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分组教学法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论文(精选11篇)
1.浅谈分组教学法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论文 篇一
浅谈历史教学中的分组讨论法
禹州市火龙镇中心学习王战稳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为加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怎么样正确、灵活的运用讨论法也成为每一个历史教师的崭新课题。如何很好的贯彻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改革教师的教学方法,就要求教师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在这个春风中,我想谈下我对初中历史教学讨论法的一些认识和体会。
一、正确认识讨论法
什么是讨论法?简单的说就是学生根据教师设置的问题,互相讨论,交换意见,互相启发,探讨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实践证明,合理有效的小组讨论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学生通过讨论、争辩、思索,掌握的知识会更深刻、更准确,对问题的思考会更全面。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老师都不是相当的重视小组讨论,甚至可以说是轻视小组讨论,认为小组讨论可有可无,在课堂上搞小组讨论都是形式主义,抑或有在课堂上实行小组讨论,很多也都流于形式并且还存在着很多的误区,而造成小组讨论诸多误区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教师没有领会小组讨论的精神实质和最终目的。教育家巴班斯基说:“我们对各种教学法性能的研究,可以又一次得出结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合理地使用多种方法”吗?教育家克鲁普斯卡雅也说:“教学和教育的方法要随时改变,应该根据学生的体力、生活经验、技能和知识水平以及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等而有所改 变。”可见,小组讨论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讨论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具有以下优点:
1、帮助学生形成自己深思熟虑的概念。讨论的过程,实际上是运用知识、独立思维、阐述已见、形成概念的过程。在讨论过程中,学生亲自参加讨论所形成的概念无疑要比运用其他呆板的方法所形成的概念深刻得多、牢固得多。
2、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讨论法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练习思维的良好机会——依据讨论问题,旁听他人意见,运用一定原理,经过本身思维,发表自己的观点。
3、使学生交流思想,放宽视野。讨论是相互交流思想的有效方法。由于学生们的知识量和知识面、理解能力和思维方式等不尽相同的观点和看法,把这些观点和看法发表出来,就能促进学生开阔思路的作用。
总之,讨论法能充分体现《历史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课程目标,符合青年学生的心理和认知发展特点,能达到较好的完成教学目标,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运用讨论法的必备因素 1.教师素质的不断提高。
讨论法这一教学组织方式要求教师不但要有渊博的学识,还要有敏捷的思维,较强的应变能力,善于捕捉学生思维的火花,因势利导,使其燃烧发光。同时,教师更要有一颗爱学生的心和一定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多表扬,少批评”,适时、适当地予以肯定和点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2.周密计划、精心设计。
讨论教学法特别要做到有计划、有准备。有计划,就是要求教师对本学期运用讨论法的场次、时间、讨论的问题事先进行安排。课前教师要认真备课,精心设计讨论题。精心设计讨论题,是一节讨论课成功的前提。一道好的讨论题,既要进扣教材的重难点,又能引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能够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感。讨论题可以是分析题,也可以是综合题、评价题、比较题、归纳题、概括题。如:中国为什么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如何评价秦始皇?日本明治维新为什么成功而我国戊戍变法为什么失败?国民革命运动中的北伐战争为什么能取得胜利?其次是要求让学生做好充分准备。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供学生以充裕的资料,使之有备而来,足备而论。
3.妥善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
运用讨论教学法,教师正确的把握好自己的定位,发挥主导作用 是充分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条件。讨论中,教师要随时根据学生的发言情况,及时进行指导和调整,既要保持课堂的活跃气氛,又不能使讨论偏离主题。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恰当的引导,适时的点拨,使教师的诱导和学生的思考不断地升华,以利教学目标的实现。
课堂讨论的主体是学生,因此,必须创设良好的课堂讨论情景,让学生以较佳的状态进入讨论角色,或思或辨,以辨促思,以思成辨,形成高潮。
4.形式多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讨论法必须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不然就会空泛而论。讨论法教学一般的程序是:学生课前进行充分的预习:教师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讨论题目;在学生对教材已经有了基本了解的基础上,通过讨论,掌握重点,认清难点,提高认识,从而使学生在更高一个层次上把握教材,提高能力。讨论教学法可操作性很强,但在具体实行过程中,如果过于僵化、呆板,一成不变的形式出现,久而久之,也会影响其效果,因此,应该注意课堂组织形式的多样化。比如,可以按学生座位分成几个讨论小组,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每组推荐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也可以根据学生观点的不同,分成不同的派别,各派之间进行辩论;还可以按班级原有的学习小组,根据老师课前分发的预习提纲分头进行准备,课上推荐代表进行发言,等等。形式上的多样化,使学生总有一种新鲜感,有利于调动其 参与积极性,又避免了讨论时冷场现象的出现,同时有利于同学之间的互相协作精神的培养。
5.做好总结、评价工作。
开展课堂讨论的主要目的在于促进学生拓展知识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它重在于讨论的过程,不在于学生能否讨论出什么结果。因此,教师的总结、评价是讨论法不可或缺的环节。教师对讨论进行的总结,大体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①表扬讨论中表现较为突出的同学;
②梳理、归纳讨论中形成的几种不同意见,对不同见解进行评述; ③肯定讨论的收获,指出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所在; ④指导学生开展讨论应注意的一些主要问题、辩论的技巧; ⑤对今后的课堂讨论提出若干要求;等等。
三、合理使用讨论法
讨论法虽然有许多优点,但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不宜多用。这是因为:第一,初中生还欠缺开展课堂讨论应有的自学能力和足够的历史知识。由于初中生年龄尚浅,接触历史课的时间不长,历史基础知识掌握不够深、广,史学理论肤浅,历史概念淡薄,不能有效率的 搜集史料和对史料的提炼、应用能力低,这就大大地制约着他们对许多历史问题的深层次认识和研究。第二,开展课堂讨论往往要占用较多的教学时间,内容多,教学进度紧,这是许多教师在运用讨论法等新教学方法时感到难以妥善处理的问题。诚然,我们必须改革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能力,推动学生自主学习。但是,对于初中生来说,自学能力还必须有一个培养、发展的过程。
小组讨论教学法是一种现代“以学为本”的新型教育观,能让学生在课堂小组讨论中体会到学会学习、合作分享的快乐,实现“轻负高质”的远景。远离无效课堂,实施有效教育是教师一直追求的目标,也许教师永远不会到达教育的最高境界,但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努力,可以离最高境界近点,再近点……
2.浅谈分组教学法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论文 篇二
关键词:教学方法,课堂教学,分组讨论
“三段六步”教学法是我校着力打造的高效课堂教学标志,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高效学习的教学改革实验。“三段”是指每节课教学实施的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六步”是指课堂教学中明确目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拓展、检测反馈、归纳总结六个基本环节。其中分组讨论是“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展示交流”环节当中的重要学习方式,它可以真正实现学习者学习的主体性,同时也能让学习者互帮互学、相互交流、相互合作,在合作讨论中获得更大的发展、提高。
一、分组讨论的现状
(一)学生知识面不广,缺乏合作意识
由于受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学生反应速度不同、讨论投入度不同、知识基础不同、课前预习程度不同,从而在讨论中有一部分学生讨论积极,合作意识强,而一部分学生跟不上节奏,反应慢,不专心,合作意识淡漠,充当了课堂讨论的“看客”。这使我们的课堂讨论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
(二)问题设计难易程度把握不准,效果不佳
课堂讨论的问题,既不能太难也不能太易。太难则发散性强,或是牵扯到教师在课堂教学时无法向学生阐述的内容,使讨论没有结果达不到目的,太易则学生不用思考就能得出结论,这样既不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没有讨论价值,使分组讨论流于形式。
(三)教师自身能力不足,驾驭课堂乏力
有些教师受自身能力影响,对教材和学情吃不透,课前准备不充分,课堂随意划分讨论小组,在分组讨论中对学生的分类引导不充分,对学生讨论问题的时间分配不合理,对讨论结果的评价不到位。这些问题的存在极大影响了分组讨论在课堂教学中的效果。
二、课堂分组讨论要注意的问题
(一)讨论前,教师要精心设计要讨论的问题
1.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教师课前要吃透教材,问题的设计要紧扣教材,突出教材的重难点,同时要结合生活实际以及生活中的特殊案例。我们可以用一些与课本重难点有关的时事视频、文字片段引入话题,这对学生来说有新鲜感、有冲击力,比单纯的理论教学更容易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再结合教材,适时点拨,将问题引回教材中的理论,使学生能在分组讨论中将课本理论与生活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2.问题设计要步步深入,有一定的层次性
思想政治课中的概念和原理一般比较抽象,所以设计的讨论问题要充分考虑到学情,从易到难,从表象到本质,寻求课堂讨论和学生发散思维的最佳结合点,同时又要符合教学目标和要求,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延展性。
3.教师要根据问题精心分配课堂时间
讨论的时间必须是充分的,如果课堂上用于讨论的时间不够,教师可以预先布置讨论任务,以便让学生对要讨论的内容先进行独立的思考,这样就可以避免课堂讨论的时间太久,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降,或者由于不同小组学习进程不同,出现有些学生没有事情可以做的现象。
(二)讨论中,教者要掌控好课堂讨论的方向和节奏,做好课堂的主导者
在课堂分组讨论中,教师既要善于启发和诱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畅所欲言,又要适时地修正讨论的方向,防止学生漫无边际、天马行空地讨论。要根据实际情况把握好课堂讨论的节奏,积极参与,适时介入,及时引导,做好课堂分组讨论的组织和调控工作,真正成为整个课堂的主导者、掌控者。
(三)讨论后,教师要努力做好对问题讨论结果的评价与总结
客观有效的课堂评价方式能激发学生潜在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促使学生形成自信、大胆的性格特征,真正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因此,对学生在讨论中的观点,教师应及时做出点评或给予奖励性的评价。同时,教师应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有效的梳理、归纳、概括,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难度较大的理论和实际问题,给学生一个清晰完整的印象,把学生的思维统一到正确的认识上来。
3.浅谈分组教学法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论文 篇三
【关键词】分组教学法 ; 高中体育教学 ; 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7-0171-01
虽然在传统的高中体育教学中,很多的教师都应用了一定的体育教学方法,但是这些方法缺乏一定的针对性。此外学生也不能够对教师的讲解进行充分的理解与吸收,这就使得不同的学生之间出现较大的个体差异,导致了一些学生对于体育课出现过于反感的心理。针对上述的情况,高中的体育教师采用分组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地缓解这一状况,同时还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进行分组教学法的意义
在高中体育的教学过程中运用分组教学法,可以促进学生自身能力的全面提高,教师可以按照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来展开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这样就可以真正地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广泛地培养起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兴趣。此外对于学生本人来说,采用了分组教学法之后,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集中他们的注意力,由此可见在高中体育的教学过程中应用分组教学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当前我国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不足
(一)缺乏针对性
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之中,教师通常只重视教学的形式,注重对学生进行统一的训练,而忽视了对学生主体性和能动性的发挥。这样就会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学生学习体育知识的积极性。实际上,由于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不同以及学生自身的基础不同,因此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教学,这样可以有效地防止不同学生之间差异越拉越大的情况,还可以防止学生出现抵触的情绪。
(二)忽视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
由于学生对体育具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够将学生归为一类,这样就很难对学生的不同爱好进行培养和发展。此外传统的体育教学中,由于教学资源以及教学设施的局限性,就导致了学生学习目的不能够完全的得以实现,还有一些体育教师并没有充分的了解学生的想法和兴趣,这样就不利于体育教学效果的取得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提升分组教学法应用水平的建议
(一)充分了解学生的体育爱好
每一位体育教师都应该充分的对学生的爱好进行了解,由于高中时期每一个学生在身心发展方面都存在差异,他们对于体育的兴趣也会存在很大的不同。因此如果体育教师不能够对学生进行充分的了解,就不能将分组教学法更好地运用的教学实践当中,同时也会影响到分组教学法的教学效果。在对学生进行了解时,要根据不同学生的自身情况来对形式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这样有助于对学生兴趣的培养,促进分组教学效果的取得。这就要求高中的体育教师在平时的体育教学中善于对学生的爱好进行观察,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分组教学法的应用水平和应用质量。
(二)分析学生的个体情况
实施分组教学法的前提和基础就是教师要对学生的体育兴趣进行充分的了解,但是实施分组教学法的关键所在是要结合学生的情况来进行系统的分析与探究。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找到适合他们进行的体育项目,促进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程度。这样还可以不断使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得到优化与改善,从而确保分组教学法能够发挥出自身的作用。
(三)结合学生的特点进行分组
由于学生的认知阶段不同,心智结构也不同,因此教师可以将这些因素作为划分小组的标准,这样有助于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强化,还有助于教学过程中阶段性指导的进行。此外虽然学生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兴趣爱好,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会忽略掉这一点,这就会导致学生对学习内容出现抵触的心理。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来进行分组,自觉地将分组教学法应用到高中体育的教学实践当中,这样不但有助于对教学过程的优化,还有助于学生对体育课堂兴趣的提升与培养。体育教师还要充分的利用不同的教学手段,这样可以有效地促进分组教学法的应用和开展。
综上所述,将分组教学法应用到高中体育的教学过程中具有突出的优势与作用,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体育教师要想切实有效地提高分组教学法的应用水平和应用效率,则需要不断地通过学习来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并且自觉地将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考虑到教学实践当中,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地促进我国高中体育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教学机制的完善。高中的体育教师还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不断地丰富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从而将我国的高中体育教学工作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为分组教学法的灵活应用提供一个更加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张德智.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J].新课程(教育学术). 2011(04).
[2]王大中.体育分层教学模式的意义、设计与实施[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4(01).
[3]郭英,魏亚栋.体育课分层次教学法模式构建的实验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學报.2002(03).
[4]宋元平.对“班内层次调整”教学方法的实验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 2001(07).
4.浅谈分组教学法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论文 篇四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分组互助学习
摘要: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课程实施建议中,“自主、合作、探究”已经成为新课程中最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审视各名校的教学模式,我们不难发现,这里面隐含着一个关键词——合作,这种合作是一种学生的亲身参与和体验,可以说它是完成优质高效课堂的首要条件.下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从什么是分组互助学习;分组互助学习的有效途径;互助学习的体会及总结谈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分组互助学习。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数学课堂教学 学生学习方式 新课程改革 合作交流 教师 优质高效 新课程标准 教学模式 基本理念
从教学理念上来看,分组互助学习与以前的学习方式有着本质的不同,它体现的是《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自主、互助、探究”的学习新观念。但在现实教育教学中,很多为显示分组互助学习模式而进行“分组互助学习”作秀,表面热热闹闹,实际对学生无多大益处。如何把这种全新的教育理念真正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杜绝走过场的现象,还得进行一番探讨。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在《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课程实施中,“自主、互助、探究”已经成为新课程中最重要的学习方法之一。互助,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为实现共同的进步,在研究某个问题时联合协作的心理行为。互助,是共同活动的基本条件,是集体凝聚力的核心,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它能克服传统教学中存在的死角,满足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需要,它将社会心理学的互助原理纳入人际交往,对于
认识发展有很大的作用。在近几年的学习观摩实践中,我们的数学教学课堂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分组互助学习进入数学课堂,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了很大的提高,自主、互助、探究正成为学生主要的学习方法之一。接下来,我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什么是分组互助学习
顾名思义,分组互助学习就是一种以“小组”为单位的“互助性”学习,每个“小组”的作用能否充分发挥,“互助”的手段能否得到充分运用,这是体现分组互助学习是否真正有效的两个关键问题,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分组互助学习的研究不仅仅是推广和应用一种教学研究的手段和方法,它真正的内在意义是培养学生充分的互助精神、互助能力,这正是今后学生需要培养的社会能力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新课程标准倡导“互助”这一学习方式,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因为,互助学习能让学生在独立的基础上,交换彼此的独立见解,展示个性思维的方法与过程,在交流中讨论,使自己的见解更加丰富和全面。同时,在互助式的民主互动的和谐氛围内进行学习,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扩展。
分组互助学习交流基本步骤及要点:
1.确定学习目标。着力于通过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以高涨的学习热情投入到分组学习中。分组交流的主题要明确、清楚,要有思考价值。
2.在互助过程中,学生对自认为已学懂的知识进行归纳,并在分组中发言交流,同时将尚未理解的问题提出同他人讨论解决。
3.相互讨论。不同类型、不同知识结构的学生可以互补,通过互助使各种信息源发生互动,达到互惠目的。不同思维的交锋,有利于激活不同学生的思维方式。
4.交流内化。以分的小组为单位的组织讨论,为学生再次提供交流、互助、共同学习的机会,可增强学生集体观。以小单位进行交流评价,学生在心理上易于认同,也使全班学生互相帮助,自由竞争,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知识。同时使学生能对各种信息进行合理的取舍与加工。
5.课后回顾。进行总结性回顾,可使新知识更加明朗化,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也可使学生了解自己与小组学习的大体情况,作好自我调整并进行适应性学习。及时回顾总结自己的学习情况,并不断调整学法方法,有利学生能力的培养,也利于学生的学习方法的变更。
二、分组互助学习的有效途径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互助学习、独立获取新知的机会。因此,我认为分组互助学习的实施要注意落实以下几个要点:
(一)科学分组、细致分工
要做好小组的组织工作,创造互助学习的组织基础。每组的人数一般以4~6人为宜,成员的组成要考虑学习成绩好、中、差的搭配,又要考虑他们原有的性格、感情等非智力因素。组内成员要有明确的具体分工,在一个阶段里每人都应有相对侧重的一项任务,担任一个具体的互助角色,如小组讨论的组织人、记录员、资料员、首席发言人、第二发言人,甚至是专提反方意见的“反对人”。一定时间后,角色互换,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小组成员间的座位以面对面或相邻形式为最好,这样更有利于互相学习、讨论,以达到充分交流的目的
(二)教者应给适合学生互助组学习的契机,精心设计每个问题。
教师要合理选择契机,给学生提供互助学习的内容,把那些具有探究性,仅凭个人的力量难以考虑周全,须发挥小组集体智慧的问题让学生互助学习。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动脑,主动探究数学知识,有利于集体研究,促进互助学习。不提出过于简单,不假思索就能解决的问题。问题过于简单,学生一看就会,看起来气氛活跃,久而久之,学生容易形成思维惰性,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
例如:教《三角形中位线》这一课,我提出三个问题给学生思考:〈1〉三角形的中位线定义?一个三角形中位线有多少条?它与三角形中线有何区别?〈2〉何谓三角形
中位线定理?它的条件和结论各是什么?〈3〉如何证明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根据学生反应,学生都很容易掌握前两个问题,但对课本中这个定理的证明的思路和方法感到陌生,存在质疑。我开始不向学生讲解,而是由学生在全班上提出问题,针对要害给予引导,让全班学生再讨论,发挥集体智慧,互助分析解决问题。有甲学生提出:“这一定理的证明思路和方法,比较陌生,是怎样想出来的?”又有乙学生提出:“对这个定理的证明,可以用别的方法来证明?”,还反问“课本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来证明?”我首先针对甲学生提出的问题,启发学生讨论认识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的推论2(经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与另一边平行的直线必平分第三边)的结论也隐含着三角形中位线,解决了课本中为什么要“过D作DE//BC,交AC于E”的问题,可见DE与DE重合,因此DE//BC,从而使学生对课本的证明思路和方法理解畅通。小结时强调要领会“重合一同一”这种证明方法,指出它在往后做题的应用,回答了课本中为什么采用这种证明方法的原因。再在乙学生提出可用别的证明方法的带动下,我组织全班学生互相探索,通过添加不同的辅助线,运用平行线、三角形全等、平行四边形等知识得出这一定理的多种证明方法,使学生认识更深刻,既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又让学生体验到互助学习的重要性。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互助习惯
良好的互助习惯培养是互助学习的重要前提,分组互助学习的目的是让人人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与学生相互交流,从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1、学会自主探索
要使互助有效,互助交流前就应有一定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自主
探索。因为只有建立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学生对所互助的问题才有一个较深层次的认识,互助过程中才能不断地将自己的思维与同学进行交流、探索。如“轴对称图形的性质”探索中,教师让学生先通过折一折、比一比、想一想,再在分组中讨论,事实上就是要让学生先进行独立观察和思考,这样对这些图形的性质就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独立的见解,在发表意见时就能各抒己见。
2、学会交流与倾听
互助中,同学之间最大的问题是不能容纳别人的意见。为此,教师应参与到分组学习中去,引导学生在互助中学会“二听一思一讲”:一听是指要认真听取每个同学的发言,二听是指要听出别人的发言要点,培养收集信息的能力;一思是指听后须作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一讲是指要把自己的观点、看法清晰告诉分组的成员。
3、学会思考与总结
互助后的思考与总结是学生的思维在经过互助碰撞后的一次升华。由于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认知结构,从而导致了学生在学习中所获得的信息各有不同,互助学习就是要利用这种差异,通过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协商、交流、讨论,经整理后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每个人在与其他同学的成果和观点进行对比分析的同时,应认识到自己(或对方)想法的局限性和对方(或自己)想法的正确性,检验自己学习成果的准确性与有效性。
(四)教师要处理好各小组的角色,及时对互助过程进行调控
在互助学习中,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首先是通过教师的角色指导来实现的。互助交往中教师的主要行为表现在倾听、交流、协作、分享,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有时还是学习的互助者,因而教师在互助学习中同时扮演了权威、顾问、同伴三种角色。教师应针对班级、分组的具体情况,用适当的语言,对学生作出交流的指导与评价,充分展示各种问题的形成与解决。同时,教师还应注意每个学生的参与程度,及时作出指导,促成高效的互动过程。
三、互助学习的体会及总结
我认为,在组织互助学习时,我们必须考虑到如何使每个学生积极承担在分组互助中的责任,否则,互助将流于形式;我们还应要求小组对于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评比,只有
这样,学生才会在小组互助中得到提高;互助结束后还应对互助的成效进行评估,才能促使学生去寻求提高有效性的途径。互助学习的成功与否,同教师的引导和参与是分不开的,在此,教师不是更清闲了,而是担负起了更大的管理和调控职责。在互助学习中,教师的重点是如何精心设计互助学习,从学情分析、目标设置到任务选择、策略匹配、教学过程展开与评估等全程。但是,要使互助学习能始终卓有成效,仅仅依靠教师事先的设计是远远不够的。在开展互助学习过程中,随时都会有意外的问题发生,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往往会阻碍互助学习的顺利开展。因此,除了事先宣布互助的规则外,在很多情况下,教师必须对各个小组的互助学习进行现场的观察和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互助方式有多种,互助手段也有许多,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本班学生的特点,设计不同的互助方式和手段,最终构建数学课堂有效的分组互助学习。参考文献:
1、郑淑贞、盛群力:合作学习的基本策略 《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2年第3期
2、许佳:‘合作、活动与交流’教学模式的研究《中国教育学刊》2003年第4期
3、和学新: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中小学教材教学》2004年第14期
岳阳市华容县新河中学谭作富
5.分组协作学习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篇五
[1][2]下一页
sp; 其次,要以班主任为核心,建立班级教育团队,共同研讨分组协作学习在班级教学和管理中的运用,形成合力,更好地发挥分组协作学习的效率。再次,要改革评价制度,给教师和学生松绑。要注重评价的过程性和发展性、动态性和灵活性,要突出评价的激励、导向功能,为分组协作学习的应用提供制度保证。本文主要参考资料: 1、《社会心理学》 时蓉华编著,上海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2、《现代教学方法改革走势新探》 王坦、高艳 《教育研究》第8期
6.浅谈语言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篇六
摘要:语言是交流思想、学习知识的工具,体育教学语言包括有声语言和体态语言,是指导学生强身健体、科学锻炼的桥梁。处于教学主导地位的体育教师,应充分认识语言对学生身体活动和完成教学目标所起的重要作用,并通过改进运用语言的方法和艺术,提高体育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关键词:语言;体态语言;体育教学;作用
语言是思维的武器,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是学习体育知识、掌握运动技能的钥匙,也是体育教师的基本功。离开语言,人们的思维活动、教学活动,乃至一切身体活动都无法进行。体育教学是一个复杂、多维的身心教育过程,它既受课程结构和教学原则的制约,又受场地、器材、气候、环境以及情绪与身体变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要实现健全体格和健全精神的育人目的,除了完善物质条件,改进教学方法外, 提高语言艺术,充分发挥语言在体育教学中激趣、导学、明志、传道、释疑、点拨等功能, 同样是十分重要的。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语言包括了有声语言和体态语言两种。
1、体育课教学中有声语言的运用
体育教学中的有声语言不仅要具有与其他学科一样的形象性与确凿性,还应追求语言的韵律感、幽默感、新鲜感,让语言精炼、简洁、节奏感强有很强的表现力。通过教师的语言, 可以使师生感情融洽, 课堂气氛活跃。青少年学生具有好奇好新鲜的特点,体育教师要善于用风趣的有声语言向学生传递信息,新异的刺激物能引起他们的探求欲望,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进行新的活动,保持旺盛的求知欲。
1.1开始、准备部分
一节课的开始, 特别是新生的第一次课第一印象当然是教师的外表。其次就是教师的第一句话,这对今后教师, 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有重要作用。对于新生来说教师的一句话语就能立即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师身上。对于较为熟悉的班级,教师也可以不失幽默地快速进入课题,用最简单的语言将课本上的内容说出来,避免学生注意力的分散。1.2基本部分 1.2.1 讲解的简捷性
体育课应当是以学生装的练习为主,因此讲解的语言做到言简意赅、详略得当,充分运用技术术语。例如把投掷铅球的技术归纳为“ 蹬、转、推、拨”四个字,就把整个铅球的技术要领概括出来,使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
1.2.2 指导的针对性
语言的使用如果千篇一律, 就会失去作用。在指导学生时,要针对学生的性格的特点,或直截了当,或循循善诱,或引而不发。例如一个原地摆臂练习,如果本身是学校运动队成员的同学做得不好就可以直接进行批语使其自我反省;而其他同学则应提示注意动作的幅度和力量。另外,各个年级的学生具有不同的生理、心理特点,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教学语言的表达方式。例如同属多血质类型的学生可采用限制性和严格要求的语言,因为这些学生性格外向,活泼好动,容易出现过激行为;而对于粘液质学生,则应多采用鼓励性的语言,以利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唤起他们积极锻炼的热情。
1.2.3 口令的实效性
体育课的教学场地大,要求教师的口令要宏亮,疏密相间,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起到迅速指挥调度队伍和组织教学的作用。因此, 预令和动令开合有度,语调要有高有低。如“向右——转”,预令适当拉长、转动的方位要清晰,动令应如山洪爆发,发出声音有一定实效性。
1.2.4 语言的果断性
在指挥学生开始或停止练习时, 要求学生该做或不该做时,语言的使用必须果断,使学生做到有令则行,有禁则止。如在练习投铅球时, 就应绝对服从教师的口令“开始投或停止投”,这样才能保证教学中的安全性。
1.3 课堂结束部分
该部分主要是放松与小结。学生装这时都会感到疲劳,语言的运用更应该有针对性地实施,切忌长篇大论、言之无物。只要简单明了点明一两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就可以了。在下课时,一句有力的“解散”能使学生清楚知道课的结束, 更能保持一节课有始有终的完整性。
2、体育课中体态语言的运用
体态语言是体育教学中重要的传递方式。它以人体在特定实际情景中的显现方式和活动方式作为教学传播媒介,具有表情答意沟通双方的特殊功能。体育教学的特殊性决定了体态语言在教学中的特殊地位与作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态语言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但是,体态语言的应用却往往被我们所忽视。因此 ,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体态语言的特点和作用,重视和研究体态语言在体育教学中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2.1体态语言的概念及特点
一般地讲,体态语言是指人类身体的整体或部分的反应性动作与非反应性动作,且能表现人的心态的非语言符号。这种语言不但能发出反应信息,而且还能对接受的信息作出反应。狭义上体态语言包括人体本身的形体外貌和态势动作,如眼神与表情、形貌与服饰、身姿与动作。广义上的体态语言还包括环境与色彩、间距与音响。因此 ,体态语言具有以下特点: 2.1.1互补性
与有声语言相比,体态语言形象直观,直接刺激学生的视觉器官 ,将生动的表情呈现在学生面前。复杂的动作如果只用有声语言刺激学生听觉器官,那么学生通过思维、理解、想象、推理、判断后才能转换为脑海中的实体意义形象。因个体差异,信息传递过程的信号损失及衰减造成教学任务无法完成。此时,教师用体态语言,如眼神、手势等就可以与有声语言相互结合、相互补充。
2.2.2传递性和互感性
通过体态语言,可以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情感交流,以保证教学信息传递的顺畅。教师通过身姿动作将教学信息传递给学生, 学生接受教师的总体态势及个人的全身运动或局部运动的方式所产生的具体意义与象征意义,从而产生教学交流。教师将具有象征意义的眼神、面部表情等传递给学生,学生接受肯定或否定、表扬或批评的体态语言,立即作出反应。教师通过学生的表情、眼神,特别是眼神、表情等动作所显示的情绪色彩、思想表现等来检查教学效果,调整教学进度和改进教学方法,可以使教师与学生用各自体态语言传递信息,相互感染和相互影响。
2.2.3客观性和规定性 体育教学中,教师体态语言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它可以独立地传递教学信息。在有些情况下,体态语言已经起到主要作用,而有声语言降为次要作用。教师的每一个动作的具体步骤、方式、细节具有严格的客观规定性,这种体态语言带有强迫的含义,即学生只能按照教师体态语言所传递的信息去观察、学习、体验及模仿,突出了体态语言的客观独立的传播作用。
2.2.4释义性和表演性
某一个体育的具体动作,教师用专业的术语将动作讲得娓娓动听,学生却只能泛泛有个印象。通过教师的体态语言,生动、具体的示范动作,使学生动作概念明晰,简单易懂。因此,体态语言具有释义的功能。教师准确、优美的动作同时又具有表演的作用,用此来感染学生,增强教学中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2.3体态语言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2.3.1运用体态语言可以使动作概念具体、形象,化繁为简,提高教学效率
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的示范与讲解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一个动作教师只用有声语言讲解,学生理解起来是很难的,效果不十分理想。而通过体态语言就可以使复杂动作具体形象,抽象描述变形象示范。教师每做完一个动作,学生马上就想体验一下,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学习欲望得到满足。特别是教师规范的、协调的、优美的动作比任何语言描写都具体和生动。学生通过教师体态语言的视觉刺激,大大调动了各感官系统,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内趋力。
2.3.2运用体态语言可以增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信息沟通
体态语言可以保障师生之间信息和情感交流顺畅。教师通过对体态语言进行编码,然后将信息传递给学生。学生经过译码,接受教学信息,其教学效果是追求传递的顺畅,教学信息由信息源到信宿的传递时间缩短,效率提高。教师通过体态语言传递信息,学生接受信息后,期盼着教师通过眼神、表情、身体动作等对学生给予关注。无论表扬批评,学生均乐意接受。实际上,课堂上师生的交流始终存在。教师通过学生的眼神和表情来判断学生的学习效果及心理活动情况,以调整教学进度。聪明的教师总是善于利用一个手势、一个眼神等简单明了的体态语言进行教学,通过这些来加强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帮助教学顺利进行。
2.3.4运用体态语言可以规范和完善体育动作标准,提高教学质量 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体态语言具有科学性和严格的客观规定性。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示范动作是体育长期发展中经过选择而形成 ,它可以通过教师直接传递给学生。因此,教师必须学习和掌握这些体态语言,并将这些语言达到传输标准,以便学生正确接受。一旦这些体育语言出现错误将会使教学信息传递不顺畅。学生接受错误的信息对今后的学习将会造成很大的困难。因此,体育教师的一招一式 ,甚至极其细微的动作都要求精益求精,严格按照标准的体态语言进行教学。学生的学习、模仿、观察、体验也必须认真、准确,不断接受正确体态语言的信息,以免造成信息传递的衰减或损失。
2.3.5体态语言是体育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 ,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人类传递信息主要由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组成。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组成了体育教学的传递方式。体态语言是体育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运用体态语言有时可以部分或全部替代有声语言。如果讲解某一体育动作 ,仅仅用有声语言,学生经过思维、理解、想象、推理、判断后才能转换成为有意义的实体形象。而体态语言形象直观顺畅,效果明显。有些动作不运用体态语言无法传递信息,通过体态语言就变得轻松容易。教学中,学生注意教师有声语言的表达“说什么”,但更注重教师“做什么”。如篮球教学中的投篮教学,无论教师怎么用有声语言描述动作概念,学生都很难理解, 而教师规范的示范、漂亮的动作、准确的投篮,却能很顺利完成这一教学内容。因此,体态语言已经成为体育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2.3.6利用体态语言的空间感营造不同的教学环境
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远近能对教学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体育教学中的人或物所处的特定时间、空间、色彩及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距离及各种音响等都可以表示主次关系、亲密程度以及教学情景。体育教师应当设法缩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增加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机会,可以采用“半圆组合型”或“马蹄组合型”等多种空间形态,缩短教与学的距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这样学生的学习效果必然提高。教师通过体态语言与学生的空间的接触,加强了情感交流 ,使教学信息传递顺畅。根据教学目的还可以营造不同的的环境气氛。体育器材的摆放、场地的设置、环境的设计及音响设备等都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教学环境, 提高教学质量。
3、结束语
语言的运用在体育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体育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是教师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的重要途径与手段,对提高教学质量 ,提高教学效率 ,规范教学行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体育教师应好好提升自身的语言艺术。
参考文献:
[1]侯乐荣.体育动作中的体态语言[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1997(1)[2]李振树,庄锦英.教师体态语言艺术[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3]陆生宁.体育教学中常用评价口语的使用技巧[J].北京:中国学校体育,2004(5): 68-69 [4]凌空,司君恒.怎样掌握教学语言艺术[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5]吴凤彬.浅析体态语言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N].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9(5)[6]向中华.试论教师的体态语言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J].读与写杂志,2009,6(11)[7]生晓辉.试论形体语言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J].考试周刊,2015(61)[8]董志红.肢体语言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J].上海科技,2009(3)
7.浅谈分组合作在体育课堂中的运用 篇七
分组合作学习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强烈欲望, 培育他们的团队意识。 合作团体中的各个成员通过合作来相互学习, 从而有机会在轻松地学习气氛中, 对伙伴的动作进行评价, 表达自己的观点, 交流自己的练习感受。 成员之间可以感受到伙伴的帮助, 分享合作成功的快乐。 不断地训练在合作学习中人际关系间的相互作用, 这样学生就会认识到社会的复杂程度。 和独立性学习相比较, 合作学习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 强化他们的智力活动水平。 除此之外, 分组合作教学还能够很好地形成彼此间的感情积累, 从而更好地克服人际间的疏远感以及孤独感, 并且加深了对别人的信任与关爱。
从分组合作学习来看, 它能够很好地培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创新能力。因此, 在当前的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更多地掌握体育运动的基本技能以及基本方法, 其次还要求教师要创造性地营造体育运用环境中, 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创造性地开展相关的体育活动, 完成相关的体育教学任务。
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培育优良的个性品质。 在大部分教师进行体育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通常会将注意力集中在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上, 这样就要求他们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 更好地组织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开展各种训练。 在这种情况下, 很难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创新精神。但是, 从分组合作教学来看, 所有组员不仅要共同完成小组目标, 而且还要展现出自我价值, 这对教师能否很好地完成相关的体育教学任务来讲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 分组合作学习能够很好地提升组员间的互动水平、参与水平、破解复杂问题的能力, 而且还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学困生的学习能力等, 从而尽可能地提升教学实效性。
2、分组合作学习的评价观与传统教学的区别
从分组合作学习来看, 它能够激发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兴趣, 增强与引发学生更为强烈的学习动机, 这样学生就能够实现“全面发展, 培养个性”, 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把“共同合作学习进步”作为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 从而形成“组内成员合作, 组间成员竞争”的学习境况, 而且还使得整个评价重心发生了巨大转变, 不仅鼓励个人竞争达标, 而且还要求大家在合作过程中达标, 从而实现新课改所提出的“不求人人成功, 但求人人进步”思考, 而且还要根据小组的总体成绩来形成相关评价, 在此基础上, 更好地进行奖励与认可, 这样就能够迈出竞争教育的恶性循环, 从而开展科学化的教学评价。
3、分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和合作时机
3.1、分组合作学习的形式
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多样, 一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而定。 一般有以下几种:小组合作, 依靠集体力量共同完成任务;分工协作, 每人承担其中的一部分任务;小组成员共同切磋, 讨论解决某个问题也可以是小组间互相交流, 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3.2、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时要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和教材的特点, 多选用一些对技术和身体素质要求不高的且具有丰富感染力、 表现力的教材, 它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学习空间和更多的观摩交流演示时间通过自己的动脑动手去练来加快掌握动作技术。 在学完某一个技术动作后, 或进行某一技术动作的复习阶段时, 可以安排合作学习, 同学间通过互帮、互助、互学、互检、互评, 最后达到人人都有提高。
教师运用该教学法时, 教师应对学生对所学内容及掌握情况适时安排学生进行个体、2-3人、 分组和集体等不同形式的示范、观摩、评讲, 并及时点评、指导、纠正, 以便学生对自己的练习及时纠正或肯定, 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4、分组教学在实践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 体育教师不能将合作学习看作是开展体育教学的唯一方法。教师要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 不同的项目特点灵活的加以运用教师要在充分尊重学生自主性的前提下积极引导和鼓励, 发现问题及时调整解决, 确保正常的课堂秩序, 协调好各组之间的关系, 为学生提供宽松的学习环境和愉快的学习氛围。
(2) 教师在课前必须设计好学生的活动方案, 各小组练习的位置, 把握好教材的难、重点, 熟悉学生学习的过程及环节。 精心选择练习的方法, 提高分组教学的练习质量。
(3) 抓好 “组长”的培养。在分组教学中, 各组的组长教师最好不要指定, 应该民主产生。教师应对这些学生重点加以培养, 帮助他们掌握相关的知识技能。 教会他们组织伙伴练习的方法。 使得每个小组都紧紧的同教师联系成一体。
(4) 强调合作、消弱竞争。
从竞赛体育来看, 它可能会导致学生偏离最为重要的教学目标与技能培养目标。 另一个问题是因竞赛失败而产生情绪, 也能也能逐渐消弱一些小组完成学习任务的潜在能力。
8.浅谈分组教学法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论文 篇八
【关键词】分组协作;中职计算机;教学
随着计算机在国民经济中的广泛应用,信息生活化的时代特征愈发显现,在此大背景下,中职计算机教学不断受到来自各方的连番拷问,计算机教学改革的深水区已经悄然而至。当前,普教改革如火如荼,分组协作作为其中最为抢眼最为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发多方关注,一些具有创新精神的计算机专业教师在普教改革中“抽丝剥茧”,提炼出很多适宜中职教改的元素,并根据课堂实际进行合理加工,逐步形成了一套以“分组协作”为导引的中职计算机教学新模式,课堂格局发生了令人可喜的新变化。
一、“分组协作”教学法简析
分组协作,即将本班全体学生按照优劣组合或其它原则分成若干具有强烈目标指向意义的学习小组,引导他们以团队分工的形式互相合作、信息交流,从而形成彼此支撑的学习合力,促进小组内各个成员的进步和发展。在分组协作教学中,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及学习和组织能力等方面的“指标”,上课教师必须要了解清楚,将本班学生按照一定标准在头脑中分成若干等级梯队,做好优劣组合,切实发挥出各个小组的最佳实力,保证每个成员都能投入其中,提高每位成员对教学活动的关注度,最大程度的调动小组成员的积极性,达到与教师活动的高度契合,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小组成员素质提升。
二、“分组协作”是中职计算机教改的必由之路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到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入新时期,国民经济体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强化,人才发展观、人才培养观潜移默化,作为为国家培养中级人才的中职学校,传统的“一言堂”模式早已失去了其原有的鲜亮,新时期新情况促使中职计算机教师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寻求新突破,在教学模式上推崇创新式发展。“分组协作”教学在普教改革中的生命力及摧枯拉朽式的革新力度有目共睹,于是,一些有着强烈改革意识的中职计算机教师找准普教和职教的共性,大胆将普教的“分组协作”教法嫁接到中职计算机课堂教学中,开始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创新。中职计算机教学的创新改革不可避免,这是我国学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中职教学与普教和高教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中职计算机更为强调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夯实,这是职业学校的性质和功能所决定的。“分组协作”通过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长期的嫁接改良,已经形成了一套与中职教学体系相匹配的教学模式,事实证明,“分组协作”在中职计算机教改中的作用是良性的,并且是明显的。随着“分组协作”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不断深化,中职计算机课堂面貌日新月异,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被持续点燃,中职计算机教学进入快速发展期。
三、“分组协作”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分组协作”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优势愈发明显,但传统教学的阴霾还未散去,其顽固性甚至超出了我们的想象。种种迹象表明,中职计算机教学的革新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过程,必须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不可一蹴而就,否则欲速不达。俯瞰传统教育的课堂,学生昏昏欲睡,教师口干舌燥、声嘶力竭,试想,这样的课堂能走出我们翘首企盼的人才吗?在中职计算机教学改革进程中,广大科任教师已经慢慢窥探到传统教育所特有的局限性,传统教学的悖性愈发突出,一味的理论宣讲总是惯性的将学生带入枯燥晦涩的境地,学生的学习无法调整到最佳状态。新时期职教改革是大势所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已然成为现代职业学校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理论性的讲授在某种程度上得到削弱,持续的技能训练被不断夯实和强化。
第一,“分组协作”的切入。“分组协作”看似简单,实则需要精心谋划,从细处着眼,压实环节性的系统化工作。首先,计算机专业教师要紧紧扭住学生个人兴趣、知识基础这个“牛头”,进行精细化布置,利用表格或示意图将学生的综合素养清晰展示出来;其次,教师要注意优势互补、优劣帮扶,发挥优秀学生的知识优势,催发差生动手能力强的优势,使之形成小组合力,既拔高了优秀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又促进了差生基础知识的强化。“分组协作”教学形式是新时期职教课改的必然要求,对优化计算机课堂结构,提高教学质量方面大有裨益。
第二,教师应随时督促或检查学生的分组情况。在中职计算机“分组协作”过程中,教师应进一步明确自身角色意识,发挥教师的导向指挥功能,将学生的主体地位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分组协作”不是简单的放任学生自我管理,而是需要教师设定大致的活动方向,并进行必要的提醒,同时,制定相应的考核评价机制。此外,在“分组协作”开始前,教师还应根据教学需要,选定与之相匹配的教学任务和目标,并根据学生的喜好分成若干模块,由学生抽签分配,这样更增加了活动的趣味性,学生自然乐此不疲。最后,尤为需要指出的是,作为导向功能的教师,还应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实时巡视,对暴露出的问题要加以指导,并及时解决。
总之,经过一段时期的“分组协作”实践,不难发现,虽然“分组协作”是普教新课改的产物,但嫁接到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同样显现出无尽的活力,对优化中职计算机课堂结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具有长远的教改创新指导意义,发掘出了中职教学改革的标准样本。
参考文献:
[1]李争.关于中职计算机教学的现状分析.素质教育论坛[J],2014(11)
9.浅谈分组教学法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论文 篇九
摘要:自我反思有助于改造和提升教师的教学经验,还能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但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在强调合作学习时,不能忽略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只有不断地深入学习,冷静地思考,不断地反思,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地走进新课程。
关键词:人文性工具性结合 自主主导相结合 独立合作相结合 正文:
通过一段时间持之以恒地写教学反思,总结后发现,它是对教学领域深层次的思考,在思考中不仅能提高教学理论水平,还能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通过一次次的反思,我觉得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与思考。
一、突出人文性,但不能淡化工具性。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认识。过去我们上语文课,总喜欢给课文分段、分层,总结中心,我是主角,学生是看客,没有思想的碰撞、心灵的触动、情感的陶冶、审美的熏陶,我把课上得干干巴巴,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语文课不受学生的欢迎。语文课上教师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语文课变得生机勃勃、趣味盎然。正是基于对语文课的这种认识,有不少老师认为,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础,淡化知识。因此特别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认为再教字、词、句等基础知识,就显得落后、过时,平时教学不重视了,上公开课更是不教这些不能“出彩”的“添头”。可就语文课听不到朗朗的读书声,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赏不到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独到的分析,没有了必要的训练,缺少了必要的积累,那还叫语文课吗?试想,如果一个学生连一些极常用的字词也不会读,不会写,一写作文就是错别字、病句连篇,那么即使他文学感悟力再强,也是难以表达出优美的意境的。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听、说、读、写,是在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
因此,我们强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决不能以削弱学生的基本语文训练为代价。应在兼顾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同时,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
二、强调自主性,但不能放任自流
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增加灵活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可是却出现了怎样的现象:老师讲授少了,课堂上乱烘烘的,讨论看似热烈却没有主题,学生海阔天空胡言乱语还受表扬说有创新。课堂上教师淡化出场,有的教师不能讲更不敢讲。因为怕自己讲的多了就不能算作一节好课,一切让学生自己说了算。如在文本的诵读与理解中,在学生不理解课文的情况下让学生“想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交流读书感受”,而教师又不能及时发挥主导作用,一节课上完了学生就会弄不明白老师想在这节课上完成什么任务,达到什么目的。表面上学生获得了自由,拥有了主动权,实际上却是“放羊式”的放任自流。因此,要使课堂出高效,学生的“自主”一定要与教师的“主导”有机结合。强调自主性,但决不能放任自流。
三、鼓励合作学习,但不能忽视独立思考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被老师们广泛采用。那种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时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确实能给人以享受与启迪,但是实施合作学习是有一定条件的,要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前提。如果学生没有自主思考的机会,那么就会培养了学生的依赖心,他们会变得更加懒惰。例:在上〈〈大自然的语言〉〉时,安排学生合作交流了这样四个问题:(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这四个问题学生自己就能从书中找到答案,却非要让学生小组讨论,有这个必要吗?这样的合作学习能取得预定的效果吗?
其实在学生合作学习之前,他们的自主学习也很重要。例:在上〈〈春酒〉〉时,我在学生理解课文以后,让他们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在旁边写上批注。一位学生在“妈妈只让我舔一指甲缝八宝酒,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地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道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这句旁批注:此句的语言特别符合孩子的口吻,把孩子的活泼、天真、调皮和八宝酒的甜美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还有一位学生在“我端着、闻着八宝酒,走来走去,跨门槛时跌了一跤,杯子却捏在手里”一句旁批注:此处细节描写非常逼真,说明她对八宝酒的珍爱,人都摔倒了,杯子却捏在手里,可见她把八宝酒看得比自己的身体都重要。当她说出自己的赏析后,同学们都为她叫好,夸她观察细致,而她的赏析也是我多次教这篇课文所未注意到的。我真切地感到:学生有了自己的感悟,知识是他们自己学到的。这种学习方式所取得的效果不知比我们教师条分缕析地分析课文,而学生却昏昏欲睡要好多少。只有碰到比较难的学生无法自己解决的问题时,我们再进行合作学习。在进行合作学习的时候,决不能忽视了学生的独立思考。
作为一名教师,要想使自己获得更好的专业发展,就必须重视教学反思。上完一节课后,我们应对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的明确性,教材处理的合适性,教学方法的针对性,教学手段的有效性等方面作客观的评价,对教学重点是否突出,教学难点是否突破,教学容量是否适度,教学效果是否明显等方面作准确分析,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教学反思是以达到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提高教学水平为最终目的的,因此我们在记教学反思时要随时记,要趁热打铁;要恒久记,养成坚持不懈的习惯,才能对自己教学水平的提高产生良好的催化和促进作用,长此以往,我们的教学经验才会越来越丰富,教学方法才可能越来越灵活,教学能力才会得到更大的提高,为我们由目前的教书匠转变为“学者型”、“专家型”的教师奠定坚实的基础。
10.浅谈创新活动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篇十
姓名:潘兴国单位:汝阳县上店一中
摘要:创新教育在教学中体现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实现这应立足与日常的教学;立足于知识的转化和运用,克服以往教学立足于知识的转化和运用,克服以往教学中存在的定向思维;立足于基础知识的学习;立足于活动、兴趣和能力的结合。
关键词:创新活动创新教育创新意思体育教学 世界的发展需要创新,社会的进步需要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一个民族的进步要靠无数个人的创新。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学校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方面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而活动课是实现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在教育教学中,不仅仅传授知识,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还要注重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和教学效果的提高,结合青少年学生的特点,活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发学生的智力,使学生在情愿的、主动的状态下掌握知识,从而大大地提高了教育教学的效果;体育教学由于学科的特点所决定,它是与活动密不可分的,所以体育教学对促进创新教育的发展和深化,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11.浅谈分组教学在物流专业中的实践 篇十一
关键词:物流专业 分组教学 课堂教学
“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改革大力倡导“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笔者所在学校商贸系在2013年实行了分组教学,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如何正确地运用分组教学来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笔者通过实践,做了一些反思。
一、为什么要分组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注重知识的讲授,轻视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思想、心理素质的提高。如没有经过游泳实践的人,只学习游泳理论是学不会游泳的。从下表中我们通过对照可以看出传统教学方法与分组教学的特征。分组教学的优势正在于给学生某一个实践任务全面真实的体验,使学生在知识的掌握中发展能力,在培养能力的过程中拓展知识、创新知识。
二、如何分组
分组目的在于,一是以团队学习的形式促使学生个性的彰显,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实践中,我们探索了三种分组方法。
1.自由组合
小组成员由学生自己确定,可以根据学习兴趣爱好、性格、人际关系等方面因素自由组合,并确定好一名小组长。通过这种分组方式可以观察出小组成员间的许多共同点,正可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2.按区域划分
根据现有的传统座位形式按前后座划分小组,然后每个小组确定1名小组长。这种分组方式,成员间大多默认。但在实践中发现,这种分组方式课堂气氛比较沉闷,通常只有1~2位学生能够积极完成学习任务,其他学生积极性都不是很高。
3.由组长选择组员
这种分组方式先由全班选举出几个小组长,然后由小组长来选择自己的组员。在实践中我们会发现,有个别性格特别内向、自我、清高的学生,没有小组选择,这时就需要教师来协调。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课后要对其进行心理辅导,首先让学生不要产生自卑感,其次教学生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更好地去展示自己,让大家都喜欢接纳自己,从而提高自信心。
三、分组教学实践
在分组教学实践中,笔者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把班级学生分成7个小组,每组一般在6~7人,并通过以下环节展开教学。
1.激发兴趣
缺乏兴趣就会使学习成为枯燥无味的负担。学生通过课前宣读小组口号(广告词)或由“代言人”发言来展示自己小组的风采,从而提升课堂气氛,避免懒散精神状态,激发学习兴趣。教师通过设置悬念,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教师也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设置情境,模拟企业工作场景,让学生身处其中,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2.任务设计
教师把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分配给学生,使学生明确具体学习目标。教师也要在总的教学目标下分解成若干个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小目标化解成学生通过一定的努力就能掌握的内容。通过这些小目标实现总的教学目标,并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通过小组团队力量掌握知识并形成学习的技能技巧。同时任课教师也要融入到学习小组中,观察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对自觉性较差的学生,教师要多多指导鼓励。
3.自主探索,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在这个环节中,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该如何去做,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线索,例如该去哪里收集资料、收集什么样的资料、收集到的资料该如何处理等,强调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同时教师也要大力倡导小组之间的探讨,通过不同观点的交流完善问题的解决方案。
4.效果评价
在学习任务结束时,要尽量让每一位同学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把自己的观点、答案拿出来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把自己的“观点”介绍给其他同学,努力让其他小组的同学接受你的“观点”,同时,这也是对自己的“观点”、沟通能力的一种检验。学生们在这种激烈而又轻松的竞争氛围中学到知识,同学们为小组荣誉,相互学习,不断改进,力争第一。在经过交流分享后,任课教师对本堂课的重点、难点再次进行梳理,对每个小组的表现进行点评、打分,并记入平时成绩。
四、分组教学效果
1.自信心变化了
在分配小组时,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小组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充分发挥自己潜能,使不同程度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小组学习创设了平等轻松的学习氛围,消除了一些后进生的自卑感,增加了他们的自信心,使得学生渐渐养成了积极发言的好习惯。
2.课堂氛围变化了
每个小组都要用不同的公司命名和一句吸引人的广告词,课前每个人都要大声宣读自己的广告词来振作精神。对于教师布置的该堂课的学习内容,各个小组都要力争在规定的时间内保质保量地完成。各小组进入仿真模拟阶段时,学生真正地进入角色,为完成任务使出浑身解数,这样那些打瞌睡的、不爱学习的学生均自觉或不自觉地进入了小组的氛围中。我们看到的是激烈的争论,但却是正能量的沟通,同学之间得到了很好的交流。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与各组的学员共同探讨,也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沟通。这种一改传统的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学生在“好好玩”的氛围里消除了精神压力,而且更能参加、更能有收获,因此精神面貌也发生了积极的变化,脸上的笑容增加了。同学之间的配合度、自主性都得到了很大的发挥。学生在这种活泼而又紧张的活动中实实在在地学到了知识。
3.学习过程变化了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往往是教师给出一个话题或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很多同学只是听别人发言,完全没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在分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小组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学习任务,完成后要和小组其他成员共同形成本堂课的学习成果,并要向其他小组进行讲解和展示,这样学生在交流信息、分享成果时,团队合作精神得到了培养。技校学生的心理、生理日趋成熟,他们对事物逐渐有了自己的富有个性的见解和观点,分组合作学习给他们提供了一个独立思考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空间,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种合作学习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过了学习本身,这将为学生今后走向社会创造有利的条件,奠定良好的基础。endprint
4.评价方式变化了
一是改变了以考以成绩论英雄的局面。评价是多方面的,如整个小组的活动结果、发言积极分子、提出有创意的建议、动手能力强、理论能力强的学生等,这样可以让小组各有特色的学生都能得到表现自己和被肯定的机会。学生在小组的学习过程中能马上知道自己的不足,并有一个自评的过程,但要能通过小组的讨论、教师的巡视指导得到解答,使解决的渠道拓宽。评价更多地以小组作为主体评价,因此可以加强学生的团队荣誉感。学生为了体现自己的价值而积极参与,同时也避免了个人直接面对全体班级的评价,增加了学生的自信心和主观能动性。
五、注意事项
1.分组教学对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要做好小组教学的全程教学计划,注意小组的整体学习工作和各成员的任务分配,课堂时间要松弛有度,避免学生工作分配不均。分组教学要实行“小组负责人制”,让小组负责人配合全程教学工作。教师要公布至少一周的学习计划,并让各小组的负责人知晓。各小组的负责人要分担教师的管理工作,提前做好相应的道具准备,指导负有任务的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这样可以实现任务清楚、任务层层分解、人人有事做、整体有配合的局面。在小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各小组的学习情绪、氛围、学习结果的指导和调控。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宣传的导向,例如将各小组的公司名或队名、成员及分配的角色、任务、每次学习的结果进行张贴,并对存在的学习难点、解决方法进行张贴、宣讲,用动态学习和视觉学习的方法,加强氛围感染,提高学习效果。同时,分组教学要设计“召开小组会议”的环节,并分期有计划地实施,确保各小组出现的问题能在集体中及时得到解决。
2.注意课堂氛围的营造
教师是分组教学的“总导演”,课堂的氛围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注意劳逸结合、理论和实践交叠,使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均有提升,例如有的小组积极讨论、有的小组安静动手完成工作、有的小组派代表上台发表演讲学习的结果或观点,或者讲笑话表演小品活跃课堂气氛,这样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达到了轻松愉快高效的学习效果。
3.教学设计应以实用为主
在实践中,教师备课要着重体现师生双边活动,突出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引导为辅,突出理论指导实操、实操提升到理论。教学设计要注意体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由易到难、小组整体和个人均有表现的原则。注重答案的多样性,教师也要积极创设一定的情景,多给学生表达的机会,积极鼓励学生发言,不要看重学生发言的对错,只要参与,就要鼓励。不管是教师的鼓励,还是学生的鼓励,这对学生来说可能会是终生难忘的。
4.教师要积极当好分组教学过程中的“军师”
在分组教学过程中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教师要有明察秋毫的能力,并能迅速帮助学生解决。在解决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各小组的负责人先行解决,然后再通过课后召开小组会议讨论解决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浅谈分组教学法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论文】推荐阅读:
浅谈多媒体在汉语教学中的作用论文07-08
小学数学名师论文《浅谈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参赛08-13
高中历史分组教学策略09-08
浅谈“竞争机制”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07-06
浅谈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09-22
分组分解法教学设计06-16
浅谈节奏训练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07-21
浅谈幻灯投影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10-09
@@@---浅谈中学体育教师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作用06-29
关于物理分组教学的反思物理教学反思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