼泪。”是什么对这样一个帖子中的工人造成如此大的愧疚感呢?按照作者的叙述,仅从灾民的伙食对比中,就可以看出他是比灾民更“灾”的群体。如果真是如此的话,帖子的叙述者本人应该也是被救助的对象才对,可是作者为什么偏偏没有意识到自己是需要被帮助的人,反而为自己无法成为捐款者也就是去帮助别人而深深愧疚呢?这恰恰就是“爱的奉献”等人道主义话语自身所建构的主体位置。也就是说,“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爱的奉献”所强调的是“献出”,而不是接受,作为奉献的接受者在这种叙述中是客体的位置,而不是主体位置。因此,帖子的叙述者为自己无法填充或满足这样一个必须“献出”的主体位置而深深地自责和焦虑。
如果说“非震区灾民”因对这套话语的认同而自责,反而呈现了他从属于低阶层的身份,那么80后在这次抗震救灾中,“终于”获得雪耻恶名的契机。80后是在“去政治化”的政治环境中长大并深受个人主义和消费主义的影响,普遍存在着一种政治/社会冷漠症。但这次抗震救灾中,80后不仅踊跃参与献血、捐钱、捐物,更以个人或志愿者组织的形式赶赴灾区直接参与救灾,有媒体称“80后志愿者成为四川抗震救灾志愿者的中坚力量”。在我看来,这种80后的爱国主义热情,与他们在很大程度上把自己当作未来城市里的准中产阶级的身份认同密不可分,因此,他们“自然”具有一种以人道主义为核心价值的中产阶级道德自律。
可以说,这种建立在人性、人道主义基础上的以捐款捐物为行动指南的意识形态性,不在于要求富人、有钱人、中产阶层去献出爱心,而是那些显然非中产阶级的人们也由衷地认同于这样一种叙述,并把这种叙述逻辑内在化。这也可以证明这样一套话语自身所具有的整合力和动员效果。说到这里,我们就不得不进一步追问,究竟为什么这样一套老话语会“焕发出新颜”?这套话语形成于19世纪,30年前刚刚在中国出现的时候,其意识形态性还昭然若揭,甚至被作为异端的思想,但是此时此刻,这套话语的意识形态属性却已经很模糊了,这是否意味着,意识形态只有以非意识形态的方式才能有效运作,一旦露出意识形态的尾巴,也就离失效不远了。此外,这套话语会如此有力而有效,恐怕与当下中国的社会结构的固化有关。如果说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还处在阶层极速分化的过程中,那么最近一两年,似乎这种社会结构的分化已经完成,人们很清楚自己处在什么样的位置上。就像帖子中的工人,他分享了这种中产阶级的陈词滥调,同时他也从“新闻”中看到了自己实际上处在比灾民还要差的一种阶层位置上,但是他无法也不能对这种中产阶级话语提出什么异议或不同的视角,反而是把自己放在要去捐款的位置上。这种话语的有效性,不在于中国的中产阶级有没有形成,或者说人数和力量究竟有多大,而在于中产阶级的价值观成为大众媒体(显然,没有市场化的农村不在这个“大众”里面)所竭力建构的社会共识,也就是说,中国虽然没有80%的中产阶级,但并不妨碍以中国大小城市为市场边界的社会把中产阶级的价值作为社会的主流价值, “爱的奉献”的话语也得以成为社会各个阶层所分享的共识。
公民社会及其“公民想象”
——以王石捐款、范跑跑事件为例
2008年的抗震救灾形成了强有力的社会共识,尤其是对于绝大多数通过电视、网络间接“目击”获得“现场感”的观众来说,这是一次危机时刻的心灵洗礼,或者说,人们在这次地震中经历了一次公民教育,锻炼了人们的参与意识,预示着中国公民社会正在走向成熟。90年代初期对公民社会(也称“民间社会”或“市民社会”)的呼唤终于结出了“硕果”,一方面民营企业踊跃捐款捐物,另一方面普通公民积极捐款献血或以志愿者的名义奔赴灾区。
但是,在这次“公民意识”的演练中,有两个成员却受到了批判,一个是地震发生之初,万科掌门人王石因捐款少招致网友指责,网络将此次事件称为王石遭遇“捐赠门”;第二个是在媒体一次次地报道灾区教师不怕牺牲自我保护学生的师德典范之时,都江堰某中学语文老师范美忠却在天涯博客上公开发表《“那一刻地动山摇——5•12汶川地震亲历记》的博文(5月22日),“有理有据地”阐明自己为何要逃跑的合法性,引发网友一片哗然,这就是“范跑跑事件”。把这样两个例子放在一起是因为他们因不适当的行为而被人们批评为不合格的“公民”,他们之间的内在连接恰恰在于为公民社会的理念提供了“反面”例证。
具体来说,王石受到批评,并非没有捐款,而是被认为捐得不够,并且还为他的行为辩解。这显然不符合人们对王石以及万科这样一个知名并热心公益事业的民营企业的期待。对于富人、企业家捐款的期待已经成为社会共识,而王石及其万科企业追加捐款并无偿参与灾后重建,显然也是高度认同于这种社会共识的结果,而捍卫这种社会共识的,就是充满正义感并认同慈善是正当的网民或公民。这究竟是一种左派情结的体现,还是这些网络上的中产或准中产阶级对于企业家应该有社会责任感的监督和批评呢?伴随着国家推进市场化改革,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医疗、劳保、教育等国家福利政策被当作包袱甩掉之后,阶层分化越来越严重,“公益”才渐渐成为一种弥合这种市场化代价的社会修辞。这种修辞中与企业家有关的,就是成熟的企业家要关心慈善事业,网友对王石的指责,显然不是某种阶级仇恨,也不是对于资本的批判,反而是在高度认同慈善、公益事业这样一个社会共识的前提下对资本家的一种道德约束。
如果说王石事件,重新确认了企业家/资本家在这个社会中的合理位置,那么范跑跑某种意义上被作为普通人(尽管范跑跑出身精英教育,并从事教师这个特殊的职业),他的出现使人们可以评判什么才是合格的公民/个人。在《那一刻地动山摇》的激扬文字中,范跑跑怀着一种遭受“政治迫害”的妄想,对自己为何先跑进行了辩解。其中,最为“铿锵有力”的是“我是一个追求自由和公正的人,却不是先人后己勇于牺牲自我的人”。这句话的有趣之处在于一个“却”字,为什么在范跑跑这里,“自由和公正”与“先人后己勇于牺牲自我”就是相悖的或者说不兼容的呢?这恐怕与冷战历史及其意识形态之争有关。在这种振振有词的对立背后,是前者代表着“自由、公正、民主”的 “普世价值”,后者代表着“牺牲自我,汇入人民”的道德精神。在后冷战的时代,自由、民主、人权早已成为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流,而诸如国际主义等带有超越性的道德价值早已经被污名化(或者转换成人道主义话语)。这样两种价值的对立,恰恰是冷战时代西方阵营的逻辑在后冷战时代的延伸。在这一点上,范跑跑与其说是思想异端,不如说是当下的主流。
一个看似毋庸置疑的前提,王石、范美忠显然是公民社会的一分子。他们都具有市民的资质(他们不是农民工,也不是农民),因此,他们恰好是成熟而理想的资产阶级主体的两个面孔,一个是喜欢攀登、勇于挑战的浮士德式的英雄,一个是“胆怯、自私而自负”(借用学者黄应全对范跑跑的精彩描述)的个人。这种网友们“自发地”在危机时刻对公民社会的道德规范认同,恰好提供了正反两方面的样本。网友指责或批评王石和范跑跑的社会文化逻辑及动力,恰恰不是阶级仇恨式的实践逻辑,而是处于对中产阶级或公民道德的捍卫。
意识形态的整合
在一些以监督政府为职责的“公共”媒体中,关于灾后重建或者说追究地震责任的话题没有例外地投向了地震中倒塌的学校以及如何领养孤儿身上。我想从2008年六一节前凤凰台的栏目《一虎一席谈:他们为何让我们如此感动(下)》说起。这期节目的前半段主要围绕着一位嘉宾“亲眼”看到北川中学的废墟而引发的对于学校建筑质量的质疑,现场的大多数观众也认为应该有人来负责。后半段另一位嘉宾则说“亲眼”看见20世纪70年代的建筑没有倒,90年代新建的商品房却出现了裂缝而引发了对于70年代和90年代两个时代的评价。在这里,最初关于学校倒塌的问题已经发生了转移。无论是凤凰台的片花,还是第一位嘉宾的发言,都集中在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建筑为什么会倒塌的问题上,也就是说在公共建筑与商业建筑之间进行对比,而第二位嘉宾却把这个问题转移为对社会主义中国以及市场化之后的中国的对比之中。这也就把前一个问题中所需要问责的诸如官员腐败,建筑公司为了牟利而偷工减料的问题,转移到了市场化改革带来的负面效应之上。这是两种对当下抗震救灾反思的主要思路,前者偏右,后者偏左。有趣的问题在于,这样两种左右的论述却“并肩作战”,和谐地出现在同一个舞台上。这或许是90年代中期新自由主义与新左派之争以来出现的新情况。这种“转移”似乎很顺畅,但问题并非如此简单。
前者的逻辑,在地震刚刚发生之初,就成为国内被称为自由派知识分子发言的重心,言外之意,在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倒塌背后有官员腐败、施工单位“豆腐渣工程”之嫌。这种论述在一次又一次矿难等特大安全事故中成为“陈词滥调”,说到底,是人治的结果(权力滥用)。因此,这种批判所提供的解决方案,是法治,或者说制度是最重要的(尤其是监督权力),而官僚体制往往是这种论述打击的靶心。所以,朱大可的文章《谁杀死了我们的孩子?──关于汶川地震的反省与问责》、朱学勤的“天谴论”以及《南方周末》的报道《汶川震痛,痛出一个新中国》,选择学校坍塌的问题来追究相关职能部门的责任都是这种逻辑的产物。后者偏左的逻辑是把学校的倒塌看成是市场化改革的负面结果,这种论述往往参照着对一种“被理想化”的毛泽东时代的眷恋。其潜台词是,在市场化的滚滚大潮中,追求利润与建设学校这样的公共设施存在着冲突,因此,出现“豆腐渣工程”是必然的。官方腐败也来自于权钱交易和权力寻租,使人们、公司很难出于公心对公共事业付出超利益的责任,在对社会主义时代的怀旧中提出对市场化的“人心不古”、“世风日下”式的带有道德色彩的批评。所以说,当嘉宾举出地震后在同样的地势上建设于70年代末期的仿苏建筑赫然屹立,而90年代的建筑却成废墟,就成为某种隐喻,这种对毛泽东时代的怀旧或许成为90年代以来对于市场化不满情绪的“真实”反映。许多人从抗震救灾期间“人民”(而不是“公民”)积极踊跃地捐款、献血和志愿去灾区的行动中也看出许多“社会主义的遗产”,如黎阳的《抗震救灾靠的是毛泽东的遗产,还是“国际接轨”?》的文章。这种对“社会主义遗产”的发现,是不是也可以看成是市场化不彻底的明证呢?其实,朱大可的文章正好提供了一种反面的论述,“历史学家向我们证实,这种高效率的救灾运作,恰恰就是亚细亚威权政治的传统。从大禹理水,经望帝(鳖灵)抗洪到李冰修堰,这些著名的抗灾人物,都向我们提供了威权主义的效率样本。汶川地震再度证明,自然灾难和威权政治具有密切的依存关系”,在社会主义遗产的发掘与威权主义的批判之间,应该何去何从?
表面上,左与右的论述大相径庭,其实,却分享了相似的逻辑。只是不同的立场,使他们推论出截然相反的结论(相比“公民”的抽象性,“人民”更显空洞)。或者说,左右两边都可以找到充足的论证自身逻辑的现实基础,也就是说当下的社会机制既可以支撑公民社会成熟的论述,也可以支撑社会主义遗产的论述,左右两边被成功地缝合在一起,一方面是爱国主义、中国加油,另一方面是生命、人的价值得到从未有过的高扬,在这个意义上,新时期30年可以说在意识形态上已经完成了某种有效的整合。恰如凤凰台的节目中,从对政府的问责可以顺滑地转移对毛泽东时代的某种眷恋,这或许是这次抗震救灾给我们这些试图对现实提供某种批判性思考的人们留下的悖论,甚或尴尬之一吧。
结 语
在这次抗震救灾中,以“爱的奉献”为核心的人道主义话语,填充了中产阶级为主体的市民社会的想象,并成为社会的和谐之音,在弥合社会鸿沟或者修正妒恨政治学的同时,也印证着中国社会结构分化的固化或完成。借助抗震救灾这一突发事件,得到演练的或暂时获得想象的公民社会只展现了其温情的一面,距离可以充当社会抗争空间的远景还相当遥远。在这种未完成的状态中,呈现公民社会的想象自身的压抑性或遮蔽性也许并不是一件奢侈的事情。我们在灾难面前并非不要献出爱心,不要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这种政治上的人道主义是必须的,也是应该的,但这并不能否定,从理论上反思人道主义的意识形态效应及其遮蔽性是应该的,也是必须的。
【爱的奉献以论文中】推荐阅读:
爱的奉献高中议论文06-26
爱的奉献作文1000字初中作文10-14
爱的奉献护士节演讲稿11-02
幼儿园大班教案《爱的奉献》含反思06-29
在奉献中成长,在成长中奉献07-03
以奉献为话题的作文800字06-28
在学习中成长 在奉献中快乐08-06
让生命在奉献中闪光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