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新诗

2024-09-01

如何写新诗(精选8篇)

1.如何写新诗 篇一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一单元《学写新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初步了解现代诗歌写作的一般特点:运用意象表情达意,语言讲究韵律,适当运用艺术手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掌握现代诗歌写作的基本技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感悟新诗语言美、情感美、结构美、韵律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提高艺术品位,丰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难点

现代诗歌写作的基本技法。

教学过程

一、撩拨诗性

1.配乐朗诵导入(背景音乐班多瑞《晨》)

为了明天

问,尘世间

哪一个青春少年

谁不想拥有一个光辉灿烂的明天

只是,这人世间

又岂能事事如愿?

这一生,是平庸还是非凡

其实很简单

前路就摆在我们的眼前

关键就看我们怎么去选

因为上天给了我们同样的爱怜

赋予了我们同样的才智和期限!

青春有限,梦想无限

关键就是我们

如何去把青春的有限向梦想的无限转变

看,希望在前,梦想不远

成功的故事就看我们怎么去上演

或许,成功就在明天也

或许,离我们遥遥无边!

为了明天

心中的英特纳雄奈尔能够得以实现

今天,我们必须收起贪婪

用我们的勤劳和汗水去追逐明天

不管前路有多艰

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勇往直前

那样我们就会前程无界,阔路无边!

2.诗歌是世上最美的艺术之花,素有“文学之母”“语言钻石”之美誉;诗更是青春的代言,时代的脉搏。在如诗如画的青春岁月里,你有哪些难忘的经历和独特的感受?又能引起你怎样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让我们一起走近新诗,学写新诗,让诗歌为青春点缀光彩。

二、激活诗情

诗歌讲究抒情言志,要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饱含诗人的思想感情是诗歌的根本性特点。诗人思想感情的高尚与庸俗、真情与虚假直接影响作品的格调和艺术价值。郭沫若说:“抒情不仅是抒写个人的感情,要抒写时代的感情。把个人和集体打成一片,把作者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有把握抒写时代的感情。”从哪些方面寻找诗情呢?

1.从社会寻找诗情

从自身所处的社会、时代来寻找诗情,最重要的是要能准确把握时代的脉搏,深入体会时代的精神。只有和时代脉搏同跳、和时代精神共振的情感,才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点检一下近百年的新诗史,从郭沫若的《女神》,到闻一多的《死水》、《红烛》,到戴望舒的《灾难的岁月》,到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北方》,再到舒婷的《双桅船》……有的提倡个性解放,有的歌颂母亲土地,有的关心国家命运,有的体察下层百姓,有的盛赞不屈的抗争精神,有的推崇怀疑批判的思想……这些心忧天下、关注社会的作品,无不折射着强烈的责任感、高度的使命感和深切的忧患意识,跳动着时代的脉搏,体现了时代的精神。

双桅船舒婷

雾打湿了我的双翼,

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

岸啊,心爱的岸,

昨天刚刚和你告别,

今天你又在这里。

明天我们将在,

另一个纬度相遇。

是一场风暴,一盏灯,

把我们联系在一起。

是一场风暴,另一盏灯,

使我们再分东西。

不怕天涯海角,

岂在朝朝夕夕。

你在我的航程上,

我在你的视线里

2.从人生寻找诗情

日常的平凡生活粗粗看去,似乎波澜不惊,了无诗意。但只要静下心来,悉心品味,便会发现生活是那么广阔。生活是海洋,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诗情和诗意:婴儿甜美的笑容,老人佝偻的脊背,父母殷切的叮咛,老师谆谆的教诲,惜别时默默的挥手,相聚时无语的凝视……这些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场景,蕴含着多么丰富的情感。只要经过艺术化的提炼、升华,就能成为诗歌表达的对象。在人生情感的深深海洋中,有许多都具有永恒的打动人心的魅力。举凡理想、青春、自由、悲悯、亲情、爱情、友情、乡情、别情……无不闪耀着动人的光辉。它们生生不息,没有穷尽,是诗歌不竭的源泉。

凝固的亲情

母爱若河边的柳树

笑意盈盈地摇曳着

思子的情怀

游子若轻飘的柳絮

风尘仆仆地奋飞着

思乡的执著

芳菲的五月柳笛

一支吹醒了

凝固的亲情

3.从自然这一本“打开的大书”中寻找诗情

大自然丰富多彩,有声有色,有形有相,蕴含着无限诗意。不是吗?高山流水,森林草原,纤云飞星……哪一样不能触发我们无尽的情思、优美的情愫?“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关键是要拥有一颗善于感动的、善于发现的、活泼流转的审美心灵。闪耀着“诗意的光辉”的世界,终究只为充实而美好的心灵存在。列夫托尔斯泰说:“诗是人们心里燃烧起来的火焰,这种火焰燃烧着,发出热,发出光。”

听,大自然的声音

听,大自然的声音

那是月光轻吻平静的湖面

听,大自然的声音

那是微风低拂茂密的深林

闭上你的眼睛倾听吧

感受这一刻的静谧与温馨

小鸟在愉悦地歌唱

花儿在悄悄地绽放

你听见了吗

小草在发芽,新的生命在成长

你听见了吗

流星在划落,美的瞬间在闪光

听吧,大自然的声音如此美妙

可是,哭泣吧可怜的人儿

你再也听不到大自然的声音了

城市的喧嚣取代了月光湖面的温柔

灯红酒绿赶走了鸟语花香

高楼林立替换了茂密海洋

可怕的是

这个恶梦仍然继续着

或许,多年后

当农村被城市覆盖

那大自然的声音将只是一种回忆

我怕有一天

当儿子问我鸟儿的叫声是怎样的时

我会不知所措

三、探究诗旨

1.现代诗的基本特点

内容上:美丽的想象,平凡中看到不平凡;

思想上:要写出动人的情意。就是说,要加入个人的情感和体会;

格式上:要分行,可以依句分行,也可以依内容分行。

2.怎样写诗?

⑴只有发挥想象才能创造出鲜明的形象,诗歌的生命力是想象赋予的,没有想象,写出来的诗歌是干涩的。想象能使一件细小的事物显示出惊人的魅力。如:

墙角的花,

你孤芳自赏时,

天地便小了。(冰心《繁星》)

花儿长在墙角本来就平凡,且容易被人们忽视,倘若只欣赏自己的美貌,它便变得更加渺小了。诗人在这里通过想像,以花喻人,从一件平凡的事物得出了不平凡的道理。没有想象,是写不出这样富有启发性的诗句的。

⑵诗的情必真,只有真的东西它才可能是美。要能从生活中找到能打动自己的内容,然后再以诗的语言,诗的形式去抒写它。这样才能让人产心灵的共鸣,也使诗变得有意义。如:

你是那么渺小

在黑夜里奔跑

……

可尽管是一只小小的昆虫

也要让黑夜多一点亮光(卜聪《萤火虫》)

诗人在诗的最后感情饱满的一句“可尽管是一只小小的昆虫/也要让黑夜多一点亮光”──对奉献者发出了深情的讴歌。

3.诗歌讲究语言,跟一般记叙文散文的语言有很大不同。

微风轻拂水面,在水面上吹起层层涟漪,一道道,一行行。——散文的语言

风在水面写诗。——诗歌的语言

所以创作诗歌得有“锤字炼句”的功夫,也是我们平时作文中的修改。这一点对我们初学者显得尤为重要。杜甫一生追求的是“语不惊人死不休”,李白则被人称为“才大语终奇”,诗人们大多都是锤字炼句的能手。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卞之琳《断章》)

这些“看”、“风景”、“装饰”反复出现,造成一种回环往复的情调,令人深思。再比如一首中学生的诗歌《教室的窗》中有这么一节:

教室的窗

内外两个样

它不允许(我那么)迷茫

我要远航

在滚滚长江(中)逆流而上

括号中的字是未发表前存在的,发表时被编辑删去。小诗人为了追求形式美而损害了诗意,但删去括号中的字之后,变得精炼优美,读起来琅琅上上口。

3.现当代诗歌分行的作用。

意义表达的需要,情感、意味、韵律、节奏的考虑。分行丰富了感情、音律的变化。分行、分节带来间歇感、跳跃感、因韵脚有规律地出现而产生的对称感、和谐感。

分行还能使诗的语言内涵富有弹性,往往具有言外之意的张力。

分行不仅是对诗的定位,而且对诗的内质都是有作用的。

示例:我吃了放在冰箱里的梅子它们大概是你留着早餐吃的请原谅它们太可口了那么甜又那么凉。

我吃了

放在

冰箱里的梅子

它们

大概是你

留着

早餐

吃的

请原谅

它们太可口了

那么甜

又那么凉

4.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写诗必须具备三个元素:想象、情感、语言。可以这么说,想象是蓝图,情感是方向,语言是方法。

相思冰心

躲开相思,

披上裘儿

走出灯明人静的屋子。

小径里明月相窥,

枯枝━━

在雪地上

又纵横的写遍了相思。

弹琴的女孩汪国真

一只陶罐

凝结了久远的文明

一抹微笑

包含了难言的感情

鹳鸟的心事

也许只有湖泊能懂

兰草的传说

也许只有微风愿听

而有谁

能理解黄昏里

从琴键下流淌出的

点点晶莹

四、锤炼诗艺

1.捕捉意象传情

意象就是思想感情与具体形象的结合。诗歌运用意象表情达意,才能避免平铺直叙,没有意象就没有诗歌。

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徐志摩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点拨:一两个有代表性的细节使意象鲜明突出。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节选)舒婷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

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模索

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

是淤滩上的驳船

把纤绳深深

勒进你的肩膊

--祖国啊!

点拨:一组或一串意象表现丰富的感情。

乡愁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点拨:意象跳跃、嫁接

课内练习:用线将左边的思想感情与右边的意象连接起来:

思念一枝野花/在挎包上颤巍巍

落寞老鼠在顶楼研究您积累十年的手稿

热爱故乡胡子长发都是狂涛

弃文一双达不到彼岸的桨橹

2.构思新颖精巧

断章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点拨:《断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文字简短,然而意蕴丰富而又朦胧的一首短诗。诗人在诗中熔铸了浓厚的哲学思辨意识。以“断章”为题,看似一般,实则是妙语双关。其一是从一首完整的长诗中抽出来的片断,其二是人类内心那份失落的、难以言传的情感,而这份内心独特的感受往往能触动人类内心最柔软的地方。短短四行“断章”,便充分表达出了人物内心绵绵的情思,同时又包含着深广的哲学象征意义。

远和近顾城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点拨:陌生化构思,反向构思。

3.注意节奏押韵

诗歌的节奏押韵除了起到音韵和谐的效果外,还影响诗歌的内容。

致大海普希金

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

这是你最后一次在我的眼前,

翻滚着蔚蓝的波浪,

和闪耀着娇美的容光。

点拨:铿锵、悠远、深沉,表达对自由的渴求。

老马臧克家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他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他把头沉重地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他有泪只往心里咽,

眼里飘来一道鞭影,

他抬头望望前面。

点拨:从一匹老马的厄运,人们清楚地看到了作者的心情以至亿万农民的悲剧性命运,短短八行诗,概括了古往今来如此深刻丰厚的悲剧性历史内容,正显示了诗人艺术典型化的功力。

4.具体技法示例

⑴明喻法──描写事物的特点,适合描写实物和大自然景象。

云像一个忙碌的画家

在天空中画出一幅又一幅的图画

云像一个贪玩的小捣蛋

常常忘了回家

⑵暗喻法──表现丰富的联想。

妈妈

妈妈是一个闹钟

每天早晨叫我起床

妈妈的手

妈妈的手

可以把白净的米

变成香喷喷的饭

⑶排比法──表现节奏,加深印象。

风儿微笑

在树上荡秋千

在草原上赛跑

在院子里拿树叶儿玩飞镖游戏

⑷阅兵法──表现景物的层次。

春天的树

是花儿们选美的舞台

夏天的树

是蝉儿们唱歌的教室

秋天的树

是水果们睡觉的摇篮

冬天的树

是风儿们赛跑的运动场

⑸拟人法──活泼可爱、有趣。

汽水

跟你握握手

你就冒气

请你脱脱帽

你就生气

干干脆脆

一口把你喝下去

看你还

神不神气

⑹摹声法──增加趣味。

风最讨厌了

每次都偷偷地撩起我的头发

然后在旁边大笑

哈!哈!哈!

真是气死我了

⑺假设法──写出美丽的希望和想象。

如果我变成风

如果我变成风

就到妈妈工作的地方

替妈妈

把脸上的汗珠

一颗一颗吹干

⑻夸张法──制造特别效果、加深印象。

交通警察

世界上力气最大的人

就是交通警察

因为他有“气功”

只要单手轻轻一推

几十辆车子就一动也不动了

⑼疑问法──引起兴趣,深入思考。

皱纹

老人的脸上,

有一条一条的皱纹;

大海的脸上,

也有一波一波的皱纹;

大海是不是也老了呢?

⑽故事诗──将故事写成诗。

葡萄架

葡萄架,高又高,

上边吊着紫葡萄。

紫葡萄,大又圆,

个顶个儿,香又甜。

狐狸看见往上跳,

跳了半天够不到。

够不到,心不甘,

不说自己笨,

倒说葡萄酸。

⑾对话法──平易近人,如在眼前耳边,易接受。

游戏

小弟弟

我们来游戏

姊姊当老师

你当学生

那么妹妹呢

小妹妹太小了

她什么也不会做。

我看──

让她当校长算了

⑿对比法──凸显内容、性质,包括颜色对比、形状对比、动作对比、事件对比、人物对比、空间对比……

路灯

白天

路灯是一棵棵的树

晚上

就变成一朵朵的花

⒀象征法——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

落叶

秋风横在门前

晃动

又是那熟悉的落叶

叶两面

一面写着:春泥

一面写着:燃烧

5.小结: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手法,都要表现出诗歌的基本特征:情感美,音乐美,意象美,意境美,构思美,想象美,凝练美,匀称美。

五、仿写诗作

1.新诗速成仿写。

第一句:在思维的____里(中),

第二句:我____着____……

第三句:____________,

第四句:也许__________……

示例:

无题

在思维的天空中,

我聆听着夜空中的星星……

今天天上有一个月亮,

也许明天天上有两个月亮……

2.整首仿写:仿下一首诗(句式、修辞及押韵方式)另外确定话题写一首诗:

大海呵,

哪一颗星没有光

哪一朵花没有香

哪一次我的思潮里

没有你波涛的清响(冰心《繁星》)

示例:

母亲啊,

哪一个春没有花,

哪一个夜没有星,

哪一次我的回忆里,

没有你慈爱的叮咛?

长江啊,

哪一条河没有水,

哪一棵树没有叶,

哪一次我的沉思里,

没有你翻腾的浪花?

六、展示诗才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青春是一首最美的歌。在青春路上,有的人因时尚而美丽,有的人因奉献而光彩,有的人因知识而动人,有的人因自信而进步……

请以“青春”为题,写一首现代诗歌。

写作提示:以“青春”为写作主题,可以从景、人、事等方面选取角度来写,选取一方面或几方面均可。写作时注意要体现诗歌的一些特点,这样,才能与其他文体区别开来。

2.如何写新诗 篇二

《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是收录在苏教版七年级《读本》下册中的一篇诗歌, 编者在阅读提示中是这样表述的:《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以3节14行平静而朴素的诗句, 咏叹对幸福生活的理解和关注, 并愿与所有的人分享, 也惠及每一座山, 每一条河, 抒发了诗人对美好人间与美好事物的祝福与眷恋之情。基于这样的提示, 我将教学目标设定为:体会诗中所描绘的美好的生活画面, 并构建自己理想中的生活画面;透过诗歌意象理解作者情感。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我借助情境教学, 以下谈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的方法。

一、多媒体引入, 营造氛围

文本内容是语文教学的重点, 如何让学生进入到文本所表现的情境中去, 仅仅靠教师的一张嘴、一支粉笔是很难实现的, 而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 创设一定的情境, 就很简单。

1.课前音乐, 引人入境。在上课前, 先播放音乐《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让学生处在一种“幸福”的氛围里, 这对熟悉课文内容非常有帮助, 可以让学生更快地进入情境。

2.配乐朗诵, 感知内容。在整体感知部分, 我播放了配乐朗诵, 让学生在海浪声和鸟鸣声中感受文字所散发出来的魅力, 从而把握诗歌节奏, 感知诗歌内容。

3.视频朗诵, 加深理解。在诗歌内容讲解完后, 播放视频朗诵, 让学生在美丽的画面和深情的朗诵中再次感知诗歌内容, 从而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并让学生自己试着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4.视频音乐, 整合记忆。在讲解内容全部结束后, 学生已经对诗歌内容及情感有了基本的了解, 这时播放配乐视频, 让学生在美丽的画面和动人的音乐中再次走进作者的世界, 从而进一步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 更便于记忆。

通过以上利用多媒体创设的情境, 学生在诗意的氛围中感受到了诗歌中所描绘的美好, 也更深刻地体会到了作者的情感, 这样的效果是我们“赤手空拳”很难达到的, 而利用多媒体就会事半功倍。

二、巧妙设问, 引人遐想

在此诗的教学过程中, 我是用“设置问题”的方法导入课文的。学习源自于疑问, 在导入中设置问题, 让学生在渴望答案的情境中学习, 是非常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的。以下就是具体的导入过程:

师:请同学们谈谈让你觉得快乐、幸福的事有哪些?

生1:和家人团聚。

生2:自由自在, 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生3:看书、听音乐。

……

师:对于我们来说, 与家人在一起是一种幸福, 自由自在是一种幸福, 看书听音乐是一种幸福,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幸福, 而对于“幸福”的理解也并不是全然相同的。那么诗人海子眼中的幸福生活又是怎样的呢?今天, 就让我们走进海子的《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看看他眼中的幸福生活到底是怎样的。

这就是我在导入部分创设的一个情境, 目的就是让学生联系自身谈谈幸福的生活, 从而引发对他人幸福生活的好奇, 进而过渡到探知海子眼中的幸福生活, 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三、故事穿插, 激发趣味

诗歌, 是文学殿堂里的大家闺秀, 是一门很高雅的艺术, 所以在诗歌教学中, 我们一般都比较严肃, 尽量不扯闲话, 以免玷污了诗歌的圣洁。其实, 有时候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地扯一点“闲话”, 适当的“闲话” (下转第44页) (上接第42页) 不但不会玷污诗歌, 反而会便于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

在解读这首诗的作者情感时, 我穿插了作者的生平, 以便学生更好地知人论“诗”, 可是熟悉海子的人都知道, 海子的现实生活是非常不美好的, 这首诗歌除了表达作者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以外, 还流露出了对尘世生活极度的失望之情。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 我们应该侧重于讲前者, 而忽略后者,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弄明白人在艰难的处境中仍怀揣美好愿望的问题呢?为了解决这个疑问, 我穿插了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窗》。具体情境如下:

师:通过对诗歌的诵读分析, 我们知道了海子眼中的幸福生活是平凡、自由、温暖、充满爱的, 那他的现实生活又是怎样的呢?他出生于安徽怀宁县的一个小山村, 家里兄弟姐妹众多, 他是老大, 他16岁考入北大, 全村以他为荣, 他毕业后任教于中国政法大学, 他是一个非常孝顺的人, 一个月90元工资有60元是寄回家里的, 他自己的生活非常窘迫, 他的宿舍里没有电视, 没有风扇, 甚至没有收音机。更糟糕的是所热爱的诗歌创作也屡屡受挫, 很多人嘲笑他、打击他。原来海子的现实生活是如此的不美好, 可他为什么却能描绘出那样美好的生活画面呢?好, 同学们先来听老师讲一个故事, 相信你们会从中受到启发。以前, 在一间非常窄小的病房里躺着两位病情严重的病人, 床位靠近窗口的那位病人每天都给另一位病人描述他所见到的窗外的一切, 有美丽的画面, 动人的故事……另一位病人非常羡慕他, 有一天, 靠近窗口的那位病人离开了人世, 另一位病人急切地要求挪到靠近窗口的位置, 可结果却发现窗外只有一堵光秃秃的墙。故事讲到这里, 老师要问一问同学们, 离开的那位病人为什么对着一堵光秃秃的墙能描绘出那么多美妙的画面呢?

生:因为这些画面都在他心里。 (因为他心中有美)

师:现在请同学们说说海子为什么在灰暗的现实生活面前却能描绘出那样美好的生活画面呢?

生:心中有美。 (心中有对美的追求)

师:所以我们应该相信, 只要心存美好, 就有可能创造美好。那么文中有哪些诗句暗示我们作者在执著地追求他心中的“美好”呢?

生:我只愿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这样的情境设置, 不仅增添了课堂的趣味性, 而且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让学生在听故事的同时有所思考, 从而更好地理解了诗歌内容, 把握了诗歌情感。

以上是我在《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的教学过程中所创设的相关情境。当然, 创设情境的方法还有很多种, 比如猜谜语、引用诗词、扮演角色、分组讨论等, 这些方法都可以运用到现代诗的教学过程当中。但我们创设任何情境都是为课堂服务的, 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要有选择地运用, 而不是力求面面俱到, 相信只要用得恰到好处, 就定然会让现代诗的教学步入一个意趣盎然的新天地。

摘要:《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是一首现代诗, 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作者通过创设情境来讲授现代诗的教学方法, 以多媒体引入、巧媒设问、穿插故事引导等方法, 带领学生们体验了现代诗的魅力。

3.如何写新诗 篇三

太原郑尚书远寄新诗

作者:权德舆朝代:唐 晓开阊阖出丝言,共喜全才镇北门。职重油幢推上略,

荣兼革履见深恩。昔岁经过同二仲,登朝并命惭无用。

曲台分季奉斋祠,直笔系年陪侍从。芬芳鸡舌向南宫,

伏奏丹墀迹又同。公望数承黄纸诏,虚怀自号白云翁。

戎装躞蹀纷出祖,金印煌煌宠司武。时看介士阅犀渠,

每狎儒生冠章甫。晋祠汾水古并州,千骑双旌居上头。

新握兵符应感激,远缄诗句更风流。缁衣诸侯谅称美,

4.旧诗和新诗 篇四

郭思英

旧诗指的是五四文学革命兴起之后,对中国传统的格律极严的诗体,包括五七言绝句、五七言律诗等多种体式的一种通称。它包含两方面的意义:一是指新诗出现以前,自《诗经》以来的辞赋、古风、律绝、词曲等,与“古典诗歌”的意思相近。二是指新诗诞生后,现代人用古典诗歌形式创作的诗歌作品。而新诗,是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诗歌的、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在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旧诗和新诗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它们有共同的美丽,也有不同的精彩。

一 共同的美

中国文学的大厦,是以汉字为基石构建起来的。张传彪先生曾说:“可以说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一字一格整齐美观的方块字,就不会有至今还散发着诱人魅力的中国古典韵律诗的格局。”我们知道,无论是旧诗,还是新诗,都需要通过汉字来传情达意,来表示它的艺术性。所以,我认为,新诗和旧诗共同的美之一在于汉字的美。同样是用汉字表述,因此也就具有了汉字的美。汉字独字单音,就使诗的句式一定,一首诗每句整齐划一,从而形成句式一致的各种体制,如四言、五言、七言等,并使诗中一联对偶成为可能,这对旧诗而言尤其重要。汉字独字单音音节构成的简单,也使得旧诗和新诗读来都能节奏感十

足,音律优美,琅琅上口,为中国诗歌的传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例如旧诗中李绅的《锄禾》。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古诗我们在小学就学过,近十年后依然记得十分清楚,这样的效果与它强烈的节奏感有十分紧密的联系。再如新诗中这样的一句“平凡是最美的荡气回肠”。“凡”字和“肠”字是押韵的,短短十个字,读起来使读者觉得很有感觉。而且“汉字义项丰富,往往一字多义、多字同义,或同字反义,这些都为作诗造语的下字拣择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而多数字义的表情达意功能具有深厚的人文内蕴、连通人的生命感受,非同概念的精确表述。”在同一首诗中同样的字有不同的意思,或者不同的诗中同样的字有不同意思的情况是十分常见的,如“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又因为汉语没有成体系的时态、语法的束缚,所以不论是旧诗还是新诗,都因此有了高度灵活之美。正如绿原所说,“它没有过去式,过去的一切都发生在眼前;也没有未来式,未来的一切也都发生在眼前”。汉语的这些模糊性使中国诗歌高度精练、意境深远。汉字极其有利于中国诗歌的遣词造句,用字可变动,顺序可调整,至于适当而止。我想,从这一个角度上来说,回文诗的出现与汉字的优点是分不开的。在这里举出旧诗、新诗各一首回文诗来说明。旧诗中有明代沈宜修的“月圆空有长离别,别离长有空圆月。虫露泣残红,红残泣露虫。竹敲风弄菊,菊弄风敲竹。愁夜一声秋,秋声一夜愁。”新诗中有著有《雨巷》的诗人戴望舒的另一

首佳作《烦忧》,《烦忧》这首回文诗采用了另一种形式,是以诗行为单位的回文。诗中字的顺序调整了,诗行的顺序调整了,变成了别具一格的回文诗。而我们知道,在英诗中是很难找到一首回文诗的,更别说是称得上精彩的回文诗。

旧诗和新诗的另一处共同之美在于其内容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美。思想感情的美在于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环境,百姓的处境。一首好的旧诗或者新诗是不能与社会脱轨的,即便它是一首关于爱情的诗歌。人们可以从这些诗歌当中看见那个时代的历史和发展,看见一些社会永存的诟病。无论是新诗还是旧诗,无论是五四运动前还是五四运动后,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内涵总是与人类社会息息相关,有些主题更是千古不变。例如,在黑暗的社会环境下对当时社会或者对主政者的评判,怀才不遇的愤懑和展示作者远大的抱负。这些思想感情不会因时代的变化而消失,也不会说因社会的发展就沦为众多思想内涵之中诗人不愿握笔提及的一项。因为诗歌中的主要内涵是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读者在阅读诗歌的同时,不仅愉悦了身心,更是对社会或者个人进行了思考。

二 不同的美

戴望舒和林庚,曾在旧诗和新诗的形式美孰优孰劣的问题上持不同意见。其实,在我看来,旧诗和新诗在形式上各有千秋。旧诗一般有其固定的语言格式,例如绝句、律诗,整首诗的字数和行数有严格的规定,讲究对偶、押韵,不可违反,不

可“自作主张,随心所欲”,又因为旧诗重音,新诗重义,因而,旧诗有一种格律之美。废名认为,旧诗之好,并不在于诗情,而在于格律,在于诗形式的增美作用。格律给旧诗带来了不同于新诗、散文等文体的美。例如,它能够增强诗歌的气势。“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诸如此类的诗歌若是将它变为参差不齐的自由的形式,其气势必定弱了不少,读来也失去了原有的激昂的感觉了。另外,这种格式的限制也使得旧诗形成了言简意赅,简单明要的特点。与新诗相比,很多时候读者在阅读旧诗时更容易从字面上推测和感受就能理解作者创作的意图。新诗更自由,但是很多时候解读也更难,需要读者有一定的功底和注意想象与联想。我想,旧诗的凝练和隽永、淡雅和整齐都是新诗比不上的。•

闻一多先生曾说:“律诗永远只有一个格式,但新诗的格式是层出不穷的”。与旧诗格律的严格限制相比,新诗在形式上有更大更广的发挥空间,诗人想写成多少行多少字就写成多少行多少字,没有人会说这是不对的。在这个角度上,新诗具有多变的美。诗行字数不固定,并且诗行随着感情的波动忽长忽短,最后成篇。不知可否这样说,世界上没有两首在形式上完全相同的新诗。新诗的多变,使得每首诗都可以有自己独特的视觉效果,通过这种视觉上的效果,帮助作者表达主题、思想。例如林青的《默哀三分钟——写在中国四川·汶川5·12大地震期间》中,除“中国/下半旗/为”三行连为一个诗节之外,其余均

独行独节;而且,最后的三个“飞”字,错落排列,很好地模拟了“飞”的样子和状态。“飞”字的错落创造的视觉效果,增添了诗歌悲伤的氛围,好像中华民族的魂真的要穿越一切苦难飞翔似的。如果说旧诗是“戴着镣铐跳舞”的话,那么新诗就是脱掉鞋子在舞蹈。它不受拘束,随心所欲,那种一种自由的魅力吸引着无数的诗歌爱好者。

在我看来,新诗还有另一种美——散文美。新诗一个很大的优点就是白话炼字。蓝棣之曾说,口语是美的。它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它富有人间味,令人感到无比亲切。口语是最散文化的,很具散文美。例如徐志摩的《沙扬娜拉——致日本女郎》中的经典名句“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若将其改成“最是温柔一低头,凉风不胜水莲羞。”,读来感觉别别扭扭的,有不到位之感。就算是只去掉了 “那”、“的”二字,落差便很大,这两个字是口语化的,使得这句诗读来情调十足,散文的感觉出来了。

与之相对,旧诗有一种庄重之美。旧诗大部分运用的是文言文,再加上整齐的格律,旧诗便令人感觉有了一种庄重的气质。例如王维的《田园乐-其五》中的“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若将其改为口语化的“山下孤烟是远村,天边独树有高原”,不单变得不凝练简结,更是变得有油腔滑调、俗气之嫌。这种庄重的感觉使得旧诗中的意境更加深邃。我想,旧诗的庄重也与旧诗经过了漫长时间的积累有关,它是历史沉淀下来的产物。

从诗经算起已有两千多年了,旧体诗诗歌语言意境锤炼得很成熟了,什么字不能进入,什么字能入,基本上已经没有争议。

5.新诗练习 篇五

1.对杜远燮的《雷》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杜远燮

随着陆陆续续的闪电警告:他们来了!

阵阵风都传播着到来的确讯:他们来了!

每一叶片每一枝条都遥指着:他们来了!

每双眼睛在渴望,每张嘴在颤动:他们来了!

越过一张又一张被撕掉的树叶标语,他们来了!

越过一个又一个监狱的铁窗,他们来了!

越过一条又一条报纸上的捏造消息:他们来了!

越过一堆又一堆难忘的血泪,他们来了!

为着撕人心肺的被窒息的呻吟声,他们来了!

为着惨绝人寰的最底层的挣扎声,他们来了!

为着回响在无数街道和炕头的怒吼声,他们来了!

那就是冲破冰冻严寒的春雷欢呼声:他们来了!

1948年于新加坡

A、诗歌第而节从“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自然图景转向40年代中国社会的政治黑暗,以四个“越过”表明“雷”来势的不可阻挡。

B、诗歌第三节重在表现“雷”滚滚而至的目的,并把“雷”从实写升格为一种消灭压迫和剥削的解放的象征。

C、最后一句中“冲破冰冻严寒”几个字,意在承接诗歌第一节春雷到来之前自然界的种种征兆和反应。D、以“随着”“越过”“为着”起始的三节诗,既隐含“雷”到来时由远及近的动态,又逐步揭示了“雷”作为人民解放象征的寓意。

2.对闻一多的《口供》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口供

闻一多

我不骗你,我不是什么诗人,纵然我爱的是白石的坚贞,青松和大海,鸦背驮着夕阳,黄昏里积满了蝙蝠的翅膀。

你知道我爱英雄,还爱高山,我爱一幅国旗在风中招展,自从鹅黄到古铜色的菊花。记着我的粮食是一壶苦茶!

可是还有一个我,你怕不怕?——

苍蝇似的思想,垃圾桶里爬。

——《死水》

A、诗歌从第二句开始用铺陈手法,由白石、青松、大海、菊花构成了一幅绚烂多采的图画。B、“鸦背驮着夕阳”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乌鸦的神奇力量,一个“驮”字,用得十分传神,使画面极富动感。C、诗歌把爱国主义的炽热理想与冷酷的现实作了鲜明的对照,形成强烈反差,在抒情中含有些许苦涩。D、“苍蝇似的思想,垃圾桶里爬”是表现作者怨毒、激愤的诗句。诗人对旧我的自渎式的否定,是为渴求灵魂的蜕变。

3.对绿原的《信仰》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信仰

绿原

罗马斗兽场中间,斗争养育着生命:

基督教圣处女 胜利一定与我们同在!

站在猛兽面前 站在断头台前

以微笑祈祷: 我们微笑,——上帝与我同在啊。我们不祈祷。

(1943 年)

A、“微笑的祈祷”是指基督教徒在面对各种灾难时,总是能从容不迫,把生死置之度外。B、“斗争养育着生命”,是说人类的命运把握在自己的手中,只有奋斗才是自我救赎的最佳方式。

C、诗人认为,当他面对死亡时,只有旺盛的生命力才能使他毫无愧悔地走向断头台,因为他战斗过,他感到充实。

D、诗歌所描绘的两幅形象的画面,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在民族抗战中斗争到底的决心。

4.对蔡其矫的《雾中汉水》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雾中汉水

蔡其矫

两岸的丛林成空中的草地;

地上的牛车在天半运行;

向上游去的货船

只从浓雾中传来沉重的橹声,看得见的

是千年来征服汉江的纤夫

赤裸着双腿倾身向前

在冬天的寒水冷滩喘息„„

艰难上升的早晨的红日,不忍心看这痛苦的跋涉,用雾中遮住颜脸,向江上洒下斑斑红泪。

(1957年)

A、开篇把“两岸丛林”化为“空中的草地”,把“地上牛车”化为“在天半运行”,出自于诗人独特的视角和全新的审美情致。B、听到“沉重的橹声”,见到“纤夫”的“双腿”,赋予作者在船中耳闻目睹事物形象的沉重感。

C、写红日“不忍心看这痛苦的跋涉”,用拟人的手法来直接表示作者心境的惨淡和生活的艰难。D、诗人一方面准确、独到地把握事物的客观形态,另一方面在客观描写中渗透着诗人的主观情绪,构成特殊的审美境界。

5.对许达然的《路》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许达然

阿祖的两轮前是阿公 拖载日本仔

拖不掉侮辱 倒在血地

阿公的两轮后是阿妈 推卖熟甘薯

推不离艰苦 倒在半路

阿爸的三轮车上是阿爸 踏踏踏踏踏

踏不出希望 倒在街上

别人的四轮车上是我啦 赶赶赶赶赶

赶不开惊险 活争时间

A、全诗分四节,每节写一个历史事件,作者从历史的纵面选择了具有象征性的事物作集中的描绘。

B、诗歌以“路”为经,以“轮”为纬,以人物为中心,纵横交织地创造了一幅幅令人惊心而深思的生活图景。

C、诗歌前三节写祖辈的悲惨命运和父辈为生活而劳碌的情景,最后一节写自己坐上别人驾驶的汽车,生活虽然艰险,但终于得到幸福。

D、诗歌的句法颇具特色,句式整齐而又变化灵活,重复和顶真修辞的运用,醒目而有力度。

6.对熊召政的《渔暮》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渔暮

熊召政

这暮色,又被觅草的孤鹭剪断 小舟从山浦中荡出了

慵悃的舞翅抹暗了放倒的青山 桨影铺成的长廊,绿荷正自盈栏

借与晚风作韵的莲花 栏外,视线停落的地方

一支支,斜斜地簪出水面 曲曲屏山已不见浮动

朦胧,亦如湖空冰盘的娇美啊 船地下,游鱼戏逐的浮萍

清香的暮色揉成的江南 却在将波浪的方向交换

A、开头两句中“剪”“抹”两个动词表现了弥漫山岚的暮色渐次朦胧,而倒映在水中的青山在雾霭里变暗的情景。

B、第二节描写的景物几乎是第一节景物的重现,点明了这些景物在暮色里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

C、诗歌语言清丽、婉约,诗中一些动词的活用,使山野风景情趣盎然,具有浓厚的艺术魅力。

D、全诗描写了一幅渔暮图,渲染出江南渔民在暮色中渔帆竞驶、舟人互答的、生机勃勃的热烈场面。7.对艾青的《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艾 青

春天了 于是经过了悠长的冬日

龙华的桃花开了 经过了冰雪的季节

在那些夜间开了 经过了无限困乏的期待

在那些血斑点点的夜间 这些血迹,斑斑的血迹

那些夜是没有星光的 在神话般的夜里

那些夜是刮着风的 在东方深黑的夜里

那些夜听着寡妇的咽泣 爆开了无数的蓓蕾

而这古老的土地呀 点缀得江南处处是春了

随时都像一只饥渴的野兽

舐吮着年轻人的血液 人问:春从何处来?

顽强的人之子的血液 我说:来自郊外的墓窟。

【注】 龙华:上海看桃花名所,又是杀害革命志士的屠场。

A、诗人一想到龙华的桃花,思绪就像打开的闸门不可遏制,一连串描写“那些夜”的诗句,构成了岁月的象征,让读者觉得有些喘不过起来。B、“饥渴的野兽”,表现了反动派践踏“这古老的土地”、屠杀革命者的滔天罪行,作者对此深为忧虑。C、“无数的蓓蕾”是在血迹的累积中“爆开”的,诗歌在揭露黑暗的反动统治的同时,也热情讴歌了抛洒热血的革命者。D、诗歌最后一句中的“我”,不仅指作者个人,而且代表着更多的人,作者借这个“我”来传达一个时代的感情与愿望。

7.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老 马

臧克家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它有泪只往心里咽,眼前飘来一道鞭影,他抬起头望望前面。

A、诗歌仅截取了装车刹那间的情景来写,通过描写老马头部的动作,表现了它凄惨的处境和悲苦的命运。

B、诗中老马在肉体和精神上都承受着沉重的压力,它在苦难的生活中挣扎、企盼,他的性格中有善良、坚韧,也有不屈的反抗。

C、关于诗歌的形象,有人认为表现了旧社会的劳苦大众,有人认为有诗人的影子,也有人认为表现的就是一匹可怜的老马,究竟如何理解,读者自可见仁见智。

D、诗歌的语言朴素而传神,把平常的口语入诗,使诗歌真切地反映了老马的命运和作者对它的深切同情。

8.阅读下面诗歌,选出对诗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理解分析不当的一项()

死 水

闻一多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点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漂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笑一声变成大珠,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铁罐上绣出几瓣桃花。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霉菌给它蒸出些云霞。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1928年)

A、“死水”是一种隐喻,它以一沟死水来比喻那个粘滞得流不动的、沤得发臭的、完全丧失了生命力的社会现实。

B、翡翠、桃花、罗绮、云霞这些美丽的词语,用来反衬绝顶的肮脏,造成让人恶心的反效果。

C、在一池死水中,又出现了“小珠笑一声”“花蚊咬破”“青蛙耐不住寂寞”等音响,让人感到死水中的一丝生机。

D、诗歌体式严格,每节四句,每句九字,排列整齐;从韵律看,每句四顿,双行押韵,节奏和谐,声调动听。

9.对下面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掌上的心

雷抒雁 如果我能把心托在掌上

像红红的草莓

托在厚厚的绿叶上

那么,你就会一目了然

你就会说

哦,多么可爱的红润

可是,如果我真的把心托在掌上

像红红的草莓

托在厚厚的绿叶上

那么,定会被可恶的鸟啄破

我该怎么说呢

该怎么表达这裂心的痛苦?

(1988年)

A、诗的第一节,表现出诗人愿袒露自己的胸怀,与人们真诚相待的心愿,诗人也相信人们是彼此真诚相待的。

B、诗的第二节,诗人写出自己深知由于有邪恶之人存在,袒露胸怀只是个空想,他为此而困惑、退缩、消沉和对抗。

C、诗人以草莓、绿叶和鸟为喻,新颖、妥帖,形象鲜活,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奠定了这首诗成功的基础。

D、两节诗的前三句几乎相同,而两节诗却形成了鲜明的反差,突出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10.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希 望

胡 适

我从山中来,一日望三回,眼见秋天道,带得兰花草,望道花时过,移花供在家; 种在小园中,急坏看花人,明年春风回,希望花开好。苞也无一个。祝汝满盆花!

(1921.10.4.)

A、这首诗是一首饱含深情的希望之歌,表达了诗人对新文化、新思想在中国扎根、开花的热切期盼。

B、诗中隐含了对现实世界的不满,“花时过”“秋天到”表达了诗人抑郁的心情,使全诗的格调低沉。

C、全诗艺术地再现了新文化运动倡导者的一段奋斗历程,也表现了现实社会对他们的努力的反映。

D、这首诗整体上显示了白话诗自由平实、通俗易懂的特点,读来清新、自然,直而不露,意蕴深远。

11.对臧克家的《海》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海

臧克家

从碧澄澄的天空,摸着潮湿的衣角,看到了你的颜色;

触到了你的体温;

从一阵阵的清风,深夜醒来,嗅到了你的气息;

耳边传来了你有力的呼吸。

(1956年)

6.舒婷与新诗潮 篇六

“新诗潮”与传统诗潮的沟和桥

1979年4月和6月, 《诗刊》先后发表了舒婷的《致橡树》、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和《这也是一切》,引起诗坛的关注。《福建文学》自1980年第2期开始,展开了舒婷诗歌作品的讨论,历时11个月。舒婷无形中成了“新诗潮”的代表人物之一。

1981年,她的创作在争议中达到高峰期,此后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和福建人民出版社分别出版了诗集《双桅船》和《舒婷顾城诗选》,一时为众多诗歌爱好者和青年读者所争相购买。

1982年,舒婷与诗评家陈仲义结婚并且因孕期不适而搁笔。她的.沉寂持续了将近3年时间,于是社会和文坛有了种种猜测,其中有关舒婷创作后劲儿不足的传闻最多。这期间,她收到五、六千封读者来信,这使她不安、感慨。1984年她发表了组诗《你们的名字》,告慰那些关心她的读者。之后,她双陆续发表诗作,数量却不如从前。

1986年她出版了新诗集《会唱歌的鸢尾花》,较前那种美丽忧伤的诗风有了变化。

在“后崛起派”面前沉着应战

80年代年轻的“后崛起派”曾发表“别了,舒婷北岛”的诗歌宣言,舒婷不愿输于年轻人的挑战。她说:“对于年轻的挑战者,我要说,你已经告诉我们,你将要做什么?那么,让我们看看,你做了什么?因为,对于一个诗人,再没有比他作品更雄辩的了”。

1985年以后,舒婷另辟蹊径,将创作精力转入到散文领域。她的散文带着诗的特质与韵味,浪漫感伤、聪颖多思的诗人情怀,在散文写作中发挥得淋漓尽致。1988年舒婷出版散文集《心烟》,多为忆往之作,显示了作家散文创作的一种探索走向。

7.新年新诗会总结[推荐] 篇七

经管学院本科部团总支学生会活动总结书

活动名称:

第二届新年新诗会

承办部门:

宣传部、学习部

协办部门:

生活部

二〇一一年12月

一、活动时间:2011年12月8号

二、活动地点:E栋101

三、参与人员 :经管系本科部2011届全体同学

四、活动流程:12月8号,我部联合学习部共同举办了2012第二届新年新诗会,本届新年新诗会活动主题为“让诗歌点燃生命”,活动对象主要为经管院本科部11级全体在校学生,以班级为单位抽签分组,总共4组其中2个小组由3各班组成,2个小组由4各班组成。本次活动主要是通过以诗歌朗诵以及舞台剧的形式开展,旨在丰富同学们的课余时间激发同学们欣赏与创作新诗的热情。加强学风建设,不断促进全院师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新年新诗会的前期宣传工作中我们主要以海报宣传,下班宣传,并召集11级各班班长做班级宣传工作,后期我们通过以照片展出的形式让更多人了解和观赏本届新年新诗会的风采

五、活动成果:本届新年新诗相比上届新年新诗会增加了更多的亮点,为了更好的突出舞台效果增添舞台氛围,在本届的新年新诗会的第三环节各小组自定主题、音乐,并且会以舞台剧及情景剧的形式出现。各小组在表演舞台剧时均身着古装,演绎从古至今广为流传的名著,更好的让大家回顾古代经典著作。晚会也达到一个新的高潮。

六、活动经验:虽然本次晚会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和反响,但也不可否认晚会中也出现了很多缺点与不足,比如,各小组在彩排时由于种种原因部分小组成员并未及时到达会场彩排,在前期宣传工作中也没有让每位同学透彻的理解其含义以及本次活动的重要性和意义,同时宣传部成员在本次活动中也没有很好的落实一些工作。在活动结束后的总结会上,我们也针对本次活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及修正。

我们坚信,我们宣传部会从不成熟走向成熟。会吸取每次活动的经验,在以后的工作中逐渐成长起来,更好的开展活动,调动每位成员的积极性,为同学们服务,为经管系院本科部发光发热。

本次活动能够成功开展并取得良好的反响离不开各位老师及兄弟部门给予的支持。在此,感谢老师及同学们给予的指导及帮助。

经管院本科部团总支学生会宣传部、学习部

8.《新诗二首》教学设计2 篇八

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的意境;2.体会其中的象征意义,学习象征的用法; 3.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教学辅助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播放戴望舒的同名诗歌改编的歌曲《雨巷》导入课文。

二、相关背景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约作于政治风云激荡、诗人内心苦闷彷徨的1927年夏天。诗作写成后差不多一年,作者将它投寄到《小说月报》。当时代理《小说月报》编辑的叶圣陶一看到这首诗就非常喜欢,称它“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并送给作者“雨巷诗人”的称号。这一年,作者才22岁。

三、整体感知

1.学生听《雨巷》《错误》朗读录音,初步感受诗歌的美。2.学生模仿录音朗读课文,读出节奏,读出情感。3.教师点拨,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明确:《雨巷》写的是梅雨季节江南小巷中 “我”追寻丁香姑娘的场景,在梦一般凄婉迷茫的意境中塑造了一位孤独感伤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以象征的手法抒发了诗人追求美好理想而不得的愁怨的失望的复杂情绪。诗的音乐感很强,我们很容易感受到它的舒缓、低沉而又优美的旋律和节奏,也很容易感受到它所抒发的情感──凄清、哀怨和惆怅。

《错误》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描写了一个女子等候归人的心理变化过程。“我”骑着马周游江南,留下了独守空闺的女子,夜以继日地等待着、盼望着情人“我”的归来。然而女子痴痴的深情却换来了漫长又百般无聊的等待。“我”回来了,达达的马蹄声对她而言是美丽的,因为日盼夜盼的心上人归来了,但转瞬间,这无限的喜悦变成了无限的失望。因为“我”只不过是过路罢了,而不是“归人”。这“美丽的错误”捉弄了她,就好像上天捉弄了她一样。

四、研读讨论

1.读完《雨巷》,你有什么感受?明确: “梦一般的凄婉迷茫”(朦胧)。2.《雨巷》描写了哪些意象?你认为哪些意象写得最好?为什么? 明确:“我”“雨巷”“丁香”“丁香姑娘”“篱墙”“油纸伞”。

(1)雨巷。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这是一种优美的意境。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

(2)油纸伞。这是件真实的雨具,作者并没有做过多具体的描写,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这样写的好处是一方面免得喧宾夺主,落俗套。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纸伞的迷梦意境。因为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

(3)丁香。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来源于“丁香”两字。美丽的事物总是和姑娘联系在一起。丁香一样的姑娘,丁香一样的忧愁,为什么要选用丁香?丁香象征纯洁,开在暮春时节,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雨巷》中写“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源于唐代李璟的《摊破沙浣溪沙》: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李商隐有诗: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独自愁。

丁香花开花在暮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且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所以,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

3.“丁香一样的姑娘”象征什么?

明确:诗中的“我”在寂寞的雨巷中“彷徨”,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的姑娘,但这个姑娘同时又带着淡淡的忧愁,正如作者所说的“丁香一样的忧愁”她的心境和“我”的心境有相同的地方,仿佛是“我”的影子。作者希望她能找到出路,同时希望自己也能找到出路,但是连这最后的一点希望也消失了。“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而“我”仍旧彷徨在这雨巷,仍旧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诗人将丁香般的姑娘写得那般清雅,凄美、飘渺、哀怨,使这个雨巷包含了丰富的内容,象征着诗人对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信念和追求,也表现了空虚、幻灭和感慨的心境。《雨巷》是诗人寂寞心灵的痛苦歌唱,诗人把美好生活虚拟成了丁香般的姑娘。诗人明明看到了她,却又无法走近她,像梦一样来,又像梦一样地飘逝。

4.诗歌结尾为什么将其中的“(我希望)逢着”改成了“(我希望)飘过”? 明确:这一改,一方面表明诗人并没有完全放弃希望,另一方面却让人感到诗人的希望越来越渺茫了。

5.《雨巷》艺术特色。

明确:(1)法国象征主义手法和中国传统诗歌意象的完美结合。

这首诗表面上所写的是一对青年男女在雨巷中相逢而又无言地分离的事以及这件事在他们的思想感情上所引起的震动。我们可以相信:诗中所写的事件是以诗人生活中的类似的现实事件为基础的。但即使这样,我们也不难看出:诗中所写的事物是另有象征之意的。其中的“丁香姑娘”除了可以看作诗人的理想爱人的化身外,完全可以看成是诗人所追求的其他理想的象征。而“雨巷”除了可以看作一条现实的江南城市梅雨季节的小巷外,同样完全可以看作是诗人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的象征(雨巷中的“颓圮的篱墙”则又是爱情失败或理想破灭的一个微观层次的象征)。至于“雨巷”中两个青年男女不期而遇而又失之交臂的故事,除了可以看作一个真实的爱情事件的再现外,也完全可以看作是作者追求理想而不得这一精神历程的象征。而诗人在诗中所抒发的感情,除了可以看作诗人对于爱情失败的咏叹外,也完全可以看作是诗人对于理想破灭的悲悼。

这种字面意义之外另有一层与字面意义具有暗喻关系的意义,就是象征意义。这首诗所具有的象征意义是由诗人所采用的象征手法所造成的。

戴望舒深受法国象征诗派(尤其是魏尔伦)的影响(戴曾翻译过魏尔伦的诗),对象征主义的创作手法赞赏不已,这首诗就是他运用象征主义手法来创作汉语白话新诗的一个成功范例。值得注意的是,戴望舒所采用的全面的象征主义诗歌创作方法说明:全面的象征主义创作方法不仅包括狭义的象征手法,还包括新颖奇特的象征意象的创造、通感的运用(各种感觉之间的借代和超常组合)、色彩的描绘和布置、音乐性的创造等,虽然可以说主要是从法国引进的(狭义的象征手法则在中国古代诗歌中也有较广泛的运用),但他所用的象征形象或意象(喻体)却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式乃至中国江南式的。因为:诗中用来形容“姑娘”的“丁香”是中国古代诗歌常用的一个象征形象;诗中的“(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则是中国江南城市所具有的典型风貌;出现在江南城市的“雨巷”中“撑着油纸伞”的“丁香一样的姑娘”显然是一个具有中国江南特色的女性形象。诗歌内容上的彻底的中国化和表现手法上的全面的西方化的完美结合,使得一般中国读者也能较为轻松地读懂这首诗的大致内容,而不像面对某些食洋不化的现代派诗歌那样感到不知所云。

(2)音乐手段的成功运用和诗歌音乐美的成功创造。

《雨巷》在语音层面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它所具有的强烈的音乐美。这种音乐美,主要是由词句的复沓和韵脚的有规律反复等手法的运用所造成的。词句的复沓,如:该诗的最后一节除了将第一节中的“逢着”改为“飘过”外,其他词句完全一样;这种起结复见的做法不仅使全诗在内容上首尾呼应,而且使基本相同的一段语音流在诗中重复出现(重复是音乐的基本表现手段之一),从而增强了全诗的音乐感。此外,该诗的每一节都有词句的复沓;如:首尾两节的“悠长、悠长”;第二节中的“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以及“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第三节中的“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第四节中的“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第五节中的“远了,远了”;第六节中的“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及“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变奏性的复沓);这种词句的复沓在诗中的反复运用以及某些复沓形式在诗中的前后呼应,使这首诗具有相当强烈的音乐性。韵脚的有规律的反复:全诗共七节,每节六行,每行字数长短不一但总体上又是有规律地重复的。该诗采用的是一韵到底的做法(押ɑnɡ韵),在每节相隔不远的行的末尾重复一次脚韵,每节押韵两到三次;有些同样的字词还在韵脚中多次出现,如“雨巷”“姑娘”“芬芳”“惆怅”“眼光”等。这种韵脚的反复使用,使韵脚这个音响(ɑnɡ)在人们的听觉中被反复感受,由此造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音乐效果。我们读这首诗,在听觉上的感觉就像是在听一首轻柔舒缓的沉思型的小夜曲,那饱含着寂寞、痛苦的感情而又让人感到甜美的旋律在我们的心头反复回响着。

关于这首诗的音乐美,叶圣陶曾说: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这话也许有点过誉,但这首诗所具有的强烈的音乐美却不能不说是它的一个最重要的特色之一。

6.有人说《错误》这首诗,最先感受到的便是它的中国性。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读《错误》首先感受到的是中国式的意象,讲着一个永恒、美丽的中国的故事,所传达出的是更深一层的中国传统意识。这便是它的中国行。

其中国式意象有:莲花(的开落)──女子芳洁、封闭而又寂寞的心灵; 东风(不来); 柳絮(不飞); 跫音(不响); 春帷(不揭);

窗扉紧掩──感情执着、专一;(达达的)马蹄; 青石的街道向晚。

7.你如何理解“美丽的错误”?(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教师点拨。)8.《错误》写作特色。明确:(1)结构独特。

《错误》这首诗共九行,九十四个字,篇幅不长,但所表现的艺术技巧不仅被人称道,更被人在口头上传诵。从结构上看,隐含着纵横两条线索。明显可见的纵线是自大景到小景,层次分明。开头两句先以广阔的江南为背景,再将镜头推移到小城,然后到街道、帷幕、窗扉,最后落在马蹄上及打破前面一片寂静的马蹄声。这种写法与柳宗元《江雪》中从“千山鸟飞绝”的大景,最后落墨在渔翁独钓江心的小景上的空间处理,颇有相似之处,将诗情层层推向高潮。从横线来看,开头两句应该是结尾,正是因为“我”从江南走至女子的处所也不进去,女子期盼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等待的炽情变成了心灰意冷。最后两句本应该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所以“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在这里诗人用了一个倒装句。这样的安排,造成了结构上的参差错落,因而更显得诗意盎然,在不协调中发出光彩。

(2)语言美丽。

这首诗另一动人之处是语言之美,特别是“美丽的错误”数字。这句话原本就是矛盾的,“达达的马蹄”敲响了女子希望重逢的心灵深处,因而美丽。不过,这马蹄声仅仅从前面路过,并不为她的企盼而停驻,因而是个错误。这一起一伏,前后情景的逆转,产生了高度的戏剧性,更形成了清劲跌宕之势。若与此诗的中国性联想,又似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所表现的意境。同时,郑愁予在诗中还运用了中国传统古典诗歌的意象,如“莲花”“柳絮”“马蹄”“春帷”,特别是“东风”这一意象取李商隐《无题》中“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之意,表现了郑愁予中国性的最根本的所在。杨牧在《郑愁予传奇》中说,“郑愁予是中国的中国诗人,用良好的中国文字写作,形象准确,声籁华美,而且绝对地现代的”,强调了郑愁予诗歌语言的中国化,从而体现了中国的思想与情感。

(3)文字纯净。文字纯净是这首诗的另一个优点。郑愁予在谈论写诗技巧时,说:“写诗要忠诚,对自己忠诚,而不是唬唬人的,如果写的东西连自己都不确定,那就是不忠实。”因而郑愁予的《错误》强调纯净利落,清新轻灵,不在文字上玩弄游戏,或堆砌词藻,竭力以最忠实的文字展示诗人最忠实的感情。这是一首真实、真情的诗。

五、作业设计 1.背诵两首诗歌;

2.从《雨巷》与《错误》两首诗中任选一首,写一篇赏析性的文章。附:板书设计

新诗二首

上一篇:环境知识竞赛试题下一篇:会计学生实习的自我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