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领导科学与艺术

2024-07-21

本科领导科学与艺术(通用8篇)

1.本科领导科学与艺术 篇一

第一章

1、西方管理思想及其对领导问题的关注:古典管理理论19世纪20世纪初代表人物泰勒法约尔韦伯主要任务:系统讨论经济管理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问题;20世纪20年代行为科学理论阶段代表人物梅奥赫兹伯格主要任务:探讨管理中人的行为以及行为产生的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现代管理理论丛林时期代表人物:巴纳德西蒙

2、领导科学的研究对象:强调领导要素研究;强调领导的作用系统体系;强调领导规律研究;强调领导过程中面对的实际问题研究

第二章

1、领导的构成要素:拥有领导权威的领导者;追随者;拥有明确使命与目标的组织;管理情景或领导环境;领导行为

2、领导与权威的组成部分:职位领导和个人权力

3、公共组织领导者的内涵:从事公共管理的政府部门及非政府公共机构中依法担任领导职务、行使领导权力并负有相应领导责任的个人和集体。

4、领导者的基本技能:技术技能,人事技能,概念技能

第三章

1、领导环境的类型:(1)从基本性质看:自然环境、社会环境;(2)从助益性影响上看:顺境、逆境、沌镜;(3)从主观能动性上看:可控环境、部分可控环境、不可控环境、失控环境;(4)边界划分上看:外部领导环境、内部领导环境

2、领导环境的作用:(1)领导环境是领导活动的必要条件(2)是领导者决策的科学依据(3)是领导者创新的客观基础(4)领导环境影响领导者的素质

3、领导环境的发展:(1)认识环境(2)适应环境(3)改造环境

4、领导体制的内容:(1)领导的组织结构(2)领导层次与领导跨度(3)领导权限和责任的划分(4)领导人员的配置和管理制度

5、领导体制的结构:(1)直线式结构(2)职能式结构(3)混合式结构(4)事业部式结构(5)矩阵式结构(6)多维立体式结构

6、(P45)领导体制的类型:(1)首长负责制(又称独任制。指在一个组织中,将法定的最高决策权集中于一个领导者手中的领导体制,由领导者个人对上级和监督机关负责,用下级服从上级的原则进行决策和处理问题)和委员会制(又称合议制。指在法定的最高决策权掌握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领导者组成的领导集体手中的领导体制,按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进行决策和处理问题)(2)层级制和职能制(3)完整制和分离制(4)集权制(指对所有领导工作的最后决策权都集中于上级领导机构或上级领导者,下级领导机构或下级领导者没有或很少有自主权,只能按照上级机构或上级领导的决定、命令和指示办事)和分权制(指下级机构或下级领导者在自己的管辖的范围内,有独立的决定权,上级对下级在法定权限内决定处理的事情不进行干涉)

7、领导体制变革与完善的重要性和必要性:(1)变革和完善领导体制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客观需要(2)是领导主体适应领导环境的客观要求(3)是领导者实施有效领导的必要前提

8、现代领导体制变革的发展趋势:(1)领导专家化(2)领导集团化(3)领导民主化

9、领导体制科学化的重要意义:(1)领导体制科学化是实现领导科学化的保障

(2)是保障和促进其他各方面体制科学化的关键(3)是提高整体领导业绩的重要因素

10、我国行政领导制度:(1)我国的根本领导制度(民主集中制)(2)我国的行政领导制度(行政首长制)(3)日常的行政领导制度(是前两项在实际执行中的具体化。A处理行政领导与行政活动参与者关系的制度B上下级行政领导者之间联系的制度C协调行政领导班子内部关系的制度)

11、学习型组织文化:是指通过营造组织学习气氛,发挥组织成员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构的一种有机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成长与发展的组织的文化管理模式。

12、学习型组织文化的优势:(1)关注组织成员拥有共同愿景(2)注重以能力为基础的创新团队建设(3)强调个人与组织的互动发展

13、学习型组织文化中的领导角色:(1)领导是设计师(2)领导是善于授权者

(3)领导是教练员(4)领导是组织愿景的公仆

第四章

1、人性假设:麦格雷戈的x理论和y理论;沙因的4种人性假设(理性经济人;社会人假设;自我实现人假设;复杂人假设)

2、领导理论的发展脉络:第一阶段(20世纪30年代)主要任务是了解领导者与非领导者在哪些人格特质方面存在差异,形成领导特质理论;第二阶段(20世纪40年代末到60年代中期)主要采用行为主义的方法和视角,希望从领导行为和领导风格的差异上发现领导者与非领导者的区别,被称为领导行为理论;第三阶段(20世纪60年代末到90年代)主要在环境和领导情境下对领导的有效性是否有决定性的影响。

3、管理方格伦:1.9型管理;1.1型管理;9.9型管理;9.1型管理

第五章

1、领导决策: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为了实现某一组织目标,通过采用科学的决策方法和技术,从若干个有价值的方案中选择一个最佳方案,并在实施中加以完善和修正,以实现领导目标的活动过程。

2、领导决策的要素:决策者;决策目标;决策备选方案;决策环境;决策后果

3、领导决策体制:进行领导决策的组织形式、机构设置、即根据领导决策活动的需要,通过法定程序,将领导决策组织结构中各层次、各系统之间的关系制度化的表现形式。包括六大系统:信息系统;智囊系统;决策中枢系统;执行系统;监督系统;反馈系统

4、领导决策的类型:按照所涉及的范围分为战略决策和战术决策。按照决策所具备的条件分为确定型决策和不确定型决策。按照决策关联问题的多少及其相互关系分为单项决策和序贯决策

5、领导决策评估的标准:决策投入;决策效益;决策效率;决策回应度

第六章

1.领导用人成效:是领导主体所作的人事决策正确性、有效性和影响性的综合结果,亦即领带主体进行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实际绩效与结果。分类:正成效、零成效、负成效。

2.领导用人的基础:内在基础和外在基础(完善选才用人制度:选拔录用制度、考核检查制度、奖惩升降制度、教育培训制度、实训挂职制度、岗位责任制度)

3.领导用人的原则:竞争择优原则、重才用人原则(人尽其才、量才适用、责权相应)、尊重信任原则、扬长避短原则、整体功能原则、层次授权原则、激励爱护原则、称职适时原则。

4.领导用人的方法:鼓励自荐、群众评议、聘任、公开招考、试用观察、委任。

1.领带沟通:是组织及其领导者为了实现组织目标,在履行管理职责、实现管理职能过程中,通过信号、媒介和渠道,有目的的交流观点、信息和感情的行为过程。

2.(选择)沟通的类型:(1)按沟通是否借助组织系统划分:正式沟通(上行沟通、平行沟通和斜向沟通)非正式沟通(2)按沟通的方式分:口头沟通、书面沟通、非语言沟通(3)按沟通网络的基本形式划分:链式沟通、Y式沟通、轮式沟通、环式沟通、全通道式沟通(4)按沟通的反馈划分:单向沟通、双向沟通。

3.如何实现有效的领导沟通:(1)明确领导沟通的重要性,正确对待领导沟通。

(2)保证信息完整和有效(有效沟通的信息组织原则强调信息的全面对称、强化信息的甄选)(3)健全组织的沟通渠道,提高沟通效率(健全组织的沟通渠道提高沟通效率、减少沟通的层级)(4)塑造有利于沟通的组织文化(塑造提供沟通机会的组织文化、营造平等理解信任的组织文化氛围)(5)掌握沟通的技巧(明确角色和换位思考、针对不同的沟通对象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沟通方法、积极倾听、直接清除的语言表达、利用反馈技术变单向沟通为双向沟通、选择适当的沟通气氛和时机、针对不同的沟通对象使用不同的语言、注意恰当的使用非语言沟通、注意保持理性避免情绪化行为、注重礼节)

第八章

1领导艺术:是指领导者在一定知识、经验和辩证思维的基础上,在领导的方式方法上表现出的创造性和有效性。

2领到授权的目的: 1是为了更好的管理2为了提高下属的工作积极性3领导者抓大事管大局的需要

3领导授权的前提: 1物色好授权对象2明确授权内容 3选择授权方式 a目标授权发 b 充分授权法和不充分授权法 c弹性收权发d制约授权法

4领导授权的艺术:1从组织理论的角度来把握a克服害怕授权心理b正确分析、分解组织的目标c明确权限,使权责相符d讲究技巧e反馈与控制2从管理实践的角度来把握a先分权b后授权

5目标激励:领导者为组织成员树立一个或多个明确具体且切实可行的目标,并以此来规范、引导被领导者的行为。

6逆境激励的艺术:1把难点告诉下属2给下属指出光明之路3要同舟共济 7尊重激励的艺术:1领导者要有“移情”的思想 2领导者要”慧眼’识珠 3领导者要有’切实”行动 4领导者要有“诚信”品质 5领导者要有“团队”精神

8领导者同下属谈话的语言艺术;1同下属说话的语言要具有幽默感 2同下属讲话的语言要具备说理性 3同下属谈话的语言要具有丰富的感情色彩

9演讲:即独白式的讲话,就是一人讲,打架挺的方式讲话。具体来说,演讲就是指在特定场合,有他人提议或自认为有必要而进行的发言

10提高领导语言艺术的途径:1要有勇气和毅力 2不可小视语言表达的辅助效果a个人仪表和仪态b个人气质和风度c语言层次和节奏d语言中的语法和修辞 3把握语言表达的几个 环节a看准对象,有的放矢b区别场合,协调得体c开场白要一鸣惊人d中心突出,扣住主题e把握分寸f讲话篇幅要长短适宜g做好结尾

11领导平衡的主要内容:1领导做具体事情:做多与做少的平衡 2领导决策;原则性与领导型的平衡。

1.愿景领导:指组织中的领导者通过为组织或其追随者建立组织共同的愿望、目标和信念,来凝聚追随者的团队意识,引导追随者朝着愿景共同努力。

2.运用情感领导提升领导力的途径:(1)提高情商水平(2)提高沟通的能力(3)表达信任(4)对追随者的深切关怀。

3.危机领导的能力要求:(1)见微知著、预知先判的能力。(2)果敢决策、快速应变的能力(3)把握大局、掌握局势的能力(4)严密组织、周密协调的能力。

第十章

1.领导绩效:是指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依据组织目标,在领导过程中所取得的工作业绩和实际效果。

2.领导绩效评估的类型:(1)以时间为标准:平时评估、阶段评估、年终评估(2)以评估对象层次为标准:对单位领导的评估、对部门领导的评估(3)以评估内容为标准:综合性评估和单项评估(4)以参与评估者的类型为标准:自我评估、群众评估、专家评估、职能机构评估、上级评估、统计评估(5)以评估方式为标准:定性评估、定量评估

3.提升领导绩效的途径:(1)提高领导着自身的素质(提高领导者的能力素质;改善领导行为和领导风格)(2)打造高效的领导班子(3)规划远景目标(对组织进行摸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深入加工;与组织成员讨论目标表述;确定组织目标;对目标进行阶段性的分析)(4)寻求良好的组织运行机制(进一步调整组织的设置,健全组织管理机制;加强队伍建设,健全选拔培养机制;处理好组织运行的工作关系,健全决策执行机制和领导指导机制)(5)加强领导者的信息素质培训(6)创造有利的环境条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充实领导活动的物质基础;进一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推进政治民主化进程;大力发展科学文化教育,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第十一章

1、领导力开发:是指领导者根据自身和组织环境的需要,由组织或个人对领导者进行有目的的培训和教育,更新思想观念,提高领导能力,提升领导绩效,增进领导责任,最终使领导者获得发展的一个过程。

2、领导力开发个人层面的障碍:(1)道德失范(2)心理障碍(3)权力滥用(4)思维僵化(5)眼界限制

2.本科领导科学与艺术 篇二

为应对汹涌澎湃的生命科学研究浪潮, 抢夺生命科学领域的前沿阵地, 世界各国纷纷制定了相应的发展策略和教育规划, 了解生命科学已成为当前世界各高校学子的普遍共识。因此, 以普及和拓展生命科学最新知识和发展前沿的生命科学进展或生命科学前沿等课程就成为各生物类专业研究生或本科生的重要选修课程。开设生命科学进展课程对我国更具特殊意义。依据杨立英等人对2011 年世界各国SCI源论文和引文统计分析结果显示, 我国生命科学论文在世界份额指标中仅占4.79%, 引文只有2.97%, 而高频被引用论文则更少, 排在了印度、巴西和韩国之后, 仅比俄罗斯略高[1]。可见生命科学在我国的发展水平仍待进一步提高。因此, 大力加强我国生命科学知识的普及和科学研究水平势在必行。

生命科学进展是最早写入海南大学生物技术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中的特色课程之一, 在海南大学生物技术和生物科学2 个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占有重要位置。自2004 年海南大学 (海甸校区) 成立生物技术系以来, 该课程等同于必修课, 在生物技术本科教学中从未间断, 并作为2008年成立的生物科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中的特色课程延续至今。

1 生命科学进展课程设置层次

在设置理念上, 相比生物学类的其他课程, 生命科学进展存在着明显不同。参考我国多个高校的设置特点, 总体上可大致分为2 个层次:研究生水平和本科生水平。对于研究生水平, 又可分为博士研究生水平和硕士研究生水平2 个层次。对于本科生, 该课程也可分为生物类专业本科和非生物类专业本科2 个等级。

1.1 研究生水平

对于生物类专业研究生而言, 通过向其介绍当前生命科学的最新研究动态和最新研究成果, 探讨和分析取得该类成果的研究思路和科学方法, 对于提高他们的科研思维具有重要价值, 因此生命科学前沿专题课程在各个高校研究生培养中都是以必修课程的性质开设[2], 如复旦大学为博士生开设的生命科学交叉前沿专题课程, 日本京都大学为硕士和博士生开设的世界生命科学前沿 (Global Frontier in Life Science) 等, 海南大学针对博士生所开设的国际课生命科学前沿已入选教育部指定的国家级课程。该类课程常聘请国内外的高水平知名教授进行专题讲座[3]。

本类课程的特点是立足于研究生所具有的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 针对性地选择生命科学研究领域中的某个热点问题, 如微生物中的某一双组分系统为核心问题进行深入探讨。通过对研究者在如何发现科学问题、如何解决科学问题以及可能存在的科研漏洞等方面进行集中探讨和全面分析, 通过该课程学习, 不仅能够提升研究生对当前生命科学研究热点的了解程度, 更重要的是培养了研究生在课题立项、方案设计和技术选择等方面的创新性科学思维, 提高了他们更好地从事科学研究的创造能力。

1.2 本科水平

当前, 生命科学对自然科学和经济文明的引领作用日益显著, 了解现代生物学基础知识和最新研究成果, 已成为培养当代高素质、有创新精神、复合型人才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本科生, 目前该课程不仅是生物技术和生物科学两专业高年级学生的重要课程, 同时, 在有条件的大学, 该课程也以更浅显的生命科学导论通识课程向所有非生物类专业学生们开放, 以普及和提高大学生的生物科学基础知识。

对于生物类本科, 本课程主要传授现代生命科学中在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神经生物学、发育生物学, 以及环境生物学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帮助学生了解现代生命科学中一些最新理论、观念和学术思想, 进一步巩固、拓展和提升他们在微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等方面的相关基础知识, 增强他们对本专业的认同感和使命感[4]。在国外, 如巴黎笛卡尔大学 (University Paris Descartes) 为本科生设置有生命科学前沿 (undergraduate program “Frontiers in Life Science”) , 该课程不仅有课堂教学, 而且还包括相应的综合提升实验, 从而获得了更好的教学效果。

对于非生物类本科, 尤其是文科类本科, 本课程主要以学生最感兴趣和最为关注的生命起源与进化、生物结构与功能、生殖发育、遗传变异、生态保护等知识为传授内容, 并适度介绍生命科学在医药卫生、食品营养和生态环保等方面的热点研究和最新成果, 以弥补和满足学生们对生命本质和自身健康等方面的知识需求[5]。

2 海南大学生命科学进展课程的设置特色

随着生命科学的不断发展, 其前沿领域和热点问题也会不断演替, 因此生命科学进展的设置内容存在动态、模糊和无法统一的特点[6]。不同高校依据自身特点和培养目标, 在生命科学进展课程的授课内容、授课方式和考核方式上差别明显。

2.1 内容设置方面

“热带”“海洋”是海南大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主要特色, 因此在设置内容上, 我校《生命科学进展》的讲解内容更倾向于对热带陆地生物资源、热带海洋生物资源、热带病原的遗传规律、分子生物学、发育生物学和流行病学等方面的前沿热点进行重点介绍, 以提高学生对海南热带特色资源生命规律的了解。

在课程安排上, 我校生命科学进展实行课程负责制, 在形式上与上述研究生类生命科学进展开设方式相似, 即以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 每个专题聘请1 位专业教授进行报告和讨论。同时, 为有效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 在开课前将各专题的报告题目和授课教师的联系方式一并发放给各位学生, 以保证他们在开课前有充分时间去查阅和了解各专题的背景资料, 避免听课时的盲目性。同时,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通过设置多个科学问题、鼓励学生随时提出问题和课堂讨论的方式, 增强学生对专题内容的理解, 以达到对课堂专题内容教学的最优化, 努力将学生的接受水平与专题内容的系统性和前沿性有机统一。

2.2 考核方式方面

在考核方式上, 目前海南大学采用平时表现和期末考核相结合。平时表现的考核内容主要是学生的出勤率和课堂笔记, 本部分占总成绩的30%;期末考核内容主要是通过考试的形式进行, 占总成绩的70%。对于每一专题, 以各专题教学中所设置的科学问题为基础, 设置相关考试内容, 以考核学生们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水平和科研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效果。考核指标主要有:1学生是否提高了生命科学研究的基本思维、方法论;2学生是否增强了对生命科学专业的认同感和使命感;3学生是否找到在生命科学方面的研究兴趣和未来从事的研究方向;4学生是否能够从生命科学的角度培养自身良好的生活态度、生活习惯和科学精神。

另外, 本课程重视学生的评价结果, 通过他们对课程设置内容掌握度和兴趣度的信息反馈, 以及毕业生就业后依据就业市场需求, 或在进一步深造的科学研究中而对该课程所提出的合理建议, 每年都在对该课程设置内容进行不断地调整、更新、完善和优化, 以便及时地向学生提供他们最为关心和就业市场亟须具备的专业热点知识。

3 海南大学生命科学进展课程的实践价值

生命科学进展课程涉及的内容广泛、深入、具体、新颖。一个突破性研究成果不仅需要传统的生物学专业知识, 而且还需要物理、化学、数学、计算机等相关知识与技能的有力支撑, 甚至还需要一些历史、地理文化以及艺术性的发散性思维和奇思妙想, 即现代生命科学已进入到了多学科大交叉和大融合的时代[7];除此之外, 一个好的研究结果离不开研究者持之以恒的努力、细致入微的观察和综合科学的分析等优秀品质和超强能力。因此, 不难理解, 学生通过本课程在对这些相关知识、相关技能、研究过程和成功因素等内容进行有机、合理、全面、系统地学习过程中, 将潜移默化地系统培训和有力提升他们在专业理论知识、实践动手能力、逻辑判断和创新思维等各方面的综合潜质。

事实上, 自2004 年开设生命科学进展至今, 我校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两本科专业应届毕业生每年研究生录取人数、比例和录取院校的质量都在海南大学名列前茅, 目前就读的院校包括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协合医科大学、中科院、军事医学科学院以及美国、欧洲等国内外著名高校。在这些毕业生中, 还有一部分学生考取的是经济、建筑、艺术等跨专业类研究生, 并同样获得了可喜成绩。在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方面, 尽管当前国内形势不容乐观, 但我校应届毕业生无论在从事本专业工作, 或是在从事跨专业行业中都表现优异。毕业生中除就业于科研机构、公务员系统之外, 不乏毕业时就已成为自主创业的企业老板、初具名气的省级节目主持人, 甚至成为航空公司的职业飞行员等。通过对这些毕业生的回访发现, 他们大多认为在所学课程中, 生命科学进展课程对他们能力培养方面的影响很大, 从而印证了该课程的实践价值。

4 结语

生命科学发展迅速, 内容广泛, 在如何设置和更新生命科学进展的授课内容上我校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由于历史原因, 我校生物技术系的师资队伍主要由以植物为研究对象的人员组成, 少有在动物和微生物方面研究的老师。这种结构上的不合理性也反映在《生命科学进展》的授课内容上, 在2014 年的11 个专题中仅有1 个与动物微生物相关, 1 个与动物相关。 这种设置远不能正确反映当前生命科学发展最新前沿的真实情况。另外, 在我校, 由于本课程是由不同专题和不同教师组成, 在课程评价体系方面也存在着明显不足, 至今尚无明确统一的定量和定性评价指标。该评价体系的缺失也影响了对本课程的针对性教改。同时, 当前的考核方法仍有不足, 仅通过课堂笔记和期末的考试, 还不能有效反映本课程的教学特点和学生的掌握程度。因此, 依据生命科学进展的发展性和先进性等特点, 科学选择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十分重要。当前, 我校与生命科学相关的学院有农学院、海洋学院、园艺园林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学院、食品学院和材料与化工学院, 通过打破院系的人为设置和摈除因人设课的不良弊端, 综合利用这些学院的优秀师资, 将完全能够开展好生命科学进展课程。同时, 需要建立一套客观有效的师生和同行评价体系, 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最后, 可以通过增加课后实验的方式, 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总之, 通过生命科学进展在本科专业学生中的教学, 不仅能够提升他们的生物专业知识, 也是当代大学生通识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中提高创新思维、培养科学精神和增强综合素质的有力武器。该课程在我校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两专业中的当前实践为学生的继续深造和成功就业奠定了良好基础。有理由相信, 在很快的时间内, 该课程将会在我校更多的学院开设, 并成为我校公选课中的一个全新亮点。

参考文献

[1]杨立英, 周秋菊, 岳婷.中国科学:增长的极限与生命科学的进步:2011年SCI论文统计分析[J].科学观察, 2012, 7 (2) :41-50.

[2]元焕芳, 关光辉.关于研究生设置《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新课程的提议[J].内江科技, 2006 (4) :92-93.

[3]戎幸, 蔡旻颖, 田海涛.Seminar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影响研究[J].科教文汇, 2013 (6) :86-88.

[4]张芳, 沈思嗣, 冯浩, 等.以能力和素质为导向的《生物技术前沿》课程考评方法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 2013 (37) :260-261.

[5]王伟章, 郑敏.生命科学前沿公共选修课教学探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 2010, 12 (2) :131-132.

[6]黄国琼, 罗长坤.生命科学前沿的特征与意义[J].医学与哲学 (人文社会医学版) , 2007, 28 (1) :1-4.

3.本科领导科学与艺术 篇三

【关键词】科学领导 领导科学 领导力

【作者简介】李锡炎,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副会长、四川省领导科学研究会会长、四川省委党校原常务副校长、教授。

研究领导科学,实现科学领导,是各级各类领导者的神圣使命,也是领导科学的精义和价值。如今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领导科学面临着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当代中国最伟大的领导实践,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因此,领导科学必须立足于、服务于这个领导实践,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观视域中的科学领导与领导科学这个主题和重点来展开研究,进一步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坚强意志,谋划科学发展的正确思路,领导科学的实际能力,以宽广眼光审视发展,以战略思维谋划发展,以辩证观点推动发展,使科学发展观真正成为研究领导科学,实现科学领导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科学领导的真谛:尊重科学,尊重规律

所谓科学发展观视域中的科学领导,就是指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遵循客观规律和科学原理,运用领导科学,实现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领导活动。其真谛在于尊重科学、尊重规律。

实现科学领导,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而且涉及经济活动、社会活动和自然界的复杂关系,涉及人与经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这就需要我们采用科学的方法来分析、解决问题,从多因素、多层次、多方面入手研究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形态、自然形态的大系统。各级领导者必须尊重科学、尊重规律,把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等方方面面的知识、方法、手段协调和集成起来,不断认识和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遵循领导者与被领导者良性互动规律,同心协力,共同为实现共同的愿景和价值而努力奋斗。

“5·12”汶川特大地震的科学救灾、科学重建的领导实践,就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实现科学领导的范例。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了8级特大地震后,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第一时间抵达救灾现场,13万大军以最快的速度奔赴救灾的第一线,几十万专业救援人员和100多万志愿者奔赴前线,从废墟中救出83988人,使救出人数与死亡、失踪人数之比达到1:1的新高。经过三年重建,10万平方公里重灾区,142个受灾县、530多万户灾民,从生活生产条件到经济社会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达到或超过震前水平。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全国党政军民的大力支援下,四川省从省委、省政府到市县乡村领导,带领灾区人民艰苦奋斗,化危为机,夺取了科学救灾、科学重建的巨大成功。科学救灾、科学重建之所以取得惊人的成绩,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各级领导者实施了科学领导。首先,科学地领导了科学救灾的六场硬仗:抢险救人、安置群众、抢通保通、卫生防疫、防治次生灾害、维护灾区稳定。由于这六场硬仗指挥得当,领导有方,实现灾区“四个没有”,即没有发生饥荒、没有出现流民、没有暴发疫情、没有引起社会动荡,创造了抗灾救灾史上的一大奇迹。其次,科学地领导灾区重建。灾区需要维修加固和重新修建的城乡住房530多万户,学校8500多所,医疗卫生机构2300个,干线公路5800多公里,农村公路33900多公里;需除险加固震损水库2069座,受损工业企业5500多户,失灭土地20万亩,受损农田150万亩、林地植被450万亩。重建规模空前、难度空前。灾后重建是百年大计。重建不仅要速度快,而且要效果好。四川省各级领导者一开始就注重整体谋划,科学统筹,用科学规划保障科学重建。一是坚持全域全程搞规划;二是坚持开门开放搞规划;三是坚持高起点搞规划。在科学重建中始终把民生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来考虑和安排,着眼发展抓重建,抓好重建促发展,使灾后重建的过程成为改善发展条件、推动科学发展的过程。处理好恢复与提升、当前与长远、政府与市场、物质与精神、困难与机遇的关系,努力实现“原地起立”基础上的“发展起跳”,对科学发展观视域的科学领导作出了令人折服的精彩诠释。

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及其带来的日益激烈的竞争,给领导者和领导科学研究者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也带来了宝贵的机遇,要求领导者和理论工作者研究和回答全球化时代的领导是什么、怎样领导,如何重新塑造领导者适应时代的变化,真正做到尊重科学、尊重规律,实现科学领导。

二、领导科学发展创新的新趋势

当代中国的科学发展呼唤着科学领导;科学领导的实践催生着领导科学的发展创新。在这个新的历史起点上,领导科学抓住机遇,紧扣科学发展与科学领导这个主题,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出现了以下一些新特点、新趋势。

(一)在研究视野上出现了具有世界眼光的开放化趋势。领导科学研究既要立足我国的领导实践,也要吸收和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就提出了顺应世界发展大势,紧跟时代潮流,要有开放的胸怀、宽广的视野,要有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在超越西方领导理论的同时,超越自身的局限,大胆学习借鉴国际上在领导科学研究方面的有益思想、理论、经验,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的领导理论和领导实践。

(二)在理论研究上出现了具有系列成果的体系化趋势。目前中国领导科学界已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其中有10余部大型资料、工具性的汇编;有数百部专著和教材,有数万篇学术论文;有许许多多的调研报告、案例分析、译著和音像制品等,涉及的内容、范围十分广泛。有研究基本理论的,也有总结实践经验的;有综合性,也有专题性的;有研究高层领导的,也有研究基层领导的;有研究经济领域领导理论的,也有研究政治、行政、文化、教育、科技、军事等领域领导理论的,等等。以马克思主义领导理论为核心的领导科学理论体系正在形成之中。

(三)在学科建设上出现了开拓创新的多样化趋势。加强对领导科学基本原理、基础理论和基本规律的研究,积极推动学科的发展。由中共中央党校、国防大学、国家行政学院和中国人民大学联合编写的《邓小平领导理论学习纲要》,受到了普遍的好评。2008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了7本马克思主义领导理论丛书,国家行政学院申办领导科学专业的硕士点授予权,获得国家学位办和教育部的批准,完成了领导科学学科建设的奠基工程。在此基础上,不少学者在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研究上取得突破,拓宽和丰富了领导科学发展创新的视野和资源,对“领导政治学”、“领导经济学”、“领导文化学”、“领导法学”、“领导社会学”、“领导生态学”、“领导哲学”、“领导美学”、“领导信息学”、“领导史学”、“领导科学学”、“领导诗学”、“领导人才学”、“领导伦理学”等等方面进行跨学科研究,在领导科学的学科建设中出现了创新性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四)在研究机制上出现了协作共赢的制度化趋势。近年来,领导科学的研究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研究机制也不断完善,出现多层次多渠道多方式的好势头。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承担并完成了国家社科重大课题“马克思主义领导理论研究”,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研究成果。国家社科院项目也有不少属于领导与管理方面的课题。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10年来发布了100多个研究课题,全国的专家积极响应,踊跃选题研究。全国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和高等院校大都有领导科学研究的选题,甚至还有不少实际工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也有领导科学研究的课题,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互相支持、协作攻关的研究网络,有力地推动了学科建设的发展。

三、“领导力”成为领导科学研究的核心范畴

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我们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来,关于领导力的研究,形成了新的高潮,主题是领导者如何提高领导能力应对急剧变化的形势。无论是企业界,还是政界,或者其他行业,都对领导力的提升情有独钟,没有哪位领导者不希望使自身更有领导魅力,更富有号召力。各级领导干部对提升领导能力和领导水平的诉求,是推动领导力研究的强劲动力。在这种形势下,领导力已成为领导科学研究的核心范畴。

领导力概念传入中国后,中国学者提出了自己对领导力的理解和诠释,进行创造性的研究,大大丰富发展了领导力理论。

从领导主体的角度来看,领导力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合力,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影响力,是领导者素质、能力及其影响力等各方面的总和。

从领导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角度来看,领导力是由领导素质、领导体制、领导环境和一定的物质基础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所产生出来的最高组织性作用力,是用以推动一个组织群体或社会去应对并制胜挑战和竞争,达到共同目标的核心力量。

从领导客体的角度来看,领导力是影响人们心甘情愿、满怀热情地为实现群体目标而努力的艺术或过程,是领导者如何激励他人自愿地在组织中做出卓越成就的能力。领导力需要通过领导客体来体现,领导力就是影响力。

综上所述,领导力是一种特殊的影响力,是领导者素质、能力及其影响力的总和,是领导学习力、决策力、执行力、引导力、感召力、组织力、激励力等因素的集成。

领导力的研究是适应领导环境新变化而兴起的。无疑,它的主要价值就在于研究如何提高领导素质能力应对急剧变化的形势。强化领导力的研究,不仅有利于提高领导者的素质能力,而且提升群体、组织或社会所拥有的综合实力,大大提高生产力和组织力,同时,也增强了领导科学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在理论界和领导层普遍肯定领导力的价值,对领导力的研究价值也普遍认同。

领导力是基于实践的能力,领导力研究重在探讨领导力背后的奥秘,诸如领导价值、领导人格、领导思维、领导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其研究的范围是广泛深入的。目前有不少学者研究科学发展领导力、团队领导力、战略领导力、生态领导力、和谐领导力、女性领导力等,都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

四、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中国领导科学的发展

改革创新是一种时代精神,也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中国领导科学是一门根植于实践的学科,它将伴随实践发展的无止境而不停顿地发展。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面临着新的历史条件,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中国领导科学的发展。

领导科学要发展创新,首要的是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立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领导实践,置身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之中,投身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着眼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探索领导规律。面对新的形势,领导科学必须紧紧围绕实现科学领导与科学发展这个主题,着力于提高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领导素质能力,抓住重点,把握精义,不断推进领导科学的发展创新。

理论是灰色的,而实践之树常青。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领导实践,是领导科学的实践基础和理论源泉。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新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需要领导者思考和回答,需要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探索规律,解决实践提出的大量新问题。诸如:如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如何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真正实现领导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如何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等等。这些问题主要是围绕如何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展开的,归根结底是一个如何实现科学领导的问题。

领导科学与科学领导,从来都是来自领导实践而服务领导实践的,如何实现科学领导,也只能在领导实践中不断学习和逐渐形成。自古以来,军事家是在战争中锻炼出来的,杰出的领导者是在伟大的领导实践中成长起来的。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领导实践,是前无古人的开创性领导实践。各级领导者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潜力与压力同在的新形势,一些领导者“本领恐慌”的问题凸现出来。这正是领导实践对领导科学与科学领导的强烈呼唤,科学领导必然会在這场伟大的实践中形成,领导科学必然随实践的发展而创新。

4.领导科学与艺术 篇四

领导科学是一门集理论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一门科学,《领导科学与艺术》这门课程从领导活动的科学化和艺术化两个层面,系统地分析和论证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领导的概念与特点、领导理论、领导结构、领导体制、领导组织、领导角色定位、领导者素质、领导方式、领导技能以及未来的组织和领导等。通过学习,使我知道树立和培养一种新型的领导观念,在现代社会,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好的领导,一个好的领导者应该具备什么特性、应该怎样行动;运用所学的领导理论去理解和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领导现象。以未来社会的发展特征看,环境保护问题、组织的全面变革、个人价值观取向的变化、科技的迅速发展、知识经济的到来、全球化的发展都是未来领导者新世纪的挑战;领导分散工作的组织、培养未来的领导者---从基层开始引导、创建拥有众多领导者的组织、创建与领导学习型组织是未来领导者的任务。

领导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组织结构中,具有影响力的个人或集体,通过统御和指导组织其他成员,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其领导的特点具有系统性、动态性、权威性、超前性和战略性、综合性。领导的职责由领导者的职位(指权力机关和人事行政部门根据法律规定,按规范化程序选举、聘用或任命领导者担任的职务和责任)、职权(影响他们做某种事情的力量。这种力量可能是强制性的,也可能是来自领导者自身的人格感召力,它表现为下属的自愿服从与资源依旧)与责任(包括决策、塑造、确立和维持价值观、动员、保持稳定性等)三个方面组成。

领导体制是指领导系统中的上下左右之间权力划分和机构组织设置及领导工作制度。这一定义包含几层意思:领导体制是一种权力划分机制,领导体制是一种组织体系,领导体制是一种制度安排。领导体制的作用一般来说,领导体制的作用主要有几个方面,为领导活动提供组织保证,提供规范领导行为的根本机制,领导体制是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建立关系的桥梁和纽带,领导体制是领导活动规范化、制度化的组织保证。领导的结构是指表现领导组织各部分排列顺序、空间位置、聚集状态、联系方式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一种模式,是执行领导任务的基本体制。其正式组织领导结构类型有直线型、职能型、混合型、事业部制、矩阵制结构、多维立方体型组织领导结构、委员会制。直线型的优点是简单、集中、统一、明确,缺点是过分集中,失误多,指挥失灵,反应慢,下级积极性差等。职能制特点是组织内除直线主

管外还相应地设立了一些组织机构,分担某些职能管理的业务。这些职能机柜有权在自己的业务范围内,向下级单位下达命令和指示,因此,下级直线主管除了接受上级

直线主管的领导外,还必须接受上级各职能机柜的领导和指挥。混合制特点是以直线

为基础,在各级行政负责人之下是相应的职能部门,分别从事专业管理,作为该级领

导者的参谋,实行主管统一指挥和职能部门参谋、指导相结合的组织结构形式。混合制既保持了直线制的集中统一指挥的优点,又涉取了职能制发挥专业管理的长处,从

而提高了管理工作的效率,因此应用广泛。事业部制是最的特点是“集中决策,分散

经营”,即在集权领导下实行分权管理,主要优点是组织最高领导层摆脱了具体的日

常管理事务,有利于集中精力做好战略决策和长远规划,提高了领导的灵活性和适应

性,有利于培养和训练领导人才。矩阵制结构是反按职能划分的部门和按产品(或项

目,或服务的)划分的部门结合起来组成一个矩阵,使每一各员工既同原职能部门保

持组织与业务上的联系,又参加产品的项目小组的工作。矩阵型组织结构的特点是打

破了传统的“一名员工只有一头”的命令统一原则,使一个员工同时属于两个甚至两

个以上的部门。其优点是将组织的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很好的结合起来,有利于加强

各职能部门、具有不同专长的专业人员组织在一起,有利于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充分

发挥专业人员的潜力;有利于各种人才的培养。委员会制能够集思广益,具有协调作

用,分权,强化沟通。领导的方法是领导者为达到一定的领导目标,按照领导活动的规律采用的领导手段。基本的领导方法有调查研究法,群众路线的方法,科学分析的方法。现代专门的领导方法有软硬领导法,会议领导法,危机领导法,运筹领导法,目标领导法。领导技能有六种分别是:情况的判断与处理(独裁型、参与型和民主型

决策)、沟通(理解力、注意力、交际能力、说服力、记忆力)、内部市场化(组织成员接受组织目标并为之奋斗的过程)、评估风险以及领导风险意识、突发性事件的处

理、关系的更新(彼此真诚、信赖;共识、创造、恢复或建立希望、运行信心)。六

种领导技能的应用方法是认识个人的潜力、行动的第一步是自愿、使用领导技能的动

态方法、自我评估、估计追随者的潜力、从启动、同化、授权到自觉行动。

领导艺术就是领导者在其知识、经验、才能和气质等因素的基础上形成的,巧

妙地运用各种领导条件、领导原则和领导方法的基本技能。领导艺术的类型可以从两

大视角划分,一是从范围影响上的区分,有总体性、局部性、专业性的领导艺术;二

是从领导事务的类别上进行划分,有领导授权艺术、领导用人艺术、领导激励的艺术、领导关系的处理艺术、领导运时与开会的艺术。领导者从一定的目标出发,通过一系

列的措施和手段来引发人们产生某种动机或愿望推动激发人们为达到某一目标而采

取积极行动的一种领导行为。

自修完这门课程而知现在领导是科学化与艺术化的统一。领导者要实现组织的目标,就必须在制定决策和实施决策过程中,能够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进步所带来的先

进方式,方法和手段,并加以程序化,规范化,这就是现代领导的科学化。但是领导科学

化并不一定能解决所有问题。因此,领导者要想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辅之以各种行之

有效的激励机制,将组织的目标转化为个人的目标,使其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而努力,这

就是领导的艺术化。现代领导是科学化和艺术化的统一。一方面,领导的艺术化为其

科学化提供了基础。领导经验和技能是有用的,抛开领导经验和技能,去搞所谓的程

序化、规范化,那是空中楼阁,是不切实际;另一方面,领导的科学化又促进了其艺

术化的发展。领导不仅是高层次的活动,而且涉及面广,问题复杂,这就不仅需要定

量的数学方法,还需要有丰富的领导经验和高明的领导技能。有了领导科学化对领导

艺术化更高的要求,就会使领导艺术化的发展更进一步。

通过修完这门课程让我深知领导科学与艺术的重要性。以未来社会的发展特征

看,环境保护问题、组织的全面变革、个人价值观取向的变化、科技的迅速发展、知

识经济的到来、全球化的发展都是未来领导者新世纪的挑战。

XXX

5.电大 领导科学与艺术 篇五

一、填空题

1.领导活动的两重性是指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社会属性占据主要地位。

2.领导活动包括领导者、追随者、领导目标、领导手段和领导环境五个要素。

3.与传统领导活动相比,现代领导活动的基本特点是由经验型转为技术型、由全能型转为服务型。

4.领导力的内容主要建立愿景与战略规划、建立组织关系、激励和决策。

5.我国的领导学是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兴起的,我国第一本领导学专著是由夏禹龙、刘吉等编写的《领导科学基础》,它标志着我国领导学的的诞生。

6.人格大五模型是韦伯在1915年首次提出,它包括外倾性、可靠性、随和性、情绪稳定性和阅历广泛性五个维度。

7.智力三元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提出的,它认为存在三种基本智力模型,分别是分析型智力、实用型智力和创造型智力。

二、名词解释

1.领导者是在领导活动担负一定的领导职务、拥有组织赋予的权力、肩负着率领和组织追随者实现领导目标的领导责任人。

2.领导是指在社会共同生活中,那些具有影响力的个人或集体,通过特定的组织结构,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引导、指挥、协调和组织追随者共同实现某种预期目标的行为过程。

3.管理力就是通过计划和预算、组织、控制和决策等行为对组织的各个资源进行配置,以实现组织目标的能力。

4.领导力是领导者在特定的情景中带领和激励组织成员,实现组织目标的能力。

三、简答题

1.简述价值观对领导者影响的表现价值观可以在多方面影响领导者和领导能力,首先,领导者个人的价值观会影响其对事态和问题的洞察力;其次,价值观会影响领导者与他人的关系;再次,价值观影响领导者的选择和行为。

2.简述360度反馈时必须遵循的原则(1)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以及考核者的不同岗位设计个性化的考核表格,这样才有针对性;(2)评价后要及时向考核者反馈结果,并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资源支持;(3)在实施时应确保考核者的匿名性,以消除考核者的顾虑,保证考核结果的客观真实。

四.论述题

1.试论述中国古代传统的领导行为:1.躬亲庶务型与委任责任型。躬亲庶务即事必躬亲,指帝王尽最大可能亲自处理或独自包揽政务。委任责成市指帝王委政宰相及有司而责其成功,不独自处理政务,也不插手有司事务。虽然这两种领导模式看似完全对立,但在中国历史上他们却被统治者循环使用,并行不悖。委任责成的领导模式用不着皇帝操劳过度,可以使其

出于主动地位,但是委任责成最难做的就是把任务交给什么样的人。2.操术任使型与推诚委任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建议群主采取操术任使型领导模式的人是法家代表申不害,此种模式基于人心恶的基础。操术任使是使掌权者以权术控制,驾驭属僚,辨别属僚并以逆诈手法监督属僚的权力行使方式。推诚委任型领导模式强调的是一种与操术任使型领导模式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它更重视寻求群臣之间的推诚置腹,真诚合作,寻求君臣的一致性、和谐点。推诚委任指的就是掌权者用诚信感染推动下属效力,借以行使监督和指挥权的权力行使方式。成功的领导者应该把诚与术相结合。3.温和感化型和严厉督责型。温和感化型领导模式基础人性本善,所以人人皆可为尧舜。它承认人们向善的本性,只要权力主体将心比心,用真心对待权力客体,诱发客体固存的善质,创造促进客体向善条件,那么就能感化权力客体,使客体做出善的行为。严厉督责领导模式已外在的强制力量为特征,认为人所崇尚的只有力,只有力才能抑制人性向恶的本能。所以必须严格监督,以强制的力量使下属不敢不服从上司,人性恶的一面显示了严厉的责任型领导模式的合理性。但是如果领导乐于发号施令,指手画脚,干涉别人做事过程,下属就会自然养成唯命是从、因循守旧、失去主观创造性。4.清静无为型。老子认为太上型领导是领导的最高级别,这种领导给民众的印象好像这个领导不存在似的,领导者真正做到了无为而治,身教不言。他虽隐于众,却能以无形的影响力合感召力来规范民众的行为,使民众以为是自己要那样干的,而不是受领导指使所为。企业领导者在行使权力进行管理和引导过程中,都表现出不同的领导方式或领导风格,从强制、威胁和要求到耐心说服、恳求等,从彻底独裁到完全民主,各种领导方式形成一个连续的统一体。

一、填空题

1.丹尼尔戈尔曼认为情商具有自我意识、自我控制、自我激励、共情能力和社会技巧五种基本成分。

2.勒温根据领导者在领导过程中表现的工作作风把领导行为分为专制型领导、民主型领导和放任型领导。他认为放任型领导工作效率最低,民主型领导工作效率最高。

3.领导者的权力来源组织和个人,来源个人的权力有专家权力和指示权力,来源组织的权力有合法权利、报酬权力和强制权力。

4.领导者的权力来源组织和个人,来源个人的权利有专家权力和指示权力,来源组织的权力有合法权力、报酬权力和强制权力。

5.构成权力性影响力的要素主要包括:传统、职位、资历。

6.构成非权力性影响力的要素主要包括:品格、能力、知识、感情。

7.美国学者彼得·诺思豪斯归纳出领导伦理的五大原则是:尊重、服务、公正、诚实、团对建设。

二、名词解释

1.权力是指组织中某个人或某个部门影响其他人并得到所期望的结果的能力。

2.价值观是人们对于某种事物、行为或事态的构想、概念和判断。

3.广义的激励是指激发和鼓励,就是调动和发挥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4.狭义的激励是一种能使个体将外来刺激转化为自觉的、适当的、健康的刺激,是促使完成目标的行为一直处于高度刺激状态的某些内在心理需求的外在因素。

三、简答题

1.引起领导人权力腐败的个人特征:自我主义膨胀,傲慢专断;僵化固执,缺少灵活变通;好大喜功,求名心切;用人太狠,盘剥压榨;为人冷酷无情,不善与人沟通交流;不择手段,追逐权力;邪恶无德,暴戾恣睢;溜须拍马,谄媚上司。

2.领导维护影响力有哪些策略:使用理性说服法;对理想、价值和情感的要求;使用信号行动;建立联盟;扩展网络;使用决断力。

3.价值观通过哪些方式影响领导者?价值观会影响领导者对即将到来的情境和问题的感知;领导者的价值观会影响其提出的解决方案和有关问题的决策;价值观影响领导者对不同的个人和群体的感觉,从而影响其人际关系;价值观会影响领导者对个人成功和组织成功的感知,并会影响其赢得这些成功的方式;价值观为领导者区分正确与错误、道德行为和不道德行为提供了基础;价值观会影响领导者在多大程度上接受和抵制组织压力和目标。

四.论述题

1.试论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1943年在其出版的《人类激励理论》首次提出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各层次需要的基本含义如下:(1)生理上的需要。这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包括饥、渴、衣、住、性的方面的要求。如果这些需要得不到满足,人类的生存就成了问题。在这个意义上说,生理需要是推动人们行动的最强大的动力。马斯洛认为,只有这些最基本的需要满足到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程度后,其他的需要才能成为新的激励因素,而到了此时,这些已相对满足的需要也就不再成为激励因素了。(2)安全上的需要。这是人类要求保障自身安全、摆脱事业和丧失财产威胁、避免职业病的侵袭、接触严酷的监督等方面的需要。马斯洛认为,整个有机体是一个追求安全的机制,人的感受器官、效应器官、智能和其他能量主要是寻求安全的工具,甚至可以把科学和人生观都看成是满足安全需要的一部分。当然,当这种需要一旦相对满足后,也就不再成为激励因素了。(3)情感和归属的需要。这一层次的需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友爱的需要,即人人都需要伙伴之间、同事之间的关系融洽或保持友谊和忠诚;人人都希望得到爱情,希望爱别人,也渴望接受别人的爱。二是归属的需要,即人都有一种归属于一个群体的感情,希望成为群体中的一员,并相互关系和照顾。感情上的需要比生理上的需要来的细致,它和一个人的生理特性、经历、教育、宗教信仰都有关系。(4)尊重的需要。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要求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尊重的需要又可

分为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内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在各种不同情境中有实力、能胜任、充满信心、能独立自主。总之,内部尊重就是人的自尊。外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有地位、有威信,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和高度评价。马斯洛认为,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处和价值。(5)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它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达到自我实现境界的人,接受自己也接受他人,解决问题能力增强,自觉性提高,善于独立处事,要求不受打扰地独处,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的需要。也就是说,人必须干称职的工作,这样才会使他们感到最大的快乐。马斯洛提出,为满足自我实现需要所采取的途径是因人而异的。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在努力实现自己的潜力,使自己越来越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

一、填空题

1.影响领导者道德素质的因素主要有:个人特征、结构变量、组织文化、问题强度。

2.激励效果的外在表现在于个体工作的积极性、个体工作积极性的持续时间和个体工作的满意度三个方面。

3.工作满意度的内容主要反映在工作本身、报酬、升职机会、上司、同事五个方面。

4.影响工作满意度的因素主要有追随者个性;智力挑战型工作;公平报酬;支持性工作环境;融洽的同事关系。

5.战略一般泛指带有全局性、长远性、根本性的重要谋划和对策,战略领导除了战略所具有的实用性、长远性、层次性和稳定性外,还具有如下性质:一是方向性和目标性;二是宏观性和整体性;三是统御性;四是超前控制。

6.领导文化的作用规范作用;导向作用;示范作用。

二、名词解释

1.追随者是领导活动中执行具体决策方案和实现组织目标的行动者。

2.工作满意度是指由于人对自己的工作或者工作经历的评价而产生的愉快或积极的情感状态。

3.组织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大文化环境影响下,经过组织领导者的长期倡导和组织内全体成员的积极实践所形成的组织整体价值观、价值准则、道德规范、共同信仰和文化观念、行为准则和制度体系。

三、简答题

1.有效追随者的内涵具有自我领导与自我管理能力;具有较强的目标承诺感;凭借自身的能力充分实现目标;具有诚实、勇气和值得信赖的道德品质。

2.如何提高追随者的工作满意度:创造公平竞争的企业环境;创造追求进步的企业氛围;创建自由开放的企业氛围;创造关爱员工的企业氛围。

3.有效沟通的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1)沟通不是目的,而是过程,沟通是一个始终变化的、动态的、连续的过程;(2)沟通不是线性的,而是循环的;(3)沟通是复杂的;(4)沟通是不可撤销的;(5)沟通是人的完全参与。

四.论述题

1.论述建设有效的追随者团队追随团队是否有效,可以由三个标准来判断,首先,团队的产出要达到或超出质量和数量的标准,团队产品或服务被组织内外的顾客接受;其次,团队的个人需求得到满足;要做到这一点,领导者就要设法使追随者的个人目标与团队目标相一致,这样才能事先团队目标的同时使追随者满意最大化。再次,团队是可持续的,并且可能在将来再次取得成功。也就是说,在完成一项任务达成既定目标后,团队不会解散,团队成员利于再次合作。要建设有效的追随者团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建立共同愿景与共享愿景、确立团队规范、以绩效为衡量的标尺、确保团队关注明确的结果、关注追随者在队中的贡献、创建组织文化等。

一、填空题

1.影响领导有效性的因素有领导者的品质;领导者领导方式;领导情景因素;领导者素质。

2.领导绩效考核必须遵循的原则合法性原则;客观公正性原则;民主公开原则;价值导向原则。

3.领导活动有效性是指领导者在领导组织实施目标的同时,很好地实现了组织的内部稳定性和外部适应性,并为组织持续发展做好准备。

4.马斯洛在1943年发表的《人类激励理论》一书中提出了需要层次论。

5.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

6.领导文化除了具有文化的基本特征,还有模式性、连续性、变化性、政治性等独有的特征。

7.企业领导者的管理力的内容主要计划和预算、组织和控制等。

二、名词解释

1.领导文化是领导成员在领导活动中产生并通过后天学习和社会传递形成的反映领导实践的观念意识,是客观领导过程在领导成员心理反映上的积累和积淀,是领导成员普遍认可的价值观念、共同信守的行为模式和广泛流传的态度作风。

2.沟通是指可理解的信息或思想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人群中的传递或交换过程,其目的是激励和影响人的行为。

3.协调是指领导者在领导和管理活动中,引导组织之间、人与人之间建立互相协同、互相配合的良好关系,有效利用各种资源,以实现共同预期目标的活动。

三、简答题

1.使命管理的途径:把个人愿望和企业使命结合起来;明确企业方向,塑造使命整体图像;

把核心价值观融入企业使命;培养共同语言;开展团对学习;号召成员实现自我超越。

2.领导绩效考核的基本程序和步骤:思想动员;组织准备;考核方案准备;提出绩效目标和对绩效风险进行评估;确定绩效责任;指定与公布考评目标;绩效检查;公布考评结果并绩效评定;考评结果的反馈;绩效总结与存档。

四、论述题

1.论述领导者如何开展沟通和协调

一、沟通 1.正确表达沟通意图。在沟通的过程中,为了清楚明确地表达信息,领导者需采用两种途径:使用熟悉的词汇、专用术语;采用简捷、不产生歧义的语言。2.选择适宜的沟通氛围。并不是任何情境下都适宜沟通,假如领导者想找他的下属讨论工作上的事情,至少要找一个安静的地方,比如办公室,但是如果领导找下属谈的是对某项新政策的看法,应该在一个更为放松的环境下。3.采取正确的态度。作为一个领导者,你的态度如何会深深影响你的下级。如果在沟通之前就对自己的谈话对象产生某种偏见或对某个问题有了先入为主的看法并把它带到了谈话中,这样一定会使得你不能摆正自己的心态来面对或影响与你沟通的人趋附与你的想法。4.充满好奇心的提问。领导者的一个主要任务是发现问题。通过沟通发现下属的问题,或者得到自己想知道的答案,不断地正确的提问可以帮助你。5.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领导者只有减少发怒,才能提升亲和力,给别人亲近你的机会。6.使用智慧的语言。领导者可以多培养一下自己的文学修养。7.倾听的艺术。领导者有很多方式提高自己主动倾听技巧:表现出有兴趣倾听,用非语言动作表明你在倾听;耳眼并用,注意观察讲话者的非语言暗示,主动寻求适当时机进行交谈;当不明白应主动提问;避免戒备心理;保持耐心。8.沟通中要尊重他人情感,学会换位思考。9.领导者的身体力行就是沟通。

6.领导科学与艺术考点 篇六

第一章

领导,就是率领和引导,就是通过(正面)影响下属(也可以影响同级)行为,以完成组织目标的过程

领导的特征

1、权威性

2、服务性

3、综合性

4、超前性。超前性即能够认识到社会发展趋势,并且提前采取发展组织和业务的行动。

5、超脱性和全局性(全局性包括战略性)。超脱性指超脱具体的、属于下级职权范围的管理事务。全局性即指对组织各方面工作都有重大影响的工作,或者对局部工作有根本性的长期影响而且必定影响全局的工作。

第二章

领导环境与领导活动的相互作用

1、其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输入—转换—输出

2、领导环境对领导活动的制约与影响(概括、调整)领导环境会影响领导体制、性质、活动方向和内容、活动方式、组织成员(即领导活动主体)的发展。

3、领导活动对领导环境的反作用。

综述:领导活动与领导环境在本质上是共同演进的关系,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组织对环境的适应是前提,在适应的基础上推动环境的变迁是组织得以存续的关键。

第三章

领导理论与领导哲学

1、“争天下者必先争人”就现代意义来说,不论什么单位,竞争领导职务,也是“必先争人”.2、欲人之从己,必先从人一是对人亲近,别人就服从他,为其所用。反之,就不会服从他。二是人对仁慈、爱护的领导者,可使群众亲附,并相应地得到他们的支持和爱护。三是要使群众服从自己,做有利于自己的事,首先要尊重群众并给他们实际的利益。

3、“民别而听之则愚.合而听之则圣”听取个别人或少数人的意见会有片而性和浅陋性.而广泛和综合性地听取民众的意见.他们的意见就是很高明的了。上述听民主张的理论基础是.领导个人的认识能力有限.而广大群众的认识能力是无所不达的。

4、听取不同看法和对立性意见的“参观”理论。领导决策如不听取反对性意见,就失去了一半的智慧,就会造成危害.5、“设其利而民自至”。“从其所好”,以使民众服从领导.6、“民不足.令乃辱;民苦殃.令不行”。关于政令的有效性取决于民众的生活状况的思想

7、重赏与必罚相统一,爱与威相结合8、以法治为条件的无为而无不为。实行以法治为前提的无为,不要以私意妨碍执法。只要能把无私、无欲、虚静无为,与用刑执法结合起来,就不用担心领导成效的问题。

9、正己不能自动地实现正人。以法治事才能把正己与正人统一起来

10、有“信”于民,则民众服从领导。指对部下、对士兵讲信用,从而有利于他们听从命令、服从指挥。

11、“知予之为取者,政之宝也”。

12、“摇木之本与引网之纲”:抓根本问题

13、“听其言而观其行”的察人方法。意识到人的政治言论和政治行为之间,既可以是一致的,也可能是矛盾的。

14、“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的全面识人思想。就是能够不受自己好恶的影响,全面地了解和认识人的优点和缺点。

15、“以一持万”。强调的是从个别中所包含的具有普遍性的内容,去推知和认识同类中的其他个别事物,而不是以偏概全,以个别中的特殊性的东西,去推论同类中的其他事物。

第四章

领导体制的演进

家长制(个人专断,在企业是由财产权而获得和行使管理和领导权)。

经理制(由有管理知识、经验的人才领导,不一定有财产,教材福特公司案例很说明问题)。职业“软专家”制(由管理专业人才领导)

专家集团制(软专家、技术专家集体领导)

多极领导体制(集中决策与分散管理相结合的“事业部制”,即经营决策与具体管理分开,领导职能与管理职能分离)

1、领导体制基本类型: 一体制与分离制、集权制与分权制、首长制与合议制、层级制和职能制。

2、领导体制的演变:

政治领导体制经历了原始民主制、君主专制制、分权制衡制、民主集中制四个阶段.企业领导体制经历了家长制、经理制、职业“软专家”制、专家集团制、多极领导体制五个阶段。

第五章

领导者的素质

领导者素质是领导者在先天禀赋的生理基础上,主要通过后天学习、实践所形成的政治、品德(社会责任感)、知识、能力、身心等各种条件和因素的综合反映。

领导者素质的特点

1.综合性(对比专业技术人员).有大局意识,服从领导, 遵纪守法;密切联系群众;胸怀开阔,能团结人;专业内行,知识丰富,会运用信息技术;有行政工作能力,办事认真负责;坚强果断。

2、发展性

3.层次性

领导者个人的素质结构

• 能力素质【综合(信息获取、利益整合、知识综合、组织协调)、创新能力(洞察、预见、决断、推动、应变)】;

• 心理素质(性格、气质、意志);政治素质;

• 品德素质;

• 知识素质;

• 身体素质。

领导者情商,简要概括为理解人、关心人、尊重人、帮助人,使组织成员产生的工作激情的心理智商。

领导者集体素质的结构优化

• 优化的内容:

• 年龄、知识、智能、气质结构。

• 优化的原则:

• 相互补充、整体效能、相对稳定、自我调整、制度保证。

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P138-140)

第六章

领导方法

领导的思想方法

一、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

• 1、注意实际情况的变化,跟踪变化进行决策和指挥。

• 2、立足客观实际,但不是机械地就事论事,而是凭借客观实际这个“舞台”,“导演

出很多有声有色,威武雄壮的戏剧来”。

二、辩证思维的思想方法

•(一)全面观察法.不能片面地观察问题

1、从事物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中认识客观对象,透析事物的内在本质。(牛根生:)• 2、从全局与局部的结合中观察和处理问题。部分构成整体,整体寓于部分及其相

互联系与相互作用之中。领导者观察事物、研究问题,一要站在全局角度思考问题,制定政策,避免以点代面。二要重视对全局产生重大影响的局部。三要把握主次,有所侧重。四要用发展的眼光分析事物的过去和现在,把握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矛盾分析法

运用矛盾分析法:一要全面地把握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防止把某一方面绝对化。二要促进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推动事物的发展。三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四要抓重点,抓中心。

(三)用发展的思路进行分析和决策

发展观是辩证思维的特征之一,是领导方法的理论基础

(四)质量互变分析法

• 第一,既要重视对事物性质的认定,又要注意事物数量分析。第二,要求质的稳定

性不能排斥积极的量变。第三,当旧质阻碍发展进步,而量的积累尚不能突破度时,就要创造有利条件,加快量变进程,促使旧质为新的、合理的质所代替。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思维方式

领导工作不能都是直线性思维

• 在社会现象和领导工作中,两点之间最短的距离并不一定是直线;只有知道如何停止的人才知道如何加快速度(孔子:欲速则不达)。

• 分析: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思维方式告诉我们,事物是曲折发展的.对立统一规律告诉我们,矛盾决定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做领导要少一点直线是思维.三、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一)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相统一的方法.(二)后馈思维与超前思维相统一的方法

(三)定性思维与定量思维相统一的方法

(四)纵向思维与横向思维相统一的方法

第三节 领导的工作方法

一、群众路线的方法

群众路线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在要求:

(一)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二)一般号召与个别了解、指导相结合• 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包括两个步骤:

• 第一,从个别到一般,即从若干个别中抽象出共性,达到对同类事物的本质认识,用于指导更大规模的实践。

• 第二,再从一般到个别,即实施决策,贯彻政策的过程。

(三)领导和群众相结合• 群众路线在本质要求两者结合.结合的条件:

1、领导同群众打成一片,向群众学习,集中群众智慧。

• 2、领导依靠并通过群众中的积极分子去感染中间状态的群众,帮助后进群众,使

领导和广大群众紧密结合起来。

二、调查研究的方法

三、抓中心环节的方法

四、“弹钢琴”的方法

五、典型示范的方法(与从个别到一般相近)

• 一是某一项重大工作开展后,总有发展快、效果好的地区或单位,总有表现突出的集体或个人。以这些地区、单位、集体和个人作为典型,叫做发现典型;

• 二是在某一项重大工作开展后,先搞试点,然后推广,叫做抓好典型。

六、民主法治的领导方法

七、服务的方法(以服务为方法——与民主理论直接相关)

八、协商的方法(与民主的方法相关,但有区别)

九、公共沟通的方法

十、经济与市场方法

十一、经济与市场方法要防止不当运用

第七章

领导用权的艺术

1、特殊情况下的越权。古代兵法就有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2、特殊情况下的集权、与组织利益和个人责任相符合的个人决定(首长负责制、经

理负责制)。

3、特殊情况下的放权、弃权。

领导授权的艺术

1、把权力授予以组织利益为上、熟悉情况、最努力、最有可能高质量完成任务的人。•

2、协商授权。

3、竞争授权。

4、破格授权。

5、依法依规授权。

正确授权的艺术

• 所谓授权,是指上级给下级布置工作任务时,适当授予一定的权力和责任,使其有

相当的行动自主权。授权是领导者的一种分身术,它既可以帮助领导者从过多的事务困扰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处理重大问题,又可以调动下级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1)充分授权,即领导者在下达任务时,允许下属自行决定一切,拥有充分的自主权,不必事事请示上级。

•(2)弹性授权,也即留有余地的授权,是指在完成任务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授权

方式。例如先不充分授权,视工作进展情况再逐步放权或收权。

•(3)制约授权,指把某种职权分解开来,分别授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下级,他们相互

制约,避免滥用权力。

授权应注意

•(1)视能授权。

•(2)权责明确。

•(3)要切实做到授权适当。所谓授权适当,一是指授权者不能越级授权。一般来说,授权者只能对直接下级授权,越级授权必然造成中层领导的被动。二是指授权者不能越权授权,即不能把不属于自己职权范围的事授予下属;否则,必将造成混乱,引起矛盾,产生不良后果。三是指授权者不能过分授权。对于关系到工作方向、工作重心、重大政策、人事任免等的全局性和关键性问题,不可随便授权。

领导关系的处理艺术

一、争得上级信任,处理好与上级的关系

• 首先要踏实工作,干出成绩。

• 其次,实事求是,敢于谏言。

• 再次,主动为上级分忧解难,不要随意给上级添麻烦。

• 最后,正确维护上级的权威。上级和下级无疑是同志关系,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但

毕竟所处岗位不同,职责有别,因此,在正式和公众场合,下级对上级说话要有分寸,举止要适度,不可有喧宾夺主之嫌。

二、处理好与同级的关系,取得同级的配合同级是合作者,又是潜在的“竞争者”。

• 首先,同级之间要真诚合作不拆台。尊重同级,不弄权术(观察到的推崇权术的事例),与人为善、与人为友,相互帮助。

其次,同级之间要相互学习补己短。

三、处理好与下级的关系,赢得下级支持

• 首先,领导者要处事公正,一视同仁。增加与自己性格爱好不同的下级之间的交往,尤其对那些曾经反对过自己的下级更需要交流感情,增强信任,防止造成不必要的误会与隔阂。

• 其次,关心下级,以诚相待(能使人产生温暖感和归属感)。对下级伤害最大的是,下级取得成绩受表扬是上级;上级发生失误挨批评是下级。要尽可能满足下级最迫切的合理需要和要求.• 再次,要用上述尊重人才、使用人才的态度和方法,来处理与下级的关系.• 最后,与下级打交道要先听(了解情况,听取意见建议),一般不要先说(可能搞错,下级不

7.本科领导科学与艺术 篇七

一、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与本科专业发展概况

管理科学与工程是综合运用系统科学、管理科学、数学、经济学和行为科学及工程方法, 结合信息技术研究解决社会、经济、工程等方面的管理问题的一门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 管理科学从定性分析趋向定量化研究, 从宏观研究逐步深入到微观研究, 使管理科学与工程成为一门实证学科。本学科主要从事管理理论的应用研究, 其发展趋势是以管理科学为基础, 以多学科知识为支撑, 利用现代化手段和技术, 解决管理中的科学决策及风险研究、管理实践中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管理的绩效研究、管理的战略研究等。

20世纪中期在中国管理学界建立与发展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 到今天该学科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与完善, 目前我国有200余所高等院校开设了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根据国家教育部1998年7月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专业调整情况如表1所示。

由表1可见, 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所属专业是由原工学、理学、经济学、历史学、农学等学科门类调整组合而成, 因此目前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类本科专业设置与分类情况也比较复杂, 学科之间的界定、区分并不十分清晰, 经、管、文、理、工等学科门类的院校均开设有本属于管理和工学学科门类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

二、学科与本科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我国高校在学科与本科专业建设的实践中, 不同程度地存在将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割裂开来的现象, 主要表现在建设过程中分别立项、分开论证、分部门管理等, 尽管有时也要求共建共享, 但由于是各自独立实施, 很难实现融合, 尤其像管理科学与工程这中专业分类复杂的学科, 以上问题表现得更加突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而最根本的原因有两个:

1. 高校管理体制及历史原因。

我国高等教育专业设置一直处在调整之中, 有的院校虽然根据1998年新的专业目录改变了专业名称, 但专业培养目标和内容并没有本质的变化, 专业设置也仍然保留在原来院系中。另外, 国家对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往往以一纸文件进行规定, 而对于这些高等院校是否具备开设专业的条件以及其培养目标和培养质量是否符合要求等关键指标, 却缺乏必要的评价和监督机制, 即使有监管制度, 也是教育行政的监管, 而没有体现社会对专业的评价和监督。

2. 学科与专业建设成效失衡。

学科建设在内容上更加突出科学研究, 而专业建设在内容上更加突出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在发展过程中有追求自身的发展、专注科学研究而淡化人才培养职能的倾向。学科建设的成效、成果显性较强, 自然更容易得到关注和重视, 专业建设的成效更多地体现在人才培养的质量上, 具有隐性和滞后性, 在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上便产生了重学科建设, 轻专业建设和将两者区别对待的现象。

以上问题存在于当前大多数学科与专业建设过程中。我们不否认学科建设是站在学科前沿, 关注知识的创新和发现, 重视高水平的成果, 它直接关系学校的声誉和影响力, 但我们也应看到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 是高校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 我们在正视现实中存在的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的问题的同时, 更要从战略高度处理好两者的关系, 坚定实施学科、专业协调发展策略。

三、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与本科专业协调发展模式探索

笔者对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与本科专业的特点及发展现状进行分析, 结合当前学科与专业建设中的共性问题, 探索该学科与本科专业的协调发展模式。

1. 树立学科专业协调发展的理念。

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协协调发展既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保障, 也是高校以教学促进科研、以科研深化教学改革的基本教学原则, 更应是高校的一个基本理念。只有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互相支撑、形成合力才能有效推进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所以, 高校必须树立学科专业协调发展的理念。

2. 构建学科专业协调发展的组织体系。

一个具有活力的、能有效促进学科与专业之间相互协调与相互支撑的组织环境, 对于学科专业协调发展有很重要的作用。为适应高校学科发展的总目标, 促进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 这个组织环境应该是“学校—学院 (学科群) ”组织结构。这种组织以相近学科群和相似专业组织到一个学院, 同时以学院为组织实体, 对教师和学科群进行统一管理, 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率, 改变目前条块分割、分散办学的局面, 有利于相关学科资源的共享。

3. 创建学科专业协调发展制度环境。

建立富有激励性的学科专业发展制度, 促进正激励, 抑制负激励, 是激发和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促进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与本科专业建设协同发展的重要保障。此外, 还要创造优越的科研环境和教学环境等, 有效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有效促进学科发展,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动力。

4. 加强专业的特色化。

专业特色在本质上就是学科特色, 专业的特色化可促进学科知识的丰富与发展。实现专业特色化的主要途径在于专业教师依据一定的学科方向开设相应的本科课程, 在教学过程中跟踪学科前沿动态、发现学科问题、拓展新的学科方向, 联合师、生深入开展学科研究, 通过教学促进学科研究、科研与教学工作相结合来形成专业的特色基础。此外, 通过有特色的专业教学培养专业学生的学科方法、学科思维, 达到学科的知识创新, 也是专业促进学科知识丰富与发展的途径。

5. 完善学科专业协调发展评价机制。

自我评估是高校自我调整、自我建设学科和专业的“催化剂”, 如果不进行自我评估, 学校就不会发现学科的问题。对高校来说, 随着知识的创新、市场对人才质量的需求变化、人才队伍的老龄化、人才的流失、学科专业课程基础设施的老化, 一个优势的学科专业、一门优秀的课程也有可能变成一个弱势的学科专业课程, 如果不及时发现, 就得不到重点建设和投入, 从而赶不上社会经济对学科专业建设的变化与要求, 因此要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的自我评估制度。建立和完善自我评估的长效机制, 使自我评估逐步做到制度化、规范化。

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存在天然的联系, 两者的良性互动可以有效地解决高校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两者的协调发展已成为大多数院校提高办学水平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 作为多学科交叉而形成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 更需要建立促进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相互协同的新模式, 进而实现该学科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鲍嵘.学科制度的源起及走向初探[J].高等教育研究, 2002 (04)

[2].孙卫军.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天津大学管理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2005 (01)

[3].汪应洛.当代中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的学科发展与创新[J].管理学报, 2005 (01)

[4].梅锦春, 黄爱华.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 2008 (10)

8.本科领导科学与艺术 篇八

【关键词】 视觉传达设计 毕业论文改革 新型评价模式

一、 问题缘起

毕业论文作为高等学校普遍采用的毕业生理论水平评价方式,在人才培养体制中具有重要作用。它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是对学生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效果的全面检验。因此,毕业论文成为高校本科毕业生工作的重要内容。每年毕业生、指导教师及高校相关部门,为毕业生的论文写作、论文指导、论文答辩等环节倾注大量心血。然而,就各艺术类高校毕业论文工作的实际情况来看,现状并不让人十分满意。不同院校、不同专业的学生所存在的问题有一定差异性,具体到艺术设计实践类专业,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选题问题,多数学生往往为论文而论文,选题空泛,没有针对性,与自己所学专业关系不密切;二是内容问题,部分学生选题不恰当,将自己不擅长的纯理论研究作为选题,与自己熟悉的设计实践相去甚远,内容上只能照搬别人的理论,存在材料堆积、拼凑,甚至抄袭现象。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在于不能将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或设计实践有效结合,抛开设计实践,空谈理论问题,造成内容的空泛、肤浅,造成学生写作、教师指导的两难困境。

为解决艺术设计实践类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出现的以上问题,切实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发挥毕业论文应有的人才培养效果,2007年6月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学院对2008届品牌形象设计本科1班进行毕业论文的试点改革,尝试将原来侧重理论研究的毕业论文改为兼顾设计实践与理论总结的毕业设计报告 。试点结束后在教师和学生中取得了广泛认可。自2009年开始,视觉传达设计学院在全院范围内推广、实施毕业论文改革,涉及包装工程与设计、品牌与企业形象、平面广告设计、书籍设计等专业,截至2012年6月先后有一千余名毕业生参与到此次毕业论文改革项目中,本文正是对五年来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毕业论文改革的总结和反思。

二、 毕业论文改革内容及成效

此次毕业论文改革的重点在于将原来的毕业论文改为毕业设计报告,这一改革并非名称上的简单变化,其包含的内容发生了实质改变,能够更好地将创作过程、毕业考察、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紧密联系在一起。毕业设计报告的完成包括了确定选题,素材积累,编写提纲,撰写与修改,答辩与考核五个阶段。其中素材积累阶段设置的毕业设计进程表,较好地考察了学生的设计统筹能力和工作执行能力,编写提纲阶段要按照给出的毕业设计报告的基本格式完成,为报告内容的规范性、严谨性、合理性提供保障。

确定选题:改革后的毕业设计报告要求选题与毕业设计密切相关。因此,毕业设计的选题直接影响到毕业设计报告的质量。选题工作在第七学期就开始布置,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考虑,学生要结合自己所学专业方向,结合自己兴趣爱好及设计实践,同时选题要具有一定实际意义,鼓励学生结合科研项目、实际案例进行选题。学生确定选题后与指导教师沟通,经过商讨、调整、修改后最终确定选题方向。

素材积累:确定选题后,学生着手收集、整理与选题相关的各类资料,获取资料和素材的方法是多样的,可以是阅读文献、作品集、期刊杂志得来的文字、图片资料,也可以是毕业实习过程中接触到的实际案例;可以是毕业考察过程中得到的一手文字、图片资料,也可以是市场调研的问卷统计结果。同时,素材积累的内容也包括设计过程中的设计草图、设计构想等创作素材。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每位同学都要填写一份《毕业设计进程表》,主要是对毕业设计各环节、阶段的规划和进度安排,包含项目描述、进度安排、各阶段完成情况、设计心得、不同阶段指导教师和小组成员的评价内容等,完整、真实、全面地反映学生在整个毕业设计中的工作安排和进展情况以及指导教师的指导情况,详细地记录毕业设计过程中的有效信息,这些信息也将为后期毕业设计报告的完成提供重要参考。

编写提纲:为了保证毕业设计报告能够确实与学生的设计实践紧密结合,使其能够充分反映出毕业生从毕业考察与实习、素材积累、创作到修改完成的整个过程,体现毕业考察与实习、毕业设计、毕业论文一体化思想,对毕业设计报告的基本内容进行了规范和要求。具体而言,毕业设计报告的内容主要包括项目选题、项目背景和调研分析、项目设计、项目总结四个部分,其中项目设计部分又包括了项目设计定位 、项目设计流程 、项目设计执行 、项目设计稽核 四个方面。给出毕业设计报告基本内容的具体规范,主要是为增加改革初期以毕业设计报告代毕业论文的可操作性,其规范只是提供参考,学生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相应调整和修改。

撰写与修改:学生根据前期毕业考察、毕业设计过程中积累的资料和编写的提纲,撰写毕业设计报告,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修改。在写作过程中,建立以教师为指导、学生为核心的教学关系。教师充分发挥启发引导的作用, 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来完成, 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独立完成课题与报告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答辩与考核:保留毕业论文答辩环节,学生根据毕业设计报告的内容进行项目介绍和具体展示,答辩委员会针对毕业设计报告内容提出问题,由学生现场回答。综合考虑毕业设计报告完成质量和水平、学生回答问题情况及现场表现情况,给出答辩环节分数。需要强调的是,学生答辩成绩并不是毕业设计报告的最终成绩,其成绩是需要由指导教师、小组成员、答辩委员会和专家评审共同组成的三级评分体系综合得出。

nlc202309030516

通过五年来的探索和努力,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毕业论文改革工作初步取得一定成效,在毕业设计报告的选题和内容、毕业生设计实践能力的提高及新型教学关系的建立方面都有显著成效。

(一)选题更具针对性,突出应用性,关注当代社会热点问题

在进行毕业论文改革前,按照原有要求,每名本科毕业生需完成一篇相关专业的学位论文写作,选题由学生自由选择,专业老师进行相应指导。对于学位论文的选题没有明确限制,学生在选题时有较大空间,但同时存在选题盲目的现象,许多学生的选题没有明确的指向性,研究课题纷繁庞杂,研究意义及价值不够明确。表1是毕业论文改革前,2003级品牌与企业形象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情况。

表1 2003级品牌与企业形象专业毕业论文选题一览表

学生姓名毕业论文选题

陈萍从“王老吉”谈品牌战略

董茜VI 断层--浅谈VI设计的分化现象

贾蒙耳中见色,眼里闻声——如何设计一本音乐书籍

李娜娜浅析吉祥符号在企业标识设计中的应用

李文晶论色彩在设计中的作用

李向鹏百泉柴胡口服液品牌形象推广之我见

李欣鑫谈体验经济驱使下的产品设计

刘慧浅议图形创意与信息传达设计

刘佳佳论商业插画与消费意识的相互关系

刘妮浅谈视觉传达设计的本土化特征

孟旭让意念贯穿设计

潘光辉品牌延伸与标识翻新

潘庆斌绘画和平面设计的关系

邵长磊从POP广告看促销设计中颜色的运用

肖荣斌包装设计的现在与未来

杨克娥浅谈商品包装装潢中的无装饰设计

潘煜如何把握品牌设计中的形象策划问题

王朝龙浅谈企业形象策划在企业中的优势体现

司祥运广告设计中的本土化诉求

钟形磊论企业的网络形象设计

苏琳标志三维性设计的思考

孙运翔浅谈品牌建设中的形象创新

曹亚楠插画在印刷设计中的应用

常青试论字体设计与企业品牌延伸

肖卫华品牌与人的关系之我见

徐醒图形设计中的性别符号

闫璐浅谈食品包装中的色彩设计与应用

杨代明论品牌形象的再设计

李艳娜主题海报设计的图形意味

尤添一电视广告发展带来的思考

张璐论指示系统的便利化设计

赵阿磊儿童玩具中色彩的设计与运营

秦丽梅论标志设计对企业发展的作用

杨鹏由QQ表情开发谈用户中心设计

周策浅谈PUMA形象广告设计

汤甲佳单线体设计策略之我见

王瑞君纳西族刻划符号文字对现代标志设计的启示

从选题性质来看,全班37名学生只有6人选题为侧重设计应用的研究,其余均偏理论研究,甚至有一部分为纯理论研究。对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本科生而言,其本科阶段的学习主要侧重视觉传达设计实践,纯理论性研究对他们而言是有一定难度的。这一现实情况导致部分纯理论研究性的论文深入程度不够,只能停留于“浅析”、“浅谈”阶段。从选题来看较为分散,内容涉及了品牌推广策略、产品包装、产品广告、标志设计、图形创意等多个方面。经过改革后,毕业设计报告选题变得较为明确,专业特色突出,更强调应用性,关注当代社会现实。表2列出了2008级品牌与企业形象班毕业设计报告的选题,从中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一些改革前后的变化。从选题性质来看,毕业设计报告的选题多转向应用研究,并且结合本专业特点,以品牌形象设计及推广方面的选题居多。同时,从选题表上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从设计角度对社会热点问题,诸如“低碳减排”、“空巢老人”、“传统元素的当代发展”等问题的关注。在符合专业特点、切合社会热点的基础上,学生利用大学四年所学创意、设计、制作、完成一整套方案,将自己所学与社会所需结合起来,通过自己的设计方案表达对社会现实问题的看法和观点,具有很好的实践意义和现实意义。

表2 2008级品牌与企业形象班毕业设计报告选题一览表

学生姓名毕业设计报告选题

吴倩倩“减碳日记”品牌设计及推广

王程鑫信息图表的设计与应用——汽车尾气的调查与研究

齐晓文我们毕业了——从2012毕业展形象设计到“格物志”设计展示

刘瑞雪棘?——毛毡家居生活用品设计及推广

席晓旭“援”国际应急救援组织形象设计及推广

崔彩峰“50个改变世界的行动”图标设计及推广

刘思思与生工作室——微电影拍摄团队整体形象设计与推广

于晓信息图表的设计与应用——汽车尾气的调查与研究

王帆传统民间工艺与视觉传达设计——“乐呵”品牌形象设计及推广

王天慈城市与人文之情感回归?——“城·人”文化探究及个性设计

宫昭绿色生活的开端——“格林街”环保个性单品设计及推广

柴婷以 为 是 字——并 非 自 以 为 是

魏涛绘本创作《旅》

闫鑫关注空巢老人?——作品“巢”的公益宣传与推广设计

田庆菊“LOOK”水晶滴胶立体创作?

郑媛媛乐活“轻与慢”品牌设计与理念推广

袁小童寻找一种接近自由的方式——微电影《涩》及其品牌设计推广

王晓青子女归巢之情感回归?——“巢”公益宣传及推广

刘亚辉分析山寨文化的影响以及人们对于山寨文化的态度

nlc202309030516

郭彬“十二生肖道教护符 再设计”

张志敏我们毕业了---从2012年毕业展形象设计到“格物志”设计展览

魏 玮棘—毛毡家居生活用品设计及推广

刘袁媛城市与人文之情感回归?——“城·人”文化探究及个性设计

尹美美以 为 是 字——现代汉字再设计

程宇乐活“轻与慢”家居品牌研究与开发

李甜“减碳日记”品牌设计及推广

李志国动静结合的独特体验——“济北郡”屏风设计及推广

(二)以毕业设计进程表形式,综合锻炼和提高学生设计实践能力

改革后的毕业设计报告与毕业设计实践紧密结合,并以毕业设计进程表的形式强化学生对设计过程的记录和整理,在毕业设计进程表中详细地记录了毕业设计各阶段的工作任务安排及完成进度、指导教师及学生讨论小组对下阶段工作的指导建议以及设计过程中设计者的设计心得。毕业设计进程表既是合理安排整个毕业设计、毕业设计报告各阶段任务的工作安排表,又是督促设计者完成各个环节的时间推进表,对整个毕业设计、毕业设计报告的最终完成提供有效保证。

对大四学生而言,毕业设计是他们步入社会,走向设计工作岗位前在学校学习的最后一课。填写和修改毕业设计进程表、完成毕业设计报告的过程,实质上是对学生统筹、协调设计各环节,合理安排工作进度,推动整个方案如期、有序开展的设计实践能力、设计执行能力的综合提高和锻炼。大学阶段的专业学习以课程形式被人为划分为不同阶段,学生分别学习了本专业所需要的基本专业技能和知识,但是往往缺乏整体运作和协调的能力。毕业设计报告正是对他们大学所学知识的一次系统整合,从设计方案的选题创意到制作草图,从确定设计方案到做成实物进行展示,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毕业生亲自完成。对毕业生而言,毕业设计及毕业设计报告的完成是对大学所学专业知识的系统整合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的考验,有利于综合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

(三)建立起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教学关系

在毕业设计报告的实施过程中,学生是实践的主体,由他们自己统筹和安排整个毕业设计工作中的各环节。通过毕业设计报告的实施,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的水平,锻炼了学生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创新意识。毕业设计报告这一新型模式,进一步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性,为学生今后从事设计、创作和研究工作打下良好基础。在指导学生毕业设计报告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保持密切联系,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关心他们的成长,关注学生的创作进程,指导和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真正建立起“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教学关系。

三、毕业论文改革后配套评价模式的重建

评价模式问题是毕业论文改革工作中不可回避的问题。改革前,学生评价主要由答辩委员会给出,答辩成绩即是最终成绩,这一评价方式主要基于结果性评价,不能全面体现学生完成整个项目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如继续采取此种评价方式,则无法突显毕业设计报告的优势和特点。因此,配合毕业设计报告的推行,我们尝试性提出新的评价模式,这一新型评价模式综合了结果评价与形成性评价、指标评价与人文评价,较原有评价方式更为灵活、全面、客观、合理。概括地说,这一新型评价模式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注重形成性评价,将结果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统一

在评价方法上坚持形成性评价和结果评价的统一。形成性评价主要包括学生自评、小组互评以及指导教师的阶段性评价,结果评价主要是评审专家和答辩环节的评价。形成性评价主要是对过程中学生表现情况的多角度评价,评价主体不仅包括教师,还包括学生。通过学生自评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研究方向和项目进度,不断校准自己行为与目标之间的差距,增强主体意识,提高自觉性和参与的积极性。小组同学互评及指导教师的阶段评价,能够引起学生反思, 使学生更能客观、公正、全面地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起到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不断促进、共同提高的作用。

(二)加入人文评价模式,将量化指标评价和人文评价相结合

在过去的评价方法中,我们过多地依赖量化指标评价,但实际教学过程中,在使学生巩固专业理论与技能,获得解决相关问题方法的同时,通过市场调研、信息资料分析、交流讨论,学生也逐渐认识到自己的能力特点,对人际交往、设计沟通、设计表达有了切身体会,对自然、社会有了一定认识,直接影响了学生的价值观与人生观,有助于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因此,对学生的评价不仅需要量化指标,还应有反映在设计创作过程中学生变化与成长情况的人文描述性评价,注重教育和教养的统一。

(三)构建由学生、指导教师、评审专家、答辩委员会构成的综合评价体系

这种由学生、指导教师、评审专家和答辩委员会构成的综合评价体系, 体现了过程评价和目标评价相统一的原则,与传统的单一评价方式相比,能够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实践成果,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研究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助于学生在实践动手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和认知情感等方面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四、毕业论文改革工作的不足与反思

通过五年来的持续改革,我们实际地感受到了改革所带来的效果,较为突出的是学生毕业设计作品及毕业设计报告质量整体提高很大,优秀作品越来越多,学生作品被社会相关部门、公司采用的情况也越来越多。取得初步成果的同时,也有一些问题是值得我们反思和在下一步工作中需继续探索以求解决的。

首先,以毕业设计报告代替毕业论文,获得大部分学生的支持,一部分原因是学生可以不用东拼西凑写长篇大论的空洞文章,实行改革的目的也正是避免这种情况。从实施的效果看,多数同学完成得较好,但也有小部分同学的毕业设计报告出现理论性降低问题,将毕业设计报告写成了单纯的流水记录或设计说明书,不能够很好地达到毕业设计报告的预期目的。若严格按照毕业设计报告的要求来做,最终结果应当是既有设计实践又有理论深度的一份专业报告,如果毕业设计报告质量不能保证,改革的效果必然受到影响。因此,在下一步的改革工作中,如何进一步提高毕业设计报告的质量,或者继续探索出更好的改革形式是需要努力解决的问题。

其次,新型评价模式的建立还处于尝试和磨合阶段。目前,在具体操作时是按照一定比例分别打分,最后折合成总成绩,具体而言,指导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包括自评和互评)占总成绩的50%,评审专家评价占20%,答辩委员会评价占30%。就实际操作情况来看,方案基本可行,问题主要集中于更为细化的评价标准没有完全制定出来,比如素材积累阶段,以什么形式、什么标准考核学生,怎样为优秀、怎样是合格,应当有一个可供教师和学生参照的标准,实际打分时以此为参照,结合具体情况确定分数。

当前,我国设计艺术事业正处于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应“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进教育教学评价”。视觉传达设计教育也应当积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将培养社会需要人才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以上针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改革工作是为一点探索,改革工作中还有诸多后续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

明娜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设计艺术发展历史及设计教育。

上一篇:茶叶加工可研报告下一篇:嘉年华篮球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