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师发展存在的问题

2024-06-21

体育教师发展存在的问题(精选10篇)

1.体育教师发展存在的问题 篇一

体育文化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论文

(一)

一、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存在问题

1.1高校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建设严重滞后。许多高校体育参与者和决策者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认识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许多高校习惯以场地设施、师资达标、学生参与和达标率等数据来衡量学校的体育文化建设水平,甚至认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就是建宏大的体育场馆、规范管理制度、举行体育比赛、搞活课余体育活动、取得好的比赛成绩等等。这种观念导致重视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等体育文化的形式建设和表层建设,遮盖了体育价值观、体育精神、体育道德等隐性的、深层的体育精神文化的建构,难以触及师生的心理、精神层面,难以发挥体育的“育人”和“育心”等功能,导致体育文化建设难以纵深、高层次发展。由于高校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建设的缺失,导致在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建设中也出现其深层文化遮盖的问题。例如,在物质文化建设中,更多地关注体育场馆、设施等建设,忽视了其所蕴涵的深层次的文化意蕴及其对师生的熏陶作用。

1.2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忽视人文关怀。现今高校校园体育的个体价值被忽略,过分突出体育的“竞技教育”和“技术教育”等工具价值,体育的本质功能出现偏失,忽视了人文关怀,把获得荣誉、谋求高分等作为体育活动的基本取向。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这种人的缺失与失落,导致物质、精神和制度文化建设没有从师生身心和谐发展和个性需要出发,导致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理解和操作上的简单化、狭隘化和低层次化。制度文化建设则仅立足于管理的规范和便利,束缚很多,缺乏应有弹性和以人为本,难以激发师生的内在潜能与兴趣。

1.3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缺乏个性与特色。高校的类型、办学条件、办学特色、办学目标不同,加上所在区域的地理环境、气候、民间体育活动等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意味着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应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与特色。然而,我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普遍缺乏学校特色和区域特色,给人一种“千篇 一律”的感觉。例如,就制度文化建设而言,大多数高校按《大学体育健康课程体系》规定的大统一的课程开展体育课堂教学,很少开展具有学校和区域特色的校本体育教学和其他体育活动;因此,在建设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过程中,应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发展校园体育文化,最终形成自己的传统和特色。

1.4高校校园体育制度文化建设滞后,缺乏实际效果。高校校园体育制度文化建设存在两种情况,(1)制度制约较多,限制较宽,缺乏灵活有效地应变机制;(2)管理行为缺乏实际效果。尚未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措施,会使校园体育目标注重短期效应,没有长远规划,呈现出松散、缺乏组织纪律的约束,给学校管理和精神文明建设带来许多不利影响和负面效应。

二、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发展策略

2.1强化高校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建设。

确定适合高校自己的、独特的校园体育精神文化。校园体育精神文化的形成,需要针对高校的实际情况有意识地论证和提炼。分管体育的高校领导和体育教学部等对本校体育文化传统、实际状况和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研讨、论证并提炼出适合本校的体育精神文化;增强校园体育精神文化的宣传。运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宣传手段与方式,促进师生对校园体育精神文化认识和了解、支持与关注,激发他们对校园体育精神文化的认同感和使命感;促进高校校园体育精神文化进一步在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中得到落实。关注物质文化建设中所蕴涵的文化意蕴及其对师生的熏陶和感染作用。促使制度文化建设中的体育规章制度成为一种规范性文化。

2.2重视独具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2.2.1挖掘独具特色的高校校园体育理念。挖掘学校体育特色,每所高校独特的体育理念,指引着该校体育活动的开展以及体育文化的建设。例如,哈佛大学秉承“人人参与,赢得荣誉,创造历史,体学兼优”的体育理念,这就是一种具有本校特色的体育精神,是对体育文化的一种传承和传递。

2.2.2营造特色高校校园体育氛围。倡导积极的体育氛围,从活动内容和形式上入手,才能有利于教师和学生感受体育文化的魅力,使教师和学生积极从事体育锻炼,带动整个学校的体育运动热情,形成人人都参与的良好体育氛围。结合每个学校的不同特点、所在区域特色体育文化及区域资源等,编制有特色的体育课程,开展有学校和区域特色的体育活动。结合国外场馆经营和管理的实践经验,在满足本校体育教学、训练需要的前提下,使学校体育物质设施从福利型、公益型向经营型转变,形成体育物质文化的环境特色。例如,北方地区的高校如何利用所在区域丰富的冰雪资源,挖掘优势冰雪运动项目及其特色文化,并把这些特色的体育资源与文化融合到高校体育活动中去,形成特色体育文化。

2.3以人为本,促进高校校园体育制度文化建设。积极进行体育教学改革,使体育教学遵循学生身心特点和未来生活和工作需要出发的原则,摈弃枯燥的技能学习或知识灌输的教学模式,强调健身性、娱乐性、终身性与发展性,引导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学习和成长。改革校运动会,由传统的、单一的运动竞赛转变为融健身、娱乐和竞技等为一体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性的体育文化活动。创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适合本校实际状况的高水平竞技队伍,改善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创立高校体育品牌和宣传名片。提升体育社团的.管理机制和实际应用效果,并取得学校、团委和体育部等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举办校园体育文化艺术节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才华和技艺的舞台,更好的活跃校园体育文化生活。重视宣传体育文化传播平台建设,校园体育文化宣传应充分利用现代媒介和传统媒介对体育活动进行全方面的报道,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

(二)

一、近来城市体育文化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1.1城市体育文化现实与政策预期的偏差

近10年来,政府有关部门根据城市体育文化发展的特点,在阶段规划上(主要指“十五”规划、“十一五”规划)进行了适时的调整,用“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促进体育发展方式转变”的新战略思路代替了传统的体育发展模式。可以认为,体育与城市的协调发展是今后一个时期里,城市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在过去一个阶段时期里,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城市人口日益增长与体育资源需求相对不足的矛盾,体现在政府提供的城市公共体育服务不足,体育社团组织体系建立等诸多方面与社会需求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些问题已经成为了现阶段城市发展民生效应的基础性薄弱环节。体育文化事业建设已落后于城市经济的发展步伐。有资料显示:近10年来,我国100-500万人口的中型城市增加了25个,城市总人口数增加了6000多万。另一方面,各级政府在大力抓好城市文化事业建设的同时,对体育文化功能与作用的认识还要进一步深入,城市体育文化发展所需条件的环境还应该进一步改善。

1.2人口城市化和城市体育锻炼人口比例失调

随着城市周边环境建设的扩大,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在过去的10年中,城市常住人口增加了0.76倍,城市的空间范围也增加了1.38倍[6],有人研究认为,近10年来,城市化人口的扩张与城市居民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略有下降。在-中还出现了较大的背离,这与一部分人的体育观念转变跟不上城市发展理念有密切关系。这种现象可以认为:第一,进城人员参加群众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不高。由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外来城市人口进城就业后,由于种种原因的限制,这部分人对体育文化本身的认识不足,导致在很大思想程度上认为进城就是谋求生存的观念,生活习惯改变不大;第二,进城人员在目前条件下,在时间和经济上也不允许有太多的可能去追求体育文化所带来的享受,他们甚至有人还怀疑身份地位的改变,城市的一切是否能够接纳,总感到自己初到城市是弱势群体,处在城市社会体制的边缘。因此,切实提高城市体育文化的可接受程度还任重道远。

1.3城市体育文化设施空间建设“大跃进”现象开始出现

近10年来,政府力量推动着城市体育文化的巨变,但也面临着一个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政府的行为往往超越其现实的发展,城市体育中心或大中型体育场馆建设就是典型的例子,当前不仅仅是在大城市,甚至在中小城市及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档的体育场馆建设成为了市政建设的时尚,贪大求详成为了政府形象工程的表帅。其发展特点为:第一,体育场馆建设发展往往偏向国际化,一些地方城市往往忽视了其与地方经济文化的联系,失去了体育场馆应有的文化功能,造成了新的浪费。第二,体育中心(或大型体育场馆)建设偏向于地标性建筑,对于方便交通问题考虑不够,结合市民群众体育文化活动不够,带动不起来或很难带动周边的群众体育活动开展。第3,城市体育中心建设往往占有大量的农田或荒地,这种大面积的建筑发展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破坏,致使当地的生态受到了影响,城市绿地在减少,可持续发展受到限制。

1.4城市体育文化发展不均衡现象问题

在城市体育文化加速发展过程中,还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群众体育设施闲置浪费、竞赛表演市场弱化、体育培训市场单一、休闲体育开展不够广泛、中年群体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偏少、不良生活习惯群体及亚健康人口增多等社会现象的存在。主要表现在:(1)社会上全民健身设施闲置与供不应求的矛盾。有人研究认为,当前城市社区中,许多露天固定的公共全民健身体育设施并没有充分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损坏后无人维修现象严重,甚至有些部件被破坏后不知去向,严重的影响了社区居民的健身需求。有的单位住宅社区由于占地面积大,而体育设施建设比较集中,因此,给多数的锻炼者带来不便,使用率极低;(2)竞赛表演市场没有发挥出体育文化应有的功能,竞赛水平质量和门票价格是影响观众上座率的重要因素。如:第12届全运会多数竞赛场次的上座率不到30%;(3)体育培训市场萧条。各城市目前除了极少数体育项目(如瑜伽、游泳等)有一定市场外,其他培训项目均形成不了规模,相比较其他文化培训市场(如,音乐、舞蹈、表演、绘画等)还存在较大差距。(4)休闲体育开展不够广泛,城市的休闲体育项目有贵族化的倾向,休闲体育服务不仅价格偏高,还有服务垄断现象出现,有的城市休闲体育项目不够吸引人也是存在的问题。(5)老年人是城市人口中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主体,国家体育总局公布的“十一五”规划中,我国城镇居民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占28.6%,这其中在校学生和老年人占了较大的比例,中年人群体是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盲区,这与观念意识与工作繁忙也有一定的关系;(6)城市亚健康人口居高不下,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城市居民,特别是中年群体大吃大喝现象及缺乏体育锻炼的不良风气还在盛行,造成了亚健康人口群体的增加,城市居民“文明病”发展迅速,抵御流行性疾病的能力在减弱。

二、促进城市体育文化发展方式的对策

2.1把握城市体育文化发展规律,提升城市发展建设的质量

首先,要正确地认识体育文化在未来城市社会发展中的价值与意义,逐渐改变城市发展经济利益唯上的短期观念,坚决杜绝城市体育场馆追求“高大全”形象工程和“大跃进”现象发生。其次,在今后的城市整体规划中要强调城市体育文化发展方式的转变,提高发展质量。因此,在这种城市体育文化发展的背景下,必须对今后的城市体育文化发展目标、规模、功能、定位等情况要进行统筹安排,建立宜居城市为导向的体育文化政府考核指标体系,完善城市社会的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方式,提升城市体育文化管理能力,着力解决好进城人员弱势群体的公共体育服务。解决他们教化与趋利并存的城市体育文化发展内涵。最终目标都是在最大程度上让城市居民,能够充分享受改革开放给城市社会带来的发展成果,以实现城市体育文化的健康交流超越时空的限制。

2.2推动城市体育文化管理的职能转变,促进依法行政

首先,要将加强宏观调控和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提高城市体育公共服务、维护城市体育文化发展的秩序;其次是加强和改进城市体育文化发展方式制度的建设,突出重点,着力解决依法治体的关键问题,特别是要引导体育社会组织的建设,坚持“立、行、废”并重,严格遵守立法权限和程序,坚持法律效果与城市体育文化社会发展效果的统一。因此,要突破经济领域和传统观念意识之间的障碍。实现城市区域一体化对接,形成以法促管、以城带乡、先城后乡的新型社会发展关系,从而有序地推进城市体育文化公平、公正、公开的体育保障制度,有效地维护体育文化过程中市民的切身利益。

2.3合理建设体育设施步伐,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与管理,逐步提高体育文化建设以城市为中心,社区为基础的网络式服务环境。按照国家体育事业发展规划,争取早日将城市的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纳入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鼓励社会力量兴建公共体育设施,以提高设施建设的质量和效应。按国家体育总局规划要求,争取在末,全国城市各类体育场地达到120万个以上,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超过1.5m2的目标[9]。继续推动公共体育场馆和学校体育场馆向公众开放的力度,从而形成城市体育设施空间比较合理的结构体系,并且要让大城市主要承担现代竞技体育比赛的服务功能,特别是高水平的国际比赛,而中小城市则主要承担大城市衍生出的相关比赛项目(如承担大城市承办的综合性运动会中单项比赛项目等)及群众体育活动内容。由于城市体育文化发展目前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因此,在未来一段时间里,现代化、集约化、科学化、是城市体育设施建设体系的重点,它对政府改善民生服务将会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2.4转变体育发展理念,进一步优化体育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理论认为,产业结构相对于城市经济发展来说,城市的相关政府机构不应当把工作的重点只放在引进项目及一些短期效益的项目上,应该注重发展自己的比较优势,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10]。像体育产业这类的产业结构一旦完成升级,特别是一些体育用品产业,由于成本达到最小化,而利润实现最大化,那么生产企业自然就会进行技术与产业结构的升级与优化。显然,在这一问题上,城市的体育文化产业项目发展应该树立比较优势的观念,实实在在的面对当前城市体育需求与产业“空心化”的观念。针对社会的新形势,也要进一步开展资源节约型的低碳体育产业发展体系,促进休闲体育、竞赛表演和体育培训等产业的服务,坚持将城市体育文化产业服务向循环经济、节能减排方向发展,在政策上要继续降低门槛和拓宽渠道,扩大并盘活体育设施资源,以此来满足城市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体育教师发展存在的问题 篇二

一、对继续教育的认识不够

当前对于初中体育教师继续教育, 陈旧化、单纯技能化的观念相当普遍。相当比例的初中体育教师未能认识到继续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导致被动应付, 敷衍了事, 把难得的继续教育时间白白浪费;基层学校也存在认识上的模糊, 认为体育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影响教学, 不派体育教师参加, 或派出一些非骨干教师充数;一些地方继续教育机构同样存在认识上的错误, 把继续教育工作当作上级下派的任务, 管理松懈, 甚至把继续教育当作一种创收手段, 只重经济效益, 不抓管理、质量, 时间一到, 发证了事。此类现象的产生, 归根结底是由于不理解初中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含义所造成的。在继续教育过程中, 教育者、初中体育教师和管理者都存在观念滞后的现象, 对继续教育的功能认识不足, 对继续教育的价值定位不当, 从而影响了效果。参加继续教育的初中体育教师普遍反映:继续教育的内容大多是知识性的结论, 教学过程忽视优化学员的知识结构, 缺乏培养学员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过于注重可测可评的知识教育。这些做法实际上是教育者对继续教育的功能认识不足, 把教育的价值定位于知识本位上, 把目标定位在培养“知识仓库型教师”上, 而不是把目标定在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还有, 常常出现现代教育观念与现行的教育方式相背离的现象。同时, 很多一线初中体育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不高, 参加的动力源是主管部门的明令要求, 且有事关转正、聘用、晋级等诸多规定, 这也说明了初中体育教师存在对继续教育功能认识不足的问题。另外,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为数不少的教育部门注重对教师的使用, 忽视对教师的培养, 甚至把教学工作与教师继续教育对立起来。诸如此类, 陈旧的继续教育观念束缚着教师继续教育的持续发展。

二、继续教育机构不完善

目前江苏省初中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机构主要是学校, 省教育学院, 师范大学, 普通高校, 地市级教育学院, 县、区进修学校, 电大、职大、夜大等, 这主要是因为现有继续教育的市场和培养机制还不完备, 组织机构绝大多数还局限于师范院校、教育学院、各地方的教师进修学校的范围内。国外教师继续教育系统进修网络比较庞大完善, 我国教师继续教育机构设置明显表现出单一性的缺陷。在日本教师继续教育体系中, 有国家教育大学、综合大学、教师研修学院和教师研修中心等。其实我国教师继续教育机构不完善并不是学校缺乏这方面的条件, 而是各项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

三、教师继续教育和进修内容缺乏针对性、实效性

目前, 中小学教师对继续教育呼声很大, 为“上级部门组织的继续教育的内容根本不符合实际需要, 缺乏实用性”。目前, 继续教育的内容基本忽视教师和教学的需求, 导致参加培训的教师没有学习兴趣, 继续教育的质量就大打折扣。在很多地方, 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常常有这种情况:在组织继续教育之前, 一些参加继续教育的教授专家和组织者没有深入基层学校, 没有与一线体育教师充分交流沟通, 没有了解体育教师的教学需求;在继续教育内容方面, 基本都是以教授和专家的资料为中心, 忽视了体育教师的实际需求, 在上课时基本也是传授教育原则、观念, 理论性太强, 显得空洞乏味;忽视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 特别是很少开设课程帮助教师自我更新和提高能力。

四、继续教育缺乏必要的保障机制

制约初中体育教师继续教育深入开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经费短缺。长期以来, 我国教育经费短缺, 教育投资过少与教育事业发展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严重失衡。时间问题也是影响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一个因素。缺乏配套的政策、制度、法律、法规作为实施的保障。尤其缺乏严格的继续教育的师资认定制度, 目前各个地方对继续教育师资任职资格的要求都不相同, 少数地方基层组织管理部门把关不严。国外对师资继续教育机构的专任教师条件要求很高, 审批过程层层遴选, 我国在这方面存在明显不足, 有着无法可依, 无章可循, 随意性过大的缺陷。

五、不重视远程网络教育

3.大学体育教师在示范上存在的问题 篇三

关键词:课堂教学 动作示范 问题 大学体育教师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9(a)-0171-01

动作示范是体育教师根据学习内容用标准优美的规定动作示范,让学生能够直观清晰的对所学的教学内容的动作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从而使学生在头脑里建立起动作表象。本文主要是探讨大学体育教师在示范上存在的问题及如何应用好示范法。

1 目前大学体育教师在教学示范时存在的问题

1.1 教师让学生代替自己做示范

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很多体育老师让体育委员或其他同学代热身运动,和准备活动,这样虽然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但是也会出现很多的问题,比如说:大一有初级长拳,在体育教学中本节课上课内容是武术初级长拳,就要求我们在做准备活动时加大四肢柔韧性练,和武术基本功练习,学生在带热身运动时他不能考虑到把热身运动和本节课的内容很好结合起来,教师能做到。

1.2 教师让学生相互纠错替教师示范

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让学生帮助同学相互纠错相互示范,以为这样能够体现出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生的独立性。但是老师完全让学生自己纠错示范是不够的。比如说大一的学生在学习排球垫球技术时,学生先自己尝试练习后,教师在亲自作出示范并让学生用自己刚尝试的动作与之进行比较,并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动作和的教师示范动作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然后加以改正。老师应该来回的巡视,观察每位同学的练习情况,并且老师必须自己做出正确的示范动作的分析。

1.3 教师的示范动作不规范

很多老师在示范的时候由于功底不扎实身体又有伤病等方面原因,导致老师在示范时不能够完整做出示范规范的动作。例如:大一体育课教学中要学习武术操和广播体操,教师可以在下课时作为课外作业要求学生上网看武术操和广播操视频,来弥补教师示范不够完美,利用现代网络教学手段提高动作示范规范性。

1.4 教师的示范方法不正确

教师的示范方法位置和时机是非常重要的,现在我们学院上公体课学生都有点多,一般都50人以上,如果不掌握好示范位置和示范面,学生是很难看清楚的。比如在大一年级学习立定跳远时当老师做完跳远的动作示范的时候周围的学生马上发出惊讶的声音(哇好厉害啊)。教师示范的队形和位置很重要,这样学生才能看见教师的摆臂、起跳、收腹、落地和优美的空中动作,得到了学生的认可,教师标准优美的动作示范不仅可以让学生对本堂课产生浓厚的兴趣还可以使课堂气氛十分融洽。

2 教师示范问题解决的对策

2.1 教师的动作示范要讲正确性

示范的正确性就是教师在新授课时的动作示范能够让学生清晰明了的学习到本堂课的动作技术,如在大一年级学习蹲踞式起跑时教师起跑忽视了起跑时后蹬起跑器的動作把本堂课的教学重点没有交代完整一味的追求速度的动作。如果教师示范了错误的技术动作,那么学生在学习后蹲踞式起跑时就会出现很多教学问题(比如没有后蹬)。

2.2 教师的示范动作要讲合理性

示范的合理性就是教师在示范时要把示范时机和频率要分配合理,让学生能够独立自主练习。比如:在篮球运球上篮的教学中必须用分解示范法进行教学,先做行进间上篮完整示,再分别做步法示范和手上动作示范。

2.3 教师的示范动作要讲有效性

示范的有效性就是教师在课堂示范时应该充分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鼓励学生,这样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完成本堂课动作技术的形成。在一堂新授课上教师就应该先用正常的速度做一次完整的示范让学生基本的了解本堂的教学内容的完整技术,然后在根据本堂课学生的情况再用慢速度把动作进行分解示范,这样学生就更容易掌握本堂课的动作要领和技术动作才能在学生脑海里建立一个完整的动作表象。在大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使用好示范法,例如:在武术俱乐部教学时,要学习杨式太极拳24式,本来大学生对太极拳并不感兴趣,但通过老师做完一套完整优美的太极拳示范后,全班同学鼓掌叫好!上课气氛马上活跃起来,同学们都跃跃欲,改变了学生们对太极拳的认识,变不想学为我要学。

2.4 教师在动作示范时必须要与讲解相结合

示范的时候要注意直观标准充满活力就有将二者有效的结合起来才能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例如:在大一俱乐部教学时,在篮球运球上篮的教学中必须用分解示范法进行教学,先做行进间上篮完整示,再分别做步法和手上动作示,示范时必须要与讲解相结,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一节非常有效果并且趣味十足的课堂。

3 业余时间加强技术动作练习提高教师动作示范能力

现在大多数大学体育课都实现了俱乐部教学,俱乐部教学对教师专业水平要求要高一点,因为体育学科的项目很多如果都要掌握还是有点困难的。这就要求大学体育老师必须要加强自身的学习和提高,加强各项技能的示范动作的练习。不断完善自己,才能适应大学教师的岗位,做一个合格的大学体育老师。

4 结语

虽然大学体育课在不断的改革、创新、更加人性化。但无论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如何更改,如何更新。体育教师在教学内容的时候都离不开动作示范,而动作示范总是能够在课堂上让学生能够最直观,最有效,最容易接受的。

参考文献

[1]谭玉芳.体育教师应具备示范动作的能力[J].卫生职业教育,2005(6).

[2]浦义俊.新课改下体育老师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内江科技,2009(9):67.

4.体育教师发展存在的问题 篇四

及对策研究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振兴的过程中,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而专业素养高、责任心强的教师是保证教育事业质量、实现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其中青年教师是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未来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重任,其职业生涯的发展状况关系到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育水平的提升。青年教师职业生涯发展指的是随青年教师工作时间的推移,其专业素养、教学能力、职称、收入等发生的变化,以及相应的心理体验与发展过程。其可以包

含两个维度:一是时间维度,是青年教师入职后的时间进程;二是内容维度,包括职业发展目标、自我认识、教学水平、教学管理能力以及对所从事职业的认可度等。但是目前由于体制、机制、教育资源等各方面客观原因,以及青年教师对自身发展的认识不足,致使青年教师在职业成长过程中,职业发展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中国论文网 /9/view-12792874.htm

一、青年教师职业生涯发展存在的问题

1.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无清晰的职业发展目标

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指的是教师结合自身具体情况,如知识水平、学习能力、职业思想等,依据教育事业与所在学校发展的具体需要,分析影响其职业生涯发展的关键因素,以确定青年教师数年乃至数十年的职业发展目标,进而相应地制定能实现这些目标的行动计划。

青年教师一般都是工作不久的年轻人,应该说处于职业发展的探索期。虽然他们有着满腔热情,对于教育事业充满神圣使命感,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干劲十足,但因他们中大多数人刚刚走出校门,普遍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还有部分青年教师仅出于找一个稳定工作的目的,进入教育行业,因此表现出工作中没有发展目标、没有想法、过分关注经济利益、不重视自身职业发展规划、职业发展目标不清晰的现象。也有部分青年教师对自身定位不准确,制定的发展目标往往不切实际,且不能根据自身所处环境的变化,相应地来调整发展目标和实现路径。

2.青年教师职业倦怠情况多发

作为典型从事育人职业的主体,教师,尤其青年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曾经发布过一个“工作倦怠指数调查报告”,在对15个行业的工作人员进行的职业倦怠调查中,报告显示,相比于其他行业,教师

尤其是青年教师更容易出现职业倦怠的情况。而青年教师职业倦怠对于教师自身及学生都有很大的负面影响,会严重影响到学校教学秩序的稳定,关系到教育事业的发展。这种现象在青年教师中比较普遍,已引起业内人士的重点关注。职业倦怠,也被称为“工作倦怠”或“职业枯竭”,由美国心理学家Freuden Berger于20世纪70年代首次提出。通常被认为是工作中的慢性情绪和人际压力的延迟反映,当从事育人职业的个体长期处于压力与心理冲突状态而无法有效排解时,便可能引发职业倦怠。青年教师从事教师工作之初,需要一段时间完成学生和教师的角色互换,面对的挑战性很大,又因为收入水平低、购房压力、社会责任等,比其他年龄阶段的教师承受着更多压力。再加上缺乏工作和人际交往经验,心理承受能力小,一旦出现挫折就很容易否定自己,对教学工作失去热情,产生痛苦、焦虑情绪,职业认同感降低。这些情况如果得不到缓解,将

形成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现象,严重影响青年教师的工作与生活,更不用说职业发展了。

3.青年教师缺乏话语权,针对青年教师的特定激励机制不健全

激励机制是提高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必要途径,激励机制一般分为两种: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对于刚刚参加工作,没有一定物质基础与精神认同的青年教师来说,激励机制更加具有提升青年教师工作热情和积极性的作用。而且随着青年教师职业生涯发展不同阶段的需求变化,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愿景和目标也随之改变,因此教育系统的激励机制就应该作出相应的调整。

现有的激励机制往往忽视对教师不同专业、不同分工、不同发展需求等方面具体情况的差异分析,没有建立起一系列能适应教育发展现实情况,针对青年教师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多维交叉的有效激励体系。现有的激励机制往

往激励方式单一,对教师的评价体系不尽合理,且量化考核所占比例较小。由于自身所处的地位限制,作为年轻群体,在制定政策时往往没有话语权,经常被排除在政策制定的过程之外,缺乏有效的表达自身发展诉求的机会。而且现有的工作业绩考核方式不够科学、合理,考核大多采取领导评议外加群众民主评议,以及学生评教,没有其他科学合理的量化指标。这样使得青年教师往往担心得罪领导,得罪同事,甚至担心学生给自己太低的评教分数,而不敢对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直言不讳,对于学生的管理也心有余悸,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育教学改革活动的开展,对青年教师创新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形成了一定的障碍。

二、促进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的相应对策

1.针对青年教师特点,分不同时期给予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指导

针对很多青年教师职业生涯规划

意识淡薄、职业发展目标不清晰的现实情况,学校有责任对青年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进行总体和方向性的指导。在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过程中,致力于青年教师个人的职业发展目标与学校长远发展方向的有机融合,可以达到学校和青年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双赢。

(1)构建青年教师职业生涯发展指导的完整体系

对青年教师进行职业生涯指导工作不仅影响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前景,尤其有利于初入教坛的新教师的成长,还关系到教师梯队的建设及学校整体的发展水平。构建一个学校各方积极参与的职业生涯发展指导体系,使青年教师对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目标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据此结合自身情况及时调整职业发展方向,对教育教学事业具有推动作用。

(2)入职初期的职业生涯指导培训

入职初期,是青年教师职业生涯的

初始阶段。此时,学校在青年教师职业生涯指导中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其尽快适应新教师这一工作岗位,完成从学生到教师的转变。在入职初期,学校可以通过入职培训等措施帮助新教师了解教师工作的特点、熟悉学校的基本情况、工作环境、管理制度、专业技术职称条件等,以帮助新教师适应新的环境。进而开展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培训,帮助其正确地完成自身定位,根据自己知识水平、性格特点、发展愿景等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作一个初期的规划。同时,学校也可召开新教师座谈会,倾听新教师的心声,了解他们的现实需求,并在尽可能的情况下,为他们的工作生活创造好的环境,增强其归属感。

(3)为青年教师指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导师

教师职业能力需要多年经验的积累,而新教师刚刚接触教学工作,虽然学习过相应的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知识,但离真正的教学实践还有一段距离。因此,学校为他们配备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良好、师德高尚的老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可以缩短其进行角色转换的时间,避免其少犯错误,少走弯路。此外,指导教师还可以结合自身发展实际经验,及新教师的各项特点,帮助新教师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进行合理规划。

2.加大投入,完善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的激励机制

教育是立国之本,是强国之基,我国一直将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2012年达到4%。目前,各类学校的硬件和软件环境得以改善,这也为改善青年教师的薪资待遇和福利水平,保障青年教师的教学和生活质量提供了制度与物质保障。

学校应积极成立研究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状况和发展困难的工作组,对青年教师的成长环境、思想状态、评价激

励机制、专业技术职务聘任以及流动机制等进行全方位的调研。创造青年教师可以无顾虑地发表自己观点和看法的平台,给予其一个表达自身诉求的机会,以期找出目前阻碍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的关键症结所在,并据此对症下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相应措施,努力为青年教师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机会和制度保障。要建立完善更加公正合理的教改项目申报、审批程序,通过国家政策支持和教育资金扶持,完善青年教师职业生涯发展激励机制,将其在一定程度上向青年教师群体倾斜。

因为青年教师往往将绩效考核结果作为职业发展规划的重要依据,学校还应进一步完善职称评定和人事聘用制度,在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抓紧完善教师考核与评价体系。绩效评估从教学能力、师德、工作态度与工作成绩等方面综合考核,“德、能、勤、绩”四个方面分别量化打分,对于师德应该优化其

评价体系,采取更加合理的评价标准,以保证评价方式更加科学、公平。结合绩效工资的实施,将量化考核纳入教师档案,作为评先树优奖励的重要依据,让那些教学能力强、教学效果好的优秀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同时对于那些不能履行教师职责或不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将以高职低聘或不再聘用的方式进行淘汰,从而形成良性的激励与淘汰机制,激发青年教师的工作动力与工作积极性,自觉努力提升自身素质及职业能力。

3.重视师德建设,加强青年教师的职业责任感

教书育人,师德为先。师德是教师应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修养,是其立业之本、立身之本的职业道德,对于教师职业生涯的发展至关重要。师德不过关,职业生涯发展无从谈起。大多数青年教师参加工作时间短,对于教师这个职业的奉献和公益性感悟不深,再加上目前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均为“80后”,吃苦耐劳精神比起父辈相对缺乏,因此学校

现阶段更应该在青年教师中重视师德建设,帮助其明确教育的公益性和服务性,弘扬“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园丁精神。通过各种途径,大力宣传和弘扬优良师德,使青年教师从内心深处真正认可师德对于其职业发展的重要性,以加强青年教师的职业责任感,帮助其更好地实现自身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

要想加强青年教师的职业责任感,应积极开展实施“师德建设工程”,重点抓好青年教师队伍的师德建设。首先应切实加强青年教师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教育。对于新上岗的青年教师,要对其开展党和国家关于教育的大政方针、教育目标、教师的责任与使命等的培训,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也可以通过开展“师德教育宣传月”等活动,促进广大教师明确并自觉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不断提高自身职业道德水平。同时还应发挥优秀教师的模范示范作用。通过“师德先进个人”、“青年师德标

兵”、“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等奖项的评选,促进大家争优学优,激发教师教书育人的热情。还要加强对教师师德水平的考核和监督,加紧健全完善党委领导、行政为主、工会积极参与的管理体制。把师德水平、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作为年度或聘期考核、评优、职务提升等的重要依据。

4.多措并举,提升青年教师业务能力

众所周知,青年教师业务能力的不断提升对于其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如何通过各种举措开展相关培训等,提升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授课等业务能力,对于一个学校的长期发展至关重要。而且青年教师在刚入职初期,必然在工作中缺乏相关经验,在此时,如果学校不开展一些措施给予他们提升自己工作能力的机会,这对于青年教师的心理将产生极大的负担。如果受个性影响,自身也不能很好地调试,对于青年教师来说,将对以后的职业生涯发展

设置很大的障碍。因此学校需要针对青年教师特点,做一些相应的工作。

首先,为青年教师搭建学习和交流平台。定期组织具有丰富从业经验的老教师和历年来成绩突出的优秀教师,与青年教师一起进行教学研讨活动,为青年教师提升业务能力提供最直接的方式,促进其尽快成长。定期组织具有丰富从业经验的老教师和历年来成绩突出的优秀教师,与青年教师一起进行教学研讨活动,为青年教师提升业务能力提供最直接的方式,促进其尽快成长。学校要促进青年教师授课水平不断提高,每位青年教师第一次授课之前,组织富有经验的老教师对所授课内容进行集中评议,以使青年教师不断提高备课水平和授课水平。

其次,应该选送青年教师积极参加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各种培训,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继续到高校深造。让青年教师更加快速地成长,不断地更新知识,以更好地提升其业务能力。除此之外,还应广泛开展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使业务能力强、职业素养高的优秀青年教师有一个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

5.体育教师发展存在的问题 篇五

教学质量评价存在的问题对青年教师发展的影响及解决对策

论文分析了教学质量评价的意义、研究进展,并重点阐述了教学质量评价在运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青年教师发展产生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作 者:彭祚登 贾忠奎 马履一 作者单位: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北京,100083刊 名:科教导刊英文刊名:THE GUIDE OF SCIENCE & EDUCATION年,卷(期):“”(34)分类号:G645关键词:教学质量评价 青年教师 对策

6.传统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篇六

小学生爱玩属于天性,体育教师应利用这一点,在课堂上开展互动活动,让课堂氛围更为活跃。许多体育教师使用合作法、讨论法并非无用功,但由于在理解上的缺陷以及掌握程度的不足,教学方法的实施表现出一些弊端。表面上体育课堂的热闹其实并非完全在讨论与教学有关的内容,从而造成了“假互动”效应,不仅浪费了教学时间,还阻碍了有效教学的发展。

二、提升体育教学策略研究 2.1、充实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教师应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年龄特点、学习兴趣、可行性等方面进行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通过教学内容吸引学生。小学生活动能力较强,在教学内容选择上可以有羽毛球、篮球、足球等,通过这些锻炼达强身健体功效。教学内容的编排可按照书本要求内容进行,对于有趣、互动性强的内容可按照其原有模式展开教学;而一些相对枯燥的内容则可利用小游戏、多媒体方式教学。

2.2、提升课堂趣味性

对于小学生而言,体育课程无异于自由活动课程,因此学习效率较低,需要掌握的要点也难以当堂消化。因此教师需提升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在完成教学大纲要求的前提下根据学生年龄层制定趣味教学内容。体育教学目的在于优化学生身体体质,帮助其掌握坚韧不拔的品质。在高效体育教学下,教师应让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心态,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在兴趣驱使下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参与到体育课堂中。在此方面,教师可以利用教学环境优势,例如在下雪天气时安排学生打雪仗,在玩中让学生锻炼身体,避免出现由于天冷不愿出教室活动现象出现。

2.3、合作与竞争

合作与竞争是体育精神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新时期,合作精神与竞争精神需要从小培养,改变传统教学中所有学生独立完成教学任务的模式,通过分组竞争形势让学生产生团队合作意识,形成利益共同体。而小组间竞争则需要依靠组员之间的相互配合,在群策群力下通过协作达到胜利目标。例如可在室外开展“抢帽子”游戏,达到配合与竞争效果。小学生同样具有自尊心与荣誉感,对胜利的追求会让其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内容中,尽最大努力让自己所在小组取得胜利。在合作与竞争教学模式下,学生团结协作意识得以增强,这一点对于目前大多数学生都为独生子女现象作用力较强,能够将团队协作的体育精神深入人心。2.4、增强课堂互动性

体育课堂不能够只是学生自己活动,教师也应设法融入到学生群体中,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体育教师的教学内容设定要建立在充分了解学生需求、意愿的基础之上,在有限课堂教学时间内把握好互动,利用与学生的共鸣达到提升课堂效率的效果。

三、结束语

新时期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纵向深入,体育课程重要程度不断提升,其教学效力的优化是每位体育教师重点研究课题。对于小学体育而言,教学有效性的提升重点在于教学内容以及方式上。体育教学应该是一种有目的、重效果的活动性课程,教师在今后还应从实践中不断提取经验,通过各方面的优化以及新策略、新内容的实施切实提升体育课堂有效性。

作者:赵红丽 单位:山东省东营市海河小学

第五篇

一、选择具有趣味性的小学体育教学,培养学生体育学习兴趣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采用游戏法,必须选择合适的体育游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因而,要选择具有趣味性的体育游戏,优先采用小学生经常实施和喜欢的小游戏,例如传统的“老鹰抓小鸡”或是“呼啦圈”等。除此之外,还可以根据不同年级的教学目标来进行选择,按照不同的教学项目的要求来选择适合的体育游戏,以保障体育游戏开展的有效性。比如说,我们可以对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开展跳绳接力赛或是火车赛跑,但这两种游戏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不宜开展,以免导致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受伤。

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游戏法具有趣味性,能体现出教育的作用,对小学生来说十分有吸引力。值得注意的是,体育游戏的选择不可只重视其趣味性,而忽略了体育教学的目的。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是服务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不可本末倒置。总而言之,在小学体育教学中采用体育游戏法,既要利用游戏的趣味性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要充分体现体育教学中的教育作用,以锻炼学生的身体,培养学生的体育素质。

二、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要将游戏法与创设情境教学法相结合

现如今,游戏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十分普遍,为加强其作用,可将游戏法与创设情境教学法相结合,以使得体育游戏变得更加戏剧化,增添游戏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游戏中开展体育学习,牢牢地把握教学内容,吸收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从而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体育小游戏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具有情景性的体育游戏容易让学生快速进入游戏中的角色,以充分体现游戏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作用。所采用的游戏法需要有一定的规则,可从中加强学生的集体意识,让学生成为勇敢机智的人;还可以让学生了解体育运动中的规则性,遵循体育活动中的规律,以促进学生体育思维的提高。因而,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要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积极地开展各项体育游戏,有效地应用情境创设,以丰富游戏的内容,保障体育教学质量。

三、创新体育游戏,适度使用体育游戏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要以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兴趣为依据来创新体育游戏,使其更符合学生的学习要求。为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游戏的改编和创新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在体育游戏设计中充分发挥情感作用,高效地完成体育教学任务。另外,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的是,不可过度采用游戏法,以免造成反效果。

四、结束语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采用游戏法,是小学体育新课标中的要求,是提高小学体育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小学体育教学是我国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科目,其教学目的在于保障学生的心理健康,加强学生的锻炼,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从而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充分利用富有趣味性的小游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掌握体育运动的技巧,从而实现体育教学目的,保障小学体育教学质量,为小学生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7.体育教师发展存在的问题 篇七

1体育说课存在的问题

说课对青年体育教师业务能力有着积极的影响,说课的核心问题是要解决“为什么这么教”,有利于改变以往体育教师重技术、轻理论学术研究的现象。但在笔者参与说课比赛与说课讨论的活动时,发现了很多问题 。

1.1概念不清:不清楚说课与授课的区别

体育说课是一种教研活动,“说课”的目的是向听者介绍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与这一设计的理论依据。说课要求教学者在没有学生互动配合的情况下,利用简短的时间,将一节课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和难点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措施等逐一演示出来。而体育授课是体育老师面对学生进行“教和学”的实践活动,授予学生知识和技能。两者概念不同,所面对的对象和应包含的内容也不同。授课面对的是学生,解决的是“教什么”和“怎么教”;说课面对的是同行或专家, 还要进一步阐明“为什么这么教”,这涉及到教学思维和教学理论。说课的理论性较大,教师需要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在理论指导下去研究教学内容、过程、教学方法,否则说课就没有高度,就是无本之木。由于体育教学以实践为主要形式,具有“重实践轻理论、重教轻研”的特点,大部分老师拥有较好的技术,能够较高质量地完成授课活动,而科研能力和理论水平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即“怎么教”并非难题,而 “为什么这么教”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1.2刻板僵硬:过于模板化、过于依赖PPT

PPT课件以其信息量大、直观性强、容易引起别人注意力的优点, 被广泛应用于说课中。但要注意的是,说课是以“说”为主,PPT只是一种辅助手段。听课者并不只是为了观看屏幕上显示的影像,更多的是为了聆听说课的内容,所以PPT不能喧宾夺主更不能独立存在,我们应首先确保说课的口头阐述引人入胜。当说课者遇到不容易说清楚的内容,可以用PPT表达,如表格、图像、视频。并且当用PPT展示内容时, 内容应该层次清楚、结构合理,起到提纲携领的作用,只需要把重点的词句呈现在听课者的面前,做到PPT课件与内容生动的说课稿搭配,让课件起到真正的辅助作用。而在说课活动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是很多说课者过度依赖PPT,PPT文字多、字号小,说课者按照PPT内容 “念”。这样完全颠倒了主次,说课者的主体地位与PPT的辅助地位本末倒置 。

1.3脱离实际:可行性不高、学情分析不恰当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但是在说课的过程中发现,很多教师只是注重自己是主导,为了体现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技巧,始终是要求学生怎么跟自己配合,很容易忽略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关注个体差异”作为体育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其基本内涵就是面向全体学生,从教学目标的角度而言,就是每一名学生在现有水平的基础上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新体育课程理念提到“体育与健康课程充分注意到学生在性格、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根据这种差异来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从而保证大多数学生能完成课程学习目标”。因此教师应从学生不同的准备水平、兴趣爱好和性格来设计差异化的教学内容、过程和结果,最终促使所有学生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相应的发展。

1.4脱离教材

教材是课程的载体,说课内容之一是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4]。这就要求说课者要从理论的高度驾驭教材,在深刻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把教材的内容创造性地加工为教学内容。而高校体育教学中,脱离教材甚至对教材束之高阁的现象屡见不鲜。这是由于长期以来,体育课被当作技术教学,教师之间讨论的主要问题是技术,教师最想教给学生的也是技术,从而忽略了以教材为基础的理论学习。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技能固然是重要的,可是,如果教师不能很好的解读教材、利用教材、挖潜教材,最直接导致的问题就是不能用专业术语讲解动作的名称、概念、 使用的时机和效果,对教材分析不准确。例如新教材中有两个专业名词 “行进间单手肩上高手投篮”“行进间单手肩上低手投篮”,而旧教材中分别称为“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和“行进间单手低手上篮”,相比之下,新教材分类更明确命名更谨慎。因此体育教师要担当起教育的责任,把研读教材作为教学的必修课程,发挥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多元智慧, 在研读中不断超越自己,与时俱进,赋予体育说课以时代感。

2原因

2.1缺乏系统的理论和正确的指导

基层体育说课活动带有经验性和盲目性,虽然说课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教师参与说课活动比较普遍,但广大教师对说课基本常识缺乏了解,对说课基本理论缺乏系统学习和深度理解,其说课知识的来源途径以业余学习和工作实践为主。因此广大教师因该对说课进行较为系统的理论知识的培训和学习,观摩较高水平的说课,参与说课方面的讨论和学习,应积极参加说课方面的课题研究和实践。

2.2“重教轻研、重技能轻理论”的观念

长期以来,体育教师没有从育人的角度去规范教学行为,而是以竞技技术为主去教学,使体育教师竞技技术教学强于对体育活动和培养意识方面的教学,教学方法陈旧,重教轻研,缺乏理论水平,业务水平停滞。科学研究能提高教师的业务、理论水平,促使教师去接受新的知识和信息,了解新的动态、站在学科发展的前沿,使体育教学更具有新颖性、丰富性和新时代的气息。科研能力也是衡量一名优秀体育教师的重要方面,不可忽视和放弃。

3建议

3.1学习理论知识

高校体育教师应该学习教育学的基本知识,“说课”要涉及到对教育教学理念的阐述,教学目标的编制、教学方法选择的基本依据和学生学习不同知识的心理过程特点等等[5],这些都是理论性很强的工作,没有教育学的知识是很难驾御的;高校体育老师应该了解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当前的教学活动是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策略指导下的活动,如果在“说课”的过程中不能贯彻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和倡导的操作, 就很难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

3.2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无论说课有着怎样不同的类型和目的,都要用语言来表述,因此就要加强说的训练,要有说的功夫,注重语气、语量、语调、语速、语感。例如,脱稿“说课”不能用背诵的语调,要用“说”或者“讲”的语气,设计意图则用说明性语气。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在长期锻炼和实践中逐渐提高,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时刻积累着 。

3.3现场示范和多媒体相结合

现场直观示范就是体育教师在课堂上,直观地通过实物、动作、表情等手段,向听课者演示动作的过程或步骤,是最为传统和直观的教学手段,能够面对面的、有互动的与听课者讨论知识和技能。与多媒体教学相比,直观示范对细节体现更到位、现场感和真实感更强,能有效实现技巧知识的交流。在日常说课活动中,合理使用现场示范,灵活辅助多媒体技术,合理安排二者比例,在突破教材重难点,活跃说课气氛,掌握知识技能,实现教学目标上具有很好的效果。

3.4做好学情分析

做好学情分析,实施差异教学。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可以完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采取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竞争激励等多种教学策略来培养学生的个性和能力;教师应加强教学研究,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思想和研究如何激发每个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实现学生差异资源优势互补,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师,要在学情分析的基础上,了解学生的需求。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始终将学生的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首位,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

3.5说课要经常化和制度化

体育说课既然是一种教学环节和教研活动,就必须长期有计划地开展坚持下去。经常化和制度化是指要有计划和安排。首先,体育说课要以教研室、教研组为基本说课单位,每学期常规性地进行3~4次,以体育教师交流说课、备课经验,开展教学研究为主。其次,要根据需要每学年在较大范围内(学校、学区、院系)进行1~2次说课示范、交流与评比活动。另外,体育教师之间的相互说课、相互交流也要不定期和不拘形式地进行。

4结论

8.体育教师发展存在的问题 篇八

关键词:中学体育;教学现状;改革策略

中国分类号:G633.96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社会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在整体上都有了较大的提高。然而,现代生活方式和生产导致的心理压力增大和体力活动减少,对人类的健康都造成的较大的威胁。人们比以前更加注重自己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教育部对基础教育领域进行的课程改革,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上都超过了前几次。学校体育是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所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那么,学校的领导、教育部门是否重视学校体育的建设,学校体育经费是否能够保证体育教学发展。现实中学体育考试制改革下,新教师如何适应新的教学改革,如何改变自已,对新教师提出了更大的要求。作为新教师,如何积极应对新形势下的基础教育改革,重视和加强创新学习,是摆在新教师面前的难题,也是必须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体育教学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学校体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理与实践上越来越受到家长及学生的关注和重视。但是。由于历史的、传统的和主观的原因,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程度深浅不一,对学校体育的本质观、目的观、价值观和质量观的认识,目前仍还处在较低水平的社会意识层次上。

学校体育课程的实施,由于条件的限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淤场地不足,资金短缺,这是多数学校的普遍问题,制约着学校体育工作的正常开展。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还没有消除,重智育轻体育的倾向突出。盂体育器材管理不善,一些学校常用的体育器材残缺不全,球场跑道坑坑洼洼,长年失修,仅有的器械长期束之高阁,闲置不用,造成散失或破损。榆体育教师队伍青黄不接。

忽视学校体育的功能。广大城镇和农村,因城乡的差别,“望子成龙”心切,为考取高一级学校取得铁饭碗为目标,对孩子参加体育活动不重视。这些陈旧的观念影响着学校体育工作新观念的形成与发展,影响着体育教学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智育第一”、“分数第一”、“升学第一”,忽视了“身体第一”。由于受这种观念的制约,给学校体育的决策、管理和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阻力,因此很难发挥学校体育的各种训练和作用。

学校体育观念的落后。体育学科的教学特点是:有德育、智育、美育、身體锻炼与增强体质的教育功能,其他学科只能具备前三方面的功能,不具备后一个功能,我们应要做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人们认为体育就是跳跳蹦蹦、玩耍,而没有从提高全民素质的高度和深度去认识,观念的滞后,极大地阻碍了学校体育的发展。

二、解决体育教学现实问题的对策

加强对体育教学的认识,通过体育教学与训练,促进人体结构和肌肉完美发展,增强体质,促进智力发展,培养学生崇高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培养学生情感、情操和审美观念,从而培养社会的合格人才。

加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的学习,提高思想认识,使他们懂得一些基本的体育知识,充分认识到学校体育的价值具有终身效益。把体育纳入学校教育的发展战略,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这是促使学校体育工作蓬勃开展的重要环节之一。加强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淤动员鼓励中学生积极报考体育院校,不断充实教育队伍,增加数量,提高质量,积蓄后备力量。于积极组织或参加市、县、乡运动比赛,不断提高学生的竞技水平与体育教师工作水平。盂关心广大体育教师生活,调动体育教师的积极性,使他们安心工作。加强体育场地、器材设备的建设,注意增加体育经费的投入。

三、优化体育教学内容与过程

实施素质教育应强调让每一个学生的每一个方面均有发展,具有个性特长,在共同的活动中可以不断了解自己,评价自己,提高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能够在快乐中锻炼身体,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所以,学校应大力推广体育教学,尤其是义务教育中,在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形成时期,在体质锻炼的黄金时期,要用多种有效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优化体育教学内容与过程,同时应注意下面几个原则。

整体性原则。提高学生素质、实现培养目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要努力做到德、智、体有机结合、全面发展。转变传统体育教学观念,从单向教学目标向多项目标转化;从单调体育向愉快体育转化(以游戏性方式);从微观的体育教学管理向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方向转化,使体育教学质量得到全面提高。

主体性原则。体育教学的内容,要紧密联系中学实际、因地制宜,使学生有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过去的“放羊式”教学转化为愉快的开放性、主动性的学习方式,把过去的“要我学”、“要我练”变成“我要学”、“我要练”,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中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和基本技能。

普遍性与指导性原则。优化教学内容与过程,要符合农村中学的实际,所获得的效果要对农村中学体育教学工作带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所以在选择方法与手段上,要有针对性,实效性,简单易学,锻炼效果好,课堂练习密度合理,运动量适宜,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

完善人体全面发展的原则。要根据学生的生长发育规律和身心发展特点,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通过优化教学内容与过程,促进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使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等各项都得到发展。

9.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篇九

摘 要:高校体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当前体育教学现状综合分析研究发现,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存在问题主要涉及学校、教师两个方面,如:学校体育教学硬件设施不能满足需求,教师教学模式单一等等,因此出现体育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身体素质下降,学生体质测试合格率逐渐降低等现象。针对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该文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以期提升体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达到终身育心健体的目的。

关键词:高校 体育教学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3(c)-0197-01

学校体育的作用

学校体育是全面健身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对于增强民族体质,提高民族素养有深远意义,民族素质包括身体、文化、心理和品德等素质,学校体育面对的是学生,他们的生长发育关系到将来的身体素质,也关系到整个民族素质的优劣。

学校体育对发现和培养体育后备人才,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竞技运动水平能反映民族的体质水平,也能反映国家的科技水平,经济实力,关系到国家的威望与声誉。因此从学校中发现并培养后备力量是我国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重要途径。

学校体育在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可以促进体力智力发展,使学生获得知识、技术技能,充实丰富社会文化建设,对美育有促进作用,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存在的问题

2.1 学校方面

(1)体育设施,体育课主要是以实践课为主的一项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如果教学设备缺失对教学效果具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对硬件设备具有很高的要求,如果投入的体育经费不够,就很难实现体育教学过程中对体育课程的建设与规划。近几年很多高校都在不断地进行体育教学改革与完善,硬件缺失问题备受关注。但是目前一些学校缺少大型室内场馆建设,使得一些多元化的体育课教学无法开展,室外场地建设也不够完善,功能单一;另外,还有一些学校场馆少,为尽可能提高利用率密集地排课,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却降低了教师体育教学的效率,也降低了场馆的使用寿命。如篮球馆是一个应该上篮球课的地方,可因为场地不足,篮球课、排球课,甚至足球课都在一个场馆进行,很多时候不同班级的课程相遇,就只能一个班级上课,而其他班级进行别的活动。

学校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往往还缺乏对体育教师的有效激励,对体育教学改革不够重视,忽视教学改革创新方面的问题。

(2)教学目标,我国学校体育教学目标:有效地增进健康,使学生较为熟练地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形成运动兴趣、爱好和坚持锻炼的习惯,培养和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提高少数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一些学校制定体育教学目标存在的问题,导致体育教学内容安排制定影响学生对体育课的喜爱程度。从我国各大高校进行观察,体育教学内容大多以田径、球类为主,并没有开创新的体育项目,过分追求体能素质的加强,这种教学内容单调,枯燥,缺乏健身性和娱乐性,使一些学生不愿上体育课,怕上体育课,不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健康发展。教学内容的守旧、单调,不仅影响了学生新潜能的开发,也偏离了体育教学的健身性目的。

2.2 教师方面

在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探讨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各地和部分高校提出了一些操作性较强的体育教学模式,如发现式、成功式、自主式、学导式、领会式、选择式、创新式和探索式体育教学模式,并在一些高校得到推广,这些教学模式在理论与操作上仍然需要进一步探讨。但是教学模式呆板、缺乏个人教学特色,是一些高校体育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

教师如果在教学方法上因循守旧,一成不变,教师讲解,学生只是简单模仿和复制,没有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做不到区别对待,教学效果将不会理想。有的教师采用“放羊式”教学,体育教学组织过程松散,教学要求松懈、课堂秩序随意、学生可随意见习,教师对学生的成绩的评价尺度过宽,甚至有替考现象,这样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对策

3.1 学校方面

学校应完善对体育教师教学的激励体系,激励制度中应有奖惩,设立有效地报酬体系,建立科学的体育教师评价体系。

学校应保证场馆、器械、设备齐全,加大体育教学经费的投入,合理和最大限度地使用学校的体育资源,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满足学生对体育课内容和方法地需求。学校领导关心和支持体育课程建设,推进体育教学体系,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学校方面开设《安全锻炼与运动处方》、《运动创伤预防与处置》、《体育保健》、《运动与营养》、《运动与健康》、《体质健康评价与医务监督》等体育理论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学习体育相关理论知识可以使得学生懂得处理运动创伤方面的一些问题,及时处理自身或者他人的一些伤势防止进一步恶化。

3.2 教师方面

教师方面应该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教学内容制定,通过改变课程设置,采用独特新颖的教学方式、采用实用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教学原则,来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认识。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内容,使体育教学内容具有教育性,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特征;改变课程设置,有机地把握兴趣的引导和适宜的强制;采用独特新颖的教学方式,采用实用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教学原则;课堂采用结合体育游戏的方法,并有奖惩,增强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为基点,围绕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教师应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教学手段;教师应强化备课-说课-上课机制,提高教学效果,设计和优化教学过程;教师应统一考试,测试的规范,标准,使体育成绩公平公正,避免高分低能现象。

教师在进行学生成绩评价时应根据课程的发展性要求建立评价体系,要从单一的运动技术评价体系上向综合性评价体系转变,建立多种体育评价体系,体育课并不要求每个人都把技术动作掌握得又高、又精,所以教学评价上注重学生努力程度、进步提高等因素,考虑学生进步的幅度以及上课的积极性,以及学生对体育课的态度。教师通过讲解示范、加深引导能够使学生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0.论文 教师素养存在的问题 篇十

新课程改革对广大人民教师的素养提出了新的挑战,但是眼下许多教师依然存在着教育理念陈旧、知识储备匮乏、教学反思与课程开发意识薄弱等诸多关于教师素养问题,从而使他们难以从容应对;以上所存在的诸多问题。

一、教师素养存在的诸多问题

新一轮课程改革给积弊颇多的教育带来了剧烈的振荡,也给教师素养的大幅度提升,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也给提高教师的素养带来了希望。显然,新课改的成效的多少和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新课改的具体实施者----教师的教育素养的。那么,我们的教师们做好这种准备了吗?他们的现行素养是否足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应该认为,近些年来,经过多方面的努力,多数教师的教育素养有了快速的提高,在新课改进程中他们能够适应甚至得心应手;但也毋庸置疑,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有相当多的教师在新课改所需的教育素养方面依然存在着严重的不足,使得他们难以胜任新课改的艰巨任务。

(一)教育理念虚知

它需要做教师的不仅要关注显性的学科知识的授与受,而且还要重视隐性的非学科知识的影响;不仅要重视各种一般知识的教与学,而且还要强调学生多元智能的开发;不仅要强调一般性能力的培养,而且还要着力于学生研究性能力的形成;不仅要着力于学生知识能力的学习与形成,而且还要聚焦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等等。

应该认为,教师们对于新教育理念并不陌生,甚至是耳熟能详的。然而,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实际上并没有将这种教育理念真正融入到他们的观念系统中,从而出现了形式上的知而实际上未知、更不愿意将所知道的付诸实践,这就是教育理念的虚知现象。以至于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的教育行为往往很少能与他们的所知的新教育理念有机统一起来。他们依然只钟情于原来的那一套,只倾力于对学生进行应试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训练,以期学生能达到熟练或自动化的程度并在考试中得到高分,而学生发展的其他方面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则依然被忽视,以至于出现了课标新、教材新,课堂教学涛声依旧的怪圈!这就是所谓的穿新鞋走老路现象。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有新的教育理念。包括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形式的选择等方面要有利于现代人才培养所需的理念,也包括教学评价的进行、教学管理的实施、教学目标的设计等方面要有符合现代社会发展所需各种素养

(二)知识储备的匮乏

现在不少教师所能做的,依然只是按照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考试试卷和标准答案去备课教课;至于课程的构建与开发,在他们看来乃是教育主管部门抑或出版社的事情。在他们那里,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在教研员给他们进行集体备课时已了然于胸,教学参考资料和考试试卷是由专家或教研部门编写和提供的,他们仅仅是教育行政部门各项规定的机械执行者,各种教学参考资料的简单照搬者罢了。以至于不少教师因习惯于原有的课程模式,离开了教科书,就不知道教什么;离开了教参,就不知道怎么上课;离开了练习册和习题集,就不知道怎么出考卷的现象,这严重滞后于教育的发展要求。

(三)教育、教学科研能力差强人意

新课程改革要求广大教师具有渊博的各种知识,惟其如此,才能游刃有余地应对新课程教学中层出不穷的问题。然而,许多学校教师的实际情况却不容乐观,甚至有些令人沮丧。:他们的知识结构通常是不够完善而且缺陷甚多,其知识面往往更是严重不足且狭窄有余。许多教师只是懂得所教学科甚至只懂得某个年级段的某门学科的基本知识,对其他学科乃至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则是知之寥寥或一知半解,这就出现了教什么懂什么,不教什么,就不懂什么,知道教材的内容,而与教材相关的内容知之甚少,无关的内容一说就茫然的令人咋舌的怪异现象。教师知识储备的匮乏无可避免地诱发了一些教师的教学困境:面对新教材时,他们在知识运用上常常感到有些捉襟见肘,具体表现为讲解教材内容平淡乏味,语言苍白;有的教师甚至于虽在使用新教材却仍沿用旧的讲法等等。尤其在面对学生的相关于新课程的问题时,在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出现错误或需要帮助时,做教师的往往难以迅捷而正确地进行有效的启发与点拨,难以胸有成竹地促使教学活动向正确的方向演化,于是在无奈之下不得不令学生停止探究或让学生课后再作研究。不仅如此,不少教师由于自身知识的匮乏,在源源不断涌来的信息流面前往往手足无措甚至不知所以,,不知怎样判断信息的可靠性,不知怎样导引学生正确选择有效的信息源。这些严重阻碍了教育的发展。

(四)教学反思、课程开发意识薄弱

新课程改革还要求教师在传道授业的同时,在初步反思的基础上,自觉地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做进一步的深入而系统的分析研究,从中探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的规律。第一线教师的这种教育科学研究活动,无论对教育理论知识体系的构建乃至教育科学的繁荣,还是对实际教育教学问题的解决乃至新课改实践的优化,都具有其不可估量的重要价值。然而,实际情况却令人忧虑。一方面 ,相当多的教师普遍存在关于教育科研问题的错误观念。在他们眼里,教育科学研究只是专家们,即教育理论工作者的事情,作为第一线的教师只要按部就班地就课教课,引导学生学习学科知识技能,就算履行职责了。

另一方面,相当多的第一线教师还存在教育理论知识相对贫乏、教育思潮认知水平相对较低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即便有教科研的愿望,有现成的研究课题,多半也会陷入手足无措、不知如何下手的困境。即便进行了认真而不懈的研究,所获得的科研成果也往往缺乏必要的水准和创意。这在很大程度上又制约了他们的教育教学水平的跃升,减速了他们自身的成长。

一方面,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反思性实践者,通过不断地反思,不断地在实践中塑造自我、发展自我和超越自我。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实际上很少有教师能自觉而认真地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是否与现代社会的要求相适应、自己的教育思想是否与素质教育的标准相吻合、自己所喜好的教学方法是否与新课程要求相对应、自己的教学效果是否与预期的教学目标相一致的问题。而学校管理部门对于教师的教学反思问题通常也未予足够的重视:它们一般要求教师写教学日记或课后反思,交上来看看,既不做评价,也不予奖罚,仅此而已。于是,教师们为了应付学校的检查,往往是凭借以往的经验草草了事,甚至去抄袭某些教学设计书籍中的有关部分,课后反思最终成了仅具其形而无其实的走过场。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

上述种种情况的存在,给教师富有成效地投入当前的新课改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使得大量的教师无法很好地肩负起新课改的重任。然而,导致上述种种情况的原因何在?毫无疑问,诱因是多侧面多层次的,但最基本的当推以下几个方面:

(一)良好评价机制

高低的标尺不在别的,就在于这所学校的升学率。中考、高考成绩理想,重点高中、重点大学录取率高的学校,学生、家长便会对其青睐有加甚至趋之若骛,学校也会藉此大肆张扬,以扩大知名度、吸引生源,达到名利双收的目的。与此同时,学校评估教师工作业绩好坏的标准也非其他,就在于该教师所教课程的学生成绩,尤其是中考抑或高考中该门课程的学生考分。倘若学生考试成绩名列前茅,做教师的便会受到学校大会小会的表彰,或得到学校这样那样的奖励,甚至其日后的职称评定、职务晋升也会因之获益匪浅。否则不然。而学校工作的其他种种,常常为社会尤其家长所忽略;教师活动的其他层面,包括他们的自主开发校本课程、教学改革创意、教科研成果等等,也往往相应地为学校所忽视。在这种问题评价机制的作祟下,一些学校只问教师的学科教学业绩,不问教师的其他实践情况;一些教师只管所属学科的教学与考试,而对贯彻现代教学理念于自己的教学实践无动于衷,对教学活动中学生创造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与引导冷眼旁观,对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敷衍了事,对自主开发校本课程了无兴趣,乃至对教科研活动无意无能,也就在所难免的了。

(二)教师的生存状态依然堪忧

避免地会使人心理难以平衡,以至于相当多的教师为了增加收入而挖空心思地在业余时间从事各种各样的家教活动,以至于他们身上原本已经很重的负荷进一步超重。在这样的生存状态下,要教师全身心地投入新课程的教学,自觉地进行教学反思、自我进修和教育科研,从中提高自己的教学效能和教科研能力,无疑是不现实的。

(三)学历进修中的本本主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教师的学历要求也越来越高,小学教师由以往的中专学历逐步要求提升到大专以上,中学教师则要求本科学历甚至是更高。学历的高低无论对教师个人或是对学校而言都是极为重要的。教师评职称,同等条件下,学历高者先上;学校要提高声望,吸引优质生源,教师的高学历也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因此,教师们争相进行学历进修,这本是无可厚非的,而且是必需的,它使教师有机会进一步提升自我,尤其是有机会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素养,从而有可能因此而更好地从事教学活动以及教科研工作。然而,从现今的情况来看,教师们在进修问题上大多持本本(文凭)主义的态度:但求证书,不问学问;但求毕业,无心知识。于是乎,在假期进修过程中,上课时心不在焉,无心听讲者有之;低头干自己的事,与他人窃窃私语者有之;寻找种种理由,缺课逃课者亦有之。对于作业,进修教师们则更是敷衍了事,毕业论文由他人代笔也是见怪不怪的事了。最后,教师们毕业文凭虽然是拿到了,学历也提高了,然而他们的专业素养实际上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提升。学历进修中的这种本本主义态度,无可避免地导致了教师们知识结构的依然如故,教育理念的一如既往。即便知晓了一些现代教育理念,也是无法真正转化为他们自己的内在需要、外化为相应的教学实践,对自己的教学过程和课堂行为进行卓有成效的反思与研究的。

其一是社会对教师期望的非理性化。从古代的学而优则仕,到现今的知识改变命运,,教育作为阶层流动的手段受到了空前的重视,而教师作为学校教育的实施者,更是被社会寄予了前所未有的厚望。在许多人尤其是家长心目中,教师似乎是万能的,儿童的学习成功与否,他们的身心健康与否,似乎全是学校尤其是教师的水平所致。社会尤其家长们这种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希望全然寄托在教师身上的心态,使得教师们承载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其二,教师的工作量大。中小学教师的课时量普遍较大,教师除授课外,还要进行业务学习、定期上教研课,批改作业,辅导学困生,培养特长生,对学生家访等,备课还得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进行。如此繁重的教学教育任务,往往使得教师们不堪重负甚至精疲力竭。其三是与之相对应的工资待遇却仍然偏低。改革开放之初,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在国民经济12类行业中,一直在倒数第一位至第三位之间徘徊。尽管在党和政府多年的 4 重视、关心下,目前各级各类学校教师的待遇已经有了明显的提高,三、提升教师素养的基本措施

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的作用无疑是不容置疑的。为了使他们在新课改中充分发挥其作用,社会和学校理应采取有关措施,尤其是采取以下措施,以有效地提高他们各方面的素养:

(一)要为教师减负

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学历进修的严肃性与含金量,也才能使教师在职学历进修达到其预期的目的?通过学历进修,使教师们在知识、能力诸方面达到同一层级全日制学生毕业时候所达到的水准,从而使他们成为具有现代教育理念、较强教学反思能力与校本课程开发意识,既能教学又懂科研的全能型、创造型的教师。

(二)切实保障和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待遇

对于教师来说,新课程改革是一项全新的、前所未有的工作,它客观上必然要求教师有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的投入,以对新课程实施进行不断地摸索、不断地反思。这就需要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尤其学校给教师解决负担过重的问题。一是社会对教师的角色期望要理性化。即社会各层面的人士,尤其学生家长,要理性地对待教师的角色扮演问题,至少应懂得:教师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教师绝不是万能的;学生的发展是社会环境、家庭影响、学校教育以及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等一系列因素整合的结果;教师的教学教育是制约学生成长的至关重要的因素,但只是其中一个因素而已。那种把学生成长与教师水平完全等同起来,甚至把学生的学科成绩全然归因于教师的做法无疑是片面的,因而是不正确的。其次,应适当减轻教师的工作量。教师除授课外,还有诸多其他的教育工作须做,但现今相当多教师在一个工作日内至少上四五节课甚至于更多,这必然对其他工作造成影响,且不论时间足够与否,效率与质量也往往不可避免地会下降。一般说来,教师的每日课时量在2-3节为宜,这样,教师才有可能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其余的教育工作之中;才有可能设计出一节节能真正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课,也才有可能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卓有成效的反思与研究。此外,学校在对待教师工作的态度上还需理性化,尤其不应只重量而忽视了质,论文要写,但并非越多越好;家访要去,但也非越频繁越好。凡事应以保证质为准则,这样才能见实效,否则将事半功倍。

(三)学历进修应宽进严出

教师的社会地位怎样、心态状况如何、教学精力的充裕度、教学改革的参与度等等,从来都是与他们的物质获得情况息息相关的。试想,倘若没有较好的物质获得,没有较好的收入状况,没有物质收入与劳动付出的大致平衡,做教师的社会地位从何而来?他们的心理状态如何正常?他们怎能不想方设法用相当的时间投 5 入去争取一定的工资外报酬,以维持自己以及家庭的正常开支?因此,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待遇,已经成为调动广大中小学教师尤其农村中小学教师全身心地投入新课程改革积极性的当务之急。它不应该成为空洞的口号,而须落到实处。例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纳入公务员体系,以有效地保障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尤其是落后地区教师的工资福利。

(四)改进教师评价制度

肩负着中小学教师学历进修重任的高等院校或进修学院(校),应当变革现状,完善其管理机制,甚至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高等教育经验,引进宽进严出的管理方法,即一方面,对中小学教师放宽入学进修的要求,包括年龄方面的要求、起点学历方面的要求等,让尽可能多的要求参加学历进修者都有进行学历进修的机会,使他们都有改善知识结构、提高理论素养以及教育科学研究能力的可能。而另一方面,高等院校或进修学院(校)还需切实加强学历进修的管理工作:授课期间,非特殊情况,学员不得随意缺席,更不得随意;,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在教师评价中要力求评价标准的综合化。学生发展是评价教师教育教学绩效的根本标尺。而学生发展的内涵是多侧面多层次的,它固然包括学生学科知识的掌握以及相应能力的形成,但决不是后者的代名词。

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真正形成,只不过是教师教育教学业绩的一个侧面罢了。这就要求学校在评价教师工作情况时,不能只及一点而不及其余,尤其是不能只看学生的学科考试成绩,而无视教师工作的其他层面。相反,要既看教师学科教学的绩效、学生学科考试的分数;也看教师教书育人、学生品德生成的情况;还看教师教学工作反思、课程资源整合抑或校本课程开发、教育教学研究等方面的表现。毫无疑问,一个教师倘若只顾自己的学科知识传授,而不问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状况,更不做必要的教学反思、不能动地利用课程资源、不自觉地进行教育教学研究,那么,即便把所教学科的考试成绩搞上去了,也不能说他已

上一篇:保安员工作内容下一篇:关于羽毛球运动损伤与康复的研究