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老年人心理护理

2024-07-12

浅谈老年人心理护理(精选12篇)

1.浅谈老年人心理护理 篇一

现代的医学模式已经从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人,作为一个统一的生命机体,他的生命过程表现不只是由生理的因素所决定,也受精神因素及社会因素的影响。在对老年人进行心理护理时必须根据其心理学上的特点进行相应的心理护理。

(一)老年人心理特点

老年人心理活动主要表现如下:

1.感觉减退:首先是视觉,四五十岁后开始出现老化,随后听力、嗅觉、味觉、痛觉、触觉等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

2.智力减退:一般在20~40岁智力达到最高峰以后逐渐下降。智力衰退的速度因人而异,一般在60岁以后明显减退。老年人智力的改变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如教育水平、某些生活经历、生活和家庭环境等。

3.记忆力减退:记忆力减退通常最早出现,对远事记忆良好,对近事记忆不良,对新事物学习较年轻人困难。由于记忆力减退,老年人定向力常发生障碍。

4.情绪改变:在老年人群中,情绪改变差异很大,需根据个体情况进行相应护理。

5.老年人性格改变:一般认为进入老年后有些人对自体机能过于关注,自尊心强、固执、易激动,对外界环境有一定的淡漠表现,缺乏兴趣,生活单调,刻板,常不愿改变过去有害健康的***惯,不易适应新的环境。

6.老年人行为改变:老年人由于大脑皮层的控制减弱,行为有些改变,如多疑、依赖、易激动等俗称老小孩行为改变。

(二)老年患者心理护理

1.患病初期或新入院时的心理护理:医院陌生的环境加上受疾病的煎熬,病人首先易产生孤独感,缺乏安全感而感到焦虑,担心工作和经济负担,而病人的“角色”使病人处于被动地位,因此病人变得拘谨、沉默,而病人此时需要安慰。老年人适应新环境的能力较差,多年来养成的生活习惯一旦被打乱会影响老年人情绪,因此我们在护理工作中应多给予照顾和谅解。医护人员应主动介绍医院环境和院规,使其心理上有安全感。学会谈话技巧,主动接触病人,要多了解老年患者的思想变化和情绪波动,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经常与患者交流,态度要和蔼,语言要亲切温柔,处处尊重老人,以获得患者信任。

2.恢复期的心理护理:一些病人的病情已经基本稳定,各项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但他们仍不放心下床活动和出院,我们就应通过适当的科普宣传和交谈给病人指导,鼓励其恢复病前的生活习惯,减少依赖性,增强病人恢复健康的信心。我们也应该让老人们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运动和室外活动,保持一定体力,以维持生活自理能力。

3.危重病人的心理护理:在危重病人中焦虑和恐惧是极为常见的心理反应。一般我们给予简单的心理安慰、适当的保证使之减轻痛苦,切记要心平气和地与病人谈话。告诉病人患病的事实及其可治疗性,让病人积极配合治疗,必要时尽可能允许家属子女陪护。

4.出院时的心理护理:当患者出院时,一方面将有关注意事项告诉患者家属,另一方面要写好一份详细的出院指导交给患者或患者家属,以保证患者出院后护理工作得到延续。对于老年人的心理卫生,首先要使其理解人的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不应由于身体机能减退而惶惶不安,进而产生不必要焦虑,子女及周围人对于老年人的心理和行为变化应给予谅解。对性格改变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我们不应讨厌而应帮助他们,使其愉快地安度晚年。

2.浅谈老年人心理护理 篇二

1 心理健康指导

社区护士应经常主动与社区老年人联系, 多给予老年人关心, 帮助老年人保持与社会沟通, 帮助他们认识自身的变化, 尊重衰老的客观规律, 使生活充满情趣, 帮助他们与人交往, 介绍有共同爱好的同龄人一起聊天等活动, 从社会生活中寻找生活动力, 消除失落孤独感和不必要的担心, 使老年人的精神、心理得到满足[2]。

1.1 开展健康教育

社区护士应帮助老年人正确面对疾病和各种生活问题, 有针对性地介绍疾病的基本知识, 帮助老年人正确认识疾病, 增强自我保健和照顾能力, 友善热情接待老年人, 教育老年人树立坚强的信念和正确生死观, 抱着坦然处之, 豁达的态度, 便可以摆脱恐惧感和忧虑感, 使人心境安静, 延年益寿, 从而消除各种心理问题, 提高生活和生命质量。

1.2 维持家庭和谐

社区护士多与老年人的家庭进行多方面联系, 帮助老年人获得家庭成员的理解、支持和照料, 教育家属密切配合, 维持家庭关系和谐, 多关心体贴老人, 特别是一些丧偶及患有身体疾病的老年人, 帮助家庭正确认识危机, 缓解压力, 促进家庭身心健康。

1.3 强化身心素质

鼓励老年人勤于学习, 善于用科学的知识保健养生, 既锻炼了智力, 又学会了自我保健和照顾的能力, 使老年人学习老年自我保健、老年心理等, 更新观念, 用各种情绪调节法, 如适当发泄法等, 帮助老年人调整情绪, 社区护士还应该增加一些非语言的交流如帮助老人做一些喜欢的事情等。

2 小结

随着社会的发展, 老年人在社会中所占的比例也逐渐增加, 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及社会环境引发的各种问题也日益突出, 老年人的生活水平和身心健康水平也有待提高, 因此, 社区护士在老年人的心理护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社区护士必须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帮助老年人改变不良的心理行为和生活方式, 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及时为老年人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指导他们自我的心理适应和调节, 帮助老年人保持身心健康及良好的生活质量, 不断提高广大老年人的生存质量和自身健康的群体水平。

参考文献

[1]刘纯艳.社区护理学[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 2001:148.

3.浅谈老年人的心理护理 篇三

【关键词】老年人 ;心理 ;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0-1767-01随着年龄的增加,机体逐渐衰老,各项功能呈直线下降,老年人的心理也或多或少地产生一些变化,出现一些心理健康问题,社区护理针对老年人的这些特点,对老年人的心理进行护理指导,以提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生存质量。

1 老年人的心理问题及诱因

1.1 失落感: 老年人由于社会角色的改变,心理上会产生一种失落感,从而表现出两种情绪:有的沉默寡语,情绪低落;有的急躁易怒,对周围的事物看不慣,为一点小事而发脾气。

1.2 孤独感 :老年人由于丧偶、独居、离退休、人及交往减少,社会及家庭地位改变,生活空间增多或身体心理及其它原因导致的行动交往不方便,老年人感到空虚寂寞,心理上往往产生隔绝感或孤独感,进而感到烦躁无聊。

1.3 恐惧感 :老年人由于担心患病,自理能力下降以及给心理加重负担等问题的发生,心理上会产生忧虑感或恐惧感,从而表现出冷漠或急躁的情绪。

1.4 抑郁: 抑郁多由于老年人受到慢性疾病的困扰及死的威胁,从而产生恐惧抑郁心理,有的老年人则因生活单调或失去配偶,家庭不和,内心空虚而产生了焦虑及抑郁,有的老年人由于退休后生活方式的改变,社会交往减少,缺乏归属感,造成心情抑郁,遇事灰心,悲观失望。

1.5 健忘 :老年人智力水平下降,常出现健忘,由此老年人经常忘记吃药,刚刚手拿着的东西,一会儿就东找西找,出门忘记关门,然后自问我关门了吗;健忘使老年人经常怀念过去,影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

1.6 经济状况: 目前我国老年人的经济收入一般都低于在职人员,加上医疗服务费用的逐渐上升,老年人的经济来源缺乏独立可靠的保障。农村老年人的经济来源主要靠自己的劳动和儿女供给,直接影响了老年人的营养、生活条件和医疗卫生服务的享受,从而影响身心的健康。

2 老年人的心理护理

2.1 定期开展老年人健康教育: 有针对性地介绍疾病的基本知识,治疗及康复,帮助老年人正确认知疾病,增强自我保健和照顾的能力,指导老年人树立坚强的信念和正确的生死观。

2.2 帮助老年人调整情绪 :护士要多给老年人特殊的照顾,热情得关怀,减少其精神刺激,帮助老年人积极面对疾病和生活中的问题,树立正确的对待疾病的态度和信心,向老年人讲述和示范各种情绪调节法,如自我教育法,活动转移法,沟通调节法,环境调节法和适当发泄法等。

2.3 保持家庭关系和谐 :老年人身边关心、亲近的人越多,生活就越充实,因此要维持家庭关系和谐。社区护士在护理工作中多与老年人的家庭进行联系,教育家属密切配合,多关心体贴老人,特别是一些丧偶及患有身体疾病的老年人,安慰开导家属,使老年人保持心胸开阔乐观向上的态度,减轻其的孤独、恐惧的心理。

2.4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培养适当的兴趣和爱好 鼓励老年人参加适当的活动,如唱歌、跳舞、听音乐、打太极拳、练气功,健身活动等。保持机体代谢平衡,促进身心健康,延缓衰老,丰富离退休后的生活,并鼓励老年人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为社会贡献余热。

2.5保持乐观开朗的性格 护士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指导老年人保持乐观的态度,充满好奇心,培养生活情趣,时刻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老年人要学会挖掘自身的快乐豁达,更要会想用自身宝贵的资源,只要每个人都能乐观、豁达,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生活质量和人生价值将具有更大的提高。

2.6 强化老年人治理素质 鼓励老年人勤于学习,科学用脑,善于用科学的知识养生保健,既锻炼了智力,又学会了自我保健和照顾的技能,有句话叫“活到老,学到老”进入老年学习的东西也很多,如:老年自我保健,老年社会学,老年心理学,家政学等等,同时还可以了解国内外大事,了解社会变更,更新观念,紧跟时代步伐,既丰富了自己的生活,也锻炼了智力。

3小结

解决老年人的心理问题,对于老年人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已成为当今护士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参考文献

[1] 刘纯燕,主编.社区护理学[M].湖南:湖南科技出版社,2011:142~149

[2] 王青,杨代红.军队离退休干部社区保健需要与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1998,33(8):489~490

[3] 张小玲,老年痴呆病人的家庭护理及预防保健[J].护士进修杂志,1998,13(5):19

[4] 李芳,许有芹.精神病人的社区康复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1998,33(7):427~428

4.浅谈老年人心理护理 篇四

【论文摘要】目的探讨老年病冬的心理特点及有效护理。方法总结32例老年住院病人的心理护理体会,从护患关系、治疗环境,疏导负性心理情绪等方面进行护理。结果32例老年病人通过心理护理达到最佳的治疗状态。结论加强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能加速病人早日康复。【论文关键词】老年病人 心理特点 护理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和医学的不断发展,人口老龄化是目前多数国家面临的共同问题。老年人是健康较脆弱的群体,不仅身体各器官老化、功能衰退,疾病严重威胁着老年人的健康,同时心理因素也是直接影响老年人健康的重要因素。因此,老年人在住院期间,护士要根据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加强其心理护理,对病人恢复健康起着积极促进作用。作者对32例老年住院患者加强心理护理,收到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老年人的心理特点 1.1敏感的自尊 人的价值感和自尊心紧密联系在一起。老年人具有较深的资历和阅历,喜欢周围的人恭顺他。可是一旦住院,处处受约束,当不甘“任人摆布”的心理与现实发生矛盾时,自尊会变得更加敏感和强烈,也极易受到伤害。1.2孤独感 老年人因病住院,对周围的环境感到陌生,家人往往因工作、家庭等事情不能陪护,医护人员又不能时刻照顾在身边,情感脆弱的老年病人极易产生孤独感。1.3焦虑、猜疑和恐惧 病人的焦虑主要来自身体不适、家庭因素、经济压力、医院环境等方面。恐惧主要来自疾病对生命的威胁。病人怕误诊、误治,怕检查、治疗及护理操作带来的不适。猜疑是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影响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判断。老年人若长期处于此种不良的心理状态,会导致心理失衡,直接影响治疗,不利于身体康复。1.4退化表象(1)自我中心加强: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以一切事物和人际关系是否有利于自我存在为前提,常被指为自私自利;(2)依赖性加强:老年病人生活自理能力丧失或降低,需要别人的照顾,但过分依赖使老年人对自己能做的事也懒得去做,这种心理不利于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3)兴趣狭窄:只关心自己的身体,不仅对以往兴趣事物表现淡漠,更无增添新兴趣的动机;(4)强化角色:老年人往往在病情好转或接近痊愈时,仍然安于患者角色,小病大养,自信心减弱,不相信疗效,对原来担任的社会角色恐惧,不愿出院。2心理护理对策 2.1创造良好的治疗和休养环境 环境对老人心理活动的影响十分明显,因此护士要根据现有的住院条件,尽可能地为患者创造良好的治疗和休养环境。在病房设置、病员安排、病房周边环境等方面,都要尽可能地使其安静、整洁、舒适、美观,尽量减少不良环境对患者的刺激。[1][2]下一页 2.2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心理护理成功的关键。护患关系建立的基础是护士对患者情况掌握的准确程度,护士在准确掌握患者的心理状况下,可以对症下药。在和患者接触的每一个环节,把握好交往的分寸和技巧,以融洽和患者的关系。患者一旦对护士产生信任感,护士即可通过言语、态度、表情和行为影响和感染患者,以改善患者的不良心态和行为。[!--empirenews.page--] 2.3疏导患者负性心理情绪(1)维护自尊,消除孤独感:热情接待新人院患者,做好人院介绍。耐心介绍医院、病区环境,介绍同病室病友及医护人员,使其尽快适应陌生环境。医护人员要理解并尊重老年人,称呼恰当,言语礼貌,行为端庄大方。对病人提出的合理要求应妥善解决,对一般无原则性问题尽量迁就,适当照顾他们固有的生活习惯。而对不能解决或违反原则的要求,要耐心地给予解释,说明原因,使其能够接受,避免产生抵触情绪,使其自尊心得到满足。为消除病人孤独感,护士应经常深入病房,对病人充分理解和同情,使病人视护士为亲人,宣泄内心的感受。与此同时,重视家庭支持的治疗作用。动员家人经常看望,对危重病人应以疾病康复为目的,留陪护且勿多人探视。护士可以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在病区开展趣味不同的活动,分散病人注意力,消除孤独感,保持愉快的心态。(2)消除焦虑、恐惧和猜疑的情绪:护士首先要细心观察,了解病人产生不良情绪的原因。若因生活、经济上有困难,护士应尽量帮助解决或尽快与病人家属联系,给予妥善处理。若因病人对疾病本身不清楚,护士应进行细致的疾病宣教,讲解有关的科普知识,使其对疾病有所了解。在各种治疗、护理操作及检查前要做好解释工作讲解时应注意声音宏亮,语速宜慢,内容简明扼要,且根据病人的理解水平来讲解,使其尽量清楚。对一些特殊检查、治疗及用药后的反应、副作用,应事先向病人及家属讲清楚,消除其紧张情绪。在医疗保护制度允许的情况下,让病人及时了解检查结果,明确治疗与康复过程及方向。鼓励病人尽可能参与疾病的医疗决策活动。护士在病人面前要表现镇定从容、耐心、处事果断,语言上不能含糊不清,模棱两可,也不应随意议论病人,以免病人猜疑。护士应多举一些好转或痊愈的病历,使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对危重病人及癌症患者需实行保护性医疗,但应与病人家属交代清楚。(3越度退化的引导:退化并不是完全有害的反应,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适度的退化是一种重新整合过程,有利于痊愈和康复。值得护理人员注意的是应适时给予正确的暗示,并在病清好转情况下,指导病人去关心临近病人和周围事物,吸引病人动手能力,恢复并增加兴趣,逐步为病人角色转化为原有社会角色准备条件。总之,在治疗护理过程中,护士应利用敏锐的观察力,及时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通过各种护理措施尽快消除病人的不良情绪,达到最佳的心理状态。综上所述,心理护理是现代医学模式的一项重要内容,决不能忽视它,孙思邈告诫后人,对老年人“常须谨护其事,每起速称其所须,不得会其意负不快”。在对老年病人进行心理护理时,应使病人明白保持情绪稳定的重要性,并使其掌握自我调节的方法,只有重视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使其保持健康的心理,才能达到最佳的治疗,护理状态。

5.浅谈门诊患者心理护理 篇五

近年来,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西方整体护理模式的引入,重视患者心理需求与心理护理成为了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护理变革,这变革在我国护理学界开始蓬勃兴起。现代社会已经进入健康素质迅速提高的新时代,社会对门诊医疗的需求逐渐增大。随着现代护理模式的转变,护理服务的对象日趋扩大,门诊护理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护理工作逐渐系统化、规范化、全面化。患者来医院就诊,都是抱着驱除病痛、恢复健康的愿望而来的,因而需要得到医护人员对患者角色的认同,希望医护人员能了解其病情,同情其疾苦。这就要求门诊不仅仅对患者进行病理护理,还要对其做好心理护理和抚慰。准确把握患者的心理活动,是实施心理护理的基础。

6.浅谈老年人心理护理 篇六

文章整理:西宁536医院 http:///

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发展及转归有一定的影响。女性妊娠以后,其心理会随着妊娠的进展而有不同的变化[1]。对于孕中期终止妊娠的孕妇来说,常会出现焦虑、恐惧、忧郁等一系列应激反应,这种应激心理常可导致引产失败、出血、宫缩乏力等病理反应。因此,做好中期引产孕妇的心理护理,对于引产顺利进行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现将2008年一年时间在我院行中期引产孕妇的心理状态分析及护理总结如下。资料与方法

2008年1~12月,我院共收治中期引产孕妇96例,其中初产妇54例,约占56%;经产妇42例,约占44%。已婚者60例,约占61%;未婚者36例,约占39%。年龄最大40岁,最小18岁。术式:羊膜腔内注射术58例,约占60%;药物流产38例,约占40%;术后自然流产92例,约占96%;钳刮术流产4例,约占4%。心理特征分析

2.1 焦虑:大部分孕产妇,尤其是初产妇,由于对分娩知识缺乏,如:何时出现腹痛、多长时间胎儿可以排出等,从而产生焦虑、紧张、恐惧的心理。住院作为一个新的压力源,作用于孕妇也可以产生或加重焦虑。即使在同样的环境下,孕妇的焦虑水平也不同[2]。

2.2 紧张不安、恐惧:中期引产对于错过早期人工流产机会或由于某种原因不宜继续妊娠者,是不得已采取的方法。另外,有些夫妇从优生优育角度考虑要求终止妊娠,是计划生育的补救措施,一般多采取羊膜腔内注射术,迫使妊娠终止,对此孕妇易产生紧张、恐惧感,担心有生命危险,害怕手术疼痛,尤其是初产妇担心影响今后的生育功能,顾虑重重,有一种不安全感。

2.3 消极抵触:多发生在已经生育过一胎或现在有一女孩的妇女。由于对计划生育政策不理解,想不通,重男轻女,其本人及家属不愿引产,不能与医护人员很好的配合,态度生硬,个别住院期间悄悄离开医院,给医疗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2.4 自卑,怕别人知道:常见于自尊心强的未婚女性。由于未婚先孕在孕早期又因害羞而错过人流机会,不得已而引产。她们常偷偷来院,选择离单位及家庭远的医院,住院期间不愿意多说话,怕与人交谈,更不愿听别人讲话,尤其是打听姓名和地址。有的无人陪伴,因无人体贴而产生自卑忧郁感,甚至产生情绪障碍,给引产工作造成困难。

2.5 绝望,悲观:常见于未婚先孕后又被抛弃的女青年。她们承受着精神及肉体的双重痛苦,又怕亲友歧视,对于前途失去信心,悲观绝望,甚至有轻生的念头,无形中阻碍了引产术的顺利进行。心理护理

3.1 消除顾虑,避免产生孤独心理: 在接待孕妇入院时,医务人员应主动热情,详细

介绍入院须知及生活环境,以消除孕妇对医院的陌生感,消除不必要的顾虑。经常深入病房,在做好介绍医院相关制度的同时,针对孕妇不同的思想顾虑,做好解释和安慰工作。

3.2 增强产妇对医护人员的信赖感和安全感:医护人员要以亲切的态度注意倾听产妇的陈述,了解她们的感受,耐心解答她们提出的各种问题,详细告知解决的方法,并针对不同文化层次、性格和社会角色,注意沟通方式及语言艺术,让孕妇感到亲切、可信,在对其进行的一切操作和检查前要注意和孕妇的交流,征得她们的同意。检查时要细心认真,力求动作轻柔敏捷,以娴熟的技术让她们放心。

对有消极抵触心理的孕妇,接触时语言柔和避免刺激性语言和发生冲突,认真宣传计划生育政策,纠正她们重男轻女的错误思想。经过我们的细心宣传教育,具有抵触情绪的妇女多能配合检查及手术,顺利完成引产。

对于自尊心强的孕妇我们首先重视保护性医疗制度,保护她们的隐私,不询问她们不愿讲的事情,对他们照顾体贴,不歧视她们,从而使她们从自卑中解脱出来面对现实,打消顾虑,以良好的心态配合医生的检查和治疗。

对于悲观绝望的孕妇应从感情上理解、同情她们,做她们的知心朋友,多与她们交流使她们感到温暖,对前途生活充满信心,振作精神,顺利完成引产手术。

3.3 加强孕妇对引产知识的理解,增强自身素质:引产前进行一定的心理干预,使她们对引产这一事件有正确的评估,利于保持自身情绪的稳定,情绪稳定的孕妇遇到心理压力时更倾向于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缓解压力,积极的应对措施利于孕妇对于引产这一事件的正确评估,如此循环往复,促进孕妇的心理健康[3]。另外,医务人员应加强自身修养,提高与患者沟通能力以及语言的艺术性。总结

通过对96例引产孕妇的心理分析体会到心理治疗是现代医疗护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引产孕妇的医疗护理过程中,医务人员面对的是阅历、知识层次不同,心态复杂多样的孕妇,医务人员良好的仪表、语言、举止、情感在工作中可以改变和影响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实践证明,对不同心理状态的孕妇,进行个性化的疏导,更利于顺利完成引产手术,同时也可以避免引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意外。

【参考文献】

7.浅谈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 篇七

1 老年患者常见的心理特征

1.1 孤独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逐渐出现一系列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上的衰退,再加上老年人退休后社会、家庭、地位的变化,人际交往减少,丧偶以及“空巢家庭”的产生,是老年人感到空虚,寂寞产生孤独感,容易失去生活的目标,导致心理上产生老而无用,无价值感。多表现为孤独、空虚、伤感、精神萎靡、易烦易怒,也会降低身体免疫功能。

1.2 恐惧、悲观

老年人由于多脏器功能下降,机体抵抗力降低,一旦患病则非常恐惧、焦虑、过分担心自己的病情。疾病的严重程度以及预后怎样,怕患病增加子女负担,往往产生恐惧、紧张情绪,甚至消极悲观念头,从而自暴自弃。更严重的发展为老年抑郁症,表现为对生活缺乏信心、情绪低落、整天郁郁寡欢、思维迟钝、有较多的躯体不适,由于心理状态不佳,便加重了躯体疾病。

1.3 依赖心理

老年人患病常被消极情绪笼罩,患者的意志力可被消弱,产生依赖,实际上心理和体力上表现为依赖他人的倒退行为,希望得到他人的同情,寻找心理上的安抚。过去能做好的事,病后本来也可以做,然而不想去做,如洗脸、吃饭等日常事务,这并不是因患者无能为力,而是在依赖中求得一种心理满足。

2 患者的心理状态对疾病的发生、发展、预后有重要影响

良好的心理会促进疾病的康复,不良的心理将影响疾病的康复。因此,临床上护理人员应把心理护理和躯体护理融合在一起,使之相互渗透,在护理老年患者的过程中,护士应当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包括主动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巧,积极地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针对老年患者的特点,做好以下护理工作。

2.1 做好患者的入院心理护理,取得患者信任。

老人患者从温暖的家庭到陌生的医院对周围的环境不适应,使患者感到焦虑、恐惧、不安。因此,患者进入病房时,责任护士应主动,热情接待患者,要有耐心和同情心,理解和尊重他们,搀扶患者到病床,帮助整理用物,亲切介绍病房环境,作息时间,介绍病室病友、帮助患者建立病友关系,同时向亲属了解老人生活习惯、心理特征、性格爱好等,为患者住院后的心理护理打好基础,并使老人感觉受到尊重、重视,消除忧虑、恐惧心理。

2.2 做好生活护理,使患者获得安全感。

由于老年患者依赖性强,易孤独,子女平日工作忙,只有利用业余时间陪伴,尤其是丧偶老人,他们有情感饥饿现象,特别需要护士关心,所以护士要耐心,平日多去巡视,帮助他们干一些事情,打开水、打饭、洗碗,尽可能多与他们交谈。耐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使他们从心理上得到满足。同时做好家属思想工作,动员家属经常陪伴、探视患者,避免产生被遗弃感。鼓励他们与周围的病友多聊天,看看电视、听听广播、阅读各种书刊、文艺小说,培养各种兴趣,丰富生活内容,调节紧张情绪,消除孤独心理,增强战胜疾病恢复健康的信心,保持精神愉快的良好心理状态。

2.3 对不同心理因素,采取不同的护理方法[1]。

临床上掌握患者的心理问题,不同疾病的患者,有不同的心理表现,对症护理。对自卑感强的患者,要注意维护他们的自尊心,引导正确看待事物,认识问题,处理好人际关系。对脾气暴躁易怒的患者,要多一些安慰,多讲一些开心的事,让患者保持心理平衡,要耐心倾听,尽量让他们把心里话表达出来,发泄出来,用所学知识来化解患者的情绪。

2.4 满足患者了解自身疾病及相关知识的需求。

给予老年人心理上的支持,多给老年患者介绍有关疾病的相关知识,用启发解释指导等方法[2],使老年人正确认识所患疾病。在介绍时,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做到口语化,避免使用难以理解的医学术语[3,4]。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指导其进行适当运动,提高生活兴趣和信心,减缓衰老的感觉,维持自理生活的能力,主动配合治疗,早日恢复健康。

参考文献

[1]随玉梅,樊国欣.心理护理在老年患者中的应用.当代护理月刊, 2009(12):41.

[2]何路明.社区护理.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95

[3]刘增梅.浅谈护士职业形象对患者心理的影响.中国医学工程, 2009,17(12):66.

8.浅谈老年人心理护理 篇八

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人口逐渐老龄化?因此,在外

科手术病人中,老年病人又占有一定的比例?老年患者由于体内各

重要器官已出现退行性变化,生理和心理状况也有所改变,机体整

体调节功能减退,对手术的耐受性差,适应能力下降,而且老年患

者渴望被关心?尊重?理解?因此,掌握老年人的心理特征,实施相

应的心理护理,消除患者消极的心理状态,将使整个手术顺利进行?

1 老年患者的特征

1.1 生理方面:老年患者由于大脑功能衰退,伴随着注意力不集

中?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等一系列问题?视觉功能减退导致眼

花?视力下降;听觉功能减退导致耳鸣?耳聋;感知能力减退导致

对冷?热?疼痛?牵拉等刺激不敏感?

1.2 心理方面

1.2.1 孤独?焦虑:老年人因机体衰老,与人的沟通能力下降,子女

工作繁忙,对老人关心不够,常感到孤独?有些老人因经济困难,

怕拖累家庭,常表现出焦虑心理?

1.2.2 恐惧?悲观:由于年老,容易受到死亡的威胁,惧怕手术就此

与亲人离别而产生恐惧心理;山于疾病的原因,患者认为手术不

能根治疾病,有些手术会改变躯体形象,如糖尿病足坏死截肢术,

患者难烈接受而感到悲观?失望,或带来生活上的改变而造成精

神打击,悲观失望?

1.2.3 依赖性增强: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对病情估计过重,

患者会过分依赖家人和护理人员的照顾;使生活自理能力不断下

降,常感到内疚,自责?

1.2.4 无价值感:患者因生活单调?枯燥,年轻时对社会?对家人作

出贡献,而此时不能体现自身价值,常感无奈?

2 心理护理

2.1 术前心理护理:术前要了解患者的家庭?职业?文化程度,多与

患者交流,耐心听取意见,选择恰当的称呼,礼貌待人?向患者讲

解有关疾病的知识,多用打比方?讲事实,尽量少用医学术语,多

讲手术和治疗的重要性,如何禁食?禁水?用药及必要的手术体位

指导,介绍麻醉方式,手术过程,麻醉的效果以及术后可能带有多

种引流管?导尿管等的目的和重要意义?交待如何进行有效排痰,

术后注意事项及饮食指导等,使老年人易于接受,对他们的询问

和质疑要百问不厌,用具有说服力的语言进行疏导?解释?针对不

同患者的心理特点讲解成功的实例,帮助患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

心,解除恐惧心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恰如其分地介绍手术中可

能感受到的痛苦?在介绍病情时,医务人员的谈话内容应保持一致,以免因内容不一致引起老人的猜疑,从而加重老人的心理负担,引导病人从心理上自我调节,摆脱恐惧心理,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整

个手术前期心理护理应根据病人的反应逐步展开,切不可盲目,

让患者有一个适应和调整的过程,使病人和医护人员产生信任感

和亲切感?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激发他们的积极情绪,增强病人

对手术的信心,增强其安全感?在实施心理护理时,也鼓励患者家

属陪伴,正确评价手术的效果,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2.2 术中心理护理:手术过程中,如果患者处于清醒状态,医护人员

应避免时论患者病情以外的事情,手术室护士还应多用积极暗示

性的语言,尽量减少不良刺激,多关心体贴患者?在病情许可和手术医生的同在下,对肢体受压部位进行按摩,促进血液循环,但切忌用力,以防止皮肤破溃而增加患者的痛苦?

2.3 术后心理护理:术后应积极主动看护老人,多与老人沟通,术

后疼痛时更应陪护老人,以满足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在护理过程

中应不断给予其心理上的安慰?术后由于老年人抵抗力下降,尤

其要注意基础护理,如皮肤护理?饮食指导?体位指导?活动休息

指导,帮助老人进行功能锻炼,使病人得到优质的护理服务?

3 体会

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积极健康的情绪对患者的手术治疗和术后

康复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我们在临床护理过程中,根据老年患者

的生理及心理特征,对每位老年手术患者做好手术前的心理护理,

消除患者恐惧?焦虑等不良的心理状态,使他们能够心情平静地接

受术前准备,逐步过度到能够较为主动?积极地接受手术?

参考文献

[1] 刘学云,术前病人的心理观察和心理护理[J].实用护理杂志.

2001,17(5):32.

9.老年人心理和保健 篇九

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约1亿,老年人口居世界之首,据相关部门预测,到2015年中国老年人口约4.15亿,属标准的“老年型国家”。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出现,老年心理学开始有了系统的研究,并受到社会的重视。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仅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更是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人到老年期,因身心发生种种退行性变化和生活学习条件的改变,产生了诸多不同于其他年龄阶段所特有的心理卫生问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体现其生活适应能力,是与其生活质量优劣显著相关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具有心理障碍的老年人其致残率显著提高,导致医护资源的巨大消耗。可见,维护和促进老年人心理健康对健康老龄化意义重大。因此,本文将从老年人的认知、智力、情感和动机与需要的变化特点等几个方面,阐述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和相应的调节措施,以维护和增进老年人心理健康。老年人的认知功能变化

步入老年之后,视、听觉敏锐度逐渐下降,学习速度明显变缓,注意分配不足,记忆易出现干扰或抑制。这些都会影响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造成心理困扰,出现挫折感或失败感,并且有可能导致抑郁、焦虑、愤怒等负性情绪的出现。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说,老年人首先应勇于面对现实,这有有助于调动维护身心健康的积极性,努力从生活的其他层面还获取满足感,也有利于避免产生悲观、焦虑的情绪。其次,老年人应认识到认知功能的下降不是全面的。可以采取适宜的应对措施来补偿或维护已有的功能。例如:老年人学习新事物相对较慢,但他们的理解概括能力及对常识的掌握均保持得较好,因而可通过加强与既往经验的比较,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加深记忆,可有较好的效果。老年人的智力变化

流体和晶体智力理论提出要区别对待智力结构的不同成分,因为老年化过程中智力减退并不是全面性的,他们在实际生活中解决各种复杂问题的效果仍处于很高的水平。一系列研究发现,老年人的智力还是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因此坚持用脑和活动锻炼有利于老年期保持较好的智力水平和社会功能。老年人智力发展的这一特点,对老年教育及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意义十分重大。优化教育产业结构,构造终身学习体系,建立多种老年教育,帮助老年人增长知识,满足老年人口的学习教育需要,都可以极大程度地开发老年人的智力,提高生活满意度与主观幸福感。另一方面,开发和利用高技能老年人资源,不仅能增加社会收入,减轻社会负担和国家财政压力,缓解我国人才资源结构性短缺,更能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老年人的情感特点

情绪与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有积极与消极之分。

老年人积极地情绪情感包括愉快感、自尊感、自尊感等;而常发生的消极情绪包括紧张害怕、孤独寂寞感、无用失落感以及抑郁等。但不可否认的是,老年期是负性生活事件的多发阶段,随着生理功能的逐渐老化,以及丧偶、子女离家、好友病故等负性生活事件的冲击,老年人经常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和反应。因此,面对现实,安排好晚年生活,保持美好与充实的情感生活是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方面。从客观的角度来说,情感慰藉与心理支持对于老年人来说十分重要。研究表明,与家庭成员的心理沟通状况的满意感,以及与朋友交往的满意感是反映老年人获取情感慰藉程度的代表性指标;而老年人在社会环境中受尊重、被理解、被接纳、被支持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则是心理支持程度地重要体现。当然,更为重要的是老年人自身的心理调适能力,首先应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平和的处事心态、乐观豁达的心境;其次,不断自我观察反省,并合理的借助外界帮助,也是增强心理调适能力的有效手段。老年人的动机和需要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学说,人有五个层次的需要,而老年期各种层次的需要又有其独特的内涵。老年人的安全需要表现为对养老保障、患病就医、社会治安以及合法权益受侵等问题表示极大地关注。另外,老年人希望从家庭和社会获得更多精神上的关怀,尽管老年人的社会角色与社会地位有所改变,但他们对于尊重的需要并未减退,要求社会能承认他们的价值,为使自己的价值在生活中得到充分体现,老年期还有一定程度自我实现的需要。有研究表明,日常生活技能高的老人有更强的自我价值感,更强的自信心与自尊心,心理健康程度及生活质量也相对较高。因此,加强日常生活技能的训练,增强生活独立性与自主性,是满足老年人各种心理需求的基础。另外,避免社会退缩的不良行为,积极与他人交往,主动为社会发挥余热,都能使老年人从中体验到归属感与成就感,并提升自尊感【4】。5 小结

健康老龄化是21世纪老年保健的重点内容,它是指进入老龄化社会时,大多数老年人都能保持较好的心身健康,并拥有较好的智力、心理、躯体、社会和经济的功能与状态。正确认识老年人的心理特点,有效地保持和促进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就是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5】。因此,有必要围绕“老有所养、生活保障;老有所医,健康长寿:老有所为,再作贡献:老有所学,不断进取;老有所乐,生活多彩”等“五个老有”的目标,来解决我国健康老龄化的问题。目前心理学家们根据老年人的心理变化的特点,还设计了各种干预程序来改善老年人的心理素质。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老年人的心理功能与心理健康的研究必将为缓解人口老龄化压力、促进健康老龄化做出更多的贡献。参考文献

1.陆风.罗杰.刘润兵 浅谈老年人的心理护理.中外医疗.2009(35):133

2.汪金陵.老年人的心理卫生保健体会.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5):1072-1073.3.王玲;任梅;鞠卫星.老年人的心理特点与护理.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0.02.15

4.牛田华;孟庆跃;宋涛;李向云.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累积logistic回归分析.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1-15

5.高蓓.居住安排对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 西安科技大学 2011-06-30

6.朱粉趖;高惠珍老年人心理分析与保健 中华民族民间医药 2010-02-15

7.同心县农村55岁及以上老年人心理焦虑及影响因素分析 冯天义;马俊 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07-15

8.高新义;周晨;陈培文;王荣平;杨凤池.新疆克拉玛依社区老年人的孤独状况与心理卫生水平分析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9-11-15

9.赫秋菊.体育锻炼对老年人心理效益促进的研究 赫秋菊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0-04-15

10.张玉芳;邹凌燕.城市中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张玉芳;邹凌燕 护理学杂志 2010-01-05

10.老年人心理关爱项目总结 篇十

日前,公明街道“V爱之家”在李松蓢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开展“趣味放松,益智身心更健康”中老年人心理关爱活动,通过趣味游戏帮助中老年人消解负面情绪、放松身心,健康快乐生活。

活动以“击鼓传传乐”游戏开始,有趣的传鼓、精彩的自我介绍为活动营造了轻松的氛围。随后的“巧运乒乓球”良性竞争活动,因是团体接龙传球,大家在充分考虑每个人的体能和优势后对传球的顺序进行排兵布阵,期间出现分歧能被及时调解,团体成员个人意愿能被充分尊重,团队协作能力在这一环节得到比较好的彰显。在“词语无限猜”游戏中,小组之间通过互相交流和思考进行欢乐的猜词。心理社工给每个小组设置主题,小组成员接龙说出与主题相近的词语,进组的义工在猜词语过程中适当的提示让活动顺利进行,大家最后在比赛的快乐与合作的愉悦中完成了各个游戏环节。

11.浅谈老年人心理护理 篇十一

【关键词】体检;老年人;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2-0137-02

一、引言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加,身体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慢性疾病,严重影响着他们的晚年生活质量,这些疾病都需要定期进行相关方面的检测,所以定期开展体检,是现代老年人保证其生活质量,远离慢性疾病困扰有效措施和手段。然而这正是因为这样,他们在体检过程中存在很多复杂的心理,需要体检中心的护理人员进行详细讲解相关的检查项目,对老年人进行周到的心理护理,降低他们在检查过程中的心理压力,使得顺利完成体检过程。本研究为了进一步分析体检过程中老年人的心理变化,探讨体检中心人员相关的心理护理的措施和流程,实现老年人心理压力的降低,顺利完成体检。本文选取了2014年1月份至2015年12月份期间在我院开展体检的老年人50例,进行观察其在体检过程中的心理特征,开展有效的心理护理措施。

二、资料和方法

(一)一般资料

本文选取了2014年1月份至2015年12月份期间在我院开展体检的老年人50例,其中男性老人34人,女性老人16人,年龄跨度为61岁至82岁之间,平均年龄在74.23岁,本研究对这50例样本进行观察其在体检过程中的心理特征,开展有效的心理护理措施。

(二)方法

这50例样本进行相关的体检项目有生化检查、心电图、透视、内科、彩超等方面的检查,每天对检查人数进行控制,使其保持在可以提供优质护理的范围之内,可以有效对体检过程中的老人进行心理特征的观察,同时也可以进行相关的心理护理,具体的措施就是每天进行不超过20例的老人体检服务,每一处的检查项目都有相关的护理人员对体检老年人进行有效观察,解答老人们提出的相关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服务,降低老人们的心理压力,使其可以顺利完成相关项目的体检。具体的心理护理服务主要涉及到护理人员与老人交流的语言态度,用真挚的情感应对老人的信任,实现他们与护理人员形成一种融洽的检查氛围。对老人出现的一些不好情绪,及时进行梳理,讲解检查基本原理、相关慢性疾病需要注意的问题。

三、结果

经过对这50例样本进行观察,发现这些老人对自己病情情况存在一定的焦虑心理,其中有34例老人出现这些焦虑心理,老人多次咨询检查医生、护理人员检查结果,对自己的病情有着一定心理压力;发现这些老人对检查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痛苦有着一定的心理压力,由于在检查过程中存在一定扎针等不适,一些老人对这些不适感受有着一定心理压力,他们在检查过程中有着一定的抵触,出现比较严重的有17例。具体的心理护理服务主要涉及到护理人员用真挚的情感应对老人的信任。对老人出现的一些不好情绪,及时进行梳理,讲解检查基本原理、相关慢性疾病需要注意的问题。

四、讨论

心理护理是现代医学过程中推行的一种新型护理方式。[1]主要就是重建人们对自己身体检查有着更多信心,一方面是对自己患有的慢性疾病有着更加全面、系统的认识,另一方面使得他们对体检过程没有更多的抵触情绪。要想实现对体检过程中的老年人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就需要首先探讨老年人的心理特征:

(一)在体检过程中老年人存在的心理特征

第一,存在不安的情绪[2]。由于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慢性病,这些疾病都要么需要吃药,要么需要长期注射,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不便,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给他们的家庭带来了更多的经济负担,这些的心理压力时时刻刻作用在老人的心里。体检是对自己身体状态的检查,是对他们存在的一些慢性病控制情况的检查,因此他们在检查过程中将出现一些不安的情绪。

第二,需要得到尊重。老年人做了一辈子的工作,自己的儿女也成家立业,有了很好的归宿。这时候的他们无论经济条件怎样,对于他们自己来说,都是属于功成名就。因此他们需要得到他人的认可和肯定。在体检的过程中需要有一种被人尊重的情感,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出自己的价值。

第三,对疾病的恐惧。不论是什么人,当面对死亡的时候都会出现一些紧张情绪,尤其是对一些疾病都不是很熟的情况下,更多的人被查出患有这种疾病的时候,将出现更加紧张的情绪,这种情绪将直接影响他们面对体检的积极性,一些人可能出现了逃避或者急躁的情绪,使得他们对体检工作不是很配合。

(二)体检过程中注重心理护理的具体措施

第一,尊重老人。在体检过程中,老人可能出现这样或者那样行动上的不便,有时还需要有其他的帮助,这就需要护理人员多留一颗心,多关注他们的行为,当老人们需要帮助的时候,及时给与相关的帮助。对他们的咨询,做到回答态度情切和蔼。

第二,与老人多交流。老人更多的需要的是一种关心,这种关心可以实现他们心理上的温暖,多与老人们进行交流,多和排队的老人聊天,减少他们紧张的情绪,这样才能为体检顺利进行奠定基础。同时体检中心对于老人们来说,是一个陌生的环境,当他们需要去卫生间的时候需要有人指引,当他们需要找到某个检查室的时候需要有人指引等等,这些都是需要护理人员多与老人进行交流。

第三,树立积极心态。当查出一些问题的时候,需要冷静应对老人的情绪变化,不断开导他们积极面对病情的信心,对相关的病情进行详细讲解,使得该治疗要积极治疗,该调理要积极调理。只有心态调整好了,才能更好的迎接新生活。

参考文献:

[1]潘丽丽,高网,等.100例老人的身心问题及心理护理[A].河南省健康教育新进展学术交流会暨高级研修班、河南省五官科学术交流暨急危重病人现代护理与发展趋势高级培训班、河南省老年病人安全护理学术交流会暨高级研修班,2013,07:145-146.

12.浅谈口腔门诊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 篇十二

1 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

1.1 性情固执

老年患者往往自尊心较强、固执, 但患病时, 常表现为害怕、顾虑重重, 且不易接受他人劝告, 对治疗不理解。

1.2 焦虑心理

老年患者普遍年龄偏大、体质弱、机体抵抗力下降、耐受力差, 往往由于牙齿疼痛明显, 或是治疗过程复杂, 极易导致其焦虑情绪。

1.3 急躁心理

多数患者求治心切, 都希望尽快办理各项就诊手续, 缩短等候时间, 但是一般诊疗都要经过挂号、候诊、检查、交费、治疗等过程, 遇人多排队更会消耗许多时间, 患者得不到及时诊治, 会产生急躁心理, 同时还会引起医患关系紧张。

1.4 紧张恐惧心理

普通老年患者对口腔疾病知识缺乏了解, 对治疗过程中产生的疼痛和不适有过度的惧怕和紧张。同时, 口腔科门诊拥有大量的医疗设备及器械, 这些医疗设备及器械会发出一些噪声、光亮等, 也可使患者产生紧张恐惧的心理。

1.5 顾虑心理

老年人的经济来源有限。由于口腔医疗费用较高, 部分患者接受不了, 担心会乱收费。同时还会对技术水平、器械消毒、材料质量等产生怀疑。

1.6 不耐烦心理

口腔科治疗的特点就是多次复诊, 每一个步骤都必须由患者和医生的配合完成[2]。口腔内治疗操作技术复杂, 时间长, 有些老年患者不愿多次复诊, 有时牙病治疗了一半, 自己认为症状有所减轻, 牙齿不痛以为就是治好了, 不再按医生的要求复诊, 甚至延误了病情, 造成新的痛苦。同时由于患者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 对医疗知识的了解不尽相同, 对口腔治疗的态度也不一样, 因此部分患者对口腔治疗的复诊会产生不耐烦。

2 心理护理

在口腔科门诊, 对于老年患者特别是初诊患者, 护理是极为重要的环节。首先应充分考虑老年人的心理特点, 针对上述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 护理人员要因人而异, 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措施进行针对性护理, 才能取得满意效果。

2.1 对口腔科老年患者的护理应从挂号接诊后开始, 护

理人员要热情迎接, 以礼相待, 处处都要关心他们, 想患者所想, 急患者所急, 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各种问题, 防止不耐烦地打断患者问话或训斥患者, 要理解患者感受, 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 减轻患者的紧张、恐惧及焦虑心理[3]。尽量满足患者的要求, 对就诊患者统筹安排, 不要让患者等候太久。遇事耐心细致地做好解释工作, 使患者尽快熟悉医疗环境, 帮助患者了解诊疗程序, 并解释各种检查治疗的必要性、可靠性和安全性, 使患者配合治疗。关心体贴患者, 设法减少或消除患者的紧张恐惧心理。

2.2 对于有顾虑心理的患者, 口腔门诊护士应及时利用

患者候诊的时间向患者介绍口腔科的环境、医疗器械、医疗技术、器械消毒流程等基本情况, 耐心地解释每一项收费的条目, 使患者做到心中有数, 解除其心理顾虑。

2.3 对于有不耐烦心理的患者, 护士应耐心地解释, 加深

患者对口腔知识的了解。因老年患者普遍存在听力差、记忆力差、反应迟缓等情况, 使患者与护理人员在沟通上存在一定难度。因此护士必须进行耐心细致的讲解, 把治疗过程形象地比喻成盖房子, 必须从地基一步一步做起, 告诉患者放弃治疗就会前功尽弃, 鼓励患者耐心地配合完成治疗。治疗后要给患者讲解注意事项, 预约下次复诊时间, 解除患者顾虑。

2.4 创造良好的就医环境

清洁安静的环境能够给人以良好的第一感觉, 在一定程度上舒缓老年人的恐惧心理。因此, 要保持就诊场所环境的整洁, 及时消除场内的不良气味。在就诊过程中, 应维持井然有序的就诊秩序, 营造宽松和谐的人际氛围。在患者的候诊场所可每天滚动播出关于口腔健康教育宣传片, 供患者候诊时观看。让患者在有限的时间内多角度、多方位地了解口腔信息。

2.5 口腔宣教

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口腔疾病的健康宣传教育, 增强患者的口腔知识, 针对不同文化程度的老年患者, 宣教时注意语言要通俗易懂, 简单明了, 并耐心听取老年患者的意见。老年人有“老掉牙”是天经地义的观念, 往往牙痛难忍才来就诊。我们要告知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 老年人也应有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 刷牙与漱口应坚持终生, 避免烟酒, 尽量少吃刺激性食物, 有牙病时应及时就医。建议老年患者多吃富含维生素食物, 多咀嚼, 以产生较多唾液便于清除食物残渣。通过口腔宣教, 让他们摆脱旧观念的束缚, 增强口腔自我保健的能力, 改变不正确的刷牙习惯, 做到早晚刷牙, 餐后漱口, 及时清除牙面、牙缝中的菌斑和食物残渣, 正确使用牙签、牙线清洁牙间隙, 建立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并坚持叩齿运动和按摩牙龈, 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增加牙周组织功能和抵抗能力。每半年一次去医院进行口腔健康检查,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总之, 在护理工作中, 我们应从老年患者的性格和心理特点出发, 注意服务态度, 尊重和关心他们, 对他们提出的问题要耐心细致地解答, 有针对性地进行安慰和帮助, 使患者从感情上获得对医护人员的信赖。心理学在临床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心理护理在老年人口腔诊疗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口腔门诊护士不仅要熟练掌握业务技术及专业理论知识, 而且还要有医学、心理学、伦理学、语言学的基础和交流技巧, 要有耐心、诚心、细心、同情心和责任心, 以诚相待, 针对老年患者的不同心理特点, 采取不同的心理护理, 真正抓住老年患者真实的心理活动, 在心理上给予患者鼓励和安慰, 使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顺利完成牙病的治疗。

参考文献

[1]刘小红.护理心理学[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1998, 238

[2]上海第二医学院口腔系.口腔科手册[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 301

上一篇:信息安全管理岗位职责下一篇:怎样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