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中国发展最快城市

2024-06-19

未来中国发展最快城市(共7篇)

1.未来中国发展最快城市 篇一

影响中国未来城市化发展的隐忧分析

之粮食安全

目前,我国现阶段处于工业化发展的关键阶段,城市化同样进入了快速推进期。在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存在许多不稳定因素:地域差异过大,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教育公平问题,房地产市场尤其是住宅市场的畸形发展,国家产业结构调整不力带来的就业问题,再有就是国家的粮食安全问题。这些不稳定因素会成为我国未来城市化发展的隐忧。

伴随社会城市化发展的就是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农业,农业问题仍未得到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日益成为了农业问题的关键。国家粮食安全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越来越大。现阶段,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客观现状是:

(1)由于存在许多不稳定因素,耕地减少、农业水资源短缺,导致国家粮食总能过产量得不到稳定保障,粮食尚未做到自给自足,粮食还存在供需缺口;(2)随着城市化的迅速推进,城市和工业用地规模的扩张,农业安全用地18亿亩随时探底(根据国土资源部2007年度的公报,当年全国耕地面积存量为18.26亿亩,11年之前的1996年,这个数字还是19.51亿亩,11年中减少了6.4%。如果依照前十年的速度发展下去,不出两年我们就将触及这条“红线”)。(3)大量的青年劳动力进入城市,农业生产者的积极性不高。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从我国今后社会发展趋势看,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以及人口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粮食

消费需求将呈刚性增长,而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等对粮食生产的约束日益突出。这样就使我国粮食的供需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保障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若此问题得不到良好解决,将会对城市化进程产生负面影响。这主要是由于:

一、粮食综合生产用地与非农产业发展和城镇的扩张矛盾尖锐。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使城市的刚性人口迅速增加,城市和工业用地规模刚性扩张,这会威胁到粮食的生产和供给;而且粮食产需已经出现了缺口,不能满足城市化过程中的粮食需求。若为了满足城市化进程不断增加的粮食需求,就必须保障农业的可耕地总量,不能触及18亿亩可耕地的警戒红线。要城市化,还是粮食,两者矛盾日益尖锐!

二、粮食综合生产用水与非农产业发展和城镇的扩张矛盾尖锐。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一个水资源十分短缺的国家,而且水质污染严重、水资源分布极不平衡。在分布上,东南沿海地区水资源丰富,而华北地区和西北地区水资源供给严重不足。这种分布格局导致了我国洪涝灾害与干旱频繁并存发生。今后,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非农业用水将急剧增加,工业、城市用水同农业用水的矛盾将越来越尖锐;另外,在没有更加严格的保护和治理措施情况下,水源性污染将导致水资源质量进一步下降。这两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会使我国可用水资源的供给更加匮乏,由此给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带来严重影响。问题更加严峻的是,我国耕地大量被占用的地区,恰好正是水资源供给充足、耕地质量比较好的地区。有水无地(或少地)和有地无水的矛盾将越来越突出。而且,从未来一段时期看,水资源对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长的制约,可能会愈来愈大于耕地的制约。还有就是今后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我国旱涝灾害特别是干旱缺水状况呈加重趋势,可能会给农业生产带来诸多不利影响,将对我国中长期粮食安全构成极大威胁。

三、城市的劳动收益高于从事农业活动的收益。

我国近几年城市经济增长迅速,特别是沿海地区开办了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这些企业需要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这些劳动力在这些企业的工作收益高于从事农业的收益。这对很多的农村劳动力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这也是主要原因。

针对中国的城市化发展迅速,农村发展相对缓慢的现状,造成了“城乡二元化”,城乡发展差距过大。针对我国的具体情况,要想解决粮食问题和城市化进展问题,就得统筹城乡发展,就必须实现‘两权归一’;只有在‘国有’和‘集体’实行‘两权归一’后,只有由政府对农村土地进行统一规划,才能真正实行土地用途管制。不彻底改革“二元化”的结构,深层次的各种经济、社会矛盾都难以解决。除了实现“两权归一”外,要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具体的对策还包括:

一、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首先,需要通过政策手段进一步保证粮食耕种面积,严格控制各类建设用地对耕地尤其是基本农田的侵占行为,通过复垦增加耕地资源,减缓总耕地资源的下降速度,保证全国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18亿亩之

上。其次,需要积极开发和推广先进农业技术,大力发展节地农业和节水农业,通过先进农业技术的应用保证有限的土地资源和水资源得到充分有效利用。第三,强化粮食增产的科技支撑体系,进一步提高粮食质量,进而提高粮食的产量。

二、不断完善粮食储备制度

粮食储备是政府调控粮食市场、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因此逐步完善粮食储备制度,建立和完善粮食信息预警系统对保护国家粮食安全意义重大。首先,要改变目前国家储备粮功能定位不明确,储备规模大、成本高等问题,对国家储备粮明确定位,合理确定国家粮食储备规模;储备地区逐步由粮食主产区向主销区、边远贫困区和多灾地区转移。其次,要尽快建立和完善粮食信息预警系统;针对目前对粮食生产、流通、库存、消费等方面信息不流畅的现状,开展粮食产、供、销、存环节的跟踪调查;逐步建立权威的粮食生产、消费、库存信息发布制度。

三、进一步完善各种保障制度,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

农民作为粮食安全中的重要生产力量,只有其利益得到根本保证,才能保证国家的粮食安全。因此,面对各种生产要素价格不断上涨,农民收入增长困难,种粮积极性受到严重影响的现状,需要采取对农业生产者进行直接收入补贴,继续加大取消农业特产税、减免农业税、对种粮农民进行直接补贴、对四种粮食作物良种进行补贴、对购买大中型农机具进行补贴(“两减免”、“三补贴”)等政策的实施力度提高农业生产者的实际收入,从而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进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

总结语:

我国要实现国家的富强,国家粮食安全是稳定发展的前提之一。我国要实现国家的富强,走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之路是必然的选择。在城市化发展不均衡,国家粮食安全存在隐忧,两者之间又有巨大的矛盾冲突。在这样的情况下,若国家粮食安全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会阻碍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化的发展又必须兼顾国家的粮食安全。城市化,国家粮食安全,两手都得抓,两手都要硬,动摇不得!

参考文献:

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R】.2009-07

张广翠.中国粮食安全的现状与前瞻【D】.吉林:吉林大学2006-06

2.未来中国发展最快城市 篇二

鄂尔多斯市委书记杜梓在2009年11月表示:“2000年鄂尔多斯地区GDP仅仅为150亿元,到了2009年将超过2000亿元,内蒙古GDP增速已经连续7年在中国这个大的经济体里全国第一,人均水平已经进入全国前八位。世界增速最快的是中国,中国增速最快的是内蒙古,内蒙古增速最快的是鄂尔多斯。去年,鄂尔多斯的人均GDP超香港。”

“超越香港”的鄂尔多斯

2008年之前,在内蒙古自治区以外,“鄂尔多斯”这个名字对于很多人而言,并非是一座城市,而是一个羊绒衫品牌。随着一些“内蒙古系”出身的商人在各地酒桌上的流传,鄂尔多斯这个隐形富裕城市渐为人知。一部分“鄂尔多斯系”商人,带着大量资金开始在各地投资,在猪肉涨价的日子里,一个从鄂尔多斯出来的数亿元的养猪场计划,在不声不响地进行中,要比丁磊的高调养猪更有实力。

人们对这个城市的“羊煤土气”开始感到惊叹,“羊煤土气”是指羊绒、稀土、煤矿、天然气。鄂尔多斯探明煤炭储量1244亿吨,约占全国的1/6,探明天然碱储量6000万吨,高岭土65亿吨;境内有目前我国最大的世界级整装气田——苏里格气田,探明天然气储量7504亿立方米,占全国的31.8%,探明煤层气储量1万亿立方米。一个西部三线城市,却占据全国重要资源的半壁江山。

在内蒙古,最早实施包产到户的是鄂尔多斯。内蒙古和安徽、四川一样,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端的地方。从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为什么到了2007年,鄂尔多斯才忽然释放异彩?

鄂尔多斯实际面积只有8.7万平方公里,人口不过150万人,旧称伊克昭盟,2001年2月,才撤盟建市。

其真正的变革,是从1993年开始的。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后,广东顺德、山东诸城和辽宁海城三地,国企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当时,鄂尔多斯全市共有180多家国企,经过7年时间,至2000年年底,全部完成改制。鄂尔多斯本地企业都成为民营企业,政府完全退出。改革这么彻底的,全国也不多见。从鄂尔多斯成长起的四大上市集团:鄂尔多斯、伊泰、伊化、亿利,以及万正、兴泰、蒙西、东方路桥等集团,资产均达数十亿。

不只是资源优势,大量的商人和资金的涌入,也是加速发展的关键。现任鄂尔多斯市温州商会会长的黄学娇就明确表示,自己在许多城市都有从商经历,“那些地方,割草割得不行”。他口中的“割草”,就是指各级政府机关的“寻租”行为。“鄂尔多斯是个好地方,领导重商,这是对商人最大的鼓励。”

仅东胜区就有超过4000余名温州商人,鄂尔多斯全市则有过万名温州商人。温州资金与广阔的商贸渠道的涌入,是鄂尔多斯飞跃的一大助力。鄂尔多斯是国家统计局评选出的中国投资环境百佳城市之一。

鄂尔多斯党政官员对经济的全力扶持,终于给他们争回了面子。过去鄂尔多斯就是“穷”的代名词,经济总量排在内蒙古末位;到自治区开会,鄂尔多斯官员会缩在后排。如今,座次安排、发言顺序都能感觉到鄂尔多斯的分量了。

“迪拜”鄂尔多斯

在2008年,媒体曾经刊发过一条名为《鄂尔多斯的“迪拜梦”》的报道,100名全球顶尖建筑师,云集鄂尔多斯市,带着各自的方案路演,想为鄂尔多斯的富人设计并建造100栋别墅。

在那一年,人们已经用迪拜来比喻鄂尔多斯,艺术家也伸出自己热情的脸,原因很简单,这里流动着庞大的资金。

老城东胜区,以前也很穷,近几年,随着土地转让,一夜之间,东胜的富人就多了起来。当地人这样形容:“一个东胜农民如果通过土地转让得到30万元的补贴,马上用15万来买楼房,10万买轿车,另外5万,就投入地下钱庄。”

鄂尔多斯地下钱庄业发达,这与当地的金融机构跟不上经济快速发展的速度存在关系。鄂尔多斯街头的门面中,出现大量典当行、投资公司、融资公司等民间融资机构的招牌。放贷者往往以女人居多,男人忙实业投资,女人忙“金融”,坊间流传,如果利率合适,一个不起眼的街边阿嫂,就可以在一天内为筹款方融资2000万元。

据称鄂尔多斯民间游资在百亿以上,利率一般以月息2~3分计算,部分短期拆借可以达到月息一毛。用钱生钱,买楼升值,是更多无缘直接触及“羊煤土气”利益的鄂尔多斯人的发财之道。

豪宅和名车是很多鄂尔多斯人的主要消费项目,实际上,也是一种自我商业的证明。广告上看到的任何一款新车型,在鄂尔多斯肯定马上就能见到。

鄂尔多斯的机动车,从2004年开始急剧增加,每百户拥有汽车12辆,市府所在地东胜区则达17辆。

鄂尔多斯随便一个街道,都像是豪华车展。有个段子被内蒙古人广为传诵,津津乐道:北京、天津的名车4S店一听来者是鄂尔多斯人,当即将价格抬高一二十万。而这些有钱的老板向来眼都不眨一下,照单全付。

亿万富翁在这个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中。鄂尔多斯人乘坐飞机到北京购物,而且当日往返。

房地产的气势汹汹招来了全球100个顶级设计师的橄榄枝。2009年,真正的迪拜已经“倒下”了,也许,更多的建筑设计师,都开始准备投奔鄂尔多斯了。

账面GDP传奇VS幸福指数

鄂尔多斯有穷人吗?

这恐怕是大多数人最想问的问题。实际答案是:有,还不少。鄂尔多斯有150万人口,2000亿不可能平均分到每个人头上——在2009年,鄂尔多斯全年共扶持贫困户6500户、约20000人,确保脱贫10000人。

这就是鄂尔多斯人均GDP的现实对照,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忙着打飞的去购物,处于弱势群体的低收入者依然过着相对“清贫”的生活。人均GDP超香港,给当地居民的实惠,无非是数字意义上的“狂喜”,真正意义上的“人均收入”增加,不过是纸面游戏。

香港普通职工的月收入为1万港元,约合人民币9100元,而鄂尔多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每月约为1619元,两者相差5倍多。即使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鄂尔多斯也仅高出300元。香港特区政府用于教育、福利、医疗的3项支出占到整个财政支出的54%;而鄂尔多斯虽在教育、社保、医疗、科技等方面的支出也有大幅提高,但其占财政支出的比例恐怕30%都不到。

鄂尔多斯富人“有钱缺文化”,是诸多鄂尔多斯当地人的感慨。偌大的鄂尔多斯市,报刊亭总共只有6家。原来还有家图书大厦,但是由于来的人太少,只能改成手机店了。

这个城市的心理层面正开始迎来“财富传说”引发的心理冲击考验。“咱们鄂尔多斯,正处在社会转型变革时期,刺激源特别多,人们的抵抗力弱。尤其是贫富差距特别大,人们的心理不平衡,忧郁症越来越多了。”语出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社会福利院副院长曹怀秀。

实际上,面对富裕阶层与普通阶层的生活差距,以及不断传出的暴富传说,一些鄂尔多斯的中层市民已经表示,有举家搬到其他城市的打算。因为鄂尔多斯这种拜金主义的生活方式,并不利于儿童的成长,在别处,孩子可以受到更好的教育。

3.未来中国发展最快城市 篇三

【关键词】智慧城市概念;智慧城市建设;城市化

1、智慧城市的起源

“智慧城市”是20世纪末至21世纪提出的新概念和城市发展新模式,而这一概念的起源、提出背景、出现时间也是众说纷纭。比较得到各方学者认可的说法是2008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与影响下,IBM提出的“智慧地球”[1]。这一理念得到了奥巴马政府的认可。继而提出了“建设智慧地球,从城市开始”新的理念,而这一理念的提出使城市越来越成为创新的中心[2]。在这两种理论的指导下,IBM公司提出了“智慧城市”这一概念。

2、智慧城市的内涵

智慧城市作为时下比较热门的话题,讨论度非常的高。但是,智慧城市的涵义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被各方学者都认可的解说。总结多方学者的意见,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理解智慧城市。

从技术层面的角度:是数字化信息技术和物联网结合的产物,把传感器装备到城市生活中的各种物体中形“物联网”,通过传感超计算机和云计算实现物联网的整合,从而实现城市系统的整合[3]。从城市管理者和参与者的角度:智慧城市更加应该关注的是城市化进程中人的需求和感受,智慧城市是通过利用现代通信技术,传感技术和信息技术来促进和提升城市化建设,真正实现环境友好、资源节约、以人为本的和谐都市[4]。

3、西方国家智慧城市建设分析

3.1美国智慧城市建设分析

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在这场世界级经济危机的影响下,作为世界第一经济体的美国损失惨重,在这样一个环境背景下,IBM公司提出了“智慧地球”这一概念,继而提出了“智慧城市”,为了刺激经济复苏,奥巴马政府积极响应“智慧城市”这一概念。率先提出了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II)和全球信息基础设施(GII)计划,将智慧城市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5]。2013年7月,美国联邦地理数据委员会(FGDC)发布新的美国国家科技数据基础设施(NSDI)战略规划草案(2014—2016),战略目标十分明确:发展国家共享服务功能、确保联邦地理空间资源的可说明与有效管理、实现对国家地理空间社区的领导。总体来讲,美国主要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国家税收政策保障、知识产权保护、数据开发等领域来架构智慧城市发展实践的平台。美国作为最先提出“智慧城市”这一概念并将智慧城市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的国家[6]。意图在智慧城市建设中鼓励支物联网发展,推动能源改革、信息通讯技术研发,刺激经济,到达经济的复苏,走出经济危机的阴影,保持对世界的竞争优势。

2009年9月,美国中西部爱荷华州的迪比克市宣布,将建设美国第一个智慧城市。迪比克市建设智慧城市的核心在于智能的水、电和交通运输。将利用互联网、计算机、传感器、软件等一套智能系统,用以指导政府、企业和市民用水、用电和交通运输[8]。迪比克市智慧城市建设采取的是在确定统一建设战略的基础上,从试点出发与电力公司和能源公司合作,逐步将智能的能源控制系统、交通检测系统普及到整个城市来,以达到智慧城市建设的目标。

美国其他城市在智慧社区建设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智慧城市的建设,从美国正整个国家战略上也把智慧城市建设放到了很重要的地位。

3.2欧盟智慧城市建设分析

欧盟智慧城市建设萌芽起步较早,早在2002—2005就已经提出了“电子欧洲”计划,为以欧盟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基础。2007年10月欧盟委员会发表的《欧洲智慧城市报告》,智慧城市可以从智慧经济(smart economy)、智慧流动(smart mobility)、智慧环境(smart enviroment)、智慧公众(smart people)、智慧居住(smart living)和智慧管理(smart govemance)六大维度来界定[9]。2009年的“欧洲智慧城市计划”(European Intiative on Smart Cities)给出了2010年到2020年的“计划路线图”,主要内容涉及战略目标、具体目标、为实现目标所采取的行动、公共及私人投资以及关键的绩效指标。2011年欧盟推出了“智慧城市和社区计划”(Smart Cities and Communtities Initative),2012年7月10日,欧盟委员会发起了“智慧城市和社区的欧洲创新伙伴关系”(Smart Cities and Communities European Innovation Partnership),将把能源、交通和信息与通讯技术等领域的技术与城市需求相结合。欧盟在智慧城市建设上提出了统一的标准,并且逐步确定了智慧城市建设的总体战略。

在欧盟的战略规划下,欧洲的智慧城市建设成果比较显著并且具有自己的特色。欧洲的智慧城市建设一方面注重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在物联网技术开发和应用方面做出了很多贡献。为了更好对物联网进行管理,消除物联网的发展障碍,欧盟还建立了一个行之有效的物联网管理规定,为智慧城市的发展在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管理上提供了保障。另一方面,欧盟城市的智慧化建设并不是千篇一律的,而是每个城市根据自己城市本身的特征,在关注居民需求的前提条件下,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城市智慧化建设。虽然每个城市的智慧化建設各有特色,但是欧盟城市智慧化建设还是有一个每个城市都关注的要点,侧重低碳绿色城市的建设,关注能源控制。

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市作为欧洲智慧化建设很成功的城市,在其“智慧城市计划”的指导下,改善城市的能源布局,建设城市交通网,从新构建城市公共空间等,从而实现可持续的生活、可持续的工作、可持续的交通以及可持续的城市空间。

nlc202309030357

欧洲的智慧城市建设在推动信息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基本达到了绿色、宜居关注民众需求的这一理念。

4、西方主要发达国家智慧城市建设带来的经验

从美国的迪比克市到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市,智慧城市建设呈现出在信息技术基础下多元化、内容多样和多方向的发展趋势。不论是侧重于信息通讯技术、物联网技术的研发还是着眼于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优化还是关注资源利用,低碳环保。西方主要发达国家智慧城市建设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在建设过程中的经验值得我们国家借鉴和学习。

通过分析比较西方主要资本国家智慧城市建设我们不难发现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国家层面都有制定符合本国发展情况和发展进程的发展战略,完善顶层设计。在国家战略和建设设计的指导下,是每个城市都按照国家城市发展的同意标准进行智慧城市建设,避免了建设过程中的重复建设的资源浪费和难以衡量城市智慧化程度的情况。在智慧城市建设主体方面,大多采取政府和企业等多元主体合作的形式,合理运用社会资源。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首先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鼓励信息技术研发利用,一方面为城市智慧化发展提供了最基础的保障,另一方面智慧产业如智慧物流、智慧旅游等产业的发展也为国家经济发展找到新的产业突破口,提升国家产业技术在国际的竞争力;重视民主参与和民众需求,在电子政府和政府公开胡、医疗卫生保障、公共产品提供、人才教育发等方面都有所发展,力求为城市居民打造高效、便利的智慧城市。虽然不同国家的城市建设都有国家战略指导,但是并不是都采取一样的智慧城市建设模式,而是因地制宜,根据各个城市特征进行智慧化建设,使每个城市的智慧化建设都满足了每个城市各个主体的需求。

5、结语

我国现在正处于“城镇化”进程的阶段,城镇人口数量激增、教育、资源、医疗、养老等城市化进程中常见的问题都日益严峻。城市智慧化建设也提上了日程,我们国家近几年也比较关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的问题,很多发达城市如上海、武汉、浙江等也都开始制定智慧城市建设战略和发展目标。但是我们国家智慧城市建设起步较晚,缺乏国家层面的战略规划,在信息数据资源整合利用方面缺少统一标准和统一的规范等等,这些问题都制约着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希望能够从国外主要发达国家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结合我们国家发展情况,学习经驗,为我国居民构建便利、高效、智慧的新城市。

参考文献

[1]杨再高.智慧城市发展策略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 2012(7):20-24

[2]安德里亚·卡拉留,基娅拉·德·波,彼特·尼坎.欧洲智慧城市[J]. 城市观察. 2012(4)

[3] 李德仁,龚建雅,邵振峰.从数字地球到智慧地球[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0,35(2):127—132

[4]王根祥,李宁,王建会.国内外智慧城市发展模式研究[J]. 软件产业与工程. 2012(4)

[5] 秦洪花, 李汉清, 赵霞.“智慧城市”的国内外发展现状[J]. 信息化建设,2010(9).

[6] 沈山.曹远琳.孙一飞.SHEN Shan.CAO Yuanlin.SUN Yifei 国际智慧城市发展实践与研究前瞻[J].现代城市研究, 2015(1)

[7]孙宏超.美国迪比克:科技武装的社区[J].中国经济和信息化,2013(2)

[8]李亮.浅析欧洲中小智慧城市建设[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 2012(2)

[9]—[10]王广斌,崔庆红.欧洲智慧城市建设设计案例研究:内容、问题及启示[J].中国科技论坛 2013(7)

作者简介

海伦(1992—),女,汉族,吉林松原人,硕士在读,单位: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方向:城市管理。

李晓然(1990—),女,汉族,河北石家庄市人,硕士在读,单位: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研究方向:城市管理。

4.智慧城市:未来发展新愿景 篇四

什么是智慧城市?

基本内涵

目前,关于什么是“智慧城市”,并没有形成统一说法。我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2年1月发布的《关于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指出,智慧城市是通过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整合信息资源、统筹业务应用系统,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新模式。

一种观点认为,智慧城市是新一轮信息技术变革和知识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产物,是工业化、城市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并向更高阶段迈进的表现。它以互联网、物联网、电信网、广电网、无线宽带网等网络组合为基础,以智慧技术高度集成、智慧产业高端发展、智慧服务高效便民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发展新模式。

发展历程

“智慧城市”最早出现在1984年美国拉斯维加斯的一家以“智慧城市”命名的产业技术协会组织。1992年,美国13个州的城市兴起智慧增长运动,主要是环保主义者发起,强调土地集约使用,经济重要性让位于环境和生活方式。

1999年,新加坡等城市发起了智慧城市运动,旨在通过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推进产业升级和交通智能化管理,解决能源消耗、城市污染、交通堵塞问题。2006年,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智能交通系统成功实施。2007年10月,欧盟在《欧盟智慧城市报告》中率先在城市发展传统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智慧城市”的创新构想,成为世界上较早的智慧城市推进设计框架与探索实践。2008~2009年,IBM公司在推出“智慧地球”创新战略过程中,将智慧城市纳入其中。

2009年11月,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首都科技界大会上对“智慧地球”、“物联网”等进行了诠释和目标展望,标志着“智慧城市”引起我国国家层面重视。2011年,上海浦东新区和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先后制订“智慧城市指标体系1.0”和“中国智慧城市(镇)科学评价指标体系”。今年1月,住建部公布了90个城市(区、县、镇)为国家智慧城市试点;8月,又确定了103个城市(区、县、镇)为国家智慧城市试点。

据媒体报道,“十二五”后3年银行和投资机构或将提供超过4400亿元支持智慧城市建设。而整个“十二五”期间我国各地用于建设智慧城市的总投资估计也将达到5000亿元。关键词:实践案例

国内外进行了怎样实践?

■宁波

作为“智能浙江”综合试点城市,宁波市提出以10大智慧应用体系商业和服务模式创新为重点,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应用体系建设。到2015年,建成一批成熟的智慧应用体系,形成一批上规模的智慧产业基地,智慧城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到2020年,将宁波建设成为智慧应用水平领先、智慧产业集群发展、智慧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具有国际港口城市特色的智慧城市。10大应用体系包括智慧物流、智慧制造、智慧贸易、智慧能源、智慧公共服务、智慧社会管理、智慧交通、智慧健康保障、智慧安居服务和智慧文化服务。以建设6大智慧产业基地为重点,加快推进智慧产业发展。6大基地分别为:网络数据基地、软件研发推广产业基地、智慧装备和产品研发与制造基地、智慧服务业示范推广基地、智慧农业示范推广基地和智慧企业总部基地。

■美国

2009年9月,美国中西部爱荷华州的迪比克市与IBM公司共同宣布,将建设美国第一个“智慧城市”——一个由高科技充分武装的6万人社区。通过采用一系列IBM公司新技术“武装”的迪比克市将完全数字化,并将城市的所有资源都连接起来(水、电、油、气、交通、公共服务等),因此可以侦测、分析和整合各种数据,并智能化地作出响应,服务于市民的需求。

■瑞典

瑞典智慧城市建设在交通系统上得到了最大体现。首都斯德哥尔摩交通拥挤非常严重,于是瑞典当局在2006年初宣布征收“道路堵塞税”。在IBM公司的助力下,斯德哥尔摩在通往市中心的道路上设置了18个路边控制站,通过使用RFID技术以及利用激光、照相机和先进的自由车流路边系统,自动识别进入市中心的车辆,自动向在周一至周五(节假日除外)6:30~18:30之间进出市中心的注册车辆收税。通过收取“道路堵塞税”减少了车流,交通拥堵降低25%,交通排队时间下降50%,交通废气排放量减少了8%~14%,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下降了40%。

■日本

日本2009年7月推出“i-japan(智慧日本)战略2015”,旨在将数字信息技术融入生产生活的每个角落,目前将目标聚焦在政务电子化、医疗健康信息服务、教育与人才培育三大公共事业。在上海世博会上,日本馆更是以“连接”为主题,用信息化最新科技让人们看到未来20~30年城市“智慧生活”的美好场景,展会上所亮相的“未来邮局”融合了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在邮局中不仅能够寄送信件,还能实现人与商品的智慧交流。

■西班牙

西班牙的桑坦德是一个中型城镇,为了减少空气和噪声污染,这个市寻求科技的帮助,并成为大规模传感器配置的试验城市之一。通过“智能桑坦德”项目的建设,全市配置了约1万台电子监控设备,借此对城市二氧化碳排放、噪声、温度、环境光线甚至某个特殊区域的停车位进行监控。每台监控设备都会通过互联网进行实时信息交流,这样司机就可以通过移动应用程序或智能信号找到适合的停车场。

关键词:建设途径

城市如何变智慧?

作为新兴事物,“智慧城市”的发展路径及模式尚无定论,加之各个国家和地区基本情况不尽相同,各建设主体在理解上也存在差异,建设目标各有侧重,发展水平互有差距。但纵观各国实践,还是能够找到一些共同处。根据专家的研究,智慧城市的实现至少需要做到4个方面:

第一,全面透彻的感知系统。通过传感技术,实现对城市管理各方面监测和全面感知。智慧城市利用各类感知设备和智能化系统,智能识别、立体感知城市环境、状态、位置等信息的全方位变化,对感知数据进行融合、分析和处理,并能与业务流程智能化集成,继而主动做出响应,促进城市各个关键系统和谐高效运行。

第二,宽带泛在的互联网络。各类宽带有线、无线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城市中物与物、人与物、人与人的全面互联、互通、互动,为城市各类随时、随地、随需、随意应用提供了基础条件。宽带泛在网络作为智慧城市的“神经网络”,极大地增强了城市作为自适应系统的智能服务能力。

第三,智能融合的应用。现代城市及其管理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基于云计算,通过智能融合技术的应用实现对海量数据的存储、计算与分析,并引入综合集成法,通过人的“智慧”参与,提升决策支持和应急指挥的能力。基于云计算平台的大成智慧工程将构成智慧城市的“大脑”。技术的融合与发展还将进一步推动“云”与“端”的结合,推动实现智能融合及随时、随地、随需、随意的应用。

第四,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创新。智慧城市的建设注重以人为本、市民参与、社会协同的开放创新空间。注重从市民需求出发,并通过维基、微博、Fab Lab、Living Lab等工具和方法强化用户的参与,汇聚公众智慧,不断推动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智慧城市应着重在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社会关注度高的领域,提高公众幸福指数。如深圳市从科技、人文、生态3个方面打造智慧城市,并以此作为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突破口。

需要强调的是,智慧城市建设必须建立政府、公众、企业、非盈利机构等相关主体参与的城市规划和发展机制,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以便城市可以更加智慧地应对各种挑战。

关键词:发展方向

城市将走向何方? 2012年11月,住建部发布《关于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决定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同时印发了《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暂行管理办法》和《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试行)》,明确了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的范围以及申报条件等。

根据管理办法,住建部将对验收通过的试点城市(区、镇)进行评定,评定等级由低至高分为一星、二星和三星。

《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试行)》将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分为一级、二级、三级。一级包括保障体系与基础设施、智慧建设与宜居、智慧管理与服务和智慧产业与经济等4个指标;二级包括保障体系、城市建设管理、政务服务和产业规划等11个指标;三级包括智慧城市发展规划纲要及实施方案、城乡规划、决策支持和创新投入等57个指标。

据悉,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等中央8部委研究起草的《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已于近日报请国务院发布,为我国今后城市转型发展指明了方向。《意见》提出的发展目标是基础设施更加智能,公共服务更加便捷,社会管理更加精细,生态环境更加宜居,产业体系更加优化。今后,我国将建设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智慧城市,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创新社会管理、保护生态环境、调整产业结构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

为推动智慧城市建设,中央将建立智慧城市建设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国家发改委将会同工信部等23个相关部门建立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跨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各部门资源,协调制定政策措施,完善智慧城市评估办法等。在地方,也将建立和完善多元、多渠道的智慧城市建设投融资机制。

今后,我国将启动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水务、智能环保、智慧医疗、智能养老、智慧社区、智能家居、智慧教育、智慧国土等10个领域智慧工程建设。同时将在东、中、西部选择100个不同规模和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开展智慧城市试点示范。

关键词:存在问题

目前有哪些盲区?

缺乏统筹规划。中央部门中大概有十几个部门都在各自为政推动地方建设智慧城市,做法不一样,思路也不一样,缺乏统筹和宏观的引导,而各地方也存在盲目建设的现象。贪大求全。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分阶段实施,重点突破,而很多地方在建设智慧城市过程中,环保、医疗、交通、教育、城管等所有领域都想做,这样的结果可能会导致什么领域都难以突破。

千城一面。智慧城市规划需要结合城市自身特点和发展战略,现在很多地方的规划同质性较高,没有体现城市独有特色,最后容易造成“千城一面”。

缺少公众的参与。智慧城市建设已成为地方政府的狂欢,它将带来大量的项目和工程,带来巨额的社会投资。然而公众则对此知之甚少。缺少了公众的参与,智慧城市建设就容易与初衷渐行渐远。

缺乏信息安全意识。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中,很多城市往往把橄榄枝伸向了全球几个大的跨国IT企业,并且技术上高度依赖,对于信息安全的问题缺乏统筹考虑,难以维护信息主权。

智慧城市两问

一问:智慧城市等同于数字城市吗?

数字城市是指基于宽带网络通信基础设施和计算资源基础设施推进城市信息化建设,数字城市可以看作智慧城市的初级形态。我国多数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加快,但不能因此降低了智慧城市的标准和水平,缩小了智慧城市的目标和愿景。除却基础设施及衍生业务外,智慧城市更多地聚焦于社会管理创新、民生保障改善等城市管理和服务层面,能够深入推动城市产业体系转型升级,切实带动城市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的改造提升。因此,智慧城市可以具备数字城市的基本框架,但数字城市无法囊括智慧城市的丰富内涵。

二问:智慧城市等同于城市信息化吗?

智慧城市最为本质的特征在于“大系统”概念,在于集成性、整合性及融合性;而信息化往往只局限于某一行业或者某一领域,纵向成果突出,但横向甚少关联。智慧城市的兴起还有一层重大意义,就是要打破因区域间发展水平差异和部门间条块利益分割而导致的信息化孤岛。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应用即是打造智慧城市大系统的有力支撑,使各行业、各地区、各领域具备了共享资源、协同运作的物质基础。因此,智慧城市可以突破信息化建设中的关联性壁垒,但信息化建设无法全面展现智慧城市的规划蓝图。

绿色是智慧城市的灵魂

智慧城市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城市生产和生活,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力水平,使得如能源危机、环境恶化等重大问题,能够以更加生态、更加文明的方式解决,促进城市集约、低碳、生态发展。

从国内外的实践来看,智慧城市建设的一大亮点就是绿色选择,利用高科技管理城市环境。浙江大学科教发展战略研究中心教授陈劲表示,城市未来的建设与发展要为我国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冲突提供解决方案,其核心是城市的系统优化共生和可持续发展。

智慧城市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打造宜居舒适的生活环境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上海社科院信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王世伟认为,中国城市发展面临新的困境和挑战,包括生态失衡、交通阻塞、能源危机、城市安全等,因此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在战略上应注重绿色、泛在和协同的综合应对方案。绿色是智慧城市建设的灵魂,围绕节能减排和优化环境进行谋划建设,以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借以提高城市的宜居度。泛在城市就是实现各城市内和城市间在智慧技术支持下的跨越时空的物与物、人与物、人与人的网络数字信息联系,使各类资源的效能最大化和最优化,借以提高市民生活和工作的便捷度。协同城市则是要实现城市社会管理各要素间的整合转型,以信息集群为基础,实现跨系统应用集成、跨部门信息共享、跨网络融合互通,体现城市反应的即时性和适时性,借以提高城市管理的灵敏度。

依靠智慧城市的四大体系,即无所不在的感知体系、高速通畅的信息传输体系、大体量的计算体系、丰富的智慧应用体系,城市管理和发展具有了空前的协同和动员能力。为构建一个高效、协同、智能、可视化的整合环境管理辅助决策平台,很多城市利用信息化手段,融合计算机技术、3S技术、视频监控技术等前沿科技,实现对各种环境数据、环境状态的多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实时监控,同时整合环境业务系统,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实现环境管理和决策。建设智能环保系统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今天,更具有重要意义。

5.未来中国发展最快城市 篇五

中国生态城市建设是伴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带来的城市环境日益恶化和人口、资源与环境矛盾日益加剧而产生的,经历了认识逐步深化、解决具体生态环境问题到全面建设生态城市三个阶段。

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以及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冲突日益凸显。第一,以城市为中心的人口聚集带来持续的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用地紧张、住房短缺、供水不足、基础设施滞后等问题;第二,交通拥堵以及由此带来的出行成本增加、交通安全、交通能耗与环境污染等问题;第三,城市化加快对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矿产与能源等的供给造成了巨大的压力;第四,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水环境污染、空气污浊、噪声污染、垃圾包围、温室效应、酸雨危害、毒物及有害废弃物扩散城市污染问题;第五,不恰当的规划和建设导致城市历史文化和地方特色的遗失等问题。

第一篇:发展篇

第一章 生态城市相关概述 第一节 生态城市界定

第二节 中国构建生态城市的必要性 第三节 城市生态建设的原则

一、城市生态建设应坚持复合生态原则

二、城市生态建设应坚持层次分明原则

三、城市生态建设应坚持规模差异原则

四、城市生态建设应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

五、城市生态建设应坚持适度发展原则

六、城市生态建设应坚持人类生态原则

第二章 2013年中国生态城市建设运行环境分析 第一节 国内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一、GDP历史变动轨迹分析

二、固定资产投资历史变动轨迹分析

三、2014年中国宏观经济发展预测分析

第二节 2013年中国生态城市建设政策环境分析

一、生态城市政策措施

二、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

三、环境保护政策

第三节 2013年中国生态城市建设社会环境分析

一、中国环境的现状

二、人们环保意识加强

第三章 巴西生态城市建设借鉴

文档由立木信息咨询提供 更多内容可登陆公司网站查询:

深圳市深福源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第一节 巴西库里蒂巴市生态城市建设研究

一、公交导向式的城市开发规划

二、实行垃圾回收项目

三、对市民进行环境教育

第二节 对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借鉴

一、大力发展“公交优先”和“轨道交通”

二、减少垃圾、使用再生品

三、普及和提高城市市民的整体素质 第二篇 城市生态建设篇

第一章 2013年中国生态城市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第一节 2013年国内生态城市建设问题分析

一、城市绿地面积不足,结构布局不合理

二、植物种类单调,缺乏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三、建设缺乏科学的指导

四、管理不善,资金投入不到位

五、周边地带顾及不够

六、城市环境污染依然严重

七、城市居民生态意识不强

第二节 2013年城市生态建设的思路

一、建设开放的城市网络体系

二、建设高效的物质生产系统

三、建设宜人、怡人、冶人的自然生态环境

四、建设文明的社会环境

五、注重历史文化开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第二章 2013年北京生态城市建设研究

第一节 北京建立生态城市发展战略的必然性

一、生态城市理论的提出和特征

二、建设生态城市是解决北京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必然选择 第二节 北京生态城市建设能力的评价与分析

一、生态城市建设指标体系

二、北京生态城市建设能力现状评估

三、能力评估结果分析

第三节 2013年北京难度较大的环境问题分析及预测

一、自然条件限制山区森林覆盖率

二、颗粒物污染治理难度大

三、水资源短缺与水污染幷存

四、水资源危险长存,地下水大量超采 第四节 未来北京生态城市建设的基本思路

一、北京生态城市建设目标与基本原则

二、生态城市建设基本框架

三、生态城市建设重点行动领域

第三章 2013年广州生态城市建设研究

文档由立木信息咨询提供 更多内容可登陆公司网站查询:

深圳市深福源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第一节 地下空间开发和利用在城市建设中的优势

一、减少城市化对农田的侵占

二、减少环境污染

三、解决城市交通问题

四、作为仓储用地有着天然的优势

五、增强城市抵御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功能

第二节 广州生态城市建设与地下空间开发现状和计划 第三节 地下空间开发与地质环境之间相互影响

第四节 地下空间开发与地质环境和谐发展的解决途径分析

一、对地下空间进行功能分区和适宜性评价

二、注意对地质环境的保护

三、用合理的施工方法

第四章 2013年武汉生态城市建设研究 第一节 水生态系统在城市建设中的地位

一、水生态系统对城市的影响

二、城市发展对水生态系统的影响

三、水生态系统在城市建设中的地位 第二节 水生态系统问题分析

一、中心城区湖泊及主要排水渠污染、淤积严重

二、湖泊与江河之间缺乏有效的连通和互动

三、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滞后

四、滨水区建设与保护起步较晚

五、水生态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存在结构性矛盾 第三节 武汉生态城市建设对策研究

一、转变思路,高起点做好规划

二、谋定而动,着力付诸实施

三、制定规则,加强政策引导

四、转变观念,大力发展回圈经济

五、加大宣传教育

第四节 水生态系统建设的工程与实践研究 第五章 2013年南京生态城市建设研究 第一节 城市化进程与生态环境问题特征

第二节 南京的城市化进程及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分析 第三节 南京市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

二、重工业主导型经济增长方式

三、管理缺失及生态环境建设不足

四、制度不完善及执法力度不足

第四节 南京生态城市建设发展对策研究

一、明确设计生态化理念

二、注重生态绿化

三、加强工业生态化发展

文档由立木信息咨询提供 更多内容可登陆公司网站查询:

深圳市深福源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四、完善环保设施

五、提高环境管理水平

第六章 2013年贵阳生态城市人居环境分析 第一节 贵阳可持续发展人居生态环境分析

一、城市可持续发展人居环境评价体系的建立原则

二、贵阳可持续发展人居环境评价体系的总体框架

三、贵阳可持续发展人居环境评价体系指标权重

四、贵阳可持续发展人居环境评价体系计算 第二节 贵阳可持续发展人居环境现状分析

一、聚居条件指标分析

二、聚居建设指标分析

三、可持续性发展分析

第三节 贵阳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一、改善人居聚居条件

二、加强人居聚居建设

三、完善城市可持续性发展

第七章 2013年西安生态城建设研究

第一节 西安市生态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及评价 第二节 西安市生态城市建设综合评价 第三篇:评价篇

第一章 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第一节 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二、综合性原则

三、可靠性原则

四、可比性原则

五、可查性原则

六、前瞻性原则

第二节 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分析 第二章 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 第一节 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针体系

一、定性分析

二、定量分析

三、评价标准

四、评价模型

第二节 重庆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

一、权重系数的确定

二、健康状态的确定

三、对比评价

第三章 生态城市建设经济效益研究 第一节 生态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

一、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文档由立木信息咨询提供 更多内容可登陆公司网站查询:

深圳市深福源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二、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第二节 生态城市投入与效益指标的筛选

一、生态城市投入指标体系

二、生态城市收益指标体系

第三节 生态城市建设经济效益分析

一、投资净现值(NPV)评价

二、投入贡献率评价

第四节 生态城市环境建设方案的选择

一、确定需要建设的项目

二、确定优先的投资项目

三、确定主要投资项目

四、确定最优的投资项目

第四章 2013年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 第一节 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

第二节 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第三节 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

一、数据标准化处理

二、权数确定

三、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计算 第四节 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

一、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总体评价

二、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子系统评价 第五节 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对策

一、发展循环经济

二、推行清洁生产

三、倡导绿色消费

四、建设生态住宅

五、发展环保产业

六、全面实施IS014000认证

七、严格控制人口总量的增长

八、综合规划,协调发展 第五篇:管理篇

第一章 生态城市建设管理主体研究 第一节 政府

一、政府进行生态城市建设管理的依据

二、政府在生态城市建设管理中的主要作用

三、生态城市建设中政府管理运行机制的构建 第二节 居民 第三节 小区

一、小区环境生态化

二、小区发展的生态意识

三、小区对居民的组织作用

文档由立木信息咨询提供 更多内容可登陆公司网站查询:

深圳市深福源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第四节 社会团体 第五节 企业

第六节 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发展对策研究

一、明确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二、以政府为主导、以市场为动力、以公众参与为手段

三、提高环保和生态意识

四、发展城市绿色经济和绿色产业

五、以人为本,追求城市、人、自然和谐统一

六、秉承可持续发展观,落实科学发展观 第二章 生态城市建设中的人文生态研究

第一节 生态城市应是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的迭加 第二节 人文生态的内涵

一、物质形态层面

二、精神形态层面

三、制度法规层面

第三节 良好人文生态对生态城市建设的意义

一、有利于推动城市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二、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三、有利于展示城市文化内涵和个性魅力

四、有利于增强城市的亲和力和吸引力

五、有利于优化城市自然生态环境

第四节 构建城市良好人文生态的着力点

一、彰显城市历史文化的内涵

二、构建重点人文景观保护区域

三、凝炼城市人文精神

四、重视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利用 第七篇:规划设计篇

第一章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 第一节 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第二节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准则及要求

一、以环境为本

二、将自然融入城市

三、用生态观念去研究、分析和解决问题

四、合理布局,节能、低耗、无污染

五、推广应用先进的生态技术

六、大幅度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 第三节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内容

一、城市人口容量的规划

二、改善自然生态环境的规划

三、绿化系统的规划

第四节 生态城市规划指标体系

一、经济发展指标

文档由立木信息咨询提供 更多内容可登陆公司网站查询:

深圳市深福源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二、社会发展指标

三、生态环境发展指标 第五节 生态城市规划趋势

一、高度综合的规划理论

二、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分析方法

三、生态城市规划软与硬结合

第二章 城市生态化公共设施设计研究 第一节 生态设计概述

第二节 公共设施设计生态化的必要性及其内涵 第三节 生态化公共设施设计的内容及方法

一、生态化公共设施设计的内容及方法

二、生态化公共设施的结构设计

三、生态化公共设施的功能设计

四、生态化公共设施的外观设计

五、生态化公共设施能源的选择

六、生态化公共设施要满足人亲近自然的情感需要 第三章 城市生态廊道建设研究 第一节 生态廊道的功能

一、保护野生生境,维护生物多样性

二、改善生态环境,提供游憩功能

三、减少景观破碎化,维护城市生态格局 第二节 城市生态廊道规划设计

一、生态廊道的规划原则

二、生态廊道的结构特征

三、不同类型的生态廊道设计

四、城市生态廊道网络体系 第四章 生态城市交通设计研究 第一节 交通设计概述 第二节 生态城市交通特点

第三节 惠州市交通组织规划设计背景简介 第六节 惠州市区路网现状与改善设计

一、惠州市区整体交通构成情况

二、惠州市区环路重迭问题及解决方案

三、惠州市区区域过江信道不足问题及解决方案

四、惠州市区区域过江信道交叉口重新设计 第五章 生态城市地质环境建设研究 第一节 我国城市地质环境保护现状 第二节 德国的地质环境建设

第三节 对我国城市地质环境保护的建议

一、最大程度地维持原有的自然状态

二、采用更加节约、更加符合生态学规律的建设方法

三、改进道路施工工艺,大力推广通透性路面

文档由立木信息咨询提供 更多内容可登陆公司网站查询:

深圳市深福源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第六章 城市生态调控的重要性研究 第一节 城市生态调控的理论基础

一、复合生态系统原理

二、组织理论

三、生态控制论

第二节 国内外城市生态调控的实践

一、国外进展

二、国内进展

三、对比分析

第三节 人工智能技术在城市生态调控中的应用

一、人工智能技术

二、生态模拟

三、生态功能分区

四、生态回馈调控

五、集成优化途径

6.未来中国发展最快城市 篇六

美国城市规划的历史沿革和未来发展趋势

本文简单介绍了美国城市规划学的历史沿革以及影响城市规划的重大历史事件.美国城市规划学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以建筑设计为核心的自然规划学到包括自然和社会分析在内的综合规划学,从单纯的城市规划学变成城市与区域规划学,从一门描述性的学科演化为描述性和定量性兼具的.学科.虽然美国的城市发展有近4的历史,但其城市规划学的历史沿革仅有100多年的历史,其间重大历史事件不断发生,规划代表人物辈出.现在美国城市规划学一方面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也存在许多严峻的挑战.

作 者:陈雪明 作者单位:美国北岭加州州立大学城市研究和规划系刊 名:国外城市规划 ISTIC PKU CSSCI英文刊名:URBAN PLANNING OVERSEAS年,卷(期):18(4)分类号:关键词:城镇规划传统 城市美化运动 哥伦比亚世界展览会 城市规划 区域规划

7.智慧城市理念与未来城市发展 篇七

关键词:智慧城市理念,未来城市发展,途径

引言

随着城市数量以及城市人口的大幅度增长, 传统的城市治理模式已经无法较好地适应未来城市的发展。与此同时, 外来人口的融入也给城市治理和监管带来了众多困难。人口和城市规模的增大, 一方面将城市发展引入新的发展领域, 另一方面也给城市经济的发展和科技创新提出了众多要求。因此, 如今的城市模式如何进行有效变革是当前城市规划和发展过程中首要的问题。智慧城市理念为城市发展模式的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 也给广大城市居民带来了切实的发展福利, 当城市面临人口、环境、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挑战时, 智慧城市理念的出现无疑是给城市转型升级带来了新的契机。因此, 如何将智慧城市理念融入城市发展模式中至关重要。

1 智慧城市理念的内涵

智慧城市理念作为一种新型的城市发展理念, 其主要原则是通过运用物联网、云计算以及其他信息技术来实现政府、企业以及社会成员的和谐共处。其中, 智慧城市理念专注于打造完善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 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民生、环境保护以及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工商业发展等方面。智慧城市的理念首次提出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 当时主要是为了应对金融危机背景下城市发展的困境, 随着该理念的广泛运用以及城市发展模式的成熟化, 智慧城市理念已经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得以实施, 为城市的发展以及经济的进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智慧城市的理念就在于通过完善、新兴的发展模式构建全方位、一体化的互联网沟通交流体系。智慧城市体系的建立为该理念的普及提供了重要的现实参照, 感知层、网络层以及应用层作为智慧城市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目的是通过广泛采用互联网技术, 将城市的管理和监督置于智能化管理体系之下。在智慧城市体系中, 政府、企业、社会成员作为三方参与者, 通过信息收集、信息处理以及信息分析活动取得各自所需要的信息。智慧城市理念在发展物联网技术的同时, 也大大拓宽了互联网在该体系中的运用, 可以说, 智慧城市就是物联网和互联网的缩影。

2 智慧城市理念对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影响

2.1 有利于提升城市利用效率

智慧城市理念充分利用了互联网的优势, 将智能化、数字化技术充分运用到城市管理体系之中, 大大提升了城市利用的效率[1]。首先, 智慧城市理念借鉴了“数字城市”完备的实践经验, 将信息技术与成熟运营理念有机融合, 实现了政府城市管理的高效率和智能化。同时, 智慧城市理念通过探讨互联网下更加有效的交换方式, 与其他城市进行商业合作, 实现了城市经济效益的提升, 也改善了居民的生活水平。最后, 智慧城市在发展模式上充分发挥了政府监管的服务职能, 一切活动都在政府统筹下进行, 同时, 社会各个生产部门拥有一定的独立性, 大大激发了城市各个治理主体的积极性和协作能力。

2.2 有利于催生大规模新兴产业

智慧城市理念的出现对城市传统的产业机构产生了冲击, 大规模新兴产业开始出现:首先, 绿色能源制造产业发展形势一片大好。由于智慧城市将绿色环保作为城市发展的基调之一, 绿色能源产业开始迅速发展, 绿色能源在城市建设中的运用大大改善了城市能源浪费的现状。其次, 智慧城市建设需要以强大的互联网技术、云计算等技术的支撑, 因此, 智慧城市理念的普及大大延伸了产业链的发展范围, 带动了物联网服务行业、物联网基础设施以及物联网制造行业的发展。同时, 通讯技术也获得较大规模的增长。

2.3 有利于引发新一轮科技创新

任何新生事物的发展都需要科技的力量加以辅助, 因此智慧城市理念的运用将大力促进城市科技创新活动, 刺激专业人员和技术人员进行互联网技术革新, 同时, 信息技术也将会迅速发展。信息技术主要包括计算机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两大类, 且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在于将计算机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相结合, 运用一系列人工智能手段对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声音、文字、数字、图像、影音、符号及其他相关信号所传递的信息进行获取、分辨、加工、处理等活动。因此, 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 城市产业将大规模进行集聚, 将人才要素、技术要素以及政策要素迅速集中, 从而推动新一轮科技创新的热潮。

2.4 有利于创造更加美好的城市生活

智慧城市的建设将有利于城市居民以及外来人口生存环境、发展环境以及享受环境的改变和提升。首先, 对于城市居民的生存环境而言, 城市环境质量将大大改善, 城市居民和大自然和谐共处, 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其次, 对于发展环境而言, 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将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加有益的发展条件, 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对于享受环境而言, 智慧城市的发展将彻底改变人们传统的发展观念, 城市居民追求自由发展以及协同发展, 城市和谐程度将有效提升, 一个适宜人们生存、发展和享受的城市环境正在逐渐形成。

3 智慧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及社会的进步, 城市化建设如火如荼的进行, 而智慧城市建设与城市化进程一样, 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问题。智慧城市的发展以及理念的普及将科技创新作为核心, 以科技创新为目标的智慧城市建设在科技创新日益发展的今天也面临着诸多挑战[2]:首先, 物联网等核心技术缺少国家统一标准, 在关键的技术领域一些先进技术仍旧由国外所操控。我国物联网核心技术十分匮乏, 因此, 在智慧城市理念的推行的过程中, 遭受了许多质疑。其次, 国家的信息安全并没有相关技术的保障。政府、企业机构与社会成员在进行信息共享的过程中缺少技术性的保障和支撑。最后, 企业资金、技术力量薄弱, 难以为智慧城市发展进行技术的研发和科技成果的转化运用。

4 智慧城市理念引导下未来城市发展的途径

在智慧城市理念的指导下, 未来城市的发展路径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3]:第一, 以人为本, 和谐发展。无论城市如何发展, 科技如何创新, 以人为本都是其核心理念, 为了实现城市居民幸福感的提升, 智慧城市在建设过程中要将城市居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政府、企业也切实为广大社会成员谋求福利, 使得城市居民能够真实地理解智慧城市的理念。第二, 加强科技创新。未来的城市发展将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经济实力的对比, 经济实力的增强要以科技创新作为保障。因此, 在发展智慧城市的过程中, 要切实加强科学技术的创新, 研发新的信息技术设备, 充分利用互联网和物联网的优势, 实现信息技术的发展。第三, 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 增强社会公共服务能力。政府作为智慧城市理念发展过程中的主导性力量, 承担着为城市建设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的责任。

5 结束语

智慧城市理念的提出和运用不仅能够提升城市利用效率、催生大规模新兴产业、引发城市进行科技创新、创造更加美好的城市生活, 同时对于工业化时期城市的转型升级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智慧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 阻碍了其理念的进一步运用, 因此, 我们要从加强城市规划以及推进城市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以及加强城市文化建设方面促进城市未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培根.智慧城市与未来城市发展研究[J].科技传播, 2015, 18:156-157.

[2]路艳君.智慧城市理念及未来城市发展态势解析[J].城市地理, 2015, 16:18.

上一篇:在农村薄弱初中班级营造书香文化氛围的实践下一篇:新型干法水泥工艺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