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2024-10-31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精选8篇)

1.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篇一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政权分立”中的一个代表课,通过学习该课,使学生认识到和平发展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的发展脉络。该课重点是三国鼎立的形成和两大战役,难点是对战争胜负因素的分析。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的学习对象是初一学生。由于特殊的年龄阶段,学生显著的心理特征表现为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呈现出单一和片面的特点;知识方面,一方面学生已经了解了东汉中后期地方割据势力初步形成的内容,对学生理解东汉末年黄巾大起义导致的割据分裂局面有一定帮助;同时学生对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有着不同程度的了解,学习兴趣会很高。

所以在这节课里,通过观看录像、学生表演、动画演示等教学手段创设历史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由于学生在小学学习中没有接触过历史,但大都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或拼音读物《三国演义》,对三国中的人物及主要故事情节都很熟悉,很容易进入历史情境;同时在小学语文课中学过《赤壁之战》一课,对赤壁之战的有关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和评价,所以学生对这一课会有浓厚的兴趣,但容易把文学作品当成为真实的历史,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了解文学作品和真实的历史之间的区别.设计理念

在教学中,我们所要做的是如何贯彻《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如何对知识进行科学、合理的重组,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所得经验,实现开放性教学。教学目标

1、识记与理解

记住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和战争的结果;知道魏蜀吴三国的建立者、建立时间、国号和都城。

理解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特点及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和影响,诸葛亮的外交政策。

2、能力与方法

通过对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历史作用。通过对曹操等历史人物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重点和难点 重点:

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难点: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H的主要原因、影响及三国的关系。教学过程:

一、创设音影教学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头曲, 把学生带入情境,而后提问:这是哪个电视剧的片头曲呢? 学生响亮齐答:《三国演义》继续设疑: 同学们看过《三国演义》吗?你能说出生活在三国时期有影响的人物吗? 设计悬念!引发学生兴趣。

二、探究新课:

【从官渡之战到赤壁之战】(一)官渡之战

1、背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 幻灯显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

教师简要介绍当时的军阀混战局面,让学生找到当时在北方有哪些主要的军阀(曹操、袁绍)。

2、官渡之战

(1)课件显示《官渡之战形势图》,让学生阅读课本说一说官渡之战的经过。完成官渡之战的表格。

(2)课本剧表演,官渡之战历史剧

人物:袁绍、袁绍的一个谋士、许攸、曹操。旁白。旁白:两军交战,相持不下,袁绍的一个谋士劝袁绍说:

谋士:“袁将军,乌巢乃屯粮重地,不可不用心提防。我劝将军派一支部队驻扎在屯粮处外侧,以防曹军偷袭。”

旁白:袁绍傲慢地说:

袁绍:“我筹策已定,你休操心!”

旁白:这时,另一谋士许攸拿着搜获来的曹操催粮书信,径直来见袁绍说: 许攸:“袁将军,曹操主力屯兵官渡,与我相持已久,后方必定空虚。现在,若分一军,星夜偷袭许昌,不但可把许昌连根拔起,而且还可生擒曹操。如今,曹操粮草已尽,正可乘此机会,两路击之。”

袁绍说:“曹操诡计极多,此书乃诱敌之计也。” 旁白:许攸气愤地出来,恨恨地说

许攸:“忠言逆耳,竖子不足与谋!”

旁白:许攸见袁绍骄傲轻敌,注定失败,就去投奔曹操。曹操听说许攸来了,高兴得连鞋都来不及穿,就光着脚跑出来迎接,还拍着手笑道

曹操:“您远道而来,我的大事一定可以成功了。请先生教我破绍良策。” 许攸说:“攸有一策,不过三日,使袁绍百万之众,不战自破。”

曹操高兴地说:“愿闻良策。”

许攸说:“袁绍军粮辎重,尽积在乌巢。公可选精兵诈称袁将蒋奇领兵到彼护粮,乘机烧其粮草辎重,则绍军不出三日,将不战自乱。”

旁白:曹操大喜。随后,曹操率5000骑兵,袭击袁军屯粮处乌巢,火烧全部粮草,袁军军心动摇,曹操趁势进攻,大败袁军。

(3)让学生探讨官渡之战曹操获胜的原因。

曹操在基本统一北方后,并没有满足,他还要统一全国,在他著名的《龟虽寿》中就这样说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为实现统一全国的目标,他举兵南下。(二)、赤壁之战

1、孙权、刘备势力的扩张

课件显示《官渡之战后的形势图》,让学生找出南方主要的割据军阀。教师讲解:孙权割据江东,统治比较稳固;刘备当时依附于荆州的刘表,但后来他在诸葛亮的辅佐下势力逐渐强大起来。

显示《三顾茅庐》,让学生看图说话,讲述三顾茅庐的故事。

三顾茅庐的故事

官渡大战后,曹操打败了刘备。刘备只得投靠刘表。

曹操为得到刘备的谋士徐庶,就慌称徐庶的母亲病了,让徐庶立刻去许都。徐庶临走时告诉刘备,隆中有个奇才叫诸葛亮,如果能得到他的帮助,就可以得到天下了。

第二天,刘备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去拜访诸葛亮。谁知诸葛亮刚好出游去了,书童也说不准什么时候回来。刘备只好回去了。

过了几天,刘备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雪又来到诸葛亮的家。刘备看见一个青年正在读书,急忙过去行礼。可那个青年是诸葛亮的弟弟。他告诉刘备,哥哥被朋友邀走了。刘备非常失望,只好留下一封信,说渴望得到诸葛亮的帮助,平定天下。

转眼过了新年,刘备选了个好日子,有一次来到隆中。这次,诸葛亮正好在睡觉。刘备让关羽、张飞在门外等候,自己在台阶下静静地站着。过了很长时间,诸葛亮才醒来,刘备向他请教平定天下的办法。

诸葛亮给刘备分析了天下的形势,说:“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拿下西川成大业,和曹、孙成三足鼎立之势。”刘备一听,非常佩服,请求他相助。诸葛亮答应了。那年诸葛亮才27岁。

2、赤壁之战

刘备接受了这位年仅27岁的诸葛亮为他设计的战略思想——占据荆州、益州,联吴抗曹。208年,孙刘联军在长江边的赤壁与曹操对垒,这就是著名的赤壁之战。

显示 《赤壁之战形势图》,完成赤壁之战的表格。

“分析讨论: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而赤壁之战曹操又以多败于少。你认为原因何在呢?”

学生归纳:曹操骄傲轻敌,麻痹大意。曹操的士兵是北方人,他们不习惯水战。他的士兵到了南方后,不服水土,得了传染病。——(显示学生归纳的原因)在这一战中居于优势的曹操失败的最主要的原因是骄傲。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仅隔八年,而曹操却一胜一败,这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骄兵必败)我们在学习上也要吸取这个教训。不能以为某一次取得好成绩就洋洋得意。赤壁之战后,曹败归北方,不敢南下。孙刘也没有北上,三方相对稳定下来,并分别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并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三国鼎立】

显示《三国鼎立的示意图》并对照图讲解魏、蜀、吴的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之后由学生完成表格。

教师强调:魏、蜀、吴三个政权就象一个鼎的三个足分布在中国大地上,三国鼎立的意图就是三个政权三分天下,并使这种局面相对的稳定下来。相对东汉末年混乱的军阀割据局面,它的形成是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自学三国经济的发展。

评价历史人物:曹操。

课件显示曹操像并提问:“如何评价曹操?” 我们先说曹操。说起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戏曲舞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依你之见呢?

A:曹操能谋善断,很有眼光。B:“治世之英雄,乱世之奸贼” C: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D:曹操戎马一生,兼并群雄,统一北方,发展生产,功劳不可低估。教师肯定学生们的评价,曹操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曹操戎马一生,兼并群雄,统一北方,发展生产,功劳不可低估。

但是我们应该怎样正确的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呢?

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三、内容小结。

四、闯关练习。

五、课外实践活动:

1、游览三国名胜古迹──隆中、赤壁,寻觅历史足迹,开发三国历史文化。

2、举办三国历史故事会。

2.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篇二

笔者在执教《三国鼎立》这课时,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放手、放权, 把课堂还给学生, 创设了一个可探究的活动, 让学生去寻访身边的历史, 了解身边的历史文化。其间, 笔者引导学生纵向延伸、横向拓展, 加强了历史与现实的链接。在师生双向式探究中, 起承转合、思研议结, 渗透了情感体验, 凸显了人文, 精神有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

在学习了《三国鼎立》中赤壁之战一目后, 给学生展示“彝陵之战形势示意图”, 并让全班同学自由分成四组, 各组探讨一个问题 (学生课前已准备) :一组:探访宜昌存在哪些三国遗迹或遗址。二组:宜昌地区留下了哪些脍炙人口的三国故事。三组:宜都范围内哪些文化、生活与三国有关。四组:收集我们熟悉的三国名人的名篇佳句。)

师:下面我们就来寻访一下我们身边的历史, 畅谈“我们身边的三国文化”。

生 (一组) :我们宜昌有獍亭古战场、当阳长坂坡。

师:这些地方大家都去过吗? (相机出示照片) 那里可有值得领略的风彩哟!我们宜昌还有关陵庙、关公文化园等等。那么第二组呢?

生 (二组甲) :我们都看过《三国演义》, 三国时我们宜昌有很多故事, 比如赵子龙救阿斗啊、火烧连营啊。

生 (二组乙) :刘备的糜夫人为让赵子龙无后顾之忧, 一心救出阿斗, 自己跳枯井自杀了;还有张飞断后横刀大战长坂坡。

师: (归纳) 同学们知道的真多, 彝陵之战火烧连营七百里、赵子龙长坂坡救主、张飞喝断桥梁水倒流、关羽走麦城显圣等这些、经典故事一直流传至今。请第三组:

生 (三组) :我们宜都的陆逊广场、陆逊宾馆、陆逊洲酒厂都与“三国”有关。

师:谁知道“陆城”的来历呢?

生:我知道宜都的来历, 好像是刘备说适宜在这儿建都, 所以叫“宜都”的。

师: (惊喜) 哦!是嘛!我真的还不知道呢。我只知道原先叫“牦江郡”, 是后来刘备将其改为“宜都郡”的, 原来是这样啊, 老师今天收获也不小啊!“陆城”的来历呢?它是吴蜀猇亭之战中, 陆逊认为最适合在此筑城拒蜀, 因而就把这个郡的都城叫“陆城”了。

生:点头。

师:下面该第四组的同学展示了。

生 (四组) :“三国”人物的佳作, 我们也学了几篇, 比如曹操的《观沧海》、《龟虽寿》、曹植的《七步诗》。《观沧海》中留下了“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的千古名句, 《七步诗》中的“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也是很有名的。

师:我们以后还要学习诸葛亮的《隆中对》和《出师表》, 那也是千古名篇, 世代流传的。

“海阔凭鱼跃, 天高任鸟飞”。从这则片断里, 笔者进一步明确教师应该把自己定位于一个“引路人”“导演”的身份, 成为“学习共同体”中的一员, “以学生为本”, 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建立一个开放的支持的宽容的课堂空间。

1 主导代替包办, 拓建发展空间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是第一性的。学决定教, 教是为了更好的学, 只有让学生自主表现和发展的空间和时间得到根本的保证, 才能让他们有机会主动的去探讨问题、内化知识、形成迁移、转化成能力并促使学生可持续发展。但往往我们为了把一课时的内容授完, 把时间压缩的太紧, 学生没有充裕的时间和宽松的环境来思索问题, 这样教师在在课堂上就只有讲授包办了。久而久之, 学生就只是教师的复印机、录音机了。其间学生也许会有许多独特的见解和奇妙的思维就会被掩埋, 他们不可估量的潜能和无限的创造力也会被扼杀。

首先, 我们要创造一个和谐、民主、开放的课堂氛围。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去参与小组合作探究, 博采众长、集思广益, 就可最大限度的提取学生记忆里储存的知识信息, 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里教师要做好“导演”的工作, 组织课堂教学时, 力求起到启发、示范和导向作用。虽然不能代替学生去思维、探究, 但在学生思维出现了障碍或停滞时, 教师可以适时点拔疏通, 使学生思维畅通敏捷。这则片断里, 我们不仅给了学生这样一个自我展现和探究的机会, 而当学生对三国里的故事只知皮毛时, 教师也和学生一起进行了归纳;当学生不明白“陆城”的来历时, 教师也加以了提示点拔。如果这里放任学生完全自己驾驭的话, 则很有可能浅尝辄止, 没有深度、广度和相应份量了。尤其是这里学生对“宜都”来历的说明更让我震撼和高兴, 真是“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

其次, 我们给学生探讨的时间也要充裕。虽然一节课就45分钟, 只要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弄清一个有价值的问题, 这何尝不是一种收获呢?但鉴于学生的知知水平、教学目标的实现和追求最高的教学效率, 教师要高屋建瓴, 善于调控。若要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谈论好一个问题, 可能一辈子的时间也不够, 所以要适时的把撒开的网收回来, 不能毫无限制的“追根求源”。这则片断我们用了20分钟, 学生兴趣盎然、游刃有余, 既充分的顾及了此处的延绅拓展, 也不耽误其它的学习环节。

2 情趣代替理性, 构建发展策略

中学历史教学不再要求学生掌握一些繁杂的历史概念和生涩的历史规律, 也不再特别重视对线索、背景、意义的分析和历史阶段的划分, 而极为重视人和社会本身的发展。教材中增设了不少诱发思维冲突的资料卡片、插图、“动脑筋”、“活动探究”, 这就给学生提供了不少开启思维的载体。赵亚夫先生曾说过“历史教育最重要的是精神养化和智慧育化”, 因而课堂上就该用有情趣的教学策略来取代理性的空洞的说教。那么如何让历史课更有生动性、趣味性就成了我们教学探讨的一大课题。

通过教学实践的尝试, 大凡老师单单讲授一些理论知识, 总是提不起学生的兴趣, 哪怕你伶牙俐齿、口若悬河, 学生也是神情黯然。要让学生感觉有情趣能主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我们就得多花一点工夫。其方式异彩纷呈:如创设情境 (音乐渲染引入情境、扮演角色体会情境、语言描绘话说情境、直观演示模拟情境、运用图画再现情境、生活显示营造情境) 、开展活动 (擂台赛、辩论赛、演讲赛、社会调查、寻访历史、写小论文) 等, 再辅之与教学媒体, 效果则更佳。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就会有一股强大的内驱力开启学生智力。正所谓“书山有路‘趣’为径, 学海无涯‘乐’作舟”。学生有“趣”了, 再来以趣激情, 让他们在趣味中感悟生活、体验人生, 科学的世界观、人生价值观的形成就会“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了。

这则片断中笔者安排学生讨论寻访身边的历史, 一来合作学习使学生更轻松愉悦, 二来身边的历史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来用照片和媒体辅助教学, 学生更有身临其境之感。在家乡的一些人文景观的漫游中, 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也会油然而生, 这种情感渗透是无法灌输进去的。而对名篇佳作的赏析中也多了几分情调, 在它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熏陶中, 学生的情操也会不断升华, 从而以知促情, 建构学生完善的人格品质。

3 体验代替识记, 搭建发展舞台

历史教育的归宿在于以史为鉴、经世致用。它紧密关切“人”的生存、生活、发展乃至创造, 竭力张扬人文精神和科学理念, 让历史真正体现其作为“全世界的思维活动”的实践价值。因而现代的历史教学倡导一种不与现实割裂、不与大众割裂的“活生生”的历史教育。为了达到这一目的, 识记够吗?死记硬背行吗?那是应试的产物, 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但“历史教育可以不需要应试, 却不能没有人文文化”。为此, 过去与现实的结合、传承与创新的衔接在教学中要突显出来, 它是靠学生的体验、感悟来完成的。因而, 教学中我们要少些死记硬背, 多让学生在可能的条件下来感受、体验历史。

我们常说, “读史使人明智”。在这个问题上, 教师要找好切入点, 历史既然是过去的事, 就不能像物理、化学等一样通过实验的方式来重现, 也没有数学、地理那么多的直观教具来展示。我们是联系当今的社会问题、政治热点;是紧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亲身感受;还是寻找历史延续的遗迹、科技文化发展的轨迹, 亦或是给学生提供历史资料图片或者选择其他的切合点, 总之, 找到一个有现实价值的合适的话题来探寻, 求索, 就能让学生感知历史。在这个片断中, 我就是让学生充分的挖掘本地的教学资源来了解我们身边的历史, 这既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关, 又与学生的亲身体验联系。探访我们身边的三国文化和熟悉的名篇佳作, 学生根据“库存”的知识和手头资料提取、查找就能获得满意的答案。它促成了各学科知识的整合又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还了解到了历史对本地区文化生活的影响, 学生观察生活、思考问题的能力也得以培养和提升。

3.《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篇三

(一)基础知识目标

官渡之战和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魏、蜀、吴三国在发展经济方面施行的具体政策和措施。

(二)能力培养目标

①在教师的指导下,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等,提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②指导学生正确分析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提高学生辩证看问题的能力。

③正确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三)思想教育目标

①三国鼎立的局面尽管只延续了几十年,但从这一段时期中我们不难看出,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统一与融合。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珍惜和平、稳定的大好局势。

②曹操和诸葛亮是我国古代两位杰出的政治家。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

③公元230年,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通过这一史实可以看出,台湾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重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3.解决方法:采用问题研讨式教学法。(教师针对教材内容设计一些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和指导学生带问题阅读教材、课件,然后展开分组讨论。学生之间群策群力、取长补短,通过合作学习,共同解决重点、难点问题,使学生主动感知历史知识,通过分析,理解得出结论,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上起到组织、引导、点拔的作用。 )

活动设计:

1课前调查周围人对曹操、诸葛亮的评价。

2.带问题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3.按教师引导展开讨论,积极思维。

4.观看多媒体课件。

5.以表演形式再现历史人物,对历史人物、事件进行总结。

6.做练习题,设计图表。

学情分析及解决办法:

1.根据初一学生的特点,在学习本课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在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上出现困难,但初一学生思维活跃,对新知识、新内容存在着很高的热情。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入手,通过课件、图片和片段,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在学生共同研究、讨论中,教师恰当点拨得出结论。

2.对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先由学生来回答,学生答不出来的,由教师帮助学生解决。通过对问题掌握、理解较快的学生发言,带动思维、理解较慢的学生,互相启发,互相补充,运用集体智慧,共同挖掘问题的内在本质,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教学过程:

一、激情进入:课前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片段和主题歌。

二、导入新课:刚才大家听到和看到的都与三国的历史有关,那三国又是怎样出现的呢?

(多媒体打出:①东汉末年黄巾大起义的作用?②你周围人对曹操、诸葛亮的评价?)

在黄巾起义的沉重打击下,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北方出现了许多军阀割据势力,其中以黄河流域的袁绍和曹操的实力最强。南方经过长期角逐,最后仅剩孙权、刘备两支势力,这种分裂割据局面是如何取代东汉政权的呢?历史上的曹操、诸葛亮又是怎样的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将会得到正确答案。

(打出本节课标题:“三国鼎立”。)

我国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时期是我国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

三、学习新课:

(多媒体课件展示:官渡之战形势图及曹操画像,附《龟虽寿》一诗。选派学生到前面介绍官渡之战前的曹操和袁绍。)

(一)官渡之战:

学生看书,注意官渡之战前后双方的变化。另派学生演示课件,在官渡之战形势图上介绍官渡之战的经过。

学生归纳:官渡之战的时间、地点、交战双方结果。[多媒体课件打出:时间:公元200年;地点: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交战双方:曹操VS袁绍;结果: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奠定统一北方基础。

从结果看,曹操打败袁绍,为什么能以少胜多呢?

(以小组讨论形式对曹操、袁绍进行对比分析,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袁绍:地广、兵多、粮足,出兵十万,但轻视曹操,为人傲慢,听不进部下的不同意见。

曹操:兵力只有三万,但他能谋善断,善于采纳部下的建议。

曹操在官渡之战获胜后,北方军阀中再没有曹操的对手。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此后,曹操陆续消灭了一些军事割据势力,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二)赤壁之战:

(多媒体课件展示:南方的刘备、孙权以及“赤壁之战” 形势图。 )

分析:为什么孙、刘要联合?为什么火攻?怎样大败曹军?

小组讨论,师生共同得出结论:曹军20万,力图统一,孙、刘处于劣势,不联合就会灭亡。因此,决定共同联合抗曹。

曹操:北方士兵大多不习惯水战,不服当地水土并且疾病流行,曹操本人又骄傲大意。孙刘联军分析曹军实情,依据双方实力和所处环境,曹军战船全部连在一起,采取火攻是最好的对策,结果曹操大败,仓皇逃回北方,不敢轻易南下。

[多媒体总结显示:时间:公元208年;地点:赤壁(今湖北嘉鱼东北);交战双方:曹操VS孙刘联军;结果:孙刘联军大败曹军;强调:赤壁的大火烧灭了曹操的统一大业,赤壁之战后,曹操再无力南下,从此奠定了曹操、刘备、孙权三足鼎立的政治局面。]

(多媒体课件展示:三国片段并在图片资料库中打出曹操和诸葛亮简介及图片。)

(曹操——鲁迅先生曾说:“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演义》,更会想起戏台上那位花脸的奸臣,但这不是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诸葛亮——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有敏锐的政治头脑,千百年来,广大人民视他为智慧的象征,他懂天文、明地理、通人情,知己知彼,料事如神,运筹帷幄之内,决胜千里之外,他的精神体现了民族的传统美德,他的才能也是民族智慧的集中反映。)魏

吴220年

221年

222年曹丕

刘备

孙权洛阳

成都

建业

魏、蜀、吴建国后,三国的统治者都比较注意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

三国的开国君主都堪称一世明君,他们苦心经营自己的国家,以谋自强,进而侵吞他国做个大一统的帝王。三国对当时中国的社会经济以及历史的发展影响深远。

(三)三国的社会经济及民族政策:

(学生看书讨论,总结出以下结论。)

魏国建立之前,曹操就重视农耕,大兴屯田,使流民生活安定下来,魏国建立后,统治者注意兴修水利,保护农桑。北方经济的恢复为重新统一全国奠定了物质基础。

蜀国丞相诸葛亮奖励农耕,减免赋税,蜀锦驰名各地。同时,蜀国还注意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加速西南的开发。

吴国特产青瓷,造船业发达。公元230年,孙权派卫温到夷洲,加强与台湾的联系,并与南洋[等地友好往来。

四、总结扩展:

(学生总结,教师补充。)

魏、蜀、吴三国建国后,都在努力发展经济,强盛国力,把农业放在首要位置上,这是他们的共同点,因而三国时期是分裂而又富有生机的时期。三国的局部统一和相对稳定,既有利于统一局面的重新出现,又有利于人民生活的改善和社会发展。纵观古今历史,发展经济,争取和平,渴望统一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统一永远是历史发展的主流。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必将成为历史发展规律的再次体现。

五、板书提纲:

第20课三国鼎立官渡之战200年 袁绍曹操

曹操大败袁绍赤壁之战208年 曹操孙刘

孙刘大败曹操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魏

220年

洛阳

曹丕蜀

221年

成都

刘备吴

222年

建业

孙权魏蜀吴经济的恢复和发展:1.曹魏重视农业。2.诸葛亮治蜀。3、孙吴开发江南。

六、巩固练习:

(多媒体课件打出练习题,两组抢答,男女生各为一组。)

(作者单位:大庆市第46中学)

4.19课三国鼎立 教学设计 篇四

● 教学设计思路

《三国演义》是同学们喜爱的四大名著之一,由于电视连续剧的出现,使得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大多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曹操、诸葛亮等事件和人物,多少都有一定的了解。因而,本课教学设计从大家耳熟能详的京剧脸谱导入,教学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采用学生阅读课本之后复述的教学形式,同时配以一些讨论题活跃课堂气氛,使得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掌握加以深化,很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

2.理解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曹操败于赤壁之战的原因、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3.通过本课学习,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讨论曹操在官渡之战以少胜多,而在赤壁之战以多败于少的原因,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2.区别文艺与史实,将文艺作品中的情节与历史事实对比,提高分辨历史真实性与文艺创作中的虚构、夸张等艺术性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人的评价,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的主要标准是看他们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2.通过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二)教学难点: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教学方法 系统讲解法、引导归纳法、故事穿插法等。● 教学媒体

(一)教具准备:投影仪、多媒体电脑。

(二)素材准备:图片、影视资料等。

● 课时安排1课时。

● 教学结构与过程(课堂导入)

图片导入法:(出示曹操的京剧脸谱)同学们,这幅脸谱是谁的呢?对,曹操。为什么他是白脸呢?千百年来,在历史学家的笔下,曹操虽是个“治世之能臣”,但也被斥为“乱世之奸雄”“旷世奸雄”,在各种小说和戏剧舞台上,他总是个白脸奸臣。历史上的曹操果真是这样的吗?等我们学完这一课后,就会对他有一个全面地了解。(讲授新课)(板书)第19课 三国鼎立

[教师引导]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前面讲过的东汉的历史。由于东汉后期出现了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黑暗的政治局面。导致了农民起义的爆发。在镇压农民起义过程中,掌握地方政权的豪强地主开始变成了割据一方的军阀。农民起义被镇压后,这些军阀之间长期争夺,出现了军阀混战的局面。下面请同学看课本第一段的内容,找一找当时在北方主要有哪几股势力?各自情况如何?

[学生回答]有占据河南一带的曹操和盘踞在河北的袁绍。袁绍占据河北一带,战乱较少,人口众多,粮食丰足,势力很大。曹操占据河南一带,招募流亡农民垦荒,组织兵士耕田,实力也在不断增强。袁绍想消灭曹操。

[教师讲解]曹操(155~220),汉魏之际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父曹嵩,是宦官中常侍曹腾的养子。曹自幼机警有智计,好游荡任侠。20岁时,举孝廉为郎,授洛阳北部尉,执法严厉,不避豪强。黄巾起义爆发后,参与镇压。后又聚兵对抗董卓。后诱降青州黄巾30万,选其精锐,编为“青州兵”,成为他后来统一北方的骨干力量。接着采纳荀彧“深根固本以制天下”的策略,巩固了兗州地盘。196年,曹操率军迎汉献帝到洛阳,得封建德将军、镇东将军,任司隶校尉,录尚书事,参与朝政。不久,迫献帝迁都于许(今河南许昌东),任大将军,封武平侯,总揽军政大权,自此建立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此后三年,运用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策略,相继击败张绣,擒杀吕布,困死袁术,赶走刘备,占据豫、兗、徐等州,为统一中原奠定了基础。

在曹操势力迅速发展之时,袁绍力量也更强大了。他本出身于“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的世家大族,“汝南袁氏”在士大夫中有极强的号召力,又在消灭宦官势力中出了大力。在军阀混战中,他利用自己的地位和势力,先后占有了青、冀、幽、并四州之地,成为当时最大的军阀。在汉运将终之际,他很想由自己统一中国,称帝天下,于是与曹操势力发生冲突。终于演变成一场大战——官渡之战。

(板书)

一、官渡之战 1.官渡之战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103-104页的关于官渡之战的小字描述,做到两点:掌握官渡之战的大致经过;初步分析官渡之战中曹胜袁败的原因。可以采取讨论的方式得出结论,之后找一名同学进行复述。

[学生讨论并复述]200年,袁绍率10万大军,进攻曹军,主力直逼曹军所在地官渡。曹军只有三四万人,双方交战互有胜负。后来,曹操采纳谋士的意见,袭击袁军屯粮处,火烧全部粮草。袁军军心动摇,曹军趁机进攻,大败袁军。袁绍带领数百骑兵逃回河北。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分析一下官渡之战中曹操胜利、袁绍失败的原因。[学生回答]略。

[教师讲解](出示官渡之战示意图,结合图讲解)建安五年(200年),袁绍统兵10万进屯黎阳(今河南浚县境)。与袁绍相比,曹操当时地狭、兵少、粮缺,但他善于用人,士气旺盛。战争开始后,曹操采取以逸待劳、后发制人的策略,在官渡设防。后以声东击西的战术,佯攻延津(今河南延津北),引诱敌主力往援,然后突袭白马,斩袁绍大将颜良,获得胜利。接着,又转战延津,诛文丑,《三国演义》里描写的关羽斩颜良,诛文丑指的就是这次战役。再败袁军后,袁绍连折两员大将,士气受到很大影响。但袁绍骄傲轻敌,仍然不把曹军放在眼里。这时谋士许攸提出了乘曹操后方空虚,直捣许都的建议。袁绍不听。同年八月将主力进至官渡,连营数十里,与曹军对峙。此时的曹军疲乏不堪,粮草不继,产生了想退兵的想法。曹操写信征求留守后方的荀彧的意见。荀彧星夜派人持信劝阻,分析形势,陈述坚持必胜的道理。曹操遂打了退兵的念头,坚定了与袁绍决战的信心。不日,许攸知袁绍必败,投奔曹操并献上密计。曹操遂以五千精兵夜袭袁军的屯粮之处乌巢(官渡附近,今河南中牟),烧毁袁军粮食,辎重万余车,使袁军丧失了斗志。接着曹操乘势,大破袁绍于官渡,歼袁军7万多人,袁绍仅以800骑逃回河北。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官渡之战。可见,官渡之战中曹操打败袁绍是必然的结局。曹操内部稳定,将士用命,尤其曹操善于用人,能及时采纳谋士的意见,并善于抓住战机等。而袁绍呢,正如官渡之战前荀彧等人分析的那样:政治腐败、用人不当、治军不严、性格外宽内忌、遇事犹柔寡断等决定了他必然失败。

除此之外,从政治上看,曹操比袁绍得人心,“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优势是袁绍所不能比的。同学们一定要注意,大凡大的战争或战役,它打的不仅是军事装备、军事技术,更重要的是比综合实力。打的是政治,打的是经济实力,打的是人心,还有军事谋略等。官渡之战中,袁绍的优势只体现在人多粮多,其他都不可与曹操相比。所以曹胜袁败也在情理之中。特别要注意的是曹操为迎接许攸连鞋都来不及穿就跑出来迎接他,仅凭这一点,袁绍就不可能胜利。

[教师过渡]我们现在一起来看一下官渡之战后北方的情况:官渡之战后,曹操消灭袁绍的残余力量,又陆续消灭了一些军阀,基本统一了北方。曹操在官渡之战后又消灭了袁绍的哪些残余?其他军阀具体指谁?曹操是如何统一北方的等等,这些内容,我将作简单介绍。

(板书)2.曹操统一北方

[教师讲述]官渡之战第二年,袁绍忧愤而死。其子袁谭、袁尚、袁熙为争夺权位发生内讧。曹操乘势北伐,杀袁谭,败高干(袁绍外甥),吞并了冀、青、幽、并四州。袁尚、袁熙投奔辽西乌丸蹋顿单于。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远征乌丸三郡,在白狼山(今辽宁境内)大破乌丸军,斩蹋顿单于。袁尚又从乌丸逃至辽东,为公孙渊所杀。至此,曹操彻底消灭了袁氏势力,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教师过渡]接着,曹操想乘胜南下,统一全国。但是南下途中,在赤壁地区遭到孙刘联军的阻拦,双方在此展开了一场决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

(板书)

二、赤壁之战 1.孙、刘势力的壮大

[教师讲解]曹操统一北方后,长江中下游一带有两个军阀势力有所发展。一个是依附于荆州割据势力的刘备,请来有才能的诸葛亮辅助他;一个是割据江东的孙权,统治比较稳固。

孙权,字仲谋,今浙江富阳人。父孙坚在镇压黄巾起义中起兵,后投靠袁术,在进攻刘表中被射杀,其部众由子孙策统领。孙策在好友周瑜的帮助下,脱离袁术,占据了江东六郡,创立了江东基业。曹操为笼络孙策,以献帝名义封策为吴侯。当袁、曹在官渡决战时,孙策准备投袭许都,以迎献帝,成就大业,不慎遇刺身亡。由弟孙权继位。孙权继位时,内部不稳,人有离心。孙权通过笼络豪强,重用旧臣,招延俊秀,聘求名士等策略,整顿了内政,发展了经济,壮大了武力。在此基础上,消灭了江夏的黄祖势力,威震江南,西窥荆、益二州。

当孙权雄据江东之时,刘备也在苦心经营。刘备、字玄德,今河北涿县人,西汉中山靖王之后。年少家贫,曾经贩过鞋,织过蓆。后来,刘备得到了大商人张世平,苏双的资助,招募队伍镇压黄巾起义,后当过一些小官。官渡之战中,刘备脱离袁绍,投奔荆州牧刘表。刘表对他表面优礼有加,而心存疑忌,让他屯兵新野,后移樊城。刘备为了发展,竭力争取荆州豪强地主的支持,并多方寻求人才。建安十二年(207年),刘备在名士徐庶和司马徽的荐举下,曾三次亲往隆中,拜请诸葛亮出山相助。这就是被后人传为美谈的“三顾茅芦”。

[教师引导]谁为大家讲述一下“三顾茅庐”的故事? [学生讲述]在徐庶和司马徽的推荐下,刘备决定请诸葛亮出山。第一次,刘备和关羽、张飞到隆中请诸葛亮,书童告诉他们诸葛亮出去了。而且归期不定。第二次去请诸葛亮,不仅天气寒冷,为了表示尊敬,刘备一进隆中就下马徒步前往,但又扑空。不久,又三赴隆中,终于见到了诸葛亮。在刘备的苦苦相求下,诸葛亮决意出山辅刘。并且帮助刘备分析了当时的形势,使刘备心中豁然开朗。诸葛亮出山以后,刘备的处境逐渐好转。

[教师讲解]诸葛亮帮助刘备分析天下形势的一席话,即历史上有名的“隆中对”。是时,诸葛亮给刘备分析:“曹操地广人众”“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可急于与他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势力稳固,兼有长江天险,“可以为援而不可图”;只有先取荆、益二州为基地,安抚西南各族,内刷新政,外结孙权;等待时机,北进中原,则统一大业可成。刘备非常佩服,拜为军师。此后,刘备的势力迅速发展起来。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赤壁之战的具体过程。

(板书)2.赤壁之战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本上关于赤壁之战的描述。思考孙刘是怎样一步步联合起来的?(如果时间允许可播放电视剧片断)

[学生回答]曹军南下,人数众多,刘备感到抵挡不住,急忙南逃。诸葛亮建议联孙抗曹,刘备同意,派诸葛亮去见孙权,这是第一步。第二步,孙权部下主张降曹的很多,孙权也举棋不定,经诸葛亮、周瑜等人的说服,孙权同意了联合抗曹。双方组成了约五万人的孙刘联军,在长江沿岸和赤壁一带与曹军对峙。

[教师提问]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主要采用了什么战术打败曹操? [学生回答]火攻。

[教师引导]赤壁之战主要在长江上作战,在水上作战,用火攻怎样凑效?

[学生回答]曹操把所有小船用铁索连接起来,上面铺上木板。船被火烧着后,一时很难分开,因此损失很大。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想一想,赤壁之战是在冬天,冬天我国常刮西北风,而大战的晚上恰好刮东风是怎么回事?

[学生回答]略。

[教师分析]关于赤壁之战的大小、时间问题,现在还有争论。比如:《三国演义》上说诸葛亮祭东风的时间为十一月二十日;《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载赤壁之战为十二月;尹韵公《赤壁之战辩》一文认为曹操南征正值暑热季节;汪廷奎《谈<赤壁之战辩>一文中的几个论据》则认为《三国志·魏书·蒋济传》中“建安十三年,孙权率众围合肥,时大军征荆州,遇疾疫”之话,不能证明曹军疾疫发生在暑天或秋天的证据。胡峰主编《上下五千年》里也认为赤壁之战发生在隆冬时节,等等。因此,我们的态度应该是尽量找出各种资料,拿来分析,找出充分证据来论证自己的观点,现在抛开天意的说法,一般认为或是偶然刮东风,或是诸葛亮懂天象,预先知道那一天晚上会有东风刮起。其余都是不可信的。

其实,关于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应该有多个,而不是一个或两个。我们前面讲述,大的战争或战役,它打的是军力、人心、士气、经济、政治等,决不是一个因素就可以决定一场战争或战役的胜败的。拿赤壁之战来说,诸葛亮抵柴桑(今江九江)向孙权陈述联合破曹时,就帮助孙权分析了曹操的不利因素:曹军虽众不习水战;刘琮新降,军心不服;远离后方,补给困难;长途行军,士卒疲弊;胜兵压境,骄傲轻敌;水土不服,已染疾疫等。除此之外,曹还有一大弱点,即后方不稳,马超、韩遂尚在关西活动,曹操有后顾之忧。对孙刘一方来说,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决不是偶然的,孙刘不占天时,但占地利,尤其还占“人和”,还有就是战术正确。

[教师过渡]下面我们来学习赤壁之战的最大影响——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板书)

三、三国鼎立 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根据课本内容,简单概括赤壁之战后曹操、孙权、刘备的基本情况。

[学生概括]经过赤壁之战,曹操退守黄河流域一带,不敢再轻易南下。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乘机占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四川。

[教师引导]在曹、孙、刘之间形成了一种什么态势?

[教师分析]三方面的力量经过赤壁之战后,都有了新变化。曹操南下的势头受到遏制;孙权在江东的地位得到巩固;刘备有了新的地盘,站稳了脚根。三方达成了一种新的平衡,一种新的均势形成,这直接影响到了后期的政局。

[教师引导]请大家看教材上关于三国成立的过程,要求能复述出来。

[学生复述]220年,曹丕废献帝自立,国号魏,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教师强调]请大家看教材上的《三国鼎立形势图》,从中找出洛阳、建业、成都三地,并了解魏、蜀、吴三国的疆域大小。

[教师过渡]同学们,三国鼎立期间魏、蜀、吴三国为了打败对方,都特别重视发展生产,增加自己的实力。因此,三国时期,社会经济得到了很大发展,为后来的西晋统一奠定了基础。

(板书)2.三国经济的发展

[教师引导学生看书]这部分是教材上的小字部分,大家自己看书总结,培养自学能力,注意掌握下面三点:(1)魏国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北方的生产明显恢复和发展。(2)蜀国丝织业发达,蜀锦行销三国。(3)吴国的造船业发达,促进了海上交通的发展。其中,要特别注意230年,吴国发生了一件与今天台湾有关的事件,即孙权派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

[教师引导]想一想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作用。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并总结]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当时的历史条件决定的。曹操雄才大略,为实现全国统一作了长期的准备,但赤壁之战后,不得不退回北方,并由过去的积极进攻改为待机进取的战略。孙权和刘备也是一代豪杰,他们都想由自己来实现统一,但都力量不足。因此,才形成了三国分立的状态。这三个国家,为了保卫自己并企图实现统一,都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政治、经济政策,使社会经济文化得到一定发展。所以,三国的出现,比起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来说,是无秩序中的有秩序,是大混乱时期的暂时稳定,是符合广大人民群众要求安定的愿望的。三国分立是局部的统一,是最后走向全国统一的一个步骤,代表了统一的趋势,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

(板书)3.三国鼎立局面的结束

曹丕称帝以后,司马懿成了朝廷重臣。曹丕死后,他与曹魏宗室曹真受命辅佐魏明帝曹睿。这期间,他在平定辽东,抗拒蜀、吴的战争中逐渐掌握了军事大权,成为魏国最有权势的大臣。明帝死,他又与曹真的儿子曹爽共受遗诏,辅佐年仅8岁的小皇帝曹芳。曹爽见司马懿权势一天天增大,就设计夺了他的军权,老谋深算的司马懿见势不妙,托病不出,用假象欺骗曹爽。249年司马懿通过政变铲除曹爽集团,曹魏政权逐渐控制在司马氏手中。司马懿死后,他的儿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执政。公元265年,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逼迫魏帝“禅位”,自己称帝,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司马炎就是晋武帝。三国鼎立的局面结束。

(课堂总结)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封建割据势力混战的结果。官渡之战使曹操大败袁绍,从而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赤壁之战使三国鼎立的局面得以形成。这种局面直到280年西晋统一全国才结束。在三国鼎立的时期里,魏、蜀、吴的统治者为了发展自己的势力,都致力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由于全国处于分裂和战争状态,各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因此,各族人民都迫切要求实现全国的统一。同时,各国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北方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比较显著,物力和财力都比南方充足,所以后来全国的统一便由代魏而立的西晋来完成。● 课堂板书

第19课 三国鼎立

一、官渡之战

1.官渡之战2.曹操统一北方

二、赤壁之战

1.孙、刘势力的壮大2.赤壁之战 三、三国鼎立

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2.三国经济的发展3.三国鼎立局面的结束

第19课 三国鼎立

一、单项选择。

1.官渡之战前,盘踞在黄河以北地区的军阀是()A.曹操B.刘备C.袁绍D.孙权 2.官渡之战的交战双方是()

A.曹操和袁绍B.曹操和孙刘联军C.孙权和刘备D.袁绍和孙刘联军 3.赤壁之战和官渡之战的相同点是()①都发生在三国时期②都有孙权参加③都采用了火攻 ④都是以少胜多⑤都是军阀之间的斗争 A.①③⑤B.②③④C.①②④D.③④⑤ 4.220年建立魏国的是()A.孙权B.刘备C.曹操D.曹丕 5.三国时期的建业是今天的()A.洛阳B.南京C.成都D.武汉

6.“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这两句诗说的是()A.诸葛亮B.刘备C.曹操D.孙权 7.230年,派船队到达夷洲的是()A.蜀国B.吴国C.魏国D.西晋 8.下列人物属于三国时期的是()①孙权②曹操③刘备④曹丕⑤诸葛亮⑥袁绍 A.①②③⑥B.②④⑤⑥C.①③④⑤D.②③④⑥ 9.下列事件在历史上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①东汉结束②刘备称帝③赤壁之战④孙权割据江东 A.①②③④B.③②④①C.④③①②D.②④③① 10.西晋的都城是(). A.长安B.洛阳C.建康D.成都

二、问答题。

11.3世纪初,曹操统一了北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曹操统一北方的背景是什么?

(2)曹操统一北方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曹操是怎样统一北方的?

12.简述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四、填图。

13.在《三国鼎立形势图》中填出三国的名称和都城。

参考答案

1.C 2.A 3.D 4.D 5.B 6.A 7.B 8.C 9.C 10.B 11.(1)东汉末年,政局混乱,出现许多割据一方的军事集团,他们彼此长期混战。(2)①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了政治上的优势。②“唯才是举”,手下人才济济。③实行屯田,发展生产,粮食储备丰富。④精通兵法。

(3)①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打败袁绍。②此战后,曹操消灭袁绍的残余力量,统一了北方。

12.(1)背景:东汉末年,各地出现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他们彼此长期混战。(2)过程:①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打败袁绍后,又陆续消灭一些军阀,统一了北方。②208年,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中打败曹操,曹操退守经营北方,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占领荆州大部分地区,又进占益州。③220年,曹丕建魏。221年,刘备建汉。222年,孙权建吴。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5.三国鼎立教学案 篇五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并正确评价历史人物。3.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小组讨论战争胜败原因。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

2.通过对曹操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它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3、阅读《三国演义》,了解史实与《三国演义》描述的区别 【学情分析】

(一)我所执教的初一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他们在智力方面,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有较快发展,但认识能力还不高,仍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所以在这节课里,通过观看录像、学生表演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初一学生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为培养学生通过历史现象分析事物本质的能力提供了可能。【教材分析】

这节课是人教版7年级上册,有三个子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果明确,脉络清晰,易于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重点难点】

重点: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3分钟)

在没有上新课之前,让我们来共同欣赏一段歌曲,谁能用最快的速度知道这是哪部电视连续剧的主题曲?(音乐起:“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学生回答。

后提问:你知道《三国演义》指的是哪三国吗?(生回答:魏蜀吴)。众所周知,《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价值极高的文学作品,但既然是文学作品,自然会带着作者的个人观点和杜撰的部分,那么大家想不想知道真实的三国历史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真实的“三国”,学习第18课“三国鼎立”(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12分钟)

(一)首先请大家预习课文,读一遍课文后,试着独立完成下列学习任务(出示学习任务课件):

1、官渡之战的背景,时间、交战双方、简要经过、结果及其影响。

2、曹操为什么能够统一北方?

3、赤壁之战的背景,时间、交战双方、简要经过、结果及其影响。

4、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背景及三国的建立者、建立时间和都城。

5、你的疑问是?

(二)提示:自己完成学习任务后,请将你的答案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看是否有补充或删减。

三、成果展示,答疑解惑(18分钟)

1、通过大家的独立学习和小组交流,同学们一定会对本课有一个非常全面的了解,下面我们就来展示一下学习成果吧!(小组轮流推荐代表逐一回答问题。)

首先展示任务1,谁来?(教师板书)(如有回答不完整,鼓励学生补充完整)

任务2解决方法同上。

2、重点解决:学习任务3——赤壁之战

同学们总结的非常好,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据历史记载,曹操在统一北方后,曾写了一首诗——《龟虽寿》,诗中有这样四句(出示课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首诗大家已经学过了,谁来解释一下?(生答)

那时,曹操虽已不再年轻,却仍然“壮心不已”,那么他的“壮心”体现了他怎样的远大理想和抱负呢?(生回答:他要统一全国)。对,曹操已经统一了北方,还想乘势统一全国。但这时南方有两股势力可以和他相抗衡,分别是谁呢?(生回答:孙权和刘备)。对,大家说的没错,能够与曹操抗衡的就是这二位:一位是孙权,据江东已历三世,且手下有水陆两用之才的大将周瑜,一位是刘备,有足智多谋的军师诸葛亮辅佐,且手下有关羽、张飞等众多豪杰。

只是单从力量上对比,无论是孙权和刘备,谁都不能和曹操单独抗衡,如果你是孙刘其中一方的谋士,你会给你的主公提供怎样的破敌建议呢?(生回答:孙刘联合抗曹)。教师及时予以赏识点评。

为了抗击来势汹涌的曹操,孙刘联军与曹军在赤壁展开了一场生死决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经典战役——赤壁之战。

找生回答学习任务3:赤壁之战的背景,时间、交战双方、过程、结果及其影响。

除了课本给我们介绍的故事之外,同学们还知道那些关于孙刘联合抗曹的故事、成语和歇后语呀?(学生争先恐后的说,教师予以简单点评)。

同学们知道的真多呀,既然大家知道这么多,我们不妨在下节课不上新课,专门开一个“英雄故事会”,请大家下去以后,精心准备呦!

3、找生总结回答学习任务4:谁来回答任务4——三国鼎立的形成?(生答)。请大家打开P105“三国鼎立形势图”了解三国的大致方位,试着填写三国地理位置结构图(教师画三角图)。

4、三国鼎立后,三国各自都在注重发展经济,国力皆有所提高,值得特别说明的是:230年,孙权派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内地和台湾地区的联系,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

5、本课内容较多,信息量非常大,通过你的学习,你还有什么疑问?提出来我们共同来解决下。(鼓励学生间互相解答)

四、质量检测,整体提升(6分钟)

1、由学生来进行课堂小结。(谁来回顾一下,我们本节课都学了哪些你认为重点的内容)。

2、给大家3分钟时间记忆刚才学过的历史知识,然后我们搞一个测试,检查一下大家,看谁学的更扎实。(学生记忆知识)

3、好,我们下面开始检测大家的本课学习情况,(教师课件出示检测题)

五、历史回眸,情感升华(6分钟)

1、本课我们学习的两个战役都与曹操有关,而且这两场战役,曹操一胜一败,请同学们看一看课本上的动脑筋,想一想曹操为什么会失败?(小组讨论,总结答案,教师点评)

2、学完这一课,请同学们打开课本P106第2题,完成填表,并对比思考,如果将来三国之间发生战争,正常来讲,谁最有可能第一个被打败呢?请说明理由。(蜀国最先灭亡,因为蜀国综合力量最为薄弱),当然,历史不允许假设,事实是否真的象同学们预测的那样呢?请听下回分解。

板书设计:

第18课 三国鼎立

1、官渡之战──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2、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6.《三国鼎立》教学反思 篇六

对本课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和教学目标的确定比较准确。对教学内容的次序进行了调整,先整体感知“两次战役”和“三国鼎立”的基本史实,再分析“胜负”、“鼎立”的原因。做到知情意行的统一。

二、反思教学设计

1、引入:

以脑筋急转弯“世界上谁跑得最快?”为话题引出曹操,再用曹操诗歌《龟虽寿》中的名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抛出问题“曹操壮心是什么,实现了吗”带领学生穿越时空,导入新课。

2、新课教学:

第一环节“穿越时空,走进三国”用时15分钟,以我看我听的方式去经历、去讲述、去想象了解基本史实,包括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局面、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形成,解决“是什么”的问题。

第二环节“读史明鉴,问道三国”用时15分钟,学生以探究的方式,解决本课难点:两次著名战役失败、胜利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解决“为什么”的问题。

第三环节“赤壁怀古,评说三国”用时10分钟,将历史故事、历史人的评价、谚语等以游戏的方式,完成对知识的巩固,达到学科的整合,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3、新课结束,以课堂小结的方式结束新课,用时2分钟。小结采用归类法【①种局面②大战役③分天下④个人物⑤个时间】便于学生记忆。最后回到课前引入的问题“曹操统一全国的壮心最终未能实现”结束新课。

三、反思课堂效果

首先,以学生喜闻乐见的脑筋急转弯的形式引入新课,不但营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而且注重了学科知识综合。尤其是穿越时空前,老师问“今年是何年?”,“20xx年”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非常遗憾,穿越失败!”。当老师再次让问“今年是何年?”,学生回答:公元2时,老师恭喜学生穿越成功。随即点击,进入伴有图片和音乐的“三国鼎立”画面。在轻松愉悦的话语中,将学生带进历史情境。

其次,课堂呈现出一种开放性。在教师的引导中,学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将自己穿越时空的所见、所闻表达出来。比如有学生谈到:她先来到袁营里,听到了袁绍与许攸的对话,再来到曹营里听到了曹操与许攸的对话,并用自己的语言,将对话情景再现给大家。学生的参与面较广,特别注意对学困生的关注。当看到小孟同学简单的问题都无法回答上时,教者没有放弃,而是鼓励和帮助她,直到回答对后,才叫其他的同学,这样做虽是耽误了不少时间,但当看到小孟同学微笑坐下的时候,我觉得很值。再者,在第三环节中,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玩中学习,效果很好。

第三,采用探究合作的学习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能动作用,课堂上教师的作用是激趣、引导、纠错、激励,为学生的人生服务。教学中,注重对历史事实的了解,对历史人物客观的评价。注重学科知识的整合、和谐课堂氛围的营造。

7.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篇七

实际上,此书不过是作者所作电视讲座的讲稿而已,全书以人物为纲,在综论三国大势的基础上,作者精心择取了三国故事中流传深远的十三个历史人物形象,每一个人物构成相对独立的主题单元,每个单元又包含着几个精心设计的问题。这些问题竟然是稀松平常的,是戏曲文艺中屡见不鲜的,是人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即便是识不了几个字的老农,也能说出个有板有眼像模像样来。它们早已融入了人们的生活,渗入到整个民族的意识当中去了,以至于让人觉得,关于三国故事中的一切,原本就是如此,根本无需去作讨究的。大仁大义的刘皇叔,巨奸而雄的曹阿瞒,神机妙算的孔明,多才善妒的周郎,神勇的关老爷,俊武的赵子龙,老黄忠,莽张飞,全部的人物,都像京剧中刻画好了的红红白白的脸谱那样,定格在了人们的头脑中,也定格在了一个民族的宏大记忆之中。在某种程度上,它代表的是一个民族的性格,是非黑白,绝不混淆,崇德尚义,嫉恶如仇。它的背后,是无数老百姓的心声,他们的性情好恶,他们的动人之处,他们的生机和活力。令人欣喜的是,我们在进步,千百万人的努力,造就了经济社会的巨大发展和飞跃,而文化消费的市场,也已一步步转向这千百万人。近几年兴起的国学热,其中当然也包括三国热,我们不应仅仅将它看作是经济繁荣、国力强大所带来的结果,也不应仅仅看作是民族感情爆发、传统文化复兴的象征,而应将它视为价值观念的变化,真正的文化创新的开始。

或许,你并不认同我的看法,甚至还会反问,这跟本书又有何关系呢?一本书,它的内容必须充实、吸引人,然而这固然重要,可是其真正的意义,我认为还当在于它能否带给我们启示,带给我们价值观念上的改变,不是吗?就三国故事而言,千年流传下来的模式和范型依然存在和活跃,这必有其合理的原因。对此一概否定的人,是典型的文化上的自卑者。事实证明,这种看法早已不合时宜了,各种不同的观念、不同的观点、不同的艺术形式,它们适合不同的口味,都应该予以同等的尊重。在诸多不同的口味之中,有一种叫大众情趣,无论就文化传承而言,还是在文化消费市场上,谁又能不认为它们是最重要的呢?一台戏,一部电影,一本书,如果没有人去看,它还会有生命延续的可能吗?这也许正为自命清高的学者们所不屑,然而有价值的作品,不是为了甫一诞生即就陈列入馆,聪敏的人们知道,真正宏伟的事业,不是躲在书斋里独自完成的,它必然要与大众共同呼吸,它能够濡染千百万人,也有足够的襟怀和志趣膺受千百万人的濡染。国学热兴起之后,有很多人讥讽这一类著作是肤浅的,然而老百姓才不管这些呢,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无数前贤先哲的努力,于此发扬光大,何乐而不为呢?当然,站立的姿态不同,说的话也自然不同,我只是想,如果能求同存异,协调立场,尽可能地将不同的方面联系、融合起来,效果也许会更好一点。这实在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周思源先生的这本书不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吗?

我想说的是,这本书代表了以上我所要表达的看法。首先,它是国学热潮的成果之一,在现代化电子传媒中赢得了良好反响之后,又以纸质的形式出版。这一类文化产品,受到了大众的喜欢和追捧,是大众文化的产物,它们代表着新的文化发展、创新的潮流及方向。说起三国故事,其实原本就有两个相互重叠但又实有所异的系统:《三国志》和《三国演义》。尽管《三国志》叙事出色,被目为“良史”,而《三国演义》也号称“七分实事,三分虚构”,但这两个系统仍旧有着绝对的不同。简言之,它们一个是历史,一个则是历史小说。前者要求必须是实录,它企图最大程度地忠实于并努力再现当时社会的客观情状,而后者则允许虚构,它注重于塑造人物形象、表现思想情感,其思维形式是文学的、艺术的。二者到底有多大的差别,可谓不看不知道,看了吓一跳。不是专治三国史的,大概是很难想到自己平素所接触的、所谈论的、所认识的三国历史及人物,这一个个棱角分明无法磨灭的印象,原来离真正的历史如此之远!而令人惊叹的是,人们关于三国历史的认知,几乎绝大部分来自于小说而非历史。无论是小孩子们无比珍爱的小人书,还是宏大制作的影视作品,抑或令老年人如痴如醉的评书说唱,小说的影响几乎充满我们的生活,甚至伴随着我们一生的岁月。与《三国演义》的这种热闹非凡相比,《三国志》可以说是门庭冷落的,唯有专攻的学者们,大概才可以体味到个中的苦衷与无奈吧。原因也许是简单的,《三国志》是典正的史官的作品,研究它,也似乎只是史学家们的工作。而《三国演义》则显然不是这样,它原本就是普通老百姓智慧的结晶,是真正意义上的大众文化产品,它注定是要长盛不息千古流传的。我们这样讲,并不是厚此薄彼,二者所处的范畴不同,自然不可同日而语,我们也只是道出一个现实的境况而已。当然,历史小说毕竟还是由历史作品演化而来的,任何一个喜爱和关注三国故事的人,任何一个想切实了解三国历史的人,都绝不可能无视和绕过历史而直接代之以小说,这就需要具备全面而合适的视角。拿两个三国系统来对读,应当是一件极其有效而有趣的办法。这其实是读书的好方法,是标准的学术研究的方法,也是周先生此书一以贯之的手法,作者运用得出神入化,令人丝毫不觉有凝重滞涩之处。在对读中,问题出来了,意思也出来了,一幅幅生动有趣的历史图画,便活灵活现地展现于读者面前。它们果然是历史的真相吗?理应是,然而在我看来,作者并没有存心要去“纠正”什么,对读的双方完全是平等的,两个系统,各自有其存在的价值,乐趣就在于这个对读的过程中间,而这个过程,正需要更多的人与之相伴,发现之,领略之,甚至仅仅去体味之,亦已足矣!

其次,此书是兼顾了好多的方面的,甚至还可以说兼顾得天衣无缝。显然,它并不是一本学术著作,作者的定位很清楚,它是一本雅俗共赏大众皆宜的读物。当然,这丝毫无碍其论述的严密与周到,也丝毫无碍于其求真求新、释疑解惑的独特旨趣。正如该书封面所标示的:“百姓视点,学者眼光,作家文笔。”这个概括是相当精准的,而这三个方面,也是缺一不可的。总体而言,此书是面向大众的,作者从大家喜闻乐见、耳熟能详的故事中,推陈出新,溯本求真,在脍炙人口的同时,也使人获益匪浅。文字是平实的、流畅的,完全是谈话和做讲座的风格。在不同的人物之间,一环接着一环,娓娓叙来,令人感到亲切自在。然而绝没有人在读了这本书后,会认为它是简单和浅显的,也没有人会认为它过于严肃和沉重,恰恰相反的是,作者善于将这些不同的方面结合起来,雅与俗,趣与真,故事、知识、思想,都能很好地融化于叙述当中,甚至于普通的人之常情,都能在其间得到细微的照应,真不得不令人佩服其心思的缜密、逻辑的严明。在这种绝佳的融合之中,作者又以其创作经验,对《三国演义》的人物形象塑造作出了精当的剖析,皆可谓鞭辟入里独具慧眼,令人印象深刻。惟其如此,才赢得了广大的读者,使得人们对三国历史、人物及故事,直至对写作艺术的体会,更多了一层感知的角度和深度。

8.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篇八

对高三的同学们来说,毕业近在眼前了,用什么办法留住这一段美好的时光?杭州学军中学的俞嘉晨同学有好主意——他设计了一套“校园版”三国杀。

俞嘉晨设计的“学军杀”,共有65张人物牌,包括全班57个同学和8位任课老师,“根据他们本人的性格特点或是绰号典故出发,设计一张,就像在写关于他的回忆录。”而牌面上,原本魏蜀吴等阵营标注都改成了“数、理、化、生物、计算机”五科竞赛,“我们是理科班,班上大部分同学都是竞赛佼佼者,其余同学则像华佗、袁绍等人一样,是‘群雄’。”

至于装备牌和锦囊牌,俞嘉晨用各种高中关键词替代。比如原本体现三国争霸的“杀”和“闪”,变成了高中课堂上最常见的问和解,装备牌中的“马”,被学军校车和一出校门就能看见的公共自行车取代……

怎么样,相比传统的留言本、同学录,做一套这样的三国杀,是不是也挺有个性的?

“洋雷锋”在中国捡了两年垃圾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有一位“洋雷锋”,他叫伊凡,是个外教。每个星期天,无论刮风下雨,还是日头暴晒,外教伊凡都会背着蛇皮袋上山捡垃圾。

“抬头是美景,低头是垃圾,我实在无法忍受。”两年前第一次到大罗山爬山,一路上到处都是垃圾的情景让伊凡感到很不舒服。从那以后,他就开始背着编织袋上山,一会儿蹦到路边捡起一只空瓶子,一会儿又跑到前面,挖出已经被埋了一半的湿巾。

“对于我来说,捡垃圾是一种乐趣,可以活动四肢,可以抬头张望风景,可以听鸟儿唱歌,可以摆弄花草,还能跟当地人简单交谈。”在伊凡的带动下,不少学生也加入捡垃圾的行列,有的还一边捡垃圾,一边跟着他练习口语。

自己动手做钢铁侠盔甲

每个男孩都有英雄梦,天津城建大学大三男生陈永豪选择用自己的双手实现这个梦想。高中时代就迷上了钢铁侠的他,反复尝试了多种材料,都不满意。最近,他开始尝试用EVA(一种塑料物料)材料来做钢铁侠外衣。红色是钢铁侠的颜色,为让钢铁侠盔甲能色彩饱满,陈永豪想到在EVA材料外涂上一层乳胶,然后再喷漆。经过两个多月的不断尝试,陈永豪成功了!这一套耗资3000多元的“山寨版”钢铁侠盔甲不仅逼真,还能在夜里发出红色、蓝色的光芒呢。陈同学说,今后,他还想用3D打印技术来做更高级的钢铁侠盔甲。

给阿尔卑斯山盖上毯子

刚刚过去的这个夏天,对瑞士的冰川研究者来说,是很忙碌的。为了最大限度保护阿尔卑斯山脉古老的冰川,他们将数百张白色的保护毯盖在起伏的冰丘和冰褶上,希望借此来降低冰川因平均气温升高导致的年融化量。

隆河冰川是瑞士阿尔卑斯山脉中心隆河的源头。研究发现,在最近150年间,冰川消退显著。 “我们发现冰川的反应非常强烈……它们对微小的变化非常敏感。加上人为因素的气候变暖,冰川会对人类的恶行做出报复性的反应。”研究者们还在冰川上凿了一个容许通行的小道,让人们可以穿越回到几千年前的世界。这种创新的冰川保护方法,允许游客以崭新的视角重新认识这一古老冰川。

·微博·

他们说

@中国青年报 在弄虚作假无孔不入的渗透之下,各种高考加分举措的信誉与节操散碎了一地。坊间对此不满久矣,但正义栅栏始终没有扎起来。孤军奋战的清华提示我们:饱受诟病的虚假加分绝对不是无法撼动,奋起抵制它,缺的不是办法,而是捍卫正义的果敢和不与现实乱象妥协的勇气(清华大学宣布拒绝承认川籍考生体育加分)。

来自新浪微博

@凤凰视频 【白岩松在中国传媒大学毕业典礼演讲】1.不要用恐惧看待未来,而要用好奇心。2.有梦想,但绝不梦游。3.敢于赢,但也敢于有尊严和体面地输。4.当你真正无私,你得到的是最多的。5.不要总谈成功和事业,做一点儿无用的事,让你的人生更漂亮。

来自新浪微博

@陈乔恩 时光是个精准的筛选器。真的假的,可以的不可以的,愿意和不愿意的,都会在时光中一一现形,包括自己。

来自新浪微博

@俞灏明 再次工作让我看到了出道的头几年里那种自以为条件不错时的漫不经心,也看到了以前面对表演时的简单和不经意。有时候看到自己以前演的角色,恨不得冲进去给那个叫“俞灏明”的演员一巴掌,对他说声:“小子,拜托你走走心吧!”

来自新浪微博

@崔始源 有力量的人是把问题的枝条折断,聪明的人是把问题的苗剪断,有智慧的人是把问题的根拔掉。

来自新浪微博

有用的

@生活百科书 【轻松告别大象腿】1.勤做高抬腿运动;2.饭后站一会或散步,千万别吃完就坐,躺下更糟糕;3.洗澡时按摩一会,活络经脉;4.骑脚踏车去郊游;5.睡前压压腿,做腿部运动;6.多吃瘦腿食物,如菠菜、苹果、西柚等;7.少乘电梯多走楼梯;8.均衡饮食,荤素搭配;9.坚持就是胜利。

来自新浪微博

上一篇:生命与尊严诗歌欣赏下一篇:第一次钓鱼作文6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