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专业素质

2024-07-13

大学生就业专业素质(共8篇)

1.大学生就业专业素质 篇一

文科专业硕士研究生素质培养、就业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针对目前研究生培养与就业现状进行抽样调查,采用重庆大学级、级硕士研究生的调查数据进行相关检验,结果表明:研究生专业素质(综合成绩)、学术水平(论文发表)及政治修养等因素与就业在统计层面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实证检验得出各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最后针对研究生素质培养及就业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为研究生培养及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提供借鉴.

作 者:肖干 徐鲲 李敬 XIAO Gan XU Kun LI Jing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贸易与行政学院,重庆,400044刊 名:高等建筑教育英文刊名:JOURNAL OF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年,卷(期):18(3)分类号:G643关键词:文科专业硕士 素质培养 就业 影响因素

2.大学生就业专业素质 篇二

(1) 毕业生就业市场供大于求。当前社会劳动力供需缺口每年都在1300万以上, 经济社会发展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不能满足毕业生的就业需求, 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部分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不能适应经济发展需要, 就业期望不尽合理;离校后待就业毕业生数量庞大, 增速较快;一些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未得到全面落实等。

(2) 学校财会专业教学模式与企业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 导致财会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有些学校在教学上忽视了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和职业素质, 而只注重书本教学, 实习实训经费严重不足, 学生实习实训课程安排远远达不到要求, 致使学生的应用能力、动手能力相当差, 理论学习与实践完全脱节, 毕业生素质远远达不到企业的期望值, 最终导致学生就业困难。

财会专业学生自我素质完善提高就业率的对策

(1) 合理制定财会专业学生技能的培训方案。学生技能的培训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 需要合理制定财会专业学生技能的培训方案, 这样才能够提高技能教学水平。第一, 分阶段确定目标。现在的学生在校三年期间可划分为基础课教育和专业课教育两大时间段, 基础课教育主要是使学生打好理论基础, 提高基础性技能, 如语言、写作、数学与计算机等技能;专业课教育则是在掌握基础教育的基础上, 掌握专业知识, 加强专业技能训练, 如对基础会计课的要求, 学生就应在重点掌握如何审核、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等。第二, 按教学方式规定标准。会计课程实践技能的教学与训练, 按进行的时间与场所可分为三种方式:一是随堂训练。即根据教学进度在课堂上安排的技能训练, 目的就是让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课内容随堂消化。二是间断性训练。即在各单元的教学内容结束后, 学生进行有连贯性内容的阶段训练, 其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分层次掌握操作技能, 如工资核算, 成本核算的过程。三是连续性训练。即在学完一门或几门专业课后, 让学生集中一段时间进行的综合训练, 其目的是让学生对课程中所涉及的技能进行较全面的动手操作, 以检验其动手能力与实际工作单位要求的差距。第三, 按教学内容制定方案。上述三种技能训练方式要求上的差异, 决定了其时间上的差别。随堂训练的主要场所是在课堂, 由任课教师根据授课内容随堂安排并给予指导;阶段训练的主要场所是在模拟实验室, 时间是一周左右, 可由任课教师与实验室指导教师共同承担, 其安排应列入学期授课计划;连续性训练的场所应在业务较多的单位, 时间为1~2个月, 其标准可由专业课教师与学生实习定点单位共同确定, 并由实习指导教师协助监督, 会计课确定训练方式后, 根据内容制定实施方案, 以保证有计划地完成教学任务和实践技能训练的目标。如, 教师可以学生熟悉的X X有限责任公司特定期间为背景, 将该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与其生产经营相结合, 并与市场经济的变化相适应, 在仿真化实训中, 增进学生对现代企业的了解和认识。又如, 教师可以将这家有限责任公司的模拟账务作为实训内容, 划分为单项实训和综合实训两部分。单项实训包括原始凭证的填制, 原始凭证的审核, 收、付、转账凭证的填制, 收、付、转账凭证的审核, 银行对账。综合实训以X X有限责任公司X X年1月份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例, 填制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结账→对账→编制财务会计报告→报表分析。

(2) 利用多媒体, 建立模拟实践教学系统, 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当今的经济是经济和科技高度发达的社会, 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目前的需要, 因此, 需要利用多媒体来进行技能教学。客观经济环境的发展为企业做好经济管理和加强会计工作提供了许多机遇。但由于经济发展中的大量不确定因素, 既加强了企业经济的难度, 又使企业间竞争不断激烈。这对会计工作及会计教育产生重大影响, 对会计人才提出新的挑战。学校要建立模拟实践教学系统, 同时建立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会计实习室”, 学生在计算机上模拟练习会计实务。通过计算机给出的实际会计课题, 让学生以人机对话的方式, 根据具体情况作出正确的分析、判断和处理, 帮助学生进行会计工作实际能力的模拟训练。比如要将“填制会计凭证的方法”表达清楚, 使学生掌握相关的技能, 可以在计算机上引用多张会计凭证, 如“发货单”、“增值税专用发票”、“领料单”、“限额领料单”、“收款凭证”、“付款凭证”、“转账凭证”的图象, 并在计算机上提供一个会计实例, 让学生根据计算机所提供的种种情况进行有关的账务处理, 然后再把学生的答案与计算机里所有的标准答案进行对比, 供学生参考, 学生得以提高自己的实际会计工作能力。

(3) 强化财会专业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造成财会专业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之一就在于有些财会专业毕业生对于自身就业的心理期望值过高, 期望留在大城市, 不愿意到财会人才严重匮乏的县城或乡村中就业, 同时缺乏就业指导, 没有就业规划, 因此, 需要加强财会专业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一是加强就业指导。通过就业指导课、就业指导讲座、毕业生动员大会, 《毕业生就业指南》等方式, 帮助学生分析形势, 正确认识自我, 指导毕业生制作个性化求职简历, 提高求职就业技巧、就业信息收集技巧。二是加大政策宣传,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积极开展以当前就业形势教育为重点的就业教育活动, 在就业教育过程中加强学生心理辅导和思想政治教育, 引导学生客观、理性、辨证地认识就业形势, 引导学生进一步转变就业观念, 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 积极主动就业;大力宣传就业政策, 帮助学生树立“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劳动最光荣”的就业观, 积极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三是加大市场开发, 拓宽就业渠道。采取“学校走出去推介毕业生、企业请进来招聘毕业生”的办法, 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 增加毕业生就业机会。四是加强宣传, 促进学生自主创业, 引导学生服务基层。制定政策鼓励学生自主创业, 为学生自主创业提供创业奖励金, 免费为学生提供咨询, 指定指导老师为学生自主创业提供思想、业务上的指导。

(4) 加强财会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适应多方面的就业需求。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及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素质的认识和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作为财会专业学生, 不但要掌握财会专业的技能和知识, 还应掌握或了解相关相近的专业知识, 以拓宽知识面, 为择业的成功增加法码。同时, 调整课程结构, 拓宽财会专业学生知识面。财会专业应根据实际条件, 积极调整现有的课程结构, 使课程结构更科学、更合理、更适应毕业生的工作需要, 应适当缩减专业必修课的内容, 扩展专业选修课的内容, 增加教育类、自然学科类以及社会学科类课程的比重, 特别是外语和计算机课程的比重, 以拓宽毕业生的知识面。另外, 还可以利用学科齐全的优势, 实行不同专业的学生混合住宿的管理方式对学生进行交叉学科的熏陶和融合, 进而拓宽不同专业学生的知识面。

3.大学生就业专业素质 篇三

关键词:中职旅游管理专业;素质短板;素质培养;培养方法

G718.3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物质生活的需求已经不再是许多家庭的主要矛盾,人们更愿意寻求精神文化的满足,这也迫使第三产业——服务业,尤其是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中职学校开设的旅游专业作为旅游从业人员的人才输送途径之一,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旅游大力发展对相关人才的渴求。但其综合职业素养却不能很好的满足旅游市场的需求。

一、发现问题,思考人才培养方向

最近三年,我们学校每年都有一批旅游专业学生毕业,也有一批旅游专业学生去旅行社各岗位实习,旅行社的现状是他们很缺人手,尤其缺的是业务骨干。然而,我们的毕业生,有工作一年后确定转岗的,有工作几个月后决定转行的,有的甚至工作几天,就厌倦岗位的。最后坚持从事这一行业的寥寥无几,对于如何培养适应旅游发展需求的人才,我们一直在思考。

通过对三年来我校中职旅游专业学生实习跟踪及工作情况的反馈,总结其综合素质的短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职旅游专业学生导游带团中的短板

1.思路不清晰。上团前就没有把带团的来龙去脉、行程、景点等一系列琐碎事情理清理顺,导致一问三不知,影响客人对导游的信任度与工作的认可度。

2.导游讲解知识库存不够。脑袋里关于导游基础知识的内存不够,知识与知识之间不能灵活融会贯通,导致该讲解时头脑一片空白,或者讲解缺乏内涵,泛泛而谈,不能做到引人入胜,引经据典。

3.不善于总结,用手机代替思考。每一次带团,即使是同一个行程,因为人与事的不同,其收获都是不一样的,有心工作的人会思考、会总结,每次出团会有小小心得,并记录下来,这些将是一个导游成长的见证。而现在的学生,太依赖于手机,用手机代替了思考,用手机取代心灵去感受世界,其对景点的认识与理解能力在降低,故带团的能力水平也在降低。

4.不善于看时事新闻,与客人的日常交流不顺畅。带好团的前提是要有积累,故平时要多花心思在时事新闻,而不是花大量时间在玩游戏、看视频或刷微信、微博。

5.不善于营造良好的旅游团队氛围。这一点主要体现在才艺没有亮点。若是能唱一首好歌、民歌、地方特色歌曲,都能很好与游客互动,带动团队气氛;此外,能讲生动有趣的故事、说笑话等,也能很好与客人互动交流。

(二)中职旅游专业学生旅游前台咨询工作中的短板

1.礼仪修养不够到位。主要体现在接待礼仪、电话礼仪等不够标准、不够做到大方得体。

2.讲解的语言使用与技巧不够专业。在面对前来前台咨询的客人时,语言的生动性与引诱力不够,不能循循善诱,把握住客人的喜好,进行有效的讲解。

3.带团经验不足,导致做前台咨询工作时讲解空洞无物。

二、基于就业导向的学生素质培养建议

中职学生无论在导游带团,又或者是前台咨询工作中,都存在一定的不足。但由于其在校时间比较短(学制三年),故在有限时间里应把精力集中在素质技能、技巧的提高,故其栽培方向主要着重以下几点:

(一)以导游证考试为核心,同时注重教学过程与导游职业资格标准相衔接。导游证是导游从业人员的敲门砖,故在有限的中职时间里,应将重心放在资格证的学习培训上。同时,在课程教学内容方面,注重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与导游资格考证相结合模式进行教育。一方面做到专业课程设置与职业岗位要求相衔接,开设导游资格证考试需要的导游基础知识、导游业务技巧、旅游法规、景点讲解等对应课程,使教学工作既针对旅行社实际工作要求,又适应国家导游资格证书考试需要;另一方面是专业教学内容与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相衔接。在教学中以职业资格标准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 ,组织专业教师依据国家导游资格考试标准和规范 ,对导游职业岗位工种相对应的教学大纲和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整合,使岗位能力课教学与国家职业资格考试相衔接,强化了导游岗位技能要求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中职学生素质培养建议以具体可感的案例教学与项目教学为重点。中职学生的基础比较差,故在教学过程中以运用实务案例进行教学为主,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和集体协作,对案例所提供的信息和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见解,做出判断和决策,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积极开展项目教学法。如基础说写训练、导游词的创作、景点讲解、精彩小故事、唱一首好歌、开展一个小游戏等都设计为一个个项目,每个项目都按目标任务、完成方法、 完成过程和完成结果等进行评议。此外,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PPT、录像、视频等建立模拟实景学习、讲解训练。 (三)創新中职旅游课程的教学评价形式。中职旅游教师一定要结合旅游教育职业素质培养的要求,加大对增加旅游教育中实践评价和过程评价的比重,丰富课程评价的主体和内容,从而促进学生旅游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同时,要建立与其能力相匹配的考核制度,注重笔试与口试的紧密结合。故在考核中建议平时成绩占 50%,其中有40%为口试成绩。期末主要为笔试,在笔试试卷中注重学生分析问题与处理问题能力的考核。

(四)丰富文化涵养。导游带团中的思路不清晰,知识库存不够等都与其文化涵养有关。故在中职入学开始,就要培养学生看书的习惯,看历史、文化、习俗等方面的书;同时,平时多关注时事新闻,了解相关评论与观点,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库存。

(五)校内课余拓展与校外企业实习强化相结合的培养模式。一方面利用校内的课余时间请旅游业的专家或相关从业人员开设专题讲座,举办导游技能竞赛,开设学生感兴趣的第二课堂,例如可开设世界遗产欣赏、各国货币欣赏与文化渊源、名人与景点故事、名人趣事等,从兴趣入手,让学生充分了解专业及掌握有关技能,丰富校内课余生活;另一方面,通过定时定点的企业参观、实习,不断完善学生的知识架构和导游带团、旅游前台工作技巧。

(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重点培养“双师型”教师。针对中职旅游课程实训与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的现状,中职院校应该继续加大教师队伍结构的优化力度,重点培养和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鼓励教师到行业的一线和基层进行锻炼,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通过多种途径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例如,中职院校可以从旅游企事业单位中引进一批具有旅游商务背景和旅游管理基层经验的人才充实到旅游教育的教师队伍当中,或者每年有计划地选送青年教师到国内外知名旅游企业或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进行专业实践,这都能有效提高旅游课程教师队伍的业务素质和教学能力,有助于中职旅游教育中职业素质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

总之,基于就业导向学生素质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充分发动学生的想、看、听、思、学、辨、论等方面技能,去除术语化、学术化的教学模式,将抽像难懂的教学内容转变成具体可观、可感的知识去学习与提高。

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中职应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发展旅游实践教学。旅游专业教学原则要坚定以教学型与应用型结合,帮助学生掌握基础旅游专业知识,并全面提高学生旅游专业知识的实践能力,缩短学生出去社会就业的过渡期,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丁昱.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培养途径探讨[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0(1).

4.大学生就业应具备的现代素质. 篇四

1、思想道德素质 首先是思想意识。思想意识的核心是要有一个科学的世界观,一个符合社会发展、进步要求的人生观和一个从人民利益出发的价值观。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大学生还应具有公平竞争的意识、拼搏进取的意识、惜时守信的意识、质量效益的意识。其次是基本的政治立场和态度。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大学生,应该具有明确的政治方向,爱祖国、爱人民、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再次是道德品质修养。每个大学生都应继承中华民族的诚信、宽恕、谦敬、礼让;自强、坚毅、廉洁、勤俭、爱岗、敬业;讲究礼仪等传统美德。最后是审美情趣。大学生不仅应做心灵美、行为美、语言美、仪表美的人,还要会审美、会辨别美、会创造美。

2、文化素质 以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技术知识、人的生理及心理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形成一种潜在素质。这种潜在素质的培养,根本着眼点在于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达到协调、健康全面发展的理想状态。

3、专业素质 面临新世纪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科学技术竞争、人才竞争的局面,大学生应时刻准备迎接挑战,在大学时代就要打好专业素质基础。具备好良好的专业素质,为将来踏进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从而去追求美好的生活。

4、身心素质 心理健康对大学生成才有重要的影响,健康的心理不仅是大学生正常学习、交往、生活、发展的基本保证,而且对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智能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发展都有很大影响。一个优秀的大学生应该有正确的自我意识、良好的情绪特征、坚强的意志品质、自主自律的精神、创新进取的意识、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和谐相处的交往能力、较高的社会理想。所以,锻炼良好的身心素质对大学生来说,是出社会之前的必修功课。劳动素质要不断创新工作机制,以促进就业为宗旨,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依托,以职业能力建设为核心,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大力实施技能人才培养工程,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宝贵的人才资源。

5.大学生就业专业素质 篇五

班级:化学工程与工艺 姓名:杨康 学号:20102478

在当今社会的经济快速发展,知识爆炸化的新时代中,找到一份自己心满意足甚至一份好的工作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由于现在的高端的知识分子越来越多,人才市场已经过度的饱和,所以出现了上千人竞争一个工作岗位的名额的事件。对于我们这些还有几年就要步入社会的大学生们,我们应该对于就业问题持有什么样的态度,为了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我们应该如何提高自我素质来提高自身的能力。

在全球经济危机影响下,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竞争日趋激烈。有的毕业生找个企业按部就班地上班;有的毕业后参加托福或GRE考试,等待出国留学;有的准备考研继续深造。虽然路多了,但没条路都充满艰辛,竞争力强。招聘企业不仅挑选名校和高学历的毕业生,而且注重毕业生综合素质;不仅注重学生的自荐、面试和笔试,而且也非常重视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和学习成绩;不仅要求毕业生成绩好,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高。

那我们在校大学生如何面对当今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呢?

当代大学生普遍心态浮躁,看着碗里想着锅里。不能一心一意,专心致志,全力以赴做好自己的工作。我们应调整好自己的姿态,确立自己的职业目标和规划,然后沉住气“悄悄地干”。只要能坚持的做下去,资产在于慢慢地积累,总有一天你会成功的。坚持就是力量,坚持就是胜利。有的大学生选择了冷门专业,但只要你喜欢它,它可以给你带来快乐,那你就应该坚持下去。我们可以先就业,后择业,再事业。再说冷门专业和热门专业只是暂时的、相对的,在一定的时间可以互换。有的学生毕业后选择考研。如果是为了深造自己,让自己更好的应对社会。否则就是在逃避现实。毕业生要有一定的面试技巧。要注重细节,比如一家企业在招聘现场地上放了一些纸片,进去应聘的大学生中只有一人弯下腰捡起了那些纸片。结果是就只有他被录用了。所以我们要注重细节,有时候细节会决定成败。我们要做行动的主人而不是说大话,这是没用的。要会包装自己,推销自己。不过并不是一味的先要自己,在锋芒毕露和锋芒不露之间要有个度。也不是过于展示自己的优点而深藏自己的缺点,要正视自己的缺点,缺点有时候也会变成自己的优点。关键就看你怎么看待和对待了。

6.大学生就业专业素质 篇六

(设计艺术学院 环境艺术设计 环艺(2)班 袁梅兰201010114207)

摘要: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工作不仅关系大学生的切身利益,也关系着高校和社会的稳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伴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还比较严峻,就业压力普遍增大,已成为大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高校必须实施大学生素质的提高,全面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这是高校解决大学生实际问题,贯彻和落实《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举措。本文就实施大学生素质的提高,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这一问题做简要探讨。

关键词:大学生素质 提高就业

一、大学生素质的提高与就业能力的内涵

(一)大学生素质的提高

大学生素质的提高是以大学生人力资源为着眼点,进一步整合深化教学主渠道以外有助于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各种活动和工作项目。在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与其他等六个方面引导大学生完善智能结构。该计划注重课内外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学习与实践相结合,主要围绕职业设计指导、素质拓展训练、建立评价体系、强化社会认同四个环节,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

美国教育与就业委员会关于就业能力的定义是:就业能力是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进一步讲,就业能力是在劳动力市场内通过充分的就业机会,实现对自身潜能的自信。国内常见的定义或描述有:所谓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也有的指人们从事某种职业所具备的能力,包括基本就业能力与特殊能力。也有的认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指在校期间通过学习或实践而获得工作的能力,它包括保持工作以及晋升的能力。总的说来,就业能力是一种就业竞争能力、一种与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

二、大学生素质的提高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必然要求

(一)大学生就业中的核心问题是就业能力的不足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我国社会转型与经济高速增长的短期不平衡问题在就业领域的突出表现,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经济性因素也有社会性因素。而从学生自身来看,最重要的就是就业能力的不足。而着力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引导大学生科学择业,是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核心环节。要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就要高度重视大学生个性发展和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以及职业素养能力的提高,在求学期间提高心理素质,陶冶高尚的情操,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综合素质高、发展较全面的人才。

(二)实施大学生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大学生就业

我国的教育体制虽然不断改革,但是仍未能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大学生还无法实现理论上和现实上的全面发展,通过大学生素质的提高可以逐步消除这一弊端。课堂知识的积累、课外活动的锻炼、社会生活的完善,有利于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另外,素质的提高可以在大学生的在校期间,利用不同的素质教育新途径,针对学生的个人情况进行职业设计导航,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对其毕业后的择业就业有很大帮助。因此,实施大学生素质的提高,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必然要求。

三、实施大学生素质的提高,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一)促进个性全面发展

大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至少包括两个方面:—是自主性的全面发展。大学生素质的提高的主体是学生,高校以大学生的自主设计确定素质拓展的内容和方式。自主性原则不但保证了学生在素质的提高中的主体地位,而且能够保证学生的个性特征在素质拓展过程中得到尊重和张扬,学校通过举办不同类型的活动,既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主选择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从而实现大学生自主性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大学生择业过程主动性的发挥。二是独特性的全面发展。高校可以通过开展素质拓展活动,如演讲比赛、主题设计活动、各种文体活动都可以培养和展示大学生的独特性,尤其是设计活动,能够激励大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和聪明才智展现个人魅力。当然,学生的独特性因人而异,高校只有充分开展各种不同的活动,才有利于大学生在参加各种活动的实践中逐渐形成自身的独特性,为将来的就业积累资本。

(二)提高社会实践能力

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主要是指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动手能力,目前多数用^单位要求求职者具备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据了解,大学生就业难的最重要原因就是由于缺乏“工作经验”。然而,我国高校教学偏重理论

教育,轻实际操作能力培养,企业也不大愿意为大学生提供实习机会,造成学生缺乏社会工作经验,缺乏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在求职就业中就会遇到很大困难。通过组织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等多方面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在活动中由于有了大量锻炼表达自己和动手操作的机会,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进行机结合,做到学以致用,提高自身运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能力。

(三)提高创新创业能力

建设自主创新型国家需要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仓4业意识的高科技人才。通过开展科普宣传和“挑战杯”等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成立大学生科技小组,开展发明制作竞赛、学术论文竞赛等,可以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开展大学生科技论坛、创业讲坛活动,邀请科技专家、创业精英、成功校友等方面的突出人才为大学生传授科技创新经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业精神;通过定期开展创业计划培训及创业计划大赛,可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为学生提供就业实战锻炼的舞台。在素质拓展创新创业的活动中配备得力的指导教师,特别是要加强对创业受挫学生的心理引导,帮助其总结失败的原因和教训,不断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为日后的就业创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提高社会交往能力

高校通过实施素质的提高,鼓励学生在学校范围内组织成立各种不同的社团,通过成立社团、管理社团或参加不同的社团活动,既可以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也可以为大学生提供沟通和交流的桥梁,锻炼自己的社交能力。大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工作、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的活动,如社会服务活动、社会公益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等,可以尽早了解社会现状、认识现实社会、懂得人与社会的关系,锻炼其社会交往与社会活动能力,为日后能够融入社会打下基础。

(五)提高职业素养与能力

许多学子考上大学后,在心理上产生一种成功感和优越感,自信心增强的同时也易于自我感觉过于良好,自我评价过高,不能正确、全面地认识和评价自己,以至于不清楚自己的未来走向,等到临毕业时才匆忙进行职业选择。据调查,大部分大学生不太关注自己的求学生涯规划和中长期职业发展计划,而是过分依赖已有的经验,缺乏与就业指导机构的沟通交流,对就业政策、就业环境、就业形势等缺乏及时而全面的了解。通过素质的提高,针对学生个人情况进行职业设计导航,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确立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与目标,以实现准确定位,做好自己的职业选择和决策,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和能力。同时,有针对性地参加本专业和非专业的技能培训,考取各类技能证书,也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六)提高挫折承受能力

随着竞争的加剧和不确定性的增强,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考察应聘者的挫折承受能力。所谓挫折承受能力,就是指在失意、困难、失败等面前要有很强的抗挫折的耐力。当前的大学生中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普遍具有心理脆弱、遇事敏感、抗挫折能力差等显著特点。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在求职过程中,经常会遭受这样或那样的打击,特别是在遇到挫折和困难时,极易陷入焦虑、迷茫和抑郁等心理状态,不仅逃避现实,甚至会导致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个别人还走上了极端道路。高校可以通过开展素质的提高,进一步做好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培养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心理教育资源,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社会心理学、自我调节、就业观等方面的培训和引导,使其正确评价自己,了解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基本技巧和方法,克服自卑、浮躁、依赖、恐慌等心理,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挫折承受能力。另一方面,在素质拓展的社会实践中,学生必定会经受失败、遭受挫折,但是往往只有在失败中才能更好地成长,学生会自觉和不自觉地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增强克服挫折的信心,提高社会适应力,才能在将来为展示自己的才华踏出第一步。

参考文献

[1]李卓慧,郑澎,大学生素质的提高实施现状实测调研报告[J]中国成人教育,2010(2)

[2]杜德省,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现实考量与培养策略[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

[3]周静,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分析与对策[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8(3)

7.拓展大学生素质提升就业竞争力 篇七

1 大学生就业环节中显现的素质拓展需求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 我国人才市场化的机制已经基本形成。在这个大环境下, 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已惊形成了完全由市场需求来决定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 人才市场供求结构性矛盾、用人单位招聘要求的提升以及大学生对拓展自身素质的自觉需求充分显露出来, 不得不使高校重新思考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新要求。

1.1 人才市场中供求结构性矛盾

近些年来, 我国实行的高校扩招政策, 使得高等教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大学毕业生迅速增多。据有关部门统计, “十一五”期间, 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每年净增70~100万人, 迅猛增加的大学毕业生数量对我国人才市场造成了强烈的冲击。这种状况使得人才市场的结构性矛盾被暴露出来。一方面, 单从数量上看, 显现出激增的人才数量与社会需求数量的矛盾;另一方面, 也显现出人才质量与市场需求的矛盾。前者与后者相比, 又以后者的矛盾更为突出。因为在这方面的反映中, 并不意味着市场已经供大于求, 实际上, 如果用满足用人单位需求的标准来衡量, 人才的缺口仍在1300~1400万人左右。这种状况说明, 市场对毕业生有效需求增长却存在相对滞后现象。其原因是我国产业结构的多元化形成了经济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 高校毕业生结构性矛盾突出。

1.2 用人单位招聘需求导向的转变

所谓人才, 其价值是建立在满足用人单位需要的这个使用价值的基础上的。否则, 人才离开了使用价值的衡量尺度, 人才的标准将是失衡的。但现实是:在大多数行业中, 对大学毕业生的使用是有条件的, 而且, 这种条件又是刚刚走上社会的大学生难能所及的。比如在可供选择的高校毕业生供过于求的情况下, 企业不仅会把专业对口作为必要条件, 还必然会优先选择那些综合素质高、社会适应能力强的毕业生。对于成熟企业, 特别是在市场竞争中占优势地位的企业, 考虑更多的是企业的长远发展, 力求拥有素质更强的员工队伍, 所以, 企业对基层岗位员工的招聘, 更看重应聘者的能力和职业素质。

1.3 大学生求职过程中暴露的素质弱点

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非常激烈, 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自身必须具备较高的职业能力素质。目前高校毕业生综合素质表现出的弱点颇多, 主要概括为:第一、专业知识专而不博, 职业发展后劲不足。许多高校只重视专业基础知识教育, 而忽视了渊博的学识教育, 从本质上说, 我们的培养目标其实是让学生“专而不博”。近几年来, 迫于就业压力, 学生片面追求专业学历提升, 导致知识面较窄, 缺乏创新思维, 动手能力不强。第二、能力水平不能满足社会需要。由于高校在大学生对知识运用及创新的能力培养方面投入相对不足, 导致了学生既没有渊博的理论知识, 又缺乏专业技能的训练。第三、职业素养教育欠缺。部分大学生上岗后表现出知识转化能力较差, 不能运用所学知识很好地发挥专业优势, 其原因在于大学阶段缺乏职业素养的教育, 从而影响学生自身知识的转化。

2 拓展素质能力, 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水平

通过分析, 不难看出, 在以大学生为主体对象的高等教育过程中必须积极拓宽实践教学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内涵, 在加强计划内实践教学的基础上, 要以学生活动为依托, 强化素质拓展教育, 完善大学生综合素质, 拓宽大学生就业的空间。

2.1 调整高校专业设置, 符合以市场为导向的社会需求

高校是培养和塑造大学毕业生素质的主阵地, 开设的专业课程, 从设置到教学和管理的质量, 直接关系到大学毕业生这个人才群体的质量。因此, 必须从高校的专业设置抓起, 来提高大学生的素质。首先, 高校应瞄准市场需求的导向来调整课程、专业和学科结构。一是在课程设置上, 应从重知识灌输转向重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培养转变, 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工作适应力。其次, 在专业结构的调整上, 应遵循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 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相结合, 增强毕业生宽泛就业的能力。最后, 在学科设置上, 应该有利于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着眼于学生品德和能力的全面发展。

2.2 培养社会实践能力, 增强大学生社会适应性

社会实践活动可以积累大学生的工作经验, 全面锻炼其动脑、动手的能力, 可以使大学生直接感受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对技能的要求, 从而自觉调整期望值来符合社会需求。高校学生社团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能有效提高大学生素质能力。社会实践经验能有效弥补用人单位所认为的“大学生缺乏工作经验”不足。同时, 社会实践还有利于发展大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而非智力因素也是大学生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同时, 企业对创新人才求之若渴, 创新能力成为用人单位最重要、最看中的能力。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需要创新的能力。所以, 高校要着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与积累知识, 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2.3 培养良好的基本素质, 提高大学生生存能力

为了能够使得大学毕业生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高校不仅应该重视对学生文化专业知识的传授, 还必须重视通过学校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基本素质。一是培养学生树立讲求诚信的道德观念。诚信是商业道德的核心, 用人单位在选取人才时, 其首要标准往往是是否诚信。因此, 高校必须培养学生的诚信观念, 使之形成稳固的诚信道德。二是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高校要通过多种形式锻炼和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把对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和传授专业知识紧密结合, 给大学生提供各种机会进行相互协作的锻炼, 使其明确树立起团队意识。三是训练学生的求职技能。求职技能是指面试技巧、日常礼仪等方面的要求。学校可以建立就业面试辅导中心, 组织模拟招聘面试, 开展岗前技能培训, 组织参加招聘活动, 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

2.4 加强创业教育, 培训大学生创业能力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基本要求, 那么, 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而言, 也应该贯彻这一基本精神。也就是说, 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不应该仅仅是求职者, 更是社会职位的创造者;不仅可以通过创业解决自己的就业的问题, 还可以给别人提供更多的职位。因为, 大学毕业生无论从知识和技术层次还是从思想意识与劳动力状况都优越于社会普通劳动力。但如果立足于这个基点来看待大学生就业问题, 很明显, 当前的大学毕业生现状还是不符合要求的。因此, 高校应加强对毕业生在敢于创业、善于创业的创业观念和创业能力的教育。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 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一是指导毕业生认识创业所必备的素质和条件, 如创业知识的储备, 资金的准备, 技术和兴趣、个人能力, 等等。二是请富有经验的创业成功者到学校为毕业生做报告, 让学生从成功者的经历中积累经验, 了解创业的基本程序。三是专设大学生创业类选修课程, 让学生通过课程系统学习创业知识。

良好的综合能力与优秀品质的形成可以迁移到工作业务中, 与用人单位的要求相契合, 也是大学生日后成就事业的宝贵资本。相信大学生具备了这些品质和能力, 就业竞争力就会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郗杰英, 周扬帆.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 2004, 7.[1]郗杰英, 周扬帆.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 2004, 7.

[2]罗强.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与大学生就业[J].中国科技信息, 2005 (15) .[2]罗强.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与大学生就业[J].中国科技信息, 2005 (15) .

8.大学生就业专业素质 篇八

【关键词】环境科学 专业素质 就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6-0001-03

【Abstract】 Progress in socio-economy and technology needs qualified, diversified professionals from environmental sciences. Environmental sciences department in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educate the students in both natural and human sciences. Facing the tough employment competition and the complicated and changeabl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ngaging i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should train, boost employment and professional capability of students. This paper presented the characters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nd related talent demands, discussed the necessary acts to promote employment and professional capability building of students in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 on the basis of an analysis on the curricular system and discipline advantage i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relat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Inner Mongolia.

【Key words】Environmental science Professional capacity Employment capacity

环境科学是伴随着环境问题的出现及其解决途径的研究而诞生和发展起来的一门交叉性学科。在我国内地高校中,开设不同层次环境专业的高校占了近1/3[1],已有300余所高校设置了环境科学专业[2],63%的“211工程”院校和近50%“985工程”院校开设了环境科学本科专业[3],形成大专、本科、硕士、博士等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全球经济发展引发的环境问题日益复杂化和全球化,世界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环境制约性凸显[4]。中国的环境问题正在波及世界其它国家;世界其它国家也在通过全球化、环境污染和资源开发影响着中国的环境[5]。随着社会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和法律法规的健全,经济的快速发展必定需要大量环境类人才[6]。

为了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对高素质环境科学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受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影响,社会对环境科学人才的需求趋于多元化。因此,在新形势下,社会对环境科学专业人才的要求在改变,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专业素质和就业能力已成为相关院校面临的迫切问题[2]。我国环境科学本科专业大部分设置于地方高校,在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专业设置时间较短、专业建设良莠不齐[3]、专业理论体系不完善、学生实践能力薄弱、课程设置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结合不紧密等问题[7]。

本文分析了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科与人才需求特点,结合内蒙古各高校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和学科优势,以内蒙古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专业为例,基于区域环境问题探讨了提高环境科学人才专业素质与就业能力培养的必要举措。

一、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就业和需求状况

自20世纪70年代,我国已向社会输送了数以万计的环境科学专业人才,但是,目前环境科学专业的就业现状不甚理想。环境科学专业与社会需求间存在脱节现象[4]、出现专业不对口以及就业难的问题[6],其原因除了社会对环境科学专业的需求在地域和行业间存在差异、与潜在用人单位的交流及对专业的宣传不足外[6],也与其作为新兴交叉学科的特点、培养模式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

环境制约性使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对环境科学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和多元化[2],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4]。我国未来对环境科学专业人才的需求将呈增加趋势,对环境保护投入持续加大,拉动对环境科学专业的需求[4]:一是旧环保项目的末端治理;二是拟建项目、规划的环境防控管理;三是环境管理部门、相关企业的环境管理、污染控制与治理;四是伴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及大规模产业转型而来的环境服务业[4, 6]。

二、内蒙古环境科学专业特点分析

内蒙古多所高校开设环境科学或环境工程专业(表1),除此之外,内蒙古农业大学和内蒙古民族大学还设置有资源环境等相关专业。同全国状况一样,目前内蒙古环境科学专业本科专业分布于综合性大学、理论研究型大学、工程科技类大学、師范类大学等不同类型的高校中[4]。

内蒙古大学和内蒙古工业大学同时招收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专业设置完整。环境科学专业所属院系有所差异(表1),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在国家规定的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各高校根据自身的优势、特点和所处环境,培养目标会有所差异。通过调查,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大学创业学院、内蒙古工业大学和呼伦贝尔学院环境科学专业主干课程基本相同,培养目标相近。根据专业介绍,内蒙古师范大学和内蒙古大学创业学院环境科学专业主要培养适合在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及行政部门从事科研、教学、环境保护和环境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内蒙古工业大学和呼伦贝尔学院环境科学专业培养能够在上述单位从事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环境保护和环境规划与管理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内蒙古大学环境科学专业注重培养环境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方面的高层次人才。仅从培养目标来看,一些院校,如内蒙古师范大学,由于依托化学学科办学平台,倾向于培养环境监测类人才,而内蒙古大学强调生态学的重要性,倾向于培养资源环境类本科生。

三、内蒙古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专业课程体系分析

1.课程体系结构

内蒙古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专业课程由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一)、专业必修课(二)、专业选修课和实践环节组成(表2)。专业必修课(一)开设公共必修基础课2门(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和专业必修基础4大模块核心课程,共9门课,上课时间为1-3学期。专业必修课(二)开设专业必修核心课6大模块,共10门课,上课时间为4-7学期。专业选修课上课时间主要分布在4-7学期。实践环节由专业实习、社会调查、课程设计、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组成。专业必修课(一)应为开设环境科学所需要的基本理论课程,为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础。专业必修课(二)应为开设环境科学类的基础课程,主要是让学生掌握环境科学类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通过学习,初步具备分析和解决环境问题所需要的知识和理论。在专业必修课基础上,根据办学条件和背景开设专业选修课。由于化学学科为环境科学专业办学基础平台,专业必修基础4大模块核心课程(专业必修课(一))均为化学,专业必修课(二)和专业选修课中化学类也占较大的比重。此外,通识教育类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了专业课学时。

2.课程体系存在问题

(1)环境科学专业定位模糊,理念滞后

环境问题的不断出现,环境科学专业研究人才需求日益突出,课程体系设置是环境科学专业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之一[14],也可能成为造成毕业生就业窘境的原因。由于化学专业的办学背景,内蒙古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必修基础4大模块核心课程均为化学,开课时间早,加上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课和选修课中的化学类课程占较大比重,化学知识先入为主,毕业生化学专业知识基础雄厚,但难以与环境“软科学”知识融合,“软、硬”科学两层皮。环境科学专业培养方案虽多次调整,但由于专业理论体系理解不到位和师资力量、知识结构的限制,没有实质性改变。现实行类似英国环境科学本科生培养的导师制和模块化教学[15],但导师作用肤浅,学生自由度没有增加,模块化教学形同虚设,培养目标近于“职业技术型”。和中国许多高校一样,环境科学专业理论体系不完善,课程设置相对混乱,环境科学专业知识架构破碎,专业知识难以融合;学生虽有环境保护意识,但环境科学核心理论知识淡薄,不利于环境科学专业高级研究、应用和管理专门人才培养。

环境科学专业的理论体系不完善,对分析和解决环境问题到底需要哪些理论知识不够清楚[7],学生培养模式化。环境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融合了经济学、化学、社会学、生物学、物理学、法学、工程学等多方面的科学知识,要求所培养的学生具有科学与人文交融的素质。环境科学的核心是生态学,但必须了解人类习俗制度及社会科学的作用,库宁汉姆指出环境科学包括的重要领域为全球问题、环境公正原则及环境问题的人性尺度[8]。美国高等环境类专业设置种类数量多、面广且多元化;人文社会科学型专业的比例较大;设置了培养环境教育师资人才的专业;环境健康领域在专业设置中得到了高度重视;“综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在专业设置中更为突出[9]。目前,我国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快车道,要实现环境友好型社会,势必需要大量优秀的环境类专业人才,这离不开课程体系的建设和教学质量的控制。大多数高等院校仍采用传统的综合型大学或工科大学课程体系、教育模式和实践教学,不利于环境科学专业创新性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2]。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对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10]和成功就业[11]起着关键性作用。环境科学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是培养人才素质和提高教育质量的核心[12]。为此,诸多学者深入探讨了环境科学课程体系的设置、改革与实践环节和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厚基础、重实践”的要求和模式[2];针对社会岗位需求,构建立“以岗位为平台”的“理工融合”课程体系[13],以推动环境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

(2)专业方向定位缺乏办学特色

专业培养特色也是环境科学专业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14],环境问题的不断出现,环境科学专业研究型人才需求日益突出。内蒙古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专业改革目标不明确,目前采取导师制和模块化教学。模块化教学为综合类大学办学方式,如南京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因学科门类齐全,环境学科方向齐全,课程开设上采取分方向开设,不同的专业方向对应不同的专业选修课[2];而内蒙古师范大学由于师资力量缺乏、知识结构不完备,加之化学专业办学平台,根据学校办学条件和背景开设的专业选修课,无法在专业必修课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模块教学无法实现,在现有条件下,模块化教学只能凸显化学学科重要性。专业方向模块和专业任选课程设置,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要求,不利于从事环境科学专业研究、应用和管理专门人才培养。

此外,由于受师资和办学条件的限制与本校化学专业课程设置上有较大的重叠,在就业上也存在一定的竞争,因为事实上环保相关部门的环境监测人员多为化学专业的毕业生。从办学特色上,目前内蒙古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专业主要是培养环境监测型人才。环境科学多学科交叉的特点要求环境类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多元化,各地方高校应在教育部颁布的基本框架下,结合自身特点和所处环境,从有利于学生就业和继续深造两方面着手。目前,普通高校环境科学专业考研率超过50%;但是环境科学专业理科数学基础不完备,本科毕业生普遍对研究生数学入学考试信心不足,影响学生继续深造,不利于环境科学专业高级专门人才培养。事实上,我国环境评价方面人才匮乏,环境评价方面应用型人才缺口很大,环境监测理论型人才较多,而应用型人才极其缺乏,室内环境监测才剛刚起步,土壤环境监测更是被人们忽视[4]。

(3)环境科学核心理论课程能力建设不足

在环境科学人才培养过程中,应用不同于“教学型”大学和“职业技术型”大学,坚持基础理论与实践训练并重,要求学生既能掌握环境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技能,又能掌握包含在技术应用中不可缺少的非技术知识;既具有较强的技术思维能力,擅长技术应用,又能够解决生产实际中的具体技术问题[16],才能在环境科学理论和技术上占领制高点,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尚未形成本校环境科学课程体系系统,缺乏相关课程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组织和选择。课时和条件的限制等使学生化学实验能力较强,实践教学单一化;环境科学核心理论课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薄弱,重理论轻实践,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弱,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要求[7],不利于具备环境科学核心理论知识的创新型高级专业研究和管理人才的培养。由于环境科学理论体系不完善,化学与环境“软科学”知识难以融合,毕业生不具備完整的环境科学知识体系,自主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弱,难以提高专业素质和就业能力。同时由于环境科学多学科交叉的特点,要求环境类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多元化,环境专业学生的就业渠道也应是多元化的,目前环保部门、事业单位编制大多处于饱和状态,而企业的需求则呈缓慢上升的趋势;学生知识结构单一化必然导致就业单一化,学生就业面试缺乏自信,使毕业生面临就业选择时一脸茫然。此外,由于课程设置不合理,没有发挥导师制在学生能力建设中应该起到的作用[17]。同时,受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影响,环境科学不断向前发展,新理论、新工艺等的不断涌现都需要学生经历充分的自我能力建设的锻炼。

(4)课程设置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结合不紧密

内蒙古存在典型的环境问题,如草原生态环境演变、荒漠化、沙尘和资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等,而这些环境问题的研究又多需借助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手段,同时需要具备植物学、微生物学、生态学和逆境生理学等理论基础,而这些是内蒙古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弱项或缺失项(表2)。事实上,目前环境保护部门从事环境监测工作的多为物理、化学专业的毕业生,而内蒙古上述典型环境问题的研究、监测和治理等亟需大量环境专业人才。同中国诸多高校一样,设置环境科学时缺乏社会生产实际所需知识和能力的考量,办学“专家化”;结果,按照教师狭窄的研究方向设置课程,使学生完成了4年本科的学习后感觉到很空洞,到了工作岗位上感觉知识和能力缺乏,不能很快进入工作角色[7],难以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四、提高内蒙古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人才专业素质与就业能力的建议

在新形势下,目前社会对环境科学专业人才要求不断变化,对环境保护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趋于多元化;另一方面毕业生面临专业不对口、就业难、专业与社会需求脱节,“择业口径宽、就业渠道窄”等状况,如何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专业人才,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已经成为各大高校面临的最为紧迫的问题[2]。

1.面向未来行业需求,调整教学计划,明确培养目标

完善高校环境科学专业的理论体系,避免“千‘校一律”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科学专业人才供给的结构性失衡问题[4]。目前环境科学毕业生面临的就业窘境,与专业培养模式单一、培养目标趋同,环境科学知识 “博而不精,广而不专”有关[4, 6],难以满足具体岗位对环境科学专业人才的需求[4]。应了解环境科学的学科特点、把握环境问题、环境科学人才需求状况,随着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进行适当的调整。

2.借助学科平台,提炼专业特色,准确专业定位

环境科学专业学生在就业、深造过程中常表现出“没有专业特色和优势”,影响了学生个人的发展[4]。如何在专业建设过程中,结合地方实际,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提炼专业特色和准确专业定位,是环境科学专业建设中急需解决的问题[3]。内蒙古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专业目前主要是培养环境监测型人才,但环境科学毕业生受到化学专业毕业生的挑战;环境科学人才必须具备扎实的环境科学核心思想理念,并高度融合环境科学理论与技术,才有可能在就业竞争中占得先机,在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学理论与环境科学技术的高度上为我国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目前环境保护部门从事环境监测工作的多为化学专业的毕业生,而内蒙古典型的环境问题亟需大量环境专业人才,把环境科学专业擅长的点源监测、研究扩展到面源,面向区域环境问题、科研需求和就业市场,不拘泥于教材,以发展的眼光注重能力培养,才能提高就业竞争力。

3.优化课程架构,提高实践落实程度,注重能力培养

环境科学专业学生表现出的分析、处理问题能力不足等问题说明学校能力性课程设置力度不够,不仅影响了学生个人的发展,也不利于高层次、创新型研究和管理人才的培养。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影响,如学校自身师资和科研实践能力等综合因素的限制,通识教育类课程挤占专业课学时、能力性课程设置力度不够、专业基础课程实习与核心理论课程脱节等问题,说明传统的专业培养模式无法达到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在当前形势下,针对当前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可以探索联合或合作培养模式,根据企业(环保相关部门)的实际需求,制订共同合作培养方案,培养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较强的实践和科技创新能力、良好的科学素质和环境意识的高层次、高素质人才[18]。同时,从有利于学生就业和继续深造两方面着手,增强数学实力,基础与应用并重,充分满足个人发展需求。

4.基于导师制和模块化教学,培养不同层次人才

在多变的就业压力下,需要结合新形势下环境问题和环境科学的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特点,立足社会经济发展与市场需求,基础、前沿和应用教学并重,培养新世纪创新型环境科学人才。随着新形势下社会对环境科学专业人才要求的改变,内蒙古师范大学可以基于导师制和模块化教学,培养不同层次人才:培养具有环境科学核心思想的高级分析监测人才;培养能够从事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管理与规划等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扎实数学基础,能够从事区域环境问题遥感监测、模拟和预测的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具有环境科学核心思想理念,高度融合环境科学理论与技术的高级研究型人才等。

五、结语

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需要高素质、多元化的环境科学专业人才,然而毕业生又面临专业不对口、就业难、与社会需求脱节,“择业口径宽、就业渠道窄”的窘境。如何培养具备科学与人文交融的素质、提高学生专业素质和就业能力成为相关院校面临的迫切问题。在总结了环境科学专业学科与人才需求特点的基础上,以内蒙古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专业为例,分析了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提出了提高区域环境科学专业人才素质与就业能力培养的建议:面向未来行业需求,调整教学计划,明确培养目標;借助学科平台,凝炼专业特色;优化课程架构,注重能力培养;基于导师制和模块化教学,培养不同层次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泉,刘昊,李新.资源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31(8):140-144.

[2]梁红,郭硕.当代高等院校环境科学专业教学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5(51):93-94.

[3]曾慧卿,刘雷,陈建新,等.综合性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与目标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5(24):154-155,158.

[4]操璨璨,周葆华,王萍. 转变环境科学专业培养模式的必要性初探[J]. 安徽农学通报,2010,16(8):154-155,159.

[5] Liu J, Diamond J. China's environment in a globalizing world[J]. Nature, 2005,435(7046):1179-1186.

[6]温桂清,蒋治良,李俊.高校环境科学专业就业分析及培养模式探析[J].高教论坛,2010(6):108-109.

[7]曹优明.教学应用型本科院校环境科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探讨[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9(4):86-90,94.

[8]库宁汉姆·塞果.环境科学:全球关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9]尹大强,陆根法,丁树荣,等.中美高等环境类专业设置比较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1998,18(6):607-616.

[10]袁斌.对环境科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新思考[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2):48-50.

[11]裴倩敏.环境科学类专业分析[J].环境保护,2007(10):37-38.

[12]董玉瑛,陈景文,马静,等.环境工程专业发展趋势和人才培养途径的研究[J].教学研究,2006,29(6):535-538.

[13]朱启红,夏红霞,李强,等.环境科学专业“以岗位为平台的理工融合”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2(2):24-25.

[14]王宪恩,段海燕,李杰.环境科学专业研究生教学课程体系特色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8):45-46.

[15]凌婉婷,任丽丽,高彦征.中英高校环境科学专业课程教学特点比较[J].高等农业教育,2008(11):92-95.

[16]徐志兵,孙慧群.环境科学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4(1):96-98.

[17]龙仕平,李思雯.大学导师制浅论[J].大学教育,2013(23):25-26.

上一篇:一年级上册语文画课件下一篇:工程造价与管理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